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2024-06-26

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共11篇)

1.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篇一

读王君《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苏明灿

阅读,就是让阳光住进心里,驱赶走心里的阴霾与黑暗。近段安徽蒙城县学生群殴教师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忧虑,甚至有人喊出了“中国教师,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时间教育届上空乌云笼罩,身为老师的我自然也不例外。这几天情绪难免有些低落,批改学生作业提不起劲来,抬头无意间看到书架里躺着的一本新书,才想起这是年前买的,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写的《教育与幸福生活》,一直未抽出时间来看,正好可以好好拜读一下。

《教育与幸福生活》是王君老师于2006年写的,由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主编并作序的,全书分为天使素描、激情岁月、呵护心灵、爱如潮水、教而不思则罔和源头活水六部分,这本书主要是写王君老师与IB班孩子们一道,发现、创造、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温馨过程,还有一些读书心得。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王君老师对教育、对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赤子情怀像一束阳光照进我的心里,阴霾一扫而光,我顿觉身心舒畅耳清目明,大有拨云见日之感。我在这里略谈感想,和朋友们共享。

一、“教师应该爱学生,不过应该有艺术的爱。教师不是神,既不应该是蜡烛,也不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教师奉献给学生之前,首先要给自己注入生命的动力。教师要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你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要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坚忍不拔的人,面对困难你首先必须波澜不惊百折不挠。要想让孩子们成为乐观向上的人,你自己首先应该朝气蓬勃到老也还拥有年轻的心态。”我深为其精辟诊断所折服,其中诸多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更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弗洛姆也说:“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有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给予的人不要把被给予的人看作是帮助的对象,而是同他们建造起一种创造性的相互关系。”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一厢情愿。君不见,教师职业依旧是大学生们不屑一顾的职业;君不见,校园里老师的辛勤无法感化的问题学生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仅仅靠教师负责奉献已经不能改变更不可能塑造学生的心灵了。弗洛姆的论述很精彩,作为老师更重要是教育孩子热爱生活,使他产生这样的感觉:活着是很美的,做一个男孩儿或者女孩儿是很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愉快。

二、“当如惊涛骇浪一般的教育的强势力量无法深入的时候,那就只有寄希望于水的载歌载舞了。微笑着等待,几乎是唯一的温柔的选择。”这是王老师教会我如何对待差生。的确,有一句教育名言说的好: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等待。我们离不开差生,因为我们离不开应试。有优生自然就会有差生,存在即是合理,差生是上天赐给教师的礼品,甚至是中学生教师生存的土壤,是我们的饭碗。对学生过高的预期使我们失去了耐心与爱心,因为已经认定学生个个都该是优生,所以就难以容忍差生的一丁点错误,企图对差生的教育立竿见影,立马生效,但无论你下了多么大的功夫,往往表现在差生身上都是如水滴融入大海,什么都看不见。这样的事,可以说我天天在经历,我在上课时见到差生睡觉、不记笔记和连最简单的字不会写会生气,考试时看到差生什么也不想写趴着睡觉会愤怒,交作业时差生都不交作业会想不通。静下心来一想,其实是自己太心急了。身为特级教师的王君老师在面对差生也一样有过手足无措,被差生漠视的经历,只不过王老师的耐心取得了成效,一个重不交作业的差生竟然也交了作文,这让惊喜不已的王老师在批改后加了一句话“谢谢你交作业”.学生中肯定有少年有为的英才,但也必须承认,有相当多的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人,他们的成长需要一辈子,他们在一生的大多数时候,只能是差生。人是终生成长的,生命不止,成长不止。所以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差生,对差生多一点宽容与耐心,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应该向王老师学习,“微笑着等待”差生的成长,当然“微笑着等待”不等于纵容不管。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促使自己成长。

三、“孩子,我是你青春的倒影。我快乐着你们的快乐,得意着你们的得意。我是你的欣赏者仰慕者,我是你的崇拜者纵容者。我雀跃是因为你欢乐,我开怀是因为你兴奋。记得:你曾经有那么一个倒影,曾痴痴地等待你欣赏你,如你是他前世和今生的爱情。让我们永远如影相随不离不弃。”王君老师的这些充满着真情、充满着爱意的话简直如电光火石,瞬间照亮我迷茫的心空,让我对师生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常常会高高在上,滥用教师的权力,认为学生该做就是绝对服从老师,不服从就是不尊重老师,把颐指气使、惟我独尊当作引以为荣的事,殊不知,这绝对权威的背后是老师的自恋因素在作祟,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陶行知先生认为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同志之爱,因为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这才是师爱的圆满。真正的教育应是弯下腰来和孩子对话、走进孩子的心灵、和童心一起突围。

我还是想以王君老师的一句话作结:我希望我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牛奶,也能够给予学生蜂蜜。

2016年4月27日晚

2.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篇二

“9·11”事件几分钟后, 福建同学打电话问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白岩松是否会直播, 主动请战的白岩松接到回答却是:“洗洗睡吧, 没戏了, 不让直播。”

在美国的新闻博物馆里的一个展板上, 展示了9月12日“世界主要国家最主要报纸的头版”, 几乎是同样的选择, 不管哪一个国家的报纸, 头版都是昨天发生的“9·11”, 而唯一例外的, 是中国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别的内容, “9·11”只是一个小豆腐块, 藏在其它的文字之中, 这一“例外”是如此刺眼, 看来, 美国人并没有领我们“大气”的情, 反而对这例外迷惑不解。

第二个事件:争议的伊拉克

也许是因为“9·11”之后, 大家对CCTV的指责与不满太多, 最后致使本书作者白岩松接到了这样的指令:“从现在开始, 你的活动半径, 就要在以CCTV为中心的十五分钟车程之内, 以便随时开始伊拉克战争的直播。”

为什么是“争议的伊拉克”呢?因为当水均益像战士一样到达战场时, 却被通知, 出于安全考虑, 必须撤出伊拉克, 而与此同时, 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在巴格达进行了连续报道, 网友与观众不干了, “水均益当了逃兵!”“女人留在了战场, 男人却退缩了, 还算什么男人!”水均益虽然后来成功“违规”进入战场, 并且成功地进行了20多分钟的直播, 但是人们仍是在发泄着各自的不满, 而水均益也几乎无法辩解, 因为离开, 来自无法拒绝的命令, 而再次进入, 却是来自个体内心的驱使, 他不想拯救什么名誉, 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一些。

这是伊拉克战争直播中, 一个几乎不该被放大的细节, 却成为了太多人难忘的记忆。

第三个事件:中国病了

就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 SARS爆发了。或许是中国人十分强调春节期间的安乐祥和, 任何于此相关的信息都自觉地“人间蒸发”。再加上当时,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舆论环境仍采取“宁紧勿松”的管理模式, 于是, SARS已在广东“发展壮大”了两个多月, 却并不被人知晓。

2月11日, 地方政府面对SARS举行了第一个新闻发布会, 之后《时空连线》成为报道SARS疫情的唯一媒体。而且在接下来的一期节目中, 在屡屡经受波折、争取、说服和适当妥协之后, 制作了一期名为“政府信息应该公开”的节目, 请到广东省副省长与著名传媒学者喻国明跨地连线, 在SARS背景下, 探讨“政府信息公开”的问题。

这三期节目过后, 《焦点访谈》制作了一期采访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的报道。4月20日, 总攻号角吹响, 先是卫生部部长张文康与北京市市长孟学农, 因防范SARS不力被免职, 这等于“杀一儆百”, 让全国官员警觉起来, 行动起来, 这是属于中国特色的冲锋号。

一个习惯遗忘的民族是不会有希望的, 而面对一个并不遥远的SARS之后, 过早地遗忘不仅不该, 甚至危险。

第四个事件:厦门市引进外资PX项目迁址问题

2007年两会期间, 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政协委员赵玉芬等一起提交了一个关于厦门市PX项目的特殊提案。

字母“PX”是双苯的缩写, 是一种高致癌物, 如果稍不注意, 将会诱发胎儿畸形等严重病情。因为情况过于紧急, 这引起了赵玉芬教授的重视。

而原本在2007年之前, PX项目的落地是一片坦途。从批准立项到资金到位只用了三年时间, 这一情况在赵玉芬教授发现其危害性之后有了急转直下的改变。在赵玉芬教授无意发现“PX”项目的危险程度时, 在网上关于PX话题的帖子总是会被网友顶到第一位。而就在不久之后, 有关于PX项目的介绍及其危害还编排成了短信, 成为厦门市民茶余饭后的话题, 并迅速流传。有网友还号召群众去市政府, 给主管领导施加压力。而面对这一系列的情况, 厦门市政府也很快做出了决断。短短两天内, 厦门市环保主要负责人和PX项目负责人分别在《厦门日报》上以答记者问的形式, 消除市民疑虑, 并列举证据, 与赵玉芬教授的提案内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纠正。并在30日宣布项目暂时缓建。

没过多久, 数万份名为《PX知多少》的宣传册悄然出现在了厦门市的大街小巷。这本小册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 生动地解释了PX到底是什么, 而且根据这本宣传册的说法, PX的毒性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危险, 且没有致癌性, 国内外有很多PX工厂建在居民区附近 (如壳牌炼油厂建在休斯顿附近) , 对环境影响并不大, 这本《小册子》虽然缓解了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但是并没有改变PX项目迁址的命运。

在2007年底, 经福建省及厦门市政府和环保局决定迁建PX项目厂址。

试想, 假如PX项目迁址事件中也采取“事后再说”, 后果简直不能想像,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出报道中的问题, “报是报了”, 用了一些只有专业的化工人士才能看懂的专业术语, 试问, 普通平头百姓谁能看得懂, 和没报又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说它成功:一方面, 与之前的“事后再说”型报道相比有进步, 另一方面, 我们评价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跟踪报道做的还算不错!

从《幸福了吗?》这本书里, 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 在信息透明度的问题上, 我们已经在路上。

我们走出了“9·11”的尴尬, 远离了“伊拉克”的争议, 从“非典”开始蜕变, 最终, 在成功报道“PX项目迁址”事件中做到了“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支追寻幸福的庞大军队, 日夜不停地跋涉和挣扎, 不断前行的路上, 有纠结郁闷, 有决绝凛然, 也会有沿途美不胜收的风景带来的愉悦与惬意, 在这纷繁复杂的过程中, 保持内心那一片静谧花园的纯净, 不被任何事物干扰, 朝着自己的信仰执著前进, 这就是幸福的秘诀吧。

回顾往昔, 展望未来, 白岩松送给自己十二个大字:捍卫常识, 建设理性, 寻找信仰。他引用墨西哥寓言里那个人的话说“:走得太快, 灵魂落在了后面, 我要等等它。”一路追寻幸福的脚步, 最重要的并不是马不停蹄地往前追赶, 而是静下心来, 慢慢走, 用心来聆听, 用心来感受, 用心来追寻。

幸福在哪里?幸福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这正是白岩松要给我们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白岩松幸福了吗?[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2]陈力丹200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J]

[3]陈力丹松花江污水事件中信息流障碍分析[J]

[4]徐泓警惕“制度到位, 意识不到位”:徐泓教授谈新闻发言人[J]

[5]喻国明保障知情权防止新闻发言人封锁新闻[J]

[6]陈力丹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从危机传播管理看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7条的修改[J]

3.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篇三

【美】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 著

珍乐 译

三联书店

生于1979年的美国人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目前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在1998—2002年期间曾经在哈佛求学。为了让人们认识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哈佛大学,他撰写了《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教育》。本书中,他以非虚构的手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回忆了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往事。本书作者虽然年轻,但是在社会观察方面表现出出人意料的理性,他的文字真实、坦率、诙谐风趣。作者指出,不论是哈佛也好,还是国内的大学也罢,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

首先是大学与社会合作的问题。大学是社会知识的聚集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大学与社会合作交往越来越密切。服务社会作为一项基本职能,已经成为中外大学的基本职能。然而大学与社会合作过程中,很多教授再也坐不住学术的冷板凳,乐于跑项目、拉课题。比如统计学是热点,一些在基础数学领域耕耘多年的教师,干脆就转型研究数理统计。学科交叉是没有问题的,可基础学科也需要人扎扎实实地研究,若一窝蜂地跻身经济建设的战场,大学就是一座空巢,大学的办学品位必然受到削弱。尤其是国内一些大学教授,对于三尺讲台已经毫无兴趣,热衷于和企业老板、政府官员打交道,这些教授也被学生公然称为“老板”,师者风范已经荡然无存。

其次是学术道德的问题。近年来,从很多报道中不难发现,不论是美国大学还是国内大学,学术道德的底线不断在下沉。国内有的大学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压力很大。有少数教师在这种困局中铤而走险,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或者同样的一个实验,将分析数据拆开分成多篇论文发表,还有的教师更更是出格,随意编造实验结果或者数据。学术道德问题,已经成为毒瘤正在吞噬大学健康的躯体。大学如果在学术道德方面丑闻频出,也意味着大学声誉已经扫地。

4.读《现代女性的幸福生活》有感 篇四

春节上班后,单位女工委为全体女职工发了一本书,梅琳编著的《现代女性的幸福生活》,当时太忙就随手那么一搁没再看它,心想,这样的题目也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后来整理资料的时候再次看到了这本书,谁知道一翻开,目录和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忍不住一鼓作气的读了下来。

全书围绕七个方面讲述了现代女性该如何去诠释属于自己的幸福,阐述了女人需要具备的各种幸福资本,内容丰富全面,细致随笔,包括涂抹化妆、衣食起居、举止仪态、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婆媳关系以及职场应酬理财等等。

结了婚的女人,除了在职场打拼,还总有做不完的家务,收拾房间、洗衣煮饭、接送小孩、照顾丈夫、公婆,感觉很累很忙,久而久之,生活失去了激情,一些女人就变成了心情烦躁、爱唠叨、爱发脾气、不加修饰的“黄脸婆”,看了这本书,感觉女人在和丈夫、和家人朝夕相处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把家务和工作关系处理得当,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化和素养,用智慧和魅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做一个优雅的幸福女人。书中写到:“幸福与财富无关,与权势无关”,是的,金钱、地位、权力也许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亲情、友情、爱情,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是要用心去获取和经营的东西,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么你就是幸福的;女人的心态还直接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指

数,只有女人做到了自信、平静、快乐,她才能给父母、给丈夫、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才能给身边亲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才能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看了这本书,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只要拥有对生活的执著追求,自尊自强自立,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生活平淡如水,只要能保持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女人就可以轻松的捕捉幸福、把握幸福、享受幸福,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更精彩,就能享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温馨,绽放出人生色彩,成为幸福一生的赢家。

5.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篇五

我读过了这篇文章,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卖火柴的情景,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卖火柴、卖火柴,谁要买火柴!”小女孩凄惨的叫声传遍大街小巷。尽管这样,也没有一个人买小女孩的火柴,小女孩为什么要在大年夜卖火柴呢?因为她家里实在太穷了,看看小女孩,想想我自己,真是一个在地狱;一个在天堂。那位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卖火柴。而我呢?大年夜里妈妈为我做着香喷喷的饭菜,爸爸催我试穿新衣,全家人吹奏着幸福和睦的乐曲,即使这样,我还整天要这要那,不认真学习。想起来心里真是特别难受。

墙角里,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幻想着“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对于这位小女孩来说这些只是幻想而已。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在临死之前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是十分令自己痛苦的事。但这一切都说明了小女孩一直生活在寒冷痛苦中,再回头想想我自己,冬天有一点冷就叫苦连天,跟小女孩比起来真是自愧不如啊!自己整天吃好的穿好的,还在家里闹来闹去,唉! 我恨旧社会,恨那些资本主义社会里狂妄自大的有钱人,我爱新社会,我爱那些在新社会里乐于助人的人,我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小女孩生活在环境充满了冷酷与无情;而我们这儿却充满了幸福和爱意,可是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今后,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为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同学们不要再像往常那样了,应该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才对,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6.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篇六

作品主题:读《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有感 联系电话:*** 参评时间:2013.10.8

读《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有感

翻开本书的“序”,我被“局长仍是一书生”朱永兴先生的给予的评价镇住了。这位让人敬佩的局长就是----汤勇。他认为,其他人可以不读书、不写作,校长、教师不能不写作;其他人可以不读书、不写作,教育局长不能不读书、不能不写作。《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是他的第七本书。

读到汤局长写到“自序”处,什么是幸福时,我更加坚定了从教的决心,也从更多层面、深刻的理解了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去看待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正如局长所说的那样: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幸福是一种内心选择;幸福是一种不懈追求;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幸福是一种高远境界。我更赞同的一句话便是-----一个人可以不优秀,也可以不卓越,但不能不幸福。是呀!当一个人拥有了幸福,我想他就会有开朗、豁达的坦荡胸怀,就拥有了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就囊括了珍惜生命、善待自己的人生态度,当他有了直面挫折的信念,自然就有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和勇气。

第一讲的主标题是“把自己变成珍珠”。单看标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蜕变的过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也知道珍珠是怎样来的?当蚌在海床进食中,贝壳张开,受到外来物沙粒,寄生虫等异物偶尔掉进去,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润泽的外层。我想:要让初出茅庐的自己不断的成为一个优秀、卓越的教育者,一定少不了磨练、少不了学习。第一个小标题说“有学历,不一定有实力”这个往往是对刚任教不久的青年老师而言的。在一个学校里,有从教二三十年的经验型教师。可能这一部分老师,你觉得有许多观念与你不一致,但每每到期中期末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的成绩就是比别的青年老师带班的成绩要稍胜一筹。我想:这就证实了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在某些时候比学历更重要。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真正想要成功,就不要时时刻刻想要战胜别人,而应该想办法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要达到这一切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读到第五个小标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深有感触。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二、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必须充分信任每一位孩子。

四、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五、必须用心赏识学生。

六、必须严格要求每个孩子。

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办公室里,我们经常会说起哪个孩子的调皮,哪个孩子的聪明,有的老师模仿起班上的孩子,那一举手,一投足,像极了。没有对孩子的了解和爱,又岂能做到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写在论文里的话。一个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一个教师,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的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老师对他们是非常关怀的,老师是爱他们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是爱的使者,因为“爱”,学生的成就和幸福成为了自己的收获;因为“爱”,昔日的学生成为了今天的朋友。顾严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人民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更加应该“铁肩担道义”。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就会忠诚于教育事业,自然也就会“笑脸看儿童”,对于学生的爱也就有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会是只表现于职业化的僵硬的笑脸。

有人说:“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从不对学生发火,从不惩罚一个学生,从没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这便是伟大的师爱。”我倒认为一味地赏识学生,廉价地表扬学生,而在教育中没有了批评甚至惩罚,这不是真正的师爱,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成人成才”的教育,而不是哄小孩高兴的保姆式打工。因此我认为:人格完善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使学生人格完善也就应该是师爱的基点和终点。这样看来,师爱与责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离的。

自然,处罚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从师爱出发的。当然,教师发火,处罚学生也会伤害师生感情,教师应该慎用,但出于教育之目的,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必须处罚时,教师应“执之以正”,而不能以伤感情为借口放弃“处罚”这一教育手段,因为我们承担着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教育责任。

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源于教育责任,对于学生的爱也是为了完成教育责任。没有责任的担当,爱就会只是形式化的,虚假的;同时,没有爱的真诚,责任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落实,教育任务也不可能完成。因此,我认为:教育必须是爱与责任的完美结合。

7.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篇七

1.实践和知识以及教育的内在联系

实践是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活动, 具有目的性、对象性、制度性、技术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特征。由此实践决定了人类的价值观、生存方式、社会地位、生存能力、生存环境和发展成果。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 对丰富、系统、完整和符号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伴随着人们对知识的日益重视和依赖, 知识社会呼唤教育对知识的性质、恰当的教学方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的重新思考, 也就是说实践、知识和教育三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教育在为知识的有效应用提供重要途径过程中推动实践的发展, 并由此使实践提出更多、更高、更为复杂的知识需求。

2.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的相互作用

19世纪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对于知识的概念并肩对立, 但实质上都是主客相分的历史虚无主义认识论;基于对这两种知识概念的批判, 19世纪末出现了将知识看作是行动工具的实用主义知识概念, 将能够产生令人满意的行为结果作为知识的标准;此外后现思想家、知识社会学家也从不同角度批判前人的观点并试图总结出知识的定义。虽然说知识的定义是开放观念, 并没有真正被各界一致认同的确定概念, 但谈及“知识是什么”总会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作为一种陈述本身的逻辑问题”以及“知识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四个方面,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要真正阐释知识概念问题的“结”, 就要了解知识的结法——知识型。作为“知识的模型”或“知识的范式”, 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 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范畴、性质、结构、方法、制度及信念的整体。知识型是知识观和知识类型的上位概念, 具有规范性、共同性、历史性、先验性、文化性的基本特征。当知识性质或标准不能回答知识分子的追问与反思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发生巨大变动, 知识型就会出现危机, 需要知识转型。知识转型推动着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也对知识转型有着反作用, 因此知识转型既是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 也是社会转型的最终结果。

知识转型除了对社会转型有重要作用, 还通过对社会转型和教育理论的影响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教育通过发现知识危机→普遍或泛化质疑→分析建立新知识型→强化新知识型→稳固新知识型的地位来实现其在知识转型中的作用。

3.后现代知识转型与现代教育的危机

后现代知识型 (文化知识型) 的逐渐形成建立在对现代知识型 (科学知识型) 质疑的基础上, 这种质疑伴随着20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展不断展开, 在20世纪下半叶达到高潮。

现代教育的许多特征即“教育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教育的科学知识型所塑造的。是建立在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客观主义上的“压迫式教育”。而后现代知识型的基本观点是: (1) 知识是文化的要素和产物; (2) 认识者具有文化境遇性; (3) 知识是认识者的主观选择, 任何知识都可被证伪, 不存在客观绝对真理; (4) 知识的陈述形式多样, 允许不同的陈述形式彼此独立共存; (5) 没有“纯粹客观”“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 知识都是基于社会文化建构的。

伴随着人们批判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对新生事物的理性思考, 教育的现代性在人类第三次知识转型的过程中受到了批判, 现代教育缺乏精神价值, 过多追求工具理性而陷入了人文精神、社会价值、教育机会均等、教学、教育科学或教育理论方面的严重危机。而这些危机已经无法通过科学知识型的修正来克服。

4.现代教育危机中的科学教育变革

实现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 首先要实现现代知识性质向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从客观性到文化性的转变;从普遍性到境遇性的转变;从中立性到价值性的转变。这三个向度的转变清除了认识问题的绝对权威, 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 知识世界不再为知识分子专属, 所有人都拥有了平等的知识传播、解释甚至生产权。作为缄默知识或者说隐性知识的“本土知识”逐渐凸显其合法性, 并为文化的多样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人文知识作为“反思性的知识”在理解和塑造人的内心世界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二、对本书的思考

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作者对本土知识和人文知识合法性的揭示和重要价值的强调。

1.本土知识的定义让我们认识到西方也存在本土知识, 但西方拒绝承认自己地方性的地方性知识体系, 甚至试图生产超越地方性的知识;

2.地方性知识只有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保存, 充满生气;只有本土知识结合本土语境才能解决本土问题, 没有普适的方法;

3.音乐是人文学科, 而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和萎靡正日益渗透到各领域, 音乐教育应当重建人们的精神人文世界, 这一点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音乐教育强调生活世界的教育, 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为个体建构和谐完整的“生活世界”, 而人文教育正是为这一目的打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后现代的观念去看待教育, 通过对话、交流实现跨文化理解, 认识并理解他人的人文世界, 进入他人的视阈理解他人的理解, 达到视界融合。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

[2]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

8.读《爱的教育《有感之生活道理 篇八

《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小火车》,它写了普雷科西非常喜爱恩里科的小火车,恩里科看见了,就毫不犹豫地将小火车送给了普雷科西,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小时候,家里的娃娃多得数不清,一大箱满满的。小伙伴到家来我都不忘拿出来炫耀一番。有一次,我买了一只胖乎乎的小熊猫娃娃,黑白分明的脑袋,大大的眼睛,脖子上还围着红色的围巾,让人看着就喜欢,真是娃娃中的极品。娃娃刚买来不久,邻居小妹妹到我家来玩,我手里抱着新娃娃,小妹妹的目光立刻就射在了新娃娃上,我在客厅里昂首阔步地走来走去,小妹妹的眼睛跟着滴溜溜地转。看她这个样子,我把小熊猫放在她手上,她立马抱起来,眼神从不离开娃娃一秒,我心想:她也与我一样,对这个娃娃一见钟情呀!过了一会儿,小妹妹说:你这个洋娃娃,可不可以送给我啊?

我立刻说:这可不行,你想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个小兔子,小猫呢!小妹妹说:不,不!我就想要这个!我一把夺回了娃娃,说:不!这是我新买的,你其它的娃娃没看中,偏看中这个,你自己买吧!我可不会给你。爸爸过来了,说你把小熊猫送给她吧!我们以后还可以买!小妹妹说:你们家有一大箱娃娃,就送我这个吧!我转身跑进房间,砰地关了门,房间外传来小妹妹的哭声。我的好心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9.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篇九

读完《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感受很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他拥有知识的程度。教师相对学生而言,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拥有对学生的管理权,拥有学生羡慕的独立和自由,理应比学生获得的幸福感多很多。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身为教师的我们也同样羡慕学生无虑的生活,羡慕学生拥有的简单而充实的快乐。

教育服务时代,工作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职业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教师的幸福归宿在哪儿,究竟还有没有,这让教师们日渐迷茫。应该如何认识并创造我们的“幸福人生”。

一、我对幸福感悟:

幸福其实只是一种心境,贵为天子未必就比贱若乞丐适意。所以,幸福与否,全在于我,全在于心。看淡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你也就有了一颗宁静的心,有了一份立身处世的从容。

幸福是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一种体悟。幸福是内心深处的一坛陈酒,由里及表,向周身蔓延出浓郁香味,幸福是心灵方舟停靠时的踏实感、归属感和愉悦感,幸福是一只淘气的小鸟,当你苦苦地寻觅或守望她时,殊不知她就悄悄栖落在你肩头,只是由于你的左顾右盼而忽视了她的存在,人们往往过分追逐未知的飘渺的幸福,而对波澜不惊的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视而不见。

幸福可以是一种平淡,能享受平淡的人便是享受着幸福的人,人生之中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并不仅仅是刹那的快感、瞬间的精神刺激,它应化为一种获得成功后的情感积淀,储存于我们记忆的深处;幸福源于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无形的、意味深长的东西,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性灵、安定的心境、开朗的心情、悠闲的良心,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感知到幸福;幸福是一种信仰,二、“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关涉到学校发展的一个核心话题,其幸福指数的高低突显出教师生存状态的好坏。

教师的真正意义的幸福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这可以是学生取得进步后的一张张稚气的笑脸的回报,可以是学生一句简单的问候,也可以是学生毕业后的一张薄薄的贺卡与一次简单的造访。

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来滋润。身影疲惫,额头苍老,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教育知识以两种方式增进我们教师的幸福:第一,它给我们教师开辟了享乐幸福的新源泉;其次,它给我们教师提供选择一切其它乐趣的线索。教师的幸福是一种来自其课堂实践的创造性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丰富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空间的拓展范围和其对教育的理解程度。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能力拓展自己的课堂空间,仅局限于班级课堂,而无法走进省市级课堂及更为宽广的社会课堂,那他势必无法获得丰富的课堂经历,这就会降低教育幸福实现的指数。另外,随着教育技艺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师会逐渐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从而会提高我们对教育幸福的敏感程度。

10.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篇十

爱心专注教育体验幸福人生

单位:梨园中心小学

姓名:廖福荣

时间:2009、09、1

4爱心专注教育体验幸福人生

寒假里,我看了肖川主编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使我感触很深,书中谈了很多,如:教师幸福的源泉,教师幸福人生的影响因素;在职业发展中体验幸福;“分层”看待,融入爱与宽容,;我教育,我发展,教师的条件行知识等等,其中的“分层”看待,融入爱与宽容,的确在教育教学中对老师来说爱有资本,爱要真挚,爱在根本,在教育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爱学生的教育效果的存在。实际上教师的幸福也是来自于教育教学的工作。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老师。”一名教师要有博爱之心,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爱学生的过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灵魂,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教师从自己的独特的工作对象——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学业进步,道德成长、个性萌发、桃李满天下,变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也是教师从中体验幸福人生的真实所在。教师发自真情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素,是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兴奋剂,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宽容是一切的核心。

教师要做到能教书会育人,就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以多方位的视角获取人生的幸福,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心愿化成热爱学生的一团火;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人,以自己的心发现心,以自己的情去激发情;以自己的爱去呼唤爱。以自己的师德师爱去铸自己的师魂,以自己的师魂去塑学生的灵魂,把教书育人工作做到实处细处。从教20年使我觉得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而每一位学生又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在一定程度上讲,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尤其是对性格特殊的学生,老师一定要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一、善于发现,用美的眼光欣赏学生

学生身上表现最质朴、天真的人类天性,这种天性虽有令人“讨厌”的调皮、任性的一面,但是非常自然而且宝贵,他们所需要的与大人需要的是不同的,他们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玩伴,而只有当教师顺乎他们的人性需求,才可能进入儿童无比瑰丽心理世界,教育服务才能更见成效。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颗宽容的心,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寻找学生的美,升华学生的美,用美的眼光去欣赏学生。

(一)发现美。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强调运用独特的教育分层,是为保存了差异教育,而却在独特基础上宽容从而建立了有效教学。我任教的是4~6年级的社会学科,五(2班有个叫桓宇的同学,他很聪明,但从来都是和老师“对着干”,上课睡觉、玩东西,下课打闹,写作业也从来是看自己的心情,对这样的孩子,在课上我经常是以批评为主,但他却从来都是满不在乎,甚至还会出现“顶嘴”现象,这很让我挠头。记得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按照以往他一拖再拖就是不写,下午刚一上课,我看他在那儿低头忙着什么,悄悄走到他跟前,竟然发现他写的是社会作业,字迹工整清晰,这让我觉得他是这么的可爱,这么的认真,随后我在全班上大力的表扬了他……从那以后,他真的变了,现在能专心听讲,按时交作业了。从这件小事上,我在他身上确实看到了美,看到了爱学生、欣赏美的教育效果,此时,我深感到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发现美不只是变换观察的角度,降低美的标准,运用个体的差异去感受视角。因为“美”没有原则,美是一种感受,只有我们老师使自己的灵魂充满美的本质,拓广心胸,才能拥有透视“美”的目光,去无限贫瘠的荒漠中找出美的金种子。

(二)升华美。

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和谐、是简单、是真与善的完美体现;美是师德之魂,也是师德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自己塑造的“美”放到师德的系统中,放到教育大潮中,放到整个社会和时代中去,才能使其发光,去感染别人,教育学生。这有一个美的溶解和升华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我们才会得到辩证的美,而不是机械的美,我们也才能将学生的美内化为学生的品质,逐步升华为学生稳定的性格。

二、勤于沟通,用爱的情感影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教师爱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从而达到“爱”教育的目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有这样一件事情使我记忆犹新,六(2)班的刘腾遥同学上课没带图册,我当时很生气,心想,如果是张振没有也就算了,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而刘腾遥在我看来是一名很要强的好孩子,怎么也没带?不等他解释,我就批评说:“不是已经通知了吗?你怎么还没带?那课怎么上?”一连串的问题,使本想对我说点什么的腾遥,支吾了一声又没说什么„„下课了,我走到他面前询问没有带的原因时,他说,其实他带了,只是借给别的班的同学,又不知道那个同学叫什么名字?这时,内疚,愧悔„„这些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那一刻的心情,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那样武断,当时我很后悔,我真诚地向他

表示了我的歉意,希望他能原谅我的错误,这时,笑容重新回到了腾遥的脸上。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对我永远是一个提醒。从踏入师范学校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将与孩子结下千丝万缕的情缘。理解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用恢弘的爱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是教育的起点。这时使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理解是沟通的基本前提,缺乏理解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抱怨的世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一定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类似的事情,我为自己立了这样一句格言:“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声音”。

因此爱学生就要学会倾听,教师要想与学生沟通,首先必须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与学生交朋友,而不是随意妄加教育和评论,让学生感受到师爱,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进步。师爱是每位教师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也同时必须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民主”、“ 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想学、爱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1.李琳读《教育与幸福生活》有感 篇十一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老师你辛福吗?”“当然,我应该是幸福的,一份稳定的收入,良好的保障,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还有两个超长的假期可供休息。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呢,我应该是个幸福的人吧!”我这样回答。然而边回答,我却有一点的心虚。我真得幸福吗?各种检查层出不穷;各种考试推陈出新;各种评价换汤不换药;各种要求变本加厉。时时觉得作为老师就像一头勤奋的老牛,肩负着各界的殷切希望,背负着各种的社会压力,踌躇而行。

看看周围,我的同事们有的心地柔软,在教育过程中却缺乏机敏的智慧,经常被学生气得掉眼泪;有的相当聪明,能力也强,但对于学生,态度过于强硬,甚至非常功利;还有的,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漫不经心,又吊二郎当,根本谈不上情感的投入,素养的修炼。总觉得教师是一直在被推着走,不能够真正的参透内心,真正的去感受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

那么,教师的幸福究竟在那里呢?在迷茫中,有幸拜读了谢云老师的《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书名中的幸福中的二字一下子击中了苦苦探究答案的我,目视封面上那盏点亮的明灯,似乎可以照亮最黑的黑夜。感谢校长馈赠给我们这么好的假期礼物,它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燥热的两个月,它使我的心变的柔软,给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温润、良善、慈爱与悲悯,无时无刻不温暖打动着我的心。

谢云老师在书中每篇文章开篇为一则禅宗里的公案或故事,即为引子,借此引入下文,借禅道引发教育之道。在文字中除了又引入了一些禅宗故事,其他如名人故事、作者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随处可见。每篇文章至少有4—6个小故事,没有枯燥的说教,把道理融于一个个故事之中,生动而透彻地诠释了作者的观点,犹如盐之溶于汤,制成了一道道营养美味的“心灵鸡汤”,抚慰着我们教师曾经浮躁的灵魂,温暖着我们日益疲惫的身心,润泽着我们几近干涸的心田,激发着我们日渐的枯萎精神。这一篇篇文章,也犹如一盏盏明灯,也点燃了我们教师的“心灯”,使我们的心灵更丰富、更敞亮、更广阔;使我们的心态更平和、宁静、恬然;使我们言语更从容、优雅、充溢着爱,使我们的行为更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谢云老师提出的“像禅师一样做教师”,如他所说的:“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也许,正因职业幸福感不强,才需要我们不断修炼。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当成终生的事业那样来热爱和完成。投身其中,倾心相爱,即便是繁琐艰辛,困难重重,也会乐此不疲的。因为,职业的最佳内涵,就是体验到内心深层次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这种职业的幸福感觉。

谢云老师说:教育就是一场修行,除了技术与能力层面外,还包括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教师应通过“修正行止”,来完成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丰富。为此,他提出了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即:修炼一颗柔软心,修得一双智慧眼,修炼一腔宽容怀,修炼一手绝活儿,修炼一副担当肩——这五项,看似简单,真要做到,很不容易。

在书中,作者谢云说了一句话,让我有如参禅者顿悟的感觉。他说:做我所爱,一定幸福;爱我所做,不会痛苦。既然教书已成为我们不可改变的事实,为什么非要如蜗牛那样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艰难行走呢?何不卸掉那名誉、利益、虚荣装成的包袱,轻装上阵,专注教学呢?这样以来,也许不会得到多大的幸福,但至少不会感到痛苦,说不定还会得到不去思虑却不约而至的小幸福呢!

谢云在书中不遗余力地诉说柔软的温度,智慧的力量,宽容的成全,绝活儿的魅力,担当的重要性。每一篇,每一则,都从禅故事引申开来,剖析,诠释,再举例说明,甚至“低声下气”地恳求:我们能不能再温润一些,柔软一些?我们能不能像母鸡孵蛋那样,用生命的体温去捂暖混沌的小生命,在合适的时机,与渴望破壳的生命啐啄呼应?在他笔下,教师应该是温润的、柔软的、宽仁的,如禅师一样淡泊宁静,智慧超然;学生是娇嫩的花朵,不染尘埃的天使,充满生命张力的雏鹰。教育,就是教师用超强的人格魅力和温润的精神光辉去感染和点亮学生,让他们慢慢地觉醒,成长,找到自己。

这本书尤其向我们描述了美好教师的模样,在作者心中好教师也是幸福教师。好教师要保有一颗柔软心,修炼一双智慧眼,拥有一腔宽容怀,练就一手绝活儿,锻造一副担当肩,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对好教师面貌做了非常细致生动的勾勒,每一章又用八篇文章具体阐述了幸福教师修炼的途径。如在《修炼一腔宽容怀》这一章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文章从一个禅宗故事谈起,金代禅师心爱的兰花被弟子打碎,他却心平气和地说:“我喜欢中兰花,为的是用香花供佛,为的是美化寺院环境。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作者由此引申到教师职业,我们并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的,进而引申到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生活的。文中还分析了导致教师生气的三种主要原因,并引用了一则国外小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和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进一步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孩子的心灵,比世界上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要重要,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宽容,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或错误举动,我们不妨这样想:教师就是帮助孩子改造错误的人。与其动恼,不如动脑;与其让自己生气,不如让学生服气。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也是智慧的事业,需要我们以智慧去面对和处理。确实,教师平和宽容、豁达的心态能催生出教育智慧。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我对我侄儿的教育过程就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对他的行为非常生气到渐渐地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和尊重孩子,这样才有了沟通和交流,也才有了教育的可能。

曾经读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上写诗。谢云早年写诗,是“曾经的诗人”,当他把诗意的心境转移到教育阵地上来,对于教育的言说,也既有诗人的丰沛想象,又有诗意的相信与期待。他劝慰和鼓励每一个教师,用一辈子去写教育的诗篇。让自己先“丰满”起来,做好“诗内”的功课,花足“诗外”的功夫,让学生成为个性独特、情感丰富、思想

独立、人格完美、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身为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性、宽仁,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气魄。这也让我想起吴非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中最珍爱的事,总是甘之如饴。你爱它,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一切感受都注定是“套餐”——倘若,我们能用在学生心灵写诗的态度,对教育工作投入最初、也是最深的爱,那么,幸福感也将伴随着“套餐”不请自来。

有人说,幸福是种感觉,与外界无关,与内心相连。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的呐喊。只有幸福、内有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睿智的学生。谢云说:“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

封底,写着这样一段话:“轮回百世,依然热情不改,我们,都是燃灯人——我们心底,燃烧着坚信的力量;我们用历劫不灭的心灯,照亮自己,温暖别人,也照亮和温暖每一个经过我们身边的人„„”

人生路上,没有谁是专门生下来享福的。人生一世就是一场修行,你想修成一位幸福的旅者,还是一位忧患的行者,那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而我,为了实现我的价值,我会不断地修炼。

上一篇:暑假会计专业实习报告下一篇:误解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