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2024-06-27

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精选12篇)

1.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篇一

20__年3月10日上午,泉州市20__年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借助钉钉平台在云端举行开班式。泉州幼高专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美兰教授、培训班班主任陈明椿、洪荣桦老师出席了开班式。75位来自全市的小学思政课教师将参加为期2个月的培训。

泉州幼高专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美兰教授代表培训单位致辞。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泉州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心的基本情况,表示作为培养单位,将精心组织,严谨安排,用心做好各项工作。接着,张副院长介绍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背景和意义。最后,张副院长对学员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认识意义,担负使命。进一步认识思政课的重大作用和思政课教师重大责任,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好思政课,让更多学生爱上思政课。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不断提升思政课质量。二是珍惜机会,主动学习。要珍惜此次的学习机会,克服困难,集中精力用心参与每一项研修活动。在研修过程中,一定要有主动意识,要积极与授课专家深度研讨思政课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与一起来参加培训的同行们积极交流分享思政课教学的成功经验。三是学以致用,理实结合。培训后要有变化,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将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在开班式上,班主任陈明椿老师解读了培训方案并对班级管理规定作了说明。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丁燕燕老师代表学员发言。丁老师倡议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的宝贵机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端正的学习态度、更加严谨认真的学习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要把本次培训学习的内容消化吸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融入课堂,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集中研修阶段以理论学习和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为主,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理论学习以线上为主,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浙江师范大学蔡志良教授,成都师范学院何应森教授给学员们做师德教育、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还邀请了泉州师范学院黄东昱副教授,省市教学名师黄雅芳、邱小鹰、王琨为学员做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以线下为主,邀请了市教学名师黄柠、潘淑珠、庄怡清为学员开设观摩课和讲座,并对学员进行现场教学诊断,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篇二

一思政课教师在“中国梦”进教材中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目前, 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材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本书, 并且这四本书根据时政变化时时修订, 内容也时有交叉。而“中国梦”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庞杂, 包括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力量等方面的内容。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尤其是主编这四门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教师, 要结合具体实际, 把和“中国梦”相关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入教材体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把握,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精神、中国力量等和“中国梦”相关的丰富内容科学地融入四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 统筹安排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编写修订。

在实际操作中,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依法治国等中国精神的内容可以穿插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里;群众路线以及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中国梦”属于整个人民,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可以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建设五位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内容可以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本书相结合;关于“中国梦”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我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梦”这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可以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结合, 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理解“中国梦”, 并且树立起“中国梦”必将在未来成为现实的坚定信念。

二思政课教师在“中国梦”进课堂中的作用

首先在观念上, 思政课老师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老师的学生观一般是指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一种基本看法。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只有在正确学生观的指导下, 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 在此基础上, 才能使得思政教育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 在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指导下, 思政课一般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是指以学生的生存、自尊和未来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观念, 要做到对学生充分尊重和关心, 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 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和学生共享话语权, 把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在教学的内容上, 除了教材内容, 还可以引入一些新近发生的公共事件和热点问题, 与学生交流意见、沟通思想。在沟通中, 教师不要只顾自己, 过度解释“中国梦”, 不要压制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而是通过交流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主体意识。总之, 思政教师要多采用案例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式, 调动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切实落实“中国梦”进课堂的工作。

在社交软件广泛应用的今天, 在课后, 思政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QQ、微信、微博等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意见, 或者是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理性思考。除此之外, 要充分紧密地联系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下基层、进社区, 进行社会调查, 让大学生对“中国梦”多一些感性的认识, 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 在现实体验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梦”。总而言之, 要丰富“中国梦”走进课堂的方式方法, 创新组织实施形式, 稳步推进“中国梦”进课堂的工作。

三思政课教师在“中国梦”进大学生头脑中的作用

“中国梦”三进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国梦”进入学生的头脑。在实际操作中, “中国梦”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是相对容易的, 但是将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理想信念融入学生的头脑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中国梦”要进入大学生的头脑, 就必须让“中国梦”的内涵、体系完全得到大学生心理、思想上的认同, 从一种观念切实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信仰体系。所以, 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做科学的规划, 制订、实施详细的计划积极促进“中国梦”被大学生群体认同、接受。

首先, 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利益引导。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利益大小在很多时候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此, 根据人本身对利益的客观要求, 在推进“中国梦”进大学生头脑时, 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利益引导。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中国梦”与大学生的现实利益需求相结合, 引导他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 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中国梦”的理论教育和思想灌输, 这种教育只能沦为一种空洞的说教, 不仅很难被大学生认同, 有时候还可能适得其反, 引起大学生的排斥情绪。当代大学生的利益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他们表达利益需求的方式也随之多样化, 而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高校的思政老师要能够做到尊重、理解当今大学生的利益需求, 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提出的利益诉求, 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合理的建议或者解决方案。但是, 最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利益关系。因为大学生由于自身经验和知识的缺乏, 利益观不能完全符合时代要求, 而大学阶段又是一个人观念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将“中国梦”的内容渗透到学生心中,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其次, 要解决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接受问题。价值观形成的规律表明, 要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 彼时受某种旧的价值观念影响的主体要先“认知接受”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在把“中国梦”传递给大学生的过程中, 大学生会自觉地运用自己头脑中原先存在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和选择, 只有符合自己原来的价值观, 大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 否则这种价值观念就很难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向大学生宣传“中国梦”时, 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忽视学生对价值观念的接受性、选择性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授课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授课内容和方式与时俱进, 增强“中国梦”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大学生对其的接受程度。

四结束语

推动“中国梦”的三进工作是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可靠的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中国梦”三进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因而必须在推进“中国梦”三进工作时做到高度重视、切实落实、创新方法, 确保“中国梦”三进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陈红英.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中国梦“三进”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4 (6)

[2]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3]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3.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一、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对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发生影响。情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对每一个环节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导向机制、动力机制。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信息的接收、选择发挥着重要的过滤作用。

在接受对象确定后,接受者会不由自主地对接受客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的产生,有时来源于以往的经验;有时是由于我们对接受客体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有时是由于情感的传递等等。这种在接受活动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将对接受客体的信息择取、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接受主体会有意无意受到这种情感的驱使,从而使接受主体的注意力指向能满足接受主题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与接受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同时,情感还对接受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强度发生影响。对喜爱的接受对象,接受主体会保持更持久的注意,且注意的强度也更为强烈,因此也就越容易对接受客体加以接受,所谓“爱屋及乌”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反过来也就越能满足接受者的情感需要。

(二)情感的激发作用。

接受者的情感可能会加强或减弱他在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等。当接受者的情绪状态不好时,他的大脑感受力随之降低,神经反应活动迟钝,从而使感知、理解、想象、判断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接受;接受者情绪状态较好时,大脑的感受力增强。接受者情感不仅影响接受的主导取向,而且影响能否接受。接受主体的情感状态不由自主地将内在情感转移至接收对象,使接受活动充满着一种情感色调,使接受活动具有一定的与接受主体情感保持一致的倾向性。当接受主体处于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他往往对接受客体的感知取向、理解会带有这种否定性情感的痕迹,反之亦然。

二、合理利用情感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变化,适时地将大学生的情感状态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使他们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不断提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效应。总的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情感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要利用情感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首先必须要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情感的特征,用多种方式适时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一般可通过心理测试、交友谈心等方式进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普查结果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交友谈心是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大学生沟通情感,消除隔阂,化解冲突,转化后进,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积极的情感状态。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方便、灵活地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实践工作中,还需要对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加以利用。

(二)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环境。

对大学生合理的情感需求要尊重并尽可能满足,即承认大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如,对大学生交往的需求要给予尊重并创造条件使其得到满足。特别是大学新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远离家乡,离开了过去熟悉的成长环境,需要建立起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新生有条件尽快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以促进其适应新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接受新环境对其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

(三)引导大学生的情感需求,避免不良情绪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对一些不合理情感需求,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不能采取无动于衷、冷漠轻视的态度。对不能满足的情感需求应通过引导促其走上正轨,防止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情感、情绪的能力,即对自己情绪、情感产生原因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情绪表现有恰当的抒发,对自己情绪产生的结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另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有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即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表达及行为方式进行调节、选择的能力。面对同一情境个人可能有许多情绪表达形式,教育者要引导教育对象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尤其要注意对冲动情绪的调控,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更要调控。

(四)帮助大学生实现情感升华,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自觉认同。

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同学个人之间朴素的手足情升华为富于理性的友谊。要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的情感。了解、尊重、满足、引导、升华这五个方面逐层深化,紧密联系。而升华过程是最艰难的一步,只有实现了升华,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较高境界。要针对学生情感的实际需要,但又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解决学生具体感情矛盾,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及时了解、尊重、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加以引导,帮助其实现从情感到道德品质的升华,才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论文 篇四

1思政课教学的能力要求

信息时代带来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观念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其特殊性表现为三个维度,即:第一,服务政治的维度;第二,思想改造的维度;第三,人的发展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交互性和周期性的教育,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既不是单向度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传统单向度的灌输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主客分离的.认知模式基础上的,造成了教育目的的异化,导致教育沦为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教化[6]。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是思政课教育目的。教学方式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因此要突出问题意识,不能回避问题,要注重回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决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忽略学生思想意识的动态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当今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只有针对当前社会思潮有效回答大学生的困惑,才能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关系问题。思政课教材从“05方案”实施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体现了教材体系的时效性。但是,再及时的教学设计离开了实效性都是无用功。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材料,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教学手段方面,善于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和创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言论参与权。学生“被动”地接收着媒体上是非善恶真真假假的资讯,颠覆着日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思政课不改进教学手段,就会被其他社会思潮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陈旧的教学案例、乏味的授课语言、严肃的课堂气氛,以及窠臼的考试方式只能让思政课“应然”的价值诉求夭折在“读屏时代”。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例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学会时尚流行语,用学生最喜欢的语言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用学生最认可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改革考试方式,用学生最接受的方式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

2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

2.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授课水平的提升。因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提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社会问题。第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在思想意识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能够较深层次解答学生的困惑。第三,提高教学授课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武装学生思想的理论武器。第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做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2.2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价值

5.思政课教师简要事迹材料 篇五

一、严于律己 崇尚师德

工作和生活中,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注重为人师表。他不仅在教学工作中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课前、课后经常和同学们沟通思想,充分了解学生们所关心、关注的有关社会现实问题和思政理论问题,并逐一认真作答。针对某些热点问题,有时需要经过讨论才能统一思想。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他从不居高临下,简单应付,而是热情地、不厌其烦的参与,并旗帜鲜明的摆明观点,结合社会实际以理服人。

由于我校生源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因此每年大一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较多,而且很复杂。他始终认为学生远离家乡求学不容易,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始终要求自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针对学生存在的专业问题、饮食习惯问题、交际问题、语言问题、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等,高老师经常在讲课中结合理论知识点及课前课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发现问题就及时、热情地予以解决。他平时异常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和生病学生的身体情况与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生矛盾,帮助学生走出各种现实困惑。每年特别是国庆节后,毕业生通过电话、微信或去办公室中找他咨询有关就业、择业或创业的同学很多。四年来他针对大学新生各种思想问题及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咨询或心理辅导200余人次。被评为“三育人”先进个人。

工作中他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主动承担有困难的教学任务。自从居住在湖东校区的老师退休后,他便积极主动承担起湖东校区的教学任务。一二节有课时,为躲避交通拥堵,需要六点多出发。上下午都有课时,需要一天往返两次。这些他都毫无怨言。他说:“我是男老师,辛苦点理所应当”。

二、严谨治学 潜心育人

他每学年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政策》两门必修课及《演讲与口才》、《人际关系》、《法律专题讲座》等三门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 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700余学时。教研室人员少,教学任务重,他从不计较上课时间与距离远近的教学安排。他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大量教学素材,讲课中善于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和专业实际,针对课程达成度中要求的目标点,着力塑造大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法律思维和守法习惯。他认真研究思政课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精心制作每一章节的教学课件,课堂上他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引人入胜、讲求实效,并引用演讲、辩论等技巧,形成独特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他主讲的人文素质方面的公共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周六、周日的课堂常常座无虚席,还经常有学生因正选未成功而不计学分去旁听他的讲课。

203月至7月,由于疫情的影响,学生不返校,学校要求教师线上授课。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他认真探索和研究,不仅准备丰富的线上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文字及音视频素材,供学生学习参考。

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依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教科研工作。四年来,他参与编写和修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2门课程教学大纲;主持修订和完善《演讲与口才》、《人际关系》、《法律专题讲座》等3门公选课程教学大纲。参与教研课题2项(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特点和性质,增强绪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省级科研课题3项(高校思政课与立德树人的实践问题研究、吉林省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三、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他不仅把精力放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上,而且高度重视并积极、热情地参与学校和各学院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是一名有35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他觉得有责任、有义务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做出贡献。他受聘为党校、青马校、“道德讲堂”、“学习筑梦”活动主讲教师,常年为学校和部分学院“积极分子培训”、“青马班培训”作专题辅导报告,曾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自学组织”优秀辅导教师。不论学校哪个部门,哪个学院,只要找到他,他都从不拒绝。不仅有求必应,而且根据要求,仔细研究听众特点,认真搜集相关素材,精心准备讲授内容,以达到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四、热情参与新生入学教育活动

高胜民老师每年从新生军训开始,就积极进行调研,认真掌握每年新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他说,大学新生的第一学期,是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这一时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因此他每年都积极接受有关学院的邀请,热情地投入到新生入学教育过程当中,并根据学校及各学院的新生教育要求,有针对性地认真组织专题教育内容。专题教育中,他以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为重点,要求学生尽快转变学习目的,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告诉学生“昔日迎高考学习可谓废寝忘食,今天为成才求知更需如饥似渴”。四年来,他先后为两个校区部分学院作新生入学教育专题报告10余场,每场报告后,都有不少新生成为高老师的“粉丝”,主动添加他的电话、微信、QQ等联系方式,希望能经常与高老师进行思想上的沟通。

五、积极参加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与指导工作

高胜民老师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思政课教师,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方面的同时,多年来他还致力于拓展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他在演讲、辩论等方面颇有研究,多次参与并指导校、院学团部门组织的“演讲赛”和“辩论赛”等活动并出任评委。20他还代表学校出任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的高校大学生辩论赛的评委。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为了我校的荣誉,他多次对我校学生参加省、市有关比赛的团队和个人进行义务辅导,并于获得吉林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团省委、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我爱国防”大学生演讲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他辅导的学生陈俞佰获大赛“二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高老师还积极指导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利用双休日,他不辞辛劳前往湖东校区义务进行“郎朗书社”、“演讲协会”等社团活动的指导与辅导工作。辅导中,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至年,他连续十余年被学校评为“校园文化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六、做好校友工作和校庆工作

高胜民老师曾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带过的毕业生遍及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学生们对高老师当年的教诲和学习期间结下的师生情谊难以忘怀。经常有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回母校看望他,并多次邀请他参加班庆活动。高老师经常向校友们介绍母校的办学和发展情况,在祝福他们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同时,也不断地要求和鼓励他们为母校争光,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早在十年前建校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期间,他就积极、热情参与,担任校庆大型庆祝晚会主持人,担任校庆宣传片编导,并参与校史编写工作。今年是我校建校70周年的大庆之年,他正在积极响应并配合校友办及有关学院的校友工作,热情参与有关校庆活动的筹备工作,并积极参与到建校七十周年校史的编写工作中。

6.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心得 篇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新时代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是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

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思想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都要通过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连起来;铸魂立德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通过思政课这个“针眼”穿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办好思政课,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能力最强、接受新事物最快、精力最旺盛的人生“窗口期”,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怎么抓住青年学生成长的这一关键时期讲好思政课,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怎么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怎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成为思政课教师的新目标、新使命。

2.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通过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

其一,思政课是立德管方向的关键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首先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性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怎样始终确保方向正确?关键一环就是思政课。思政课的核心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定理想信念。

其二,思政课是铸魂塑“三观”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形塑期。习近平总书记5月4日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怎么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立心铸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是开展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铸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

其三,思政课是强健精神的关键课程。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为本,本立而道生。育人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核心是强健精神。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这既是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也是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目标。

3.既做“四有好老师”又合“六要”新要求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209月9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20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要求广大教师做“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广大教师的普遍要求,是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基本功,是教师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时代重任的基本素质,更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对照努力的“穿衣镜”。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更是必须首先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思政课教师队伍,指出“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7.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篇七

通过调查得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中青年教师学历以硕士为主, 职称以助教和讲师居多。中年及老年教师学历多为本科, 职称以讲师和副教授为主 (见表1) 。调查数据显示, 就整体而言,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是很强 (见表2) 。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一) 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满意度较低

通过调查得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中不会非常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是一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数比例高达61.5%。这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与定位有关, 高职院校属高等教育系列, 但与普通高校相比, 承受了较多的社会偏见, 尽管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但高职院校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在招生、就业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优质生源极少选择就读高职院校, 选择就读的学生及家长视之为无奈之举。除此以外, 当前就整体来看, 与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相比,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较低。通过调查得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物质待遇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为零, 明确表示不满意、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教师占比46.2%。就整个湖北省而言, 省城武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比地市州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满意度高, 女性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满意度高于同龄段的男性教师, 高职称年龄偏大的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满意度高于低职称的年轻教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各行业的物质待遇都有提升,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若达不到其心理预期, 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 心理压力大且工作任务繁重, 体验职业幸福的频率低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多次发文反复强调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各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学也极为重视, 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职学生却大多认为思政课实用价值不大, 普遍不重视, 处于夹缝中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深感思政课教学之难。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 思政教学需要紧跟时代脉搏, 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实现知识更新, 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心理压力较大。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 思政课教师工作量也有所增加, 明确表示很少有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及进行休闲的教师占比61.5%, 不上课的时间主要还是用来做与教学相关的工作。除此之外, 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承担招生、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在工作中经常体验到职业幸福的教师仅有15.4%,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频率低, 内心有太多无奈而又无力改变现状, 长此以往, 势必会增强其职业倦怠感。

(三) 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欠缺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教学科研工作带来的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 具体来说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能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 充分发挥潜能, 在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成长和进步, 从而获得工作成就感, 并且体会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满足感。在教学方面,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真正拥有成就感的人数比例很低。调查得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尽管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学生真正喜欢的只占11.5%;自己很努力, 但学生不喜欢的比例达30.8%;学生不愿意学, 导致自己教学动力不足的比例高达57.7%。在科研方面, 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 科研平台不足, 思政课教师在科研方面较难做出突出成绩。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 科研工作并不能带来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基于此,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总体上的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欠缺。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在学校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方面, 认为很重视且有实质性措施的教师人数几乎为零;认为和其它的课程差不多的教师比例高达57.7%;认为不重视, 和其它的专业课程相比资源比较少的教师比例为11.5%;认为表面重视, 实际不重视的教师比例为30.8%。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更多的是口头上的重视。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压力大, 办学经费又有限, 在短期内主观上出于追求办学效益的需要, 更强调招生、就业等硬指标, 对思政课教学这种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收效的工作并未真正给予重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地位亟需提升, 与之相适应的是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地位也需要相应的提升。

(二) 社会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认可度低

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普通高校相比要低一些, 社会对高职教育尚存在偏见, 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也未有充分认识, 认为思政课程实用性不及专业课, 因而在育人方面的贡献没有专业课贡献大, 思政课教师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也因此被低估。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承受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付出了努力, 取得了成绩, 却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可, 无疑会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三) 教学成就感较低

高职学生大多认为思政课专业性与实用性不强, 对就业用处不大, 在实用主义价值观支配下, 他们的思政课学习意愿微弱, 导致思政课教师教学动力不足。通过调查得知, 抱有上述思想的学生比例高达57.7%。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都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职业尤为如此。当思政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与教学热情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反馈, 他们就难以感受自身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势必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三、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

(一) 完善学校管理, 提升思政课教师地位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主发展的需要, 职业理想的实现带来的幸福体验是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当前应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地位。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思政课的实际地位, 从制度管理层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地位, 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加大经费投入, 包括硬件设施、实践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二是突显思政课的特殊性, 建立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 如健全教师教学考评考核制度;三是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 如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 创建公平合理的教学科研环境, 关注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提供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五是努力营造以师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思政课教师拥有归属感和尊严, 缓解职业压力;六是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合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思政”氛围。当思政课教师觉得自己被需要、被支持, 自己的努力能被他人认可、接受时, 内心必然有自豪感与成就感, 职业幸福感就会得到提升。

(二) 思政课教师需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充满信心, 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对教师自身、对学生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所在。当前, 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快, 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期, 职教发展前途光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职业幸福感的心理基础。对高职思政课教师职业价值高度认同并长期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尽最大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方有可能获得满足感和职业幸福感。良好的职业认同有利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有利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提升其职业幸福感。思政课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 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 还是一份事业, 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 有这样的认知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精神满足, 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感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反之, 如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将教学工作仅作为谋生手段, 缺少对自身职业的高度价值认同, 被动应付, 职业倦怠感将越来越强。

(三) 营造支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社会氛围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长期以来社会未能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国家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需加大高职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在公众信任、鼓励和尊重的氛围中, 建立社会、家庭、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形成重视和支持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

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趋向, 这对高职学生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高职学生思想活跃, 但心智尚不成熟, 社会阅历有限, 明辨是非能力较弱, 尤其需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净化社会环境, 弘扬正能量, 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习惯。社会环境得到净化, 负面影响减少, 思政课的实效性也得以增强, 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随之提升。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取得实效, 仅依靠高职院校和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思政课教师营造支持其工作的社会氛围。首先从政策高度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 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还要制订相关政策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物质待遇;其次要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渠道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凸显思政课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若要取得成效, 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 其职业幸福感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 以湖北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为调查对象, 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并提出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1]郝燕强, 高爱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0) .

[2]皮霞, 刘瑶, 文剑平.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6) .

[3]郑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经济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12) .

8.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80后教师队伍 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师德内涵的概括。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肩负着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引导他们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以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以及是否能成才。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80后”年轻人加入了思政课教师的队伍,他们的加入使得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加充满活力,而在今后,“80后”教师也将势必成为思政课教学前线的主力军。和众多“70后”“60后”教师相比,“80后”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80后”思政课教师由于年轻,刚从学校毕业又处于学生和教师身份的转型期,使得他们更容易知道学生之所想,在课上课下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其次,“80后”思政课教师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背景,所以养成了他们个性鲜明,谈吐幽默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更容易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实效性。再次,和其他年龄段的老师相比,“80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熟练使用最新型的教学工具和多媒体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虽然在教学上“80后”思政课教师特点鲜明,有着自己的一些优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80后”思政课教师在思想上和价值取向上很容易迷失方向,一些年轻思政课教师暴露出不少师德问题, 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发挥。因此,研究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80后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师德问题

近年来,90后逐渐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和过去的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性格行为特征极其鲜明。他们普遍比较早熟而且渴望独立。大部分90后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离开自己的家,在家里倍受亲人呵护,疼爱,因此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在校学习期间,习惯于依赖老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性格行为方面,90后大学生自信务实,但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感;对事物爱憎分明却很容易走极端;容易接受新事物,有创新意识,但相对比较缺乏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却又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个性独立,但抗压能力差,遇事容易冲动。面对着具有如此鲜明特点的90后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通过加强完善师德方面的建设,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顺利完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就目前来看,总的来说,多数80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思想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工作热情高、创新意识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能够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同时,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塑造、自我教育能力。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又有着广泛的接收信息渠道。在和90后学生的沟通方面,由于他们年轻,相比70、60后教师,更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学生也很愿意和年轻教师交流。但不能不指出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一些80后的年轻思政课教师也暴露出不少师德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永远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教学中自觉地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 纠正个别学生错误观念, 从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存在着个别80后思政课教师缺乏坚定政治理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的现象。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信口开河,发表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错误言论,严重影响着思政课的形象和教学效果,有违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

2. 胸无大志、得过切过、师表意识差。师表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则信其道。”但实际情况是,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往往忽略了师表:上课时穿着随便,粉笔头横飞有之;平时不备课,上课老出错有之;语言粗鲁,行为粗俗有之;上课时手机乱响,业务繁忙有之;上课时底下学生不听课,秩序差,仍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口若悬河者亦有之……教师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课上和课下的高度不一致,使得思政课教师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学生很容易对思政课程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

3. 冷漠,缺乏对学生的亲和关爱。作为90后的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他们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学习和感情方面遭遇问题,远离亲人的他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因此,他们更需要思政课老师的关爱和引导。而现实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课堂,一个班动辄百余人,一些年轻的思政课教师在课上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仅仅是纯理论的讲解;照本宣读,下课后直接回家。课下也不愿意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而造成了学生有问题想找老师沟通也找不到的尴尬局面。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爱理解,长此以往,他们势必会得出思政课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的错误结论。

4. 重科研,轻教学,缺乏职业责任心。课堂教学,是一个高校教师工作的核心。面对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点,每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该不断积极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彩的课堂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热爱学生,肯下功夫钻研教学,真正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然而由于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增大,一些80后思政课教师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和个人自我价值的提升,而忽略了教学工作。由于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一些教师很容易对教学工作产生倦怠感,功利倾向化也日益严重。个别年轻教师在教学一两年后,产生了上课不认真,课堂内容缺乏新意,还有的80后年轻教师为了尽快提职称,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科研当中,无心教学,对待课堂教学日益敷衍,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中一落千丈。endprint

二、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

针对当前社会的新环境和90后大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扶持,成为大学生真正的人生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师德方面,总的来说,我们要与时俱进的努力培养和完善教师 “师业”“师爱”“师能”和“师风”四个方面。“师业”就是要求每一个思政课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从心里要树立对于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师爱”方面,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工作中真正投入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和感动学生。“师能”方面要求每个思政课教师,特别是80后年轻教师要不断钻研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自我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以课堂抓住学生的心。最后,树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师风”影响学生,从而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具体来说,在加强和完善当前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方面,既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也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努力。

在学校方面,应进一步重视和提高思政课的学科地位,加强对80后年轻思政课教师在专业教学技能和师德教育方面的培养。当前在我国很多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学校领导对思政课学科和教师不重视的现象。一些校领导虽然承认思政课学科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给予这个学科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对年轻思政课了教师师德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也多停留于纸面而无太多实际行动。个别二级学院的主管领导甚至认为思政课根本不重要,任何人都能教好这门课程。这种对学科的不重视甚至是忽视,极大影响了年轻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和教学上的进一步提高和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逐步健全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培养机制,重视思政课学科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各高校在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上多下功夫。通过岗前培训,很多青年教师学习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坚定了职业理想,陶冶了教师道德情操,确立了教师道德信念,为今后自觉履行教师道德行为打下基础。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大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业务上做到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过关,从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能力,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更加高尚,教育思想更加端正,执教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岗前培训中应该将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各类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并严格考核。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领导应多重视和关心思政课年轻教师的生活,多给予他们一些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激励和鼓励,多给予他们一些锻炼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找到自己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发挥自身最大的能量。

就80后思政课教师自身方面,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以生为本”,不断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和教学技能,找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平衡。在师表方面,年青教师要严于律己,模范言行,戒骄戒躁。在教学上,80后思政课教师在课余时应努力向老教师虚心学习和“取经”,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在保持自身教学方面优势的同时,吸收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课下,主动加强自身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手段方面,发挥自身年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在课堂以外,发挥自身善于运用网络的优势,延伸课堂,多抽出一些时间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爱。科研是要做,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搞科研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80后思政课教师还是要在搞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找到一种平衡,不要全力扑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社会对一个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是要把教学的本职工作搞好。科研是重要,但对于年轻的思政课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更重要。

三、结 语

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不光关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更决定了高校思政课今后的学科发展。高校应逐步健全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培养机制,关怀年轻教师,使他们能在教学和师德上尽快成长,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接班人;作为年轻思政课教师自己,要善于学习,不断总结,扬长避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一个合格的高校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志巧.“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35):88.

9.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艺术论文 篇九

一、忽视教学艺术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改革中忽视教学艺术便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观念的落后与陈旧。

(一)“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影响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堂上盛行的不苟言笑的说教,直道式的讲授,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考试中不能点滴移动的所谓标准答案等,都成为教学过程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

(二)标准件型的人才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个体创造的潜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常常以卷面考试的分数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品德的好坏,甚至当成唯一标准。这种人才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束缚、扼杀学生个体创造的潜能,而且也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贬低了教师应有的价值。

(三)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应试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考试分数,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因素。课堂上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造成了政治课就是抽象空洞、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印象,学生学习没有激情,缺乏生动,效果事半功倍,很难体现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四)片面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视了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性。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大多数课件的制作,完全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体系和脉络,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的沟通,这其实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背景下新的说教方式或新的“满堂灌”,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件的奴隶,不能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仍在沿用。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现状基本上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教学评价等基本概念和范畴来建构其方法论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情感、教学美感、教学意境、教学机智、教学和谐等课题的研究力度不足。

二、更新观念,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为改变上诉这些现状,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政治课,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艺术,使教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时代要求,拓展和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领域,树立新型课程观。进入21世纪,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就要针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从艺术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视角,把握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趋势,真正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从而适应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条件下,在方法与方法论不断创新的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拓展和创新其研究领域,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的过于划一呆板的课程模式和教育教学体制,强化对教学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和提升学科意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科学化、人文化。

(二)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树立新型师生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须你心甘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思想的青春留驻,他们才能为你保险,使你永不落伍。”“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行走”。可见,民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教学相长,尊师爱生、和谐相融、互尊互爱、共创共乐的师生观。要牢记真正的教育不是用简单、生硬或者摆出尊者的架子来压服人,而是用教学民主的精神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

(三)摒弃传统的单一的人才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人才观。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为此,教师应该破除传统的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通过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标新立异,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把他们最终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破旧立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研究视野,树立终身学习观。当今社会是倡导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社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师应该从过去的陈旧、死板、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来探索思想政治课新的教学模式和体系,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完成由只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向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转变;由原来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向具备创新型思维能力的转变;由单纯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能力向具有设计、创新、指导、运用能力的转变;由单纯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向教科研一体化的转变。同时还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美感、教学敏感、教学灵感、教学意境、教学机智、教学和谐等在教学实践中亟待探讨的课题进行立项和研究,拓展自身的教学艺术研究视野,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三、小结

10.思政课教师培训的的心得体会 篇十

在高中教学第一线工作近的我,在工作中始终尽职尽责,热爱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自认自己是一个称职、优秀的教师。但在常州二中听完这两节课后我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尤其在以下两点: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从张珩老师的课堂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女教师的亲和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尊重学生爱好和人格、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2、创新设计教学案,注重课堂生成。戴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是教学案的精心编制、时政新闻的创新引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自己的课堂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二)加强教科研学习,做学者型教师

这次培训我听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报告,他们对于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如何推进新课改,如何做好教科研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深深吸引了我,我真切地感受到“没有理论支撑的教师不是一名优秀教师”。我也深切感受到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的巨大不足。作为一个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11.思政课教师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交流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内容和意义

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虽然看起来毫无关联,其实他们对于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一个立足于课堂言传身教,所以这两支队伍进行充分有效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交流的具体内容

在一些大学中担任高校辅导员的教师可以兼任思政课,而担任思政课的教师也可以兼任高校辅导员,这两个队伍中的教师和辅导员不仅能进行人员交流,也可以就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交流。担任思政课教师的目的是把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思想理念传播给学生,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讲给学生;担任辅导员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学生,不仅仅只是学校和学生的日常事务,更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健康。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想健康、乐观积极的有志青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转型发展,一些新的思想潮流和意识形态层出不穷,学生置身于其中很容易被迷惑,所以就特别需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交流的实际意义

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本来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队伍,虽然他们在工作分工中有分别,但是他们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具体的工作分工来看,思政课的教师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分工不同,但是他们的工作内容是可以交叉融合的。以前的大学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只满足于信息的上传下达,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的学习效果,只注重于理论研究,不关注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支队伍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完全不理会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只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毫无兴趣,自然实际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现状

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好处是他能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想健康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有很好的了解,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作为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方便他们从实际出发有效地进行理论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思政课教师忙于处理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事务时就会影响他们的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

辅导员一直处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要是把这些经验应用到课堂上,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但是大多数辅导员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对很多的思想、政治、政策和方针都不熟悉,很难解决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也无法就具体的理论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所以也没办法处理学生政治思想上的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的机制和方法

要想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有效的融合到一起,必须要成立一个两支队伍互联互通的组织机构,建议这个机构要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通过宣传部门引导,将学生处、思想政治课教学部以及学生会、团委等有关部门融合到一起,从而便于这两支队伍进行交流,也能在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等各个方面提供保障,发挥彼此优势确保交流工作顺利进行。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也要制度化和规范化,比如说要制订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组织机构工作守则以及交流规定等规章制度。通过制订这些规章制度及有关细则,可以规范组织机构的工作,明确组织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有效地提高这两支队伍的交流效率。

四、总结

随着现在新的思想和潮流不断涌现,大学生很容易会被不良的思想影响,要让大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新思潮、新思想,必须要通过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互相交流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交流并不是简单的人员交换、工作交替,而是相辅相成、互补互助,这需要这两支队伍之间相互学习、互相磨合,这个学习和磨合的过程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如何有效地促进这两支队伍的有效交流将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客洪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11,06:70-73.

[2]朱立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93-94.

[3]陈辉林,林文雄.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31-133.

[4]吴武英,叶春林.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研究综述[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17-118.

[5]丁秋露.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合作交流机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4:122-124.

12.高校思政教师听评课过程管理探讨 篇十二

听课、评课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过程而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的表现形式, 是研究教材教法、检查教学工作、交流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自我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的长效机制[2]。我们通过总结温州医学院社科部近5年来有效开展听评课活动的经验, 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及相应规范制度有效执行情况, 谈谈对社科部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过程管理的心得。

一、听评课活动过程设计

听评课活动是集听课、评课及前奏后续等一系列过程的活动。新进青年教师是要通过反复经历这一系列过程来熟悉并掌握听课、评课技巧。为此, 我们从实际出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 观摩、参与听课。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 对了解和认识课堂活动、评价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 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3]。它既是一项技术, 又是一门艺术, 新教师要想获得较好的听课效果及不断增强的听课意识, 除了自己的努力摸索外还需要跟其他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沟通, 较快地把握听课的技巧。我们针对本部教师确定的听评课制度, 在听课次数上规定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 老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同时学校新教师帮带制度规定为每位新教师提供一位帮带老教师, 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观摩、参与听课的活动中。思政课的同一门课程都由多名教师承担, 青年教师通过听与自己承担同一门课程教师的课, 将自己要讲的教学内容系统全面地听一遍并进行比较, 也去听其他课程教师的课, 观察他们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学修养和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等, 总结自己的不足与别人可借鉴的地方, 意识到貌似平常无奇的课堂教学, 实际上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规律, 教与学、讲与练、动与静、听与记、议与思, 知识、能力与情感, 智育、德育与美育,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关系与问题, 都可以从课堂教学中引出并真实地作用于课堂教学[4]。

(二) 观摩评课。

在教学教研活动中, 评课是听课信息的反馈。评课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是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评课老师对授课老师的课堂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评价, 是授课老师宝贵的资源。如何提出有效的建议等评课的技巧, 是教师要针对本身进行有效的自我思考, 并不断努力掌握的。社科部教师在评课实践中也确实如此, 第一次参加评课会的新教师大都会为评课会上评课老师的毫不留情但有效的“抨击”感到震撼。这场观摩评课会让新教师明白, 评课要从授课教师的整体上课情况出发, 看其如何设置教学目标, 是否合理, 通过授课能否达到;看其教学程序如何设计, 因为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 因此, 评课就必须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 从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安排情况出发进行评定[5]:教学内容是否丰富,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 使用哪些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适当适时, 教学效果如何, 学生的反映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课堂氛围是活跃还是消沉等;指出不足与缺点, 通过哪些方面的改进能做得更好, 等等。而优点上, 不是将亮点的具体做法和处理再复述一遍, 而是提到优点后阐述好在何处[6], 可以为其他教师所借鉴。

(三) 参与评课。

观摩评课后, 参与评课。只有真正实践了, 才会真正有效果, 主要目的是逐步融入到评课气氛中, 逐步把握评课技巧。

第一次参加评课的青年教师, 准备工作是温习听课和评课笔记, 有目的地听完授课老师的一堂课内容, 作好记录。所有教师在规定时期内听完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 选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评课。首先, 由一位教师 (一般为社科部主任) 主持, 大致介绍授课老师的基本情况和授课内容。其次, 进行评课, 每位教师都要对其进行评价, 期间对于提出的问题、评价, 授课老师可以立即进行回答, 大家都可以参与讨论, 并得出一个结果。最后, 在所有教师评价结束后, 授课老师进行自我总结。对于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个别难以独自完成的, 可以直接提出, 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而对于授课过程中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值得借鉴、发展的亮点, 应及时指出、讨论, 尝试教学的创新改革。

(四) 被听课。

社科部新教师往往是任课的第二个学期被安排听课与评课, 除了参加本部的听评课活动, 同时也会参加学校的督导听课活动, 接受学校督导专家的听课, 对于新教师来讲是一个测试。经历过观摩评课、参与评课等活动, 新教师已经非常熟悉社科部评课的程序、过程、内容, 认真准备, 可以有的放矢。复习“观摩听课、参与听课、评课”所记录的笔记, 结合自己的上课经验和特色设计一堂课:确定教学目的, 怎样有效安排自己的课堂内容与时间的分配, 如何引题, 如何与学生互动, 采用哪些有意义的例子和思考题, 如何结束;并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 自己的特色是什么, 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是什么, 哪些方面需要他人提供更好的改进方法与意见、帮助等。

(五) 被评课。

经过了观摩评课和参与评课活动, 每位社科部新教师都能基本上接受评课的气氛与方式, 明白社科部的评课是一场淋漓尽致而有效的讨论会。

新教师抱着虚心接受的心理, 认真听取大家对自己的评价并思考, 在各位同事认真负责的分析下明白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与自我认识评价进行比较, 接受大家对自己提出的改进建议与意见, 同时也适时地叙述自己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 以确定更科学的教学理念。最后, 新教师进行总结, 对于个别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与环节则直接提出, 大家整体提出解决方案。评课结束后, 新教师反思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根据听评课教师的意见, 写出自己的听评课反思, 提出改进方法, 检测教学效果, 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细节管理

在整个听评课过程实行中, 我们特别注重各个步骤的细节管理, 保证整个过程有序、有质、有效地完成。

(一) 坚持体现听评课的人文原则。

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的开展, 一切以维护青年教师的进步为出发点。结合新教师帮带制度, 从实际出发, 引导青年教师自己经历, 体验听评课的五个环节, 通过自己思考, 导师指导, 其他同事集思广益, 积极配合, 目的就是使其健康成长起来, 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提高。同时结合学校督导听课制度, 听取外督导专家的意见;鼓励他们观看、参加学院与学校的教学比赛, 如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软件比赛、教案讲稿比赛等, 更多地以实践来锻炼他们, 提高其综合教学素质。

(二) 结合一系列教学制度, 保证听评课制度有效实行。

听评课制度的有效进行, 与其他相应的教学制度的实行是分不开的。社科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制度, 有新教师试讲制度、新教师帮带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 这些制度的有效实行保证了听评课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其应有的效果。

新教师试讲制度规定每位新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讲课15分钟, 这是新教师对学生授课前的第一次被听课。社科部通过新教师试讲情况, 初步判断新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 在此基础上为其配备一位帮带教师, 即新教师帮带制度的开始实行;听课制度规定了新教师的听课次数, 为其主动或被动地观摩听课创造条件;帮带教师通过课前讲解、听课后讨论使新教师学会听课, 在评课活动结束后与新教师沟通, 讨论评课的技术性, 结合集体备课即课程组教师之间讨论本次听评课的结论, 对自己授课课程设计的新的想法, 特别是新教师被评课后的集体备课中, 教研室其他教师帮助其消化建议, 总结评课经验, 使其取得实质性进步。

(三) 注重听评课的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运用。

在听评课活动中, 我们注重听评课结果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结合运用, 注重青年教师对每次听评课结果的消化和吸收, 帮助其将听评课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与自己的上课情况结合起来, 进行更好的调整。同时积极鼓励青年参与其他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增强其实践教学的创新意识。

三、经验得失

在听评课制度的实行中, 听评课活动的开展中, 我们也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得失。

(一) 听评课活动效果明显, 成绩喜人。

听评课活动的开展, 结合其他一些系列教学制度的锻炼, 社科部青年教师逐步成长起来。经过一年的教学工作, 新教师都能顺利摆脱青涩, 熟练地把握教师的角色。在每周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里, 逐步获得学生的认可;在期末的学生评教结果中, 进步明显, 在全校教师中排名渐靠前;在督导听课交流会中, 社科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学校督导专家的认可与表扬;在学院学校的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 个别教师破例在全校开公开课;在学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都有不错成绩, 个别青年教师甚至取得A级。这些成果都是听评课活动继续开展的积极动力。

(二) 严格执行制度, 缺少创新氛围, 青年教师成长复制化。

听评课制度的严格执行, 结合新教师帮带制度的实行为新教师的成长给予了很大帮助, 但对于新的教学主体, 帮带教师的亲切, 听评课制度及其他的相关教学制度使青年教师习惯适应, 遵照社科部的教学条例与传统来开展教学活动, 而逐渐磨灭了些许自己的特色, 这对于期盼融入新鲜血液的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四、结语

实践证明, 我院社科部的听评课制度是社科部教师整体教学高水平的保证, 但这个制度实行必须有两大条件的保证:一是社科部主任与全体教师对这项制度的认同与严格执行;二是作为社科部骨干力量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努力成长的支持, 对他们进行鼓励与指导。

严厉的要求、有效的成果、严肃的氛围使青年教师逐步地融入到这个团体中, 形成了自觉、自省、自创的教学意识, 使其成为一股新生力量融入到温州医学院社科部的教学团队中, 为全校师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菊芳, 边林, 姬天舒, 王志民.以事业凝聚人以机制鞭策人以教化提升人—社科部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与实践效果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11) :622-623.

[2]付瑛, 宋东清.听课评课的认知偏差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23) :58.

[3]张海锋, 闫文利, 李嘉, 刘文冲, 季乐乐, 迟素敏, 王跃民, 裴建明, 高峰.资深教师听课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0, (6) :756-758.

[4]林存华.再议听课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 2006, (11) :3-6.

上一篇:中控室操作员职工安全制度下一篇:国税科长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