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美学观

2024-08-07

修辞美学观(8篇)

1.修辞美学观 篇一

夸张(修辞)的作用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是,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毛的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口号大全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3、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4、人可以让地球服、海洋降,强迫宇宙吐宝藏。

5、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6、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7、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8、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指大炼钢铁热火朝天)

9、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10、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11、甜水吐出比蜜甜,你看稀罕不稀罕,党的恩情万古传。

12、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13、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吸袋烟.14、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他去学开拖拉机.”

15、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16、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17、河水急,江水温,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18、你是英雄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

19、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20、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专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21、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22、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23、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

24、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25、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26、牛羊儿似珍珠,颗颗闪光耀;蒙古包似花蕾,朵朵欲放苞。台上烽烟不再起,眼望彩虹心含笑。

27、下面一首是农民改造荒地为果园后的诗:河有多长,果林就有多长,站在河岸就像仪仗队,迎接汽轮往高山上开,投给客船以果实

28、下面一首是写边疆工业化的诗:我望着,我远远地望见,又一座黑塔与它并排高站,近看才知是火电厂的烟囱,不息地吐着墨一样的浓烟,暗夜在地上绘出繁星般的灯火,白昼在天上绘出黑色的牡丹。

29、下面一首是歌颂修十三陵水库的建筑工人的诗:你这是干什么,一铲又一铲?二十五万亩水浇地,要在我掌心里涌现!”

30、管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2.修辞美学观 篇二

修辞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属语言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作为探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修辞学旨在“研究具体语言环境下,如何对语言素材进行调整、加工、润色,如何运用修辞方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1]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属社会学范畴。美学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源自希腊语Aesthetica,意为“感觉学”。可见,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活动中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是审美主体。

美学与修辞学虽属不同学科领域,却源起同一时期、同一地域、且同样历史悠久。作为人类活动的必备工具,语言客观存在着美,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主体相关相对,是审美客体。作为语言的艺术,修辞学正是以满足审美主体所需的审美价值为己任,即使语言更生动、贴切、鲜活,更具感染力和欣赏价值,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美学和谐统一的思想。可以说,修辞效果作为美学理念的表现,反映了修辞活动的审美性。由此可见,修辞学是美学理念的展示手段,美学理论促进修辞学的发展,两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交际修辞与美学修辞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作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学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西方修辞学界根据修辞特点和任务的不同,把修辞分为交际修辞和美学修辞。

在说话和写作中,我们首先要平实地叙述事物条理,忠实地记录事物的性质和状态,通顺地表达主观意愿,完成交际任务。所以,我们在选词择句时要做到语义明确、文理通顺、结构妥帖、语言平实,而这正是交际修辞的要求。但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同样希望自己的语言生动、感人,富于说服力,既能给听众和读者以美的享受,又利于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而这正是美学修辞的境界所在。

综上,交际修辞和美学修辞相得益彰。前者是广泛且普遍的,后者是专门且高级的。我们只有先达到交际修辞的要求,才能进一步达到美学修辞的境界。换言之,交际修辞是美学修辞的基础,美学修辞是交际修辞的升华。

3 美学对交际修辞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为了取得更佳的表达效果,准确、平实的语言亟需调整、加工、润色,升华为生动感人的表达,而在这一过程中修辞的运用又渗透着美学思想,美学在交际修辞的升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1 形式美

作为美学的基本原则,均衡和整齐不仅表现在建筑、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还表现在具体修辞格的使用中。

例1:Work has a bitter root but sweet fruit.

例2:We are caught in war,wanting peace.We’re torn by division,wanting unity.

以上两句分别使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格,不仅句式匀称、结构整齐,而且音韵和谐悦耳,给人以工稳、愉悦、完美的感觉。当然,过分的均衡、整齐也会导致表达的单调、枯燥,因此,大胆探索语言的变化美,也可获得极佳的表达效果,而变化也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例3:Out of the cabin window it was bright.Some passengers enjoyed the air scenery,some gazed into the splendid Alps,and some others skimmed through newspapers.Although my eyes were fixed on one magazine I couldn’t help looking back upon the years of World War II….

上述文段中,作者灵活运用同义词,将不同情境下人们“看”的动作描述得准确、生动且富于变化。此外,简单句与复合句的使用也使书面表达错落有致,多变多姿。

3.2 形象美

形象美是修辞的另一重要美学属性。在语言表达中,抽象化的概念勉强可以实现语言的平实准确,却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恰切地运用修辞格,借助人们的联想,语言的表达才能出神入化。

例4:While my father,who came back from the south with a suitcase,was getting through the gate,my 7-year-old brother ran very,very,very quickly from the sitting room to greet him.

划线部分ran very,very,very quickly不仅表述得平淡无奇,更经不起推敲———“非常快”到底是怎样的?如果将这部分改为flew(飞),运用暗喻的修辞格不仅使表达准确,更将一个7岁孩子见到久别的父亲时,飞奔的状态和迫切的心情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身临其境。

综上,作为修辞的初级阶段,交际修辞既是美学修辞的基础,又亟需借助美学之翼,化平淡为新奇,化枯燥为生动,升华为美学修辞,以实现语言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3.修辞美学观 篇三

关键词:接受美学 儿童文学 修辞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为了解决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危机,以汉斯·罗伯特·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将读者之维与历史之维引入文学史研究,这种引入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史方法论基础的关键所在。[1]

接受美学理论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它认为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环节,而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文学作品应该是为读者而作。姚斯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接受美學意义上的读者,这种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存在。[2]

期待视域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3]读者本身具有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得读者的阅读理解成为可能,同时又制约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二、儿童文学

国内自“五四”大量引进儿童文学作品以后,许多学者、作家、翻译家如:陈伯吹、郭沫若、鲁兵、茅盾、周作人等都对此领域展开过研究,也提出过各自的见解,譬如“儿童本位论”等,但都没有对儿童文学提出精确的定义。

黄云生在其《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总结过去的观点,提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4]这不仅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意图、服务对象和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质,而且也与之前的“儿童本位论”是一致的。

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收者。[5]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儿童文学无论创作还是翻译,都应当而且也必须重视并且为这个特殊的读者群儿童服务,而儿童自身的阅读视域又是不同于成人的。他们的审美经验有自身的特点,比如他们阅读时喜欢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很久很久以前、后来),距离,事物的颜色、形状和以及内容上的对话,图画而非长篇的文字叙述等。在《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开篇,“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岸边很久了,由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她开始感到厌倦,她一次又—次地瞧瞧姐姐正在读的那本书,可是书里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想:“要是一本书里没有图画和对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可见声音和图画对于儿童具有很大吸引力。另外他们的生活经验也很单纯,他们更善于运用想象来填补那些他们没有经历过的社会真实,而且他们看待故事中的人物也很绝对,要么是好,要么是坏。基于以上这些,儿童文学在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都应不同于成人文学。

儿童文学的体裁也是相当广泛的,大致可分为12类,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少年报告文学、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儿童科学文艺、图画文学[6]。其中童话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一些儿童小说也为历代小读者阅读成为经典。

儿童文学兼具教育,娱乐以及帮助认知等功能,但其首要的和最杰出的功能是审美,即培养少年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而实现审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修辞的应用。因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童话及小说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的应用。

三、修辞手法应用

儿童文学里的辞格正如它的语言行文一样简单明了,易于儿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理解与接受。一些最基本的辞格,譬如拟人、比喻、反复、对比、夸张、拟声等大量应用于儿童文学作品里。这些辞格赋予作品人性与灵性,使之具有音乐美,形式美和画面感,极易引起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陶冶他们的心灵,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 拟人

拟人是儿童文学里最常用以及最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是由儿童文学体裁的特殊性决定的。在童话,寓言,故事里动物和人一样都是会讲话的。儿童对动物和自然界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可以和恐龙成为好朋友,和花儿聊天共舞,这就是他们的感情世界,相反,成人世界的理智和科学对于他们是毫无吸引力的。所以拟人在儿童作品里比比皆是。譬如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就是几乎整篇都是拟人,动物植物都可以讲话,跟人类没有什么差别。

1.——“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休会,并立即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渡渡鸟站起来严肃地说。

——“讲英语!”小鹰说,“你这句话的意思,我连一半都听不懂!更主要的是我不相信你自己会懂,”小鹰说完后低下头偷偷笑了,其它一些鸟也都偷偷地笑出声来。

这是描述一场动物们开会的场面,既有动物们的话语,又有神情及动作的描写,很容易形成画面感,并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注意力。

(二) 明喻

明喻是英语最普通的修辞格之一,同时也是最能展现作品图画美的手段之一。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通常都是有很大的想象与虚构成分在里面,用一些贴切而且为小读者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可以使这些形象具体化,在小读者的脑子里形成一些图画,便于他们进入故事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海的女儿》)

这是对小美人鱼的家——美丽的大海的描述。用漂亮的花瓣和纯净的玻璃作喻体,营造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同时也在这样的一幅画里将小读者带入童话世界。儿童的世界本来就是美好而透明纯洁的,这样美好的描述有利于对儿童审美情趣的熏陶与培养。

3.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他在水上像一个车轮似地不停地旋转着。(《丑小鸭》 )

丑小鸭看到美丽的白天鹅在天上飞过羡慕与兴奋之情油然而生,自己也控制不住跃跃欲试。这里“像个车轮似的不停的旋转着”,将丑小鸭的情态与心态刻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4.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海的女儿》)

从描述可以看出小美人长得非常美,读到后来的故事小读者也会发现她的心灵也同样美,真挚而善良。这里就会体现出小美人鱼是“真善美”的化身。这对于儿童具有思想上的引导作用,使得他们认识何为“美”,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拟声

如果说比喻能给人画面美,那么拟声最能体现作品的音乐美。拟声词不仅是一种构词法,而且是修辞的一种重要手段。拟声词能渲染文字中的音响,给读者以听觉上的刺激,如应用得当,可夸张印象、增加声势、动态的描绘效果。[7]

关于拟声词,也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张培基将其按照从广义上分为三类:1)仅仅摹拟物体的声音而不代表发声物的本身;2)既摹仿物体的声音,又代表发声物的本身;3)带有一般语言学家所称的 “声音象征”的词。而张秀国根据声音的发出者,把拟声词分为三类:模仿人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声音;模仿自然界的声音。[8]

5.街上的孩子们唱,吱-吱-吱-格碌-格碌!皇帝自己也唱起来——是的,这真是可爱得很!(《夜莺》安徒生童话)

6.篱笆桩说。“你不了解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了解,因为我们身上长得有节!”于是它们就悲观地发出吱吱格格的声音来。(《亚麻》安徒生童话)

7.风在刮着,吹得那些长串的骨骸嘎嘎作响。(《教父的画册》安徒生童话)

这些都满足了儿童的听觉享受,而且使得这些简单的形象不再呆板枯燥,在声音赋予的旋律里面鲜活舞蹈起来。

(四)韵律

这其中包括头韵、元韵、尾韵等各种形式,也是增强文字可读性的重要手段。它们能使文章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樂美。

8.“嘶---唏---嗤” (“Snip, snap, snurre!”)小强盗女孩说。(The Snow Queen-A Tale in Seven Stories)

9.素甲鱼回答说,“然后我们就学各门算术:假发、剪发、丑法、厨法。”(Ambition, Distraction, Uglification, and Derision.'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以上第一句原文是押头韵,三个词都有 “s”音,相应的译文是押尾韵I;第二句原文是ambition, distraction, uglification, and derision四个词押尾韵,同样中文翻译为四个“fa”字,与原文相得益彰,这种手法恰似运用文字而玩的游戏,增强了节奏的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韵趣”,符合儿童天性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也容易为他们接受。

(五)反复

英语“反复”辞格可分为“行文反复(repetition in Writing)”和“话语反复(repetition in dialogue)”两大类。这两类都在儿童文学里大量出现。反复可以说在童话中表现的最无可移易,因为它以儿童心理作基础,适应了儿童的认知、情感、思维等心理特点。 [9]

10.“掉啊,掉啊,掉啊,难道永远掉不到底了吗?”(《爱丽思漫游奇境记》)

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一直在往下掉,三个重复的词加强了气势,同时渲染了童话气息。

11.“汤姆!”

没人答应。

“汤姆!”

又没人答应。

“这孩子到底怎么啦,我真搞不懂?你这个汤姆!”

还是没有人答应。

这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开篇。老太太在寻找躲在壁橱里偷吃蜜饯的汤姆。这里一问一答的反复展现出汤姆的滑稽调皮与可爱,甚是生动。相信大多数的小读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虽反复却并不多余和累赘。

12.他俩面对面,眼对眼这样相持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汤姆先开了腔:

“我能打得过你!”

“我倒想见识见识。”

“那好,我就打给你看。”

“得了,你不行。”

“我行。”

“你就是不行。”

“我就是行。”

“不行!”

“行!”

“不行!”

(《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也是让人忍俊的一段童言童语,是汤姆与大他一点的穿着考究的陌生男孩的“挑战”,大多数孩子都应该很熟悉这段“战前宣言”,所以这样的描述是非常贴合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并进入小说中的角色。

(六)修辞的综合运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很普遍,且有不同凡响的效果,使得文章声色并具,犹如欣赏电影般流畅而清晰,引人入胜。

13.The drowsing murmur of the five and twenty studying scholars soothed the soul like the spell that is in the murmur of bees。(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教室里有二十五位学生在用功,他们的读书声就像是一群蜜蜂的嗡嗡叫声,安抚着人们的心灵,也催人入眠。(《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句话的修辞格有:比喻(like),拟声(murmur),头韵和尾韵(studying,scholars,soothed,soul,spell)和反复(murmur), 短短一句话涵括如此丰富的辞格,足见语言和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文字功力。

这是描写一群昏昏欲睡的孩子在“最最犯困的日子里”而“中午放学时间老是不到来”的情况下,在教室里强打精神读书的场景。可谓刻画入木三分,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并带着吐温的招牌式幽默。

四、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辞格丰富多彩,本文仅仅列举几类最基本辞格,按综合分类来看,明喻、拟人属于喻类辞格,头韵、元韵、尾韵、反复属于反复类辞格,还有拟声又分别属于仿拟类辞格。[10]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儿童是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增强实现习得的。所以综上的这些反复抑或仿拟类辞格都是能促进儿童的语言习得的,同样我们的小读者在享受这些辞格提供的音乐美,形式美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习得了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美的感受和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读者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和欣赏,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从儿童特有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出发选择合适的修辞方式才能创作出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引导他们迈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注释:

[1][2][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5][6]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张秀国.英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9]占梅英.试论反复修辞在童话创作中的运用[J].浙江师大学报,1999,(4):98-102.

[10]文 军.英语修辞格词典[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4.修辞概念及作用 篇四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真: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1]

编辑本段常见修辞手法举例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做、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比喻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比拟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借代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拈连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夸张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双关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映衬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移就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对偶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排比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层递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错综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仿词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综合运用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5.修辞习题(附答案) 篇五

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到的吗?(反问)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比喻)

2、对句子的修辞手法一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中。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向下了火。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比喻 拟人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B.他打乒乓球的动作真灵活,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球台前上窜下跳。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5、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比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运用反问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判断下面各句,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A.“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上升上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B.“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D.“这些人……说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7、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年头要账的挤破了门框”这句话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俗话说:“瓜菜半年粮”。B.飞流直下三千尺。

C.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D.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8、对修辞手法依次做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②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A.①排比、比喻 ②反复 ③排比 B.①拟人、反复 ②对偶 ③对偶 C.①比喻、反复 ②排比 ③比喻 D.①拟人、排比 ②反复 ③对偶

9、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B.“要讲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这句话运用了反复修辞方法。

C.“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不过去,会后乱说。”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段话由两组对偶句组成。

10、在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B.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D.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

11、对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是()

A.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比喻)

B.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反问)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夸张)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对偶)

12、与例句的修辞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

③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④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3、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14、由“蚯蚓”(或“伞”)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字数50~80。

1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拟人)

16、下列使用比喻修辞方法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议论文结构严谨,犹如铜墙铁壁—样。

B.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C.爷爷的胡子似钢针,显眼得很,看上去俨然是条硬汉子。

D.被炮弹炸翻的阵地,就像草地里长满了蘑菇。

17、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明喻

夸张

设问

B.夸张

暗喻

反问

C.明喻

夸张

反问

D.夸张

暗喻

设问

18、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在错误的一项是()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B.愿驰千里马,送儿还故乡。(对偶)

C.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排比)

D.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19、对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A.比喻

反复

对偶 B.拟人

对偶

排比 C.比喻

对偶

排比 D.拟人

反复

排比

20、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D.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1、下面句子采用的主要修辞方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城电扇,电用长城。

②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③商店和旅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④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⑤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④⑤/②/③

22、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友谊如,我们,友谊如,我们,24、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盼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美丽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园中普通的一朵。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25、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26、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27、请你扩展联想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树影”“笛声”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并描绘出一幅画面。(50字以内)

28、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词语顺序可以颠倒,不超过40字)

29、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参考答案

1、B 没用夸张

2、A3、D4、B5、D 是比喻

6、A 是借代

7、A 是引用

8、D9、C A是反复 B是排比 D排比

10、C A是拟人 B是比喻 D是比喻

11、B 是设问

12、C13、A 是比喻

14、略

15、C 是反问

16、B

17、C(提示:“心胸开阔如大海”,为明喻;“心眼儿比针鼻还小”,为夸张;“怎么能与同学相处得好呢?”,为反问。)

18、B19、D20、A21、B ①④是比喻/②是顶针/③⑤是拟人

22、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23、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培育出一个个五彩的花坛;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24、“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地做浪花中的一滴”、“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25、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只要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然后写出对这一现象合乎情理的感悟即可)

26、(1)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2)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27、28、为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

6.修辞手法的句子 篇六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3、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4、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5、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6、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7、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8、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9、村子里一棵棵黑油油的广柑树,就像一把把巨大的伞,挺立在那里,满树都闪着细碎的银光。

10、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1、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12、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3、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14、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

15、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空中飞飞扬扬地飘着,好像是在向秋天告别。

16、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

17、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18、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19、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20、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21、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22、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3、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24、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5、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

26、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27、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28、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9、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0、这样有问题吗?

31、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32、你觉得有问题吗?

33、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34、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35、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3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7、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38、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39、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40、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41、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42、有这样的可能吗?

43、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4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45、难道不是吗?

4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47、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48、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49、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50、难道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5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52、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53、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54、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55、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56、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惩恶锄奸是侠士的幸福,品学兼优是学生的幸福,扶危济困是善人的幸福,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57、隆隆之声传来,抬头看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头上。前身昂扬,两翼舒展,恰似一头上古鹰鹫盘旋于黛蓝长空之上。

58、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59、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60、他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61、一个装着一对鲸鱼的米格飞机在被乌云盖的就能看见芝麻粒那么大小蓝色的蓝天上如同蜗牛般的火速飞翔着。

62、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63、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64、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65、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66、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67、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68、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69、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

70、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71、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72、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73、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74、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75、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76、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77、飞机以飞碟的速度在蓝天轨道上狂奔着。

78、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9、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80、人难道可以长生不老吗?

81、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82、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83、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有样飞翔。

84、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85、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86、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87、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88、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89、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90、爱读书,是一种美德。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9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92、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93、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94、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

95、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96、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97、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98、道旁的草地上长着一簇簇蒲公英,伞形的小白花球,随风散落。

99、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100、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101、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反问

102、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

103、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104、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10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106、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107、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7.修辞美学观 篇七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 修辞学是一门最原初、 最基本的学问, 它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不管哪一种文明, 历史越长, 其修辞史就越长, 中西方两大文明的历史造就了绵长而又复杂的修辞史, 追溯其发展的历程, 都在2500多年①。 可见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 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认识中, 并且培养人们的修辞思维能力。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修辞者, 为了达到目的并且达到以言做事的效果, 大家无不受到修辞的影响和熏陶。 央视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它肩负着传播社会积极价值观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央视3套的《越战越勇》节目, 作为央视的精品栏目, 以发掘民间优秀草根歌唱人才为己任, 主持人更以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 同观众、嘉宾形成良性互动成为此节目的一大亮点, 使得节目跳出了传统的选秀节目为了博眼球、 拼收视率而滋生恶搞、低俗节目的怪圈, 以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为手段, 呼唤社会大爱, 家庭和睦为主旋律。 本文运用修辞学视角探讨修辞者在修辞受众接受效果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一步唤醒人们的修辞意识和修辞思维, 提高整个社会人们对修辞重要性的认识。

二、中西方的修辞学异同

修辞学作为一门学科, 其历史源远流长, 它时刻反映时代的需求;它是牢固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 因为任何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科, 归根结底是要看它是否同哲学紧密相连, 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 西方修辞学家对中国修辞学的看法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奥利弗为代表的观点, 认为中国修辞学, 至少中国古代修辞学是哲学, 与哲学融为一体, 不可分割;另一种是加勒特所总结的, 认为中国修辞学为 “文”即discourse (话语) , 几乎囊括一切修饰过的作品②。 由此可见, 中国的修辞学自古以来就同哲学紧密联系, 中西方修辞学其中的第一大区别就是, 中国修辞学自古以来就比较注重作文, 即书面的写作能力发表观点看法, 达到传达自己意图的目的; 反观西方修辞学自古希腊时代就特别看重口头辩论演说能力, 即通过在大庭广众之下, 通过自己雄辩的口才赢得受众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站在自己这边, 成为自己有力的拥趸。 第二个比较显著的差异在于, 中国的修辞学主要是强调维护社会既定的道德准则和主流观念以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反观西方修辞学则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者某个组织的意图而使用辩论演说的形式服务他们的目的;中西方修辞学第三个比较明显的差异是中国比较讲究言行一致, 即听其言观其行一直是中国人奉行的准则, 不仅要看演说者说了什么, 而且要看他是否是这么做的, 只有做到言行一致, 人们才会对他说些什么给予考虑, 否则人们就全盘否定演说者的人品, 从而将他所说的当做哄骗之术。 再反观西方修辞学则恰恰相反, 讲究言行分离。 演说者发表演讲仅仅是为了博得修辞听众的认同和支持, 是以修辞听众为中心, 说一些他们比较想听的话, 创造良性的修辞氛围。 这个演说者在发表完演说, 他之后的行为可能同他之前所言大相径庭, 这就造成了东西方对同一学科认识的巨大差异性。 认为此演说者是言不符实的伪君子, 这其实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一个鲜明的例子, 一位前外国总统在访华期间一直中规中矩, 同中国领导人展开的会议一直非常融洽和睦, 都是讲一些我们特别喜欢听的内容, 然而回到国内之后没多久, 他就出台了一些同两国关系良性发展不和谐的政策, 其言行分离可以说展现到了极致。 现在从修辞说视角分析似乎能够明白他的所作所为是受到他对修辞学的理解所造成的。

三、修辞受众的概念界定

修辞接受者在英语里叫audience, 最初主要指听众, 后来也指读者, 现代由于研究领域的扩大, 含义越来越广, 统称为受众。 因此, 不管叫听众还是读者、听读者还是受众, 指的都是audience。 受众常常指真实的人, 指看、听、读的人或群体。 西方现代修辞学中的一个关键论断就是话语是为那些将要听和读的人构成的, 修辞者在写说时对他的受众的需要做周密的考虑。 因此, 受众研究历来为修辞学家所关注。 古今受众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受众多指听众, 是集中在某一地点的人群, 现在除了指出席一个演讲会的现场听众之外, 还包括听到这个讲话的录音, 看到录像、电视和读到讲话稿或讲话记录的人, 在现代修辞受众的定义变得越来越模糊, 例如audience和reader一般都可用于指读一个文学作品的人, 但有时候具有更多的意义③。

四、修辞者和修辞受众在修辞活动中的意义

修辞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 无论意识与否都在进行修辞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 所有人都是修辞者。修辞活动是涉及修辞受众的。 只有修辞活动没有受众, 就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就不能视为修辞活动也没有意义。 可以说修辞者和修辞受众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 它们相互依存, 离开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修辞行为。 它们是构成修辞活动最基本的因素, 同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大家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有演说才是修辞行为, 其实严格意义来讲, 除了语音形式以外, 视觉呈现同样能够构成修辞媒介, 画家通过其画作展现其审美修辞观并传达给受众。 修辞者和修辞受众共同编制了一张修辞活动顺利开展的良性循环网, 大家在这张网上各司其职, 并且角色相互转换。 修辞者可能会转换为修辞受众, 反之亦然。

五、央视3套《越战越勇》的修辞视角分析

央视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一直都处在引领中国媒体思潮的最前沿, 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 可以说央视在舆论导向指引方面一直都是秉持着高标准、严要求, 人们都以央视的传播内容作为获取咨询的重要来源, 人们从接收新闻的角度来看, 都属于修辞受众。 修辞活动每天都在进行。 央视3套 《越战越勇 》栏目, 是一档发掘民间草根歌唱人才的舞台, 自从2013播出以来每一期都会有7名民间选手按照之前抽签顺序依次登上舞台, 并且会有5名嘉宾评委对选手的演唱水平和歌曲的综合呈现能力给予点评, 从而选出每场的擂主, 这是一种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节目。 我们从中分析其中的修辞学因素, 主持人杨帆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节目主持人, 幽默风趣一直不失独特的主持风格。 作为整个节目中最大的修辞者, 他为整场节目的顺利进行发挥重要的作用, 他运用幽默的话语同参赛选手进行交流, 使选手们消除了演唱之前的紧张、焦虑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参赛选手、嘉宾、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修辞受众;在参赛选手讲述自己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环节, 他转换角色, 成了修辞活动的修辞者, 此时, 主持人、嘉宾、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成为修辞受众;在嘉宾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的时候, 嘉宾用专业的修辞内容展开了较为高雅及专业的修辞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 主持人、选手、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则成了修辞受众;当主持人邀请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互动时, 观众则成了修辞者。因此, 修辞者和修辞受众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他们的角色都在时刻发生变化, 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修辞活动中某个环节所开展的行为。

主持人的人格诉诸 (ethos) 和情感诉诸 (pathos) , 在受众接受效果方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首先, ethos就是指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掌控者, 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 否则受众如果将主持人否定了, 那么他讲得再好也不会达到说服受众的效果, 试想有谁愿意相信一个说谎者的话吗? 这一点, 作为央视住处人的杨帆,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这个中国主持人诞生的最高学府, 相信关于他的人格方面的素养, 传媒大学已经作为我们的把关者, 对主持人进行了严格的考察和筛选。 因此, 人们对此都是可以放心的。 另外一个就是pathos, 主持人都经过专门的专业课考察训练, 有人可能会说, 主持人的眼泪是训练出来的, 我要讲的是专业的训练只是让这些主持人具备了更高的职业素养, 而不是剥夺了他们的理性和情感, 是他们具备更高的审美视角和优良的情感因数。 参赛选手那一个个感人的幕后故事外加主持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诉诸, 如何能不让受众动容和修辞者一起达到情感的共鸣呢?

人们在整个节目中都被各种修辞活动所感染和触动, 无不说明修辞活动的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 运用修辞学的眼光和视角分析这个活动当中的各个场景, 能够使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 时刻具有修辞意识, 这样就能够从更多的角度丰富对考察对象的认识。

六、结语

本文运用修辞学视角中的修辞受众、修辞者、修辞者的人格诉诸和情感诉诸等修辞术语, 以央视3套王牌节目《越战越勇》为例, 分析了各个术语在节目中的体现, 更加凸显了修辞学在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材料来源, 提供给电视的编导、制片和主持人, 能够让他们对节目的编排和制作运用修辞学思维, 更好地提高主持人的自身素质和职业修养, 在赢得受众共鸣和提高节目精彩程度方面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人们的审美品位和视角得到较大的提升和拓宽,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少不了要进行沟通, 通过交流达到目的, 因此就有了以言行事之说法。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一种信息传递平台和媒介, 在影响修辞受众方面, 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修辞学视角剖析修辞者在修辞受众接收效果中所起的作用, 以央视3套金牌节目《越战越勇》为实际案例, 阐述主持人作为修辞者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关键词:修辞视角,修辞者,修辞受众,《越战越勇》

参考文献

[1]温科学.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温科学.中国古代修辞学属于哲学——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修辞学。修辞学习, 2002, (2) .

8.《祝福》的修辞艺术 篇八

(一)对比的运用使祥林嫂的形象跃然纸上。

1.环境与环境的对比。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活动的场景。小说开始便营造了新年的欢乐氛围,那“灰白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闪光,那“钝响”的送灶的爆竹。那弥漫村镇的“幽微的火药味”,无不证明着鲁镇喜庆而热闹的景象。而就在这毕毕剥剥的爆竹的“繁响拥抱中”我们还会发现另外的情景。“下午竟下起雪来,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的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和那欢乐的景象相对照,含着多少凄清阴冷,多少悲凉与死寂!还需提及的是鲁镇的社会环境,“鲁镇永远过新年”,“杀鸡宰鹅,买猪肉,……”“彻夜地煮福礼”,“女人的臂脖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四婶这样大户人家的太太都没有的份,就更别说祥林嫂这样的“不干不净”的人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妇女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命运,至于象东西一样被人卖来卖去,抬来抬去那自不必说,尽管你一万个不同意,出格地去反抗,也还得顺从礼教的意志,而且一旦出现别样的“插曲”,那又都是你自己的错。所以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后,再到鲁镇,没有人叫她贺六嫂或阿毛娘,因为他们只承认祥林!同样的称呼,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眼神,让人感到扼喉般的窒息。

2.环境与心境的对比。“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村镇上,天空中,屋室里无一不洋溢着迎新接福的喜悦,而作为有着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我”,却倍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这几个“如此”形象地说明了“我”的心境,对于这封建意味浓厚的习俗,“我”只能表现出那种无限的痛惜,无限的同情,无限的期待。所以从四叔那寒暄之后便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新党那一刻起,“我”便感到了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与这种氛围难以协调。所以,“我”决计要离开鲁镇,“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而就在那“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却每每所料了起来”的不安中,让我们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看到了天地圣灵的真面目,四叔的大骂,短工的冷漠,天地圣众酒醉的蹒跚,无一不是推祥林嫂入死亡深渊的黑手。至于祥林嫂的心境自不必说,以前祝福是她最忙碌,也最充实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影,人也白胖了许多!而再到鲁镇,她只有清闲的份了,这也不能摸,那也不能碰,也只好看那微雪点点地下,甚至整日闭紧嘴唇……直至她神气舒畅地捐了门槛之后,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把她的梦击得粉碎,从此她“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就这样由自我满足到急切盼望,再到痛苦绝望的心境变化,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

3.人物之间的对比。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生活,揭示主题。人物关系无疑是展示主题的纽带,《祝福》中的人物虽不多,却有着鲜明的对比,这使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更加突出。

首先是不同人物的对比。鲁四老爷与祥林嫂形成鲜明对比。当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杀鸡、宰鹅、买猪肉……忙得不亦乐乎。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却关心着死后能不能与生前的亲人团聚,虔诚于捐门槛赎罪,而后含着极度的悲哀与痛苦死在雪地里——鲁四老爷一味地热心祈求“福气”,而祥林嫂却坠入痛苦的深渊——这样的对比具有何等尖刻的讽刺意义啊!它有助于深入地清晰地抖落掩饰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面纱,而将其无遗地暴露于读者眼前。 祥林嫂与柳妈也有对比。同样是受压迫剥削的劳动妇女,却由于经历不同而结局不同。祥林嫂因为是寡妇,又死了儿子,手是不干净的,她被鲁四老爷鄙视的唾弃,只配做烧火的事。柳妈则不然,她是个善良的女人,不干杀鸡宰鹅一类杀生的活计,却有足够的资格洗器皿。凭着她所处的地位比祥林嫂稍高一等,她也就毫无顾忌地奚落祥林嫂。鲁迅先生把她们两个摆在一起对比,既批判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罪恶,又揭了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伤疤。而四婶对祥林嫂和柳妈两人截然不同的丑态,则突出了她本人十足的封建卫道士的妖姿。

其次是鲁四老爷自己与自己,祥林嫂自己与自己,也都有对比。小说先交代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但紧接着就写他“大骂其新党”。小说写他的书房陈设,壁上挂着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对联的一联还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后却写他高声地骂祥林嫂是个“谬种”。同一个人,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谈举止。这样一对比,就把鲁四老爷道貌岸然而内心冷酷凶残的本质揭露无遗了。

再说祥林嫂,她的肖像,鲁迅先生描写了三次: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这是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先生接着倒叙二十六七岁初到鲁家的祥林嫂: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先生又写了第二次到鲁家的祥林嫂: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二次见到的祥林嫂与第一次见到的祥林嫂相比,“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而且眼光不那么精神了。可见她在精神上肉体上都是痛苦的,是不幸的。而最后一次见到的祥林嫂与前两次见到的祥林嫂相比,“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这比“脸色青黄”更加悲惨可怜了。尤其这时的她,已经“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她是不是没有悲哀了呢?不是的!她是悲哀到了极点,已经不知道悲哀了,变成木偶人了!先生就是这样通过对比描写,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一步深似一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突出了她的痛苦,突出了她的凄惨。

4.篇章结构上的对比。文章开头极写鲁镇祝福的景象,渲染了新年前夕的热烈气氛;紧接着简介鲁四老爷;然后把祥林嫂推到读者眼前,造成浓厚的悲剧色彩。一方面送灶的爆竹夹杂烟雾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一方面沦为乞丐的木偶般的祥林嫂百无聊赖的死去了。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啊!文章结尾有趣地又一次描写了鲁镇除夕的景象和声响,将这种热闹的气氛再次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显著对比,流露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极度愤慨和辛辣讽刺。

《祝福》打破了贯常的叙事方式,巧用倒叙开头,全篇用祝福的欢乐来对比死亡的悲凉,比中套比,比比生辉,使祥林嫂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比喻的运用也是本文一大成功之处。

先生总是善于抓住本体的特征设譬立喻,使小说中的比喻贴切自然,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他写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象一个核桃”,柳妈是佣人,常年劳累,没有多少欢乐的时候,脸上的皱纹不消说是又粗又深的,蹙缩时就更加显著,拿外壳上纹路凹陷回转的核桃作比,再恰当贴切不过了。柳妈是“核桃”脸,祥林嫂呢?她就是“死尸”脸了。“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的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忆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遭遇了两次丧夫又夭折了寄托希望的儿子的沉重打击的祥林嫂,被命运折磨到了死亡的边缘了,她的脸上既没有血色,又没有表情,拿“死尸”来比,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喻体吗?想必是没有了。这样合于情境的比喻,抓住了本体的特征,用得贴切传神,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方面起了显著的效果。

(三)反复是本文中运用频率较高的又一修辞手法。

小说开头在渲染鲁镇年关祝福的盛况时,为了隐晦幽默地表露作者的厌恶、鄙夷的感情,使用了反复辞格:“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先生为了批判鲁四老爷伪善的面孔,先隐隐的不写明什么事,只说“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这里反复说“所料”,但到底所料什么事,却按下不说,造成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接着就写鲁四老爷且走且高声地吼叫:“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人都死了,还咒骂、怨恨别人不该在这时候死!先生笔墨不多,却淋漓尽致地披露了鲁四老爷伪善、自私、残忍的灵魂。先生为了强化这种批判的效果,在后头又故意反复一遍:“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扰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即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是一个谬种……”这些话,这里故意重复用到鲁四老爷的客人“我”身上,就形成一种幽默的讽刺意味。

小说在刻画祥林嫂悔恨自己忽视了春天也会有狼出山伤害了儿子的痛苦心情时,多次反复地叙述儿子被害经过的烦人唠叨,单是“我真傻”就反复了四次。这就不只突出了她那极度悲伤与自责的内心矛盾,而且为她自身的悲惨死去作了铺垫。

小说运用反复辞格的地方还很多,但每次运用都有不同的妙处,不同的效果。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婉曲、借代、反语、衬托等修辞手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上一篇:恭贺公司乔迁的祝福语下一篇:发挥有效激励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