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高中作文

2024-09-22

端午节的习俗高中作文(共12篇)(共12篇)

1.端午节的习俗高中作文 篇一

家乡的习俗端午节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习俗端午节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习俗端午节作文1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元旦节……,可让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

香甜的粽子,带我们走进端午的历史。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抱着楚国的石头投汩罗江死后,百姓们十分伤心,人们为了不让江中鱼虾来啃咬屈原的尸体,便把米、鸡蛋等物投入江中,从而演变为如今的粽子。有个药师把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迷晕了龙,不让它吃屈原,果真有一条死去的蛟龙浮在了水面,胡须上还有一片屈原的衣服,人们把这条龙筋须拔了,缠在孩子的手上,可以避邪,后来就演变成小孩手上的五色线,门口插的艾叶。在端午节,小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哈哈,那就是粽子,我,也不例外。

粽子外形多变,有三角形、桶形、圆椎形、宝塔形、圆棒形……,真是千奇百怪,更怪的是粽子的味道,有枣粽、豆沙粽、蛋黄粽、还有肉粽,可真是无奇不有啊。

今天是我第一次包粽子,只见奶妈把粽叶、红枣、米等都拿了出来,我好奇的指着米,问奶奶:“这米怎么和平常的不一样呀?”“这是糯米不是平常的大米”,奶奶笑着说。开始包了,奶奶拿上粽叶,娴熟的一弯,粽叶就乖乖的成了漏斗状,放入了一颗大红枣,又放上了一层米,又放了一个枣,然后一折一个粽子就成形了,奶奶又飞快的缠了两圈,一个大而香的粽子成了!我一看,呀!这么简单,我一会就能做好几个哪,我心想,可是把粽叶成漏斗状就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我刚把枣和米放进去,粽叶又开了,枣和米全掉了,我心一泄,不包了,奶奶告诉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细心,我又试了一次,这一次我把有缝的地方包紧,米不多也不少,包成了一个不像粽子却又是粽子的玩意儿。

经过了三四个钟头的蒸煮,终于熟了,我也顾不上烫,抓起粽子拔开就美滋滋的吃了起来。因为它不仅美味,而且还有我的付出,所以粽子格外香甜。

家乡的习俗端午节作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有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个。我今天就要和大家说说其中的第三个——端午节。

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据说是来纪念屈原的,其实在屈原去世之前就有端午节了,只不过屈原正好在这一天去世了而已。

粽子就是端午节必需吃的一个食物之一。因为古人认为粽叶能驱除毒虫,所以用它包上糯米,蒸好后进行食用,但我也不知这是不是真的。

在这一天早晨,人们会去河边采摘墨绿色的粽叶。再用它包上汉白玉般的糯米。包好后,像金字塔一样的菱形,漂亮极了。再把它放进锅里,盖上锅盖,蒸一个小时后,再打开锅盖,里面就会散发出一股清香的味道。那股味道融合着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香。再细细的咬上一口,糯米粘粘的,有的糯米会粘在牙齿上。如果牙齿不好的人,还是不要吃比较好,以防牙齿被粘掉了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口味也越来越多了。有豆沙味、蟹黄味等等。不过我比较能接受的还是简单朴素的甜粽子。

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插艾叶。一大清早,大人们就会采摘回新鲜的艾叶,简单地打理一下,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捆成一束,放在门口、窗户上。据说可以驱除五毒,而所谓的五毒就是蟾蜍、毒蛇、蜈蚣、蝎子和蜘蛛,想想都可怕,但我猜这一定不是真的。如果几片叶子就可以驱除这么多的东西,那又发明那些先进的东西做什么。

在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以外,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习俗,那就是雄黄酒。大人会买一小包的雄黄,然后抓一点放在一个装着酒的杯子里,大人们经常会边喝雄黄酒边吃板栗烧鸡,但雄黄不能多吃,这是一种有毒的药材。而小孩子们,就会被大人们用筷子在两眉之间点一点雄黄,表示以后会平安无病。其实,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这些有趣的习俗是我们的祖先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很喜欢它!

家乡的习俗端午节作文3

我期盼已久的端午节终于要到了。

妈妈告诉我端午节是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过,这让我铭记于心。好不容易,时间到了端午前一天。外婆要开始包粽子了!我的小弟和表弟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七嘴八舌的对外婆说:“我要吃白粽!我要吃白粽!”。我在门外听到他们两个在里边“吵闹”也就懒得进去啦。外婆说:“别闹,别闹,我给你们讲讲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吧!”

外婆接着说:“屈原投江后,有许多人都开船去寻找屈原的尸体。但是汨罗河底下有一条水龙,它是食肉动物,因为它怕红色,人们就把船漆成红色。因为屈原的尸体可能已经漂到了下游。所以大家竞相划船沿江而寻,端午节划龙舟就是这样来的。”

“再给你们讲讲端午节的习俗吧。”外婆继续说道。“端午节要吃很多东西,比如雄黄酒,它可以辟邪;还要吃咸蛋、鱼、粽子和苋菜等等。为什么要吃苋菜呢,因为在夏天人们流的汗很多,吃了它,汗会少一点。还有,以前没有蚊香也没有驱蚊贴,所以古人只能用艾草代替。艾草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用处,可以把它泡水用来洗澡、洗脚。它可以治皮肤病。”

外婆的故事说完了,粽子也煮熟了。

两个弟弟冲上去就抢了几个粽子抱在手里。我也忍不住了,打开门冲进去拿了几个热腾腾的粽子。表弟快速剥开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白粽,瞬间一股粽叶与糯米混合的清香弥漫开来,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弟看着表弟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嘴巴张得老大,像老虎的血盆大口一样把粽子塞进嘴巴里。我也赶紧剥开一个吃了起来。

外婆看着我们吃,开心的笑了。这时一声“咚咚”的敲门声,是爸爸妈妈回来了,他们也吃加入了吃粽子的行列。

我边吃还边说:“终于不用吃爸爸煮的咸粽子了!”爸爸听了假装生气的说:“咸粽子多好吃呀!”我赶忙说:“开玩笑的啦,我既喜欢外婆包的白粽也喜欢爸爸包的咸粽。”大家听了,一起开心的笑起来。

2.国外端午节习俗 篇二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都会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是在水中健壮的游泳。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每逢端午节,插菖蒲、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所以我们在日本过端午节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使江陵市这一民间节日成为它文化的标志,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

3.端午节的习俗作文450 篇三

端午节是,我们家乡的“大润发”“时代”“苏果”等大型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前来购买商品,举办了许多活动,还有一些小型超市,则用了:凡购物者均可得到玩偶一个。这种方法来吸引顾客。

端午节前夕,许多小学门口都会有人买香角子,五色线,虎头鞋……吸引了许多小学生和一些“妈妈辈”的妇女来买这些玩意儿。

在端午节那天,家长们会把在前一天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煮,一大早,家家户户飘着竹叶香味儿,早餐自然就是吃粽子了。孩子们总会拿出粽子放在口袋里,带在身上,肚子饿了的时候再拿出来吃。有些家长在孩子的手腕上,脖子上系着五色线,让孩子喝雄黄酒。为什么要喝雄黄酒呢?据说是因为,毒蛇,蜈蚣,蝎子等有毒的虫子都害怕雄黄,所以喝雄黄酒不会被蛇,蜈蚣,蝎子要上而中毒了。有的家长还会在后院,前门,撒白糖,撒雄黄酒,这样就可以保证家里不会被蛇“入侵”了。香角子则是挂在蚊帐里,这样可以驱赶蚊蝇。

怎么样?我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是很特别吧!美丽的海滨城市――射阳。还有许多优美风景在,欢迎您来射阳做客 。

4.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小学作文 篇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上了过端午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可以吃到丰盛的食物,比如说粽子、咸蛋、绿豆糕,还能喝上雄黄酒呢!那时候,我只顾着吃啊喝啊,根本没在意这个节日的来历。

直到今年端午节来临之前,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我才特地查阅了有关的资料,这才知道这个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大臣——屈原。他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大臣。主张消灭侵略者,结果遭到小人的谗言,楚怀王也不调查清楚,就把他免职了,还把他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屈原满腔的爱国之情得不到赏识,悲愤至极,写下了《离骚》、《天问》、《九章》等诗,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汩罗江自尽。当时的百姓都非常震惊,纷纷划船打捞,结果一直都没捞到。人们为了避免水中的“蛟龙”吃屈原的遗体,便纷纷往水里扔饭团,而我们现在端午节里吃的粽子,正是由饭团演变而来的。

不仅如此,当时还有人往水里倒雄黄酒,就是要把“蛟龙”给迷晕不让它侵害屈原。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掉他,他的爱国举动,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来在每年的这一天,还在江面上敲锣打鼓划龙船为了驱赶妖魔鬼怪,让屈原安息,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屈原的敬意;而且都在为自己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着。当今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不仅会吃着美味的粽子,更会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此来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学习,长大以后好报效祖国。

5.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篇五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的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报告团种的年终岁首阶段。因此,端节是辞旧迎新、庆贺年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团聚的美好节日。节气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的端节还有一段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民背着铜鼓等用品去逃荒,可是在广东和广西安定都不合心,而正在大伙儿发愁时,天上飞来一群诺仙术(一种鸟名,估计是凤凰),像一“群”救命草,解救了逃难的人们。大家一致认为诺仙术是来带路的,就跟着走,在一个岔河口,诺仙术消失了,这给人们出了个难题,可又给予了提示,大家看见一条巨龙,大家像有一双猫的眼睛,立刻选择了方向——朝左边的河谷往上搬。之后来到三洞一带,对这一带的环境十分满意,就在这里安家了,并和大家约定:三年后的水历年底来团聚。

三年后,大家来团聚,突然来了一群人马,他们想让水族人民离开,而水族人民为了保住土地,和他们打了起来,两方各有死伤,之后那群人马离开了,于是人们把死去的战士安葬,并祭祀,希望往日又幸福的日子,水族人民真像一个团子,永远不分离,哪怕是已经离去的战士,也会祭祀,让那些战士也体会到人民的热情。这正是端节的传说。

在端节这段日子里,主要活动是祭祀和赛马。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节日里的水族同胞载歌载舞,相聚狂欢。向客人展示了庄严肃立的祭祖活动、古老神秘的水书、巧夺天工的马尾绣,以及舞火龙、耍水龙、抢鸭子、赛马等民间表演。

6.端午习俗诗话 篇六

祭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有六说(即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懋日说、夏至说、玄宗生日说),其中屈原说是民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因受到妒贤嫉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的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后来,屈原由于坚持“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更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的陷害,遭到流放。他忧国忧民,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溺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深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

赛龙舟

端午的龙舟竞渡,是起源于我国民间的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渐形成。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为证:“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眉峰。”(宋·黄公绍《端午竞渡棹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惊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唐·张建封《竞渡歌》)“雪片崩涛飞彩帜,妙高台下龙舟戏”(清·陈维崧《[蝶恋花]五月词》)。在诗人的笔下,他们既阐明龙舟竞渡与屈原有关,触景抒怀,又生动地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紧张热烈的场景,令人赏心悦目,其乐融融。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在这里驾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初五,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不少,如唐明皇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诗云:“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黄裳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的佳句。据史载,明弘治年间,出现用芦叶包裹的粽子。清乾隆年间,有火腿粽子问世。如今,各种风味的粽子,已成为四时的美味小吃,备受世人的青睐。

插艾蒲

以艾草、菖蒲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京有以艾蒲束为人形者,悬于屋门。此俗在诗词中常有描述,“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明·庄昶诗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端午日》)

避五毒

7.端午节的习俗作文200字 篇七

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在吃粽子。粽子里面有包红豆的,还有包肉的,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包。我每次吃粽子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包,然后外面再撒一层白糖,我最喜欢吃这种了,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不过有的人把粽子往河里仍,那是为什么呢?据说,有一位爱国诗人,他就叫屈原,人们都很爱戴他。可是因屈原受冤不得志,而楚国也面临国破的危机,自己又无能为力,他不愿亲眼看到国家的灭亡而抱石沉江。人们担心河里的鱼虾会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将食物扔进江中来保全屈原的尸身。这是一个悲伤而又感人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还要划龙舟,比赛谁划得又快又整齐,可好看了!坐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打着鼓,振奋士气,这时就感觉到他们好似风一样的速度勇往直前,划得可带劲儿了!

8.端午节的习俗作文500字 篇八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每逢端午节那天,都有很多的风俗: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等等,而这一天也是我们全民族团圆的节日。每到那天奶奶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清水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用粽叶裹紧煮熟。到了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清香的粽子,那是一种多么温暖的亲情气息。

相传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爱国大诗人屈原为了坚持他的爱国主张却被别人陷害,遭到流放,痛心疾首的他忧心如焚,在极度的失望和痛苦中怀抱石头自尽于又急又宽的汨罗江中。闻讯而来的百姓,怕江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便用苇叶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龙舟竞渡是人们为了竞相捞救爱国诗人屈原而延续下来的。正好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9.博罗县石湾镇端午龙舟习俗杂谈 篇九

前言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流行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行政区域范围。相传自明朝以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石湾以龙舟竞渡为中心的端午习俗,是石湾民众源于中原祖居地“吊屈原之溺水”的集体记忆,于水乡生活和生产中自然形成的。经历代父老先辈的充实发展,形成为一项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石湾地区是罗浮山诸水汇集的西沙河与东江的冲积平原,古代河道宽阔,水网纵横,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与水面息息相关,当地人民擅长舟楫。龙舟竞渡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是石湾人民增强体质的运动大会,也是他们大规模劳动协作的定期演习,以及是全民规模的社会交际盛会,意义重大。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表现在①每支龙队伍之庞大50—60人;②每隔三年舉行大型邀请赛,每年举行石湾镇各村友谊赛从不间断。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传承了它的拼搏进取、勇往直前、和谐团结的精神,是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的今天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的历史渊源

石湾龙舟习俗距今268年历史,据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惠州府部(八)[崇祯]博罗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第40页、第二行记载:“端午悬蒲艾于门,具酒肴祀其先,为角黍相-遣。士大夫家亦有饮菖蒲雄黄酒者,不尽尔也。自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日,有龙舟竞渡之戏。”这是博罗石湾端午龙舟竞渡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博罗知县陶敬编修之《博罗县志》(史称陶志)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博罗知县编修之《博罗县志》(史称陈志)之《风俗》卷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日,有龙舟竞渡之戏)。由此可见,明清之际,博罗古邑龙舟竞渡习俗的盛行。而自东至西贯穿全县境内的东江其流域沿江各镇各村都有“扒龙船”的习俗。

石湾的境域于古时远比现在广大。“石湾”之名见于正史,最早《元史》据为《元史、合刺普华传载》。石湾的正式行政建制则始于明洪武四年(1317年)的石湾巡检司。石湾司的辖区包括神护都、仙福都和仙都,南起石湾约,北至道姑田(今属福田镇),西到三冈(今属增城市三冈镇),东达凤岗(今属园洲镇)。共51个村约。(村约,是明清时的乡村单位名,和现在的有别。见《博罗县志》13、14、15、156、168页)

自秦、汉开辟经营南粤,中原王朝入粤的东线,是由粤北经龙门入博罗境,沿罗浮山侧、公庄、杨村、湖镇、长宁南行于石湾处出东江,再西发番禺(广州)。此种状况延至唐、宋。公庄、铁场有东周编钟,铁场有西汉墓、有广东最大的东汉墓葬群,湖镇有唐公主坟,铁场有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戒石,《元史》有解粮道经石湾记载……考古材料都是证明。石湾的历史文明甚为古远。(见《铁场考古春秋》2006年版,《石湾史话》1993年未刊本)

石湾原为水乡泽国。石湾境内有苏屋岗贝丘遗址、何屋岗贝丘遗址和黄巢墩贝丘遗址,一镇之内竟有三处贝丘遗址,这在全省尚属罕见。贝丘遗址是傍水而居以贝类为食的远古先民的文化堆积;宋苏东坡1094年被贬到惠州、最先就是于博罗县泊头市(《罗浮山志会编》:“泊头------今源头也。”即今石湾源头村)登岸;清诗人张隽有诗,称石湾“泽国足鱼虾”(张隽《罗浮山诗集》光绪戊戌年版),这些历史事实都说明石湾是个多水地区。

历史悠久,水乡泽国,物阜民富,都是“石湾龙舟竞渡习俗” 的久远渊源的历史条件。在石湾镇绝大部分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龙船队,在龙船上打出自己姓氏的旗帜竞渡,以显示己方的威望和实力,代代相传。除却“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干扰中断之外,石湾数百年年年竟渡,盛会过节,从未间断。

自上世纪90年代,石湾镇人民政府更将民间自发的传统龙舟竞渡,纳入有组织的民俗工作范围,定期(三年或五年一次)举办全镇“龙舟赛 ”,将传统节日、海内外联谊活动及招商引资工作融合一起。为“石湾龙舟竞渡习俗” 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精神,将“石湾龙舟竞渡习俗”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基本内容

(一)、石湾龙舟习俗拜祭仪式与其含义

1、石湾龙舟下水前准备工作与拜祭(以石湾镇里波水村为例),龙舟赛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四月份龙舟队就将往年比赛的龙舟进行检查维修。首先是加固龙舟仓内的座板,发现有隐患立即整改,然后将龙舟涂上一层油料(光油)以保证龙舟不浸水入仓内,达到轻便之效。

2、拜祭仪式更是得格外重要,相传上代里波水龙舟队流传一个神话,据说凡是当年参加龙舟比赛后的绝多队员都能在当年添丁发财,于是龙舟队员们更是把拜祭看作是一种神奇的功效,有的三五人一组,有的为了更神奇独自一人,第一次去拜祭祖先(宗祠)在比赛开始前队员们共要去宗祠堂拜祭三次,每次的拜祭时间都是在深夜目的是静悄悄地把好运带回自家中。石湾镇的石湾村、湖山村、中岗村、鸾岗村、铁场、源头、白沙、黄西等村的龙舟队,都模仿里波水村这样的拜祭仪式。

(二)、龙船下水前必须要进行如下仪式

1、隆重的拜祭;拜祭物品有:香火、蜡烛、元宝(纸钱)、炮竹等等。

2、新龙船与旧龙船下水之前拜祭有如下区别:新龙船是指刚做好的龙船第一次下水,新龙船第一次下水除必备的拜祭品相同之外,另附近邻村的兄弟世叔都要送礼贺喜,礼品主要是完整烤好的“金猪”、金钱、物品等等;旧龙船是指已经参加多次活动的龙船。拜祭方式略为简单则烧香、烛、元宝即可。

3、程序:下水滑行,旧时是用人力(60多人)抬龙船至江、河中,现时采用两辆胶轮车架承运龙船靠人力推拉滑行江、河中:检修胶轮架是否正常;合理分布人力;将元宝、香、蜡烛放入龙头口腔;在龙船仓库门口烧香烛、元宝及在沿路同时拜祭;鸣炮后开始运行龙船。

(三)、龙舟竞渡赛前的准备

1、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在举行龙舟竞渡前必须在一个月前准备,四月初五早上举行龙舟采青活动。采青、俗语说“抢青”的程序,几艘龙船同时进行,按采青线路方向东面(象征旭日茂盛)、目标划行,不响锣鼓、龙船靠岸后,由每艘龙船的总指挥。放鞭炮、烧元宝、香烛进行祈祷,然后上树采摘一束青绿榕树枝叶,连同香、烛、元宝等一齐放进龙船的龙头口腔内,然后鸣炮,响锣鼓,龙船扒行,是为采青礼成。抢青则是最后一艘龙船划行到河边水草茂盛之处采摘青草一束,连同香、烛、元宝放进龙船口腔内,燃放爆竹,开始响锣鼓扒龙舟。

2、从四月初六日起,石湾镇属各村的龙舟队伍在不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训练,大部分队伍都选择在早上举行,寓意为一天好运在于晨之义。在准备工作期间,每支龙舟队的领头人(该龙舟队的长辈)每隔五天必须到老龙舟存放地、本姓祠堂,寺庙进行拜祭期望带来好运。

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正式龙舟比赛,次日早晨,五时正,各村龙舟队的长老带领全体队员前往本姓祠堂拜祭后,到五灵宫寺庙集中,由石湾镇龙舟活动德高望重的二位长老带领全镇参加龙舟竞渡的各支队伍选派六名队员集体拜祭,完毕后请出五灵宫的神像“菩萨”往存放石湾镇最元老的一支老龙舟(约120年历史)将老龙舟、菩萨排放一起,全镇各队员集体拜祭。完毕后进行比赛顺序、航道抽签,抽签可分为几组;根据当年参赛队伍而定,一般以四支队为一组,每支队伍的签上注明了顺序、航道。抽签完毕后各支龙舟队回到比赛起点地集中,按抽签结果做好赛前准备。

(四)、比赛时间和规程的设定

1、比赛时间为二种设定,一种为早八时正,一种为中午十二时正开始,根据参加队伍多少而定,少在早,多则迟。(友谊赛为早上,杯赛为中午);赛程根据举办方而定,一般有800米、1200米二种;赛制采取淘汰制,每组决出二名到第二回合,第二回合决出前四名进入决赛。

2、比赛规程为第一组从起点到终点后,通知第二组开始,以此类推。比赛全程没有设置中途任何奖项。

(五)、比赛结束

1、比赛结束举行龙舟宴(饭)龙舟饭指的是比赛当日各村(集体)都备有的“油饭”为龙舟饭,目的是方便亲朋好友能將比赛的全程看完,龙舟饭是指一边欣赏比赛一边吃饭,材料为白饭、肉粒混合而成。龙舟宴是获得此次赛事第一名的队伍设得庆功宴,有的队伍经济条件好的为期七天;差的则三天连续设宴;主要客人为:出嫁女、同姓世叔(宗族)代表、上级相关部门领导、邻村龙舟队。

2、端午龙舟活动结束后,由石湾镇二位在龙舟竞渡中德高望高的老艺人带领部份队员将“菩萨”送回“五灵宫”呜炮拜祭,将老龙舟(松木制造)继续埋入水中呜炮拜祭。

三、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的主要特征

石湾是罗浮山下的一个港湾,河床多石,故名石湾。石湾地区是罗浮山诸水汇集的西沙河与东江的冲积平原,古代河道宽阔,水网纵横,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与水面息息相关。民众勇敢矫健,自小好水性,擅舟楫。

石湾北靠罗浮山,南临东江,属珠江三角洲的主体范围。东南濒西沙河,西南傍增江支流紧水河,三面环水,沿江岸线长,境内河涌多。浮水的一支里波水自增城跳鱼石经欧阳洞南流入境,至铁场村汇成铁场潭,再流至里波水村入西沙河。石湾这一冲积平原在形成的过程中,积成大小湖沼池塘不计其数,几乎每条自然村都有大小池塘不等。

“靠山食山,靠水食水”, 古代石湾的产业,是循渔主耕辅—渔耕并重—耕主渔辅的轨迹发展的,千百年来,人民都是与水为邻,靠水而生。是擅长舟楫的弄潮儿。龙舟竞渡是他们强身健体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活动。这是“石湾龙舟”竞渡习俗形成的人文基础。

石湾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量充足,沟洫便利,物产丰饶,自古以来都是县境内富庶的地区,有“民风颇好奢”之称,比较殷实的经济生活,以及因之而来的频密的社会交往,是“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形成的社会基础。

队伍人员庞大,石湾扒龙船每支队伍均在50—60人,比现在各地的龙船队伍要大于一半,从某种角度去看,人数多的发挥水平是较困难,因难于协调,石湾龙舟队如此的阵容反映出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结语

端午节“石湾端午龙舟习俗” 是石湾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是石湾的体育节、文化节,也是石湾社交盛会。“石湾端午龙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弘杨中华传统文化,振奋竞争向上、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后的“石湾端午龙舟习俗” 更注入团结海内外石湾乡亲的亲情联结,增进镇内外亲朋的社会交际,以及在石湾创业兴家的工商人士的联谊沟通等新内容,反映出一种大时代的恢弘气魄。确立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对促进石湾镇乃至博罗县、惠州市的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大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具有悠久历史的传承,对我们研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现实社会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2]陶敬.博罗县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3]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博罗县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P13-168;

[4]杨豪.罗浮山志会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5]谢冰.端午节与赛龙舟.吉林出版社,2010年;

[6]秦伟.赛龙舟.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10.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篇十

端午节的由来是:在战国有一个叫屈原的人被小人赶去飘游,在飘游时写了许多诗,所以端午节也叫诗人节。后来,因为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于是跳汨罗江自杀了。许多人划着船来来回回地打捞,尸体并没有捞到。有一个渔夫往水里面扔食物,说给龙虾吃饱了,不再咬屈原的尸体了。一位医生往里面倒了很多雄黄酒,说是可以药晕蛟龙。后来,人们在食物上包一种叶子,就成了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包、插艾叶、戴五彩绳。五彩绳的颜色有红、黄、蓝、黑、白五中颜色组成。南方过节要吃“五黄”: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人们还要在儿童的头上画“王”字。

11.端午节的习俗作文300字 篇十一

粽子是每年端午节都不可缺少的食品。端午节前一天,奶奶就包好了粽子,而且这些粽子的馅料多种多样,有蜜枣馅、肉馅、豆沙馅······听了奶奶这一番介绍,我垂涎欲滴,真想快点尝到这口味多样又好吃的粽子。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端午节。这天中午,奶奶把刚出锅的粽子端上桌,我便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拿了一个,捏着这滚烫的粽子,我始终舍不得放下。我把粽子上缠绕着的线解开,剥开粽叶,酱色的糯米展现在眼前,还油光发亮。我张大嘴巴一口咬下去,哇,真香,糯米在嘴里糯而不烂,连我平常最不喜欢吃的肥肉都吃起来肥而不腻。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就进入了我的肚皮,真好吃!这粽子里有糯米的香,粽叶的清香,馅的香,这些香味交织混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了粽子,我们一家人还去看了赛龙舟。现在人满为患,讲话声、议论声不绝于耳,划水声、助威声响成一片,我也跟着人群一起为他们加油助威。

12.端午节的习俗作文200字 篇十二

那么屈原是谁呐?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后被逐出郢都。(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看完屈原的事迹,让我想到:屈原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我们要学习他行廉志洁的优良品德,学习他的坚韧不拔,学习他的宏伟气魄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上一篇:压力容器实践复习题下一篇:小学生记事作文:一次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