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2024-06-10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共10篇)

1.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一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五种地形的比例,知道我国地形的特点。

2、知道山区发展的优势和缺陷,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三、课前准备

1.教师为每一学生准备等高线地形图(教材中)

2.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2、讲授新课:

板书: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录像,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两组共同讨论问题: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共同讨论问题: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2.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我国地势特征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识记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其他的自然要素和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3、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树立爱国情结。【教学重点】

1、2、认识我国地势特征及各阶梯分界山脉的名称。我国三级阶梯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自然环境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即对气候、河流、水能、交通的影响。【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 指导读图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给学生讲“女娲补天”的故事,通过共工撞断不周山后,天地发生的大变化,即“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讲解古人对我国地势的认识。导入新课。师:刚才“女娲补天”的故事中给我们呈现了古人对我国地势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看看我国的地势地形究竟是怎样的?(PPT展示标题)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地势和地形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分别来了解一下它们的概念。(PPT展示概念)请同学们把地势和地形的概念记在书上,以便于你们将来区别。展示下一幅PPT图片——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和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叫学生据图分析我国地势的特点。

师(归纳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底,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逐级下降。

展示下一幅地图,叫学生先记忆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名称,然后隐藏名称,叫学生回答。

师:大家再在书上图2.2中找出三级阶梯各自的特征,如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等。(学生找完后老师用PPT演示一遍,并列出表格,加深学生印象)

做个课堂小练习巩固知识。

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组讨论我国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能、交通的影响。(老师最后进行归纳)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中国的地势1、2、3、我国地势的特点

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三级阶梯各自的特点

地势和地形

3.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案例 篇三

比较成功方面:

1、知识点衔接过渡处理较好,如由“大河向西流……”这句歌词引出为什么大河向西流,这与我国地势有什么关系,我国地势有什么特征。

2、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3、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 ,把知识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图象呈现出来,简化了知识点的难度,如三级阶梯的颁特征、中国地形图、地势对所候的影响等。

不足方面:

1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未很好的结合,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方面还不足,如何中国地势的优越性方面未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未很好的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对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阶梯过渡过水能资源丰富的知识难点未详细讲解,学生似懂非懂。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时间分配合理,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练习和思考的时间偏少。课程内容偏多,如讲了地势特征和地势优越性后,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主要地形区,超过了学生接受能力,易使学生产生疲劳。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由于内容安排过多,时间偏紧,教学方法变成以讲授法为主,读图找规律为辅,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些单调。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简练生动,一节课下都是老师在平铺直述,不够生动形象,缺少感染力。

5.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4.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5.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6.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

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 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

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学生讨论5分钟,板书: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对河流的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

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将长江、黄河、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基本特征对气流气候、水文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哪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可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程度)(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干旱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

对第一部分内容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进行总结回顾。

二、地形复杂多样

以上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下面我们再来认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地形复杂多样(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让学生回答地球表面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然后带领学生一块查看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地形类型,可以看出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板书:类型齐全)不仅都有,而且它们纵横交错、相互交织(板书: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此外,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板书:内部差异)。

具体认识一下我国地形区:

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板书: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让学生结合课本25页阅读四大高原图片及文字,回答他们的位置及特征,学生每回答一个高原后老师就通过PPT展示该地形区位置特征及景观图片总结,给学生留下一个形象、直观的印象。总结: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位于第二阶梯中部,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姿。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我国西南部,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第二级阶梯北部,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平原:集中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板书: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了解故由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加讲解它们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在群山环抱之间还有一些盆地,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板书: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在我国东部还分布着一些丘陵:如江南丘陵,山东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板书:丘陵:江南丘陵、山东丘陵)

做练习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巩固

转承下课:在五种地形中,我国分布最广的是山地,那么,山地在我国是怎样分布的?各种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哪些影响?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

对本节课内容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5.B6_地势和地形教案示例2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②能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③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⑤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名称和位置。

⑥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能力目标

①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②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②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③通过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①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②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教学难点

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师

①用塑料泡沫制作中国地形剖面图。②中国地形挂图。

③搜集中国不同地形景观图。④制作课件。学生

橡皮泥、彩笔、半圆仪。●○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案1】

找学生演唱歌曲《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方案2】

课件图片、视频引入:播放反映祖国不同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新授

板书: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活动1:看图分析总结地势特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学生观察:颜色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提示和建议

初一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学生会唱。

根据办学条件选择适当方案。

运用地图,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教师提问:我国什么地区地势较高?什么地区地势较 低? 学生回答:西部地势较高,东部地势较低。

教师总结: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学生绘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出我国地势从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活动2:启发学生看图总结 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方案1】

教师提问:看“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颜色是否有明显地域变化?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你认为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为几个阶梯?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有的可能分为两大阶梯,有的可能分为三大阶梯等等,都有自己的理由。

教师点拨:假若分为三级阶梯,你认为阶梯间以哪些山脉为界较好?看中国地形图。

学生看图:在中国地形图上,学生能找出较明显的山脉:如昆仑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大兴安岭、太行山等。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若把最高的一块区域作为地势第一级阶梯,其平均海拔高度是多少?主要是哪个大地形区?学生观察:看图2.1和地图册。

学生回答: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教师展示:青藏高原景观图片。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中国地形图”和图2.1第二要反映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即可。

不被课本框住,设置开放性问题。

□提示和建议

级阶梯上主要地形区有哪些?平均海拔是多少? 学生回答:内蒙古草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2000米左右。

教师点拨:所以第二级阶梯上地形多高原、盆地。教师引导:地势第三阶梯上主要是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多在多少米? 学生观察、回答:平原、丘陵为主,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学生作图:做课本第23页上活动,在图中标出三级阶梯界线名称。【方案2】

把中国地形图制成多媒体课件,把三级阶梯区域用不同颜色标示并依次闪烁,同时阶梯分界线山脉依次闪烁出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结合图2.1得出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特征。学生动手:绘我国地势阶梯状剖面示意图。教师指导:与前面的绘图比较,并出示塑料泡沫制作的中国地形剖面图。

活动3:讨论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水能、交通的影响。

教师引导: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会对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河流流向、水能、交通产生什么影响呢? 动手制作:分组用准备好的橡皮泥做出中国大致轮廓,并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成三级阶梯区域,形成形象、直观的立体地形模型。

学生讨论:分为四个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适用于办学条件较好学校。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分组讨论分析,提供形象、直观教具。

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注并做好记录,然后选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意对各专题进行点拨。

组的观点。

□师生活动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注意湿润气流的流向,对降水量的影响。

学生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畅所欲言,同时允许同学们进行辩论。

教师小结: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地势对水能资源的影响。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活动4: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将会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因素产生什么影响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思考,时间要放宽一点,课堂上完不成,课下完成,并写成小论文。教师点拨:学生结合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提示和建议

小结时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加以充分肯定,鼓励他们探索精神,特别是对有新意的更要充

分肯定。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

□师生活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方案1】

回忆上节课内容,观察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上,有哪些山脉和地形?(答: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横断山等),这节课我们将更进一步地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的分布情况。【方案2】

回想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地形?(答:五种——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想想学过的国家都有哪些地形?(举几例)(答:日本、印度等)读第24页力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新授

教师板书:

二、地形复杂多样

活动1:看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板书)。教师引导: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反映祖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边展示边让学生回答是何种地形,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五种地形的特征。

□提示和建议

承上启下,自然导入。

注重知识联系,尝试用类比的方法,反衬我国地形

复杂多样。

学生看图:显示三级阶梯分布图,依次闪烁,让学生观察三级阶梯内各有哪些地形区?同时回答。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4页图2.4,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

教师点拨:在以上地形区的周边围绕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山脉。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4,找出横断山、巫山、太行山、大兴安岭、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观察山脉两侧各是什么地形区? 学生填表:做课本第27页活动3。

□师生活动

归纳过渡:可以看出山脉成为地形区之问的界线,因此说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活动2:看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山脉景观图片,思考山脉的形

课本第27页活动3也可安排在山脉部分之后做。

□提示和建议

增加了祁连山、秦岭两栏,可酌情增删。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观态特点。

教师点拨:山脉多按一定方向延伸。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7页图2.7,明确山脉走向。学生读图:完成课本第26页的活动1。【方案1】

学生回答:依次闪现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最后同时闪烁。

教师提醒:用“最北”“中间”“最南”把三列山脉的相互位置描述出来。

教师演示:“地形三级阶梯分布图”,闪烁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要求学生说出山脉名称及走向。(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闪烁东北西南走向的各列山脉,怎样描述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片展示:雄伟的喜马拉雅崇山峻岭,珠峰探险短片。

教师引导:学生确认喜马拉雅山走向,确定珠峰位置。

教师启发:找出其他走向的山脉。

学生指图: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师生互动:显示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闪烁某列山脉,学生分组抢答。

拼图游戏:拖动山脉名称到相应位置上,当学生拼对时出现

□师生活动

“恭喜你,答对了”。拼错时出现“对不起,请再试一次”。

察,并给予适时的引导。

方案1适用于办学条件较

好的学校。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提示和建议

【方案2】

教师组织:分四个组,每组观察思考一组问题,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指《中国地形图》回答。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北向南有几列?名称各是什么? ②我国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哪座山脉?是什么走向?这种走向的山脉有几列?名称是什么? ③喜马拉雅山是什么走向?指图说出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④还有什么其他走向的山脉,试举几例。教师出示:画好的《中国轮廓图》。

学生互动:学生自愿到台前按照不同走向画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同时,其他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贴图游戏:让学生把写有山脉名称的白纸条和写有地形区名称的彩色纸条,在《中国政区图》上粘贴好。形象地得出“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的结论。学生作图:完成课本第27页的活动2。

学生观察:长白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的分布与行政区的关系。

教师引导:除了自然地理界线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

活动3:讨论分析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板书)。

学生讨论:分四个组,针对课本第24页四幅景观图,每组一幅图,谈谈这些地形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发言:每组派代表发言,也可自由辩论。

方案2适用于条件较差的学校。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同一走向山脉相互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适当补充,拓展学生知识面。

不拘一格,学生讨论发言的同时,教师适当评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特别表扬那些考虑问题较深、较细的同学。

教师引导:看课本第25页四幅图各反映了什么景观? 学生思考:同是高原,可为什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却大不一样?

□师生活动

学生发言: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高原景观也各不相同,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由此可见,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反映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活动4:讨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欣赏歌曲:《青藏高原》或《信天游》等能反映民风民俗的歌曲。

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的阅读材料“地形和民俗”,思考以上问题。

教师补充:提供一些其他的民风俗资料,如“姑娘出嫁远方”等。学生发言:„„

教师提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或“地形与生活”)这个专题,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搜集材料,并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择优展示。

第三课时

□提示和建议

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回答

可放录音,也可让有能力的同学到前面演唱。

提倡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勤动手、动脑,培养学

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方案1】

上节课我们知道我国有五种地形类型,那么这五种

承上启下,引入自然。

类型地形各占什么比例,哪种地形所占比例最大呢? 【方案2】

你们知道山区的概念吗?山区在我国陆地面积中占多大的比例吗? 【方案3】

课件图片、视频引入:播放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图。

你们知道以上播放的是哪几种地形类型吗? 学生回答:山地、高原、丘陵。

你们知道这三种地形合起来称为什么吗?它在我国陆地面积中占多大的比例呢? 新授

板书:

三、山区面积广大

□师生活动

活动1:学生读书、读图、计算、绘制图形,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教师引导:步骤

(一)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找出山区概念。步骤

(二)学生读图2.8,了解五种地形所占比例。步骤

(三)指导学生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选择此方案。

此方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提示和建议

调整教材先后顺序,这样更方便些。

提出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找到问题的答案。方法指导:先计算出每种地形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用半圆仪在饼状图上画出来,再涂上不同的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最后再计算出山区(土地、高原、丘陵)所占比例。教师提问:山区占多大比例? 学生回答:69%,约2/3。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得知,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不足,与美国比较,总面积差不多,美国耕地占总面积一半以上,而我国只占10%多一点。

活动2:分组讨论,总结出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师组织: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讨论有利条件,乙组讨论不利条件。

学生活动:准备工作:各组同学分头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有条件的也可上网查询,然后在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做好资料的引导和资料支持工作。讨论发言:组内讨论的基础上,在全班轮流发言,说对一条,加10分,看哪组得分高,每人只限讲一点,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另一组有不同意见,可展开争论。发言开始:

甲组某同学:山区旅游资源丰富(10分)乙组某同学:山区自然灾害多(10分)教师肯定:计算两组得分,对优胜组掌声鼓励。对另一组也予以肯定。教师小结: 【方案1】

根据学生的发言,口头小结(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让人更信服。

渗透国情教育,增强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用讨论法,能调动学生参

与的积极性。用得分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

口头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活动

【方案2】

根据课前准备,利用小黑板或投影仪,或多媒体展示小结。

承转:以上同学们说出了山区的许多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近年来,在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时候,由于研究程度不够,人们的一些经济活动,使山区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也越加频繁发生。那么,在开发山区的时候,怎样做到既发展经济,又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怎样预防和避免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请同学们讨论,特别是家在山区的同学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为本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活动3:通过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提出开发山区的一些合理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组织:小组划分:由于本次讨论题难度较大,需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这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通过自荐或者推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学生活动:准备工作:各组成员,分头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询,然后小组内集体讨论,商定出答案,教师为学生查找资料服好务。学生发言:在组内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在全班发言,答对一条加10分,在发言过程中,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可展开争论,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讲的加20分。发言开始:

□提示和建议

给学生一份较完整的答案。

让学生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

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此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

一组代表发言:山区森林丰富,如果滥采滥伐,就会导致水土流失,所以要有计划地采伐。

生团结协作精神,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师提议:同学们掌声鼓励。

(加10分)集体荣誉感。三组代表发言:

山区草地可以放牧,但是过度放牧,也会引起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现象,所以放牧要考虑草场的承受力。

教师提议:同学们掌声鼓励。

(加10分)二组代表

(加10分)

□师生活动

教师小结:各组全体同学经过认真准备,提出了许多开发山区的好方案,这是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同学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讲了一些好方案,这种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的做法很值得赞扬。下边计算得分,对优胜组掌声鼓励。课后各小组把提出的方案整理成书面材料报上来。

活动4:通过分组讨论,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分析贫困产生的一般原因,形成一些好的建议和措施。活动内容:我国2/3以上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中西山区,请同学们讨论回答下面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举例说明,造成西部一些地区贫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第二个问题,说一说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师组织: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A组代表中西部贫困地区,回答第一个问题。A组同学在分

对出色答案,及时鼓励。

□提示和建议

都给予肯定的评价。

活动四:课内有时间则进行,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研究。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

析贫困原因的同时,也探讨一下发展本地经济的方法和途径。B组同学代表较富裕的东部平原地区,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同时,也讨论一下如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活动:准备工作:各组成员分头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有条件的也可上网查询,也可提前做好调查、访问、采访政府官员等准备工作。

教师引导:教师做好资料的引导和资料的支持工作。学生讨论:在材料搜集、讨论、整理的基础上,在全班发言,仍采用以上计分办法,每组自荐或者推选三位代表发言。发言开始:

A组代表:山区自然条件差,比如,青藏地区终年气候寒冷,这样只能种植一些耐寒的作物。

(加10分)B组代表:政府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长大后,准备到西部地区去工作。

(加10分)„„

□师生活动

学生活动:你们(A组)怎么办? A组代表:我们要发挥山区优势„„

教师小结:以上中西部地区的同学,分析出了许多贫困的原因,并列举了例子,也探讨出了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东部地区的同学也列举了政府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大量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有的想法也非常感人,这些都

祖国的情感。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致富的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提示和建议

不同小组的意见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说明同学们确实动了脑筋,想了办法,课后各组把这些建议、措施整理成书面材料。

6.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六

姓名:

一、预习导航

1.从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我国幅员辽阔,________多样。有纵横交错的________,气势磅礴的________,一望无际的________,群山环抱的________,还有起伏绵延的________。

2.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____,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作为山区,我国________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3.四大高原:________高原、内蒙古高原、________高原、云贵高原。4.四大盆地:________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________盆地。5.三大平原:东北平原、________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6.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________资源不足。但是山区其他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________。

二、强化记忆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我国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分布广泛。

高原——海拔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部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 山地——海拔高度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 丘陵——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2.我国各类地形面积的比例: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3.主要地形: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堂堂清

四、能力检测

1、读下图,回答问题。

(1)A是________山脉,其南侧的地形区是________;B是________山脉,其北侧的地形区是________

(2)C是________山脉,呈弧形走向;B、C之间的地形区因其海拔高而被称为“________”。

(3)山脉D是________;E是________山脉,两山脉中位于省级行政区分界线上的是________(填字母)。

(4)K是________山脉;山脉F________是,该山脉北侧的地形区是________(5)G是________山脉,东侧的地形区是________

(6)山脉H是________,I是________山脉,J是________山脉,共同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7)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山脉中东西走向的有____,东北一西南走向的有____,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____。(填字母)

2、读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形类型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2)一般把________、崎岖的高原和________统称山区。

(3)由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地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4)山区常见的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5)在山区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________,可以发展________。(6)下列几方面若在山区发展,会占较大优势的是()A.建拖拉机厂

B.大型的农贸市场 C.种植水稻

D.旅游业

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2.1地形和地势(2、地势)

小组:

姓名:

一、预习导航

1.地势是地表________的总趋势。我国西部海拔________,东部海拔________,地势________、呈________状分布。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________级阶梯。2.________构成我国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________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一2000米,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________米以下,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________。

3.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人内陆,形成________,有利于农业生产。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________。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________资源极为丰富。

二、强化记忆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总体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米一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低于5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3)第三级阶梯:位于第二级阶梯以东,海拔多在500米以下,这里有众多东流人海的江河,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了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以平原、丘陵为主。3.我国的地势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夏季风)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2)地势对河流和航运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3)地势对河流水能资源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流资源极为丰富。

三、堂堂清

四、能力检测

1、右图是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沿36°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写出图中A、B、C代表的我国地势阶梯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A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3)B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4)C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

(5)我国地势的特点是________。这样的地势有利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我国的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请你想象一下,这将使我国气候特征和河流流向产生哪些变化?对经济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2.2气候(1、气温和降水)

小组:

姓名:

一、预习导航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________,1月O℃等温线大致沿________一________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

2.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只有________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3.根据气温的________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往南划将我国分为________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________区。

4.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________。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________。5.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________。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5一9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________,结束________,雨季________;北方雨季开始________,结束________,雨季________。

6.根据气候的状况,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________类地区。

二、强化记忆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南北气温产生差异的原因: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由于纬度的影响,南北气温呈现一定的差异。

2.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一淮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气温低于O℃,以南气温高于O℃;最冷地在黑龙江漠河。

3.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多数地方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4.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范围:

(1)划分温度带的依据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青藏高原区。

(2)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见教材P32。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几条重要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①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岭一淮河一线平行;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相当;③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2)我国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台湾的火烧寮;年降水量最少的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2.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l)我国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气候的干湿程度)。

我国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也不一样,蒸发量也不相同。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气候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时,气候干燥。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2)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见教材P36。

三、堂堂清

四、能力检测

1、读四城市气候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这四城市代表我国的武汉、广州、北京、哈尔滨,那么按照这个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CDAB

B.CDBA

C.ABCD

D.DCBA

(2)在1月份,A城市与D城市的气温相差约________;在7月份,A城市与D城市的气温相差约________;由图所示可知: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哈尔滨气温年较差约为________℃,广州气温年较差为________℃,这说明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年较差比南方地区

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降水量最多的城市是________,降水量最少的城市是________,我国雨季集中在________季。由此可

知,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

2、在济南举行的中学生夏令营中,来自拉萨、乌鲁木齐、哈尔滨、上海、广州和昆明的同学分别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请你写出他们各自的家乡的名称(城市名称):

(l)来自________的同学说:“我们家乡的夏季虽短,但白昼很长,中午不及这里炎热,年降水量和这里差不多。我们那里有趣的是冬天,可以玩雪橇、看冰灯。”

(2)来自________的同学说:“我们家乡可以说是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四季花开,少见冰雪。如果明年到我们家乡参加‘夏令营’,可以看到争奇斗艳的鲜花,尝到各种可口的水果。”

(3)来自________的同学说:“我们家乡冬天不用生火炉,夏天不用吹电风扇,大自然就像一架美妙的空调器,冬天无严寒,夏天无酷暑,四季如春,欢迎你们任何季节来游览。”

(4)来自________的同学说:“我们家乡总的说来冬冷夏热,但冬天河水一般不结冰,夏天酷热的日子不多,初夏梅子成熟的时候常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5)来自________的同学说:“我们家乡冬寒夏凉,全年气温较低,降水不多,气压也低,可我们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会使你终生难忘。”

7.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篇七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于地形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的地势基本知识,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打基础。目标为认识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了解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分布和特征。

1、以课文开头的“探索”活动,独特的“倒淌河”(同时电脑投影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这条河为什么叫做倒淌河?难道河水真是从低处流向高处吗?然后通过倒淌河名称的由来,推测我国地势高低的总趋势。

2、中国的地势特征内容以“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入手,配合电脑投影,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找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然后借助地形剖面图读出这几个地形区的大致海拔:青藏高原约为3000~5000米,黄土高原约为1000~2000米,华北平原在200米以下。在此基础上,自然总结出我国地势高低的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3、要求学生用笔在课本的图中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在阶梯上写出阶梯名称。

8.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篇八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二、教学重、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练结合、自主学习方式等。

四、课前准备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思考与交流]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能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对已学知识?

[实践与探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思考与交流] 1.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丁达尔效应在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胶体有哪些认识?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阅读与拓展]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布朗运动,胶体介稳性的应用。[思考与交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一些有关纳米材料,你知道有哪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些呢?

[阅读与拓展]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9.《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篇九

陈雪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形与地势》,本课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图例,分层设色地图,地形剖面图以及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基础上的学习,是学生对中国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课既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中国地势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因此《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在七年级地理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的特征并理解其对气候、河流流向、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判断地势特点的方法;

2.掌握三级阶梯界线山脉及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与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建立辩证分析地理事物的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正确、客观地认识、评价我国地势特征与地形特点,热爱祖国美好河山。重 难点

重点:地势特征及主要地形。

难点:提高运用地势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爱发表见解;动手操作能力较

强。但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很少;注意力不集中;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总结概括能力不足。

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多展示,多发表见解,采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设计指导理念: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通过老师启发、诱导、点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以问题情景为主线,学生活动为主体,多媒体图片教学与地图教学相结合,地图为主,图片为辅,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这堂课我主要制定了如下三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组合作。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交流。

3、合作探究。初一学生大多是感性思维方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通过动手、思考、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等过程,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呢?学完今天的课程大家就会找到答案!【讲授新课】

一.上文回顾 默地图

二.自主学习:探究地势特点 a课件展示:

1.地势的概念。

2.古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3.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并沿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动画。提出问题:你能试着根据老师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画一张简略地势示意图吗?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分析诗词所包含的地理信息。观察地图及动画,小组合作讨论我国地势特点,画出我国地势示意图。

培养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b课件展示: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 图及“中国地形”图。2.展示各阶梯的地形及分界山脉表格。指导学生读图填表格。

3.展示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景观图片。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读图并合作完成表格: 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c承转过渡

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合作研究

①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适时调动学生,巡回指导,积极参与各小组的学习讨论。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达标反馈

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绘制我国三级阶梯,并注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学习小结

10.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篇十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授课人:周扬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江山如此多娇》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

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

(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看看,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那大家说说看,我国有几种地形呢?(五种)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一、地形类型多样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

大家观察这幅图,里面提到一个词:山脉。什么是山脉呢?(延着,某一个方向延伸,呈现脉状有规律分布的山体。)

很好,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就像我们民族的脊梁一样,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大家知道,山脉总体上是延着某个方向延伸的,那么,这个延伸的方向叫就叫做山脉的走向。山脉的走向主要有以下的四种。(展示右下图片,学生回答四种走向)

好。我们来看一幅图:陆上山脉主要分布。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山脉都是什么走向呢?哪种走向居多呢?小组相互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1.分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东北—西南,东西,西北—东南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读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按照活动2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大家可以发现什么呢?

(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教师活动]3.“我国地形的分布”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学生活动]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成25页活动3。

[教师活动]4.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总结: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活动]5.课件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读图了解我国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其中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

明确: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探究问题: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4.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展开讨论。A组讨论有利条件,B组讨论不利条件。A、B两组讨论后,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活动]6.展示本节课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展示本节课课堂习题。[学生活动]5.完成教师所示思维导图和习题内容。[教师活动]7.布置课后作业。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授课人:周扬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现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反思如下:

一、充分运动多媒体教学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时我用微视频《江山如此多娇》导课,为学生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念。这短短的2分钟的视频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图、填图,分析地图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在本节课授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上一篇:我的三味书屋初中作文下一篇:工作总结(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