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补间动画》教学反思

2024-09-11

《位移补间动画》教学反思(精选9篇)

1.《位移补间动画》教学反思 篇一

第3课形状补间动画和逐帧动画教学反思

在进行完本堂课教学之后,我对自己上的这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内容

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来看,如果要把整堂课的内容完全讲完,节奏有点紧,这样对于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来看,显然是有些出入,所以这节课的安排的内容来看,应该只进行一个教学内容的讲解就是形状补间动画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透彻,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内化知识。

二、从教学方法

本堂课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教学语言

讲课完成之后,我又重新的看了下自己的讲课视频,发现自己的教师用语还是有待加强,同时我有一些不必要的肢体语言,所以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自己的这个缺点。

四、关于知识的讲授

整堂课的教学知识点来看,做到了重难点强调,关于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当中,努力向学生灌输CTRL+B组合键的使用,要对对象进行分离。

总之,这次录完课之后,再看自己上的课还是有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缺点,为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

2.《位移补间动画》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授动作补间动画时, 教师们主要有三种设计思路:问题解决型教学、创意设计型教学和模仿再现型教学。本文选择的三个典型教学设计, 代表了这三种常见思路。通过对它们的细致研究和分析, 可再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为改进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提供启示。

三个案例与三种设计思路

案例一:《Flash中的动作补间动画》

教师由“小鱼原地游动”的动画导入新课,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如何实现鱼的自由游动展开。要想实现鱼的自由游动, 学生必须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教师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实现该任务, 而是先带领学生复习回忆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并让学生观看教学网站的两个Flash源文件, 分小组讨论、分析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的异同。在学生对两种动画的制作有了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自己尝试动手制作动作补间动画, 解决教学开始时创设的问题。在学生制作动画的过程中, 教师还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演示操作过程, 确保学生对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最后, 教师布置了基本练习任务:用“修饰—变形—水平翻转”实现鱼的转身。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还设计了两个拓展任务。拓展任务一: 让风车旋转起来, 用“窗口—设计面板—变形”工具快速绘制风车, 并通过动作补间动画的属性设置风车的转速和方向。拓展任务二:参照“旋转的风车”, 用“简易”“旋转”设置来制作一个跳动的小球, 这个任务是形变补间动画与动作补间动画的结合。

这是一个问题解决型的教学设计, 问题的设置是教学的第一环节。本案例中的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还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问题解决的目标。

案例二:《孙悟空变形记》

教师选取动画片中孙悟空的形象作为本节课的主角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根据孙悟空“善变”的特点创作一个迷你小剧本, 当一回动画片导演。学生在创作自己的个性小剧本时, 必须将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有效结合。教师在上课前已经为学生准备好了素材:妖怪洞口的场景和悟空变化前后的不同人物形象, 节省了学生亲自找素材、创作素材的时间, 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生创作动画之前, 教师先播放两段由自己导演的“孙悟空变形记”动画, 以此让学生对自己要创作的作品有一个直观印象, 并在模仿的基础上构思自己的作品。接下来, 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分析上述两个动画文件的异同和制作方式的差别, 并尝试创作自己的动画剧本。在学生创作动画的过程中, 教师观察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孙悟空的变形, 但在制作孙悟空飘移到妖怪洞口时遇到了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最后引入“矢量图”“位图”和“元件”等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

创意设计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多媒体素材或半成品设计的基础上, 自主设计出一个能够表达某个主题或创意的作品。本案例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行选择孙悟空变化后的形象, 独立探索实现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和位置的移动。这种教学处理方式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使得不同风格、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灵活创作不同的作品。

案例三:《Flash动画制作—— 补间动画》

教师用动画作品“鱼的游动”和“文字到鱼的渐变”导入新课。教师先演示“鱼的游动”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 接下来布置两个基本任务 (“鱼”的位置变化和“鱼”的方向大小等变化) 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随后, 教师又演示了“文字鱼”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 同样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如果学生已完成上述任务, 还可以进行拓展任务的练习。

这是一个典型的模仿再现型教学案例。在实践中, 这类教学也经常被教师们采用, 即根据教师提供的样例, 学生通过学习完成类似或相同的动画作品。它以教师传递和学生接受为主, 适合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 要求教师有较清晰的操作示范。

案例分析与启示

1.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设计出清晰、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方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综观以上三个案例, 虽然设计教学目标的思路较为清晰, 但在目标描述与表达上欠缺规范,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模糊。教学中, 教师们往往采用抽象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 如“了解”“理解”“掌握”等。 如案例一中“了解动作补间动画, 区别动作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 案例三中“了解补间动画的整体组成”。此外,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对象过于概括、语焉不详, 如案例二中“学生能分析动画、判断动画的制作要点, 能辨别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里说的动画到底是哪种动画、各要素又是什么, 都描述得过于笼统。

二是教学目标虚假化。为了追求三维目标的完整性, 有的教师过分夸大教学目标的定位, 尤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表现突出。例如, 在案例一中,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就试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信息素养, 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在案例二中, “通过制作动画的学习, 养成遇事先分析的习惯”。这样的长远目标学生并非一节课就可以实现。因此, 在一些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案例中, 我们不必费尽心思地硬把三维目标完整地表述出来。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 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认识不足。新课程提倡采用三维教学目标, 因此部分教师认为三维目标必须写出来, 还有些教师在教学目标定位上, 没有依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 而是为了让三维目标看起来更完整, 把一些长远的理想目标看作现实目标, 写在了教案里。

2. 情境创设分析

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 不仅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还要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高效的学习才能持续展开。

案例一采用的是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Flash技术实现“小鱼自由畅游”。这一情境能很好地映射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但统观整个教学案例, 情境创设过于简单, 该情境也没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常强调, 情境创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它与后续的教学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该案例的后续教学过程中, 教师却选择让学生完成风车的转动和小车的跳动这两个拓展任务。这与前期创设的情境关联性不大, 现实意义也不明确, 颇显突兀, 使得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异化为技能训练的教学。如果需要改进的话, 教师或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思更为复杂的故事情境。比如, 在风和日丽的早晨, 太阳冉冉从东边升起, 小河里有小鱼在自由自在地游动, 不远处的草坪上, 风车在不停地转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都可以利用补间动画来实现。

案例二创设的是任务情境, 教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动画片段,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喜欢的动画角色来设计个性化剧本, 当一回小导演。领到这个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其原因不仅有动画片的刺激, 更在于学生能够自行选择主题进行创作, 激发了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展示自我风采和能力的内心需要。可见, 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 不仅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激发其创作的热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 就急于传授,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

案例三同样是以小鱼游动的动画来创设情境, 但由于该案例针对的是高二学生, 任务情境对于高中生来说, 不免有点小儿科,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若想利用情境创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情境创设时我们就需要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针对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说, 我们在创设情境时, 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段来设计, 以满足其学习的需要, 既不要过于简单, 也不能过于复杂。在此基础上, 我们创设的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愉悦地学习。

3. 任务活动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来设计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任务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案例一中, 从动手尝试制作补间动画, 到进行拓展任务的练习, 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很强, 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差异。但仔细观察任务二和任务三, 可以发现它们都是通过“简易” “旋转”两种属性来设置动画, 在过程和方法上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素材不同, 属于典型的同质任务。基于同质任务的学习属于不必要的重复学习, 将降低课堂的效率。 因此, 在设计任务时, 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反思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习得更多的知识。

动作补间动画虽然是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内容, 但如果采用“老师教一步, 学生跟一步”的机械操作训练模式, 必然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案例二中, 教师突破这一模式, 利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有趣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但在该案例中, 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若制作补间动画的素材再丰富些, 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例如, 教师可再提供不同的场景:天宫、花果山等, 也可以再增加些道具:芭蕉扇、收妖瓶等。在合适的范围内, 学生选择的余地越多, 创意的空间越大, 思维的发散则会越广。二是由于该任务设计具有开放性, 对于习惯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生来说, 可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在案例三中, 教师借助一个实例来进行讲授, 并且在讲授之后仍然只让学生完成这个实例, 在任务上显得过于封闭, 缺乏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亦步亦趋, 缺乏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 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强, 认知水平更高, 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任务。此外, 在学生完成本任务后, 教师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拓展任务,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适用对象和教学要求分析

问题解决型教学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 能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有一定问题处理能力的学生。如案例一, 学生已经掌握了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教师只需讲授二者的异同并加以点拨, 学生就能基于问题自主探究, 领悟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 “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 即问题既不能简单重复, 也不能难以完成, 以免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创意设计型教学很好地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会到技术操作要领, 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教学适合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任务不能太开放, 最好是在半成品的基础上进行。如案例二,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种动画的单独运用,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利用所提供的素材,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作出形态各异的动画。

3.FLASH补间动画教学心得 篇三

补间动画也是Flash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补间动画有动作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两种。

动作补间动画是指在Flash的时间帧面板上,在一个关键帧上放置一个元件,然后在另一个关键帧改变这个元件的大小、颜色、位置、透明度等,Flash 将自动根据二者之间的帧的值创建的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建立后,时间帧面板的背景色变为淡紫色,在起始帧和结束帧之间有一个长长的箭头;构成动作补间动画的元素是元件,包括影片剪辑、图形元件、按钮、文字、位图、组合等等,但不能是形状,只有把形状组合(Ctrl+G)或者转换成元件后才可以做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是在Flash的时间帧面板上,在一个关键帧上绘制一个形状,然后在另一个关键帧上更改该形状或绘制另一个形状等,Flash将自动根据二者之间的帧的值或形状来创建的动画,它可以实现两个图形之间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的相互变化。形状补间动画建立后,时间帧面板的背景色变为淡绿色,在起始帧和结束帧之间也有一个长长的箭头;构成形状补间动画的元素多为用鼠标或压感笔绘制出的形状,而不能是图形元件、按钮、文字等,如果要使用图形元件、按钮、文字,则必先打散(Ctrl+B)后才可以做形状补间动画。由于所用教材中并没有具体详析两种补间动作,只是举了一些实例介绍如何创建补间动画,导致刚开始制作补间动画时出现了一些意外乃至无法创建动画,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创建补间动画时应先具体说明两种补间动画之间的区别,如形状不能直接创建动作补间动画,必

须组合后才能创建;而图形元件、按钮、文字等不能直接创建形状补间动画,必须打散或分离后才可创建。这是本人在制作这两种动画受挫多次后得到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帮助。

为什么在建了补间动画以后,元件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

在做书写的效果,比如“一”字,擦出两个缺口以后,在第1帧把笔(元件)拖到“一”字的起点,第15帧拖到“一”字的右下角,第16帧笔(元件)拖到第二个缺口的起点,第30帧拖到“一”字的结尾。在各关键帧检查笔(元件)确实是在设置的位置上,但是右键第一帧“创补间动画”以后,笔(元件)就跑到“一”字的上方去了,拉不回来,只可以左右移动,不可以上下。

请问:这是为什么?哪里出错了?

答:原因是元件的注册点没有对齐元件起始点,所以在建补间前元件的位置虽然是设置好的,但是建了补间以后,元件位置就跑偏了。及:不能勾选“调整到路径”,否则笔的起点虽然在轨迹上,但是笔的尾端会以笔尖的运行而不定向地变化。

注册点就是中心点,如果要缩放或旋转元件,注册点就是缩放或旋转的中心点,如果用移动工具拖移注册点那么中心点就改变了。

如果已经有了元件了进行修改主要有2种方法:

第一,双击进去元件内部,从对齐面板里面更改元件的位置,然后

回到元件的上一层,这时候你可以看见元件注册点已经更改了

第二:从信息面板里面改(2.0的从信息面板里面改的比较容易,如果室3.0的不是很好改,个人推荐用第一种方法)

如果你是创建元件的时候,直接按 ctrl+f8创建元件,在这个弹出的小窗口里就有一个注册点,这个点很多人都会忽略因为用到很少,但是当用到缓动类时必须用到他。

(九)教学反思与后记

1、形状补间和动作补间两种动画能否在一节课内学习完成是一种尝试。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将两种动画放在一节课还是有可行之处。一般动作补间动画学生易理解,动画对象就从简单的位置改变开始。在这一动画形成后即可介绍形成补间动画的三个必要条件。拓展技术时可以将对象的缩放、旋转加入动画中。接着怎样自然引入形状补间动画是关键。最好还是在一个源文件上进行完整动画情节的创意。

2、活动组织进程上要注意把握时间。难点是形状补间动画,因为牵涉到对象属性转换,所以在动作补间制作上不要拓展,理解基本就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形状渐变。

3、网络课堂的广播控制方式是关键。尤其在没有投影机的情况下,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要完全控制广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是必要。在拓展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自由式广播的特点弥补了没有投影机的缺憾,在不影响多数学生操作的前提下,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优先学习新的知识。

4、让学生参与“教”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演示比教师躬身自行更能引起同伴的注意和学习欲望。

5、对于新软件的起点学习,教师技术讲授加上必要演示仍是好方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不会矛盾,相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把学习时间更多地留给自身的修行。

6、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及时归纳和小结,这将有助于同学们对知识目标的理解。

7、在巡视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对开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相对应的舞台对象的状态仍不理解,出现鱼倒游的现象就不知错在哪里。说明在教学中形成补间动画的三个关键点强调不够。形状补间动画学生理解形状的改变显得先入为主,在位置变化或者其他状态改变上并没有或者也不敢去尝试。反应出学生对于动作、形状的“动”的理解还是浮于表面,后面的课程中要及时强化。从学生提交作品看,大部分学生对补间动画的制作思想还是掌握。

8、对于课课作品相关联的课程设计,每一节课的学生知识点掌握要到位。本节课两类补间动画的教学效果与前面的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前面的铺垫一定要将时间轴,帧频和关键帧,元件、矢量图形交待清楚,否则影响补间动画的教学效果。

4.《位移补间动画》教学反思 篇四

班庄中学 万曙光

一、设计思路

把制作动画的过程看着是在导演一出戏剧,让学生来做导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动画制作过程的理解。在假设的戏剧中,太阳元件是主要演员,库变成了后台,场景变成了表演舞台。将整个动画制作分成四个小活动,就可以把添加背景作为布置舞台,将太阳图片处理成太阳元件看着给演员化妆,把太阳移动看成是演员登台表演,让拓展部分看盛演员的特技表演。通过这四个小活动训练为主要形式,最后综合活动,让学生按照教材上提示的步骤,另选一个图片作为背景,重新完成太阳移动的动画制作。并设计成一个活动比赛,两个学生一个小组,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体会动画制作步骤,感觉动画制作的神奇,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第八单元第三节制作基本动画第一课时,第三节制作基本动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介绍两种基本动画: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动画,里面包含了“移动的太阳”,“旋转的风车”,“盛开的小花”三个动画的制作。本人选择把单独制作“移动的太阳”作为第三节的第一节课,并对“移动的太阳”的动画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将背景图片由原来的一张变成几张不同的图片,来让学生自主选择。太阳的移动由左到右变成由左下方到右上方,将背景图片转换成元件,并形成颜色的变化效果,形成太阳升起的场景。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动画更加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是每周一课,七年级完成初中信息技术(苏科版)(上册)的教学,八年级完成苏科版(下册)和(选修)部分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对第八单元动画制作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很高,在第八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对flash的窗口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对工具的使用,但还不很熟练。制作了简单的Flash动画“移动的小球”和“移动的汽车”。虽然教材已给出了操作的基本步骤,但学生还不能一下子独立按步骤完成操作。学生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鼓励和帮助。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2、学会元件的使用,理解元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教师把动画制作比喻成演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动画过程分解成4个小活动,让学生一个活动一个活动逐步完成,最后分成小组,按照教材上步骤,完整完成动画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完成对元件的认识,掌握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使用动画制作兴趣,感受的flash动画的神奇,提高动画制作的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动画补间动画的生成方法。难点:转换元件、元件使用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模仿学习,小组学习。

七、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投影机、几张图片素材

八、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导演,大家也许很纳闷,我们是来学习动画制作的,怎么成了导演呢。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比方,我们把今天制作的动画过程看成是导演一部戏,在戏里就需要舞台,演员等等,在今天要做的移动太阳的动画中,同学们觉得舞台是什么?演员是什么?我们就通过下面四个小活动来一起做移动太阳的动画制作。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围绕做导演,导演一部戏这个话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动画的热情,对照演戏,加强学生对动画制作过程的认识人,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搭建舞台(设置背景)

首先我来和大家一起布置一下这部戏的舞台,也就是动画中的背景,让演员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来表演,我们这里准备了几幅背景图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来作为背景。

教师演示、讲解下列操作

(1)新建文档,双击图层1,改名为“背景”

(2)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将“绿色家园”图片或其他喜欢的背景图片导入到库中。

(3)执行“窗口—库”,打开元件库。选择“背景”层第1帧,将“绿色家园”拖入场景中,并调整好大小和位置。

(4)选中第40帧,按F5插入帧,使动画延长到40帧,1-40均能显示背景。再锁定“背景”层。

学生参考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步骤完成搭建舞台。(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举手问老师或问其他同学)

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或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这节课的丰富多彩。在操作中初步熟悉库的使用。

活动二:演员化妆(太阳元件)

我们的演员是谁,太阳,请主要演员太阳登场,完成(5)(6)操作,我们觉得太阳不漂亮,给太阳化化妆,将太阳转换成太阳元件。

教师演示、讲解下列操作(5)插入图层,改名“太阳”

(6)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将“太阳”图片导入元件库中,并拖放到场景左上方。

(7)选中“太阳”图片,执行“修改—位图——转换为矢量图”转化为矢量图。用图片选择选择工具选取图片多余部分。按Delete删除。

(8)编辑—全选,执行“修改—转换为元件”,将其转换为“太阳”的图形元件。学生参考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步骤完成演员化妆。(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举手问老师或问其他同学)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或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元件,并学会对元件的初步使用。

活动三:舞台表演(太阳移动)

舞台搭建好了,演员也化妆完毕,下面就请演员登台表演了。教师演示、讲解下列操作

(9)在图层“太阳”的第40帧插入关键帧,将元件“太阳”移到场景的右侧,单击第1帧,在帧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动画”。并执行“控制——播放”命令,观看效果。

学生参考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步骤完成舞台表演。(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举手问老师或问其他同学)

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或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设计意图】通过上机操作,理解动画补间动画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动画补间动画的作用。活动四:演员特技(颜色变化)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演员的表演了,通过下面的操作,我们可以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得更加的完美。

教师演示、讲解下列操作

(10)将图层“背景”解锁,把图片选定,将它转换成元件“绿色家园”。

(11)在图层“背景”的第40帧插入关键帧,单击第1帧,在帧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动画”。

(12)将图层“背景”中元件“绿色家园”选定,在属性面板中找到“颜色——alpha——20%“(13)将图层“太阳”中元件“太阳”选定,在属性面板中找到“颜色——alpha——0%“,并执行“控制——播放”命令,观看效果。

学生回忆教师的讲解步骤完成演员特技。(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举手问老师或问其他同学)

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或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丰富了动画的内容,体现对同一对象太阳设置不同属性,从而创建出两个关键帧间的神奇效果。让学生在完成动画制作的同时,体会到动画的神奇和成功的快乐。

3、综合活动(比一比):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移动太阳”的操作,下面我们分两个人一个小组把移动的太阳按照书上的步骤做一遍。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活动: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对照步骤,重新制作“移动的太阳”动画。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操作好的进行表扬,并将好的动画进行展示。

5.《位移补间动画》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flash动画制作的综合应用。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步骤(起始帧、结束帧、补间动画),这节是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学会制作运动场景下的动作画面,并通过设置动画的大小、角度、旋转等属性改变动画的运动轨迹,使主题动画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能创作完整的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键帧的作用,懂得合理设置关键帧;

(2)能够利用工具设置动画的大小、角度、旋转状态等属性;

(3)掌握制作多段补间动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视频自学补间动画的制作,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讲解学会合理设置关键帧;

(2)通过同伴互助制作小组主题动画,熟练掌握多段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主题动画制作,表达小组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客观的评价自我,公平的评价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补间动画的方法

难点:合理设置关键帧、连续几段补间动画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操作演示、学案指导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准备

将学生分组,四人一组

分组

通过预备的观察,将能力不同兴趣相同的同学分成4人一组

复习与导入

【复习】展示海绵宝宝动画,复习动画制作过程:

、帧:起始帧、结束帧、关键帧。2:补间:电脑填补的渐变画面。

3、图层:不同的元素(对象)要放在不同图层。

温习

知识回顾,唤醒记忆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更有趣的制作内容。为了方便学习,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份学案,用来记录你们的学习过程。

下面老师有三个小动画想和你们分享,请大家在观看时候观察这三个片段中的对象做了什么动作?

【学案:看动画,填写对象的运动状态】

[个别提问]海绵宝宝是怎么动的?汽车的运动效果呢?七仔呢?

看动画,填写每个flash里对象的运动状态

提问的学生回答:A;B;BD。

导入新

新讲解一

一、关键帧是动作变化的关键。

对比“海绵宝宝”和“七仔”的源文,思考丰富的动作通过什么实现?

——“七仔”这个动画的关键帧比较多,是多段补间动画构成的。每一个关键帧是一个动作的关键点,这些关键帧构成了丰富的动作效果。

观察源文,思考问题

引出“关键帧”的作用

任务一

(小试牛刀)

播放修改后的“海绵宝宝”。这个动画和上节的有什么不同?

播放制作视频,请同学观看。

下面请同学们模仿视频的操作,在上节所学的基础之上为海绵宝宝多做些动作效果。请打开“任务一”文。

【学案:任务一】

观看视频

模仿视频操作完成任务一

尝试增加新的关键帧,体验动画效果的变化

新讲解二

二、设置多个关键帧制作多段补间动画。

给对象设置动作的关键在于什么呢?

——重点在“关键帧”。“关键帧”是动作变化的节点。请同学们再观察“七仔玩滑板”这个动画。(播放动画)七仔做了哪几个动作呢?

以“玩滑板的七仔”为主题,制作三段补间动画,实现翻转、移动、大小变化、角度变化这些效果。

[演示]、布置舞台背景

2、新建图层

a)添加新的图层。

b)拖动“七仔”到舞台。

2、三段补间动画

a)

[移动][旋转]选中第13帧,插入关键帧,移动“七仔”到路面上,创建补间动画。打开“属性”面板,选择“顺时针旋转”。

b)

[移动][角度变化]让七仔沿着路面滑行,选中第30帧,插入关键帧,移动“七仔”的位置,使用“任意变形”工具,调整角度,使滑轮与地面贴合,创建补间动画。

d)[移动][大小变化]选中第60帧,插入关键帧,移动“七仔”位置,使用“任意变形”工具调整大小,创建补间动画。

4、播放

观察动画,分析动作(翻转、移动、大小变化)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理解关键帧是动作变化的关键点

演示操作,加深印象

分解步骤,讲解设置关键帧的作用

任务二

(大展身手)

任务二:制作有主题的故事动画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主题,合作完成一则主题动画。

【学案:任务二】

小组分工,确定主题,挑选素材,设计动画效果,制作补间动画,做好过程记录。

小组合作,互相辅助提高学习效率

作品评价

、挑选部分作品展示,引导学生对作品做出评价。

2、鼓励学生去观察其他组的作品,互相评价。

【学案:评价】

从主题、角色、动作、关键帧方面介绍作品。

自评,互评,在作出评价的小组学案上签名。

学会欣赏,学会点评

堂总结

[PPT展示]、主题动画

想做什么动画?

多段补间动画

设计动作

2、动作:

移动

大小变化

角度变化

旋转

【学案:总结】

归纳总结,理清思路

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后作业

根据主题灵活设置,使你的动画更加生动有趣。

后思考

6.形状补间动画说课稿 篇六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形状补间动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优化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形状补间动画》是电子工业出版社《Flash CS5 二维动画制作案例教程》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动作补间动画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补间动画的理解,为后面制作综合案例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教材还是春季高考技能考试指定教材。

根据春季高考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编排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基本操作,能够使用形状提示制作复杂动画。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力。本课教学重点:形状补间动画的基本操作。教学难点:形状提示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高三计算机对口班的学生,明年4月分即将参加春季高考技能考试,而Flash是技能考试科目之一。这群学生的优点是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有一定的动画制作基础,因为明年高考的压力,所以求知的欲望也比较强。缺点是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以制做牛变象动画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有效地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2、分组合作:让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最后的小组PK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演示、讲授:对于象形状提示点的使用这样的难点内容,采用教师演示、讲授的方法更能提高效率,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动画欣赏,导入新课”——“任务驱动,层层拔高”——“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归纳总结,深化理解”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将一一阐述。

(一)动画欣赏,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形状补间动画,让学生思考通过动作补间能不能实现效果,告诉学生,这些动画属于一种新的动画形式:形状补间动画,从而引出本课主题,告诉学生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简单,实现效果好,激发学生学习形状补间动画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层层拔高

欣赏完动画后,我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制做其中的牛变象动画。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把牛变象动画分解为两个任务: 任务一:制做牛变象基本动画

这一步操作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的动作补间动画非常相似,而且非常简单,因而,我把它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带着我抛出的任务,自学课本,展开小组讨论,尝试动手操作。我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指导,最后,演示学生作品,我对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且让学生再次进行练习,进一步熟练操作,突出重点。

任务二:精确调整牛变象变化过程

通过刚才演示的学生作品与动画欣赏中的教师作品相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画效果的不同,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变化过程是可以控制的,从而引出本课的难点:

形状提示点的使用。由于形状提示点操作比较复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了演示、讲授的方法,学生根据老师的操作演示自己尝试添加提示点,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协作和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帮助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我要观察学生的操作,找到比较典型的作品,一是存在典型问题的作品,二是要找出有创意的学生作品,学生做完后要演示这部分同学的作品,我进行点评,指出在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并且鼓励大家大胆尝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形状提示点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继续完善作品,熟练操作,突破难点。

(三)小组竞赛,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本节课所学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我特意安排了小组PK赛的环节,各小组通过所给素材制作动画,然后互相评分,评出冠军组。在比赛的过程中,小组长组织协调,小组成员协作完成本组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深化理解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板书在发给老师们的纸上。

五、优化反思

本节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2点: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定要把课堂的自主性还给学生,本课的任务1完全是学生自主完成,但任务2还是比较传统,今后需更多地探究。

2、小组竟赛中,如何有效的组织学生,使比赛忙而不乱,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7.动作补间动画制作教案1(精) 篇七

初中信息技术(动作补间动画制作)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初中 小学

2、课时 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在上一节课里学习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并能利用FLASH制作简单的动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作补间动画基本概念,为后面进行动画制作做准备工作。

2、学会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提高应用技巧.3、掌握多图层动画补间动作,培养拓展综合应变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学网络资源,建构新知识。并把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提升学生的动脑及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理解、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有关动画制作技巧,能综合补间动画技术制作简单的动画。

2、使学生安全教育,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通过信息技术的价值观的渗透,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广西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初中二年级下册主题二任务一的内容。在动画制作中共有三个主题:分别是主题一:逐帧动画制作;主题二:补间动画制作;主题三:动画制作深入。本节课的是动画制作的主题二补间动画制作第一节。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课是动画制作的中间部分,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前必须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并能利用FLASH制作简单的动画。这样在进入主题二补间动画制作学习就顺理成章。本节课的设计为任务驱动,由“激趣引入,温故知新,探究新知,拓展知识,参与活动,评价与反思”五环节组成。通过一个智利矿难事件引入,让学生利用flash制作动画参与援救过程,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信息价值观的得到培养。教学重、难点

1、掌握动作补间动画的几个关键要素。

2、利用补间动画制作简单的动画。

3、综合使用动作补间动画完成矿难大救援

解决措施:通过真实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通过步骤引导,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难点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散难点的办法,分别采用分层次,分任务、相互协作来完成一个项目。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打开链接百度视频:http://video.baidu.com

师:2010年,智利发生了两件大事,让世界瞩目。一件是自然在作恶,8.8级特大地震,另一件则是有许多人为因素的矿难。地震和矿难,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都和死亡、悲剧、苦难联系在一起,然而当它发生在智利时,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词语却是——奇迹,生命的奇迹,温暖的奇迹——如此大的地震死亡人数仅仅只有700多;一场矿难,33名矿工被困在地下长达69天之久,然后全部获救。

(二)、明确任务,温旧知新。

师:今天我们的任务中是利用flash补间动画来展现智利矿工大营救的场面。在学习之前我们作以下准备工作。

师:下同请同学打开百度视频链接:http://video.baidu.com/v?word=flash%BD%CC%B3%CC&ct自学视频,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FLASH制作中构成动画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构成动画运动的是什么帧?

学生讨论:不同的图层可以相互影响吗?

(三)、学生自学

(四)、回答问题、讨论交流。

(五)、教师打开百度链接视频http://video.baidu.com/v?word=flash8%D0%A1%C7%F2%B5%C4%D4%CB%B6%AF&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操作步骤,并说出观察结果:

结果:

• 插入关键帧(属性改变)• 前后位置发生改变(小球移动)• 创补间动画(实心箭头)

(六)、学生总结归纳补间动画的概念:

对象的大小,位置,角度发生变化的动画,在两个关键帧上分别设置同一运动对象不同属性,创建两个关键帧之间的补间动画效果。

(七)、任务二:用补间动作制作完成开动的小车。

1、教师提示:把小球换成小车。

2、学生练习

3、学生总结归纳:动作补间动画的操作步骤。

师:即然大家学会使用补间动画制作,我想考验大家临场应变能力。

(八)、任务三:两个同学一组共同完成“智利矿难大救援”。

任务1. 学生搜索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并在flash8中导入矿山地型结构图。

任务2:设置图层二,命名为救生仓层,制作一个上下运动的救生仓补间动画。任务3:设置图层三,命名为汽车层,制作一个汽车运送物资的补间动画。学生2-3人一组,分工完成。

(九).学生作品交流,展示.(十)、学生思考,总结

思考1:归纳补间动画制作操作步骤,在制作时注意些什么问题?

思索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次以人为本的,高科技的营救,人们在珍视生命价值存在的同

时,发挥高科技在各领域中技术含量,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十、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动作补间动画完成智利矿难大救援的现场。同时也学到了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应变经验,我们要把我们技术运用到科技生活的各领域去,为国家的建设出力!请大家继续关注下节课《形状补间动画》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

1:信息价值的渗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注重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能力培养,更注重课堂上信息与技术相配融合理念下技术的理解,操作、设计与探究。强调信息素养上知识的渗透、价值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有机结合。这节课里通过让学生利用FLASH知识与技能去完成一个智利矿难大救援项目,他们不仅学会技术上的操作,也明白如何去用技术改变生活,改变现状,造福人类,提升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价值理解,体会更深一层含义,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帮助。

2、强调信息时代的合作意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通过一个真实事件再现,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探究、合作型课堂。在整个节课大部分时间里,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步骤引导,让学生大部分时间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原有知识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大的救援任务同时,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方法,把一个大救援任务分解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小任务,然后由各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完成。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可以发出求助。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在同学们互相学习中增进了友情,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3、教与学方式上的改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教学方式、呈现内容上发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生不再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式的反复操练,而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多种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因此对学生的收获与终身发展的影响也不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应对自然灾害、自我保护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从中受到安全教育和得到处变不驚的心理素锻炼。

七、教师简介

姚萍萍 女 南宁市北湖北路学校 信息技术教师

8.《时间和位移》教学反思 篇八

1.新课程倡导探究,并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并列为课程的学习内容。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但不是没有依据的胡猜乱想。本节课从复习旧知识引出新问题之后,由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中“面积”的物理意义,迁移到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中的“面积”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物理意义,提出猜想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符合高一新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这个实验设计对于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堵塞”点,教师要求各小组提出各自的困难与障碍,由其他同学帮助该组解决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实现了对症下药,对于困难,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落实了“情感”目标,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既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促进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整理,使学生在思维上再经历了一次过程,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了猜想,推导出位移公式,水到渠成,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目标也得到实现。

9.《位移补间动画》教学反思 篇九

课题

秋游去

单元

第六课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1.设置动作补间动画

2.制作渐隐效果

3.操作小妙招

重点

1.设置动作补间动画

2.制作渐隐效果

难点

1.操作小妙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明明:今天学校组织外出秋游,我想把校车行驶的画面用逐帧动画展示出来。

玲玲:设置校车的简单移动效果,其实还有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回顾所学知识:

逐帧动画:在时间轴逐帧绘制内容,一个画面就是一帧,播放时影片按顺序显示每一帧的内容。

形状补间动画:设置动画时,在前后各一个关键帧里放置不同的一幅画,Flash软件会根据前后两帧的形状自动补充中间过程的帧进行形变。

本节内容:

1.设置动作补间动画

2.制作渐隐效果

3.操作小妙招

认真听讲,回想课前内容、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1.动作补间动画

动作补间动画:要表现一个物体的运动画面,通常用动作补间动画来实现。设置好物体第一帧和最后一帧的位置,中间的过渡帧则由Flash软件系统自动补充。

制作校车行驶效果过程:

1)单击【文件】【导入】【导入到舞台】,将校车素材导入工作舞台中,并调整大小。

2)选中图形,单击右键,点击【转换为元件】。

3)为素材命名,选择【图形】按钮,单击选中第20帧,右击,选择【插入关键帧】。[来源:学科网]

4)单击选中第1帧,调整校车的起点位置,单击选中第20帧,调整校车的终点位置。单击1~20帧中的任一帧,单击【属性】,选择【补间】的【动作】选项。

5)将文件保存为”秋游去.fla“,按

+

测试动画影片。

2.制作渐隐效果

我们有时会看到物体渐渐出现或者渐渐消失,例如火箭升空等现象,利用元件的渐隐功能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制作横幅广告渐隐效果过程:[来源:学科网ZXXK]

1)

在文档属性面板中设置文档的大小为702×90像素。设置背景颜色为蓝色,颜色值为#0033CC。

2)

在第1帧场景中输入文字“精彩的动画世界”,用箭头工具单击选中文字,右击,选择【转换为元件】。

3)

在第20帧处插入关键帧,在1~20帧间设置动作补间动画。

4)

选中第1帧,将第1帧的元件实例拖到舞台右侧外的工作区,并单击选,单击【属性】,选择【颜色】中的【Alpha】,设置为0%。

5)

在第30帧、第50帧处插入关键帧,在第30~50帧之间设置动作补间动画。

6)

将第50帧的元件实例拖到舞台左侧外的工作区域,并在元件属性面板中设置颜色Alpha值为0%。

7)

将文件保存为”横幅广告效果.fla“,按

+

测试动画影片。

3.操作小妙招

1)组织素材

2)控制动画播放速度

①单击【修改】【文档】,打开【文件属性】对话框,在帧频修改每秒播放的帧数。数值越大,速度越快。②插入帧增加时间轴帧数。

3)

形状间补和动作间补

动画素材

设置之后

主要用途

形状间补

未经组合,不可能是元件(必须打散)

时间轴背景色为淡绿色

控制影片剪辑的移动、缩放等

动作间补

要经组合,或者是元件

时间轴背景色为淡紫色

两个图形的转变

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回忆预习内容,动手操作,熟悉过程,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实践中学习知识。

课堂练习

1.外部的素材导入工作舞台和导入库中有什么区别?

2.Flash能导入GIF动画形态的图形文件到库中吗?[来源:Zxxk.Com]

3.导入到库中的图片已经是元件了吗?

4.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做成“动作补间动画呢”?

5.横幅广告渐隐效果制作完成,能不能把校车行驶也设置为渐隐效果的动作补间动画,让校车可以渐渐出现也可以渐渐消失呢?动手试一试吧。

6.判断:

1)在创建“动作补间动画”时,从外部导入的图片必须打散。

(×)

2)设置好“动作补间动画”后,时间轴的背景色为淡紫色。

(√)

3)在帧频中修改每秒播放的帧数。数值越小,动画播放速度越快。

(×)

学生回顾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让学生开动思维,回顾知识。

作业布置

作业1:思考在校车行驶效果中如何让车轮滚动起来,动手制作其效果。

作业2:制作火箭升空的渐隐动画效果。

学生课后练习,熟悉操作,加深巩固。[来源:Z#xx#k.Com]

帮助理解、巩固课本内容,了解更多,学会操作。

课堂小结

1.学会设置动作间补动画

2.掌握制作渐隐效果

3.运用操作小妙招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板书

上一篇:高考理科综合答题技巧下一篇:五年级小学生逛庙会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