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教学

2024-07-28

品德课教学(15篇)

1.品德课教学 篇一

关注课堂细节、注重有效教学──反思思想品德课教学

王 怀 权

通辽教师远程培训时,一位教授的讲座引发了我对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记得当时她列举的一些教学片段,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教学片段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新课导入:

教师:一个三口之家要买房这样一件家庭大事是怎么做出决定的呢?

学生(众):父母商量。

学生(个别):好像是爸爸做主。

教师:这一般是以一家三口坐下来共同商讨的方式做出决定。那么,一个国家遇到大事该怎么办呢?13亿人一起坐下来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制度,叫做?学生(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思考:你如何评价这节课的导入?

乍一看,这位教师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小家到大家,由具体到抽象,导入新课自然流畅。可仔细想想:(1)我们家庭买房子都是一家三口坐下来商量吗?这贴近生活吗?不贴近,可这位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回答,而按照自己的预设直接引出课题。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吗?教学片段2: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尊重别人是我的需要》时,教师组织开展了一个给同学写赠言的活动,并说比一比看谁得到的赠言多。当学生将写好的赠言送给同学后,教师统计:请收到三张以上的同学举手;请收到两张和一张赠言的同学举手。最后教师说:“还有好多同学一张也没收到,没收到的同学一定很失落吧?”

思考:你如何评价这位教师的点评?

教师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友情。收到友情卡的学生一定很开心,而没收到友情卡的学生的内心可能会有一些失落和自卑感。这位教师的点评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将这种失落感强化了。感受尊重的教育,却变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下面我想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仅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通过反思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先看一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3:《学会合理消费》

教师在讲《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买彩票中奖了,得了500万,你会如何消费?”

学生1:“我把它全部捐献给国家。”

学生2:“我一部分捐献给国家,剩下部分自己用,如买房、买车。”

学生3:“我用它讨老婆。”(全班大笑)

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教师的意外,游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匆忙收场,不了了之,不顾学生反映,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上课。

教学片段4:一位教师讲《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家长做家务的辛苦,由此引导学生多关心、体谅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课堂上开展了这样一个活动。1

教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在工作之余还要忙家务,照顾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父母的辛苦。

【多媒体显示】家务劳动大考验

1.洗衣服2.缝纽扣

教师:你做了这些家务劳动后有何感受?

活动结果:让教师大出意外的是,参与家务活动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帮助父母承担家务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感到这两项家务的辛苦。这已经远远背离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思考:以上这组教学片段让您想到了什么?

启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哪怕教学过程的脉络再清晰,课堂教学活动再丰富,课堂气氛再活跃,课也是禁不住推敲的,热闹的背后,学生是一头雾水。很显然:教学片段3设置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教学片段4虽然以活动为载体但由于不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使活动缺乏有效性。

二、捕捉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1.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教学片段5:一位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礼貌显魅力》一课,出示了“孔融让梨”的案例,然后提问:如果你也有三个梨,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先把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小的留给自己”;“先让爸爸妈妈吃,再自己吃”„„教师颇感满意,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我要先挑大的,在选小的。”此时,教师装作没听到,马上把话题一转,进入下面的教学。下课了,听课的老师饶有兴趣地上前询问学生,为什么你要先选大的呢?学生天真得抬起头:“我要先尝一尝,如果是甜的,我就留给爸爸妈妈吃;如果不甜,就我吃,让爸爸妈妈吃甜的。”„„如果这位教师听到这样精彩的话语,肯定会感到十分遗憾!

教学片段6: 李老师在上《畅想青春》这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根据 26 个字母的形状,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课堂上,李老师安排学生 5 人一组,在自己创意的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在走下讲台了解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李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聚精会神地画一只乌龟,以为他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提醒他要参与小组活动。这时,这同学的手举起来了,李老师请他上了讲台,他就在黑板上画起了乌龟!老师有些失望,台下的学生在窃窃私语。当他停笔后,老师问:“你认为青春只是一只乌龟吗?”学生们哄堂大笑,他红着脸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乌龟,一只安详的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是长寿的,所以它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就像我们的青春。”听着学生诗一般的话,这时的李老师也忘情地说:“老师也愿意做这只健康、有活力的乌龟。”本案例的成功就在于老师能借助学生自我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2.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7:《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教师谈到人是万物之灵,充满智慧,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能够作为人而骄傲。

学生:“是动物多好啊,不用写作业,不用工作,多安逸啊!”

教师:„„?

教学片段8:《珍爱我们的生命》

教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学生:“坏人的生命就没有价值。”

教师:„„?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误点,教师应怀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允许学生犯错误,原谅学生的过激行为,创造性的运用心理学和教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生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3.善于抓住教育的“着力点”。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思想品德教育永远无法指望某种标准化的手段,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要抓住针对不同人进行施教的特定时机,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

教学片段11:在教学《尊重别人是我的需要》一课时,老师组织开展了一个给自己欣赏的同学写赠言的活动,并说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得到的赠言多。小梅是一个自尊心特强的女孩子,因成绩好、家庭条件也好,待人有些傲慢、尖酸,在班上人员不太好。老师发现没有一个同学写给她,就拿起笔给她和另几位成绩纪律差的同学写起了赠言。

交换赠言后,一个学生喊道:“小梅没有。”小梅的脸色非常难看。这时老师扬手中的纸条说:“老师这里还有未送出的赠言,是送给同学们的惊喜,同学们猜一猜是写给谁的?”同学们瞪大了眼睛。“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儿,我欣赏你用一首漂亮的书法给班上写的座次表,用精彩的演讲给班集体带来荣耀,„„我相信,你已经充分体会到了理解、尊重、帮助别人会给他人更给自己带来快乐!”“理解、尊重、帮助”三个词读得很重。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是小梅的,是小梅的。”她接过纸条时,眼里已满含泪水。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关注教学细节,就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关注教学细节,必须用心倾听,用情去感受,才能及时捕捉与提炼,把有价值的生成信息纳入自己的预设过程,使之成为课堂亮点;只有对价值不大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在科学的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会百花齐放,绚丽多彩,春意盎然!

2.品德课教学 篇二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做合格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而不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中, 我们应该积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 并不断在这样的经验基础之上, 为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 有效的处理好自己与社会、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关系, 提供及时与必要的帮助, 而不应该让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其心理发展处于心理断哺期, 叛逆性较强, 因此,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积极实践的兴趣, 并以此为教学的起点, 注重思想品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的矛盾与冲突中积极探究知识的产生与应用, 去体验知识服务生活的真谛。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而不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 逼迫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同样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创新的直接平台, 是师生点燃创新灵感、激发师生有效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又应该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自主互助的思想品德课堂? 这是我们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了解的问题, 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刻思考的共性问题。从课堂整体上来分析, 一节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学环节之间应该是相互密切联系, 环环相扣的, 水到渠成而又浑然一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流程。作为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 创设导入的情境其作用就是打动我们的学生,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触动, 情感上有所感动, 进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 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有效的自主感悟, 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个情境所引发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明确的问题、带着特定的情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撑和引领。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有效的进行整体的感知,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 及时进行巡视检查, 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 准确的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进行有效的引导, 而不直接参与学生的直接活动。将学生自主探究与全作互助有效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小组成员还要提出质疑甚至相反的观点, 促使思维向深度发展。为以后学生有目的地讲解、测试与反馈提供一手资料。通过学生间的有效交流,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结论。

3.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好教学设计 篇三

(一)要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明确思路

在编写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课标》对该内容的具体要求。掌握了《课标》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的内容我们在编写教学设计时才能找到本节课设计的依据和设计的意图,在三维目标上处理才能够到位。教学目标的设置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和体现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

(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起点

1、以学生的角度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討论。

2、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老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符合。

3、赋于学生已有经验和意义,进入初中以前学生的经验已很丰富,我们要利用这一经验。

4、老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地位,做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三)要抓住教学关键,突出重点

设计要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表达清楚。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新课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如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这会使上课产生沉闷的气氛。事实上,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根据重点,可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有所加工。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画龙点睛的教学环节,能开发学生智力,使课 具备生动性,形象性。因此教师应依据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的教学对象,灵活设计教学环节。

(四)要讲究教法,灵活运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有效载体,通过谈话,情境体验,小组讨论等,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法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潜能。

(五)要有新意,要有高潮

导入要引人入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一定要先声夺人,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六)要精选资料,活用教具

4.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四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唐永喜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着由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其他活动,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巩固理解自主学习成果,等于是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进一步内化,在这个过正中教师主要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在活动中进行问题的拓展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5.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五

过去,政治课教学沿用旧的模式,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或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死条条,“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得政治教师的劳动难以得到学生的承认,政治学科的地位急剧下降,政治课的教学投入多,而产出少。

如何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呢?我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法律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时,联系党的十五大的精神,结合顺德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讨论和领会“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的理论含义;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二、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是活生生的。脱离了生活,尤其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可能会使教师处在一种被动甚至尴尬的境地。教师呈现的教育资源应贴近学生的需要,点到学生的兴趣点。思想品德课重在德育教育,有时说教性较强,而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又处于人生第二个叛逆期,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一味说教,不但激不起学生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思品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三、活泼课堂,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

第一、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有抑扬顿挫,要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如讲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时,选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绘画的话,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像“守株待兔”有力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弊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物以稀为贵”,反映了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等,通过这些例证名言的分析,能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理论情境之中。

第三、教学手段应多种多样。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政治知识。

6.品德课教学 篇六

作者姓名:王宏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要真正搞好教学确实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而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需要教师备好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要备好课就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好相应的教学问题,才能为上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它的时代性与多变性、复杂性的因素导致作为在教学中要设计好教学问题才能上好课。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问题呢?

关键词:教学设计 问题 策略

课堂教学应围绕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问题设计也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能力为基础”。恰当有效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顺畅、和谐地发展,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与研究的激情,彰显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整体,只有教师在教学之前设计好相关的教学问题,才能为上好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所以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问题,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 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体验思考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果。

二、问题设计难易程度要适宜

在教学中问题设计要做到难易适度,设计教学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需借助于那些他所没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能发生。可见,学生的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其思维水平和能力,思维水平和能力也影响其知识吸收和储备。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还要了解和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在教学中既要把握学生的共性,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教师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结合学校情况、班级情况、宿舍情况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高涨,激发思考、回答的欲望;如果了解学生课余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甚至物理、化学、语文等学科的学习情况,加以联系,提问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联系了化学中的酸雨现象,塑料的成份及化学性质等;讲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时,结合物理提问爱迪生、法拉第、安培、伏特、欧姆等科学家及其成就,引出电力的广泛使用及深刻影响;讲到台湾问题时,分析诗歌《乡愁》,联系语文课上老师的分析,学生 很快产生共鸣,积极献计献策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贡献。这些都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答问,学生也充满了好奇,集中了注意力。这样的课堂学习轻轻松松、明明白白。

由此可见,学生作答与否,与教师提问的技巧、问题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课堂上教师总是在重复讲解内容以后提问“是不是”或者“对不对”,学生会感到厌烦。也就是说,问题太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据有经验的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难到易的小问题。同时,也要避免简单式提问。

三、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问题设计。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引导的方法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处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思考;更不可为问而乱问,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设问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导致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三思而后问,对问题进行系统设计。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难易兼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不同层次的分析能力。教师整堂课的问题设计,既要兼顾知识型问题的设计又要兼顾理解、应用型问题的设计。

五、问题设计应精简相结合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讲究策略。一堂课中教师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实效,教师提问虽多,但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很有可能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局限在表层领域,最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地推敲和挖掘教材,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最好能够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全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研读,并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和讨论时间。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我有了这样一段文字材料:2008年11月28日,中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新型支线喷气式飞机ARJ21—700在上海首飞成功。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行后,宣 告中国正式“飞”入世界先进民用客机的行列。ARJ21是中国按照国际惯例自主研制的第一个先进支线飞机产品,它的出现将打破波音、空客、庞巴迪、安博威等国外飞机厂商在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垄断格局。问题设计:①看了这则材料你从中感悟到什么?②看了这则材料,请你说说我国怎样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③作为中学生为提高现代科技目前可以做些什么?这三个问题一提,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同学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中把这一框内容都得到了解决。

六、问题设计巧妙与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相结合

巧设问题就是通过教师巧妙地设置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关键是教师如何真正做到“巧设”问题。问题设置得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路。例如:在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我采用材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使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整个国家焕发了勃勃生机。设计以下两个问题:①请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举例说明我们家里面都有哪些外国进口的东西。②30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历史性伟大变化的宝贵经验是什么?因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中可看到,巧设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为教学中心服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还有很多的技巧和学问。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提什么的问题,还要考虑怎样提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提问题。强调课堂的问题设计,不是以“问”代“讲”,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聚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论文字数:3253字

参考文献:

⑴《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任长松

2002.7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⑵《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创新》 肖锋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年第3期.⑶《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王淑霞

金色年华(下).2010年第4期.⑷《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张建文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4 ⑸《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 刘强

高等教育出版社

7.品德课教学 篇七

一、精选案例, 模拟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资源中, 有许多案例可供我们选择。但是, 在一堂课中, 如果讲了太多复杂的案例, 反倒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因为不同的案例之间做对比, 总没有在相同或相似的案例之间做对比容易, 而且案例之间容易相互干扰,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因此, 在可能的情况下, 我们要对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筛选, 精选案例容易出效果。

通过精心选择, 我们把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中, 以案例为主线,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具体分析, 体验特定事件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情感起伏, 感悟相关的理性知识,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目内容时, 为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我选用的是教材提供的《梅平和天马的故事》。依据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 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梅平能与天马见面吗?有学生立刻说:不能!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 我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网络交往对象可能故意伪装起来以骗取我们的信任。真的就不能吗?在学生纷纷述说与网友见面的危险时, 我反问了一句。一阵静默后, 有学生领悟到:梅平和天马网上很谈得来, 现实生活中也可能成为好朋友, 见一面未尝不可。梅平可以和天马见面, 那见面后又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呢?有学生说:天马可能是个年轻小伙子, 长得很帅, 人又善良, 梅平和他成了好朋友;也有学生说:天马可能是个中年男子, 长相猥琐, 梅平见了深感失望, 自此再没有和天马联系过。还有学生猜测:天马可能是个不法分子, 梅平与他见面受到了伤害。如此, 围绕着一个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模拟体验了不同的网络交往情景, 对网络交往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学生领悟到:网络交往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网络交往对象的不确定性, 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 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 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若与网友见面, 要注意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二、巧设情景, 唤醒体验

体验与学生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历经了一些场景, 在心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的“体验”, 这些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 而是会沉淀、浓缩、进化、生成, 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这种无意识记忆, 会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被激活, 而使个体有所感悟, 从中获取新的认识。

据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我们可以围绕学习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声像渲染、故事讲述、实物演示甚至可以是通过语言描绘来创设情景, 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中介, 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 帮助学生印证和提升自己的感悟与体验。

例如:《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学习, 我首先播放孙悦演唱的《祝你平安》, 激活学生的体验积累, 梳理、提升以往的体验, 感悟、了解情绪的调节方法。最后, 在本课结束时, 歌声再次响起, 学生们满怀着喜悦与收获, 伴随着歌声再一次感受主题。

三、组织活动, 亲历体验

体验总是在经历中获得的。人们往往对自己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体验记忆深刻。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从而产生体验, 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 进行体验的交流和分享, 最后获得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即先行再议而后知。

老师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必须在课前认真选择活动主题, 精心设计活动程序。当然,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也可有意留下空白, 以便随时调整, 以应对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多变情况。在活动过程中, 师生可以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 优化教学行为。

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目内容时, 我设计、组织了一个活动环节。将一盒茶叶、一瓶矿泉水、一支口香糖和一个VCD的包装盒在四个大组间依序传递, 提醒同学们仔细审视这四样东西, 思考:从看到的实物考虑, 你会选择其中的哪几样?为什么?这一活动过程, 其实就是作为消费者选购商品的体验过程。学生看过实物, 便在课堂上悄悄地说开了。每个人审视的角度不同, 体验也就存在差异, 经过交流和沟通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有学生这样表述自己的发现:茶叶和VCD是不合格的, 矿泉水和口香糖是合格的。理由是:茶叶是食品类, 这盒茶叶没有标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而且它也没有厂名和厂址;VCD盒上没有厂址。由此, 可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作为消费者, 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消费知识, 以便作出正确的消费选择。

自然, 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 不可能一一例举。作为老师, 我们必须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 依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实践, 亲身体验, 合作探究, 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亲历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最后获得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沈健.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4) .

8.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八

一、运用公益广告来激发学生思想品德的所学内容的兴趣。

我在讲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一课时,我一上课就展示了《妈妈的等待》的电视公益广告。第一场景:儿子上幼儿园时,妈妈等待儿子放学——字幕:爱是什么?让人思考。第二个场景:妈妈等到小学放学的儿子,两人快快乐乐地一起回家字——字幕:爱是只要你快乐!第三个场景:随着时间推移,儿子不知不觉长大,白发却慢慢占满妈妈的整个头部——字幕:爱是陪你走一辈子,爱是无悔青春。第四个场景:妈妈很高兴地看着大学毕业的儿子,字幕:你的有高飞,就是我的安慰。第五个场景:儿子去外面工作了,白发苍苍的妈妈还在原地等着儿子回家——字幕;爱是痴痴地等待。广告最后一个字幕: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这个广告,深刻性地将这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展示了出来,还使学生产生共鸣,更能深刻地理解了课本知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以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句子都能句自然而然地接受,接下来讲述代沟、孝敬父母的原因不会让学生觉得突兀。

二、运用公益广告,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在讲授到“怎样孝敬父母”这一问题之前,我特别将《关爱失智老人———打包篇》这个公益广告展示给学生,得了老年痴呆的爸爸,吃饭时将盘子里剩的两个饺子,抓起放进自己口袋,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学生们楞住了!而解说“他忘记了一切,但从未忘记爱你”在学生耳畔回荡……。我抓住机会,又将《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则公益广告播放出来,这时,有些同学已经虚嘘不已了。在他们感叹时间不等人的时候,我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请你们说说你打算如何孝敬你们的父母?同们通过这两则公益广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做法。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的时候是满脸泪痕,我没想到他的母亲已经不在了,他的话语里都是对已逝母亲的眷恋,他用他自己的事实告诉同学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实。这位同学的发言与我所播放的公益广告相互呼应,在无形中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是让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在讲授青少年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什么这个问题时,我播放了这个公益广告《公德比赛——球赛篇》: 地铁车箱内,地板上一个空的易拉罐,人们不断地踢来踢去,画外音以足球比赛的形式作解说,将人们的行为比喻成球赛中的传球,人们都看着这个易拉罐,但是没有人捡起来,终于易拉罐被踢到了一个孩子的脚下,他捡了起来,丢进了垃圾筒。画外音:“球进了!”垃圾筒上的文字:“公德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良好的社会公德,要从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学生看过之后对于“从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很是赞同。

三、运用公益广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理论性较强,而学生对于这些理论的东西似乎很难把握住,所以为了深化教学内容,公益广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在讲授九年级《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我播放了《生命的颜色》公益广告,第一次看到就为之动容定格生命的色彩:绿(人民解放军的身影) 传递生命的节奏,橙(消防官兵的身影)坚定生命的信念,白(医护人员的身影)象征生命的纯洁,蓝(工人的身影)展露生命的明亮,红(全国各地人们的捐款)彰显生命的热烈,从整个广告中显示了生命的颜色——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爱。我提问:是什么使中国人民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没有倒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同学们反映平时他们通过多听、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但公益广告却个别现象他们能够更容易把握课本内容,能够更容易找出其與课本内容 的结合点。学生同时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并不枯燥,其内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生活的深化。

四、运用公益广告来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在教学中,我一直遵循思想品德“三部曲”: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怎么办(解决问题),对公益广告的问题设计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我在讲授教科版九年级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这课时,我就播放了《拍卖会》的公益广告片:

N年后的一个拍卖会:拍卖师拿出一个拍卖品——植物,起价500万元,大家竞相够买。第二件拍卖品——天然水,起价1000万,大家更加热情地参与拍卖。当拍卖师拿出地球上最后的无污染空气时,起价是无价,买家们瞪着眼睛惊呆了,广告打出字幕:推动了才知道它的珍贵。大家纷纷上前抢这一最后的无污染空气,最后打出字幕:珍惜现在,保护未来。

学生看完《拍卖会》这个广告后激动不已,他们被大大地震惊了。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场景其实并非危言耸听。这时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1)这则广告反映的是什么问题?(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3)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同学们通过观看公益广告,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特别是对于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最后竟然主动地喊出了口号“保护资源环境,从我做起!”我想,能过这一节课,在学生们心中,升腾起了他们内心中那一缕缕的责任感,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难能可贵的东西。

9.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验体会 篇九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初中思想品德课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建构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经验体会。

一、思想品德课中应用体验性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1、与新课程理念一脉相承。体验性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思品课采用体验性活动教学,符合思品课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有利于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改变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显然与新课程的标准、宗旨等是一脉相承的。

2、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验性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验性活动教学的操作与实施 1.阅读自学,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阅读自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课前读、课中读和课后读三步。课前读即自读,它是按教师的要求三读课文:一是细读,了解全课的基本内容;二是概读,了解和提炼本课的知识体系;三是疑读,找出不理解的知识点并设问。自读完以后,学生对所读内容会产生自悟,并对将要教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有了主动权。当然教师必须对课前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在上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恰当时机对重难点进行课中读即引读,在引读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融入情境中读书,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看、耳听、脑想,把文中情境在大脑中想像、再现、领悟,使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统一起来,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所读内容就会产生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恰当的方式及时引导,学生的疑问就解决了。然后,学生再把本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运用,来验证所学知识。经过自学阅读,学生基本上能把别人、前人的知识消化吸收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通过在实践中运用,还可能有所创新发展。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在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情境体验,感悟知识的探究乐趣

情境体验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像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手段,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认识的共鸣和发展。

(1)运用音乐、诗歌、图片、视频等手段优化教育环境,创设视听情境。(2)运用小品、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体验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3)运用想象创设情境,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当学生没有相应的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进而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进行体验学习。

(4)运用心理测试,加深学习心理体验。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既感到课堂中的丰富多彩,又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把抽象的、死的、发生或形成于昨天的知识、事件、人物赋予生命活力,把可能、未来、遐想引进课堂,使课堂这个正在进行的“现在”在师生的合作体验中能够包纳“过去”与“未来”,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知识的意义,师生一同思考、一同活动的快乐,在心灵上把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事情。

3.实践活动,内化知识的情感价值

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了求知欲望,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活动教学的反思

10.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 篇十

1、基本情况:

2、上学期原有成绩:

3、优差生名单:

4、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情况:

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

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5、差生转化情况:

二、教 材 分 析

三、学 期 教 学 总 要 求

11.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 篇十一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式的灌输,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营造快乐课堂?

一、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平时多多积累。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的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

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要使学生身临其境,以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教学情境: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根据参赛同学的表现,授予公关小姐和公关先生的称号,很多同学听到比赛规则后跃跃欲试。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学生在快乐中学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比一个人声嘶力竭说教式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2.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很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正确引导不能导好课堂中的“快乐”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思路基本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

2.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比如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快乐的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12.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篇十二

一品德课上教法力求创新

1. 把握学科特点, 力求深挖教材

无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的教材都能突出时代特点, 与时俱进。教材中的多数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 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作为教师, 在授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特点, 选择教法, 不断创新, 想学生之所想, 从生活中取材,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发展思维, 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 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判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

3. 创设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教学中, 要激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教师自己就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以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移情于教、施予爱,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应该充满人情味。而且在教法上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敢于创新, 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育, 学生不可能亲自去祖国各地领略大好河山的美, 有了互联网,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了解, 通过生动的文字介绍和形象逼真的图片, 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自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 指导行为, 要切合实际

品德课创新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结合时代要求, 适时补充资源, 保持课程本身的生命力。教育者要做教育的有心人, 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 适时引导, 在行为习惯培养上, 给予具体的指导, 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品德课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课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准备活动、课上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开展教学内容延伸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学生才能成为受教育的主体, 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最终才会使品德教育内化成动力。

2. 让学生参与自主评价

在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 可让学生通过师生评价、自我评价、生生评价, 不断地参与评价, 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 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由于教材中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课, 教师就要因文因课而异。每节课都要把握好时机, 控制好参与评价的“度”, 讲求教育效果, 使品德课成为说理、育情、导行、评价、内化课。

3. 让学生自主体验

授课时, 让学生体验“我”是集体的一分子, 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力量大,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确立“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生活准则, 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懂得在集体中约束自己, 从点滴小事做起, 学会团结、谦让,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办好事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生活体验, 获得体会, 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 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在活动中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活动机会,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加肯定和鼓励, 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加热情帮助。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快速得到发展。

5. 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

马卡连柯说:“在集体中, 通过集体, 为了集体”, 这句话告诉我们, 我们生活在群体中, 要多为别人着想, 处处为别人着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 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 处处都有活榜样, 我们也要做得更好。

13.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初探 篇十三

张家窝中学 杜学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自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改为会考科目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兴趣下降了,学生课下用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时间更少了。此时,高效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不奢望学生课下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向45分钟要效率,我们必须高效教学。所谓高效教学就是高效能、高效率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一、建立新的教材观,积极研究教材、教参,是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的前提。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结束,教材仍然还处于变动期间。新教材已经没有了老教材的条条框框,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上,在知识的教授上,就更具主动性了。高效教学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思想观念变了,才能让学生体会到高效教学的益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全面把握教参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们要摆脱过去学习思想品德课那种死记硬背的局面,但同时也要避免不记任何知识、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把知识按要求落实到位。例如: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标有“知道、了解”要求的,就是让学生认识这个知识,在做选择体时可以借助选项选择正确答案;“理解、学会、明确”这些要求就要高一些,学生对这些要求所对应的知识点就要能够说明、举例,比较,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就需要学生记忆了;“运用”的要求最高,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明确了课上的教学目标以后才能更好地分配课上时间。“认识、了解”层次目标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或观看的方式达到;“理解、明确”目标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头脑记忆;“运用”目标要求的就需要学生通过讨论、独立思考、教师点拨总结等方式达到。

(二)我们的教材不是教师的圣经,而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加工、改造的对象。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对教材顺序可以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便于自己学生的接受。例如:在《人生自强少年始》中,学生从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续写中,可以写出两个结局,即一个是自信的结局,一个是自弃的结局,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个自弃的结局续写讲到自弃,这时就可以省略云雀的故事。这样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 1

习效率,这也更符合体现学生是主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思想品德高效教学的关键。

在以前仅仅用教师讲,作为传授知识的途径,效果不好,因为那仅仅是从听一个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现在我们的教学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放一些图片,可以放一些视频,可以放一些flash,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接受信息,而且一些视频的播放要比教师的讲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讲到现代化建设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提到了乡村医生李春燕,这时引如视频央视感动中国现场主持人对他们的点评,这就 更能让学生了解李春燕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了。所以,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设备在课堂中的使用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形式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每节课都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边的教学环节就容易进行了。例如:在《生命与健康的权利》的导入中,让三个学生分别表演书上的情境,引出人身自由权。一方面让表演的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学生的表演得出结论。再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的时候,给学生先放flash《等我有钱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到不能像主人公那样花钱,要合理消费。诸如此类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或启迪,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起个好名字促进高效教学。思想品德课内容有时是比较枯燥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它显得不枯燥,所以我们要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追求高雅生活》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叫做“进入情趣小屋”。这时,同学们就感到很惊奇,对小屋里的东西产生无限的设想,教师再把小屋做成有立体感觉的,就更能引发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进行学习了。在《学会调控情绪》中,教师给每个教学环节赋予了新的叫法,本来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很枯燥,但变为“温故知新”就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接下来“快乐钥匙”、“青春诊所”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吸引着学生去学习。最后教师送给学生一份“快乐大餐”,在学生集体朗读“快乐大餐”时结束课程,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思想。在我的课堂中,每节课都必备的环节有两个。其 2

一:温馨提示。自从课改,我们的教材变了,没了条条框框,但同时也没了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方向。即使思想品德课开卷了,会考了,但也要把握相应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去学习,讨论法、独立思考法、讲授法、观察法等都可以,但最终要落实所学的书面知识,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保证。其二:收获大家谈。思想品德课的三大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收获大家谈就是要让学生提高觉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落实所学知识点,还要促进这些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转化为行动。收获大家谈就让学生从所学知识联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谈自己今后要如何做。例如: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请学生谈收获时,我就找了一位平时爱浪费粮食的同学说,他就表明以后在生活中要节俭,不浪费粮食了,其他同学还谈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等。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上的转变,达到了高效教学的要求。

三、课下作业的精心布置,促进高效教学的良性循环。

每节课后,所有教师都会留作业。这个作业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练习册上的作业,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落实所学的书本知识;另一部分就要留一些搜集信息的作业。例如: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之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体现中华文化的作业,在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之前,我就让学生搜集体现艰苦奋斗的故事、成语或人物事迹。通过这项作业就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从中体会到了中国文化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在课上同学们就胸有成竹,表现得很活跃,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并且他们搜集的信息很具多样化。例如:在搜集中华文化时,他们就从服饰、节日、食品、舞蹈等多个方面搜集的,从而就丰富了课堂资源,使教学更加高效,而且通过这个作业也培育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个搜集信息的作业为高效教学做了准备,使下节课教学更高效,所以,它促进了高效教学的循环。

14.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篇十四

课程名称:《共同的愿望》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

作者姓名:黄 秋 雅

单 位:江西省上高县田心中学 联系电话:*** 邮箱:huangqiuya2009@163.com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懂得“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理解“一国两制”构想对成功实现港澳回归、解决台湾问题、乃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分析和看待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从而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知道:“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涵,“一国两制”构想是成功实现港澳回归的重要保证

2、难点:“一国两制”构想对解决台湾问题、乃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课本,通过讨论,归纳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搜集的材料及相互间的讨论,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港澳回归的过程及意义。

3,通过讨论发言等方式,让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并能对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作出较为客观、科学的分析。

四、课前准备

1、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两岸交流方面的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整理,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课外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搜集有关“一国两制”内涵、港澳回归及台湾问题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再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航: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3、港澳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港澳回归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4、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5、我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和观点是什么?

6、青少年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态度是什么?

(二)讲解新课

(板书)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探索用和平方式,提出了一些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考虑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过程中,“一国两制”构想得以逐步形成和完善。

2.“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

(1)“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构想的相互关系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实现祖国统一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B、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但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不是一项临时性的政策,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

3.港澳问题的由来,实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1)香港问题的由来: 英国在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进入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

(2)澳门问题的由来:

A、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B、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C、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3)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4)实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A、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

B、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途径和范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贡献。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血汗和智慧。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与祖国大陆尚处于分离的状态。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5.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和观点:

(1)原则和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4)我们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积极推动两岸的沟通与交流。(5)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分裂活动。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

5.青少年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应有的态度: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台独”言行作斗争;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堂总结

配以萨克斯曲子《回家》,展示本课学习线索。

七、课外作业

简答题:

1,材料:配以《思乡曲》,由电脑屏幕徐徐演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提问:

(1)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吗?

15.品德课教学 篇十五

一、教学案的内涵

教学案, 即教案学案一体化, 就是教师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理解、课堂教学的具体安排、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设计等方面糅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整体方案。它是以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 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整合, 是近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创造出的新的教学媒体。在内容上, 教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高考考点、情景导入、诱思导学、达标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 具有灵活多变、思路清晰、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 是教师“教”、学生“学”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

二、实施教学案引领教学的意义

1.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案引领下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从而学会学习, 学会探索, 学会合作, 既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其全面发展,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 可以使教学相得益彰, 收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教学案教学,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 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 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同时也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从而改变了以往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催眠曲的传统课堂,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 便于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的人, 水平不同, 发展能力不同, 悟性不同, 知识的生成结果也不同, 特别针对初中枯燥的思想品德课, 我们的教学、训练、练习都应该有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落实。教师在教学案探究问题的设计、达标习题的选择上分清层次,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提供不同的题目, 关照到不同智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案的应用

如前所述, 教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考考点、情景导入、诱思导学、达标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 如何根据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身的特点, 结合教学案的利用, 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初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即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的统一。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的、步骤等, 学生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积极思维, 达到教与学富有成效。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显得更为重要。而要实现三维目标, 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通过学习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做到先入为主, 从而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与探究, 克服了盲目性。通过教学案教学目标展示, 学生在预习、听课、探究、作业等过程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性, 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2.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一堂思想品德课要引人入胜, 教学过程的安排就应讲究曲折起伏, 跌宕有致, 富于变化。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 形成节奏。而一个好的开场白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石。“良好的开头, 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场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案这一载体, 可以使导入内容更加直观具体, 学生印象也更深刻。例如,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 其中有许多充满哲理的成语和寓言故事,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道理。此外, 以幽默漫画的方式导入, 以成语、寓言故事导入, 故事、笑话导入等导入方式, 教学案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 新课程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思想品德课的观点教育;力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 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课堂效益, 控制教学总量。而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关键。教学模式的功能最主要的是起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作用。我国教学法实践中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境—陶冶式、示范—模仿式等。近年来, 结合教育教学形势发展及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 广大思想品德课教育工作者摸索出的“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逆向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上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 教学案均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总之,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教学案辅助教学, 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参谋者,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和学生都得以解放, 提高课堂效益。

上一篇:各级人员质量责任制下一篇: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高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