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精选11篇)
1.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一
作风建设心得体会:提升道德素质 强
化执政水平
作风建设心得体会:提升道德素质
强化执政水平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行政的同时,切实加强全民道德建设、以德治县,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行政与全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创建宜居宜业“任城新区”、打造邢台“卫星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必须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上下功夫。
思想理论教育是道德素质的“基础”,要把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坚持始终,通过集中培训、部门自学、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和把握。要大兴学习之风,注重学以致用,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城乡建设事业的总体目标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围绕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开展好学习和教育,建设局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任重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和业务性强,因此在打好政治理论基础的同时,要紧密结合部门实际,积极学习掌握住房城建业务知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努力提高全局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操守、一种习惯,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必须在建设“五型”机关上下功夫。
当前,在“创建先进型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中要建设效率型、责任型、学习型、服务型、廉政型“五型”机关。加强“五型”机关建设,是提升全民道德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以创先争优活动为重要载体,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积极探索加强“五型”机关建设的方法途径,通过创建“五型”机关,切实推进全民道德素质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市面貌三年上水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必须在推动工作创新方面上下功夫。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破解新难题、提出新思路、开拓新事业的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全民道德素质建设,以坚持科学发展、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机制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正做到发展有新思路,实践有新举措,工作有新突破。此外,进一步提高制定政策的能力和水平,深入调查研究,建立能够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正常信息机制,深化对推动城建事业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群众拥护的城市建设“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必须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上下功夫。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机关建设的基础,也是当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城建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工作能力,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针对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以及xx县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抓好干部的理论、业务等两方面水平提升,切实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必须在转变工作作风方面上下功夫。
作风建设事关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阳光政府”必然选择。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解决部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纪律观念,严格纪律要求,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努力形成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结合任务职能和特点,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对象,将提升全民道德素质与创先争优,与各项业务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工作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效率、提高水平、提高质量的目标,推进全民道德素质工程不断深化。
2.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二
笔者认为我们要努力探索为90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开展道德训练营这一新实践项目。
一、创新德育模式,开展“大学生道德训练营”项目
“大学生道德训练营”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建立,依托传媒学院专业特点,2年为一个学制。
“大学生道德训练营”自2014年4月9日正式启动以来,本着“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宗旨,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提升道德实践能力并重。在道德认知训练方面,通过邀请名人讲师开展道德讲坛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敏感性训练方面,开展了“无手机课堂推广”、“红色漂流书屋”以及“寝室和谐法则推广”等活动。在道德实践训练方面,“道德训练营”在桐乡市各社区、桐乡市中小学、桐乡市茅盾纪念馆等单位建立了“道德实践志愿服务站”等志愿活动。
二、大学生道德训练营,遵循个体道德发展规律
英国著名哲学家彼得斯汲取皮亚杰、弗洛伊德及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总结出个体道德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在此阶段的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是获得奖励,只做权威人士(教师或家长)规定的事情;第二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在此阶段儿童推理的一般机制已经得到初步发展,认为规则是“同龄群体和权威人士的赞同所支持的东西”他们“喜欢遵从规则并陶醉于这提供给他们的权力感之中。”[1]第三阶段,自律实现阶段,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这一阶段非常复杂,这一阶段存在着可靠性(或真实性)概念、规则的反思及意志的力量发展等问题。“青少年要完成这些发展并不能仅靠他们自身,更需要教师(或家长)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具体的参与机会。”[2]遵循青少年道德发展规律,遵循训练—教育—交往这一道德生成模式,道德训练营有目的、有计划通过各类训练活动让学员参与进来。
依据彼得斯的观点,道德的生成是一个连续、动态、积累的过程。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训练、模仿是很好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方法。第二阶段,遵从阶段,儿童认知和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开始认识到某一道德行为与一定的道德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多数少年儿童都已经从道理上懂得,应该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3]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观念,明白说谎的可耻,对自己、他人、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在第三阶段,自律实现阶段,学生在训练形成的诚实习惯的按照所获得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监督他人,在实践交往中认识到生活中也存在“善意的谎言”。训练营通过训练习得道德行为,教育巩固道德观念,交往实践中运用理性认识来分析对复杂道德现象进行剖析,对当代道德认同危机进行全面的反思,以期达到内心的震撼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
三、大学生道德训练营,强化道德训练注重知行统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证明:外在说教就不可能真正内化为思想意识,进而外化为合乎规范的行为。“道德训练营”开展道德认知训练、道德敏感性训练、道德实践能力训练等项目通过个体的实践,不断形成、巩固、强化,实现知行统一。
从苏格拉底、赫尔巴特到科尔伯格,主张“美德即知识”他们致力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品德,不在于其懂得多少道德理论,而在于其能否按照一定道德准则进程践行。“在道德领域中,知识决无自足的价值。它的价值在实践。”[4]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道德讲堂”、“无手机课堂推广”以及暑期支教等训练项目,在具体的图景下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知、情、意、行互相联系、互相统一。教师对道德伦理的讲授,更要在实践生活中训练开展“道德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寝室和谐法则推广”等训练项目。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道德训练营活动这类项目活动来获得道德体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树立持久的道德意志,以达成知行统一。
摘要:“大学生道德训练营”是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建立的创新性实践项目。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能力训练等项目,以实践为导向,汲取以实践为核心的体验模式,努力探索为90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德育模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3.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德育教育,方式方法
一、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教学体制中,德育教育是放在首位的,国家也将德育教育当做国家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因为它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在目前社会大环境的驱动下,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科学知识学习水平的提高上。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不够重视,普遍认为升学、分数是第一位的,思想道德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导致我国中学德育教育水平不高。
2.德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德育教育内容是比较广的,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普世价值以及法规教育、公民教育等等,而部分班主任在抓德育教育中只是单纯抓学生的品德教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
3.德育教学方法相对单调
部分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不是填鸭式教育就是一味的讲“大道理”,枯燥乏味的教育,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管理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
班主任首先应当建立起正确的德育教育观,第一,应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做到以德育教育为基础,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第二,班主任要认识到提高德育教育,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最重要的素养。第三,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观。班主任要真正认识到德育体系结构,加强多方面、多渠道展开德育教育,保证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2.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确定为开展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德育目标。德育目标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在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初级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使中学生具备做人的基本品格。高级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政治观念、高尚的思想品德,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能够对社会现象、事实事物有正确判断能力。班主任教育应当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形为习惯入手,进而完成德育育人的目标。
3.加强德育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样,如情景导入法、问题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学校家庭协同法等等,但最终都是为了教育的内容服务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优秀的德育观服务的,因此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德育教学的根本。在当今信息时代,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喜爱,借助网络、媒体,让学生对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辩论,或利用微博、QQ群等进行交流,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积极广泛的参与中分清对错,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4.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德育方面的内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爱国情感、思想品德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最近的谈话中所说“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弟子规》1080个字,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
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应当积极宣扬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书籍中道德理念、礼行修养经典故事,引导学生培养明德修礼、扬荣拒耻的能力,塑造正确人文、人格精神。
5.促进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感染
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人的德育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对中学生德育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班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舆论正确、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正确德育观念的形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优秀的校园、班级文化。
首先,培养一批团结、创新的德育教师团队,建立以政教部门、班主任为主,各科任为辅,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制度,集思广益齐心合力,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德育发展起指引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积极向上的班干部团队。班干部是班主任得力的助手,也是班级文化风气形成的支点,因此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团队是很重要的。班主任要懂得放权,班干部之间的职权要明确,既要注意分工,更要注重合作。
第三,开创和谐、特色的校园、班级文化。一个校园、一个班级,应该是卫生的、绿色的,更应是和谐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一个名人雕塑群,一条名言走廊,一面每周金言幕墙,一间校史与荣誉展览室,一张引人上进的图片,一幅催人奋起的标语……无不彰显着校园、班级独特的文化,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班级里的每一个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而与以上硬件的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相比,教师的榜样、态度、亲和力、处事方式等软文化的尤为重要。一次亲身捡起纸屑绝对比“弯腰捡起一张纸,捡起的是你的形象”更有说服力;一视同仁的态度、适当的宽容有时也比板起面孔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得多……
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地放下老师的身架与学生打成一片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当然也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创新。比如:在常规的学生元旦文娱晚会中穿插教师的一两个节目往往能把气氛推向更高潮;在每年的秋季校园运动会中适当加入师生共同参与的趣味体育活动,把学生的舞台变成了师生共同的舞台,就热闹融洽了许多,我校就曾有过老师背学生竞走的比赛,师生和谐融洽,对德育教育有着无形而有效的积极影响;在冬季的长跑中,班主任老师排在班级队伍的最前列,学生绝对是默默的跟随与坚持……所有这些都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质量。
当然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中都应根据各自的实际创设有各自特色的校园班级文化。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班会是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一些班主任缺乏对班会的创新,重形式,走形式,必然枯燥乏味,使教育结果大打折扣。我们应该做的应是使班会丰富多彩起来。①内容的丰富多彩:每个星期结合班级实际安排不同的内容,如七年级组织的军训活动后,可将军训期间的照片组织起来,在回忆体验中感悟军训的艰辛和团结的重要。②形式的丰富多彩,确定了每周或每月的主题后,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完成主题班会的开展,有时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有时可让班干组织,还可邀请家长参与组织;形式也可多样:可讲故事,可表演,可演讲,可辩论……总之丰富多彩的班会才可更好的担当起德育教育的重任。
四、结语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学整体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位班主任都应当建立起正确的德育观念,用个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多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荣树云.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J].教育科学研究,2011(6)
[2]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3]古人伏主编.《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提高道德水平 做最好的执行者 篇四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相处的行为标准和规范。道德也是做人的根本,只有道德才能使人活的有价值,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要胸怀大志,又要脚踏实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人应该做到:“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单位为同事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作为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只有人人坚持良好的道德操守,才能诚信执法、取信于民,才能真正为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要提高道德水平,就是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系统学习政治经济理论、国民道德纲要和法律知识,增强理论政策水平,牢固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增强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充分认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内涵。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交通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执法过程中,加强责任意识,规范自由裁量权,要正确履责,勇于负责,以维护良好交通运输市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执法人员的道德水平。
如何才能做一个最好的执行者?执行,就是去落实;执行者,就是去抓落实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善于执行、勇于执 行的人去抓落实,执行的效果也会大打拆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一个执行者来说,就是决策者手中“器”,这“器”锋利与否,与执行是否到位关系极大;怎么执行,是方法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讲究的是短、平、快,战线太长,会顾此失彼;执行不力,会影响效果;决定的事情久拖不决,等于说废话。比如,要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就是要抓好“1234”工程;这个指导思想就是教我们怎么去执行,怎么去完成任务的方法。执行的效果,就是完成这个既定的目标任务,就是强管理抓执行的效果,完成了任务就是出了成效;完不成任务,就说明执行不力、效果不佳。
做最好的执行者,关键在于执行者是否负责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责任感,就不要奢望他能办好事情。抓管理、抓落实,在于是否有责任心、责任感,是否有主人翁意识,是否将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在做事的过程中是否在为单位负责、为自己负责。
作为交通行政执法人员,要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观念,在工作中,做到:接受任务不走样,执行任务主动负责,完成任务尽心尽力,杜绝“推诿、拖拉、空谈”。能做到“三可三不可”,就能做一个最好的执行者,即:“本事可以大,架字不可大;贡献可以大,牢骚不可多;成绩可以增,骄傲不可增”。
5.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研究 篇五
一、当前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一个人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都发源于从小养成的责任心,教育大纲也把责任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出于种种原因,当前学生责任意识还不强。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尽管教室地面很脏,学生却能心安理得地在座位上坐着;轮到做值日扫除,6个小组只有2个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学校大扫除,拿着工具走来走去摆样子的人大有人在,甚至互相打闹,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劳动课要求学生自带工具,一些人却总忘记;劳动中吃苦耐劳的极少,多数人是应付,走过场。这些现象的背后,让我们感到学生中“与我无关”的思想尤甚。学生忘事是常有的现象,但作为班级中的一分子,面对集体事务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就是一种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行为。
二、对学生进行责任心培养的必要性
针对当前出现的“责任心弱化”现象,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特别是独生子女,得到家庭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渐渐养成惰性。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暴露了优越的条件与健全的人格不成正比。这样,责任心自然削弱了,上进心、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普遍弱化,久而久之,便导致学生道德意识和良好行为的缺失。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都需要责任心的培养。从个人发展看,责任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因素。从班级建设看,责任心是同学间团结友爱的黏合剂,是建立良好班风的基础。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提高效率、能力的催化剂。
三、培养责任心的途径和方法
(1)纠正不良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责任心。责任意识的确立,是未成年人德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其特征是,目标和内容随着未成年人年龄增长而递进。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善抓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及时帮助,及时纠正,这是培养责任心关键的一步。
(2)营造良好环境,帮助学生感悟责任心。对于学生而言,终归要长大,要在社会上担任各种角色,承担重任。如果从小不强化责任意识,在心中不形成成熟的价值观,长大后,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可以带给人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无论在学校或家庭,学生都应该承担一定责任,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家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要培养他们战胜自己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实践证明:责任心的培养,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富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责任环境。在班集体中,让学生充当各种有意义的角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班长”工作制度,让每人当一天班长,负责课前各科学具检查,教室内人走灯灭,放学关好门窗并检查一日三扫情况。这看似简单却很烦琐的工作,可以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否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工作好坏直接反映学生尽职尽责的程度。
(3)教师人格示范,创造良好的责任感教育氛围。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引路人,品行的示范者。作为一名班主任,朝气蓬勃、健康向上、雷厉风行的外部气质,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形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主动“弯弯腰”捡拾废弃物,学生就会纷纷效仿,日久天长,学生便会养成环保习惯。每周一升旗,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佩戴红领巾,冬天不戴帽子。教师也必须按要求穿好校服,再冷的天也不能戴手套、帽子,做学生的楷模。
(4)搭设平台,历练责任心。一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重视在实践体验中培养道德习惯,这种亲身体验直接作用于学生身心,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二是重视日常教育及常规活动。作为一名班主任,应重视把各种日常教育及常规活动作为教育契机。活动前重视指导,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活动中重视点评,利用及时鼓励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责任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三是走向社会,升华责任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调适自己,并领悟到自身角色的责任以及对集体的影响。四是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的体制上各有所长,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要将三股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教育力量,编织好教育网络,作用于学生,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道德意识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影响学生道德的抉择。只有让每个学生从小学会负责、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深谙自己肩上的责任,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能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从当前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对学生进行责任心培养的必要性、培养责任心的途径和方法三方面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习惯,责任心,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西俊.中小学生责任感培养中的“内化”[J].四川教育,2011(10).
6.构建缤纷课堂提高道德水平 篇六
一、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思品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对学生前行的方向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饱含激情的课堂状态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要通过言行举止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真善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觉地拒绝假恶丑。而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标杆,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要立足课本,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连接起来,让生活和课堂无缝对接,使生活舞台成为扩大化的思品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的脉搏和时代一起跳动。当我们让情感和教学内容巧妙结合的时候,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孝敬父母》这一课时,笔者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了电视上关于家庭的公益广告。广告中的父亲(F)和母亲(M)对于小时候的我(I)关怀备至,当我渐渐长大之后,我开始觉得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的观点不断有冲突,于是渴望能够脱离父母的羽翼,到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在经历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蓦然回首发现父母已经老了,于是我渐渐地成长为一棵大树,为家庭遮风挡雨,让年迈的父母老有所依。广告的最后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虽然这个广告不长但是却让人联想到自己家庭的点点滴滴,温馨的情感不由自主地在大家心间流淌。学生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为子女的无私奉献,子女也有责任去赡养老人。当正确的情感在心中流淌,带着激情的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模拟育人情境,让思品教育渗透进教学的每个环节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思品教师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义务,应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教师可以设置模拟的育人情境,让学生从实践中感悟到在某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正确地应对,从而将外在的道德标准进行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规范。例如在共同学习《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时,笔者采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在数学考试时,考场进行了无人监考。就在大家埋头考试的时候,突然有一张写有答案的纸条传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可以抄,这样可以得到高分。当即有人反驳说即使分数再高,毕竟不是自己的,下次考试说不定就被打回原形,老师就知道真相了。有人认为不抄虽然也许得不到高分,但是这是自己的真实成绩,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自己有针对性地补习,从而在下次考试中考得好成绩。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有拥护者,也有反对者,思想的交锋,言语的辩论,能够让道理越辩越明。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拨正前行的方向,给予前行的力量,让学生明白每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创设生活、学习情境需要根据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只有遵循教育的规律,抓住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避免形式主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做一个好人。
三、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使课堂更具有开放性
教师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使用教材教,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让他们大胆去实践、去应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传话筒,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还可以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明白做人与处世的道理。比如通过辩论赛、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构建出一个融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大课堂。比如笔者在教学《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时,就引导学生提前一周对他们自己和家庭最近的购物需求做了个小调查,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组。要求学生购物时注意四个问题:为什么挑选这种商品?选购商品时要考虑哪些因素?选购此类商品的窍门有哪些?怎样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了上述的知识储备和活动基础,学生踊跃上台分享自己的购物体验。最后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识别各种消费陷阱,最后如何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的理念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师,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方法上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正确的行动指南,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7.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七
一、找准训练支点
(一)认知冲突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对某种事物或某些现象比较固定的看法,然而这些看法并不一定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通过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行为训练,以期寻找学生以往错误的道德认知或道德行为加以正确引导,这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或行为也就成为了教师开展课堂行为训练的支点。
(二)情景两难时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做还是不做”这样的道德难题。虽然我们对“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或“什么可以怎样做”等问题的答案心知肚明。可面对实际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时,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使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迷失行动的方向,成为行动的困惑点。此时,教师针对这些两难情景设计行为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两难情景的能力,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三)知行脱节处
实践证明,学生有了道德认知并不等于就有了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常常见到学生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行为又往往和规范、要求相脱离的现象,这种知行脱节现象在小学生中较为普遍。造成学生知行脱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上缺乏必要的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训练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教师根据日常观察和了解,结合教材的相关要求,找准学生的知行脱节之处,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训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出这种知行脱节的困境。
二、丰富训练形式
(一)先议后练
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小,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道德行为方面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在课堂中预设训练机会,采用先议后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训练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议一议某种行为的要求和规范化动作,做到心中有规范。接着教师将行为训练的目的、内容交代清楚,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规范要求进行行为训练。
如教学“我会整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整理书包,教师可先让学生议一议整理书包的好处,明白整理书包既是为了减轻书包的重量,又是为了方便第二天学习的道理。接着介绍整理书包的要求和步骤。通常,我们整理书包可按照“一清二对三理”的要求进行。其中,“一清”指的是第一步要先把书包里的物品全部清理出来;“二对”指的是第二步要对照第二天的日课表,将需要的书本、学具等整理出来;“三理”指的是第三步将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物品按学科、大小、功能等分层理好放回书包,同时将第二天用不到的物品整理好放在家里。最后在学生明白了整理书包的原因、步骤和要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整理书包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先议后练可以让学生在行动一开始就明确规范要求,避免多走弯路。此种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低段学生运用。
(二)先练后悟
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所以,有些规则和要求如果直接由教师“给”,学生不易接受和内化。如果能先让学生进行训练体验,然后围绕着训练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交流、评议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悟出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缘由,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训练的效果。
如某教师执教“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接着,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玩的?怎样玩大家才能都开心?同组的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补充。经过讨论、评议,学生逐步总结出游戏的规则。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再次活动。
先练后悟,学生积极参与了规则的建构过程,自然能产生真切、深刻的体会,更利于他们理解、接受和遵守规则。有时,为了教学实效的需要,在学生感悟规则的基础上,可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行为训练,巩固所学。当然,再次练习,大家都需按“悟”得的规则活动,要求要更高、更规范些。
(三)示范引领
有些行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又是学生所必备的。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可采用教师边讲解动作要求边示范,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模拟练习的方法进行学习。遇到难度较大的行为,需要反复训练,以便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熟悉和掌握行为要求。
如某教师在执教“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选取了这样一个场景:在校门口左侧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两辆摩托车迎面相撞,双方驾驶员均受重伤昏迷,如果我们刚好经过,该怎么办?学生纷纷表示,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该如何拨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这个问题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拨打报警电话110和急救电话120,也可以观看相关视频代替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在观察学习后练习拨打报警电话110和急救电话120,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议并归纳出正确方法,再次练习。这样一边示范讲解,一边练习,直至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拨打。
这种示范引领形式,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并纠正学生行为中存在的偏差,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四)实地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规则、要求、技能等大多是通过模拟训练获得的,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还是有着一定距离的。要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如果教师能在时间、空间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大胆地让学生走上社会,深入到企业、农村、机关、市场……把握住一个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行为训练,相信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教师可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 “你好”“谢谢”“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等最基础的哑语手势,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到儿童福利院、聋哑学校等场所,让学生和特殊儿童零距离接触,并尝试用学到的哑语手势和他们进行交流。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地训练巩固课堂所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接触,发现自己学习的局限,体会特殊儿童生活的不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实地训练,学生获得的体验最真、最深,受到的教育更多,更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从而影响其今后乃至一生的品德行为。
三、把握训练策略
(一)训练目标要明确
训练目标是行为训练的起点和归宿,也是评价训练是否有效的依据。因此,每次训练,我们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通常,一个好目标的设定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可能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利于观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了解训练需要达到的要求,便于对照执行。二是目标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要提出一般的统一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不易过多,要求不易过高,操作性要强。三是目标的检测性要强,便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二)练后反思要及时
行为训练课不是一上了之,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的道德行为训练上,还应注重让学生在训练后进行反思,且反思越及时、越深刻,效果越好。学生不仅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总结行为的得失与成败,还要感悟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长期进行这样的反思,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纠偏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道德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情感培育要全程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激发作用,如果在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时忽视道德情感的培育,那也就等于缺失了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又具有调节、控制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按道德规范的要求做人做事。因此,行为训练时需要有道德情感的全程参与。
(四)训练参与要全员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世界。同样的活动,不同的人参与,他们的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在训练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安排全体学生都参与训练活动。学生参与面越广,体验越丰富,达成效果就越好。
(五)训练行为要反复
“冰冻三处,非一日之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反复的训练,我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同时把训练内容延伸到家庭、社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使行为训练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要加强对学生行为实践督促检查,磨炼意志,随时观察表现,引导他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行为实践。
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征,在品德课教学中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以训练替代说教,切实体现了品德课教学的活动化,顺应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课中巧施道德行为训练,道德教育不留“真空”,才能进一步优化品德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8.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八
关键词:季子,诚信文化,青少年,道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该从青少年抓起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物质生活无比丰富的今天,我们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诚信,由信任危机引发的矛盾愈演愈烈。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败坏、良心迷失、诚信缺失的社会里,这不仅是悲哀,更是悲剧。因此,弘扬季子诚信精神、传承季子诚信文化是全民倡导诚信理念、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当代学生应该立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而诚信乃立志的基础,无诚信则无以立志,即使立志也是空话。青少年求知欲强,可塑性强,而且,青少年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容易坚持,不易蜕变。因此,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青少年抓起。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正处在思想品德形成时期,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从点滴抓起,做到“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诚实守信的教育,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说真话、办实事的良好品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挖掘季子诚信精神,拓展诚信教育资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诚信故事摆在我们面前:古有孙膑,一诺千金;宋濂,连夜抄书;今有邓颖超,冒雨赴约;周恩来,按时归还图书。在我们的家乡——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更是有一位道德的典范——季子,值得我们学习。季札,姬姓,吴氏,名札,字季札,号公子札、吴札、吴季子。公元前576年生,公元前547年封邑延陵,谢世于延陵邑行宫,葬距延陵镇九里的万顷圩(今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季子庙),故有“延陵季子”之称。如今坐落于九里村季子庙前的“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为圣贤孔子所书,千百年矗立在古吴大地,传颂着吴季札至德诚信、仁义天下的美德。延陵邑人世世代代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缅怀我们的人文始祖,纪念与孔子齐名、有“北孔南季”之名的先圣。季札一生竭力倡导和践行诚信、仁义、守礼、贤达,在司马迁所撰的《史记·吴泰伯世家》中,对季札“三次让国”之守礼、“出使诸国”之睿智、“徐墓挂剑”之诚信、“观乐议政”之博学、“大义救陈”之仁义、“延陵归耕”之贤达等事迹详载传世,以教后人。其德行操守为历代名家所称颂。南朝宋武帝刘裕,东汉史学家班固,三国时著名诗人曹植,晋代文学家殷仲堪,南朝文学家江淹,唐朝名相狄仁杰,“诗仙”李白,著名诗人杜审言,“诗圣”杜甫,宋代文豪欧阳修、苏东坡等历代名人无不赋诗评赞,康熙皇帝亲题“让德光前”季子祠匾。季札的大圣大贤、大智大德已成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道德史、文明史的重要渊源和传承的里程碑,尤其是他的大诚大信是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乡土资源。
三、利用季子诚信文化,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无论是做人还是成才,诚信是一个人从小就应具备的素质,也是孕育其他美德的基础。我们要不断在青少年中开展诚信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
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社区教育中心”)专门设立了季子文化展馆,精心布置展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季子大圣大贤、大智大德、大诚大信的一生,以及历代著名诗人凭吊季札所赞诗词。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参观展馆,了解季子生平事迹,宣传季子诚信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每年的季子文化节,我们通过开展“诚信宣誓”“诚信之歌”“诚信文艺演出”“诚信延陵万人签名”“写我身边的诚信故事”等系列社区教育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季子精神,努力把“诚信第一人”季札的封地延陵打造成“诚信第一镇”,努力使延陵的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成长为像季子那样诚信明理的人。
此外,我们还把学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以“学习季子精神,开展诚信教育”为抓手,将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表演、故事会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时还要求学校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各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四、传承季子诚信文化,打造诚信教育特色
延陵镇是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近年来,我们提出了“诚信教育进家庭、进社区,人人参与”的理念,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合力,齐抓诚信特色教育。
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完全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青少年诚信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许多家庭把子女的学业教育问题看作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望子成龙也是大多父母惯常心态。但在注重对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许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更有甚者,自身许多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使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对“是非”“对错”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我们主动与家庭紧密配合,特别是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督促家长以身作则,积极配合我们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孩子诚信素养的提高。
9.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九
一、巧用插图,明事悟理
1. 巧用插图,学文明理。
现在的品德教材是一种对话的文本,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文中插图,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延伸,有的是展示主人公的高尚情操,有的是将文中最感人的场面展现出来,引起共鸣。《中秋与重阳》一课,教材中有多幅插图,画的是赔爷爷散步,给爷爷、奶奶盛饭,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让座等。我在教学时,就以这些插图为突破口,唤起学生的共鸣,讲述自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的故事,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表达。学生在交流中,说的虽然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从小小的插图去联系并感悟生活,以小见大,以小见真,让学生从亲情的故事中养成尊敬老人的美德。
2. 巧用插图,导之以行。
借助插图指导学生实践,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知、情、行得到统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无声的朋友》这一课时,学生在课前对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公用设施展开调查,了解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及遭受破坏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成可爱的公共设施,说说怎么默默地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无尽的便利。我再让学生看这些公共设施被毁的场景,让学生转换角色,当一回公共设施,诉说心声。学生演着、看着这些,边演边忍不住发出叹息声。于是,学生主动提出好多好点子保护这些设施,并付诸实践。有的在村民活动中心的健身设施旁竖起警示牌,提醒人们爱护公共财物,有的利用节假日给村民中心的设施“洗澡”,等等。
二、运用游戏,养成习惯
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我和钟姐姐交朋友》这一课时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生活,生活习惯、作息时间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教师在结尾处教给学生一首拍手儿歌,同桌边拍手做游戏边念“你拍一,我拍一,闹钟教我要早起。你拍二,我拍二,八点上学不迟到。你拍三,我拍三,每天按使用好餐。你拍四,我拍四,养好习惯成大事。”学生在拍手游戏中逐渐养成按时作息、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
三、诵读儿歌,规范行为
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儿歌,对小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深受学生喜欢。为此可根据思品课上的内容编成儿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要求。如在,教学《我多精神》这一课时,笔者为学生编了站姿和坐姿的儿歌“抬头挺胸身立直,双腿并拢脚放正。两手自然垂下来,不摇不晃站如松。”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不知不觉中良好的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四、活动体验,获取真知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经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学习《现在我能做什么》这一课时,教师可为了让学生了解爸爸、妈妈一天做了多少事情,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感受,在班里开展“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上班(干活)”的体验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出调查表格,记录爸爸妈妈在一天里做的事情。小组合作完成。这项活动由学生在课下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关于爸爸妈妈劳动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收集有意义的内容,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优化品德课堂教学,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贴近儿童生活、培养儿童好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而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在品德课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良好的习惯:巧用插图,运用游戏,诵读儿歌,模拟生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品德课,道德行为,习惯,插图,游戏,儿歌
参考文献
[1]刘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品德与生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10.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十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有效途径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转型为城市,市民的素质需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尤其社区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其思想道德水平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社区青少年是一群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成为焦点议题。作为社区工作者,应努力找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工作实际和社区青少年特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举办各类社区青少年活动、联合学校和家庭、利用多样化教育手段这三大方面分析提高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举办各类社区青少年活动,优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
在社区内,举办各类活动,有助于优化社区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助于提高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那么,应该举办什么活动呢?应该如何举办活动呢?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以各类节日为主题、以社区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开展多种活动。
1.以节日为活动主题,举办社区活动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可以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为了形成教育发展特色,社区可以以节日为活动主题,举办社区活动,让社区青少年通过参与活动,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在活动举办前期,社区应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栏、通知、广播等方式,做好节日活动宣传工作。同时,在社区内做好公开评比栏,内容包括社区青少年参加活动的情况、在活动中的表现,并以此为依据,评选出社区优秀青少年。例如,“七一”建党节,组织社区青少年外出参观图片展。如果社区有条件,还可以举办以党的生日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丰富社区青少年活动;又如“八一”建军节,可以请当地有名的军官给社区青少年做报告会,讲解有关军人的故事。当然,在举办这些活动时,要注意以渗透为主,而非理论式灌输;在语言上,要注重艺术性,确保观点有效传递。通过举办这些特色活动,社区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正面熏陶,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2.以社区为活动阵地,开展多元活动
单一的活动不足以强化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应以社区为活动主阵地,开展多元活动,促进社区青少年良好发展。例如,开展社区小型家庭趣味活动会、举办各类比赛,如棋类、绘画类、歌舞类等有益于社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比赛、举办创意生活活动等。通过举办多种社区活动,学生的才能、潜力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公平评比,社区青少年的认可需求得到满足。而这些都能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此外,社区内也有一些需要帮助的老人,社区可以发动“关注老人,爱心传播”活动,引导社区青少年利用周末、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帮助老人。例如,可以帮社区老人干卫生,让老人住得舒服;可以与社区老人主动进行交谈,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可以请社区老人讲以前的革命故事,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再一次洗礼。社区青少年每参与一次活动,都会在社区内的公开栏公布,让社区内的人看到青少年的表现,以刺激他们更为主动的参与各类活动。最后,在社区青少年开学前,还可以举办公民道德知识擂台赛。擂台赛的形式分必答、抢答、选择题三种形式。实践证明,通过举办擂台赛,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在举办擂台赛时,还可以设计即兴演讲环节,以“活”化现场氛围。
二、积极联合社区学校家庭,提高社区青少年道德水平
单纯依靠社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行不通的。即使在短时间内有成效,但终究会因势单力薄而收效甚微。基于此,社区应积极联合学校、家庭,形成强有力的教育阵地。首先,要突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效果如何与社区青少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新形势下,学校应改革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能一味地以灌输为主,而应引进经典、鲜活的案例,与青少年形成互动关系。同时,多展开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所学习的知识有用武之地。而教师自身,应做好示范作用,以正面事例感染青少年。在社区,可以开展第二课堂,补充学校教育;还可以在社区内设立图书馆,请社区内的老人做管理员,督促青少年完成作业或者给予指导。其次,重视与家庭联合。利用社区公开栏,宣传家长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在社区内举办家长交流活动,分享教育经验,指出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共同找出原因、对策。最后,社区内要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运作机制,确保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有效进行。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形成合力之后,很容易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利用多样化思想教育手段,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觉悟
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手段。在对社区青少年展开思想道德教育时,应注意利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觉悟。
1.实施榜样教育,促进社区青少年学习
所谓榜样教育,就是利用他人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出色成就等来影响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利
11.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篇十一
一、在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中强化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据了解, 职校生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 往往都很盲目。因此, 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鉴于此, 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 再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道德。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配用技能骨干, 让他们在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成为学生当中的模范, 带动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
二、在强化安全意识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不论是在企业、矿山, 还是在道路、校园等, 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安全”的标语在警示大家, 所以,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必须从职业道德抓起, 这样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用生产事故图片等向学生讲解大部分生产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主要是生产指挥者或操作人员精力分散、不遵守安全规程或缺乏安全意识而导致。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 使他们完成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 使其在安全意识上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三、把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作为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质量是生命, 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职校大多数学生将成为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 他们要为企业创造效益, 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 也只有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才能提高效率。因此,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尤为重要, 这种意识的养成, 离不开职业道德的养成, 这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提供条件。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好好把握这一途径。职校毕业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才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五、在项目活动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
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 由简入难, 因材施教,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强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 学生生怕出现差错, 影响到学校及班级的名誉, 都会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多花工夫,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
总之, 职校生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努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每一名职校生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苦练技能, 强化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意识,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才能胜任本职岗位, 成为企业的主力军。
—摘自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户名:浙江省三通商业教材发行站传真:0571-88039022开户:建设银行杭州德胜分理处总经理:高永根
账号:1092213109001传真:0571-88039066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德胜路238号联系人:阮成芳、沈柏明
【强化道德习惯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推荐阅读:
关于强化收费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调研报告06-17
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理论水平加强道德实践07-14
强化从严管理,提高质量水平09-06
强化三资监管提高服务水平09-07
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09-06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12-01
学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小养成道德好习惯10-27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道德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