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扶贫规划(精选9篇)
1.乡镇扶贫规划 篇一
乡镇扶贫工作总结(乡镇扶贫工作总结)
乡镇扶贫工作总结(乡镇扶贫工作总结)
x 年,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障”为总体思路。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大力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737 户 1958 人,占总人口的%。共有石垭口村、蔡家坝村、丁家山村 3 个建档立卡村,三个贫困村均分布深丘,村级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闭塞,农业生产滞后,无主导产业,工业、矿业经济仍未起步,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李子、烟叶、花生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一)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乡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二)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
设。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乡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土地整治全覆盖。积极争取县国土资源局支持,投资 600 万元,硬化丁家山 1 组社道公路 3.5公里,4、5 组土地调形 300 亩,维修山坪塘 11 口,便民路5 公里,维修整治灌溉渠道 1000 米,目前该项目完成代理机构招标,正在施工队伍招标,预计今年年底入场施工。二是道路建设全覆盖。丁家山村泥结碎石路整治 6.5 公里,硬化石垭口村、周家河坝村社道 10.4 公里,此外丁家山于家弯至胡成兵门前2.5公里及5组1公里村社道路已完成招投标,正在公示。三是饮水工程全覆盖。积极争取县水务局支持,通过 x 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在石垭口村龙王井建成 300m3水池 1 个,在丁家山村回头弯建成 310m3 水池 1 个,完成管网铺设 5.7 公里,解决了 180 户 610 余人安全饮水难题,目前,全乡安全饮水的全覆盖。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在蔡家坝村投资 200 余万实施农网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蔡家坝村的群众照明质量,直接受益群众达 198 户 486 人。五是修建
村级活动场所。在石垭口村投资 10 万元改建了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该村办公面积小,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
(三)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三个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青脆李种植基地1500 余亩、烟叶基地 1000 余亩,魔芋种植基地 500 余亩,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上海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乡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 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乡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x 年我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470 人,人均增收 267 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x 年我乡 7 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 30 余万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四)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发放大米 1500 公斤、棉被 186 床、春节慰问金 1.23 万元、救灾救济金 10.3 万、门诊救助金 0.78 万元;新农合全年报销 24000 余人次,金额 482 余万元。低保进行动态管理,做到随进随出,重点清理了乡村组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情况,共清理取消不符合条件 67 人,重新申请评议批准低保户 121 人,申报待批低保户 52 人,解决五保户 30 人。残疾工作今上年做了大量的智慧量服录入工作,调查走访了解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办理重度残疾 22 人,办理二代残疾证 35人,送辅助器具轮椅 3 台。
首页 12 尾页
分页阅读第 1 页:乡镇扶贫工作总结第 2 页: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
(一)“四个到位”强推进。一是思想意识精准,认识到位。结合每周一开展的理论业务知识大讲堂,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深入学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使其深刻认识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了思想早发动、行动早安排。二是贫困户确定精准,管理到位。整合乡纪委、乡农业服务中心等骨干力量组建 3 个工作小组,采取驻村巡查、逐户上门走访、召开院坝会等方式,调查复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来源、住房条件、贫困类别、致贫原因等信息,实现了对全乡 737 户 1958 个贫困人口的精准管理。三是帮扶
措施精准,落实到位。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五三四五”工作法,即“五型”分类施策、“三方”整体联动、“四项”机制助力,“五大”全面覆盖,其做法被四川省扶贫网、四川党建之声等多家省市媒体转载。四是政策领悟精准,宣传到位。采取党委书记领学、县委宣传部理论骨干集中解惑等方式,认真学xxx省、市、县关于扶贫攻坚相关政策,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通过制作展板 16 块、标语 22 条、岩标 40 余条,印发《扶贫攻坚 30 问》400 余份、并撰写了《快板书:精准扶贫到咱村》,组织腰鼓队,于 9 月 29 日在沙坝村集中演出,真正让群众理解扶贫攻坚实质,得到群众广泛支持,在 x 年 10 月全县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中获得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二)“三个关口”保实效。一是严把工作进度质量关。按照全县统一规定时限对工作任务进行倒排,严把时间和进度关,明确贫困户识别、制定贫困户帮扶措施、制定贫困村的帮扶计划、特色产业发展等每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要达到的工作质量,确保扶贫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二是严把工作监督关。抽调乡纪委、乡党政综合办工作人员、部分村社干部成立扶贫工作督查小组,主动邀请村社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定期开展督查,全面了解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和跟踪问效。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坚持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定
期公告公示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加大政务、财务公开力度,积极配合县审计局开展好资金和项目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三是严把动态管理关。按照“民主评困、三榜公示”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行动态管理,对因灾、因病等返贫的农村居民及时认定为扶贫对象,对已脱贫的扶贫对象,及时取消享受的扶贫政策待遇,对复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贫困条件的农户坚决予以退出,真正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
(三)四个机制”促落实。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乡扶贫工作方案》、《乡 x-2020 年扶贫工作计划》,《乡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了领导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落实、职责落实。二是健全技术保障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邀请县委宣传部、县农业局等单位专家到村开展培训活动 9 次,先后组织石垭口、丁家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 XX 县、XX 县学习考察青脆李和青皮梨产业发展,有效提高了产业发展能力和劳动技能水平。三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围绕贫困村脱贫规划确定的内容,积极与农业、扶贫等部门对接,主动争取基础设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 2580 万元,对主导
产业、社会事业等建设提供支持。四是完善考核评比机制。推行“周述职、月报告、季小结”考核评比制度,每周一工作例会前,各贫困村社干部、乡扶贫工作分管领导及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就上周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作一次述职;每月底村党委及驻村工作组向乡党委、政府上报本月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每季度组织乡干部、村社干部召开一次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广泛邀请县扶贫移民局、村社干部、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退休干部等,到贫困村座谈,全面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听取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寻求解决办法和推进措施,确保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我乡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全面脱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扶贫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年初计划实施的道路建设、产业项目等至今还未完工,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下
一步,我乡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村以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进一步创新载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观念,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二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加大与县扶贫移民局、县交运局等县级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加大在建项目推进力度,采取定期督查,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等方式,全面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程;加大已建成项目的后期管护,组建管护巡查队,对已完工的项目进行定期巡查,确保已建成的项目切实发挥实效。
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到周边县市区的学习力度,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对我乡前期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炼,逐步探索建立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狠抓机制落实,稳步提高贫困户收入。
首页 12 尾页
分页阅读第 1 页:乡镇扶贫工作总结第 2 页:主要做法
2.乡镇扶贫规划 篇二
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生产建设中海晏县国有林场承担着5.20万hm2林地的管护与抚育任务。实施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生产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职工的劳动技能, 对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2]。
1 林场基本情况
1.1 资源分布
全县总面积44.46万hm2, 林业用地面积14.93万hm2, 在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面积0.03万hm2, 灌木林面积4.45万hm2, 未成林造林地0.72万hm2, 宜林地9.72万hm2。林区内资源丰富, 共有植物581种, 隶属62科247属。其中木本植物20科33属67种, 草本植物42科214属514种。主要乔木有青海云杉、青杨、粗皮桦等;灌木有高山柳、沙地柏、金露梅、西藏沙棘、鬼箭锦鸡儿、花楸、黄刺、红柳、绣线菊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针茅、冰草、早熟禾、芨芨草、蒿草、苔草委陵菜、珠芽蓼、赖草、固沙草、艾菊等。主要保护的珍稀种有沙地柏、西藏沙棘、花楸、粗皮桦。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沙地柏, 二级保护植物有西藏沙棘, 省上重点保护植物有花楸、粗皮桦。县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大多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兽类主要有普氏原羚、藏原羚、麝、猞猁、马鹿、雪豹、岩羊、棕熊等, 禽类主要有赤麻鸭、大狂、玉带海雕、秃鹫、蒙古百灵、猎隼、棕头鸥、斑头雁、鸬鹚、雪鸡、石鸡等。海晏县处黄河上游的湟水源头, 环青海湖内陆区, 境内有湟水河、哈勒景河、甘子河等水系, 径流量大, 水资源丰富。
1.2 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
林场设有行政办公室, 财务办公室, 公益林办公室、天保办公室、护林防火办公室, 林政执法大队, 营林办公室。下设8个管护站, 18个护林点, 1个育苗基地 (苗圃) 。现有在职职工36人, 专业技术人员16人。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 国有林场进一步加大林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及营林生产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绩。建场以来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 林区内盗伐林木的现象也明显减少。共完成封山育林面积8 613.33 hm2。同时加强种苗建设, 所属育苗面积为1 hm2, 主要培育青杨、红柳、沙棘等苗木, 每年可为工程造林提供各类优质壮苗逾45万株。为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的改革和不断发展, 我场确立了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基础, 林下资源开发、林木种苗培育的发展方向。
1.3 基础设施建设
1.3.1 林区道路。
我场所辖林区大都分布在偏远的山区, 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都是牧民居住地和天然牧草场, 给日常管护工作、牧民生产生活和沟内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严重障碍和隐患。
1.3.2 各管护站办公及住房设施。
我场管护站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主要原因是成立时间短、基础差、底子薄、无投入资金。时至今日, 8个管护站中, 有3个为临时租借办公, 另外5个管护站因租不到房而处于经常搬迁甚至无处可搬的窘境。由于我场资金困难, 一直无能力进行建设。
1.3.3 交通与通讯设备。
国有林场各个管护站点工作人员由于无交通工具和道路状况差, 大多数都要步行进行巡山工作, 造成工作效率较低, 适应不了森林防火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国有林场各个管护站点管护林地大多数都处在偏远山区, 由于离林场场部较远, 较偏僻, 没有任何通讯设备。护林点管护森林面积大, 地块分散, 若有突发事件, 信息无法及时传递。
1.3.4 科技推广及培训。
因受资金制约和技术力量的限制, 对于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不能组织和开展职工技能培训。
2 林场规划依据与目标
2.1 规划依据
依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5]104号) 和青海省林业厅关于开展编制青海省“十二五”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规划有关问题的通知》 (青林造[2011]54号) 进行规划。
2.2 规划目标
通过争取国家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扶持, 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彻底改变贫困林场的落后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十二五”扶贫工作的首要建设项目任务, 重点放在在林场办公和生活用房改造、护林点通电、林区道路建设方面;通过技术培训、知识更新、提高人才需求标准等手段, 使林场职工整体素质和工作技能得到提高;苗圃生产经营通过扩大育苗面积和培育乡土树种, 增加苗圃收入。
2.3 扶贫重点与具体目标
扶贫重点:一是林场办公和生产用房改造, 包括新建职工住房、办公及宿舍, 切实改善林场职工办公和住宿条件;二是林区内道路建设;三是交通工具、通电、通话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职工生活、工作条件。具体目标:2011—2012年以改善职工办公、住房条件和解决交通工具为主。2012—2014年以修建林区道路和解决护林站点的通电照明问题为主。2014—2015年以促进生产发展、先进技术引进推广为主。
3 规划内容
3.1 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林区道路修建。对泉吉沟5 km、哈藏沟6 km、东达沟4 km、洪湖日沟8 km、包呼图9 km、大小那日8 km、扎哈口沟3 km、将军山3 km、同宝山南、北两侧9 km、大水塘8 km、乌图沟3 km、白佛寺上沟4 km, 共70 km林区 (防火) 道路进行修建。争取国家项目扶贫资金432万元。二是办公、生产用房改造及配套设施:新建8个管护站21间办公室35间宿舍、相应办公配套设施及固定电话、照明低压线路、院墙、地坪等辅助设施建设, 增加和改善护林员办公生活条件, 提高工作效率。彻底改善林场职工住宿和办公条件。争取国家项目扶贫资金226万元。三是交通工具设施。为保障各管护站日常管护及森林防火应急等突发事件处置需要, 有效保护好森林资源, 购置四驱皮卡汽车4台。争取国家项目扶贫资金40万元。
3.2 生产发展
对水土流失重点地段实施封山育林和利用林场或当地资源发展种植业。对林场区内9条人畜饮水管道源头水土流失重点地段实施封山育林。其中封育1.73万hm2, 补植1.33万hm2。争取国家项目扶贫资金3 806万元。扩建苗圃3.33 hm2, 大力培育以青海云杉、红柳、沙棘为主的乡土树种;修建暖棚5座720 m2及相应渠系配套2.3 km和管护用房等, 争取国家项目扶贫资金100万元。实施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及培训, 引进沙地柏、银露梅育苗栽培技术、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素的推广应用和公益林建设动态检测实用技术的引进。争取国家项目扶贫资金40万元。
3.3 人员培训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与林政执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与防治技能、育苗技术等切实抓好专业技术队伍、经营管理队伍和实用技术队伍建设和培训, 不断提高人才素质, 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通过异地培训、交流培训、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培训等手段, 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 完成人员培训120人次, 人均3次。争取国家项目扶贫资金40万元。
3.4 棚户区改造
根据国家安居工程要求, 积极申请国家有关项目资金和相关优惠政策, 尽可能减轻职工负担, 组织完成区域内棚户区改造项目, 彻底改变职工住房难问题。新建住房12 000 m2, 解决120户职工的危房改善问题, 涉及人口389人。
4 保障措施
4.1 争取国家贫困林场扶贫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
林场成立以场长为组长、副场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扶贫资金做到专户存储, 专款专用, 严禁挤占和挪用, 在资金上实行报账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重点审计、督查[3]。档案管理是工程的管理核心, 在认真组织实施的同时, 分年度进行建档, 做到分而不乱、不散。
4.2 加大科学扶持力度, 提高职工素质
保证每年有科学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林政执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防治技能、育苗技术、开发林副产品技术的培训, 切实提高林业工作者的素质, 提高扑火的应战能力, 掌握林业发展状况[4]。
4.3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通过争取扶贫资金, 切实地改变国有林场的贫困状况, 发展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林业产业并存的新型林场。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措施, 解决林场职工工资过低、生活条件差的问题, 创造一个能让优秀人才充分施展才干和健康成长环境条件, 以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长期为林场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复明.青山十载扶贫路一枝一叶总关情——郴州市国有林场扶贫纪实[J].林业与生态, 2010 (10) :21.
[2]郭馥灵, 张兴民.对我省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的建议[J].陕西林业, 2009 (4) :24.
[3]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管理有新管理办法[J].浙江林业, 2005 (8) :18.
3.乡镇扶贫规划 篇三
调整和完善扶贫战略框架,制定更符合新时期农村实际的更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规划,是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保障。在巩固扶贫开发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扶贫开发规划,必须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以开发式扶贫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扶贫开发方针政策
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强化贫困识别机制,以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不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进程。扶贫开发规划在全面贯彻落实开发式扶贫方针上应做到“六个相结合”:
坚持政府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继续加大党委政府专项扶贫力度,不断增加财政扶贫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和会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一道各类行业扶贫,努力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加快发展步伐。
坚持群众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鼓励贫困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投资、投劳,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增长才干、自我发展;加大信贷、企业、外资投入力度,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合力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项目扶持与以人为本相结合。扶贫开发要通过资金的扶持和项目的建设这个载体来实现;同时,扶贫开发的工作对象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弱势群体,更需要以人为本,十分注重人力资源这一脱贫致富的根本。
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到户扶持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进村入户力度,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扶持相结合。既要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认真抓好各种类型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又要统筹兼顾,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区别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开发工作标准和扶持措施,在规划编制和资金、物资的投放上,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贫困的地区和最贫困的人口。
二、以促进发展为主题,力促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才能使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进步,彻底摆脱贫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促进发展,必须抓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个关键。扶贫开发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贫困地区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坚持以“整村推进”扶贫战略为主导,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技能,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促进发展,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扶贫开发必须在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和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不断满足贫困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在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和社会资源,继续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培育科学文明的乡风民俗,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促进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扶贫开发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的良性发展。坚持合理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并举的方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构筑绿色屏障,实现生产与生态相互益补、发展与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继续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扶持建设沼气池,继续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并配合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实现农村贫困地区长远发展。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相当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实施扶贫开发,就要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将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列入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以工代赈项目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为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先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实现农村贫困地区整体富裕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农村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农村公路建设是保障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对开发地区经济,活跃农村商品市场,沟通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村庄环境整治,要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为着力点,切实解决村庄存在的脏乱问题,不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提高广大农民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
基础设施建设,要十分重视文教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文教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是满足广大贫困群众文化卫生生活的需要,有效解决“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
四、以关注民生为根本,确保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难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就要以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民生。
关注民生,必须做到扶贫开发规划与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合拍。制定扶贫开发的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扶持贫困群众办好想办而又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力解决好与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密切相关的生产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把扶贫开发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关注民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让贫困群众直接受益。贫困群众不仅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更是扶贫开发项目的建设者。扶贫开发项目要充分尊重和体现贫困群众的意愿,能让群众参加建设的项目都要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要让贫困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直接受益。
关注民生,必须将扶贫开发触角延伸到贫困农户。扶贫开发是实实在在的为贫困群众谋取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应当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虑长远;更不能好大喜功,只讲“形象”,不求实效;实现扶贫开发解决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可以在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上下功夫,采取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和扶贫信贷资金相结合的方式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还可以在扶持贫困户子女教育方面做文章,资助贫困户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使贫困群众不仅可以全家脱贫致富,还可以稳定地脱贫致富,彻底告别贫困。
五、以发展产业为重点,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近年来,扶贫系统在产业扶贫方面有很好的探索,扶贫产业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规划应把发展产业作为重点,夯实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基础。
发展扶贫产业,要使传统产业扬优成势。在对传统产业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扬优除弊,选择技术优势大、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传统产业进行扶持,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使传统产业有新的发展,焕发新的光彩,发挥新的作用,成为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
发展扶贫产业,要使区域产业形成规模。发展扶贫产业突出区域性,实行连片开发,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还有利于降低扶持成本,增强扶持效果。产业扶贫的区域性,主要从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两方面来体现。一个产业可以在某个行政区域内发展,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从地理区域来说,一个产业可以在某一生产区域内发展,可以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扶贫产业的发展要考虑一个区域内的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选择适合该区域的产业来发展,使之形成优势,来带动行政区域产业的发展,来辐射带动贫困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发展扶贫产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发展扶贫产业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发动各个方面的力量,挖掘各种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才能使产业成气候、上规模、见效益。首先,各级政府要做发展扶贫产业的主导,统揽本地扶贫产业发展的全局,做好本地扶贫产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扶贫系统作为主管部门,要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建立专项资金,确保扶贫产业成为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摘除贫困帽子的有力举措;同时,要牵好头,积极指导组织扶贫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协调各有关部门资源,各个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还要充分调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产业建设,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为扶贫产业发展服务。
发展扶贫产业,还要注重引导带动。贫困群众由于在资金、技术、信息以及技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困难,都以传统种植业和传统的耕作为主,在发展产业方面显得先天不足,需要给予一定的示范带动和科学引导。一是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将原料基地建在农村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提供物资、技术等支持,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二是通过乡村行政组织力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乡村干部结合本地扶贫产业发展规划,走村人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扶持政策,讲解产业优势和预期效益,引导贫困群众从常规农业中解脱出来,投身于扶贫产业。三是通过村干部、致富能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扶持村干部、致富能人发展扶贫产业,通过他们的产业实践让贫困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同时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技术示范。
六、以提高素质为抓手,增强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后劲
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最大的致贫因素是教育水平低下、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劳动技能较差、思想观念不开阔,导致劳动效率差,外出务王处于劣势状态翼务工收入相对较低。素质的贫困是最顽固的贫困,增强农村贫困地区合贫困人口发展后劲,彻底解决问题,就要从提高贫困群众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着手,以“雨露计划”等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主体,大力推进智力扶贫,不仅可以提高其就业技能,提高其务工收入,还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在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
培训专业上突出“优”。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要使之在激烈的劳务竞争中有一定的竞争力,转移培训就要突出求精求优。一方面在培训专业的选择上要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尊重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意愿,选择一些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精、尖”的专业进行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好就业,就好业,就能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要确保培训质量,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协调沟通,增强培训基地的责任感,科学安排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扎扎实实进行教学,确保完成培训任务。
培训对象上以培训青年和新生劳动力为主。青年和新生劳动力是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有生力量,决定了农村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同时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又处在较少的家庭负担之中,比较能够全身心地学习。以青年和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既可以提高培训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农村贫困地区长远发展。
培训形式上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培训时间上以中长期培训为主。通过2—3年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育,能使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就业技能,获得中高级技术等级,真正拥有一技之长,能从事一定技能岗位,获得较高的劳务收入,还能稳定就业,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训模式上要突出实效原则。扶贫系统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已从单一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发展到劳动力转移培训、自主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并举的模式,培训也从数量的完成到技术含量提高过程的发展,培训模式的完善日益符合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就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实效的原则,以掌握一门就业技能为基本要求,把资助贫困地区贫困学生上大学中专院校作为“雨露计划”的培训内容,增加“雨露计划”培训的覆盖面和贫困群众的受益面,真正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受益一生,带动一方”的目标。
[作者简介]曹绍云,男,江西省吉安市扶贫办副调研员;胡桂永,男,吉安市扶贫干部。
4.乡镇精准扶贫计划 篇四
一、村情简况
xxxxxxx,地处xxx政府西部,东靠xxx村,西邻xxx村,南毗xxx,北与本乡xxx村、xxx村相接,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距县城90千米。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现有217户农户,农村总人口1200人,农村劳动力748人。201x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6198元。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海拔410米,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05公顷。耕地土壤类型为黄壤和壤土,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豆类等,经济作物以魔芋种植为主,养殖业以养牛、养猪、养鸡为主。全村通村通组公路硬化里程达9.24公里,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移动信号全覆盖,通电全覆盖,辖区内水电站1个,水管安装已部分到户,目前处于人畜饮水难问题。
二、贫困原因分析
1、低文化素质致贫。从村里处在贫困线以下的150多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结构来看,文盲和半文盲占5%,小学文化占60%,初中文化占24%,高中以上文化仅占6%。文化贫困导致人们思想安贫守旧,观念落后,一些贫困户生活标准低,有的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脱贫信心和勇气,有的两眼朝上,依靠国家救济,“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有的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2、自然因素致贫。该村地处大山深处,农民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部分村组不通水泥路,仅有一条土路与外界联通。稻田少,阳光不充足,很多“望天田”收成靠天。信息闭塞,人们寻找脱贫致富信息难,加上文化素质较差,不能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养业中获得的收入自然少。这是该村贫困的主要客观原因,也是贫困的普遍原因。
3、年老多病致贫。个别家庭成员年老体弱,或患大病,或患慢性病,或丧失劳动力,而亲戚儿女不能资助和赡养而导致贫穷。虽然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和民政救助环节了部分经济压力,但高额的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依然是此类家庭称重的负担。
4、劳力缺乏致贫。一方面现在年轻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386199部队”(指妇女、儿童、老年人),而外出打工有的却因种.种原因,并不能给家里寄多少钱,倒是错失了家里的“阳春”,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本身缺乏劳动力,家庭单靠传统的种植业为生,产出的农产品又无法外销,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5、其他原因致贫。如由于自身素质较低,致富本领不强,靠种几亩薄田、打小工养家糊口;天灾人祸使本来富裕的家庭被掏空家底而陷入困境等。
三、发展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和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确保xx村20xx至贫困人口得到全面消除,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素质技能和村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发展信心和幸福指数明显增强。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六年上台阶”的目标,20xx年规划起步实施,20xx年全面推进建设,201x年完善提高,到20,将孔雀村初步建成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四、项目建设规划
1、现代农业。养殖业。因地制宜,在大东充分发挥现有养殖大户示范引领作用,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大户为中心,依托农户养殖传统,辐射带动周围农户积极运用科学饲喂等技术科学养牛,养羊、养鸡,缩短养殖周期,加快育肥出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全村养殖业发展。到年,全村40户以上贫困户加入养殖专业合作社,人均收入提高元以上。
种植业。动员和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扩大魔芋、花生、黄豆、葵花、荞麦、芝麻、洋芋等种植规模,提高经济作物在农业增收中的主导地位。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到2020年人均达1000公斤。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在村小学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车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劳务产业。以有组织输转为主要方式,每年输转短、长期劳动力300(人次),帮助农民增收。
2、基础设施。道路建设。养护好全村通村水泥路面9.24公里,确保路面整洁,排水通畅,跨方及时清除,损毁路段迅速修复,延长通村路使用寿命。维修村委会至大东机耕路6公里,对21处管涵进行埋设,对6公里排水沟进行清理,对整段公路进行机械平整,对3处跨方进行清理,确保机耕路路面平整,涵洞及排水沟排水通畅,行人和一般小型运输车辆能顺利安全通过。修通光华二组机耕路,惠及近20户农户。更换村委会至xx索桥木板及安全防护设施。
人畜饮水。在xx、xxx、xxx、xx等几大片区根据实际,一年完成一处安全饮水工程,至20底基本解决90%的群众安全饮水难问题。
水利建设。维修、疏通一二组排水、灌溉渠,充分发挥其排洪、灌溉作用。
新农村建设。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实施,建设集中连片、整洁美观的住宅区,动员居住在高山、危旧房农户和有建房意愿的农户每年新建住房5户以上,至2020年,基本消除土坯房、危房,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并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化”并举的目标。
3、社会事业。前,新建村委会1栋,配齐基本办公设备和器材。在人口聚居区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将全村新增的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纳入五保户、低保户,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逐年提高救助标准,并对其承包地进行流转。重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督促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在校生巩固率达到100%,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积极协调电信等部门,以村部为中心继续扩大宽带覆盖区域,2020年底前为各组接入电信宽带,使村民能够利用网络的便捷条件,获取信息、学习交流、娱乐,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xx年底,确保电视户户通工程全覆盖。
4、扶贫搬迁。结合危房改造政策,继续鼓励和支持农户高搬低,做好涉及到地质灾害、高山居住搬迁户的后续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搬迁户配套项目设施,着力解决搬迁户人畜饮水困难和耕作路程较远的实际问题,尽量联系解决搬迁户就业难问题,让搬迁户、贫困户都有能就业的机会,让他们稳得住、有保障,能安心居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对象早日脱贫,同步推进。
5、村容村貌治理。至2020年前,村庄主要道路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五化”,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根据村民环境公约规定,继续实施“门前三包”制度,垃圾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公共区域有专人清扫和运输、处理村庄卫生。主要路道安装太阳能路灯。
6、贫困户脱贫。按照“一村一扶贫工作队、一户一帮扶责任人、一户一帮扶档案”、“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名干部帮扶,并建好档。对前期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建立精准扶贫对象管理档案,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建立贫困对象推出机制,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以户为单位,了解贫困户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算好时间帐、经济帐,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径,按照“一户一策”制定年度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针对贫困户实际,按照市场需要什么种(养)什么,什么赚钱种(养)什么的要求,尊重群众主体意愿,找准每户产业发展和增收路子,制定覆盖到户的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到2020年底,全面消除贫困。
五、保障措施
1、组织协调到位。积极争取各类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加强与项目涉及部门的对接协调,统筹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村两委是项目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协调处理好群众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2、综合帮扶措施到位。对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联系相关部门开展贴息贷款帮扶措施,对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人口,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边远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无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协调民政部门实施社会保障,充分发挥金融与市场的作用,引导扶贫资源、资金向贫困组、贫困户聚集。
3、筹措资金到位。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的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脱贫致富工作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精准扶贫工作。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建设活力。
4、项目监管到位。会同乡纪委、财经所监督项目的质量和资金的监管,坚持从设计、材料、施工等源头抓起,严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5、基层组织服务到位。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精准帮扶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组建设,让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发展生产、减贫摘帽的主力军,让基层组织建设在群众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让群众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脱贫致富。
5.乡镇扶贫工作总结 篇五
一、强化组织领导
2008年年初,我镇召开镇直各站所、村组干部全体会议,就县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贯彻,分解了本扶贫工作;并成立了以镇政府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镇直各站所所长、各村委会支书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扶贫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二、强化宣传
扶贫工作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为构建“和谐那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我镇在扶贫工作上大力宣传:要求各村把县相关文件精神贯彻到组,再落实到农户,做到家喻户晓,相互监督,大造扶贫工作声势;利用各种形式对外宣传我镇扶贫工作落实的情况,取得的成绩,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我镇扶贫工作。
三、强化落实
我镇在扶贫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的落实并完成了年初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认真上报各种资料表册。按主管部门要求,我镇认真上报各种资料表册。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好评。
6.乡镇扶贫工作总结 篇六
2010年,我乡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关心支持下,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工作部署规划,着力抓好疏勒河移民乡村整组推进、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贴息、农村危旧房改造、村组道路建设等工作,开发农村重点产业建设,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有力的推动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将一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扶贫资金投入创新高,今年以来共争取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23.9万元。二是移民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渠道、道路、畜牧、重点产业、扶贫安居房等项目的整组推进,农户的发展意识得到了增强,初步形成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优势互补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枸杞、设施养殖等种养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疏勒河项目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村组道路、渠道、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疏勒河移民乡村整组推进项目(总投资63.9万元)。2010年,XXX村被列为整村推进项目,计划实施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3.9万元,修建抗震安居住房63户;扶持45户贫困户修建集中连片暖棚圈舍45座。目前,已完成项目投资63.9万元,占计划任务数100%。其中:完成投资50.4万元,抗震安居房63户,占计划任务数100%;完成投资13.5万元,修建集中连片暖棚圈舍45座,占计划任务数100%。
(二)、移民乡村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60万元)。
移民乡村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60万元,计划实施项目为:衬砌渠道7.5公里;种植枸杞700亩;新修村组道路1.7公里。
目前,已完成项目投资160万元,占计划任务数100%。其中:完成投资120万元,衬砌渠道7.5公里,占计划任务数100%;完成投资8.5万元,铺筑村组道路1.7公里,占计划任务数100%;完成投资31.5万元,种植枸杞700亩,占计划任务数100%。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使项目村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2000余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移民群众的科技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基础得以培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稳步解决温饱的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贷扶贫在扶贫开中探索。积极争取小额贴息到户贷款指标10万元。资金惠及全乡X村,1632户。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特色,以亮点村为典范,种植业扶持重点为枸杞、甘草、红花、番茄种植;养殖业扶持重点为肉牛、肉羊育肥养殖。通过小额信贷示范项目扶持,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农户收入显著提高,农户对扶贫贴息到户贷款的服务反映比较好,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信贷意识不断增强。
(四)科技培训及劳务输出。紧紧围绕“培训是基础,输出是关键,服务是保障,致富是目的”的工作思路,以“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重点,采取政策激励、引导培训、协会组织、能人带动等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外输转。全乡累计完成甘草、枸杞、番茄、沼气、农机、养殖等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期,820人次。新增劳务输转基地1个,截至目前全乡共输出劳动力3224人次以上,其中团体输出务工人员882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1602万元。
三、扶贫开发措施及经验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到位。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专门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财税、农业、林业、水利、各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跟踪督促项目的实施,定期不定期召集成员单位对项目实施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争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具体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并将任务层层分解,纳入干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承诺,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以项目为主线,加大整合力度,整体推进建设。乡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总体目标,从扶贫开发项目上整合资源,根据项目整合要求,协调各部门项目资金参与项目建设,集中投入重点村建设,分别进行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整合、产业项目资金整合、危旧房改造资金整合、信贷扶贫项目资金整合,有效推动了全乡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改善农户居住条件、拓宽产业资金投入来源渠道等,使各项扶贫开发项目得到稳步推进。
(三)发挥群众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是主体的扶贫开发局面,使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项目中来。在工作开展中,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落实群众对扶贫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二是把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科学引导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把争取上级扶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三是处理好“扶贫”与“扶志”的关系,把市、县的支持、社会的帮扶,转化为内在动力,增强和提高“两西”及“疏勒河”项目移民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坚持优先扶持“一村一品”产业。今年我乡充分利用好小额信贷贴息资金,积极做好“1245”设施养殖、枸杞、甘草、红花、番茄产业实施,极大的满足了村民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重点
推行整村2—3年扶持发展,尽量做到扶持一个村、富裕一个村,在树立典型示范产业村的同时,带动了临近村组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加强扶贫项目及资金管理。我乡严格遵守财政扶贫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和报账制管理,加强项目审计监督和督促检查工作,管理逐步规范,资金到位率和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扶贫作用。扶贫项目竣工时,需各项目村提交管理制度备案,把管理制度列为验收条件之一。
四、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乡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扶贫开发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贫困面仍然较大。随着国家扶贫标准的不断提高,我乡绝对贫困和低收入贫困人口还会更多,扶贫任务更加艰巨。二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乡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7.乡镇总体规划与发展问题 篇七
1乡镇规划的必要性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变化和农村经济的逐步崛起, 乡镇建设的步伐在逐步地加快。长久以来, 乡镇的发展都会对国家整体产生深远的影响。乡镇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扮演着最基础的角色, 城市的发展绝对离不开乡镇, 乡镇为大型城市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生活必需品, 特别在食品和许多加工原料方面。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阔的疆域, 加之历史原因, 数量众多和分布弥散是乡镇的主要特点。乡镇的数量众多和其逐步加快的发展速度使其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攀升。我国属于农业大国, 加之我国还未全面转化成工业大国, 农业依旧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镇代表了我国经济的大部分实力。乡镇是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家园, 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乡镇环境是头等要务, 这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 更对建设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的经验表明, 合理地规划乡镇踏实稳步地建设乡镇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也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农民欢乐了, 这对我国各方面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2中心镇规划的标准和规划体系的探讨
2.1讲究因地制宜。乡镇建设不应千篇一律, 否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倘若照搬照抄, 一味地模仿其他乡镇的建设规划模式, 由于不同的硬件条件, 以同样的方式发展的两个地方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事是时常发生的。对于不同的乡镇情况和不同的居民生活条件, 当地的居民早已习以为常, 如果不顾人民的反对, 全面采取模板式的建设方式, 过于雷同的发展方式会制约总体的进步。在各乡镇的建设工作中, 如果能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把原本优良的建设方式保留下来, 发挥各地的不同的优势, 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 在当地原有的优良的建设基础之上, 抓住特色建设特色鲜明的乡镇是明智之选。这样做一来完成了乡镇建设的任务, 二来通过这次任务让人民明白政府为了使其安居乐业的良苦用心, 有利于于人民心中树立一个更加亲民的政府的形象。
2.2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之基本国策, 在乡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 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 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尊重农村的风俗习惯, 力求规划切合实际, 让农民能够接受。在建设工作之中, 切不能做违背农民意愿的事。对于和农民意愿相冲突的建设项目, 要绝对服从以人为本之原则, 绝不能强加命令于人民, 以自己职位之便和职位之威来强加项目或强拆强建是有背于乡镇建设的初衷的。不仅如此, 广大干部还应积极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做好统计工作, 找出突出问题, 以公正公平为原则合理地完成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广泛的乡镇建设工作之中深得民心。
2.3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乡镇建设固然重要, 在我国过去很多的建设工作之中, 环境这一块暴露出了巨大的问题, 有些地方直接是以未来换建设, 丝毫没有可取性。在对待保护好环境和资源和乡镇建设时,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发展生态建设和文明建设, 始终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土地、水等各类自然资源, 特别要注重保护耕地。在建设的同时, 还应在原来的基础之上重塑美好环境, 大力修复原本被破坏的环境, 改善乡镇生活质量, 还人民一个绿色家园。在国家大力发展科技的大背景之下, 在乡镇建设之中推行新技术, 特别是太阳能的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乡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规划编制的模式和深度不够。在大多数的乡镇, 干部的工作能力有限, 特别是对于乡镇建设规划这种工作的认识严重的不足, 有很多乡镇对于乡镇建设的规划难以取得成效, 是已经过时的规划编制, 这已经不再适合当地乡镇的发展, 干部们需要重新制定方案。但问题又来了, 对于有规划编制能力的干部人数来说, 很多地方都小于或等于三人, 这极大的制约了规划工作的进行。更有一些乡镇, 根本就没有把其编制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这无疑绝了乡镇建设工作的路。对于许多规划上没有问题的乡镇来说, 仍然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和资金被挪用的问题。加之编制乡镇规划收费少, 没有结合或与现状调查结合较少, 过于模仿其他的成功案例, 造成建设工作很难有效地进行。
3.2总体规划缺乏城乡统筹。在许多的建设工作中, 很多的乡镇缺乏城乡统筹观念, 这也是乡镇建设工作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建设工作之中, 要全面发挥中心城镇对下辖乡镇的带头作用。由于环境条件相近, 下辖乡镇完全可以学习中心镇的建设方法和发展模式。中心城镇接受着更大规模城市的影响, 许多发展方式都受益于城市发展的宝贵经验。这样就很好地连接了城和乡, 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3.3缺乏区域动态观念。长久以来, 乡村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一块儿发展的, 乡村周围的城镇环境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乡村本身的发展,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小城镇联结着城市和农村, 是周围一定范围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通过发展小城镇, 可以带动和促进周遍农村的发展。所以说, 在建设乡村的同时, 要适当考虑乡村所在的地方, 并对当地的城市的发展模式加以了解, 寻找到合适的规划方案。
3.4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乡镇建设不需要建设出一批批的单元楼, 而要讲究突出当地特色, 建设出优美并符合当地特色的乡镇。这正是某些建设项目所缺少的。在很多的建设情况之中, 建设部门过于在意完成任务而采取最简单的建房规划模式, 这种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制约了当地建筑方面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发展, 这是一种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模式。地方官员应起带头作用, 大力倡导传统和建设相依相存的建设计划, 把传统的优势发挥出来, 建设当地特有的新型乡村。在农村, 一提起建房, 大多数人就想到了方方正正的小洋楼, 这种建设方式在农村建设之中绝对不下七成。这种建设, 只是解决了最简单的住房问题, 与保持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这一方面, 还远远地不达标。不仅建设风格应该突出地方特色, 就连建设方法也要渗入特色元素, 这会给工作减轻麻烦, 减少工时和投入资金,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由上文可见, 乡镇建设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关系到人员土地资金等多方面的事宜。要合理并超出预期地完成乡镇建设工作,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既要遵从国家大致发展纲领, 又要保持当地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在充沛的资金支持和合理的人员调配下, 遵循正确的乡镇建设规划, 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系关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宏伟目标, 不仅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更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摘要:本文从国内乡镇的发展和规划来看, 都是沿着国家的主要公路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但是在发展迅速的时代, 这种建设会对乡镇的交通、环境、行动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限制乡镇的快速发展。从深化改革之后, 现在乡镇处于经济增长的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所以目前对乡镇的发展规划是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强镇富民为首要任务, 以打造新型特色城郊镇为目标,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乡镇,总体规划,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华.现行乡镇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30) :10735-10742.
8.乡镇扶贫规划 篇八
——汶川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汶川地震三周年,怀念那些逝去的人们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们,这三年来活着的人们做了什么。
在彭州市白鹿镇、在广元县青川镇,最有特色的民居,最安全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都在告诉我们,这里已经焕然一新。
不止是物质家园的重建,还有精神家园的重构。无论是九零后姑娘橙子,还是更多摄影师纪录下来的笑容,都在平静中蕴育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那是坚韧、忍耐、乐观、刚强不屈的精神所在。
白鹿镇一村民集中居住点,村民们在白墙上画满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机器猫、粉色的小鹿、蓝色的小熊⋯⋯充满童话色彩。而另一集中居住小区,外貌却更像欧洲小镇。在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成都市建立和实施了乡村规划师制度,这里演绎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真实的历史
新人们身着白纱,身后的百年教堂四分五裂。笑容在瞬间凝固在脸上。
摄影师抓拍到的这个“5·12”地震中的时刻,令四川之外的更多中国人知道了白鹿镇这个地方。三年后,这个小镇有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风景。
震前,白鹿镇拥有历史悠久的法国风情上书院和古朴的川西民居,地震把一切摧毁后,百废待兴。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9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征集乡村规划师,为全市所有196个乡镇配备共计150名乡村规划师。重要乡镇“一镇一师”,一般乡镇按片区配备。按照设定,成都市将实现乡村规划师全域满覆盖。
白鹿镇,只是其中一个乡镇之一。
“种玫瑰”还是“种韭菜”?
乡村规划师走进乡村的过程,演绎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真实的历史。
在一个村子,村民们希望把房子修在路边,但居住区紧挨高速路会留下诸多隐患,对村民身体也不好。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意愿后,规划师们在露天召开了村民大会,拿着大喇叭向村民宣讲,苦口婆心讲道理。
技术方面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比如起初的乡村规划基本照搬城市规划,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完全不同,城市有很多公共活动空间,但传统农村的公共配套是缺失的。如果把农村规划成城市的样子,是不合理的。即使把城市最好的房子建给农民住,农民还是会很不适应。
四川三众建筑设有限公司规划师肖玺和董玉林在多地调研后得出结论:村民不喜欢楼房,村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喜欢大空地,大的储藏间,而不是城里人习惯的洁净分区,所以在微观规划中要改变户型平面设计;另外,村民希望公共活动空间能够尽量与生产结合起来。
比如,规划师们曾经在第一批的部分安置房的房前屋后种上了观赏用的绿草和玫瑰,而村民们对这种“中看不中用”的城市景观并不买账。
规划图上的绿草和玫瑰在一周后被连根拔起,种上了韭菜。
与村民之间出现的审美冲突,在经过一番辩驳后,最终会找到一些解决办法。规划师们在第一批安置房的外观设计中使用的是淡雅的色彩,以黑白灰为主比如雅灰;而村民在灾后喜欢大红大绿,明亮的颜色让他们觉得心情比较好。所以,白鹿镇的一处村民集中居住小区,村民们在白墙上画满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机器猫、粉色的小鹿、蓝色的小熊……从外表看有点像城市幼儿园。但在另一集中居住小区,外貌更像欧洲小镇。
董玉林看到这些“作品”,无奈中也挺高兴。“至少农民也开始懂规划和设计了,这是他们自己思考后所作出的决定。”
乡村规划师们“下乡”上岗
“一个农户都不好说服,何况是一座县城?!”肖玺和董玉林常常感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障碍,主要是非技术因素造成的。
村民、企业甚至政府等各方观点如何平衡,在具体规划的时候,都必须纳入考虑范围,这也是规划师们要面对的现实。
一方面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需与当地领导积极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因为一些村级公共设施的修建,规划方案最终取决于村民们的意见。规划师有充分建议权,但村民议事会才是最高决策机构。
规划师刚刚进驻村里的时候,村民们开始都会产生本能的抵触和怀疑,所以规划师反复向村民强调自己的第三方身份。
有时候,规划师如何行使建议权,需讲究一些技巧。去年一个村子因面临地质灾害风险,计划搬迁。在征求民意阶段,全村500户村民里只有100户愿意按照规划图的计划搬迁。当时形势急迫,就先把这100户搬到了第一批灾民安置点。剩下的400户怎么办?
讲大道理,村民可能听不懂。遇到这种情况,肖玺和董玉林就用传统的规划理念给他们沟通。比如给他们讲风水。“你原来的房子确实是上风上水,但在我们的整体规划里,要在你房子前面修一片房子,这样你的风水就被破了。”肖玺说这种方法更容易获得村民理解。
“乡村规划师既是城乡统筹发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先进理念的宣传员,又是乡镇规划建设实物决策的参与者,更是乡镇规划编制的技术把关人。”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说。
根据《成都市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规划师们的工作成效应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四性”原则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九化理念”,并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塑造乡村特色。
张樵说,实践中,成都要求农村住房重建要兼顾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统筹安排生产生活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和民俗文化,在建筑形态、环境等方面塑造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形成“村落有不同,院落有差异,单体有个性”的多样化乡村形态。体现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相融与延续,既要 “显山亮水”,保护自然生态和林盘资源,又要延续历史文脉,注重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相融性。
在探索阶段,目前的乡村规划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机构志愿者,如三众公司,是成都市政府指定的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机构;二是通过社会招聘的全职规划师,政府提供事业编制和年薪十万元的薪资,规划师全职进行乡村规划工作;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社会志愿者,原则上无偿为政府提供服务,政府提供津贴补助。
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启动以后,第二批65名、第三批91名乡村规划师派驻工作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10月底前完成。
尽管乡村规划师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细节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成都对于规划师们的工作成绩仍然提出了“严格要求”,每年度还将进行业务考核:其中年度考核优秀和合格者,将获得业绩奖金2万元人民币,优秀者还将被推荐为成都市优秀乡村规划师;而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则不发放业绩奖金,甚至被予以辞退或免职。
于是突破与创新,成为了乡村规划师工作内容的关键词。建筑布局怎样既节约土地又错落有致,建筑风格怎样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建筑色彩怎样既有特色又适应当地气候,户型设计怎样既满足生产要求又满足生活要求,道路设计怎样经济适用、一二三产业怎样互动发展……广阔的规划空间为乡村规划师们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与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起分享他们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的理解,聆听国内权威专家讲解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和城乡统筹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实地考察、参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优秀案例和灾后重建乡镇……首次集体亮相的50位成都乡村规划师进行了集中培训。为帮助规划师们尽快熟悉乡情镇情,同时也提高基层干部对乡村规划的认识,14个对口接收派驻的镇(乡)党委书记与规划师们一起参加了培训。
“开展培训就是要通过理论政策学习和实践观摩让大家统一认识,正确理解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理念,以更好立足当地实际开展工作。”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透露,“让乡村规划师从示范线着手规划,来实现田园城市的理念和做法,乡镇和规划师的配对工作,将从这里开始。”
田园城市的规划与现实
规划师们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处处可见:原来每家每户散养牲畜的习惯已经改变了——养猪场现在集中在村民居住区的下风向;村里的小路都不用水泥,而是采用当地碎石,就地取材,节省成本,尽量用当地材料和人工,这样造价都落入当地人口袋,肥水不流外人田。
当然,有时候,乡村规划师们在面对乡村实际情况时,最理想的规划方案,如何与当地实际很好融合,仍是一种考验。
“灾后重建让大家深深体会到了规划的重要性。乡镇干部虽然工作有经验、有激情,但没有专业的规划知识,还不太适应成都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彭州市白鹿镇党委书记高天成对《小康》记者说,乡村规划师的到来正好解决了乡镇领导干部不懂规划、规划滞后的难题。
乡镇政府和规划师的具体对接,貌似容易,但灾后重建三年来,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磨合过程。
作为国内首批乡村规划师,肖玺在一年多的工作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最终建成的全过程。
肖玺为记者举例说,在整体规划蓝图确定后,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规划师们希望设计出最美的建筑,居民居住小区、厂房应该在空间上实现最科学的布局。但理想的方案和乡村实际如何结合,受多个环节影响。
比如,在一个村庄修建一栋公共建筑时。规划师提出使用一种比较坚固耐久的材料,但村民议事会研究后认为,考虑到经济实力,建议使用质量合格但并非最好的材料。面对图纸与现实的落差,规划师是选择微调方案还是坚持理想化的蓝图?肖玺慢慢学会了在这二者中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折中点。
在一些项目实施中,到底谁说了算?
“在理论上,我们有审核权、建议权、决定权;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尽量在尊重镇上领导的前提下,找到空间,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沟通。”肖玺说,在乡村规划师制度实施之初,有些基层官员对这些规划师们没有足够重视,“现在我们至少有一点点话语权了,由单向指令转为双方有一些互动了。现在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有需要提高之处。他们应该明确:规划是法律,不是图纸。而让这种观念真正落地,还任重道远。”
150名乡村规划师的工作在两年后完成,他们的“田园理想”在与当地居民融合的过程中,会渐渐显现其带来的影响。“当前成都统筹城乡规划已走在全国前列,做了大量的探索,为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兵弟看来,乡村规划师制度能解决农村发展中规划短缺、规划管理人员不足甚至有些规划失位的问题。
9.乡镇扶贫工作总结 篇九
一、工作总结
(一)省级重点村工程建设
按照省、市、县下达的马过河镇XX年省级重点村建设项目的任务指标,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组织实施。下龙井村全村总人口73户317人,耕地面积1563亩,人均有粮470公斤。具体建设项目包括:投资16.3万元硬化村庄道路5条2850平方米; 投资9.3万元新建蓄水池1个60立方米,铺设管道3.1公里;投资0.8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地20亩;种植经济林果核桃255亩,改良基本农田地25亩;投资0.3万元建标志碑1座。该项目总投资26.7万元,其中省级扶贫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11.7万元(含群众投工投劳)。目前该工程已全部建设完工,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竣工验收。
(二)贫困人口反贫率控制工作
加强领导,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贫困人口反贫率。一是:通过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不断促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产业扶贫工程,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大培训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逐步提高农民工素质,加大农村人口的转移力度,实现转移脱贫。严格控制因自然灾害、因上学、因病残而反贫的比例,马过河镇XX年贫困人口反贫率为3.5%。
二、农村致贫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致贫。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家庭主要劳力文化程度越低,家庭人均收入越少,越贫困。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二)缺耕地致贫。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单一的种植业,由于耕地少、技术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不能适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三)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致贫。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村专业协会数量少,涉及领域不广,带动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能力弱;投入到农业实用技术上的培训费十分有限,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实用技术,农民增收十分困难。
(四)自然灾害致贫。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
【乡镇扶贫规划】推荐阅读:
扶贫工作汇报乡镇07-24
乡镇旅游扶贫汇报材料10-27
乡镇年扶贫工作总结09-02
乡镇产业扶贫工作亮点10-01
乡镇妇幼扶贫工作总结10-26
乡镇干部扶贫工作总结10-28
乡镇扶贫办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07-13
贫困村精准扶贫规划11-06
三溪村2015-2019年精准扶贫规划10-07
英德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