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读后感

2025-01-26

《辛弃疾》读后感(精选4篇)

1.《辛弃疾》读后感 篇一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上元,又称元宵节,这夜称元夕。放灯观灯是上元盛事,故又称“灯节”。唐宋时期上元灯节已十分可观,唐时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故唐诗中写“火树银花”境况者甚多。宋时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晚,共放灯五日。花灯的品种达几十种。

此首词中的“玉壶”就是用白玉制作的灯,“鱼龙”指的是鱼形、龙形的彩灯。“花千树”形容花灯繁多,像千树开花。放烟花是元宵节另一道风景线,“星如雨”即烟火纷飞,洒落如雨。元宵之夜,称“闹元宵”,则热烈的气氛浓。上到至尊皇帝及宫妃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观灯欢乐。古代女子平时不能随便出门,但元夕夜可以观灯,词中“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当时女子在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特指盛装的女子。宋时许多大臣不愿意夫人元宵观灯,恐人众杂乱,有不测之虞,但无能阻止。

词的大意是:元宵之夜,彩灯齐放,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璀璨的焰火,又像漫天吹落的点点星雨。骏马雕车来往穿梭,脂粉馨香洒满街巷。丝竹管乐齐奏,白玉彩灯旋转,光耀夺目;鱼灯龙灯舞动,彻夜欢腾。盛装的赏灯女子,说说笑笑飘然而过,留下一丝淡淡的幽香。我找啊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遍,也没能看到她的身影。猛然一回头,却见她正站在灯火暗淡稀疏的角落,默然无语。

这首元夕之作,写佳节良宵一次短暂的追求遇合,但却不是单纯的爱情词。其上片赋色瑰丽,极度夸张灯月交辉、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这是陪衬笔墨,只是为了引出词的主旨;下片写在暗香浮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合中,始终寻不到伊人。寻觅之苦,那种执着、那种急切,以及久觅不见的失望之情,都浓缩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一句。然而笔锋陡然一转,创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境界,偶一回头,却在灯火冷落处惊喜地发现了“那人”的身影。她不在灿烂辉煌的华灯之下,不在热闹的人流中,一人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隔绝繁华的灯火阑珊的角落,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寂寞,孤芳高洁。她,就是词人苦苦寻觅的“意中人”。

辛弃疾是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猛士,但英雄不遇,壮志未酬。他的词以豪放雄浑著称,但纤绵婉约之作也值得称道。这首词即是代表作之一,历来受到好评。他的生命始终盘旋着一种进取与压抑、追求与愤慨的深刻矛盾,呈现出生命的崇高力量和无言的悲剧美。

这首词的好处,在于写出了一个人由寻觅、追求,到终于发现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境界。词人苦苦寻觅、执着追求的“那人”,其实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人格品质的形象化体现,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所表达的就是作者本人的志向和人格。梁启超评价他“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的另一个好处,也在于告诉我们在学习、探求科学奥秘、做学问上,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青玉案

★ 辛弃疾 青玉案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 《青玉案》语录

★ 苏轼《青玉案》原文及赏析

★ 辛弃疾——《水调歌头》

2.辛弃疾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

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几十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图,故本词不

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的简介+作者简介)

(一)、词的简介: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根据老师所着重点出的重点字词,结合书本下端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予以领会。

3、教师解释词文文意。

四、词文赏析(小组讨论,发言,老师总结)

教师讲解的赏析------详见课件PPT

五、总结。

归结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3.辛弃疾风格 篇三

阴阳刚柔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易经》上说,天之气属阳,地之气属阴,天地交感,万物就变化发展,也就吉利。古人在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同时,也把日月、火水、昼夜、寒暑、男女统统归于阴阳两大类型,进而形成“观物取象”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被广泛用来品评文艺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举诗的九品之后,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优游不迫,一是沉着痛快。所谓优游不迫,即阴柔之美;而沉着痛快,指的则是阳刚之美。司空图《诗品》列二十四品,其中雄浑、劲健、豪放可为阳刚一类美,含蓄、纤靡、曲婉则为阴柔一类美。

辛弃疾的风格辛弃疾的风格词作为一种诗体,一直被视为“艳科”“诗余”,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伤春伤别,艺术风格虽然多样化,但基本上以婉约为宗,故多属于阴柔之美。例如,晏殊词的温润秀洁,欧阳修词的疏隽深婉,秦观词的凄清含蓄,李清照词的轻灵清婉,周邦彦词的缜密典丽,吴文英词的绵丽幽邃等,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质。

当然,说词多阴柔之美,是就主体风格而言。讨论阳刚和阴柔之美,不仅重在二者的区分,也应看到二者的统一。中国美学常常将二者相联系。无论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都不破坏和谐之美。刘熙载说:“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风骨”实际上是贯穿在阳刚与阴柔之中的。对于多数作家来说,刚与柔之间不仅可以并存,而且可以转化和交融。所谓“刚柔交融”和“摧刚为柔”,即指此二点而言。

在宋词中,“刚柔交融”的作品大多出自于苏、辛豪放派之手。例如,苏轼的豪放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有“柔”的一面。此词写于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借怀古来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怀抱。意境之高阔,气象之恢宏,可谓前无古人。但是,词人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景中,插入“小乔初嫁了”的温情柔笔,令后人感叹“刚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谓“摧刚为柔”,指的是那些外柔内刚的作品。辛弃疾的《摸鱼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时年辛弃疾四十岁,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暮春之际,辛弃疾奉调湖南,仍然担任转运副使,在同僚为之饯别的筵席上,辛弃疾写下这首词。词中全用比兴寄托的方法,风格凄婉含蓄,但所蕴含着的感情是很强烈的.。梁启超说此词“回肠荡气”“雄豪之气”而又有“花间莺语”,刚与柔结合得很好。当代词学家夏承焘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对这首词的评语,指的也是这种绵里藏针的艺术风格。

再如陆游和岳飞的词,各举一首:“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前者于委婉凄清之中暗藏倔强刚劲之气,后者把“怒发冲冠”的激烈壮怀化为弦断无知音的幽怨,写得都很出色,不失为“摧刚为柔”的好词,值得细细品味。

辛弃疾的写作特色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系磬门前,荷蕢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追赠少师,谥忠敏。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辛弃疾的诗词

2.辛弃疾诗词经典

3.辛弃疾 汉宫春·立春日赏析

4.苏轼与辛弃疾的词

5.辛弃疾豪放词代表作

6.辛弃疾的风格

7.辛弃疾词全集

8.南乡子 辛弃疾

9.辛弃疾 青玉案

4.辛弃疾名言 篇四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心有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4、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7、没有比人们之间的善良关系更重要和更美好的了,无论是火车上与人结伴同行,还是与家人或同事相处,都是如此

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9、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神甚放,行则眠,鸿告鸟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11、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12、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1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16、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1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8、一丘一壑也风流

19、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0、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21、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22、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23、知我者,二三子。

2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5、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2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27、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8、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0、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3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3、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4、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6、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37、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38、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9、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40、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4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2、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3、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44、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45、手拈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46、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47、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48、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49、衰草残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50、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51、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52、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53、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54、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55、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56、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57、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58、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59、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栊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60、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61、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但金杯的砾银台润。愁[歹带]酒,又独醒。

62、灵均千古怀沙恨。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

63、娇黄成晕。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待和泪,收残粉。

64、云卧衣裳冷。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

65、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66、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67、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钓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68、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69、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70、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71、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72、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73、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74、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75、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7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7、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78、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79、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80、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81、岁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8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8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84、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85、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86、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歹带]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87、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88、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89、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90、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91、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92、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93、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94、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95、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96、定**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谩道不如归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离魂。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点万红巾。莫问兴亡今几主。听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97、南乡子舟中记梦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南乡子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遍去[口茶]。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98、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99、生查子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浣溪纱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100、生查子游雨岩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生查子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101、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谁共春光管日华,朱朱粉粉野蒿花。闲愁投老无多子,酒病而今较减些。山远近,路横斜,正无聊处管弦哗。去年醉处犹能记,细数溪边第几家。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炉烬冷,鼎香氛,酒寒谁遣为重温?何人柳外横斜笛?客耳那堪不忍闻!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情知归未转愁多。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恼乱他?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102、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按何弈危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103、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鹯[衤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04、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东坡引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重帘下遍阑干曲。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鳃褪红玉。花时爱与愁相续。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

10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06、露天晓角旅兴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卜算子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107、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108、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09、定**送卢提刑,约上元重来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110、定**暮春漫兴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111、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112、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113、鹊桥仙山行书所见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114、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15、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16、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17、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118、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119、鹧鸪天戏题村舍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120、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21、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122、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123、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124、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125、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126、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127、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128、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129、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丫个样桥。

130、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131、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132、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133、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134、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135、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136、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137、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138、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13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40、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141、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142、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

143、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144、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145、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146、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千里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147、闻道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148、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

149、照影溪梅,怅绝代、幽人独立。

150、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151、琴里新声风响珮,笔端醉墨鸦栖壁。

152、快晚风吹赠,满怀空碧。

153、怕他年、重到路应迷,桃源客。

154、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

155、昼永暖翻红杏雨,风晴扶起垂杨力。

156、便恁归来能几许,风流已自非畴昔。

157、凭画栏、一线数飞鸿,沈空碧。

158、还记取、明朝应恨,今宵轻别。

上一篇:开展纪念五四活动下一篇:六年级音乐上册 小步舞曲 1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