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实习报告(精选8篇)
1.会展实习报告 篇一
医疗器械展实习报告
姓名:徐成龙学号:160510141专业:会展策划和管理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协会 中华医学交流学会
展会介绍:CMEH已成功举办十九届,在经历了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之一。展出内容全面涵盖了包括医用电子、医学影像设备、病房护理及辅助设备、医疗用品、卫生材料、体外诊断试剂、光学、急救、康复护理以及医疗信息技术等产品,直接并全面服务于医疗器械行业从源头到终端整条医疗产业链。每一届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超过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采购、医院买家和经销商汇聚CMEH交易、交流;随着展会面积扩大、参展企业增多以及观众数量的逐年上升,CMEH已分别固定在上海、北京两地举办。
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由北京展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将于2017年7月13日—15日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举行,作为最具规模及影响力的医疗器械领域盛会,CMEH将整合资源为国内外医疗器械厂商提供一个既能做出口也能做国内贸易的平台展会,让国内外展商更能有效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CMEH将在有7千万人次参观过的上海世博展览馆展出,组织单位本着为企业开拓市场、增进交流、扩大销售服务的宗旨,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的繁荣。相信本次展会定为你带来无限商机,望各医疗器械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与!
展馆介绍:本届展览会在全球知名展览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举办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是一座设施先进、节能环保、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会展场地,也是一座现代化兆瓦级太阳能屋顶展览馆。上海世博展览馆屋顶面积为6万平方米,其中铺设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平方米,总发电量达2.5兆瓦。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处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核心区域,位居世博轴西侧,紧临中国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拥有10万平米现代化展览场地面积,为亚洲最大的展馆双向跨度无柱空间。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交通极为便捷。地铁 6号线、7号线、8号线和13号线均可到达展馆,主题馆周边连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打浦路隧道等过江要道和浦东上南路、耀华路主干线,坐拥数十条公交线路。
展会优势:供应商可以:
★通过“CMEH”低成本结识、接触到高质量的采购商,成为众多潜在的国外采购商的供应商;
★通过“CMEH”可以与采购商进行面对面沟通,直接了解采购商的需求、战略以及采购动向;
★通过“CMEH”把自己的联络方式及企业文化传递到参会的采购商,是一个最低成本的销售机会;
供应商还可以:
现场达成交易:展览的时间虽然短,但由于直接与商家进行面对面的会谈,便于达成协议或意向。
搜索潜在客户:3天的展览,将助您接触到新的潜在客户。
企业及产品宣传:展览会是一种立体的广告,增进采购商对产品、服务的了解,宜于接受。
树立企业形象:在同行业和用户领域树立好的企业形象、提升行业地位。加深市场了解:在与采购商交流中了解市场的需求和潜力,比日常的市场调研要直观和准确。
开发市场、建立营销渠道:利用参加展览会开发市场和寻找客户,物色代理商或合资伙伴。
拓宽国际视野:达成国际合作的有效平台,使产品和企业更准确的走向国际化。供需关系互动:会上聚集着您以往客户或供货单位,可方便于您在此进行互动与答谢活动。
学习发展经验:与其他的供应商相比较,了解别人的企业发展经验。
参展范围:医学影像:CT、DR、医用X射线系统、超声诊断仪、磁共振设备、肿瘤治疗机、医用胶片及处理系统
●远程移动智能监护医疗:睡眠监测仪、远程心电、血压、血氧、体温检测、云血压计、蓝牙血压血糖监护、可穿戴医疗及健康小屋等
●诊断治疗设备:内窥镜系统、五官科治仪器、动态分析仪器、低温冷冻设备、透析治疗设备、急救器材等;
●手术器械、电刀及耗材、吻合器、缝合器、缝合针/线、激光手术仪器、超声手术等。●病房护理设备及器具:床、车、台、柜、架等;
●消毒用品:医用空气消毒器、真空灭菌器、超声波清洗系统、消毒液/剂、●辅助产品:制氧机、呼吸机、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电位治疗仪、射线防护用品、制氧供氧设备、血库装备、医用数据及图像处理设备、康复器械、残疾人专用器材等;
●口腔医疗器材、骨科医疗设备、眼科医疗设备;
●医疗用品及卫生材料:医绷带、纱布、口罩、手术衣、医用橡皮膏、创口贴、棉球、医用手套、手术保护膜、医用透气胶带、胶粘剂、敷贴、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
●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等; ●医疗信息技术、软件及电子病历等; ●新型医疗仪器和医用配套仪器:高新医疗产品、专利医疗产品及国际科技医疗项目等
实习岗位:客服/推广代表
实习动机与目的:通过实践,将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自己理论知识更加成熟、充实和实际。
实习的内容与过程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实习的工作主要是在公司两个岗位上展开的,并且大多是跟前辈学习,从旁做协,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实习的内容。
会展客服代表
客服、客服代表及会展客服代表的涵义。
客户服务(customer service),是指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观,它整合及管理在预先设定的最优成本服务组合中的客户界面的所有要素。
客户服务代表(CSR)是随着外资企业的注入而引进一种职位。CSR主要通过全面的服务建立并提高客户与公司的紧密心理联结,帮助公司建立安全可靠、长期持久的客户关系。
会展客服代表是会展业务流程再造而产生一种新的岗位。
会展客服代表的主要职责
在公司客户服务部和客服主管指导下,负责展览项目的客服业务工作,我的具体职责大概有如下:
1,配合展览会销售的需要,按职责范围和业务流程从事展览项目的客服工作;
2,与项目销售经理(主管)及项目推广代表共同设计展览会展位图,并负责制作展位;
3,参与展览会展位销售合同,配合财务人员审查合同、保管合同文件正本、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台账登记,根据销售合同确认参展商展位位置;
4,参与编辑并督导发送《参展商手册》
5,负责执行专业观众邀请计划,主要组织电话邀请、群发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
6,负责收集、整理专业观众数据;
7,参与展览馆、展品物流、标准展位搭建、保安、保洁等合同谈判工作;
8,检查销售合同和《参展商手册》的实施兑现情况;
9,负责展览会现场服务工作,主要有包括:
(1)参与展览馆的展位布置于搭建工作,负责标准展位开口、楣板文字、展具确认工作;负责展会现场服务性公共设施搭建工作;
(2)参与展览会现场服务咨询工作,包括参展商展位装修用电、设备用电、展位装修延时加班申请协助工作;
(3)参与专业观众的接待、登记工作,及咨询工作。
(4)参与临时外聘接待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工作;
(5)参与参展商现场问卷调查工作;
(6)参与展览会现场因服务质量引发或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7)参与展览会期间闭展安全检查工作,参与展览会撤展现场管理,负责发放参展物品出门证;
(8)参与展览会期间汽车通行证、参展证、参观证的发放及管理工作;
(9)参与参展商入住推荐酒店的接待管理工作
(10)参与展览会后参展商现场问卷、专业观众统计分析工作;
(11)完成公司交待的其他事项
2.会展实习报告 篇二
1. 课题概述。
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研究是上海市旅游会展高地项目资助的实践教学类型课题, 目的是通过研究和试验确立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亮点, 找到更好的适合我国会展专业学生实习与社会实践的途径, 解决我国会展人才培养体系中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而推动我国会展专业教育更好的发展。
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2004年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设立以来, 会展教育在我国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2年2月底, 全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已接近200所, 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不含会展方向) 的高校已达32所, 与此同时会展专业的在校学生也日益增加。然而随着会展教育的大发展, 会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例如会展课程体系设置偏理论;会展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弱, 不符合企业需求;会展教学落后于会展行业发展实际水平;会展专业教师缺乏行业经验;会展研究脱离会展实际、会展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会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 随着会展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 会展企业正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会展核心产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服务产品外包等, 在这些问题解决方面会展企业界迫切需要来自会展高校的有力合作。但是目前国内外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会展实训和培养上, 对于在会展教育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的会展专业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对行业的影响力的提高方面研究不多, 而对于企业在会展研究和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方面研究就更少了。 (2) 研究的意义。借助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研究还原会展专业的实践性属性。这既有助于实现会展教学内容的拓展、会展教育模式的优化和会展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 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会展人才, 从而最终为会展专业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提供新的、有益的思路。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寻求建立符合我国会展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即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的原则、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的内容和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的机制。 (2) 研究方法。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案例法、实证法和试验法。文献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整理个案和设计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案例法主要是对比德国会展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试验法主要是选取一家会展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拟选定合作单位为阿里巴巴公司) 。
二、研究成果
1. 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即校企合作新模式、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的原则、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的内容和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的机制。在严格执行课题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达成了如下成果: (1) 初步确立了阿里巴巴公司和国际展览产业联盟为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校企合作的战略伙伴。阿里巴巴公司为国际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 目前该公司的业务领域已经扩展到网络会展和传统会展领域, 成为会展领军公司如励展集团、慕尼黑展览集团和法兰克福展览集团等国际会展巨头的重要合作伙伴。国际展览产业联盟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Industry Alliance) 是2008年1月由阿里巴巴联合各NGO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国际性展览产业协会组织, 目前已拥有国内外会员单位5000余家, 成为与总部位于欧洲的UFI和总部位于美国的IAEE并列的三大国际性会展行业组织之一。目前合作内容主要为三类, 第一类基础型合作项目, 第二类为发展型合作项目, 第三类为战略型合作项目。其中第一类项目有4项:第一, 阿里巴巴公司员工到我校授课。目前阿里巴巴员工到上海师范大学授课已经成为制度性安排, 每学期10人次左右, 随着合作的深入, 阿里巴巴将更深的渗透到上海师范大学的会展教育教学当中。第二, 确定阿里巴巴为我校会展专业长期实习考察基地。2009年度和2010年度我校会展专业长三角区域考察实习期间都将对阿里巴巴总部的考察列为重点, 考察期间和阿里巴巴相关同仁一起研习了新商业文明理念下的会展业新模式。第三, 确立国际展览产业联盟会员大会为我校会展学生定向实习会议项目。2010年国际展览产业联盟会员大会期间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先后有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共计20多名在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秘书处从事服务工作, 为确保会员大会的顺利和成功举办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第四, 确立阿里巴巴和国际展览产业联盟我校会展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单位。目前上海师范大学已经先后有3名老师到阿里巴巴相应部门挂职锻炼, 教师的科研和阿里巴巴国际领先的电子商务实践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第二类发展型合作项目有3项:第一, 和全国其他四所院校一起倡议召开了首届全国会展领军院校论坛。2010年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大会期间同期召开的首届全国会展领军院校论坛, 其目的是通过深度和会展业界合作, 为我国会展教育质量和地位的提升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和后援。第二, 联合全国15家会展院校成立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 并成功当选学术委员会首任轮值主席单位。通过这一举措成功地建立了多维度的、面向国际展览产业联盟所有会员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机制, 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校企合作的长期和深入开展。第三, 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第三类战略型合作项目有2项:一是开展国际展览产业联盟会员培训与咨询服务。在战略合作阶段双方的利益高度一致, 学术委员会通过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及其会员的委托课题和项目开展工作, 科研和课题重点满足联盟发展的需求。目前学术委员会在开展的、大的研究项目有两项:新商业文明下的会展新模式研究和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展会评估标准体系研究, 这两项研究和后续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将从战略制高点上确立新商业文明下的会展业模式, 最终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会展业运作模式。第二, 有关阿里巴巴公司会展业务战略的研究。目前相关重大课题已在实施或规划。二是成功开发了校园生产性实训课程, 确立了全新的实践课程体系。2010年中国 (上海) 首届星座博览会 (以下简称星座展览会) 作为项目驱动型的校园生产性实训活动取得了几个方面的突破:首先, 星座展览会市场化运作, 解决了会展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星座展览会在全仿真的市场化条件下, 由学生通过自主招展和招商获得的资金来完成整个项目的运作, 并且实现了项目资金的自我平衡, 为同类项目的大胆运作提供了借鉴。其次, 星座展览会准确定位于时尚、休闲类创意文化博览会, 开辟了全新的展览题材, 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文化会展是国务院重点支持的会展类型, 星座展览会符合时代需要, 符合由中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客观需要。再次, 星座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和十多家主流媒体如中国旅游报、中国经营报和中国贸易报的大力宣传报道, 同时也被亚太旅游组织官方网站进行了转载。
2. 探讨与认识。
(1) 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会展专业校企合作不应是空洞的口号和宣传的道具, 而应该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合作伙伴必须选取那些在行业里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企业, 特别是对会展行业未来具有突出影响的企业单位, 合作单位宜精不宜多。对于我校会展专业来讲最好将合作单位限定在3家以内。 (2) 合作内容的确定问题。校企合作模式一旦建立必须将合作内容充实进去, 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从我校会展专业和阿里巴巴以及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合作中可以看出, 合作应该循序渐进, 由基础性的项目逐步延伸到发展型的项目, 最后到对双方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 (3) 合作机制, 现在我校会展专业和阿里巴巴以及国际展览产业联盟的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这个机制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就是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 特别是学术委员会的常设机构秘书处在我校会展管理系, 这极大地保障了合作的持续和有效。 (4) 合作原则问题。校企合作必须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 作为校方要积极主动地去为企业创造新的需求, 而企业也要明确自己想在院校得到的东西。此外合作中人的因素、资金因素也是双方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 存在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和钱的问题上, 主要问题如下: (1) 合作基金。合作基金如何分担、使用, 以及基于合作基金的获利分配等问题需要合作双方高层共同决定。 (2) 合作机构。合作机构设立后如何保证其有效运作是个重要的问题, 其中合作机构是否安排专职人员、如何运营等核心问题需要双方高层共同决定。 (3) 合作内容和重点, 因为校企双方机构属性的不同, 双方在合作内容的取舍及其先后顺序上存在一定冲突甚至矛盾, 这些问题也需要校企双方本着谅解的精神协调解决。
三、结论
1. 建议。
(1) 必须明确校企合作在会展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校企合作不可简单的定位于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 必须看到校企合作天然具有的丰富立体的内容:既包括学生实习实训, 还包括双师型教师培养, 甚至包括会展项目研发和成果转让, 这些不仅有助于实现会展教学内容的拓展、会展教育模式的优化和会展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 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会展人才, 从而最终为会展专业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提供新的有益的思路。 (2) 合作的机制必须有保证。除了协议和常设机构外, 合作双方的定期会晤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此基础上双方通过具体项目实现合作目标。 (3) 合作内容和形式要与时俱进。实践性的学科属性决定了会展专业内在的天然的需要校企合作, 这涉及会展教育和科研的几乎所有方面, 因此合作一旦确定就要不断推动合作的深入开展, 不断以新的合作领域充实校企合作的内容, 保持合作的活力。 (4) 校企合作成功的衡量指标体系。校企合作的绩效必须可以考核, 成功的校企合作应该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要: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 动手能力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毕业生获得行业认可;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双师型获得确认;教学内容获得优化, 课程之间的壁垒得以打破, 教学资源可以实现持续更新;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显著提升;企业项目研发能力获得提高。
2. 展望。
会展专业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和系统的工程, 它对会展院校和会展产业界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将在国内激烈的会展教育竞争中, 不断巩固既有的战略合作伙伴, 不断充实合作内容, 完善和深化合作机制, 寻求校企合作新的更大的突破。最后, 随着各个院校对此问题的重视, 相信国内会展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必将不断迎来创新。
摘要:本文聚焦的会展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国内会展专业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会展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特点和不足, 创新性地构建了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 即1+1+1模式。具体为寻找了一家战略合作单位即阿里巴巴, 打造了一个开放性、功能性的合作平台, 即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 研发了一门市场化运作的生产性实训课程, 即星座文化博览会。通过这些初步的努力塑造了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人才培养和研究的的特色和亮点, 这将为国内其他同类会展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并将最终促使我国的会展教育内涵和质量不断提升。
3.会展实习报告 篇三
一、当前会展专业实习、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校行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少而零散
随着我国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会展专业在校大中专学生超过3万名,规模居世界第一。人才结构性地呈现供大于求,实习岗位的需求大大超过企业提供能力。据调查,中国目前只有5%的用人机构有明确的“实习生招募计划”,且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线会展城市会展资源的不足,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少且比较零散,校企间合作平台没有夯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大多是浅层次的活动内容,良性互动机制没有形成。
(二)社会需求与院校供给有所出入
在会展市场逐渐成熟的背景下,缺少实习实践经验已成为会展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短板。如何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选中,实习经历已是必不可少。“实用”思想已成为人才市场的潜规则,用人单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然而会展教育与市场会展企业之间供需的脱节和错位;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会展产业及企事业单位真正需求人才的目标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高校重理论化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导致会展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每年入职就业的比例偏低,如湖北经济学院2009、2010、2011及2012级共有会展专业151名学生毕业,实际就职于会展行业的学生仅有24人,占15.89%。一方面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会展企业抱怨学生缺乏实习、实践和实务经验,不愿聘用。企业呼吁会展教育必须接地气,要培养实用、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学生需求与理论化专业教学相矛盾
2011年6月9日,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写了关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报告(简称为2011就业蓝皮书)。“蓝皮书”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采访发现,大多毕业生认为大学专业教学最大问题是缺乏实践。结合对湖北经济学院会展专业2013、2014、2015、2016届毕业生的普查,有95.6%学生认为专业教学中应增加专业实习和实践环节,要改革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适应市场的需要,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学生对实习、实践角色认识存有偏颇
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还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实习、实践的认识还较浅薄,有些学生将实习视为学习、或是获得学分、或是打工挣钱。以至许多大学生不能摆正态度,结果造成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根据零点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参加过实习的大学生仅占11.7%。而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学分,只好杜撰假实习日志、假实习报告,滋生大量“假实习”、“假实践”。将实习视为去工作的学生,浮于机械完成任务,而缺乏创新思维,以致怠慢实习,抱怨实习。还有学生对自身认识不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专业知识的短板,眼高手低,结果造成实习结果不理想。
二、当前会展专业实习、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我国目前关于高校大学生实习的法规和政策几乎仍是空白。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大学生实习实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既能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工作岗位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又能保障实习生的权益。除此之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秘密保守等方面的政策也较为完善。
(二)企业层面的原因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企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往往会采取控制成本,提高生产回报,实习生的工作效率往往比正式员工低等等,在没有政策鼓励和支持的条件下,因此,很少有企业愿意接纳实习生。其次,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存在较多的顾虑。如实习期间存在各种风险(赔偿、诉讼风险等)会给实习企业、学校带来各种不利影响。还有可能造成商业秘密泄漏和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等。因此,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态度不够积极。
(三)高校层面的原因
我国会展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积淀都尚浅。首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大多数本科高校仍还处在探索阶段,学校在认识和理念层面并没有真正地重视实践教学,表现在实践类课程设置较少,明显重理论轻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习指导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第三,校企合作不畅,产学研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新办会展专业本身还在尝试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本身就少,不能形成良性互动,造成实习基地的运行效果并不尽人意。第四,实习经费短缺。多数高校对教学实习经费实行“限额分配,包干使用”。第五,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对实习、实践环节的考核制度上还缺乏足够的强制力。其次,学校、学院不能从制度建设上保障学生实习的安全,而仅仅是将安全始终摆在首位,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实习的一道门槛,致使有些实习、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开展。
(四)学生层面的原因
首先,学生对会展行业及实习认识不够,会展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掌握不扎实,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加之社会阅历不够,实习中可谓举步维艰,加之有些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实习,只好应付了之。其次,实习中普遍存在的另一现象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会展项目中的销售、营销工作,甚至对销售有偏见,而自身又做不好销售,所谓“眼高手低”。再者,学生对实习岗位的认识较肤浅,还有的学生甚至怕苦怕累,没有把实习当做检验知识,积累知识手段,更没有把实习当作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解决会展专业实习、实践的对策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入手,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
2006年至2016年10年间,从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如2006年人事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7号)、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国办发[2009]3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委亦下发《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38号)等从制度上为未就业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提供了机会和保障。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二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国家级示范单位名单的通知》(人社厅发[2013]83号),上榜名单中无一家与会展有关的公司。随着会展教育规模的扩大,提升会展专业就业及人才质量迫切需要从政府入手建立符合当下教育及市场经济特点的实习制度,保障高校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
国外关于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经验做法可为我国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提供借鉴。例如,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保障大学生实习实践。其经济手段主要体现在: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财政支持,部分减免教育税,以激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其行政手段主要体现在:成立大学生实习专门委员会,对大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统一指导,并进行监督。
我国部分地区也针对大学生实习实践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例如,杭州市于2011年出台了《大学生见习训练实施办法》,一方面对实习学生进行激励,规定市财政给予见习学员发放生活补贴,市劳动保障部门帮见习学员购买综合商业保险;另一方面对见习基地进行激励,规定接受见习学生的基地能获得一定奖励。无独有偶,广东省也制定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对接受实习学生并支付报酬的基地给予税收优惠,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鉴于此,为保障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国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及与之配套的部门规章、政策等,并通过采取一系列经济和行政措施,将大学生实习列入政府财政补贴的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联合的激励制度,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通过制定《大学生实习法/实习条例》,明确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学生在实习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奖惩机制等,培养“大学生实习是全社会共同责任”的意识。
(二)从社会层面入手,强化舆论引导,提供公共服务
大学生实习是全社会共同责任,企业应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生产过程”。强化舆论引导,提供公共服务。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健全人才市场制度建设,探索开展规范的大学生实习中介服务业务,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市场、媒体、专门网站等有关中介机构借鉴成熟的做法,免费向大学生提供实习政策咨询、实习供求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实习救济;建设“中国大学生实习信息网”,为大学生实习搭建公共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机会,对于为大学生实习提供相关中介与服务的企业,应予以相应免税。
(三)从企业层面入手,提高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乎行业命脉,企业应当有责任和义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1.完善法律制度,明确法律责任,促使企业接纳实习生
德国在推进大学生实习制度建设方面做出很多努力,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对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做出规定,从而有效推进大学生实习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中型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实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只有高校和企业配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的完成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尽快出台实习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在《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制定《就业促进条例》,通过法律制度明确大中型企业的责任义务,并规范实习中的双方权益和安全问题,是合适的选择。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要提高企业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仅凭行政手段是不够的。采用财政手段,通过补贴、税收优惠、贴息等形式,对接受实习生的企业进行补贴,是行之有效的。一是制定和完善专门的税收优惠办法。在当前法律制度下,加大税收减免力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安排实习岗位,接受实习学生的企业也能切实减少相关的成本,从而提高积极性。二是借鉴韩、法等国的经验,针对大学生实习活动制定财政补贴办法。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可接受国家教育财政支出中专列的“大学生实习补贴”,从而减少企业相关成本。三是根据财政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将大学生实习纳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大学生实习的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提取。
3.完善实习期间学生和企业权益保护制度,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高校实习学生不是企业正式职工,没有购买相关保险,如果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人身伤害,其权益很难保障,也容易与企业产生矛盾,造成企业损失。因此,在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之间应签订正式的实习协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协议,既能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正常权益,也免除企业因实习事故造成生产延误的后顾之忧。
(四)从高校层面入手,提供经费保障和制度支撑
学校方面的经费保障和积极性是影响大学生实习问题的重要因素。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是解决大学生实习问题的内生性的政策选择。高校应承担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主要责任,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给以充分的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从学校层面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也十分重要。一是在现行制度下加以约束和规范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学校不能把学生送去实习之后就不管不顾,学校在学生实习实践中也应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二是提供经费保障。重视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实习教学环节,规范化教学,让学生能收获更多。三是参照美国高校的高校企合作教育,以基金或者立项的形式,将学生实习实践纳入国家教育体制,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四是与企业共建校内仿真实训实践环境。通过仿真模拟,呈现与现实类似的工作环境,既省去了学生往返企业的时间,又免去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困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大大提高。五是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五)从学生层面入手,提高认识,适应社会
正如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学生要对自己正确定位,放下身段,不要抱有一步登天的想法。在就业时要明白想做将军必须先做士兵,当下手也是成功,把经历过的苦累当做难得的经验。”学生应该改变对实习的偏见,正视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在实习实践中接受培训,提高自身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也能汲取更全面更广泛的知识,与更多人接触,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通过实习实践,学生能更好的践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实践能增加学生的抗压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为人处世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四、结束语
大学生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需要全社会支持,唯有学生、企业、高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方能解决实习中的诸多问题,方能使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方能保证培养目标实现,方能解决企业所需实用型人才,只有提高会展人才供给质量,才能成就会展行业的未来……
4.会展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篇四
今年7月01日至8月31日,这段期间我有幸在xx公司进行实习。在这段时间中,我已经熟悉了自己在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我所做的事情是公司的网刊部所创建的一个网站的网络编辑,此网站名称叫浙江xx网,是一个让买家和卖家进行汽配零件的买卖交易,类似于阿里巴巴里的旺铺,而我做的是将网站卖家的信息编辑,收集和上传,是这个网站的后台管理人员。
此次实习主要岗位是网刊部门的网络编辑,在xx网后台担任管理员的工作。浙江xx网是xx公司所创建的网站。处于初步阶段,它现阶段需要的是我们收集更多关于汽配方面的信息,同时需要我们实习生熟练掌握xx网前台设置的操作技巧,熟悉汽配的分类,这对于我们旅游管理的工作的学生和我爱好汽车的学生来说增加一些汽车知识,受益匪浅。
因为xx网处于初步阶段,而且类似于我们公司的网站如今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许多顾客的信息很多最多是一个名目在,而公司现在为的是跑量,所以我这星期做的工作是将会员们的信息填补完全。
在实习中,我在部门领导同事的热心指导下,参与部门的网站编辑工作,尽量把在学校学的办公室软件应用与公司xx网的网站编辑内容相关需求所结合,配合网站编辑的需要,熟悉用户操作说明书编写目的是明确本软件的功能、软件的作用、功能的操作,帮助用户理解及操作本软件。
二.实习过程
在xx实习的第一个星期,一开始对这个环境陌生,但是一个星期的时间,适应了xx的作息工作时间。也熟悉刚做岗位上的领导和周边一起实习的同志,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周实习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星期三公司的方总经理在上半年各部门总结会议上所说到工作中一种全身心投入,认认真真做事的态度,他说得很深动,也很让人觉得反省。所以,会议上方总经理的这番话不仅振奋公司的士气,也在我心中日后为xx公司的工作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在实习中,我在部门领导同事的热心指导下,参与部门的网站编辑工作,尽量把在学校学的办公室软件应用与公司xx网的网站编辑内容相关需求所结合,配合网站编辑的需要,熟悉用户操作说明书编写目的是明确本软件的功能、软件的作用、功能的操作,帮助用户理解及操作本软件。
通过几天的操作和黄斌老师的指导,我熟悉到网站“网站行业资讯设置”中,设置为”热门发布”,显示最新一条热门发布,下方列表为最新发布的”一般发布”信息;在汽车产品设置中汽配产品设置”高级推荐”,显示最新的高级推荐产品;推荐企业设置中“企业黄页信息管理”中设置”一级推荐”或者二级推荐,并设置有效日期后生效等等设置。还有一些技巧还在实践当中。
三.个人实习体会
虽然说一开始会觉得这样的工作会单调和枯燥,但我觉得年轻人更多的是锻炼一颗有毅力的心,毕竟把这次实习当作任务来完成,太浪费,在这个夏天我们应该首期浮躁的心,沉稳地向前进发。
这样的工作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却是很磨练人的,最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因为每个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都处在一种很兴奋的状态,做什么都充满干劲,但是过了这段兴奋期后,就会发现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的、枯燥的、没有变化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眼高手低,看不起这样的工作。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做过这样的基础工作,那么他自己也就不知道做这份工作时可能要注意些什么事情、可能哪里会出错,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也就没有资格去担任一个管理者,从而要求别人做些什么。
经常会听到人们说现在找工作很难,其实我觉得找工作一点都不难,可以说基本上所有公司都需要用人,但是想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好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对自己希望以及自己的喜好都是有差别的。我们现在面对的就业压力很大,到去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按此看,去年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还有60多万尚未就业。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原因,比如:眼高手低者,他们并不是没有工作可以做,而是觉得什么工作都不好,自己是人才,所以不愿意去做一些非常基础的工作;啃老族,有父母养着,吃穿不愁;对自己的期望太高,一定要马上做到很高的职位;还有就是一些没有恒心的人,无法忍受工作的艰辛等。之前有位学影视编导的大四同学也来这里工作过,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原因就是去电视台实习是没有工资的,所以才来这里,宁可选择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无关的工作。
经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我觉得我们之中的很多人现在出去都是做打电话的工作或者就是其他一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无聊、枯燥、乏味。只有工作过才知道,会展这行根本不像我们上课所讲的那么天马行空,在一个展会中,每个人负责的就是一项重复性的简单工作,虽然渺小但是重要,只有每个人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能环环相扣,使展会成功举办。还有,就是从我自己的实习过程中才知道,一个行业有那么多的工作细分。通过这短短的两个月我学习到了很多。第一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工作,真的工作了才觉得读书是最幸福的时光,虽然工作辛苦,但这是每个人必经之事,那么,就要考虑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工作,增加积极性。第二是工作不分贵贱,只要是分配给我的任务,就应该认真对待,只有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有资格做更重要的工作,第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好就不要去想第二件事情。第三,正确评价自己,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这固然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但是过度自信就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太高并不见得一定好。最后,就是我们并非学什么就要做什么,这样只会将自己定死在一个圈子里,我们还年轻,大学都还没毕业,完全可以试试看其他的发展机会,大学教育本来就不是为“对口”这个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别奢望自己大学毕业还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总之,现在的实习也只不过是实习,并不是说今后就一定要做这份工作,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尝试的。关键是要调整心态,以正确的积极的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份工作,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21天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面临两年后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也是很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的知识与道理很多。
希望刚进公司实习的我们可以和我们的xx网站一起茁壮地成长!
四.对于会展的认知
会展是指围绕特定主题多人在特定时空的集聚交流活动,狭义的会展仅指展览会和会议;广义的会展是会议、展览会和节事活动,奖励旅游的统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体育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等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世界博览会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
5.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参观实习报告 篇五
Time:2011/12/24 Student number:20091003128
一、实习目的
1、了解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发展历史;
2、参观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各展厅,重点关注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
3、参照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把握未来武汉市的发展趋势;
4、了解武汉市交通规划特征,分析交通网布置格局。
二、实习内容
1、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概况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汉口解放大道,其前身是1956年建成的中苏友好馆,当时称为武汉展览馆。1995年武汉展览馆炸毁重建,会展中心于1999年开工重建,建设工期20个月,于2001年8月竣工,9月正式运营。
(图一)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全景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会展中心集展览、会议、车场、信息交流、商贸洽谈、室内外广场、购物中心、外商服务中心等各种功能为一体,可为客户提供商务、通讯、广告、装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停车、运输、仓储、办公等配套服务,是武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活动及信息交流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十大展厅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交通规划展厅、城市规划展厅、城市重点项目规划展厅等,可设置2800个国际标准展位。
2、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参观浏览
2.1、武汉交通规划展厅参观浏览
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交通规划展示厅,陈列了关于武汉市交通规划及其建设的相关规划成果以及模型。交通规划模型,向我们展示了武汉建成的道路系统,同时相关规划的图文资料,模拟了武汉市未来的交通状况。武汉市交通规划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及其桥梁。为了方便武汉三镇的交流,在目前的桥梁、隧道的基础上,未来武汉将在长江上新建造5座桥梁,以及在目前现有的一条过江隧道基础上,新建过奖隧道3条。未来,武汉市将在长江上拥有9座桥梁,连接武昌、汉口和汉阳。同时利用汉江上的桥梁,连接汉口于汉阳。4条过江隧道,将个路面交通的缓解带来方便。未来的道路交通规划,主要集中于环状发展的模式进行。主要包括高速、三环现建设。同时,并行发展轻轨和地铁建设,通过分流减轻未来武汉市交通的压力。目前阶段,武汉的地铁线路已经开始动工,轻轨于地铁的协同配合也在规划考虑的范围之内。2.2、武汉市交通布局及其发展特征 武汉市的交通系统,从整体上来讲,呈现出以环线建设为依托,建立并完善交通格网的趋势,同时以道路交通为中心,大力建设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综合发展各种交通方式。在水平方向上,武汉市交通以路面交通为主,同时利用隧道、桥梁等设施,将武汉三镇联系起来。在垂直空间上,武汉市发展地铁、路面交通和轻轨(高架桥)三种交通布局方式,加大对空间的利用效率。
2.3、桥梁建设
目前,在长江的武汉段,共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天兴洲大桥和白沙洲大桥四座过奖桥梁。其中,长江一桥是前苏联协助建造,公铁两用。未来、武汉市还将规划建设其他跨江桥梁(包括在建),以加强武昌与汉口、汉阳的联系。
2.4、武汉市环线建设
到目前为止,武汉市以建成一环及其二环,道路系统已初具规模。三环建设已经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预计2年内可总体完工。武汉市三环线,全长88公里,分为东三环、西三环、南三环和北三环四部分。
(图二)武汉市环线建设
以环线建设带动城市扩张,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扩张的方式之一。借助环线建设,武汉市形成了环状发展的格局,利用环线建设,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绿化和网状道路的发展下,武汉市未来的交通会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发展逐渐成熟化、高效化。同时,为了满足城市扩张、安置就业、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武汉市未来可能会建设四环、五环甚至更多的环线建设。
2.5、地铁建设
武汉市未来规划建设地铁8条,从明年起,每年可通车一条地铁线路。利用过江隧道,武汉市地铁线路将遍布武汉三镇。
2.6、“8+1”城市圈
武汉“8+1”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8个周边城市。未来武汉,将联合8所城市,共同发展,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形成,“一超一特五大”的格局,即武汉市结合现状发展的优势,形成全国的一个特大城市,其中“五大”是指人口在20~100万人的五个城市,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其中,仙桃和孝感作为区域副中心城市,分别带动向西和西北向的发展。
3、城市规划展厅及其重点项目展厅参观浏览 武汉市未来的城市发展,主要通过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来,通过各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完善武汉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重点项目主要包括行政办公中心工程、六湖连通工程、商业区建设工程、经济开发区、首义广场等。
3.1、行政中心及其首义广场
行政办公中心,主要指政府大楼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包括政府大楼及其公园、广场的建设等。展厅展示了多个设计单位对行政中心的设计规划方案,还展示了已经完成的首义广场的相关规划方案和模型。
3.2、经济开发区
截止目前为止,武汉市共拥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光谷经济开发区两个重点园区开发项目。未来武汉市凭借着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配合城市CBD的建设开发,从各个行业及其部门带动武汉市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在经济方面提出了2020年GDP超一万亿的目标。同时,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争创文明城市。
3.3、六湖连通工程
六湖连通工程,是通过人工开挖或者原有渠道疏通,将南太子湖、北太子湖、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和后官湖六湖连通起来,起到水系流动,并通过优质湖水的混合,发挥水体自然地调节功能,净化水质,并在调节气温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图三
武汉市六湖连通工程图示
六湖连通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部分水域的水质,其次,该项目还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但是与其生态价值相比,景观价值要低得多。但是,六湖连通工程也引起了不少还为验证的问题,这些都是武汉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六湖连通工程的实施是否会引起水体的交叉污染?认为将水体连通,是否会破坏个水体自身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被破坏,能否通过治理恢复水域的生态功能,代价有多大?这些问题,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规划部门应该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4、土特产展览参观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一楼举行了土特产的展销会,同时在第一次参观时进行了房屋展销以及汽车展销会。作为国际会展中心的一楼,给各种展销单位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综合的服务。在土特产展销过程中,会展的布局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而且卫生治安效果不好,整个场面非常混乱。
三、会展中心参观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1、如何利用城市自身的自然资源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武汉市,是一个水系发达的城市,湖泊众多,被长江、汉江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个板块,即“武汉三镇”。同时,武汉市区此处平原地带,海拔较低,而且高度欺负波动较小。
如何利用武汉市的水资源、地形优势,来进行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怎样去协调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矛盾?这些,似乎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大难题。结合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及其规划来看,我们之前的发展似乎太注重经济的发展,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美学,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忽视了城市个区域之间的协调。
对于六湖连通工程,是对水系的保护还是破坏?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的去改变水域的面积和流动,所造成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在实施之前我们有没有进行思索或者探究,还是只是纸上谈了一下“兵”。在交通的规划建设中,我们是否考虑到了交通路线对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生活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建设,对资源的配置是否有不利的作用?
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思考空间,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来思考。在总结前人的工作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改进的方向,能否完善各种理论,最终让我们的城市真正的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而所谓的资源,不仅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
通过参观与思考,个人认为,武汉市离自己心目中的“文明城市”的距离还差很远。在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城市自有的各种资源,全面发展经济、文化,并赋予城市深刻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城市的层面,仅仅拥有一个城市的所谓的“躯体”。只有拥有与这个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城市各种资源,城市的规划才是最合理的,城市的建设才是最经济的,城市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2、怎样解决人与城市的矛盾?
从城市的规划历史来看,城市规划的理论跟实践结果,总是在不断的进步。城市发展与人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这种进步的最直接推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不断提高,轿车家庭化已经可以充分的证明这一点。如何去推动城市规划理论和这个学科的进步,也就是如何去解决人与城市的矛盾的过程。
武汉市泛滥的高架桥,道路中密布的铁丝网和护栏,拥堵的交通格局„„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武汉市城市建设与人们生活的矛盾。作为一个城市,是给人们提供休憩、居住、就业跟交通的功能,但是从武汉的现实状况来看,这些功能体现的还不够完备。
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是人类的活动,改变了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人类创造了城市这种居住的形式,那么,我们的城市规划,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我们的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什么?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是什么?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学”,是为了纯粹理论的验证式实施,还是为了创造和谐、紧凑的工作生活环境?当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存在冲突的时候,甚至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在城市发展规划与人们的利益上该作何取舍,如何进行利弊的权衡,是我们解决人与城市矛盾的最突出的问题。
未来的城市规划的发展,是完善现行规划理论的过程,我觉得理论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如何去处理人与城市的关系,而不是道路系统的美学,建筑的个性化。同时,城市规划建设,还应该与建筑学、美学、风水学、景观学、生态学等各种学科进行交流,只有通过各学科的相互补充完善,城市规划理论才会得到全面的升级,未来的城市发展才会更加的健康。
3、如何将城市规划理论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密布的道路护栏、泛滥的高架,说明的不仅仅是城市规划上的矛盾,同时,反映了市民的素质以及城市文明的程度;屡制屡现的违规用地、建筑大规模重建,说明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反映了城市规划的不可持续性;拥堵的道路系统、不完善的公共设施,说明的也不仅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纰漏,同时,也反映了城市规划理论学科的不完善。
理论的完善,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和纠正,如何在实践中,为学科的交互和融合摸索出一条合理的路径,是学科发展的重点,也是城市规划建设进步的基础。从自己的理解来看,凡是涉及到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学科,都不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密切联系的交叉性学科。就人们的衣、食、住、行来看,就涉及到经济、农业、文化、教育、交通等各种领域,也就涉及到了各种不同的学科。城市规划,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城市规划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生活的质量。交通的规划,影响到了人们的出行;经济区的规划,影响到了人们的就业和购物;公共设施的规划,影响到了人们的教育、医疗„„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融合各种学科的理论,对我们的城市规划进行指导,我们的城市规划才是可持续的,城市的规划才是和谐统一的。城市规划的各个分支,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不至于导致城市规划建设与人们生活产生这么多的矛盾。
6.会展毕业实践报告 篇六
会展毕业实践报告
实习公司:好博塔苏斯展览有限公司
实习岗位:客服/推广代表
实习动机与目的:通过实践,将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自己理论知识更加成熟、充实和实际。
实习的内容与过程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实习的工作主要是在公司两个岗位上展开的,并且大多是跟前辈学习,从旁做协,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实习的内容。
一、会展客服代表
(一)客服、客服代表及会展客服代表的涵义。
客户服务(customer service),是指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观,它整合及管理在预先设定的最优成本——服务组合中的客户界面的所有要素。
客户服务代表(CSR)是随着外资企业的注入而引进一种职位。CSR主要通过全面的服务建立并提高客户与公司的紧密心理联结,帮助公司建立安全可靠、长期持久的客户关系。
会展客服代表是会展业务流程再造而产生一种新的岗位。
(二)会展客服代表的主要职责
在公司客户服务部和客服主管指导下,负责展览项目的客服业务工作,我的具体职责大概有如下:
1,配合展览会销售的需要,按职责范围和业务流程从事展览项目的客服工作;
2,与项目销售经理(主管)及项目推广代表共同设计展览会展位图,并负责制作展位;
3,参与展览会展位销售合同,配合财务人员审查合同、保管合同文件正本、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台账登记,根据销售合同确认参展商展位位置;
4,参与编辑并督导发送《参展商手册》
5,负责执行专业观众邀请计划,主要组织电话邀请、群发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
6,负责收集、整理专业观众数据;
7,参与展览馆、展品物流、标准展位搭建、保安、保洁等合同谈判工作;
8,检查销售合同和《参展商手册》的实施兑现情况;
9,负责展览会现场服务工作,主要有包括:
(1)参与展览馆的展位布置于搭建工作,负责标准展位开口、楣板文字、展具确认工作;负责展会现场服务性公共设施搭建工作;
(2)参与展览会现场服务咨询工作,包括参展商展位装修用电、设备用电、展位装修延时加班申请协助工作;
(3)参与专业观众的接待、登记工作,及咨询工作。
(4)参与临时外聘接待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工作;
(5)参与参展商现场问卷调查工作;
(6)参与展览会现场因服务质量引发或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7)参与展览会期间闭展安全检查工作,参与展览会撤展现场管理,负责发放参展物品出门证;
(8)参与展览会期间汽车通行证、参展证、参观证的发放及管理工作;
(9)参与参展商入住推荐酒店的接待管理工作
(10)参与展览会后参展商现场问卷、专业观众统计分析工作;
(11)完成公司交待的其他事项
(三)展览会客服服务主要有哪些工作呢?
在公司实习期间我所或知晓会展公司客服代表主要有以下工作:
1、展览项目展位平面图的制作、确认工作;
2、展览项目销售合同确认工作;
3、参展商售后服务工作;
4、《参展商服务手册》编印工作;
5、专业观众邀请组织工作;
6、展前与展览馆协调工作;
7、展前与配套服务机构协调工作;
8、展会期间汽车车辆通行证发放工作;
9、大型展品进入展览馆的次序安排工作;
10、参展商入住酒店推荐工作;
11、展览会前物品准备工作;
12、参与展位布置与搭建工作;
13、参展商报到接待工作;
14、展会服务中心工作;
15、专业观众接待工作;
16、展期安全检查与撤展工作;
17、展会现场问卷调查工作;
18、问卷调查,专业观众统计分析工作;
19、参展商、专业观众数据库管理工作;
二、会展推广代表
(一)推广及会展推广代表的涵义
推广即把自己的产品、服务、技术、文化、事迹等等通过传统的媒体广告让更多的人和组织机构等了解、接受,从而达到宣传、普及的目的。
会展推广代表即将公司的服务、文化、展览会信息告知受众。也是会展业务流程再造而产生一种岗位。
(二)推广代表主要职责
因为我只是实习所以,根据实习而来,总结我的具体工作如下:
1、负责酒店用品展项目网站的维护和信息更新
2、负责项目组预展公告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制作。
3、负责项目组会刊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制作。
4、参与与之展览会相重合的专业网站、杂志、报纸进行媒体互换的工作。
5、对也获取的专业观众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核实工作。“一对一”进行邀请工作,达到展会宣传效果。
实习的心得与体会
1、了解国内外会展行业的历史及发展状况,各国对本国会展行业的政策环境和导向,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我国各省市会展发展的基本状况。明白会展公司的基本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知晓会展及会展公司主要岗位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掌握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2、通过在好博塔苏斯展览公司的实际锻炼,我更加深化对会展行业的理解,明确了会展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会展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所在,国内外会展的差别。
3、大致明白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企业是如何运作,员工是如何工作。公司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关系,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4、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是我懂得即将毕业的专科生在与社会对接过程中种种情况,实习期间的“资源”,将为即将毕业的我提供借鉴和铺垫。
7.会展实习报告 篇七
上海会展业概况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十分重视发展会展业。经过20多年发展,到2007年底,上海各类展览企业及与展览相关的企业已达到8000多家,其中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员企业就有21 1家。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达到284个,上海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会展行业的重镇之一。
1、企业构成
根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对目前310家会员单位的统计情况来看,上海市会展行业企业已呈多元结构发展.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占11.9%;民营企业占69%;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17.7%。
2、国际展览会发展现状
国际展览会作为展览中的代表,是最有影响,综合效果最好的。上海市国际展览会发展状况如下;2001年,在沪举办国际展278个,2002年314个.2003年306个,2004年284个,2005年276个,2006年1~11月共举办245个。虽然2002年以后各类国际展在展会的数量上不断减少,但国际展的"单产"却连年递增:2001年,在沪举办的国际展平均展览面积仅5830平方米;2002年首次突破1万平方米;2005年,总展览面积达到376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了22.9%,每个展会项目的展出面积平均达到了1.36万平方米,比2004年扩大了26.2%,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国际展会从2001年的32个增加到2005年的105个,占总项目数的38%,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展会15个;2006年1~11月国际展展览总面积增加到4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近25%。如今,1万平方米以上国际展数量占全部国际展的比重,上海已达35%,遥遥领先国内各地。
3、基础设施基本现状
目前上海市可举办大型国际性展览会的场馆面积总合为205081平方米,其中只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可提供展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他7大展馆均小于5万平方米。
上海会展业的现状及问题
1、上海会展业的现状
随着华尔街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大投资银行的接连倒下,美国自去年便已产生的次贷危机终于开始蔓延。金融市场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危机像是这个季节的天气一样冷却了很多曾经活跃其中的人们,他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可是,即便是小心翼翼,也并不能逃脱危机的阴影,因为它已渗透到支撑我们生活的各个行业,而与各个行业密切相连的会展业,更是无法逃脱。愿意参展的商家逐步减少,愿意观展的观众热情大减,招展和招商困难重重。
数据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到目前为止,实施办展的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去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注:运用“李克特三分量表法”作为分析工具,即在统计分析时将“肯定会、不确定、不会有”三个等级分别赋予“3、2、1”的分值。
2、上海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1)展会数量多,规模比较小
据总计,上海2007年举办展览500多个,其中3万平方米的展览50多个,5万平方米的展览25个。如果以3万平方米为界.3万平方米以上属于大中型展览,则2007年上海10%的展览都是小型展览。目前上海达到60000平方米的展览寥寥无几。
(2)展馆面积小
从上表可看出,上海市最大的展馆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目前上海投入使用的场馆只有10家,场馆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只有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家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5家场馆面积在1万-3万平方米之间,其他全是1万平方米以下的场馆。这就意味着一些超大面积的展会只能选择新国际博览中心,而没有其他选择。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上海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
(3)展览主题重复
以上这些展览,时间较为密集,而且仅仅一个展馆,可能会有主题重叠的展会,数量过多,会使得人员分散,对于参展商、观众及展会自身的发展都有所不利。
(4)受众人群有限
2008年.上海的国内展览会项目在主题上更贴近百姓生活,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观。如服饰类的项目数量39个,占比15.6%;农副产品类的项目数量25个,占比10%;房产装潢类的项目数量31个,占比12.4%;婚庆类的项目数量13个,占比5.2%。但普通百姓观众的参观人数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资料来源:2008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网站)
2008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的观众主要是:家具零售商,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国际买家,政府采购部门,批发商,制造代理,制造商,媒体,建筑部门。普通市民观众仅占观众总数的4%。
上海会展业在目前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对策研究
这次金融危机波及面较广,甚至涉及到收废品行业。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环境恶化的危机。会展行业由于其行业规模小,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弱,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遭遇重创,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带来负面影响也是预料之中。所谓"唇亡齿寒",当行业经营受困,行业展会如何能够重新找到一条生存之路是摆在每一位会展业人士面前的问题。在这里,本文提出了上海会展业生存并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即"展店联动"。
"展店联动",即展会与著名专业市场和品牌旗舰店联动,展会举办期间,参加展览的制造商或经销商同时在专业市场和品牌旗舰店中展示。这种同步展示具有更灵活、更便捷的优势,不仅可以缓解目前展馆不足的困扰,降低企业的参展成本,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公共关系平台。与此同时,买家和观众还可以从展会的"Show"(展示)和专业市场、独立旗舰店的"Flagship Store"(旗舰店)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讯,有更多的机会来领会时尚,选购自己需要的产品。
1、“展店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展店联动"这一模式在上海已有成功的案例,以博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为例。上海博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历经14年打造了国际著名的国际家具展览会。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示面积逐年大幅度提升,参展商和观众数量也呈线性递增。与2004年举办的第10届中国国际家具展相比,2007年举办的第13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展览总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为上海展会规模之最,其中净面积从2004年的4.8万平方米增至10.3万平方米,增长114%;
参展企业从2004年的1124家增至1778家.增长58%.净增654家。这4年间,国内观众每年保持在约4万人次.而海外专业买家则增加了三倍,每年净增3000人次,2007年达15250名,较上年增长了24.58%。2008年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博华公司与红星美凯龙联手办展,展览面积突破性从22万平方米增至33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1931家参展企业,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度,意大利,德国,荷兰,土耳其及美国。参观人数亦令人非常满意,有60,000位经严格挑选的高质素买家到场参观洽购。
2008年的中国国际家具展之所以能有跨越式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博华公司引进了"展店联动"这一新概念。这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无可厚非是一个有力的借鉴。
2、上海商业店铺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商店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卖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
1、超级市场: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每日生活需求的零售业态。
2、专业店: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备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5、专卖店: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品牌.适应消费者对品牌选择需求和中间商品牌的零售业态。
6、购物中心: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管理运营的各类零售业态、服务设施的集合体。
2007年,上海连锁门店总数16762个,其中市内门店11348个,市外5414个。至年底,上海共开设大型综合超市门店(大卖场) 146个,总计营业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平均约1.1万平方米。上海标准超市门店5266个,其中市内2787个.市外2479个。上海便利店有门店5650个,其中市内4135个。上海专业专卖连锁店总销售额282.4亿元,共开设4213个门店。新开业7家上海购物中心,累计54家,比上年增长14.9%,建筑面积639.96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的26家。新建社区型购物中心4个。
(2007年末,上海全市商场店铺建筑面积为4029万平方米,其中购物中心面积大约639.96万平方米,大卖场约150万平方米。)
最大限度的利用商业店铺来为展会服务,展览的面积将扩大好几倍,收入也将增加,最重要的是展览本身的影响力将会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3、开展“展店联动”应了解的事项
首先,要看清市场发展潜力,发展品牌展会。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外的消费逐浪高,看清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潜心培育某一品牌展会,而一旦形成品牌优势,则其他同类展会就无法与其抗争。
其次,研究品牌的消费市场,开发潜在客户。虽然2008年金融容危机来袭,但是国内消费市场却很旺盛,研究品牌的潜在消费市场,挖掘出潜在的客户群体,展会的未来发展将不可限量。最后,"展会与商店"联动,举办商业型会展。会展和商业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我国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店面面积远大于展会的摊位面积,营业时间也远长于展会期间的开放时间,2007年末,上海全市商场店铺建筑面积为4029万平方米,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可以扩大展会的影响力,也会带动整个消费市场活跃起来。
2008年由美国引起的这场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波及方方面面,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国际到国内.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从进出口贸易到国内市场,无一不受波及和影响.都面临着考验和挑战。而依托于各个行业发展的会展业,也变得敏感起来,会展业如何在暴风雨中屹立不倒、继续奋勇直前是我们未来几年努力的方向。
8.会展经济与会展人才 篇八
[关键词] 会展经济 会展人才 培养模式
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产业为中心,其他相关产业为依托而形成的新兴经济形态。会展经济以它对城市经济的巨大推动力而被称为“城市发展的面包”,因此造成的影响而成为“城市的金名片”,会展日益受到政府,行业和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发展水平要求通过展览、展销和信息交流等有效形式,进一步扩大影响,拓宽营销渠道,研制适合市场要求的新产品,实现科、经济、文化的交流,于是会展经济运动而引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或相近企业的聚集,从而形成会展产业链。会展经济的综合性和全方位的功能,正在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和概括:会展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为1:9 ,2004年世界性会展直接效益达到2800亿美元。按照行业拉动系数统计,为世界经济带来增长总额超过2500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据行家分析,我国会展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效益系数预计为1:6。我国至2005年底,国内展览项目已达3800个,展览收入总额达127亿元,带动的经济增长不可忽视;其次,会展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充分利用其聚集效应,品牌效应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籍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成功的会展将相同或相近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交流产品信息,引进先进的营销理念,引领产品发展的趋势,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展经济是一个综合的产业链,不仅是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知识、技能、信息、管理的展示,更是多产业的融合,商品流通、加工制造、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以及文化娱乐的多产业的参与。可以说,会展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这样的成功事例,在发达的会展国家和地区已日益彰显。在我国,义乌小商品第12届国际博览会共有161个国家的商客16000多人参加。有8000多外商长期驻留商城,向中东和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销900个大类40多万种商品,由此而带来的相关产业的繁荣,更印证了“助推器”的功能。再次,会展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成功的会展城市不仅有强劲的经济实力支撑,而且极大地推动城市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就业率和现代化建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会展可以是一种教育事业,是一所面向全社会、面向不同年龄、性别、知识水平,面向不同专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的社会化大学校,在展会里感受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审美情操,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
会展经济以独特的经济形态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已经列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到发展会展业,有27个省、市、自治区把会展业列入本地区发展规划,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兴建大型会展中心,扶持和培育会展品牌项目,使我国会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据《中国会展》07年1月统计,我国得到国际展览协会认证的国际会展品牌达58项,仅次于德国、俄罗斯。国内专业展览公司已达4900家,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五大城市会展十分活跃,基本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新兴会展城市不断涌现。会展经济步入快车道,必将有力的推动现代化建设。
二
会展产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会展产业的管理人才既是专才,也是通才,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才能胜任会展管理工作。近年来,在会展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展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会展人才紧缺,或会展人才素质极待提高的状况。有资料显示,南京高薪待遇招募不到合适的会展人才;深圳会展人才缺口达到50%以上;杭州会展人才需求势头迅猛,每年需要1200名以上会展人才。会展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另外,现有的会展从业人员,多数是半路出家,未受过系统的会展专业教育。如上海在职会展管理人员50%未受过专业教育,浙江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0%。我国较发达城市会展从业人员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超过25%,同发达国家会展从业人员本科率达71%相比,在学历层次上有较大差距。我国会展人才高、中、初级层次结构为1:2:7,中高层次人才尤为紧缺。以上海為例,在今后五年内,将需要2500名高级会展人才,目前获“高级会展师”证书的仅有50人。层次结构的不合理已经直接影响展会的做大做强。目前,全国约有60所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本科专科各占一半),虽然有利于人才紧缺状况的改善,但在近期仍适应不了会展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会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具有现代会展的策划、文案、招商招展、项目宣传推广、展台设计、展会服务管理等特定知识体系的专业人员来运作会展项目,提升展会的质量和效果。会展活动是一个团队的分工合作的结果,成功的展会总是形成特色、发挥优势、注意细节、通力合作的结果。在这里,展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文化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以为一个优秀的会展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应当是:首先,掌握会展组织与策划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有关会展的法律法规,并能积极有效地从事会展项目的策划与管理工作。所谓会展,是展览、展销、会议等集体活动的简称。通过产品的展示,技术的交流和信息的交换等方式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就展览管理而言,有项目的选择,项目的管理,市场调查,参展商管理以及展览的后勤服务、财务会计等必须关注解决的问题;就会议管理而言,则有主题的选择、与会者的组织、会议的组织与安排、会议的后勤与服务等大量细致的工作;就大型活动而言,有大型活动的概念及创新、活动效果的调研、活动参与者的组织、音乐与娱乐的安排。以上各类会展活动均有展台的设计,展台施工以及展台的安全等工作需要完成。可以说,会展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业,会展从业人员不论处在哪个层次上,必须具有综合服务的会展意识(为参展商服务、为消费者服务、为城市的大多数人服务),会展专业知识和会展基本规律的把握均服从于综合服务的需要;其次,现代会展是一种文化现象,拥有文化优势,创新优势,才能真正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会展能否成功,关键是看它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灵魂。中国会展应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诚信的经营价值观,尽责的服务意识和共赢的协作精神。这种会展文化的营造对会展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文化素养的要求。此外,我国会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展览与会议与各类节庆活动结合。在展览的同时举办文化节或艺术节,或者以节庆活动推动经济活动(通常称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以特有的民族、民俗和地域差异构成绚丽多姿的健康生动的节庆内容,使会展与节庆的结合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会展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无论是会展的观念,或是展会的内容,无不渗透着文化的灵魂。会展的从业人员应当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应当有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通晓本地区的历史、民俗、文学、艺术,应当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崇尚科学精神,追求创新实验。人文社科素养与自然科学素养,如鸟之两翼,将使会展从业人员在会展活动中自由翱翔;再次,展览、展示、会议或大型活动均是一种双向的传播活动,一方面参展者将产品信息、科技成果、学术思想通过会展平台有效地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参观者(与会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参展品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以利于参展产品的改进与提高。这种传播活动可以缩短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通过演示新产品与购买者面对面的接触,形成销售领先地位。会展从业人员只有从传播学的高度认识会展活动,才能自觉地成为展会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此外,一个成功的展会必须通过现代传播手段,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向社会宣传介绍,以便有效地组织消费观众和商务观众。会展组织单位在展会的策划中,通常将宣传策划当作重点之一,理由也在此。会展从业人员属物质的、文化的传播工作者,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展会的品质的提升,有效地纠正会展组织中种种不良现象。最后,优秀的会展从业人员还应当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处理各类人员的关系,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在会展业走向国际时克服语言障碍,顺利实现交流也成为必备条件。
三
中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供了巨大动力,从2004年至今,全国共计已有12所高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许多高校在一些相关专业中开设会展管理方向。社会上也出现会展人才培训机构和会展项目培训班。但是,从事会展的机构与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会展毕业生和专业受训者却找不到岗位。这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一位会展界颇有知名度的资深人士说,大学优秀毕业生,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很难上手,如企业给其工作打分,最高也只有60分,如果该人工作勤恳,富有敬业精神,那么2年~3年内才能达到80分。高等学校会展教育的问题是突出的:会展教育核心课程未定型,会展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會展实践经验。此外,会展业的综合性使其知识系统性和特色较差。针对这样的现实,高校会展专业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有效模式。
会展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专业,高校会展专业应该而且可以利用多学科优势,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加强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进入会展行业作好充分准备。为了从根本上缩短教育与实践的距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实践环节,实行边学习边实践(即集中学习与分段实习相结合)或“3+1”模式,(第四学年集中实践),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经常性的活动,创立学生创业中心,自主承当相关的会议组织和展览,发展学生的策划创意和公关交往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为了使会展人才培养始终趋于稳定,高效的状态,与杭州市西博办联合建立了“会展研究服务中心”,中心下设教学培训部,项目执行部,会展研究部,将产、学研融为一体。教学培训部负责教学活动的组织,给学生系统的会展理论和管理知识,通过成功的展会案例,掌握展会的规律;项目执行部则提出“项目驱动”的理念,根据项目要求,组织短期培训,组织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运作,研究中心则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此外,还与浙江世贸国际展览公司、中汽会展有限公司、杭州和平会展中心、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历届西博会、世界动漫节、世界休闲大会。所有这些实践安排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会展实践经验,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会展教育的改革需要有会展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会展界要将会展人才的培养当作事业发展的需要,给予会展教学更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给会展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更多的关注,放手让他们在业务部门历练,缩短学校教育与实践的距离。
会展需要人才,会展事业的发展推动会展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健康任国岩:《会展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于世宏刘洋:会展业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中国会展,2007年1期
[3]2006会展100——2006年中国会展年度盘点.中国会展,2007年1期
【会展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会展酒店实习报告07-01
会展业务学习报告09-16
会展考察报告格式09-22
第一节会展评估报告06-25
会展管理系统实践报告11-01
会展专业应届毕业生假期社会实践报告09-26
会展概论教案06-10
会展物流策划07-23
经典会展案例08-18
旅游会展论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