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共15篇)(共15篇)
1.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一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学生易于接受。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2.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二
一、从观察数量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
研究正比例关系是研究相关联两个量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所以教学中更多地会考虑到提供有相关联的两个量, 让学生从观察中去分析出它们特定的关系。由于教师教学价值和目标的差异, 提供素材的数量有很大的不同, 以下三种方法显示出了不同层次的导入。
导入一:从研究一组数量的变化特征中导入
1.出示一支圆珠笔, 假如这支笔的单价是3 元, 你还能知道什么?
2 .然后依据学生的发言, 逐步形成下表。
3 .引导观察, 同桌交流。
想一想:购买圆珠笔的总钱数与支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总钱数随着笔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师 (追问) :在这两个变化的量中什么是不变的?
生:单价不变。
4 .归纳概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写出相对应数量的比, 说明比值不变, 从中概括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采用一组数量“单刀直入”, 能较快地揭示并概括出正比例概念。但是, 基于一组数据的特殊性, 学生是否能顺利地迁移内在“关系”, 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导入二:从研究多组数量的共同规律中导入
1.出示如下三组数量:
(1) 六个相同的杯子注入不同高度的水
(2) 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情况
(3) 商店商品销售情况
要求学生先观察, 再根据已知数量把空格填写完整。
2.引发思考, 抽象概括。
师:观察这三个表格中的数量变化,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 发现每组数量都有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通过进一步地观察、交流, 使学生发现每一组的两个变化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不变, 从而概括出正比例概念。
采用这样的导入, 学生发现其规律一定比“导入一”要慢得多。但通过多组数量的观察, 必然能丰富学生的感知, 便于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去发现每组数量变化的共性, 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的顺向构建。
导入三:从研究多组数量的不同变化中导入
教学伊始, 教师出示如下三张表格:
(2) 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 小明的年龄和身高
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的已知数量把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前两张表格中的两个数量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而最后一张并没有规律。突出前两张表格中两个数量变化的共同规律, 从而概括出正比例概念。
与“导入二”相比, 这种导入增设了一组不同变化规律的两个相关联量。学生通过比较异、同点, 能更好地把握知识本质, 在分清事物异同中显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使其达到对知识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在设计不同变化的导入素材时, 有教师还把正、反比例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学开始, 给学生提供两张表格的数量, 如一张是路程与时间关系, 另一张是速度与时间关系。让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去发现路程与时间对应的数量的比值相等 (即速度一定) , 而另一张速度与时间对应的积相等 (即路程一定) , 从中帮助学生概括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这样的导入不仅只涉及这一课, 而是把整个单元的正、反比例内容进行适当组合, 使学生在正、反比例的并进中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二、从结合图形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与形的一门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这一角度看, 以上的导入素材只是在纯数量的角度来研究两个变量的关系, 那怎样把数量的变化与图像结合起来?以下两个例子就是结合图形的两种导入。
导入四:从实验到图示的观察中导入
1 .操作与思考中引出相关联的量。
教师请两名学生在量杯中装入50 m L水, 量得高度为5cm。
接着, 教师在同样的杯子中倒入100m L水, 让学生猜猜水会有多高。
然后, 操作验证。
最后, 引发思考:为什么水的高度是它的2 倍呢?从而引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2 .猜想与操作验证中形成图示。
教师继续将150mL的水倒入第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先让学生猜想, 再观察验证, 发现杯中水的高度是第一个杯子的3倍。
然后继续引发对装入200m L、250m L……水的思考。
与此同时, 教师适时将操作的过程用图示在课件中显示出来 (见图1) 。
3.抽象成图像, 研究变量关系。
教师隐去实物图片, 抽象成图像 (见图2) ,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变量关系研究, 并概括出正比例概念。
这种导入从具体的实验操作开始,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物理变化的过程, 再现学生生活经验, 引来源头活水, 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虽然起点低, 但落脚点较高。
导入五:从图像的直观比较中导入
1.创设情境, 读取信息。
师:春天是游玩的好季节。有三个班同时从学校出发, 经过的时间和所走路程分别画成了三幅图 (见图3) 。
2.观察图像, 发现规律。
师:请你观察图上两个数量的变化关系, 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第一班和第三班所行走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都是相等的, 也就是行走的速度不变;而第二班所行走的速度在变化。同时, 发现第三班行走的速度最快。
3.探究规律, 抽象概括。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图中选取相关的数据进一步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将图像中对应的数量记录在表格上, 进一步印证两个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 从而概括出正比例概念。
以上两种导入都将正比例图像结合在导入过程之中, 使学生从图像中发现两个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 经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并为学生后面理解正比例图像呈一条直线做好铺垫。
三、从自学联想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
这里所说的“自学联想”, 其意思是无须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具体素材, 而只给学生提出自学和联想的要求。
导入六:从自学联想中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比例 (揭示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 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一定会搞清楚正比例的意义。请大家根据以下的学习要求进行自学。
1 .先自学课本第45 页, 再完成以下要求。
淤书上是通过 () 和 () 两个量的变化来分析它们成正比例的量的。通过这两个量的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 ( ) , 这个比值就是 () 不变。
于书上说的怎样的两种量是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的关系?在书上把它画出来。
2 . 你能自己举例来说明以下表格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吗?填上适当的数据后, 再互相说一说这两种量为什么能成为正比例的量?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 并能及时检测自学效果, 从第淤个要求中就可以看出, 让学生把自学之后的具体素材进行摘录和在书上画出。第于个要求实质上是让学生模仿课本上的两个变化的量, 让学生自己联想两种相关联的量, 说明两种量怎样能成为正比例关系。而且第悠小题的表格略有开放性, 要求学生联想要做什么工作, 时间单位和总量单位都由学生自己来定。通过这样模仿性的联想思考, 使学生自己感悟到正比例的概念。显然这种教学导入更好地凸显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四、从链接旧知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建构过程。在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导入过程中, 就有教师利用知识链之间的前后关系, 创设素材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引导学生顺利地从旧知发展到新知。
导入七:从链接比和比例中导入
师:你想到什么?如果比的后项是1?如果比的后项是2?是2.5?……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形成下表。
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导入非常顺畅地将学生从比的基本性质牵引到了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上来。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正比例中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 而且将新旧知识归并成一个整体, 突出了数学的本质和联系。当然, 除了从链接比和比例等知识进行导入, 也可与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等知识进行迁移建构。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正比例教学的导入有多种方式, 但它始终穿行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知生长点之间。因此, 在设计教学导入时, 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已经站在哪里, 具有哪些知识;明白要带学生去哪里, 路上会有哪些坎, 通向目标的关键点在哪里。然后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定夺导入方式。也就是说, 教学导入应做到寻根而入, 顺势而导。
摘要:教学导入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联系新旧知识关系的纽带。通过对“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导入的课例进行研究, 可以将之归纳成四个方面:一是从观察数量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二是从结合图形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三是从自学联想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四是从链接旧知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无论是哪一种, 教学导入都应始终穿行在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生长点之间, 做到寻根而入, 顺势而导。
关键词: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导入,综述
参考文献
[1]张明红.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与思考[J].科教文汇, 2013 (10下) .
[2]钱春平.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J].新课程, 2012 (1) .
3.正比例的意义 篇三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反比例、解决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让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得到提高,掌握判断两个相关联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设计理念
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的过程。
设计思路
遵循“以学论教”“先学后教”的原则,以下列流程组织学生
活动:
观察与发现—归纳与概括—列举与判断—拓展与提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4.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四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5.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五
金安中心学校 授课人:吴挺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和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什么叫比的基本性质?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怎样求比值呢?你们还记得吗?
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6:20 3.2:0.8 2:0.5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3.2:0.8的比值和2:0.5的比值相等。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3.2:0.8=2: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2页的情景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第一幅图的内容是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校园升旗仪式;第三幅图的内容是教室场景;第四幅图的内容是签约仪式。
请同学们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都有国旗)。
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不要随意玩弄或者丢弃国旗,我们必须尊重它,热爱它。
2、请说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出示课件四面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
3、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学校里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操场上的国旗:2.4:1.6= 教室里的国旗:60:40=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它们相等。2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2.4:16=60:40)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3.2:0.8=2:0.5)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一篇。
4、设疑,上面的四幅图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5、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几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三、教师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着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简化或是求出比值后再看。
例如: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10和9:15
11:2和:4 3631
16:10=
:2=
536311
9:15=
:4=
56243311 =(比值相等)
≠
55624 6:10和9:15(能组成比例)
写成:6:10=9:15 比较“比”和“比例”的两个概念。
11:2和:4(不能组成比例)36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对它们进行比较,最后归纳:比是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是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33页做一做第1题.2、教材第33页做一做第2题.五、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六、总结
6.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六
俞晓芬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 40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同学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学生纷纷发言,不同场合的国旗呈现在课堂之中。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不同场合的国旗。(PPT显示教材提供的情景)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操场上的国旗,教室里的国旗 师:这三面国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师:既然你们知道这些国旗大小不同,形状相似,那你知道这三面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生摇头:不知道。
(PPT显示国旗尺寸数据,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数据)
师:在不同的场合需要大小不同的国旗,怎样才能制作出大小不同而形状相似的国旗呢?这其中又隐含着什么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就以学校里的两面国旗为例,来探究一下国旗里面的秘密。
二、互动新授
(一)理解比例的意义
PPT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的长和宽。1.出示问题
师:上图中操场上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2.学生计算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3.结合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操场上的国旗:2.4∶1.6=教室里的国旗:60∶40=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相等是纯属巧合呢还是另有奥秘?我们来看看其他国旗长与宽的比值。(PPT同时显示三面国旗的比值)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制作国23旗时,长与宽的比必须是3∶2也就是长与宽的比之必须是,并且必须由国家23 2师:事实上所有国旗长与宽的比值都是指定的企业才能制作国旗,这也是对国旗的尊重。(利用教材资源,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我们继续观察学校里的两面国旗。这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怎样?
生:比值相等,这两个比也就相等。师: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2.4∶1.6=60∶40或
2.460=)1.640师:像这样的式子有个名字,叫做比例。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比例? 生1:有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叫做比例; 生2:比例是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 生3: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等式,叫做比例。
师: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给比例下定义的? 生齐读: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三、深化比例的意义
师:我们从学校里的两面国旗尺寸中找出了比值相等的比,那么在三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呢? 小组合作交流,教室巡视。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将组成的等式分类板书。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三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等式。同样,这三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等式。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的比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等式。从这三面按比例缩放的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等式。)
师:所以,要注意,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值才相等,才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四、练习巩固,综合应用 1.基本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国旗尺寸中找到了比例。同学们能不能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1)6:10和9:15
(2)20:5和1:4(3)1/2:1/3和6:4
(4)0.6:0.2和3/4:1/4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只要算出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就可以了。
师(课件将最后一组数据变为下图):用图中的四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7.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肝病科门诊接诊的慢性HBV携带者50例作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5]相应诊断标准, 年龄18~60岁, 研究结果检测值均为就诊前后2周内报告, 患者此时期内症状无显著改变, 近期未接受慢性肝病治疗, 患者均接受1年以上随访, 肝功能及肝组织学检查无显著异常。排除合并其他嗜肝病毒感染和其他慢性肝病, 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排除存在药物治疗禁忌的患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 50例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25例, 苦参素治疗, 苦参素胶囊 (0.1g/粒, 江苏正大天晴医药发展公司) , 0.2g, 口服, 每天三次。对照组:25例, 不予用药。以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组对照。观察时间48周。
1.2.2主要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10mL, 离心后取上清, 置于-70℃条件下保存待检, 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技术, 主要包括CD4+、CD8+以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计数, 并计算CD4+/CD8+比值和CD4+CD25+Treg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采用 (3.3有研究表明口腔炎症的发生与口腔酸碱度有关[4]。颅脑损伤病人往往由于病情危重及复杂, 常需应用多种药物, 尤其是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容易破坏口腔内各种微生物间的平衡状态, 导致口腔酸碱度失衡。而3%过氧化氢和大黄水均可使口腔酸碱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pH值6.6~7.1) , 可有效地避免口腔炎症的发生。±s) 表示, 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性 HBV携带者及健康组的一般情况
慢性HBV携带者50例, 分为治疗组25例, 其中男14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27.12±7.43) 岁;对照组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31.86±9.21) 岁;健康组20例, 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31.34±10.78) 岁。各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HBV携带者两组在HBVDNA、HBsAg定量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在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CD4+/CD8+及CD4+CD25+Tregs所占比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肝功能也无显著差异 (P>0.05) 。
2.2慢性 HBV携带者的免疫学特点
与健康组相比较, 慢性HBV携带者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D4+CD25+Tregs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2.3苦参素治疗后慢性 HBV携带者的免疫学变化特点
经苦参素治疗后, 治疗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而CD4+CD25+Tregs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健康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25+Tregs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 (P>0.05) (表1) 。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后患者预后与机体免疫反应存在密切关系, 结局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反应, CD4+CD25+Tregs是反映患者免疫反应的良好指标[7]。抗病毒因子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清除乙肝病毒的主要机制, Tregs可抑制HBV特异性T细胞增值分化[8,9], 而这一机制不利于CTL清除HBV, 从而导致乙肝的慢性化进展。
国外研究[10]发现乙肝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s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人, 且HBeAg阳性患者的CD4+CD25+Tregs显著高于阴性组患者。Yang等的研究结果亦表明HBVDNA病毒载量越高, CD4+CD25+Tregs水平越高, 与病情严重性有关。Deng等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CD25+Tregs的数量, 因此认为病毒复制越活跃的患者, 其体内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越高, 机体可能通过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效应促进了病毒的复制。提示高病毒载量患者体内存在着更严重的免疫功能失衡。HBV的反复活动与HBV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和患者受HBV感染后机体发生一系列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HBV的复制是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提示CD4+CD25+Treg细胞水平可能是导致乙肝患者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 使得HBV不能有效清除, 导致感染慢性化。且在对INF-α治疗无反应的患者有较高的Tregs水平, Tregs高水平降低了乙肝患者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HBV携带者, CD4+CD25+Tregs所占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这与现有的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状态不同于健康者;经苦参素治疗48周之后, 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下降, 提示苦参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降低CD4+CD25+Treg的水平密切相关。理论上讲可以通过降低其比例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本研究结果未显示苦参素治疗前后HBVDNA变化有统计学差异, 可能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短, 延长用药疗程持续抑制CD4+CD25+Tregs的水平, 是否有利于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注:与本组观察前比较, *P<0.05;#P>0.05。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苦参中的苦参素治疗对于慢性HBV携带者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计数 (Treg) 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慢性HBV携带者5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5例, 苦参素治疗, 苦参素胶囊 (0.1g/粒, 江苏正大天晴医药发展公司) , 0.2g, 口服, 3次/d;对照组:25例患者不接受药物治疗;健康对照组: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 观察时间48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其比值、计算CD4+/CD8+比值和CD4+CD25+Treg所占比例。结果 慢性HBV携带者, 外周血CD4+CD25+Tregs所占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 ;治疗组经苦参素治疗后较治疗前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D4+CD25+Tregs所占比例明显降低 (P<0.05) ;而对照组和健康组在观察前后CD3+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及CD4+CD25+Tregs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苦参素治疗降低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CD4+CD25+Tregs的水平, 有利于改变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状态。
关键词:苦参素,慢性HBV携带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影响
参考文献
[1]吴银亚, 谭善忠.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 30 (9) :563-565.
[2]Sprengers D, van der Molen RG, Kusters JG, et al.Different composition of intrahepatic lymphocytes in the immune-tolerance and immune-clearance pha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J].J Med Virol, 2006, 78 (5) :561-568.
[3]吴银亚, 谭善忠, 赵磊, 等.HBeAg (+) 与HBeAg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28 (3) :209-211.
[4]张超, 沈艾, 吴忠均.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3) :294-296.
[5]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 27 (1) :1-15.
[6]Peng G, Li S, Wu W, et al.Circulating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correlate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Immunology, 2008, 123 (1) :57-65.
[7]Aalaei-Andabili SH, Alavian SM.Regulatory T cell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factor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progno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Vaccine, 2012, 30 (38) :5595-6602.
[8]Stoop JN, van der Molen RG, Baan CC, et al.Regulatory T cells contribute to the impaired immun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logy, 2005, 41 (4) :771-778.
[9]Xu D, Fu J, Jin L, et al.Circulating and liver resident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actively influence the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J].J Immunol, 2006, 177 (1) :739-747.
8.写作教学中不成比例的六对关系 篇八
一、不成比例的六对关系
(一)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
就中学作文教学而言,课标规定:初中,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高中,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高中课标尽管没有像初中的一样具体规定每学年多少次,一般而言,基于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一般按照每学年不少于16次来安排。实际教学中,不论初中还是高中,作文次数上都能够完成课标所规定的,甚至会超出课标所规定的,但学生的作文质量却远远达不到课标所规定的。如在情感真挚上,多角度观察生活上,有创意的表达上,内容的先后和详略上,运用联想和想象上,独立完成写作意识上,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上,等等,学生的作文都和课标所规定的有一定差距。另外,中考、高考中的作文平均分大约都在40分以下,这样的数字也不令人满意。
(二)时间与效率不成比例
中学作文教学每两周至少安排2~3课时,或者还多一些,学生写作包括大作文、小作文、周记等所花费的时间每天大约半小时,但效率比较低。一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量,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即便能完成的,也大多在应付,很少是认真、用心去做的。这也导致作文质量不高。
(三)写作专门知识累积与写作需要不成比例
写作专门知识包括专门能力(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材料取舍等)及基本能力(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等)。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这些方面出现毛病的也比较常见,诸如立意不明,一篇文章多元立意,结构颠倒,选材单一等,最明显的是学生的作文在文体上“四不像”。
(四)写作素材积累与写作需要不成比例
平时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多观察、多积累,但学生的作文似乎还是那样干瘪,空洞,同一个材料这篇文章用了,那篇文章还用。曾有人对高考作文素材做过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是鲁迅、爱迪生、爱因斯坦等。而初中学生大多写记叙文,事件上很少变换,雨中送伞,生病被送到医院等等。
(五)教师所教的与学生想学的不成比例
一般而言,在学生写作前,教师都会进行指导,但所指导的与学生想要学习的往往不相一致。 2007年9月26日,笔者在一所中学听了一位教师的一节高三作文指导课:论据,据理则要力争。教师进行指导后,我发现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大多数学生是手里握着笔而纸上无痕迹。当时我就想,为什么学生写不出来呢?我觉得主要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只停留在表层,没有讲到学生写作的关键处。于是,我在听课记录本上写下:“理是什么?怎样才是力争?这是问题所在,而教师却没有讲到。”如果教师在这两个问题上予以指导,就是从论点乃至论据方面做了指点,这样的问题讲透,学生就不会无从下笔了。在与教师交流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全场教师(包括讲课教师)都觉得有道理,认为这是应该反思的问题。时过一年,笔者在另一所中学听了一节作文指导课,是指导学生写小说的。教师很卖力,课前准备了两篇小说阅读材料,他的本意很好,想通过阅读分析文本,为学生提供范本,但在讲课过程中,涉及其他的太多,而没有发挥文本本身应有的价值,导致那节课效果不是很好。教师的指导不能解决学生作文时的困惑,这样的课例并不少见。
(六)作文中的情感表达与学生的真情实感不成比例
在作文批改时,常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假、空,记叙文多是流水账,议论文就是堆积材料,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在文章中却看不见他自己,即便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而把“我”真正融进文字的也很少。想一想,单就爱与回报话题来说,学生从初一到高三背过多少古诗词,看过多少这方面的材料,诸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他们对这些古诗句背得滚瓜烂熟的时候,却常常写不出简单的几个字——爱与回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归因
(一)教材在写作教学编写方面的残缺使得写作教学缺少理论性知识的支撑,使得教学缺少针对性及系统性,同时影响了学生在写作知识方面的建构
在作文指导上,作文教学往往带有随意性。随意性,既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为什么会造成随意性?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在教材的编写上。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编写的模糊性使得作文教学如云里雾里。主要是缺少明确的相关专项的指导与训练,缺少系统的写作教学知识的编排。这种欠缺在写作基本能力、表达方式、文体、材料的取舍、内容的剪裁、主题的提炼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二)作文教学的态度问题
教的方面,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任务,如课标规定每学年不少于多少篇,或者学校在这方面作出的规定。同时,现实的写作教学几乎都是一种拔高的教学,写作教学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而是从教者的期望出发,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现有基础,不关注学生可以写成什么样,而关注学生应该写成什么样。学生不会写作文,但又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文,就等于强迫学生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有谈作文色变的情况,而为什么学生的情书往往都是较有文采、有真情实感的?对比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没有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没有把学生那种急于表达的欲望激发出来,所做的不是他想做的。
(三)作文命题限制过多,学生的自由度被限制了
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写的周记和老师要求写的作文有着明显的不同。周记更具真情实感,语言表达更优美,文章更顺畅,运用材料也更容易信手拈来。而上交的作文,是学生苦心积虑写出来的,写的时候要想着审题、立意、选材等不要越过作文所给的要求。越是限制,思路越窄,越不容易写出好文章来。
(四)作文教学的反馈不能与教学同步
现实的大班额教学使得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教师要做到全批全改比较难,学生要想通过几次作文就把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全改过来,也比较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写了不少作文,却得不到及时的讲评与反馈。
三、对策
张中行先生曾说:“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当是:教会学生写通文章(包括写好字),并在写通的基础上逐步求得写好,达到能表现出一定的新意、创见和特色。”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补充写作的基本知识,为写作教学寻找根基,为掌握技能奠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多阅读,勤练笔。大量阅读范文,对解决写作时无事可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无感可发有一定好处。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所以,有人认为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
有时,写作前不进行指导也是一种策略。因为老师说得过多,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和自由度。当然,给学生适当的写作空间和自由度并不是完全放纵。关键是要掌握指导的时机。
语文课标倡导学生要“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好习惯”,但实际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这样。多数学生的作文往往一稿即成,写完了就写完了,不会主动去修改。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教师们都知道的教学原则。其实,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内容与客观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就是合适的教学方式。笔者读过一篇文章叫《迷人的蚂蚁》,是说一所学校极其简陋,窗上没有玻璃,更别提现代教学设备了,但一位女老师上小学一年级加减法却上得别致,生动,老师课前准备了教具——蚂蚁和瓢虫,叫学生到讲台前来围成一圈,然后拿出教具开始上课,学生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了加减法。
9.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九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篇1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基本上是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课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回忆并交流有关比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接下来,自学并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提示。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这些国旗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2、自学32页的主题图写出4面国旗长与宽的比。
3、选取其中两个比看一看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4、将比值相等的比写成一个等式。
在这个环节中,我随时巡视并听小组的意见,同学们时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认识。最后,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并引出比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你是怎样找的。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找来的方法:
1、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
2、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最简整数比相同的两个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整堂课效果不错。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篇2《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篇3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三、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强调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范文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3.《解比例》教学反思
4.比例单元教学反思
5.《比和比例》教学反思
6.比例尺教学反思
7.正比例教学反思
8.比例的教学反思
10.《比例的意义》教学实录 篇十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11.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 键 词:黄金分割 感性设计 产品设计 神经审美
一、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早在公元前20~16世纪史前记石柱上就有过记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建筑家们把黄金分割用于雕刻!绘画和建筑等作品中。并且,黄金分割也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意义。它包含了黄金分割比例、黄金矩形、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率等。
黄金分割率,又称黄金比,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应用时一般取0.618或1.618 ,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它常用希腊字母表示黄金比值,用代数式表达就是:
黄金分割点是指分一线段为两部分,使得原来线段的长跟较长的那部分的比为黄金分割的点。线段上有两个这样的点。利用线段上的两黄金分割点,可作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
黄金分割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具有两条相等的边,并以“卓越”三角形而闻名,因为它的特性类似于黄金分割矩形的特性;它是大多数人所喜欢的那种三角形。
黄金分割椭圆形: 它也像是除了与黄金矩形和黄金三角形相似的美学性质。
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的特殊比例特性与斐波那契数列有密切关系,这组序列是为比萨的达芬奇而命名的,他在大约800年前将这个数列与十进制一起引入欧洲。
这组数列的数字为1、1、2、3、5、8、12、21、34……前面两个数字相加得到的第三个数。这个数列的比例的形式非常接近于黄金分割的比例体系。该数列中第15个数字后的任意数字除它后面的那个数字近似于0.618,而这些数字除以它前面的那个数字则近似于1.618.
随着其理论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黄金分割的应用从各个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了工业设计领域,很多工业产品同样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可口可乐的经典玻璃瓶,因其与少女曼妙的身体曲线相似而颇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可口可乐公司进一步将塑料瓶装的包装造型也仿照玻璃瓶的曲线进行了重新设计。这种受到消费者喜爱的曲线正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关系。下图为部分饮料瓶的视觉结构图。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这些饮料瓶的外观结构线与黄金分割线几乎重合。
下图为部分电子产品的视觉结构图。图a为笔者对经典iPod的视觉结构分析,由图a可看出,iPod简洁的外形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笔者对苹果的其他产品,例如:随身听(图b)、IPHONE4S(图c)也进行了黄金分割线的分析,其主要部件都分布在黄金分割的线上,有的产品甚至是体现了两种黄金分割的原理。苹果产品之所以现在在电子产品市场上这么受欢迎,其中黄金分割的充分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在产品上充分运用黄金分割原理是必要之举。
电子产品黄金分割分析图
笔者借助AtriseGoldenSection软件对其他产品的外观作了类似分析,发现生活中大多数产品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关系。虽然并不知道设计者最初的构思,但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说明黄金分割在产品设计中对外观形态的确定起到了较大的指导作用。
3.2 从人体感觉上来讲:
人体像许多的动植物一样,也具有黄金分割率。具有完美比例的人体的身高与伸展开的手臂的长度是相等的。人体的高度与伸展开的手臂的长度行程了一个正方形将人体围住,而手和脚正好落在以肚脐为圆心的圆上。在这个体系中,人体在腹股沟处被等分为两个部分,肚脐则位于黄金分割点上。持矛者和宙斯这两尊雕像均来自于公元前5世纪。之后,达芬奇和丢勒对这个也颇有研究,他们的作品如果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后会发现,他们作品中的人体都具有维特鲁威提出的比例相似并且而这几乎一样的现象,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人的面部的比例。
因此,就好比巴塞罗那椅来说,它的靠背和前腿的基本曲线是圆弧,符合人体的背部曲线,其圆心在A点,其半径与这个正方形边长相同;上述圆弧也被使用在座椅支架的前部,它的圆心位于B点;用另一个圆设计了后退形状,其半径为前者的一半,圆心位于C点。因此,这样的设计适合各种不同身高的人的使用,因为每个人的人体比例在很早前就已经证实人体所成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
基于以上两点,那么我们的想法是:
在考虑产品或者平面设计的时候,怎么去更好地界定黄金分割在其设计上的应用?怎样才能达到我们所提及的一个“度”?
在进行一个项目的设计时,我们可能会首先考虑产品的作用、尺寸,在这个事先框定好的范围内进行发散设计,那么现在我们又提出了一个在设计上运用上黄金分割的想法,该如何更好地对黄金分割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更好地运用的问题,应该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一定的数据尺寸框架是必须存在的前提条件。查阅了关于黄金分割的发展、使用等的资料,作者觉得每一个好的设计基本是建立在黄金分割的基础,但好的设计,只是将几个类型的黄金分割进行互补的结合,在一个作品中,也许会发现有2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黄金分割的组合,组合成一个完美的作品。因此,作者发现,也许可以从除几何设计、抽象设计之外加入黄金分割设计。用不同的黄金分割组合的设计方法来代替我们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设计方式——几何组合设计形式、意象设计方式、抽象设计方式、具象设计方式……通过对不同的黄金分割方式的组合来达成我们所需要的设计效果。
当然地,这是要建立在满足设计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进行的,而满足客户的要求正是我们进行设计时的最终目标。
四、结论
4.1 黄金分割的总结与其未来研究构想:
nlc202309021542
通过对黄金分割及其历史发展的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黄金分割的认识;从古至今的各种黄金分割的应用的分析;让设计师寻找到怎样把黄金分割更好地为设计师的设计所服务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之一,那么在了解神经审美的存在后,如何更好地使二者结合,促进设计师对产品的更好定位就成了我们目前所想并且所应该做的事情。
黄金分割与神经审美的结合,将会更好地拉近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不管是设计需求上,亦或者是设计理念及想法上都将比之前更加贴合。
4.2 将神经审美与黄金分割结合:
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开始对神经审美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如果能将黄金分割和神经美学想结合地使用在设计上,那么作者认为当设计师了解到了大脑中的哪几块神经系统分别对设计元素中的色彩、形态、功能等起到针对性的影响,那么就能更好地将已经了解到的黄金分割结合所知道关于神经知识运用到平常的设计工作中去。
那么,怎么更好地了解神经在设计上的应用影响,就需要有一定的医学仪器的帮助。例如:FMRI,就能通过一系列的关于设计的实验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神经对于设计元素判断力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帮助设计师设计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产品外观形态的确立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须符合其内在功能的结构特性;须符合人机工学的使用特性等。另外判断其是否具有视觉美感也会随不同文化特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产品外观是否具备“流行”、“时尚”的视觉元素。因此我们不可能将其量化。人类文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发现了“黄金分割比”的普遍存在,并认识到符合这一神奇比例的生物自然形态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它符合进化论的选择,所以本能地就喜欢符合“黄金分割比”的事物,这一点是不会随不同人群间及不同文化间所产生的差异而随之改变的。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黄金分割在设计上的更好融合以及神经学科在除了医学意外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为设计师开辟出了一条更新的道路,这将更有利于设计师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的产品,有利于推动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创意产业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宝生.黄金分割的美学观点在巴赫赋格主题构思中的表现.[M].1994-20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 张雄.黄金分割的美学意义及其应用[J].自然辨证法研究.Vol.15,No.11,1999
[3] 苏金凤.黄金分割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N].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第一期,2012年3月[4] 郭轶男.黄金分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5月
[5] 魏静、欧力.黄金分割与服装的构成[N].纺织学报.第27卷第5期,2006年5月
[6] 吴霞.艺术设计中的黄金分割视觉结构分析[N]包装学报.第4卷第一期,2012年1月
[7] 俞嘉华.关于黄金分割在确定产品形态过程中的应用及思[J].艺术与设计
[8] 陈伟钢.黄金分割_律形成之源探秘[J].自然杂志,探索假说.第26卷6期
[9] 《设计几何学》
[10] 张卫东.西方神经美学的兴起[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9卷第4期.2011年12月
12.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抓住特点, 揭示概念
教材有其序列和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层次揭示概念, 在应用中强化概念。
1. 分析教材结构, 认识教材特点。教材的结构是严谨有序的, 如正、反比例意义的揭示顺序为: 观察—发现—抽象―概括—判断―再概括。教材中正、反比例概念的实质要素有三点: 一是两种关联的量; 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的商或积一定; 三是结论。这两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 每个层次都是按这样两个条件、一个结论的实质以不同形式展开的。可见, 教材在这方面具有层层对应的特点。
2. 精心设计教程, 逐层揭示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程, 通过一定的程序来逐步揭示概念。比如, 在教学正比例概念时, 可以对教材进行分层阅读、分层讨论、分层抽象、分层板书、分层揭示, 从而分散学习的难点, 教师对概念分解到位, 学生才能易学易懂。
3. 判断演练, 强化概念。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训练, 而应用概念判断又是对学生进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训练。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概念判断, 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从而为学生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奠定基础。
二、加强比较, 深化理解
1. 在比较中迁移学法。正比例概念的揭示及运用判断, 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中传授的。在进行反比例概念的揭示及运用判断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的学习方法, 辅导学生自学。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合为一体,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懂得和使用好学习方法。
2. 在比较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反比例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 其原因主要是这两个概念要素较多, 并且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教师就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明确其差异, 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意联系, 拓宽思路
教师可以联系正、反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命题的结构。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对照, 让学生发现其概念的基本要素, 从而让学生通过对命题结构的分析, 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让学生明晰概念之间的关系。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拓宽学生的思路, 使其掌握各种类型题的思路特点, 进而加强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其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从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而思考又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本质特点, 且是数学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因此, 我始终注意把思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例如, 在讲解“统计与概率”时, 我会让学生在完成表格之后思考: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 哪些是变化的量, 哪些是不变的量? 这样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 就会发现表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这样, 就会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五、重视学法指导, 为新知建构铺路搭桥
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不难, 但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去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关系就比较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 就特意设计了一组判断题, 其涵盖了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几种情况。在学生独立完成这组判断题后, 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做这种题时可能会碰到哪几种情况, 碰到后又该如何去思考。这样, 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来抽象概括并形成普遍方法, 进而指导他们及时反思, 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 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从而让学生学会反思, 学会举一反三地做题。
六、联系实际, 强化应用
13.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14.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下册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激情。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
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设计意图: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
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七、板书设计
反比例关系 判断两个量 X×Y=K(一定)
八、教学反思
15.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十五
伺服驱动器是一种用于控制方向和高度的驱动机构[1], 广泛用于轮船、汽车、导弹等的伺服控制系统中。为了满足工业和国防的需要, 针对伺服驱动器实验室条件下的加载技术已经越来越重要。尽管伺服驱动器在实际工作中的加载条件十分复杂, 但是在实验室条件下, 一般采用线性加载转矩的方法。
根据驱动模式, 伺服驱动器实验的加载方法大体分为三类:机械加载、电液伺服加载和电动加载[2]。机械加载方法结构简单, 只能应用在一些线性度不高和可重复性很强的加载应用上。而电液伺服加载和电动加载方法虽然线性度很高, 但结构复杂且成本很高。为了克服伺服驱动器加载方法的缺点, 我们对一种伺服驱动器液压比例加载系统进行了研究, 该系统的加载近似线性, 能很好克服以上的缺点。
1 液压比例加载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
液压比例加载系统由比例减压阀、电磁换向阀、节流阀、液压缸、摇杆和液压动力端组成, 如图1 所示。比例减压阀和液压缸是该系统中的主体, 这个系统在摇杆的推拉下产生加载力。单杆液压缸是不对称的, 该液压缸的底部固定, 由液压缸活塞杆通过耳轴与摇杆连接 (C表示图1 中的连接点) 。摇杆的一端与液压缸活塞杆连在一起, 另一端连着伺服驱动器的旋转中心 (图1 中的A点) 。在图2 中位于旋转中心A和液压缸底部B的连接线AB与固定面P垂直。
安装在液压动力端输出处的电动比例减压阀能够调整液压缸的工作压力, 以便调节加载转矩的梯度。由于比例减压阀能够在很大范围内调整压力, 所以在大范围内调整加载转矩梯度也十分方便。蓄能器也安装在比例减压阀输入的附近, 这样做不仅可以稳定系统的压力, 减少压力脉冲的产生, 也可以改善动力负载特性, 提供大量的暂态流。
M型的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被安装在减压阀和液压缸之间, 它能通过改变液压缸输出力的方向来改变加载转矩的方向。当电磁换向阀在不同状态时, 加载系统就会在不同模式下工作。如果换向阀在中位工作时, 那么液压力就是卸荷, 此时两个腔和液压缸是密封的, 这就意味着加载系统是在锁紧的条件下。如果换向阀在左位工作 (交叉连接) , 液压缸内腔充满着高压油, 输出力的方向和液压缸连杆的伸出方向一致。相反, 如果交换阀在右位工作时 (直接连接) , 输出力的方向与液压缸连杆的方向相反, 液压缸内腔充满高压油。安装在电磁换向阀回油口的节流阀提供回压, 保证液压缸运动的平稳。
在摇杆绕A点旋转过程中, 活塞杆在受到摇杆推拉力作用下在液压缸内作往复运动。如果油压保持不变, 那么推拉力大体会保持不变, 但是由推拉力产生的转矩会随着转角的变化发生变化。当液压缸和摇杆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且垂直于水平面P时, 由液压缸产生的负载转矩是零, 因为这个力通过旋转中心。当摇杆转过一定角度后, 在力的方向和摇杆之间会有个释放角, 这样摇杆会获得由垂直于摇杆的组件的力产生的推拉转矩。下面将推导证明推拉转矩和转角在一定的旋转区域内近似线性的关系。
2转角和转矩关系的推导
根据液压缸、摇杆、旋转轴和基座的结构和连接关系, 它们的几何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 其中△ABC由液压缸的垂直投影、摇杆和它们的支撑件组成。在△ABC中, a是AC的长度 (摇杆) , b是AB的长度。当摇杆转过θ时, BC和AC之间的夹角是β。由余弦定理推导, LBC (液压缸的总长度) 表达式为
根据正弦定律, 在△ABC内可得
如果a=b, LBC和 β 的简化形式可由下式获得:
根据液压缸活塞的受力分析, 液压缸的输出力F可由式 (4) 表达:
式中:P为油提供的压力;Bp为黏滞阻尼系数;M为活塞杆和其他移动部件的总质量;L'BC和L"BC分别为活塞杆的移动速度和加速度。
L'BC的表达式如式 (5) 所示;从式 (5) 能够推导出式 (6) 来表达L"BC:
有效推拉转矩T是F和L的矢积, 即
联立式 (4) ~式 (7) , 可以得到T和 θ 之间的关系:
式 (8) 表示负载转矩由静态转矩Ts和动态转矩Td构成。因为Td远小于Ts, 式 (8) 可以简化为
如果 θ/2 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 则sin (θ/2) ≈θ/2, 那么式 (9) 能够更加简化为
其中K为转矩梯度。式 (10) 表示负载转矩和旋转角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旋转是近似线性的, 并且转矩梯度K由油压、活塞的有效区域和摇杆的长度决定。
负载转矩的线性误差
ET会随着旋转角的增大而变大。例如, 当角度是90°时, ET为10%。
3 结构优化θ
图1所示的电磁换向阀控制液压缸加载进程中, 摇杆的旋转能驱动液压缸一起运动, 这将显著增加驱动器的旋转惯性。因此, 在动力特性测试中, 由于惯性负载的突然增加, 驱动器很容易超程或者振动。为了阻止液压缸的摆动来减少旋转惯性, 液压缸的杆和摇杆不能直接连接, 因此可以改进连接结构解决该问题。在结构被优化后, 液压缸的杆和摇杆通过连杆连接, 设计好安装在液压缸活塞杆的顶部的导轨可以限制液压缸的摆动, 并且用来消除杆承受的横向力。图3为结构优化后的负载原理图。
结构优化后, 负载转矩和旋转角之间的数学关系需要再推导。在图3 所示的△ABC中, 根据正弦定理, 建立等式:
F (液压缸在BC方向的输出力) 和L (F作用点和A点之间的力臂) 可由式 (13) 和式 (14) 表示:
再由式 (12) ~式 (14) 得液压缸产生的有效转矩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认为和sinx≈x, 因此式 (15) 可以简化为:
式中, K为转矩梯度。在LBC=2a的条件下, 可获得K=
0.5PSa, 并且线性负载误差ET可由式 (17) 表达。例如, 当旋转角为90°, ET为4.5%, 远小于结构未优化之前的值。
4 结语
通过对基于比例减压阀控制油缸的新型的液压比例加载方法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简单控制原理和结构的液压比例加载方法能在大范围内为驱动器实验提供近似线性的负载转矩;2) 通过连杆机构的结构优化能消除超程和振动, 对小功率的驱动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推导出伺服驱动液压比例加载系统中负载转矩和旋转角的数学模型, 这种加载原理证明负载转矩和旋转角的关系在一定的旋转角度内为近似线性关系;为了减少旋转惯性, 改善动态性能, 对机构进行优化, 成功地消除了超程和振动。
关键词:液压,伺服驱动,动态性能,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AFSHARI H H, EHRAMIANPOUR M, MOHAMMADI M.Investigation of a nonlinear dynamic hydraulic system model through the energy analysis approach[J].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23 (11) :2973-2979.
[2]李跃松, 朱玉川, 吴洪涛, 等.电液伺服阀的研究现状[J].航空兵器, 2010 (6) :20-24.
[3]SANCAKTAR E, GRATTON M.Desig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composite leaf springs for light vehicle applications[J].Composite Structures, 1999, 44 (2-3) :195-204.
[4]宋晓军, 刘帮成.电液伺服阀测试台液压系统设计[J].机床与液压, 2011 (12) :47-48.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10-27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反思08-13
正比例图像教学设计09-18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10-3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08-18
美德与生活成正比例10-05
比例意义教学设计09-23
15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9-03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7-22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