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有感

2024-10-17

火星救援有感(精选12篇)

1.火星救援有感 篇一

在接近期末考试的倒数第五周的周五晚上,我重温了一遍几年前高中时看过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在耗费了逾两个小时看完后,对于这部电影或者说对于这类硬科幻电影,我有了一些更新、比以往更“完善”的看法。

这部由马特·达蒙主演的硬科幻电影主要讲述了主角马克与其他宇航员在火星执行任务时因故不慎与大部队在紧急撤离火星时分散,独自一人在火星上生存近两年并最终获救的故事。整部电影都在传达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协作”精神,同时表现着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种族对于宇宙遨游,或者说殖民太空的想象并映射出当前航天科技发展进度乃至方向的投影。

在传达感性上和精神上的情感的同时,这也是一部硬科幻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应该说主角的每一个“求生”步骤看来都有着至少表面上“严密”的科学逻辑。用氢和氧混合制造足够的水;用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热量维生;用人类排泄物中的细菌制造微生物,肥沃火星的土壤以种植土豆作为食物;用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与地球取得联系……主角步步为营,规划出自己的求生及获救计划。整个剧情看来至少在合理性上没有太大瑕疵。

从剧情中主要任务马克的心理角度分析,我以为他是乐观的。整部电影都在传达着这样一个事实:无论遭遇到什么,主角始终在不停解决问题,始终没有放弃。他在不遗余力传达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一种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不畏惧,反而勇往直前的精神。从一开始自己为自己疗伤,到制定详细的生存计划,再到奋力与地球取得联系,在补给飞船发射失败后依然安慰自己,安慰他人,甚至在土豆种植舱因气密室爆炸而损毁后依然给自己打气,马克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一个软蛋和懦夫。这种乐观的精神也许是当代社会我们大部分人所不具备的。这一点,在看完后给我的印象很深。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它同时也带有“荒岛求生”的特质。人类甘冒巨大的风险进行太空探索,宇航员流落异星,独自求生,很有“鲁滨逊漂流记”的即视感。只是这一次,马克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找到一个“星期五”。但我想这也许正是这部电影的吸引力所在。想一想,一个人独自处于一颗星球,除了自己之外,再没有其它生命。更要克服心理上的孤独和生理上的极限,生存的条件,也许从未如此艰难。最终能够吸引到观众的,依旧是求生带来的刺激感和主角在这颗荒无人烟的行星上绝地求生的“真实”体验。

同时,高度还原的“火星”环境也带给观众一种极度真实的观影体验。电影在后半部分展现了很多广角拍摄的镜头,将火星的恶劣环境展现在观众眼前——远处连绵高耸的山脉,风暴肆虐搅起漫天的沙尘,整个视觉被末日的红色笼罩。“真实”的特效将一颗不适宜生物生存的星球原貌展现给所有人。在这种大环境设定下,宇航员马克独自驾驶着火星车经过近半年的“旅程”,或者说煎熬,到达能让自己升空获救的地方。而从俯拍镜头看去,火星车在星球表面的荒漠中划出一道肉眼难见的“划痕”,又会给人一种“自然”何其伟大,人类何其渺小的感觉。我想这应该也是这类宇宙星球探索类科幻片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除此之外,电影在情感上的表达确实做的很不错。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情的推进都丝毫不显虚假和拖沓。马特·达蒙很好地演绎出了一个宇航员被困、自救、受挫、悲哀甚至愤怒的情感表达。而地球上美国宇航局一众人等,包括中国国家宇航局为了寻求“合作”,为了拯救这位美国宇航员所进行的国际联合无不表达着美国的所谓“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这类美国电影历来要传达的精神核心。

《火星救援》同时也是一部硬科幻电影。具体而言体现在了这场“自救与被救”行动的方方面面。从电影一开始被困宇航员马克自己制定的严密饮食摄入计划到NASA计划用飞船在马克“断炊”前送补给,再到最后通过气压对“赫尔墨斯”飞船进行减速,同时马克故意用宇航服减压获取相对距离和速度,一种“真实”的感觉取代了多数科幻片应有的“幻想”。

不同于十多年前的类似题材的科幻电影《火星任务》,《火星救援》实际上从科技应用的角度表达了人类对于宇宙探索的好奇心,对于行星殖民的欲望和对于当前航天技术进步的展望。《火星任务》最终展现的是人类对于更先进更智慧人类文明的追求,而《火星救援》实际上在表达以后几十年人类对地球和太阳系探索的计划,在为星球与星球间的探索作“铺垫”。

从月球到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这些星球始终是多数人目光的焦点所在。从古至今,对于深空宇宙奥妙的好奇,对于夜空中闪亮星星的追寻,人类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哪怕牺牲的再多,也从未原地踏步。《火星救援》表达和体现了这一点。在电影的最后,无论如何,在救回宇航员马克后,阿瑞斯火星探索任务最终还是在进行。风险不足以抗衡人类对星空的求知欲。

而从近几年有关航天的新闻和资讯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抑或是其它有能力对太阳系乃至深空进行探索的科技大国,都在宇宙探索上砸下巨资,投入良多。

近些年利用地球轨道的空间望远镜或者建造在地面的大型射电望远镜,人类发现并初步“探索”了一些类地行星。有一些甚至可能有着与地球类似的生态环境,也许存在着生命。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表明,《火星救援》里,人类有能力进行初步的宇宙航行并探索与地球距离较近的星球的这一“想象”,也许将会在未来大半个世纪中,成为现实。

电影艺术终究源于生活,来自现实。虽然它一定程度上高于现实,但现实总会“告诉”我们,电影里的一切,终将成为现实。从科幻片的角度来说,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科幻电影《太空漫游》就展望了人类在21世纪的太空“生活”,虽然至今这类“生活”没有完全成为现实,但它的确实现了一部分。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发展成熟的航天飞机,当代研发的完全能重复使用的“龙飞船”,不得不承认,这类似于《2001太空漫游》里主角乘坐的往返地球与空间站之间的飞行器。

硬科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未来我们人类将实现的科技的投影。不同于其它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之类的幻想型科幻,我相信人类最终会实现硬科幻电影里的大部分技术。这也是对这类电影的肯定。

而科幻与情感的结合,正如同给技术注入了灵魂。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变化,人类始终是群居动物,作为智慧生物,人们该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投入。电影表达的艺术也正是情感表现的原因。一部科幻类电影之所以卖座,不止在于电影里“先进”的技术和科技的“进步”,更在于它要表现的人的情感,在于它要表达的观点,我相信这才是一部电影之所以有意义的原因。

纵览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伴随着一次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也是人类文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文学表达某种意义上代表的正是人类情感的发展。从逃避现实的浪漫主义,到正视现实、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人类在技术进步带来的生存环境和时代变迁中,也渐渐明白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往。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还有情感表达的变迁。

类似于哲理表达的,《星际穿越》、《火星救援》、《星际迷航》、《火星任务》、《星球大战》等各式各样的科幻电影,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相似的特征。不论剧情的变化和起伏,也不论表达的重点和价值,这种片子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提醒人们自己的未来该往何处去,因为人类的命运其实握在自己手中。

文学艺术性的表达终究有限,浩瀚的宇宙无垠,未知的星空等待我们去探索,宇宙中发展出文明的智慧种族并不只有人类,但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应当做的,是将情感与技术合二为一。科技的发展也应等待灵魂的脚步,只有这样,未被发现的领域才能有机会被人探寻。

2.《火星救援》,写给科学的情书 篇二

主演马特?达蒙如约而至。和电影中一样,他长着一张书生气十足的脸庞,自然而亲切,被称呼为“马特?呆萌”。不同于他在很多电影中忧郁或扮酷的形象,他本人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话语密集程度可以和《火星救援》里的角色有一拼。在多年前的那部《拯救大兵瑞恩》里,达蒙扮演了那位被全美国拯救的大兵。新片《火星救援》里,他再次扮演一名待拯救者,只不过这一次,整个地球都将为他出动。

理工宅男的个人才艺秀

《火星救援》可以说是一部升级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只不过原先的“荒岛”变成了另一个遥远星球,而马特?达蒙也成为了一个依靠科学知识、冷静头脑和乐观精神生存下来的太空版“鲁滨逊”。

电影改编自安迪?威尔的著名科幻小说,讲述了在人类登陆火星的一次任务中,一场猛烈的大风暴突然降临,航天员马克?沃特尼受伤并与其他宇航员失联,撤离逃生后的队友们都认为他已经在这次任务中丧生。然而,沃特尼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孤单地置身于一个荒凉的异星球,死神仍然随时可以取走他的性命。

“这是一个终极的生存故事,”影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对本刊记者说,“马特?达蒙饰演的沃特尼身处在无法想象的压力与孤独之中,他是屈服于恐慌、绝望,还是使出浑身解数来获得生存机会,这是影片的核心看点。”

达蒙的表演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戏魂”。他昏迷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火星的沙漠里,队友们正光速飞回地球。周围寸草不生,连只苍蝇都没有。这个时候,他没有时间自艾自怜,而是展开了一场理工宅男的个人才艺秀——自己造水、造空气,用自己的粪便种土豆……

如果说鲁滨逊还有“星期五”为伴,那沃特尼唯一的“朋友”是一个高清摄影机。这个摄影机是用来记录宇航员太空作业情况的,如同飞机上的黑匣子,如果出了事,美国太空总署就可以借此了解情况。沃特尼把摄影机当成了自己的好哥们,喋喋不休地对它诉说着自己的日常琐事。他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他给人类留下的“遗嘱”。“必须自己找乐子。绝望的念头,要比火星的环境更可怕。”达蒙这样说道。

但上天注定要给沃特尼更多的考验,想象不到的恶劣情况接连发生在他身上。从休斯敦、北京、墨尔本到莫斯科,整个世界在关注着这一个人的命运。一场“拯救马克?沃特尼”的跨国行动展开了,这场营救的目标不只是一条简单的人命,而是整个人类的热切盼望。

“这部科幻片有喜剧色彩但不肤浅,幽默但不夸张,它是对航天员勇气与创造力的歌颂,也是对人类意志的礼赞,是一封写给科学的情书。”马特?达蒙如此说道。采访中,他自己也不时表现出幽默感。当记者问他,《火星救援》会拍续集吗?他说:“你是打算把我扔到另一个星球?”当谈到现实中面对困难的态度,他说:“遭遇困难时,我也会自我调侃。我认为幽默是对待困境绝好的武器。”

用搏命换来演出机会

影视圈不乏一夜成名的例子,但这样的好运气并不属于马特?达蒙。论长相,他并不出众;论出身,他也并非成长在什么演艺之家。但他从小就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凭借着一腔热情和理想,他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圈杀出重围,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马特?达蒙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自小家庭条件优越,父亲是一名保税官员,母亲是一名教育学教授。小时候,他总是喜欢召集街坊四邻的小朋友们在街头进行即兴表演,10岁时,他结识一生的挚友本?阿弗莱克。16岁时,达蒙和阿弗莱克在家乡拍摄了一个广告,并跑去好莱坞发展,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后来成绩优异的达蒙考上了哈佛大学,但他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不在求学。在学习的间隙,他仍找机会拍电影。1988年,他在《现代灰姑娘》里首次出镜,尽管只有一句对白,但他仍然十分兴奋和卖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跑龙套生涯后,他终于争取到一些有名有姓的角色,于是越发坚定了以表演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甚至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大学学位。别人为他可惜,在他看来,实践的机会远远要比在课堂听讲有意思得多。

有时,他的机会是用搏命换来的。在1996年的电影《生死豪情》中,他饰演一个沉溺于毒品的士兵。为了完成这个戏份并不重的小角色,在没有钱请专业营养师的情况下,他硬是通过节食和超强度的运动在短期内强行减重40磅。他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角色,但身体却一下子垮掉了,回家休养了整整半年。幸运的是,他的敬业精神给曾经拍过《教父》等名作的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留下深刻印象,他选中达蒙作为新片《造雨人》的男主角。

至此,达蒙终于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的内心掀起一股创作欲望,有一个故事在慢慢成型。他找来老友阿弗莱克,与他一起创作了《心灵捕手》的剧本,并找到投资,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创作班底,共同出演了这部影片。这部电影后来成为低投资高票房的典范,还为达蒙与阿弗莱克两兄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有人说马特?达蒙有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天赋,他总是能够让那些拥有传奇色彩的角色更接地气,也能让平凡的角色闪耀出不平凡的光环。但是,在演艺圈待久了,日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达蒙也曾遭遇各种低谷。有一阵子,他的作品数量猛增,总体质量却并不出彩,很难说有令人跷起大拇指的代表作。直到他2003年开始出演《谍影重重》系列,才又令观众眼前一亮。

《谍影重重》中达蒙饰演了美国中情局特工杰森?伯恩。这是一位身手矫捷、冷静睿智的失忆杀手,观众可以感受到那张平静、冷酷的面孔之下,飞速运转的思维和身体的快速反应能力。他竭力想要突破自己黯淡无光的亡命生涯,向往阳光下的正常生活。但复雜凶险的过去,却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越靠近真实,危险就越步步紧逼。

《谍影重重》系列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达蒙塑造的杰森?伯恩也成为能和《007》的詹姆斯?邦德、《碟中谍》的伊森?亨特相媲美的经典特工形象。凭借这个系列,他成功转型为动作明星。

简单、质朴、纯粹,是马特?达蒙在娱乐圈的生存之道。他一直以兢兢业业的形象示人,爆恋情、闹绯闻不是他的出镜方式。他和妻子露西亚结识于2003年,当时她是迈阿密的一个酒保,有一个女儿。两人于2005年在纽约结婚,婚后又接连生下3个女儿。被5个女人包围的达蒙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对家人呵护备至,尽可能避免她们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他的私生活非常低调,以至于什么把柄也抓不着的狗仔队很失望,形容他过的是“苦行僧一般的禁欲生活”。

这样一个保守规矩的形象,却被美国权威媒体评为“最性感男士”,理由是达蒙“让人无法抗拒的幽默感、坚实可靠的住家男人风范、感人而暖心的谦厚”。

达蒙不久前出演了张艺谋执导的古装魔幻大片《长城》。当被问到张艺谋和雷德利?斯科特两位导演的比较,他说:“大师级的导演都有一种共性:不会被别人的想法左右和动摇。但他们也会博采众长,拍出伟大的电影。”作为一名兼具演技和票房号召力、商业片和文艺片都能轻松驾驭的明星,在跨国合作的时代,看来达蒙与中国观众的缘分,正要开启一个新时代。

3.火星救援想象作文 篇三

房子越升越高,飞到了浩瀚无边的宇宙之中。

过了好久,房子渐渐落了下来,落在一片空地上。透过窗户我看见了一座房子,在它的边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火星办大楼”。原来,这里是火星啊!

这时,我的肚子早己饿得咕咕叫了,可是冰箱里却空空如也,没有一点儿食物。我决定出去找一些吃的东西。我从房子里走出来,看见不远处有一家餐厅,我就走了进去。

服务员小姐走了过来,我看见她全身都是绿色的。我正在惊讶的时候,她很有礼貌地问我:“这位女士,您要吃些什么?”

“哪……这儿都……都有……有些什……什么啊?”

服务员拿来菜单,天啊,这都是些什么菜啊:有水果胶囊、蔬菜胶囊、牛肉胶囊、……我好奇地问:“什……什么是胶……胶囊啊?”

服务员小姐差点晕倒,说:“胶囊里包含了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

我点了一份牛肉胶囊、青菜胶囊、萝卜胶囊、还有一杯热咖啡。吃完之后,我立刻感觉到精力充沛。

吃饱了,我就去火星游乐场玩。我刚要买门票,就被一个火星人拦住了。

我问:“你……你是谁啊?”

“我叫莎莎,你是地球人吧,我们交个朋友吧!”莎莎很友好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帮你买门票吧!”然后,他掏出了“火星币”, 帮我买了门票。

“谢谢你,我还没有告诉你我叫什么名字呢!我叫宋涤非,很愿意和你交朋友!”我说。

接着,我和莎莎玩了许多项目,有“疯狂过山车”、“太空漫步” ……可开心了!其中一个最好玩,叫“云朵飘飘”,我们坐在一块云朵上,像开飞机一样控制它飞上、飞下,还有一只小鸟从我身边飞过。这云朵其实是棉花糖,咬一口,甜滋滋的。

然后,我们还在游乐场附近吃了晚饭。

玩了那么久,我该回家睡觉了。于是,我就乘莎莎的飞碟回家了。下飞碟前,我问莎莎:“你们火星人都开飞碟吗?”

“当然,我们火星人的交通工具可不像你们地球人开的汽车一样用石油当燃料,而是用太阳能的。它可以把手机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再把电能转化为动能。”莎莎说。

临走时,莎莎还送我了一件礼物,是一根棒棒糖,我把它放在了口袋里。

我回到家,好好地睡了一觉。

4.火星救援想象作文 篇四

“5、4、3、2、1——发射!操作员按下发射按钮。伴着一陈轰鸣声,飞船一飞冲天,以超过第三宇宙速度的30公里/秒之速度向太空冲去,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此时的机长江涛思潮腾涌。火星是地球近邻,听说那里的一天只比地球多37分钟,莫非它会成为第二个地球吗?

“船长!快看,是地球!”杰纳斯的呼唤打断了江涛的思绪。他激动的打开底窗,仔细端详着这个身披蓝纱的星球——他可爱的家园。

飞船在太空中运行了七天,终于看到了那个船员们向往的星球——火星。

“船员们注意,3分钟后登陆火星!”机长江涛的语调振奋人心,船员们个个都精神焕发,在各自的位置上一丝不苟地工作着。“5、4、3、2、1——着陆!”吉米激动的按下着陆钮。飞船顺利停留在地面上,机长江涛最先出舱,踏出他们此行的第一步,紧接着吉米和杰纳斯也陆续出舱。火星,这个神秘的星球迎来了一群新的客人。

作为第一群访问火星的地球人,他们马上陷入忙碌工作。江涛负责化验土壤,他一干就是大半天,不禁感到几丝疲倦。江涛放下手中的工作,仰望天空,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一紫色的飞行物朝它们飞来,周围闪着绿光,与科幻小说中描绘的飞碟一模一样。

“UFO!”江涛大喝一声,吉米与杰纳斯张皇地仰望天空,惊恐万分。还没等他俩回还神来,几道致命的光束已经向他们二人射来。“小心!”江涛见二人危在旦夕,奋不顾身地扑过来,总算救了两人一命,可自己却身负重伤,动弹不得。

吉米和杰纳斯边躲开飞碟的射击,边拉着江涛回到着陆舱。

“机长,快醒醒!”“机长,你没事吧!”吉米与杰纳斯叫唤着江涛,可他却始终处在昏迷状态中。

正当二人束手无策时,舱内却闯进了一个身着银色太空服的怪人,他的个子只有一米左右,眼睛大而深陷。手臂出奇的长,明显不是地球人。

吉米与杰纳斯十分惊诧,他们瞪大着眼睛打量着怪人,一直沉默不语。“现在,他负了重伤,让我来救他。”怪人指了指江涛,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对吉米和杰纳斯说。紧接着,他拿出一个白色扫描仪,对着江涛扫描了片刻,奇迹出现了。江涛竟神奇地醒了过来。

怪人长吁一口气,对江涛说:“对不起,刚才我不该向你们射击!”江涛诧异地注视着怪人,半晌后才挤出一句:“真是不打不相识啊!”

后来,江涛他们得知,原来那个怪人是一名火星人,但是由于火星上环境不好,这里的居民都移居到外星球了,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人。

经过3天的考察,江涛与船员们获得了珍贵的火星资料,离别时刻,江涛与火星人紧握双手,依依不舍地道别。

5.《火星救援》观后感 篇五

《火星救援》观后感1

看完这片子我想写个观后感,第一联想到的是老舍的《茶馆》。 一个人不断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片子。

英文的片名比较好,中文加上了救援二字,意义就跑偏了。更加上事先宣传活动中宣扬中国元素,以至于好多人就等着看结局,宇航员们坐着中国动力的飞船回家。 其实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电影能传达给我的,首先是主角面对各种极端困难,不怨天,不尤人,充满自信着手解决各种困难的精神。现代科技提供的只是技术和工具,最关键的部分,是主人翁坚决的.斗志。 然后是在斗争中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顺便说一下,那谁的音乐品味是够差的。

还有是团队成员间的友谊,国际无私的协助之类。

最后一幕申明了我们对于宇宙和自然的态度。宇宙虽然可怕,但是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于呆在摇篮里了,不管前面有多大的挑战多大的牺牲,我们都回斗志昂扬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地和它斗争到底,直至将它征服。

上个星期六,我和爸爸一起去观看了《火星救援》这部电影。

电影开始的时候,在一场风暴中,一块石头击中了一位宇航员,其他队员都以为他死了,就都匆匆离去,把他一个人留在火星上。

可是,第二天他却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他发现自己受了很重的伤,还发现他储存的食物不够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于是他自己包扎好伤口,面对食物的问题,他就用仅剩的土豆、火星上的泥土和自己的粪便尝试着种更多的土豆;他还用火箭燃料通过科学实验来制造饮用水。

他还想办法与地球航天局进行联系:他乘着火星车到战神4好的位置,并与地球的科学家取得联系。

经过千辛万苦漫长的等待,他终于得到了队员的救援,并且安全回到了地球上。

我的感想: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他还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永不放弃,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火星救援》观后感2

从没想过一个人可以在无依无靠的环境里坚持那么多天。 被同伴抛弃,Mark却从未说出一句抱怨的话,甚至一直念叨他们。他的心态太好,好到在荒无人烟的火星上自己和自己开玩笑;他脑子太好,好到在火星上也能种种蔬菜,活得逍遥。 可以说,真正救了Mark的人,不是NASA,而是他自己。如果不是他清洁了太阳能板,移动了火星车,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当所有人都在为怎样搜寻他的遗骸激烈讨论时,他正摇着身体,听着Disco,种着土豆。

在每次录制日志的时候,他有过开怀大笑,有过无助,有过沮丧,但从没有绝望,他说话时,眼睛闪着光,嘴上说着俏皮话,笑得像个孩子,我最喜欢这样的他,聪明又调皮,阳光又性感。

但在居住舱被风刮坏,种植的.土豆全部死掉的时候,他沮丧地叹着气:“哎呀,都没了。”然后又忙着去修补居住舱,计算食物量了。

Mark的内心太强大,他在遇到这样的灾难后,仍然开开心心,按他说的:混吃等死。他与那种从一开始就抱有会有人来救我的人不一样,他一直觉得不会有人来救他,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反而活得更轻松,因为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确实是在“混吃等死”,但是混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等得令人艳羡,他就是火星的国王!

我是一个受不了打击的人。一点打击就会让我痛不欲生,但想一想,对于独自困在火星上,我的这点小打击算得了什么?心态不需要多么乐观,但要把每一天活得精彩,不要让一点点打击让美好的一天蒙上阴霾。

男主竟然是马特达蒙,一开始没发现,只觉得长得像,但是想到现在好莱坞的帅叔叔们现在的丑态,觉得应该不是。但看到演员表,发现还真的是,只记得马特达蒙在《天才雷普利》还是个愣头愣脑,相貌不算出众的普通青年,现在又有了肌肉,五官好像也更好看了。再看裘德洛。我不多说了。

《火星救援》观后感3

今天,我在老师的推荐下,和父母一同观看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电影——《火星救援》。

第一镜头就是马克沃特尼和其他宇航员在火星上采集标本准备带回地球,但突如其来的风暴使他们迫不得已撤离。就在上飞船之际,沃特尼被物体击中,消失在漆黑之中。为了能让飞船安全起航,只能把沃特尼留在了火星。可是,沃特尼并没有死,反而异常坚强地活了下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自行搬土、种土豆。还跑到大老远找到信号源,联系到了NASA。可是,上天并没有看到他的努力,一次意外,把他的.种植场炸毁了。他不能再种土豆来维持生计。后来,他的同伴知道他活着,决定回火星救沃特尼,这给了他很多的信心,他日夜兼程,来到了火星升空舱,也就是获救地点。终于,沃特尼在火星过了512个太阳日后,重新回到了飞船上,回到了地球。

在这部电影中,沃特尼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和乐观的精神。当马克一个人孤立无援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当无数次的希望和绝望交替,几经绝境时马克却始终没放弃哪怕一丝丝求生的希望,他没有崩溃也从不轻言放弃,永远是在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践,还能自娱自乐自嘲,保持乐观。这便是求生准则!

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几句话就是:“当我独自被困在那儿时,想过会死在那儿吗?想过,当然想过。这是你必须知道的,因为他正发生在你身上。那是太空,它是不会迁就你的。在某个时候,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当一切越来越糟时,你只能坚强地面对。这是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要么屈服,要么反抗就是这样。你只要开始进行计算,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下一个问题,解决下下个问题。等解决了足够的问题,你就能回家了。”是的,如果说任何问题都能解决,那么只需要你的时间精力和努力,沃特尼就是这样度过这512个太阳日的。

6.火星救援有感 篇六

一、 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人生况味

沃特尼是“阿瑞斯三号”任务飞船中的一员,此飞船由遇事沉着冷静的路易斯带队。女主公在飞船附近漂游,好像是一条被人遗弃的美人鱼。机组上其他成员分别是约翰森、马丁内斯、伏戈尔,一组人等共同登上火星,并驻扎基地。在半个月后猛烈的沙尘暴中,导致他们不得不停止计划,在刻不容缓之际点火升空。沃特尼被遗留在了火星上,其他几位成员都以为他牺牲了。在发生事故之前,似乎都没有理清楚头绪,这其间也有沃特尼的影子。直到狂风暴雨过后,事故发生后的他在阳光明媚的沙漠中醒来,他醒来时感到有些疼痛,有一根断了线雷达插在他腹中。看到这,我们肯定会想到,他会不会死,如果不会死,那么怎样才能回到地球上?是不是要等上好几年才会有其他飞船经过这里,才会把他解救出去。但怎样才能使一个与等待有关的故事,创作出令人惊讶的剧情呢?对于这种极其恐怖、一片荒凉的环境,很多看客都会认为这是与太空板贝克特戏剧有关的情节,但在这部电影中多了一些戏剧性的转折。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创作的电影,大多数都会以故事中的主角为榜样,体会到那种在挑战孤独中而获取到的乐趣。导演通过来回切换在火星基地内部中的两个摄影机,看到了主人公一路的艰难跋涉。在影片中设置了影像日志,以展示出主公人逃离火星的计划,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男主人公对存在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认同。沃特尼是此次飞行任务中的植物学家,正好能够利用专业特长在困境中让自身得以果腹。他在工作中主张要以自己学到的植物学知识与恶劣的火星环境展开对抗。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开始收集周围朋友的排泄物,堵上鼻子,然后翻土和播种,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临了,马铃薯就这样长出来了。但如果在火星上存在水,那么这肯定会实现,只是沃特尼自己不知道,在火星上他需要蒸馏取水。但是根据沃特尼后面的表现,他说“要用科学战胜一切”,他并没有开玩笑,也确实付出了实际行动。

二、 研究《火星救援》的主旨

这部影片让人惊讶的是,虽然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已经77岁高龄,但在这部影片中明显呈现年轻导演的风貌。在沃特尼经过多番苦难之后,终于与地球取得了联系,他所希望的是尽力不要让自己死去。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在影片中有多处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场景,有很多张幽默面孔扮演着总署要员,他们努力与主人公沃特尼的进度保持一致,即使一场简单的会议媒体也会被调度剪辑师剪辑得丰富多彩。[1]导演斯科特过去所拍摄的电影的基调基本都是沉郁型,但这部电影明显结合安迪·威尔的小说进行拍摄,其调子任何人在影院门口听,都会认为这是一部喜剧。主公人得救的机会一次次来到,却又一次次错过。在“阿瑞斯三号”飞船的同事们回地球的途中,获悉队友沃特尼还活着,并马上与他进行联系,并给他发了一封玩笑话的邮件:“很抱歉将你留在火星上了,我们只是有些讨厌你。”马丁内斯知道在沃特尼看到这封邮件后会激动不已,在这个玩笑的背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誓言: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会把你接回地球。距导演斯科特拍出的《异形》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导演的巅峰之作,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也只有这部《火星救援》。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有很多相似之处,《异形》这部电影的标识是具有腐蚀性血液的怪兽,而《火星救援》这部电影却是“已经7天没有吃番茄酱了”。主人公都是被迫身处在困境之中,都是一个人作战,并凭借着自己求生的本能获得了重生。在最后一次访谈中,斯科特表明《鲁滨逊漂流记》是他最喜欢的书,鲁滨逊可以称为人类世界“第一位宇航员”,也正由于受到这部书的影响,他的最新力作中可谓是实现了内心的固恋。在影片中,马特·达蒙也是如此,这种漂流的戏码被他演绎得栩栩如生。应该不会再有第二位男演员将这一角色演绎得如此形象。他的表演是不着痕迹的,并不需要刻意捕捉观众的心灵。很多男演员由于外形条件太好,以至于在扮演一些普通人角色时,显得没有说服力。比如:马特·达蒙与鲁滨逊一样,在陷入困境之中,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努力逃脱困境。所以在影片开始时,沃特尼在接通美国航夭航空总署的电话后,也就预示着他后来会得救。在他穿着宇航服,离开火星时,竖起大拇指,表示着这个地方虽然有些糟糕,但是也有很多欢乐的时光。

三、 小说《火星救援》与电影的异同之处

作为科幻类的小说,但《火星救援》这部小说并未有多少幻想成分,整个故事设定的时间、地点、采用的科技手段,都是结合在实际中NASA火星计划而进行的。但这正也是最感人之处,因为这是可以触碰到的未来。作者曾感慨过,在30年之内,人类必然会成功登上火星,也就代表着,第一个登陆火星的人,有可能是我们,也有可能是别人。[2]《火星救援》这部小说越看越有意思,这里面涉及到主人公一人在火星上,要用科学来挽救自己,还倾注了很多地球人对他的关注以及救援。在这些地球人之中,不但包括他的同事、朋友和NASA全体成员,而且还包括很多陌生人。当然最重要的是与他共同在一起踏上火星的五位队员,有内柔外刚的指挥官、有稳定沉着的飞行员、有美丽的女程序员。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个性也有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每当与主公人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的活力就会全面迸发出来,有聊不完的话题。电影版的《火星救援》这些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当红明星。也正是由于有了马克的故事,以及另外几条人物的线索,让整本书结构更加清晰、立体。不再像鲁滨逊漂流记那样只是主角一个人演戏,而是一个人演戏与多人演戏之间的碰撞。在独角戏方面上,体现出马克在火星上的孤独和寂寞,也体现出他如何用自嘲和自信来消磨时间。群戏则描绘出了NASA内部各种不同人物间的冲突。这些内容在电影里也得到了准确的还原,在电影之中很多台词都来源于原著,让很多看过了小说的观众倍加感动和亲切。另外,可能是作者本人性格开朗的原因,塑造的主角性格也非常幽默。马特·达蒙饰演的主角充分体现出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精神,动不动就会来上一段对于火星或者与生活有关的段子。但与书中展开的语音日志记录有不同之处的是,在电影之中采用了录像的方法。主人公沃特尼并没有什么超能力,只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他却能独自一个人在火星上存活下来。在他的身上完美的诠释出什么叫“意志力”。很多观众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都是意志力并不是督促自己如何努力,而是要不停地孕育新鲜的活力,保持信心也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要理性思考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以至于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硬科幻有很多种类型,但是能遇到《火星救援》这种类型的,并且让影片内容如此丰富的,真是可遇不可求。这与编剧思路有关,同时也与原著小说的人文精神有关。他追求的并不是多么宏大的科幻主题,而只是将焦点集中于人的身上,并且主人公带有强烈的科学精神和冒险精神。在书中所提到的阿姆斯特朗、卡尔·萨根等人,读者在看小说中难免会有一种在阅读纪实小说的错觉。外太空题材科幻类型的小说普遍都以火星为主题。利用这个主题编写的科幻小说,可谓不计其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幻小说,都具有浓浓的幻想色彩。同一种题材,却能产生出不同的风格,这也直接说明科幻类型小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包容性。

四、 电影《火星救援》的实际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就尝试着其他类型的电影,但很多电影都以半红不红的状态落幕。《火星救援》这部电影完全将以前的阴霾清扫干净,将整个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也被导演看作是科幻领域的重拾:在回归旧题之后,同时又在风格上与曾经那个悲观沉郁的自己有所区别。面对于未知的太空,雷德利·斯哥特不再担心和害怕,而是营造出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为观众带来一个广阔无垠、但又堪称绝美圣地的外太空空间。航拍与广角,始终追随着马克进行生存探险,同时,也将这火星之谜展现得酣畅淋漓。在电影开头之处,除了那段为迎合剧情需求而设置的风暴,在电影后续情节中根本没有看到任何灾难。反之,火星成为了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处处都充满着惊喜,只要人类有足够的勇气,这里绝对可以堪称为最丰富、最有趣的探险乐园。满腔热忱的氛围在影片的配乐下被逐渐加强,当“Turn the Beat Around”在太空家园中再次响起,整部电影欢腾的基调被全面引发出来。在太空科幻片之中,所运用的大卫·鲍伊的配曲,也在片中露了一次嗓子。但是这一次,主题的“Starman”要比大街的“Space Oddity”更贴近于主题。在中国与美国达成救援合作计划后,地面基地指挥家信心满满地撂下电话,这首憧憬之歌再次响起。在怀旧金曲中所创造的电影原色,既烘托出希望的力量,也让人开始回忆起最纯真、最烂漫的年代。而导演也在一片火星专有的暖色调中,成功完成了自身的科幻电影软着陆。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火星救援》这部小说,还是这部电影,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虽然这是一部硬科幻片的电影,但是却类似于戏剧一样拉开了帷幕,在影片之中也并未有过多的灾难,反之火星成为了一块宝地,处处都有宝物,只要我们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绝对可以充分利用好火星,从而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财富。这部电影的主题更多的是告诉观众,无论遇到多么槽糕的事情,或者是陷入到令人绝望的境地中,都要像主人公沃特尼一样积极、乐观的面对,做到永不放弃,迟早会看到希望、迎来温如春的阳光。

参考文献:

[1]柳莺.《火星救援》:火星鲁滨逊[J].电影世界,2015(11):69-72.

7.火星救援观后感 篇七

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与其他五位宇航员遭遇巨型风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成了太空“鲁滨逊”。他被留在火星上,食物只能坚持一个月的供应。幸好他幽默乐观,还是个植物学家,开始利用自制肥料种土豆,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虽然一等要四年。而在地球上,公众哀悼马克的悲痛死亡后,一位眼尖的技术员在监看时注意到火星表面的运动迹象,怀疑马克还活着。双方取得联系后,火星救援任务由此启动。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扣人心弦,面对贫乏的生命补给,马克用他的乐观、才智和顽强的精神活了下来。最让我佩服的一点:火星上,马克自己制造肥料,他找来火星上的土,还用了植物学的知识,用土豆切成片种在土里,精心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这颗干旱星球上的时间,但过了几个月,不幸的事发生了,太空舱中缺失氧气,土豆都枯萎了,但他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很机智地带着剩余的土豆,寻找求救之路,最后和地球取得联系,营救成功!试想:一个人,被遗失在荒凉的星球上,如果他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够乐观、不够坚持……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

8.火星救援读后感 篇八

在书的结尾处,有一段话写的很精彩:

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那就是把同伴救出来,有时候可能看上去不太像,但事实确实如此。

远足的人在深山里迷路了,人们会发动搜救。火车出了事故,人们会排成长队献血。地震毁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会捐出紧急物资。这种本能扎根于人类社会,每一种文化都不例外。是的,有些傻逼对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愿意这么做。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几十亿人站在我这边。

9.火星救援观后感600字 篇九

《火星救援》是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杰西卡·查斯坦、塞巴斯蒂安·斯坦、阿卡塞尔·亨涅联袂出演的科幻片。

该片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

把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果你是马克,是否会想过队友以为自己死了他们走了,你的粮食不够坚持到下一次人们的到来而去自杀,你是否想过活一天是一天,可马克却不是这样想的,因为他那积极乐观、幽默的态度使他坚持了下来,但他并没有等死,经过他的计算食物只够他一个人吃400多天,而下一次却要4年后,他想:我可是个植物学家啊!于是他便开始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第一次被炸了,而且失败了,但他没有气馁,他经受住了挫折,第二次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成功了!这时地球的nASA公司中的一个眼睛尖的人通过卫星发现马克没有死,他坚持了下来,而没有放弃,他用他的知识已及他那求生的意志活了下来。nASA的人员立即采取了救援行动,最后马克获救。从此他成为了世界上在火星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10.火星救援初中观后感作文 篇十

开场寥寥数分钟,我们的马特大叔就被“狗带”,然后被遗弃在了火星。当同伴坐在舒适的飞船上开心的回家时,马特大叔却在火星上绝望得快哭了!

全片的节奏就是开头很紧张,结尾很紧张,而中间部分张弛有度,不会让你坐在椅子上两个小时都不敢动。

正如影片最后马特给一群小盆友上课时说的那句话一样:“你问我有没有想过死亡?我当然想过。但在那样的情况下,你最应该做的就是专注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然后下一个。”这是一个关于自救的故事,当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毫无生机的火星。

当金球奖把《火星救援》归类到“音乐喜剧类”的时候,我的反应是“Are you k-------idding me ?”。但看完后我秒懂了金球奖评委们的想法。

显然,导演从未想过按着原著来拍。一众演员间颇具逗比的对话,马特一人的表演更是逗比风不断。两个逗比片段令我颇具印象深刻,一个是马特人工造水爆炸那段,一段是天体动力学家演示救援方案那段。当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是有好处的。轻松愉快的氛围来解释很多航天知识,又不会让观众跟不上故事的进度。

至于“音乐”嘛……那首high到爆的迪斯科音乐应该是第一首响彻在火星大地的歌曲吧!

应该说全片基本成了马特的独角戏,大部分镜头前的马特活生生将一个长期独自生活在外太空的人的状态表现出来。最开始孤独的等待、接下来找到种土豆方法的喜悦、连上地球信号时心态的活跃、种植物全部死亡后愤怒不甘、前往升空器一路上的凄凉、升空返回前的激动等等。马特精彩的表演让你的情绪同样跟着他走,这成了全片最大、最吸引的地方。

而故事的选景同样是本片一大亮点,为了尽可能还原火星那种荒凉,选择在了约旦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还有就是,土豆这下成了全宇宙最潮流、最风靡的食物了!

最后来对比一下《火星救援》、《地心引力》以及《星际穿越》三片吧!作为这三年最热门的太空硬科幻题材电影,显然三片走的不同风格的路线。

《火星救援》显然传递给观众更多正能量,所以在风格上偏向逗比风,而对于原著“人吃人”的部分显然没有表现出来。还有长期独居的心理问题以及一些太空涉及的问题也没有太过严谨的设定。《地心引力》在风格上要偏向女性化的感性,所以全片对于很多航天航空的关键知识并未做过多深入解释。我倍加推崇诺兰大神的《星际穿越》无疑是将深奥的航天航空知识真实深刻的展示给观众,并且将一些人性的东西蕴含其中。当然很多人由于无法理解看起来也是倍加费劲。

11.电影火星救援个人观后感700字 篇十一

出乎意料的是,马克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然而,他面对的问题是:与NASA失去联系,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来拯救他;下一次火星任务要等到四年后,而基地内的补给仅够他维持31天。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象一下,无论是抱怨同事抛弃了自己,还是担忧害怕自己的命运都是很正常的。然而马克却表现出乐观冷静的一面,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就很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先把伤口处理好,然后吃点东西,再坐下来分析目前的形势。

食物不够?自己种土豆。马克还调侃幸亏自己是一个植物学家,并且开玩笑说:对不起阿姆斯特朗,现在火星被我占领了。

水不够?自己利用化学知识燃烧氢氧来生产水分。

与地球失去联系?找到过去被埋起来的设备连线地球,利用16进制编码传递信息。

这个过程中,NASA一直关注着马克,并且他的同事也足够聪明猜到了他的意图,才能够及时取得联系,让他知道地球上的人正在想方设法营救他。并且马克种植的土豆也都生成了,足以保障他等待救援的到来。

意外不可预估,但是面对问题的心态很重要,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很重要,当然还需要神队友的助攻。

可惜祸不单行,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潮让马克的土豆全部被冻死了。食物的不充足使他等不到800多天后的救援。而救援又来不及在他食物吃完之前赶到。

幸运地是此时有外援中国航天宇航局愿意用保密中的太阳神来帮助美国救援,又有他的队友们愿意冒着风险在太空中多漂流500多天来拯救他。而在最后救援时因为距离太远,马克又想到了扎破宇航服,自己手动控制在太空中飘向队友,最终实现了成功对接。

这本是一次几乎必死的灾难,可是凭着幸运,马克活了下来。凭着乐观的心态,扎实的知识,马克联系上了地球。凭着智慧和勇气,马克最终获救了。

12.《火星救援》观后感 篇十二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一次人类登陆火星的任务中,宇航员马克在风暴中与队友失联,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死了,但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得到了救援。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到了生命的可贵、珍惜还有强大的力量,因为在逆境中,顽强的活下去的人,是因为他们有: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不能再来的信念。只有在生死的边缘,生命的力量才会展露无遗,才会爆发出非同寻常的力量,这力量是一种强大的信念,支撑着我们勇敢的和死神做斗争。

从马克种植马铃薯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学的越多,越能在关键时刻用上,越能发挥出真正的用途。假如马克什么也不会,那么及时有坚定的信念,身体也未必支撑的了。

等待在生活中是极不明智的,可是如果在自己也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等待也是一种方法,也许等待也能换来生的希望,马克就是经过八百多天的等待,才换来了希望。

上一篇:童年趣事的好开头下一篇:酗酒打架闹事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