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m2学案学生版

2024-11-13

b3m2学案学生版(精选8篇)

1.b3m2学案学生版 篇一

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主备人:周连星

审核人:夏良兵

邵华

《菩萨蛮》学案

—— 温庭筠

【学习目标】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本首词的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

一、课前预习1.关于词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在朝廷不得志,自然整日闷闷不乐,所以他在写作那首《菩萨蛮》时,自然抒发心中的郁闷。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2.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因当时长调尚未发展出来,因而《花间集》所收之词均为小令和中调,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是温庭筠,共录六十六首。3.文中字词

鬓 腮 襦 帖 鹧 弄

二、结合注释,试译本词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案

主备人:周连星

审核人:夏良兵

邵华

三、课堂赏析探究

1.“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五、课堂小练习(1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 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3m2学案学生版 篇二

一召唤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愉悦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抛物线”时, 将体育课上“掷铅球”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当抛射角与水平方向成多大角度时, 铅球掷得最远?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 触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参与到定义的建立过程。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重心应放在合作交流上

导学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案, 对于学生来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工具, 是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的卷案。能否高效的利用导学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结合我校数学科课堂教学情况, 可以把数学导学案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 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当堂检测, 第四部分是拓展延伸。

第一, 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不会预习或不预习, 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有了导学案, 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就不再茫然, 学生思路清晰, 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难点、目标, 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 将导学案提前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看书, 找出重点和难点, 独立完成导学案中预习自测部分, 并勾出不明白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课堂, 久而久之, 可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 合作探究。笔者根据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及学生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例题, 展示给学生, 主要是以分析、点拨例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力求做到: (1) 例题要能揭示同类型习题的解题规律。 (2) 例题要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尽快找到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 (3) 既要知识覆盖面大, 又要能突出教材的重点。每道例题一定要经历自主探究、组内讨论、课堂展示三个阶段。最后进行要点归纳, 可以是学生小结、教师小结或师生共同小结。

第三, 当堂检测。在选择练习题时,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层次练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档次的练习,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全员达标。当堂检测题应由基础题、拓展题、提高题组成。

第四, 拓展延伸。以兴趣为依托, 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成绩优秀的同学加入高难度的练习。拓展延伸也是由基础题、拓展题和提高题三部分组成, 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老师要于当日全批全改, 或抽查部分批改, 并及时发回给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目及时订正, 如果学生个人不能自行解决, 可以在小组内通过“兵教兵”的形式解决, 做到“日日清”。

三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好处

1. 实现了向数学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导学案, 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课堂探究、当堂检测、回顾反馈、归纳小结;课后练习、能力拓展。从导学案本身就能看出一节课的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一目了然。在选择例题时, 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探究后设计的。

2. 实现了后进生的转化

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 这些后进生在课堂上无心听课, 做练习极慢, 拖拖拉拉, 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 他们会这样, 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利用导学案, 可以慢慢减少这种现象甚至完全消灭。原因是在“当堂检测”中, 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 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有了竞争意识, 后进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也能提起精神来学习, 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 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3. 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利用导学案, 基本上是在生生互动探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下完成的, 然后通过达标检测, 进行师生互动, 教师将普遍出错的知识点在全班进行讲解, 个别出错的问题则化解在小组的合作探讨中。学生之间在讲解时比较容易沟通, 同时讲解的同学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由于导学案设计考虑到学习的各个阶段, 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 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 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自主互助课堂不但减轻了师生负担,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每节课的当堂达标,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答题速度, 而且学生还总结出了考试答题技巧, 使学生面对大型考试不再紧张, 能从容合理地安排时间, 从而提高成绩。

四使用导学案的注意事项

第一, 教师必须将导学案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发给学生, 学生预习后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 以了解学情, 二次备课, 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 最好不组织学生代批。

第二, 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学生都要主动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 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不可抄袭他人, 弄虚作假。

第三, 课堂上要求教师随时把握学情, 灵活进行调控, 教师只讲疑点,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提炼做题方法, 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课后教师要及时填写“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教师的“错题集”。

第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和“月月清”或“单元清”等巩固措施。

3.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篇三

关键词: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减负增效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如何精心编制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谈谈导学案的编制以及课堂教学的常见环节(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实施。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由分组成,将课前、课堂和课后几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第一部分为课前导学,包括:目标导学、概念导学和自学检测。

目标导学主要提供给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列出了下列教学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②学会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理解“化曲为直”的思想。③重点: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数据。难点:平衡摩擦力;理解实验的条件。通过目标引领,使学生自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听讲时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的实施

课堂上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课堂展示预习情况。这里由学生主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说,既希望自己上讲台,又担心讲不好失面子。学生思想上有了压力,学习上就有了动力。而且在课堂展示中,当一个学生讲解时,其他同学注意力都十分集中,看台上的同学哪一点讲得不对,哪一处概念不清,哪一点又比自己考虑得全面深刻。当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有争议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争论不休的问题,由老师当场解释,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思考的盲点在哪里,便于在下一环节中解决。

2.课堂探究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启发性的思维带动学生自己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点,活跃了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平衡摩擦力问题上,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水平面上小车受几个力?斜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受力情况?摩擦力怎么计算?从等效的角度来看,此时小车的受力如何?再如:数据处理时告诉学生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公式法:猜测两物理量是否满足下列关系,然后得出结论。二是图像法:选定横坐标、纵坐标,看描绘的图像形状。若图像是曲线,关系不明,可以变换坐标,化曲为直,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学生在上课前已做了预习工作,对上课内容有所了解,易于加快课堂节奏。导学案是学生上课时必备的任务手册,是课后复习的参考资料,具有较强的使用和保存价值。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导学案,争取让学生在学案上提供的有限的范围内尽早地熟悉更深层次的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导学案要落实学法指导,最大化地达成增效减负

4.边城3学生版 新课改 导学案 篇四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清将门之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凤凰镇草城(今沱江镇)。原名岳焕,笔名懋林、上官碧、窄而霉斋主人、甲辰、小兵等。

民国13年12月22日在《晨报》副刊第一次发表文章《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北京大学工作及学习期间,出作品集《鸭子》。民国18年(27岁)始,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民国22年(31岁)起在北平编辑中小学国文教科书,民国28—3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民国35—3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此间,从事业余写作,并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他的近500万字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代表作有《边城》、《从文自传》等。其作品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城市各阶层人,但主要写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被誉为乡土作家。

沈从文是国际笔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历史学会会员,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从第二届起任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边城》简介

《边城》发表于1934年。由于教材课文为原文节选,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特将小说全文梗概介绍如下:

大约在民国初年,在山清水秀的川湘交界的偏远山区,有个背山面水的小镇茶峒。这座边城民风朴实,人心善良,好似世外桃源。茶峒城外临水的一线称为水街,水街相当于一处水旱码头,是两省贸易物资的一个集散地。水街有位德高望重的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即老大)天保和二老(即老二)傩送,从小受到父亲很好的调教,能够吃苦耐劳,很有本事,而且淳朴善良。离茶峒不远的溪水上住着管摆渡船的祖孙二人,爷爷年已七旬,带着十几岁的外孙女翠翠,过着朴素宁静的日子,相依为命。美丽的少女翠翠已经出落得引人注目。大老天保看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打算将来娶翠翠为妻,继承老船夫的工作,为人摆渡。在一次端午节上城看赛船时,情窦初开的翠翠与二老傩送邂逅,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是一直羞于表露。差不多同时,山里的王团总要以一座水上碾坊为嫁妆,把女儿许配给茶峒最漂亮的小伙二老傩送,请人说亲。而这时船总顺顺也托杨马兵找老船夫给大儿子天保说亲。

老船夫得知大老天保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嫁给大老,不料翠翠却早已有了意中人。大老得知弟弟也爱上了翠翠而且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心中很是苦恼。兄弟二人情同手足,自然不能做生死决斗,于是相约到渡口对溪高崖上轮流为翠翠唱歌,看谁能最终把翠翠的心唱动。按当地习俗要为心上人唱歌三年六个月。大老自知唱歌比不过弟弟,郁闷不乐,为了成全弟弟,独自乘船外出经商,不幸在险滩落水而亡。噩耗传来,1

二老傩送十分悲痛和内疚,不愿再提亲事,离家出走。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怅然伤怀,加上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长辞。翠翠依旧守候在渡船上,为人摆渡,同时有所期待。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13至15章。第13章写的是翠翠爱情的萌动和对爷爷的依恋,第14章写的是翠翠甜美的梦境和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暗地探访大老天保的情形,第15章写的是爷爷小心探询翠翠的心事和翠翠对傩送情歌的期待。

(三)《边城》的主题

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而关于《边城》小说的主题,历来有种种说法,不少人认为作者似乎是厌倦了现代文明造成的社会弊端,惋惜美好自然和淳朴民风的丧失,于是在唱一首挽歌,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也有不少评论家反对这个看法,认为作品另有所求。当然,我们不妨沿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来思考一下该作品的主题。

沈从文自己说过:“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地方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陈迹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和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还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提起《边城》和沈先生的许多其他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联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点牧歌的调子。所写的多涉及自然美和爱情,这也有点近似牧歌。但就本质来说,和中世纪的田园诗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样恬静无为。有人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更全部是误解(沈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中就把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狠狠地嘲笑了一下)。《边城》(和沈先生的其他作品)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

看来,《边城》的创作动因与“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问题密不可分的,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为我们刻画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出场的和没有出场的,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翠翠和她的外祖父。从课文节选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以

下内容。

1.翠翠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这位少女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翠翠对外祖父深切的爱和对爱情的朦胧的向往。翠翠的母亲当年跟一个军人秘密相恋怀孕后,远走不成,先后自杀殉情。翠翠从出生就由外祖父抚养,她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充满强烈的依恋。内心躁动不安、孤单寂寞时,她渴望爷爷能在她身边,让心灵有所依傍;爷爷兴致好时,她爱傍在爷爷身边,听爷爷讲故事,吹曲子,唱歌。祖孙分离时的情景,即使是出于她恶作剧的想象,也会让她一颗“小小心子”“跳跃不已”。朦胧的爱情已开始在她的心中萌动,心事开始变得复杂。她的梦境由于有了二老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妈妈那凄美的爱情故事令她心驰神往。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作者把翠翠在亲情和爱情中的情感体验、行为举止描写得生动真切,充分展示了一个少女天真、纯洁的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笔下,翠翠不止是爷爷的外孙女,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湘西边城淳厚的风土人情和清风、丽日、清山、绿水一起陶冶了她,给了她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从翠翠身上,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古朴清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爷爷

爷爷一生勤劳,善良淳朴,翠翠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他所有的亲情。他期盼翠翠享受爱情的幸福,有一个美好的归宿。他暗中为翠翠的婚事操心,当得知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在爱情的“文明决斗”失败后驾船远走辰州,老人心情沉重。他既对翠翠与傩送的恋情抱着很大的希望,又怕翠翠不是那个有磨坊作陪嫁的团总之女的对手,因而怀着隐忧。这位撑摆渡船的爷爷身上也极为自然地融合着淳厚、善良、慈爱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天保与傩送

大老天保与二老傩送也是小说侧面刻画的两个重要人物。其间的手足之情感人肺腑。当兄弟二人发现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姑娘的时候,他们一没有反目,二没有相让,他们决定公平地接受姑娘的选择。由于哥哥走“车路”先行了一步,就由弟弟走“马路”先唱歌。没想到一唱成定局,哥哥默默地带着失恋远走他乡意外而亡,弟弟因此心灰意冷。这又是一种纯真的、化解不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

(五)小说的艺术手法

1.细致微妙的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既微妙又细致。比如,小说中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之情的语段: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

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像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此外,例如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都表现了少女心中孤寂的情思。又如翠翠听了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自言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又分明是翠翠心中爱情的萌动和神往。

2.小说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小说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城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且又以不同的环境烘托了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动。比如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如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夜半情歌的期待以及少女的一片纯情;最为精彩的当属爷爷给翠翠讲述翠翠母亲的爱情故事时的那一番环境描写: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在作者笔下,月夜是那样静谧、安详,宛如明丽宁静、纤尘未染的童话世界,而翠翠母亲殉情的故事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娓娓道来,则显得是那样的清纯与凄惋。

二、能力训练、检测

1.请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红字注音

烘烤()逢场()喁喁()黝黑()

焖饭()啼啭()悲悯()傩送()

涎皮()甬道()船舷()莞尔()

蒿艾()胡诌()碾坊()依傍()

2.下列加红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埋没 埋伏 埋头 埋怨

B.甬道 涌现 怂恿 蝉蛹

C.薄弱 薄云 薄膜 日薄西山

D.芝艾俱焚 期期艾艾 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

3.下列判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边城》的主旨是通过一个充满凄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灵。

B.文章中几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这样写,是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铺垫,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准备,要她坚强一些。

C.文章中几次提到翠翠的梦境,写她摘虎耳草,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希望听见他的歌,喜欢他歌里的韵味,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这其中的“柔软”里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有青春的烦恼,有一种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

阅读下边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在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欧也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步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有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

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首,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4.“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答:“取舍标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以内)

“堂皇形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字以内)

5.(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

答: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第二、六两节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要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5.《先秦诗三首》学案(学生 篇五

一、文学常识1.关于《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因其书为西汉时毛亨、毛苌所传,又称《毛诗》。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 之一,故称《诗经》。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补充:《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中的精华是“国风”,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六艺”补充:

“六艺”第一种说法:(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六艺”第二种说法:(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

二、《魏风·伐檀》赏练 【内容分析】《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艺术鉴赏】

①对比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越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

②四言为主,重章复沓。这首诗以四言为主,章法结构采用反复重沓的形式,既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又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强化主题,突出重点。

【诗歌今译】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砍下檀树放河边,河水清清水上起波澜。栽秧割稻你不管,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上山打猎你不沾,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闲饭!

做车幅丁冬砍木头,砍来放在河埠头,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栽秧割稻你闲瞅,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别人打猎你抄手,凭什么满院挂野兽?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无功把禄受!

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砍来放在大河旁,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下种收割你不忙,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上山打猎你不帮,凭什么你家鹌鹑挂成行?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巩固练习】

1.找出本诗三章中变更的词语。

伐檀

河之干

涟猗

三百廛

县貆

素餐 伐辐

伐轮

2.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 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怎样的效果?

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是谁?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在汉代前称为《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B.“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其创作题材,“风”是民间歌谣,“雅”为宫廷乐歌,“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歌;“赋”、“比”、“兴”是其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C.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以楚地民歌的形式和方言声韵创作出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后世称之为“楚辞体”。屈原的创作成就极高,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等。D.《诗经》开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先河,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国风”,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楚辞”开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先河,主要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由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

比较《伐檀》和《硕鼠》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硕 鼠

①②③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④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无,毋,不要。②三岁,多年。贯,侍奉。莫我肯顾,不肯照顾我。③逝,通“誓”。去,离开。④爰,于是,在此。所,处所 5.“赋”、“比”、“兴”是《诗经》常用手法,这两首诗歌中哪里运用了这些手法?请引用具体诗句举例说明。

6.试分析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诗经·氓》赏练

【内容梳理】:

《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诗歌讲述的是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妻,尽管她甘贫操劳,多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后仍被丈夫休弃归家的故事。

全诗分六章,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第一、二章追叙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明她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鸠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五章,追述自己 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遇不幸后的反思。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歌今译】

小伙走来笑嘻嘻,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稼穑(sè)狩猎(shǒu)愆期(qiān)将子无怒(jiānɡ)....B.垝垣(yuán).C.咎言(jiū).D.涟漪(yī).

卜筮(bǔ).

车毂(ɡǔ).

偕老(xié)陨落(yǔn).

比兴(xīnɡ).

载笑载言(zǎi).

靡室劳矣(mí).

遂心(suì)夙兴夜寐(sù)..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操吴戈兮被犀甲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泽被后世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素不相识 ..B.车错毂兮短兵接 .C.援玉枹兮击鸣鼓 .

草木皆兵 .

孤立无援 .

B.将军身被坚执锐 .D.身被二十余创 .

屡试不爽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A.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

(为什么)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润泽).(沉溺)

D.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6.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耽搁 ..C.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疚:痛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①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 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他们一定要白头偕老。....E. 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9.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10.诗人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卫风·氓》对这三种手法的运用作具体分析。

1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

芣苢

②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④⑤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⑥⑦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①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四、《九歌·国殇》赏练

【国殇译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背景主题】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也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

的挽歌。据说,诗人是为楚怀王17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屈原在民 族危亡年代作此诗,诗中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其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

灵,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

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诗人慷慨悲

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

情。

【内容分析】: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国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

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

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

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

如生,跃然纸上。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

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双方战车交替,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由于敌军众多,楚

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壮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艺术鉴赏】:

1.动静结合。全篇着力描写了复杂、壮阔的战斗场面,将战场上的静物如“吴戈”、“犀甲”、“长剑”、“秦弓”以及战车、战马、战鼓、战旗等,都进行了动态的描写。诗人运用富有特色的“操”、“被”(披)、“蔽”、“躐”、“殪”、“霾”(埋)、“援”、“击”、“带”、“挟”等单音动词,分别描摹士兵的装束、动作、士气和战斗的进程,传神地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本色,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栩栩如生的描写,为最后四句点晴式的议论文字做了极为形象的铺垫与展示。

2.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在全篇整齐的夹带“兮”字的句式中,有些句内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从两方面把意思表达得完整而深刻:“左骖殪兮右刃伤”,表现了在敌众我寡形势下,我方付出惨重代价;“出不入兮往不返”,说明了战士们慷慨出征,义无反顾;“首身离兮心不惩”,写出了烈士们身虽死而志不屈;“诚既勇兮又以武”,从精神和武艺两方面评价烈士的勇敢和善战;“身既死兮神以灵”,赞颂壮士虽死,英灵不灭。为了求得形象的精确性,诗人用最贴切的语言刻画事物的情状,给读者印象深刻,充分彰显语言艺术的惊人表现力。《国 5 殇》内容悲壮,现实感强,风格雄浑刚健,具有崇高而壮丽之美;布局谨严,篇幅短小,场面阔大,成为传颂千古的名作。

【巩固提升】

1.战国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是()

A. 诗经 B. 楚辞 C. 大赋 D. 乐府 2.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A. 李白 B. 曹操 C. 屈原 D. 陶渊明

3.《国殇》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选自()A.《离骚》 B.《天问》 C.《九章》 D.《九歌》 4.以下各句爱国古诗词和作者对应错误的一句是()

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B.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辛弃疾《扬子江》 C.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D.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5.对下面句子里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操吴戈兮被犀甲

被:披,穿着 B. 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侵犯 C. 援玉枹兮击鸣鼓

援:拿起 D. 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罚 6.《国殇》描写战斗的进程,对主要表现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侧面烘托 B. 对比描写 C. 场面描绘 D. 象征暗示 7.对下面各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出不入兮往不反(同“返”,返回)B. 操吴戈兮被(同“披”,穿着)犀甲 C. 霾两轮兮絷(绊住)四马 D. 车错毂兮短兵(军队)接 8.以下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国殇》的语言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鲜明地体现了屈原的语言风格。B.《国殇》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

C.屈原作《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D.《国殇》从敌胜我败着笔,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9.下面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内容,“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后人把两者合称为“六义”。C.《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D.《国殇》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10.屈原,名,字,战国时期 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其代表作主要有、、、等。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外三人是波兰

、英国、意大。

1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句子。“风”本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开我国 诗歌的先河;“骚”本指以 为代表的,它开我国 诗歌的先河。现在“风骚”并举,一般泛指。

【《氓》赏练答案】

1.D

2.C

3.B

4.D

5.B 6.B(耽:沉溺。)7.B(B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C项①连词,表并列;②副词,已经。D项①动词,想;②语气词,无实义。)8.B(A项二三其德,时而二时而三,形容不专一。二三,没有定准。C项白头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称颂婚姻美满。偕老,一同到老。D项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9.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10.《氓》诗第一、二、五章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直至被遗弃的过程,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第三、四章运用比、兴手法,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貌美、受人爱恋的幸福;“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劝说女子不要贪恋男子;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容貌很快衰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反比女主人公的痛苦无边无涯。兴,是就上下文的关系说的,三、四章开头的比喻句兼有起兴作用。如上文提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写的是桑树茂盛的情形,而女主人公正因为看见树上食桑葚的斑鸠,进而联想到自己不该沉溺在爱情的甜蜜中,以致不能自拔。因此,这两句又有起兴作用。这种比、兴兼有的艺术手法,既具象征意义,又引发联想,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11.①赋。

②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意对即可)

【《国殇》赏练答案】 1.B(《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因为它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

2.C(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3.D(《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从《东皇太一》到《山鬼》共十一篇,十篇所祭奠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灵,最后一篇《国殇》是祭奠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4.B(“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宋代文天祥《扬子江》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虽身陷囹圄,仍心向南宋、宁死南归的一片爱国之情。)5.D(“首身离兮心不惩”中的“惩”是“恐惧,悔恨”的意思。)

6.C(本诗的战斗场面描写很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诗中描写了吴戈、犀甲、兵车、旌旗、弓箭、军阵、战马、鸣鼓等诸多事物,涉及到敌我、将士、人马等多个方面,几乎包容了当时战斗景况的所有内容。)7.D(“车错毂兮短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8.A(《国殇》的语言不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而是比较质朴通俗,非常切合这首诗的题材和内容。)

6.麋鹿导学案学生用 篇六

27《麋鹿》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孟庄学校王满红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悄无声息”“销声匿迹”“颠沛流离”等词语的意思。

3、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层次。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多 年前,相传有一天,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老虎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选狗选猫?太没面子了吧,我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神了,应该有一种特别好的动物来做我的坐骑。找找吧,他这么张眼一望,看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麋鹿》

二、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圈画出课后生字所在的词语,并找方法识记、描红。

2、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新词的意思。“悄无声息”“销 声匿迹”“颠沛流离”

3、三读全文,找出比较难读的或优美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4、默读全文,思考:全文讲了麋鹿的哪几个方面?试根据这几方面给课文 分段。

三、展示交流:

1、展一:生字

教师听写生字,组内相互检查,对于出错较多的字或难写 的字进行交流,补充。“沛”“哺”“殖”

2、展二:词语

重点理解“颠沛流离”积累四字词语 说出与“销声匿迹”结 构相似的词语“翻天覆地”“翻箱倒柜”“斩钉截铁”等等。

3、展三:课文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2、3、4、及最后一段。第六自然段中的长句子进行指导断读。

4、展四:主要内容

抓住三个方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 历”

分层

第一部分:(1)生活环境

第二部分:(2——4)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介绍外形特点时也提到生活习性,所以这两部分不可以分开。)

第三部分:(5——8)传奇经历。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shâ

zhí

pâi

zhǎo jiāng

跋()繁()颠()流离

()泽()子牙

2、qiǎo()zhuàn()shǔ()chá()

悄 传 数 叉

qiāo()chuán()shù()chā()

3、本文介绍了麋鹿的------------、-----------------和-----------------------的经历。使我懂得了要保护-----------,要保护-------------。

五、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了解麋鹿的其它资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7《麋鹿》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孟庄学校王满红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3、知道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麋鹿》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麋鹿,具体地去认识一下麋鹿

二、课前链接

选词填空。

飘浮

漂泊

飘扬

1、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在黄海滩涂上。

2、在解放前,爷爷为生计,到处()。

奇特

奇怪

1、真(),为什么这时候他还不来呢?

2、在沙漠地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的景象。

三、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3分钟,画出课文中介绍了麋鹿外形特征的句子,想想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的?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2、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合作探究

1、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联系?

2、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是因为:

3、有感情朗读课文,探究课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4、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五、展示交流(略)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文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了解了麋鹿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去热爱麋鹿,保护麋鹿,保护一切野生动物吧!

七、课堂检测

1、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7.b3m2学案学生版 篇七

学案, 是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从学习者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1]导学案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导学”加“学案”, 它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学会与会学,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2]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框架结构

(一) 导学案编写原则

体育“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 体现教师服务于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 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子或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学什么”就是要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怎么学”就是告诉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 使用什么学习方法等。“学成什么样子或学到什么程度”就是对体育“导学案”学习效果的检测, 也是课内外交流、讨论、展示、反馈的主要内容和渠道。严格把握“导学案”编写质量至关重要, 在编写“导学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身体技能素质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 实施分层诱导。即, 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差的学生宜创设低台阶, 层层递进;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中等的学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 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 灵活性原则

教师应在学生导学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 使导学案走向开放, 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 使导学变得更加流畅、合理。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及思维能力等因素, 重视课堂中的生成问题。

3. 发展性原则

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 注意选取对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活动内容, 以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适应不同学生主动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让学生实现差异发展、共同发展。

(二) 导学案的框架结构

导学案指导学, 导学依据学案, 重点在“导”。导学案突出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 注重学法指导, 强化能力培养, 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 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 其优势显而易见。“导学案”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提出要求 (学习目标)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提示、途径、策略 (问题设置、学习重点、难点, 学法提示) ;对学习实践的评价 (学习评价) 。

提出问题要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省教学要求来制定。设计的问题, 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学案要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 给学生一定思维启示 (如观察、对比、讨论等)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体解决问题, 在学练中加深对运动知识、技术技能的深化理解, 培养体育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的提示、途径、策略:主要依据学习水平目标来制定, 包括问题解决提示、练习方法、运动技能学练的途径、学习要求等内容。基本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 能够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部分主要内容有学习评价的评价要求、评价方法标准等, 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后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当堂检测”是获取反馈信息, 为制定下一节课学习目标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

二、导学案的特征及运用时机

(一) 导学案的特征

1.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

“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 因此应该站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角度上进行设计, 这是与教案的根本区别。

2. 体育导学案呈现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导学案形式多样, 灵活多变, 学案可以是发到每个学生手中的导学材料, 也可以是发给每个小组的导学材料, 甚至还可以把导学材料 (内容) 写在黑板上、展板上;学案可以是一段文字, 也可以是图表、图画;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的 (如口头语言) 。

3. 导学案要有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学案所要突出的重点, 是体育课导学案“导学、导练”最显著的特色。学法设计要以知识点为载体, 要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学生知识水平、运动技能储备情况以及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以知识为载体的学法, 从而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 导学案运用时机

“导思”是指在导学案中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 问题既要源于教学内容, 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 促使学生产生悬念, 容易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范例导出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在篮球传接球单元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一张纸 (学案) , 上面出现了四幅画和简短文字:1.同队队员离你较近, 且无防守队员时, 采用哪种方式传球最快最准? (答案是双手传球) ;2.同队队员离你较远, 且处于有利位置时, 采用哪种方式传球最快最准? (答案是单手传球) ;3.同队队员在篮下有利位置, 中间有防守队员时, 采用哪种方式传球最快最准? (头上传球) 4.同队队员离你较近, 但中间有防守队员时, 采用哪种方式传球最快最准? (答案是地面反弹传球) 。学生分组按照学案的提示进行实践, 最终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再让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去检验。

三、体育课导学案运用案例分析

体育课开展导学案教学的本意是通过对要学习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问题化处理, 让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掌握和身体锻炼能力过程化, 从而达到提出问题、指示学习方法、明确学习要求、学生学习这样的过程。因此, 导学案应该主要包括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提示指导、据案自学、巩固练习, 学习检测、拓展学练等环节。下面笔者以前滚翻教学为例, 介绍体育课导学案的具体运用。

(一)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课前自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 提前2天以上时间把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能够知道学习目标, 能复述前滚翻动作要领, 通过图示对前滚翻动作有初步概念的形成, 了解前滚翻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知道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对学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以下几个练习:低头含胸、收腹屈腿、下蹲抱小腿、屈腿做团身前后滚翻、仰卧起坐、仰卧举腿等练习。

把课前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写在学案上, 教师在课前回收学案, 检查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检查自学的关键是掌握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 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有哪些?有哪几种表现形式?没有达到目标的原因是什么?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如何, 困难在哪里?检查自学的目的是为组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准备。

(二) 依据学法提示, 课堂自学自练

在课堂导学中, 各小组按照学案的指导结合教学图示先自学3~5次, 在学案中提示球体和正方体滚动的难易思考, 进一步强调低头含胸、收腹屈腿, 让身体成球体的动作要求, 然后提供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低头夹红领巾滚翻学习、腹部夹软的小纸球滚翻学习、屈腿两膝夹红领巾滚翻学习、连续滚翻2次以上学习。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巡回指导, 可采用两种方式解决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时, 教师参与并适时点拨;或者教师让已解决问题的学生做一次“教师”, 面向全体学生讲解示范, 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确定讲的内容, 抓住动作要领, 讲清容易犯错动作。

(三) 学练巩固与检测, 拓展练习

在学生自主学练后, 还要通过系统练习来理解巩固所学技能, 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导学案中设置的的练习要紧扣目标, 突出训练, 限时限量。教师矫正出现的问题后, 可即时补充练习方法, 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本次课上, 可以明确要求学生基本能正确完成前滚翻10次以上, 在巩固练习时, 强调学习任务完成较好的学生担任指导员, 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而对整个小组完成情况较好的可以鼓励他们, 结合自己已学会的技巧动作, 结合前滚翻动作, 创编不同的动作组合进行学练。

在学练巩固阶段, 要适时使用各种评价, 可以有教师评价, 可以有学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 体育课的导学案中, 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评价的标准, 通过评价来鼓励学生尝试自学解决问题, 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论

(一) “导学案”对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不但巩固了原有的知识与技能, 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了许多亲身的体验, 为自身不断修正学习目标与计划提供了经验。

(二) 学生在动作技能的掌握与运动能力及体质改善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三) “导学案”导学教学法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学中学生设计出了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练习方法。学生创新思维不断活跃, 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众多练习方法。

(四) 确立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教师阐道在先, 经验更成熟, 知识、技能、能力方面远远高出学生教学过程中担负着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与促进者的职责, 因而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自由、自主、民主地参与课堂教学, 在“导学案”学习中占主体地位。

(五) “导学案”的窘境:一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下, 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囿于传统的观念, 束缚了体育学习的拓展,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导学案”学习;二是实践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及教师自身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的问题;三是学生在体育学习时, 如何把握自由度和练习中的安全因素;四是必须改善物质条件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贾如鹏, 傅海伦.“学案”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2]张允军.关于学案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4, 8.

[3]李建刚.掌握学习的实验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毛元旭.“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思[EB/OL]http://gz0901.qlteacher.com/Homework/lishi/12010491.aspx

8.有效使用导学案,学生个性得发展 篇八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认真预习新课,大胆尝试自行解决“学案”中的自主学习,提前尝试“探究活动”和问题准备、做好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质疑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做好新授课之前的各种学习期待。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學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合作探究展示

借助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所以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和要求采取不同的导学方式。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导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对由实验得出结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可采用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得到知识,最后由教师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课堂导学的过程中不管采用哪种导学方式都要求学生当堂分段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展示”部分的内容,并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生成化。新课内容结束后,学生再重新审视一遍在自学时完成的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的有关问题,回归基础,回归问题,高度小结。

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多个年头,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因而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其关键在“导”,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当堂检测和课后巩固

巩固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四、章节总结

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要做到“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导学案是按照课时编写并在每一节上课前分发给学生的,因此导学案也许会比较散乱。为防止粗心的学生丢失,教师每一次讲评完学生订正好后,要求学生将导学案上交,教师集中保管。当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再将这个单元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成各章节的复习资料。另外一定要有效利用导学案去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学与练的积极性,努力让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配合行动。一定要结合实际把握学生的作业量和达标训练的度,切不可将其演变成题海战、攻坚战。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一定要不断调查了解实施效果,反馈得失,并在尝试过程中认真加以补充、修正、完善。

五、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1.避免以教案定导学案。应以导学案为教案,逐步体会用导学案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避免把导学案当成练习题。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注重环节的过渡。要避免“一刀切”要求每个人必须都按时完成。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2.学习内容应有探究部分,探究内容要明确,避免含糊或太大,要具有挑战性,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解决问题完成靠自己或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时要有层次。课前预设多一些,课上火花多不少,学生智慧激发教师智慧的成长。

3.典型例题的处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告诉学生,每一步的困境是如何化解和突破的。分析尽量问题化、层次化、有序化。解答时事先要留给学生口述和书写。点拨时要有启发和提升。点拨一般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新思想方法的总结、定理应用的技巧、解决问题的程序、知识理解的误区和盲点。点拨务必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切忌简单敷衍,或空洞无物,词不达意。

通过“导学案使用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学案还有“导教”的功能,要以此作为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契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导学案为载体,采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途径来优化我们的教学,努力构建有效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理想,充满魅力。

上一篇:协管员招聘下一篇:企业加班现象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