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2024-10-12

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共14篇)

1.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篇一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发展现状,在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塑造上,让学生能够重视预习、学会预习、深化预习。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预习教学预习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教师运用恰当,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均得到相应的提高。遵循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这门课程的预习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争取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中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普及中外文化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深远影响是不可小视的,更何况语文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指导课程之一,给学生的交流也带了许多新鲜的信息。不难想象,假如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根本没有丝毫兴趣,那么教师的预习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了。反之,假设教师所讲授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劲头也就十足,那么教师的预习教学所得到的回馈也就变得更大了。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的预习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学生对阅读还是对写作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某个方面燃起了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得到调动,语文教师的预习教学效果就会变得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的预习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语文教师在预习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高中语文这门课程说难其实并不太难,要说简单似乎也不见得简单,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将两位同学甲与乙分为一个合作小组,甲乙两人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想法,两人合作的话可以让两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进行碰撞,学生可能??为了找到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去搜罗更多的资料进行证明。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突出学生在语文预习中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预习是让学生在对一篇课文完全陌生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摸索和探讨来获取有关的语文知识,预习能够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印象得到深化。合作学习是在促进学生共同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就彼此的观点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挖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是值得语文教师进行提倡的。

二、强调预习的具体方法

高中语文的预习教学,除了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还要求语文教师注重传授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语文这门课程的内容尽管繁多复杂,但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后,学生的预习效率就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预习方法的传授。

强调预习的具体方法,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高中语文的课文大部分比较具有文学性,有的课文内容比较长并且出现了许多词汇的生僻用法,又或是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较隐晦,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外,一些课文中还容易出现一些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的生僻字或者异体字,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疑惑不解之处,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勤做笔记的良好预习习惯。例如,一篇课文中出现了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将这些字勾画出来,或者是让学生将这些生僻字誊写到自己专门准备的预习笔记本上,这样正式上课时,在语文教师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能够及时注意到这些生字的读法和用法。

三、不断完善预习课程的创新意识

为了走出当前预习教育失衡、发展成果薄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多项创新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学习技巧。例如,在学习到《岳阳楼记》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求学生运用多元化的预习手段,对文章进行理解。鼓励学生借助于网络、书籍等形式,搜集和《岳阳楼记》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从作者生平经历、作品背景等方面,加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目标,完善预习课程的创新意识,提高预习课程的发展质量。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语文预习教学,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对学生强调语文预习的具体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柳振华.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规范性预习.

2.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篇二

一、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

良好的习惯, 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而坏习惯呢, 则如野草一般, 每在我们疏忽时, 蓬勃地发展起来———卓明尼。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不会学习。可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五个坚持”。

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 认真上课的习惯, 认真作业的习惯, 认真巩固的习惯, 认真检测的习惯。

五个坚持———坚持写教材分析的习惯, 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 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坚持人生长跑 (日记) 的习惯, 坚持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再度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 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 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 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我们认为, 对学生来说, 这是提出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 是指出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事实表明:只有教师严肃认真的教, 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掌握方法, 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 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 读懂各类文章。学习方法, 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 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 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

三、给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时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照着课本一讲到底, 根本不留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因此, 学生根本无法“自学”,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规定每节课上课前都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自学活动, 每节课都至少留5至10分钟给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了不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 通过巧妙布置作业, 把自学融入到作业中, 和作业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做作业中进行自学, 在自学中完成作业。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技能

自学技能是学生用来自学的工具, 熟练掌握语文自学的技能, 就是语文自学能力的体现。而语文自学能力又是在训练语文自学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学生为了获取语文自学能力, 必须具备以下技能:使用工具书的技能;理解题目的技能;根据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作者思路, 提纲挈领的技能;读懂并找出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技能;做读书笔记的技能;模仿、借鉴课文写作方法的技能……当然, 这些技能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 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练习使学生逐步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 并不断内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

首先是要放弃“手把手”教的习惯方式,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 如讲新课前, 要指导学生自己解决文章的作者、背景等这些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 不要搞教师的一言堂, 不要讲得太多、太细、太死。对于那些学生通过思索能够发现的问题, 教师就不要匆忙提出来, 要把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对于那些学生经过分析能够解决的问题, 教师就不要急于抛出答案, 要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要创设适于讨论的情景, 让学生融于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开展探究、讨论、辩论等,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课堂自主活动, 内容有讨论、讲演、表演等, 以保证学生有自学的机会。

六、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 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 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教师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 不是简单地质疑问难, 而是深入思考, 理清思路,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我以设问、推敲、疑难三种方式引导学生。设问性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提出假设的、求知的问题, 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明确思考的方向。

3.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篇三

培养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学习魏书生心得体会 学习魏书生心得体会 培养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作者:沭阳 徐韵来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4-29 10:11

188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 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从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来说,音乐教学就是要从审美中,理解和运用音乐技能来完善学生的 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他认为: “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 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 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 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的自学已习惯初步养成.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 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 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 体实施的计划。他的大体做法是: 第一,首次慢动。开始时注意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第二,逐渐加速。经 过一两个月训练之后,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动的速度。第三,系统计划。引导学生把自 己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第四,控制时空。要保证良好的习惯在足 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班里将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形 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第五,形成习惯。经过缓慢的首次推 动,渡过了困难期,制定了系统的计划,又创设了一个执行计划的时空环境。研究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我们至少应该注意这样两点:

(一)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 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分 析一下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我们会看到他采用的五个步骤,是从学生接受程 度和形成规律出发的,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

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魏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确实探到了教学中的真谛。

4.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四

一、培养明确的自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学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使学生的学习有条不紊,逐渐的进行下去,老师要帮助学生制定一套学习计划,并及时通过检测题检验自己的自学成绩。通过自评自查,扬优弃劣,调整计划,达到方向不变,安排灵活的目的。因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专不要散;要深不要浮;要恒不要懈。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的形式很多:可以在书上作记号、批注,或者在笔记本上写摘录、提纲、概要、也可以剪贴。做好笔记,可以增强记忆,积累资料,选择重点。所做笔记要做到经常翻阅,对上面所记的东西要勤思、勤用,不懂的地方要勤问,促进思考,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

(一)课内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示范和起步。有不少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即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此类阅读,通常是由教师先指出通过阅读要达到的目标和阅读中的注意类,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自行小结内容,并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时通过阅读还不能对内容有深刻理解,则可提出更深刻的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再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程度。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和提高其阅读质量都是一个促进。

(二)课外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它不受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局限,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广阔天地。主要应指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关于“读什么?”主要是指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书目的问题。可通过一些节选自名家名篇的课文的学习而推荐学生去阅读原著,一些名家的精美短文等等。关于“怎么读?”其实就是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精读法等。浏览法和泛读法,是对于大部分阅读作品而言,而精读法则适于品味文中意味深长部分,仔细研读,吸其精华,语文能力才能提高。其次,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鉴别、评价,寻找、筛选相关的信息。

(三)参加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将培养自学能力融于其中,自学能力不只是“阅读”一项,很多其它活动都包括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因素,如讲故事、演讲、小论文撰写、上网搜集信息等。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往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

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新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段落层次,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段落大意;能归纳出中心思想;能提出质疑;能复述课文。

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能出题互测。

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写出结构提纲;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二)模仿性训练。

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

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

独立性训练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提出自读的目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5.略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篇五

【摘要】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传授,还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从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质疑气氛、帮助树立自信心、开展扩大知识面的创造性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四方面进行了略谈。

【关键词】自学能力激发兴趣质疑氛围课外实践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基础,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把丰富多彩的情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广度,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经验,从实验中亲历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有趣的情景,介绍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有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自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问题的快乐,从中产生了科学知识中对问题发现的好奇心,好奇中蕴含着巨大的探索求知的动力,教师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和创新为主体的创造活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

二、营造质疑氛围,给予学生自学的机会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追求新知识的开始,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问题不仅要产生质疑,而且还要敢疑、愿疑、解疑,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

因为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出发,采用问题做引子,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循着问题进行探究、发现,使它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对比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愿意亲身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进入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角色,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自学的意志

自信心是对自己正确认识、正确评价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对每个一成才的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相信自己有成功的机会。教师要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充满信心努力奋斗,才可以在某种领域中取得成功,获得成就;作为教师,要设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尽早体验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关心、爱护,正确诱导,让他们取得成绩并不失良机的表扬,给予肯定,提高他的探究兴趣、培养他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树立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困难中走向成功的坚持意识。如八年级一班达瓦措毛,在七年级时,期中期末在同一年级四个班中考试成绩总分为第二,该同学却认为没有拿到第一她就是失败者,从而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理,自己烦恼、失望、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甚至放弃了奋斗目标。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还要求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要适当,不要过高,如果目标过高,脱离自身条件,久经拼搏没有实现,就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导致压力过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量力而行,调整目标,使目标成为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的成绩,从中获得成就感,便于增强自信心,重新找回自己,以利继续前行,不会因一时的失败、挫折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和决心,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意志。

四、开展扩大知识面的创造性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自学能力

6.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自学化学的能力 篇六

学生自学化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个阶段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这两个学习阶段联系紧密, 不可分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慢慢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自学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能力才会提高。本文主要从两个阶段分别论述提高学生自学化学的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化学习惯

1.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化学的习惯, 首先要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这一点, 化学这门课程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化学反应会给学生带来新奇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有趣的实验,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教材第二章中制取氧气这节内容时, 引导学生思考:加热高锰酸钾后瓶子里会充满什么气体呢?接着让学生观察烧红的铁丝在瓶中燃烧的美丽景象, 最后把澄清的石灰水倒在燃烧过的瓶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肯定会感觉化学的世界太奇妙了, 不由自主地产生浓厚兴趣, 为培养自学习惯打下基础。总之,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兴趣教学, 变兴趣为志趣,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 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化学的习惯, 教师要改掉以往一人独占课堂的教学方式, 设法使学生参与其中, 指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进一步思考课本中的内容。比如, 在学习置换反应这节内容时,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 发现不仅仅是A+BC=AC+B, 也可能是A+BC=BA+C, 分解反应也并不一定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 也可能是三种。总之, 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要靠教师的引导、培养, 如多鼓励他预习新知识, 自学新内容, 同时设置些有趣生动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解决问题,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

3. 督促学生自学。

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时, 教师要注意做好监督、鼓励工作。初中生毕竟只有十几岁, 他们的意志力还不够强, 容易对某件事感兴趣, 却不能够长期坚持。所以, 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 必要时候可以适当“惩罚”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自学意志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阅读课本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利用好, 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 比如提前列出几个小问题, 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 提纲里写明每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还有学习方法。教师还要仔细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会记录搞不明白的问题;一些很重要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做好记号。总之, 预习时一定要读写结合, 千万不能手懒,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者定律, 要帮助学生分析概念的组成。比如, 在学习固体溶解度这节内容时, 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重点字句, 可以提示学生重视条件、标准、状态等关键性词语。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大大提高阅读能力, 学会自学。

2. 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化学实验, 提高自学实验的能力。

教师在训练学生提高实验能力的时候, 应尽量多设计学生实验。教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实验开始之前,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实验操作要求, 并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 然后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的数据一定要真实, 不能随意填写。在实验过程中, 训练学生时刻开动脑筋, 比如, 怎样做最好?这一步骤是不是操作合理?只有在实验过程中, 多动脑筋, 思考每一步的操作步骤, 才能规范实验操作。

3. 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学生理解新知识很快, 可是一做题就错, 原因就在于独立审题的能力差, 不懂得抓关键。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意, 如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比如, 一定温度下, 有浓度为30%的某物质溶液100克, 加热蒸发30克水后再降到相同温度, 发现得到4.8克晶体, 求该物质在这一温度的溶解度。学生一看到题目感到无从下手, 我给学生适当点拨: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这就是解题的关键。教会学生如何审题, 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解题能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 必须坚持不懈。只要学生有自学的欲望, 就会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能力就会提高。这样, 学生学好化学, 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摘要:在学习化学过程中, 学生应当占据主体地位, 培养自学能力是巩固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相关实例, 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自学化学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学生,自学化学能力,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7.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七

在“扶着走”到“放开手”这一过程中,我认真观察学生,细心分析学生的学况,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研究揣摩。首先,决定树立学习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暗暗诱发学生的好胜心。在表扬榜样先进中,不拘泥于优等生、中等生,更关注潜能生。只要学生超出以往表现,必及时鼓励表扬,这种表扬完全可以在问题的不同层次、深度上进行表扬。让全班同学意识到:问题,好学生能提出来,差学生也能提出来。进而督促学生产生焦虑感: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别人能提出问题,为什么自己不能提出问题来呢?有压力才有动力。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班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敢比敢拼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细心呵护,奖惩分明。学生是一个个活泼生动的个体,各种能力存有差异。对于潜能生稍有进步,那怕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也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最起码让学生体验到勇敢、开口发言的快乐,细心呵护孩子那或许是刚刚才萌发的向上之心。对于学生中等生,但不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诱导,锻炼其提出问题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而这一部分学生中的“顽固分子”,则采用奖惩结合的方法:批评甚至是“逼迫”赶“鸭子上架”,让他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先体验“不作为”的不快,甚至是痛苦;在他做到后,一步步地在体验到“有作为”的快乐,甚至会产生“历尽磨难,再见彩虹”幸福;从而真正获得能力,获得知识。

8.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篇八

南关学校晋海平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一、激发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学生会把读书看作是快乐的事,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9.浅论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九

一、创造和完善外围环境,指导学生主动自学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我在教学中一贯重视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让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在课堂上,坚持与学生互动,力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外注意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才能让学生兴奋和愉悦,才能让学生“听我的”,自觉主动地独立完成学习活动。

“激励是最宝贵而又最廉价的奖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表扬学生。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起初阶段多少会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坚持多说鼓励性的话,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努力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学生有时会“偷懒”甚至会退缩,我虽然严格要求,不轻易让步,但从不责骂。这样,不到一个学期的“磨合”,大部分学生不再认为我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接受“独立自主的学习”,开始积极自学。

2.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

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当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依据“学是教为主导下的主体,教是学为主体上的主导“的原则,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则放;该紧则紧,该松则松。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 ,不讲或者少讲。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 我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让他们自己运用知识的迁移,完成认知的冲突”,顺利掌握新知。

(2)全新的知识 ,努力寻找“最近发展区”,只讲解和点拨关键外,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学。

(3)积极建构适于学生自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 ,我运用“尝试—建构”模式: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我尝试,知识运用—小组反馈, 建构知识、其他学科知识及已有数学知识,通过自身体检,在阅读、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数学能力,形成数学品质。

二、激发和强化内在因素,引导学生积极自学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发挥个人潜力的催化剂”。一个学生只有喜欢数学,才有可能主动学数学,才谈得上自学能力的培养。

(1)以情感人 ,唤起兴趣。在高中阶段 ,很多学生感觉数学抽象、枯燥、乏味。即使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的内容及编排也不及其他学科形象和生动。为了让课堂变得更生动,在教学中注入强烈的情感:语言表达富于激情,想象力求丰富,多与实际生活联系,以教的激情,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挖掘数学美 ,激发兴趣。在教学中 ,我积极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例如教学“对称性”,我引导学生挖掘:人体的协调美、对称美、曲线美,让学生兴趣盎然。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注意有计、有目的、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应该怎样预习、听课、复习和作业,应该怎样思考、交流和发言,并在教学过程中设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虽然“扎实”,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很少主动地学。为此,我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不断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是自己的事? 还要做什么? 等等。这样坚持不懈地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延续兴趣,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三、渗透和指导自学方法,辅导学生有效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掌握可操作的方法相当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渗透和指导方法,让学生的自学更有序,有效。

1.指 导制订计划 ,合理安排自学

自学效率与学生的计划决策能力密切相关。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自学,不但可以克服忙乱的现象,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生活习惯。

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我首先要求他们从实际出发。自身基础差的学生,自学的重点放在补习基础上;基础好的学生,自学的重点则放在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其次,我还指导学生尽量把计划制订得具体些,有可操作性,不要贪高求快。

2.指导学生处理好自学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指导学生自学并不是让学生脱离教材、脱离课堂、脱离教师的教学。相反,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应是一种更紧密的、更高层次的结合。所以在指导过程中,要求自学不与课堂教学相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3.指导学生多做笔记 ,勤 做联系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熟能生巧”。勤做笔记,是对自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二勤做习题则是巩固自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4.引导学生勤思考 、会 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勤动脑 ,勤思考 ,寻根究底,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生才有可能在自学中找到数学学习的“根”。

10.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

双牌县五里牌镇中心小学 马翠凤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 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找骆驼》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商人是怎样找到骆驼的。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槐乡的孩子》《听听,秋雨的声音》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 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小摄影师》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 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科里亚的木匣》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科里亚”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在学习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科里亚找不到木匣时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1.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篇十一

1.用情趣弥补不全,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 一些小学生往往缺乏责任自控能力,唯有情趣化教学才能够对他们产生相应的“万有引力”。陆游说:“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目标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深入挖掘并有效凸显其中的情趣要素, 努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发挥“情绪智力”效应,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如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首先以多媒体演示“羊群吃草”的动画场景,然后提问:“共有多少只小羊? ”学生兴致勃勃、指指点点:“白羊10只,黑羊5只,一共15只。”“土丘上7只 ,平地上8只 ,加起来15只。”教师进一步启发 :“再看一看,还可以怎么数呢? ”小学生又有了新发现:吃草的6只,散步的9只;长角的4只,还没长角的11只……他们惊讶地发现,很多种数法加起来都是一种结果,脸上露出无比自豪的神情。

2.用实践成就信念,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就忘了, 你看了就知道了,你做了就懂了。”这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生活处处有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比较强, 这些都有利于执教者把数学知识教学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既可淡化课程形式,又可促进学生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课程教学程序,而是引导小学生“做游戏”:动手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寻找课桌周长的计算方法有多少种。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学生先是得出“长 +长 +宽 +宽”、“长×2+宽×2”的周长计算方法 , 在老师的进一步激励和启发下,他们获取了“长方形周长=(长+宽)×2”的终极化公式。再如,“生活中各种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而不是长方形、梯形、正方形的呢? ”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发小学生的生活性思考和手脑联动情趣, 对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3.用延伸拓展空间,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天地 ,大有作为”。由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很强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得以有效消化、巩固和发展。若过于忽视课后延伸环节,那将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浪费和损失。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坚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又要通过延伸环节和拓展空间丰富课程内容、开阔教学视野,努力构建一种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活动体系,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积淀实力和开发潜力。如教学“分类”内容时,可提前布置学生到附近超市观看各类商品的摆放实况,然后自主交流讨论,弄清楚商品的种类与分类等详细情况。在课堂上教师投影显示模拟实况,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从中找出错放现象。如钢笔属于学习用品,不应放在食品柜台;菜刀应放在厨具柜台,而非文具柜台;香蕉不能与肉类混放,应当与梨、苹果等物以类聚。如此内外结合,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可给他们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

4.用激励架设心桥,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在复习、新授还是巩固环节,教师都要以良好的教学气度和宽容心态,对小学生坚持做到“多肯定少否定,多激励少批评,多欣赏少刻薄”。首先,“凡是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教学对象是一个生动活泼、个性各异的学生群体,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性,这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和正视的。其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的变数很大且可塑性极强,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在课堂表现、作业环节和几次检测中出现一些差错而妄加定论,应当给予更多的引导、激励和帮助,促使他们扬长避短、再接再厉,逐步赢得千里跬步和江海细流的效应。再次,“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形成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教学合力,长久保持学习热情和进取意识,这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与活力所在。

12.在教学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否帮助学生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教师只有带学生融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先用声色俱佳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呈现桂林山水的美景,再现书中所写“无暇的翡翠”“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拔地而起”“翠绿的屏障”的情境,播放以《桂林之歌》为背景音乐的“桂林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解疑。如教《将相和》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将指谁?相指谁?将相之间发生了什么?怎样和好的?”等等。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了这篇文章的脉络。

二、指导阅读

阅读往往是由“为何读”、“读什么”、以及“怎样读”等几方面构成。

在解决“为何读”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导”字上下功夫,将“情商”与“智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从“他律”(别人约束)向“自律”(自己要求)转变。

关于“读什么”的问题,对不少以学为主的学生而言,这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学生认为:我也知道将来没有文化不行,但你能说未来什么书一定有用,什么东西一定无用?因此,在阅读方面,教师的合理引导、详细说明和认真指点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阅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读”是阅读的核心部分。好的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但往往离不开“查”、“议”、“摘”三个方面。

所谓“查”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生疏的问题,这时往往需要查找相应的工具书、文献书籍等,以便从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对它进行了解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查”是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谓“议”是指对阅读材料是非得失的综合评估。读而不议,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材料融合在一起,才会学有所得。

所谓“摘”是指将所阅读到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启迪;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原文照抄,也可以是概括大意。“摘”实际上是将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火花加以定格,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三、课堂教学

既然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便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关键。在听课时,我特别强调学生应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了什么内容,什么地方理解有误,什么地方还有困惑,老师在授课时又强调了什么,补充了什么……都要及时标注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不只是记下来,还要想,还要对照反思。如果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老师不同,可以找出根据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交流。这样,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笔记法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另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多功能展示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具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中、脑中,加快自学的速度,加深自学的难度,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课堂自学的质量。

四、掌握方法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个人)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他们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与此同时,我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阅读课,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熟练掌握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他们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1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十三

朋友的孩子读初三,前几天和他聊天谈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朋友很发愁的说:孩子进入初三的几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70名左右,周一到周末每晚放学之后都要到老师家里补习各科,功夫比初一初二下的多了,成绩却越来越差。朋友的孩子在初一初二都是年级20名以里的孩子,这样的成绩让朋友很难接受,百思不得其解。听了朋友介绍孩子的目前学习现状,我试着分析说:我觉得孩子的主要问题就出在补课上,初三本来学习节奏就快,孩子需要一个消化理解反思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而你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孩子放学后出去补习各科,孩子几乎等于总在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的知识总是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不能将知识系统化,长此以往造成孩子的对知识掌握不扎实,还容易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觉得你现在应该马上停止各科的补课,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巩固。预习、课堂、复习、反思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总结在初三阶段更加重要,学而不思则惘。朋友听了我的话,半信半疑,打算照我说的做观察一段时间。

现在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注重对孩子长久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不影响孩子暂时成绩,很多家长选择随波逐流的让孩子去补习功课,这样做也许暂时对孩子的成绩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我觉得孩子要想成为真正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协助老师帮助孩子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更重要。这一点我非常感谢女儿的各科老师,初一时他们就注意引导、培养女儿养成自学的能力,及时归纳总结反思的能力,女儿的老师从不要求女儿随同学一起补课,他们总要求女儿独立预习,有不会问题归纳整理后一起找老师帮忙解决,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养成了女儿很强的自学能力。现在面对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习惯了初三快节奏生活的女儿,并没有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忙乱,相反近来学习越来越轻松,每天晚上回家又可以悠闲的看小说和杂志,或者上网玩一会儿,对各科的学习大有“运筹帷幄,调控自如”之趋势,从平时各科小测试的成绩反馈来看,知识学得也还扎实。

14.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篇十四

一、在物理课本阅读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在初二阶段, 刚刚开始接触到物理自然科学, 对教材中的内容特别是专业语言很不适应, 因此,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在读书的过程中, 加深理解, 并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物理课本的语言大多比较抽象, 既有类似于数学的逻辑性语言, 也有和数学不一样的实验语言, 还附有一些实物照片。所以, 学生需要懂得很多定义、公式的文字表达的意思, 还要掌握物理的计算方法, 有时候还要动手画图。特别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公式, 它其实和数学公式的表达方式很相似, 但是里面有很多体现物理自然规律的表述, 学生常常将这些定义看作成普通的数学公式, 从数学公式的角度来理解, 最终出现了错误。

例如, 如何将欧姆定律的公式翻译成数学表述形式, 教师可以这样来尝试:电流和电压成正比例关系, 和电阻成反比例关系, 电压越大, 电流越大;反之, 电阻越大, 电流越小。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另外, 物理课本中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术语, 学生从来都没听说过, 读起来很拗口, 就更不提理解了, 教师必须引导, 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 提高理解能力。

如果教师一开始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本的文字含义, 以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很难跟上老师的上课进度的, 最终造成一种课堂上听不懂, 课后又不会自主学习的恶性循环。

二、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提高过程, 其实就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自我提高过程。而自学能力的自我提高, 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支撑。同时, 老师的作用也是关键性的。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 释疑解难, 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原理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最终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而培养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物理自学能力的关键。积极思维就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变成自己的理念, 在以后的学习中再看到这些概念和规律时, 能够有自己的理解。

例如, 笔者在讲到“惯性”这一课时, 常用多媒体去模拟一些存在惯性的场景, 或者是播放一些有关惯性的视频, 如汽车在撞到树上时, 副驾驶的乘客会飞出驾驶座;短跑运动员在到达终点时, 还会向前跑一段距离。通过各种模拟和视频,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培养积极思维的过程。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 培养自己的积极思维, 彻底地了解概念的来源和规律的特征, 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 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真正具备自学的能力。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物理学科涉及到的自学能力还包括实验动手能力, 因为实验也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因为在实验课堂中学会观察, 并动手完成实验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并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奥秘的兴趣。

如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笔者先引导学生明确本堂实验课的实验目的,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物理现象, 并分析一些数据, 从而为学生动手实验指明学习的方向。从观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 很多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都发现了水沸腾的物理现象, 但是缺乏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思考, 不能运用物理原理去解释这一现象。那么作为物理教师, 在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水沸腾过程中水面的物理变化和形态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通过现象总结出事物的本质, 即物理原理。学生带着学习目的去观察实验, 既能提高观察能力, 又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 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 不能大包大揽, 也不能仅仅让学生去模仿, 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使他们在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的基础上, 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

上一篇:丝丝风儿都快乐作文下一篇:工商变更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