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精选14篇)
1.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一
《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促进学生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近两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科学实验课等活动为依托,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开展开 展课题研究工作。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概况
1、宣传发动,加强课题研究意识。自2013年3月以来,学校领导把《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多次召集学校科学教师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并利用业务学习等机会动员科学教师了解课题,参与课题,实践课题。
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使全体科学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然后,我们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了让教师们开眼界、长见识。我们还派部分科学教师到茌平等地学习培训,并要求回到学校开展汇报系列活动,将学习经验向全体教师传达
2、加强学习。课题组教师一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一边学习《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经验。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3、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课题研究以《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为主题展开实践研究。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修订方案——观摩研讨”模式展开,以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的热情和信心。(2)“合作学习”广泛开展,学习特征较为明显。
(3)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意识逐渐形成。
2、教师方面:
(1)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
(2)教师的课堂教学开放而注重实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经历研究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 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 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
第二,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是积极主动的,但仍有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在口头讨论交流的层面上,未能及时整理形成验,这样不利于今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 了很多问题。
1、我校班级容量大,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也较大,课堂上自主探究过程属于开放性教学,35分钟的课堂怎样合理分层?教师怎样处理来自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做好反馈?怎样充分调动学优生的智慧来辅助学困生,才能真正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使自主探究不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好帮手。
2、学校虽然积极为科学教师提供专业的引领,但科学教师研究 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继续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理论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典型课例、典型教学案例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学习心得的撰写与交流。围绕《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上研讨课,进行教学研讨,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形式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交流。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会,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做到以问题促反思,以反思促教研,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总之,课改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探究,注重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探究方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 性的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杏林小学 综合教研组 2014年7月
2.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二
一、优化教材,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探究意识是前提, 而探究能力是核心。教材的运用、教师的指导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如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原本的内容思路是想通过学生认识水与冰之间的关系后认识冰与蒸气之间的关系, 再由蒸气与冰之间的关系到霜的实验, 最后由实验归纳到水的三态变化规律上去。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执教, 我认为这就等于老师在牵着学生“齐步走”, 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自主探索发现水的三态规律。针对这一问题, 我对本课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优化。首先, 我将教材重组为三大块:第一, 利用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将前一课学生研究过的“露”形成直接导入到本课的“霜”的形成, 在描述过霜、学生初步建立霜的概念后将霜的形成实验直接推给学生, 放手让他们自主实践。第二, 要求学生在做霜的形成实验中注意对比露的形成, 从实践、探索、比较、分析、综合的过程中找出露、霜形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露、霜的形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寻找出水的三态相互变化规律。第三, 结合生活实际经验, 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变化的事实、反映水在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教材这样的调整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 完成新知和旧知的同化。其次, 先实验后归纳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虽然两个实验的条件相似, 但受冷的程度不一样, 学生在霜的实验中能一下子找准新知的最佳生长点。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 化繁为简节约时间, 学生能在自主学习的空间获得新知, 能准确、快速地更新认知结构。
二、淡化目标,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目标的要求就是:“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 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就指明了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从内容上来说, 是与自身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就行, 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应用甚至发明创造。所谓淡化目标就是指淡化知识目标,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放在低位, 而更应该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在教学《认识液体》时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用水、食用油、蜂蜜、豆浆四种液体来研究;从难度来说, 是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 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所以学生就对液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轻重、流动速度等感兴趣:因此学生只要知道液体的密度、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即可, 不苛求为什么这样。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曾说:“学生只对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感兴趣。”这节课就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在的求知欲, 随着对液体的学习和研究, 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身边熟悉的事物。
三、深化教学, 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孩子的心中, “做”什么的愿望永远那么强烈,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 才会有真切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是永远留在脑中, 不可磨灭的。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大胆放手,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放“活”学生手脚,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 自由支配材料“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失败了, 鼓励他们找出原因, 再实验,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己找水喝”。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设计的分组实验, 用不同的材料研究它们在发声时和不发声的不同状态, 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动脑、猜测、验证, 这样学生会不断思索, “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真刀实枪”“搞”科学的能力。
四、多元化评价, 引领学生形成探究的习惯。
在科学教学中, 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的评价标准往往不同,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对待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的对象进行教育评价, 需要有一个多维立体的评价取向体系, 将目标、过程、主体融为一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存在, 强调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 以答案结束, ”而要“以问题开始, 以问题结束”, 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 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 打破时空界限, 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如教学完《我们周围的动物》一课后, 学生通过学习产生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 我就鼓励他课后观察一下蚂蚁, 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 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 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
有效的科学探究能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中亟待探索的一个课题, 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 创造性地设计, 艺术性地实施, 且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和摸索。
摘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优化教材,淡化目标,深化教学,多元化评价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
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探究
在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理念,用体验式的、生活式的、实验式的思考与行为融入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情感价值观,促成其科学素养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引导,精心组织设计实验,创设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以体验为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之石,小学生在幼稚的思维状态下,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和局限,他们需要更多的兴趣和本能的指引,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其天生的好奇心,进行科学起点的探究,从而达到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小学三年级(苏教版)中的“果实和种子”一课时,利用小学生喜爱玩一玩、看一看的爱好和习惯,从引导小学生解剖蚕豆种子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出完整的蚕豆种子,让学生好奇地寻思蚕豆种子里面的结构到底是什么,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自己亲手解剖蚕豆种子,发现里面的结构。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便开始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
再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苏教版)中“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如果教师简单地讲述物体的沉浮概念,则三年级的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由于他们形象思维较多,而抽象思维较少的缘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自己把铁块、橡皮泥、铝箔、木棒、泡沫等不同质量、轻重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比较这些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情况,进而在看到科学现象的同时,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科学引导和探究。
二、巧妙创设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三年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特点,鉴于小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先提出小问题,然后,再根据学生对小问题的认知和理解,逐渐引导出实质性的、思维归纳性的总结性问题。
如:在教学“认识液体”一课时,对于水、牛奶、醋等不同的液体,不要急于让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性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具体的问题,“这三种液体的颜色和气味各是什么样的?”“这三种液体的黏稠触感如何呢?”“这三种液体的形态各是什么样的?”在这些相互关联的特征性问题上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回答出这些基本性的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的实质问题,如“这三种液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教师逐步深入的问题创设过程中,展露出个性的思考与探索,显现出科学的归纳和严谨的科学本质。
三、层次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自主交流
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经历,随着知识的进步,可以让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层次性的、分组合作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直观思维的驱动下,用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快感。
如:在教学小学科学课中“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就很适合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经验,在植物园内亲自播种不同的植物:菠菜、小青菜、蚕豆、花菜等,教师要在学生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并仔细做好植物观察日记,以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将植物的不同生长状态及成长过程进行细心记录,在分工合作种植物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起伏跌宕,伴随着植物栽种的亲身经历,体验到生命的可贵和亲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观察的分享交流,尤其要表扬观察细心和认真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对植物生长的观察体验,从而提高其他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认真的科学精神。
由上可知,小学科学的有效性教学建立在主动性探究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精心布设和组织,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的殿堂,用其天生的好奇心和好强感,逐步导入、层层剖析,在亲自的经历和问题的创设之下,进行个性化的、主动性的思考,并在小组分层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体验,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构建小学科学的有效性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蔡海军,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2]杨承莉.科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4.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四
浙江省 缙云县 舒洪小学舒历勇
[ 摘要 ]倾听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倾听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学生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经。本文分析了影响倾听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有效性的五种策略;明确目标;创设氛围;合理选材;适时评价;榜样示范。
[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倾听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改的实施,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科学课堂活泼了。科学教师细心呵护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实验前:
教师:“接下来,请组长来领取材料来做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同学们在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组长已迫不及待的上前领取材料,小组成员兴奋开了,叽叽喳喳讨论,老师的话被淹没了„„
实验中:
两位学生用材料进行实验,边做边交流,其余一位同学在翻铅笔盒,另一位同学凑在他耳边朵边说悄悄话„„
实验后:
教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怎么做的?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一生(边做边说):我们小组把气球套在烧杯口,然后„„”底下有许多同学恍若末闻地摆弄实验材料„„
此种现象,不由得使人深思。近年来有的教学过于倡导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学生的表现欲本来就强,总是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管自己的意思是否与别人讲的一致。有时候学生虽然在听,但是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想抓别人错误的地方进行反驳,而常常忽略了别人说的完整内容。科学课中探究活动特别多,在交流时,学生经常只顾自己的事(或者继续实验或者私下交流),没有专心去倾听别人汇报的内容。难道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不用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二、倾听的内涵
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倾听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是培养塑造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都在倾听。听与倾听不同,听是一种生理过程,倾听则是入耳入心的生理活动,也就是用心的“听”。
北京大学心理治疗课程的徐浩渊博士认为: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过程中,倾听者除了“竖起耳朵”听同时,脑子也可高速运转,理解讲话者的确切含义,在适当的时机提问、交流。因而倾听是全身心地投入、专注地听。
三、倾听的意义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听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地重要性。
其次,学生的倾听是课堂活动有效进行的保证。在活跃的科学课堂中,学生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倾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倾听是一种品质,是综合素质的一种。倾听中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四、科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倾听有效性的因素
1、对倾听的认识偏差。
我们平所说的听生课是指简单的用耳朵听。学进入学校,就已经会听课,我们错误的把这种听课理解成倾听。上课时,学生即使能端正坐好,从头到尾,如果不融入兴趣、思维、情感等主动性的因素,这样的听课也只是被动听课,成效不大,甚至会出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倾听能力包括理解别人口头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这两部分。听和理解力是倾听的基本要素。课堂上,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认真听讲”的状态,要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倾听状态,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对科学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科学课中探究性的活动较多,学习常常在实验中进行,而实验中牵涉到的材料很广,所以给造成造成一种错觉:科学课就是玩玩的、做游戏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科学课提倡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亲历科学,将知识领会和升华。在科学实验“玩玩”的过程中,听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听听教师的观点,做到探究活动的有序、互动。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3、学生倾听过程中的主观障碍。
首先表现在自我中心: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们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不喜欢听别人说。在别人说时,常会插入自己的意见。
其次表现在个人偏见:学生常会按照自己心里的尺度去看待别人。对自理能力强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个人喜欢来,这时往往表现出愿意倾听的态度。反之,学生的倾听态度也不同。
再次表现在先入为主:在倾听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最先提出的观点非常重要,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当“第一印象”与自己的观点相同,则表现出愿意倾听的神态,当“第一印象”与自己的观点大相径庭,则可能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不愿意继续认真倾听下去。学生的这种只喜欢听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置若罔闻的态度,常常会使他错过聆听他人观点的机会。
五、科学教学中提高倾听有效性的对策与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中,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也不同。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培养倾听能力,提高倾听有效性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明确目标,引导倾听行为。
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抓住机会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弄明白:听是尊重别人的意思。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对学生讲清倾听的意义,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交流活动比较多,我经常会提醒学生别人在发言的时候,你们该怎么办?与自己的意见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还有更好的意见吗?有补充吗?学生明确了目标,倾听的成效提高了。像一名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忙着自己的事的现象减少了。这样在交流中,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大。
2、创设氛围,激发倾听欲望。
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认真倾听的前提条件。科学课堂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良好的倾听氛围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求真理的热情与潜力。科学教材涉及的广泛内容、教材中提供的精美插图、实验中的各类器材等,都可以为创设情景服务。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导入:
师:(出示萨克斯)我给大家吹一段音乐,大家猜一猜乐曲的名字。(师吹)生:(师吹了一小节)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老师一个人演奏不好听,需要同学们帮我伴奏,有哪些方法?
生:拍手、跺脚„„
师:现在需要一位指挥家,谁愿意?
(一生自告奋勇,师生合奏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刚才老师用吹的方法制造了声音,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制造了声音呢?生:„„ 这个片段中,学生常有见过萨克斯,一出现,情绪就被调动了起来。吹奏的又是学生喜欢的乐曲,就更来劲了。合奏一曲后,教师很自然的利用这一情景引入新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积极调动起来,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特长创设氛围导入新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倾听的欲望,让学习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3、合理选材,吸引倾听注意力。
科学课中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的次序都有讲究。一种材料预示着一个现象,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它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材料选择的合理以及材料呈现时机的合理,不仅调控课堂的节奏,也会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倾听的成效。
如《了解空气》(第一次)教学中,为了证实空气存在我们周围,我为每组资准备了塑料袋、气球、注射器、塑料杯,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我们周围,并为每组提供出污泥而不染。实验中,学生为了自己的喜欢抢夺了起来,每个人有了一件后都自管自的“玩”了起来。实验结束后交流时,当一生在汇报,其余学生还在不停的利用水“玩”着手中材料,连“听”都没有做到,更别说“倾听”了。实验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
在《了解空气》第二次教学中,我利用同样的材料,做了适当的处理,结果完全不同。在实验初呈现四种材料,要求每组选择一种材料,用多种方法来证实空气存在我们周围。学生经过小组协商选择了喜欢的材料进行探究。我看到每组的学生聚在一起实验着、讨论着,开小差的学生明显减少了。在实验进行到一定程度,我又提供了水,学生探究的热情又高涨了。实验结束后,我要求组长把实验材料归还,并准备汇报。结果在最后的汇报交流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选择同种材料的小组间互相补充,不同材料的小组间专注倾听。第一次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避免了。像探究活动较多的科学课中,教师对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合理,利用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事力,使学生产生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4、适时评价,激励倾听主动性。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获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苏霍姆林斯基)。适时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下面的评价,也就是表扬,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过,一节课下来,也许学生其他的什么都不记得,但是惟独表扬,学生还铭记在心。”可见正面表扬的作用了。例如在实验探究活动后交流环节中,老师可以评价汇报的小组:“你们组观察仔细,特别是„„”也可评价听的同学:“第几小组在别人汇报时,在认真倾听„„”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激励学生倾听的主动性,逐步养成听的习惯。在评价中,也可以客观的指出学生不足,如:“你们这次实验中,大家都积极参与了,但是有一个地方注意一下会更好,就是„„”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非但不会灰心,反而会促进他们更认真的关注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别人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榜样示范,构建倾听平台。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会倾听,做学生的榜样,无论学生说的好,还是说的不好,都要专心去听,中途打断别人讲话即打断了讲话者的思路,同时也对讲话的人不尊重,学生一般不会直接提出“请你让我把话说完“的请求。当然,根据学生的讲话,也可适当指导,同时不还可以用非语言信号(眼神、含笑点头等)与学生交流。当学生感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定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当其他同学感到连老师都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自己就更应该认真倾听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乐于表达,同学们也乐于倾听。
5.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的研究 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人才的背后是教育,教育的影子是科技,科技和经济的根基在教育,教育竞争才是根本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其实就是教育的经济。
小学科学课程是是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与科学教师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课题。在不同的教育发展时期,有效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以往由于对新理念理解贯彻不清,出现了诸如满堂问的对话,情境表面化,活动形式化,三维目标把握不准,浅层次的学科活动教学等问题。为此,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因此,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解决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对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我们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下,选择了“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的研究”的课题,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这对于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论证
(一)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 理论价值:
1、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下,“新基础教育”从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开始,经实施教学过程,到反思和重建,向教师提出一整套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并通过这些行为推动教师回到“研究”之中,从而促进教师发展。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让有效教学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将教师教学行为合理分解,渗透到小学科学课程中去,在微观层面做群体性、持久性研究,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实践价值
1.联系:本课题所说的“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研究”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2.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农村学校实际出发探讨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重建课堂,改变和重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在行动中提升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以建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为抓手,开展推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力求形成我校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模式和特色。
1、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解决的教与学的关系,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善于对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并力求使之升华为新的知识,从而寻找到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行为和评价策略,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
3、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使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寻求解决方法。
2、探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通过引导需求、激发兴趣、设计活动、图像呈示、任务驱动、体验成功等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中心是学生参与并努力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
(2)、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既反对拒绝量化,又反对过于量化,应当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生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3)、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强化技术等辅助手段,可以突破认知障碍,排除学习干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4)、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师的要求。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选择,以至于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还应当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力所能及地去充实和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
本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实践法。
1、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2、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案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期,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提炼出实效明显的个性化经验。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评估与结题阶段,通过一轮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堂研究服务。
(三)对课题实施步骤设计
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3-5月)A、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B、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C、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D、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E、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有效教学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F、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G、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到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要制定课题研究指南,把课题进一步分解,让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兴趣爱好,选取课题加以研究,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实效。
2、第二阶段(2011.5—2012.6),实验研究阶段。A、请有关教育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B、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C、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D、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E、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F、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
3、第三阶段(2012.7-8),进行实验总结、结题。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C、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D、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E、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三、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成型,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初步试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有效”教学策略: 第一步:指导预习
本阶段的学习活动能在在课前完成,即由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出示的预习提纲进行自学;通过阶梯性练习达成目标要求;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能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前备课,要精心编制预习提纲(可以提供自学目标、练习或材料搜集等)。
第二步:学情反馈
本阶段的学习活动主要放在课内,即在学生个体活动的基础上集体探求知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个体活动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
方法:将本阶段活动分为三个步骤:①二人小组学生陈述,提出疑问;②四人小组讨论,兵教兵,组长收集问题;③,教师进行巡视,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状态并加以点拨指导,营造小组竞争的学习氛围。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步:互动解疑,师生、生生平等对话,解决预习中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和表现机会,善于发现学生预习中思维的偏差,重在思维方法的点拨。并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增减教学内容,老师要善于将课本题拓展、引伸,围绕核心知识、主干知识选编补充题。教学要求是:先学后教,会的不教,以学定教。
第四步:练习反馈:以适量的不同梯度的练习来检测反馈当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按教师提供的课堂练习或作业进行自测自结。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视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可安排能力强的学生辅助个别学困生完成训练。做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做到“堂堂清”。
第五步:归纳巩固:师生共同回顾课堂所学内容要点,特别是方法总结。针对反馈情况,布置相应的巩固练习。
4、提升了校本教研的档次,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最终研究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
1、《反思集》
2、《案例、叙事集》
3、《教学设计集》
4、《论文集》
5《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6、推出了一个有效指导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有效教学法”。
(二)实践性成效
1、教师利用农远资源、整合媒体资源的水平逐步上升。
2、课堂教学有效性成效显著。
3、教师的教学观念、认识得到改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同时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是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据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策略等。
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创新之处:
6.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六
台州市黄岩区城关中学
肖彩鸿
摘要:笔者从一次公开课后的反思中意识到,科学探究教学要讲究有效性。在平时探究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而忘了这个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另外,有大量的课堂探究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而导致探究教学低效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就新课改以来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从: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来谈谈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探究 教学 有效性
有幸参加了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并上了一节《物质的导电性》的公开课,同时听了同行的两节相同内容的课。课后在进行评课时,对三节课进行肯定的同时,有一些同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节课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时,各自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也拿出身边较多可以被检验有无导电性的物体,但实际效果差异较大,如何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事后我对这个问题细细想了一番,觉得确实在平时的科学探究教学中由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所以在实行中有可能忽略了课堂的有效性,甚至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机械化的探究,二是放羊式的探究。那么,什么样的科学探究课是有效的呢?
我国学者叶澜以“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为题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即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课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由此,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和听课感受谈谈科学探究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上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一个好的情景,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探究式课堂,进行发现式学习。
在实验中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真正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例如教学《液体的压强》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教学“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课本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思维。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 1 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自主发现,体验探究学习快乐。
笔者在进行“酸的性质”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情景如下: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只洁净的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2—3滴石蕊试液(甲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盐酸(乙溶液);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会儿就看到A烧杯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1)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给出你的猜测。生1: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生2:B烧杯中的浓盐酸挥发出一种气体,溶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溶液变成红色。生3:A烧杯中滴入的石蕊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色,与B烧杯无关。生4: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生5:„„
(2)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测。提供的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滤纸;蒸馏水、石蕊试液、浓盐酸、氯化氢气体等。(3)对这个趣味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你的结论是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实验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在新制的生石灰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比较”,“倒扣在桌上的烧杯中一高一矮的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等实验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科学课程理念指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学生自己去做,最好在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自主发现的过程。竺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学生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实际上如果教师问题问得不好,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探究。
例如,笔者听了这样一节《物质的导电性》公开课,在学生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时,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组学生拿出改正液做实验,可能觉得比较好吧,就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改正液能导电吗?”当时几乎每个小组都停下正在探究的物体,纷纷拿出改正液去探究其导电性。我认为这样提问不足取。首先,当学生沉浸在探究乐趣时教师不适时的提问,干扰了学生探究时的注意力、观察力,中断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和思考。其次,当学生将桌上现有的物体一一进行实验后,拿出身边可探究的物体时,学生进行的是自由的探究,各小组拿出的物体各种各样,不需要强调对某个物体导电性的探究。因此,当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对各组探究过程出现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记在心里,尽量少说话,除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个别指导外。然后在探究结束后,再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由小组提 2 出,全班学生讨论,这样,使个别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知识,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我们的老师常常出于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考虑,对探究实验的方方面面“管”得可谓面面俱到。如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探究过程不顺或在探究中出错,在实验探究前仍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操作。另外,当学生一旦在实验中遇到障碍的时候,老师就会及时地帮助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于是学生就失去了自己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只能练习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这样的实验探究,就不会有生成性的内容,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降低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达到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新知识的探索,去体会求新、求异的乐趣,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求新、求异的实验,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有意把学生分成A、B、C三类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去探索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A组用石灰石和稀H2SO4反应,B组用石灰石和稀HCl反应,C组用Na2CO3和稀H2SO4反应。实验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产生气体的时间,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物的量变等)。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A组方法不可取,原因是生成微溶的CaSO4要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使反应中止; B组反应速度适中且便于收集,是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 C组反应很快结束,速度迅猛,不便收集,适宜灭火器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验改进,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的机会。通过比较、鉴别,举一反三,既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实践证明,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那么知识容易遗忘,记忆难以长久保持的,教学效果也比较低下。因此,对书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对比实验观察远比记住实验现象更为重要。
又例如,我在《水的压强》教学中,当从固体压强中引出水压强并探究其特点时,学生很自然地会猜想“水的压强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因此,在水内部压强的特点探究活动中,不但要比较同种液体中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中同一深度之间的压强大小,更要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在不同深度时产生压强的大小,以启发学生对书本中实验活动提出质疑。师:从探究中可知,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生:老师,我认为水水内部压强大小和水的质量多少也有关。师:为什么?
生: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和固体一样,对支持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刚才向玻璃筒加水,由于水的重力增加,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大。
师: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好是在水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容器底部橡皮膜凸出程度。生:有了,只要把等质量的水倒入粗细不同、侧壁小孔大小一样的玻璃筒中,比较橡皮膜凸出程度。
师:按学生的要求进行实验,你们看哪个橡皮膜凸得更出一些?
生:细的一只。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师:水的压强与水的质量有关系吗? 生:肯定没有。„„
通过以上对实验的延伸拓展,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仅仅靠学生自主探究往往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浮于表面,参与度不均衡,知识落实不到位,这是探究中经常出现的低效现象。所以探究活动结束后,就要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及现象及时地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活动之后,最好将实验器材全部收集归放在一边,再集中精力进行讨论。
首先,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讨论中来。探究活动中,可能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从来没有经历体验探究创新学习的方法,因而学生多数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结果课堂上或者是一片寂静,或者是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设计的实验令人啼笑皆非,实验的结果乱七八糟。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对这些现象教师不应批评,而是设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肯定或鼓励或提示引导使之完善。学生能干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教师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参与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讨论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再次,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经过实验结果的研究分析后,教师组织学生给各小组或个人一些机会,以自己想到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探究工作。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促进:当某个小组或某人解释、阐明、澄清或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时,会促使学生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交流了他们的发现和解释,并倾听到他人对这些数据、资料、信息的解释或推论时,他们将会刺激、被引导着去反思自我,接受其他人的建设性批评,或对这些批评做出反应。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出最后的结论,并将学会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个完整的“发现”过程,一次完整的探究经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因此,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提高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尽量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从而让我们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著 《科学究竟是什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何灿华 《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 教学月刊 2007,10
3、程思 《小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现代教学 2007,11
7.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七
一、小班化数学教学的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的模式能够加强学生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尤其是学生们互动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诸多表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 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而学生们在相互讨论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 会学会如何聆听他人的意见, 如何提出不同意见, 如何与他人进行共同探索,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规律, 寻求解题办法. 而为了使小组合作能够发挥其最大功效, 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班化教学中虽然学生规模较小, 数量较少 (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 , 但学生之间仍旧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因此, 教师要对班内每名学生的性格、特长、成绩以及能力倾向多方面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挖掘个性, 寻求共性, 对学生进行小组编排. 如某班有28名学生, 其中女生6人, 男生22人, 通过分析与调查, 可以将学生分成7个学习小组, 4人一组.以其中一组学生情况为例:
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的集体, 而集体就不能缺少必要的领导者和组织协调者.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之后, 教师应选一个小组长, 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侧重于小组长的职责和作用;如何凝聚组员力量, 互帮互助;如何通过协调组织来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分工,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 小组长不但会成为教师的最佳助手, 还能够成为其他学生的得力帮手, 对促进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积极而必要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式小班化数学教学的探究策略
1. 把握探究时机 , 积极引入探究性课题
把握探究时机, 适当引入探究性课题, 对小组合作式的小班化数学教学十分重要. 那么最佳的探究时机 是什么时候? 笔者认为当某一个课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 自己无法独立完成时;学生意见无法统一, 出现多样化答案时;当数学知识出现某个关键点或者是转折点, 需要学生主动探求时;当学生反映出交流欲望时, 都是引入探究性课题的恰当时机. 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时, 销售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难点, 每当遇到此类题型, 他们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 这时以这个难点为契机, 引入探究性课题“怎样赚钱”让每个小组深入生活进行体验 , 了解具体的销售情况, 通过实践让他们来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 这种抓住学生探究心理, 选择恰当的探究时机引入课题, 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构建互动关系 , 合理组织探究性活动
教师在小组合作式的小班数学探究性活动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如何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 如何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氛围, 使每个小组都能够充满活力和高效率, 教师的个别引导与组织合作很关键. 以探究性课题“怎样赚钱”的活动为例, 教师第一步先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由7个班委成员组成一个“商品中心”, 负责全班商品的提供. 然后由4人组成一个商家组, 选一名学生做负责人, 负责进、销货的策划和实施, 其余三人一人对市场的供需情况进行调查, 并对负责人提出价格调整等合理化建议;一人主要进行商品销售;一人负责本“商品组”的财务管理. 剩余学生均为买东西的客户. 第二步让“商品中心”备好货源, 如一些必需的学习用品, 以及书籍、自制购物卷、食物模型, 等等. 第三步组织商家组“开店”经营, 让负责人来确定店铺性质, 然后进行分工, 包括进货、组织销售、进行商品宣传, 等等. 第四步利用课余时间来组织学生们进行销售体验, 最后由“财务人员”将店里的盈亏情况进行总结, 上报给教师, 并制定一个最佳的销售方案. 第五步各个小组派出代表总结自己组的活动情况, 分析成败原因, 发表活动感想. 活动结束后, 很多学生感觉对销售有了更加实质性的认识和理解, 有的同学对“利润的计算要减去成本”这一问题豁然开朗, 感觉长期以来的困扰自然而然就解决掉了.
8.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科学素质;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其宗旨在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那么怎样能够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呢?
一、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准确把握
教材仅仅提供给教师一定的思路和模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对于教材之中的逻辑结果以及一些科学体系进行准确把握,把握在教材之中出现的重点以及非重点,把握教材中的一些疑点以及难点问题。然后重组并整合一些教学内容,通过更好的内容加工教材,依照教学内容,研究有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并设计相应的活动,使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更加轻松且有趣。另外,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原本的知识为基础,出发点在于学生困惑的地方,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兴趣点及起点等。
二、积极准备实验需要的器材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实验内容,其中包括演示、探究以及学生实验等。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技能,并归纳相应的结论,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准备相应的器材以及仪器,从而能够使试验教学过程取得圆满成功。
三、课堂教学结构应当精心设计
一节课效果怎么样,有什么样的质量和课堂结构的合理性有关。所以说,进行课堂结构的精心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小学科学课堂结构的设计,出发点是整体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科特点得到突出,不但能够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还应当与教材之中的课文要求相符合,不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违背。所以说,这种结构应当突出如下内容:
1.结构应当与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点相符合,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十分有利。
2.结构应当协调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能够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知识的完善十分有利。
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学思想产生一定的制约,通常将小学科学看作一定的知识性学科,其中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一些比较浅显的知识,教材的职能也是教授一定的现有知识。而在教学大纲中的规定是:科学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获得知识启蒙教育的过程。在小学科学之中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对于自然界之中的一些特征产生认知。科学课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让他们获得一定的研究情形,从而完成多种任务的过程。只有拥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总的来说,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需要科学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总结以及完善,对于教材进行灵活运用,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及时的合理的总结,使教学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9.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九
杨兴琼
富民县赤鹫中心小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402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关键词】:课堂教学 探究 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
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在明确了要求之后,我常常和善而亲切的提醒学生:“听她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充分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课堂的纪律是必须要的,那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是教师组织的体现。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时,往往有学生不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在我们班级,确实有此种情况,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四、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沉与浮》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
10.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一、问题凸现的过程;
二、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
三、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
四、结论提炼的过程;
五、探究活动反思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教学 探究 过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索的一种模拟活动或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简约复演”,因此,开展探究活动时不能机械套用科学探索的程序和技能。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基本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种程序。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作为科学老师,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增强探究活动的“过程”意识很有必要。
一、问题凸现的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也因问题得出结论而结束。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状况,学生的智能水平,使新的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巳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新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
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感受、发现问题,同时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航海家的`发现》一课,教师创设“古人对大地的形状是如何猜想的?航海家究竟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使探究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问题逐步凸现,更加直观,更加真实。
二、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
猜想、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设无论被证实,还是被伪证,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就探究问题形成有根据的假设,并在假设的指导下进行探究,限于学生的智能水平,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例: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做一杯饮料》,设计自己的饮料配方,其结果怎样,让学生进行预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内容,学生能作出有“根据”的预测的,但教师很少让学生说说“根据”。对有些假设,教师可以作指导性提问,包括一系列可以预想到的,用来指导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师提问。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生成的假设,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臆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环境,以避免抑制学生的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众多的假设进行筛选。
三、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对探究的问题作出种种可能的假设中,推断出最为合理的一种假设,对这一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实验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一步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或是教师给的材料仅仅是教师预想中的实验材料,就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
如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冬季星空》,在学生进行冬季星座发生的变化验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并充分利用提问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是观察结果,什么是依据观察结果所作的推理,必要时可让学生重复观察。课堂上学生表达看法时,教师可及时提问:这是你的推测,还是你的观察结果?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和推理。
四、结论提炼的过程
任何科学探究总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指导下的探究,科学理论则在探究过程中步步向真理逼近。因此,从静态的观点看,没有结果便没有科学的进步。结论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观察,并地观察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作出一般性的概括、结论或是个人意义上的新结论、新发现。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彼此间的不一致。还可以安排群体间的研讨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吗?学生向全班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概括或结论,也便于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适当提问,能够让学生自辨正误,更有利于对探究结果的提炼。
在对结论提炼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又将会成为下一次探究活动的起点。
五、探究活动反思的过程
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索的学习目标和认知策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学生间应相互交流,对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解释进行描述,总结得失,为他人提供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策略和方法。作为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反思的是教师的角色观念问题。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使学生成功地进行探究活动,以免他们遭受太大的挫折或失败。另一方面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时应尽量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可能的活动程序,也就是以教师的提问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寻求问题情境的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朝向一定的目的即问题解决,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学习论》施良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有效探究让小学科学教学走向高效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72-001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秉承学生个性特点,把握探究目标,引领学生有效参与,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参与,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之目的,从而使我们的科学教学走向高效成为可能。
一、设计有结构的材料,促使探究高效开展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关注探究的主题,学生积极设计、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为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做好良好的铺垫,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谁流的快》一课,学生如果单纯准备了洗洁剂、食用油、水等液体以及一块玻璃板,在探究三种液体流淌速度的时候,就会发现液体在玻璃板上由于流淌的路线不规则,导致出现的结果没有证明力,这样简单地准备的探究材料,即使学生思考了探究步骤,由于材料的缺憾,对真正科学结论的获得带来了障碍。教师和学生针对流淌玻璃板进行了改进,为了让这些液体有一个统一的流淌路线,我们一起在玻璃板上刻画了几条相同的导流槽,以及对应的刻度线。操作前经过对材料进行改进,确保了后续的探究活动有序展开。
二、提出合理质疑,促使探究深入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如在教学《浮与沉》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小卵石、空瓶子、木块、小石子、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开展沉和浮的研究,教师在参与学生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地、有深度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学生不断引发新问题,使得我们的科学探究不断走向深入成为可能。
三、抓住科学猜测,把握探究方向
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或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在教学《周围的空气》时,出示一个空的烧杯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烧杯中有没有物质?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烧杯是空的呀,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有,是空气。在他们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双手,迫不及待地喊:老师,老师!我来,我玩过空瓶子,把空瓶子口朝下按入水里,瓶子不会进水,再把瓶口歪一点,就会有许多气泡从瓶口跑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我认为烧杯中也应该有空气。这样在他们相互猜测的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为后面探究泡沫、砖块、粉笔、小卵石、玻璃球等物体中的空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亲历过程,体验感受探究乐趣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不懈地坚持下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
五、参与集体研讨,夯实探究基础
正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合作、共享可以让我们每个科学探究活动更加高效,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协作型社会,对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优秀素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研讨深化探究,使个人的发现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比如我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协作,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再用自己的宝贝去玩空气。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玩法,并推选出一位学生汇报,每个研究小组在合作中有一份收获,再经历和其他小组的分享,可以让他们对知识获取更加完善。
六、重视课外的延伸,寻找探究价值
12.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二
一、剖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困境
(一)以课堂讲授代替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师还不能够转变教学观念,认为小学科学实验课给予小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让小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内容就可以获得科学知识,根本不需实验教学。而且在他们看来,认为小学生动手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和配合能力差,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就成了背诵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忽视了科学学科的教学需求和小学生学习的需求。
(二)以多媒体视频灌输替代实验教学
在视频上虽然实验的过程以及一切要素都展示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了灌输和分解,但是这样的视频教学活动不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及记忆,从本质上也是一种强化教学的变换形式,最终使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教师的科学实验素养不高
随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兴起,在教育系统内部,无论从硬件性的教材还是从软件性的教学活动来说,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特别是科学教材也与时俱进,进行了更新,但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还不能够以行动迎接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材不能够深入挖掘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于满足小学生求知的新需求。在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缺乏科学实验的专业性知识,致使在科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处于边做边探索的过程,一些步骤做错导致实验结果数据不准确,不但浪费了科学实验的成本,而且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起了误导作用,长此以往就会打击小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验教学指导缺乏规范性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够根据小学生的科学学业水平进行科学性地、有序地和协调性地分组,致使在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中,实验过程处于混乱,实验小组得不到有效配合,学生不是在探求科学知识而是凭自己的想象在进行玩耍,最终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活动没有成效。
(五)缺乏合作探究意识
基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师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者学业上的因素考虑分成实验小组,让小学生之间进行配合一起去探索科学的秘密。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性地给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或者讲解,使实验小组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不能够形成统一性的意见和行动,致使小组实验活动往往处于无效状态。
二、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实验教学中寓教于乐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和动眼观察,会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社会现象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规律,并且人可以利用现象中存在的固有必然性规律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最终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乐趣。这种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包含着乐趣,在乐趣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最终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发展
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实验课《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师让小学生利用一块木条和能够穿过木条的小孔,通过对木条进行热胀冷缩实验,让小学生明白木条能够穿过孔和不能够穿过孔的适用条件。当木条在火上加热以后,木条就不能够穿过孔,当木条浸泡在水里面,木条就能够穿过孔了。通过实验,小学生明白了通过物理的热胀冷缩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解决很多工程性问题,比如马路上为什么要预留一条切割的小缝,在建筑施工中为什么预设好混凝土的铺设方式等,使小学生见识了科学的魅力,最终使小学生对科学实验课充满兴趣和信心。
(二)合理规划部署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有别于课堂教学活动,就在于它的规划配合、程序严格、操作规范和协调性强。无论是在科学实验准备环节还是操作环节都必须规划部署好,一旦出现一个环节上的小错误都会导致整个科学实验失败,乃至出现更为严重性的实验性事故。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严格讲明实验的规定、注意的事项以及加强实验指导,还需要教师基于对学生进行整体性考虑和优化组合分配好实验小组。通过教师的合理规划部署,不但确保了科学实验的顺利有序开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最终有助于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质量得到提升,有助整个小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拓展。
结语
在小学生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本身的属性,教师要把握和挖掘学科的本质性特点,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参照,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实验专业水平和创造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通过科学实验教学活动,让小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使小学生喜欢上科学实验课,最终提高小学实验课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有效教学手段和途径,通过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的直观性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创新性;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洪炜.小学科学有效实验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6).
1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三
摘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有效‛。结合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低效教学的主要原因,寻求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通过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合作等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改进策略 因材施教 小组合作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走进科学课的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的确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集中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再好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改变目前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而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因此,在推进科学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科学课堂低效教学的现象分析
在科学课堂中,低效教学依然存在,难以使科学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结合多年的课堂实践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教师在教学中仍是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没有建构起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纸上谈兵,教师因时间紧,未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小学科学方面的仪器,很少组织学生去实验探究,学生不认识试管、烧杯、酒精灯等器材。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许多项目应让学生分组实验,但因种种原因,教师只搞演示实验,新课程要求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仍未确立。
(三)教师在教学中轻过程重结论,以应付的心态来兑付现状。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很少考虑。
(四)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实施新课程,一线教师最多的抱怨是有关教材的问题。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教学时出现许多的尴尬,也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原因。
(五)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关键。其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学语言不够规范生动等方面。
二、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进策略
(一)因材施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科学教材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一些内容并不是处处适用,在教学中不能单向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什么是‚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是这样解释的: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知识单独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说,可以看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是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于‚知识‛上,还是兼顾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把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怎样‚用教材教‛呢? 1.教学的前提必须是‚用教材教‛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钻研好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教材上的内容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儿童发展需要的一种理解,教师首先要弄清教材的安排意图。
教师怎样研究教材呢?
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有意思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教师研究教材,就是要研究教材的‚活动‛,分析每节课有几个活动,每个活动的组成,每个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等。
2.不是‚教教材‛
教师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地资源,合理选取学习材料,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精神,本校学生的实际,采取合理的活动形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而不是死守教材而不会变通。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对科学的重视。1.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3.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的整体情境。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实物教材的同时再适当地进行辅助电教手段,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景,展示资料或演示操作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各种电教媒体不断升级,合理使用各种电教媒体(特别是多媒体),使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把课上好,对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并创设一个学习的整体情境。
4、鼓励成功,提高学习热情是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也希望得到被赏识的机会。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有着自尊心,强烈的争强好胜心。随着事情的变化,这种心理可发展为勇于创新,敢攀高峰的坚强意志。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这种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 的动力。
因此,教学中,老师正确利用这种心理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这必能让学生得到满足,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他们表现自我的潜意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施有效的科学评价,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行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几年,我校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条款,每学期逐一落实。例如,每学期期末对各班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抽测,每班抽5人,把抽测结果作为期末评估教师的内容之一。另外,我校定期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听课、评课、填写评价表,这些办法促使教师不得不去进行探究式教学。
(四)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克服材料准备的难点。材料准备是让科学教师最头痛的事儿。每节实验课要准备的材料又多又杂,如果材料准备得好,课堂就会活力四射,课堂就会活力四射,没有材料的课堂就会变得沉闷。让教师一人准备材料似乎有点难。我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在《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中,我提前布置了下一节课要带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们集思广益,一会儿就分好了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下一节课一看,各种各样的纸袋,比书上要求的还丰富。每小组用自己亲手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热情更高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科学课堂中出现教学效果低效并非就是坏事,这也许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发出的一个改进信号,因此改进的关键在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指导能力,正确看待教学效果低效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让学生出彩,让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4.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四
摘要: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直是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笔者从研讨教材、创设情境、课堂互动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互动;高效;小学科学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直是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科学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作为教师只有认真、正确研读教材,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地制定教学目标,而不应该机械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或网上的一些教学资料。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有几个活动,学生应掌握多少,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针对本节课教材前后的知识有什么内在联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对这些都模棱两可,课堂就无高效、无效果可言。其实我们的课堂就像打仗,如果目标定不好,战士都不知道打哪?何谈能打赢仗?教师要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材难点、有效地解读习题、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让课堂有效、达到高效。
二、创设情景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现实的场景或氛围,或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例如,在进行《地震》(河北版五年级上册)这一课中“提出问题,了解地震的情形和危害”这一活动的教学时,教师课始谈话:“同学们,知道5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同学们争着回答:“是汶川地震纪念日!”汶川地震有8.0级,波及了很多省。这时候教师提供资料:汶川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我这里有一个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看之前,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看地震发生时都有哪些情景,另外还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谁观察得最有条理。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选取了汶川地震作为情境,给了学生深深的触动。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入探究主题,自然引起学生探究地震的的极大热情。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课堂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要条件
“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应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课堂中有效的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但在实际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有形式却无实质性,缺少同伴的分享、互助和欣赏,缺少同伴间的质疑和质疑之后的深度思考。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只动手做不动脑想,二是交流汇报时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教学《让灯亮起来》(小学科学河北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呢?”的交流环节中,在实际的.课堂让我感受到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同,引导学生交流汇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比如,在交流汇报中我边板书边多次询问学生“谁还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不同的连接方法呢?”“那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连接方法?”“你们挺有创意呀!看看哪一小组和他们不一样的连接方法?”“你的这一种连接方法大家可是没想到呦!你很棒!”用“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连接?”“你的连接方法灯泡亮了吗?”“你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不同在哪里?”等来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交流过程中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不仅专注地去倾听别人汇报,同时也把自己的发现、做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汇报出与众不同的发现和做法。学生不仅关注了电路是否连接成功的方法,还思考了不成功的原因。这样的学习交流就展开了,也“深”了。像这样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也是科学探究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思维得到碰撞,得到了共同的提高,对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所以,课堂上学生仅仅交流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在倾听的过程中接受不同的观点、改变自己的观点的重建,这样的互动才是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而在我们现实的科学课堂中,确实是很多时候学生“动”了起来了,课堂上也“热”了起来了。表面上给人以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却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的精彩回答,究其原因,是课堂缺少学生思考的深入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表面的“热闹”,虚假的“繁荣”,从而使课堂效率低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机会,又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好教师的有针对性引导、启迪和精彩的点拨,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高效。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推荐阅读: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06-20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9-28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10-13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专题09-10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09-01
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07-07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文字稿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