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发展现状

2024-10-14

劳动教育发展现状(精选12篇)

1.劳动教育发展现状 篇一

民族教育发展现状

纵观中华民族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民族教育法规建设总是落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民族教育政策所确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难以落实,民族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加强及 年12 月中国加入WTO,民族教育立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这种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显突出。

表现

第一,民族教育法规体系极不完善,法规层级过低。从现行的民族教育法规来看,大量的为民族教育行政规章及规章性文件,法规很少,至今没有民族教育单项法,更没有居于《宪法》和《教育法》之下的统领民族教育法规规章的民族教育基本法,民族教育法规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民族教育法规体系不完善,法规层级过低,必然导致法规刚性不足,从而影响其效力的发挥,很难起到应有的对民族教育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年,国家曾启动了《少数民族教育条例》的起草调研工作,拟在行政法规层次对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中重要的基本的问题做出明确规范,并计划于“十五”期间颁布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但《少数民族教育条例》至今未能出台。当前,为适应中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需要,以及民族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迫切要求有关方面将《少数民族教育条例》的制订工作列入紧要工作议事日程,促成其尽快出台。与此同时,从现在起就着手起草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法―――《少数民族教育法》,为它的出台积极创造条件。《少数民族教育法》的起草制订,将极大地推进中华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二,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有失偏颇。通过对中华民族教育立法历史与现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教育立法比较注重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特别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而忽视对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作用、角色的规范。中国现行民族教育法规很少有关于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教育立法内容的重大缺失,也是中华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的偏颇。这一点,可从中国双语教学政策的演变中略见一斑。建国初期中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而现阶段更多地是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和掌握,如规定在使用民族语授课的民族中小学逐步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制定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试行) 》、《关于在有关省区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等,而有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定,则非常缺乏。

语言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文字的失传,将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因此,必须重视民族教育立法在保障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维护少数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权出发,中华民族教育立法比较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优待与照顾,而忽视了对其升学后有关学习辅导与帮助的规范,没有确立民族教育与一般教育同等质量要求的思想。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从而其教育平等权也不可能得到真正落实。

内容

第三,民族教育立法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如前所述中国现行的民族教育法规很少有关于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忽视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后有关学习辅导与帮助的规定等。此外,对于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其他重大问题,如政府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职责、民族教育经费、师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专门人才的培养、民族教育科学研究等,或忽略了对其的规定,或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当前,关于民族教育基本重大问题的规定,主要体现在2002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内容比较宏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关于这些问题,建国初期,中国政府曾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费的指示》、《培养少数民族师资试行方案》等专项法规,但这些法规,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中华民族教育的发展变化,许多内容已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民族教育法规的修订、废止工作,或制订一些新的法规,使中华民族教育中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重点和突出的问题,有法可依,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介绍

第四,地方民族教育立法严重滞后。国154 个民族自治地方中,仅有十几个地方制定了民族教育法规,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制定民族教育法规,这既与中央教育立法的发展不相适应,也与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及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极不协调。另据统计,从1985 年中国第一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经吉林省人大批准诞生,到 年底,各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3 件,单行条例280 件,变通或补充规定64 件。与此相比,地方民族教育立法明显滞后。

第五,现行民族教育法规还存在法律形式、法律语言不规范,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等问题。

2.劳动教育发展现状 篇二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教育发展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与我国国情相近, 但其高等教育的规模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世纪50年代以后, 我国侧重发展基础教育, 而印度侧重于发展高等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去借鉴、研究。

1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印度是不能再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要么就销声匿迹, 我不相信会有中间地位。”为了在“世界精英俱乐部”争得自己的一席地位, 印度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认为这是加快印度进入大国之列的捷径。

1.1 规模快速扩张, 步入大众化阶段

独立初期的教育改革是以圣雄甘地提出的基本教育计划为原则的, 而在1966年发布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指出重点转向发展高等教育, 期望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加快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自此, 印度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经费力度加大及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明显上升。独立以后, 印度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数量增加, 而且容量扩大, 如现在有很多注册学生超过一、二万人的“大学”, 学生超过十万人的“巨型大学”或“超级大学”也有好几所。

1.2 建立了一批全国重点学院

印度独立后, 经过不断努力, 在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批直属中央质量较高的重点院校, 这些院校设备先进、师资力量强, 教学科研水平高, 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的大学中, 如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孟买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等在世界上驰名。

1.3 科研水平高、IT成绩显著

印度科技人员质量很高, 尤其是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在短短的几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已成为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具有“计算机总理”之称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1986年上台后, 就明确提出要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近年来, IT业已成为印度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出口行业, 印度已经成为软件超级大国, 印度人曾经非常自豪地说, 信息技术不仅是印度的今天, 也是印度的明天。

1.4 专业设置齐全

印度大学可分为四种类型。大多数为综合性大学, 由大量学院组成, 如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第二种类型属于专业大学, 如阿拉哈巴大学、勒克瑙大学等;第三种类型是农业大学, 它们分布在各邦并由各邦管理;第四种类型是理工大学, 有些理工大学以培养一流计算机人才而著称。

2 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结构失调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英国教育观念的影响, 印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严重失衡, 重点在古典学科和人文学科上, 对理工科不够重视, 应用技术学科很难发展。

教育结构的失调还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上, 高等学校集中在大中城市, 高等学校的学生也主要来自城市地区, 农村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大多是地主或富农的子女, 对于贫苦农民子女的孩子, 只有极少数才华出众的人靠奖学金才能进入高等学校。

2.2 高等教育经费紧缺

印度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 学费、捐赠及其他经费来源只占高等教育经费很小的一部分, 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若要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 政府则需要加大更多资金支持, 高等教育经费负担无疑是沉重的。

2.3 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印度高等教育过程中实际教学天数较少, 培养人才的标准有所降低。印度高校中高素质教师匮乏, 师资短缺成为常态, 师生比例极不协调, 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不足, 这严重影响到印度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一直将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倾向的高等教育政策为印度在一些领域的发展赢得了一定的竞争力,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同样作为人口大国, 我国应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 来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3.1 提升质量, 创建卓越高等教育体系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首先, 改革考试制度;其次, 全面整改本科教学, 推动课程改革, 加强全面教育, 鼓励体验式学习, 提升本科生的探究能力, 改进学生道德和领导能力教育,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再次, 创造主动学习环境。另外加强高校公共设施建设和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应用。

3.2 多形式多渠道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强化科学研究, 进行院校升级改造, 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增加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增强地方高等教育实力, 鼓励私人资本投资高等教育, 允许举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 但要收到必要的监管和认证。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认可的私立院校的学生财政援助和提供与公立学院平等地位的研究经费来支持非营利性私立院校的发展。

3.3 关注弱势群体,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增加资金支持, 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 政府将增加公共支出, 增加学生的经济援助基金, 提高奖学金金额。差异化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实施高等教育机会平等计划, 依据不同群体制定针对性方案, 增加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 保障残障学生群体的利益等。

3.4 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加快高等教育经费制度改革

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完善中央和地方院校的收费结构, 加快收费改革进程。同时, 鼓励学校通过开展科研、培训和咨询活动来创造收益, 减少学生积极负担, 创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高等教育慈善捐赠。

3.5 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

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 应该处理好扩招和大学生毕业就业之间的关系, 积极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在政策上, 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设立风险基金参与投入等激励机制, 同时鼓励毕业生走向西部, 到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或基层进行锻炼。同时, 印度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对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以及高校行政管理政策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王彬彬.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

[2]陈艺波.南亚大国之梦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3) .

[3]郑勤华.印度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J].教育与经济, 2005 (1) .

[4]熊继承.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及启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5]马君.印度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政策[J].高教探索, 2014 (3) .

[6]白阁.印度现代高等教育的成绩和问题分析[D].郑州大学, 2007 (5) .

[7]王海燕, 王虎.中印高等教育比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3 (3) .

3.劳动教育发展现状 篇三

一、榜样的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以后能够存活下去的保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孩子通过模仿,不仅可以复制观察到的行为,也能随时对模仿到的行为进行加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这一段时间,他的大部分行为和想法都是来自于家庭的。而进入学龄期,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会有更进一步的体现,尤其对家长的观察和学习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上进行模仿和复制,成为一个与爸爸妈妈类似的新的自己,因此,家庭里每一个成年人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每个孩子在学校里与教师及同伴的交流方式、互动模式,甚至解决问题的程式,都会折射出这个孩子在家庭里受教育的方式。而且,孩子在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的情况下,会把从家长那里学来的或高尚、或卑微、或任性的行为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从家长身上学到的这些行为模式,也能在孩子群体里形成小社会互动模式,体现在师生和同伴的相处上。

有的家长把孩子学习差的原因归咎于学校和教师,其实,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家长营造的。他们往往会投入很多时间、金钱带孩子去各种补习班,以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但结果经常是费力不讨好,使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逼着孩子做事,往往会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没有价值。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钢琴,孩子气得偷偷往钢琴里浇饮料,说余下的课时让爸爸、妈妈去学;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舞蹈,孩子宁可故意在体育课上受伤,也不去学跳舞,还说爸妈都不会跳舞,为什么让我跳舞?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玩游戏,家长督促其认真读书,孩子说:“我看你们从来不读书,不是也过得挺好吗?”

因此,家长榜样力量的体现,其实无处不在,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家长,争取成为孩子的榜样。

二、和谐的亲子关系推动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亲子关系是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从亲子关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铺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开始,基于此,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而关系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有益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对于那些与孩子有着良好关系的家长,他们在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中,既能帮助孩子达成学习目标,又能积极、迅速地跟教师配合,同时,尽可能地支持学校以及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

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增强学校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学校教育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因此,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亲子关系的良好推进。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积极的推进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随着生理、心理方面渐趋成熟,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大,经验的增多和知识面的拓展,使孩子的眼界逐渐开阔,其兴趣爱好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孩子的独立意识也会逐渐增强,父母的绝对权威开始弱化,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进退,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教育的连续性和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互动,必然要在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里,得到正向积极的引导,才能有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进入孩子的身体里。■

4.教育集团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篇四

紧随时代脉动 服务社会发展

2009年秋,台城初中成立教育集团后,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格局,开始了把初中教育统一在实验中学的旗帜下,实施教育均衡的尝试与探索,由此台城初中教育将在成功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实施等方面推行一体化。这是近年来响应教育改革,呼应社会需要,回应过度择校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当下打破校际沟壑,放**校效应,一促进教师流动,共享优质资源的最佳选择。

一、激发活力,让教师流动起来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名师及名师群体的影响推动着一个学校的教育发展,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教风走向,教风影响着学风,而教风和学风则决定着校风。

打造以名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让----------------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名师在校区之间有序流动和定期示范,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然而,由于学校差异的客观存在,在以往的师资流动中多是“人往高处走”,越是薄弱的学校,越是留不住师资,越是薄弱的学校,也越难淬炼出名师。

在传统的眼光里,不同档次的学校,教师受家长尊重的程度,在学校的福利待遇是有区别的,名也好,利也罢,如果是教师调动交流时,往薄弱学校去,对教师来说会有一种情感冲击和心理失衡。

集团化以后,学校之间的屏障被拆除,沟壑被填平。统一的领导和管理,让教师对校区间的认识逐渐认同,让同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特别随着义务教育层面绩效工资的实施,划区招生的推行,原来学校之间的津贴差距不再,生源状况趋平,教师对同城异校的互动也就相应地少有排斥了。

与此同时,站在人本的角度,考虑到教职工对集团急难险重工作的支持,----------------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集团在推优,出新,职评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对当事人给予了明显的倾斜,由于各项激励措施到位,教师们是被列在学校光荣册和功劳薄上参与交流的,因此,甚至是出现了主动报名到分校区的感人场景。

让教师动起来,让教育活起来,让辐射带动功能在教育集团内优先合理地展现,这种有益的尝试必将把台城的初中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必将能为均衡教育的探索闯出一条新路。

二、淡看常态,让生源稳定下来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均衡推进的核心要素。如何让学生不再舍近求远,如何让家长少受择校困惑,是现有机制下急于解决好的问题。

2009年秋,台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招生全部免考,学校采用了自主报名,电脑派位的方法对三个校区进行了招生,2010年,随着市委市政府对校区设置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小学毕业年级生源状况做了大量的前期摸底工----------------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作,在教师队伍集团内顺畅交流的前提下,对现有的生源作了划区招生、就近入学的布局规划,即按学校周边生源的饱和量以及学生家庭的居住地,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实施划区,使各校区生源相对固定。

划区招生,生源常态了,教育集团化会不会像牛奶掺水一样稀释掉原有的味道?学校是可以一朝更名的,但是校风的传承与积淀也是一朝一夕的事吗?

家长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如正常人在适当献血后,可以激发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新陈代谢一样。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过改造薄弱学校成功经验的实验中学就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她的兼容、继承和创新能力。

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校区均衡发展,集团领导集体制定“强化东校区,巩固南校区,打造新校区”的发展战略,在确保毕业班级师资不受影响,确保东校区与南校区教师优先交流的前提下,对南校区和新校区的师资力量做了均衡----------------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配置,而新校区的管理力量更是重点得到了加强。

在集团的旗帜下,新融入的教师很快适应了要求,并迅速成长为骨干;在集团的旗帜下,新加盟的学生明显感到了变化,并尽快调整了自己……于是,家长在犹疑中平静下来,更多的则是给予了过程的关注。

常态不是问题,心态才是问题。让家长静下来,让生源定下来,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每一个学生全面成长本身,而不是关注教育以外的个体差异,这样就少了家长对学校概念选择的纷争,少了教师对生源人为差异的抱怨;这也让学校、学生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教育之旅,让所有关注教育的人都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期待。

三、勇担责任,让社会参与进来

社会是教育的终极归宿,良性的社会需求是有效推动教育发展的基本元素。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发展,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用的人,既要着眼未来,也要适应时代发展,集团化模式是当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学校做大了不等于就能做强,集团化后的学校要想“平而不贫”,要想做优做强,不仅自身需要扬长避短,不断净化,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家长的理解。

新校区的建设和启用,开创了台城初中教育划区招生的新局面,同时也给交通安全,家长接送等常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校区在建,家长希望能尽早建成一个**的校园,营造一片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内部环境;校园变远,群众则呼唤及时方便的城市公交,能创设一个安全迅捷的外部交通。为此,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积极联系公安部门在新校区附近设置醒目的交通标志,配合交巡部门严厉打击黑车拉客,而城建部门也正积极努力打通并改建学校周围的道路交通。

“安全、质量、满意”,是集团的三大目标,更是立身之本。集团密切关注----------------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家长,社会,媒体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在坚持理想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着学校的管理。一段时间内,由于择校成为过去,有部分家长在课堂以外给自己的孩子寻求了补差提优的途径,这本是可以理解的事,但,这使我们个别教师被动地卷入了其中,让学校抵制有偿家教的管理受到了冲击。收到反馈后,集团领导立即了解情况,查清事实真相,有理有利有效地作了妥善的处理。

让社会参与,让人民满意,紧跟时代脉动,服务社会发展。学校在集团化后,坚持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学生及学生家长民主评议,校长信箱,年级部信箱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沟通渠道,为集团的发展装上了顺风耳,千里眼。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规范的管理,敬业的投入,社会的支持……

集团化教育作为一个新生模式,对我们来说还在尝试和探索中,集团化后,东校区作为**省法制教育先进校区;南校区作为**市文明单位,新校区作为省----------------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内现代化教育设备先进校区各有所长。能够知道的是:集团化模式有利于内部优势的横向借鉴,也有利于外部监督的统一扎口。然而并不是一次整合就能解决所有的矛盾,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基础上,也明白会有若干未知的因素在干扰着我们的发展。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扬弃创新,在崭新的征途上开进取拓,集团化模式的对义务教育均衡推进的贡献是可以预见的。

教育集团教育均衡发展纪实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淘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复制或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5.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探析 篇五

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探析

新疆民族教育为新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新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的民族教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应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 者:远水漪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49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2010“”(5)分类号:G75关键词:新疆 民族教育 作用

6.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六

新世纪我国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之一,自从二零零二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全国各省市地区相关部门都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的实现“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为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本文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提高,生均水平下降

在政府对中职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之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明显增加,整体上的教学设备等较之以前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条件的改善程度满足不了学生数量增多带来的需求。这样,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教学资源反而有所下降。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无节制的扩大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校舍等教学设施得不到快速跟进,势必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因素之一,这一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各方面教学设施的匹配度。

(二)生均图书数量及教学仪器呈现下降趋势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图书指标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零五年比零三年的生均图书数量少了七本,低于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图书标准3.24册,如果按照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测算,尚缺图书约5万册。另外,教学仪器设备的生均值也有所下降。

(三)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素质偏低,并且,专职教师紧缺。中职学校由于在招生的低谷时期,很多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中职学校,教师缺乏教学的动力,并且,也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在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上,很少进行深造学习,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都不为其所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到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的工作需求相脱节,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并且,教师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在大力发展中职院校的时候,现有的教师数量及质量已经明显满足不了需求。因此,扩大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调整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发展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中职学校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

中职学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很多都比较陈旧,最近一些年,中职学校不断扩展,而学校在学校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跟不上招生的数量增长速度,这就会给目前的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办学条件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必须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分析和跟踪研究,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期对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如果不快速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生均水平,不仅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能力得不到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同样会受到严重制约。

(二)建立中职学校建设分担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教中心,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三)加强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1.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调动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普通本科院校的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去;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来源渠道不通的难题;3.增大对中职教师的再培训工作力度,为现有的在职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使其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深造,达到学历和教学水平双方面的提高。

三、小结

7.劳动教育发展现状 篇七

在现在的中国教育界, 从政府、领导到基层校长, “集团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一个话题, 因为“集团化”的问题一方面成为了地区教育能否占据一定高度。弘扬地区的教育名望, 另一方面也是事关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如何在公办学校中发展教育集团。以教育集团来做大做强一批教育”品牌“。这其实是一次办学理念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

一、寻找切入点

以名校为龙头, 抓住学校整合之契机, 发展教育集团, 打造教育”品牌“。名校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根基, 在某一区域内甚至在较大的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可以以名校效应带动集团内各校的发展。

二、集团发展, 打造“品牌”

集团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相对集中。便于集团内及时调整, 统一谋划、布局。目前公办教育集团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人力资源的分配, 公办学校难以像民办办学那样将人力资源发挥到极值, 难以像民办学校那样实行企业性质的管理模式, 由此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能人尽其才。集团化发展, 在集团内面对这些难题, 解决就非常容易了。

教育“品牌”说到底还是教育质量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说:“教育必须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所以规模办学、以质量与特色创“品牌”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具体步骤我考虑几点:

(一) 精心谋划, 准确定位

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是长期沉淀的结果,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 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的过程, 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 认真分析教育集团内的环境因素, 宏观上把握教育大势。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 掌握社区情况, 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情况, 领导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 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和期待, 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情况;摸清学校家底, 如: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情况、家长情况, 通过分析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创建品牌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 准确定位学校“品牌”, 创建教育集团主打“品牌”———实施“精英教育与全民教育相结合”。合理调整集团内的教育资源, 在教育集团整体框架内打造一校一“品牌”, 一校一“亮点”。

(二) 塑造宣传“品牌”形象

文化是学校“品牌”的灵魂, 任何一个知名的学校“品牌”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学校“品牌”的显性因素来看, 很多学校的校名、标识、雕塑景观、整体布局等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发挥名校文化底蕴及引领作用, 有计划地利用教育策划方略进一步打造“品牌”, 既要重视学校形象的传播, 又要重视学校 (教育) “品牌”与教育消费者沟通的所有环节与活动, 如学校进行整体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 就是要形成和加强教育消费者对学校“品牌”的认知。学校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 如, 新闻、广告、印刷品、音像品、电子网络等等。此外, 各种活动都可以成为推广学校“品牌”形象的绝佳时机, 把握有利时机, 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及时告知公众, 有效地推广学校“品牌”形象。

三、吸纳民间资本, 辅助集团发展

教育从宏观讲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培养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人才, 从狭义上讲也是满足家长的需要。开放办学形式, 从幼儿园———小学———特长培训班,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采取公办民助, 广泛吸纳民间资本, 集团内至少办一所半封闭的学校, 以方便学生家长的需要。

四、树立服务意识, 转变思想观念

“教育就是服务, 教育就是承诺”。一所优质教育品牌学校的形象、美誉、知名度需要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教育品牌从长远看, 必须为社会培养人才作贡献, 它需要一定的时空去造就、培养优秀的人才, 才能实现品牌成果, 使丰富的校园文化、发展规格与质量整体提高, 个体的共同要求得以实现, 学生群体的优良与个体的优异性得以整体发展,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的终极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就应该树立“教育服务于学生”的服务意识, 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服务质量,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的生活需求、教育需求、知识能力需求、心理需求、安全需求等方面得到满足, 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组建优秀团队, 实施精细管理

(一) 组建优秀领导团队

一支优秀的领导团队, 具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握决策的能力, 对教育集团的发展、教育品牌的打造至关重要。组建一支由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领导团队, 共谋发展。增强领导者的质量意识与教育质量优化意识, 打造一支卓越、高效、超群的学习型团队, 同时具备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知识结构,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力资源, 从而确保教育集团的竞争力永不衰竭。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 不是教材, 不是大纲, 而是教师。”这是集团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育集团广泛着力打造名师。推出结对帮扶活动, 即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 新任班主任与老班主任结对, 年轻教师与行政人员结对等。设立“教学督导室”, 即任命资深老教师或行政人员为督导员, 每天不固定地到教室听课, 并加以点评、沟通, 帮助相关教师尽快成长;采取名校联姻、外出培训、参与各级各学科竞赛等举措, 加强交流与合作, 打造一支名师队伍, 扩大影响力, 提升教学水平。

(三) 精细化管理机制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从小事和细节处入手, 将“凡大事皆以小事为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落实在工作实践中。首先, 要制定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从书记、校长到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各任其职, 各司其责。注重细节, 明确职责, 部门管理实行工作制度化、管理精细化、活动系列化。干部管理实行承包制, 强化目标下的年级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承包做到“条”、“块”协同, 有效配合, 把常规抓好, 把细节抓严, 把过程抓实, 实实在在地将精细化管理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每个层面、每个环节, 保证管理不松套, 不拖后腿。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 保证学校管理的民主和科学, 促进集团内各校的和谐发展。

总之, 发展公办教育集团, 规模办学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摘要:说起教育集团, 我们很自然地想起民办学校, 随着国家办学政策的开放与支持, 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 民办学校办学的最大特点是服务到位、管理到位、质量第一、满足家长的需要、办学体制灵活。取消教师考编, 使一些新的优秀的教师资源也越来越看中这块风水宝地。

8.劳动教育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全面发展 平均发展 应试教育 教育行政化

“全面发展教育”早在1952年就出现在我国教育法规里,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几十年来,全面发展教育有积极的成果,也有被误解,乃至尴尬的局面,人们一谈起全面发展,就自然而然地设想把人培养为无所不能的万能人。这种倾向,几乎成了一种潜意识,无形地支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致使全面发展教育沦变为了平均发展教育,影响了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就全面发展教育嬗变为平均发展教育的原因做一简要分析:

一、认识上的误区

我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长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很好地把握“全面发展”这个概念。“精英教育”“应试教育”“重才轻德”“高分低能”等种种与“全面发展”的真谛相背离的现象层出不穷。之所以如此,与我们未能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分不开。

误区一:“全面发展”就是“面全发展”。有些人认为所谓“全面”就是“面面俱到”“面全”,于是他们要求学生什么都学、样样都好,求多求全成了他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然而,此种“全面发展”的结果是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被平均分摊,形成所谓的“平均发展”。这种工厂化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缺少個性和特长,缺乏创造力,一直以来都为众多马克思主义者所反对、驳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M.H.斯卡特金就曾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毫无根据地把全面发展描绘成使个人成为万能的天才,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一点,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全面发展绝不是说一个人能够从事‘所有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并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这种绝对化的“全面”古今中外根本没有人能做到,更何况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呢?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面发展”应是个体“现在”对“过去”的超越与发展,而不是要求一个人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只要他按照自己的志趣把属于自己的各方面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了对“过去”的超越,就是“全面发展”。

误区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对立的。在目前流行的教育概念中,“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被认为是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而“全”与“个”天然就是对立的。再则,“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多年来的培育目标,人们于是“有根有据”地否定个性和差异以强调人的共性,从而形成认识上的误区。那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不是对立的呢?我们只需看一些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及其发展的论述所涉及的一些概念,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如,人有“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生产才能”;人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人应“发展丰富的个性……”。显然,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中,人的发展和个性教育是不可分离的。他们充分考虑到个体天然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以及每个人按照自我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进行职业上的流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全面发展”决不是用一个标准化尺度去要求和培养个体的“平均发展”,而是为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开创无限的可能性。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平均发展在我国解放初期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对“全面发展”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但是今天仍然固守平均发展就不完全是认识上的原因了。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功绩不能抹杀,许多人在高考后获得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实惠,考上好学校就意味着有了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有了好收入,因此也就出现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整个基础教育名义上是按照教育部的大纲实施,实际上是在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统统为考试让路,为了能考出好分数,学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整天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缺少生活与社会实践,缺少个性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应试教育”用一个模子铸人,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就是全面发展沦为全面平庸的原因。考试分数可以选拔人才,也可以埋没人才。鲁迅、郭沫若、华罗庚、臧克家,上学时都有不及格的科目,达尔文上学时也是数学不及格,难道说他们不是人才。如果用现在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数学成绩不及格的毛泽东决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如此的教育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教育行政化的助推

全面发展之所以受到一些质疑,异化成平均发展,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育行政化的结果。直白的说教育行政化就是教育官僚化、教育权力化,导致教育不能依照教育规律办事,而是由掌管教育资源的行政官员说了算。恢复高考之后教育行政机关用升学率考核学校业绩,作为教育官员只要能把升学率搞上去,就有了政绩,也为步步高升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教育行政化是平均发展的助推剂,是教育官员个人功利思想对教育的戕害。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要让教育家办学”就是要消除教育行政化,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杜金亮.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 山东社会科学, 2000(4) .

[3]毛建儒,金文玲. 简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J]. 理论探索, 2001(6) .

9.基层发展教育现状及建议 篇九

一。为此,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列入头一项工作,提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决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可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宁夏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使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两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殷切关注,“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不仅使农村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感到了党的温暖,就连在中国西部偏远山区从教的笔者也开始了对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的探索。

1.农村教育升学率并不低,甚至可以说相当多的地区还比较高。

例如:龙胜各族自治县,2004年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47%,高出广西平均水平20%多;中考各科成绩均超过了桂林市平均分,达到了12个县的中上水平且低分率最低。恭城瑶族自治县2004年初中升学率为84.34%%;高中升学率达到90.32%,其中升入普通高校本科的占52.64%。就连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的高中升率还达到了89%。这表明,学生只要本人愿意读书,同时学生家庭经济上负担起,升学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升学是有望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本人不愿意读书的或学生家庭经济上承受不起的中途流失了,考前减少了许多学生;二是农村学生通过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比较强烈,学习比较自觉、刻苦;三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积累了丰富的应试教育教学经验,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2.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络,能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广泛开展职前职后科技培训和服务。

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建成了成人文化教育培训中心1所,在全县所辖16个乡(镇)都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建立了166所村级成人技术分校。恭城瑶族自治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也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网络,其中恭城瑶族自治县还建成了1所自治区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都能较好地完成人教育任务,发挥较大的作用,如恭城瑶族自治县在2004年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任务54000人,完成46937人,完成任务86.9%;农村致富骨干任务1900人,完成2536人,完成任务133.4%;“绿证”培训任务3200人,完成3269人,完成任务102.1%;新增劳动力职业资格培训任务1407人,完成1579人,完成任务107.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2800人,完成2830人,完成任务101.07%;已转移劳动力〔乡(镇)企业职工及非农产业农民工在岗培训〕任务8400人,完成6536人,完成任务的77%。3.计算机宽带网络已延伸到乡镇,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统一添置了计算机、彩电、DVD等电教化设备。龙胜各族自治县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2004年组织了22名中学校长参加了自治区电教馆举办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培训班,全年编辑出版《教育快讯》,教育信息网的信息更换及时,内容新。为了促进全县教育资源建设,2004年该县还成功举办了全县首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

4.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恭城瑶族自治县,现有小学教师1438人,其中中师学历998人,大专学历402人,本科37人,在读研究生1人;中学教师1167人,其中大专学历697人,本科学历335人,在读研究生11人,教师合格率较高。三江侗族自治县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98.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8%;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3%。同以前相比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教职工编比、教师合格率、教学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5.辍学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势。

如三江侗族自治县2004年年报上的初中辍学率是404%,加上休学的学生数辍学率将高达7~8%,随着普及率增高,辍学率也会相应增高。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现在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还不够,还必须实行“一补”才能让学生读得下去,山区中学生80%为住校生,每天2元钱伙食标准,一个月也要家里供给60元。60元对于家庭条件好的算不了什么,但对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家庭就无法承受了。《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6日的一则报道指出,教育成了西部农民心头最大的痛。在甘肃民勤县,家中有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的,大多收入的60-70%交了学生的学费;土地少一点的人家,这个比例会更高。谁家如果有了孩子上大学,很快就可能变成贫困户。这种现象在我们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不难见到。其次,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农村蔓延。三是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课程偏多、教学内容偏难等多种原因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等等。

6.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步履维艰,民办教育难以生存。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各县只有一所职业高中却仍然要“等米下锅”,很难维持下去。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职业高中,在校学生只有三个班:高一26名学生;高二35名学生;高三30名学生,学校为了生存已改办普通高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农村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农门”、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上不了学等因素外,城市职校敞开招生,城市职校的办学条件是农村职校无法效仿的,也是农村职校招不到学生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农村职校教育改革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人

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又不能为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等多种原因,从而导致了农村职业高中名存实亡。民办学校由于无利可图,因而也无法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还比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们应该:

一、以电大远程教育,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

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不发展,直接受损害的不仅仅是民族地区农民的利益,也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大力发展教育是减少和改变贫困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因此,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电大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电大远程教育具有教学信息交互性强,通过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教学信息能实时、非实时交互;教学资源丰富,可通过“电大在线”和各省市电大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库以及所连接的公共教学服务体系海量的资源库,方便地提取有关的学习资料;不受时空限制,学习者可在任何地点、时间,从任何章节,按自己可能的进度学习;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等四大优势和特征。能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长期以来电大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电大要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教育的主体之一,必须继续坚持 “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的发展重点,更加主动的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作出应有贡献。

1.以做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农村学历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于2004年5月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利用现代远

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该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全国电大系统进行。在实施过程中,中央电大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电大远程教育特点和为“三农”服务的实际需要,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以农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及拓展和集中实践等模块,突出实用技术和能力培养,强化专业和集中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60%。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执行全国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统一评分标准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根据自己的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目的要求,在专业规则框架下,从相应的课程模块中自主选学一定数量的课程,课程考核合格并达到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可获得课程学分或相应的培训证书(岗位资格证书)。累计达到规定学分、符合要求者,可获得中央电大颁发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经过一学期的办学实践,全国电大系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陕西电大介绍的4条做法较有代表性,值得借鉴: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统筹规划,充分论证,把试点工作落实到实处;三是加大宣传力,启动仪式达到预期效果;四是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广西电大恭城、三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点,依托电大系统,由地方党委组织部牵头,政府民委、教育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将试点项目的实施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的做法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2.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在开展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不足28万人,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6500人左右,三江侗族自治县也只有34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多达3万多人。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淡水等资源不足,城镇化发展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数量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目前,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还较低,这不仅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制约了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自身发展。广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对接受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有十分强烈的要求和愿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要求,电大应积极主动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等文件精神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要贯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征书制度的实施。此外,还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深化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强化校企结合,努力扩大“订单”教育培训的范围,不断增强教育培

训的针对性:一是采取城乡结合、东西部联办的方式实行“1+2”、“2+1”、“1+1+1”等模式,让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在当地学习一至二年,然后到东部或城市的对口企业学习和实习一至二年,使民族地区的学生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实现稳定转移;二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掌握一至二项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使学员掌握转移的一技之长,增强学员的转移和就业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各类教育资源,采取短训与长班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已在城市务工人员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后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再就业的能力。

二、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指导思想明确,贴近农村实际

农村教育的落后更多的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包括教育经费及师资的严重不足,还有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这一切,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之间的信息鸿沟。农村教育普遍落后于城市,单靠传统的书本教学和课堂讲授难以在短时间内赶上城市教育的发展进程,而信息技术则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以往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和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远程传送、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突破了农村空间地域的限制。因此,依托电大系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其目的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服务农村教育发展稳定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我国农村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在民族地区进行远程教育不能套用城市教育模式,应当充分考虑和照顾农村市场经实际情况及农民的实际需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适度、适用和适才教育,逐步形成电大教育直接为“三要”服务的品牌特色。

2、优化教育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电大要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这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积极争取,让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治贫必须兴教”,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重要作用。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依托电大系统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现代远程列入地方各级政府和组织、人事、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等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大作为办学的主要实施者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精心组织实施教育计划,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依托电大系统,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远程教育教学服务网络。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线。发展民族地区农村远程教育,必须始终为学生服务,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要保证教学质量,应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教学服务体系。“纵向贯通”主要是指电大系统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中央电大根据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开发价格低廉、方便使用的“农村版”多种媒体教材和教学包;省级电大根据当地学生特点及实际需求,及时补充配套的教学资源,并负责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运行,网上教学资源的发布、更能、整合及管理工作;县级电大和学习者通过“卫星资源接收和共享浏览软件系统”接收多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建立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地方有线广播电视台(站)接收教学资源。“横向联合”主要是指各级电大及时吸收科研单位和其他兄弟院校科技成果和教学信息,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落实教学场地,聘请兼职辅导教师,解决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4、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实施。

10.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十

余庆县凉风小学 罗德友

[摘要]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时、地理、人和兼备。只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不懈怠,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 均衡发展 教育布局 队伍建设 发展创新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催人奋进、气贯长虹的“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强音在黔北边陲小县——余庆大地激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2012年实现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县教育工作者反思的焦点,更是对十八大精神怎么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怎么干的行动部署。作为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统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校际联合与合作,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凉风小学从2010年就率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多种措施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使本片区由原来的四间“小而分散型” 学校合并成两间“综合型”学校。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来之不易,他主要来源于认识与实践相并重。

一、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全力维护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公民的子女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更是地方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敢于担当起维护公众教育基本权利的责任和义务。为均衡化教育提供服务,实行公平化教育给足政策,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力向弱势群体倾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农村最边远薄弱学校得受益。凉风小学就是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主动对接,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采取了多种措施,顺利地对原来的“家巷小学”“后平小学”撤并建,全力打造新的“凉风小学”。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确保原来的“长征小学” 校际分配的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有节的诉求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硬件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2012年最终实现了校园“班班通”工程建设和学生“借读制”宿舍楼的修建。学校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室、实验仪器室、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保管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软资源强才能算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为了更好的培养区域内的教师,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学校在教师队伍的打造和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过程管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1、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发展必须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优先发展的认识,针

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起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亲自抓,教导处具体“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分层培训、分类推进、高效务实”的工作原则去实施。形成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培训网络”,制定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确定学习目标,专人辅导,按计划开展培训提升。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规范、实效的过程管理,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大计来抓。根据不同层次对教育教学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内容,采取专题系列培训、自学辅导和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等多种形式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技能培训常学常新,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二)、全面提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五个践行”:

1、践行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教育理论、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2、践行模范遵守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模范遵守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践行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践行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关心师生,尊重师生,积极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践行模范遵纪守法。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坚决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做斗争,达到社会评价满意度高。

三、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

自信源于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源于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并进。解放思想,就是要结合实践,“十破十立”树立学校发展新的观念新的体制。凉风小学学校发展创新的主题是——创建农村示范型特色学校。具体内容和要求是:

1、彰显特色育人环境

2、践行有效的工作制度

3、创先发展教育特色

4、突出学校工作亮点

5、打造社会满意度高的教师团队

努力做到“四个好”:

1、领导班子好。班子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重大考验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班子应具有较高的谋划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认真研究和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工作措施符合实际,成效显著;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班子健全团结;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班子带头应发挥表率作用;思想解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

2、教师团队好。严格履行学校工作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监督,教师整体素质要高标准,突出敢闯敢“我为人先”的模范作用。

3、工作机制好。紧紧围绕学校科学发展,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制度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建立健全本部门本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制度完善,民主氛围浓,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成绩突出,师生反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高。

4、环境育人好。抢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围绕“城乡同质、设施同配、师

资同优、学生同享”大力彰显学校教育特色,亮化校园建设,为师生打造优美、怡人、温馨的育人环境。

11.劳动教育发展现状 篇十一

本次会议上,挪威首相埃尔娜·索尔贝格敦促国际社会采取全新战略以在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同时解决为儿童提供优质教育缺乏政治支持的问题。索尔贝格表示,“只要我们同心协作,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全民教育的一次无以伦比的契机”。会议同时发布了《奥斯陆宣言》,由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发起成立了一个高级委员会,其工作重点是为改善女童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危机与冲突局势中的教育提供经费支持。

世界银行负责人类发展事务的副行长基斯·汉森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教育发展资金合作方,世界银行已在2015年投入超过40亿美元;未来五年,将结果导向型教育融资经费支持额度增加至50亿美元。过去两个月,世界银行已批准两个总额为5.5亿美元的经费贷款项目,用于支持印度比哈尔邦提升小学教师教学效果和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世界银行在奥斯陆成立了“所有儿童教育结果信托基金”(Results in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Trust Fund),挪威是第一个捐资国家,其他国家与机构也表达了捐资意向。

12.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十二

一、老年教育现状

老年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终生教育的范畴, 且主要关注人生的后期教育, 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和精神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老年教育是基于老年群体举办的特殊教育形式。其教育内容围绕老年群体的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涵盖了营养、保健、音乐、舞蹈、园艺、文化、职业、退休生活等内容, 所涉及专业种类较多, 教学课时、教学形式、教学环境都存在多样化特色。

(一) 政策支持

老年教育作为民生项目,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将老年教育问题写入《中国老龄工作发展纲要 (1994-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 (2006-2010) 》和《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等相关政策法规。在各级政府和地方教育机构的积极响应下, 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各地老年群体生活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 不仅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也推进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办学模式多元化

老年教育受教育对象、教育水平、教学资源、教学机制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各地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 采取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 一些地方采取社会机构办学、社区办学的模式, 减轻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资金压力, 同时由于教育机构分散, 也方便了老年群体就近入学的需求, 为老年教育增加了服务特色。

(三) 教育内容多样化

老年教育与一般成人教育最大不同点在于受教育群体学习诉求不同。成人教育的对象往往坚持“学以致用”的诉求参与学习或培训, 通常是以就业或晋升作为学习目标。但老年教育的对象则是以“乐学”为基础的, 老年群体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提升文化素质, 以及满足个人兴趣。因此, 教育内容有别于其他成人教育, 往往是围绕老年群体的学习特征单独设置。

二、老年教育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为推进老年教育的发展积极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并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也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 但从受教育对象的反映来看, 老年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 管理机构“立而不为”现象

虽然各地为推进老年教育设立了专管机构, 但配套的管理机制并不健全, 很多机构“立而不为”, 对于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并不作为, 且对于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社会性问题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 甚至一些地区的老年教育机构属于兼职机构, 或是空设机构, 并没有实际履行职责。

(二) 配套法律不够人性化

我国在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虽然颁布了诸多法律法规, 但主要围绕老年教育实施机构设立, 且多为地方性法规, 而未出台针对终身教育的相关法规, 对于老年教育这类原则性较强的教育模式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如地方财政、税费和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法规, 对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大。

(三) 缺乏融资渠道

老年教育作为服务老年群体的一项公益事业, 其盈利性不强, 这就意味着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由政府拨款实现, 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组织资助, 以实现公益教育的目的。但目前企事业单位更多关注弱势群体, 而政府财政收入分配也偏向弱势群体及孤寡群体, 而对于老年教育的关注较少。

(四) 城乡差距明显

老年教育作为成人教育中的普及性教育, 受教育环境、社会文化、认识观念和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城乡差距较为明显。城市由于经济环境优越, 企业相对集中, 人民文化素质普遍高于乡村地区, 对于老年教育的教育资源、资金投入较多。且由于乡村老年群体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又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 对老年教育的热衷程度不高, 认识不足。

(五) 群体参与性不高

据我国搜狐网报道, 昆明老年入学率仅占全市人口的10%, 但仍存在教育资源紧缺的现象。昆明现象并非个案,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然存在这个问题, 老年群体参与老年教育的普及率不高。并非我国老年教育宣传不到位, 也并非配套教学资源与资金支持不到位, 主要由于老年人对教育的投入不高。

三、老年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深化改革, 全民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 老年教育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目前老年教育发展呈现出几大趋势。

(一) 转变观念, 提升认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备受社会关注。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使得老年群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但精神文化诉求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将教育纳入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追求, 并对营养、医学、音乐、学术等方面内容较感兴趣, 故这些专业成为老年教育的热门专业, 且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二) 教养结合, 服务为先

由于老年群体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 老年教育与其他成人教育不同, 除了要对老年群体传播知识外, 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思想追求等问题。也就是说, 除了要关注教学以内问题, 还需要关注教学以外问题, 引导老年群体陶冶情操、通过教育活动丰富日常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因此, 很多老年教育机构积极转变观念, 适应社会需求, 也作为老年服务机构运行, 在为老年群体传播知识的同时, 也提供一些服务, 做到“教养结合, 服务为先”。

(三) 深挖资源, 公益先行

对于老年教育这样的公益教育行为, 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多元化吸纳社会资金, 领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精神生活质量。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为老年群体提供边实践边学习的机会, 比如养生、保健类的学习班, 边学习边引导老年学员如何抗衰老, 焕发青春活力;再如计算机教学, 即帮助老年群体学会使用电脑, 也丰富老年群体的业余生活, 同时组织老年群体自行编写校内刊, 来活跃学习氛围, 并免费向社区其他老年群体发放, 丰富更多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另外, 采取社会赞助老年教育活动的方式, 使企业在参考老年教育活动的同时, 也提升企业形象, 一举多得。

总之, 老年教育作为我国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终身教育、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年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法律法规健全及执行力的强化, 更离不开多元化的开放的教学形式, 以及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虽然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这与大众观念、教育理念、资金支持、社会参与等因素分不开, 但仍然可以通过积极的转变观念、提升认识, 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 迎来老年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2]王浩.基于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21) :101-102.

上一篇:市场运营总监工作职责与任职要求下一篇:酒店员工服务意识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