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精选7篇)
1.中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篇一
(2)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属于哪种史料?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更为可信的是哪种史实?(2分)
【论从史出】
(3)从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出自哪部史书?并说明韩非子的思想主张。(2分)
(4)小明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及所载的文物可以帮助他从哪些方面了解宋朝经济的发展状况?(2分)
【答案】(共8分)(1)秦朝。(1分)隋朝。(1分) (2)材料一属于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1分)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1分)
(3)《史记》。(1分)韩非子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任意1点1分) (4)商业;手工业。(2分)
(·江苏泰州)51.(8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政治制度对比】
2.中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篇二
一、试题结构及考查范围
(一) 试题结构
2015 年龙东地区历史中考试卷满分为100 分, 中国历史65 分, 世界历史35 分, 其中选择题40 分, 非选择题60 分, 考试时间为90 分钟, 考试形式为闭卷。初中历史六大板块所占分值比例为:中国古代史20%、中国近代史25%、中国现代史20%、世界古代史5%、世界近代史20%、世界现代史10%。
(二) 考查范围
二、考生答题情况
以2015 年伊春市实际参加中考学生为依据, 统计数据如下:
(一) 考生“一分四率”统计
(二) 主观题难度系数、标准差、差异系数统计
三、典型试题分析
选取全卷得分较低的五道题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查找错误产生的原因, 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1“:五年一小庆, 十年一大庆”。今年是下列哪些历史事件110 周年纪念。①废除科举制 ②京张铁路的修建③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这是一道组合类型选择题, 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4 个或4 个以上的历史事件, 并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 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时须要知道各事件发生的时间, ①废除科举制 ②京张铁路的修建 ③中国同盟会成立均发生在1905 年, 只有④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生在1915 年, 与题干110 周年不符, 自然排除。正确选项为B, 此题得分率全卷最低, 正确率只有33.54%, 错误选项最多的是D, 高达35.19%。
例2:毛泽东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 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位。下列与毛泽东有关的历史事件①建立新中国 ②遵义会议 ③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⑤重庆谈判 ⑥中共七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理解和辨析能力, 不仅知识要掌握得扎实, 而且还要条理清晰。做答这种题, 要每个选项逐一分析, 以免漏项白白丢分。此题六个选项都与毛泽东有关, 正确选项是A。此题正确率是47.84%, 有43.34%的学生选择了D, 原因是漏选③。错误原因是将“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混淆。
例3: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 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相当完美, 代表明清小说最高成就
(2) 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 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本题属于时间、空间跨度较大的组合型列举题, 将不是同一类的事件、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此题正确率为61%, 失分主要是第 (2) 小题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多数学生答成万隆会议, 被题干中的表述干扰。
例4:“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阅后请回答:
(1) “秦皇”和“汉武”为维护封建统治, 在思想上分别有什么举措?
(2) 举出唐代两大盛世局面?
(3) 列举宋代基于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
(4) 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这是一道材料解析题, 主要考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识记、归纳、分析等综合能力。解答好此题有两个关键:一是要理解题目的含义, 找出关键词, 即平时我们所说的“题眼”;二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 选择简明扼要、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来回答问题。此题难在第 (3) 问, 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及其产生的时代。虽然此题是教材课后的习题, 但学生失分却较多。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 改进了造纸术;火药源于隋唐时期炼丹家的发明;指南针是北宋人源于古人“司南”制成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在雕版印刷术基础上发明的。所以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基于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此题正确率是66%。
例5:材料一:“1929 年10 月24 日, 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突然打了个喷嚏, 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 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
材料二:二战后, 美国凭借极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 积极谋求霸权。苏联的强大阻碍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 遏制共产主义, 稳定资本主义, 这种政策称为“冷战”政策。
(1) 根据材料一, 美国政府面对这场危机采取了什么举措?
(2) 为了转嫁这场危机, 德国和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
(3) 根据材料二, 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4) 第二次大战后, 确定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什么?
这道活动探究题是考试中难度最大, 最能体现能力考核的题型, 对知识的把握, 思维能力的水平都有较高要求。解答此题:一是要认真阅读材料, 弄懂材料的意思;二是要审清题意, 理解命题意图;三是要对材料进行分析, 从中取舍、提炼与问题有关的观点, 再结合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知识, 有针对性地作答。面对1929~1933 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这是为摆脱经济危机寻求的不同方式。二战结束后, 苏美开始“冷战”, 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表现。此题正确率为50%。
四、教学启示和几点建议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存在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的现象, 在做答时一旦出现干扰项, 就模棱两可, 出现错误。如第14 题, 以“两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的纪念活动, 题干设问十分明确, 只要基础知识掌握牢固都可以选出正确项A, 但许多学生被其他选项干扰, 出现错误。基础知识不牢固还表现在大量错别字和乱用“《》”, 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写成“十一介三中全会”、雷锋写成“雷峰”、圆明园写成“园明圆”;鸦片战争、民族区域自治、1861 年改革用上《》, 而该用《》的《辛丑条约》《黄河大合唱》却省略了《》。
2. 不会审题或不认真审题。当试题中出现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知识时, 不求甚解, 盲目作答。例如第11 题, 流行语“跳槽、打破大锅饭、人才招聘会、上岗资格制度”反映的都是就业制度的变化, 选项很明确为C。第28题, 第 (1) 问考查的是思想上的举措, 第 (2) 问考查的是唐代两大盛世, 第 (3) 问的重点是“基于宋代”的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都是有限定语的, 不认真审题就会答串知识点。还有题干上明明要求填写字母的答案却非要用汉字来表述。
3.历史概念模糊不清。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模糊, 出现类似选项则难以区分。如第7 题与毛泽东有关的六个选项中, 学生误将“③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结果将与毛泽东有关的历史事件划归到邓小平名下, 出现选项错误, 此题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分。
4.分析史料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归纳提炼能力, 不注意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而依据自己所思所想胡乱作答。如第30 题第 (4) 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确立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什么?在题干的材料中, “二战后, 美国凭借极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 积极谋求霸权。苏联的强大阻碍美国的全球霸权的实现”, 答案很显然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 , 却有学生答出“经济全球化”“一超多强”等不靠谱的错误答案。
5.书面语表述能力偏差。不能用历史语言作答, 口语较严重, 虽然理解题意, 但是不会准确表述。如第26 题第 (10) 问,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考生做答“小日本太可恨, 抗战胜利大快人心“”战争的破坏性巨大, 为了世界的繁荣, 我们应让和平永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有侵略就有反抗”等等。
(二) 几点教学建议
1. 改进教法, 夯实基础, 立足课堂, 务求实效
伊春市中考历史学科以40%计入总成绩, 属于弱势学科, 学生绝不会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历史, 利用好每一节课至关重要。课堂教学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注意关键字词、语句的圈画, 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特别注意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及关联知识的及时补充;二要逐步形成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客观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三要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 有的问题要与思想品德课相关联, 如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四要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将零散的知识形成有机整体。
2. 依托教材, 讲练结合, 拓展思维, 做好复习
讲解是引导点拨, 练习是巩固拓展。考前进行有质、有量、有序的强化训练。习题要精选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题目, 注意题目的多样性、梯度性和综合性, 要务求实效, 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要精讲学生困惑易错的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检测, 分析问题的特征, 找出症结所在, 然后对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精讲。讲解知识要拓展思维, 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化、条理化;讲题思路既要突出提示找突破口, 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思维训练的情景。
3. 加强指导, 掌握方法, 强化技能, 提高成绩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而学习方法、考试技巧则是取得事半功倍的主要手段。教师平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研究掌握答题技巧。选择题要找准题干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 根据题型特点作出准确的选择。材料解析题要先知晓问题, 带着问题来看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契合点, 从材料出发, 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主题, 组织材料解答;读史感悟题就要审定题型, 明确要求, 注意分值, 把握答题的重点, 做到全面思考, 找出要点, 语言表达准确;综合分析题的知识容量大, 有很大空间供能力的发挥, 在审题时注意时空范围、关键词和要求, 以及每小问后面的分数, 根据审题的结果, 题目的要求, 从头脑中、从书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 来准确作答。
4. 定准目标, 强化落实, 团结协作, 减少随意
3.2016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 篇三
1.监察制度在历朝历代乃至现在都有着重要意义。下列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司马大将军
2.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分别是设置了()
A.西域都护和宣政院B.西域都护和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和宣政院D.宣政院和驻藏大臣
4.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纸币及出现的地方是()
A.交子、南宋B.会子、南宋C.交子、北宋D.会子、北宋
5.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侵略者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条约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洋人控制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②③④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
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7.《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他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有力证明这一台词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8.下列图片中,反映新中国从根本上变革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是()
A.土地改革B.农民加入合作社
C.人民公社好D.农民领承包合同书
9.“国共两党恩恩怨怨,两度分手三次握手”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生动写照,国共两党“第二次分手”主要指的是()
A.建立黄埔军校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国共十年内战D.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
10.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田汉B.聂耳C.贺绿汀D.冼星海
11.创新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以下史实不属于创新的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C.清朝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12.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13.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省组建了沙钢集团、春兰集团、徐州工程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策上直接为这些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是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运用这种思想提出哪一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A.互不侵犯B.和平共处C.求同存异D.平等互惠
15.1996年被列入我国“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的高新技术是()
A.激光技术B.海洋高技术
C.能源技术D.自动化技术
16.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错失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下列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原子弹爆炸B.蒸汽机
C.蒸汽机车D.螺旋桨飞机
17.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所依据的基本国策是()
A.民族共同繁荣B.对外开放
C.民族区域自治D.“一国两制”
18.“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促使“纱幕”烟消云散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资产阶级革命
19.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面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0.从16世纪开始,欧美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其中彻底地摧毁了本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南北战争
C.法国大革命D.辛亥革命
21.下列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戚继光抗倭②萨拉托加大捷③太平天国运动④纳米比亚独立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
22.学者们喜欢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德国在19世纪40年代“拷问世界”方面的“伟大”史实是()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23.“比较”是历史学科要求的能力之一,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主要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
A.原料问题B.劳动力问题
C.市场问题D.资金问题
24.思想的进步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下列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两个凡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文艺复兴——明确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D.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
25.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列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器轰鸣,铁路速度②车马劳顿,家书万金③在线购物,网络订票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26.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主要经济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
经济体
比重
年份美国欧共体日本其他国家195536.317.52.244197624.921.78.145.3A.日本经济发展较为缓慢B.欧盟成立促进经济发展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D.其他同家经济发展停滞
27.历史漫画往往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观察右图漫画,请你判断漫画中的人物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叶利钦D.戈尔巴乔夫
28.2008年开始的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欧元区的金融动荡,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十分相似。这两者都充分表明了()
A.东方从属于西方B.地区冲突影响世界安定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殖民扩张带来深重灾难
29.二战后,局部地区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其中,阿以冲突导致了()
A.太平洋战争B.朝鲜战争
C.中东战争D.科索沃战争
30.下列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是()
①成立联合国②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③美国的冷战政策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15分)
31.(7分)统治者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改革的措施?(1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请写出秦统一的货币名称。(1分)
材料三: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景象?(1分)
材料四: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五: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送运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4)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1分)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六: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5)根据材料六写出当时在中国农村实行的政策。(1分)
材料七:日本的新统治者(明治政府)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三版)下
(6)材料七所述历史事件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分)
32.(8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某校九年级(2)班学生分组举办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图文展示。
第一组表解历史
(1)第一组同学收集的表格信息有残缺,请你在下页表格中将内容补充完整。(4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①轴心国集团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转折性战役凡尔登战役②战争性质③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战后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④第二组文汇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投入南方战线(即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兵力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二成,其余一成留在本国,三成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四成配置在东北以外的其他地区。配置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军队,负有确保中国内陆作战的任务,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在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印度和澳洲的失守不是没有可能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2)根据材料,归纳中国抗战有何作用。(1分)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多少周年?(1分)
第三组图说现实
北约空袭利比亚漫画
(3)第三组同学收集的图片反映出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是什么?(1分)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维护当今世界和平提出一条建议。(1分)
三、综合问答题(15分)
33.(7分)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并将其解释为民族复兴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探寻中华民族的“追梦之旅”吧!
探究一:辉煌的历史
(1)西汉时形成的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是什么?(1分)
探究二:破碎的梦
(2)在西方社会跃上世界文明进程制高点的时候,中国则在封建社会的迟暮中步履蹒跚。请问中国“破碎的梦”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1分)
探究三:梦醒时分
(3)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碎了中国人的美梦,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1分)
探究四:圆梦之旅
(4)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圆梦之旅。请问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1分)
(5)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什么?(1分)
(6)“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强国就必须强军。标志人民解放军走上科技强军之路的事件是什么?(1分)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的道路是什么?(1分)
34.(8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民主与法制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我国也在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探究中外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程,九年级(3)班组织了一次感受“中外民主与法制”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神权到人权、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的渐进过程。请你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法律文件加以说明。(任意两个)(2分)
(2)法制建设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难关,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举一典型事例说明。(1分)
(3)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哪个事件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上的民主化?(1分)
(4)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总结我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1949~1977年期间)的经验教训。(2分)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请举出这一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加以说明。(1分)
(6)民主与法制建设和政治经济建设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1分)
参考答案
一、1.C2.D3.A4.C5.C6.D7.C8.B9.D
10.B11.C12.D13.D14.C15.B16.A17.C18.B
19.C20.C21.A22.A23.B24.C25.D26 .C27.D
28.C29.C30.D
二、31.(1)商鞅变法。
(2)圆形方孔钱。
(3)开元盛世。
(4)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2.(1)①同盟国和协约国;②斯大林格勒战役;③帝国主义战争;④美苏两极格局。
(2)牵制日本绝大部分兵力,缓解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70周年。
(3)霸权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
三、33.(1)丝绸之路。
(2)鸦片战争。
(3)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抗战胜利。
(6)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4.(1)①《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②《独立宣言》:倡导独立、自由、平等的原则。③《人权宣言》:成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一面旗帜,对法国大革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封建专制制度尚占统治地位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④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⑤《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法制建设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答出两个即可)
(2)美国罗斯福斯新政时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4)经验: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使人民的权利有了法律和制度保障,也保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有序进行。教训:“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5)略。
4.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篇四
16题:(1)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17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2分)
(2)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2分)
(3)领土争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对话协商解决(2分)
18题:(1)1861年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改革),列夫•托尔斯泰。(2分)
(2)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向俄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或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宣传马克思
主义都可以),(1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十四大后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分)
(3)《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2分)国与国之间相处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基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加强政府间交往,开展经
济技术合作、军事交流合作,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建立两国
5.2007年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篇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为这一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的思想家是:
A、韩非B、孟子C、荀子D、孙武
2、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
C、使用圆形方孔钱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3、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右图人物的讨论,你认为谁说的有不对的地方呢?
A、周比唱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周星星说:“他提出了仁的思想,他是个思想家。”
C、张亮颖说:“他还是个教育家,他对文化教育贡献很大。”
D、刘得桦说:“他的代表作是他写的《论语》一书。”
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最主要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生活在明朝时期的一位书生想考中状元,他必须学习:
A、唐诗、宋词B、汉赋、元曲C、琴棋书画D、四书五经
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 历史全过程的是: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7、你去北京旅游,你的好友让你给他买本书,这本书“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同时还介绍说亚洲国家富有黄金,因而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十四、五世纪,欧洲地理学家在绘制早期的世界地图时,有的还参考这本书。”你在书店里搜索的这本书的书名是:
A、《一千零一夜》B、《西游记》C、《马可·波罗行记》D、《徐霞客游记》
8、我们知道,阿拉伯数字并非阿拉伯人创制,世人却用阿拉伯来称呼,是因为阿拉伯人起了重要作用。那么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有:
①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②将阿拉伯数字传遍欧洲
③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④写了《医学集成》和《医典》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9、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10、1919年5月4日,假如你参加了游行示威队伍,那么你呼的口号是:
①要民主,要科学②反对尊孔复古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⑤惩办曹汝霖
A、①②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11、在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会发现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都叫蒋介石“校长”,那么,你知道蒋介石曾经是哪个学校的校长吗?
A、保定军校B、黄埔军校
C、国民党南京中央军事学校D、西安中山军事学校
12、右图是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浴血奋战的情景,当时大批士兵牺牲在阵地上。
其中有两名高级指挥官也为国捐躯,他们是:
①杨靖宇②佟麟阁③赵一曼④赵登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并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辛亥革命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C、北伐战争D、解放战争
14、右图是詹天佑顶住外国的嘲笑挖苦,克服了施工难度大的困难修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就是:
A、唐津铁路B、京九铁路
C、京张铁路D、青藏铁路
15、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情,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认为下列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②川藏公路③大庆油田的建成④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⑤武汉长江大桥⑥沈阳第一机床厂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
16、在50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求同存异”这一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原则。这次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7、右图是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贡献了自己一
生。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
A、改革开放B、建立经济特区
C、确定党的基本路线D、邓小平理论
18、把历史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形成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认识、道理,就是对中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通过对近代史的学习,那么历史上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发生的根本
原因是:
A、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B、旧制度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上起了主导作用D、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19、某班同学在关于中西方航海问题上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各执己见,争持不下,请你就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冒险家开辟新航路活动的最大不同点发表你的看法:
A、航海的时间与规模不同B、航海的范围是否有新的突破
C、航海的结果对各自支持航海国家的影响不同D、航海的动机及世界影响不同
20、有人说在西方历史上没有哪个人像拿破仑这样获得如此长久的赞誉。这种说法的理由是:
A、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B、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C、他颁布了《人权宣言》
D、他领导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1、右图是一张美钞纸币,与纸币图案上的人物相关的美国历史事件是:
A、波士顿倾茶事件B、独立战争
C、南北战争D、罗斯福新政
22、在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
A、世界各地相互封闭隔绝状态B、社会经济发展的缓慢和落后
C、工业生产的产品和原料运输问题D、城市经济发展的缓慢和落后
23、哈利波特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他能够发现:
A、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B、而对危机与“通胀”,美国经过调整,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C、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D、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4、在美国,许多人用中国海尔电器,在中国,许多人用洋品牌。美国波音公司在全世界范围组织零部件生产厂。这些现象表明:
A、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B、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C、世界贸易组织垄断全球经济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5、第三次科技革命: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B、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大量工人失业D、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
26、潮汕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潮汕民居特色、有外国建筑风格、有皇宫风格、同时对潮汕民俗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是:
27、据考古发现,潮汕地区史前人类活动可上推到约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澳的:
A、马坝人B、象山人C、浮滨人D、池湖人
28、汕头市是中国较早拥有电灯、自来水和电话的城市之一,这都要归功于一位爱国潮商的功劳,他是:
A、陈立梅B、张煜南C、陈宋明D、高绳之
二、综合题(2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材料二:“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土法炼钢浪费大,质量差。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073万吨,其中300万吨土钢无法使用。由于从农业上抽调几千万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铁、炼钢„„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0亿斤。
材料三: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孔子、孟子、两汉、两宋及明清以来历代思想家和开明的统治者都曾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农业问题。“和谐”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也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回答:
(1)材料一思想家的言论代表哪一学派?你认为它反映了我国现在的哪种做法?(2分)
(2)结合材料二,“大跃进”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3)在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有哪些因素?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4)学习历史,就是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天所用。请你从历史的角度谈谈我们应..
如何建设新农村?(3分)
30、阅读以下材料(11分)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
始》
材料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人类有成效的劳动不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毁灭一些曾经辉煌过的古老文明。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计算,人类历史一共出现过21种文明,其中14种已经绝迹,6种正在衰落,只有古希腊文明转化成工业文明。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2分)...
(2)从材料二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
(3)你认为材料三中发展中国家抵制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尚存的文明古国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才能重现昔日的辉煌?(5分)
2007年潮阳区中考历史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第Ⅰ卷
第Ⅱ卷
29、(1)儒家,(1分)构建和谐社会。(1分)
(2)原因:对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等。(言之有理即可,3分)
(3)战乱少;南迁者中有先进的耕作技术;政府的重视和鼓励;引进优良水稻——占城稻;因地制宜地推广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3分)(只要写出三点即可)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2分)(只要写出两点即可)
(4)争取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减轻农民负担,政府鼓励、引导;发展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研制新品种,按经济规律办事等。(3分,)(只要写出三点即可)
30、(l)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2分);或答成信息网络化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市场化的变革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2分)
(2)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产值的差距在加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2分)
(3)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2分)
(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积极加入并应对,趋利避害。(2分)
6.中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篇六
南京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题(开卷)
一、单项(本大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是
A.实行分封制B.建立县制C.奖励耕战D.统一度量
3.右图为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①”处应为
A.长安
B.涿郡
C.临安
D.广州
4.南京时中国历史上 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A.吴国B.辽代C.北宋 D.元朝
5.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初赛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6.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轻徭薄赋 C.废除丞相 D.闭关锁国
7.清乾隆年间,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A.设置台湾府 B.册封“**”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伊犁将军
8.19世纪末的一场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全力装箱日舰.最终壮烈殉国的清朝将领是
A.林则徐 B.李秀成 C.左宗棠 D.邓世昌
9.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D.讨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10.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提出“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他们呼吁
A.变法维新 B.民主科学 C.团结抗日 D.和平建国
11.下列符合右侧材料中“基本任务”的军事行动是
A.挺进大别山
B.发动辽沈战役
C.解放北平
D.解放南京
12.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观点的启蒙思
想家是
A.魏源 B.严复 C.鲁迅 D.陈独秀
1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农村社会调查,就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增加40%以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14.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5.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提出“一国两制” ③香港、澳门回归 ④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1971年,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7.2004年,有位中国水稻专家获得“世界粮食奖”,他是
A.宋应星B.詹天佑C.邓稼先D.袁隆平
18.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是在A.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B.公元前2世纪 C.2世纪D.10世纪
19.信徒成为穆斯林的宗教产生于
A.古代埃及B.阿拉伯半岛 C.意大利D.古代印度
20.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相比,不同点是
A.得到统治者支持 B.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到达非洲东海岸
21.17世纪。“确认国王只能根据 议会制定的法律来执政”的 法律文献是
A.《汉谟拉比法典》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D.《解放 黑人奴隶宣言》 22.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在此过程中英国打败的竞争对手有
①西班牙 ②美国 ③荷兰 ④法国
A.①②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引发这场革命的发明是
A.珍妮机B.火车机车 C.发电机D.内燃机
24.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下列属于这次改革内容的是
A.废除农奴制 B.废除君主制度 C.废除贵族世袭制 D.废藩置县
25.引起右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192919301937
户数(百万户)1.06.018.5
占农户总数(%)3.923.693.0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6.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先后顺序列,正确的是
①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②攻克柏林战役 ③德国进攻波兰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27.2014年5月30日,希腊一想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民众希望希腊留在欧元区,将“欧元”作为单一货币组织是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欧洲联盟
28.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外在原因是
A.美国的扶持B.允许土地买卖C.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D.发展“新经济”
29.肯尼迪在会议古巴导弹危机是曾说:“觉得核战争在那天比在核时代的任何时候都逼近”,这一危机反映的世界政治局面是
A.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美苏冷战 D.一超多强
30.列夫?图尔斯泰被列宁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A B C D
二、非(本大题共3题,第31题8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2分,共30分)
31.(8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2.(10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近代化去世。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几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改成为等社会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1)材料一中“轮船招商局”创办人是谁?(1分)请再举一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1分)“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1分)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什么口号?(1分)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 “丰功伟绩”?(2分)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2分)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1分)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分)
33.(12分)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每空1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DBAABBDDCC
题号1112***81920
答案ABADDCDABC
题号***82930
答案BBAABCDACC
二、非选择题:
31.(8分)
(1)商(殷)(1分);甲骨文(1分)
(2)金文(铭文)(1分)
(3)秦始皇(嬴政)(1分);小篆(1分)
(4)兰亭序(1分);柳公权(1分)
(5)汉字:历史悠久;由繁到简;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书法:实用功能;审美功能
(任答一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分)
32.(10分)
(1)李鸿章(1分);铁厂或湖北织布局(其他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1分); 张謇(1分);实业救国(1分)
(2)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建立中华民国)(任答两点)(2分)
(3)轮船或火车(1分);剪发辫或改称谓(1分);商务印书馆(1分)
(4)近代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分)
33.(12分)
(1)①十月革命(1分);一(1分)
②国家(政府)(1分)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2)④飞机(1分)
⑤20世纪四五十年代(1分);科技进步(1分)
(3)⑥世界贸易组织(WTO)(1分)
⑦俄罗斯(1分)
(4)⑧1947(1分)
7.中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篇七
一、试题特点
1.知识点的选择涵盖面广。
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基本上平均涵盖。
选择题:中国近代史有第1~7题及第12题,8分;中国现代史有第8~11题,4分;世界近代史有第13~16题,4分;世界现代史有第17~20题,4分。非选择题:中外古代史有第21题,5分;中国近代史有第22题,7分;中国现代史有第23题,7分;世界近现代史有第24~25题,11分。如此布局,符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检测等的考查范围。
2.强化课标,立足基础。
本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都能在课标中找到依据。如课标要求“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和影响”,选择题第3题就通过描述辛亥革命的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判断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其他选择题第9题所示改革开放时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股票”,第11题考查的“863计划”,第13题《权利法案》的意义等均属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科技革命及德国史、美国史,对这些重点考点的考查都依据课标,命题稳定成熟,符合新课改理念,对我省今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检测和导向作用。
3.注重能力立意。
本套试题侧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旨在让学生学会概括、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题、第8题、第21题、第23题、第24题,都考查了学生对图片的认知,需要学生明确图片表达的信息,回归教材知识,作出合理判断。关于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如第4题,要求学生判断年代尺上的时间,联想发生的相关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并据此判断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国民大革命是反帝反封的重要阶段,全面抗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对照题中选项可以得出,年代尺反映的是民主革命的主题。如第8题,图片反映出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三件大事,它们起到的作用就是巩固新生政权。解答这样的试题,需要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有个整体上的把握,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第24题,要求写一篇短文,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依据要求组织所学知识,虽难度不大,但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
4.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且着眼细节。
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基本上都是考查主干知识,但往往在细节处设问,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对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近现代外交、中国人民的抗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拿破仑对外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东问题等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属意料中事,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中国近代化探索几年来成了考查热点,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美国史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但《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间有何联系?
本套试卷非选择题每道题均为一个小专题。如第21题是“中外文明的发展与交流”,第22题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影响”,第23题是“新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成就”,第24题是“科技革命与科技人物”,第25题是“美国的崛起与发展”。这些专题知识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以下这些理念:思想解放运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本国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国崛起的历程与启示。这也延续了河南中考的一贯特点。
5.依托周年,考查历史。
试题考查的许多事件属于整5周年或整10周年大事。如2013年是达·伽马开辟新航路515周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325周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230周年、马克思诞辰185周年、美国黑人奴隶获得自由150周年、卡尔·本茨研制成功汽车110周年、苏联工业化开始85周年、罗斯福新政80周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以色列建国65周年、冷战开始65周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75周年、戊戌变法115周年、三大战役开始65周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开始35周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55周年等。
二、备考建议
(一)开卷考试闭卷备考,把握基础知识是关键
1.利用目录复习,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
2.进行专题复习,建立知识的纵向联系。
例: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年基本完成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颊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多角度训练,巩固掌握重点知识。
(二)如何回归课本endprint
误区:回归课本就是让学生背书。
回归课本的目的是把课本中的核心知识牢固掌握,理清易混点,突破易错点。围绕这一目的,方法有很多。
1.线索不清楚的,自己动手构建知识框架。
2.概念不清晰的,可以把关键词空出来填空、默写重要知识点等。
3.经常出错的地方,自己要将其整理到一起,通过请教老师、和同学讨论逐个突破。
4.事半功倍的做法,还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演练。如针对《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2013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出了44道题,如果再加上2012年、2011年中考的相关试题,其中的必考点已全部囊括,把它们有针对性地挑选出来做,留心问题所在,重点复习,这样的效果比单纯背书要好得多。
(三)能力训练在平时
1.平时做练习题尤其是做选择题时,不仅要能做对,还要知道为什么选某一选项,并且弄清楚其他选项为何不对。
2.注重知识小结。可先建立知识框架,然后自己写出关键知识点。
3.平时作业、训练,要有意识地多做主观题,要认真做,按照考试要求做。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现实生活
“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活的灵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与社会热点内容紧密结合是中考历史一贯的指导思想,近年来的河南中考历史试题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粗略算来,2014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依法治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
◆切入角度:
(1)中国法制化道路: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2)世界法制化道路:《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法典》、《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内容比较和作用归纳。
2.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切入角度:
(1)可从晚清弱国地位是怎样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弱国地位是如何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地位又是怎样逐步提高的这条线索切入。
(2)也可结合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
3.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伟大革命)。
◆切入角度:
(1)三大巨变的代表性事件(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注意与改变社会性质的三大事件区分)。
(2)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南京、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人手,认识其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变迁表现和原因。
(3)从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切入,分析变迁的原因(如深圳城市和衣食住行变化的原因等)。
4.大国发展(政治民主化过程、经济工业化过程、国际交往密切化过程)。
◆英国史切入角度:
(1)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和影响。
(2)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日本史切入角度: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分析、归纳。
◆美国史切入角度:
(1)美国崛起的过程、应对危机的做法、国际地位的变化等。
(2)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和解再到合作的演变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带来的影响等。
(3)从中美共同应对挑战的角度切入,理解中美合作的历史作用,如共同应对法西斯的侵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等。
5.“三农”问题。
◆切入角度:
(1)历代农业科技发展,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2)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政策的演变和作用。
6.人类交流、合作求生存、求发展。
◆切入角度:
(1)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全球化加速,人类日益成为利益和命运攸关的共同体。
(2)二战中的反法西斯合作。
7.科技发展、科教兴国。
◆切入角度:
(1)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推动。
(2)二战后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3)科教文化因素在日本两次崛起中的作用
(五)解题技巧平时练
1.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在此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对题干要做到“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是肯定还是否定角度,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答题内涵和外延。
对被选项要做到“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例1 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2 下列史实对解决民生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
①萨拉热窝事件②罗斯福新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④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这两道题的答案分别是D和B。
2.材料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第一步,审题。审清题意是正确作答的前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①审关键词——明确要求答什么。
②审限定词——确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定、答案来源的限定。如“依据材料回答问题”,其答案来源范围自然要依据材料所给信息。
③审分值——量体裁衣,根据分值判断需要答几点(中考一般每点1分)。
材料题审题要先看问题,再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特别是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这样的阅读顺序目标性强,能够提高做题效率。
(2)第二步,打腹稿。根据问题按图索骥,准确对接,化整为零,重新建构,在心中列出答案提纲。
【中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推荐阅读:
中考历史中考历史模拟试题.doc12-11
中考历史真题试题11-09
历史中考模拟试题106-16
2022历史中考模拟试题11-27
2023茂名中考历史试题12-15
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08-25
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11-07
2024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历史试题09-21
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