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共12篇)
1.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一
论文提要: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备课时善于设置一些精彩的提问,可使学生揣摩到课文中难于领会的问题,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提问设计
教学,贵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而提问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提问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提问过程即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好的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当堂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间经常使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教学基本功。有人说提问好比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这话说得即形象又在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课堂的提问,力争在45分钟的课堂出效益。如果说
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者说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设计怎样的提问才能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呢?
一、课堂上的提问要有目的性、明确性。
课堂上的提问教师自己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渗透明确的教学意图,而不是为问而问,随心所欲。那些毫无联系的提问,单调、陈旧、八股式的提问,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学生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教师的提问与启导应有丰富的内容,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考虑学生的全方位收益和教学的整体效益。那种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在哪里问就在哪里问的做法是应当摒弃的。不然,就会节外生枝,脱离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陶陷入盲目性。
课堂上的提问要提得明确,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性质和要求,不然,学生就无从思考,无从作答了。首先,问域不能过大。如:《荔枝蜜》这篇课文,开头从不大喜欢蜜蜂写起,如果问“开头从什么情感写起?”就是明确的问;如果问“开头从哪里写起?”“哪里”这个问域过大,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也是不知如何回答才符合要求。其次,问句中概念要明确,否则学生会作出答非所问的情况。如:《听潮》一课中问:“哪些词表现了大海的愤怒与凶猛,哪些词表现了大海巨大的力量与威严的气势?”这里问句概念相容,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再次,问句不能有歧义。如果问句有歧义,模棱两可,那就叫人不知如何回答了。
二、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高质量的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课文内容而言,应围绕学习重点、课文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去提问,如关键处、含蓄处、精妙处,也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导入佳境、诱发兴味。教师应选定这些触发学生思维的引爆点来设计精彩提问。如:《祝福》一文中,祥林嫂死后,“我”问短工,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短工说:“还不是穷死的。”这几个字似乎平平淡淡,无甚分量,但究其句意的容量来说,却不仅仅如此,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进一步追问:“祥林嫂的死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意义大不大,有没有反响?”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大,也没有什么影响。”教师趁机点拔道:“是的,祥林嫂的死在当时人们心中是很正常的该死,正是这‘正常’的现实才构造了一幅完全的中国封建农村社会环境的画卷,揭示了人们不觉悟的根源。”这样使同学们对《祝福》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深入了一步。
又如:《祝福》中有一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教师可在这里故意念错成:“内中有一个空的破碗。”然后趁机问学生为什么把“空的”置后?这种激疑解疑的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体会到祥林嫂痛不欲生的心境,体会到鲁迅遣字造句的匠心。把握好提问时机需要教师去认真钻研教材,掌握重点难点,这样设计出来的提问才精彩,才容易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设计的精要性。
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教师要紧扣教材学习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情况,力求设计的提问少而精,尽量避免满堂问,要加大提问的容量和质量。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中第三个故事,学生似乎一看就懂,但是在这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教材进行设疑讨论:“作者为什么三次描写志愿军‘笑’的表情?”然后引导讨论,让学生明白,第一次是微微的笑,表现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次是爽朗的笑,表现战士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深切怀念;第三次是欲言又止、红着脸不好意思的笑,表现战士们不求名利的高尚思想。这正是作者对志愿军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提问数量少而容量大、思路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课堂中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的提问或者说思考性很差的提问,如:“白杨树平凡不平凡?”“不平凡!”“双喜和阿发他们白天去看过戏没有?”“看过。”“车夫真是自讨苦吃吗?”“不是。”这类提问就没有什么启发性,同学们机械地回答“是”“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活泼、热火朝天,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取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都存在许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些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并培养他们独自发现矛盾、揭示问题的能力。如《故乡》中有一段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明白如话,似乎一看就懂。正因为如此,学生也就往往满足于此,而不去注意挖掘语句里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但老师却在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提问:“闰土的第六个孩子几岁了?”学生原先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听茫然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赶紧阅读课文,下文有交代,只有五岁。教师又追问:“连五岁的孩子也被迫参加劳动,却又总是吃不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思考和议论,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旧中国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悲惨画面。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更加认清了中外反动派残酷剥削压迫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五、课堂上的提问要生动有趣。
提问的高明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提问要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情趣而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如《愚公移山》中有一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孀”“遗”二字说明男孩的父亲死了,而老师不直说,却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孩子的父亲同意吗?”学生乍一听,傻了眼,再一想,恍然大悟。在愉快教育的气氛中,对“孀”“遗”二字的印象特别深刻,从而也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如:《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要他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如果提问:“诸葛亮是怎样把箭造好的?”就没有什么趣味性,不如改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太难了,那个同学能帮助诸葛亮完成这项任务?”这样一问非常有趣,学生也乐于回答,与此同时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六、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所谓梯度,就是提出的问题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题目过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与轻视的心理,太难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回答,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像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的那样:先问一些较容易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渐渐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于是他们登山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如:小学课文《月光曲》中“陶醉”一词可通过三个步骤来使学生理解、掌握、运用。
1、听着贝多芬弹奏的美妙乐曲,兄妹俩怎样了?--找出词语并要求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2、兄妹俩为什么会“陶醉”?--因为兄妹俩穷,又渴望聆听贝多芬的音乐,当偶然的机会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的优美,所以沉浸其中。把“陶醉”一词放到课文具体语境中去体会。
3、除了课文中的用法外还能用“陶醉”造一句子吗?--运用陶醉”一词。
这一组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都有所收获。总而言之,提问是一门艺术,目的是要“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提问设计要体现教材的内在联系,问题的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语文学科的特点。
参考资料:
1、《教师教学基本功》中国人事出版社.03
2、《中学语文教育学》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08
3、《语文教育职业技能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05
4、《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纲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08
5、《语文教学参考》 月刊杂志 .06
2.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二
世纪之初, 我国的教育形势发展风云激荡,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刷新, 常宁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迎难而上, 锐意创新, 经过5年来的努力探索, 逐步形成了符合农村教育需求的“四化”教师教育新模式, 取得了教师教育工作的丰硕成果。
一、理念科学化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而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提升质量的关键。我们在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 统一认识, 确定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
2003年, 新一届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履新。而此时的常宁教育, 正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升, 二是农村新课程改革推进举步维艰。如何破解常宁教育困局, 已成为决策者们的严肃课题。常宁市教育局选择当时的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履新的第一站实非偶然。教育局长在同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实现“兴教强市”的战略目标, 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就必须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 就必须把教师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03年, 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 在整合电教站、教研室等资源基础上成立了常宁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组建了新的中心领导班子, 从2005年起每年从财政列支近200万元作为教师教育专项经费, 并先后投入近500万元改善中心办学条件。市教育局出台了《常宁市教师培训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教师培训费用的若干规定》、《常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关于常宁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特色大专班的招生工作意见》等系列制度。以上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常宁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审时度势, 探索符合农村教育需求的教师培养新模式。
世纪之交,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完成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后, 先后步入发展的困境。2003年新组建的中心领导班子在认真地分析了当时教师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深入调研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后提出了“一体两翼, 上挂横联”办学思想。即以师资培训为“主体”, 以兴办特色教育大专班和成人学历教育为“两翼”, 上挂高等院校, 横向联系各战线, 向全市中小学辐射。针对我市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偏大、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 决定与株洲师专联姻兴办特色教育大专班。自2003年下期起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有志于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优秀学生, 开设英语、计算机、学前教育三个专业, 学制五年, 毕业后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择优录用。二是从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中挑选积极上进的年轻教师, 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 一边让他们在中心专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一边让他们在城区学校顶岗教学, 从而实现了在较短时间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目的。几年来, 我们的大专班已陆续招收了学生1200多人, 其中有56名优秀毕业生通过招聘考试被录用为常宁市小学公办教师, 并为本地幼儿教育和沿海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输送了大批合格师资。同时, 在职培养了120名英语教师、30名美术教师、20名音乐教师、20名体育教师。此举既有效盘活了中心的办学资源, 又较好地解决了我市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 使中心走出了发展的困境, 为解决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需求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 更新观念, 树立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新思想。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必然要求教师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打造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已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树立起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新观念, 及时将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上来。
为了有效实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教育目标, 我们充分发挥中心“研、训、教”一体化的辐射作用, 积极探索, 逐步建立了“以校本为主要形式, 以教研为主要抓手, 以远程为主要方式, 以‘三新一德’ (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师德) 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体系。实行教师培训的“重心下移, 阵地前移”, 在培训中开展教研, 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研, 研以助教, 教以促学”研、教、学的结合。同时根据信息化社会学习的特点, 积极引进现代远程教育方式, 充分发挥远程网络的作用。
二、管理人性化
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人性化管理。几年来, 中心注重推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工作, 积极探索人性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一) 培训目标富有弹性, 闪烁细腻的人性光芒。
渗透人性, 体现弹性被常宁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较早地引入到教师教育工作中, 新的培训项目在实施中全程闪烁人性管理的光芒。
中心的基本做法是在保证质量、完成目标前提下尽量体现人性化。在培训中, 确定每个中小学教师每年必须修满12个继续教育学分、完成100小时的培训任务不动摇。这是刚性目标, 但在强调完成刚性任务的同时, 根据省市教师教育培训要求, 印发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将教师继续教育分为职业道德、规范化培训、教育技术与能力、专题培训四大类20余项培训内容公开, 供教师按照专业发展和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进行选择, 体现自主性和灵活性, 不强迫, 不搞一刀切, 时间由教师依照自己的工作实际灵活安排, 考评体现弹性。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量化考评指标和不合理的奖惩制度, 建立起一整套求实、人本、和谐的培训管理制度。
(二) 强化以师为本、服务至上意识, 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时代, 中心迅速转变观念, 强化“以师为本”的服务意识, 对来中心学习的教师, 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尽心关照、周到服务, 使他们能体验到家的感觉。中心紧扣一线需要, 急教师所急, 解教师所难, 主动送培下乡服务。在计算机高级培训中, 为了方便农村教师, 中心利用双休日组织计算机骨干教师送培训下乡入校, 利用各乡镇中心学校的电教设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尽量降低教师自身承担的成本。此外, 为克服统编教材的不足, 中心自编讲义, 结合教学实际, 强调实操运用, 易学易懂, 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新课程骨干培训中, 中心坚持“为你培训, 向你示范”的理念进行操作, 这种以师为本的主动培训方式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踊跃参与的热情。
(三) 培训经费足额保障, 彰显厚重的人本理念。
常宁市以往的教师培训, 市级财政没有专项经费, 农村中小学经费都相当困难, 难以报销教师参培费用。然而参加培训的对象又多是农村教师, 待遇不高, 生活清苦, 但他们却扎根农村教育, 乐于奉献, 无怨无悔, 且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十分强烈。因此, 中心在向市教育局领导汇报中特别提出, 要求在教师教育中做到既严抓质量又注意关爱教师, 彰显人本理念, 在经费上尽力支持。市局领导高度重视, 迅速出台了《关于教师培训费用的若干规定》, 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 充分保证每年200万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按财政预算分文不少全部用于师资培训, 各校从公用经费中保证了5%的师训费用。教师凡参加学历提高培训, 一次性奖励1500元;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参加非学历远程培训每人400元的费用全部由师训费列支, 骨干教师培训、行政干部培训、新课程培训、班主任培训中的教师不花一分钱, 并根据培训效果还可领取生活补贴。这样使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的经费困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充分调动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
总之, 人性化的培训管理、深切的人文关怀、足额的经费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师教育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三、培训实在化
为了使教师教育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我们不搞花样, 不拘形式, 采取了有力措施, 加强培训管理, 落实培训项目, 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 得到了广大参培教师的高度认同。几年来,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实教师培训。
(一) 抓学历培训
省教育厅在《关于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中要求, 到2008年, 全省70%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 60%的中学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10%高中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对照要求, 我市教师学历达标还有较大差距。这几年, 中心相继与福建师大、衡阳师院、株洲师专、衡阳电大联合办学, 设立本、专科函授教学站和本科远程教学站, 对在职教师进行学历培训。目前, 已有近1000名教师获得了专科学历, 649名教师获得了本科学历, 为本市教师学历达标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学员毕业后, 在教学中大部分成为了骨干力量。
(二) 抓专业水平培训
一是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自推行新课改以来, 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四新"教学比武, 新课程评课、说课竞赛, 课改开放日, 送课下乡等一系列活动。三年来, 全市共有3880人参加了中学五科、小学三科的教学比武, 形成了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的良好格局。2006年举行的"送课下乡"活动涉及到全市22个乡镇, 共有3033名教师参与听课, 对全面推进新课改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十分重视送课下乡的成果, 将送课教师的教案编撰成册下发到每个教师手中, 成为老师们的宝贵借鉴。
二是结合新课改, 广泛开展全员性的学科基本功培训。在抓全员学科基本功培训中, 首先是多维度培训教师专业技能。我们分四个层次对教师进行训练:职业基本功--着力训练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计算机操作等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专业基本功--着力训练教师备课、教学、辅导、作业批改、考试等教学常规技能;特色基本功--要求每个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突出个性特色;科研基本功--着力培训教师开发课题,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其次是多途径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基本功比赛、教学比武、岗位练兵的形式激励教师自我提高, 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学习设施为教师学科基本功学习创造条件。再是多层次促进专业发展。通过结对帮扶, 帮助新教师迅速走上专业发展之路;通过岗位练兵、校本培训, 让青年教师迅速成为教学的行家理手;通过"名师"工程, 形成骨干教师示范促动。这几年, 中心陆续组织了全市小学的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的教师进行了培训, 共培训教师3645人次。通过培训,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抓现代远程培训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风生水起。我们抓住时机, 从2006年开始, 把推行教师远程培训作为重头戏来抓, 强力推进, 重点突破。
远程教育具有针对性、共享性、广域性、低成本, 能大规模组织实施的特点, 但培训的组织、监控、现场指导、成绩评定等方面也有一定难度。为了加强培训管理, 确保培训效果,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分级负责, 全面落实, 通过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方式, 保证了培训工作稳步推进。二是认真考核, 注重协调。我们要求每个学员坚持做到每天上网在线学习不少于1小时, 每个学员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必须提交一份有质量的学习小结, 工作小组对学员出勤、学习、作业、考核进行全面汇总, 并评选优秀培训点、优秀学员, 由市教育局给予通报表扬, 对表现较差的培训点及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将培训结果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三是积极研讨, 确保效果。我们组织学员们认真聆听专家的视频讲课, 研讨学习案例, 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保证学习质量。四是细心辅导, 及时解决问题。在培训过程中, 有许多老师由于初次接触远程培训模式, 有些不适应, 学习效果不理想。对此, 派班主任、辅导员及计算机教师言传手教, 现场指点, 边学边训, 帮助学员尽快适应远程教育模式,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上述方式, 2006至2008年, 我们成功地组织了三大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2006年暑期举办的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中心承担了2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任务, 有近百名教师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或合格学员;2007年中心承担了100名中小学班主任及50名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 学员合格率达100%, 优秀率达28%;2008年暑期, 中心承担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共培训教师3940人次, 取得了合格率达100%的优异成绩。
四、目标品牌化
长期以来, 常宁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坚持以人为本, 求实创新, 突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核心, 紧扣一线教学实际, 全面强化服务意识, 在构建理念科学化、管理人性化、培训实在化的模式中致力于打造品牌化的教师教育机构, 走品牌建设之路。经过5年来的努力, 取得了斐然成绩, 师资培训和资源建设各项工作有声有色, 圆满完成了各项师训任务。
在学历培训方面, 先后使近1000名教师获得专科学历, 649多名教师获得本科学历。全市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
在专项培训方面, 共进行各类学科培训4812人次, 中小学管理人员培训300多人次, 新教师转正及岗前培训750人次, 教师基本功培训1500人次, 计算机初高级培训12187人次。新课改培训覆盖了全市98.6%的中小学教师, 并培训骨干教师926人次。在组织推动参加国家级重大远程培训项目和其他非学历培训方面, 取得了总计5000多人次、国家培训项目合格率达97%的优异成绩。
在课程资源研发方面, 2006年, 中心被授牌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新教材发展中心远程研修基地”、“湖南省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研究指导基地”, 2007年, 被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授牌为“常宁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总之, 经过中心人的不懈努力, 极大地促进了常宁市教师素质的提高, 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全国“十杰青年教师”赵玖富为代表的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熟谙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有力地促进了新课改实施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多年的努力使得常宁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获得了一列荣誉称号。中心先后三次出席全国师训工作会议并作了经验推介, 多次承办省、市师资培训现场会。2005年, 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2006年, 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2007年, 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远程培训组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国家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的品牌效应初步展现。
3.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作者简介]陈承欢(1967- ),男,湖南株洲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副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体系、高职教材开发;李忠华(1974-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贵州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湖南 株洲 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软件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陈承欢。(课题编号:XJK06AZC00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89-02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以及情境性,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设计强调的是“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1.构建真实的工作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了建构真实的工作情境,我们必须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没有教师或没有学生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师和学生则是这个动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不能单从教的方面去做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学会了多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不行,但离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也是不行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充分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等方面,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参与。
3.基于问题进行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要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唯一的办法是看他是否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设计
下面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开发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教学案例,构建真实的工作情境。首先开发出用于教学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必须是真实可用的网站,以满足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各个网页的素材选用、结构布局设计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相符,以满足知识学习、操作示范、技能训练的需求,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2.设计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结构。所设计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结构如图所示,该体系形成了“层次化”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操作示范、课堂模仿实践、课外拓展实践、单元独立实践、综合项目实训和自主探索设计等6个层次,构筑了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该教学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技能训练的层次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六个层次所对应的学习方式、职业能力培养如表1所示。
2.职业技能训练环节的实施方法。职业技能训练环节的实施方法如表2所示。
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4.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四
仪陇县立山中学校 陈光林
随着初中语文新的教材的使用,文言文份量大量加重,占每期内容的三分之一强。如果教师还是那种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结果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死气沉沉。这样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差,效率底。怎样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最佳能动状态呢?我在反复阅读了程汉杰著的《实用快速阅读法》、吴桐贞编著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江西蒋益明的《文言文教学‘五读法’》、江苏许闵的《文言文教学中的‘互动模式’课题研究报告》、湖南范晓燕的《文言文五疑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中“大家谈:怎样教好文言文”专栏十几期几十篇文章以及江西陈拂成的《五问自读教学法》等文章和专著后,根据我们农村初中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师生缺资料等情况,提出“农村初中语文文言文两环十步教学法》现简介如下,以期同行的斧正和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第一环 疏通文意
1、试读。学生试读课文第一遍,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结合注释、工具书解决。试读第二遍后,按照“名、时、地、评、著”的内容掌握作者。
2、领读。教师先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正音,断句。然后领读课文至少两遍,根据难易决定领读的遍数的多少。这是为了解决一部分朗读有问题的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达到会读的要求。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至少两遍,直到读熟为止。
4、试译。学生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参考资料自己独立试译课文,勾画出不懂的词句。
5、请教。学生带着不懂的问题向周围同学请教、讨论,再将不懂的问题归纳出来,准备在全班释疑。
6、释疑。对共同性的问题,师生一起释疑,教师适当点拨重难点词句。
7、轮译。学生轮流翻译课文。师生正译。
第二环 简析课文
8、写什么
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和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9、为什么而写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10、怎样写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细心品味那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文中的语言,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这三步也是从整体的学习着手,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时间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
5.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五
江苏省昆山中学 戚增寒 215300
步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已经发展了一种惊人的能力,它能储存信息并能马上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把它展现给几乎是每一个人。这种功能会给商业、教育、家庭生活、就业、管理以及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一切带来革命。”(《学习的革命》)这种惊人的能力就是由于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而形成。对于教育来说,信息与网络技术已经由过去所说的“辅助”教学工具走向教育前台,成为教育教学必备的手段,它正给我们的学科教学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的重新界定,标示了语文不仅具有频率最高的运用功能,而且具有滋润人的灵魂、提高人生质量的陶冶和发展功能。而信息与网络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人们交际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多方面的挑战。
一、信息与网络技术对语文教材的挑战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教师和学生获得课程和学习资源的途径大大增多,学习的便利空间增大,他们通过信息与网络技术学习的内容与相对稳定的教材内容间往往出现交叉。同时,与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下的信息传递量和信息的更新速度相比,语文教材的容量相对缩小,其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相对拉大。
传统语文教学中对信息的获取多通过对古今经典的诵读学习,而学习的对象--教材是相对稳定的。尽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材中增加了体现当代社会生活的时文,使教材具有较为浓郁的时代气息。但面对信息和网络技术下的更新迅捷而又广阔的信息空间,语文教材就像跟在信息社会这匹奔驰的骏马后面爬行的蜗牛,“望洋兴叹”。因为在这个空间中,有继承,有摒弃,更有发展,观点日新月异,信息如潮似涌。反映对文学、艺术、社会、人生最新观点的帖子满天飞,冲击着语法和语言习惯的新词新概念应接不暇。尽管新教材既有新修订的课本,又增加了容量大、内容新的并定为必修的“语文读本”,而且课本中大多课文后面附有查阅与课文有关信息的网址,增加了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含量,与信息网络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是要真正适应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努力。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大胆地改革教材。
首先可以改变教材的构成。现行教材静止性特征不可避免地存在容量小、更新慢、与网络信息联系不紧的缺陷。要弥补这一缺陷,必须尝试编辑电子课本。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出版发行电子课本已经成为可能。电子课本不仅容量大,而且是流动的,可以连接在网络上,不断更新和补充信息。许多发达国家学生用笔记本电脑听课学习,在网上完成作业,教材已经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其次,可以改变教材的内容。传统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是一些可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或含有语文知识的文字材料,主要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和能力训练的例子,这种静止形式的教材很容易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思想上的约束甚至禁锢,与信息与网络技术下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编著出有鲜明的问题化特征的教材。所谓问题化特征的教材是指在教材中不仅包含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训练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要在教材中设计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甚至可以以这些问题为主,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主动地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和网络素养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其语文素质,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能力成了人们生存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作为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是一项崭新的任务,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搜索、加工、处理、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才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6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中针对信息网络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挑战提出了新的目标:“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学科的语文教学,当然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了。
面对这一挑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确立新的主体性特征为主的教学理念。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在人们积极参与和主动运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把自己作为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参与其中,才能适应信息和网络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把教学过程由传授知识改变为科学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之成为一个体现创造性、获得自我发展和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学生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才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提高自身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如果谁忽视了信息和网络技术,就必将被语文学习所抛弃,也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
三、信息网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挑战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现行课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和模式的简单化。
现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主要因素是教师、教材、学生等,在语文学习注重结果的功利性特征影响下,教师和学生把目标直指教材这一中心要素,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为师传生受、师讲生练的特征,目标单一,模式简单。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往往处于一种近似对立的关系中,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想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被动的痛苦地接受。尽管人们常常倡导教学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求“把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但实际上,语文教学仍然戴着沉重的教学理念的镣铐跳舞,教师苦苦坚守其中心位置,讲解传授,学生消极地站在一边如隔岸观火。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语文学习的目标由单一转变为多样,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和网络技术改变了教材和学习的特征,教学模式也因课堂与信息和网络的密切联系而变得复杂多样,可阅读、可搜索、可编辑、可探究,可远近距离的交流,课堂教学的时节空可以极大的延伸。因此,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复杂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识和能力。
四、信息和网络技术对语文教师心理和能力的挑战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途径,因而学习的个别化和远程化变得更加现实,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教师传授之间出现异步现象。再加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知识更新的急剧加快,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格局被彻底打破,学生从“教师中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网络等多种信息渠道把自己变成学习的主人。远程教育中,名师指导,精彩纷呈;各种资源网中,课文讲解、资料汇编、观点荟萃,五花八门。教师过去那种以一本参考书来维护教师“权威”、把持课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皆为主体,而且要互为主导。教师只有利用其学习语文的经验和人生感悟引导学生,并时时把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主导,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语文教师,要正视现实,摆正位置,摆正心态,主动地学习掌握信息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并主动打破师生间隔阂,营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和语文学习氛围,把自己从吱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6.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六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音乐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其中溶解着各种思想,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人们的感觉器官对声音信息的刺激特别敏感,若用不同的感情说同一句话,由于音调和语气不同,引起听者的情感反应也不同。音乐正是充分利用并发展了这个特点,通过有组织的流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深入而细致地表达了人们各种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这是语言符号艺术以及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不可比拟的优点。比如《梁祝协奏曲》中“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以及“楼台会”等乐段,把梁祝二人情投意合、愉快幸福、委婉缠绵、深沉的痛苦等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美术作品是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笔者对此亦情有独钟,作过一些探索。如《醉翁亭记》的教学配上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其中的音乐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色优美,乐曲所表达的诗情画意深深感染了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白杨礼赞》的教学配中以《我爱小白杨》烘托白杨树的伟岸挺拔的形象,收到了震撼心灵,引发激情的理想效果。下面笔者就《安塞腰鼓》的配乐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安塞腰鼓》是一篇宏扬激荡的生命,歌颂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本文气势恢弘,词语简洁,语句铿锵节奏鲜明,表明了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而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的情景。
对本文的教学,不少的老师主要采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文章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疾猛的节奏特点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朗读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音乐手段,选择《锦绣中华》,此曲在气势、节奏等形式上有共通的地方,在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上也有相通的地方。
在上《安塞腰鼓》之前,先放全曲,以求引人入胜。并要求学生听后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以乐曲带入新课,并为学生理解作品作一个铺垫。
在教师表情范读文章后,学生配乐小声跟读。教师提出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关键词来表达出感悟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热烈、豪放”等总体印象。
教师再次播放《锦绣中华》,让学生边听边默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准备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通过讨论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高原人跟文中恢宏气势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到黄土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领悟到黄土高原人“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豪迈气慨。
作以下课堂小结后再次播放《锦绣中华》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文的特点体现了音乐的独特的美,我们刚才也以音乐的力量来体现文章排山倒海的气势,宏伟壮阔的场面,快速跃动的节奏,展示出强大的力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黄土高原上的主人也正是用这种震天动地的鼓点展示了自己伟大的力量,也渲泄了长期闭塞的郁闷和痛苦,向人们庄严宣告:那隆隆的鼓声就是进军的号令,他们要向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目标出发了。
从探索性的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贝多芬大师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辅之以音乐艺术,能在一定范围达到这一目的。这不失为一种颇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00三年元月
7.浅谈家庭教育(教师中心稿) 篇七
罗晓军
[内容提要]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各因素中重要组成之一,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文中从家庭教育的功能、特点、家庭教育的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其重要性,并对如何在家庭中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理解特殊性心理
当孩子从母亲腹中呱呱坠地,如同一张白纸,本来没有多大的不同,而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孩子思维活跃,有的孩子十分迟钝;有的孩子讲文明礼貌,有的孩子蛮不讲理;有的孩子自已会管理自已,有的孩子一切都依赖大人。这些,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下慢慢形成的,这些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而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们的起蒙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有位思想家就曾经说过,“养其习于蒙童,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入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之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髓伐毛,必不能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家庭在社会生活制度中的特殊地位,它在一些方面的教育作用几乎是其它教育机构所永远不能代替的。家庭教育功能有其特殊性,不仅在教育途径和方式上有着特殊性,而且在教育效果上也有着特殊性。即便在未来社会,家庭仍不失为一个重要和必要的履行教育职责的单位。我们把家庭看作是受教育者与之交往的一个由人所组成的“群体”。在此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具有特殊性,每个家庭成员在地理空间上充分接近,他们的接触方式是直接通面对面的,家庭成员的人数为多,有着相对稳定性,他们之间接触交往非常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中进行的,是非正式的。而且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紧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血关系基础之上,又使得其影响在效果上显得很有份量。
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的价值和作用。第一,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由家庭成员来给他多方面的照顾,在孩子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学会各种生活的技能,即便是到了孩子该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家庭教育仍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学校的教育主要是对知识的教育而在日常生活、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都是相当贫乏的,仍然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慢慢学习。第二,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范围,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他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规范,通过双亲及其他成员的言行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形成自已的道德观。第四,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能引导受教育者逐渐懂得现实生活的意义,家长会用全部的生活经验去影响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有自已的理想,作出有价值的选择。第五,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的作用。通过家庭生活影响,使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和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家庭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独特性还表现为它能复制出社会文化传统习俗所要求的不同社会角色,比如男女性别角色行为。第六,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在形成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为可替代的影响。
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机构、教育组织而言有着它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家庭教育影响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奠定了他接受教育的基础。如雷克特所指出的那样,“家庭教育的结果可有效地扩充,它既包括一种特殊时刻教育的直接效果,也包括对于其后一连串反应或变化的间接效果。”我们可以说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控制是通过情感的和经济辅助的纽带去实现的。它的方式具有多维性。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这些都是家庭对孩子教育起着特殊作用的有利条件。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可经从其特点中体现出来。第一,父母和子女间关系的密切性。父母之爱和学校教育社会的关心是不完全相同的,因为父母和子女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存在着直接的经济联系以及伦理关系,这些关系还受着一定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在家庭环境下,子女与双亲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随和,轻松和自然,这就大大增加了家庭教育影响的效果。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接触频繁,这使得家庭教育影响能在多次重复的条件下传递到受教育者身上让影响能够深入每个受教育者的言行中。第二,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家庭教育有时也有一定的计划,但是总的说来,它的计划不是那么严密和有系统的,而是寓教育于家庭生活之中,使孩子耳渲目染,潜移默化。第三,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早期性。孩子在家庭中出生、长大,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将在孩子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家庭教育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孩子从出生,成长到走上社会,这中间的大部份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孩子的一些其本观念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第四,父母对子女了解具有深刻性。所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可以使教育做到及时准确。
了解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呢?。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大至把它分为以下几种:
说服型:讲道理,父母有一定的权威性,使孩子有独立性,有创造性,思想活跃;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管理得过严,绝对服从,使孩子胆小,多忧虑、孤僻,遇事容易犹豫和退缩;
自流型:无任何要求,随便,听其自然,孩子散漫,不习惯约束,容易沾染许多坏习气。
溺爱型:无原则的迁就袒护,自我为中心,非常任性,容易形成反常极端的行为;
奢望型:不适当地强求孩子去实现对他的过高的要求,孩子不能满足时会不安、害怕,缺乏自信心和成功感,易对事情采取逃避的态度;
矛盾型:要求不一至,虎头蛇尾,产生矛盾心理,不知所从,结果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惩罚型:体罚孩子,任何事都用打骂等惩罚来解决,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偏激、固执,喜欢用父母的手段对待他人。
对于家庭教育分类的问题还有很多种麦考德认为有惩罚、溺爱、放任、胡乱管教四种家教类型;刘明德则认为存在民主、溺爱、专制、放任、冷漠、苛求六种类型。诸如此尖,众说纷纭。当我们用这些家庭教育类型去整理当前自已家庭中的现状时,却又遇到很多困难。由于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事实上没有一个绝对合理的现成模式以供效法。由于近一年来伴随着现代化巨量生产而来的信息洪流和知识爆炸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这需要我们的家长从观念中改变,建立新的教育思维。
首先,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父母应该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生活中有时却完全不是这样,孩子的行为往往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父母无法解释儿子或女儿有些行为的原因。作为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子女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一个孩子是要经过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成长起来的,在每一个成长期中都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要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人的一生主要有这几个时期:1--10岁为崇拜期,10--20岁为轻视期,20--30岁为理解期,30--40为深爱期,直到50岁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已的父母。其中孩子在20岁之前是受家庭影响最大的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内家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主要的。我们首先要注重孩子的“关键期”的教育,所谓“关键期”就是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比较适当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智力和能力,而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不容易顺利地获得这种发展了。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抓住“关键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从而获得较多的教育效果。要掌握在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变化,不同时期他们的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所不同。在孩子生活的不同时期对他提出的要求,和周围人们的关系,他们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活动的类型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方式都有所区别。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自已孩子的权利。这其中有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力、儿童的隐私权等。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权利,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觉到自已的存在,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有自尊,才能尊重他人,是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家庭生活中要给孩子充分发挥自已意见的权力,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以更多的发言权,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而且是真诚的朋友。家庭民主的执行,就是要提高家庭成员的责任感,显示其平等性。当然家庭民主并不是意味着家长可以放松对子女的管教,更不是子女可以不要父母的管束。在民主化的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了解更为深该,子女对父母更为尊重,家庭生活更协调。
8.偶然与偶尔(教师中心稿) 篇八
一、词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版)解释:
偶然:①【形】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如:偶然事故,偶然因素,出现这一情况十分偶然。②【副】偶尔①。如:闹市里偶然也能听到几声鸟鸣。
偶尔:①【副】间或,有时候。如:他经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②【形】属性词。偶然发生的事。如偶尔的事。
二、辨析:
二者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都可以作定语和状语,如:偶然因素/偶尔的事;偶然听到鸟鸣/偶尔写。但我们平常使用的`时候对“偶然”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然”相对;对“偶尔”侧重在它的副词性,与“经常”相对。二者作定语的时候,“偶然”修饰中心词的时候可用“的”也可以不用“的”,而“偶尔”一般要用“的”;如:偶然(的)事故/偶然(的)情况,偶尔的成功/偶尔的情况。
三、练习:
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A、偶然B、偶尔】
①不要垂头丧气,的失败是正常的。
②历史事实证明,正义战胜邪恶决非--。
③奶奶家住在郊区挺远的,我星期天--会去看望她。
④他喜欢喝茶,也喝点酒。
9.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九
情感之于人,人人渴望,人人需要,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建立起的一种人际关系。然而在教师的班级管理中,有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稳固的可信的情感关系,以学生的信任来赢得师生的`亲和,以师生的和谐关系促动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那么怎样进行情感渗透呢?本人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别把自己当成君临下界的严师,让学生接受你的服务
往往有的班任新接一个班级,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管着这些学生,绝不能让这些孩子崩起来。于是乎整天绷着脸,好像他多少钱似的,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不敢高声语,值得低头看,压制了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是管住了许多学生,但也是许多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处处与老师作对,老师在时一个样,不在时又一个样,这种高压下管出来的学生,换个班主任是无法管理的。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对于有的学生,该淘还是淘,不会因为你的高压
10.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每当……就”,“一……就……”造句,表情朗读有关句子,读出语气。
2.懂得写观察日记的目的和方法。
3.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写的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初步理解本文主要内容,知道环境污染有害人类健康。
3. 读懂课文第1、2段,认识连续性专题观察日记的方法和好处。
4. 正确的朗读第1、2 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后讨论。
1. 爸爸的咳嗽是怎样引起的?
2. 我是怎样明白这一点?
3. 为什么爸爸不再咳嗽了?
4.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检查字词自学效果
1. 难写字分析:
酸 毒
2.解释词语: 硫酸 支气管炎 污染
3.轮读课文,正音。
四.讲读第1 段
1. 指名读。
2. 爸爸是什么时候得的咳嗽?
3. 爸爸原来不怎么咳嗽,自从搬进新居以后就得了这咳嗽病,这说明爸爸的咳嗽跟什么有关?
4. 为什么说爸爸得的是一种奇怪的咳嗽病,它和一般咳嗽病有什么不同?
5. 小结
五.讲读第2 段
1.爸爸这奇怪的咳嗽病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找到这句话读一读。
2. 比较句子:
爸爸的咳嗽跟东南风有关系。
难道爸爸的咳嗽跟东南风有关系吗?
3. 为什么我会怀疑爸爸的咳嗽可能跟东南风有关系?找到有关句子。
读句子。
给这句话中的“每当……就……”换上别的词语,使句意不变。
说说为什么我认为爸爸的咳嗽很有可能东南风有关。
4. 理解连续性专题观察日记的内容、写法和作用。
“我”又没有完全弄清爸爸的咳嗽和东南风到底有没有关系?是用什么办法弄清的?
默读“观察日记”,讨论这样的日记有哪些特点。
5. 理解“啊,果然如此”!
“如此”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什么情况下用“果然”?这里为什么用“果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为什么小作者这样激动?
读一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6. 小结:观察日记帮助我弄清了爸爸的咳嗽跟东南风有关系。
7. 齐读第2 段。
六.作业。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 懂得环境污染有害人类健康,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 培养借助观察日记,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态度和习惯。
3. 用“每当……就……”,“一……就……”造句,能正确朗读有关句子,读出语气。
4. 读懂3--5段,正确朗读课文。
5. 理清全文记叙顺序,理解本文是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读生字新词,听写。
2. 提问:爸爸的咳嗽跟什么有关,我是怎样发现并确认这一点?
二.讲读第3 段
1.导入:学了第1、2 两段,我们知道爸爸的咳嗽和东南风有关,但我们还不明白东南风和咳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不禁会问:东南风怎么会引起严重的咳嗽呢?
2.这一段有几句?分别写什么?
3. 爸爸的咳嗽究竟是怎样引起的。
走出家门不远,爸爸为什么突然猛烈地咳嗽起来?
这股呛人的气味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样说?
从那里可以看出硫酸厂的烟气很厉害。
爸爸的咳嗽是硫酸厂的烟气引起的,我们为什么还说它跟东南风有关?看课文插图说说为什么“每当我家朝南的窗户打开,东南风吹进来时,爸爸就咳得厉害。”
4. 小结:爸爸的咳嗽很可能是硫酸厂的烟气引起的。
5. 齐读。
三:讲读第4 段:
1. 导入,质疑问难:学完了第3 段,你们对爸爸的原因是不是完全弄清楚了呢,还有什么疑问呢?……小作者也会产生你们提出来的这些疑问,所以课文中用的是“猜测”这个词,它是怎样解决这些疑问的呢?
2. 释疑。
爸爸的咳嗽是否确实是硫酸厂的烟气引起的,有没有其它的原因?
硫酸厂的烟气中包含了什么成分?为什么大家都闻到了烟气,只有爸爸咳嗽,我们却没有咳嗽?
3. 小结:王医生告诉我,是硫酸厂排放的有毒烟气引起了爸爸的咳嗽。
4. 齐读课文。
四.讲读第5 段
1.“这个情况”指什么情况?
2.环境保护部门为什么会重视这个情况?
3.为什么现在东南风吹来,我们家就是开着窗户,爸爸也不再咳嗽了?
4.小结:硫酸厂经过治理,爸爸不再咳嗽了。
5. 齐读。
五.总结谈话
1. 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我们周围环境有没有污染,我们小学生应怎样为净化环境出力。
2. 12课和11课写的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某一疑问后经过解决问题的事。两篇课文的小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七. 完成课堂作业。
八. 练习写观察日记。
九. 朗读课文。
11.高中语文阅读导引(教师中心稿) 篇十一
吉县一中任兴社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的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即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语)。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外阅读,形成阅读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九七年的试验本和两千年的试验修订本都增加了《语文读本》正是出于这个意图。如何利用《语文读本》和进行课外阅读,正适合现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本文就如何进行阅读,给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
阅读的类型
我们把阅读分成三种类型: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在发展性阅读中,主要目标是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种以学会阅读为主要目的活动。功用性阅读包括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各种阅读活动,换言之,它是通过阅读去学习。消遣性阅读指的是以享受,娱乐和欣赏为首要目的的各种阅读活动。
一、发展性阅读
阅读技巧:①掌握大熟悉的词汇;②发展识别生词的能力;③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④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和捧书习惯;⑤发展有一定速度的,流畅的默读能力;⑥发展朗读技能,如分短句读,表情、音调、音量、清晰度等。
理解能力。①拥有丰富,广泛和准确的词汇量;②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元(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的能力;③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的能力;④选择和理解文章主要思想的能力;⑤理清事情发展顺序的能力;⑥记录和回忆细节的能力;⑦把握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⑧正确地遵循指导语的能力;⑨对阅读内容作评价的.能力;⑩记忆已读的文字材料的能力。
二、功用性阅读
检索材料的能力。①应用索引。②应用目录;③应用词典;④应用百科全书;⑤应用图书卡片档案;⑥使用文献目录等其他工具;⑦以掠读方式寻找信息。资料的理解能力。①应用上述“发展性阅读”中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②发展适应具体专业材料的阅读能力,如阅读算术题目,看地图和图表等。选材和组材能力。①概括能力;②列提纲能力。
三、消遣性阅读
激发阅读的兴趣。①把欣赏书籍作为自由闲暇时间的一项活动;②熟练选择娱乐性的读物;③阅读的兴致和阅读鉴赏的满足感。增进和提高读书兴趣。①形成更广泛阅读的兴趣;②形成更成熟的阅读兴趣;③通过阅读促进个性发展。
评价和鉴赏作品的精益求精。①建立一个分辨小说和非小说作品,散文和诗歌,以及剧本的标准;②发展对语言风格和优美性的欣赏水准;③学会发掘更深的符号信息
以上三类阅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合理的阅读过程务必使三种阅读保持平衡。如果过分强调训练和练习而扼杀人们需要的阅读情趣,那么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会遭致挫折。至于三种阅读之间如何平衡要视不同的年级而异。
阅读中的思考
一、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全貌,掌握中心。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即是了解作品的主题。
二、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明确本文在全书中所处的地位。想一想: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三、精读,从章法上掌握。细细精读,逐段分析,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
四、写法上进行把握,从标题到课文,从课文到插图,从插图到作业,联系怎样?想一想:各部分的作用如何?课文是如何按上述思路展开,如何呼应,如何过渡的?
五、分清文章的主干和枝叶。想一想: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来体现?
六、注意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字、词、句、段等想一想:本课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何精到之处?
七、根据大纲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想一想:通过本课教学,我要学到什么?
八、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学懂了吗?难点是否已经掌握?重点内容有哪些破?
九、为真正理解内容,结合必要的读写训练,想一想:哪些训练我会做?哪些不会,问题出在哪里?
十、学习还得要会读,想一想:这课应怎样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达到爱不释手的境地。
阅读的方法
1.超慢速阅读法
超慢速阅读法早在16世纪末,英国散文大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谈及了此法。他说,少数书“须嘴嚼消化……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说:“大凡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老作家孙犁有一次在谈到读书时说:“我读书很慢,只要决定读,就一定认真读完它。有时一个字,一个标点都要琢磨良久,力求寻明作者的意图。遇到一些哲理深,文辞美的句子,不厌其烦地抄下来。”这种方法即在阅读时,要求把速度放得很慢,一段一段,甚至逐词逐句地读。其间,要仔细品味,反复揣测;必要时,停下来掩卷沉思默想一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就这样慢条斯理地读下去,以求得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窥视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看透作者所潜下的苦心,进而把握作品的“精髓”。这种方法是好处在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拓我们的创造视野。2.五步阅读法
①初读讲大意。首先要从头到尾完整地朗读一遍,默读一遍。然后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一个什么人?目的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貌的了解,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情节内容能用几句话讲出来。
②细读懂词句。在了解全文梗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可以轻声地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想,对生字新词要作出记号,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
③精读明中心。精读是指对文章逐字逐句逐段的精心思考,理解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性的地方,搞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④熟读记细节。对那些名篇佳作中的精彩段落要学生多读,熟读,以至背诵。
12.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篇十二
作者:姬中敏
单位:(257091)山东东营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教研室
信箱:Jizhongmin1980@163.com
初,南京某中学一位高三的语文女教师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从五楼跳下(见202月3日《现代快报》)。时隔不久,在江苏涟水县某中学又发生一起一位物理教师锤砸教务主任和副校长头部的事件(见年2月22日《扬子晚报》)。这两起悲剧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这两位教师都受到了学校的某些不公正的待遇。我们教师,特别是我们这些外地教师,为了生存我们成为异乡的漂泊者,受到领导的批评是经常的,但过分地在乎领导对自己的评价,或者太在乎自己的“面子”就不可取了。
教师的工作实绩或者说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可以说没有一位教师敢说他一点也不在乎领导对自己的评价与赏识,知识分子都是好面子的,这是我们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但是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过分的关注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却往往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受到领导的表扬赏识,喜不自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战战兢兢,以不辜负领导的栽培;反之受到领导的批评,或者付出了很多甚至取得了成绩,却得不到领导公正的评价时,就万分沮丧,长时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这些都是不正常心态的反映。
其实,领导的评价固然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况且我们的工作难道仅仅是为了得到领导的赏识吗?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当初选择教师这项崇高的职业时,就已决心要把教育教学作为我们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甘心奉献。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种心态去面对领导的评价,领导表扬自己,只能说明自己的工作在某一方面达到了学校的要求;领导批评自己,如果的确是自己错了,就心平气和地接受,尽可能的改正便是了。工作中难免有差错,无所谓丢面子。即便是领导确实冤枉了自己,或者处理问题不公正,甚至于给咱穿小鞋,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冤枉也罢,不公正也罢,穿小鞋也罢,由它去吧!我们教师的工作又不仅仅是为了领导,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可爱的学生,更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只要我们守住良心,对学生问心无愧,对教育事业问心无愧,便自有公论。
换一种心态看待表扬和批评,宠辱不惊,笑对生活的每一天。表扬只是我们小有成绩,批评从反面也能促进我们成长,一切如庭前花开花落。我们要学习古人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领导的评价。
【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推荐阅读:
浅谈课堂中的语文活动(教师中心稿)01-06
浅谈构建语文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09-30
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12-03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语文教学新的模式 ──协同教学初探06-29
浅谈舞蹈教学的模式与创新方法的探讨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