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研究过程(共11篇)
1.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篇一
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若干问题评述
摘要:评述了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若干进展, 提出了临界生态需水量、最适生态需水量和饱和生态需水量的概念, 探讨了相应的确定方法. 强调了人工植被的建设应在加强对干旱区天然植被格局与生态水文效应、具有水力提升功能植物识别、植物吸收的水分来源、生态需水量及生态地下水位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 从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水文学的角度, 确定干旱区适宜人工植被的种类组成和格局.作 者:赵文智 程国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期 刊:科学通报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46(22)分类号:X1关键词:干旱区 植被格局 生态水文效应 植物水力提升 植物水分来源 生态需水
2.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篇二
一、农村城镇化的外部性问题
周围事物、环境等直接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人们将其称之为农村城镇化过程的外部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为可能会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这些方面的原因:
首先,人口聚集改变了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生态系统循环具有内在平衡机制,外部因素如果完全抛掉,生态系统平衡性可以得到保证;城镇化过程中,城镇集中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且无法向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效进入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废弃物等,这样废弃物与原有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就遭到了隔断,导致有环境问题因素形成;第一是集中城镇有机废弃物,导致城镇环境有机物污染问题的出现;第二是减少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为了平衡生态系统的投入与产出,需要采取化肥等替代物,导致生态问题的出现。另外,城镇集中开展工业生产活动,缺乏科学治理,在一个位点上集中排放出来的三废,如果自然系统无法净化,就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
其次为现代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出现;如投入化学材料,影响到环境安全;开展专业化单一耕作,会影响到保持水土等。因此,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讲,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外部不经济。
二、农村城镇化产生的生态问题
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城镇化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小城镇存在严重的大气污染与水污染,普遍存在垃圾超标现象,加重了生态恶化趋势。具体来讲,具有这些方面的表现:
(一)城镇周边存在着严重的农业污染
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且农膜会产生白色污染;村镇居民在生活中,则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产生;部分农民依然焚烧秸秆,加剧了大气污染;还有部分人员将有机肥料发展为化学肥料,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在每平方千米375千克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过度施用氮素化肥,水体中进入部分化学用品。有多种有害杂质存在于磷肥中,如果对磷肥过度施用,会在土壤中不断富集有害物质,出现生态环境问题。
(二)加剧了乡镇工业污染
部分农村工业企业依然采取传统粗放型的经营发展模式,导致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乡镇企业只有较小的规模,分散布局,且粗放经营,污染到了周边环境。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乡镇企业每天排放出1亿吨以上的污水量,且向水域中直接排放超过80%的污水,严重污染到了河流、湖泊以及水库等。
(三)大量农田被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制约到农业生产发展
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受制于人地矛盾;根据调查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工业达到了700万平方千米以上的占地面积,以砖瓦业为例,消耗掉1300万吨以上的土资源方可以生产出60亿块砖;除了对耕地资源直接占用之外,农村工业的发展,还对大量农田造成了污染和破坏;我国每年有14000万平方千米的耕地被工业废水所污染,可以占据到15%左右的耕地总面积。
三、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对策
新时期下,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将会不断加快,同时也将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构建生态安全型城镇。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在农村城镇化系统中纳入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在过去农村城镇化经济系统中,没有将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没有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遵循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原则,发展农村城镇化,将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以便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科学协调。
(二)做好城镇体系规划
以陕西汉中为例,在城镇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规模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在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中,没有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作用下,对各种问题孤立考虑,全省生产力布局、产业分工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对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阻碍作用。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改革和创新城镇规划体系,如构建城市联盟体,结合实际情况,对城镇规划适当扩大,贯彻集约化发展原则。要贯彻开放竞争及上下兼顾原则来开展城镇体系规划,制定且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
(三)做好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建设
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为生态环境,要想快速发展小城镇经济,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复合性,涵盖了基础设施、生活群体等一系列内容,且紧密相连区域生态系统,要紧密结合水土能源等最大承载能力来配置土地资源,控制开发强度等。在具体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生态优化原则严格贯彻下去,有机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整体生态建设要求,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有机结合小城镇绿化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与规划水环境;对节约环保型建材、再生型资源等优先选用,科学管理废物,降低废物排放量。
(四)对城镇建设、居民生活用地科学整合与规划
城镇各种活动都在城镇土地上开展,因为城镇土地是不可流动且有限的,需要充分重视城镇土地规划、建设等内容。具体实践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除了要保证当前城镇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用地需求得到满足之外,城镇今后发展利益也不能够受到影响,互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之间的关系。城镇要坚持集约化发展之路,不单单是外延扩张空间规模,贯彻合理节约原则来进行城镇建设,规划居民生活用地。具体实践中,需要对城镇用地指标合理确定,实施计划用地;对现行城镇规划有机完善,做好土地综合评价工作;对城镇用地布局合理优化,对城镇地块的利用方式、开发强度等合理确定;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有机调整和优化,做好城镇空间立体开发工作,促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节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结合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贯彻可持续发展之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化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
摘要: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地域逐步向城市地域演变,其能够将本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反映出来,直接推动了当地、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城市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物质财富十分巨大,但是需要将大量的能源资源投入进来,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安全,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桂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思考[J].旅游纵览月刊,2014,5(10):123-125.
[2]赵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安全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9(18):133-135.
3.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篇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生态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一、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城镇化要求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空间形态扩张,产业数量和产业结构增加,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城市化。在实现这些要求的过程中,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历史自然景观遭破坏
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和发展速度,在自然景区进行乱搭乱建,甚至毁坏原有的自然风景区。这不仅没有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而导致自然风景区整体形象下降和游客减少。另一方面,城镇建设过程中旧城改造也存在问题,比如破环原有历史名城,将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不仅损坏了历史名城,破环了城镇化建设中的城镇特色,还导致景区缺乏历史底蕴素养。
(二)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短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第二,土地资源的广泛性;第三,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第四,土地资源短缺的派生性。①土地资源的浪费,主要是城镇建设用地大大增加,大量占用和毁坏耕地;同时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用地结构不合理,也致使大量土地浪费。
(三)污染严重
城镇化也导致了污染的加重,主要有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包括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两方面。城镇人口越来越多,相应地人们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急剧增加,由于缺乏相应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使得垃圾、污水处理不及时,导致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另外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向小城镇转移,这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乡镇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尤其是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显得尤为严重,突出变现为雾霾现象。
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生态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原因,本文将主要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侧面对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一)政府方面
首先是维护部门和官员的既得利益。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强调经济利益,不切实际地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比如建设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和豪华办公楼。其次是政绩考核制度不完善。环境保护是我国政府官员应履行的职责,但我国缺乏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致使底层干部和官员在经济活动中的政府职能错位,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第三是各地区政府之间合作不强。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使得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了区域隔阂。由于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片面强调本地区的发展,盲目发展工业,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使得环境遭受污染。特别是有共同河流经过的各个地区,如果河流上游城市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会影响到下游城市发展,尤以水资源为甚。
(二)企业方面
第一是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社会和环境效益。这是企业的本质。第二是企业技术和设备落后。企业技术和设备的落后是导致城镇化过程中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对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最后是企业职工环保意识差。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的大量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就业,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素质,环保意识较为淡薄。
(三)公众方面
第一是公众环保参与意识淡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城镇人口很多是由农村人口转化而来的,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相对较低。同时他们对于环保参与也缺乏概念,没有认识到环保参与的重要。其次公众环保参与渠道狭小。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片面地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问题,使得人们行使相应环保权利的渠道狭小。在公众中一部分人具有极强的环保意识,但是人们缺乏提出建议、意见、起诉的渠道,不能及时地行使相关权利。再者,公众环保参与权利缺失。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部分公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由于公民缺乏参与环保的相关权利,不能及时地参与环保工作,使得本就受到严重污染的环境变得更加脏乱差。
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生态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对于农村城镇化中的生态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本文主要从政府、企业、公众层面入手,综合全面地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一)政府层面
4.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研究综述 篇四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y 李俊颖LI JUNYING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阶段,它不仅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部分,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都必须为它服务。本文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方法等几方面,借助对课堂过程的观察、描写和评价来探讨“怎样才能使课堂活动更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这个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发展
前言
语言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的话,将会影响到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环节。另外,汉语教学也是一种语言教学,它具有其他语言教学的共性,同时它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下功夫分析,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
正文
一、课堂教学准备的研究 杨惠元在他的著作《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第一章第五小节中将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了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
1、教学需求 :要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准确的理解课本中每一堂课的的总体教学目标;然后分析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能力有联系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些联系中找出进入新知识的切入点作为教学起点;最后要分析教学环境和条件,充分掌握自己将要身处的环境,并以此调整教学活动的安排。
2、教学内容 :①全面了解本课书的各项教学内容,包括课文、生词、语法点、拓展知识等所有内容和对所学内容的注释。②以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老师要把教学内容分拆为不同类别的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③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④对教学内容根据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排序。3.分析学习者: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这些内容作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的依据,设计出适合学生当前情况的教学方案,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后,最重要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李华珍 2001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策略探微)中提出:
1、加强训练的力度,精讲语言理论知识;
2、堂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3、精心设计课堂交际情景。
同时,课堂教学设计又可以分为:
1.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目前的汉语教学中,多数都是依照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进行。
2.语言知识教授设计:语言知识为纲的教学过程大多以设计教授一个语法点的教学过程最为普遍。下面举例说明:
①语法翻译法(章兼中,1983年提出)的教学过程:译述教材大意;讲解语言材料,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并进行逐句逐段的翻译;切合原意的翻译;直接阅读和理解外语课文。②听说法(美国布朗大学教授W.F.Twaddell,1958)的五段教学过程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分为认识、模仿、重复、变换、选择五个阶段。
③全身反应教学法(心理学家James J.Asher, 1988):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发展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教师在发出指令、请学生执行指令的过程中,介绍新词汇。让学生用动作说明他们的理解程度,允许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开口发言。
3.培养语言技能过程
(《汉语研究与应用》崔永华 2007)提出的听力课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创设情景,让学习者在了解相关背景的情况下聆听;预测或猜测(即将听到的话语内容);聆听;答题和解释;评价和反馈;再听(以加深印象)。这种训练方式符合人体聆听理解的真实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听力过程中式主动参与,提高听力能力和理解正确率。
三、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崔永华2008)提出,课堂教学技巧主要包括两类课堂教学行为。第一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比如用实物或图片介绍生词;第二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操练方式,比如通过替换练习让学生掌握新的语法项目。
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很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技巧。比如阅读课主要是训练和提高快速阅读理解能力,一般选用“默读”、“浏览”等技巧项目更合适。
2、(卢华岩,2007)提出:使用技巧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课堂朗读示范有课文朗读示范、领读、点读三种教学策略。
3、应当优先选择交际性强的技巧。比如在解释生词时“道具”优于“图片”,“实物”又优于“道具”,因为说出实物的名称比说出图片上东西的名称更富交际性。
4、优先选用节省时间的技巧。课堂上时间宝贵,特别要考虑选择使用直观的、易解的技巧解释语言点,省下来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要学习的项目和技能。
5、跨文化教学交际策略的使用。
(徐琳 2010)提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对出现“文化不适”的学生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使学生尽快走出来。下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跨文化交际时所需要注意的教学策略:
①解释。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能预见一些有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说明,从文化相似点出发,指出文化交往中的文化误解,解释误解产生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讨论。
②转移。遇到固执的学生不听解释时,教师可以采用转移策略,请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让更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加入对话,分散文化差异的对抗性,避免教师自己和中国文化成为留学生的关注点。
③回避。当老师和留学生谈到彼此文化中时一些敏感话题,老师可以回避不谈,或以幽默诙谐的话语岔开,及时改变现状。但是,如果交际中学生触犯了文化禁忌,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到教师的民族自尊心,教师就应该以婉转的方式告诉学生,而不能一味附和。
(高杰 2009)提出,将交际法中“信息差”的概念运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他认为,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者母语背景、年龄、兴趣、学习目的等不同方面的差异,设计和安排不同的教学情景活动,让学习者在真实自然的场景下感受,逐步填补这种信息差异,使学生获得较为理想的交际能力。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轻学生学习语言的压力,更好地贯彻交际性原则,从而达到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的研究 当前的语言教学有集体授课、小组活动和个别化教学的结合运用,其中小组教学形式又得到特别的推崇和提倡。张捷鸿(2009)提出,合作学习模式直接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的交际完成学习任务,把枯燥的语言训练变成了实用的、生动的交际过程。其倡导的多边互动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各方资源——特别是差异性资源,体现课堂教学的交际性的本质,扩大交流量和信息量,大大增加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机会。
五、教学媒体选择的研究
(胡秀梅、李炜东 2007)提出,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种类的教学媒体有机组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然而在选择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将媒体的表现力与课型的教学重点结合起来,使媒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不同的媒体适用于不同的课堂教学。如动画就适合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语法说明或者需要动态表现的课程,如汉字的笔画笔顺演示,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图片特别适用于文化类课的辅助教学,如民俗课的教学,汉字教学中汉字表意特征的展示。
但是也要注意,媒体种类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于花哨,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45分钟的课堂教学辅导工具最好不要超过三种。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是整个教学的关键。媒体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只能呈现教学内容,不能呈现教学重点,所以在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交流才是最终目的。
六、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杨丹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2009)提出,适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者的责任感,也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对教学的不足加以补充,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保证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和总体教学效果。主要由如下方法:
⑴课上评估:①学生自评(口头回答问题、调查问卷);②教师记录学生课上表现;③学生互评;④教师总结。
⑵课后评估:①学生访谈;②调查问卷;③教师自评,写教学后记。
七、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编制的研究
杨惠元 2007)对外汉语教案的正本包括以下项目:
⑴课型、教材、教师、教学对象、课题; ⑵教学步骤与课时分工; ⑶时间;
⑷目标与要求; ⑸教学重点与难点; ⑹教学过程。
总结
纵观近几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它作为所有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准备,设计到执行,评价做了一个综合全面的分析,较为完整的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技巧和方法做了总结。当然,这次的分析只是一个宏观的总结,是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单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如果想要更细致入微的了解课堂教学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和文献,从专一层次来分析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论文部分:
[1]高杰.“信息差”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 [2] 张捷鸿.把合作学习模式引进对外汉语课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9 专著及文集:
5.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篇五
安康市二中 徐卫东
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市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但目前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式教学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过程”的效率就成为我们一线教师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安康市二中和张滩高中两校五位物理教师携起手来,想在专家的引领下找出物理课堂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摸索出一套提高物理课堂“探究过程”的效率的有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不但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目标,也可为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
本课题组于2013年4月成立,成员有安康市二中的徐卫东、余新明、刘世力老师和张滩高中的陈开康、杨金泉老师。徐卫东老师担任课题负责人。2013年5月上交课题申请书,2013年9月课题被立项,课题组正式开始研究。
首先我们对物理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市二中和张滩高中两校师生的广泛调查,目前物理课堂探究性教学的效率较低,甚至于无法进行。探究性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方面问题:1.学生缺乏良好的探究习惯,探究过程难以达到预期目的。2.学生差异大,因材施教难以实施,课堂管理存在难度。
(二)教师方面问题:1.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探究形式化的现象还普遍存在。2.探究性教学的过程和形式机械单一。3.教师的新课改理论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析研究,觉得要提高物理课堂“探究过程”的效率,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做:1.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2.精心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4.精心设计探究过程。5.合理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且我们精心设计了几节示范课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听课态度和听课教师的反馈来看,效果比较好。
从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得到以下几点反思:
1、探究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元的学科知识,要搞好探究教学,普通中学教师学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及时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能将物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2、课堂探究教学方式更适合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过程。
3、在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下,很多老师还是不能忽略分数的。所以教学评价机制一定要改革,才能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深入的开展。
目前,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研究的目的也已基本达到,结题报告已经形成。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
1、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调查研究以及和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交流,使我们找到了平时物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并且又付诸于教学实践,学生物理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学期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的物理成绩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使我们深受鼓舞,也坚定了我们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信心。
2、课题研究使教师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次课题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老师大有收获,在教学方面更注重新课标的落实,在备课、上课及教学设计中更重视探究思想的渗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同时老师们也注意了平时的教科研活动,在教学方面积极探究创新,讨论研究各种教学方法,设计制作教具并在课后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加努力的提高课堂效率。
3、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参研教师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之前,在教育科研工作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总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东西,不是我们一般教师能做的事。在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课题研究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调查研究、教学实践和总结提炼,全面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4、课题研究搭建了市二中和张滩高中两校物理教学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使我们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探究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多元的学科知识,要搞好探究教学,普通中学教师学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及时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能将物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6.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篇六
实验方案
——沙市区岑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实验背景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班级自主活动、德育活动课、校园文化活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式和活动加大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但我们也看到,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缺乏沟通,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道德难题。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一起体验尝试解决。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尝试将体验感恩、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等活动融入德育教育里,来升华师生思想品质。就此,我校提出“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研究”,希望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教育局《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中的生态体验式德育价值观为主要理论依据; 2.本课题以岑河中学十三五主导课题《农村初中素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主要研究载体,阐述教育教学理念、育人思想和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达到求真求实、学会做人、求知的一种教育方式,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化自己的行为,实现无痕的德育教育,达到有痕的影响;
3.以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改进学校德育教育模式,探索建构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进行学生积极德育教育模式的实践途径、方法和策略,使社会各方面从不同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师生主动创新,科学创新。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在全校范围内控制本研究,采取整体优化的实验措施,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统一操作,构成整体教育网络。3.实效性原则:研究中,实验教师要根据学校的研究情况及研究对象的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采用生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精密结合,立意清楚,教育教学手段多样,便于实验教师操作。
四、课题实验目的 “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的研究”,实现德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教育探索的最主要目标,具体表现为:
1.学生目标——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沟通,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智能发展好的、有德性的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为四有青少年奠定基础。
2.教师目标——教师有专业成长水平和德育创新管理能力,丰富教师人文修养,让工作充满创新,通过实践研究,涌现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
3.学校目标——学校有特色,形成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鲜明办学艺术,创新沙市区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的模式,建设新型的书香校园,亮出创新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的办学品牌。
五、课题实验对象
我校全体师生均参加实验,每一个年级又确定一个班为重点实验班。重点班级为:
六年级(3)班(负责人:穆丽媛)、对比班级六年级(1)班; 七年级(1)班(负责人:杨 伟)、对比班级七年级(3)班; 八年级(3)班(负责人:许 芬)、对比班级八年级(1)班。
六、课题研究内容
现代教育中,生态德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教师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以大大拓宽生态德育的途径。1.贯穿于素养课堂的始终,渗透生态德育教育。
现代教育中,生态德育应当辐射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各学科教师务必充分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生态德育因素,寓生态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2.结合升旗仪式进行生态德育教育。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丰富,从国旗、国歌、国徽到版图、疆域、物产,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民族气节到封建专制、列强鲸吞、国难国耻,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的德育教材。各班开展的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德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结合重大节日,实施生态德育教育。
春节、植树节、清明节、“五一”、“五四”、“六一”、“十一”等重要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应抓住时机,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讲故事、讲座、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
4.建立实践园地,落实生态德育。
学校建立实践园地。如“绿化小组”、“文明小组”、“爱心小组”、“护旗小组”、“拥军小组”、“学雷锋小组”等。学校可以此为龙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拓宽了生态德育的途径,达到积极引导学生行为的目的。5.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创新生态德育教育模式
生态德育的新理念已经成为21世纪道德发展的新境界。但是,生态德育的最终结果要落实在学生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要学生真正融入生态德育之中,更应注意从小事抓起,从我做起,让学生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持之以恒地投入,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诸如:常用一句礼貌用语、捡起一张纸屑、改掉一种不良习惯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校文明风气日益浓厚,让校园的生态环境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呵护下得以改善。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学习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校人文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本校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开发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4.个案研究法:对典型学生的德育发展效果进行分析、对比。5.主题活动法。本课题研究本着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坚持主题活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原则,力求充分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努力使“生活处处皆德育”,让德育理念服务于生活、指导生活、提升生活的质量。
八、实施步骤方法
分为四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1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做好实验前期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人人参与意识,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7月)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实验。以各科课本资源中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掘与利用岑河中学德育资源,形成岑河中学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分年级段重点进行感恩教育、关爱教育、礼仪教育,六、七年级的入学基本礼仪,八年级的孝敬长辈礼仪,九年级的社会交际礼仪等。
第三阶段:(2017年8月——2018年6月)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
第四阶段:(2018年6月——2018年7月)总结“在素养课堂中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教育研究”成果。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三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
九、课题组织分工 1.课题指导专家组:沙市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夏兵、余辉、岑河中学校长张家兵、副校长刘永官、张生波、湖北省特级教师文久江。2.课题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副校长杨伟 课题秘书:胡友华 资料整理组:刘本虎、胡强
课题主要研究成员:潘朝辉、刘先锋、王可荣、陈利民、穆丽媛、张友权、杨首军、杨清平、汪进林、路南海、许芬、黄娟。3.全校教师参与实验。4.课题小组具体职责:
课题负责人(副校长杨伟、课题秘书胡友华):负责课题申报、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开展、课题的结题及交流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活动设计:(杨伟、胡友华、穆丽媛、许芬)课题结合德育(共青团)活动,设计每一个贯穿素养课堂德育小主题活动实践方案,要有主题、时间、人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工作、活动过程、活动小结。
课题研究成员(主要研究成员是全校13名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学习课题理论知识,按时参加课题活动,活动中尽己所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制定不同学段德育研究计划,撰写个人研究小结、报告。资料整理组(刘本虎、胡强):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材料收集:如课题研究计划、总结;教师撰写的德育课例、德育主题案例、德育教育精品教案、典型德育课例、德育教育教学故事;课题培训、活动资料;教师读书活动情况;学生作品、活动;课题获奖情况等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活动照片的拍摄、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
十、课题预期成果
1.“在素养课堂引入生态体验式德育研究”论文集; 2.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设计选集;
3.多种因素整合的德育教育模式理论活动研究照片或视频; 4.课题实验报告。
7.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 篇七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 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内涵包括课堂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制度规范生态三个方面。为了进一步建设学习型共同体课堂, 就要充分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 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 而课堂同样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我们称之为生态课堂。
所谓课堂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指课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学的物理环境等, 是影响课堂的物质生态环境。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 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 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师与生是和谐的, 教与学是和谐的, 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和谐的, 师生应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生长, 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早期有关课堂环境的研究, 往往是与一般环境问题的研究融为一体的, 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以课堂环境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才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著名的课堂环境研究是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建筑研究实验室主持, 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赞助的大型系列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研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二是具体研究课堂环境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在六年的实验研究中, 研究者们分别对课堂的建筑空间、温度、光线、声音等物理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同时, 他们还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被一般人所不理解, 但是生态课堂确实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它是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 不再是填鸭式教学, 而是珍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从生态学上理解, 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中学生、老师、环境三者和谐共处, 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物质、感情等的交流最终达到一种平衡。那么, 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让中学语文课程充满活力呢?
1、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生态课堂”的构建中良好的教学方式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自己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 接下来就是利用良好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发学生最大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那么怎么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呢?
我在这里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实例:在《雨巷》的课堂教学中,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 让他们初步感受诗歌的基本感情, 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秋日的私语》、《广陵散》, 让学生自行选择和诗歌相匹配的音乐, 再播放自己预先准备好的配音朗诵磁带, 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之中。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焉。”音乐与人的情感相互呼应, 配乐诗朗诵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传情功能, 创设情感氛围。自由的环境创设,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而且更利于教学的深入。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媒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现在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仅仅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上好一堂课。其实,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 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 不能过分依赖, 人为物役。教学原则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地选用教辅工具, 力求简单实用。
比如, 使用传统的教具, 如挂图、模型、黑板、卡片等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不要用课件, 否则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 就选择恰当的、简单有效的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讲述《背影》这一课时, 并没有急于向同学讲述课文, 而是带他们到多媒体教室一起观看《父爱如山》电视剧的片段, 然后让他们再去带着感情学习课文, 期间又播放了歌曲《父亲》, 很多学生感动的落泪, 而且也真正意识到了朱自清是怎么利用一个细节来表现父爱的伟大, 放学的时候我还布置了“给父母洗一次脚”的家庭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3、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利用特长带动学习
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是构建生态初中语文课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乐土。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对于每个课程设计都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 通过情感的把握, 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充分使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并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一些设计竞赛、动手实践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 让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被动的“教”成为主动的“学”, 最终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没有情感, 就没有教育。
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的环节上, 我们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当后进生积极回答问题时, 我会鼓励他, 即使没有回答正确问题。如果回答对了, 我会积极赞扬他, 甚至让全班学生击掌鼓励, 让他意识到成功, 并在成功中体味到快乐。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我也会进一步鼓励他, 说:“你的思维很灵活, 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你的回答, 令老师很受启发”等等。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增强每个学生的课堂效率, 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 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 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使课堂真正超越了传统的千人一面模式。课堂是有机的, 相信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 等待像云海观日, 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 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愿我们的努力, 会让语文课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方锦娣.让语文课堂回归绿色生态[J].文学教育, 2010, (7) .
8.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篇八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信息时代
一、教育生态学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Cremin,L.A)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术语(张,2009)。该理论力求研究生态环境(社会、学校、课堂环境等)中各生态主体(教师、学生)之间如何取得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日益增多,有一些学校以此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骄人的实践成果(刘芹,2013)。本文的教育学生态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课堂生态范围内,分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在新的大生态环境中生态位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平衡的课堂生态。
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最初由外语系部分教师担任,全校进行大班教学,每周分别进行一次听力和阅读课程,教材和教案统一进行,教学生态环境基本稳定。2011年,公共英语教学部成立,大学英语教学学校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英语教师数量增长一倍多,大学英语教学也更加科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采用不同的教材,部分专业实行小班教学,新增写作、口语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新的教学生态环境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要求,近几年来也趋于稳定,然而课堂生态环境在做出适应学校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转变的过程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导致了一些课堂生态失衡。
1.生态主体之间失衡
第一,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围绕课本知识,以四六级为导向,多采用填鸭式方法教学,花盆效应产生,学生习惯了这种方式,师生之间达到了基本的平衡。然而公共英语教学部成立以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另一大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建构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活动比重,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然而受花盆效应的影响,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为学生理解与认同,尤其是理本、艺术和专科的学生。他们最关注的不是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仍以四级为目标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应试的技巧的掌握,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方面不积极、阅读课文时被动,甚至部分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再学习英语。这种目标和理念的差异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新的变化也导致了课堂生态主题之间地位的失衡。在传统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现在很多知识学生自己上网一查便知,无须教师满堂灌输。学生缺乏的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能力和查询信息的能力。新的目标和理念要求教师充当引导者、助学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师还没有完成地位的转换,让学生觉得上课无聊、机械。有一些教师费劲心思设计课堂活动,为调动学生主动性伤透脑筋,学生却依然比较习惯于依赖老师,不能主动地探索、思考。这种地位的失衡会让学生和教师都产生挫败感,加剧课堂生态失衡。
2.生态主体与时代信息之间失衡
教师与时代信息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上。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有的教师在每一张ppt上编入大量的信息,没有将学生的吸收速度和消化能力考虑在内,课堂完全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忽略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有些教师认为课件准备耗时大,上课时容易被课件牵着走,因此在课堂中拒绝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做法都是不能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体现。
学生与时代信息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上。笔者抽样175名本科学生,对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英语的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学生在课余时间收听学校英语电台节目;有57名同学上课经常用手机将黑板或PPT内容用照片形式记录下来;只有14名学生会抄写到课本或笔记本上,其余学生过段时间则会删除照片笔记;有29名学生关注了英语相关微信公众号并注意积累相关知识;只有三名同学定期(一周两次)从网上下载BBC或VOA锻炼自己听力。这些失衡现象一部分原因是非应以专业学生平时不注意英语积累、英语学习动机弱、自控能力差等。信息技术没有起到助学作用,反而被学生利用来进行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打游戏、聊天、看电视、看小说等,阻碍了和谐平衡的课堂生态的获得。
三、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生态优化策略
1.提高生态主体对大学英語教学的理念的认识
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就要从根源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换。要慢慢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从“知识吸收”向“能力锻炼”转换,从“控制型教学”向“开放性教学”转变,从“接受型学习”到“探究性学习”转换(刘长江,2013,pp.140-143)。这些转换不是完全否定前者,并不能理解为生态课堂都是学生做练习或者学生自主思考,而是以活水效应为引导,以后者为主,两者能够互相融合。
2.提高生态主体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
提高生态主体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要改变观念和提高技术水平。首先教学的领导者可以进行座谈集体讨论、教师个人谈话、优秀教师演示等方式,也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对各类办公软件和教学软件的应用能力。可以组织一些激励活动,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琴岛学院公共英语教学部组织过课件大赛,优秀作品起高了其他教师对于PPT制作的认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nlc202309040254
學生方面,主要是提高他们提取信息的素养。课堂上,来时课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英语微博、微信,推荐等各种影视资源,课上与同学分享,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模仿网络资源或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开展一些英语知识竞赛、演讲、话剧比赛、配音比赛等,检验学生自觉运用和吸收信息的能力。
3.转变生态主体的课堂角色
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课堂翻转就必须履行好以下角色的转换,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习策略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课堂关系的协调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估者、道德专责的实践者等等(刘长江,2013,p.165)。课堂不同阶段,需要教师发挥不同的角色职能,同时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角色转变,自主制定学习方案、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知识,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
4. 加强教师对教学方法学习和掌握
生态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对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履行好课堂的各项职责,还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才能运用到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其中教学方法的掌握必不可少。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方法和技巧三个方面(Richards & Rodgers,1986,p.15)。20世纪80年代以前,课堂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人的因素。1990年之后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不断加深,教育生态学理论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主要理论之一。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和谐的生态课堂中,教师以认为本,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教育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Leather & Dan,2003)。结合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构建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的生态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三本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素环. 论生态学对英语教学研究的适切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9):37-38.
[2]. 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 刘芹.教育生态环境下分层次递进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外语界, 2013, (5): 51-58.
[4]. Leather J & Dam J.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5].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9.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篇九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一直是知识灌输的地方,“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非生态的教学方式大行其道,老师在异化了的“主导论”的掩护下,霸占着学生主体的课堂,学生则成了听众和看客;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对学生施行“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这种短视、功利化的教育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态课堂是对过去非生态甚至反生态的课堂行为的一种批判,是在“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又一种教育追求。它旨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把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开辟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路。
3.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学生80%的教育都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还是在课堂,因此惟有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迎来素质教育的春天。
4.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深刻变革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只有通过独特办学目标的实现来体现办学的个性化,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条件
1.科研经费得以保障。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每学年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教育科研的专项经费。这为该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师资力量十分强劲。
课题组核心成员大多为校市级骨干教师,他们绝大部分参加过课题研究,具有丰富的管理、教学经验,能比较熟练的运用各种研究的方法,在各自的学科都有卓越的成绩,在市级以上的比教中均获过奖,论文有100多篇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3.课题研究经验丰富。
近几年来,我校共大市、市级多个课题结题,这些课题研究给我们积累了大量经验,使我们对做好本课题研究有了充足的信心。
4.专家给予引领指导。
市教科室副主任张玉昆专门蹲点我校对该课题进行指导,这为该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指“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生命实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也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目前尚未见到国外关于生态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国内有不少地方正在重视生态课堂构建这方面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但无取得生态课堂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2.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索出自主学习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
3.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预期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型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师的教学现状和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2)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
(3)各学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实践及研究。
(4)“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明确为什么要提出生态型课堂的构建。2.教师明确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的课堂。
(二)将理念落实于课堂
1.教师解剖自己课堂内存在的不生态现象。2.构建生态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2)精选知识为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感悟。(3)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4)实现生命的交往互动
(三)倾听来自师生的声音
(四)在对话中共生
六、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研究。重视文献资料的运用,积极借鉴国内外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和理论,并借助这些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二)行动研究。以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以自然、真实、动态的课堂为研究环境。
(三)协作研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学会观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实的种种变法,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等的有效性,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理论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7月)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设计方案、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部署研究工作,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行动
3、总结推广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八、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2、课题实施结束,形成总课题成果报告,并汇集各研究成果正式出版专著。
3、阶段性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课、汇报课活动展示高效优质的示范课。
九、课题研究的管理
由石培荣校长任组长,由何正荣副校长为副组长,建立课题研究组,共同承担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实施工作,吴江市教科室等上级有关业务部门为课题提供指导和咨询。
10.生态课堂研究过程 篇十
本文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典型草原(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通过对典型草原的逆行演替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详述了典型草原逆行演替与历年放牧利用现状分析,典型草原逆行演替与草原鼠、虫害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典型草原的形成及演替过程与气候、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并阐述了草原的.逆行演替对草原畜牧业的重大影响.分析了草原逆行演替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四个问题与思考.
作 者:孟淑红 乌仁其其格 吕继兰 MENG Shu-hong Wurenqiqige LV Ji-lan 作者单位:孟淑红,MENG Shu-hong(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业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10)
乌仁其其格,Wurenqiqige(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草原站,内蒙古,阿巴嘎旗,011400)
吕继兰,LV Ji-lan(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娜仁气象站,内蒙古,阿巴嘎旗,011400)
11.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究 篇十一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
语文生态学认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文本和环境等生态因子所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这里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生”是活着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意思;“态”是指形态、状态、样子。从这种意义看,“生态”可以理解为焕发生命活力的状态。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即让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的和谐的自由的生长和发展,正像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达到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就是师生生命的充盈与完整,即师生人格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因此,笔者认为,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在充满焕发生命活力状态的教学场所里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换言之,就是中学语文教师在特定的教室里,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教学因素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等多种手段,营造一种互动开放的、生命体验的、自然生成的、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为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等而开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主要如下。
第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合格公民。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文、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生态要素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基本生态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文本和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自主者、合作者和探究者,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文本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内容,是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中的参与者、交流者和互动者,在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即教学场所教室,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四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它们在对立统一中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完成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
第三,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以焕发师生生命活力,提升师生生命价值,求得师生共同发展为导向,这也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作为生态因子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的激发,感情的熏陶感染,生命活力的焕发,生命价值的提升等等,都是其他生态因子即教师、文本和环境等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即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的片面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生命个性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相比,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互动开放性。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民主交流、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作为生态因子,文本本身在内涵上就是一个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模糊性的开放世界;而师生由于知识储备、生活体验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或解读则存在着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开放空间;教学环境,对内则具有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和谐对话氛围的开放特点,对外则具有课堂向同事、家长、专业人员的开放特点。这些都决定了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具有互动开放性的特点。
2.生命体验性。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活动过程。作为学习内容,文本洋溢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洋溢着作者的生命活力。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就是师生生命与文本作者、与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在交流与碰撞中,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注重学生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透视文本生命和作者构想的契合,引起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课堂上生机勃勃,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师生的生命个性和情感体验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丰富。
3.自然生成性。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多维互动、自然生成的活动过程。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检查预习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前预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等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即多维互动。这多维互动交流中的一个个的生成,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与交流的结果,这样的生成是鲜活淋漓的,自然流畅的,不可预设的,无法复制的,其间充分呈现着学生生命个性与情感体验的全部过程,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教学的生命活力。
4.和谐发展性。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与和谐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学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者、合作者和探究者,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与对话,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在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和交流状态。互动交流中,学生眼界得到扩大,知识得到丰富,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得到提升,同时教师的教学睿智、教学水平等也在其间得到发展。
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及实施原则
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主张挖掘师生的生命潜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充分发挥各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倡导平等对话、多维交流、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追求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教学观念。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1.自主预习,启蒙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也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奠基环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等特点,布置导学案或预习作业,学生根据导学案或预习作业,自主研读文本,动手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或预习作业。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或思路。这样,既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特个性,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灵活性。
2.创设情境,唤醒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新课伊始,教师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集音乐、视频、文字等于一体,激活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设置疑问开场,吊起学生急于深入探究文本的胃口;或用抒情语段开篇,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感情氛围之中;或温习旧知,帮助学生归类建构知识系统;等等。这样,既唤醒学生生命个体的学习热情,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后续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整体感知,构建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胸怀全体学生,着眼文本整体,引导学生或听读、或朗读、或默读、或浏览文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词意,把握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层次或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等。这样,教师既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呵护其稚嫩的思维,又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客观的历史的认识和感悟,使学生的生命情感与文本及作者的生命情感相互交融、和谐相生。
4.赏析文本,发展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民主交流、平等对话和多维互动,或品味语言,或分析人物形象,或推敲重点语段,或体验感悟心路历程,或赏析艺术特色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思想主旨、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趣味追求,将文本的主旨意蕴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理想,促成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个性也在其间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扬。
5.拓展总结,完善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立足课内,适度向课外拓展延伸,并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或畅谈启迪收获,或漫谈感想感悟,或借鉴比较研读,或进行片段写作、以写促读等,让学生站在个体生命意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文本的价值取向,从中汲取营养、愉悦情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品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和人生意义,教师的人格魅力、生命价值和教育艺术也在其间得到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
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得到不断启蒙、唤醒、构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不断形成、发展和确立的过程,也是教师生命意义和教育艺术得到不断彰显的过程。当然,这只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具体到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体裁形式,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和适当的调整。
(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
2.启发点拨、因势利导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自然、健康和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遵循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遵循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宜循循善诱、启发点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忌“一言堂”或“满堂灌”,将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
3.多维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倡导发挥每一个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重视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和多维互动,在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生命意义得到彰显的同时,教师的生命个性和教育艺术也得到进一步成长和成熟。
4.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中,作为生态因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也存有差异,与教师或相互之间对话、交流的效果也不可能一样,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交流,分层夯实。
三、结语
本课题研究历经6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案例,出版了教育专著《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陈相元、高良峰著,现代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增强、培养和提升,一些媒体还对本课题研究成果或活动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在理论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成功教学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总结、丰富和发展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理论、途径、模式和方法;在实践方面,一是要不断摸索和探究不同体裁、题材文本的生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二是要如何让个性差异和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和交流中来,让焕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课堂研究过程】推荐阅读:
生态课堂,生活味的课堂06-26
生态高效英语课堂论文06-28
中学生态课堂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方案09-08
营造小班生态课堂,关注学生和谐成长06-09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09-05
重视初中语文的原生态课堂论文10-25
生态课堂给农村孩子一双隐形的翅膀10-05
生态农业市场研究06-18
矿山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