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

2024-06-23

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精选8篇)

1.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一

关于作文教学中“人格意识”培养的建议

要为文,先做人,崇高的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人格意识”呢?现有如下建议:

1.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极可宝贵的传统意识。不管文化、职业、职位有多大差异,国家民族的命运,应该永远牢记于心。忧患意识加强了,自然就会遏抑那些不健康的多愁善感,其人格意识自然提高。

中等学校的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给以早期培养,作文教学就是培养这种忧患意识的最好途径。“位卑未敢忘忧国”,该成为每位学生的座右铭。如果这种忧患意识能经常体现在学生的文章中,其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韵味了。

2、 节操观念。

凡爱国忧民者,都具有高尚的节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操观,当前犹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作文是树立正确节操观念的有力手段。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的思想内容也必有所提高。

3. 爱憎感情。

爱憎分明,及是学生必有的感情。爱与憎是矛盾的、对立的`,又是相联的。有对人民的爱,才有对敌人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文意章中的思想感情处处都显得无动于衷、淡若清水,在读者心中怎么会引起共鸣,怎么会唤起读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

4. 情趣高雅。

高雅情趣的培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尤为重要。社会大潮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市场精华与糟难分,低级趣味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通过作文教学,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这朱与墨指人,也指事。逆水行舟,进尺维艰;随波逐流,快速得多。有些学生不知不觉就走了下坡路。通过

[1][2]

2.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二

关键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健康人格培养

前言:

健康人格是一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以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意识, 是人的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 也是人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以及获得他人尊重和好感的基础。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 片面的以为学生的体质的得到了增强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在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所以, 在普通高校的篮球选项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任重而道远的意义。

1、健康人格的内涵

1.1、人格的形成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 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格特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 更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在人的智力, 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 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价值观, 信念, 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的形成更多地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受社会文化, 家庭环境, 童年经验,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此可见, 不同的人由于其后天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按照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实施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1.2、人格的内涵

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非常复杂, 所以对人格内涵的研究形成了很多派别。 (1) 心理学派别认为, 人格是由认知, 动机和情绪, 能力等方面构成的, 人格的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三个系统。 (2) 弗洛伊德派别认为, 人格由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 构成人格的整体。本我是生物本能我, 自我是心理社会我, 超我是道德理想我。本我追求快乐, 自我追求现实, 超我追求完善。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 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 产生敌对关系时, 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 (3) 卡特尔派别认为, 人格有16种特质, 这些特质有积极与消极, 健康与病态, 成熟与幼稚之分, 每种特质的构成与比例不一样, 就使得每个人的人格存在着区别和差异,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人的积极, 健康, 成熟的人格。

1.3、健康人格

从一般的意义看健康人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能有意识地控制生活, 控制自己的行为, 把握自己的命运, 而不被意外的力量所驱使;第二, 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 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正确地对待;第三, 能立足于现实, 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 能较快地摆脱其带来的阴影, 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第四, 具有紧张而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渴望挑战和刺激, 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历;第五, 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 热爱学习和工作, 生活充满了活力;第六, 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 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 乐于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七,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既承认自己, 又尊重别人, 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2、健康人格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篮球的影响

2.1、有利于篮球认知活动的开展

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是人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认知过程是受人格控制和影响的。有着健康人格的大学生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选择的篮球选项课程, 同时, 在课堂学习时能够进行积极的记忆、想象和思维, 刻苦学习和钻研, 篮球选项课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篮球技术必然会取得正确而熟练的篮球技术。相反, 一些人格不健康的学生, 由于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些障碍, 在认知的过程中, 以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对待篮球选项课程, 缺乏学习的动力, 学习效果不会好。同时, 健康人格还可以促进人的思维和想象。学生解决每天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是凭借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健康人格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促使认识的不断深化, 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2.2、有利于学生在篮球学习中情绪或动的机调

情绪和动机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 即引起的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健康人格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 使人锐意进取, 胜不骄, 败不馁, 克服篮球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 消极情感会使人消沉、沮丧, 窒息认识与创造的热情, 使学生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或情感的影响, 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人有物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等。正是在人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不同动机。健康人格可以产生正确的、合理的、可行的动机, 反之亦然。

2.3、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篮球的能力

每个人的能力和人格是不同的, 正是由于人的能力和人格的差异, 将人与人区别开来。大学生在篮球学习当中有的学生对技术掌握的很快, 也就我们常说的灵悟性高, 相反, 有的学生领悟性很低, 老师反复强调的技术动作学生就是记不住, 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 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 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 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 有人怯弱等, 这是人格的差异。正是这些人格的差异, 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使得不同人的能力大小和范围不同。健康人格可以增强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 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等。

3、篮球选项课教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

3.1、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 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 我们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 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 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 从而发展个性, 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气质, 提高审美意识,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篮球教学比赛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可以通过篮球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 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 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篮球选项课教学中, 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不尽相同。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那么在这个时候, 作为篮球老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 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 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 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 增强耐挫能力, 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这样, 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3.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篮球选项课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 学生以群体的形式参与篮球教学。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合作、对抗等, 个体与个体之间, 个体与集体之间, 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 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 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篮球老师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交友, 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4、结束语

总之, 在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培养健康人格, 是顺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 也是教育现实的迫切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自觉培养人格健康的新一代学生。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顾伟.浅谈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J].内江科技, 2010 (9) .

[4]张红军.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及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9) .

[5]曹春竹.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 2010 (2) .

3.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三

【摘要】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直是每一个体育舞蹈教师所重视的内容。本文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生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1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因此高等院校一定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一定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着重培养一些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门课程的教学实际生活中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还可以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学到专业的理论知识,真正使其成为有用之才。

一、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节奏感、韵律性

什么是节奏感,什么是韵律性?其实,节奏感主要是通过表达的方式,以事前选定的音乐或是提前排练好的动作来充分表达其内在的感情;而韵律性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有效形成一种旋律,从而达到一种形象的艺术美。

(二)过程性、流动性

何为过程性,何为流动性?其实就是指这种时空艺术的体育舞蹈,在其具体的时间空洞中进行充分地展现,以此来体现出生活性,进而表露出人类的情感等内在事物。

(三)抒情性、表演性

何谓抒情性,其实就是指一种舞蹈艺术的实际展露,它可以充分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愫;所谓的表演性,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艺术展现,并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对其作品予以展现。

(四)思想性

所谓的思想性,其实就是指体育舞蹈练习者在实际的舞蹈肢体过程中掺杂着一定的立场、道德、情感等多种内在性的事物,无疑都是一种美的体现。诸如,道德美、意志美或者情感美。而道德美其实就是一种实际参与者的相互关怀和珍惜等,意志美则是具体的参与者,也就是舞蹈练习者在肢体活动中表达出来的意志力,而情感美则是这种体育舞蹈所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二、影响学生对体育舞蹈审美的因素

(一)教师的舞蹈技能和审美修养

对于体育舞蹈而言,教师不仅是这种知识的输送者,也是这种身体机能的教授人。因为体育舞蹈是一门注重特别注重身教的学科,学生要想在实际的课程当中体感和感知到这种审美能力,刚开始就必须要沿着教师的步伐前行[1]。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校园体育的项目有很多,体育舞蹈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体育文化的濡染,使得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进步的。从理论层面来讲,体育文化是一种真实的文化氛围的体验和感知,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认同,而学生要想融入当中,就必须要在这种文化氛围当中提升其审美能力。

(三)教学环境的影响

无疑,环境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体育舞蹈而言,环境的影响更为浓厚。而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课堂环境,一种美好的教学环境无疑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视觉盛宴,提升生活情趣;而氛围较为活跃的课堂环境则能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环境当中,无疑就可以提升其教学效果。

三、体育舞蹈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体育舞蹈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

通常来讲,体育舞蹈教师一般就是课堂的直接教授者,不仅直接为学生具体示范舞蹈动作,而且包括具体的舞姿教授,并且还有一定的监督和评判权利。因此,在实际过程但中,一定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学识,从而更好地为学识进行相关的审美呈现和美学塑造,以便让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当中充分感受到这种美的力量[2]。所以,体育舞蹈教师本身就是这种舞蹈美的直接传播者,更是提升其修养的实践者。

(二)舞蹈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在实际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这种形态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因为作为一种美的综合体,这种体育舞蹈无疑就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因此在实际的授课当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调动其学生学习舞蹈基本技能的本领,还要让其懂得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疑,当前的这种体育舞蹈教学理论,都把学生的主体性凸显了出来,体育舞蹈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具体的教授当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这一舞蹈中存在的美的因素,则使得在主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审美的这种自由性的享受,来激发起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内在的创作性迸发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自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动作。

总之,体育舞蹈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予以培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协同发展。因此,这门课程在学生中间很受欢迎,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趋势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利英.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与特征[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04)

4.浅谈高校学生干部人格魅力的培养 篇四

张煜栋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作为面向未来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学生干部除了掌握重要的管理理论及方法以外,提升自身的个人魅力也是增强其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学生干部;权力性影响力;角色;人格魅力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管理组织的过程中,一要依靠职位赋予的权利性因素实施“硬化”管理;二要依靠其个人所具备的人格、禀性、知识、才能等非权利性因素实施“软化”管理。后者所依赖的是领导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在长期的领导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号召力等总和。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影响力,一种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因素,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与影响领导人际关系的其他因素相比,它具有非强制性、无形性、渗透性等特征。这种影响力虽然没有建立在领导者的权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但由于它是对方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对领导者的崇敬、钦佩和信赖,因而这种影响力是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和塑造起来,在领导者实践中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感觉到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新的时代里,社会发展不再只是需要仅仅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基础雄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全复合型人才。我们高校在强化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人格魅力的养成。

(二)高校学生干部在养成人格魅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干部对人格魅力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高校无法对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进行统一的规定,同学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培养个人人格魅力,从而导致学生干部某些人格魅力的缺失。

2.高校学生干部了解学习人格魅力的养成的途径有限。调研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学习了解人格魅力的养成的途径主要是网络、书籍及一些老师的指导,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健全的学生干部人格魅力养成的体系。

(三)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为了积极响应信息时代以及社会分丁越来越精细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及和平与发展时期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对新思路、新策略的呼唤,未来的管理团队——高校学生干部在校就应该注重个人人格魅力的养成。作为这样一个主题的实践研究,对于系统总结和推广“高校学生干部养成个人人格魅力方法途径”的理论及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及塑造

学生干部既是具有学生身份的特殊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又是具有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身份的特殊学生。这两种角色定位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学生身份不可改变。学生干部是兼职的,具有志愿性质和锻炼性质,承担辅助功能;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工作为职业.主要靠的是权力型影响力,发挥主要作用。

学生干部又不是一般的学生身份.他们是通过一定的民主选举程序产生的。要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决策、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表达和创新等方面.他们要比普通同学具有更强的能力。有单独的一套比较完整的选拔、培养、监督和考核制度。为了适应学生干部这一角色。学生干部应该加强自己的角色塑造:

(一)加强角色学习。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学习的时间与过程。角色学习就是指学生干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角色认知的水平,缩短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的差距。

(二)提高角色适应能力。学生干部在正确领悟学生于部角色规范的基础上.在实际中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学生干部的角色适应。学生干部与其交往对象的角色互动,是学生干部角色适应的基本形式。在角色互动的过程当中,学生干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达成与交往对象的共识。学生干部还要根据交往对象的特点。在自身表现

出的多种角色中选择最适合对方的角色,以符合交往对象的要求。

(三)克服角色转移障碍。角色转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干部的工作环境和对象经常发生改变.应当根据情境的变化,相应地转变行为模式和工作方法: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位的变化,学生干部会不断遇到旧的角色的丢失和新的角色的获得,其行为也应当随之转变。克服角色转移障碍.学生干部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平衡各种社会期待。对于学生干部的角色,社会各界人士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面对不同的呼声,学生干部如何寻求最佳角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平衡各种不同的社会期待,明确合理的角色期待.要很好地把握各种期待的一致性、相对性和复杂性。

三、学生干部群体特征分析

新时期的新情况使学生干部队伍出现了新的间题。做好新形式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客观分析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群体特征。

特征1: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干部价值取向多元化。从担任学生干部的出发点来说,有的学生干部以服务学校、服务同学为目的,不想荒废大学生活,希望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有的学生干部希望通过岗位的锻炼,培养自身的能力。为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竞争而打基础;有的学生干部以发挥专长,满足表现欲望为出发点,渴望在高校中充分表现自身才能;也有的学生干部是看到能够获得各种利益。如获得荣誉、人党、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机会等。必须重视不同动机的学生表现,及时纠正他们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

特征2: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考验着学生干部的能力。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要在学习和工作两方面平衡发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干部的重要指标,成绩不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威信和号召力,也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前途。可繁重的社会工作使得学生干部又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学习中去,两方面难以取得平衡。据调查,如何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生干部普遍感受到的最大的压力,必须时刻提醒并帮助学生干部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使两个方面协调平衡发展。

特征3:角色的转移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干部既要代表学生的权益,为同学服务,又要对学校负责,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必须正确处理

与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既要尊重领导、老师,完成他们所交给的任务,又要注意及时反映同学的正当合理建议,维护同学们的利益,做到上情下转,下情上达。但这方面往往不易兼顾。

特征4:做好各个层面的沟通是建立学生干部威信的基础。由于有工作中的相互交流、协作、激励和情感沟通。学生干部之间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友谊和社交关系,但学生干部小群体生活在学生大群体当中,部分学生干部的社会交往往往局限在本学生组织内部,而疏于与普通同学甚至本班同学的交流,无形之中把自己与普通同学对立起来,客观上在同学心目中形成了“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印象。必须引导学生干部自觉参加班级、学院的活动,使其具有坚定的群众基础。

特征5:提升学生组织影响力有助于学生干部更好的发挥作用。因为学生干部主要靠非权力型影响力开展工作,在教育、管理和领导过程中承担辅助功能,所以学生干部的“权力”较小。甚至有些学生干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仅存在于学生组织内部,而学生干部在学校工作中,特别是学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地位较低形成了反差。必须重视学生组织建设,帮助学生组织提高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让学生干部更好的发挥作用。

特征6:学生组织凝聚力决定学生干部的执行力。高凝聚力的学生组织内部矛盾少,成员之问的协作、配合程度高,成员对集体的忠诚度高,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一般情况是学生组织规模较大时内部产生小集团的可能性相应也增大,必须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组织健康发展。

四、学生干部领导魅力的培养

学生干部由于其职位所赋予的权利性管理因素在其实际管理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对其管理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非权利性管理因素。由此看来作为一群特殊的管理群体,培养卓越的人格魅力至为关键。学生干部的领导魅力如何培养?笔者试从以下四个不同的角度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干部的领导魅力:

(一)以德立魅

“德”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行、作风,特别是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实践证明,能否得到同学的拥戴,大家首先衡量其“德”行,它是建立领导魅力的基础。我们所讲的德,首先是政治思想品质。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政治觉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最基本的“德”。其次是思想工作作风,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再次,讲究诚信。作为领导者,不食言、不说空话和大话。另一方面,领导者对团队成员和被领导者给予充分的信任,就会使整个群体保持和谐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充分信任被领导者,使他们深藏的智慧得以超常发挥,潜在的能力变为现实。

(二)以“才”增魅

未来的领导者是高品味的文化人,对于现代领导、特别是对于全球化时代的领导而言,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文化人,具有优良的文化素质,能够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引领着文化的潮流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发展。作为学生干部就是要立足眼前,着眼未来,建立一个既掌握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并纵深拓展其深度,又熟悉与科学的领导活动相关的门类,即横向延伸其广度,并谨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博与专的关系。只有知识结构合理了,领导者的学识才有较大提高。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当前,我国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改革的规模、范围、深度和难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各方面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再现,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和困难,这要求领导者有开拓进取、知难而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干部应该懂得创新是一项很重要的领导艺术。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因时因地因人采取一些超乎寻常的、不因循旧例的行为,才能使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从而增强其领导魅力,并大大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三)以“情”升魅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80%的因素来自情感方面,只有20%的因索来自智力方面的影响.领导魅力的树立就更离不开情感的力量。现代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人期望得到别人,尤其是领导的理解、尊重和信任。领导实践活动也表明,凡是谦虚谨慎,联系群众、作风民主、待人热情、和蔼可亲的领导者,一般都有较高的入格魅力。相反,如果缺乏入情味,对周围的入冷冷冰冰,以“干部”自居,好摆架子,爱耍威风的领导者,则很难得到同学的信任和爱戴,日久天长势必脱离群众,定向自我孤立。因此,领导者要具有人情味,这是一种品质、涵养,一种境界。

(四)以“外”壮魅

领导者的仪表包括服饰、举止和精神面貌等几个方面。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注重仪表魅力、懂得展示自己良好形象、赢得同学信任和支持的领导者。领导者

在工作中能够做到服饰得体、举止文雅、精神饱满,能激发大家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产生对领导的敬爱、信任、亲近的心理倾向,有助于工作的组织进行,促进同学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工作。人的外部形象同时也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个人修养不好,内心世界一片肮脏,是难以装扮成谦谦君子的。因此,学生干部一定要认清良好的仪表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自我修炼,培养高雅的谈吐与优雅的举止,焕发饱满的精神风貌。通过能动的自我调节和互补,来建立稳定的、与个人气质和工作相适应的良好仪表,以此赢得同学的真正信任和支持,增强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一种团体的力量,为带领同学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基础。这既是学生干部基本素质的客观反映,又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要求。

五、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一)构建高校学生干部人格魅力养成体系是必要的。

人生没有目标犹如船只没有导向,终将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学生干部对人格魅力养成方面的知识渐渐有了提高。为什么呢?因为学校在大力倡导督建和谐校园,而构建和谐校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构建高校学生干部人格魅力的体系,逐步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的人格魅力,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推进高校学生干部人格魅力养成策略迫在眉睫。

高校学生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昌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同样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不足以撼动高校校园的,但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共同营造和谐气氛,那么构建和谐校同的愿望将很快实现。更为关注的是,有部分高校学生对学生干部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并不十分满意,这将严重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徐凤琴.论领导魅力及其培植[J].高区管理.

[2]李爱芳,领导魅力浅析[J].南方论刊,2006,(11).

5.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五

建构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心理问题,说到底就是错构了的价值体系与个体生存的`环境失衡的问题.关系论模式使主体的价值建构有一个社会化定向;恰当的主观期望值使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客观的定位;排除强烈的内心冲突即是排除各种诱惑,而达到价值体系的协调整合.建构健康的价值体系,离不开定向、定位和排除“噪音”干扰这三个心理学要素.

作 者:曾天德 程利国  作者单位:曾天德(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福建,漳州,363000)

程利国(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16(1) 分类号:B84 关键词:价值体系   心理健康   关系论   主观期望值   内心冲突  

6.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 篇六

汝州市庙下乡第一初级中学 鲁红光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十分重要。因为从近代历史上看,每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往往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是促成了一个个重要技术领域,如核能、半导体、激光、超导、计算机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没有现代物理学的创新发展,就不可能有当今世界如此发展的科技和文明。我们国家要实现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关键就是要培养亿万有创新思想,创造能力的年轻一代,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任务。物理学的历史和学科特点表明,物理教育在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物理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具有特殊使命的。而物理创新教育应该通过物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表明,许多课堂教学中的行为都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简单说明。

一、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课本,敢于质疑权威

历来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承活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学生都能听懂,而且听的有味,因而学生爱学,考试成绩好,这便是教师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满足了,自然不会产生创新的欲望。但是从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角度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学生树立创新表率。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既然是一种继承前人和他人已经取得的知识的活动,而这些知识经过很多人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能再有新的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种认识自然成了培养探索精神的最大阻力。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块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资料,要引导他们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物理学家和学者都是因敢于质疑、不畏权威才最终成功的。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就敢于质疑,大胆提出并创立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使物理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求。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却是由教师向学生“高密度”、“大运动量”地灌输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没有给学生多少自由空间,自然也就很难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坚决废除“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良好品质。物理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学科的特点,更多地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分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畏惧心理,教师必须具有亲和力,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解放,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适当的物理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优美的语言、精确的描述、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动画等,来向学生描绘、展示、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启迪思维。

例如,在平抛运动中,可先演示平抛运动现象,使学生得到初步的印象;接着演示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等时性实验,向学生展示两种运动情境,让学生绘出平抛小球和自由落体小球每个相等时间的位置变化图;最后再演示平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从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平抛运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这样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信息、条件加以重组,横向拓展思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总要经历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个体创造能力的大小。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若能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创新。另外教师还必须为自己确定终身学习的目标及计划,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力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型”、“智能型”、“创造型”的创新人才。真正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创新人格,就是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第二是创新意识,就是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要勤于思考,敏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想象。第三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7.高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探索 篇七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1.崇尚自由、注重个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 “自我发现的特殊期”, 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这一群体主要的心理特征。 新媒体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可选择的机会, 大学生可更独立地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彰显自身的个性。

2.勇于创新, 积极进取。 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积极探索人生, 渴望挖掘潜能, 竞争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创新和创业意识明显增强, 成才愿望强烈。

3.实用至上, 信念缺失。 作为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加上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竞争与压力, 其思想观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变动, 重个人利益, 轻信念理想;重眼前利益, 轻长远发展;重个人发展, 轻社会责任等。

4.意志薄弱, 抗挫折能力差。 由于大多数家庭的 “4+2+1”模式、自身的优越感、人生经历过于单一、缺乏社会经验和锻炼等原因, 不少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 往往不能冷静思考, 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和途径, 引发生理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人际适应等问题。

二、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是外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具有极大的渗透性和引导性。 一方面,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带来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冲击。 另一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市场经济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唤起人们的利益意识, 人们对于利益的认识和取向发生变化。

2.家庭培育是基础。 家庭教育对人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一代, 处于三代人关注的核心。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他们往往自我定位为“被关注、呵护的对象”, 很少体会他人的感受, 暴露出种种问题, 甚至出现人格不健全的现象。 要加强教育引导, 适时对孩子进行独立人格的锻炼与培养, 教育孩子学会爱心、奉献、分享、担当等。

3.学校培育是关键。 学校培育是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关键,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人格品质的主阵地。 长期以来, 高校在大学生人格培养工作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 过于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对健康人格的培育重视不够。 二是德育工作方式失当。 严重偏向单方面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工作开展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大学生心理感受和个体体验, 带有强制的他律性, 导致大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缺乏有机土壤。

三、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措施

1.以自我教育为基础。 内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塑造大学生人格最重要的是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强化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塑造功能。 要强化自我教育机制, 帮助大学生明确、 增强自我意识, 在言行的动机和效果方面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反思自己, 自觉排除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不良信息的影响, 用理智战胜私欲和偏见, 用道德感战胜不符合社会与个人利益的个人主义动机, 使其自我意识的确立符合社会前进的要求, 向着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 健康人格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实践中树立的,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的, 心理防御机制也是在实践中完善的。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求知欲望强, 渴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能力、认知社会和个人。 从高校教育工作角度, 应该突出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以志愿服务、第二校园、实习调研等方式帮助大学生锻炼自身意志, 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纠正自己的人格缺陷, 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

3.以家庭教育为依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作为人生基础的最基本价值与美德, 就是在家庭里学习的。 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氛围等会造成子女人格偏离, 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工作中要密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积极搭建学校———家庭交流平台, 对学生的家庭环境予以积极的关注, 保持长期、有效的沟通。 在家庭中感受到归属感、认同感、支持感和责任感, 大学生有效地应对问题和挫折, 人格更健康和完善。

4.以校园文化为主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知识、能力等成熟的关键时期, 校园文化氛围在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形成、 定型影响深远。 将课堂教学工作与人格教育相结合, 要把人格教育寓于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之中, 通过课外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满足大学生归属和交往的需要。 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学生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升华。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既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 又能凸显高校人格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在理论及实践探索基础上, 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人格培育阶段性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晔, 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8.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人格培养 篇八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人格;培养

1.引言

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对人的身心发展和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的高级需求能否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个人需求;社会成员是否能承受经济和政治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这些都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紧密相关。“健全人格”的培养已不仅仅是个人需要,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动力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时机在高校大学生中培养“健全人格”,是关系到对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保护的大问题,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对人的品格塑造,要符合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正因为如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体育教学对高校大学生人格培养塑造功能就显得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道出了体育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在心理倾向上,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

3.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中,体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处于学习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处于发育的敏感阶段或发育基本成熟阶段。通过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需要、动机、理想、道德等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且寓教于乐、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4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并非只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就能达到人格教育的目标,只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校体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挖掘体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潜力,创设育人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4.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就社会分工而言,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世界观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言行仪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形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真挚、深厚、持久的感情。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育人工作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源泉。以身做则、为人师表,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基本准则。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严于律己、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楷模,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内涵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类教材的教育因素,把现代人格教育与体育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如田径课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体操课应培养学生勇敢、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球类课可突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武术课要培养学生果断、机智、灵活、敏锐的思维方式。各种教学比赛和游戏中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教学比赛中让学生承担适量的裁判工作,可以使学生养成秉公执法、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4.3利用教学环节,适时进行教育

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大学体育课实行大课教学,为进行人格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体育教学中人格教育,要求教育者将学生中不符合教育目的和目标的行为,引导控制在规范的行为准则之内。体育课开始部分的课堂常规教育,如集合、点名、着装要求以及宣布课的内容、任务等,可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约束自己行为的自制能力。准备部分通过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训练,培养学生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纪律性和一丝不苟、审美爱美的观点。基本部分主要通过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身体练习,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结束部分通过放松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态度。另外,课前课后让学生准备器材、打扫场地、清点教具等,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德。

4.4灵活运用教法,达到教学教育目标。

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需要。教无定法,关键是得法。教法不同,教学、教育效果各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研究改进教法,要重视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和效果的明显性。如体育课中让学生互相保护与帮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采用正误对比纠正错误动作,或让学生示范和回答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胆量,满足大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启发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互相学习、善于取长补短的学习风气;采用竞赛评比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抑恶扬善、奖功罚过、树立正气的作用。

4.5引导学生关爱人生。

体育教师通过教育、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情感上、心灵深处受到触及,达到人格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思想、心态最易暴露,教师要深人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说心理话,了解学生的思想,抓住敏感的话题,剖析原因,巧妙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启学生的心扉,把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片面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虽较高,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如对那些开朗热情的学生,教育时要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对那些孤僻冷漠的学生,教育时要延缓迁回,诱其自悟;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要多敲边鼓,防止骄傲自满;对于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树立起勇气和信心、战胜自我,敢于争先。

5小结

高校体育应定位于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提高身体素质,应当有利于健全心理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是终身化、生活化、社会化、人性化,未来的高校体育势必从教育观念,思想到内容形式逐步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教学的有利因素,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适时地的做好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艳.试析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山西体育科技,1998.

[3]张晓霞.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体育科研,2000.

[4]董茜,刘学志.高校体育应树立“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

上一篇:身份证提取出生日期下一篇:关于兴趣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