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房地产发展历程

2024-10-02

全球房地产发展历程(共13篇)(共13篇)

1.全球房地产发展历程 篇一

从全球制造业四次大迁移看各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30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专业机构及各路经济学家和媒体,更多的是从“成本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全球制造业转移,现今技术创新在全球制造业迁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下,我们以智能制造的几个技术强国的发展为例子来一窥他们的发展之路。美国:以制造业流程的创新来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美国的制造业崛起之路也是十分曲折和漫长,而最终它能站上世界之巅,主要得益于在制造端和产品端的全面创新。伟大发明与伟大企业塑造了美国制造业的工业基础设施全面升级。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大范围推广、大批量生产,使得大量工程师聚集在一起搞技术研发,极大推动了科技创新。日本、德国:以协作体系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二战后,德日两国没有被动接受低端制造业的转移,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发展汽车、机械、电子等高价值出口产业,更重要的是国家工业协作体系在中间发挥了大作用。除此之外,德日两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小企业群,产业结构越来越精细,企业几十年磨一个产品,不追求“大”、“全”,追求“第一”,“唯一”。在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拥有极高的竞争力。韩国:以产业链整合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在制造业产能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台湾和韩国扮演着重要角色,台湾是精于代工,韩国则强于产业链整合。台湾的半导体制造水平是世界级的,模具、工艺的创新推动高端制造产品的大规模生产。韩国基于“全产业链”模式,在各个零部件环节全方位投资,不仅拥有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技术积累和创新突破。中国:以体系实力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目前,广为人知的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以及硬件制造相关的海尔、联想、华为、中兴、小米、富士康等厂商和品牌逐渐成熟,中国制造业已然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能为海外品牌代工也能推出自有产品的庞大体系。但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整体上仍比较低,但体系优势已经形成。中国将要迎接的挑战近十年来,全球的要素价格都不同程度出现上涨,习惯性地将拉丁美洲、东欧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看做低成本地区,而将美国、西欧和日本看作高成本地区的观点已经过时,中国的制造业面领着投资回报率的问题。甚至有观点认为美国已不太关注来自中国的竞争,认为中国不可能凭新一代制造业取胜,而且逐渐形成关于“为何中国无法拥有下一代制造业”的完整论述。随着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国已无优势可言,跨国公司正想方设法将其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迁回美国和欧洲。真的会这样吗?中国已经启动“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计划,旨在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譬如机器人、3D打印和工业互联网等,实现高效可靠的智能制造。同时,中国又启动另一项国家计划――“互联网+”,寻求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等来迎接挑战。不论从全球还是国家政策出发,发展企业智能制造依然成为必然的要求和趋势。华源创世Smart-Plant工业智能服务云平台致力于面向制造业企业提供全球垂直营销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服务,远程运维支持。平台设工厂远程运维、订单数字制造、项目协同管理、工业智能服务、产业地图、工业大数据6大功能模块,现有企业VR实景展示解决方案、数字化车间解决方案、智能装备远程运维解决方案、能源管控系统解决方案、工厂远程运维解决方案、商业智能云平台建设解决方案6大热门解决方案,全面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2.全球房地产发展历程 篇二

我国房地产业严格来说是从1978年开始逐渐形成。自此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1年)、过热阶段(1992—1993年)、稳步发展阶段(1994—1997年)、繁荣阶段(1998—2002年)以及宏观调控阶段(2003年至今)。

(一)起步阶段

我国房地产业起步阶段是房地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虽然发展较为缓慢,但其中提出了许多开创性观点,意义重大。主要内容是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住房制度改革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79-1981年,公房成本价销售

1979年,国家城建总局决定试行以成本价将新建住房销售给居民,并选择西安、南宁、柳州、桂林、梧州五个城市试点。

2.1982-1987年,提高租金,补贴售房

1982年4月,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了《关于出售住宅试点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有关部门设计出“三三制”的补贴出售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负担1/3,再加上其他的优惠办法,个人补贴售房试点取得显著的效果。。

3.1988-1991年,全面启动阶段

1988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全面试点阶段。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80年,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0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其中规定可以出租批租土地给外商使用。

2.1986年,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

1987年9月9日深圳市首次以协议形式有偿出让土地。11月,国务院批准确定深圳、上海、珠海、广州、天津、厦门和福州等城市为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城市。

3.1988年,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有法可依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了1982年《宪法》的相关条款,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按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这标志着我国的根本大法承认了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

(二)过热阶段

我国在1992-1993年期间遭遇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泡沫破裂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延续了许多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讲话。这一历史性的讲话掀起了经济改革的新浪潮,房地产井喷也由此开始。以海南为例,1992年公寓楼由去年的1000多元/m2涨到5000元/m2;中心地区的房价一度突破100000元/m2。房价飙升正是吸引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的根本原因。

这场房地产狂潮首先从海南岛开始,随后迅速蔓延到广东珠三角,再向福建、江苏、上海扩散,这五省、直辖市的房地产公司总数占全国一半以上。而泡沫生产期间,银行资金、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房地产业。

但泡沫终将破灭。1993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16条强力调控措施简言之就是紧缩银根,抑制房地产过热发展。这次宏观调控立竿见影,泡沫破裂,但也套牢大批资金,留下大量烂尾楼。

(三)稳步发展阶段

1994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房改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这一决定再次开启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在售房方面,各地不断规范价格,使标准价逐步向市场成本价靠近;在租金方面,各地制定了详细的提租规划,使租金水平大幅度提高,租售比价趋于合理;在保障住房方面,住房公积金制度普遍建立,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安居工程建设速度加快。

(四)繁荣阶段

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被称为房改纲领的“23号文件”,宣布了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提出深化房改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这次房改明确了住房产权的私有化和住房获得渠道的市场化,居民住房需求开始释放。当然相应的优惠政策也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例如首付款比例降低、降息、减税以及购房货币补贴等政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释放着大规模的投资需求,房地产业从1988年开始正式走向繁荣之路。

(五)宏观调控阶段

早在2001年,“温州炒房团”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所到之处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过热发展引发担忧。2002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但不少地区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给结构性失调的问题愈发严重。

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121号文件”,其中最严厉的规定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其自有资金应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这造成许多房地产开发公司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状况。接下来不断出台的调控政策可以显现政府稳定房价、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

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房价仍在上涨。尤其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楼市出现了“恐慌性抢购”,之前的调控可谓前功尽弃。

2010年以来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些政策有助于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但引导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我国房地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每年对GDP的贡献率都在5%左右。而且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对上下游的企业也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已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住房供求结构性失衡

居民的购房需求可分为自住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目前自主性需求由于房价过高受到抑制,而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及通货膨胀等问题,导致投机投资性需求依然旺盛。当然随着政府打击投机投资性购房的力度加大,购房者的持有成本不断增加,这两类需求可能会逐渐降低。对于投资性需求还需要政府引导至其他投资渠道。

我国目前的住房政策是低收入家庭通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中等收入家庭采取限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办法解决;高收入家庭通过市场解决。但现状是高价位商品房比重过高,低价位商品房开发量不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不应求。开发商追求利润更愿意开发高档商品房是形成住房供求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但政府在土地供应、租赁住房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政策的缺失和滞后也是重要原因。

(二)资金涌入导致经济结构扭曲

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永远是国之根本,但我国现在由于房地产业持续的高利润率,吸引大量资金纷纷涌入地产业,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实业企业。例如,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是海尔集团旗下的一家法人单位,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第一大房地产企业。而市场整体不景气,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等原因,造成许多中小企业家放弃实业,将资金投入房地产来获取投机差价。

然而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基础,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警示。通过运用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市场看似繁荣,实则由于缺乏支撑脆弱不堪。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内需固然重要,但现在我国更需要将住房问题作为重要民生问题,保障普通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蕴含极大的金融风险

过去五年中,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长达25.3%,个人住房贷款年平均增长达一倍以上。银行信贷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尽管现在银行贷款的条件愈加苛刻,成本增加,但其仍占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15%以上。房地产业融资依赖银行,银行信贷政策的每一次变化和调整都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个人贷款的违约率较低,但如果房价出现大幅下跌,将会降低贷款者的还款意愿。断供和退房的现象增加,引发按揭纠纷。

房地产产品本身很容易造成投机性,一旦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银行将产生大量的不良债权。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部分,银行一旦出现危机,将直接影响股票市场,打击投资者信心,进而使国家经济整体步入萧条。

参考文献

[1]潘艳.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 2003 (04) .

[2]卜凡中.我们房地产这些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试论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篇三

1.涵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模式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的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2.发展概况:

经济全球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新航路开辟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国贸易交流更加密切,在随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加速形成并不断扩大。但真正的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阶段则是在二战结束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前规模与全面性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扩大和法西斯集团的崩溃,为重建世界经济的统一性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我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开始了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体而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经历了“三步走”,具体如下:

第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1年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生产力发展方面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改革对外贸易体制,主要是在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对外的前提下扩大了地方、部门的对外经营权。

2、多种形式利用外资,扩大资金的引进规模。1980年4月和5月相继恢复了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合法代表权。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借贷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到1992年,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贷。

3、经济特区的建立。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的重要窗口,可以更好的吸引国外资金、技术,扩展对外贸易,发展我国经济。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1984年间,我国经济连年实现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由此全面展开。从1985年起主要出台了以下几个措施:改革计划体制、改革投资体制和改革金融体制,包括减少指令性计划、改革外汇管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在这期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先后批准了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为沿海开放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上海浦东,浦东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第二步: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1年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步入了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在中国,“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姓“社”和姓“资”问题困扰了人们的思想,在这一重要历史关头,如何打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立、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针对1990年代初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误区,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武昌、深圳等地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特别强调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不能动摇,邓小平认为:“现在,阻挠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主要障碍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主要来自于经济领域,这就是“左”。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衡量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指出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使全面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建立。从1992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对进一步开放沿边、沿江、省会内陆城市做了一系列决定,包括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就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先进的技术随着外资进入中国,促进了一系列先进产品的国产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境外投资增长很快。我国的境外投资在利用国外资源、带动国内设备、劳务出口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截止到2002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也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至今

以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贸易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同时促进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加入世贸组织的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构建地区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双方达成共识:将在十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2001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着新思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许多新政策,主要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这些政策都将使我国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阶段,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脚步。

4.日中房地产历程浅析(本站推荐) 篇四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房地产 对比

摘要:在国内房子价格高涨的今天,不少人大声惊呼“这岂不是80年代后期日本的情况”。究竟当今的中国与80年代后期房地产泡沫经济繁盛的日本有何异同之处,而中国又是否会步日本的后尘,一下贴入“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深渊?本文将会对此做出一些分析。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在亚洲,面对着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欧债危机,这句话似乎有了更强的说服力。诚然,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时间过长,发展的态势早已疲软了,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亚洲,中国早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不可小觑,而韩国和日本也曾以他们骄人的发展成绩受到世界的瞩目。

但是,近年来发展一直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国一直被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困扰,即房价问题,随着问题的愈演愈烈,房子问题已从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上升到了一个困扰着许多中国人的顽疾。这种情况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近邻日本相似的场景也曾上演过,而日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虽然两国的国情和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日本及日本房地产基本介绍

日本由1都1道2府43县组成。日本有三大都市圈,即东京圈(包括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大阪圈(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和兵库县)和名古屋圈(包括爱知县和三重县),三大都市圈囊括了六个最大的工业城市,即东京市、横滨市、大阪市、京都市、神户市和名古屋市。

1985年,日本人口1.21亿,人口密度达到325人/平方公里,其中三大都市圈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重达50.5%,但是面积占比仅10.4%,三大都市圈人口密度高达1578人/平方公里。

日本采取住宅分类供应,低价公房调节住房市场价格的机制。由地方政府及住宅公团建设公营住宅,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由私营发展商提供商品房,满足中高收入阶层需求;政府通过低价公房来调节住房价格,住宅金融公库为地方政府及住宅公团提供建房资金,为所有居民提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邮政储蓄。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一般情况下,家庭是土地的经出让方,而政府和企业是土地的净买入方。企业是土地价格上涨的最主要推动者。

二、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背景及其原因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发源于20世纪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竣事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起头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成长的黄金期。但是,在这个飞速成长的经济体中,存在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隐患。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降价钱指数为120.1(以1980年为基期100),到了1988年就暴涨到了 334.2,在短短的三年间暴涨了近2倍。东京都中心区的降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降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降价钱,河山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土地的总价值几乎是美国的4倍。从1986—1989年,日本的商品房价钱整整涨了2倍。

(一)背景

1、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

战后日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城市化发展纪录:1947年到1965年,仅仅18年的时间,日本城市化率由33.1%提高到68.1%,年均提高1.94个百分点,年新增城市人口约228万人。其中1947年到1955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每年增加305万。到1985年,日本的城市化已经达到76.7%,日本的城市化已经接近尾声。2、1980年代以前日本土地市场情况:“土地神话”

与快速城市化相伴的是土地价格和房价的快速上涨。这在日本形成了所谓的“土地神话”。土地神话是指土地价格的上涨幅度会永远高于物价上涨幅度。主要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非常狭小,土地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财富,生产技术可以不断发展,商品可以不断生产出来,国土面积却无法扩大,因此,土地价格似乎会只升不降。

日本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56年到1985年的30年间,日本名义GDP增长了约38.6倍,而全国土地价格和六大城市平均土地价格分别增长41.8倍和56倍。这正是土地神话的现实依据。

3、日本宏观经济面的变化

1970年所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是日本宏观经济的重要转折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1)宏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

战后的日本,进入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高潮。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品供不应求,国内缺乏资金,投资利润率高涨。固定资产投资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而出口的主要任务在于获取资金,以便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到1970年初,日本的重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国内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国内投资增速放缓,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日本经济开始向外需求突破。出口的主要任务变为消化国内过剩产生,维持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3)日元的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进程起步于1970年代初,1985年《广场协议》后基本实现。日元国际化包括日元汇率改革和外汇管制改革。前者的最终目标是汇率自由化,后者的最终目标是外汇进出自由化。

4、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融资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和业务管制自由化。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于1979年起步,1985年日本政府发布《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后,金融自由化进程全面加速。

(二)原因

1、投资理念失去理性追逐泡沫

(1)房地产投资收益高于一般商品,且预期高涨 日本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认识不足,也没有能够及时对房地产市场现状做出正确的评估,纷纷给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发放贷款,形成了房地产不断升值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泡沫越吹越大。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将房地产贷款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无节制地扩大信贷规模,助长了泡沫的形成。就在泡沫即将破灭的1991年,日本12家大型银行向房地产业发放了总额为50万亿日元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4。(3)企业大量净买入土地是地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

投资者普遍相信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土地的价格只会继续走高,地价不会下跌。只能买进,否则以后只能买更高的地价。因此即使毫无用处的土地,各个公司也全力争夺,导致房地价越走越高。反过来由于投资投机过度,造成房地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价格暴涨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纷纷投资和投机房地产。人们从银行贷款购买房地产,然后再用房地产做抵押再去购买房地产,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抵押和贷款,并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

2、宏观金融政策连连失误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日本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这些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基本上都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随后日本中央银行升息力度太大,挑破泡沫,日本股市和楼市同时崩溃,价格直线下降跌入低谷,进入连续十多年的地价持续低迷时期。

(1)日元国际化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

日元国际化,尤其是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进入升值通道。(2)低通胀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

日本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但是CPI指数非常低,日本政府缺乏提高利率的动力。

期间,日本低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过剩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商品市场,引起通货膨胀,而是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膨胀。

(3)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

在日元升值出口下降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确立了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主要思路就是增加投资和消费,减少储蓄,这势必要求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3、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扭曲

4、人口再次向三大都市圈迁移,东京成为金融中心

三、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结果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至2007年底,六大城市土地价格仅相当于1991年高点的27.7%。绝对价格也只相当于25年前,也即1982年的水平;

四、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现状及与日本的对比

(一)不同点

1、中国新建住房存量仍存在总量不足、户型不平衡等问题

与日本相比,中国住房市场存量有两个特征:其一,城镇住房存量中新建住房占比仍较低。2009年中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70亿平方米,其中1997年房改以来新建住宅存量约为50亿平方米,总体上新建住房占比为30%,相比而言,截至1975年,日本的住房存量几乎已经全部更新换代。再从城镇家庭住房解决方式来看,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城镇家庭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购买经济适用房、购买原有公房、租赁住房的比重分别为20%、20%、9%、32%、15%。其二,截至2009年,中国户均住房套数约为0.9,扣除非成套房,这一数字约为0.7,但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28平方米,超过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反映了中国的成套房大户型占比不断加大的趋势。从相关数据上分析,近年来,城镇竣工住房中90~120平方米的住房占比由9%提高到22%、12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比例由13%提高到28%、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比例由77%下降到50%,说明近年来户型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小面积住房占比则不断下降。其三,是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性住房占比过低,供应严重不足。

2、中国的住宅地产仍将主导未来城市化推进阶段的商品房市场发展,保障性住房需加快发展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膨胀期间一个突出特征是商业地产和商业用地价格的迅速上涨,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80年代,日本已完成工业化,工业用地需求扩张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工业用地价格基本停止上涨趋势;其二,80年代,日本的住宅存量已基本达到上限,新建住房已几乎全部取代旧房,户均住房套数已超过1,整体上住宅市场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太大,而且由于城市化接近尾声,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整个住宅需求也不存在太大的增长空间。

3、中国人民币汇率大全仍掌握在自己手中

日本1985年在G5其他成员的压力下,签订了“广场协议”导致了日元的急速上升。然而,现在中国政府虽然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的大全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4、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于20世纪80年月时代的日本政府 我国政府对经济成长过热出格是房地产市场成长过热高度关注,先后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为房地产的过热成长降温,2010年国务院为了果断遏制部门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果断遏制部门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今年年初又颁布了“国八条”。

6、“城市化进程”

85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开始上涨的时候,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6.7%,城市化进程已经接近尾声;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5%,城市化进程正在处于加速阶段。

(二)相同点

1、人平易近币升值

同日本一样,中国资进入21世纪也起头面临欧美列国要求人平易近币升值的壮大压力。更始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飞速成长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本丰硕且廉价,按照斗劲优势理论,制造业成长迅猛,经济结构倾向出口型,使中国一向以来处于对概况易顺差,形成了数额重大的外汇储蓄。这导致欧美诸国的强烈不满,商业摩擦不竭发生而且慢慢进级,对人平易近币形成了重大的升值压力。自2003年至今,人平易近币汇率从美元兑人平易近币8.0∶1,上升到今朝的6.6∶1,升值了17.5%。对人平易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吸引了大量国际成本进入中国市场,良多成本以国际游资的体例进入房地产市场。此外,人平易近币的升值给中国的经济成长带来了重大影响,出格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沿海的出口制造业受到重创,国内的大量闲置成本也选择进入股市和房市。

2、城市化历程与房市预期。

中国今朝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历程之中,城市化水平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添。中国的企业和居平易近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这样的刚性预期:土地属于稀缺且不成再生资本,在这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土降价钱只会跟着经济的成长的增添越来越高,而不会降低。如此刻不买地买房,未来就会要支出更大的价钱才能拥有。这个预期更刺激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以及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投入。

3.政府在相关打点方面的缺失踪以及土地轨制不健全

政府在经营土处所面缺乏监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往往有着慎密亲密的关系,政府与房地产商及银行合作,把大量资产投入房地产市场的成长,暗箱操作和政治寻租的现象斗劲普遍。此外,中国的土地出让轨制是由政府一次性收掏出让金,这部门的收入进入财政收入,算作政绩考绩的一部门。导致一部门政府率领人会超量开发和出让土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长和日本房地产泡沫时代的有良多相似之处,两国国内的经济结构都是以出口型经济为主,堆集了巨额外汇,本币被迫升值,导致国内经济受挫等等。

4、持有环节基本没有税负,但交易环节税负很重

这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供给效率,市场交易费用过高,使得高地价支撑高房价,造成房价泡沫不断膨胀。这与目前中国极为相似,而近期十分热议的物业税的开征,目的之一便是完善税制结构,改变持有环节税负不合理的问题。

5、金融机构积极投身房地产市场

当时日本的土地价格不断飙升,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估价都明显偏高。加上银行系统自身资金充裕,当年的日本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存在着严重的疏忽。银行系统放贷的欲望甚为强烈。由此,当房价暴跌,大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迅速蹿升,很多机构深陷破产的边缘。这与目前中国银行机构纷纷将房地产业列为优质贷款客户,房地产信贷不断破纪录的情况颇为相似。

五、结论

虽然,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过热现象,但是现在就断言说是泡沫还为时过早。况且,国家从年初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调控房价,如今年年初颁布的“国八条”,且至今这些调控措施也已经初见成效了。虽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尚待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房价调控的道路也是任重而道远,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毕竟有所不同,而且虽然人民币现在是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但是本国币种升值并不一定就会造成房地产泡沫,何况现在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直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而人民币汇率也一直是在波动性变化,和当时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时的情况还是很不同的。并且,现在房价已经有所下降,必定会有一些人从中跳出,采取观望态度。所以,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不是对于两国相似性及其结果的恐慌而是要积极从日本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来指导我们应对后面面对房市变动。

参考资料:浅谈日本房地产泡沫与中国房地产现状 日本地产泡沫对我们的启示

5.发展历程 篇五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原料性大宗农产品, 由于其生产和现货市场特性,使得农产品期货在中国与在其他期货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国家一样, 成为最早产生的期货品种, 并且到目前为止, 农产品期货仍是中国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 初创阶段(1990~1993 年)1990 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及1991年3月在该批发市场签订了第一份小麦远期交易合同等都在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育奠定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能性;1992 年下半年起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要求的期货经纪公司开始成立;1993 年4 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期货市场方面的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截止到1993 年底, 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期货交易所达40 余家, 上市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也不断增加, 在国家工商局登记的期货经纪公司达144 家[1]。总的来看, 这一阶段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 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使得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趋势明显。

1.2 清理整顿阶段(1994~1996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快速增长,1995 年中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63612 万手, 总成交额达10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成交额占到一半左右。但是, 由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和不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993年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并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即使这样, 由于在这段时间里农产品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品种上, 尤其是绿豆、咖啡、红小豆等不具备较好的期货市场发育所需要的现货市场条件的品种交易活跃, 使得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垄断和恶性炒作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威胁到中国期货市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2]。

1.3 调整阶段(1997~2000年)经过前一阶段的整顿,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试点发展时期。1997 和1998 年政府加大了对期货市场的调整, 进一步压缩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以及期货交易品种;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并相继实施了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等, 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法制监管, 使之逐渐向规范化发展。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 中国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基本构建, 从而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在整个调整时期,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持续下降, 农产品期货交易也在不断萎缩, 2000 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不到1995 年的1/ 5, 农产品期货仍占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绝大多数, 尤其从2000 年起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已经开始趋于向原料性大宗农产品集中(图1和表2)。

1.4 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2001 年3 月,“十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为中国期货市场多年的规范整顿划上了句号;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不仅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 也预示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从2001 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趋于活跃, 出现恢复性增长, 并于2003 年超过之前的最高水平, 全年成交金额达到10.84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占77.1%;2004 年农产品期货成交额稍有下降, 但近几年一直稳步上升,尤其是期货市场发育或功能发挥所需具备的现货市场条件比较好的原料性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交易越来越活跃(图1 和表3)。2007 年3 月起, 国务院和证监会陆续颁布了有关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等的相关条例和办法, 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中国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初衷——回避现货交易风险

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食品的来源和工业原料,其流通状况涉及到农民利益、国民生活和工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不重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实行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流通。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和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使得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失时机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波动也非常剧烈,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和农业保险的逐步实施,对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

其次,成为企业改善经营和保值避险有效工具。对于很多现货企业来说,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还有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长期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

同时,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并且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效率高,对现货市场影响大,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期货价格信息传递,能够减少信息传导的时滞,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增强调控效果。

中国从1988 年起开始研究期货市场。与美国等其它国家不同的是, 国外的期货市场是自然生成的, 是根据生产经营者的需要“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 中国的期货市场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自觉建立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价格体制、外贸体制及对商品交易的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三角债”、违约现象屡禁不止。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回避或减少这些风险, 这成为中国当时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

1990 年6 月, 中国第一家以期货交易为目标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1993 年5 月该市场正式推出了小麦、大豆、绿豆等5 个期货交易品种。上海粮油交易所于1993 年6 月开始小麦、大豆、菜籽油等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除此之外, 海南中商交易所推出了天然橡胶、原糖期货交易。苏州商品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联合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所也陆续推出了其它农产品品种的标准化合约。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在全国逐步扩大

3.1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 3.1.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起因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要求国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经济。80年代的改革是沿着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这两条主线展开的。价格改革最早从农产品开始,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实心价格双轨制,除计划订购外,可以议价购销,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业生产大升大降,买卖问题此消彼长,政府用于农产品补贴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现货价格失真并且市场本身缺乏保值机制,一旦价格波动,政府必须出面,甚至承担全部价格风险。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又可以防范价格变动造成的危险呢? 80年代后期,一批学者提出了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设想。1988年初,国务院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研究期货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等部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期货市场研究,并成立了期货研究小组,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现状和历史,组织人员到国外期货市场进行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期货市场的知识。

3.1.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准备后,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进入了具体运作阶段。1990年12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到1993年,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部门和地方利益驱动,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纷纷创办各种各样的期货交易所。到1993年下半年,全国各类期货交易多达50余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中国期货市场建设一哄而起,盲目发展。期货市场一度陷入了一种无序状态,如交易所过多、分布不平衡、品种重复设置、设计不合理、地下非法交易泛滥、盲目开展境外交易、大户联手操作、欺诈投资者等,多次造成期货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其市场功能的发挥。

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清理整顿之后,期货业的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了,期货业的规范形象已初步树立起来。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我国期货市场都已经具备了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基本条件。

①清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期市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从期货市场自身条件来看,经过清理整顿,期市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法规体系。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监会出台的四个管理办法已正式施行,为期货市场的长期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监管体系和市场结构逐步完整。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初步建立了中国证监会垂直管理体系,监管思路符合市场规律,监管能力显著提高。期货交易所从14家撤并到3家,经纪公司从原来的300家压缩到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充实了资本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经培训和考核获得了从业资格,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三是经过几次升级和改造,期货市场的交易和信息系统更加成熟,其容量、速度、安全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投资者操作R趋理性。经过十年磨练,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功能特征、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操作手段日趋成熟和理性,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总之,经过几年实践,期货市场己建成一套严密的交易、结算与风险控制制度,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洗礼,期货市场风险监控技术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己能有效遏制期货市场较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现有的市场基础和条件,非常有利于推出期货投资基金。

②实践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期货管理与投资者队伍。目前,我国专业期货经纪公司有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的最低注册资金由原来的一千万元提高到三千万元,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一些大型期货经纪公司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期货经纪公司不得从事自营业务的规定,使经纪公司的风险大大降低,自有资金显得比较充足,这就为发起成立期货投资基金创造了条件。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不从事自营业务,也可以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打消投资者的顾虑,这从制度上保障了期货投资基金的公正性。此外,通过培训和长期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造就了一支既懂期货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者队伍,为期货投资基金的试点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③期货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经过长期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大环境趋好的背景下,大连、上海和郑州国内三大期货市场全面活跃,交易规模已创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2003年,全年交易额累计达10.84万亿元,一举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10.12万亿元的历史新纪录。这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规范整顿,正逐渐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已经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权威部门预测,我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环境继续看好,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生产、经营者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量,成为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主要变数,在铜、铝、大豆等主要期货品种上,中国期货价格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确定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期货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交易规模将更加扩大。

6.李宁发展历程 篇六

1990年~1992年创立阶段

被世人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退役后在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图中)的支持下,以1990年投资赞助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契机,设立李宁公司,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

1993年~1995年高速发展阶段

李宁公司本着“取之体育,用于体育”的精神,通过体育赞助迅速在全国传播推广,广泛建立起以自己的连锁专卖店营销体系,成长为中国体育用品第一品牌。

1996年~1998年经营调整阶段

1996年初,公司开始对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司销售收入在十亿门槛上停滞不前。1997年,为提高公司抵御风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开始经营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理顺产权结构。二是产品开发。三是销售网络。

1999年~2004年二次创业阶段

公司建立起先进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及规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将“品牌国际化”纳入了战略议程,公司启动了向国际化迈进的第二次发展阶段。但2003年,李宁在中国保持了9年的领先位置被耐克和阿迪达斯超越。2003年,李宁公司营业额达到约12.76亿元人民币。

2004年~2007年重上快车道

2004年,李宁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并在香港成功上市。公司大量引进职业经理人,销售收入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但惜败于阿迪,未能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以安踏为代表的晋江鞋业开始对公司形成新的威胁。2005年1月,李宁公司与NBA签约,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

7.全球房地产集资资金创记录新高 篇七

DTZ戴德梁行资本市场研究部主管Nigel Almond表示:“由于多个市场的政府债券收益均维持在接近历史低位的水平,投资者纷纷转向收益相对较高以及资本增长前景较乐观的房地产市场,令筹集资金创记录新高。亚太区内新筹集的资金于201 5年达到破记录的1220亿美元,较6个月前增加4%。”

这增长有部分是由于上市集资活动转趋活跃所致。尽管非上市基金继续主导房地产集资活动,占全球60%的筹集资金,但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亦开始活跃起来。上市公司于亚太区所集资金的比例提高至41%,当中以中国、日本和新加坡占大多数。

虽然所占份额与过去6个月相比有所下降,大部分的筹集资金(59%)仍继续以单一国家为投资目标,其余的资金则包含多个地区为目标。

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聂安达表示:“在亚太区当中,中国吸引460亿美元的筹集资金准备投资房地产市场,继续成为区内吸引最多资金的国家,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日本居第四位,录得260亿美元资金将流入该地。由于澳大利亚较区内其他城市具有较高的回报及稳定的投资环境,预计将有1 50亿美元的筹集资金流入该市场。至于其他市场,我们预计以新加坡为目标的投资资金将有70亿美元,而香港则有40亿美元。”

虽然以房地产为投资目标的资金正不断增加,投资者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2014年在畅旺的交投中落幕,市场需要喘息一下,在今年首季度只录得170亿美元的投资,环比下调30%,投资额在各区的主要市场均告下跌。

除季节性因素外,交投活跃的2014年亦令今年年初可供出售的资产变得相当有限。

8.全球房地产发展历程 篇八

美国次贷风暴冲击房地产市场,全球随之打喷嚏。根据《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今年全球经济成长率从4.1%降到3.7%,各国房市都陷入前所未有的黑暗期。而危机,就是机会。仍有人可以两天卖出一间房子;有人用赛局理论创造成功率达95%的销售佳绩;甚至利用危机入市,一年做出上百亿元的生意。这些由全球最大的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 of Realtors),与全球最大的商用不动产社群CCIM等共同推荐的世界级顶尖经纪人。对抗不景气的销售心法究竟是什么?

房地产,每48个小时成交一笔,扣除正常睡眠时间,等于32个小时内要完成交易,谁能创造这样的纪录?

“房地产中介,并不是一个关于房子的生意,事实上,这是一个关于人的生意。”说话的人。是新加坡顶尖房地产经纪人,也是2008年全球十大顶尖房地产经纪人之一的朱泳强(MarcusChu)。他最为人称道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房地产谷底时,靠着危机入市。在别的房地产中介因为悲观撤出,市场出现空隙时,深耕人脉,逆势成为销售新人王。

3年后,2000年,他更造出新加坡房地产界惊人的战绩,每两天成交一笔的纪录,击败全球近30国、超过4万名经纪人,赢得全球排行第二大房地产品牌连锁企业——易而安(ERA)全球最高销售量奖。那一年,他赢得了超过100万新加坡币的佣金。

同样的危机又发生在美国次贷风暴席卷全球时。今年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价格与需求疲弱现象,但今年第一季,朱泳强领军的部门业绩,居然较去年同期成长10%。

好的房地产经纪人,应该趁着市场疲弱,别人放弃销售时,主动建立客户关系,而不是等客户来找你。“多头市场,销售靠贪婪人性;空头市场,销售就靠人际关系创造信任。”他说。

朱泳强现任美商易而安不动产新加坡资深副总经理,令人意外的是,两天就搞定一笔交易的秘诀,并不是速度,而是慢火细熬的人际关系。

心法一:永不止患的电话攻势将客户分三群,时时提醒你的存在

12年前,朱泳强刚入行时,为了打开人际网络,选择最笨的做法,就是准备一袋20分的零钱袋,不管风雨烈日,站在公共电话前打电话,而且一打就是几个小时。

他主攻的是新加坡中高价住宅市场,单价不如商用不动产,但靠着电话攻势,让他在12年之中,卖出总价超过3亿新加坡币的房子,成为顶尖房地产经纪人。

即使现在,他还是一样每天打电话。朱泳强将客户分成三群,第一群是“粉丝(Fans)”,这些拥有财富的VIP客户很信任他,逢人需要房地产服务就推荐他。对于这群死忠客户,“我对待他们就像对待女朋友一样。”除了三不五时联系外,他总不忘创造惊喜,送生日礼物、一起打高尔夫球,就像是朋友。

第二群则是他手上进行中案件的客户。“销售最重要的就是能见度,客户没听到你的声音,你就不在他们的记忆里。”他说。分享市场信息的理由,“就像你为什么要去餐厅吃饭。而不在家里自己煮的理由一样。”一旦客户有了投资需求,马上就会想到你,而不是别人。

第三群则是不管怎么联系,从不回应的人。这群人最容易被放弃,但朱泳强却不放弃,“即使他们不回复,你也要打电话,让他们记得你存在。”

永不停止的攻势,不放弃任何机会,让他在人行的第四年,就做出一年超过183件成功交易的成绩。而归纳出顶尖经纪人成功的经验,他说很简单,就是“你赢、我赢,但是‘你(客户)’一定要先赢。”

心法二:设身处地的感动营销卖学区房子前,先帮忙分析孩子成绩

客户要先赢,就要先满足客户的需求,绝不能只是做生意,而是要懂得处理人的问题。

多年前,他曾经遇到一对因为离婚而要卖房子的怨偶,多次谈判都不成功。几经波折,他终于领会,问题根本不在交易价格。透过恳谈,才发现那位太太不想卖房子,只因“这个婚姻让我太不快乐”。不想让老公称心如意。

发现她的想法之后,朱泳强只问她:“你如此不快乐。为什么要让僵局持续下去,继续不快乐呢?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她无言以对,最后终于决定卖掉房子。

在房地产界12年,他看到太多房子买卖交易,背后其实就是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他认为,销售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房子本身。

销售,更要靠口碑营销。在新加坡,很多父母买房子,是为了替孩子找到个好学校入学,在他手上,这样的客户,来自缅甸、马来西亚、印尼,甚至日本与韩国。

奇怪的是,明明上门的生意,第一时间他却绝不拿出准备销售的物件,急着说明区位或价格。“我会一一解释,孩子的成绩申请什么样的学校比较可能获得入学许可。”他说。

看似浪费时间,更可能错过第一成交时机,但是却产生雪球效应,“一笔客户满意的好交易。会带来后面一串的好交易。”他说。

他养关系养到什么程度?以一位缅甸客户为例,还没有跟对方谈生意,他居然先赈灾(缅甸在今年5月发生的风灾)。“先建立关系,不马上谈生意。”有了关系,自然财源滚滚。

过去几年,他经常一天工作超过20个小时。一天,他在吃路边摊时,用手帕擦脸上的汗,却不小心擦了一脸的鼻血。像所有顶尖业务员,朱泳强是标准的拼命三郎。他算过业务员一年可以工作的时间,扣掉吃饭、睡觉、应酬,实际上只有两个月可以工作。

9.农信发展历程 篇九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经过紧张的筹建工作,今天,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长春成立,同时举行了第一届社员大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信用社是我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走过了50多年曲折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这次改革试点,旨在促其在支农兴农中化解风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省联社是由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延边州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全省51个县级联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自愿认购省联社发行的股份组成,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经省政府授权,省联社承担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省政府副秘书长高继泰当选为省联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一届社员大会通过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筹建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章程》(草案)。(实习记者李洋)

10.发展历程——创业年代 篇十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巩固了国防,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和国诞生的最初年代,科学技术极端落后,很多现代学科和技术领域都是空白点。国家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积极组建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旅居海外的科学家纷纷归来,投身到祖国的科技事业中。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时,海外归国的科学家占了学部委员总数的80%以上。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的热潮。周恩来总理主持,众多科技专家参与制订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这个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提前完成,新中国奠定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火箭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基础。凡是从50、60年代过来的人都会记得,那是一个劳动和创业的年代,一个建设和奉献的年代。科技工作者和亿万人民一道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事业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中国的历史记录: 1956年,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上天。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1958年,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投入使用。1960年,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开始发电。我国医学专家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显微外科手术,第一个研制出人工合成胰岛素。根据我国地质学家的陆相生油理论,石油部门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成功地勘探、开发了大庆油田,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了发展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增强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与核讹诈,我国早在1955年便开始了原子能的科研与基础建设工作。毛泽东主席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参加研制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他们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极端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建立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功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破成功,我们还掌握了中子弹和导弹核武器与核潜艇技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声响彻太空,中国科技队伍创造的奇迹震惊了全世界。今天,当我们回顾50年科技成就时,不得不钦佩和赞颂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共和国科技队伍的丰功伟绩。

11.基因概念的发展历程 篇十一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 用豌豆作研究对象, 经过八年的杂交试验, 于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指出,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的, 在上下代传递中遗传因子符合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因子作为基因的雏形名词就诞生了。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基因”这一名词, 以此来替代孟德尔假定的“遗传因子”。从此, “基因”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2 基因概念的发展

2.1“三位一体”的经典概念

1903年, 萨顿和鲍维里认为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减数分裂和受精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吻合, 因此认为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上, 这只是一个推测, 后来被摩尔根证实。1910年, 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 发现白眼性状总是和雄性相联系, 证明控制果蝇眼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这是人们第一次把某一基因与某一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 从而把基因落到了实处。他也发现了伴性遗传, 提出了遗传学中第三大定律即连锁互换定律。1926年, 摩尔根发表《基因论》, 指出基因确实位于染色体上, 并呈直线排列。基因是决定性状的功能单位, 能产生一定的表型效应;基因是结构单位, 交换只能发生在基因之间, 而不能发生在基因之中;基因是突变单位, 可从一个等位形式变为另一等位形式, 但基因内部没有可改变的最小单位。这就是“三位一体”的基因概念。

2.2 一个基因一个酶

1908年, 英国生理生化学家盖若德证明黑尿病这一家族遗传病的产生是由于家族病人基因改变导致体内缺乏一种氧化尿黑酸的酶的缘故。即一个基因突变导致一个代谢障碍。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一个基因一个酶观点的先驱。1941年, 比得尔和塔特姆对红色链孢霉做了大量研究, 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观点, 认为基因控制酶的合成, 一个基因产生一个相应的酶, 基因与酶之间一一对应, 基因通过酶控制一定的代谢过程, 继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这是人们对基因功能的初步认识。

2.3 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 A, 有时是R N A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是DNA还是蛋白质这一关键问题在1944年得到解决。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是首次实验证明了基因的本质。1956年, 康兰特分别提取出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和DNA, 分别涂抹在健康的烟草叶子上, 结果只有涂抹RNA的叶片得病, 而涂抹蛋白质的叶片不得病, 证明在不具有DNA的病毒中, RNA是遗传物质。这些RNA病毒能以自身为模板在RNA复制酶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因此在少数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多数生物中DNA是遗传物质。

2.4 顺反子学说

1957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尔 (Be nze r) 用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材料, 提出顺反子学说。认为顺反子是遗传物质的一个功能单位, 是基因的同义语, 也是DNA上的一个特定的区段。一个顺反子决定一条多肽链。基因并不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把性状突变时产生突变的最小单位叫做突变子, 一个突变子可以小到只是一个核苷酸;把发生性状的重组时可交换的最小的单位叫做重组子, 一个重组子可只包含一对核苷酸。因此基因在结构上是可分的, 一个基因内部可包括许多突变子和许多重组子。

2.5 基因功能的划分

1961年, 雅各布和莫诺通过对大肠杆菌研究提出乳糖操纵子模型。人们认识到基因在功能上也是可分的。有的基因不仅可转录m R-NA, 而且还可以翻译成多肽链, 这类基因就是结构基因。有的基因只转录生成RNA而不翻译, 这类基因就是RNA基因。有的基因并不进行转录, 但是参与调控其他结构基因表达, 如启动子和操纵基因, 这类基因就是调控基因。基因能单独起作用, 也可由多个基因形成一个相互制约, 反馈调节的网络。

3 基因现代概念的发展

3.1 断裂基因

原核生物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是连续而不中断的, 这与真核生物不同。断裂基因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把鸡的卵清蛋白基因m RNA反转录生成c DNA, 然后与该基因杂交, 发现该基因的单链DNA比c DNA长, 在互补的区段外单链DNA生成多个环状图像。成环的DNA区段就是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 叫做内含子, 而把出现在成熟RNA中的有效区段称为外显子。这种能表达的外显子被不能表达的内含子隔开的基因就称为断裂基因。这在真核生物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断裂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基因结构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

3.2 重叠基因

在传统的基因概念中, 人们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时是一个接一个线性排列的。但1973年维纳首先发现了基因有重叠现象。基因重叠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一个基因的密码子被完全包含在另一个基因中, 形成大基因套小基因, 其二是两个基因共用一部分核苷酸。目前已在细菌、噬菌体、病毒等低等生物和人类等少数高等生物中发现重叠基因。

3.3 跳跃基因

基因绝大多数是固定在染色体的一个位置上, 但有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 这类基因称为跳跃基因。1950年麦克林托克在玉米染色体组中发现1个激体———解离系统, 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固定, 可以从一个位点跳到另一个位点, 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后来人们在果蝇、酵母、大肠杆菌中都发现了跳跃基因的存在。

3.4 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

基因组中的基因可分为两类: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是在所有的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 在任何时间都能进行表达, 用以维持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细胞中进行表达, 合成组织特异性蛋白, 影响细胞的特异性状, 决定细胞的分化。奢侈基因在特定组织中保持非甲基化或低甲基化状态, 而在其他组织中呈甲基化状态。细胞分化主要是奢侈基因中某些特定基因有选择地表达的结果。

3.5 假基因

1977年发现假基因。假基因是没有功能的基因。其基因序列和正常有功能基因相似, 但由于基因突变而失去了生物学功能。在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中都发现了假基因。一般认为假基因是由m RNA反转录成c DNA, 然后整合在基因组中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会逐渐丰富, 基因的概念也必定赋有新的内容, 人们也将更准确更全面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认识每发展一步都意味着遗传学乃至整个生物学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从科学角度追溯基因概念渊源及其历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因,三位一体,顺反子,断裂基因,重叠基因

参考文献

[1]杨纪坷, 汪安琦译.遗传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2]张玉静.分子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12.中国话剧发展历程 篇十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

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怎么,给个拒绝的理由也好呀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13.医院发展建设历程 篇十三

一、四十一载春光好 五年一跃又峥嵘 ××医院建于 1956 年,她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相伴而生,随“黄河明珠”三门峡的成长不断发展壮大。近半个世纪以来,××医院致力于为三门峡人民和水电十一局职工的健康服务,把发扬优良传统与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相结合,医院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5 年,黄河医院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从 1986 年至今,黄河医院连年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 黄河医院现有职工 600 多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500 余人,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300 余人。住院部设有内、外、妇、儿、五官、中医等 13 个科室,开放床位 380 张,门诊部设有电话咨询、急诊科、社区服务科以及检验、放射、CT 、核磁共振、药剂、功能等 9 个医技科室。黄河医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核磁共振、螺旋 CT 、大型 C 型臂、X- 刀、心血管造影仪、体外血液循环机、彩超诊断仪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黄河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的专家型医疗队伍,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具有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和高难度的手术先后在该院成功实施,受到患者和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近年来,黄河医院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获得三门峡市、水电十一局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数十项。黄河医院已经成为豫西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党的十五大以来,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院的各项工作和综合实力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五年来,医院广大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水电十一局党委及医院历任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以医院质量建设为生命线、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先后开展了争创“百佳医院”、“最佳医院”和“三级医院”等活动,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床位使用率逐年提高,医院固定投资总额、业务总收入、职工年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年,黄河医院新门诊大楼、住院部竣工投入使用,不仅为广大患者创造了一流的就诊环境,同时还为医院病房的布局调整及整体规划创造了良机。由于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黄河医院多次受到国家电力公司卫生处和水电系统兄弟医院的好评。 二、“科技兴院”春风劲 勇克难关荟精英 五年来,黄河医院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在抓好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同时,瞄准当代临床医学中的尖端、前沿技术,加大医疗科技攻关力度,不断完善诊疗手段、提高技术水平,有效地拓展了医疗市场空间,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紧跟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医院诊疗手段,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医院医疗服务硬件建设,并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多方筹资购置了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诊疗和检测设备。目前,医院已拥有美国核磁共振仪、高速螺旋 CT 、X- 刀、大型 C 型臂、钼钯 X 机、气化电切仪、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仪、日本奥林巴斯腹腔镜、血气分析仪、电子胃镜、宫腔镜、关节镜、鼻窦镜、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动态心电及血压监测系统、直线加速器、X 模拟定位机、全自动麻醉机、血流变测定仪、RK 手术设备等一大批先进的诊疗设备,使医院的诊疗手段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硬件建设跃上新的台阶。目前,黄河医院已成为豫秦晋“金三角”地区医疗设施齐全、技术手段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年,黄河医院在三门峡地区独家引进的美国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使该院骨科对脊髓压迫症等疑难病症的治疗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年,该院投资 450 万元购进的大型 C 型臂为心脏内科各项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医院能够自主完成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填补了三门峡市心内介入治疗的空白。 2001 年底,医院投资近200 万元,建立了三门峡市一个一流的“ ICU ”(重症监护)病房,使心脏外科、肾移植、多脏器衰竭、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集中治疗、集中护理、集中管理,使各类危重症病人的救护和护理更加规范、严格,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 X- 刀为肿瘤病的放射治疗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手段;全能麻醉机改善、提高了各类手术病人的麻醉质量;气化电切仪为前列腺病患者手术治疗提供了较安全、较合理的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仪、日本奥林巴斯腹腔镜、血气分析仪、电了胃镜、宫腔镜、关节镜、鼻窦镜等一大批先进仪器都在不同专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促进着黄河医院医疗技术的全面进步。 在不断改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的同时,黄河医院坚持“科技兴院”和“以人为本”的战略,采取“内引外联”、分批进修轮训的办法,加快培育和构建专家体系,培养和锻炼出一支专家型学科带头人,促进全院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该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发挥传统中医优势,研制出达源降糖冲剂、儿泻宁等一批中药制剂,并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广大患者好评。该院骨科开展的“不同类型的组织瓣移植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于 2000 年底通过河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因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性,该项目同时被评为 2001 年度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 年度,该院共获得水电十一局科技进步奖 8 项,并连续 5 年被评为局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近年来,黄河医院在巩固“二甲”医院水平的基础上,专业学科迅速发展,先后开展了一批“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项目,其中不少项目是具有国内、省内的先进水平和高技术难度的手术,如:率先在三门峡市开展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心脏冠脉造影术和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其中,率先在三门峡市开展的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均达到了省级先进水平。此外,医院还开展了白血病标准化疗,食管静脉曲张胃镜下硬化治疗,肺癌及肝癌介入化疗,食道癌根治手术,肺叶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胰、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代替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支气管残端瘘修补加全胸廓成形术,治疗食管化学烧伤的结肠代替食管手术,肝叶切除术,断(指、趾、肢)再植,游离皮瓣移植,髋关节置换术,大小脑肿瘤切除术,宫颈瘤及卵巢癌根治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切除术,喉癌根治术,遗传性疾病染色体检查,大面积烧伤治疗等等。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手段,黄河医院已经成为深受豫西及周边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医院。 三、病房内外春意浓 丹心悬壶念苍生 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黄河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全面实施优质服务系统工程,完善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5 年来,黄河医院始终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全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抓医疗质量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责任制,深入开展病人选医生活动,有力地保障了“优质服务系统工程”的全面实施。医院先后制定完善了急诊、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病历书写制度,疑难和死亡病历讨论制度,院长查房制度,业务查房,护理查房,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极大地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 在护理质量方面,黄河医院建立健全了二级质量控制标准,严格院、科两级质量检查并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医院修订完善了护理差错报告制度,并注重加强护士长队伍建设和管理,实行护士长岗位交流制度和公开选拔护士长制度,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为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医院推行了新的护理模式“整体护理”,以满足患者需求为主线,全方位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从 年至今,“整体护理”工作已从医院的两个病区推广到 7 个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达 92% 。作为医院推行“优质服务系统工程”的一部分,黄河医院新修订的《护理人员服务规范》、《黄河医院领导行为规范》、《黄河医院医师语言行为服务规范》日前也已在全院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医院门诊病人和住院病床使用率都出现增长势态,目前达到了医院历史最高水平。 黄河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本着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的精神,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使病房内外处处洋溢着浓浓春意,各地前来就诊的患者在黄河医院体会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不少患者出院后,专程赶来致谢或打电话、写信表达自己对“黄医”人的感激之情。据不完全统计, 2001 年,黄河医院共接受各地患者赠送的锦旗 18 面、匾额 5 块、感谢信 25 封。 四、大河浩荡春潮涌 高擎云帆沧海行 回首过去,满怀喜悦;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黄医”人深深懂得, 21 世纪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黄河医院将按照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医院将全面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适应市场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培育广大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和敬业精神,秉承“医德奠基、科技兴院、管理兴业、质量为本”的发展战略,以患者为中心,抓好优质服务,狠抓“三基”、“三严”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护质量。医院要充分利用各类先进设施和设备,积极引进、运用新技术,促进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要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在原有的两个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强化辐射功能,进一步树立“服务上门”的观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做好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展望未来,“黄医”人将抓住“医改”契机,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切实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化优质服务系统工程,促进医院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要充分发挥先进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病人选择医生”的活动,坚持医疗质量好、服务态度好、就医环境好、病人花钱少的“三好一少”原则,树立“质量就是

[1][2]下一页

生命,医德就是本钱,信誉就是效益”的新观念,使医院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在新的世纪里,黄河医院将进一步做好“科技兴院”工作,依靠科技营造优势,全面加快医疗技术发展步伐,并做好以下工作:( 1 )进一步抓好基础性疾病诊治工作,力求不断改善诊治手段,积极引进新的治疗方案和新的技术,不断向“高、精、尖”发展。( 2 )进一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诊断率,为治疗提供可靠条件。要充分利用磁共振、高速螺旋 CT 、X 刀、大型 C 型臂等高、精、尖设备,带动相应专业的发展;继续做好脏器移植工作,肾移植项目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上水平,还要上规模,同时要做好骨髓移植,角膜移植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瞄准高精尖技术,再造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心脏介入技术,继续抓好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肿瘤的介入化疗和导管室的发展,创出黄河医院在医疗技术服务方面的特色品牌。( 3 )要继续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和“送医下乡”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展健康义诊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如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管理糖尿病高危人群和定期为患者检测血糖、对其给予膳食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在狠抓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黄河医院的领导和广大职工,决不会忘记三门峡人民的期望与厚爱,牢记办院宗旨,坚持“医德立院”、诚信为本,坚持把优质服务作为永恒主题,严格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以病人的满足和方便作为根本目标,为三门峡人民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为三门峡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之即,黄河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意识,用做好医院各方面工作的实际行动,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医院两个文明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上一篇:2018企业党支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定稿)党的基本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