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2024-09-04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精选15篇)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一

分析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改进策略论文

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艺术和营销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的学科属性不清,师资力量储备不够,专业课程设置不健全等多种原因,导致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探索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艺术,管理,营销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

1.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尽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究竟是管理类,还是艺术类,并未得到定论,但是其强调以艺术和管理为基础,强调对艺术创意、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管理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的培养方向上并无多大争议。

其培养目标是:(一)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所谓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二)经营管理能力。艺术管理强调艺术,也强调管理,营销才能。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培养他们对艺术发展趋势,艺术市场走向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这样才能把握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将艺术品的价值最大化。(三)宽阔的文化视野。艺术门类众多,除了八大类,还有很多细分,另外艺术往往与体育,时尚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及时了解全球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艺术存在,不同地区人们真正的艺术爱好,做到推陈出新。

2.艺术管理教育现状

2.1 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是从艺术培训班,艺术管理课程班演变而来的。天津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建立了艺术管理专业,时至今日已有50多说学校建立了该专业。各个学校在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各有特色。如中国戏曲学院在20建立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其强调以艺术为主,以外语,管理营销,经济法等为辅;中央音乐学院招收艺术管理本科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中央戏剧学院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则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中央美术学院以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为目标;北京舞蹈学院者关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手段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也设置了类似的专业。

以上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在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上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的原因在于:(一)艺术管理的范围太广泛,这样学校在设置专业是就以本校的师资力量情况为基础来定位培养方向。(二)艺术管理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2 重基础和技能,轻实践

我国的艺术管理呈现多样性,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总结各个学校的教育模式,其共同特征就是比较重视基础和技能,而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果将艺术管理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科,其他课程的话,以马瑄的调査报告为例,中国戏曲学院(1)中央戏剧学院(2)北京舞蹈学院(3)中央美术学院(4)的课程比率。

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有所区别,但是实践所占的比率都比较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文史,英语等为主,专业课上则以艺术管理,营销,等为主。这种“以理论灌输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艺术管理不像企业管理能提供给学生众多的机会,艺术管理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艺术管理可以将知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应用理论类,应用理论类,分门理论类,技术方法类。实践证明,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之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艺术管理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通过摸索,探究,如文化产品市场营销,演出策划,舞台设计,艺术作品鉴定,数码软件应用等,才能得到实际能力的提升。

3.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改进策略

3.1 强调以艺术为基础,管理为先导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为基础,还是以管理学为基础取决于艺术院校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该专业的所有课程基本都是与艺术和文化相关,如果脱离这些就成为纯粹的管理学。因此在实践中应以艺术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当前,很多高校对艺术管理的科学属性没有明确的划分,未将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进行对待,殊不知,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与艺术创作,生产,营销,资本运作的管理才是艺术管理,这类似于其他的管理学,如经济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等,单纯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必须建立在某一种生产或行为之上。就艺术管理而言,它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研究艺术管理学,必须具备艺术学、文化学方面的丰富的知识和修养,甚至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创造的能力,或者对艺术有着突出的爱好,熟悉文化艺术市场,才能理解文化艺术的活动规律。如果不顾艺术活动的特点,直接利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从事艺术活动的管理,将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

3.2 突出案例教学,强调实践

艺术管理专业重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重,教学中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并融入相关理论进行教学。艺术管理范围广泛,教师要积极的搜集典型的案例。这些课程是不能依靠单纯的管理理念来代替的,而是应该在案例教学中融入各种管理知识。案例教学和实践是紧密结合起来的。艺术管理学科专业的应用主要是艺术实践和管理实践,这是集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管理实践包括管理应用,与管理写作,前者主要是具体的管理行为,如组织,策划,沟通等,还有如演出场馆调研,演出市场调研,演出团体机构调研等,后者包含如可行性报告、财务报告、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商务议案、演出合同协议拟定、融资策划书等。通过这些实践,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化艺术的市场管理活动,方案,以及运作规律。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二

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酒店与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社会对酒店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 设置了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 以培养中高级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方式、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酒店与旅游企业的人才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 普遍存在“有业不就”、“频频跳槽”的现象, 人才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对于提职业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提高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 在招生中侧重于学生就业意愿和行业潜质的考察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 优秀的生源是学校的宝贵资源, 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在招生制度主要是通过高考、中考这些单一的、片面的方式招收学生, 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招收当中, 我们学校是中职院校, 全省招生。学生来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基础比较差。招收的学生对这一专业没有兴趣, 或者干脆是调剂分配的学生, 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生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院校要向提高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 应该从现有的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入手, 细化招生的工作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成绩评定的基础上, 招生老师通过直接的面试或者电话面试, 了解他们对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程度, 以及是否有学习和就业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判断其是否符合该专业的学习要求, 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生源质量, 为教学工作的开展、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完善改进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间比较短,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从传统的地理、历史、外语、经济、管理专业中转轨和分离而来, 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和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反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缺乏专业性, 简单来说就是一“教师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 也就是教师能教什么课, 就开什么课, 很少有职业院校能够从专业建设的角度, 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 导致课程设置不符合国际上对该专业的定义和要求。第二, 课程的覆盖面过于广泛, 现在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只要与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课程, 一般都会开设, 而不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在这种情况, 毕业生很难具备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当中, 职业院校应该立足于就业市场, 围绕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要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可以要求资深的酒店与旅游业专家组成课程设置顾问委员会, 为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专业建议。另一方面, 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著名院校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经验, 由课程设置去招聘优秀的教师, 在此基础上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但是要适当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到酒店、旅游公司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当中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 积累酒店、旅游工作经验, 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中, 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 而不是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 重知识, 轻能力的现象, 培养的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 但是实践能力较差, 往往需要在工作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最近几年, 在国家的要求下, 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重, 但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类型比较单一, 加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不足, 导致实践教学还停留在形式层面上, 很少有学校能够建设一个酒店或者旅游公司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的机会。针对这一问题, 职业院校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 应该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向实践教学转变, 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虽然建立高档的酒店比较难, 但是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校内设施建设小型的仿真的酒店环境, 在模拟的环境当中开展前台接待、问题反馈、房间整理等培训, 在模拟的环境当中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在此基础上,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第二, 积极实践顶岗实训的培养方式,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 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可以采取合作培养方式, 让企业参与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教学和培养, 积极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另一方面, 可以要求企业的优秀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人才, 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 让这些业内的资深专家向学生传授管理经验, 引导学生学习不断向实践需要靠拢。通过与旅游企业全方位的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旅游行业特点, 掌握旅游企业管理精髓, 为今后从事旅游企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既是考查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过程中, 也是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被社会承认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当中就业指导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毕业的就业指导工作, 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 全程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不能仅仅设置在临近毕业的时候, 而是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应该着手进行,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当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这里职业院校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指导策略, 比如说在入学的时候, 只要是以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类型和特点分析, 让学生对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市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在毕业之前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应用培训等等。其次, 要一对一地进行就业指导,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需求是不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这就要求教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水平等对学生的岗位工作进行适当的衡量, 就单位选择、岗位选择向学生提出建议, 这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 随着酒店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职业院校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期, 加强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完善招生制度, 创新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 提高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全面的毕业人才, 促进酒店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酒店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职业院校也将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战略, 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酒店旅游管理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 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 详细论述了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概况, 在此基础上就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期能够给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成国, 范晓晖, 赵静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 (9) :193-194.

[2]、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创新性人才对策[D].毕业论文网:www.001lunwen.com.

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三

【关键词】旅游 文化翻译 翻译能力 文化生态学

旅游翻译涉及到旅游广告翻译、旅游景点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旅游餐饮翻译以及酒店翻译等。从表面看来,旅游翻译主要是语言的翻译,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共生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与旅游相关的翻译都蕴含有浓厚的中国历史、宗教、民俗、生活等文化,旅游翻译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此外,“翻译的功能是达成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亦是如此。旅游翻译是用英语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将中国文化发扬到全世界,又能将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译到中国,最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养有较强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旅游翻译人才。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開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禁区,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譯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4.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四

自2010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并落实学前教育有关政策,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水平持续提高,幼儿园办学水平不断上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保持继续提高的势头。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下,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工作环境,获得职业发展,顺应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趋势,与其在校内对本专业的认同水平息息相关。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认同度较低”“一般认同”水平,存在专业学习投入度低、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惘、毕业生不入行等现象。在校期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需要合理分析专业认同的内涵和培养方向,从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随着对所学专业的日益了解、对学科知识的逐渐把握,进而在情感上认可、接受、投入所学专业,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心的适切感。此定义从专业认同的认识、情感、行动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入描述,阐述了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习阶段能否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否对本专业在情感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获得良好专业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其专业成长、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更会对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后的投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

从专业认同的内涵出发,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可将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维度:

(一)专业了解

专业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前就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对口职业,明白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情况;在入学后,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应学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认识到本专业在学校内的地位,初步掌握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应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依据。

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能够全面地从主客观层面了解本专业,便越能够从认识上认同本专业,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二)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情感层面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因此,从情感角度来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帮助树立对学习本专业的坚定信心,养成对学习本专业和技能的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对本专业的正向评价和强烈认同。

(三)专业投入

专业投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层面对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程度,与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从行为角度来说,应注意加强学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及策略。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取向,需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对专业见、实习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将课程内外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促进专业投入,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四)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与其专业投入及专业情感关系密切。

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应从多角度了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活动以及见实习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培养方式,提高对专业培养方式的认同。

(五)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认同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的专业发展目标及职业选择倾向。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了解,树立对本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信心,分析自己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认同水平。

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学前教育的对口职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设立之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的投入、情感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三、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水平

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谈,主要有社会需求大,学前教师编制短缺,同时又存在幼儿园良莠不齐,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不一等状况;从从业者角度来谈,主要有工作量大,薪资福利差,因编制短缺导致的岗位安全感缺乏等情况。

学前教育现已进入了入园率中速增长、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因此,借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之势,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幼儿园运转、教师编制、工资待遇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提高社会总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从而在政策和舆论的支持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权利,提高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加强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教育学生在入校之前,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在全面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下,有关学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在招生宣传册及网站上,认真解读对专业社会地位的情况,详细说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课程,生动诠释专业理论学习和见、实习活动,深入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

在此基础上,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普及,以此提高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度。转变以往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的.迷惘性、盲目性,将家长为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常见情况,转变为学生自己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后,喜爱专业,从而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在校学生宣传及深化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重任,通过专业解析、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在校、内外环境中形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度,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完善系部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在更新与改进。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应提高要求,规范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实践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学习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实践取向为依托,因而应增加学生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期间时就能够对职业要求有着直观的认识。同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吸引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从而乐于投入学习。

除专业教育之外,在日常教育中,也应鼓励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四)激发学生提高专业认同的主动性

在社会、学校、系部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和关怀下,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积极地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在校内教育学习环境内,应主动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扩展中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寻求多样性、全面化的专业成长。同时,在遇到专业成长的困难时,应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主动沟通,寻求专业疑惑的顺利解决。

在校外见、实习环境中,学前教育学生应积极投入,不断深化职业体验,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专业了解度,激发专业情感;应与一线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主动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条件、专业发展前景,提升专业发展的认可度;同时,还应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见、实习活动来分析自身素质与人才素质要求的差距,来强化自我的专业投入和专业培养的认同度。

5.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计算机专业课程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比较适合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岗位的实际问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课堂主角,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实验,达到教师所给项目的功能,指标,实现自己的项目,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项目的外观、功能、实用性等进一步完善,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

3.2营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计算机教学现在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利用网络平台,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课堂上讲课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哪些知识有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进行有效的解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搭建教学环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讲解程序设计的课程中,程序设计的方法有多种,但所得结果是固定的,可以让学生尝试多种方法去实现,最后师生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有时候解决不出来,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高级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既能够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直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总之,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大学生发展需要,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要,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明华.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02):93-94.

[2]刘子凡,罗文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J].种子,2016,(03):62-63.

[3]辛冬梅,闫志来.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以高等数学实验教学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3):70-72.

[4]王熙雏,张淑红,范宏.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研究[J].图学学报,2016,37(05):707-780.

[5]张睿.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06):66-68.

[6]陈哲.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12):46-47.

[7]余志云.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10):127-129.

6.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 篇六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弊端,突出表现在过于强调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教材上的理论相对滞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操作性,只是片面地从理论层次来强调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具体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所有学校的旅游专业都有一套教材,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要注重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校本课程资源的研发,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个性,才能打造特色专业、特色学校,才能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我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理论,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引进来。学校可以吸收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一线的旅游管理人员来研发教学课程。他们长期工作于旅游管理第一线,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方向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我们要注重吸取他们的建议,让他们一起参与制定课程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好教材,还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尤其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挖掘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吸取其他院校、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更好地“为我所用”。

2.走出去。我们要勇于走出校园,走出地区,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向外界展现本校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与专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广大教师与管理人员真正走出固有思维的限制,走向更为宽广的学习的平台与交流平台,接触到更多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信息与内容,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课程体系更为合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执行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搞活旅游管理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1.聘请专业人员开办专题讲座。聘请资深教授、知名旅游企业家等来我校开办相关讲座,让广大教师拥有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学习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模式。

2.利用网络优势组织教师研修。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与互动优势来进行交流与研修,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增长见识,让教师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来提高自身修养。

3.教师进行分期分批专业培训。学校要鼓励与加大教师继续进修力度,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让教师进入其他知名院校的旅游管理学院进行专业培训,必要时可以组织教师到世界各国名校进修。

四、加强案例互动教学

枯燥单调的理论学习无法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欲望,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使教学陷入机械灌输的误区,这样更加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采用案例互动教学,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真实生动的例子中,这样既可以化解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案例的收集,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构建教学实践平台

7.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七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定义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搜索, 截止作者写作本文时, 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的文献基本没有。但是关于其他专业的核心素质定义有如下表述:

魏玲等人著的《试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与培养途径》一篇, 该文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设置, 包括:酒店中高端管理岗位、会展项目管理岗位、旅行社经营管理岗位、休闲产业管理岗位, 然后结合该校的培养目标搭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途径和平台。

邹彩屏在《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中指出:在知识经济和中国实现综合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 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除通常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外, 还应包括道德素质、学习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信息素质等。这是邹教授对21世纪人才所具有的核心素质的一个统括。

根据国内目前对学生核心素质的研究,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 笔者提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素质的内涵, 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之后, 在职业意识、个人形象、人际交往、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形成的一种整合知识和技能, 这种素质是结合学生个体特征, 在学生内部整合而形成的无可复制和无可取代的个人特色。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解构

1. 职业意识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是指,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从事工商管理类岗位工作的本质、规律、意义和形式的认识, 基于此而形成的对于从事管理类职位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在内的情感、态度、意志、评价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是支配和调控从事工商管理类工作的内在调节器.引导这一专业学生形成合理的角色期望和健康的角色意识,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和提升作好准备。

2. 形象气质

“个人形象”是指能够引起人思想和情感活动的具体形态以及精神风貌, 是对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整体印象的概括。工商管理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职业, 这一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用人理念, 作为工商管理未来行业的从事者, 应当具有良好的个人形象, 以丰富的学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应变能力来为企业服务, 应对社会的挑战。

3. 交际技能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见,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它不仅关系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 更关系到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成就与高度。国外学者Buhrmester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 形成满意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至少5种能力特质, 即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

4. 管理能力

管理是指针对组织的特定目标, 利用组织能够获得的人财物等资源并对资源进行配置, 通过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和控制等手段的实施, 促使组织完成既定目标。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是专业的内在要求之一, 是专业的基本技能之一, 也是专业的特性之一, 因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工商类院校的重中之重。

5. 自我发展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是指,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根据个体的爱好与兴趣、性格特征、个体的能力与理想追求, 以及一些其他的主客观 (如生理条件) 条件, 结合个人的生命周期而制定的关于个人的职业生命周期的一个规划, 同时, 还包括规划制定后, 学生自己对实现这个规划所做的努力以及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培养和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基本策略

1. 加强学生自身修炼

(1)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作为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 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 这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核心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块,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了坚强的意志品质作保证, 其他素质与能力会被严重削弱, 古人曾以“哀莫大于心死”来表现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对人的重要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就业, 顺利的步入社会, 走向成功。

(2) 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有了坚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我们才可以适应未来的相应工作, 因为当今社会最亟需的人才, 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精深的专业技能, 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是社会人才的组成部分, 必须适应当代社会人才竞争的方式, 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知识和发展的专业技能为将来自己的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3)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质其主要来源便是知识, 能力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的掌握过程, 要想为核心素质的培养不断输入新的能量, 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学习, 去获得新的知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必须会科学的学习, 进行自我的知识系统的更新;只有通过不断的获取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 当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才不会束手无策。

2. 营造良好的培养核心素质的校园氛围

(1) 加强校本文化研究, 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由大学校园中所有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的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学校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以及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 校园文化通过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 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 必须培育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 要利用“隐性课程文化”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2) 引导正确的校园舆论,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各种思想、观念、文化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途径传入校园, 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校园舆论对大学生的引导就非常重要。校园舆论是大学生群体发展的一套对是非、审美、善恶、得失的一种群体性认同, 要培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 就应当引导正确的校园舆论, 如让往届师兄师姐现身说法;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以提供学生值得效仿的对象, 强化学生的心理投射, 并模仿正面的榜样, 从而给学生提供心理资本和学习动力。

(3) 繁荣学生社团建设, 培养学生非智力能力的发展

大学生社团, 是由一个大学生群体自发组成的, 秉着自愿加入、自主管理的原则组成的群体, 用于这个群体之间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文娱活动、科学研究等。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 当大力鼓励学生社团的建设, 委派专门老师指导如职业经理人协会、公关礼仪协会、管理者学会、以及其他类似社团的发展, 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助于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魏玲, 代妮娜, 谷波权.试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与培养途径[J].教育长廊 (上旬刊) , 2009, (5) :88-89.

[2]邹彩屏.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7 (1) :142-144.

[3]简红艳, 何瑾, 彭勤迪.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刍议[J].理论视野, 2011 (6) :255-256.

[4]王洁, 陈伟.怡情悦性净德修身[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6.

[5]孔国庆.大学生成长评价阶段模式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6) :69.

[6]孔国庆.对我国大学生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6 (6) :246.

[7]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87-89.

8.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八

关键词:医学院校 医学英语 专业交叉 社会需要 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全球一体化,我国同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外语教育在我国医学发展中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对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我国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医学英语专业。但是从总体来说,我国医学英语的教学还不尽完善,还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各种外在因素(学校的重视程度、具体的教学模式、教材的设置以及师资力量的配置等等)对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的制约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考量医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优秀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呢,这里笔者将会简单扼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一)注重医学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

首先,我们在进行医学英语的教学时要做好基础英语对医学英语的铺垫,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方法: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英语,三年级和四年级学习专业医学英语;其次要加强医学英语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明确医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英语知识,以及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阅读和翻译各种医学专业文献,并能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以及用英语写出论文;再次,医学院校要尽最大力量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医学英语教师团队,只有真正建立起一支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都高的医学英语教学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才不至于让学生在基础英语转向医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教学质量产生无力的落差感以及对老师产生反感的不满情绪,从而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最后教师在进行医学英语授课时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来促进医学英语的教学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发挥学习潜能,必须改进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体系,建立适应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在学生众多的前提条件下,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一技术手段,将学生自主上机学习同教师的课堂授课相结合,才是实施这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课堂重点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传统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老师的传授上,而新的教学则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学生在通过网络系统的学习了教学重点知识后,可以结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来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从而加深的思维的深度,开阔了思路。总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的知识讲解中,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注重医学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

众所周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医学英语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已经表达出各自的想法,他们对我国高校医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测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表述。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阐释:要进行全方位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比如说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还要采取创新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手段,还要强调医学英语与其他专业进行有效地交叉和融合,从而培养出社会认可度高,有特色的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这里提出的医学英语专业同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可以表现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就要在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专业教学工作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医学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要在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同时也要不断地探索医学英语自身的特点以及找出医学英语教学同基础英语教学和其他专业教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学会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实现,从而最终形成一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1)

[2]颜妮娜,张虹然,刘彦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英语与医学英语教学衔接探讨[J].科技信息.2010(1)

[3]高磊,胡波,时辰.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2)

[4]梁栋.基于素质模型的医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8)

9.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九

(一)满足旅游产业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

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时,在追求量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与国际竞争需求相符。高校要主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改善教学方法,有目的性的培养能力、素质、知识都能满足国际经济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具备较强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过程中,必须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促进经济的发展。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制定培养的规格与结构,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要及时进行改革与调整,为社会经济各阶段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个人就业要求

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深化过程中,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各旅游企业、乡镇旅游企业、私营旅游企业、跨国旅游企业集团以及各类旅游市场提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比如市场营销学、酒店管理概率、管理学概率以及旅游学概论等。并且在重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细化,设置饮食保健、景区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会展管理、餐饮管理以及酒店管理等不同方向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从自身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出发进行选择,指导学生明确择业方向,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加强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高校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在整合现有的办学设施的同时,要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信息与资源得到共享。在合作关系中校方具备办学资源与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管理诊断以及产品开发等服务,这样在提升校方教学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让学术更具实用性,这是其转换成生产力的关键内容。而企业能够为校方提供实习场所、实习物资以及动态的市场信息,并获得员工培训、企业诊断与产品开发等服务,具体有以下三点: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设计与执行,让人才更具实用性。企业参与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执行,能够保证高校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需求步调一致,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型与实用性。可以成立由旅游行业专家、校内专业学者与企业管理者共同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企业岗位人才在技能水平、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分析,找出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缺陷,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完善,培养新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企业参与学生定岗实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必须对实践课程予以重视,相比于其他很多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更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定岗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企业参与学生定岗实习的指导,要定期邀请旅游行业相关专家为定岗实习的学生做专家报告,让学生定岗实习的技术含量得到提升,这样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极为有利。

3.企业参与实验基地的指导与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建设实验基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实验基地,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应用理论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学习企业软件使用技巧、导游讲解技巧、旅行社经营管理技巧、酒店服务管理技巧等有了基本的活动空间与设施,能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快速适用岗位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由于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能力、多学科为基础的多层次、宽范围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学生还要具备较强交流沟通能力、良好

文化修养、较强应变能力与职业技能,以及较强的亲和力与较好的服务态度。这里面职业道德尤为重要,是学生为人处事的基础准则,并且也是企业员工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端正学生择业价值观

当然,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对口的管理岗位,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不愿从事企业基层工作,并认为基层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导致在工作中很难提起热情。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找到自我价值认识与定位,了解自身劣势与优势,端正学生从基层做起的心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基层岗位锻炼与学习之后,才能掌握企业的运用与操作的方法,这是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五)实行专业课课堂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外语沟通能力是其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素养要求。对于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求,高校要支持双语教学,增设外语选修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旅游业国际化的步伐,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4]。另外,对于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不仅要开设普通高等教育必修的大学英语课程,还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各就业方向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英语课程,比如商务英语、旅游酒店英语等。

(六)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只有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评估中,师资力量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对教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所以高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挂职经历加以重视,或者是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中聘请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为学生进行授课。

三、结语

10.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十

[关键词]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9-0011-03

近年,随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向应用型本科的正式转型,一种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或办学格局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地方高师各个专业要以此为先导,构建新的能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地方高师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整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使之与学校整体的办学格局相适应,已经是一种必然。

优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作出调整,全面体现“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以符合地方高师整体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优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需要建立以下策略: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设计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

一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不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建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可见,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作为地方高师发展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应该是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最上位、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因此,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树立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表现在: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和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

(一)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

人才观是人们对于人才基本素养的认知、看法和期望。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意味着: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明确指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1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是指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小学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职业本领的总和。它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整体素养的优劣,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入职后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包括:教学工作技能和教育工作技能。前者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板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以及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技能;后者主要指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包括:设计主题班队会的技能、召开班级例会与晨会的技能。

2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小学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也可以称为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对于小学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十分复杂与艰巨,没有一定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小学教育教学任务。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包括:了解、分析学生以及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分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开展班级活动的能力,选择与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的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以及从事小学教育研究的能力等。

(二)确立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包括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价值、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认知和期望。课程观是人才观的具体反映,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以培养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决定了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这是观照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它意味着: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明确指出,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

1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就是指,要大胆地调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缩减公共课、理论课的课时比重,最大限度地增加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课时比重。这是基于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制约性而提出的一种信念,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价值导向,它对于体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具有独特价值。具体体现为:要拓展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种类以及要增加现有实践性教育课程的学分。

2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推动实践性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在把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者推进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使其重视并善于利用、挖掘所设置课程中蕴含的实践性元素,以彰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核心价值地位。具体反映在:加大课程内容中实践性内容的比例以及增加课程实施中用于学生实践的课时。

二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树立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调整教育运行机制,这是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层面建立支撑体系。不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成了一纸空谈,建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也就成了无缘之木,无源之水。可见,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策略。

长期以来,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运行机制存在着封闭、狭隘的特点,主要原因是:地方高师过去的办学定位以及以其为先导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师向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型的背景下,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就是要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运行机制,这就要求:要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要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切物力和人力条件的总和。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稍显缺失与薄弱,并且已经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限制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首要的一点就是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这意味着:要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以及要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

1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一定的教学基础条件,是教学环境中的物力条件。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要相应的教学基础条件作保障,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的需要。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包括:以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实训模拟设施为代表的教学设施的完善、满足实践性教学方法和多样化教学手段应用的设备的充足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2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教学环境中的人力条件。与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环境,是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的必要内容,也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措施。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就是要强化能够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师资力量,打造能够体现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适量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二是通过岗位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强化在职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二)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育运行机制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稍显短缺和落后。基于此,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对于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1选择实践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一系列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现场教学法、实训模拟教学法、实习作业法、案例教学法等。其突出的特征是:注重还原实践情境,参与度高,体验性强。其功能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既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能够形成多种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应该选择这种方法,以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实践的结合,通过岗位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不同,其对于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必须摆脱传统的、单一的以“一支粉笔一本书”为特征的教学手段,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的目标,而不是单纯运用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实物、模型、图片、语言等直观手段,采取模拟性或示范性教学手段等。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

三设计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

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质量评估体系,内容单一,方式机械,评价主体局限于专业内部,不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不能起到强化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运行机制的作用,相反,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倾向。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探索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即建立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质量评估体系,这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策略。它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是以开放、灵活、多元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逻辑起点

质量评估体系要充分体现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性要求,要把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的逻辑起点。要能使人从中看到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应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领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朝着预定目标开展建设与改革工作。

(二)以开放、灵活、多元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

1评估内容要鲜明。确立评估内容是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关键。评估内容要鲜明,是指要科学地制定评估指标,一方面,评估内容要明确、清晰;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要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和小学教育职业能力,这应该是其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的并且是核心的价值取向。

2评估方式要多样。选择评价方式是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落脚点。评估方式要多样,是指要采用丰富的、灵活的评估手段与方法,以实现对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科学评价。比如,可以采用布置小学教育实践任务的手段,通过实践作业的方式,完成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考核与评价。

3评估主体要多元。确立评估主体是质量评估体系的核心。评估主体要多元,是指在保留既有的评估主体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吸纳多方相关因素,参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以体现出开放的评估思路。可以选作评估主体的有: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小学教育工作者、入职不久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小学生家长、小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小学教育工作研究者等。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乔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5]黄济,劳凯声,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李虹等.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02).

[7]于明业等.小学教育专业ESR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04).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十一

因此, 中职旅游专业担负着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任务, 为旅游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的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任务艰巨, 但责无旁贷。然而, 在目前的旅游人才开发与培养中, 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现象较为突出。对于旅游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来说, 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认为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树立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过程,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也就是个人道德水平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发展的重大问题, 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 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再强也没有丝毫意义。在日常教学中, 应多给学生讲解反面案例, 并让学生讨论分析, 从而自己总结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专业教学中, 我们要使学生意识到游客的快乐和满足与导游员的辛勤劳动和良好服务是分不开的;而对旅游服务专业, 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是服务员的优质服务给了客人美的享受, 使客人身心愉悦。如果离开了对客人的服务, 我们就无从谈起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教师通过利用大量的案例教学, 培养了学生敬业、乐业的服务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业要求教育,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念, 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二、增强学生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 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要使学生认识到, 只有自觉的服务意识, 才有自觉的服务行为, 同时加上服务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才能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 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道德素质的需要。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从学生入校开始, 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从而加快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

众所周知, 旅游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 旅游业的根本宗旨是为旅游者服务。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通过案例分析法, 说明增强服务意识的重要作用。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在日本某酒店, 一旅客在大厅抽烟, 烟灰很多, 四处张望寻找烟缸, 这时日本服务员跑过去将自己的双手伸到客人面前, 接下烟灰去找烟缸。同样的场景在国内酒店也常见, 国内服务员反应是赶快去找烟缸, 为客人接烟灰, 等到烟缸找来了, 客人的烟灰已经落到地上了。同样的服务场景, 有两种不同服务理念, 导致了两种不同服务行为, 学生感悟很深。

此外, 我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除要求值日生把黑板擦干净、讲桌抹干净、教室打扫干净外, 还主动承担教师办公室值日工作, 将班级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值日一周, 负责教师办公室卫生、教师饮用水, 帮助教师整理办公桌上的书本、材料和用品。每次学校举行活动, 主动承担来宾迎接、服务等项工作, 既树立了学校形象, 又能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酒店实习是规范服务行为、检验服务质量的绝佳时机, 我给每位学生建立实习档案, 对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并把实习档案作为向用人单位推荐的实证材料。

三、重视文明礼仪规范

旅游行业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往往被视为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因此, 礼仪教育是改善旅游业软环境, 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重视文明礼仪规范也显得十分重要。

礼仪是道德的基本表现形式, 社会公德是礼仪的伦理学基础, 学习必要的礼仪知识, 使自己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 在社会公众面前显示出其特有的职业特点, 有利于重塑自身形象,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待人处事的能力, 同时, 也是学生能否适应环境, 能否赢得社会的认可, 能否受到社会欢迎的一个重要条件。

旅游业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客我关系的处理, 职业形象的设计, 行业礼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礼仪修养, 是旅游业形象的灵魂, 被称为旅游业的无声招牌。对学生的礼仪教育, 一方面在课堂进行, 让他们系统地了解有关知识、原则、规范和要求, 使之成为他们今后的行为指南,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增加课外实践训练的比重,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日常礼仪习惯。鉴于专业特点和从业需要, 一是重视迎宾礼仪, 交际礼仪, 交谈礼仪的训练;二是注重人格、气质、心理的自我完善, 培养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情操;再是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要求, 做到人人施教, 个个评说, 处处施教, 时时评说, 随时随处都是礼仪, 都要学习。

总之, 一个人职业素养的确立, 绝非一朝一夕, 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注重职业素养教育, 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才可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风尚。随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旅游行业这个城市窗口的作用将愈发明显, 职业教育的前途也将会更加光明。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旅游服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旅游人才, 我们应更进一步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本文从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和重视文明礼仪规范三方面入手研究了如何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策略。

1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十二

人才培养概况。

从外语高校走出来的应届生,其实并不能满足翻译工作的需要。按照365翻译的经验,一名外语系的毕业生,至少需要八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通过专业八级考试的本科生,也要经过五年左右的实践才能独立工作。职业翻译的培养主要靠公司,而不是各大高校。

大多数的北京专业翻译公司并不重视译员的培养,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究其原因,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是为了降低人才流失(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行业管概况。

1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十三

1、前言

旅游教育在我国有三十几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一大批旅游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满足了旅游业的需求。一九九九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扩招,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旅游教育也在这段时期飞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教育中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按道理来讲它应该能够帮助毕业生实现与社会工作岗位的初步对接,但事实上,不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因为达不到这一标准而显得比较尴尬。对此,笔者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做好实训教学尤为重要。

2、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部分院校培养目标过高。部分院校仍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为培养综合型人才,但这样的目标往往过大、过笼统,这就会造成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学生却学无所精的情况。比如,既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到旅游领域企业中工作,又要求学生有能力从事一些相关教育工作,又包括要求学生能够做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这些目标单独看来都具有一定难度,更别说通通实现,因为每一种能力的培养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非常广泛的。旅游行业实际上包括旅行社、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区以及旅游酒店的工作,本身涉及到的面就很广泛,如果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还总想着面面俱到,那就只能是贪多嚼不烂的结果。而且部分院校为了让学生哪个方面都懂,就不断加强各个方面理论知识的渗透,这就必然导致实训内容的不足,但旅游管理专业恰恰是一个注重实践性的学科,所以也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社会需求对接不上的现象出现。

2.2校内实训教学设施设备与实践基地不完备。旅游管理的需要的实训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首先拿设备设施来说,按道理要有一百平米左右的旅游综合性实验室,要有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甚至包括校内酒店及模拟导游等在内,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设备设施就无法购置和建设,校内实训教学就要成为一句空谈。另外,还有不少院校即使配备了相关的实训设施,但利用程度却不高,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一直闲置,那再好的设备也只是浪费资源而已。再拿实践基地来说,起码要和一些景区、一些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可以分期分批地进入到实践基地去切实体验和操作,但不少院校在这方面缺乏合作关系,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基地,这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原因。

2.3校内实训的内容相对狭隘。如果仅仅依靠实训基地与实训设施,校内实训仍然还是不完备的,因为这二者所能提供的训练内容毕竟还是有限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面对更多的技能需求,比如说礼貌礼仪,礼仪是待人接物非常重要的素质,尤其是对旅游行业来说,讲礼貌、懂礼仪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让他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不仅有利于旅行社、酒店或是景区形象的塑造,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

3、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工作的基本对策

3.1尽量明确具体的实训任务。对旅游管理这一深具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来说,保持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同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校内实训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目前看来,校内实训教学的重点大体上应该集中在三方面,分别是旅行社、酒店、景区,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模拟导游的实训室,模拟餐厅和客房,模拟旅行社软件几个平台。模拟的导游实训室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导游全程的接待服务,通过创设不同情景使学生获得导游能力的提升。模拟餐厅及客房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餐厅及酒店操作技能与操作流程,使学生在对不同角色的扮演中,逐渐提升工作能力与应变能力。模拟旅行社软件则是让学生了解旅行社各部分的操作流程与工作范围。

3.2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就是要让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并发挥彼此优势。作为旅游院校,最明显的就是学术方面的优势,可以给旅游管理带来一些理论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所以,校企合作是对旅游企业和院校都有好处的双赢方式,具体的合作方法可以依照本院校的实际教学资源情况和企业进行洽谈,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逐渐摸索出能够双赢的合作模式的。

3.3提升校内实训教学的比重。目前看来,多数院校在旅游管理校内实训方面设置的课程比重都相对偏低,很多毕业生和在校生都表示,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的校内实训是相对欠缺的,这就需要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实训教学。很多内容并不一定非要借助实训设施来实现。因为在不同情况下学生需要处理的矛盾和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导游的角色中,自己和其他学生扮演游客,来演示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个过程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实验设备的辅助就能完成,但却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大的好处。

14.完善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篇十四

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质量要想得到不断地提高, 就必须加强武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而这也正是目前各体育院系首先应该正视的问是问题。

据调查发现,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资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是我国体育院系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是问题, 因此, 应根据实际需求, 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 不断地引进武术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同时, 时常开展短期培训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此, 各体育院系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 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可以提高武术教师专业水平和技术的培训。加强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进行专业培训的重点, 同时还要加强沟通和交流, 以此使得教学方法能够得以不断地改进, 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提高。另外, 建立健全完善的用人制度也是提高武术教学的一大有效手段。

2、以市场需求为依托 , 适当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生产的多少, 武术专业毕业生学有所成毕业后必将通过市场的严峻考验才。武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则反映了人才供需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据相关调查和我国近几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 供需矛盾一直是我们武术专业毕业人才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自2003年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生学有所成后, 供与求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 对此问题许多专家的看法是控制招生规模。应该结合实际的就业率对招生名额进行合理的分配。而对于那些就业率比较低的院校, 则应该给予一定的处分, 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院校则应勒令其停止招生。通过调查和分析, 在笔者看来武术专业的招生名额应该控制在300以内是最为合理的。

3、弘 扬传统文化 , 发展地方传统武术

地域性和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两大特征, 因此, 各地方院系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发展地区的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的基础上, 促使体育专业能够在我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武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因此培养武术专业方面的人才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还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高校作为我国武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应该在制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时方面与当地的优势和特色项目相结合。在地方优势的发挥下, 不断地突出办学特色。另一方面,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协调好高校武术和民间武术之间的关系, 为培养高质量的武术人才而努力。

4、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发挥武术专业特色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达到其教人育人的作用, 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各大体育院系工作者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要想实现这一点就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不断地创造出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习和发展环境。调相关调查发现, 现今武术俱乐部和武术学会在许多院系也都相继开展建立。其实, 此类机构的建立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创业的机会。通过武术俱乐部和协会, 可以为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各种武术运动和比赛的相继开展, 学生的文化生活不仅得到了丰富, 而且还使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5、加强学生现代化知识 、技 能的培养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还应该拓展一些现代化的技能和知识。因此, 开展计算机培训、外语口语练习和汽车驾驶等技能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让学生学习现代化的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据调查发现, 2007级毕业的武术学生当中, 6%的学生拿到了驾驶执照。如此一来, 学生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中也会多一份胜算。另外, 据调查发现, 选择向国外发展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因此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 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是很有用的。

6、加强教学与管理 , 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可用之才, 而这需要良好的教学管理做后盾。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我国开设的时间相对要晚, 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为此应该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点, 不断地吸取体育教育等一些老专业的成功教学经验, 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武术教学管理的制度, 并且对教学评价系统、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保证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另外, 传统体育事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 在教学目标的管理工作方面不断地加强,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 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武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不断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摘要:“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 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体育教育也成为了许多高校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项目。针对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 本文对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武术人才,体育教育,培养,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5.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实践基地

一、准确定位

不同层次的院校应该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外语专业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的外语专业,应该着力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培养优秀外语师资、培养外语和国际事务研究人员。一般高校外语专业应该主要培养外语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则应该主要培养外语基础好的实用技术和职业人才。

在外语类院校历经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尝试(1983年开始)、全盛期(90年代)和制度化建设时期(2000年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行)的过程中,全国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外语院系,都按照各自的特点摸索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一套做法,形成了一套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模式。作为山东专业类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找准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加速从复合型向创新型的转型。与其他院系的专业互补与合作中,突出外语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和社会应用,旨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非外语院校在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对创新型的体现具有层次性。学校层次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高,学校层次越低,对创新型的追求更加注重比较优势、区域特色和社会需求。综上所述,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教育的永恒追求。构建高层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非外语院校外语院系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实际行动。

二、突破师资瓶颈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教育发展与改革全局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复合型师资队伍之上的。外语专业的老师往往只懂外语,知识面窄,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这种教师是无法胜任复合型专业课程教学的。而其他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的教师一般来说外语水平有限,也无法胜任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的工作。因此只有外语系和其他专业学院联合培养,才能使外语教师或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复合”起来,从而承担起复合型课程的教学。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可派语言类教师到本学校或其他学校相关专业学习、进修相关课程,使其具备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的能力。这类教师接受培训后,主要教授语言类课程,而非专业课程。但在语言类课程讲授中能清楚解释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材料。

(2)派相关专业教师学习语言类专业或课程,提高英语授课能力,达到能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水平。而这类教师培养结束后所承担的课程主要是复合型课程,对他们的语言知识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求能清楚地解释专业内容即可。

(3)引进复合型外籍教师作为固定师资。可聘请一些具有非语言专业学位的外籍教师,如MBA(工商管理硕士)、M.L. (法学硕士),利用其语言的天然优势和所学的专业特长來教授复合型课程。

(4)到企业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以授课或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授专业课。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社会、企业、学校三方面达成共识。这就需要企业和学校双方面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很多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起自己的学生实习基地,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要求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院校、企业都看到经过实习基地锻炼的学生无论在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比没有经过实践锻炼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因此,用人单位都愿意要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这些学生到工作单位后心理承受能力强,综合知识面宽,很快就能胜任本职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完善的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良好育人环境和制度建设是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建设良好育人环境,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高校校园设施的硬件建设要富有学府气息,显示出文化魅力,给身临其中的大学生一种创新冲动,使之产生强烈的创新需要,营造持久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自由、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将激发创新活力,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创新知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到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制度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当中。目前英语专业已经着手制定英语专业规范,对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学制、师资、教材、图书资料、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予以规定。其中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多样化,主张不同院校根据学科定位和社会需求,在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培养规格,各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有所不同。兼顾共性和个性、整体和局部的制度规范,是我国外语教学稳步、有序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外语教育求索[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专业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GWZ20804 终期成果。

上一篇:年全市节能宣传周活动方案下一篇:司法考试的复习和应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