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部工作展望

2024-08-11

学习部工作展望(精选8篇)

1.学习部工作展望 篇一

研分会学习部工作展望

作为主要负责学生学习事务的学习部,应当配合学院抓好学生出勤率、考风考纪建设,同时积极参与配合学院联系各种学术讲座。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对学习部日后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设想和展望:

1.设立考勤制度,参与学院讲座出勤管理等学习相关工作的制度建立与管理。

2.积极开展本部品牌活动,形成学习部特色的传统活动,比如“英语角”。由于本院研究生人数较少,可以与本科生学习部联合举办,锻炼英语口语的同时也能提高交际和沟通能力。可增设宣传展板,将每期英语角活动主题提前公布,以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

3.研分会即将进入纳新阶段,带领新成员在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素质、服务学生、报效学院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作为部长,我将给予新成员更多机会锻炼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将他们推向更高的平台。

4.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工作,虚心接受主席同志的悉心指导。使研分会上下深入贯彻主人翁精神,适时沟通,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张思琪

2013年7月

2.学习部工作展望 篇二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 是指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 是行为的决定因素[1]。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 因此应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 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广泛。以“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里能够搜索到2000-2012年里共7496个结果。该文对教育领域里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文献进行整理, 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述评。学习自我效能感又叫学业自我效能感, 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 是学习者能否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2]。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文献概况

在中国知网上以“学习自我效能感”或者“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主题词, 检索到文献共738篇 (2000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 。前八年共220篇, 近五年共518篇, 可以看到近年来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非常之多 (表1) 。其中, 从研究对象来看, 小学生18篇, 占2.4%;中学生227篇, 占30.8%;大学生183篇, 占24.8%。其他的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 高职生, 中职生等。从研究科目来看, 英语151篇, 数学38篇, 物理29篇, 生物11篇, 语文11篇, 体育18篇。按学科来看, 效能感最初是心理学概念, 但是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文献160篇, 教育学500多篇。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来说, 学困生或者学业不良的学生111篇, 学优生、中等生59篇, 偏科生13篇。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此方法应用最广泛,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Wood和Laeke (1987) 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 (ASEQ) , Morgan和Jinks (1999) 编制的Morgan-Jinks学生效能量表, 还有我国学者梁宇颂 (2000) 根据两维度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以及边玉芳 (2003) 编制的国内第一个有常模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另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科目, 都有不同的问卷。

文献法: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国内外都已经很丰富, 所以存在大量的参考文献, 因此对这些文献进行元分析, 能够综合世界各地各群体被试来考察学业自我效能感。例如我国台湾学者Huang对187篇文献里的247个研究进行了整个探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3]。

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 往往采用访谈法收集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各方面资料, 然后进行问卷编制。个案研究主要针对学困生, 通过深入个案研究, 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表现有深入了解。

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意识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 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领域中, 实验法主要是通过对实验班的同学进行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培养或干预策略。

四、研究成果

1.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研究

(1) 与学业表现、学业成就的关系

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在整个领域中所占比重很大。周琰、王学臣采用自编的中学生学习观问卷测查中学生的学习观现状, 发现学习观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产生间接的影响[4]。刘海媛的研究表明,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而且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英语学业成绩, 可以解释成绩变量的20.8%[5]。所以, 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都是显著正相关, 但在不同的学业情境下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多大程度上预测学业成就, 以及是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 或者是通过哪些中介变量起作用有待研究。

(2) 与认知信念的相关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中学生的学习归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相关;学习归因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之间具有中介效应[6]。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完美主义可以预测学习倦怠;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皆可直接预测学习倦怠, 同时也皆可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学习倦怠[7]。这些关系错综复杂, 以往研究力图理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但是统归于学习领域个体的认知特点, 终究是对学业成就产生影响, 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能够纵观整个认知信念里的各种因素, 寻找核心因素是什么。

(3) 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关系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作用, 其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又通过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心理健康[8]。李韦鹃对五年制的大专师范生研究结果表明,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征存在显著性相关, 外向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极强的显著性正相关, 神经质与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9]。有人对流动人员子女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 发现学业适应性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效应, 同时,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起到正向积极的中介作用。

2.状况及差异性研究

(1) 年龄特点

整体来看, 对小学阶段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较少, 多集中在中学阶段。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初一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初二、初三两个年级。高中生的学业效能感呈现出高、低、高的发展趋势, 高二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显著低于除高三外的其他年级[10]。

(2) 科目特点

因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 某些人英语自我效能感高不代表数学自我效能感也高, 所以研究逐渐细化, 对各个科目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分开进行研究。其中英语最多, 其次是数学。由于英语在中学生所学科目中是主导科目, 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但是很多学生在英语科目上存在学习困难, 研究者在探求非智力因素时, 往往会考虑到学习动机中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3) 性别差异

对于性别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目前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高中生学业自我总体效能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但在不同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 而女生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生。张爱 (2009) 对1200名中学生的身体锻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压力认知评价和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女性高于男性的学业自我效能感[11]。刘瞳对吉林某初中的调查研究表明, 男生和女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12]。

3.培养及干预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往往结合具体的学科, 考察在具体学科中, 如何培养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例如, 历史学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 主要有实施“感受成功”教育;分层教学;实施多元评价; 进行合理的归因等措施[13]。研究表明表象训练对提高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积极意义。表象训练在提高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同时, 对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发挥促进作用[14]。

五、研究趋势与展望

当前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课题, 作为学习动机重要部分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必然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就目前的研究而言, 通过文献可以发现虽然目前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 但基于国内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

第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 目前太多零零散散的自编问卷用来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感, 针对各个科目的问卷, 欠缺针对性, 完全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类似智力测验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针对不同人群, 不同科目。个案法、访谈法, 用得比较少, 但是对于偏科生这些特殊的群体, 他们除了智力因素以外, 非智力因素中重要的具有领域特殊性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状况如何, 用质性研究或许更能探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状况。

第二, 从研究对象来看, 小学阶段作为接受正式教学的起步阶段, 是学生进入学习的起步时期也是关键时期, 该阶段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得很单薄。处在终身学习型社会, 对于已经迈入社会的中老年人来说, 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如何, 目前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第三, 从研究内容来看,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心理健康、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清晰化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 这就需要借助于当前更精确的统计方法的完善来探究各变量的关系, 探索这些变量的调节效应、中介效应等等, 希望能够在现实数据的基础之上, 建构合理的理论框架。在探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时, 结合时代特征尤为重要。

第四, 从干预培养措施来看, 实证研究表明多种培养干预措施都可能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 例如, 言语说服、替代性经验等。但是欠缺最有影响力的完整的干预方案,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科目, 并且有持续性的干预效果。如果能够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建立完整的干预方案,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那么才会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第五, 从领域角度来看, 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评估角度不一, 但以往研究欠缺这样的针对性。例如, 小学阶段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 重视社会道德、品行等社会性发展, 初高中由于升学压力重视学习成绩, 大学由于所学专业的差异巨大, 评估角度与重要性更是差异巨大, 有些专业重视实践能力, 有些专业重视理论知识。因此,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这差异巨大的学习领域是如何做到针对性的, 将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各应用领域中。

第六, 从文化差异来看, 由于各种文化背景下, 对于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 对教育的看法态度都有巨大差异。学业自我效能感这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到底如何, 有待于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另外, 集体效能感是班杜拉从个人自我效能感迁移出来的, 对于学生来说, 主要的受教育方式都是在班集体中进行,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或者民族差异强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也会影响班集体的差异, 在学习领域里, 集体效能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摘要: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心理学领域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 发现我国对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及差异性研究、培养干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也发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足, 总结出六个角度的未来研究方向, 其中涵盖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研究工具的单一, 研究对象年龄阶段不均衡, 相关变量的综合考察, 干预措施的针对性等。对于将来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以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学习部工作展望 篇三

一我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回顾

1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对于专业学习共同体内涵的研究,我国有的学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入手,强调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如易凌云等人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全体教职员工组成的一个学习团队。”[1]刘凯也认为,“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是从事专业‘学习。”[2]有的学者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一个实践共同体。如时长江所说,“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实践共同体,由有强烈学习意愿和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与专业研究者自愿组成,共同参与教育研究实践活动。”[3]周俊也提出,“专业学习共同体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实际问题。”[4]有的学者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享性、合作性为切入点进行界定。李清臣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营造一种激励性的共享氛围,以‘分享、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管理者和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达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5]薛正斌等人从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以教师自然合作文化为核心,共同体中各成员地位平等、和睦相处,相互自由交往和对话,共享资源。”[6]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三方面属性,即专业性、实践性和合作性。教师以专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互相交流和经验共享,促进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特征,我国有学者进行了阐述。刘凯在探究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时,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归结为四点:(1)成员平等;(2)共同愿景;(3)合作学习;(4)分享个人实践成果。[7]李清臣总结出五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1)支持与共享的领导;(2)共同的价值观与理念;(3)合作性学习与学习的应用;(4)个人实践的共享;5.支持性条件。[8]熊燕等人从教育学的视角切入,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1)自我超越;(2)合作文化;(3)开放的心智模式;(4)共同愿景;(5)基于对话的团队。[9]

以上几位学者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特征的总结,均基于美国学者霍德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内容设计的五个维度:(1)支持与共享的领导;(2)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3)协作学习;(4)支持性条件;(5)共享的个人经验。可见我国学者比较认同霍德的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做了表述。

3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对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的研究,我国大部分学者是从理论角度来论述。如金黛莱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师发展模式,提出构建校本专业学习共同体:立足“团结、合作、探索、进步”的宗旨,制定“学习新课改、专研新教材、践行新课改、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建立与课改相配套的组织管理制度,由教学管理人员、中学教师和研究者组成共同体,在协作式文化氛围中开展公开课、优质课、研讨会等实践活动,根据共同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10]薛正斌等人从教师合作文化视角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教师专业合作意识缺失、形式具有局限性、效果低下等问题,主张建立以教师自然合作文化为基础的专业学习共同体。[11]刘凯通过探究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期培养体育教师可持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他从五方面对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进行了阐述:(1)校领导积极鼓励全校教职员工参与专业学习共同体;(2)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状况,确立共同愿景;(3)营造合作文化的氛围;(4)组建多元的运动项群教师团队;(5)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12]段晓明提出一种崭新的学校变革方式,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统整教师发展、领导角色、学校改善,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系统运作框架: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学校结构和人力资源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分享准则与价值观、反思性对话、探索性实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合作文化五要素。[13]孙元涛认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就是教师个体与外部环境关系重建的过程。他以共享但不追求同质化、组织文化重构而非实体的扩张、多重目的聚合而非离散为原则,提出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1)改变教师的心态与立场;(2)保护教师独立思考的权利;(3)“跨界学习”与多重资源的引入。[14]

少数学者根据实际案例探讨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如蒋福超等人以宁波江东中心小学为例,探讨了专业学习共同体型教研组的构建。该小学从2006年12月起,用三年时间开展了以“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营造智慧型学校”为目标的改革实践,该中心小学专业学习共同体型教研组的构建关注形成过程,而非这一实体产生的效果,使专业学习共同体逐渐成熟,从开始的松散结合到后来的紧密合作。[15]宋萑以上海市四所小学为个案,考察了教师在“赋权增能”政策条件下对课程改革中面临问题的处理,并探讨了其所处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他在四所小学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课程改革给教师造成的压力客观上推动了教师发展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未来课程改革应当平衡赋权增能和问责,让教师真正参与和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使教师成为课程改革“代理人”。[16]

从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对已有教师发展现状的批判性分析,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作为解决措施提出。策略的提出基本都是以霍德学习共同体五维度为出发点进行阐述。

二我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展望

1完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体系endprint

我国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宏观和整体上有一定把握,在某些方面理论上达成了共识,但未形成完整体系。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理论也多直接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深入的把握。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建构清晰、完整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体系,以使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有系统的理论依据。

2促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实践化、具体化

我国有关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大体分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和构建策略三方面,多为纯理论研究,通过文献概括、归纳演绎等方式进行。对于学校中已有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形式的考察和联系很少,不能在实践案例基础之上进行。且大部分研究仅在理论上泛泛而谈,观点基本相同,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无法进行进一步实施评价,使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不能与现有实践案例很好结合。因此,应促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具体应用到学校、教研室、教师群体中,推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3拓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视角

我国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多从现有的教师发展、学校变革的局限性出发,针对教师群体和学校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实践层面仅关注某个小群体,缺乏宏观整体的研究视角。应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研究范围,着眼学校大环境,即教育改革的整体,来关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以使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整合于学校和教育的变革发展中。

参考文献

[1]易凌云,萨丽·托马斯,彭文蓉,等.幼儿园专业学习共同体:基本特征与构建过程[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

(11):15-18.

[2][7][12]刘凯.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1):112-113.

[3]时长江,陈仁涛,罗许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76-79.

[4]周俊.障碍与超越:美国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7):81-84.

[5][8]李清臣.困境与超越:专业学习共同体下的学习文化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34-38.

[6][11]薛正斌,陈晓端.基于自然合作文化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1(1):70-73.

[9]熊燕,王晓蓬.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生成要素[J].当代教育科学,2010(3):29-31.

[10]金黛莱.高中英语新课改校本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6-80.

[13]段晓明.学校变革视域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J].比较教育究,2007(3):74-77.

[14]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52-57.

[15]蒋福超,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83-87.

4.学习部工作展望 篇四

对未来工作展望

春去秋来,转眼间,2011的年轮已转过了一大半。随着公司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在未来日趋激烈的新经济市场环境下公司就如何继续保持各项业务的平稳、高效增长,如何适应新老客户群体的各类投资需求,实现自身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速度最大化一直进行深入探索。近几年公司始终倡导实现整体经营服务模式的战略转型,以向不同理财需求的投资者实现差异化的优质、全面、个性的理财服务为战略导向,通过学习此次会议相关文件及各项精神指示,使我真切感受到了实现上述目标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践行:“做最具责任感的理财专家”这一服务宗旨,始终坚持对待客户的“三专”(专业、专注、专属)态度,并以此为基础在各项经纪业务中求新求变、不断前行。成立20年以来,已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内在底蕴。在新市场环境下,公司时刻洞悉市场变化,实施战略转型过渡,切实依照客户群体特点量体裁衣,针对广大客户的不同需求采用差异化的特色服务来满足其要求。

要实现自身转型的宏伟目标,我觉得我们思想上缺乏公司整体战略转型在工作中实际运用的更多认识,或是有新思路、新想法没有敢于在工作中试用。“老方法、老态度、老思想”已无法适应新经济

1市场环境下,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佣金战”已无助于各券商今后盈利水平高速增长的发展需要,各券商已认识到“佣金战”无异于“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但摆在众多券商眼前的问题是: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探索出新经济业务环境下的持续发展链条?

文化上,我司目前企业文化所倡导践行的服务口号,与广大投资者的需求目标较为贴切。缺乏的是如何在新经济市场环境下,做到既紧贴客户需求又能反映自身特点达到独树一帜的效果;(简单的归纳就是作为一个销售商你的生产类别与生产产品能否适应日益变化的广大客户的消费需求。)机制上,我觉得我们缺乏与同等券商同等的催人奋进的薪酬及考核机制。要知道,证券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中,应该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前景相当广阔,但众多券商群雄逐鹿的格局将长时间不会改变,今后竞争将日趋残酷,更加需要我们自身内在经营体系和机制建设的完整性和同步性。

全业务链式发展,成为此次会议尤为重要的关键词!我觉得全业务链条的直白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一整套完备的、延展性强的集经营项目多样性、后续服务与维护全面性的连串业务链条。公司今后倡导施行全业务链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其所需各项业务的“最优服务”,也就是说我司着力搭建的财富平台将使选择华泰的客户得到市场上各项理财服务中的最优项!针对不同客户、不同阶段、不同方式、不同风险、不同投资选择单配的全套投资理念。对不同风险偏好的个人客户和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客户我觉得两者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共性在于两者最根本之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高的收益回报,个性在于选在获得收益的时间、方式及投资方向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本地区实际现状,结合CRM系统的强大信息搜集功能、“95597”电话客服、紫金快车道及华泰早报等相关资源优势,进行广泛的深度拓展。同时,利用我司在新业务(股指期货、“涨乐宝”、融资融券业务等)上先试先行的时间优势,针对以上两类客户的投资需求,结合市场实时动态向其大力推介,新业务的不断推出也是公司转型过渡中向上跳跃式发展的有利“翘板”。推介中,就会以举例方式向上述两类客户进行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将自身优势业务继续巩固,新生业务迅速占先,成为优势业务,已达到层出不穷切持续的全业务链条。

公司未来将以全业务链形式使自身经纪业务定位于财富管理平台这个大集合、多元化的模式中,这样定位符合未来证券业的发展方向,在财富管理平台中,公司可以运用现有和不断研发的业务手段,运用于各项业务中,这样问题与成果都将凸显于此平台上。使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客观、全面的了解自身业务的优势与不足,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投资者,内在的带动全业务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我们目前经纪业务日常运作与上述的定位差距其实还很大!真正达到上述构想,我们在很多业务中的细节问题和实际操作上还缺乏整套、系统的工作模式,在转型道路上的制度和相关规范要求模糊不清,发现的问题无法及时纠正,存在个别看一看、等一等、安于现状的思想。

公司发展规划高度及为发展设计方向均走在了各券商的前列,但作为营业部自身还应结合本地区业务发展的大环境、各项区位条件和自身特点开展各项业务。若实现公司整体战略转型的目标,成为公司财富管理的触角和平台,首先应当认清,客户才是我们开展各项业务取得盈利的“合作对象”,我们推广各项业务最终还是要得到客户的肯定和认同。公司推广的各项业务下发到一线营业部时,需要我们进行“再加工”,通过各种信息搜集手段,对公司推广业务进行符合自身客户需求的改良和升级,然后投入到客户群中,最终使我部推介业务得到客户认可。营业部就是公司业务推广的展示平台,成为公司财富管理的触角与平台就需要把公司所有业务优质特点集于一身,满足投资者的各项投资需求。

此次会议,公司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营业部作为实现公司自身经营理念和推广各项服务举措的“排头兵”,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自己作为营业部的一员,对帮助公司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更是责无旁贷!公司实行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为打通全业务通道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我也将着力抓好自身本职工作,为全业务链尽早实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我也会积极学习、参与我部日常各项经纪业务的实际运作,丰富及提高自己的处理业务水平成为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多用途”员工。

闫 明

5.学习部工作展望 篇五

视角一:培养自主性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视角的研究论文在自主性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211篇文章中就有67篇这样的文章。如,梁鹏程(2004)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责任向学生转移,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进行更多的学习策略培训。

视角二:自主学习策略及培训。目前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很多是从策略这方面着手的。在检索到211篇文章中有36篇这样的文章。万红(2004)从策略培训角度阐述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必要性。另外她还把策略意识培训和具体的策略技能培训合为一体,实行课内课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实验,证明策略培训对学习成绩和自主性提高方面有促进作用。

视角三: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那么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夏文虹(2004)在定义了教师角色之后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教师的9个角色,即组织者,控

制者,参加者,学习者,合作者,敦促者,评估者,资源提供者和帮助者。商伟霞(2005)在探讨教师观念和教师自主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应该充当调控者,指导者,管理者,帮助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其实,教师的角色不管怎么细分,教师要么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意识、明确学习目标、选择材料的“辅导员”或“顾问”,要么是为学生提供支持的“促进者”或“培训者”,要么是答疑解惑的“释疑者”或充当学生信息来源的“资源”(高吉利,2005)。

视角四: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研究着眼于多媒体和网络辅助的作用。例如,李志强(2005)在系统理论,自适应理论和知识自循环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媒体和网络能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无限的真实语言学习材料,满足任何可能的“自我”层次的“输入”需求,提供便捷的全球性交流机会,辅助建立自己的学习群落等特点功能方面,论述了其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其他视角:除了上述研究外,赵宏斌着眼于情感教学对英语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汪海燕探讨中国的文化是否适宜自主学习;吴碧宇立足研究自主学习的性别差异;曹雪峰、陈晓日、张瑾分别从学案、资料夹、笔记等视角探索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总的说来,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在初期主要是关注自主学习的界定,自主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理论探讨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从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差异、学习策略、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学习者档案、动机、认知风格、元认知等多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四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高吉利(2005)指出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一大缺点是实证研究的匮乏,她通过统计发现,在过去的里,思辨性研究占了大部分(627%),实证性研究比例偏低(373%)。而根据高一虹等的研究,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57%),思辨性研究为辅(43%)。从数据上看,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似乎刚好相反。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高吉利,2005)。可喜的是,本研究检索到的211篇文章大部分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即使没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也都有大量实证数据。例如,刘宏刚(2005)在其论文“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自主性关系研究”中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而兰昌勤(2004)在其硕士论文“提高学习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性”中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但是在论证动机与学习自主性关系时引用了Spratt et al (),Ho & Crookall (1995),Lee ()等的实证研究结果,其结论仍然很有说服力。

6.学习部工作展望 篇六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想我们祖国在英明的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国梦肯定会实现!

1840年6月,是我们永远不能忘的时间。那时,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以狼狈不堪的姿势被轰开了大门,从此中华民族的近代化旅程开始了。从1840年6月的鸦片战争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间,经历了1,这短暂的109年却成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在这期间,中国从偌大的一个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从此受尽压迫和屈辱。但谁也不会忘记,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全国一片沸腾,我们伟大的祖国终于站起来了!

祖国在英勇、无畏、开明的共产党人领导下,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复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神舟”飞船载着第一个中国人翱翔于太空;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嫦娥三号”顺利登月……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华夏炎黄子孙正以满怀豪情地走向更为光明灿烂的未来!中国梦,很快就会实现!

我骄傲!中国,前进!

7.学习部工作展望 篇七

一我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回顾

1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对于专业学习共同体内涵的研究, 我国有的学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入手, 强调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如易凌云等人认为,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全体教职员工组成的一个学习团队。”[1]刘凯也认为, “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是从事专业‘学习’。”[2]有的学者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一个实践共同体。如时长江所说,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实践共同体, 由有强烈学习意愿和共同研究兴趣的教师与专业研究者自愿组成, 共同参与教育研究实践活动。”[3]周俊也提出, “专业学习共同体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实际问题。”[4]有的学者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享性、合作性为切入点进行界定。李清臣认为, “专业学习共同体营造一种激励性的共享氛围, 以‘分享、合作’为核心, 以共同愿景为纽带, 把管理者和教师联结在一起, 互相交流, 共同学习, 达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5]薛正斌等人从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专业学习共同体以教师自然合作文化为核心, 共同体中各成员地位平等、和睦相处, 相互自由交往和对话, 共享资源。”[6]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 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三方面属性, 即专业性、实践性和合作性。教师以专业发展为目标, 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互相交流和经验共享, 促进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 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我国有学者进行了阐述。刘凯在探究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时, 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归结为四点: (1) 成员平等; (2) 共同愿景; (3) 合作学习; (4) 分享个人实践成果。[7]李清臣总结出五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1) 支持与共享的领导; (2) 共同的价值观与理念; (3) 合作性学习与学习的应用; (4) 个人实践的共享;5.支持性条件。[8]熊燕等人从教育学的视角切入, 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1) 自我超越; (2) 合作文化; (3) 开放的心智模式; (4) 共同愿景; (5) 基于对话的团队。[9]

以上几位学者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特征的总结, 均基于美国学者霍德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内容设计的五个维度: (1) 支持与共享的领导; (2) 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 (3) 协作学习; (4) 支持性条件; (5) 共享的个人经验。可见我国学者比较认同霍德的理论,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做了表述。

3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对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的研究, 我国大部分学者是从理论角度来论述。如金黛莱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师发展模式, 提出构建校本专业学习共同体:立足“团结、合作、探索、进步”的宗旨, 制定“学习新课改、专研新教材、践行新课改、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建立与课改相配套的组织管理制度, 由教学管理人员、中学教师和研究者组成共同体, 在协作式文化氛围中开展公开课、优质课、研讨会等实践活动, 根据共同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10]薛正斌等人从教师合作文化视角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教师专业合作意识缺失、形式具有局限性、效果低下等问题, 主张建立以教师自然合作文化为基础的专业学习共同体。[11]刘凯通过探究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以期培养体育教师可持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他从五方面对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进行了阐述: (1) 校领导积极鼓励全校教职员工参与专业学习共同体; (2) 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状况, 确立共同愿景; (3) 营造合作文化的氛围; (4) 组建多元的运动项群教师团队; (5) 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12]段晓明提出一种崭新的学校变革方式, 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统整教师发展、领导角色、学校改善, 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系统运作框架: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学校结构和人力资源的共同作用之下, 形成分享准则与价值观、反思性对话、探索性实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合作文化五要素。[13]孙元涛认为,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就是教师个体与外部环境关系重建的过程。他以共享但不追求同质化、组织文化重构而非实体的扩张、多重目的聚合而非离散为原则, 提出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1) 改变教师的心态与立场; (2) 保护教师独立思考的权利; (3) “跨界学习”与多重资源的引入。[14]

少数学者根据实际案例探讨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如蒋福超等人以宁波江东中心小学为例, 探讨了专业学习共同体型教研组的构建。该小学从2006年12月起, 用三年时间开展了以“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营造智慧型学校”为目标的改革实践, 该中心小学专业学习共同体型教研组的构建关注形成过程, 而非这一实体产生的效果, 使专业学习共同体逐渐成熟, 从开始的松散结合到后来的紧密合作。[15]宋萑以上海市四所小学为个案, 考察了教师在“赋权增能”政策条件下对课程改革中面临问题的处理, 并探讨了其所处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他在四所小学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 研究发现:课程改革给教师造成的压力客观上推动了教师发展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未来课程改革应当平衡赋权增能和问责, 让教师真正参与和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 使教师成为课程改革“代理人”。[16]

从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的研究中发现, 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对已有教师发展现状的批判性分析, 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作为解决措施提出。策略的提出基本都是以霍德学习共同体五维度为出发点进行阐述。

二我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展望

1完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体系

我国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起步较晚, 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宏观和整体上有一定把握, 在某些方面理论上达成了共识, 但未形成完整体系。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理论也多直接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缺乏系统深入的把握。应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建构清晰、完整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体系, 以使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有系统的理论依据。

2促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实践化、具体化

我国有关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大体分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和构建策略三方面, 多为纯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概括、归纳演绎等方式进行。对于学校中已有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形式的考察和联系很少, 不能在实践案例基础之上进行。且大部分研究仅在理论上泛泛而谈, 观点基本相同, 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 无法进行进一步实施评价, 使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不能与现有实践案例很好结合。因此, 应促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将理论具体应用到学校、教研室、教师群体中, 推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3拓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视角

我国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多从现有的教师发展、学校变革的局限性出发, 针对教师群体和学校管理中的问题, 提出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实践层面仅关注某个小群体, 缺乏宏观整体的研究视角。应在今后的研究中, 扩大研究范围, 着眼学校大环境, 即教育改革的整体, 来关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以使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整合于学校和教育的变革发展中。

参考文献

[1]易凌云, 萨丽·托马斯, 彭文蓉, 等.幼儿园专业学习共同体:基本特征与构建过程[J].教育导刊 (下半月) , 2012 (11) :15-18.

[2][7][12]刘凯.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 2010 (11) :112-113.

[3]时长江, 陈仁涛, 罗许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22) :76-79.

[4]周俊.障碍与超越:美国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7) :81-84.

[5][8]李清臣.困境与超越:专业学习共同体下的学习文化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2) :34-38.

[6][11]薛正斌, 陈晓端.基于自然合作文化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 2011 (1) :70-73.

[9]熊燕, 王晓蓬.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生成要素[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3) :29-31.

[10]金黛莱.高中英语新课改校本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76-80.

[13]段晓明.学校变革视域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J].比较教育究, 2007 (3) :74-77.

[14]孙元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22) :52-57.

[15]蒋福超, 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0) :83-87.

8.图书馆服务工作回顾与展望 篇八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

从服务形式上讲又可分为三种:

1、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

2、单纯型服务对象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家机关。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及服务效果从不过问,把图书馆办得像行政办事机构。

3、提供浅层次文献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质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要内容之一;只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也给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方式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

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書的读者已达五六十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读者的几十倍。

2、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图书馆主要是公益事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这样可以增强图书馆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可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大服务的效果和服务的能力,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利用自己占有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能力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

3、主动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例如省外一些图书馆的简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简报,提供信息服务,收到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针对型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一些图书馆主动为党政机关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专题咨询服务。又如广东图书馆主动向政府机关定期提供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等宏观决策性信息;深圳图书馆针对本省的经济发展,主动为大型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摈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休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成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例如一些地区的会员制借阅方式,还有一些图书馆为政府机关、大中专学院送信息上门。

三、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网络化信息时代,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信息需求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服务观念,要从单纯的为“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图书馆的服务角色也要转变,要从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转变到迅速、方便的“信息导航员”。

1、开展网络信息服务

利用图书馆的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因特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会。在二十一世纪,国内各图书馆一般都开发出自己的图书馆主页,并利用图书馆主页进行常规的读者服务工作。在流通服务中,借阅服务、馆藏目录查询、读者借阅查询、图书续借、新书通报、证件挂失、超期通知等都可通过网络实现。最重要的是,通过图书馆主页,读者能很方便地利用该馆的各种数字资源,通过检索查询,获取需要的信息。

2、开展文献信息开发和信息咨询服务

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从大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信息中的精华部分,以二次、三次文献的形式将学科的新动态、新观点展现给读者。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主动了解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及前沿、热点问题,充分考虑、重视读者的需求,按用户特定需要,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优势,对馆藏文献进行有效地组织,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各种目录、索引、文摘及具有良好检索功能的专题数据库。此外,图书馆还应为具有特定需要的读者群开展定题检索、查新服务。图书馆还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专题网址库,作为本馆馆藏的补充,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3、开展用户信息技能培训

图书馆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环境,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大众读者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网上文献检索查询和常用数据库使用等技巧培训,使用户从茫然无序的搜索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缩短信息查询的时间,提高读者查询的效率和质量。

4、加强各城市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共同合作,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熟悉和掌握各省的信息资源的特点。加强与全国各省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合作,加强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总之,图书馆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整个社会信息网络的一环,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逐步实现现代化。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中心、信息宝库,在不断发展的网络环境下,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上一篇:党支部庆祝七一建党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应急办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