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2024-10-10

企业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共13篇)

1.企业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篇一

设备的三级保养制度,此保养管理制度要实行定人、定岗、定机,此保养管理制度是贯搞好彻“预防为主、维修和保养并重”的具体体现,也是设备使用、保养、维修的有效措施。三级保养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级保养: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的日常维护,而产生的技术状态变化,要及时进行调整,是指对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部件、零件相互摩擦的检查、调整和处理,是操作人员在班前班后对所使用的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具体情况结合日保养进行操作,由设备部定期检查评分,检查出有问题的当场进行改进并扣除分数,如不改进则罚款50元,并十倍扣分,改进后仍不合格,三倍扣分,每月月底进行评比,分数最低的机台每人罚款50元。

二级保养:此保养根据周保养检查记录表进行完成,一般周末进行停机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特殊情况可请机修人员配合),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日常工作中的隐患进行处理,突出重点或局部少量零件拆卸(拆卸时由设备部人员现场指导)检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保养,必须要填写设备保养延期申请表,由部门主管批准并由设备部人员签字方可生效。设备延期申请表最多不得超过三天。如不按此标准执行则当天分数记为零分,并每人罚款50元。

三级保养:车间所属设备每月进行一次,由操作人员和修理人员配合完成,三级保养的具体要求是:对设备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对有问题的部件进行拆卸检查或更换,在完成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得基础之上配合维修人员进行月检修工作,通过设备月检修要达到排除设备一切隐患,顺利安全生产的目的。

一级保养、二级保养分别由操作人员每日、每周进行完成,评分标准为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的平均分。如所有机台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则不进行罚款。每月评比最高分机台每人奖励50元。三级保养视生产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操作人员配合维修人员完成。一级保养时间30分钟,二级保养时间为2小时,三级保养时间为4小时。胶印机的二级保养时间为8小时,三级保养时间为1天。

2.企业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篇二

1. 概况

石油化工企业可以简称为石油化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基础性产业类型,化工企业主要为农业发展、能源、交通、纺织行业、机械行业、电子行业、轻工、建筑行业、建材等工农业或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可见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大,地位十分重要。作为化学工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化工企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地位十分显著,属于国内重要的经济支撑部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2. 特点

就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来看,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产业支撑,同时也是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支柱型产业类型,就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来看,其属于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就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作用来看,其主要将石油原料作为生产产品,产品的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其中涵盖了运输业中需要的很多原料,还包含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使用的不同类型的化纤原料,包含机械制造行业中使用的很多有机材料等,以上材料的使用和应用都是基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连续化生产的一种企业类型,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属于一种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其需要很多不同学科的人们相互合作,并集中了很多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且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生产过程十分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第二,石油化工企业整体机械装置的介质十分复杂,且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十分强等特点。第三,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种类繁多,且整体的规格较多,由于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相对苛刻,因此需要不同类型的设备来支撑完成设备的适应阶段。由于很多化工生产过程处在高温条件和高压条件下,甚至密封环境下进行,一旦出现设备失修、操作不当、原材料质量低下、检查不周或安全措施不到位等,都能引发严重的火灾或者爆炸事故,由此造成很严重的损失。

二、化工企业关键设备设施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关注的问题

1. 生产环境

化工企业关键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离不开生产环境的保障,需要明确的是化工企业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和生产环境考虑在一起,保障二者的紧密结合。如果部分生产装置有十分特殊要求的环境,基于特殊环境的需求需要作出对应调整,整个生产需要保证并重视周围的环境,同时还需要注意做好生产设施的使用维护,定期对生产设施进行维护,并精准借鉴整个化工设备的使用标准,避免出现相关的操作问题。

2. 运行周期

石油化工企业需要根据装置的整体生产情况来分析整个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周期,可见生产设备的运行安全可靠性和设备的整体运行周期关系十分紧密,通常情况下看来,设备是否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周期的计算和确定需要按照有关规范来确定,保障周期计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可知,石油化工企业关键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和运行时间之间是反比的关系,因此需要强化整个企业对于设备运行时间的关注度,规范整个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设备的平稳运行,规范运行周期的科学性。

3. 技术性能

石油化工企业最后需要注重生产设备的整体技术性能,需要按照不同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来划分整个企业不同的生产设备类型,利用归纳总结分析的方式来对技术性能进行分析,根据功能分类管理的方式,不断挖掘整个设备技术的潜力,分析其设计余量,由此提升设备在生产过程的出力程度。最后会按照石化设备的规范和国家的标准对设备进行管理和使用,由此来提升整个生产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三、提升化工企业关键设备设施安全可靠性的措施

1. 日常维护

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属于石油化工企业监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就当前时间来看,石油化工企业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做好关键设备设施的维护工作,需要在人员管理上和生产设备的工作状况上着手,通过准确的记录和评估来做好生产设备的维护工作,但是由于当前很多化工企业在管理层面上缺少基础标准,当前很多化工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标准的管理形式出现差异,因此相关人员在研究石油化工设备日常维护形式的时候,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维护:第一,将化工企业的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作为前提工作,对生产设备的日常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利用,同时根据装置或者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基本的生产标准来确定本季度化工企业关键设备的运行负荷上下限,同时需要在生产设备实际运行状况的前提下做好设备的养护,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之后,需要对整个化工设备实施全面检查和维修。第二,根据车间对于设备设施的需求来合理降低常规的检查次数,根据生产设备实际发生故障的问题所在,注重问题的解决和记录,如果在固定时间内没有找到设备发生故障的地方,需要对整个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将设备运行的综合效率和有效生产作为具体的生产目标,将对于设备的问题预防和维修等作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完成化工企业的设备检查和设计工作,将员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具体的过程,对整体员工实施标准化的管理,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争取调动整体员工加入到化工企业设备的维修工作和保养工作中。通过规范的制定,标准的执行,实施效果的评估等过程来完善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不断提升化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分析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特征可知,化工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本质在于完善生产设备的检测过程和维护过程,就当前生产设备的检测过程和维护过程来看,化工企业在设备故障的检测方式上较多采取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的模式,通过微机对生产设备的内部情况进行反映,将有关故障的真实材料提供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就石油化工企业的性质看来,利用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的技术来监控无需将设备机箱取下来,还能在设备生产的过程中完成检测工作,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设备运行的效率。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相结合的形式可以用于多个设备的检测,可见其符合石油化工企业类型多种多样的特点,避免出现过度检修或者检修不足的情况,减少企业在维修上面的经济开销,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技术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无损探伤和远程监控的使用范围。

3. 维修工作

(1)针对生产设备的维修

首先,需要正确选取预防性的维修形式,该种方式要求有关人员针对生产设备完成检查,找准故障之后实施实际维修,避免出现很严重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应用十分普遍的预防性质的维修方式主要包含生产设备内部灰尘清理、内部润滑等方式;其次来分析生产设备的修复性维修模式,该种维修方式主要应用于生产设备出现问题之后,为了保障生产设备的运行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实施的维修过程,常见的修复性维修方式主要包含更新生产设备的相关部件,改革并创新生产设备的经济性。

(2)正确选择维修方式

化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在发生问题之前,都会有一定的预兆,因此一旦关键设备发生问题之后,需要正确选择对应的维修方式,做好预先测定、观测和记录等工作,对生产设备的维修工作实施实时的监督和测试。通常来看,如果化工企业生产设备存在规律性问题但是问题不明显的时候,技术人员需要根据设备的工作年限完成设备的定期维修工作;如果生产设备的问题不够显著,可以对设备实施常规化的维修;针对生产设备发生的偶然性或者处在发展期的问题,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不容易确定,但是仍然存在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此时通过常规的检测形式可以准确找出问题的话,可以采取状态维修的方式;针对化工企业设备方便维修的构件修理,可以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维修的关键问题需要放置于其他设备的检查和修复;针对于设备出现的偶然性问题但不处在发展期的问题,由于对后期问题的不确定,可采取事后维修的形式。

4. 调动维修人员工作积极性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维修队伍,其中包含专业性较强的理化检测队伍、机组检查维修队伍、管道焊接队伍、设备清理和检修队伍等,同时化工企业还成立了设备失效和预防中心、设备检查中心、密封堵漏中心等,保障化工企业的后期设备维护。不同的检修机构也实施了改革,和企业抽离之后形成独立的公司组织。化工企业之间需要保持紧密联系和沟通,不同地区的维修机构和员工互相协作和支援,调动维修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维修工作的高效完成。

结语

化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我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作用显著,因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来完善石油化工企业的关键设备检查和维修工作,提升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新型技术的开发和改进,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提升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的世界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恒瑞,许智红,宋明韬,秦玉旺.石油化工企业变配电站及电缆敷设场所消防设施选择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v.33;No.30220:229-230.

[2]同力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3,No.31820:42-43.

[3]翟玮.浅谈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分析[J].化工管理,2015,No.39536:30-31.

3.浅谈舞台设备及设施的制度化管理 篇三

【关键词】舞台机械;舞台设备;制度化;管理;标准;规范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6.010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standards, specifications and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the stage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system in ensuring the importance of stage machinery safe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methods.

【Key Words】stage machinery; stage equipment; institu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standards; specification

舞台机械的安全问题涉及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操作与使用、维护保养、剧院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发生与安全相关的机械设备事故或人身安全事故。由于中国剧场建设发展迅猛,标准及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国人思想认识不足,行业内技术标准特别是管理标准缺乏,规程规范不全,具体的操作程序涵盖面不广,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演艺事业安全发展的主要因素。业内专家早已把剧场管理当成保证舞台机械安全的重要措施和保障,并且呼吁业内各个部门、剧场、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单位、施工安装单位、验收单位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舞台机械设备在全寿命期内的使用安全。舞台机械设备及设施的剧院管理制度是保证剧院持续安全经营演出的一系列规范体系,也是保证舞台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体系。管理是安全,管理也是生产力,业内人员应给予极大关注和重视。

1 标准、规范、制度建设

1.1 制度化管理

制度是有关单位和部门制订的、要求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是企事业单位对某项具体工作、具体事项制订的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制订者和发布者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部门。

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事业组织内部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的实质是以科学的理念确定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机制,主要依靠独立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制度化管理有以下主要特征:

(1)按劳动分工确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形成制度;

(2)按机构、层次、权力大小的不同,确定其地位,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链或等级,并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

(3)以文字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职位人员的素质、能力等,并通过正式途径来挑选职位成员;

(4)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是分离的;

(5)实施管理时因事设人,每个管理者有执行相应职能的必要权力,但所拥有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6)管理者的职务就是管理者的职业,他只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就是依靠由制度规范体系构建的、具有客观性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制度化管理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1.2 标准和规范

1.2.1 标准和标准化

国家标准GB3935.1《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对标准的定义给出的解释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文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一系列活动,称为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各种社会实践中,通过标准的实施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结果。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工作实施的统一;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在标准化工作中几个经常遇见的词语及其简要解释如下:

规范:一般是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规程:指生产单位或科研机构为了保证质量,使工作、试验、生产按程序进行而制订的一些具体规定,是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的统一规定。

工作程序:对生产和业务工作的顺序、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称为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标准是工作标准的一种,其目的是使工作条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求得最佳工作秩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操作程序(SOP,即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作业。它是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将相关操作步骤进行细化、量化和优化,是在正常条件下大家都能理解又不会产生歧义的操作步骤。操作程序侧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标准、规范、规程、工作程序和操作程序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能加以区别。当针对产品、方法、符号、概念等基础标准时,一般采用“标准”,如《土工试验方法标准》、《道路工程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当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通用的技术事项做出规定时,一般采用“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等;当针对操作、工艺、管理等技术要求时,一般采用规程,如:《钢筋气压焊接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工艺及操作规程》等。当涉及到某一工艺操作的具体事项、步骤和方法时,一般称为操作程序,如《自动控制系统开停机操作程序》、《主舞台升降台操作程序》等。

nlc202309081126

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中,目前尚没有进一步规范或统一这些术语使用的要求。

1.2.2 技术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称为技术标准。它是从事生产、建设及商品流通的一种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技术标准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标准化对象特征和作用,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等;按标准化对象在生产流程中的作用,可分为零部件标准、原材料与毛坯标准、工装标准、设备维修保养标准及检验标准等;按标准的强制程度,可分为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又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技术标准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技术标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科技研发的成果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标准的实施和运用,转化为生产力。在此过程中,市场的信息反馈又促进技术标准的修订、改进和科技研发,从而促进技术标准和科技的发展。

由此可知:技术标准的出现和发展以科技进步为前提,技术标准及标准化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互相促进,技术标准发展水平与科技进步成果的转化水平,密切相关又是有机的整体。

2 剧场舞台机械设备及设施管理的主要方面

目前,中国剧场实行制度化管理的现状是:在一些一线城市的老剧场和新建的骨干剧场中,舞台机械设备及设施管理的规章制度比较健全,而全国大部分其他城市的新建剧场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简单或缺乏。

剧场舞台机械设备及设施管理的主要方面和大致内容有:

(1)节目演出(不是演出节目)策划及实施:设立舞台机械专业的技术总监,由其负责舞台设备与设施在节目演出过程中的全部安全和管理。技术总监要参与节目演出的前期策划(与演出节目制作者沟通节目的幕和场、使用设备种类与数量、使用时间、设备动作等)、舞台及设施准备(场地交付时间、装台、排练、演出等活动的起止时间等)要求、排演配合及演出实施、撤场计划等全部演出活动,是舞台设备与设施管理的重要内容。

(2)舞台空间防护与准备:演出前舞台、马道、台仓及基坑等人员行走区域的安全检查;较大高度差平面的防护与标识;人员通道及其他工作区域,防止落物伤人的措施等。

(3)进场、装台及排练:了解所有拟进场布景、道具和器材的数量、包装形式、尺寸、重量等数据,协助确定运输路径和存放地点,保管负责人等;具体的进场、装台、排练、演出、拆台和离场的时间计划表及工作负责人;确认舞台机械和舞台装置的状态、使用计划、授权操作负责人并交付使用。

运送和安装布景、道具时保护设备与台板;对演出需要临时安装的设备或装置进行安全检查;对需要临时架设线缆和电气产品,进行安全指导和提示;检查栅顶、马道等高空位置作业时,个人防护装置或保护设施的配备;严格按照剧场舞台机械设备的技术参数使用设备,布景安装不应跨越在两台或两台以上设备(吊杆、单点吊机、升降台、侧车台、内外旋转台等)上;布景的吊装应有专人负责,并采用牢固、可靠的连接和固定方法;装台、设备调整和拆台等作业时,禁止在运动的悬吊设备下方、高空作业区下方或其他危险区域下方停留;禁止在向下运动的台下设备或结构的下方停留。

排练前,对所有参演人员进行有关事故防范的安全教育;通过排练确定的使用舞台机械的种类、数量、位置、运行参数、运行时序等重要信息,应通过计算机系统固化,一般情况下不可改变;确要改变应提前提出并经技术总监批准。

(4)设备操作与管理:操作人员都应是符合WH/T37-2009《舞台机械 操作与维修导则》规定的有资质和经授权的人员;严格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操作说明书使用设备;对可能造成危险的设备运动过程,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在台下设备静止时,才允许在舞台面使用烟雾、雪花等特效装置;不准人员进出正在运转的台下机械(车台、车载转台、旋转台等)台面,严禁人员进(上)、出(下)正在运动着的升降台设备;台下设备运动时,严禁机坑内特别是运动部件下方站人。

演出前,演出中拟使用的所有设备,应逐台检查并按演出时使用的技术参数和载荷运行一次;台口防火幕每天至少升、降运行各一次;建立舞台机械运行日志,根据演出实际情况,记录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

(5)临时电气管理:临时线、缆的规格必须与临时设备的电功率相匹配;演员自己操纵的电气设备,必须使用安全电压;舞台工作区内的电气箱、插座箱等设备上严禁放置物品;严禁在各类操作控制台上放置水、饮料等液体物品;所有临时电气设备,在演出结束后拆除。

(6)防火管理:用可燃材料制作的布景、道具等,材料的燃烧性能必须达到B1级;舞台工作区内控烟、控明火和无罩光源;舞台上严禁使用电焊、气焊、电锯等容易产生明火的工艺和工具;严格控制在舞台区内使用烟火技术;幕布、布景及其他装置与灯具保持安全距离,不因灯具而产生过高温度;

严禁在防火幕、防火门下方,及消防通道内和消防设备旁堆放杂物;严禁在舞台区内使用用油漆、溶剂、涂料等挥发易燃品;严禁使用任何带爆炸介质的武器道具以获得声、光、烟等效果。

(7)进场人员管理:所有人员应佩戴准入证进入舞台区,并遵守剧场的有关规定;非舞台技术人员不得进入栅顶、马道、台仓、基坑、设备机房以及操作控制室等区域;演出进行时,表演区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必须的换景辅助人员应在规定地点等候。

(8)维护管理:舞台区及所有舞台设备应定期清洁,始终保持无尘、无油污;应按照设备维修手册的规定进行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工作;特别重视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调整工作,定期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安全、防护装置进行全面检查和调整。

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按WH/T27-2007《舞台机械 验收检测程序》的规定对机械设备(含控制系统)进行相当于验收检测的全面检测,调整并更换损坏零、部件。

nlc202309081126

机械设备进行重大修改(如增大额定载荷或速度、改变行程起止点、操作控制系统改变等)后,要由专业技术人员针按WH/T27-2007《舞台机械 验收检测程序》的规定对设备修改部分的有关参数进行检测。

(9)档案管理:舞台技术管理部门应建立设备维护保养日志,详细记录日常、定期维护保养的设备部位,小修理更换元件的周期、数量等内容,为常用备品备件的储备提供基础资料。

3 舞台机械设备和设施管理应建立的基本规范、规程

为确保剧场演出与舞台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剧院管理者需根据国家或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剧场管理运行及演出的实践和特点,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舞台机械设备和设施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促使剧场机械设备和设施的使用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有效保证机械设备、设施和演出的安全。以下内容是一些应有的主要、常用的基本管理规范和规程,各剧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制订适合自己的规章、制度,实际使用的规章、制度则不限于这些。

(1)管理制度:

节目演出管理制度;

舞台空间管理制度;

进场、装台、排练、演出、撤场管理制度;

设备运行管理制度;

控制室及机房管理制度;

临时用电安装管理制度;

防火安全管理制度;

进入舞台人员管理制度;

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舞台技术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

(2)规范及程序:

机械设备维护规范;

舞台地板保护规范;

库房管理规范;

控制室管理规范;

控制柜机房管理规范;

控制台(含总控制台、流动控制台、悬吊控制台等)操作程序;

单项设备操作程序;

单项设备就地操作盘(维修开关)操作程序;

单项设备设备故障检查和处理程序;

机械设备巡检程序;

单项设备维护操作程序;

设备事故急停处理程序;

设备技术参数调整程序;

设备载荷试验程序;

控制柜检修工作程序;

单项设备技术参数调整工作程序;

设备标准零部件更换程序等。

4 坚持不懈搞好制度化管理的实施

实践证明,制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因为它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特征,它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也不会随领导人的看法或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是“靠得住”的管理办法。在创建和实施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下述事项应该注意:

(1)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要结合本剧场的实际情况和传统,要获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同和支持,便于推行和实施。规章制度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规章、制度是否可行,是否有可操作性。

(2)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和尊严。规章、制度是理论的总结,是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总结,是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要公正、公平、公开地实施规章制度,不搞特殊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规章制度贵在实行,必须严肃规章制度的实施。令行则治、则兴,令弛则乱、则衰。对任何不遵守制度的现象,必须要按制度的规定处理,制度才能落实,才能发挥和实现制度的作用。

(4)加强员工的制度学习,明确制度规定的要求,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增强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的意识。

(5)强化创新理念,防止制度僵化。制度要随社会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实时修改和调整,以满足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

有理由相信,经过业内广大从业人员的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剧场舞台机械和实施的管理水平必将极大提升,为演出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段慧文等. 舞台机械工程与舞台机械设计[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2] 王关义. 现代企业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罗建华,游金梅. 企业行政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黄渝祥等. 企业管理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段慧文. 剧场舞台及设施管理[J].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8(6).

[6] 段慧文. 现代舞台机械的控制系统[J].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4).

[7] WH/T27-2007《舞台机械 验收检测程序》

[8] WH/T28-2007《舞台机械 台上设备安全》

[9] WH/T35-2009《演出场馆设备技术术语 舞台机械》

[10] WH/T36-2009《舞台机械 台下设备安全要求》

[11] WH/T37-2009《舞台机械 操作与维修导则》

[12] WH/T59-2013《演出场馆设备技术术语 剧场》

[13] GB3935.1《标准化及相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 基本术语》

4.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篇四

为了加强设备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使设备更好的为施工生产服务,杜绝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项目部《施工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管理职责

物资设备管理中心是项目部及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管理的主管部门,组织、协助各部门及施工班组抓好施工设备管理维护保养、持证上岗等的教育及培训工作。开展群众性的设备管理、维修、保养、爱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作好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参加重大机械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

第二条 施工设备的管理

(一)新购置的施工设备,必须坚持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性能稳定、经济合理的原则认真选型、定型。经验收合格及时登记入账,纳入固定资产(大型固定设备还需经安装验收合格)。

(二)凡属于固定资产的施工机械设备,都要进行分类建立台账、卡片,设备管理部门对大型机械要建立技术档案,并按规定存档。二保以上修理,均应及时填入档案。

(三)施工设备每年应进行一次清查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对盘亏设备必须查明原因,提出书面报告,送有关部门进行审核。

第三条 施工设备的购置

(一)施工设备的购置经处领导同意由物资设备管理中心上报项目部审批后统一采购,小型施工设备经处授权项目部可自行采购。

(二)对大型施工设备的采购(如工程运输设备、工程起重设备、土石方筑路设备等),物资设备管理中心必须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选择,并对所购设备结合施工进行性能鉴定。

(三)新购置的施工设备各部性能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如发现新购置的产品不符合设计要求,质量低劣,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对造成重大责任事故者应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法律责任。

(四)项目部未经批准,擅自购置大型施工设备,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国家有定型产品的施工设备,原则上一律不准自制、改型。如特殊工程急需自制非定型设备时,必须有自制方案报告、图纸和经济技术效果比较说明书,事前应由需自制设备部门及施工班组的领导、总工、技术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审查认可后,并报项目部设备管理部门,经项目部主管经理、三总师审定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四条 施工设备的使用

(一)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要将设备需求计划上报到物资设备管理中心,由处平衡调拨满足工程需要。

新购入的大型施工设备或新产品在投入使用前,设备管理员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按技术规程进行检查和试运转,并将设备性能、安全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常见故障的排除等问题向操作人员进行交底,必要时进行培训,在操作人员掌握后方可使用。

(二)新设备和经过大修或改装、改造后的设备,必须进行检查、鉴定,并进行走合期试运转,在走合期间要限载、限速、加强保养。

(三)特种设备的使用要贯彻“人机固定”的原则,建立专人专机和岗位责任制,多人配合操作的施工设备应实行机长负责制,负责人应做到相对稳定。

(四)新上岗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切实做到“四懂三会”(即:懂原理、懂构造、懂设备性能、懂设备用途;会操作、会维修、会判断处理故障),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操作证,方能独立操作。

(五)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施工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规程、岗位责任制,确保设备的安全生产。

(六)认真做好设备的清洁,润滑、调整、紧固、防腐“十字作业法”,保证设备的各种安全装置灵敏可靠有效,严禁带病运转或超负荷作业,严防“以包代管”拼设备的短期行为。

(七)对设备所需的各种燃料、润滑油脂和液压油,必须按规定油质品种选用和定期注油,保持油料的清洁,规定需要过滤的都要进行过滤方能使用。否则造成设备故障,追究有关领导责任或经济处罚。

(八)在冬季施工的设备,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冬季使用的规定。

(九)要做好各种设备的标识,并保持完整有效、清晰,不得涂改和覆盖,附属设备不准拆卸使用,更不准挪作它用。

(十)各类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认真准确及时填写运转记录。

(十一)设备管理部门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使用中的设备进行监督检查,是否正确合理使用设备以及设备的维修保养情况。

(十二)、施工设备的使用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各类设备操作规程要悬挂在醒目位置。

(十三)、施工设备存放要上盖下垫做好防护。

(十四)、对起重吊装设备使用到规定的使用年限的,经检测安全技术性能已严重下降的起重、吊装设备,必须作报废处理,不得超期使用。

第五条 施工设备的维修保养

(一)维修保养计划

1、施工机械设备实行定期保养、计划修理的原则,养修并重,执行计划检修制度。

2、维修保养计划由物资设备管理中心编制,各部门及施工班组按保养计划具体要求执行,并填写维修保养记录报回处。

(二)分级保养原则

1、运输车辆、起重及大型土石方等施工机械执行多级保养制,即每班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级保养。

2、中小型机械设备,一般简单的电气设备执行两级保养制,即每班保养、一级保养。

(三)分级保养标准

1、每班保养

每班保养重点是检查、清洁、润滑、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1)每班前必须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例行检查。(2)交接班进行检查时,机械停止使用。

(3)一般情况下不准带电保养,如有必要,应有保护措施。(4)检查电气设备时,要切断电源,挂上“禁止合闸”标识,工作完毕要互相知晓才合闸,保养灯应取安全电压。

(5)施工机械设备的表面油污要及时清除。(6)填写例行记录或交接班记录。

2、一级保养 一级保养以润滑、紧固为重点,通过检查紧固处的外部紧固件,并按润滑周期加注润滑油,清洗滤清器或更换滤芯。

一级保养由经过培训考核,持有操作证的机械操作人员实施。

3、二级保养

二级保养以紧固、调整为重点,除执行一保的作业项目外,还需调整发动机、电器设备、操作、传动、制动、行走等主要部件的状况,以及紧固内外所有的紧固件。

二级保养由专门从事该专业工种持有等级证书的修理工负责,持证机械操作人员参加。

4、三级保养

三级保养以消除隐患为目的,除执行一、二级保养作业项目外,可对部分总成进行解体,可更换部分零件,并对机身进行必要的除锈、补漆等防腐作业。

三级保养由二保规定的人员负责,配合机修部门及施工班组进行。

(四)分级保养的时间周期

1、每班保养周期间隔不超过8小时。

2、一级保养周期,不超过100小时进行一次。

3、二级保养周期,不超过300小时进行一次。

4、三级保养周期,不超过1000小时进行一次。各类设备的保养周期有所不同,视设备类别缩减或延长。

(五)施工设备的润滑

1、各部门及施工班组根据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按设备随机操作手册中规定的规格品种或允许代品种购买各类润滑油脂,验收合格方准使用。

2、各部门及施工班组设备管理部门指导各项目部的设备管理人员,按施工机械设备的润滑周期实施设备的润滑工作。

3、装用润滑油脂的容器应标明油种,保持清洁,防止渗漏和油料相混,易燃油脂必须注意禁火。

(六)各类设备维修保养具体要求:

1、项目部在施工准备阶段,依据所接工程内容在物资设备管理中心的有计划安排下,积极组织人员对设备认真进行检查保养,尤其是吊装用工具、索具使用前一定要进行维护保养确认是否完好;一些大型工具班组共用工具每次使用前一定要检查是否完好,特别注意检查防护和保护装置的完好,并把维修保养记录随月检查一起上报到处。

2、自吊车使用中司机执行日常保养和月检查整改制,吊装部分和车辆部分按车辆说明书的保养要求和内容进行换季保养和定期保养,保养记录报回处。

3、对测量用的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GPS等量具卡具等要按规定到相关部门进行定期的检验检测,使用前要进行检测鉴定,确保投入测量使用合格的仪器,每次使用完进行清洁保养后再存放。

5、吊车日常保养由司机进行,车辆调转时处物资设备管理中心负责进行全面保养。

6、所有施工设备项目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保养,然后按使用累计台时统计,按处规定的保养周期和保养内容进行保养,保养记录报回处。

(七)维修保养工作的考核

1、各项目部按各类设备维修保养具体要求进行保养,确保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完好。

2、处物资设备管理部门每半年按《项目部安全质量标准化施工设备管理考核标准》持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有漏保、失修或病运情况,要督促限期整改,每年对施工设备维修保养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条 施工设备的检查

1、施工设备使用执行月检查整改制,项目部每月生产经理要组织设备管理员、维修人员对在用设备按照《项目部安全质量标准化》中设备的检查内容和标准逐台进行完好检查,专职安监员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安排整改,并将整改记录报回处。

2、起重车辆司机坚持每日检查制,保证各种安全装置灵敏、可靠、有效,严禁带病运转或超负荷作业,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并填写车辆使用日记本,记录全面。项目部设备管理员每月收集汇总统计上报到处。

3、物资设备管理中心巡检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每季度的或不定期的检查,对车辆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按车辆完好评分表进行巡检打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4、物资设备管理中心每年两次对项目部在用设备进行监督检查,编写检查简报,公布检查情况,对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第七条 车辆的安全管理

1、车辆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具备驾驶技术,取得有效驾驶证,吊车司机必须取得有效操作证件才能上岗。

2、车辆操作司机由处委派,严禁将车辆交给无证人员操作。

3、车辆驾驶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规则,不得违章。

4、车辆行驶时应保持中速,不得紧急制动,随时观察仪表的指示情况,当发现机油压力低于规定值,水温过高或有异响、异味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车检查,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运行。

5、在行车前和行车中,应作到“一听、二看、三熄火”的要求:听全车各系统有无异常声音;看监控仪表和故障指示灯的显示是否正常;一旦发现情况异常,立即熄火,实行断油、断电,并靠边停车检查。

6、汽车运行到一定公里后要进行定期保养,各车型定期保养周期见使用维护说明书,汽车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定期保养周期可适当的调整,一般为:一级保养1500-2000KM、二级保养6000-8000KM。

7、所有货车车厢内严禁载人行驶。

8、吊车吊装操作前,项目部技术员必须进行吊装方案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必须有交底人、被交底人、监交人的签字存档。

9、为保证吊车的正常使用,吊车作业前必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检查:

(1)、各连接件无松动,(2)、轮胎气压符合规定(3)、钢丝绳及连接部位符合规定(4)、各安全保护装置和指示仪表齐全完好(5)、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及冷却水添加充足。

(6)、吊车启动前,应将各操纵杆放在空挡位置,手制动应锁死,启动后,应怠速运转,检查各仪表指示值,运转正常后接合液压泵,待压力达到规定值,油温超过30ºC时,方可开始作业。

(7)、吊车作业前,支腿应全部伸出,并在撑脚板下垫方木,调整机体水平,支腿有定位销的必须插上。

(8)、吊车作业中严禁搬动支腿操纵阀,调整支腿必须在无载荷时进行,并将起重臂转至正前或正后方可调整。

(9)、吊车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作到“十不吊”。

(10)、起吊重物达到额定起重量的50%及以上时,应使用低速档。起吊重物达到额定起重量的90%以上时,严禁同时进行两种及以上的操作动作。

(11)、吊车作业后应将起重臂全部缩回放在支架上,再收回支腿。

第八条 施工设备的大修

(一)大修原则

1、在规定使用期限内,施工机械设备的多数总成即将达到极限磨损程度,经技术鉴定,需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恢复性修理。

2、正常情况下,按施工机械设备各自规定的大修周期安排大修。

3、施工机械设备已超过大修间隔期,仍能保持正常技术状况的不大修。

4、虽未到使用年限,但从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等角度综合衡量符合报废情况的不予大修。

5、超过使用年限,但维修得当,设备状况尚可且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继续服役不再大修。

(二)大修送修

1、送修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保持总体完整,机件、仪表、附件齐全,必要时应提交上次大修记录设备随机技术资料。送修方与承修方要办理清点交接手续。

2、施工机械设备的大修,原则上由各部门及施工班组设备管理部门实施。价值昂贵的大型、特种施工机械设备应送修理厂进行修理。

3、需要委托系统外修理的,必须委托有能力的专业修理厂进行大修。

4、施工机械送修时,送修方要向承修方介绍设备情况,双方协商,确定修理过程中的有关事宜,并签订大修理合同。

(三)大修要求

1、大修前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技术状况检查,鉴定修理方案。

2、修理范围为全部解体,对所有基础件、零部件、配合件都要检查鉴定,按照大修技术标准进行修复或换新。零部件修复、加工的材料、精度和装配间隙,必须符合原设计标准。

3、设备大修完毕后,必须进行性能试验,包括空运转,负荷运转。

4、大修合格的施工设备,要达到或接近出厂时的性能,使设备完全恢复精度和额定能力。

5、设备大修过程中,承修方应及时准确填写大修记录。

(四)大修验收

1、施工机械大修完毕后,由承修、送修方及该设备操作人员共同验收。

2、验收合格,承修、送修双方签署验收单方能生效。

3、大修记录及验收合格单交送修方设备管理部门存入设备档案。

4、委托外部修理的,同样按大修标准检查验收,并要求厂方提供有关技术及合格证一同存档备查。

第九条 特种设备的管理

(一)建立特种设备管理台账,登记特种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操作人员名单、操作证书编号,建立设备运转、维修记录。

(二)特种设备的装拆工作,必须由具备相应装拆资质的部门及施工班组承担装拆工作。设备使用部门及施工班组必须保存装拆部门及施工班组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三)特种设备装拆前必须编制装拆施工方案,经工程处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能实施装拆。

(四)项目部应对特种设备的基础进行自检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安装。安装后由安装部门及施工班组对设备进行自检,合格后报当地特种设备安全检验部门检查验收。项目部应保留验收合格报告,并在设备明显处悬挂准用证。

(五)装拆时对作业场所应设临栏,并设警示牌,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

(六)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项目部保存证书复印件。

(七)项目部应建立特种设备每月两次的检查记录、包括设备日常使用状况、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仪器仪表维修保养记录等。

(八)建立特种设备日常运转记录、故障和事故记录。操作人员培训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等。

(九)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操作。

5.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篇五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教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学校的贵重财产,其安全问题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整体形象,各学校应高度重视,要成立教学仪器设备、设施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

二、做好教学仪器设备登记建档工作

各学校要对所有教学仪器设备进行详细清点,分类建立教学仪器设备一览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存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一份交学校相应科室查对管理,一份送教委电教站。

三、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的管护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分发到各实验室、仪器室、电教室、播音室、语音室、音体美教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卫生室、图书室及办公室等科室的教学设备、器材,要按照部门归属由专人负责存放,对小型便携式仪器、设备、工具、贵重器材和物品、有毒及危险化学药品要做到及时入库、入橱,按各自的物品存放安全管理要求,使每件设备、物品都安全归位。

四、加强教学设备存放地点及环境的安全检查

各学校要认真做好实验室及教学设备存放地点的水、电、暖等各种管路设施的日常检查,定期对电源线路、电器设备等进行检查,防止因漏电或线路老化等问题引发事故,需要维修、检修的`要及时向相关部门申请报修。存放仪器设备的房屋必须要有防护栏、防盗门、灭火器等安全防范设施,并要安装电子防盗器;休息日节假日期间要切断电源。关闭用水总阀门,避免水管破裂,严防水患侵蚀侵泡设备,避免电路故障,严防由此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

五、健全教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应当遵守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将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置于实验室显著位置。教学设备、器材的领用要严格遵守教学仪器设备借还制度,如实填写借还记录,任何器材均不得个人留用保存。定期对教学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检验;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停止使用,及时维修或者更换;维修、更换前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或者设置警示标志。学校要针对不同课程实验课的特点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等的安全防护教育。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实验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教育。各学校要严格建立危险化学品、放射物质的购买、保管、使用、登记、注销等制度,保证将危险化学品、放射物质存放在安全地点。

六、认真做好放假期间安全保卫工作

6.设备设施验收管理制度 篇六

1、新购的各种设备设施到货后,公司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认真验收,填写验收报告单入库。设备部负责登记台帐、编号、建卡和图纸资料归档保管;财务科负责办理有关资产入帐手续;设备部负责设备和随机部件的妥善保管。验收中如发现质量等问题,设备部必须与有关单位联系解决。

2、机电设备安装竣工后,应由生产部、设备部、工程技术员、安保部负责人以及工程施工单位、使用部门、设备管理人员共同验收并进行试运转,通过试运行发现的问题,必须彻底处理,待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方可交付使用。

3、大型固定设备、特种设备、主要电气设备等检修竣工后,要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检修施工负责人共同检查验收。大修后的设备必须空负荷试运转,符合质量标准后,方准许投入使用。设备使用部门、设备部和安保部负责人必须定期参加集中检修检查,并分别在相关的检修检查记录中签署意见。

4、移动电气设备检修后要按规程要求进行试验和试运转,由负责验收的技术人员签发合格证。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记录和验收报告要统一交设备部存档。

5、新购的各种消防设备、设施器材,如抽水泵、汽油发电机、报警装置、消防栓高压水枪、水带、灭火器等必须经安保部和设备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填写验收报告单,验收签字后资料存档。

7.调压站内设备设施维护管理 篇七

按照调压站内设备功能的不同, 调压站设备分为工艺系统 (由阀门、过滤器、压力表、波纹管补偿器等组成) 、安全系统 (由切断阀、调压器、放散阀、通风设备等组成) 、信息系统 (压力变送器、差压变送器、温度变送器、流量计、气体泄漏报警器以及数据记录传送装置组成) 和消防系统。调压站在城市燃气管网系统中是用来调节和稳定管网压力的设施。在整个燃气管网系统中, 调压站是最关键的设备, 是否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维护管理, 不仅关系到不间断供气及管网安全运行, 而且对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都起到关键作用。

2 调压站设备维护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燃气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对设备管理工作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对保证燃气安全持续供应、企业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较好的设备保障。但燃气公司目前的设备管理还不完善, 管理理念和方法与当下管理科学的进步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设备投入使用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购置设备时, 过度重视采购费用而忽略了设备在使用中的可靠性和易维护性, 从而忽视了在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性和综合效果。

其次, 在购置设备时, 尤其是进口设备时, 验收过程不严格, 市场缺少必要的维修技术资料和图纸, 以致设备使用后由于技术资料的缺失而导致维护无法及时进行, 产生安全隐患。

再次, 对操作和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滞后或根本就没有纳入管理体系中, 没有对操作和维护人员的持续培训及考核, 导致设备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由于不当操作而导致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和安全问题。

由于每个部门的管理角度和关注点不同, 在设备更新、采购过程中, 公司多部门参与, 但缺少维修维护的技术人员, 导致忽略了设备可维护性与维护费用的考虑。

2.2 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维护管理问题

公司实行日常巡检和点检制相结合的设备维护制度, 并有故障抢修制度。但设备管理维护人员对巡检和点检重视程度不够, 点检工作不系统、不规范, 确保点检员尽职尽责主动改善管理难度相当大。由于设备维护管理人员对设备认识不全面, 导致制定的点检表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 点检标准的准确性不尽人意。

2.3 设备备件管理中存在的维护管理问题

对备件没有按照易耗程度、用量大小、单价高低、重要程度、采购周期等进行分类管理;对备件的使用情况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 没有可追溯性, 缺乏全寿命周期管理, 对成本控制没能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 设备前期管理及设备备件管理改进

在设备购置的策划阶段, 增加设备维护人员的参与。加强设备验收程序管理, 验收过程维护人员必须参加, 且应对操作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工作, 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维护人员加强对备件使用情况的详细记录, 包括寿命、损耗量等, 建立备件全寿命周期管理, 建立备件可追溯体系。经过若干设备使用周期, 建立完善的备件使用信息。为采购决策提供支持。

4 基于可靠性的调压站设备运行维护管理

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RCM) 以设备的可靠性和最少维修消耗为目

标, 运用逻辑分析判断法确定所需的维修模式、维修内容等, 最大的特点是以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出发点, 强调设备的可靠性和故障的后果作为指定维修决策的主要依据。

4.1 按照故障后果的故障分类

RCM既不是单纯的预防性维护也不是单纯的事后维护, 它改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观念。在RCM中按照故障后果造成的影响程度分为四类, 如图1所示。

4.1.1 潜在故障:

不影响设备的直接运行, 但可能会在以后造成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后果的故障, 也称为隐蔽性故障。调压站的信息系统、切断阀、放散阀等设备如果出现故障, 将导致下游用户用气安全受到威胁, 我们将其定位为潜在故障。

4.1.2 安全性故障:

当故障发生时将导致违反行业、地方或国家的环境标准或危机人身、生命安全, 也称为安全性和环境性后果。对于这类故障应尽一切努力避免故障发生或将故障发生所产生的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对于燃气调压站, 如果发生燃气泄漏将会发生灾难性后果, 因此我们确定管道腐蚀、设备之间的接头泄露定性为安全性故障。

4.1.3 运行故障:

也称为使用性故障, 即故障将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 最终体现在生产率下降、产品质量下降。当调压器、阀门发生故障将影响供气稳定性, 因此将它确定为运行故障。

4.1.4 非运行故障:

只发生维修费用, 影响安全、产品服务质量的故障, 也称为非使用性故障。消防系统、通风设备故障不会影响安全、产品服务质量我们定义为非运行故障。

4.2 RCM的逻辑决断分析

应用RCM维修技术时, 核心问题是根据RCM原理对应用对象进行逻辑判断分析。首先判断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如果后果严重, 我们将主要精力转移到该设备的维修, 定期大修、预防维修、非定期状态维修得等维修策略应用于这些后果严重且无法准确预测故障的设备。如果所有的维修手段都无法解决该类故障后果, 那就应放弃当前的技术手段, 选择技术、经济上都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后果严重, 可以采用非预防式的事后处理等维修策略来增加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对调压站设备逻辑决断分析结果如4.1节所述。

4.3 RCM的维修策略

RCM与传统维修观点, 最大的区别就是重视故障结果的影响。因此, 针对四类故障类型采取不同的维修策略。 (1) 对于潜在故障, 采用强制性的预防维修策略, 根据各设备固有的特性曲线采取周期性的检查寻找故障。 (2) 对于安全性故障, 如果没有手段将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应考虑放弃采购, 需找其它解决方案。 (3) 对于运行和非运行故障, 根据技术经济原理来决定采用何种维修方案。 (4) 对于没有可行的维修方法预防的故障, 采用技术改造等其他方式解决。

4.4 RCM的实施

为了保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在调压室设备维护管理中有效可靠的实施, 我们采用三个阶段分布实施的管理手段。

(1) 首先, 运用RCM的思想和技术对调压室的设备故障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相应的维修策略。这个阶段的成果形成调压室设备维修需求的全面总结或计划系统, 该系统明显减少了之前的维修工作量。 (2) 利用第一阶段的成果, 对维修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 尽量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 视实际情况对现有管理状况加以调整。 (3) 设计各种维修策略并严格执行程序, 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估、评价, 整理收集设备运行证据, 证明设备维修维护状态, 并持续改进RCM系统。

摘要:燃气调压站是燃气输配系统中的关键设备, 燃气调压站能否安全运行关系到下游管线用户的正常用气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保证调压站内设备设施的可靠运行, 才能提高系统运行质量和效率, 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燃气调压站主要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对燃气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作用重大, 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调压站,可靠性,安全装置,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李俊, 张添.天然气调压站设备异常处理探讨[J].华北电力技术, 2009, (3) , 44-47.

[2]魏, 渠颖.天然气调压站安全评价与管理[J].燃气与热力, 2010, 30 (10) , 41-44.

[3]王叶茹.调压站设备的研究与更新[J]科技信息, 2009, 23 (5) , 27-29.

[4]刘高.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机电设备安装及运行维护[J].四川水力发电, 2010, 29 (6) , 186-188.

8.企业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空分设备;设施;燃爆危险;预防方法;措施

自空分设备大规模使用以来,燃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这些事故的危险程度较高,破坏力较强,为人们对空分设备的应用带来很多阻碍,基于以上内容,我国研究人员对燃爆危险进行分析,并对其预防方法以及措施等进行研究,希望对我国空分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提供保障,相关部门可以对本文内容进行借鉴,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

一、高压纯氧燃爆危险

当空分设备在运行时,需要将空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进行分离,其中自然涉及到O2、N2等气体,由于O2特殊的性质,在设备运行时可能发生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而氧气压力方面的因素使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通常情况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氧气浓度在99.3上下浮动,而氧气作为一种性质很好的氧化剂,导致爆炸事故发生时,连带诱发严重的火情。氧气可以外界流动,在高压条件下发生的火情不能被简单的控制住,一旦发生燃爆事故可能会使建筑内可燃物以及建筑构建等进一步燃烧,导致人们无法对事故事态方面进行控制。

二、燃爆危险预防方法和措施

(一)精馏塔燃爆危险预防方法和措施

在精馏塔内,由于撞击、摩擦等原因可能会使乙炔类物质与设备器壁等因接触产生过多能量或静电电压等;因阀门高速开启等原因可能会出现气流冲击以及压力脉冲,同时设备可能出现温度过高等现象;在精馏塔内可能因化学反应出现硝基化合物等,导致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例如对其中的可燃物比例进行控制,并将氧气站建设在与危险源距离较远的位置,进行切割钢铁的加工场地也需要与氧气站拉开距离,对风向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进行考虑;对空分设备进行一定调整,减少NO2混进塔内;通过吸附剂及各类手段对可燃物进行排除;通过排液氧的方式对其中碳氢一类物质进行含量方面的调节,确保其符合相关要求;尽量对塔内液面状态进行控制,一旦设备较长时间不被使用时,需要将液氧进行完全清除,并且在进行相应的作业时需要使压力脉冲尽可能降低;空分设备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清理,减少爆炸性的物质残留,从而为其今后的运行提供更多保障,对燃爆危险进行预防;将塔内位置较远的两设置进行接地处理,减少因静电原因造成燃爆事故,对危险进行预防等。

(二)氧压机燃爆危险预防方法和措施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氧压机进行定期检查以及维修,对活塞环的间隙方面进行控制,同时需要尽量避免油污以及铁屑等在气缸中残留;在液压机工作时,相關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频率较高的巡视,避免气缸内有油顺着轴杆流入其中,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密封件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发生;对进气阀、过滤器等加强巡视,并对安全装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其可以在必要时发挥应有保护作用。

(三)液氧泵燃爆危险预防方法和措施

对液氧泵燃爆危险进行预防时,可以对可燃物以及明火等条件进行控制;运行前保证盘车状态良好,同时做好预冷及温度控制等工作;对密封性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因气体泄露造成燃爆事故,每隔一段时间对轴承进行润滑或更换;做好相应接线工作,并对电机型号等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其防爆性能较好等。

(四)输氧管网及阀门燃爆危险预防方法和措施

减少管道内可燃物残留,对阀门做好除锈以及脱脂类操作,并做好相应接地工作;对绝热压缩方面的问题进行控制,防止阀门方面出现弯头以及过近现象,并对O2流速进行调节;进行阀门开启时需要严格依据相关规定操作,不能在排空情况下进行相关操作。除此之外对氧气瓶以及氢气储罐方面也需要采用一定方法和措施对燃爆危险进行控制,对前者进行操作时,需要对瓶上的颜色以及标志等进行注意,防止出现误差,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对其进行检查,对充装压力方面进行控制,使其符合规范要求等;对后者而言需要对氧其所占比例进行调节,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与检查操作等。

三、结束语

不同空分设备内,引发相应燃爆事故的缘由有所不同,相关研究人员对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对我国空分设备的燃爆危险方法以及措施进行了研究,得出提高安全意识、做好预防及管理工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及时更换老旧设备等解决燃爆危险的措施和方法,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对以上内容进行借鉴,减少设备运行时的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寒,池常青.空分运行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KDON-58000-97500[J].仪器仪表用户,2015(4):50-52.

[2]管泽玉,齐川,管泽飞等.空分装置主要危害因素分析[J].河南化工,2013,30(10):6-9.

9.学校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篇九

一、设备设施包括的内容:

1、学校房屋建筑设施;

2、水、电、气设施;

3、实验仪器、教具设备;

4、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及图书等设备。

二、设备设施管理机构及管理内容:

1、建立学校设备设施安全检查机构,由各室场负责人组成,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及室场主管负责监督和检查落实。

2、日常管理情况:

(1)帐物清楚。

(2)科学管理。各类教学仪器要按顺序依次进行定位存放、一目了然。

(3)维修保养。对各种设备设施要进行常规保养,及时维修,做好防尘、防潮、防热、防蚀等工作。

(4)安全管理。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物品要专柜存放。贵重设备要有必要的防盗措施。重点部位“三防”到位。

(5)按章借还。设备的借还要严格办理借还手续,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长期占用,不得将学校设备设施私自外借。

3、做好常规检查及上报:

(1)检查时间:每月5日前完成检查并填写台帐上报。

(2)检查内容:

①房屋是否有损坏、开裂、倾斜、变形;

②地基是否有沉降;

③供水、排水系统是否通畅;

④门窗是否腐朽,玻璃是否牢固、完好;

⑤用电线路、开关、插座是否损坏;

⑥防火设施是否符合规范,灭火设备可否正常使用;

⑦供气设备是否有隐患;

⑧围墙、沟、梯、栏、盖、路是否有安全隐患;

10.消防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篇十

(一) 公司所有的消防器材责任人为专职安全员,各种消防器材要做到,不准将消防器材移作它用(即“一不准”),勤检查、勤清洁、勤维护(即“三勤”),定人保管、定位置、定期更换药物(即“三定”);

(二) 布置在各部门的消防器材和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水带等,非消防用途作业不得动用。严禁随意动用灭火器开玩笑、玩耍,如有以上违反者,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条例规定追究责任,予以处罚。

(三) 如遇火险、火警或火灾,动用消防器材,事后必须归放原处,空灭火器应集中到公司保安室专职安全员办公处,不得随意乱放。

(四) 如有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动用消防设备和灭火器应与专职安全员取得联系,必须经得专职安全员许可,方可使用。如擅自动用,按条例处罚,工作完毕后,物归原处,用空的灭火器送到保安室专职安全员办公处。

(五) 消防器材为灭火所必需,因此,爱护、保养消防设是公司每个部门员工的职责。发现有损坏或擅自动用消防设施行为者,有权制止并报总经办专职安全员处理,制止者给予表扬奖励。

(六) 各部门应保管好所属范围的消防设施完整和性能良好,任何人不得任意移动,周围不得任意堆放物品妨碍使用。

二、消防器材保养:

(一) 厂区内各置定点的消防器材均由总经办安委会专职安全员负责统一管理保养,做到定期定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 对于各种灭火器,专职安全员每天检查一次,检查结果记入《日常安全巡查表》。

(三) 布置在厂区内各定点的灭火器,凡在户外的,每当冬天来临前,必须认真做好防冻保暖工作。

(四) 使用完的灭火器必须及时清洗、灌装常备不懈。

(五) 厂区内的消防栓和其它灭火器材,专职安全员必须定期检查测试效果,确保正常。

(六) 各部门、班组、办公室各位员工,发现消防器材有损坏、泄漏、丢失等问题时,均应自觉向专职安全员及时反映,使消防器材的保养工作成为全厂员工的义务。

(七) 灭火器使用后,应及时到有资质的维修公司检查,更换已损件,在有效期之前重新充装灭火剂和驱动气体,并做好记录,以免灭火剂过期失效。

(八) 消防设施若有损坏,应填写〈设备维修申请单〉,及时报修,应由消防部门指定的维修公司进行,任何人不得擅自拆卸消防设施。维修后,应填写《消防设施维修记录》,注明维修原因、费用、措施、维修人等 。

11.浅谈企业的设备管理 篇十一

设备综合管理是设备的制造与使用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技术更新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以及预防为主、维修保养与计划检修并重的管理方式。

一、设备管理基本内容

1. 设备管理几大内容

(1)选择和购置所需设备;

(2)组织安装和调试设备;

(3)合理使用设备;

(4)及时检修与精心维护设备;

(5)掌握时机,及时改造和更新设备;

(6)设备的日常管理。

如按阶段分主要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

2.设备的前期管理

(1)设备的分类;

(2)对设备是自制还是租赁还是购买作出决策分析。

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购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节能的设备。

3.设备的后期管理

设备的后期管理主要是设备的合理配置和设备的维修管理。维修管理主要分为预防性维修管理和立即维修管理。

(1)预防性维修: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编写维修计划和记录维修次数和故障。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

(2)立即维修:当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快马加鞭,及时处理。 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努力实现零缺陷、无停机时间,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二、设备管理的外围关系

当然设备管理并不仅仅是设备操作部门的任务,还与设备相关的计划部门及采购部门、维修部门有关,主要通过五个方面来进行:

1.自主管理

員工按一定的步骤,持续不断地对场所、设备、车间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保养,通过有步骤的自主活动,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维修能力,最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标。

2.专业管理

为了完善工厂及设备的运行机制,有必要建立一支值得信赖的专业队伍,指导和帮助自主管理活动的开展,减少对外部专业机构的依赖,降低维护费用。

3.品质管理

通过对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改善,改变通过检查来确保产品品质的现行做法,转而通过控制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条件优化来达成品质目标。

4.服务管理

消除各类管理损耗,减少间接人员,改进管理系统,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生产活动和职工服务。

5.人才培养

为了有效保证设备运行,企业和部门必须积极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持续提升职工(作业和管理)的能力水平,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挖掘职工的智慧。

三、设备人才的培养内容

1.设备管理概述

包括设备管理的定义,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设备管理工作的认识误区等内容。

2.设备管理指标体系

包括设备的综合管理,设备的前期管理,设备的后期管理,设备维修的组织形式,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衡量设备状态的指标体系等内容。

3.设备维修方法

包括设备维修的发展阶段,设备维修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从预知维修到状态维修,以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全面计划质量维修等内容。

4.预防维修管理

包括建立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模式,建立设备点检定修制度,开展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的活动等内容。

5.设备润滑管理

包括润滑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润滑注油标准的制定等内容。

6.现代故障监测和诊断

包括设备的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分类,现代故障监测诊断技术手段等内容。

7.设备的计划保养

包括设备计划保养的计划安排,进度安排,进度跟踪及总结等内容。

8.设备的管理策略

包括制定降低设备维修的总成本的设备策略等内容。

以上内容可以为企业的设备管理提供指导发展方向,为企业提供运转良好可靠而且成本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顺利进行,力求为企业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12.企业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篇十二

一、制定分类标准指导管理

要实现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规范化管理, 就应当制定《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维修项目分类》的维修管理标准。

第一, 应制定分类管理标准。配置在建筑区域内各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是支撑物业使用功能正常运行的保障, 由于覆盖面广, 保障对象各异, 因而保养、维修、更新的条件不同, 为充分发挥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效能, 就必须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和专家深入调研现行各类房屋共用部位和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设计使用规范和设施设备使用型材的构成, 进行科学的维修管理分类, 在分类标准中依据设施设备的材料科学界定其使用时限、保养和维护升级的管理办法, 分别明确维修、更新、改造的技术标准, 指导物业管理单位对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实施正确的维修管理, 提醒业主在关注物业服务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同时更好的监督其做好经常性的维修管理。

第二, 应当明确项目分类标准的维修管理办法。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类别不同决定其管理和维护的方式各异, 因此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程序和方法应当各异, 不宜采取特定或泛泛的维修模式, 而是应当将相同或相近的共用部位和设施设备并行纳入管理, 如将外挂玻璃幕墙和外挂石材墙面的保养维修纳入一个标准, 将屋面渗透和屋面开裂等相似的共用部位纳入同类维修标准, 从而增强维修管理的针对性;对电梯、供配电和安全消防等系统应明确维修、更新、改造的技术要求, 提高维修保障的及时性。

第三, 应明确分类标准的技术保障要求。分类标准应当确定维修、更新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要求, 同时明确只要符合条件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将技术标准转化为管理制度是全面推进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二、根据分类标准规范管理

采用标准化的维修管理是确保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可持续运行的有效途径。

首先, 管理行为应当标准化。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管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维修或更换, 其管理涉及的对象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 如物业区域的安全防范系统、楼宇智能系统等, 需要专业化的维修管理才能满足其正常使用要求。因此, 标准化管理就是根据技术标准要求全面推行专业化的维修管理, 即将标准和专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地实施维护和修缮。

其次, 管理过程应当标准化。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标准化管理, 应充分体现逢坏即修的原则。一是相关部门要强力推行维修管理的标准化。二是物业服务企业要加强领导, 用标准践行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三是业主应当自觉遵守和执行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标准化的维修管理。

三、创新标准内容强化管理

一是要总结项目分类标准的维修管理经验。要不断研究实施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标准化维修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 适应房屋共用设施设备快速更新的实际需要, 用标准化的管理思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维修、改造、更新等具体问题。

二是要不断拓宽维修项目分类标准的内容。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配置不是绝对永恒的, 在保障使用功能的同时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更新, 因而房屋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项目分类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不断的添加和完善, 需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而夯实标准的管理内容, 增强标准化管理的权威性。

13.设备设施实用管理 篇十三

在设备设施的管理中存在几种不同的流派:学院派、经验派、体系派、实用体系派。主要区别:大部分从事管理理论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都从理想化条件入手,以高深的数学模型或预测评估作工具,其推理严谨,结论精确,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用,往往是没有对应适合企业的模型,或过于繁杂或其它条件达不到使用要求。在我国现有制度和模式下,有许多单位是从维修工人中挑选管理人员,并配备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统计和绘图等具体工作,其特点是反应快,听指挥,由于经验丰富,多数情况下判断正确,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明显不足,在一些需要分析试验和有方案分岐的时候,凭借以往经验或哪个师傅说要如何办理就不合适了。体系工作者为各类体系评审建立了各种对应制度和措施,其内容全面,问题是企业面对大量相同内容不一样描述的制度无所适从,往往是通过各类评审后束之高搁。实用体系管理者主要根据基本专业理论和现场实际,建立一个统一实用的企业管理体系,不论哪个体系评审都有对应的制度措施。

管理有多种形式,在许多单位还有多个不同制度,如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施工和检(维)修保养管理、设备设施变更管理等等,实际上它就只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一件工作,因此用一个制度说清各方面问题才最受企业欢迎,也只有如此才能在生产实际中保证体系运行。

设备设施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和机,也涉及一些工具辅具材料环境等。精神状态:多数工作需要集中精力,如不能酒后驾车。

知识结构:有些工种有学历要求,如特种作业有初中或高中要求。人的因素:性别差异:有些实际工作需要体力或心细。

安全意识:了解设备,有安全培训和防范经验,如维修工作牌制度。责任人:在进程中操作者或管理部门的具体负责人。

阶段:新增设备计划、购买、安装、调试、验收、试产、量产运行、二线运

行、报废、拆除等不同阶段。

状态:使用:调试、在用、备用、二线、待用、封存、待修、待拆等。机的因素:功能:主要有出厂和变更改造之分,如通用多功能设备取消了部分功

能或单一功能通过改造增加了部分功能。

精度:以出厂或设计资料为标准,重点标明与产品工艺有关的精度,其它可与出厂精度对比,以百分比表示。

安全:用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细则中相关设备设施的要求确定。运行:在生产流程中人和机的具体操作步骤。

实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就是要规范人和机等各种因素在企业的运行和监督执行,制定制 度的基本原则:

以企业名义,对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运行实行分工负责,部门和责任人定职定责,谁管谁负责,谁用谁负责,有明确的计划和时间要求,有台账、检测、监测、记录、检查、申请、审批等表格工具,有验收、检定、评价(评定)报告,有设备设施的设计计算、合格证、使

用说明书、使用登记证、电气和管道的原理图等档案资料,对特种设备和特种作业人员、危化品、有毒有害物体和设备有严格的监管措施。

制度应有针对性:以设备设施变更制度为例,设备变更在企业生产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有的企业将固定安装的设备油泵拆下用作其它油品的抽油,成为一台移动式设备,为提高生产率,有的将设备加大或动力加强,也有为发挥设备潜力,对行将报废但某些功能尚正常的设备施行限制性改造,将本企业下属单位设备搬移到另一个下属单位要执行变更制度是很多企业不理解的,就更不能理解在同一车间内迁移了,这主要是不同单位之间有设备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同一单位则因设备安装的环境和基础施工发生了变化对设备的运行有影响。因此设备变更管理制度要对不同情况加以监管。再如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多数设备设施仅在使用运行时具有伤人或职业危害,因此管理的重点是量产运行和二线运行,对于没有生产许可证、没有安全和消防验收的不能投产,对于没有生产订单的闲置待用、封存、待修、待拆、报废设备没有严格的审批和安全性评价也不能生产。对于生产流水线的轮换备用设备设施、间歇性生产的二线运行设备设施在生产运行时要跟踪监管,但对于危化品和有毒有害、粉尘、有源辐射等要全程监管。由于特定的企业试产时可能选择最优或以暴露问题为目的最极端的生产方式和条件,可能出现正常生产中不允许的不安全因素,此时要求应有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强有力的现场控制措施。

设备设施管理权限宜以监管和使用权的归属界定,一般由设备管理部门代表企业行使监管权,生产部门或车间获得使用权和经设备管理制度明确的其它权限。在未获监管和使用权或监管和使用权已转移后相关制度不再适用,如设备计划购置阶段,是由工艺或产品部门根据参数提出新增设备要求,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提出新增设备要求,质量部门根据质量数据提出改进性的新增设备要求,由设备部门或企业指定的其它部门进行市场调研、可行性认证后,经主管领导审批交相关部门执行,如设备或物资供应部门负责采购,基建部门负责建设,此阶段没有该设备设施的监管和使用权,因此相关设备的其它制度并不适用,仅限于管理参考,因此计划购置阶段是没有设备控制权的,它是一个程序性、工作性的制度。一些设备的安装、调试、甚至某些大型项目中的试运行都由厂家进行,设备管理部门或生产部门只是配合,这时还未获监管和使用权,制定制度主要是确定配合、学习和服务,以及相关方安全、生活的管理。一般性设备或已有使用经验的设备,在购置设备并验收后即获得监管和使用权,可以自行进行安装调试。验收不只是设备管理部门的责任,工艺或产品部门应该对工艺参数、质量部门应对加工精度、安全部门对设备安全要求、生产部门对生产的适宜性进行验收,设备部门应该有全套技术档案。这个过程仍然没有设备的监管权,但在设备到厂后有交易的控制权。

设备的量产或二线运行是企业的常态(二线设备:常因使用年限长和某些功能、精度下降,由主力设备降为少量作业或成为维修设备,还有一类就是主力设备因订单减少成为二线,但可随时转回到主力设备),也是管理的重点,应该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使用进程管理

有明确严格的设备操作程序,对于各类不同的设备设施,应根据其使用说明和生产产品性质、环境和实际运行经验制定设备的使用条件,操作者素质,开机到关机全过程操作步骤,安排适宜的停机保养,反对违反设备生命周期规律的使用,如超时限、超负荷使用。

2、设备的检、维、保

保养是基础,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实行承包制、计件制、工时制,容易产生只顾生产不

重保养的现象,特别是生产订单多,往往是人歇机不停,无法安排整块时间保养,因此在周末、月末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保养尤为重要。

检修制度要根据设备使用状况有针对性安排,如对重要、重大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对生产流水线作业进行定期点检,要安排相应设备的临检。根据设备生命周期规律作好相应级别的维修计划并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要制定检、维修方案,并进行作业危险性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同时要作好现场故障性抢修。如果在故障性抢修中甚或检、维、保中更换零部件,在没有原厂和符合要求的替代品时采用了不规范的替代品(俗称“扯烂污”),一定要有设备变更记录,以便合适时候换回。

3、检、维修中的工作牌制度

为了保证安全,应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要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要求,对维修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现场安全交底,在机电设备检修作业时要拉闸断电,验电、放电、短路接地,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工作牌和装设护拦,锁好开关箱,工作中或结束后要记录维修项目、内容和试车情况,并进行该设备安全功能检查验收,因维修需要拆除安全性部件的,作业时要采取可行的临时措施,结束后要复原。

报废拆除阶段中的报废标准各企业不一,既有折旧为零值时报废,又有从不报废的情况,我们建议按如下标准:

1、超期使用且不能保证正常生产状态或功能丧失,维修率高,停机频繁;

2、无法恢复设备使用、功能、精度和安全状态;

3、生产率和维修比率达到下限,或综合维护成本与生产率之比达到上限;

4、设备残值和维修比率达到下限。

由于各企业的生产率、单位成本不相同,所以上、下限只能是企业内设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无多大参考价值,是由市场、生产方式和自动化程度决定的。

比如某企业生产汽车附件,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其主要设备新机价值1000万,经8年使用折旧后现残值500万,每年停机修理600小时,该设备3000元产值/时,因修理停机影响生产线产值因素0.75,综合维护成本为生产线产值的0.8,生产线3万元产值/时,以二班运转计全年实有工时5200小时,经计算该设备年生产产值应为1560万,因修理实际产值1380万,而对整条生产线的影响为1350万,综合维护成本为1440万,生产率/维修=1380/1350=1.02,综合维护成本/生产率=1440/1380=1.43

设备残值/维修=500/1350=0.36

而同型设备在另一个非自动化的企业 其停机影响生产因数只有0.3,综合维护成本因数0.4,虽然采用众多人、机的方式,使全部生产产值也保持在30000元/时,其对总产值的影响为540万,综合维护成本为720万

生产率/维修=1380/540=2.55

综合维护成本/生产率=720/540=1.33

设备残值/维修=500/1350=0.36

显然有不同。有人问:对生产的影响有1350万,综合维护成本也高达1440万,已经远高于1000万的新机价格,因为停机修理频繁,应该报废换机,事实上这有个利润率和积累问题,也许2个亿的产值利润总和也只有1、2千万,而购置设备的积累是针对全部设备的,不宜为了某个设备花光好几年所有的积累。

上一篇:关于贫困报告范文3000字下一篇:电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