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024-08-13

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共11篇)

1.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篇一

关于我县文化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xx县长调研文化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文体设施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建设上:县城区建有县级图书馆、县文化馆;在镇街全县己建成镇综合文化站9个、农家书屋93个、文化广场8个、老年活动中心385个,规划建设街道文化中心3个,规划建设中的20个社区文化室各镇街也在积极筹建中;全县有文化社团13个,基层文化阵地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在体育建设方面:全县共建有349个标准体育场地、16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5条全民健身路径、2个健身广场和2条健身休闲带(南河公园和金剑山),曾输送了摔跤冠军xxx、女子100米栏比赛冠军xxx和男子拳击91公斤级冠军xxx,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近30人,培养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共计188人,县内有体育社团17个。

近年来,文化、体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为XXX的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

一、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问题

1、县文化馆(县艺术中心)、县图书馆的建设县委、县政府已纳入今年的目标建设任务并即将开工建设。但据了解规划建设中的县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对外是艺术中心,而对内却是会议中心,望政府在审核该项目设计规划时,充分考虑文化馆评估达标相关指标。

2、规划建设中的3个街道文化中心,除璧泉街道文化中心和青杠街道文化中心在实施外,璧城街道文化中心由于没有用地指标,至今没有进展。而上述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是2011年市下达给我县的目标考核任务,纳入了市政府对县委、县政府的考核,并要求每月报告进度。市里对图书馆、文化馆的评估考评将在明年进行,对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的期限是2012年。据我们

1了解,规划在明年建设完成的来风街道文化中心,也因为没有用地指标而发愁。

3、规划建设中的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其建设任务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据不完全了解,有近三分之一的镇街社区没有活动室用房,还有部分社区达不到80平方米的活动用房要求,要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困难较大。而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市里要求是在2012年实现全覆盖,我县也纳入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加以考核。

鉴于上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县政府协调相关街道文化中心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并协调好相关建设费用的减免事项。

(二)XXX文庙建设和利用问题

XXX文庙是重庆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文庙,为打造儒家文化艺术节和为县东山休闲旅游区增添文化底蕴,修复启圣祠和恢复大成殿及耳房设施(孔像、孔子七十二弟子像以及匾额、楹联等)势在必行。

建议:尽快解决“启圣祠复修工程”经费(130万元)和恢复孔庙所需经费(150万元)共280万元,以尽早完成XXX文庙的打造。

(三)关于大型文化活动设备问题。

目前,我县开展大型文化、集会活动的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特别是无广场活动和体育馆内演出所需的音响、灯光,每次举办类似的活动,均需用财政资金向外租借,而每次租赁费用都在20万元左右,有时为达到所谓更好的效果,其租金还会更高。

建议:为了彻底解决我县在广场和体育馆举办大型文化、集会等活动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节约财政资金,请县财政拨付专款,购臵一套LAX线性阵列音响系统及灯光设备,所需购臵经费近140万元。

二、体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练人才严重缺乏。我县有摔跤、举重、田径、跆拳道等重点体育项目,但教练仅有2名,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难度太大。

(二)金剑山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尚未建成,而市局要求2012年前每个区县必须完成2条登山步道,今年的登山步道建设任务是1条,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动工建设。

(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偏低,县城全民健身器材

偏少,且器材毁坏后无钱维修。

建议:一是政府出台政策,加快引进体育教练人才;二是县财政适当加大投入,以满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审批小区住宅建设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建设小区休闲活动场地;四是尽快启动建设金剑山登山步道。

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市财政局、市文广局渝文广发[2011]91号文件要求,全市从今年6月1日起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结合我县实际,需要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9个镇的文化站,6个街道的文化中心。但按照免费开放的相关标准规定,我县需开放的文化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如要达到开放标准,尚需添臵相应的设施设备、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配套相适应的运行经费。

(一)文化馆。目前我县文化馆尚未达到国家等级文化馆建设标准,如要免费开放则需要收回已出租的二、三楼业务用房,并同设在正则中学的舞蹈培训室一起进行维修改造。经测算:一是维修改造经费需近110万元;二是每年需文化设施运行费40余万元和文化开放项目运行经费近84万元)。另外,为达到完全免费开放的要求,文化馆内拟设立非遗保护中心,需增编制3个。

(二)图书馆。一是长期以来严重缺编,导致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二是设施设备不能达到免费开放的标准,如要实现免费开放,需财政投入经费60余万元用于设施设备的添臵,并增加图书馆编制2人,再招聘临时工12人。

(三)镇街文化站(文化中心)。由于镇街文化站(文化中心)的建设参差不齐(且街道文化中心尚在规划建设中),其设施设备也多少不一,工作人员被挤占较严重等问题,加上经费不足等困难,离免费开放的标准要求相距甚远。即便是免费开放所需的人员配备和日常的运行经费由镇街自行解决,但各镇街在开放中涉及的电脑、DVD、电视、书籍、桌椅等的配臵,其经费缺口也达120万元左右,如这笔经费由镇街自行解决,其工作压力会更大。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县政府尽快召开有财政、编办、镇街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切实对免费开放工作中存在的经费、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等

问题加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全面完成免费开放工作任务。

2011年5月6日

2.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篇二

一、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多改善,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攀升。但当下农村群众文化基础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导致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内容贫乏无趣。根据调查数据分析, 农村群众最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按照排位看电视或者看电影占到48.3%, 玩麻将或者玩扑克牌的则占到54.6%, 这几项活动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最主要的方式。从此可以看到, 目前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依旧匮乏, 还是以看电影、电视, 玩麻将、扑克等娱乐方式为主要的娱乐活动, 在农村, 群众的文化活动尤其是民间传统的活动份量太少, 对于广大的农村群众来说, 能够真正自主选择的群众文化生活少之又少。

(二) 群众文化经费短缺

如今严重影响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健康稳步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短缺, 政府大多注重对地方经济建设, 而对于群众的文化工作方面考虑得非常少。虽说群众文化工作经费是用来衡量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但是却很少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相应的重视。长此以往, 政府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经费投入缺乏, 虽然近年来政府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建设方面经费投入逐渐增多, 但是相对于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情况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无法从根本上去改变困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正因为这样,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建设经费的短缺, 远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建设很难得到相应经费的足够保障。

(三) 群众文化建设落后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群众文化基础建设落后, 这也阻碍着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如今, 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 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日益富足, 相应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完善。但是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这一环节还是相对, 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程度的需求。在一些农村, 政府财力较为紧张, 则更加让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甚至还会出现农村群众文化基础建设设备老化等问题, 也存在着群众文化活动设施设备使用效率底等突出的问题。

二、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策略

(一) 丰富文化生活

农村群众文化站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对每一年要举行的活动作好计划, 制定明确的目标, 不仅要安排好节假日、重大节日、节气主题活动等, 还需要根据地方特色来安排更多有益于群众身心的活动。同时要为群众建设丰富的健康活动场所, 还要将已建设好的活动场所有效地利用起来, 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

(二) 提升文化水平

要将群众文化实施落到实处, 首先要将先进的文化理念带到群众中去。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 就要吸取各种积极的、正面的先进文化, 这些都要融入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日程上去, 做好相应的计划和具体安排。上一级领导政府也要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以促进农村群众文化站的积极发展, 推进群众文化的与时俱进。政府部门还要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的考核项目, 让群众文化的提升不止流于形式。而且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经济投入, 提升其发展的基础。作为公益事业的农村群众文化, 政府不要将其推向社会这个大市场, 文化社会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由此政府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促进地区经济的腾飞。

(三) 建设文化设施

要增进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 就需要建设文化设施。这就需要政府为主导, 群众举办为辅。首先要明确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事业的发展是政府正确实施其服务职能的一项主要内容, 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办的文化机构引导农村群众文化的有效发展。还需要加强农民自办的群众文化性质事业的积极性, 鼓励群众自行创立民间艺术剧团、成立电影放映大队、设立个人图书馆等解决群众精神生活所需的食粮, 还需要为其出台激励政策, 搭建高效平台, 为农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给予支持, 让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的群众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地办起来, 为群众生活增添光彩。政府还需要通过正面积极的引导, 帮助民办事业, 表彰奖励优秀群众文化团体, 加强对群众自办团体的管理等等, 让农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 开展下乡活动

在当下农村群众文化贫乏的现实状态下, 多开展文化下乡的活动, 这不仅能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在增强群众文化素质, 增进其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也能间接地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 政府有关部门要多组织群众艺术团体, 经常开展下乡活动, 为农村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

三、小结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离不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这是惠及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实效活动, 在当前精神文化建设的背景下, 更需要政府的重视, 为农村群众提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同波.群众文化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理论观察, 2007 (05) .

[2]方玉蓉.群众文化工作大有可为[J].黄梅戏艺术, 2008 (02) .

[3]于晓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黑龙江史志, 2008 (13) .

3.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75-01

前言

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就是群众自身,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群众能够活跃身心,增加群众之间的感情,提高群众自身精神内涵。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群众之间的传播,也让传统文化与群众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群众对于文化传播也越加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内容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做出相对应改变,及时了解群众对于文化内容的需求,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

一、群众文化工作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生活较为匮乏。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也逐渐严苛。但是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基础性建设还较为匮乏,与我国经济建设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群众文化生活较为贫乏。调查部门对于我国群众文化生活调查中发现,50.2%的群众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是看电视或者是看电影,还有48.9%的群众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是打麻将或者是玩扑克牌,这四项活动几乎占据了群众文化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群众文化生活还是较为匮乏的,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文化活动最为,能够让群众自由选择的文化活动较少,甚至可以理解为几乎没有[1]。

(二)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经费不足问题。

造成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匮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的,政府部门在管理中主要对象就是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对于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视度严重不足。群众文化工作发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群众文化经费,但是基本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并未给与重视,如果我国群众文化工作长时间以这种状态发展下去,群众文化工作的工作经费将呈现严重短缺。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增加了群众文化工作经费数量,但是并无法满足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需求,对于目前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并没有明显改变。正是因为这样,政府部门才应该增加群众文化工作的经费,让群众文化工作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三)群众文化建设存在落后问题。

在群众文化工作开展中遇见的首个问题就是群众文化基础性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各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相继开展,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但是群众文化方面的基础性设施还与群众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部分地区,由于政府资金较为紧张,群众文化工作方面的资金较少,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设施已经出现了老化问题[2]。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度。

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满足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群众文化工作可以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制定群众文化工作目标,增加各种节假日群众文化活动额的安排,创建主体活动等等,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及民风习俗设计更多满足群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工作还应该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活动场所,将已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利用起来,进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度[3]。

(二)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经费。

想要真正的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质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群众能够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及作用,提高群众积极性。群众文化工作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群众文化素养,这就需要群众能够吸取到正面的文化内容,同时群众文化工作所开展活动也应该积极融入先进文化,政府部门增加对于正面文化的传播力度,科学设计群众文化理念传播计划。上一层政府部门应该为基础群众文化工作创建工作审核机制,推动基础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增加基础群众文化工作与社会之间的结合。政府部门可以与文化机构相连接,设计能够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考核机制,改变传统群众文化工作形式化的问题,真正将群众文化工作在群众之间全面落实。政府部门应该增加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为群众文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群众文化工作作为一个公益性项目,政府部门不应该将群众文化工作融入到市场环境中,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受到文化建设的影响,但是群众文化工作也该地区的经济建设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调整群众文化工作与该地区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该地区经济快速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提升群众文化工作水平。

(三)加强群众文化体系建设。

想要顺利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就需要为群众文化工作创建基础性的文化设施环境。政府部门在群众文化体系建设中应该充当引领者,群众在旁积极辅佐。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正确认识群众文化工作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文化机构积极引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其次群众还应该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加对于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根据群众之间的喜好自行创建民间文艺团体,解决群众文化活动内容贫乏的问题,政府部门该应该对于群众的文化团体创建积极鼓励,让群众能够将赋予民俗特点的文化活动创办起来。政府部门应该正面引导群众文化团体建设,帮助群众创建文化团体,对于优秀的文化团体积极给与奖励,让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

结论

群众文化工作想要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在一旁的积极引领与指导,这样才能够让群众文化工作真正全面的在群众之间开展。群众文化工作需要依托在精神文化开展,政府部门给与高度重视,让群众文化工作能够具有地区的民俗特点,满足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代兴朗.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01:14-15.

[2]王烨.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08:16.

[3]杨孝芳.浅谈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2,06:210-211.

[4]滕泽玉.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2,23:187-188.

4.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四

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摸清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创建与农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制定繁荣农民文化生活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莫旗相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莫旗农村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传递农村文化的载体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健康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旗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以广播电视为主,报刊杂志、网络传播为补充,形成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目前莫旗共有17个乡镇都有文化站,文化专职干部46人,全额财政拨款,有专门办公场所,藏书6550余册。2004,全旗乡镇文化站所累计组织各类文艺活动53次,举办训练班、文化展览20余次,下基层服务66次。全旗220个行政村大部分都有村级文化活动室,绝大部分行政村设立了宣传栏、政务公开栏和阅报栏。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改善。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中央文明办“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实施,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援助,上级财政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解放初期的扫盲、普及小学教育到现在的莫旗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新一轮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挣钱,吸取城市的先进文化,对农民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农民文化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四)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担负着服务农村文化的职能。目前,乡镇文化站发展困难,巩固率不高,办公环境差,部分文化站已经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乡镇领导思想意识存在偏差,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二是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困难,对文化建设无力投入。

(二)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欠缺,先进文化难以普及。每年旗财政只负责拨人头经费488460元,没有额外经费。因此,资金困难是制约莫旗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因建筑年代早、长年失修、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正常使用。农村图书室、阅览室因缺乏购书经费,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需求。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虽然90%的村通了广播,但目前相当多的村广播已完全停止播出,还有的村广播虽然存在,但很少利用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农业知识。大多数偏远农村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目前有线电视初装费是450元/户计算,并且月缴费10元,每年每户需缴120元,许多贫困农民家庭无力承受。有关部门又由于对[偏远山村因户数少而分散不愿安装,部分农民群众自行购买小型卫星接受设备观看电视节目,丰富了群众的部分文化需求,但是,没有有线电视网很难系统、全面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决议和播放农业实用科技知识讲座等。村级书刊报纸每年订得较少,并且投递后,或无人管理流失,或被村干部独占,一般村民很难看到,大多失去了意义。

(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个别文化站至今还没有正式专业干部,加之近年来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一些先进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较难,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赌博风气比较严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导致赌博之风比较严重。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剩下老弱妇幼留守家园,部分地方立碑、敬神等迷信活动十分突出。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们应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从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入手,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现农村、城镇协调发展;从适应新世纪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是巩固、健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旗、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以及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建设,鼓励农民大力兴办文化,要重视解决农村文化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二)进—步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指导思想。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继续坚持文化工作的重心在农村,以建设农村小康文化为目标,加强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农村三级文化网络为依托,以农村文艺创作开展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为内容,开发培育农村文化产业。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整体推进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持。

(三)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莫旗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每年、每个乡镇文化站补助。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并大力引进外资,形成具有莫旗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为莫旗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新途径。

实施“民族文化大旗工程”,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现有的机构、场所、设备等物质作为依托,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要用足、用活现有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大力开发培育文化产业,增加必要的投入。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实践证明,农村三级文化网络,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物质载体和根本保证。

(五)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

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现阶段主要应抓稳定和提高。依靠强有利的政策保证,采取有效途径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及决议。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如东北秧歌、二人转、山东快板、相声小品等,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

(六)积极开展活动,繁荣农村文化。

5.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近年来,各地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等“六进”步伐,通过筑牢阵地、强化引导,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力不断增强,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推动力逐渐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先进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正体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和强劲的发展力。但部分党员干部或部分群众对廉政文化的内涵、本质、作用和意义认识不高,理解上有偏差,认为廉政文化无非就是“墙上挂一挂,板上展一展,纸上写一写,嘴上唱一唱”,都是一些表面化的文章,唱唱廉政歌曲、搞廉政书画展、观看廉政影视足矣,廉政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搞不搞无关紧要,以至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领导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是做“虚功”,费时、费钱、费精力,却很难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不如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绩”;有的职工群众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领导的事,自己无职无权,不够腐败的“资格”,甚至认为让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是“领导喝酒群众醉”,是无的放矢;有的单位部门认为廉政文化建设理解为是纪委的事,与己无关,参与热情不高,或者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只是“隔靴搔痒”,起不了什么作用。特别是当今一些领导干部贪腐行为时有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更让廉政文化建设“无用论”有所蔓延。

2.渗透作用不深。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文化”,即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是与廉政文化相背离的,这就是“亚腐文化”。“亚腐文化”能催生“亚腐败”,一种介于廉洁和腐败之间、但尚未触犯刑律的灰色地带,比如收受礼品、公款招待、公款旅游、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现象。当“亚腐败”蔓延成为权力运行的一种习惯、成为民众被迫接受的一种“潜规则”,就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干扰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其危害不可低估。“亚腐文化”作为贪污腐败的催化剂,已成为一种社会不良习气,成为社会和谐的一大障碍。“亚腐文化”之所以盛行,有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但也充分说明了廉政文化的渗透力还比较弱,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不够扎实,还难于从信念层面纠正被“亚腐文化”侵蚀的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道德法则,不能够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决定人们的行为,导致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还不浓,“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廉为美”的良好社会环境还尚未营造起来。

3.体制机制不完善。在组织层面上,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缺乏有力的领导体制。目前廉政文化建设大多处于“自发”阶段,一些党委、政府还没有真正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各地开展与否、层次高低、力度大小基本取决于党委、政府以及纪委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组织化程度偏低。二是缺乏有序的工作机制。虽然各地普遍成立了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一些职能部门往往是被动应付,没有纪委的督促,就很少主动去抓各自承担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很多情况下处于纪委唱“独角戏”的尴尬状态,从而造成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清、责任不明。三是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无论是搞活动、做宣传,还是挖掘传统资源、打造主题设施等,都需要花钱,若经费保障不足,各单位只有对廉政文化建设“拉闸限电”,导致廉政文化建设出现“运行速度缓慢”或“死机”现象,使其陷入了“阵热式”这样一种忽冷忽热的漩涡之中。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特别是财力的保障。由于在资金保障上缺少法治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廉政文化建设经费大多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拟提出以下对策: 1.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廉政文化建设主动意识。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适时对领导干部进行反腐败形势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条规教育、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要把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廉政文化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廉倡廉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之中,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到廉政文化是先进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帮助党员干部群众及时消除“无用论”、“与己无关论”、“形式主义论”等模糊认识,克服“走过场”的表面现象,摆正廉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唤起他们主动投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要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新思路,把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作为廉政文化的阵地,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通过丰富活动载体,运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要素的作用,拓展廉政文化市场,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延伸廉政文化的触角,形成廉政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条件,使廉政文化根深扎于基层。

6.企业文化存在问题 篇六

企业文化存在问题

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第三,提高企业文化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和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第四,提升企业文化中的公益思想。笔者在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美国哈佛大学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由五个方面的要素组成:企业环境,这是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构成的核心因素;英雄人物,他们将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为员工提供具体的楷模;礼节和仪式,即企业的日常惯例和常规,向员工们表明了所期望他们的行为模式;文化网络,即企业内部主要的“非正式”的联系手段,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传奇的“运载媒介” 西方学者们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形式。对企业的价值与理念缺乏有效的认识的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不能形成文化长久推动力。第三,企业的建设脱离企业实际管理,不少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而与企业现实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相对偏颇。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现实管理。第四,过于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作用。如有企业家喜欢孔子、老子、荀子、曾国藩等思想来管理企业,直接简单应用于企业,出现种种不适当。应该讲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直接应用不妥,因为环境毕竟发生了很大变化,况且现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还较少,研究的成果多处于不成熟阶段。

7.企业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企业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产品宣传轻文化传播。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CEO对本企业的定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把企业文化传播的重点放在对产品的宣传、推介和销售服务等方面是正确的, 但不能放松对企业精神、社会责任、员工价值取向等企业软实力的宣传、培训和引导。以文化传播的产品广告支出为例, 广告支出是企业把产品推向市场的重要手段, 也是树立企业形象不可或缺的重大举措。但在一些国有企业, 管理费用的支出占到了成本支出总额的20%以上, 而用于企业文化传播的费用还不及管理费用支出的千分之一。因为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产品市场化与文化传播有机地融合起来, 涉及广告支出时, 总是以国企老大自居, 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审核产品广告经费时减之又减、抠之又抠, 平时喊喊口号, 重要时节拉个条幅, 使本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保持平衡的格局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重传统传播模式轻网络传播模式。据统计,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有关资料表明, 网络媒体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企业的影响力每年都在呈几何级数增长。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了, 但企业的宣传模式依然还是“老三样”:领导讲话、专家讲座、撰写体会。一些企业尤其喜欢人与人、物与物式的传播模式, 对网络重视不足。还有, 认为网络媒体上发表文章、资讯的门槛低, 可信度差, 以这种观念指导文化传播, 造成了对网络传播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效果不明显、给力不足的现象。

面对热点问题传播模式比较保守。近年来, 国有企业的提前退休职工、家属养老保险统筹、职工子女就业等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 小到影响企业发展, 大到影响社会稳定, 一些企业在政策、文化传播方面采取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保守“疗法”, 哪个方面出现了职工诉求、群众上访或网络事件时才把政策搬出来, 有的还用上了“外交式”语言, 结果是社会有意见、群众不满意。

做好企业文化传播的基本对策

提升企业对文化传播的认识。重点是把传播企业精神、员工价值取向、社会和谐理念、打造团队组织等软实力价值管理放到与宣传企业产品、推介企业战略同等的高度, 用管理的高起点、高标准对企业文化传播进行正确的定位。荣膺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的国家电网公司山东公司坚持“管理是两个文明建设最佳结合点”的思想, 两条腿走路, 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升级, 实现物质硬建设与精神文明软实力的双增长、双丰收。

深化文化传播制度体系建设。一是推动网络传播。网络传播逐步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 企业应借助网络平台做好企业宣传、引导和促进工作。二是完善文化传播的应急制度。像企业在出现重大生产、安全问题时那样, 宣传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文化传播预案制度, 主动介入, 配合专业化管理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和引导工作, 化解矛盾。三是深化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企业宣传是一项政策性强、可持续的工作, 宣传的效果也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重点是借助企业报刊、电视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等平台, 设置政策宣示专栏、专家讲解指引、群众疑问解答等方式, 多方位、立体式地多管齐下, 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 认可企业的进步, 理解企业的困难, 在和谐中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企业文化传播创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 改革就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油田企业, 地理位置大都在偏远的欠发达地区, 远离集团公司总部和当地政府, 客观上具有企业与政府的双重责任, 更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职能, 主动介入, 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通过采取查找政策依据、发放宣传提纲、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管理互动等措施, 用激浊扬清的态度, 大胆探索工作方式方法, 全力协助企业推进深化改革。

提升文化传播者的政治水平。企业的文化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文化传播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 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因此, 企业的文化传播者要认真学习和钻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不断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习中增强政治责任感、鉴别力和敏锐性, 开阔眼界、开拓思路, 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研究和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使企业的文化传播有思想、有见解、有观点、有广度。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8.村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精神文明;村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浙江省兰溪市村级文化建设为例,该市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646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70.6万人,农业人口519243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3.5%,共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24个,占总数的19%,97个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达到新建标准的有37个。87个行政村配备了体育健身场所和配套器材,占总数的13.4%。村级文化队伍38个,文艺骨干486人,通过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管”的问题;目前,村级文化建设没有专人管的问题依旧突出;全市16个乡镇、街道所属的646个行政村,共有文化站干部仅有31人,平均21个行政村1名文化干部,而且这些文化站干部还身兼多职,负责乡镇、街道安排的其它工作,无论从精力、时间上对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业务指导都无法得到保证。

“钱”的问题;虽然,村级文化建设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非常少。其次是业务经费难以得到保证,要搞一个文化活动,要进行一次文化创作,要创办文化活动室都要多次向各个部门争取。三是与其它行业投入相比,村级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一是人员少;多数的乡镇只有一名乡镇文化干部,除去处理乡镇、、街道各类繁琐工作,投入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时间极其有限,而大多数的村没有文化员或文化协理员,单靠乡镇的文化站干部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显然精力不够。二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无论在文化层次上、专业素质上还是业务能力上与当前村级文化需求、文化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各级文化干部对村级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文化需求还不够。

二、解决当前村级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政策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法制作为保障。只有在机构名称、内部设置、人员配置、设施要求、经费投入、职能任务等方面从政策法规上进行规范和界定,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从整个结构框架上构建起村级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首先要健全领导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对村文化工作的领导责任,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村文化工作,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程项目列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弹性任务变成硬性指标;三是把村级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進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对文化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确保村级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注重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人才,努力提高文化工作者素质

村级文化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带动整个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的排头兵。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但目前村级基层文化干部、文艺骨干偏少,文化工作者素质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引进力度,把一些有才能,懂业务,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人引进来,在各乡镇的领导班子中要配备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干部,文化管理队伍的组建中配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工作人员。对文化工作人员的选拔要做到“广纳深挖、唯才是用”,可聘请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文化战线老干部,也可聘请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教师以及相应艺术院校专业的大、中专生充实到村级文化队伍,鼓励优秀人才为发展村级文化提供优惠政策待遇。同时,要充分利用,发挥,调动本土人才,要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发现、培养,促进人才成长。

(三)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村级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作保障,发展村级文化事业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政府部门在抓村文化建设上要如同狠抓经济建设一样发展村级文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平衡城乡资金投入,向农村适当倾斜。尽快改变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等基本设施,建立起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场所,为群众提供核心公共服务产品,为农村文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还要在村级文化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有限资金的实际效益,坚决杜绝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其它建设。

三、加强村级文化建设要点

村级文化建设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三大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农村经济、文化体系建设,实现两大体系联姻共赢;

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文化体系的构建,同样,农村文化建设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打造乡土品牌。如浙江省兰溪市,近几年充分利用杨梅节、兰花节、枇杷节等各类文化宣传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旅行团、游客,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构建村级文化工作者网络体系;

村级文化工作者只有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一个组织,工作上才会有活力,才会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文化发展才会不断创新。构建村级文化工作者的网络体系,应该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村级文化骨干队伍建设,这支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相关业务指导部门要有培训计划,如腰鼓、秧歌、健身操,包括最近火热的广场舞。只有抓住了这支队伍,农村文化就会热火朝天。二是文化员队伍建设,目前,每个村还没有配备专职文化员,这对于发展农村文化是极为不利的。虽然有的县、市以农村文化特派员的形式作为尝试,也得了很多成果和经验,但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村文化建设中生根发芽。

三是构建农村文化多元化服务体系;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者,在政策、经费上应发挥主导服务作用,这也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一致的。在政策上,政府部门要向农村倾斜,专项经费专项使用,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有体育健身场。

国办文化单位要经常性提供公益服务;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文化服务机构要拓展服务领域,可组织文化流动舞台车,主动送书、送文艺节目下乡,开展动态的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把“送文化、种文化”作为长期的一项日常工作来落实。

9.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篇九

公管04 0422310123 吴丽娟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区居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社区文化作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地域性、导向性等特点。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文化的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努力改进在社区文化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特点 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程度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社区作为城镇的基本组成单位,愈发成为人们一个重要的生活共同体。经济的增长促使了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社区文化在满足城镇居民精神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文化指在一定社区内,从居民日常生活行为所反映出来的,区别于其他社区的心理倾向、行为特征和文化特性的总和,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以及道德标准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建设社区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在和谐社区文化的基础上的。

社区文化作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与别的文化不一样的特点。

1、地域性

不同的社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必定具有不同的特色。在比较富裕的社区,其治安水平、物业管理水平、居民素质、公共设施会比较贫困的社区的各方面水平要好。在较贫困的社区人员组成会比较复杂,比如待业青年、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会较富裕社区多,这样就使得不同的社区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于社区文化工作负责人的管理风格不一样,社区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比如有的是学习型社区,社区内设置有名目众多的兴趣班、培训班以及学习小组,整个社区学习气氛浓郁;有的社区则是娱乐型的社区,经常举行各种晚会、舞会以及组织旅游等等,社区居民更乐于通过参加这样那样的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增进交流。

2、导向性

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居民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社区文化对居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社区传承下来的道德标准、行为规则对社区居民具有约束力,在日常生活中指引着居民作出符合该社区价值观的行为。比如说某社区的传统是敬老爱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新搬来的住户虐待老人,那么他们就会受到该社区居民的谴责,如果该住户不改变作风,就有可能受到别的住户的排挤,最后导致无法在该社区生活下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该住户为了在这个群体当中生存下去,就有可能改变作风以适应该社区的生存环境。就这样,社区文化无形中就起到了价值导向的作用,为社区居民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

3、整合性

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样,社区就具有了整合性。在社区文化的作用下,居民通过不同的活动以及集会得到交流、合作、共处的机会,通过这些相互之间得互动,居民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评判标准趋同,渐渐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得到归属观,认为社区是不能分割的大整体,自我认同为这个大整体的一分子,与整体关系密不可分。

4、娱乐性

社区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是居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休息、进行自我调整的地方,因而社区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具有娱乐功能。在茶余饭后社区常会举行各种活动,如书画展、联欢晚会、体育比赛等,让居民得到身心的放松之余,更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提高。有的社区组成离退休老年人合唱团、秧歌队、篮球队什么的,其组员经常一起排练、训练,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并让居民在各种各样的交流中满足了社会需要。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也生机勃勃。然而在社区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社区文化的发展萎缩不前或者畸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让社区文化朝着更为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让社区文化的发展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目前,在社区文化的建设途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不足

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作为基础,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经费的支撑。社区要搞什么活动,或者建设一些有益居民身心发展的公共设施,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然而国家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自行筹集款项。这样就导致了比较富裕的社区因为经费充裕,活动能够充分开展,社区文化发展较好;而另一方面较贫困的社区因为经费不足,各种活动缺乏支撑,社区文化发展萎缩不前。由此社区文化的差异也发映出贫富差异。

2、片面发展

有些社区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时理解片面,把社区文化的建设纯粹理解为娱乐活动的开展,认为只要多些娱乐设施,居民在闲暇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消遣,便是丰富了社区文化,便是进行社区文化的建设。于是社区内大量建设歌厅、网吧、甚至赌博场所,给居民带来负面影响,社区文化畸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社区文化的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让社区成为居民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完善自我的场所。

3、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有些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理解不到位,认为社区活动就是离退休的老人在家没事唱唱歌跳跳舞,与自己无关,社区公告栏的什么活动通知都一扫而过,漠不关心,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了,造成了参与人数少、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偏低等情况。殊不知社区的建设是关乎社区内每一个居民的事,关系到每一位居民的切身利益。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集体的交流与合作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社区作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共同体,是居民参加集体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可以让居民发掘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

4、法规不健全

目前关于社区建设的法规还不健全,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工作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污染了社区的环境。但社区文化的发展一定会在曲折中前进。

要想让社区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让居民安居乐业,让社区发展得更为繁荣昌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努力改进在社区文化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面向社会募集资金

既然经费在社区文化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首先就要解决发展的经费问题。有些社区无力承担的大型公共设施可以向社会开放,引入社会上的资金。比如说某社区想建立一所图书馆,但是基金不足,他就可以向社会招募,吸引社会的资金在该社区建立图书馆,这样的话社区就比较轻易地解决了图书馆问题。各种活动中心也可以合理收取一定费用来支持自身的运转。应“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投入” 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逐渐增加资金来源。

2、把活动设置得更贴近公民生活

有些居民对社区活动不感兴趣是因为活动设置不切合居民实际,比如说在说普通话地区举办粤剧的表演,居民都听不懂台词,摸不透剧情的发展,自然就提不起兴趣了。因而在设置社区活动时一定要从居民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成员的兴趣爱好作广泛的了解分析,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尽量满足到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社区还应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等实际状况出发,形成具有个性的社区精神,并组织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活动,寓教于乐,带动居民文化活动的整体提高。

3、提高居委会、社区居民素质

成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领导班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选择有特长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进居委会,处理居委会的一些日常问题。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文化素质, 使社区干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 形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精、领导能力强的社区队伍。对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应实行“稳定队伍、提高素质”的方针,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宣传,对居委会以及以下的各个组织进行培训,提高活动质量,提高社区的整体素质。

4、社区建设要量力而行

在建设社区文化时一定要正确理解社区文化建设,综合考虑社区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员组成、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劳民伤财,大费周章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破坏。

5、大力加强社区的制度建设

因法制不健全而导致社区工作在运行时出现众多问题,要想消除因管理或者是机制上的漏洞出现的问题,就要健全社区的各种制度措施、管理措施和服务措施, 然后要严格规范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与执行,最后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的监督机制,为社区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运行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社区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刘文娟.论社区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68期

王丽华.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

02期

丁桂英.吴寿松.盛爱兰.金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王艳艳.浅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文化的建构.民主.2007年 02期

10.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篇十

李成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内陆省份和农业大省的湖南,虽然文化建设在区位、政策、资本及技术等方面都缺乏优势,但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湖南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从2006年到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8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7个千亿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27亿元,占GDP比重5.2%。在《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湘字号”达31个,占14%。2011年10月20日,在省委召开的湖南传达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上,省委书记周强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是湖南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全省上下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扎实做好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时一步明确了当前湖南文化强省的重任。但由于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省会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发展还没有延伸到乡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湖南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村文化事业正在逐步发展,如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地方文化部门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等。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尚未形成产业,但已出现文化产业的萌芽因素,这些萌芽因素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民间盈利性文化团体日益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民间盈利性文化团体也应运而生,走向市场。如洞口县黄桥镇文化广播站乐队是在该镇文化广播站的支持下建立的乐队,近年来该乐队平均每年外出表演近百次,成员人均收入近7000多元。隆回县文化局提供的一份最新资料表明,该县当前有各种业余艺术表演队366支,其中乐队279个,秧歌队37支,业余小剧团25个,民俗表演队25支,从业人员达3158人。而在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仅县城沱江镇就有阳戏、文武茶灯及巫傩歌舞剧团等表演团队60余个。二是农村文化娱乐休闲场所陆续涌现。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一些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在农村逐渐出现。2004年,浏阳市沿溪镇大光村就出现了私人建设的休闲农庄,农庄里设有歌舞厅、茶座、棋牌室、餐厅、住宿等设施,歌舞厅向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其他项目收费也不高,因此很受当地居民喜欢,大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据了解,浏阳市已有不少农村建有这类“农家乐”式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是农村文化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点。民俗文化已逐步开始转化为农村的经济增长点。前面提到的盈利性农村文化团体,其中不少就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如凤凰县的阳戏、文武茶灯及巫傩歌舞剧团等。隆回县的滩头年画、花瑶挑花两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民间工艺,商家对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合作开发已在初步进行。四是农村文化市场初现端倪。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所有的乡镇基本上都有网吧、音响店、录像厅、电游店、书店等文化娱乐场所及表演乐队。这些文化娱乐场所及表演乐队,一般都由个人自主经营,已形成初步的农村文化经营市场。当然,目前的这些农村文化市场还很分散,尚未形成规模,经营也不够规范。

但是,虽然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已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产业发展迹象,问题也是显然的。首先,农村文化的产业形态并未形成。目前,湖南的农村文化,基本上是以文化事业为主体,农村文化产业刚刚开始萌芽,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当前湖南农村文化中的一些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初步形成,都完全处于自

发状态,只算得上是带有产业特点的文化现象,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其次,各地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平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期,各地在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平衡。各地的经济水平和区域位置及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不平衡。如衡阳市南岳区,依靠南岳衡山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更多的农村地区,文化未能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从湖南省城乡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差距日益拉大,湖南的文化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第三,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混乱。当前乡镇文化广播站拥有的职权非常有限,既没有审批权,也没有执法权,对乡镇文化娱乐场所无法进行管理,形成了“县里鞭长莫及,乡镇无能为力”的文化管理状况,农村文化市场处于混乱无序的局面。农村的民间文化组织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既不要登记,也无人监管,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演出质量不高,有的演出活动内容违法也无人制止。

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缺乏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没有制定鼓励其发展的政策法规。在许多基层政府的负责人看来,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投钱但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公共事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乡镇以致县一级文化部门都只是将农村文化单纯作为公共事业进行建设,没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想法和打算,更没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计划和政策。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物质生活的贫乏必然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从而制约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物质生活欠富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居民文化意识不强,文化消费能力不高,文化市场不活跃。三是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不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文化土壤。从整体上来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缺乏现代思想观念和创造精神。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在封闭的穷乡僻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养成了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农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洞口县杨林乡联盟村的一位“秀才”农民开玩笑地表示,“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同时,由于封建残余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依然盛行,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等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封建迷信活动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这些也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文化事业建设,也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二者不可偏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并举,使两者互为支撑,互为补充。

第一,迅速转变观念,树立和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目前,许多县(市)及乡镇等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缺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农村只可能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不可能发展非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基层政府必须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进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第二,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开发产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形成。农村文化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农村文化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合作开发,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途径。旅游景点,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农村文化产业建设时,应该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方式,应从以往的“观光游”、“体验游”的单纯而狭隘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提升旅游景点的高文化含量,增加旅游产品的高附加值,通过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将潜在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要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必须要大力开

发和生产农村文化产品。产品是产业形成的基础,有产品才能形成市场,也才能进而形成产业。不少农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其内涵,开发和生产出相关的文化产品,从而使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效益。隆回县开发并走向市场的“滩头年画”,就是将民俗文化转化为产品和效益的很好的实例。要积极创新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纺织等民间手工技艺项目,积极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戏曲、音乐、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积极开发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进而形成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品牌。

第三,招揽和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资源之一,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首先必须招揽和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湖南省政府特别是文化管理部门和各市、县等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相关政策,如保留他们的城市户口,按城市标准提供薪酬等,对自愿从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创业的毕业生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等。此举可收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之双重功效。

第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当前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要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必须要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体系,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定不移地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提高未来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奠定基础。要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强化农民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既是农村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同是又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重要力量。

第五,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

化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要通过现代流通手段,把农村文化产品与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改善农村的文化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从当前湖南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来看,文化商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至关重要的农村文化要素市场还基本上处于未开垦状态。如农村的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与设备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劳务市场等尚未形成。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根据其需求创造有效供给。

第六,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建设农村文化产业集团。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是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从长远来看,要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农村文化产业集团。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必然会步入“网络”、“数字化”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将促使农村文化产业内部或地域之间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我们发现尽管当前农村的民间文化团体逐步增多,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文化团体存在着规模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问题,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要最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组建综合性的农村文化产业集团是一条可供选择的策略,通过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农村文化产业集团,既明确专业分工,又形成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效益。另外,这种农村文化产业集团的筹建和运营,也将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11.文化站免费开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站;免费;问题;对策

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瓯江中游,是丽水市唯一的市辖区,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辖7个乡、4个镇、7个街道,333个行政村,25个城市社区,全区共有16.24户,户籍人口38.68万,常驻人口45.16万,外来人口20.19万。

一、莲都区文化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及队伍建设方面

1、文化网络初步形成,但基础设施滞后。我区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网络初步形成,但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区文化馆自2008年拆迁后,新莲都文化活动中心还未建成,至今租用其他场地,不便开展业务。全区18个乡镇(街道),共有1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12个,省级“东海明珠”乡镇文化站5个,部分乡镇(街道)文化站设在乡镇(街道)政府大院内,不便开展群众活动;全区358个行政村(社区)中,建有1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化活动室的有184个,占51%,100平米以下的村级活动室147个,占41%,还有27个村没有活动室,大部分活动室环境简陋,没有文化设施;我区有图书室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有9个,普及率只有50 %,我区3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藏书量均在5000册以下,藏书陈旧,无添购新书能力。

2、文化队伍结构不合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文化人才趋于老化,区文化馆干部平均年龄为45周岁;全区(包括水阁和富岭街道)共有38名乡镇(街道)文化员,其中,50周岁以上的8人,40至49周岁的8人,30至39周岁的4人,29周岁以下的18人。虽然大部分基层文化干部拥有大专以上文凭,但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不多,普通高校文艺类专业毕业的更少,不会吹拉弹唱,在文艺表演、活动上辅导性不强。

(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近年来莲都区充分发挥绿谷文化,运用多种载体,丰富文化内涵,吸引群众积极参与。(1)抓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2)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3)贴近群众,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三)经费保障方面

丽水市属于欠发达地区,莲都区又属于二级财政,财政收入捉襟见肘。

1、日常办公经费少。财政对文化站的日常办公经费,还是沿用二十世纪的老办法按工作人员数予以人均定额核拨,没有考虑到公益性服务单位的特点,无法保障文化站设施免费开放的日常开支。

2、专项经费少。上级要求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3次以上,小型文化活动每个村1次,送戏下乡3次以上,乡镇级文化培训2次以上,每个文化员下乡辅导4次以上,每年仅靠省文化厅补助的繁荣工程文化活动经费每个乡镇1.6万和送戏下乡经费每场1200元的支持,市级、区级财政文化专项经费补助很少。

二、解决我区文化站免费开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改善条件,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各级财政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加大文化服务经费投入。省、市、区三级财政按100:10:1的比例,按人均文化经费的数额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站免费开放和完善基本服务项目所需的经费;二是加大文化设施经费投入。区政府要科学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目标,尽最大努力向上级争取文化建设资金,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筹措经费,改善现有文化站站舍条件,提高剧场、多功能排练厅、图书室、阅览室等基本设施的普及率,并配备必要的设备,为文化站免费开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二)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加强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免费开放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制度、服务评价和社会监督机制。二是进一步尊重和贴近群众的文化需求。根据群众需求,整合业务流程,合理调配资源,改善服务效能,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逐步增设多样化服务,重点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外来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三是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充实功能,创新方式,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一是充分利用我区馆、站、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抓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契机,做好文化圈、区域文化中心、乡村戏院建设,普及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宣传,加深群众对文化站免費服务职能的了解,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站功能作用。二是创新免费服务方式,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天天乐”文体广场、文化低保、农家书屋等惠民文化项目的推广,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形式,拓展服务空间,使文化站更贴近、走进群众生活,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站)

上一篇:发挥环境卫生协会的作用下一篇: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