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精选13篇)
1.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一
研究日记: 2013年5月16日 晴
实施牧区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心得
肃南二中 柴达虎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在课堂上实施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作为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伙伴,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紧抓住“小班化教学”的实质,方能真正将教育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一、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室布置
古代“孟母教子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智语,无不强调了环境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因此,精心布置教室的文化环境,让教室成为一个有文化品味的学园。成为温馨和谐的乐园。
班级环境应以绿为基调,在班级内外创设一个“洁、美、怡、育”的学习空间,班班有“四角”“一报”“一栏”,即少先队角、图书角、花卉角、卫生角、黑板报、“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专栏。这些板块或散落在教室的墙面上,或伫立于教室的某个角落,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为教室平添了许多生机。少先队角垂挂着“三簿”和自编的板报,记载下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的足迹;图书角为教室这个空间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墨味书香;花卉角春有花,夏有草,秋有果,冬有绿,相印成趣,同学们在这里除草、浇水、松土、防虫,为花草献爱心,与自然和谐相处;专栏和板报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既是学生搜集下载、归纳整理、书写绘画的成果展示,又是学生求知、质疑、问难、感染、体验、陶冶、激励的实践基地,它们成了班级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座位形式开辟多维空间模式
语文课上座位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课堂环境因素。“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生员的减少,空间相对的增大,为学生座椅的摆放提供了更为灵活变换的可能。座位从原先单一的变为能迎合各种教学需要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如马鞍型、周边型、圆桌型、对称型等,甚至某些课的随意型,这样便于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和合作。座位形式的灵活改变,不仅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密度,也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与和谐互动创造了条件。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环境,迎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嘴、眼、时间与空间。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专门的讲台,任何一个孩子的身旁都是我的讲课的地方,我可以随时关注任何一个孩子的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三、创设互动共进的牧区小班教育氛围
“互动”指多维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在教学环境(心理环境)中的多向交流与沟通。解松长期以来束缚于课堂教学中所谓的“纪律准绳”,优化互动情境,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1、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做为那只可怜的小壁虎,让学生来告诉我们小壁虎尾巴的功能,以前学生总是老师的孩子,这会让他来当老师,孩子们可起劲了,他们一个个“妈妈”或是和蔼可亲,或是循循善诱,或是幽默风趣„„孩子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总结了本课。
2.在情境中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在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如我在带孩子学习《美丽的小路》时,让孩子们小组编排课本剧。孩子们安排好角色后就开始认真的排练,每一位学生相互合作,无拘无束地分角色表演,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通过合作,彼此间的体验得到了交流,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无形中营造起来了。、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状态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四、多元化评价伴随牧区孩子快乐成长
1、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被赏识的快乐。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人都有一种引起注意,得到认可,获得赞赏的天然欲望,特别对于学习困难孩子一句表扬很可能唤起他的进取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上,我寻找机会给班上的习惯较差的轩轩激励性评价。在教学中,我还把这种赞赏别人的评价教给每个学生,使他们更愿意合作,同学关系也更融洽。
2、重视非语言评价,增强亲和力。
在注重语言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非语言性评价。体态语言的激励评价。人体是一种信息发射站,人的接触除了有声的语言外,无时无刻不用动作、表情、体态等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例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会意的点头、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体态语都代表了教师的评价。
3、采用延迟性评价,给学生进步的权利。
学生的能力品行肯定是有差异的,做为语文老师,我碰到那种因智力因素或懒惰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孩子就容易着急,但越心急越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尝试采用延迟性评价,并降低对学困生的评价指标。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4、家校联系本,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家校联系本是架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的桥梁,利用家校联系本让学生对自己的一天的表现进行自评、师评、家长评,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进步。
总之,教育为了一切学生,教育为了学生一切。让教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润入学生行为,这是素质教育的行为准则。
2.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二
1. 巧引妙导激趣,树立创新意识
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就是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只有树立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例1:一位教师教学《蛇与庄稼》一文时,在板书课题之后,突然对学生发问:“你们怕蛇吗?”在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回答之后,教师话题一转,又提出新问题:“今天要学的课文里却写到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却要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原因呢?”质疑设问式的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探求答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例2: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当学习“瓜”这个字时,有一学生举手说:“这个字与‘爪’很相似,不过‘瓜’下面的一点让我想到了一粒种子,所以就把它俩区分开了。”这时,我及时肯定了这个学生活跃的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要多比较、找异同、巧记忆。后来在学习“己”与“已”、“坐”与“座”等生字时学生果然各抒己见,效果极佳。这样的引导,能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肯定和培养。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2.1 营造民主氛围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
实施教学民主,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潜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同时,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从而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建立起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问,对教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利。
例: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时,针对学习难点问题:“人类在破坏了地球以后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教者可设置正反观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为“当人类在破坏了地球以后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反方的观点为“当人类在破坏了地球以后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在双方学生辩得不可开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对于能否移居星球的梦想,科学家们还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还没实现这一愿望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在民主式的辩论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发了他们深入思考和创新欲望。
2.2 媒体创新情境
运用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能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例:教学《瀑布》一文,可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挂图或幻灯片,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阶段,可结合教者的竖笛演奏,将音乐与课文朗读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学习情感的创新体验。
2.3 实践体验情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实践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教学《草原》一课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语句,创作一幅“草原美景图”。学习时,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体会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草原的美景,并引导学生想象草原上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噔噔”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中,学生的思考充满了天赋的灵性,从而蕴育了一颗颗创新的种子。
3. 自主课外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要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之中。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学生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境界。学生只有在这种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才能真正体味学习语文的无限趣味。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大语文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要经常带领他们接触大千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社团,鼓励爱好者参加。要支持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并帮助学生对成功的活动形式作及时的总结,以期有进一步的完善。节假日可进行多种有趣味的游园活动,如到游乐宫去,开展如猜谜、绕口令、游迷宫等游戏活动等。对于有特殊表演才能的学生,要重点加以培养,如小品、相声、舞蹈、演唱、课本剧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育。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如何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三方面论述了语文创新教育的意义。
3.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教育观念 教学方法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特别是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最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最充分的推进素质教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实施创新教育——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创新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我在创新教育方面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是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要创新,也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法与学法。可是目前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这是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鱼不若授人渔”,教师的教法最终是让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所以我认为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其能力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点。
1、发展学生质疑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联系课内、外,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不训斥、不敷衍学生的提问。提问是学生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外显,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与求同思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有助于撞击出聪明的火花。求异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索性与创新精神,教师不能以一绝对的答案封死学生的灵活大脑,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3、发展学生想象思维
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练习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能够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师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以简单、生动、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进行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领略到人类的创造发明所带来的高科技成果对于人类的价值,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激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评价方式的创新
教师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能采取单一的、绝对化的评价标准,尤其是不能轻易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成果进行评判。为了保持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要掌握多样化的的评价方式,因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评价或鉴别创造力的标准不在于给创造力打分或把学生划分成“有创造性”和“无创造性”,而是为了能在创造力出现的时候把它辨别出来,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教师要能够客观地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加以鼓励,肯定其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用单一的、绝对化的标准去抑制学生的创造动机与热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创新就是为了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正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7)
[2]黄俊. 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成才之路. 2011(14)
4.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四
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它具有强烈的个体特征。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个性特征,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去指点学生研读文本,使学生在个体主观积极的思维和情绪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读完一本书能对书中的人物或者是事件等之类的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书中能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火花、净化灵魂,能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乐趣,身心能够得到愉悦。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就和课程大纲的目标相一致了,育人的目标就达到了。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独有的个性化的认识,如此来训练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学生阅读的能力强了,教师上课就轻轻松松;如果学生的阅读不好,上课时连课文都读不下去,那么教师怎么上课呢!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加强阅读,如果教师不采取一定的阅读方法措施,那么学生的阅读就是没有效果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加强自己的阅读教学是最简单易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世界上的发明都是由于好奇心才有可能的,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要力求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个一个地掌握在手,哪个学生爱看什么书都掌握清楚了,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去给他们布置阅读篇目,当然了,如果能把课文糅合到阅读的整个过程就是最好的事。
就课本本身而言,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图文并茂,很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的课文内容清新典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课文富有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有的课文富有幻想,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带进科学幻想的境界,使学生陶醉于精神愉悦的世界;有的课文的语言文字十分精美,富有生活气息;有的描摹事物非常形象生动……如果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在配上音乐、挂图,就具有别样的情趣和氛围。现在多媒体普及了,我们把语言文字和现代的高科技结合起来,那学生的阅读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尽管学生对雪见惯不怪了,可想让学生真正体会课文的内容情感,教师还需要好好去设计。教师可先利用幻灯片给学生播放,大雪纷飞的情景,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雪中”,使其立即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同时引导学生联想以前见过的雪景,学生在欣赏美丽雪景的同时就有了求知的欲望,会马上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雪景的,这个雪景跟我们眼中的雪景是否一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四读四自”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有好奇心,我们教师也应该有好奇心。教师教学时间长了,方法陈旧,思维固定,如果不去变革,势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的思考,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5.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五
仓桥学校 费金弟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随后上海市委、市府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为切实改善学校德育工作,也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找到抓手,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制订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份文件。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出台了试行稿。并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意见》中要求将学科教育教学和生命教育相融合,实行“无缝衔接”。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
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于1906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让孩子远离毒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英国提出了“呼应课程”,以顺乎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日本教育界提倡一种“余裕教育”,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热爱生命是“余裕教育”的主题。日本政府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他杀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我国台湾学者孙效智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是指“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的一种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理想与实践的教育。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曾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短短几年间,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善于把渗透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
大陆学者肖川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李家成博士提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已经需要、并且可能在整体性深层次的角度选择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关怀生命,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
确实,学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学校教育具有生命性,它必然也对个体的生命产生影响。学生如何生活,直接影响着他生命意义的获得。压抑、消极、被动的课堂生活,带给学生的是负性的生命体验,是对生命本性的一种伤害,并无可挽救地造成生命的无意义感。这种影响,远远胜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养成,它已经进入人的灵魂深处。民主抑或专制、主动抑或被动、自由抑或压抑,决非仅仅是那一段生命历程的事,而是在造就一种人,尤其是在生命的早期。
本课题将生命教育定位于广义的生命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种全人的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语文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正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应“紧密结合‘二期课改’,注重发挥语文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如语文课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的那样,如果能有效挖掘语文课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师生精神生命的形成,激扬学生生命之力,焕发学生生命之美。
如何科学地、有效地实现教师从现场、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由讲故事到教育叙事研究的转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实践,可以为教师叙事研究的理论研究提供经验素材。《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应“紧密结合‘二期课改’,注重发挥语文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本课题可以探索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经验和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我们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作了以下界定:
1、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的起点。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生命价值的引导和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的发展。学校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培养起对他人的爱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概括地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2、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生命的个体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它的内涵和外延看,生命意识应该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生命意识,即能够关爱自己;二是客体生命意识,即是关爱他人(人和物)。
3、教学渗透,所谓渗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因此,本课题的“渗透”应该理解为,让生命教育不再作为单纯的德育教育,而是让其“逐渐进入”语言教学中,运用语言的魅力,通过有意识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目标。
4、叙事研究:指得是“教育叙事研究法”,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主体──教师的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它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对于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的方式,本课题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清理、寻找”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同时提醒他们在“清理”、“寻找”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时,关注研究过程中大量的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强调“把自己摆进去”,重视教师个人“生活史”对整个研究过程的作用,研究的对象不限于某些“特殊学生”,而是对每一个学生生命的关注。
(二)研究内容
1、在生命教育的实践层面开展深入研究,让生命教育深入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追求而造成的自由精神的淹没、安全而失去生命自由的教育、学生的群体认同而导致的对生命自由的放弃、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导致的教育目标的偏移等现象导致了当代教育对人的生命的异化(如漠视生命存在、压抑生命活力和扭曲生命意义等现象)
3、课堂教学中的生命价值取向应该是关注完整生命的发展、尊重独特生命的形成、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重视课堂生活的重建。
(三)研究目标
1、了解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对学生生命需要的不当压抑,以及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等现象;
2、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3、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4、探索教师从现场、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的训练方式,实现教师由讲故事到教育叙事研究的转变。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区域教学研究联动下的行动研究法,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感悟,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由点及面,螺旋上循环上升形成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中运用的基本框架。
本研究采取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来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学自我,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先研究并反思原有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并且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本题研究的策略。
第二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实践,注重积累有关案例。
第三阶段:在案例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 2010年6月。最终成果形式:经验总结和案例
三、实践探索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课题研究者,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观察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本课题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案例研究,着重研究生命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将生命教育有效渗透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其意义在于有机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体验感悟,抓实语言实践,使学生认识生命,悦纳生命,在积极的评价中激扬生命的成长。
(一)挖掘文本资源,生命因丰富而精彩 中小学语文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要有效渗透于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挖掘并开发教材文本中显性的与隐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生命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
案例1:六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一千张糖纸》教学片段
师:‚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表姑’这个词。‛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铁凝忘不了,甚至可以说是几十年都不能忘记这受骗伤害的经历,或者说是几十年还不能原谅表姑当年的行为。对作者的这一心理,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生1:表姑的欺骗带给‚我‛和世香‚深深的伤害‛,我也会恨那个叫表姑的。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长大了也要让表姑尝尝被骗的滋味。
生2: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铁凝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很会记仇,不会自我反省。
生3:不能一味地指责表姑,因为我们自己的言行也给养病的表姑带来痛苦,所以她才骗我们的。
生4:我会感谢表姑,是她让我度过了一个丰富、辛苦的暑假,让我学到了课堂中学不着的本领
……
师:表姑的欺骗是有意而为吗?作者写此文目的是为了‚声讨‛表姑吗?(在短暂的沉思之后,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生5:表姑的欺骗是不经意的,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表姑,甚至记恨表姑,应看到自己的言行同样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要学会理性反省自己的言行缺陷,学会理解和感恩。
生6:‚我们已经长大,可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作者的写作意图应该是告诉我们:大人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自己孩童时代不愿受欺骗,为什么长大了要欺骗小孩呢?本文呼吁大人们不要欺骗孩子,哪怕是不经意的欺骗,对孩子要讲诚信。
师:作者写作本文想要达到的目的:‚于欺骗的伤害中读出童心的唯美和真诚,读出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必要‛。那么,假如我们当了父母之后,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生7: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诚实守信,说到就要做到!生8: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对,学会尊重他人,哪怕是再幼小的生命。……
这个案例的典型之处在于教师开发了教材中显性的与隐含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课堂教学并非纯粹地教授课文,而应更多是以课文为载体,充分开发文本本身的生命教育资源,充分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而出的各类资源,发挥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经历和气质,他们对是同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不可能有完全相同之处。“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课堂上的教师,就应该努力的贴近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独特而丰富的心灵里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应是灌输行为,而是一个引导与播种行为。这样文道结合,更能触发学生对生命的感受、思考。
(二)营造学习情境,生命因无痕而美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创设、呈现学习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如果学生的学习与情境不相融,那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将不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学习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案例2: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展示课,上课的教师是外区县的优秀青年教师,整节课上得可点可圈,让听课者赞赏不已。但我觉得她的开场环节更让我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生:老师好。
师: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知道我是谁吗? 生:知道,是黄老师。
师:小朋友真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老师,您上面的投影片上写着呢!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老师相信你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肯定不错。可今天上课的主角除了我,还有……
生:(很茫然,互相看了看)
师:让我来告诉大家吧。(老师在上课班级一栏里打上了‚xx小学一(2)班‛)生:(异常兴奋)是我们,是我们…… 师:对,这节课你们和我是共同的主角,大家有没有信心上好课? 生:有(顿时不少学生挺直了腰,声音中透出了心中的喜悦)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教师在课堂学习开始前以简短的时间与简单的问答巧妙地营造了愉快的氛围,并唤起了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身心合一地进入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包括课堂情境与文本情境。
1.营造积极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是一个“大环境”,包容了课堂内所有的人与事件,师生情感多维交融;课堂情境是一个“大背景”,涵盖并影响着所有的教与学的行为。
(1)师生长期共同营造。案例研究只是撷取了课堂教学中一个简短的片段、一个精彩的侧面而已,但从中可以反映出课堂的人文气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浸润与滋养学生心灵的生命场。教师与学生一起长期共同经营,方能使之成为生命诗意的栖居之地。
(2)师生共同关注生命细节。课堂是一个繁忙的地方,是学生思想、行为、情感交汇的场所。教师要细心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关注每一个小生命的表现,投以关爱的目光,报以赞赏的话语,使生命于每时每刻都能舒心地成长。
2.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语文书上印刷的是冷冰冰的白纸黑字,文字中叙述的是感人的故事,描写的是真切的情境,塑造的是丰满的人物,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文本的情境是我们需要进入并体验、感悟的世界,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是要感受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形象、思想、精神,读懂并理解典型事件的意义与价值,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
(1)借生动的语言走进文本情境。文本的世界是以语言文字营造的,语言文字是思维与情感的物质外壳,语文学习必须凭借语言文字进行。教师传情达意的朗读与精心设计的导语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的两大媒介,而学生的模仿朗读、角色扮演等可以使学生从心灵上走进文本情境。
(2)以多媒体技术营造仿真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打破时空的局限提供了可能。中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就是直观性原则,基于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有些文本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直观性手段辅助,如影像、图片、音乐等。例:古诗教学《鹅》,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鹅在碧波中戏水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仿佛进入了与鹅同乐的世界。
(三)抓实语言实践,生命因感悟而灵动 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其要义是首先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开展生命教育。简而言之,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更要有“人情味”。“语文味”体现在语言训练与实践之中,“人情味”体现在字里行间与语气神态之中。
案例3:(六年级第二学期《‚诺曼底‛号遇难记》)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当学生读到面对船上的混乱局面,哈尔威船长坚定有力地命令奥克勒大副‚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时候,老师同样坚定、同样有力地对学生说:‚请你再读读这句话,我相信你一定有问题要问问船长‛。
生1: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会让开枪么?
生2:船长刚才还说要把六十人全部救出去,怎么又要打死想逃生的人呢? 生3:船长为什么要下命令开枪呢?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一下子就钻到了问题的核心,其实这三个问题是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下达开枪的命令?
(几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师:大家不要急于回答,我建议你们读读书,相信你们能从文中找到支持船长的理由。
(生读书思考,更多学生举手。)生4:因为当时已经乱得不可开交了,大副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也不行,所以船长就下令打死敢走在女人面前的男人。
师:我相信会有人为你补充。
生5:我为她补充。如果不组织好秩序,也许会有不少身体弱的人被挤到海里淹死。
生6:也许会把小艇挤翻,造成更多人死在大海中。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后果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在这危急现场,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生(齐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还有第二个理由支持船长的这个命令吗? 生7:救援的时间只有20分钟。
生8:在20分钟的时间内救出六十人,时间十分紧张,如果人们因为乱挤乱推耽误了时间,让更多人死亡,还不如杀一儆百。
师:你的意思是开枪是为了让更多人生存,对么? 生9:对!牺牲少数人,救出多数人。
师:看来,在这紧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船长的命令有力而又严厉——
生(齐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理解的达成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本意义的实现,实际上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只有打开读者的自我视野,才能找到与文本视域的差距,才能在理解文本视界时融入读者的视域,完成对话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视野替代学生的视野,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视野遮蔽其他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视野,才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语言,圈词划句,让学生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对文本解读的深入,把自我融入到文本之中、浸入到角色之中,随着文本人物的心路历程细细体验,站在他人角度审视生命,或许对生命的理解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感悟生命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生命的不同之处。
(四)倡导激励评价,生命因自信而激扬
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慢慢积淀成为可贵的自信;而消极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与羞辱感,出于心理自我保护的需要就会出现沉默、回避、退缩等学习行为,生命的成长性逐渐丧失,课堂成为生命的屈辱场。而课堂评价属于一种即时性评价,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发言、讨论等作出及时的评价,这对教师的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
案例4: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课文《荒芜的花园》的教学片段 师:贝尔太太第二块牌子上写的是个绝妙的主意吗?
生:我认为不是个好主意,她是想用蛇来吓退人们进入她的花园。生:我觉得是个蠢主意,它最后让花园变得荒芜了。生:我觉得贝尔太太有意吓人,这样做很不好。生:老师,我觉得贝尔太太的主意确实很绝妙……
(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其他同学的一片哄笑声,发言者顿时涨红了脸。老师用手势示意学生们安静下来,脸带微笑……)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声音很轻)贝尔太太想出了这个主意,达到了她想达到的目的。虽然贝尔太太的做法有点不对,但是我觉得人们的做法也不对呀,他们没有征得贝尔太太的同意,就随随便便进入花园,想干啥就干啥,破坏了花园的美丽。(声音逐渐提高。)
师:你是说,单评价这个主意确实达到了目的,但同时你觉得贝尔太太和人们的做法都有欠缺之处,对嘛?
生:嗯
师:同学们,听清他的话了吗? 生:……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学生的“另类回答”,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罕见。而这样的回答总会招致嘲笑声,使回答的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小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有时并不顺从问题的本身,并且有些学生总是喜欢从自己的关注点出发的,“答非所问”的现象是常见的。
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更在于教师正确的处理,及时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敏锐地澄清学生思考的价值。教师的表扬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也保护并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从评价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积极的激励评价,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激励场。同时也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
学生非常在乎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能得到教师与同学认可,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局限于学生回答的本身,要从多角度进行评价,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等方面,例如:回答虽然不正确,但是勇气可嘉。
我们倡导如下的激励评价方式:① 纵向性自我评价,即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激发积极的情绪,从而进行自我肯定,激发自信。② 差异性互动评价,即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评价依据,将“现在的他”与“以前的他”相比较,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明确努力的目标。当学生遇到失败时,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引导学生客观分析、正确寻找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让学生明白失败中可能存在成功的因素。
我们认为激励评价的心理价值: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过度否定性的评价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可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学习的效果。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则会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对教师的指导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教育、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
四、主要成效
(一)学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命,还要让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感悟生命,从而激扬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生命教育的开展引导学生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来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塑造了青少年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通过生命教育他们渐渐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当他们能够感受、体验生命的美与真时,这才是生命教育的一个起点。经过课题的实施,我们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生命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现摘录学生的习作以佐证:习作一
曾经的我很迷茫,出来没有思考过生命是什么,更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只不过是几十年,弹指即逝,何来意思?
但今天读了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后,我对生命有了新了认识。
这篇文章并不长也没有优美的词句做修饰,但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多生命的热爱和珍,寓意深远,主要讲述了一只小飞饿在险情中挣扎求生,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小苗,以及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律动。从而感悟到了什生命的可贵。
……
意志倒下时,生命就不再屹立。人生,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让生命之树长青不老。(初一唐泽宇)习作二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可贵的,是稀有的,是美好的,但生命需要拥有它的人去创造奇迹,去开创未来。
让我们共同携手去爱护生命创造未来吧!(初三 何菲燕)习作三
生命自开始便是沉默的,但生命偏偏又是不甘寂寞的。我们太平凡,但我们又不甘平庸,于是我们每日每夜地努力,但阻碍我们成功的荆棘又往往刺破我们的皮肉,以获得我们的眼泪与鲜血。我们无语,我们无力,但我们有心,我们沿着心灵的指引,冲破重重荆棘,踏入了隐藏其中的玫瑰花园。我们依旧无声,我们只是继续在玫瑰花丛中追寻生命的真理。‛(预初 陈涵婷)在我校实验的一个班级中,有一次上《紫藤萝瀑布》的时候,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文中说“我很想摘一朵”,又说“但我没有摘”,“我”为什么“没有摘”?在以前的班级讲授(没有给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之前)这篇课文提到这个问题时,很多的学生就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我没有摘花的习惯”进行回答。但是这一次,很多学生都说到了“怒放的花朵也是一个生命,对于生命,不管是人还是花朵,我们都应该善待与珍惜”。多好的回答呀!我并不知道作者宗璞在写作时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是从学生回答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对生命的真谛和内涵有了真正的理解。
蕴生命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一些生命体,从而提高人类自己的生命质量。同时,生命教育也将反过来增加了学科教学的内涵,使学科教学和生命教育相互促进。
(二)教师富有生命情怀。
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想,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在参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教人先正己,育人先爱人,把尊重生命作为自己师德的重要支柱,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养成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怀,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着力于班级精神的涵养,着力于生命课堂的构建。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
教师在指引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时候,自己也在感悟生命,教师通过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的形式随时感受来自生命的洗礼。正如一个老师在感悟生命中写到:“生命就像人生的青春一样,只有珍惜,才会在品味中发现,它竟是这样的美好!”“生命是一个奇迹,也是一段悲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要从这个世界上离去。我们不能白白地辜负了这一段时间。我们并不需要像居里夫人那样伟大,我们只要做一回自己,理解生命的真谛。”
在人们的观念里面,教师就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就是“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教师更是“别人前进的脚下梯子”。于是老师就与奉献和牺牲划上了等号。诚然,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对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起着重要的感染作用。但是,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更应该造就自己,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指引学生认识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命意识的提高。只有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了一种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时,才能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生命的芳香,品味到生命的价值。
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反思中成长,也指引着学生领悟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美妙。
(三)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反思,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能力有了较高的提高,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对生命教材的敏感性增强,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更强,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悟生命。这些经验对老师以后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生命需要每一个人的品味,更需要每一个的呵护,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生命定会越开越灿烂。
五、研究反思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小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尽管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它的实践异常的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年代,教育教学都将因生命而绽放光彩!参考文献:
1、《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肖川
来自肖川的博客——“肖川的教育理念” http://blog.cersp.com/81650/674727.aspx
2、《课堂,凝视生命的细节》 林高明 《教师博览》 2006年第9期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天津教育出版社
5、《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发展前景》 宋兵波
《思想理论教育》 2006年第6期
6、吴增强、张声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生命教育解读》
7、孙道进:《论科学知识的生命伦理向度》,《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参考书目:朱小曼教授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9、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10、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11、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教育研究》1994,(10).
12、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 《思想理论教育》 2005,9
6.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六
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在何方?素质教育的提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自的教学详践用语教学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方教学改革,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确定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言教学的目标必须体现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我觉得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它在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草药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物核心目标,致它是由国家规定并要接受国家和社会的,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能力.
二是一般学科能力.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有它独特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其中有的属于技术,例如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书写一手好字,还在收集,整理、运用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等.一般学科能力是不要考虑的.但它们恰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称其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难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是动机态度意志等情感领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情商.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小语教学只注重了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轻描淡写,或熟视无睹,甚至雪上加霜,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情感.这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其实,认知和情感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合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在小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二、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其充分发挥在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 、师生平等,突出主体.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课堂的主人究竟是谁?从理性上谁都不怀疑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仍然是手捧教案,(当然,这绝不是否认备课的重要性)像节目主持人那样,主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按部就班,一问一答, 40 分钟看来颇热闹,其实学生无半点“自由”,相反,课上得不理想,责任还在学生“配合”得不好,怪学生“启而不发”.然而学生为主体,但主体是不能恩赐的,主体必须要有会学的本领.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本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交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控程序,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按“感知 ----- 理解 --- 评价”将其分为“导入初读、精读、深读、总结”几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之为学生所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程序自己进行学习,进行发现交流,教师精讲、重点点拔,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面向全体,注重个性,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保证.
素质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我们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将个别当作全部的不合理现象.如: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个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学生答对了,于是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装答对了,就能代表全体学生答对了吗?显然不能.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提出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既要为优生搭建舞台,也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搭建舞台;既要让学生表现语言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行为才能,既要让学生表现逻辑思维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形象思维才能.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给优生有提高的时间,给一般的学生有理解的时间,给有困难的学生有补缺的时间.我县推广的“双分”教学以及上海一些学校研究探索的“分层递进”教学都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3 、发展能力,培养习惯.这是我们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
素质教育旨在发展人的能力,这是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节奏拖沓,方法繁琐,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缺乏运用性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很不利.
首先,我认为 科学实用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小学语文界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我们不能片面,单纯地强调某一教法好,一窝蜂地拿来用,不管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材.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种教法,或哪一种教法的某些方面,只要它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适合我们的“生”情,就可以借用,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我们在确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个观念后,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花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和容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能有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有一个“读 --- 悟 --- 问”的学习过程,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如“质疑”,它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我们不能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学生学习的权利.相反,对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精神要加表扬鼓励,激励其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养成自觉、持久、主动的学习习惯.
三、开展素质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彻底摒弃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的立竿见影式大量课业训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制作卡片,摘录,写读后感等,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要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举行各种读书活动.如:佳句佳作欣赏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签制作演等.
四、创造素质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这里,社会上的大环境姑且不说,校园里,教室内都应营造一种积极的良好的素质化的语文教学环境.我们的一些学校一到考试来临,就在校园内挂出“离考试还有 XX 天”的警示牌,使学生一进校门就噤苦寒蝉,不敢高声语,不敢随意行,一头扎进作业里.一些教师也要求学生确定追赶目标,订出成绩档次,写出保证,种种高压剥夺了学生阅读、交流的时间和权利.我觉得功在平时,本来素质教育的成果也须经过考试来验证,只厅我们平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素质化的教学,还怕考试吗?
其次,教师讲台上的课堂用语,在与学生交谈中的生活语言,在批改作业中的书面语言等都应规范化,有一定的文采,不能随口所欲,教师的书写更应规范.
7.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七
一、中学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知识, 还要努力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 中学生物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我们要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 如生物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学生的课外作业等, 各个环节都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的是, 一位合格而优秀的生物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讲好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另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就是不搞一言堂, 不搞满堂灌, 不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宽松、平稳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改变以前的那种我讲授你倾听的状况, 而是推行“不举手提问”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随意请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话, 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一些探究性问题, 缩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中学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 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 有一些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总是过于简单, 只要用“是”或“不是”就可以回答, 看似推进了课堂教学, 实际上却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绊脚石。中学生物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问题, 如“为什么说……”这样的问题就是迫使学生运用记忆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来进行回答, 如果问题设置的难度够高, 那么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我们的试卷在出题时, 也增加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习题, 如主观题的大量出现,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措施, 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呢?”这些题的答案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答案也不固定, 只要是学生能够自圆其说, 一般都给出了分数。我们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另外, 笔者还设置了“我是小老师”“我来做实验”等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相互激励中, 学会思考, 学会探索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告诉学生学知识一定要活, 活学活用,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一个生物现象先分析后综合, 再进行检验式的反思, 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思考能力。笔者在教授学生学习蜜蜂的发育特点时, 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蜜蜂个体产生的差异那么大呢?是因为食物不同、待遇不同吗?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加赞赏, 因其是经过深入思考得出来的, 这也显示出了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 笔者把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 并告诉他们应该是去哪些地方找相关资料, 并对于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给出小科学报告。学生带着疑问去查资料, 学习兴致高涨, 学习效果出奇地好!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这个学生给出的小科学报告最认真、最细致。从此以后, 学生经常会提出自己的小问题, 并能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式得到了解决, 这就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了实处。
三、中学生物教师要贯彻启发教学法,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生物教师还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 重视实验教学法。可以说, 实验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教学基础之上的学科,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表达能力、科学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中学教材上提供了很多实验, 课程标准上对此也给出了一定的指导, 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 初步学习设计实验报告, 科学分析收集的数据, 进行深入思考, 解释其出现的生物现象, 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比如笔者在对矿质元素进行实验操作时, 就用问题贯穿了始终, 由浅入深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洋葱的根只有长到5厘米时才能进行实验,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等教师用甲级蓝溶液进行染色后, 其根部会染成蓝色?而根上的蓝色清洗不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启发了学生思考, 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态度。在形成知识的同时, 笔者把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性知识方面的培养落到了实处。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他们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甚至有一些学生还提出了创新思维答案, 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一定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下工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学习主动性, 让其尽快地进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来, 从而让其在创新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创新教育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和迎接的挑战。新的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对于中学生物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还可以通过贯彻启发教学法,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融入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31-01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指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机制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从其本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言语创新精神和言语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语文创新教育要摆脱不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充分调动语文学科的有力因素,吸取民族文化并批判性的继承,在此基础上,于语文教学、说、读、写各项活动中重视语言的运用。当然这种教学活动离不开具有个性的教师的导向。
二、小学语文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语文创新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机部分,及时落实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暴漏了诸多的弊端,那么想要走出语文教学中的困境,就必然要进行语文教学创新,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从语文学科的自身发展角度来看,语文学科是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因而必然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基本任务。语文创新教育就是利用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可以说,从语文学科教育创立以来,从语文的表达形式到语文的教学内容,从语文教育理论到语文教育实践,从语文教育模式到语文教育心理,每一次变化发展都体现着语文教育的创新。正是这些创新,才推动者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所以,创新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需求。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与步骤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并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只有激发和培养兴趣,才能使学生转变观念,变厌学为乐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力求生动、形象,是学生能够自己进入情境,主动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一种想要学习的强烈愿望。
2.提高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尤其小学生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千奇百怪,这个阶段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想法,应该给予鼓励以及引导,并且可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引导得法,就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种,教师不断要教,更重要的是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合理的想象与分析。
3.语文教师创新观念的改变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个母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向,要想学生有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思想。以往的照本宣科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教学程度,也无法满足小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及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将创新思想入会贯通,用巧妙的方法传授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模式传授不一样的思想。使得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使得学生们真正的爱学习,爱创新,爱动脑,将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这一系列的改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教学内容、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做出大胆的创新与尝试。
4.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有了创新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就会采取各种创新的模式,创新不仅仅要体现在表面的课堂教学工作上,更要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从而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的方法有很多,要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分别对待,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的形式,摆脱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会自己动脑想问题,也会认真思考问题,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潜力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另外,老师可以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们自己结合实例,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彻底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固有方法。最后,教学过程本不应该是先教后学的状态,我们要正确对待教学工作的内涵,边教边学,循序渐进,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将情景教学,实物教学,声像教学,立体教学,动画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融入语文教学的课堂当中,建立起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模式,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
9.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九
渗透素质教育重视创新教育-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与自身双方面对创新教育进行开展与实施.小学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而且具有个人独特的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对当今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作 者:王忆晗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教育学院08小学教育浙江台州317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10.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十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该怎么教?这是当前部分小学教师的困惑。其实,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最具有特征的规律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彻底扬弃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严格遵循教学本身的规律,构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得法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小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大纲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方面看,“得法于课堂”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必须完成“三读”。一是读懂。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穷人》这一课,学生通过自读、默读等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女主人公桑娜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的过程,而且懂得善良的桑娜对不幸的西蒙的那种牵挂,那种同情,从而理解人物在特殊心情中的特殊行为。二是读会。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学生的“训练场”,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从而真实地体会出文章的思维感情。像进行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激昂处来个激昂,悲伤处来个悲伤,从而促使学生不仅仅感知外在的美,还能进入内心进行激荡情感的品味。三是会读。语文课堂教学要带领学生走一个来回。
“来”就是上述的“读懂”、“读会”,即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就是指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知道课文是怎样表达这些内容的,即达到“会读”的程度,使学生从中学到作者是怎样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中心和体现写作意图的。如教学《观潮》,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领会写法。①作者看海潮,是怎样观察的?课文为什么能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②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观潮”写得栩栩如生的?通过诵读欣赏、品味揣摩,使学生明白,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从形、影、声三个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下来,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达到“会读”的境界。完成“读懂”、“读会”、“会读”这“三读”,从教学目的要求方面看,这就是语文科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始终徘徊在第一二层次之中。
二、得益于课外
课堂教学“得法”的多少,终归是“课堂”上的事,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充其量只是个典型的例子。语文科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和教育性特强的社会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在社会中开拓语文学习、巩固的大后方,把知识建筑在这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构建起“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模式。
1.上好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上好活动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首先要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激励学生自学语文书籍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都有自己的生活。第三,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参加语文的各种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读书,读书后又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劳动。
2.用好生活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它是运用和学习语言的大课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访问、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吸取和积累语文材料,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语文学习,如写《给抗洪抢险前线的一封信》等。
可见,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授之以渔”,并使之在课外得以真真正正地应用、巩固和延伸,这才能使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健康地运转。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斑羚飞渡》教学案例
一、案例设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是知识的窗户,才能的马达,创新的动机。质疑,即提出疑问。阅读中的质疑,是指经过较充分的阅读感知分析后提出疑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而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师设法教得学生没问题,这便是成功的教育。而现代的教育观则认为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才是成功的教育。“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遇到新的困难的情境一样。(杜威)”所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一次,我在上公开课《斑羚飞渡》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二、案例过程
师: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这句话我随便说的,没指望学生提问,因为快下课了。我希望学生上完课没有问题,那我可以圆满完成这堂公开课,准时下课。但事于愿违,一学生突然站起来。)
生:我认为“两座山峰之间相距约六米左右”这句话有毛病,其中“约”和“左右”都是对六米的限制,都表示估计,只需一个就行了。
(学生振振有词)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个错误,老师都没发现,你可真了不起。
(这一表扬可好了,“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都来劲了。)
生:老师,“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它们掉到河里,怎么能“粉身碎骨”呢?
师:你真细心啊!作者用词不准确,是吗?说得有道理。
(这时,后排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露出赞许的微笑,我眼睛一亮,计从心来。)
师:同学们,刚才王涛、叶晨同学提的问题很好,你们还有另外的见解吗?老师希望你们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虽然我知道时间不多了,但我预感接下来会更精彩,所以我继续问了。学生竟真的一发不可收拾。)
生:老师,我认为 “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这一句有毛病。流星应当是倾斜的,不可能笔直地往下落。(后排响起了掌声。)
师:是啊,你真棒!
生:老师,作者写“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这句话不好。老斑羚这里表现的是对生的渴望,是宁死不屈的精神,说它“老眼昏花”或“故意要逞能”是贬低老斑羚。
(掌声)
师:你为老斑羚抱不平了,是吗?我赞成你的看法。
(学生笑)
生:“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这一句不真实。人有可能被感动,那么狗也可能被感动到吗?猎狗的狗性决定,它这个时候只能是精神亢奋地追逐、围捕、狂吠、撕咬,而不可能被感动得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师:同学们,你们说呢?
生1:是的。
生2:不,这里是采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我觉得无关紧要。
师:各有见解,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就行。
生:老师,伤心崖“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剖开”不如“劈开”。“剖开”
的东西应该比较小。
(掌声)
师:这掌声是对你看法的肯定,真不错!
生:我觉得他们不可理解——他们是来打猎的,但为什么在羚羊都要摔死的时候
不开枪呢?
师:他们可能是被感动了。
生:如果是被感动了,那为什么不撤退,放羚羊一条生路呢?
师:就是啊,我也不理解。
生:“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
出了长长的舌头”不真实,你看得目瞪口呆了,就根本不会注意到狗和其他猎人了。
生:老师你刚上课时说,斑羚是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可是作者却说它们有七八十只。
„„
师:同学们通过研讨,发现了课文的失真之处,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一大收获,而更大的收获是同学们敢于质疑教材,探索真理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三、案例反思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受益无穷。”这句话从侧面记述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的重要性。有的课上,学生质疑十分热烈,但水平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浅显的问题上。这就说明学生质疑的宽度、深度以及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应切实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应帮助、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出重点问题,使学生的质疑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完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飞跃。
11.高中美术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美术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87-01
现代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即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1]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性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当前美术教学的迫切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教学方式的创新,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制定的“格式化”知识,教师忠实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训练,逐步丧失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鉴赏一幅名画,教师只是讲授课本表面的东西,学生也只会从画的表面简单了解作者、内容、主题等,不能深层次探索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及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就无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美术课堂,突出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美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作为一门素质教育学科,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是它的本质。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扬弃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一种“大教育观”,让单一的美术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视课本为唯一的教学标准,一堂课可以提取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深入走进鉴赏课堂。如我在《人间生活》第一课时中国篇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点的选择上,强调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的具有恒久价值、相对稳定的知识。于是选择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一幅反映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生活风俗画,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精细的笔法,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宣和年间汴京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的经济面貌、城乡交流和民情风俗。在长达五米多的画卷中,对工匠、商人、士人、医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和儿童妇女等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的精心刻画,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和积极投入对画面鉴赏中呢?我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扮演画中一些人物,重现当时的情景,有卖东西的商贩,也有路人,船夫等,并让学生猜想当时这些人物会有哪些语言交流和动作,整堂课学生都身居其中热情很高,课堂氛围非常好,这样的美术课才有活力。这就是一种创新教育,既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要勇于挑战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在借鉴与汲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践,超越自我,创新出既符合自己个性特色、教学风格,又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能将文字教材与声光、图像、色彩、动作融为一体,能生动再现事物和形象,给学生以形象生动情境感受和跨越时空的丰富知识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如在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现蒙娜丽莎的画像,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给出的表格逐一分析鉴赏画面内容及创作背景和意义,挖掘图像中蕴含的价值,边讨论边显示结果,既节省时间又能直观及时看到知识点,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之后展示其他人所画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蒙娜丽莎,如有胡子的蒙娜丽莎,恶搞的蒙娜丽莎,穿越的蒙娜丽莎等等,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知道原来端庄肃穆的蒙娜丽莎还可以这样表现,从远观到触手可及,使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印象,激发出不同的思维创造和创新能力。
四、落实创新教育需建构新评价观
随着学校创新教育的推进,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愈来愈不能适应学校创新教育的需要。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关注,承认差异,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一切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灵活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中,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还要正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选择的学生不能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对同一选择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不宜使用同样的评价标准[3]。
例如:在绘画过程中,开始画的不好,可以通过后面的努力画好。学生通过努力改变了错误,教师可以把学生第二次的成绩作为学生的学科成绩。这样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多次地证实自己,成绩稍差一点的同学也有了“补正”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他们进行课程组合,尊重他们的选择,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创新给我们的美术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为我们的素质教育实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施创新教育不是一个学期,一个学习阶段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在过程中要有创新精神,钻研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知识水平,不断地注入创新意识,不断地总结经验,勇于担起创造性教育改革的重担,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J].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2]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2.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十二
一、对文章内容的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古代人们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总结。教师应利用语言的描绘,引领学生深入文章情景,结合作者的内心感受,使其能够准确地对文章的宗旨进行融合。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备课环节中,适当地对情境教学法进行运用,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利用教学情境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才能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作者思想、教师思想、学生思想三个方面的融合,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授课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激发,使其能够在“感同身受”的前提下,实现作者内心情感活动的再现。
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大量的优美文章,其字里行间都是对作者情感的抒发,对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地教学工作,将学生引入文章作品中,是教师首要面临的难点。例如:在《春晓》古诗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即通过学生对“诗人孟浩然”的再现:深夜,独自一人在房中熟睡,受到风雨声和鸟叫声的影响,而从梦中惊醒,“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走向窗边,灵感即可抒发,利用伤感的语句,对自身的情感进行涌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加深对学生诗词意境的体会,还能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感知力。
归根结底,情境教学法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利用教学情境的设定,教师利用思维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利用作者的角度,对文章作品进行合理性地分析与解读。例如:在《塞下曲》古诗中,诗词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词中虽然并没有对将军的英勇和威武等字眼的描述,但是却从月黑将军出猎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应采用鼓励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探究、思考的角度,对文章的个人见解进行表达。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最好手段,其音乐符号完美地诠释人们内心情绪,基于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利用音乐鉴赏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融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对鸟叫、流水声和蜜蜂叫、马蹄声等进行整合,结合神秘森林画面的运用,对《风之币道》进行播放,使学生以森林游玩人的角度,对森林中的景色进行表达。在音乐播放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所听、所看、所想进行表达,利用文字撰写的方式,将其完整的记录。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自身的听力、想象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心理情感的总结,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抽象文字向优美乐曲的转化工作,以直观化、生动化的角度,对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进行启发,从而达到心灵与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北京亮起来了》文章中,教师可利用影视或音乐等辅助设备,创造可感和可知的情感意境。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对比可知,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在教学质量等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可结合游戏的活动方式,在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的同时,增加学生间的合作。在游戏环节设定中,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团队之间的友爱与互助。对于小学教学工作而言,语文教学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如只采用单一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会造成课堂教学氛围的死板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大力开展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五、结束语
总结上文,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分析,结合其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实际运用,可知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全面调动。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不断地对新教育政策进行全面熟悉与理解,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工作的最大化发展,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型人才。
摘要:教学体制的变革,使其教学方法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快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进行详细分析,意在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实际运用,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课外语文:下,201 5(6).
[2]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13.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十三
人类在不断地创新、创造中推进了社会的发展。21世纪正在呼唤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在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浅淡如下看法。
一、利用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疑问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质疑来培养学会声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环境,激发质疑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营造前提条件。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没有任何压抑的自由中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思维得以最大的发展、开拓。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心好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施以任何的压抑、干扰他们的好奇心和好问心,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问得放心,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发挥潜能;放开想,大胆问,才能问出有创新、创造性的问题来。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保证。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语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抄写在质疑本上,待后质疑。
2、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雨的颜色》,引导学生提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为什么会有绿色、红色、黄色的变化,搞清了春雨和春天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春雨给大地带来生机的变化,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能力。
3、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相知道什么?学生进行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快乐的小青蛙”而不用“小青蛙”? “快乐”二字体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小熊和小鹿》,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为什么说小熊和小鹿都是讲信用的好孩子呢?通过议论点拔,学生明白了小熊和小鹿都遵守了诺言,只因为是小鹿发高烧住院了不能来。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中,儿童往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之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思考问题,这些均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燕子妈妈笑了》课文结尾处写到“燕子妈妈满意地笑了。”在充分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思考,进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这样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一仪,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
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发现和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能力。
求异、求变、求活是课堂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三求”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这“三不”要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在学生学习了每一个“知识点”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都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创造发明。如作文教学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的表达手法;用相同的方法去写,可写不同的事物;开头、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换个开头、结尾试试看......等等。再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对于字形的识记,不能只会用偏旁部首分析部件条块组合、新字旧字对比等方法(当然这也是识字教学常用的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作思考,想想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奇特联想呀,编谜,描述等),同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不同角度的思考,如识记“省”字,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上面一个少,下面一个目,合起来就是一个“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位学生说:上街买东西,用眼睛看来看去,就可以省很多钱。同样是识记“省”字,而且都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造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注释,具有明显的创造性,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的发出、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接受的信息也只有一条,即来自于教师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单一的。如何使信息交流多向性呢?首先,求活就这三部分来说,都应该是“双向”的,即发出者要承担接受的任务,接受者也应该有发出的权利。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呢?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这样的“双向”交流,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学生查的潜能才得开发,创造的激情才得以释放;其次,从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角度说,应该“多向”。既要从教师方面获取信息,也要从同学方面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特别是来自于同学方面的信息,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忌和约束,最容易发出“创造性信息”来,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良好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才,而创造思维能力,指的是思维主体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直觉和灵感。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产生,从写作欲望的突发到材料的综合,主题的提炼,内容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始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着眼点放在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情境,唤起思绪。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的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阅读教学中可按“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剖析不
足”的步骤进行。具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钻研、揣摩、品味,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新见解,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不足。这种方法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开发智力,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大胆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其次,要结合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创造活动的思维。创造活动是运用现有知识、经验、技术和方法提出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关系或新方法的个体活动,即建立在科学成果上的一切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活动。文章写作就符合这一内涵。因此,在写作训练中,要多训练些想象、联想之类的作文,鼓励学生编造自己幻想的场景,神话般的奇迹和梦想之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创造思维的闸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修养,使自身具有创造能力。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要求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是没有的,在任何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不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可能全部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而要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需要自身不断地“充电”,不断的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四、加强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莘莘学子对学业的兴趣应是为师者的又一要著。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担心灌输知识不全面,“讲”不到位,导致上课总是“老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一双手”的单调枯燥教学状况。不少学生感到越学越无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受到压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愈来愈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改革陈旧的灌输模式,把语文课上“活”,要立足本本,走出本本,要为学生创设大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广蓄知识、拓宽视野,结合教材,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后动,如:举行辩论会、演讲比赛、趣味知识竞赛、自办班级文学园地、手抄报比赛、自编自演课本剧、进行社会调查等,还可以运用录音、录象、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推荐阅读:
对于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10-19
西藏农牧区论文初中汉语文论文写作教学论文06-28
牧区工作07-20
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交流材料06-18
内蒙古牧区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07-19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总结06-2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6-13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6-22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总结06-30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