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13篇)
1.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一
上海闵行区信息化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纪实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上海市闵行区居民手里多了一张类似银行信用卡的黄色卡片,同时,每个闵行区的社区医生手里也多了一张绿色卡片。居民手里的黄色卡片叫“健康卡”,医生手里的绿色卡片叫“绩效卡”。这两张小卡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开工两年、资数千万的创新工程。这个工程的表象是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瞄准的却是社区卫生碰到的诸多问题,它引发了一场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闵行人”说——
“我们找到了金钥匙”
上海闵行区信息化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纪实
改革遇到五个“拦路虎”
2006年,闵行区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当时该区卫生局局长许速和他的同事们明显感到,政府大的政策和投入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在实践中碰到越来越多的是操作层面的难题。
难题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偏重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换句话说就是医疗工作较“实”,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职能等工作较“虚”,这个弯子该怎么扭?难题二:投入见效机制和人员考核机制有待建立完善。特别是推行收支两条线改革后,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如何提高有效性,医务人员绩效如何与卫生服务和群众满意度挂钩,找不到的好办法。难题三: 花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健康档案在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中应用不多,也不能及时更新,往往成为用不上的“死数据、死档案”。
难题四: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转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中心的人手难以满足不断膨胀的工作量,社区卫生机构压力越来越大,医疗卫生人员感到忙不胜忙。
难题五:更为关键的是广大居民就医仍然不方便,由于区域内卫生医疗机构间信息不连通,重复看病检查仍难以避免。
“五大步”新举提升服务效能
这些难题怎么破解呢?钥匙在哪里呢?许速和他的同事们想到了一个利器,可不可以用“网络”、“计算机”这些人们已经熟悉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他们在实践中凝聚出的共识就是: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就是以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和保障。
从2006年起,闵行区通过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个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问题。但是现成的软件中找不到合用的,于是他们请来杭州创业软件集团的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反复讨论,相互启发,共同探索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改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用许速的话说,他们终于跨出了关键性的几大步——
第一步: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
该区系统建立了兼有居民健康资料和电子病历双重功能的,可实时联网查阅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存储在向居民发放的健康卡上。居民手中这张小小的“健康卡”容量和功能远超传统的健康档案,“健康卡”同时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身份识别证明。在居民看病和健康检查等服务中,医生通过“刷卡”远程读取健康档案作为参考信息,生命指标等数据也能实时更新到健康档案。经调研了解,居民对可以随时阅读的电子健康档案远比原来的纸制档案感兴趣,从“要我建”变成“我要建”。目前闵行区签约建档68.9万人,其中50岁以上人群占49.76%,全区居民建档率已达77.8%。第二步:开发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相关软件模块
闵行区开发了“基本医疗”、“高血压防治”、“糖尿病防治”、“儿童保健”、“计划免疫”、“肿瘤防治”等业务模块,设定了标准化的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辅助和监督医务人员开展服务。业务模块的工作指引,再加上经费拨付方式和人员考核机制的适时调整,明显强化了社区卫生中心的预防保健功能,使预防保健服务进一步做实,慢性病管理得到加强。目前闵行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分别占上海全市1/4和1/3;重大疾病的高危和疑似人群也能及时筛选出来,仅“肿瘤早发 1
现”一项,闵行区肿瘤初筛人群总数就达22430人,筛查出高危人群总数425人。据七宝社区卫生中心介绍,在近期一次肿瘤预防筛查中发现了12个高危对象、4个疑似对象。
记者在古美社区卫生中心采访的时候,正赶上他们举办一场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课堂里坐着近百位居民。全社区那么多居民,该组织谁来听呢?该中心的同志介绍,他们开发的软件模块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体检、初筛来分辨出哪些是高危人群,到时候只要通知高危的那部分人就可以了。原来,是那张小小的“健康卡”在发挥作用。
第三步:开发社区卫生中心内部管理程序
为了人员考核和卫生经费投入的改革调整有技术支持,闵行区开发了医生服务质量考核等管理模块,为医务人员配备了“绩效卡”。通过刷卡,医务人员每次工作内容都记录到数据库,信息系统可实时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类卫生服务量、医务人员工作量、药品使用情况等报表。医务人员干多干少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和“优劳优得”,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古美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储继志说,过去计算绩效考核分配时耗时耗力麻烦得很,现在在电脑上半个小时就轻松搞定。
在信息系统和数据报表的支持下,闵行区改变以往按区域人口拨付预防保健经费的办法,按照各社区卫生中心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量,以项目化购买服务的方式拨付经费。政府投入方式的变化,大大调动各个社区卫生中心的工作积极性,各中心也从原来重业务收益转到重服务数量、质量和居民满意度。
第四步:建起连通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网络
为了在区域内实现居民医疗和健康信息共享,闵行区建设了区层面的卫生数据交换信息平台,并将软件应用终端连接到区域内每个医疗卫生机构。硬件上,通过部分铺设光缆专线,部分借助文广、电信等网络资源,构架了覆盖区卫生局、各专业站所、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中心和站点的信息网络。目前,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都可远程读取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共享居民检查和治疗等信息,从而为减少重复检查和不合理开药提供了信息支撑。
第五步:设立居民自助健康小屋
该区设立自助健康小屋,鼓励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灵感来自银行遍设街头的ATM机。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人们会不会接受健康自助服务呢?今年6月,闵行区率先在虹桥社区卫生中心和古美社区卫生中心建立自助健康小屋,依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自助服务。这种现代自助式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居民健康自测”、“居民健康自助管理”和“居民互动门户系统”。社区居民自助操作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检查结果将自动存储在居民的“健康卡”内,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系统,随时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这些数据也将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利用,开展疾病筛查,确定疾病高危人群,社区医生将对指标异常的居民及时进行健康干预和实时追踪,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令居民诧异的是,“健康小屋”里的所有检查项目竟然都是免费的!许速算了这样一本账,每间“小屋”的各项设备政府投入不过几十万元,维护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平时一两个工作人员就可以打理,它却可以吸引大量的居民频繁地前来自助体检,每次体检的结果都自动生成保存,长此以往居民就会养成关注自身健康的习惯。“想想看,如果要下到社区去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全区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 我们要的是通过让居民主动参与的健康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从‘医生主导’跨向‘医生居民互动’这样一个重大的进步。”许速说。古美“健康小屋”的管理人员戴静文的介绍印证了这一点:“‘小屋’开张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日均一百多人前来体检,已累计7000多人次,生成的数据达3.5万个。”
三个收获是“定心丸”
跨出五大步后,再回过头看那五大难题,许速轻松地说:“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们已经找到了‘金钥匙’”。
闵行区卫生局曾组织专题调研,了解这把 “金钥匙”在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引起的反响,结
果显示——
首先是居民对“信息化社区卫生服务”的接受度非常高。
他们反映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度明显提高了。居民说,有了健康档案,医生对他们的病史一目了然,记忆力不好的老年人就不用背病史了;医生对病情十分熟悉,居民们看病很放心。
古美五村一位90岁居民患有多种慢性病,以前要定期上医院,每次看病费时又费力,现在签约医生会及时提醒,并随叫随到上门服务。不少居民反映,一般小毛病几十块钱就能治好,医疗费用比以前节省不少。
其次是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收入同步提高,工作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医务人员反映,以前随访1个病人要填3份材料,现在只要刷卡就行了,工作价值进一步提高;原来辛苦整理的健康档案扔在房间里用不上,现在每次服务信息都可以让同享使用。看来,信息技术的确大大减轻了他们不必要的工作量。
在古美卫生中心,负责儿童计免工作的陈静说,现在儿童计免的工作量增加了40%,过去忙的时候,登记、填表、核实、取药、注射一条龙下来要四五个人手,现在登记、填表、核实一刷卡就好,取药时电脑会认条形码,只要一两个人就够了。
医务人员普遍认为,新的考核机制更加公平合理,工作强度大大提高,但收入也明显增加了。像古美的社区医务人员信息化建设前后平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左右。原来4名担心利益受损而调离外区的防保科医务人员,又申请调回来。
另外,社区卫生中心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社区卫生中心主任们反映,信息化建设减少了报表编制等不必要工作,将原先主要从事报表编制的防保医生解放出来,下沉到社区一线,缓解了目前社区卫生中心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中心可以对医生开药情况实时监控分析,“一有人开大处方,重复检查配药,我们就马上知道”,“还可以比较同一病种,不同医生开的什么药、几次治好病人”,很好地支持了医保费用的总控管理。积累了五条经验
回顾闵行区这几年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 “革命”所走过的道路,许速概括了他们的认识——投入要算账该区估算,这项信息化工程建设初期投入近3000万元,但每年运行维护费用仅50万元,考虑到它所节省的人力成本,大幅度提升的工作效率和群众所享受到的便利,这个账,划算!
适型很重要所谓“适型”,就是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实需求。
认识要同步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了解、认识、感受到这场“革命”给社区卫生事业带来的发展和给广大群众带来的实惠。
开发要前瞻要认清居民健康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
时机要把握要把握当前政府大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大好时机。
前景无限好
闵行区尝到了信息化手段带来的好处,也为他们绘就未来的社区卫生发展蓝图加了一把劲。许速这样描画该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前景:
——要推动纵向资源整合,实现社区和市区二三级医疗机构信息贯通,数据互传与调阅,实时数据查询。
——要在繁华地段、街道开辟建立更多的“健康小屋”。
——要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从下到上都认可的诊断中心。
——要建立专门的网站,实现与居民的互动,让居民实现真正的自助健康管理,像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计划免疫确认这些事情都在网上搞定。
2.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二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和谐社会
“十二五”时期,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 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社区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老弱病残, 社区服务的内容也不仅仅停留在解决邻里纠纷。社区服务的理念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社区管理、服务融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 依托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借助电脑、电视、电话, 做到了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事业社会化、社区服务网络化、工作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文明城市、和谐城市作出了很大贡献。这几年,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 社区总数在迅速增加, 目前全国有6, 923个城市街道, 8.7万个城市社区。城市人口的扩张、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断对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 不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有的社区设备不全、配置低;有的社区硬件虽好, 但利用率不高;有的社区专业人才匮乏。更为甚者, 社区信息化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还未做到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因此, 做好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是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 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社区信息化建设, 简单地说, 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社区的管理、服务, 从而使传统的社区管理、服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 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一) 要加强宣传, 提高认知度、认同度。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是社区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推进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虽然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 但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单靠政府是不够的, 必须有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 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 发动全民共同参与。经随机调查, 有些居民甚至不知自己属哪个社区, 不知社区门朝哪开, 不知社区主任男女, 更不知社区信息化为何物。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在居民中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文艺表演等来传播信息化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社区的板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传统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 开展问卷调查, 介绍社区概况, 使人们了解社区信息化发展将给居民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 让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者和使用者都能充分认识到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 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生活态度、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多方面适应社区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社区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 把现有的条件用好、用足。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邀请本社区的行家对居民进行电脑网络知识的培训, 也可组织大家到其他的社区参观、学习, 普及信息化知识, 努力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社区直接面向居民, 面向每个小家庭, 要让所属居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使居民以居住在本社区为荣, 进而关心社区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 必须正确处理社区内各种利益关系, 引导居民由旁观者变为社区建设的操作者。社区信息化建设要做到家喻户晓, 并指导居民积极利用其建设成果。服务流程越简单、越明了越好;信息的发布、更新越及时越好。系统的操作性能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参与热情。不能搞成“语音提示”类, 忙活了半天告诉你“系统正忙、稍后再拨”, 让人生厌。社区网站力求体现“亲民、惠民、便民”的思想, 既服务于民, 又便于社区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和谐理念。在社区网站上开设多个论坛, 让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个相聚的地方, 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只有居民的认知和参与程度逐步得到提高, 社区信息化工作才能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拓宽信息化建设思路, 提升社区服务新形象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同样, 建设信息化的社区也要打破条条框框, 理念由“管理型”转为“服务型”, 机制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社区信息化建设决非“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联网”那么简单, 而是需更多地注入人的因素, 更大程度地发挥管理者、服务者的主观能动性, 广泛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注重公平、公正、效率、人性。
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向上级各部门传送资料、数据, 打打报表, 减轻社区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接收上级各部门的指示, 今天清除城市污染, 明天打扫卫生死角;信息化也不意味着“足不出户, 能扫天下”。相反, 社区工作者要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居民面对面, 从情感上拉近双方的距离。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应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架设居民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高速公路, 社区工作者要把为居民服务当成自己的一项本职工作, 适应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信息神经延伸至每一户家庭。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要涵盖社区居民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重点关注四种人, 即老人, 小孩、残疾人, 病人。许多老人退休闲不住, 为大家服务的热情很高, 他们格外注重精神生活, 如果社区引导得当, 这肯定是一支有一定影响力、战斗力的“夕阳红”队伍。他们义务巡逻、保护古井、检查网吧是否容留未成年人、组成多种娱乐团体等等, 他们老有所用, 老有所乐, 生活充实而快乐。幼儿、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对他们的管理不容忽视, 主要是安全、学习、娱乐等方面。不夸张地说, 近几年, 经常听到、也亲眼看到三、五岁的孩童独处家中、从楼上摔下来的事情, 还有玩火、吞食异物引起窒息等等, 管好他们就是调动了其家长的积极性, 这些家长年轻有为, 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早在2008年就在首批16所社区设立了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挂牌开课, 请全市中小学优秀教师利用休息日轮值在各个社区, 辅导普及各类知识, 初步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再利用。对社区的低保家庭, 除了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 更重要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慰藉。
服务项目的增加是否意味服务成本的提高?不是。理由之一:每个社区都有很多的能人, 关键在于能否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建立服务时间储蓄银行, 立足长远, 凡开户有“余款”者, 在本人或其家人需要的时候, 享有获得别人义务服务的权利, 一些细则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拟订、完善, 宗旨是调动服务者的积极性, 秉承“好人有好报”的思想,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这样, 邻里之间的关系自然和谐、亲切。理由之二:充分利用所在城市的大学人才资源。社区可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 为他们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 对学生本人来讲, 既陶冶了情操, 又提高了能力, 为将来步入社会积累经验。这又是一个多赢的良方。
社区信息化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准”和“灵”, 这需要靠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保证, 一方面建立“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确保社区信息化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 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求各社区街办把社区信息化工作作为社区示范建设和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纳入到社区综合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并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情况纳入社区建设总体情况进行考评, 任务分工到人, 责任落实到人。
三、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
“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推进社区信息化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社区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推进社区信息化使每一位公民能够及时、方便、低成本获得政府提供的服务。
为此, 政府要高度重视, 统一思想认识, 从组织机构和思想认识上保证社区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进一步加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 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选聘优秀人才, 通过法定程序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逐步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吸引有抱负的青年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工作, 并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社区信息化建设队伍, 以便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和功能, 真正实现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工作成本, 提高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作为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做到建设有位置、计划有项目、长期不落后, 努力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 进一步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加强政府与百姓间的信息沟通, 对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 真正让群众满意。依靠信息技术, 建设数字化社区, 提高社区管理效率、提升社区服务形象。以社区管理为龙头, 社区服务为重点, 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广泛应用。社区信息化坚持“方便基层, 服务百姓”, 注重于应用服务, 积极开展网上便民和互动, 老百姓鼠标点点、遥控器按按、电话打打, 轻轻松松服务送到家。努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与社区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每年, 由评审机构为社区评定星级, 调动各社区晋级积极性, 形成社区信息化建设良效互动的长效机制。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政府干预固然重要, 但社会力量也不容忽视, 大力号召民间团体、企业等共同参与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本着务实的思想, 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如为社区培训专业人员, 无偿提供一些设备等等。
四、结语
社区是各类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与长足发展, 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就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区、创新型社区, 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各城市社区之间相互借鉴, 通过探索实践,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化社区服务。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有理由相信, 作为领导者、实施者一定会抓住契机、迎接挑战, 做好政府、街道、社区、全体居民的协调工作, 实现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又一次飞跃。
参考文献
[1]王苹.做好社区信息化文章[N].江苏邮电报, 2008-8-12
3.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三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工作是在新一轮医改的情况下开展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安排,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整体进展、加快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1]。
1先进地区疾控中心与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联系
第一,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一是在构建的信息平台上为辖区人群建立统一、规范的终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能及时更新,提供共享信息,并逐步扩大网络化管理,为社区的疾病控制工作与考核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基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通过网络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便捷。居民还可通过网络直接与社区医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互动,并查询将要举行的健康讲座。
第二,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是老年人保健工作的开展。上海、重庆的某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做到了通过信息平台对辖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把定期的门诊检查、健康小屋的自助检查、社区医生随访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的结果及时整合至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使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变得方便和快捷,全科医生则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测出的系数,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体质辨识,为体检者量身设计健康指导。二是在预防接种工作上的应用。以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他们通过网上预约、网上付费、疫苗条形码的采用等信息管理手段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如果未接种现象,则系统一方面对工作人员予以提示,另一方面又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对漏种家长予以提醒,保证了疫苗接种工作的便利性、疫苗使用的正确性和免疫后的可跟踪性,方便了查询,还避免了漏种现象的出现,做到了既方便接种人群,又方便了生物制品管理;三是慢性病管理。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档案电子信息化的网络管理,提高了管理率和控制率,体现在:系统的终端每月定期向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自动弹出随访提示、血压波动曲线、用药史等相关信息,并且疾控中心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动态掌握社区居民慢病的分布情况,使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控制,成功的案例是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肿瘤初筛防治管理工作,他们目前管理六癌(大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胃癌)高危人群3145人,在2011年确诊六癌肿瘤患者38人,其中17例属于癌症早期,早发现率达到40%以上。
2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成功运行模式
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比较有代表性,该服务中心于2006——2009年其间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工作,使之成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eHR)的建立是该项工作的重心),其具体的运转流程如下:辖区内居民使用該地区居民健康卡为服务工作的起点可以到社区服务中心,也可在家通过网络预约挂号,进行健康检查或就诊,或者在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刷健康卡自助体检,所得到的医学信息,经卫生信息服务平台自动传送到该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中,并整合成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相对应的内容。而依托于信息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不同于传统的健康档案,它的特点是一点(源)采集,多点综合利用,具有在线、实时、连续、整体、便捷等优点,通过它完全可以了解该人一生的所有医学信息,还可以掌握该区域内的人群整体健康水平与疾病发生状况,如在高血压的管理上,通过它既可以了解某个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曲线图和反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用药情况,又可以了解区域内人群的患病数、管理率、高血压管理人数与全市对比等相应数据,使慢性病业务要求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控制流程,建立统一科学的社区慢性病管理程序,还可以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开展绩效考核,达到了对传染病和慢病控制效果好、降低成本、管理率高、覆盖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效果。
3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需要克服的问题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3.1“信息烟囱”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所谓“信息烟囱”是指实施了局部信息化应用,与现有系统之间可以沟通,但是由于数据提供水平与相对应的接受水平不对称,造成的信息沟通不畅,使系统本身所拥有的信息无法与社区共享,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步较快,由国家控制的单一信息系统,已不能很好地同整个网络系统融合,如、属于疾控中心的疫情、计免、慢病等专报系统都是。
3.2未能做到与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共享由于“信息烟囱”及其他原因的存在,即便是上海等信息化开展较好的地区,也未能充分地与医疗单位达到信息共享。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随着患者的任意一次就诊而不断丰富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内容,使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以随个人的就诊和体检而更新,达到一个便于社区团队动态了解患者个体病情发展并充实其健康档案的目的。
3.3目前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单位基础条件较差,从事信息工作所需的设备以及人员素质都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少。二是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网络不健全。除了上述提到的“信息烟囱”外,还有医疗机构没有做到与社区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如果这两个方面被克服,那么将会极大地促进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4疾控中心推动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4.1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的开展离不开政府。因此,疾控中心一定要依托卫生行政部门,才能在该项工作中做到整合各项卫生业务需求和资源,打破业务领域壁垒,实现与医疗单位等部门的信息共享。
4.2加强疾控中心内部的部署,突出工作细节在该项工作的技术准备阶段,单位内部一是应当反复推敲专各报系统的工作细节,明确社区卫生工作信息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认真与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探讨。这样做,一方面是该项工作在开展后能够走工作捷径,另一方面,对目前实在无法介入的专报系统,也可准备好完善的预留对接预案;二是组织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
4.3改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模式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从条变块”的改变,做到信息一体化,达到一个疾控中心与基层单位在工作上即简化了工作程序又便于开展业务指导和管理以及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的多赢新局面。
参考文献
4.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沟通交流制度 篇四
1、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部门要开展卫生诊断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了解和掌握各社区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主要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高危人群分布规律,并针对卫生诊断中发现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居民中存在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干预活动,注重效果评价。
2、明确职责,协同联动。与计生部门联系,核查出生人口和已婚育龄妇女等数字信息。
3、与居委会联系,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健康宣传服务,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健康保健活动。
4、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以及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向辖区居民公示免费享受的项目和内容,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并接受社会和居民监督
5、公共卫生信息:⑴传染病信息,⑵计划免疫信息,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信息,⑷居民出生死亡信息,⑸精神病患者信息,⑹出生缺陷、残疾人群和低保人群信息,⑺妇女疾病信息,⑻辖区食物中毒、职业危害及饮用水污染信息,⑼外来人员信息,⑽健康档案中统计、分析、汇总的信息。要遵照相关信息的管理要求,按时限、标准发布。
5.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五
监理工作报告
一、项目概况
“贵阳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项目”项目经过招投标确定承建单位为贵州中科盛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腾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慧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阳金春晖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11月19-22日分别与各施工单位正式签订施工合同,合同总金额为307.2万元,在合同签订后承建单位提交了详细施工组织方案、施工进度计划,经我公司现场监理部审查上述提供的资料和核查现场准备情况,确认承建单位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满足开工条件,报经贵阳市政法委同意,于2010年11月28日下达了开工令,项目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建设符合我市基本情况,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立足街道、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权限明细、配置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并有效的改善社区工作管理和服务的环境,搭建为百姓解忧的社区服务平台和社区综合信息平台,为新时期社区工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履行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具体目标有如下三个方面:
1.建设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尤其是社区公共服务,以
满足居民公共服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2.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
3.整合各区现有数据。逐步构建统一的数据库,现实集中管理各类基础、业务数据。保证数据使用高效、稳定、安全和可靠。
二、质量控制
1.设备到场检查: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和监理工作程序,采取了会同建设单位进行合同设备材料进场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实施过程中共进行了3 个批次的设备检查,出具开箱检验报告3份,(详见设备开箱检验报告资料,时间分别是2010年11月28日、12月15日、12月21日);
对主要设备采取与厂家联系核对设备是否通过正规渠道进货,以保证设备的后期维护。由于采取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本项目没有发生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设备和工程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的情况,该项目中进场使用的设备满足合同要求。
2.软件开发方面:
(1)协调承建单位和建设单位完成需求分析工作,该项工作于2010年12月展开,软件开发及数据库建设实施小组在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进行了现场需求调研,并且考察了婚姻系统、老年人管理系统做得较好的地区,根据“贵阳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系统项目设计方案”的要求,编制了《贵阳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系统需求说明书》,获得了建设方的认可。
(2)督促承建单位以《贵阳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系统需求说明书》为基础编制了《贵阳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系统需求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等文档,开始了贵阳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系统软件的编程设计工作,2011年3月完成了全部功能模块的代码编制,4月开始内部评审和测试工作,5月在建设方进行了部署和环境调试。根据建设单
位要求需要导入全市三个区的婚姻数据约64万条但由于部分数据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导致一些原始婚姻档案数据无法取得,实际完成约36万条;
(3)2011年5月,承建单位基本完成软件开发工作,并按相关标准提交了软件测试计划,并进行相应的测试工作,详见软件测试报告。
3.系统安装调试:主要采取旁站监理的方式进行,督促承建单位做好设备安装调试记录,对存在的问题严格要求承建单位及时完善,从3月中旬开始,监理单位会同承建单位对信息系统质量进行了检查,主要依据是GB50339-2003《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和GB8567《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及行业标准,在此过程产生了设备安装质量检查记录、服务器安装调试记录表、存储设备检查记录表及软件功能检测记录等文档。经过检查,系统满足设计及合同要求。
4.项目验收准备工作的监理情况
(1)从2011年5月起,承建单位开始进入项目验收文档准备工作,根据建设项目的相关程序和文档标准,监理配合承建单位对工程过程资料、设备安装资料、系统技术调试资料、系统软件开发资料等进行了全面的监督和审核。项目文档满足验收条件,并于5月18日会同三方对项目进行了初步验收,验收结果可详见初验报告。
(2)2011年9月,承建单位提交了验收申请表,在对验收资料及系统进行仔细检查后同意承建单位提出的验收申请。
三、投资控制
我公司现场监理部根据建设单位和各承建单位签订的工程合同中所确定的工程价款307.2万元,作为投资控制的总目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方严格按照监理流程进行了项目投资的审核工作,严格按照资金支付流程进行资金支付的审核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各方的积极配合下,该项目无变更,项目整体投资未超出预算投资。
四、进度控制
对进度的控制,主要是根据工程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签订的工程合同中确定的工期为总目标。该项目合同于2011年11月19日签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公司现场监理部根据合同和业主的要求,认真审核了承建单位的“进度计划”,并分析了具体工程量和承建单位的技术水平,要求承建单位制定相关保证措施并严格执行,要求承建单位每周汇报工程进度及下周工作安排。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实地巡查工程进展情况,当发现未完成工程计划时,及时通知承建单位及建设单位。
综上该项目基本满足合同工期要求。
五、监理建议
1.承建单位应加强对建设单位的培训工作;
2.建设单位应规范原婚姻档案数据录入整理的部分同时承建单位应承诺在数据规范后继续完成该项工作。
六、监理评价
承建单位已按合同、设计、需求分析及国家行业规范要求,完成了施工,总体质量较好,监理方认为该工程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工程合格。
七、监理总结
在对贵阳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项目的监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贵阳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系统需求说明书》为主导,以合同及国家标准为依据,参考行业、企业标准为辅助的方法,圆满地完成了监理工作。
贵阳计通集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6.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六
2015年4月28日,县政府在县委党校会议室召开了2015年全县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暨培训会议。会议由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周成主持,闫旭副县长到会作重
要讲话,闫县长要求各地、各单位务必进一步提高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识,就做好2015年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出了5点要求。一是要组织全科团队、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制;二是要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三是要严格绩效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四是要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知晓率和满意度;五是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乡镇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主任)、分管院长(主任)、主管会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分项目负责人、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孟庄矿、毛郢矿医院)领导和分管领导、主管会计;县卫
生局、县财政局分管领导和有关股室负责人、县民生办负责人等29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县卫生局局长王武中、县财政局副局长李天真代表政府购买主体与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承接主体共290个单位签订了《关于政府委托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合同文本》。
会议培训由卫生局防保股股长张长纪主持。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各项目管理人员就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考核细则、项目服务规范、资金使用管理等内容进行了系统业务培训。
7.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5~6月参加广东省2014年城乡全科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力建设师资培训班的来自广东省21个省辖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300人。
1.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是公共卫生管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是一种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从而有效获取调查信息的方法。 调查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调查的真实性和适用性[3]。 本调查按照研究内容需要 ,确定调查对象为广东省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
1.3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复本信度法,要求同一组被测者填写两份问卷复本,两份复本之间的内容、格式、难度和提问方式一致,但表述方式各异。 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即等值系数。 以随机抽取、实地发放以及不记名的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保障体系、基础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信息化绩效、培训现状及满意程度七个方面[4,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问卷率为92%。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人47人 ,占17.03%;科室负责人77人 ,占27.90%;全科团队长36人,占13.04%;团队成员116人,占42.03%; 管理人员68人,临床医师93人,公卫医师58人,护士3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5人;高级职称27人, 中级职称114人,初级100人,助理职称24人,其他11人;男135人,占48.91%;女141人 ,占51.09%;平均年龄37岁,大部分在30~45岁。被调查者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层和全科团队在岗人员,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总体状况。
2.2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保障体系、基础建设情况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76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 有215人认为所在单位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只有61人认为不重视。 认为非常重视、比较重视的比例,管理层和非管理层分 别是70.59% 和80.29% ; 高 、 中级职称 者和初级 、 助理及其他职称分别为79.43%和76.30%,占绝大多数。 关于日常 工作内容 情况采用什么文档进行记录的问题,主要是电子文档,其次是数据库文档和纸质文档。 在单位信息化过程中的投资力度上,153人认为投资力度大,但收效不够明显,其次是投资力度小,但定期会有投入。 见表1。
2.3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应用与安全情况
目前,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62.32%全部或多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124人认为,社区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基本合理,但有改进的空间;也有56认为只是满足简单功能、支持业务需求,使用效率一般; 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安全方面,64.86%的人认为网络安全状况较好,只是偶尔会出现问题;仅6.88%人表示,单位根本没有网络安全措施。 关于医疗信息安全方面是否具有应急预案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对部分突发情况进行处理,占57.25%;其次是认为,机构对突发事件响应缓慢,无法及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占24.28%。 见表2。
2.4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中绩效、培训现状
有46.74%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表示,信息化建设对业务传统处理模式的影响在于其提高了医疗流程,33.70%的人员认为影响明显而且效率高。 在信息平台工 作中与上 级医疗平 台间的衔 接度问题 上 , 43.12%的人员认为平台衔接较好 ,但是存在不稳定的情况,而26.81%则表示目前仍无法实现医疗平台间的衔接。 43.12%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单位有不定期培训, 但是员工总体信息化水平一般,29.35%的人员认为员工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2.5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满意度 情况
对目前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满意度顺位为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和很满意。 在对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运行速度、使用便捷度、系统稳定性、用户培训、应用水平、信息安全、在医疗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处理信息系统的突发事件及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满意度调查中,获得满意度最高的是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和信息安全,85.87%的人对这两个方面表示满意或很满意。 关于社区信息系统在医疗过程中的资源共享的满意度,有25.72%的人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见表3。
2.6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情况
针对28项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功能需求调查中,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认为最需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具备的功能依次是预防接种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管理人员认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内容前3位是预防接种管理、健康档案查询、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全科医生认为需要的功能是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全科护士认为最重要的功能有全科诊疗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和预防接种管理;公卫医生认为最需要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具备的功能是基本药物管理、家庭病床与护理和绩效考核; 其他卫技人员认为需要的功能是全科诊疗服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家庭健康档案管理。 见表4。
3 讨论
3.1 加大投入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在经济投入及政策制订等方面都体现出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视。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除了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还完成公共卫生服务,这对医务人员的业务熟悉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次调查中,有77.90%的社区卫生医务工作者认为所在单位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有所重视。 因此应加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不同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改变并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流程,使其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满足实际操作需求[6]。 加大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投资力度,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备必要硬件设备,及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全面发展。
3.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工作人员平时比较少接触计算机类产品,因此应定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提高全体员工计算机操作水平。 对于不同岗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而言,信息系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根据信息系统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人员,可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信息技术管理者,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信息系统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支持;第二类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其职能在于通过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使用, 结合信息系统的利用情况,改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日常工作;第三类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即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者,需要其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及利用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只有这三类人员协调合作,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发挥真正的功效[7]。 因此,加强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培训学习,才能有效把握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
3.3 注重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其影响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由之衍生而来的通过网络窃取个人信息、破坏信息系统、对他人名誉侵权等情况时有发生。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中涵盖了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孕产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症精神患者等人群的随访记录,这些个人信息无法避免地存在被他人侵犯的可能,居民的隐私可能受到危害,因此信息安全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在加快进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应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标准,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特点,注重保护居民的个人隐私,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面维护公共利益[8]。
3.4 建立符合社区卫生人员工作需求的标准化电子健 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EHR) 是利用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疾病调查记录和健康体检记录,对存在隐匿性、临界状态、亚健康的信息做动态追踪,并具有持续积累、动态更新的特点,做到对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9]。 目前,广东省仍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因此,要使用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及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应用软件,注重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信息,通过基本分析,真正地将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的信息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社区居民制订预防干预与疾病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方案,真实有效地对预防和干预措施治疗效果做出评价,同时找出疾病谱、危险因素,进而确定本社区优先防治的疾病、重点干预人群和干预方案,找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切入点,制订本社区卫生服务规划,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真正发挥控制疾病发生发展、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
3.5 使用社区卫生信息统一标准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8.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八
【关键词】社区卫生 药学服务 药师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药学服务是药学人员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技术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依从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建立,一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轨,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筹划、建设、完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已逐渐被广大居民接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药学服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有其必要性。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疗保险政策逐渐向社区倾斜。以北京为例,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北京社区报销比例将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到社区就医。但是在就医人群中,绝大部分都不懂药理知识,治疗疾病用什么药怎样使用都是由医生决定,病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安全有效。[2]开展药学服务有助于满足病人了解自身治疗状况的需求。
社区就诊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2001年4月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标志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3]药物治疗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自身习惯等诸多因素,对药学服务的概念以及合理用药、用药安全等药学服务内容不甚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及易并发疾病,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使用等方面更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关于老年人合理用药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用药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临床医生的需求
社区临床医生被称为“全科医生”。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在家庭、诊所或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在我国,全科医生要承担承担的责任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全科医生的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2010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从2010开始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倾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很大。社区医疗服务人数少、工作量大使得社区医生无暇针对患者用药安全、注意事项等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工作者中有大部分部分是之前服务在各科室的专科医生转做全科,只有小部分是由医学院校系统培训出的全科医生,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所学知识、专长及时间的局限,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的用药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药学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弥补社区医疗工作者自身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药学知识服务的不足,切实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于民的职责。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药剂人员的职责
药师,是负责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药剂师负责监察医生所处方的数种药物中有否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病人的病历、医生的诊断,为病人建议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剂型、剂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时要注意的事项和服用方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部分药师的工作范围在药房窗口,主要工作职责是管理库存、调配处方。无论医院管理人员或是药师本人都认为照方配药,把好药品质量关,就是一个窗口药剂人员的全部工作职责。长期以来在这种模式的束缚下,药师自身的职责已经被弱化。临床药师是药学服务的主体,临床药学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希望药师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社区药师应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4],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发挥专业专长,为患者切实提供规范、合理、个性化的药学技术服务,与临床医生共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社区药师有必要走出药房、走进临床、深人社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临床、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学服务。
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剂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药师缺乏认识,主要原因是社区药师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药学服务需求
4 开展药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有了飞速发展,社区医疗机构转制、建立、人员配备日趋完善,患者就诊率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就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早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除了需要相关政策扶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社区医疗机构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更多实现其职能,吸引就医人群。利用自身的药学专业人员的专长或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开展药学服务,不断满足患者用药所需,可以说是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医疗模式,使得药学专业人员一展所长;也可以促使社区整合社会中有益资源为己所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世芳,辛大卫,张帆.新形势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定位与发展[J].齐鲁药事,2007,26(10):604-607.
[2] 陶一众,许鸿生.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药学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4,3(3):39-41.
[3] 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l):29-32.
9.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九
一、服务礼仪
1、护士妆颜与衣着
1.1护士可化淡妆,衣着整洁,大方自然;
2、护士表情自如,对病人应热情和蔼可亲,一视同仁;
3、让病人及家属认可我们是为他所急,但又能有条不紊,急而不乱,让病人找到依靠的感觉,找到安全感;
4、只要让病人认可我们是一心一意为他们服务,自然就会配合并体谅我们。
二、服务技巧
1、礼仪师第一印象,能让病人信任及找到依靠;
2、与病人及家属有效地沟通;
3、注射
10.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民服务工作汇报 篇十
对社区的广大居民主要以健康问题,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劣确立健康行为为目标,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健康教育热线、办宣传专栏等方式,开展面向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教育宣传,宣传免疫接种、疾病预防、无偿献血、生殖健康、禁毒控烟等。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十余次。通过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卫生科普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树立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小病就近、在病就好的观念。
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对各种疫苗规范管理、规范接种.为辖区居民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等。
积极推行全科、全日、全程服务,鼓励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亲情式的服务关系,在所辖的每个居委设立一名责任医师、一名责任护士和一名责任领导.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职能主劢走出医院,融入社区。社区居民已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意识。
抓好重点人群的社区保健,对辖区内儿童建立档案,对 体弱儿进行重点监测和营养指导的专案管理;对孕产妇进行了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对社区精神病人,定期跟踪服务,实行劢态管理。
社区
11.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在哪儿 篇十一
免费体检 社区中心责无旁贷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得更多的,就是配合健康档案而进行的各种免费的体检服务。
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疾病谱特点——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等患病率相对高的情况,辽宁省沈阳市大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包括血压、心电图、血尿常规、胸透以及中风预报等项目。“通过免费体检,对部分疾病实现了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很有意义。”同时,大南社区中心还与辖区内90岁以上的老人签订了医疗契约合同,由家庭医生每月上门一次,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并指导其日常生活行为,提醒其做好功能锻炼、饮食调节等。
个性化体检 尚需进一步探路
上海交通大学鲍勇教授介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有一种常见的免费体检服务是依托科研项目或民心工程展开的。但相对来说,为重点人群(老人、儿童、妇女等)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在档案建立后,社区还应对此进行持续管理。
“社区体检跟大医院做的体检套餐是两码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在不适合开展个性化体检。”鲍勇不甚赞同时下某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尝试推出的个性化体检服务。他表示,个性化体检项目对检查仪器的要求比较高,目前许多社区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由于个性化体检不属于基本医疗范畴,也不属于公共卫生,它会涉及经济利益,由社区来承担,路子会走偏。当然若未来社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相关条件,还可以进行探讨。”鲍勇描绘了理想中的程序:居民的个性化体检到大医院或专业的体检机构做,由此生成的健康档案则归到所属社区持续管理。
12.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十二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社区服务,构建策略
1 社区信息化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1.1 社区信息化内涵
社区一词最早来源于社会学,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 最早提出了“Gemeinschaft”即社区的概念。其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并由于地理位置、学术背景、个人差异等因素, 其概念也进一步泛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学者普遍支持的:社区是一个群体, 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组成;还有日本学者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
基于国情和政策的需要, 中国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办发[2000]23号) 中首次明确界定了“社区”的概念: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进行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它的管理机构是社区居委会, 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本文所研究的即是这种物理层面上的社区。
随着网络信息化对社会的冲击, 被称为小型社会的社区, 也必然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 是被动地经受信息化的冲击, 还是主动寻求改变, 以适应信息化的到来, 寻求更大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 国家从战略角度上予以了回答。自2005年以来, 由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现工业和信息化部) 牵头协调, 会同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安部等多个中央部委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相关工作。民政部与国信办也共同界定了社区信息化的概念: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社区信息资源, 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过程。
这些政策和行动都充分显示了社区信息化在当前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 要在政策基础上深入分析社区信息化的内涵, 把握其本质属性, 这对于把握信息化社区的研究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社区信息化建设意义
社区信息化建设在经济社会逐渐转型、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以及共享、融合、互联互通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迈开了坚实的步伐。[1]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社区负责人等按照政策指示确实在做着社区信息化工作, 但要问到为什么这么做,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却未必能得到很好的回答。因此, 弄清楚为什么而做, 对于下一步工作做什么、如何做都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2007年, 民政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中, 明确提出了社区信息化的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提高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工作效率, 促进社区居民自治, 沟通社情民意, 化解社区矛盾;有利于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 促进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效覆盖到社区;有利于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提升社区服务发展水平, 改善服务质量, 方便居民生活。”这从政策高度指明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信息年鉴———2007》则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意义定义为:是社会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加快社会建设的手段、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检验尺度。[2]如此明确地提出满足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多重需求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定位, 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最恰当的意义表述, 也是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把握的方向。
2 社区服务概念及特征
2.1 服务及社区服务
服务一词在生活中并不陌生, 但它的定义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期。从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AMA) 定义的“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到1990年格鲁诺斯给服务下的定义“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 在顾客与服务职员、有形资源等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 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3]在我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服务是指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满足接受服务对象需求的过程。[4]它强调服务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宗旨。
社区服务作为服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在秉承服务定义的同时, 又有着其独有的概念界定。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中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定义是: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 以社区居民、驻居单位为服务对象, 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 政府引导支持、多方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5]这个定义在“服务”定义的基础上明确了“社区服务”中的服务提供者和享受服务的对象, 并进一步细化了服务的内容, 为社区服务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截至“十五”末期, 全国社区服务中心已达8 479个, 一般社区服务设施194 796个。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十五”末期, 全国已有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30多万人, 兼职工作人员50多万人, 社区服务志愿者1 600多万人。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老年人、残疾人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也被逐步应用到社区服务中。这些都是在社区服务工作中所取得的卓越成果,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社区服务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等现实, 需脚踏实地切实做好社区服务工作。
2.2 社区服务特征
传统的社区服务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提供的一种支持性活动。其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这种服务不是完全的自发性行为或者自愿性行为, 而是有系统有组织的服务体系。传统的社区服务中, 确实不乏很多自由组织的身影, 他们从自己本身的需求出发, 往往能更好地贴近社区成员的需要。但这种服务形式由于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管理者注意力转移等原因往往很难取得持续的服务效果。由政府或企业出面, 能够更加系统地组织资源, 建构持续长久的服务体系。
(2) 这种服务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经营性服务, 它往往是完全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形式。社会经营性服务, 其提供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酬劳, 或通过服务创造某种环境, 以促使受服务者接受其它派生项目, 从而获得利益。而社区服务是服务组织基于社区成员的需要, 采用互助或共助的形式予以服务, 这种服务往往是完全免费或低收费的, 因而更受社区成员的欢迎。
(3) 这种服务针对的是全体社区成员。这里面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社区服务的对象, 即享受服务的客体是全体社区成员,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 就应该享受到特定的社区服务项目;二是社区中的成员也应该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 即在享受服务的同时, 社区成员也应该以提供者的身份为社区服务作出贡献。这也是社区服务免费或低收费背景下必然要作出的选择。
3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策略
社区信息化服务作为传统社区服务的衍生形式, 在继承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由于其信息化的特定环境, 必然有其独有的特质, 这是区别于其它社区服务形式的本源属性。在这里笔者以“芜湖96365老年社区现代服务平台”为例, 探讨当前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的基本策略。
3.1“96365”服务平台
在分析其结构之前, 首先需要对该平台有一个认识。“芜湖96365老年社区现代服务平台”是针对中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满足老人群体的特殊需求, 以云呼叫中心为核心, 以本地资源有效聚合为依托, 采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手机基站定位技术等, 将智能服务终端、位置服务平台、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 给老人提供紧急救助、远程监护、信息推送、家政事务等服务内容, 构建响应及时、方便快捷、精准有效的个性化、人性化老年社区现代服务平台。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该平台本着“智慧生活, 融合服务”的理念, 以政府组织、企业操作的方式进行运营。接受服务的对象主要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终端进行服务需求的操作。终端的来源主要有3个渠道, 分别是政府为孤寡老人购买、子女为父母购买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捐赠。提供的服务分为4个方面, 分别是社区、街道的老年活动、加盟商提供的服务、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及志愿者组织的服务活动。
3.2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策略
传统社区服务的3个本质特征是从服务组织者、服务方式和服务对象3个方面来界定的。结合社区信息化服务的特定背景, 通过对“芜湖96365老年社区现代服务平台”的调查分析, 对于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模式构建, 在以上3个方面的基础上, 还有以下几点构建策略值得借鉴。
3.2.1 政府组织, 企业运营
由于社区信息化服务具有信息技术的特征, 必然要求投入足够的信息资源, 其中既包括手机终端等硬件资源, 也包括信息资讯等软件资源。但并不是投入资源就完成任务了, 如何利用资源进行高效服务才是真正需要把握的重点。这要求服务组织者不仅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 更要有管理、利用资源的能力。通过政府出面组织, 不仅能体现政府的统筹能力和监督服务的有效施行, 而且有利于消除社区成员对于这种新型社区服务模式的排斥感。而企业运营则能够充分发挥企业敢于创新的特点, 利用新技术为社区服务提供新的动力。
3.2.2 吸引加盟, 立体评价
“96365”服务平台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加盟商的引入。社区信息化服务作为一种虚拟技术的现实运用, 真正要做到对社区成员的服务, 还是要体现在对具体生活问题的解决上。服务平台在构建时可以吸引本地稳定的商家以加盟的形式进驻平台, 平台以资源调节的方式给有需要的社区成员安排最合适的商家进行服务, 并进行追踪, 监督服务质量。接受服务的社区成员也可对商家进行服务评价, 以此建立双方的评价机制, 引入信用评级策略, 对信誉较高的商家多推荐、多派单, 提高商家的服务热情。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这种服务的操作模式不仅可以最大规模地容纳不同类型的商家加盟进入平台中, 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 而且能够扩大商家的影响力, 以半公益的性质增加稳定的客户量, 实现共赢的局面。
3.2.3 技术引领, 科学选择
社区信息化服务不同于其它形式社区服务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96365”服务平台以安徽锐泓电子和中国电信作为技术支撑, 通过云呼叫、GPS定位、体质参数检测等技术, 支撑起了整个服务框架。这些技术都是针对具体的服务内容来应用的, 如GPS定位主要用于对接受服务者的位置确定, 以便随时掌握其动向;体质参数检测主要用于对接受服务者的身体健康指标的跟踪检测, 再将信息定期发送给加盟的医疗机构, 用于分析其身体健康状况。因此, 在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过程中, 根据本平台的服务内容合理选择技术, 能够极大地减少资源浪费, 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3.2.4 共同参与, 信息培训
社区服务最终必须落实到人这一主体上, 这是根本目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也要求人的作为, 其中不仅包括提供服务的人, 也包括接受服务的人。“96365”服务平台由于其所针对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 其信息技术能力有限且学习能力不足, 因此其终端设备上都设计有最简单的一键求助, 以便进行最快捷的求助服务。而针对所有社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 要想取得更大的服务效果, 就必然要求对接受服务的对象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高端技术的能力。同时作为服务的提供者, 也必须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业务能力提升, 只有多掌握此方面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为社区成员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
4 结语
正如中国社区信息化网站的建站标语所说, 推进社区信息化有利于社区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有利于社区服务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工作协同, 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效覆盖到社区。社区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 交流与服务是社区信息化实践的需求。在这条道路上, 我们依然要劈荆斩棘, 不畏艰难地走下去, 为中国社区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颖.信息化改变社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王颖.社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年鉴, 2007.
[3]百度百科.服务[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3203.html.
[4]潘启灵.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生命之源[J].现代情报, 2007 (7) .
13.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 篇十三
责任者:新民晚报访问次数:1174日期:2010-2-27
一个只有医务员工172人的普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为街道内15万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使群众放心在社区就诊。
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第一步,是建立辖区常住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内容涵盖各项生命指标、疾病史、免疫接种史、健康管理以及就医信息(电子病历)等,使社区卫生服务从原来单纯的“疾病管理”模式转变为全程“健康管理”模式。不少社区居民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健康自检室里免费进行心肺功能、血压、血糖、骨密度等8项健康指标的检测,实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截至目前,累计为社区居民服务4.2万余人次,检查13万余项。
购销分离减轻病人负担
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实惠药,中心利用现代物流,构建药品供应链,实行医药药品存货托管,实行银行信用结算。在实际操作中,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自行补货,医药实现药品“零”库存,降低了药品供应链的总成本。通过购销分离、收支分离,减轻了病人的药品费用负担。2009年,中心门诊药品均次费用为61.34元,门诊均次费用为88.29元,低于上海市门诊的均次费用。
“绩效卡”管理让病人更满意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推荐阅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07-07
社区卫生服务答案308-18
社区卫生服务站08-25
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06-30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08-0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09-14
社区卫生服务实习报告10-16
社区卫生计生服务项目10-16
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11-08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