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概论(共9篇)
1.新闻传播学概论 篇一
《报刊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施拉姆提出的,在施拉姆看来,有史以来的报刊控制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集权主义,一种是前苏联体质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理论,还有两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报刊类型;不同的社会类型,也有不同的报刊类型。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经济水平、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等都对报刊的类型都有所影响。但是,施拉姆提出,实际上,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对报刊类型的影响才是巨大的,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那个时期的报刊,多数是为了为统治者做宣传,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是统治者奴役人民思想的一种工具。文中例举了英国封建时期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例子,在那个时代,私人办报必须经过特许,而获得特许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条件就是支持皇室的政策,维护皇室的统治。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说,报刊是统治完善自己统治的一个工具。
由此,我想到了,在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如此。那是的报刊,即邸报,也是统治者宣传的手段之一,每期邸报印发的内容多是统治者施行的政策,官员的任免情况„„这些内容也都是经过官方的认证和允许才能签发。而流行于市面上的小报,虽然读者众多,但是,由于未经官方认可,所传播的一些内容含有官方所不允许的,所以是非法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建时期的报刊所具有的极度的不自由性,受到当时的约束力特别的大。
紧接着,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的过度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期间,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办报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报刊的类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出现的是报刊的自由主义论,即“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而是提出论据与争辩的手段”,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报刊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反应自己的要求与不满的工具,也成为人民得到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信息的工具,同时,是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的一种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报刊才真正的发挥了它所应该有的责任与功效!
同样的,在社会责任论看来,报刊担负的是一个责任,他们主张报刊成为第四等级。报刊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更有维系社会安全与秩序,维护人民的权益的责任。
实际上,在西方社会种,发生过许多时间,都可以看出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功用。
在“水门事件”中,其巨大作用的正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其的不断揭露与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他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为受弹劾的总统;另外,在克林顿的“拉链门”时间中,德拉吉报道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虽然这主要是网络的形式,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和报刊也是十分类似。这些,都是在西方报刊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体制下,报刊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在施拉姆的论述中,还有一种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在施拉姆看来,这种报刊理论的代表是苏联共产主义的报刊理论。这种理论,“正如旧的集权主义报刊理论一样,是作为统治力量的工具进行活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理论,报刊还是主要反映统治者的思想,报刊只是统治者的一种宣传工具,它承担的只是反应统治阶级的一致精神,将统治者的意图传输到人民的脑海中。
如果将报刊的四种理论于现在我国的报刊体质进行比较,那么,我国的报刊体质到底属于哪种报刊体质呢?
在我看来,我国的报刊体质可能是属于共产主义理论和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之间。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毫无疑问,与过去苏联的体质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不可否认,我国还是有一个相当复杂,比较严厉的报刊检查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不可避免的会禁止一些对党和政府不益的言论,从这个程度上说,我国的报刊是一个宣传思想的工具;同时,我国也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所以,实际上,我国的报刊也是反映人民的愿望,体现人民意志的工具,这便也是西方社会责任论和自由主义论的体现。
我们国家一直把实现真正的民主作为目标,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希望。我国的报刊自由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毫无疑问,任重而道远。希望,在不久的未来,真正的报刊自由会出现在这篇华夏大地上。
2.新闻传播学概论 篇二
1 案例教学研究相关理论
教学研究持续地关注于教学与学习的过程, 当教学研究深入评估现在施行的惯例, 验证好的惯例, 仔细省思教学, 并寻找学生如何成功学习时, 将最能体现其研究价值。 (2) 另外, 教学研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 是不可忽视的, 而应受到重视, 因为教学研究是教学管理的一种现实需要, 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战略需要。
而针对教育情境, 发现课程问题, 提出新课程发展的研究路径, 应该以案例教学法推展课程发展, 并提出系统化的主要程序步骤, 这包括: (3) (1) 通过案例陈述所关注的课程发展问题, 规划可解决问题的课程发展方案; (2)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寻求可能的课程发展行动研究合作伙伴, 实施课程发展方案; (3) 案例教学课程评鉴与回馈, 发表与呈现课程研究证据。
2 教学策略研究
新时代学习核心理念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 重视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反省行为, 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典范, 意味着教师、教材、媒体、教学、情境、活动均围绕着学生。可以看出,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策略核心价值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其具体特征包括: (4) (1) 由点及面——个体示范学习; (2) 小组协作学习; (3) 媒体技术的融入; (4) 衡量反思。增强学生使用远距教学资料库的机会, 提升学生个体学习的学习环境;而小组协作学习, 则有学生小组学习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评价中将学生智力和分数视为单纯的一种能力表现, 因此评价方式主要采取纸笔测验方法, 只重视学习结果, 而忽略学习历程, 当前许多教育学者纷纷提出正视智力结构多元的重要性。 (5) 因此, 教师在教学评价时, 应采取多元资料搜集方法, 从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不同地点, 而有系统地搜集学生信息, 以了解学生学习全貌。以不同方式评价学生为例, 本课程着重于传播教育的改革方面, 因此, 较为偏重实际操作的方式, 然而, 由于课程评价也包含口头报告, 因此, 也涵盖口头发问方式, 此外, 以课程评量期末报告而论, 评量方式也包含论文式测验, 因此, 可称为多元评量。
为研究传播学概论的课程案例教学法, 在每学期平均有七次学生实际操作的环节, 针对不同产业新闻进行理论运用, 进而解读关键产业新闻作品课程平时报告, 其学生小组平时书面报告占30%, 小组期末书面报告则占20%, 个人及团体出缺席情况分占10%以及5%;个人网络学习及贡献则占10%;为避免大班教学中出现学生有Free Rider的现象, 每次学生分组口头报告时采取随机抽签方式, 进行学生个人口头报告成绩检验, 其占25%, 在每次学生的个人口头报告中, 老师可进行学生个别学习成果的深度检验。这样长时间、多样式地搜集学生学习表现的精神源自教育学者对于多样化智慧的重视, 重视学生智慧的充实, 不仅是对学生不同学习潜能的重视, 也能带给学生多样的学习经验,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将活化教学。
3 对课程的思考与建议
传播学概论课程本身即存在具体操作难于理解、量化和实验的问题。加上大一同学初入大学校园, 尚不习惯自主性学习, 一方面不能预先读书, 结果听讲时要么听不懂、要么因思索而掉链子、要么课堂上热闹课后不知道学了什么……这些问题应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解决。具体如下:首先, 增强此课程理论与产业现况分析、此课程与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训练过程, 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误判此课程属于“过度理论”性课程, 而降低文学院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动机与兴趣。其次, 传播是一个边缘学科, 它与目前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交叉领域, 因此此课程所设计的多样化、互动师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复合式学习、修正式案例教学、小组写作等教学策略下, 具体学习传播基础理论、整合产业分析理论与现况、传播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操作, 应该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学生原本的学习焦虑。该策略对学生学习习惯会产生良性冲击, 可协助刚脱离应试高中生活的大一新生更快适应大学教育学习方式。再次, 学生于课程结束前, 实践课程应用理论与生活传播现况相结合的研究, 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未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对此教学案例从一开始的学生对课程的忧虑, 到过程中的能力建构, 进而在期末产生正面回馈的学习经验, 此教学案例对其他“概论”式课程的调整和跨学科实验充满了期待。提出以下建议: (1) 设计新生入学焦虑问卷和新生新课的开课问卷调研, 更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并据此设计本学期的实践环节具体操作步骤。 (2) 设置反馈机制检测学生非常态学习态度的变化, 及时掌握学生状态, 为后续实际操作环节提供支持。 (3) 尽量采取互动性高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4) 安排传播产业相关会议参观行程, 让学生更贴近产业现况, 从而在“产学研”发展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 (5) 针对传播学的宽泛研究对象, 学生学习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及评估, 应特别重视学生是否将传播理论延伸到应用理论、从应用理论到实际操作。应学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 (6) 教师应尽力在课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重视学生意见以及不断强调学生问卷回馈绝对不影响学生成绩, 成绩也尽量在学期中逐渐公布, 以降低学生不敢真实反映意见的状况, 致使问卷回馈内容无法呈现多元意见。
注释
1左雪梅.高校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11) .
2冯钢, 朱光宝.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向[J].新闻界, 2004 (3) .
3辛蔚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策略研究——以传播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36) .
4樊荣.浅谈案例教学——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 (2) .
3.新闻传播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篇三
新闻传播学论文主要是指新闻传播学学习者在对新闻传播学内在含义及所学相关新闻传播学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认识,但现阶段的新闻内容没有按照精确的标准来评鉴,以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研究解决新闻传播学论文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的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笔者分析了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规范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有效途径。
新闻传播学论文存在問题
笔者纵观近现代出现的新闻传播学论文,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方面
新闻传播论文是论文的一种,有着论文的一般要求。新闻传播论文要求由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将本专业所学内容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经验欠缺,大多会参照网络论文,一般是从对教材大纲的介绍开始,中间穿插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讲细节的方方面面。有的论文只是描述了专业的发展及现状,论文从头至尾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更没有论证的视角,还有些论文则像工作总结,文章开始大多以: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等形式存在。这类文章往往词藻较为丰富,内容流畅,但仔细看的话,还是没有把握论文要点,没有论证主体的新观点。以上几种都是论文中的常见问题,在每年论文评展中,所占比重不小。
(二)没有广泛的基础理论
新闻传播是与社会相联系的,论文需要大量的社会科学内容作支持,进而提出新的论证观点。在新闻传播论文中,大都研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新闻的标题、新闻的变化等比较精细化的内容。新闻传播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所以新闻传播论文的写作可以针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用专业化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论点。然而当下的新闻传播学学者在与社会接触时,只注重依靠课本资料来拼凑论文,缺乏广泛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持,写出来的论文就像没有支柱的楼梯,随时会倒塌。理论知识的失误会使论文不堪一击,也就是说在论文行文、论证和结构都没有失误的情况下,支持论文的理论知识出现了差错,该论文的立论也会不攻自破。例如一篇论述古代文论对现代写作启示的论文中,将韩非谈到“文章”作为“纲”,展开来写。显然,作者误将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为现在的“文章”(先秦文献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这个理论前提一错,后面再怎样写都没什么意义了。另一篇阐述舆论学的发展历史的论文,谈到18世纪西方第一部使用现代“舆论”概念的著作,根据别人的介绍,将作者对舆论的划分(“公意”与“众意”),抄写中误为“众意”与“民意”,没有再看原著,就论证起这两个抄错的概念含义如何不同,一开头就出现这种理解错误,后面的论述自然跟着错。
(三)参考文献的使用
参考文献是论文在写作初始阶段,借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或概括。当然参考文献不属于论文的形式主义,而是论文的组成部分,它考察了作者在写作之前浏览的专业学科著作。而部分论文在结尾却并未注明参考文献,这样的做法使文章充满矛盾主义,使参考文献成了形式主义。还有些论文使用的是专业导师的论证观点,因为老师研究的领域恰好是专业范围,而且观点独特,学者引用是正常的,但有些学者在论点与老师研究范围没有直接联系的情况下,还会引用导师观点,导致文章常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另外,有些新闻传播学者在写作时强调新闻用语的精确性,按照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要求作为理论依据。新闻用语的精确性比较重要,但要明白学术论文不是小学生作文,学术论文要求论文的观点明确,可以涉及词语的解释和构成,使之容易理解,但不能作为参考文献来使用。现在新闻传播学文章中还常出现“××性”的概念,创造和使用很随意,缺少科学内涵,这是造成论文学术价值评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规范新闻传播论文有效途径
(一)调查研究新闻传播论文的规范性。论文最重要的是写作内容,内容包括引证资料、分析资料、提出新论点。资料的引证要求正确性和时效性,正确性是保证新闻传播论文中理论的支柱,时效性则保证新闻传播论文的创新性。新论点是论文写作的目的,新论点需要在资料的分析和总结中归纳出来。通过对资料的深刻分析以及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将其与论文中的资料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增加理解,创新论文内容。当然,这些新闻传播论文规范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写作规范,但它也影响着论文写作的各个方面。
(二)论文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论文的难易程度包括论文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论文的规模是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牵扯到的专业知识,但并非文章越长规模就越大。论文的复杂程度是指文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论文之间的支撑有着逻辑关系,逻辑关系影响着读者对论文正文的理解程度。而有些新闻传播论文直接与社会、世界相关,即使选题很小,其中的逻辑关系把握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三)检测论文的可靠性,即科学性。这要求对新闻传播论文分层划分,分别评估。根据各个层次的不同,执行不同的标准。首先是理论支柱的科学性。部分学者在论文写作时没有广泛的理论知识而滥用自创开发词汇成立论文中的立论,虽然运用了大量的颇有力的论据,在论文结构等方面也没有缺点,但由于理论知识不可靠,所以一切都不能成立,故新闻传播类的论文在写作时一定要注重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提炼和实践论文中的研究理论。其次是规律定理使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规律定理有着明确、严谨、有效的特点,使用规律定理可以使论文论点和论据更加可靠,但规律定理的使用有着特定范围的标准和要求,使用这些规律定理之前,要考虑这些规律定理能否有效的说明结论。第三,论据(理论或事实)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这里的“可靠、充分”是衡量论据说服力的标准,“权威人士”的话,可以作为辅助的论据,但不宜单独作为论据,原因在于它虽然通常是“可靠”的(这里是指真实),但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最后研究方法的正确性。所用的研究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即要求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例如,在检测某一事物的正确性时,要求把全部的资料进行检索和分析,所以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不在于新鲜或好奇,而是是否能正确的说明论点。
(四)新闻传播论文的价值评估。论文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学术的进步,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论文的价值包括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论文价值的评估,也有几项标准可考。首先是选题与学科的关系。在论文选题中,学科专业化的选题论文具有启示作用,可以带动读者对学科的思考,以此来促进学科的进步。其次是论文中所包含的新事实和知识对学科的作用。论文的写作需要收集和采纳新事实和知识,加以研究和调查,发现新的认知规律,以促进学科的发展,这一标准常常被运用到新闻传播论文里。最后是论文的社会价值是指论文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主要适用于纯应用性论文,在新闻传播类的论文中对社会价值的要求就极高,它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现阶段新闻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编校:郑明扬
4.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篇四
《传播学概论》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传播功能,对传播的控制、受传者及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
我认为第九章《受传者研究》为重要章节。受传者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是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对受传者的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如果没有受传者,传播学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传播的宗旨就是为受传者服务。对受众的构成、影响手中信息接受行为及受众、媒介、效果三者之间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将会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化时代。信息革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广播-黑白电视-彩电-等离子纯屏电视以及各种高配置的电脑,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它一点一点融入人们的生活直至密不可分。当然,信息的传播也受到高科技的冲击。报纸-广播-电势-网络,数字化在传播中日益明显。网络的产生是人们真正感受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随着“信息高速路”建设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只局限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已成为时代的宠儿。人么可以通过电脑网上冲浪,还可以使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接收新信息,从而促使传播者提高新闻时效性。不仅如此,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传统传播媒介带来一定压力,促使其改进自身的工作、谋求自身的发展。
5.新闻传播学概论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 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 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 B.抽象性 C.有效性 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 B.议程设置论
C.“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 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 B.编码 C.编码和译码 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 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 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 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 B.社会系统 C.环境系统 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 B.一次性 C.延迟性 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 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 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B.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 D.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
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 B.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 D.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 B.双项直线性 C.单项循环性 D.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 B.操控 C.施控 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 B.抽样调查法 C.个案研究法 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 B.肯定 C.否定 D.批判
23、能完整地对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流通形式加以概括的提法是()
A.互动对话式 B.点对面 C.点对点 D.电子对话式
24、刊登广告所施的传播影响是()
A.自由选择的 B.任意性的 C.有意图的 D.强制性的25、涉及心理过程的实验,要在隔音室中进行,以消除外界之光与声等对心理过程的干扰、这个实验中光与声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实验对象
26、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学派是由()
A.欧洲学者创立的 B.亚洲学者创立的C.美国学者创立的 D.非洲学者创立的27、网络传播的新动态之一是()
A.“拉”技术的出现 B.“拉”技术的深化
C.“推”技术的出现极其应用 D.“推”技术代替拉技术
28、小组讨论或座谈会属于()
A.组织传播 B.人际传播 C.社会传播 D.群体传播
29、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之一是()
A.历史比较法 B.内容分析法 C.逻辑归纳法 D.客观描述法
30、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拉斯韦尔模式 B.申农---韦弗模式
C.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D.德福勒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如果消费者对某些广告的大肆宣传已感到厌烦时广告仍然继续“狂轰滥炸”,其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现象说明了()
A.信息超量的后果
B.信息低量的后果
C.大众传播的麻醉性功能失调
D.广告的功能失调
E.信息流量的功能失调
32、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具有三大功能,它们分别是
A.环境监测 B.文化传播 C.社会发展
D.社会协调 E.娱乐
33、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组织包括
A.地方电视台 B.广告公司 C.报业集团
D.音像出版社 E.电影制片厂
34、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论点是()
A.传播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B.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C.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
D.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封闭
E.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
35、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
A.区域性 B.不同个性 C.共同性 D.社会性 E.全球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非语言符号
37、休眠效果
38、传播单位
39、大众传播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意见领袖有哪些主要特点?
41、传播的控制研究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42、大众传播出现功能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43、与报刊、电视相比,广播的优势有哪些?
44、英尼斯有关传播媒介的偏倚性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论述在传播效果中,“传播流程”研究的基本内涵极其主要研究成果。
46、试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报道为例,说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要点。
答案
一、单选
1.A
2、D
3、A
4、B
5、D
6、D
7、A
8、D、9、D
10、C
11、B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C
19、D 20、C
21、B
22、B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B 30、C
二、多选
31、ACDE
32、ABD
33、ABCDE 34、BCE
35、CD
三、名词解释
36.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7.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睡眠效果”。
38.传播单位:是在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只引申出来的概念。他们认为,第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3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四、简答题
40.答:(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与阶层,而是均匀的分布与社会的任何群体或阶层中。
(3)意见领袖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众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41、答: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2)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3)指出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自我控制等。
42.大众传媒学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而大众传媒自身由于受到商业化和不同集团的利益所驱使,也常常难以把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
43.作为一种电子媒介,无线电广播具有以下主要长处:(1)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广播是利用电波传声的。以电波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无线电广播传递信息神速,自然另报刊望尘莫及。(2)受众面广,渗透性强。广播使用声音传递,收听广播基本上不受文化程度、地区的限制,凡是具有听力和一定的理解力的人均可成为广播的听众。(3)广播是听觉媒介,它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
44.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成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由于英尼斯的学科出发点原是经济史,他不可避免的认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存在于具有丰富的口语传统的社会或具有复杂的、仅为少数特权分子所掌握的书写技术的社会之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偏倚空间的”传播媒介倾向于现在和未来,有利于帝国的扩张、政治权威的加强、世俗制度的确立(权力之从教会移向国家)和科技知识的发展。其特征是及其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大众传播系统的建立,但是却无法形成口语传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现代的印刷媒介、电话、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均属“偏倚空间的”媒介列。
6.新闻传播学概论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从传播学的形成过程看,可以视作传播学前身的是()A.符号学 B.信息学 C.新闻学 D.出版学 答案:C 2.下列传播学的奠基人中属于社会学家的是()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答案:C 3.“需要理论”,把社会组织功能看做是为满足人类各种需要服务的,提出者是()A.孔德 B.斯宾塞 C.杜尔克姆
D.马林诺夫斯基 答案:D 4.英尼斯传播学研究的学科出发点是()A.文化史 B.政治史 C.经济史
D.传播史 答案:C 5.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是()A.意识形态批判 B.政治经济批判 C.大众文化批判 D.风俗习惯批判
答案:A 6.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潜心研究传播理论达30年之久,成为传播学中的()A.耶鲁学派的创立者 B.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C.格式塔学派的创立者 D.芝加哥学派的创立者 答案:B 7.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受众的分布及构成以及受众的视听习惯研究都属于()A.描述性研究 B.探索性研究 C.解释性研究
D.预测性研究 答案:A 8.《单面人》的作者是()A.阿道尔诺 B.弗洛姆 C.马尔库塞 D.葛兰西 答案:C 9.麦克卢汉以英尼斯的“偏倚性”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提出()A.媒介即讯息 B.地球村
C.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D.冷媒介和热媒介
答案:C 10.巴斯认为最关键的把关人是()A.媒介 B.采访对象 C.政府 D.受众 答案:A 11.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的分类标准是()A.表现形式 B.认识论
C.信息内容的性质 D.信息对受众的心理效果 答案:B 12.旨在将不同文章的读者率同受众心理或其群体类别特点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是()A.读者概况调查
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 C.读报用途研究
D.读者和非读者研究
答案:B 13.下列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 果
B.“意见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
C.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是现实的客观反映
D.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现实的如实反应 答案:C 14.对()的研究,是传播学“登堂入室”的第一步。A.传播起源 B.传播过程 C.传播媒介 D.传播控制
答案:B 15.美国传播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关于回忆频率的控制实验可以论证易得性论的解释的 是()A.布思 B.赫佐格 C.德福勒 D.卢因 答案:A 16.具备免疫效果的是()A.一面提示 B.两面提示 C.明示结论 D.警钟效果 答案:B 17.从根本上讲,青年记者感到的束缚来自于()A.政府 B.媒介组织 C.部门领导 D.社会系统
答案:D 解析:(P129)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故而青年记者感
到的束缚从根本上说是来自社会系统。18.被后人称为“宣传研究之父”的是()A.拉斯韦尔 B.霍夫兰
C.拉扎斯菲尔德 D.卢因
答案:A 19.在传播的主要层次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答案:B 20.将信息化时代称为“第三次浪潮”的是()A.施拉姆 B.麦克卢汉 C.托夫勒
D.李普曼 答案:C 21.媒介是权势的“吹鼓手”是谁指出 的()A.麦克卢汉 B.英尼斯 C.戈夫曼 D.阿特休尔 答案:D 22.魔弹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是()A.传统社会理论的流行 B.依附理论的流行
C.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D.现代化理论的流行 答案:C 23.中央电视台2套播出的“幸运52”节目是引进的英国模式,但却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去掉
了其具有赌博性质的一面,这是基于()的考虑。A.防止娱乐功能失调 B.文化传递功能 C.娱乐功能
D.发展个性的功能 答案:A 24.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A.指定法 B.日历法
C.系统抽样法 D.等距抽样法 答案:A 2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A.地球村
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C.媒介即讯息
D.热媒介和冷媒介
答案:C 26.()对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研究。A.马丁
B.莫斯考维西 C.卡兹
D.池田谦一 答案:B 27.1937年,霍克海默发表的()一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了思想根基。A.《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B.《否定的辩证法》 C.《历史与阶级意识》 D.《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 答案:A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B.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C.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小 D.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小,受媒介影响越大 答案:B 解析:(P274)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
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
29.1950年,最先明确提出了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模式的是()A.卢因 B.怀特 C.赖特 D.麦克内利 答案:B 30.批判学派的控制研究集中体现在哪个方面()A.社会文化 B.政治经济 C.意识形态 D.伦理道德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关于组织传播中的非正式渠道理解正确的有()A.非正式传播渠道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 B.它实际上是指不按组织的“职能线路”而进行的人际信息交流活动 C.它违背传播控制,是有害的
D.它可以增进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团结
E.它可能扩散小道消息,对传播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答案:B^D^E^ 2.内容分析的运用领域包括()A.说什么
B.鉴别国民心理状态 C.描述传播趋势 D.揭示宣传手法
E.比较不同的传播媒介 答案:A^B^C^D^E^ 解析:(P84)
3.麦克卢汉划分“冷”、“热”媒介的依据是()A.信息的清晰度 B.信息的明确度
C.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 D.信息接受者的参与程度 E.信息流量的大小 答案:A^B^C^D^ 4.格伯纳将大众传播比喻为现代社会的()A.故事讲解员 B.熔炉
C.文化武器 D.镜子
E.看不见的手
答案:A^B^C^ 5.“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实验结果是()A.对原来就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 B.对原来就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一面提示” C.“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较高者效果较好 D.“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较低者效果较好 E.效果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象的性质 答案:A^B^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是施拉姆等人总结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之一。这种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2.反馈
答案: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的环节,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3.“培养分析”假说 答案:“培养分析”假说: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4.潜网 答案:答案暂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案:答:(1)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2)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3)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
(4)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困难和问题,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2.受众研究中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见解?
答案:答:(1)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曾经流行过把受众当作“靶子”的“魔弹论 ”。这种观点认为,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客观因素对受众的制约和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因而是错误的。
(2)个人差异论。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对各受众成员的影响因人而异。各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不同以及所处的具体传播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千差万别。
(3)社会分类论。这一理论认为,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职业等可变因素,可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类别。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基于一些共同的特征大致上会选择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并对之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
(4)社会关系论。这一理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3.简述自由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答:(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而在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地持有主张、自由地抒发己见、不受压制、不被干预,这是人类的“第一自由”,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
(2)自我修正。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3)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4.如何评价控制论模式?
答案:答:控制论模式的崛起,标志着“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贡献是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但它仍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似乎传播经过一个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在不断累积、扩大的。控制论模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只克服了线性模式忽视反馈的缺陷,但对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仍然没有反映。
5.如何评价“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答:首先这种理论对于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1.论述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答案:答: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递、提供娱乐和重申社会准则等,下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的流通;可以巩固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社会协调功能能够激励和动员群众对当前事件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和评论,防止造成过度刺激,进行“议程设置”。文化传递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娱乐功能能够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报偿,松弛和减轻心理压力。重申社会准则功能能够重申社会准则,督促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准则行事,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在某些时候可能导致人们的不满,引起恐慌和不安。社会协调功能也会妨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文化传递功能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娱乐功能能够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活动,使他们在娱乐中渐渐麻醉和失去自己。(2)传播对于文化的影响。
7.新闻传播学概论 篇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工作能力成为了即时之需。因此, 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形成了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高等教育。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传统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已无法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需要。而承载精英教育的老牌、名牌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研究性较强, 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就此, 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为创办时间较短、区域优势不明显的新设院校提供了错位竞争的契机。不少新设院校积极寻求改革, 突出自身特色, 多设置应用学科专业, 面向行业培养学以致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随着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型, 课堂教学也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积极实行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代替知识培养的系统性, 这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变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在理论的学习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理论性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将以笔者所教授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传播学概论》为研究对象, 探索应用型大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应用知识能力, 这使得理论性课程教学遇到了难题, 大多数理论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系统的建构和基础理论的讲解, 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播学概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极强的课程, 它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传播学概论》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传播的历史发展、传播的结构、传播类型、受众理论以及效果理论等。传播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 起源于欧美, 内容既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等行为科学, 又涉及到信息论、控制论、统计学等信息科学。由于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源于欧美国家, 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传播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上, 理论教学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往往只是对基础理论机械地记忆, 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 很难把课堂教育内容和实际建立联系, 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本用不上, “学而无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新思路
1. PBL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传播学概论》的课堂上把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呢?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强调的是以现实问题为核心,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 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 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笔者在《传播学概论》的课堂上强调以学生自主地解决真实情景的问题为中心, 提高学习者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从而有效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如何将真实情景置于课堂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笔者主要采取的是情境模拟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法。
2. 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 教师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提出一个接近于真实问题的情境, 选派若干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模拟, 其他同学进行观察,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相关传播理论, 引发讨论, 总结其核心内容。例如在讲授“符号与意义”这一问题时, 教师选派四个学生, 两个学生一组, 以玫瑰花为道具, 分别演绎男生向女生送玫瑰花表达爱意和中共地下党以玫瑰花为暗号接头的两个情境,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两组情境中玫瑰花是符号, 而其所表达的意义却不同, 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即“符号与意义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情境在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情境并不一定均由老师制定, 学生也可以自主提供素材, 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例如在讲授“非语言符号的类型与功能”时, 教师将学生分为八个组, 学生自己设置情境分别演绎眼神、距离、服装、气味等不同类型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 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性,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较为抽象的内容,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学生都被纳入到课堂这个具体的环境中,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有效地创造教学情境。从而实现PBL教学模式中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双方实现有效互动。
3. 案例讨论法
依据PBL教学模式的思想, 案例讨论法也是笔者在课堂上使用的主要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为具体、生动的案例, 从而以案例的形式把学生置于鲜活的现实问题之中。针对案例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 使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相关理论。案例讨论法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运用, 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理论的理解。案例讨论方法在课堂上的使用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二是讨论的组织方式。
由于《传播学概论》课程多开设在新闻专业、传播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等, 这些专业的学生需具备一种专业素质, 即关注时事。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时效性, 不能一个案例用十几年。同时, 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 教师在案例中提出问题, 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得案例与课程内容的讲解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在讲授群体传播中集合行为中, 笔者并没有以群体传播的概念、群体传播的特殊传播机制等一些理论知识为出发点, 而是以发生在2011年的抢盐风波为案例, 首先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主动了解抢盐风波发生的整个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抢盐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情绪如何受到群体的影响, 以及“碘盐防辐射”和“碘盐库存不足会涨价”这些谣言是如何产生的, 从而引出群体传播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即群体传播的特殊传播机制, 以及流言和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以时效性较强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传播学知识, 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形式的组织对于案例讨论法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合作学习”为课程运作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由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传播学概论》上如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笔者主要采用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的方法。
学习小组的建立既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传播学概论》课程内容的需要。传播学作为一个舶来品, 它的核心理论都是由欧美的学者提出的,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 中国学者还没有提出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因此《传播学概论》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多是建立在西方的政治文化背景下,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经典理论会出现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教材上没有的知识点, 需要通过讨论来学习。同时,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多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 而我们知道现在大众传播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学《传播学概论》不可能不考虑新媒体, 而传播学的多数经典理论缺乏对于新媒体的研究, 这就要求教师要补充关于新媒体的内容。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发展性, 讨论是理想的学习方式。因此建立学习小组, 学生展开讨论是《传播学概论》本身课程内容的需要。
同时, 建立学习小组, 学生展开充分地讨论, 实现“合作学习”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学习小组的讨论分为课外与课堂两组形式。讨论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在课堂外阅读相关书籍, 搜集相关资料, 学习小组可以把讨论放在寝室、餐厅等日常生活场所, 在讨论中充分的预习, 增进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 教师引入案例, 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辩论, 既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促使学生把传播学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讨论与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驳斥他人的观点, 这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将会受益终身。同时, 在案例的讨论中,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
案例讨论法在《传播学概论》课堂中的应用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抓住学生未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 作为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传播学概论》课程, PBL教学模式的引入,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 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而教师成为了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而不是形成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摘要: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以现实问题为核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播学概论》以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为主导思想, 运用情景模拟法和案例讨论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代替知识培养的系统性。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PBL教学模式,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讨论法
参考文献
[1]杨先起《.传播学概论》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初探[J].新闻世界, 2009, (9) :188-189.
[2]宫京成.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讨论课教学模式”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9) :137-138.
8.新闻传播学概论 篇八
摘要:全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包括学术专著、教材、论文的出版发表情况,介绍了国内有关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队伍建设情况,并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289-03
1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1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出版情况
1.1.1体育新闻传播类学术专著数量激增,领域拓宽2004年7月,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所著《体育新闻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开始登堂入室,进入高校学科体系行列。仅2004-2007年三年半时间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式出版的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译著即达到了21部之多。这些专著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体育新闻理论、体育传播理论、体育新闻业务、体育媒介营销、奥林匹克传播、体育媒介研究研究领域。
1.1.2实证性研究受到关注实证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最推崇最重视的研究方法,也是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近年来,在08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开始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体育新闻传播问题。这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是2004年出版的《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申奥篇)》与《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雅典奥运篇)》。这两部书均由北京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等著,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与方法模式。
1.1.3体育新闻传播史学类专著处于空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是本学科的基础与出发点。但截止到2007年7月,我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有关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更处于空白。
1.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2004-2007)发表情况
2004年以来,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数量成倍增长,研究领域与范围从体育新闻研究拓展到体育新闻传播史、体育媒介营销、体育传播与新媒体、体育广告、体育电影等。
1.2.1发表核心学术期刊上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7年上半年,发表在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学术期刊上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共278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传媒观察》、《新闻战线》、《新闻界》、《新闻大学》等12种新闻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78篇;占64%;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11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00篇,占36%。
1.2.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选题范围与分类情况
1.2.2.1体育新闻基本理论研究从2004年始,我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从1997-2003年期间,体育新闻理论研究开始起步,但每年论文不超过20篇。而从1994-2007年上半年,在新闻类和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方面的论文达到12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2002年以后发表的。2003年后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势头(图1)。
图1 1994-2007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类论文
从选题结构来看,目前主要涉及的八个领域中,体育赛事报道研究和体育新闻教育研究的论文也占了一定比例。体育新闻价值与报道效果研究成果很少(图2)。
图2 2004年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类论文分类
1.2.2.2体育传播学理论研究2004-2007年,有关专家对这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体育传播学的学科特征与研究现状——兼论体育的传播特征及其信息符号理论》(陈伟,郝勤,体育科学,2006年 06期)、《现代体育传播的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肖焕禹; 冉强辉; 陈玉忠; 体育科学2004年 09期)等。总的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不多,研究的问题也待进一步深入。
1.2.2.3体育新闻教育研究2004-2007年,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的体育新闻教育类论文15篇。学者们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对国内新生的体育新闻教育状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手段、措施、专业建设、课程设制、教材编写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而为我国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科研成果与改革依据。
1.2.2.4体育新闻媒介研究在2004年以来发表在国内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中,研究体育媒介的论文占了很大比例,超过了50%以上。其内容涉及媒介组织、媒介生态、媒介市场、媒介与体育、媒介与奥运、媒介与社会以及媒介自身之间的关系等等。
1.2.2.5体育文化传播研究据对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统计,2004-2007年上半年这方面发表的论文仅32篇。从研究范围来看,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奥运文化传播研究上,而对当代体育传播,尤其是国外同行所高度关注的体育媒介传播中的效果、社会、受众、阶层、民族、性别、权益、思想、精神等问题则鲜有涉及。
1.2.2.6体育新闻业务研究在2004-2007年6月体育类和新闻类核心类期刊中,体育新闻业务类论文数为73篇,远远少于体育新闻理论类论文数量(表1)。
比较2004年前体育新闻业务类论文发表情况,有以下明显变化:1) 体育新闻业务类的学术论文数量呈增长态势;2) 体育新闻报道类论文大幅增加;3) 2004年之前体育新闻编辑策划和体育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但现在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图3 2004年至2007年6月体育新闻业务类学术论文数量统计
1.2.2.7体育新闻传播史研究体育新闻传播史研究是体育新闻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体育新闻史学论文发表数量较之2004年基本是空白的状态有一定突破,但相对其它领域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2学术组织、学术会议与学术队伍建设情况
2.1体育新闻传播学学会的成立与三次全国体育新闻传播会议的召开
2005年7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在成都体育学院成立,并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最大的学术组织与团体,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至2007年,体育新闻传播分会成功召开了3次全国性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体育新闻传播新视野》一书,编发了《体育新闻传播通讯》共6期。
2005年7月,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了全国首届体育新闻传播研讨会暨讲习班,并举行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挂牌仪式。2006年7月,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主题为“体育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发展”。2007年7月,第三届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会议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问题进行了研讨。
2.2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体育新闻传播参选论文情况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首次设立了体育新闻传播学分会场。这是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新闻传播学正式成为中国体育科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促进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科学大会,共收到申请论文4 925份,其中体育新闻传播学类论文161篇。从数量上来说,在体育科学学会17个分会中位居第10(图4)。
图4“八科大”论文申报数量统计
从论文研究涉及的领域来看,主要包括了体育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体育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及体育新闻传播史学研究三个部分的内容(图5)。从这三部分内容分布的情况来看,体育新闻理论研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161篇参会论文中,有关体育新闻史学领域研究的论文不足5篇。
图5“八科大”体育新闻学论文分布
从论文的关注的热点来看,主要是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新闻传播与媒介服务,体育媒体的发展现状等。尤其是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议题,如关于手机媒体的研究、奥运会吉祥物符号传播研究等等。
3当前体育新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3.1大力拓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目前,体育新闻学研究主要分为理论,业务和史学研究三大板块,体育传播学主要分为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两大板块。总的看来,目前的研究还基本是追随母学科的研究路子,缺乏对体育新闻与体育传播本身规律、特点及运作方式的深入研究,对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介绍与引进不够,对国内外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敏感,对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对体育新闻与传播的影响研究不足。另外,对当代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实践中出现的很多新问题,在现有的研究理论框架下很难去解释。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拓宽我们的视野与思路,拓宽研究的范围与领域,建立起具有独立学科特征和研究领域的体育新闻传播学。
3.2加强与母学科联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规律、特点与问题体育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鲜明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它既是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注重对母学科的把握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体育新闻传播本身规律的研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轻视对新闻学和传播学母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以至于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缺乏理论支撑,无法深入下去,也得不到母学科学界的认可与支持;二是对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本身的规律与特点研究不足,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体育加新闻或体育加传播的层面,既不能解决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也无法确立自己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3.3学术研究与当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体育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当代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品种,体育传播之所以能成为当代社会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主要是由这一新闻品种和传播现象的“体育”特色所决定的。研究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必须深入研究现当代体育运动特殊的规律与特点,了解当代体育的发展与变化,研究当代体育运动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与媒体报道和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现阶段,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者应把自己的研究与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问题与各类传播学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应关注大众传媒与中国体育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中国体育传播过程中的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性问题。
3.4加强与媒介的联系与勾通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价值。我们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当代体育媒介,研究体育报道和体育传播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媒介组织紧密合作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不少研究者没有媒介从业经历,也没有和媒介建立密切的联系,对媒介制度、组织、规律、特点、行为、活动、操作方式以及体育记者都缺乏了解,对当前体育报道与体育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把握不足,从而无法确定研究的方向与目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研究。
3.5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应具有批判的精神随着体育与媒介的商业化成为世界体育传播发展的主流,无论是体育新闻报道还是媒介体育传播都产生了大量新的问题,亟待理论界学术界予以研究并提出对策。这赋予了体育新闻传播学以新的重要职责。一方面,我们要研究新闻媒体如何担当体育运动“把关人”角色和职责,推动媒体对体育运动中再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另一方面,针对“媒体监督社会,谁来监督媒体”这样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新闻理论界学术界具有强烈的“媒介监督人”角色意识,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影响和促进媒体的发展。
3.6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水平也有一定差距。目前我们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不多,对国外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成果缺乏了解,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应当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重视国外体育新闻传播专著和文章的翻译与介绍,吸取和学习国外学者专家的经验与研究方法,扩宽我们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完善中国的体育新闻学科体系。
3.7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体育新闻传播学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目前国内本学科研究队伍主要是由一批各体育院校新建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的年轻教师组成。同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具有年纪较轻、事业心强、富有朝气、普遍学历层次较高等优势,但也表现出教学科研经验不足,媒体经历不够,学术研究功底尚浅等不足。应当看到,这批3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决定着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大力扶持和鼓励青年学者的科研活动,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搭建成才的平台。另外,我们还应吸收和引进业界和其它学科的人才加入我们的研究队伍,加强业界与学界以及各学科间的互动,以此来加强我们的学术队伍建设,优化我们的人才结构。
4结束语
9.新闻学概论复习 篇九
2.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指新闻传播者在相关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信
息的搜集、选择并向社会传播的过程和活动。也指新闻接受者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并进行反馈的活动和过程。
3.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悉权,知晓权,知的自由等。指公民具有
获得社会公共领域内的信息和个人相关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指人们具有通过新闻媒介获得上述信息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社会生活信息。
4.表达权:即表达自由。指公民具有通过口头或书面及其他特定形式来表达
自己意见的自由和权利。具体包括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指新闻媒介具有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自由。从受众来说,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5.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指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是近代历史的产物。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采取各种传播新闻的手段和拥有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的专业人员。
6.新闻批评:新闻工作者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落后的反
动势力进行揭露和批评.新闻批评是新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闻批评可以检讨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批评我们队伍中的消极落后现象,可以揭露社会上的阴暗面和 腐败现象。因此,运用新闻媒介开展新闻批评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7.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有美国的一批学者所提出,50年代被西
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代替自由主义报刊轮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提出5点要求,1、报刊应就当日事实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进行全面、真实、智慧的报道。这要求新闻应该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应该理性。新闻信息应给出合理解释。
1.受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2.社会各个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3.呈现和阐明社会目标和价值观的方法
4.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社会责任论还对政府进行了呼吁,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进行干预。
意义:社会责任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了西方国家的现
实需要。但社会责任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方新闻媒介与政治、公众的矛盾。
8.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条件:经济条件,促进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
多。促进社会分工。促使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增加。改善教育的普及。改善交通的条件。促进社会规模增大。政治条件。物质技术条件。
9.世界新闻媒介三大运行体制: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
商业化运作体制。
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公私并用的双轨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的体制。
10.新闻价值的实现环节:记者、通讯员等一线人员的发现,稿件。编辑、编辑部的进一步加工,成品。新闻成品的传播。受众的接受,理解和反馈。
11.新闻定义特征:新闻是新近事物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物变动的信息。
一是新鲜,二是真实。有次延伸出了新闻报道的迅捷快速。
12.新闻自由的具体内涵:采访自由:新闻工作者可以自由的了解事实发
生的情况。自由 向知情人搜集材料.写作自由:选择材料,选择角度,确定主题,确定体裁
传播自由: 什么时候传播何地传播传播的符号
新闻批评自由:新闻传播者能够运用新闻的手段干预生活,实事求是,针砭时弊的揭露批评社会中消极落后的现象.13、新闻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这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新闻媒体的其他功能都依附在提供信息基础上。新闻媒体作为专职向社会提供信息的机构,在现代社会是必不可缺的。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手段,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在我国,新闻媒介可以发挥、承担的宣传功能是多方面的,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工作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事业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实施舆论监督
没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不可能对违法乱纪行为和腐败分子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舆论监督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国家国情不同,舆论监督具体实行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新闻媒介传播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让人们得到高尚情趣的享受,培养、提高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人们好奇心,鼓励人们发明创造。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新闻媒介,正因对其极度信赖、依赖。往往使我们亲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从而付出惨痛代价。如新闻媒介的误导使长城公司骗取了巨大的金额。
2、新闻媒介联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新闻媒介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人们彼此了解和交流。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如在足球赛期间,许多国家的丈夫或去现场、或回家成夜守着电视机看比赛,脾气日益暴躁,妇女无法忍受,有些干脆离婚。
3、丰富了知识,降低了思考能力
媒介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见闻,但是是零碎而不系统,肤浅而不深刻的,广播、电视等减少了人们的思考时间,降低了思考能力。如电视的形象、逼真、保真性得到了人们的信赖,却控制了受众的思想,是其趋于简单化。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新闻媒介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比较不同空间。使人们不甘心安于现状,加快 社会前进的脚步。但可能诱发个人不切实际的求名、求利、求享乐的欲望,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
5、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不断向人们输送信息,沟通联系,促进了交流。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的不少节目污染了社会空气。如,媒介暴力具有引发和强化儿童实施暴力行为的作用。
13.自由主义报刊轮: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与北美尤其是美国。自由主义
报刊论确立、维护发展新闻自由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阐明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A.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干涉
B.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C.“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社会成员可以利用报刊充分自
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D.对事实的信念。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
向公众灌输一中观念,而是报道客观事实,使公众对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自由主义报刊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客观性报道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轮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使自由主义报刊轮在一开始就存在片面性和空想成分存在。绝对的自由化使西方新闻界陷入混乱状态。利润至上的原则支配这西方新闻界,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14.新闻价值:客观事实在真和新的基础上所具备的满足受众需要的因素的总和。是对新闻事业本质和特性的定量的把握,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基本标准。
15.新闻倾向性:倾向指对事物的爱憎态度。新闻倾向性指新闻报道者在报
道过程中,惨杂了自己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情感、观点等倾向性因素。既提供了事实信息,又提供了意见信息,从而达到影响受众的思想,情感的传播目的。由于传播者总是会有思想情感的存在,所以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总是 会有程度不一的倾向性存在。
16.舆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一种基
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作为一种公众意见,是社会评论的一种,是社会心里的反映。以人民的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有独有的个性。
17.客观性:新闻报道完全符合客观生活,完全按照社会的本来面目,如实的作报道。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与评论中必须自觉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各种利益的相加。
形成:
1、法宝
2、生活的工作源泉
3、群众是评判新闻工作的裁判。
内容: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
反映群众的思想观念,引导群众
反映群众的合理想法,呼吁愿望。
正确坚持群众:服务群众但不迎合群众
摒弃“媒介本位主义”,转换为受众本位主义观念
切实展开受众调查,了解受众需要。
群众参与:通讯员制度——稿件,线索
群众可以向新闻媒介提供线索
群众的讨论评判——议题调查。18.19.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宣传和新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在人
类一诞生就开始了的。但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尝尝利用新闻 进行宣传。新闻是报道一种信息,宣传是传播一种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
1、出发点不同:宣传是宣传者本身需要。他们把观念宣传出去,使人们了
解,理解接受,从而获得人们的支持。新闻是出于受众需要。
2、归宿点不同。宣传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接受观点,从而达到人们的支持
信任。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出了新闻牟利外,没有本身自己的意图,任凭人们去接受分析判读,做出决策。
3、传播方式不同:一张报纸上没有相同的两条新闻。但宣传不一样。
4、传播要求不同。
但新闻和宣传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是错综复杂的,成一定的复合20.新闻媒介双重性:新闻媒介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属于
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在政治上要坚持党性原则,在经济上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我国的新闻事业的生产力,带来许多积极影响。
1、形成积极的竞争状态。
2、重视受众的反馈。
3、重视自我管理。
【新闻传播学概论】推荐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川大10-01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06-12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08-07
2011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07-20
过来人建议 如何备考武大新闻传播学06-14
厦门大学334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真题09-07
新闻传播考试真题09-19
苏州大学2009年新闻学传播学真题08-08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10-26
2022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通用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