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2024-09-26

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15篇)

1.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一

某市社科院(市社科联)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十四五”攻坚之年,我们将迎来建党XX周年。某市社科院(市社科联)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为主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化实施新型智库深耕工程、社科普及培基工程、文化研究铸魂工程、社联建设聚力工程、机关建设凝心工程,扎实推进“社科强市”建设,努力为某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深化新型智库深耕工程,下实功、谋实效

1.做精领导点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决策最需要、领导最关心、发展最前沿、现实最紧迫”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对接联系,以项目化方式集中攻关领导点题项目,形成一批有一定创新性和较强操作性的资政报告,为市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责任部门:各研究所)

2.做实专题研究。积极转化研究思路,强化战略性、前沿性、系统性研究,围绕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十四五”开篇布局与“2035”远景目标,紧扣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难点与痛点问题,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系统观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建设”“文化基因溯源与解码”“社团组织党建”等重大课题研究,优化提升《某发展蓝皮书》编撰质量。做好《建党百年·某百人百事》的出版与首发工作,开展庆祝建党百年专项规划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加强与区县(市)、重点开发区的联系对接,深入开展“三服务”,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责任部门:各研究所)

3.做强平台培育。加强对社科研究基地的实地调研、选题指导与日常联系,认真谋划、有序推进第五轮社科研究基地的三年期研究课题,策划组织基地沙龙、基地培训班,推动基地规范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在系统评估第五批“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成效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培育工作,注重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与人才团队打造。(牵头领导:E明荣;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责任部门:各研究所)

4.做好科研管理。强化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领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科研项目的全周期动态管理,强化中期检查、确保学术规范,强化绩效管理,提升科研管理的规范化、数字化和科学化水平。开展某市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牵头领导:E明荣;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配合部门:办公室、各研究所)

5.做优学术交流。聚焦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支持区县(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第五轮社科研究基地和社科学术团体,举办有档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活动。办好第八届社科界学术大会,不断提升学术质量,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同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管控,确保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牵头领导:D焕清;责任部门:学会处)

(二)深化社科普及培基工程,用实劲、重实惠

6.创新普及方式。进一步探索社科普及月活动新模式,让群众得实惠,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充分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平安某”“法治某”等创建工作,探索常态化模式,通过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史、新中国史等主题宣讲和社科普及。组织开展全市社科普及十大创新项目评选,强化对优秀社科普及活动的支持。(牵头领导:D焕清;责任部门:学会处)

7.拓展普及渠道。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宣传,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牢牢抓住移动端,做好“甬派”等融媒体平台的科普栏目,提高社科知识的传播度和覆盖面,重点关注“新某人”“某新人”两大群体。积极推进“浙东哲学小村”二期建设,做好结合文章,注重提质赋能,扩大项目的受益面、认可度和影响力。制定《社科讲坛授课点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新一轮社科讲坛授课点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强化绩效评估。(牵头领导:D焕清;责任部门:学会处)

8.优化普及内容。继续做好“某记忆”“我爱社科”等社科普及专栏,优化对社科普及读本的创作研究,探索口袋书、短视频等新型社科普及形式,结合庆祝建党XX周年、纪念建城1200周年,强化对某文化研究工程系列成果及《建党百年·某百人百事》等重点项目的立体化推广。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定期实施社科讲坛讲题菜单、讲师队伍的优化更新工作,做好“社科云讲坛”提质扩容工作。(牵头领导:D焕清;责任部门:学会处;配合部门:科研管理处)

(三)深化文化研究铸魂工程,做实事、求实绩

9.优化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和总结谋划,紧紧围绕“古、今、人、文”方向,重点挖掘和弘扬浙东文化、大运河文化、阳明文化、“甬商”文化等某地域特色文化,探索构建“甬学”学术谱系,推动“某帮”

研究数字化,力争形成某文化研究的特色品牌。积极参与《四明文库》编撰出版工作。(牵头领导:E明荣;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配合部门:文化研究所)

10.有序推进特色文化宣传。发挥ZJ

万里学院、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王阳明文化研究基地等阳明文化研究矩阵的作用,继续支持某(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策划实施“甬上浙东学人足迹”“甬城流淌大运河”手绘地图项目,谋划组织“某文化研究老专家口述史”研究,举办“‘某帮’研究历史与发展”“甬学与东亚文明”等研讨会,彰显“学术某”魅力。联合甬绍两地文化研究专家,举办“甬绍对话:浙东文化专家座谈会”,推动浙东文化研究纵深发展,彰显浙东文化的当代价值。(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牵头部门:科研管理处;配合部门:文化研究所)

11.组织纪念某建城1200周年系列活动。推进实施“某方言保护”项目,做好《某E谣寻声》的录制与出版工作,有序推进《阿拉某话》语音化项目,努力留存乡音、留住乡愁。开展“当代某人说某城千年往事”口述史研究,组织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参与者等相关当事人,述说某城市变迁。举办“某建城1200周年”系列讲座,精选若干选题,安排某社科讲师团成员赴基层宣讲,择优上线“社科云讲坛”,提升基层群众参与

某高质量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牵头领导:D焕清、E明荣;责任部门:学会处、科研处)

(四)深化社联建设聚力工程,察实情、倾实意

12.扎实推进社联换届。全员动员,全力做好市社科联换届工作,组织召开市社科联第八次代表大会,总结过去五年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就,谋划今后五年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推动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各处(室、所))

13.有序推动社团建设。修订《某市社科联社团管理办法》,强化社团管理;研究制定《某市社科联直属社团党建工作实施意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社团党组织;发挥党建研究所专业优势,开展社团组织基层党建工作专题研究;加强直属社团工作指导,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党建工作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牵头领导:D焕清、G建国;责任部门:学会处;配合部门:党建研究所)

14.广泛开展调研指导。坚持领导干部调研工作制度,带头转变作风,坚持常态化走访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努力实现区县(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和直属学会调研全覆盖。适时举办区县(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工作座谈会,常态化参加社科团体和学会协会的工作会议和学术活动,强化业务指导和阵地管控。(牵

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各处(室、所))

15.切实加强沟通协调。有效增强“三服务”意识,建立完善浙东文化研究老专家群、某资政研究专家群等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强化对新一轮社科研究基地的调研指导,主动对接、热情服务,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实现经常性沟通联系。(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各处(室、所))

(五)深化机关建设凝心工程,出实招、促实干

16.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充分运用巡察成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按照《院(联)机关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相关要求,落实党组书记、党组成员、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每位党员的清单化履职,探索建立党建工作标准体系。一以贯之培育“社科领雁工程”党建品牌,促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共同谋划、同步推进、融合发展。以党建带群建,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群团活动,努力营造凝心聚力添活力的工作氛围。(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机关党总支、各处(室、所))

17.增强学习教育实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ZJ

重要讲话精神,并按照《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党员干部学习网

等平台作用,厘清中心组学习、周二夜学、支部学习、全体干部学习等形式之间的关系并有效统筹,实现分类分层分时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提升干部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与执行力。(牵头领导:AA、D焕清、E明荣、G建国;责任部门:机关党总支、各处(室、所))

18.培养一专多能干部。探索优化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AB岗机制,培育多种岗位素养,优化重大课题“项目制”运行机制,明确“项目制”的适用范围、人员组成与绩效分解,完善科研人员的多元培养和成长机制,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承担重大资政研究任务的梯度型、复合型、实干型研究团队。(牵头领导:D焕清、E明荣;牵头部门:科研处;配合部门:办公室)

19.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强化重要内容的宣传解读,努力消除理解偏差,提升制度规范的知晓度与执行率。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阶段性分析,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绩效。配合做好全市“大OA系统”的调试、运行与维护,进一步提高办公办会办事的规范化、无纸化、网络化水平。实施档案管理专项行动,强化课题管理、成果刊发、著作出版、活动组织、调研开展等归档工作,开展档案电子化建设。(牵头领导:D焕清;牵头部门:办公室;配合部门:其他处所)

2.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二

一、严格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加强立法研究, 推动兽医法律法规制订与完善工作。全面履行法定职责, 加快推进兽医综合执法。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 加强行政执法资格考核管理, 有序开展官方兽医资格复核。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防止有案不移、以罚代刑问题发生。贯彻落实《农业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办法》, 在职责权限范围内主动公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推行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 严格跨省调运动物检疫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严厉打击出售、贩卖病死畜禽, 转让、伪造或者变造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畜禽标识, 私屠滥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 以及制售假劣兽药、违规使用标签说明书, 未经批准采集重大动物疫病病料、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等违法行为。

二、加强兽医体系能力建设

(一) 推进信息化建设

实施《兽医卫生信息化技术规范代码规范 (试行) 》等4个技术规范 (农办医〔2014〕61号) 。推动建立兽医卫生信息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 促进各环节监管信息互联互通, 提高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用生物制品监管、畜禽屠宰行业管理、执业兽医考试和兽医队伍管理等领域和环节的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评估能力, 逐步形成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追溯监管信息体系。

(二) 完善实验室网络体系

结合本地区实际, 加大区域内各级兽医实验室建设力度, 提升软硬件水平。集成、整合、优化兽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资源, 完善国家参考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大专院校以及大中型企业兽医实验室网络体系, 推动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兽医科研、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网络。

(三) 加强兽医队伍管理

加强官方兽医培训, 强化乡村兽医登记、培训和从业管理, 做好2015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动物诊疗机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方面资源, 推动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兽医服务体系。

(四) 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加强区域化管理, 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探索实施风险管理措施, 严格限制活体动物从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移动, 防止动物疫情传播扩散。

三、强化动物疫病防治

(一) 加大优先防治病种防控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 》。实施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科学开展病原学监测, 严格疫情报告和举报核查, 全面掌握辖区内重点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加快推进马鼻疽马传贫消灭工作。大力强化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优先病种防治, 继续开展动物疫病强制免疫, 切实做好免疫效果评价。继续推动种源正向监测净化。统筹做好生猪腹泻等常见多发病防控。

(二) 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

按照人畜同步、分类指导的原则, 做好布病防控工作。开展《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4-2015年) 》《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 (2010-2015年) 》终期评估, 推进血吸虫病、包虫病达标验收工作, 切实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指导做好奶牛结核病监测净化工作。

(三) 防范外来动物疫病

健全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非洲猪瘟、疯牛病等外来动物疫病风险监测预警, 做好技术储备, 推进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 促进外来动物疫病防控关口外移。

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 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机制建设。制定实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细则, 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宣传月活动, 严格按照标准申报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经费。

五、促进畜禽屠宰行业发展

(一) 推进市县两级屠宰监管职责调整

积极与机构编制等部门沟通协调, 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职责调整, 注重职责交接质量, 尽快形成上下贯通的屠宰监管体系。

(二) 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

加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监管, 严格落实屠宰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加强屠宰证章标志管理, 健全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制度, 组织做好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建立统计信息员队伍, 进一步完善畜禽屠宰统计监测制度, 优化统计样本, 及时报送统计信息。及时研究屠宰产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预警预判处置行业内存在的各种风险。

六、强化兽医药品和兽医生物制品监管

(一) 加强兽药和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管

做好兽用疫苗生产、供应以及质量监管工作, 完善飞行检查、监督抽检、批签发等监管措施, 创新抽样机制, 扩大经营、使用环节抽样比例。继续实施《兽药质量监督抽检计划》, 强化检打联动, 严厉打击假劣兽药。贯彻实施从重处罚公告, 从重处罚兽药违法行为, 及时上报重大案件查处情况。继续实施兽药产品标签说明书规范行动, 加大违规标签说明书查处力度。完善国家兽药产品追溯信息系统, 实施兽药产品追溯管理。

(二) 规范兽药使用管理

贯彻《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 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 开展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 规范兽药经营使用行为。

七、加强兽医卫生宣传

3.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三

一、2005年黄金行业运行情况

2005年,全国产金224.05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增产11.7吨,同比增长5.5%。黄金行业实现总产值395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利润40.36亿元,同比增长32.7%。2005年黄金行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黄金地质勘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统计新增金矿资源/储量620吨,较去年净增120吨,同比增长24%。

二是技术创新带动难选冶金矿资源开发。我国保有难选冶金矿储量1000余吨,过去受技术限制,资源利用程度较低。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了一批国债专项,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或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将实验室直接建设在矿区,通过攻关,目前已掌握了世界上处理难选冶金矿的全部技术工艺,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菌提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原矿焙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利用尾矿、残矿及废弃的低品位矿石取得进展。吉林夹皮沟、辽宁五龙、山东招远金矿等一批老矿山,通过国债项目支持,扩大处理矿石能力,二次开发了尾矿、井下边角矿和废弃资源,延长了矿山开采年限,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5年,黄金行业开采矿石的最低品位降低到0.3克/吨,从过去的“废石”中提取的黄金达10吨以上。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识。河南省灵宝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整合境内黄金资源,将原来20多座金矿首先整合为3个矿业公司,解决了资源纠纷,提高了生产设施和资源利用效率,随着灵宝黄金股份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成功,还将继续进行资源整合工作,进一步减少小型金矿数量,提高企业规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企业效益显著提高。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黄金企业基本消化了原材料、电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与2004年持平,其中,难选冶金矿的处理成本降低8%左右。去年黄金行业产金同比增长5.5%,利润同比增长32.7%,一些大型企业的利润增长超过40%。

二、2006年工作要点

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2006年初,国际金价上涨10%以上,并有继续上涨的趋势。金价持续提高对黄金工业发展是难得的历史机遇。2006年黄金行业的工作重点:一是尽快出台黄金工业产业政策和“十一五”行业规划,适时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黄金工业运行调控,计划新增产量和地质储量5%左右。三是强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一方面防止滥采乱挖抬头;另一方面引导企业进一步利用低品位和废弃尾矿等资源。四是加大重点地区的结构调整力度,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实现资源规模开发并以此帶动矿业秩序的好转。五是鼓励和积极引导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益和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竞争能力,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六是加强黄金地质勘查工作,充分发挥武警黄金部队的作用,探明更多的金矿资源,保证黄金工业持续发展。

4.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四

1、加大就业工作量化考核力度,构建长效激励机制,在院内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就业工作量化考核暂行办法和细则并实施;

2、建立“以学院为主导、以系为主体、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机制,探索实施“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3、重点帮扶,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指导、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帮助家庭贫困、身体残疾等特殊困难学生实现就业。

4、全面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举办16场次各类培训活动、就业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创业、就业。充分利用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的资源,选拔优秀项目入驻。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追踪回访”等形式,做好校园就业市场建设。到企业联系就业工作全年不少于30个工作日,引进企业安排实习就业不少于20家。

6、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

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考核办法和退出机制。2014年新增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不少于20个,其中新增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不少于2个。

7、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同时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

8、加强就业调研工作,推进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就业课题申报、撰写论文等形式,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9、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扎实有序地开展顶岗实习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理顺管理机制。尤其建立健全学生顶岗实习档案管理制度和编制细则。

5.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五

高校大学招生就业处2016年工作计划要点

16年,我们将在学院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各系(部)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围绕学院16年工作要点,以服务促管理,以服务促就业,切实做好招生、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立足本职,创新实践,着力抓好招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

二、继续加大 订单式 培养力度,做实招生工作

1、积极与省教育厅联系,落实3000人的招生计划;在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等10个专业继续试行单独招生,并在招生类型和招生形式上较往年有新的突破。

2、积极协调各系,科学合理做好16年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推进校企合作,加大 订单式 人才培养力度,力争每个专业都有 订单式 人才培养计划。

3、编印16年招生章程、招生简章和招生指南等宣传材料,认真制定招生宣传方案,扎实有效地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4、认真组织开展招生录取工作,努力完成学院下达的16年招生任务,新生报到率达90%以上。

三、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1、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机制,保障就业工作

继续落实毕业生就业 一把手 工程,进一步完善 以学院为主导、以系为主体、分级负责、层层落实 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机制,继续执行 招生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实施办法 等一系列的量化制度,做实 三结合、四到位,三结合 即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指导毕业生就业与指导毕业设计相结合、毕业生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四到位 即院、系、班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到位、经费投入到位、考核奖惩到位、人员落实到位。

2、分类指导,统筹协调,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根据毕业生和在校生对就业信息的不同需求,整合各系就业指导教育的优势资源,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转变、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指导教育。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充分利用 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求职招聘提供优质服务。编印我院《16届毕业生信息》宣传册,编印《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南》手册,为毕业生及时掌握并有效利用国家、省、市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提供服务。

3、走出去 拓宽就业市场,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

16年4月下旬,赴省内外走访顶岗实习的16届毕业生,对毕业生进行现场就业指导,并考察用人单位,联系16届毕业生就业及16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单位,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市场。

4、请进来 搭建供需平台,开展就业推荐,服务毕业生就业 16年5月至6月,开展 就业服务月 活动,协助基础部举办地方招考辅导班,协调各系进行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发布至少0余家用人单位信息,举办各类招聘会,推荐毕业生就业,力争初次就业率达到65%,年底就业率达到85%。

5、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机制建设,通过指导各系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助每个系建立10个以上的稳定就业基地,为学生毕业即就业奠定基础。

6、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等途径,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7、协助各系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专业辅导员助理,在强化学生 岗位意识 的同时,加强创业就业教育,加强学生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

8、积极指导我院大学生就业促进协会开展工作,使之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服务。开展第四次优秀毕业生事迹展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的相关活动。

四、加大顶岗实习工作监管力度,推进顶岗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1、进一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规范实施 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实施办法 等文件,制定顶岗实习三级管理制度,对10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考核奖励。

2、按照 分类指导、统筹协调、以人为本 的原则,协调各系严格按照 16级人才培养方案 安排16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3、全面实施学生顶岗实习档案管理制度,督促各系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学生填写顶岗实习申请表和顶岗实习任务书。

4、督促各系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确保学生信息畅通,促进实习与就业的链接,协调各系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进行回访。

5、指导并协助各系加强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力争每个专业建立10个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五、档案管理及其它工作

1、认真做好16届毕业生档案整理、就业报到证的办理及发放工作。

2、依据学院《招生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规定,对各系16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进行考核奖励,对各系16届毕业生每月就业工作、初次和年底就业率进行考核奖励。

3、做好招生就业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本部门人员的工作水平

1、继续加强本部门人员的组织纪律,保证本部门工作的良好运行。

2、加强本部门人员业务学习,坚持招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6.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六

组织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开展分段研修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辐射作用,组织学科培训。落实新教材课程更新,完善教学计划。

二、内容与措施

1.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召开报名教师会议并进行初级培训,研讨落实上课课题,保质保量完成晒课任务。

2.继续加强以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和新教材研究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完善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研修一体化网络平台及资源。中心组成员分工,定期研修。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组织教师和教研组积极申报课题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将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以教科研指导信息技术教学。

4.加强调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好常规调研,深入学校多听课、多研讨、多指导、多服务,引导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发挥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作用,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强教研组建设,通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组织组内教师参加20____年____市英语口语听力考试系统操作员的培训工作,使组内每位老师都达到合格操作员的要求。

7.2011年畜牧业工作要点 篇七

1. 稳定生猪等主要畜禽产品生产

(1) 落实生猪等扶持政策

落实中央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落实。专题开展肉牛、羊等草食动物生产调研, 提出促进生产发展的政策建议。

(2) 继续抓好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监测和预警

启动生鲜乳收购站和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 选择部分奶业主产区开展生鲜乳生产收购监测试点工作。跟踪监测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生产情况。强化监测点数据采集, 完善数据质量考评制度, 定期汇集监测县数据报送情况, 开展监测点数据质量省际交叉核查, 通报考核结果。

(3) 加强形势分析和信息服务

6月份和11月份, 将分别召开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 定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 试行定期开展畜牧业经济运行分析并发布有关报告。

(4) 强化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

完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灾情调度系统, 协调做好受灾地区的灾害救助工作。

2. 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1)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 新创建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完善示范场验收评估标准;下发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 并组织开展督查;建立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基础数据库;举办示范创建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召开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会。

(2) 总结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模式

遴选一批标准化程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典型示范场, 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加大示范创建宣传力度, 将示范创建活动建成品牌, 进一步提升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

(3)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继续会同环保部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制定工作;组织开展专题调研, 结合典型示范场遴选工作, 总结提炼畜禽养殖污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

3. 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 研究促进畜禽种业

发展措施开展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调研, 组织召开全国畜禽种业工作会议, 研究“十二五”时期畜禽种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2) 加快推进畜禽品种改良

组织召开畜牧良种补贴工作会议, 落实生猪、奶牛、肉牛和羊的良种补贴政策, 加强指导和监督, 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3) 组织实施遗传改良计划

实施“十二五”畜禽良种工程建设规划, 提高畜禽良种供应能力和质量。继续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指导核心种猪场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等工作, 积极推进种猪联合育种。组织起草蛋鸡、肉牛等畜禽品种改良计划;做好肉用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加快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 继续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扩大测定规模, 抓好测定数据在生产上的应用。

(4)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

制定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种方案。实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项目, 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完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志编写工作。

(5) 强化种畜禽质量监管

贯彻落实《家畜遗传材料生产许可办法》, 加强种公牛站管理。继续做好种畜禽资源进出口的审批管理。加强种畜禽场动态监管, 建立健全种畜禽管理数据库。实施种畜禽质量监测计划, 强化种畜禽市场监管。

4. 促进奶业振兴与发展

(1) 加快奶业生产发展

全面实施《全国奶业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部产区、南方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等5大奶业产区,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起草全国奶水牛、奶山羊发展规划。结合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示范创建, 提高机械化挤奶率, 加快转变奶业生产方式。

(2) 强化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监管

严格审核生鲜乳收购站资质条件, 严查“两证一单”, 强化许可管理。深入实施《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 推进标准化管理。启动生鲜乳收购站信息化监管平台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 逐步开展试点。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督抽查, 联合质检、工商和公安等部门,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生鲜乳收购“黑窝点”和长途贩运、拼车运奶中的违规行为, 规范生鲜乳收购运输秩序。

(3) 严格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与执法

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以奶站和运输车为重点, 采取专项监测、飞行抽检、隐患排查等手段, 对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进行严密监测和坚决打击。制定发布监督抽检、异地抽检、生鲜乳生产收购进货查验、生鲜乳收购站信用档案及“黑名单”通报、从重处罚等5项制度, 推动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4) 做好奶业行业发展指导与服务工作

在主产区推行生鲜乳收购政府指导价, 逐步建立合理定价机制。密切跟踪乳制品进口形势, 加强研判分析, 防止对奶业发展造成冲击。开展奶农和奶站培训与技术服务, 扶持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 提高奶牛养殖水平。督促指导地方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及时调整奶源布局, 维护奶农利益。

5. 加强饲料质量安全和养殖环节监管

(1) 加强饲料行业法制建设

推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修订案) 》尽快颁布实施。修订颁布《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并公布《饲料原料目录》。组织召开全国饲料工作会议, 开展《条例》及配套法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

(2) 规范饲料企业生产行为

制定《饲料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在10个重点省30家企业试点实施。完善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审核工作机制, 加强现场复核。继续组织开展100家蛋白质原料获证生产企业、100家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获证生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推动各地严格执行饲料企业年度备案制度。

(3) 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和安全评价

继续组织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把苯乙醇胺A、可乐定、赛庚啶等新型违禁添加物纳入监测范围。组织开展重点省生猪养殖场户和肉牛养殖场户“瘦肉精”等违禁物质拉网监测。组织起草生猪“瘦肉精”监督管理办法。继续开展餐厨剩余物、二恶英、防霉剂等安全评价, 突出重点开展饲料安全隐患排查及配套检测方法研究。

6.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

(1) 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组织8省区监测牧区草原载畜量和生态变化情况, 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作创造条件;会同财政部下发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组织各省区搜集整理本底资料, 编制草畜平衡管理实施方案并批准实施;组织开展补贴政策管理软件开发, 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实现动态管理。加强督查指导和监测评估, 将政策落到实处。

(2) 推动“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 争取在提高草原生产力和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草原防灾减灾能力、草原监督管理技术推广支撑等基础建设方面出台新的政策, 强化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提升草原保护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

(3) 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力度

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 编制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十二五”规划及退牧还草等专项工程规划和重点退化草原区域治理规划。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南方易灾地区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和牧区易灾县防灾抗灾能力建设工程, 切实加强草原防火工作, 加快推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4) 继续推进落实草原承包经营等制度

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 (联户) 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基本草原划定, 将实施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 推进《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进程。

(5) 强化草原监督管理

督促各地加快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及收费管理办法, 尽快全面建立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制度, 完善工作机制, 确保专款专用, 恢复草原植被。协助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出台追究草原违法犯罪行为刑事责任的司法解释, 加大对开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6) 加强草原技术推广与示范

推进草原技术推广体系条件能力建设, 继续开展10个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建设, 加快草原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普及舍饲圈养和快速育肥技术, 加强生产的服务指导, 依托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畜牧行业专项及相关项目, 建立种草养畜、鼠虫害防治等草原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典型示范点, 促进草原生态治理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7. 做好规划编制和科技标准等基础性工作

(1) 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工作

组织做好《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二五”规划》、《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秸秆养畜项目“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2) 加强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做好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监督, 组织召开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组织监督评估委员会开展体系综合试验站调研, 推动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推广对接, 切实发挥体系服务产业的作用。

(3) 组织实施畜牧业科技项目

完成“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4个重点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遴选推荐“十二五”畜牧业科技支撑计划和行业科研专项项目, 争取获得立项支持。组织实施8个科技项目, 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跟踪指导, 做好年度执行情况总结。

(4) 继续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

组织举办标准编制培训班, 组织召开畜牧、饲料、草原相关标准审定会, 审定报批国家和行业标准60项, 编辑出版畜牧业标准汇编。

8.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1) 做好舆论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

着力宣传党和国家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重点围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修订、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等方面, 充分报道畜牧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和新亮点, 努力营造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舆论环境。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及时报送有价值的信息。

(2) 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

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 开展好司理论中心组和全司学习活动, 组织全体干部学好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水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 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新情况, 发现新苗头, 解决新问题, 推动畜牧业科学发展。

(3) 加强作风建设

科学编制绩效考核指标, 全面推行绩效管理, 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坚决落实好党风廉政各项规定, 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到实处。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要求, 推进畜牧行业政风行风建设。

(4) 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切实履行畜牧饲料生鲜乳管理的法定职责, 全面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扎实推进执法工作。继续实施畜牧法省间交叉执法检查, 总结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强化饲料违法违规案件和监测不合格企业的查处力度, 坚决打击添加违禁物质的违法行为。

(5) 强化计划和财务监督管理

8.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八

《要点》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的“三通两平台”重点工作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要点》确定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具体包括:

一是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重点,完成8.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全国80%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是形成资源开发应用新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学校、教师的作用,探索建立系统推进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新模式;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初步形成教育资源云服务框架,国家平台形成为全国3300万名师生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是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总结推广“一校带多点” “一校带多校”的应用模式,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教学点和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中小学。

四是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达到1800万,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五是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

六是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各地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完成150万名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5万名以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2000人左右县级及以上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七是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加强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安全的统筹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防护体系。

(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具体内容参见“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9.2023年无烟环境工作计划 篇九

一、明确目标,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公司控烟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以副总经理为组长的控烟工作领导机构,由中方一把手亲自负责,办公室、工青妇等相关科室为工作成员,做好表率。把创建无烟单位作为我公司的近期目标,有工作责任,有控烟措施。

二、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

1、为了使控烟活动深入开展,控烟领导机构要在办公室、会议室、公共场合醒目位置设立“请勿吸烟”“无烟办公室”等标志,随时提醒外来客户禁止吸烟。

2、利用健康教育课、黑板报、横幅等各种渠道,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使创建无烟单位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3、利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组织广大职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职工对烟草产品的认识,有效降低吸烟率。

三、继续开展控烟活动。

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控烟健康教育,进一步使全体干部职工认识到吸烟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努力实现从“要我戒”向“我要戒”的转变,积极营造健康、清洁、禁烟的良好工作、生活环境。

2、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带头不吸烟,劝阻吸烟,积极控烟,切实将控烟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党员、干部的环境保护教育,单位内设明显的禁烟标志,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查看现场、地面有无烟蒂、烟缸、烟灰,并督促整改。

3、利用健康教育课,加强控烟知识的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无烟单位标准》。让广大职工全面了解国际、国内控制吸烟的历史、现状以及鸦片战争对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从而进一步认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增强广大职工控烟的自觉性。

10.2023年水文工作会要求发言 篇十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和“十六字”治水思路,根据全国水文工作会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要求,总结回顾*年水文工作,分析研究当前形势任务,安排部署*年水文工作,奋力推进新阶段*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水文支撑。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年水文工作再创佳绩

(一)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凸显突出。

一年来,省水文中心党委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强化政治担当,增强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开展学习教育,通过读书班集中学、宣讲会专题学等形式做到学*弄*做*。党委成员带头领办、扎实推进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件清单事项,带领*名党员下沉开展志愿服务*余小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运用第一种形态对*多人(次)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和批评教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服务水资源管理保护成绩斐然。

一是加强水资源监测基础工作。首次开展全省第一批*个重要河湖*个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分析评价工作,在天河流域开展了全省首次水生态健康评估工作。全面启动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日清月结”。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顺利通过国家资质认定扩项评审,全省水、水生生物、底质和土壤等三大类的不重复参数监测能力增加到*项。二是强化水资源管理技术支撑。深入推进用水统计调查,编制完成*省水资源公报,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提供了重要支撑;编制完成省级河湖长责任河湖水质水量月报、年报,为省级河湖长履行职责提供了重要参考。三是实现生产经营双丰收。各级水文单位积极参与跨界河流水量分配、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研究等技术服务,全系统对外科技咨询服务合同额连续*年突破亿元。

(三)支撑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显著。

*年汛期,我省遭遇*轮强降雨,汉江中上游大部先后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汉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秋汛。面对严峻汛情,全省水文单位提前部署、主动作为,不分昼夜、连续作战,累计采集发送实时水雨情数据*.*亿条次,编报水情材料*期、汉江专报*期、水情预报*站次、预警*期。特别是汉江秋汛期间,*水文多次成功预报丹江口水库历史最高水位以及皇庄、沙洋、仙桃、汉川等站的涨水过程,将误差控制在厘米级,为汉江下游错峰调度和夺取防汛抗洪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水文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细致做好值班值守、信息报送、人员排查、疫苗接种工作,实现了全年全系统“零疫情”。二是抓好扫黑除恶工作。黄冈、荆州砂管基地全年出动执法人员*人次、车(船)*次,开展执法行动*次,抓获非法船只*艘。省水文中心获评全省水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三是抓好网络安全管理。完成全省*个水文单位网络安全漏洞的全覆盖扫描修复,完成全省水文信息系统的全覆盖迁移“上云”。四是抓好干部人才队伍管理。全年任免调整干部*人、选拔直属单位班子成员*人,成功举办*年“*工匠杯”技能大赛全省水文勘测工职业技能竞赛。五是抓好财务规范化管理。大力争取资金支持,规范落实财政政策,突出保障重点支出,顺利完成预算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六是抓好安全生产管理。深入推进水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排查整改重点领域和部位安全隐患,全省水文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七是抓好对外宣传工作。全省水文工作多次被省部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各类宣传报道获“学习强国”APP、“新华号”APP、中国水利报、*日报等媒体登载达*余次。

(五)水文现代化建设成果丰硕。

一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档升级。编制完成*省《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水文站网规划》《水生态监测规划》,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省项目(*-*年)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宜昌、黄冈水文巡测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荆州、孝感基地开工建设。二是水文测报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精心打造武汉金口等*个“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在线监测水文站,推动全省*个水文站点实现流量自动报汛,总体到报率达到*%以上,流量精度显著提升。三是新技术研究应用步伐加快。首次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技术装备进行水文应急测报演练,运用遥感影像处理等先进技术开展随州柳林镇“*.*”特大暴雨洪水调查。研究开发水雨情分析预报系统,对全省*个预报流域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耦合计算,极大提升了全省降雨情况的查询分析时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不足:如水文站网的功能和布局亟需优化,水文测报的自动化水平及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水文科技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攻关力度还需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的专业和年龄结构还需不断改善,省地共建共管的体制尚需健全,作风建设仍需继续发力,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准确把握新阶段水文发展形势任务。

今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提出新阶段水文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全面、精准高效、智能先进的高质量现代化国家水文站网,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水文监测体系,实现水文全要素、全量程自动监测,水文数据测验、归集、存储、处理、预测预报和分析评价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建立智能高效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年实现水文现代化。我们要全面、精准锚定这一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新阶段*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提出的更高需求,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不断开创*水文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从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看,必须增强水文主动担当的政治自觉。

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水文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切实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尤其是“*·*”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到推进各项水文工作的实践当中。

特别要坚持底线思维,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防汛抗洪减灾工作中下足“绣花”功夫,做到“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分水位”精细调度,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精度。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履职尽责、真抓实干,以扎实的作风、过硬的能力,在新阶段新征程中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二)从实施“六条路径”看,必须提升水文服务支撑的质量水平。

李国英部长强调,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六条实施路径。对此,我们要立足水文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给予精准服务和强力支撑。

一是在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方面,要着力加强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及湖泊塘堰的水文监测空白区建设,根据防洪需要加密测点测次,加强应急测报措施,确保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报得及时。

二是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方面,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开展生态流量、行政区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资源、河湖水生态健康以及地下水动态、水质水生态等监测评价工作,以优质的技术成果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在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方面,要落实“荆楚安澜”规划对水文工作的要求,构建与我省“三江多支贯通,百库千湖联调”现代水网相匹配的现代水文站网,充分满足防洪排涝减灾、水资源统筹调配、水生态保护修复等需要。四是在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方面,要围绕“四水四定”,主动参与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工作,为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供决策支持。五是在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方面,要强化“四预”措施,进一步应用现代遥感和监测技术,实时动态更新水文监测信息,构建成熟实用的水文模型库,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开展洪水过程智慧化模拟预演提供基础支撑。六是在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方面,要主动对接地方有关部门,为开展新一轮河湖长制工作提供水文服务,为节约用水、地下水管理、河道采砂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三)从实现“四个目标”看,必须迈出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步伐。

水利部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设定了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等四个目标。对此,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李国英部长提出的“水文现代化是支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这一定位,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快提升*水文的测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是建设布局合理的水文站网体系。

要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并重、水量水质水生态结合、流域区域兼顾,持续补充站网监测空白,扩大水文信息采集覆盖范围,努力实现主要监测对象、监测要素、监测业务全覆盖,满足防汛调度、水量分配、生态流量控制等监测需求。二是建立智能高效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要促进水文数据成果的快速处理和智能分析评价,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水文业务的深度融合,建成集水文业务管理及数据接收、存储、处理、整编、评价、发布等为一体的全流程业务系统,努力提供更丰富、更实用的水文产品,满足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的需求。三是构建技术先进的水文监测体系。要以提升应急监测能力为重点,广泛应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构建空、天、地一体的立体监测体系,进一步扩大水资源监测的项目和范围,力争在不同气候和水文条件下都能获取及时准确、完整有效的监测数据。四是健全科学高效的水文管理体系。要在省水文中心机构升格的基础上,全面理顺全省水文管理体制,不断提升职工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全面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水文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做好*年水文工作

(一)着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水文测报。

一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重点做好对超强降雨、超标准洪水的应对工作。二要做到责任落实到位。要认真做好汛前准备和汛前检查工作,全面排查整改安全隐患。要严格落实汛期*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密监控水雨情变化,及时开展应急监测。三要做到人员设备到位。要抓紧完成设施设备检修维护,落实专人随时监控自动测报设施设备,抓紧升级水情预报、会商软硬件设施,抓紧培训提升新仪器设备的应用水平。四要做到“四预”措施到位。要完善水文测报方案,优化预报模型,强化滚动预报,提升预见期和预报精度,为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撑。

(二)着力强化水资源监测评价服务。

一要提高水资源监测评价服务质量。持续推进用水统计调查、重点水域水生生物监测调查、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日清月结”、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工作,不断提升水资源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监测评价成果的完整性、时效性。二要做好健康河湖保障服务。积极承担新一轮“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编制工作,推进重点河湖水生态健康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研究。围绕重点河湖生态保障目标,开展生态流量分析评价工作,建立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三要抓好用水管水服务。积极参与跨界河流水量分配、节水规划、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指标核定工作。

(三)着力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

一要加快推动《*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和《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筹措落实配套资金,加强水文项目管理,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及时做好项目验收。二要加快推进水文测报提档升级。以“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为目标,积极应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方法,推广配备无人机等新仪器新设备,深入开展分析论证、比测试验,提升水文测报的自动化水平。三要加快完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紧盯“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建设目标,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规划设立流量、水位、降水量、地下水、水质、蒸发、墒情、水生态、城市水文、水库等类别齐全的监测站点,做好对全省现有站点的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快优化水文信息服务。结合实际需求研发水文信息业务系统,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和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水文信息的快速处理、智能预警预报、自动分析评价、动态实时发布,提升水文服务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四)着力强化水文行业管理。

一要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交流学习、实践学习,不断锻炼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积极备战第七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二要严肃财经纪律,落实“三短一简一俭”要求,不断规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管理。要切实抓好机要保密工作,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和专项督查,确保无失泄密问题发生。三要做好水文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开展形式丰富的文明评比、志愿服务及文体活动,争创省部级和全国文明单位。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弘扬水文行业精神,不断提升水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11.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十一

一、继续加强教育地方性法规建设。积极配合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做好修订《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立法调研和草案起草工作。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出台后,适时启动修订《陕西省教育督导规定》的立法调研和草案起草工作。

二、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按照《陕西省教育厅政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切实做好依申请公开政务信息工作,提高机关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陕西省教育厅行政管理事项工作规程》,并切实抓好实施工作。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审批程序、方式,提高审批效能,逐步实行一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对外。厅监察室要加大对行政审批的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对擅自设立行政审批事项、改变行政审批条件、增加行政审批环节以及“批而不管”等行为的监督。

四、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陕教政[2006]19号),继续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各处室(单位)要把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工作到人,责任到人,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五、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切实落实《陕西省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不断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核、备案审查、公示制度,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维护法制统一。

六、做好教育行政复议工作。认真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积极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办理行政复议事项。认真执行上级行政机关的复议决定。

七、切实做好法律事务办理工作。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积极办理有关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促进机关依法行政,维护机关合法权益。

八、抓好依法行政培训。结合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开展机关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组织好2009年度处以上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工作,适时举办依法行政培训班。及时办理行政执法证件。

12.2012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篇十二

一、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进程, 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 加快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重点, 建立科研与标准协同机制。围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及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重点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种质资源、农业投入品安全控制、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生产加工良好操作规范、生物安全评价、农产品流通、动植物疫病防控和现代林业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研究, 逐步构建包括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生产服务和流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各地区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的品种改良、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良好操作规范等地方标准的制修订。

(二) 健全现代农业标准化服务与推广体系。

以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重点, 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工作。以产业链服务为主, 专项服务为辅, 探索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体系。强化农业标准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逐步形成以示范区为平台, 以宣传培训和信息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标准化服务与推广体系。

(三) 实施农业综合标准化, 创新示范区建设。

大力开展区域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以增强区域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县) 建设。加强对第七批国家级示范区的建设管理, 组织开展示范区抽查, 做好示范区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开展区域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目标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提出目标考核评价方案, 建立农业综合标准化评价体系, 抓好在建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的管理。

二、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由大变强

(四) 抓好机械装备标准化工作。

围绕绿色制造、机械安全、轴承、齿轮、阀门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研制工作, 提升基础及通用机械标准水平。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现代农业装备精准控制系统等农业装备标准研制工作, 组织开展农业机械零部件系列化和通用化标准体系研究。

(五) 加强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

完善校车标准体系。进一步推动交通设施、智能运输系统、汽车、船舶等领域标准研制, 组织智能交通服务领域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加强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研究。

(六) 抓好原材料标准化工作。

围绕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产品研发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总体要求, 加强钢铁、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重要基础原材料的标准化工作。研制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标准, 重点开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用关键有色金属材料标准研究。制修订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建筑卫生陶瓷、石材等建材标准。

(七) 做好消费品标准化工作。

推进新型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 启动基础通用安全标准研制。继续加大玩具、家具、文具、烟花爆竹、LED照明产品、化妆品等重要消费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开展生态环保和功能型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标准的研制。

(八) 完善食品有关产品标准体系。

开展对现行食品标准梳理分析, 不断完善与食品安全标准衔接的涵盖食品基础、管理、产品分等分级、非食品安全的质量要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的标准体系。

三、拓展服务业标准化领域,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九) 加快服务业标准化规划落实。

继续抓好《全国服务业标准2009年-2013年发展规划》、《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的实施, 做好相关规划项目的落实与检查督促工作。

(十) 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

进一步健全服务业各领域、各行业标准体系, 重点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中重点领域标准子体系框架研究。推动金融服务、物流服务、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积极开展商贸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

(十一) 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

开展一批重点服务行业标准化试点, 探索实施综合性试点。加大试点工作宏观指导, 加强试点管理和评估工作, 开展试点项目中期评估。

四、加强能源资源环境标准化工作, 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十二) 推进节能标准化工作。

完成《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规定的能耗和能效标准的立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完善汽车节能技术标准, 积极推进重型商用车、低速货车、三轮汽车的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围绕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研制绿色建材标准。在工程建设领域推动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

(十三) 加强环保标准化工作。

做好轻型汽车、低速汽车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第四、第五阶段车用柴油和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的研制工作, 密切跟踪相关标准的实施情况。积极推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建立试点申报、评审和定期考核的工作机制, 规范试点管理。

(十四)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工作。

探索研制低碳产品标准, 以浮法玻璃、电动机等产品为重点, 开展低碳产品评价标准研究工作。跟踪温室气体管理国际标准化进展, 做好温室气体国际标准的应对和转化研究, 积极参与碳排放与碳捕获国际标准化工作。

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进程, 引领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五) 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标准化工作。

加快环保产品及装备标准的研制, 尽快发布实施垃圾处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等一批当前急需的、支撑污染物减排目标实现的重大环保装备的产品、方法和管理标准。推进沼气、瓦斯、螺杆膨胀发电等新型先进发电设备标准化工作。加大电工电子产品资源与环境标准制修订力度。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 加快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制修订,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十六)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

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加快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云计算、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软件服务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开展三网融合调研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物联网技术标准发展白皮书》, 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研究, 加强基础关键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研制, 开展相应示范试点工作。推动数字电视及配套标准的国际化工作, 加大数字电视标准的海外推广应用力度。

(十七) 做好生物技术标准化工作。

开展基因检测与修饰等生物技术、试剂盒和生物芯片等相关生物试剂、生物产品基础通用标准的研究。加强工具酶等基础性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研制生物农业、生物制造、海洋生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等领域重点产品标准。

(十八) 抓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工作。

组织开展民用直升机标准体系研究, 推进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 做好大型客机设计研发标准的研制。组织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标准体系研究和有关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 开展船舶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加快机床数控系统等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重要标准的研制。

(十九) 做好新材料标准化工作。

紧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需求, 加强稀土功能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新型纺织品材料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和体系研究。加强工程塑料、磁记录材料、数码影像材料与数字印刷材料、特种合成橡胶材料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 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二十) 加强新能源产业标准化工作。

推动LED、太阳光伏领域标准化工作, 加快推进相关领域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和试点示范工作。完成智能电网标准体系框架研究项目, 加强智能变电站、大规模储能等领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进一步推进智能电网标准化工作。跟踪国内和国际风能、太阳能、氢能产业的发展, 推进特殊风资源环境风力发电机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热利用、氢技术、储能电池等标准的研制。

(二十一) 抓好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工作。

加快研制电动汽车安全、混合动力汽车能耗综合评价方法、充换电设施、动力电池等相关标准。加强电动车整车标准及安全标准的研究。

六、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二十二) 制定并实施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十二五”行动纲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明确责任分工, 做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

(二十三) 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重点开展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公共医疗、公共文化等领域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和重要标准的制修订。继续推进党政机关电子文件相关基础、通用与管理标准的制定。在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区域优势的省、市、县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

(二十四) 抓好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

加强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以及交通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消防安全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完善电梯安全等领域标准体系。积极跟踪研究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全球协调制度以及欧盟REACH法规, 及时开展我国相关标准的研制。

(二十五) 加强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工作。

拓展代码信息在审计系统、公安“金盾工程”二期等领域的应用。发挥代码在单位实名制制度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全方位地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商品条码推广、应用和宣传工作, 加快产品 (商品) 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推动商品条码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追溯中的应用, 为政府监管和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服务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二十六) 充分发挥我国作为ISO和IEC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建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战略政策研究组, 加强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展战略、重大政策和规则的研究, 提高我国有效参与ISO/IEC管理决策机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担任的ISO/IEC中高级管理机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 协调我国参加ISO/IEC各层次管理机构的工作。

(二十七) 加强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管理。

修订《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规定》, 规范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程序及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研究建立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激励机制, 着力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任务明确、基础较好的重点行业和地区, 推进国际标准化协作平台建设, 为国内组织机构和专家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撑。

(二十八) 进一步提升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继续推进国际标准转化, 在现有基础上, 努力提高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改造升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 鼓励骨干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有效提升我国担任ISO和IEC技术机构主席和秘书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有效推动我国优势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二十九) 进一步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与欧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与相关国家签订标准化合作协议, 加强在能源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合作。开展重点国家标准化政策和机制的研究。

八、深化标准化机制创新, 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科学管理水平

(三十) 健全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

推进建立标准化管理部门与科技等主管部门的协作制度, 研究制定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 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建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相关行业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共同研究制定相关领域标准化战略规划和重要政策, 加强重要标准制定、实施的协调与指导, 协调解决跨领域重要标准化问题。贯彻落实《海峡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 在标准化名词术语、垂直轴风力机和纺织等领域, 开展海峡两岸有关共通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十一) 进一步加强强制性标准的管理。

制定《强制性标准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范性文件, 严格强制性标准制定范围和制定程序, 探索建立强制性标准评审委员会和重要强制性标准听证制度, 提高强制性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探索重大强制性标准新闻发布制度,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标准宣贯活动, 促进强制性标准有效实施。

(三十二) 完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 强化标准制修订管理。

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充实和完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标准分类管理, 对基础、通用、方法和涉及安全、环保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 加大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标准立项机制, 强化技术委员会对项目的预研要求, 加强立项协调, 完善争议协商解决机制。落实技术委员会工作责任, 在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等环节严格标准制修订程序, 保障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加强标准制修订过程监督, 畅通标准制修订工作投诉渠道, 促进标准制修订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提高标准审查审批效率, 加强标准制修订风险管理。

(三十三) 改进和加强技术委员会管理。

研究优化技术委员会体系, 对领域相近、范围交叉的技术委员会开展整合试点。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管理等领域技术委员会建设。制定《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价办法》,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开展对技术委员会工作的监督检查。鼓励技术委员会创新工作方式, 开展联络员、联合工作小组等工作试点。

(三十四) 加强标准实施反馈及效益评价。

建立和完善由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多渠道构成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 加快建设以技术委员会为主体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处置工作体系。以消费品标准为重点, 开展标准实施信息反馈试点工作。开展标准实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 推进标准实施效益评价试点工作, 加强标准实施效益评价结果运用。

(三十五) 深化标准化军民合作机制。

继续推动军民标准化通用工程建设, 加快射频识别国家军用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选取重点领域, 探索相关标准化技术机构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合作机制, 逐步建立军民标准化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十六) 创新地方标准化工作机制。

探索研究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机制和模式,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实际, 建立健全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标准体系, 加强地方标准制定和备案工作的程序管理。创新工作方式, 加强通用、基础、方法以及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和推广, 促进标准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

(三十七) 加大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

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 探索创新“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机制。完善企业执行产品标准登记制度。贯彻落实《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 做好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开展联盟标准的管理机制研究。引导各地具有自主创新技术、产业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九、加强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 营造标准化发展良好环境

(三十八)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的发布实施和《标准化法》的修订。以强制性标准、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管理等为重点, 加强标准化政策法规研究, 健全《标准化法》配套规章制度。加强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综合标准化的应用研究。促进标准化管理与产业调整、政府采购等政策的衔接。

(三十九) 构建标准化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争取科技对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的支持, 建设科技协作平台, 整合和充分利用标准化科技项目、资金、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 加强标准研制与科研项目立项、研究、验收及成果鉴定、转化应用的衔接配套。做好“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完善公益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组建公益科研专项管理咨询委员会, 做好公益科研专项顶层设计, 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和验收考核。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产学研用等方面的优势, 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结合。

(四十) 构建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方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出版发行机构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创新服务机制, 为全社会特别是企业提供标准化政策、法规、信息、管理、技术咨询和服务。加大标准宣贯力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作用, 逐步建立层次分明、权威高效的标准宣贯体系。创新宣传方式, 开展世界标准日、标准化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 在全社会倡导以标准为依据生产、服务、贸易和消费的行为。健全国际标准国内出版发行的正规渠道, 严厉打击侵犯标准版权的行为, 逐步建立打击标准侵权盗版的长效机制。

(四十一) 加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健全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 推动全国标准化信息资源合理布局, 完善国内外标准化信息资源收集与应用体系。进一步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实现标准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构建权威、高效的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支撑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标准立项、审查、批准各环节的管理。加快技术委员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技术委员会工作的有效性。

(四十二) 加强标准化技术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13.乡镇年度工作计划部署2023年 篇十三

一、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全镇农民群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建设工作的整体发展,把年度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完善科普示范镇创建验收成果。继续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示范效应,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科普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促进城镇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要继续健全完善科普组织和各项科普工作制度及各类档案资料。做到年初有科普工作安排计划、年终有工作总结、宣传活动计划、有记载,要做到常年开展科普活动。

(三)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科普领导小组的职能。重点抓好宣传内容的更新、宣传形式的创新,注重宣传活动效果。利用现有的科普基础设施,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栏要及时更新宣传内容,每年更换不少于4期。

(四)继续以“科技周”、“科普日”、“六进社区”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生活方式转变。

三、切实抓好学校科普工作,开展好科普活动

充分发挥成人技术学校教育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展览等科技系列活动。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科技培训和科技讲座等活动。要做到有阵地、有设施、有工作人员,有活动,通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科普工作内涵,促进农民群众增收。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协组织,健全机构,确保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制定好20__年科协科普活动工作安排计划;三是创新科技工作者与农民群众开展科技服务的有效形式;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规范科协章程和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会议记录、科普工作档案等,并制作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图板上墙。

四、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狠抓目标任务落实

14.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十四

2023年工作打算

一、2022年工作总结

开发区围绕“重扛工业大旗,重返第一方阵”目标,不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新签约项目3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4亿元以上项目4个,1-4亿元项目20个,34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协议总投资148.9亿元。1-11月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7.1亿元(含QQ贡酒),同比增长27%,规上工业税收9.33亿元,同比增长14.5%,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75亿元,同比增长17.72%,进出口总额9200万美元(预估),同比增长超20%。

二、2023年工作打算

一是力争规模企业提升,新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4家,新培育十亿元企业3家。

二是力争总体效益提升,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超31.8亿元,增长1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技改投资增长12%),进出口总额超11330万美元,增长1%,利用外资超11369万美元,增长13%。三是力争投资强度提升,确保新增工业用地采取“标准地”供地,亩均固投达到140万以上,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以上。四是实现争先进位,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前进15个位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期考核力争进入前10,全市高质量发展开发区考核保持先进位次。为

确保完成既定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招商质效。

一是深化产业园招商。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已入驻7家),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招商(6条线索),盘活原爱森能源厂区;启动智能卫浴产业园建设,以CC众创园二期及南侧40亩为基础,近期招引智能卫浴企业10家,远期引进30家;推进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积极与盈田公司协同招商。二是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强装备制造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项目招引,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延链补链;加大纺织产业前道加弹工序项目引进力度,力争签约一批,完成产业补链,建成纺织品加弹产业园(远期);整合县内铸造产能(主要是304、316铸件生产企业),协同汽车紧固件企业(汽车紧固件冷镦设备可为五金卫浴配套),不断完善县域“不锈钢铸件-紧固件-不锈钢五金卫浴-卫浴组装”卫浴整装产业链。力争2023年新签约项目达30个,20亿元以上项目3个,3亿元以上项目6个,1-5亿元项目33个,4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协议总投资达315亿元。

(二)推进项目建设。

深化“积树造林”工程,加强项目服务,确保新项目开工率不低于80%。确保CC智慧物流产业园+

CC农产品批发市场、碧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等17个2022年未开工的项目按期开工,耀星电动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垅铸尚工年产2500吨高端装备零部件及“两机两匣”配套模具等15个在建项目按期投产。

(三)完善园区平台。

2023年建设标准化厂房47.8万平方米,实施道路路网工程约4公里,计划实施场平工程约1400亩,完成投资14.44亿元。一方面加快园区规划工作,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拓展建设用地,合理布局项目选址,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及建设力度。一是完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16栋、纬六路标准化厂房博大厂区16、17#楼、污水处理厂二期、纬六路道路工程等一批2022年在建工程项目;二是推进纬六路标准化厂房博大厂区13#、14#、15#及爱森厂区3.5万平方米厂房建设,实施纬七路、CC寨路,污水管网及小区雨污改造,纬六路以南场地平整等工程;三是谋划一批2023年实施项目,启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及象山南路、东坡北路等工程。

(四)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2023年完成融资不低于3亿元;加快“退二优二”项目贷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贷款的后续资金放款进度,积极争取CC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专项债项目入库。二是推进僵尸企业处置,2023年全面完成东方威奥、科发信息等4家企业盘活,释放土地1

32亩;力争完成普洛世嘉、三和食品等8家企业盘活,释放土地303亩;加快华钢冶金、意源家纺等8家企业处置,释放土地414亩。三是保障开发区用地需求,加快盈田二期及周边地块共408亩、物流园以南至加油站180亩及CC寨路以东90亩土地报批,储备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谋划征迁纬六路以北约1300亩地块。

15.2023年就业创业工作要点 篇十五

一、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今年, 我国水泥行业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异常繁重。水泥行业经过多年的积极推进兼并重组, 延伸产业链,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使全国散装水泥的供应能力超过了水泥总量的90%以上, 显然, 从使用环节入手, 创新驱动散装水泥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是加快实现全国水泥散装化迫切任务。

今年以来, 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和散装水泥办公室, 在进一步完善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加强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产业规划和职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继14个省市就散装水泥工作地方立法之后, 又有安徽、云南、宁夏、河北四省 (区) 由省级人大出台了《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 为依法推进散装水泥产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 散装水泥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情况

2013年, 全国水泥生产量为24.15亿吨, 同比增长2.30亿吨, 增长率为10.54% (增速比上年同期5.84%, 提高4.7个百分点) 。

2013年, 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为13.5亿吨, 比上年同期增加1.69亿吨, 同比增长14.27% (增速比上年同期10.66%, 提高3.61个百分点) 。

散装水泥增长速度快于水泥增长速度3.73个百分点。

2013年末, 全国平均水泥散装率为55.96%, 比上年末54.14%提高1.82个百分点。取得了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水泥散装率持续稳步增长的佳绩。

(二) 发展散装水泥对节能减排的综合效益评估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产量和相关装备设施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保障了水泥应用散装率的持续增长, 水泥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贡献显著。

2013年, 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为134 989.75万吨, 据测算, 可节约标准煤3101.52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1356.65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64.02万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36万吨, 实现综合效益607.45亿元。

二、中国散协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 组织行业研讨、参与技术研发与推广, 保持行业的稳定发展和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产业创新升级服务

今年以来, 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国发[2013]30号) , 文件均对“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国家正在重拳治理大气污染, 具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绿色流通的散装水泥产业链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产业正在引起各级政府和更多企业家的关注。为了更好解决行业发展的难点、疑点、困难, 我会加强了研讨力度, 及时研究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

1、开展了两次大型论坛

今年, 我会在“五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和“五届二次理事会 (扩大) 会议”期间组织召开了“2013中国预拌砂浆产业科技发展报告会”和“2013散装水泥‘三位一体’产业发展研讨会”。会上, 国家相关部委的有关领导、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散办主任、企业家紧密围绕行业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各抒见解, 深入研讨并对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攻克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推介和交流, 开阔了思路, 促进了发展, 增强了行业的凝聚力。

2、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与推广,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今年3月, “三一重工”推出了移动式砂浆成套设备 (A8砂浆大师) 新产品, 我会组织行业内专家进行评估和鉴定, 并协助商务部在武汉召开的年度散装水泥工作会期间进行施工现场观摩演示。这项新产品为解决干混砂浆离析等困扰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探索优质湿拌砂浆的流通及应用, 特别是针对机械化喷涂作业成套设备的解决方案问题, 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为有效地解决制约预拌砂浆发展的瓶颈难题迈出了新的步伐。“三一重工”今年8月再次推出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小型混凝土搅拌成套设备, 对于农村推散开辟了一条新路。我会敏锐地对行业的创新成果进行推介, 以促进全行业的科技进步。徐州重工砂浆设备的技术研讨会, 山东潍坊推广预拌砂浆机械化施工现场会, 我会领导均应邀参与, 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3、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研究解决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今年3月商务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散装水泥工作座谈会暨预拌砂浆推广现场会”期间, 国务院关于“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文件精神颁布后, 能否保留已执行15年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问题, 引起了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和热议。对于这一引发全行业震动的全局性问题, 本次会议以及我会在今年5月召开的五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 分别就争取继续保留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统一了思想, 明确了相关的工作思路。我会的领导还分别参加了在济南、郑州召开的华东散办主任工作座谈会和中南地区散办主任工作座谈会。几次会议深刻分析了专项资金在加快行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和继续保留该专项资金的重要意义, 就2005年中国散协委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所长为组长的专家组, 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调研评估 (散装水泥绩效评价报告) 所发挥的作用和对保持行业稳定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 与会代表对下一步专项资金能否继续保留表示十分忧虑。会议中大家出谋划策, 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商务部、中国散协加大向财政部汇报协商争取继续保留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工作力度, 各级散办予以积极配合。中国散协把此事作为服务行业稳定大局的重点工作来抓, 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商务部, 认真策划, 反复推敲报送的文字材料, 加班加点及时提供所需数据资料。随后, 协会领导又陪同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的领导登门向财政部综合司的领导及主管处负责人做了专题汇报。对财政部听取汇报中提出的有关问题, 我们均圆满地做了解答, 增进了对我们行业的了解, 进一步取得了共识。为把工作做扎实, 我们配合商务部再次研究并撰写了补充报告报送财政部, 为力争最好的结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 组织协调, 加强指导, 做好行业宣传, 提升行业影响力

宣传工作是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散装水泥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加大宣传力度, 让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 相关行业, 社会各界认识了解我们, 从而支持帮助我们, 对于加快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协会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行业的宣传工作。

1、办好一报一刊一网

《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散装水泥》杂志、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 是我们行业的窗口, 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行业内各单位的业绩, 沟通信息, 互相学习, 共促发展。每年我会都要对报刊发行工作提出要求, 做出部署。今年10月, 在银川召开了《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编委会和笔会, 研讨交流宣传工作的经验, 议定新的办报思路, 表彰了优秀通讯员和发行先进单位。多年来浙江省和黑龙江省散办以及杭州奥拓公司对报刊编辑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会议要求各会员单位、各级散办能更进一步积极配合并大力支持报刊的工作。

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工作

今年, 我会与浙江网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进一步开发关于预拌砂浆产业的网络宣传, 旨在强化散装水泥产业专业化信息服务的功能。为加强发展散装水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社会化宣传, 我会指导并支持湖北鄂恒科技有限公司做好《鲁班幻游散记知识手册之pm2.5基础概念简介》和《鲁班幻游散记知识手册之pm2.5与散装水泥》动漫宣传片的制作与发行工作。配合各地有关媒体做好年度宣传周活动, 集中展示和宣传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重要意义。今年5月和11月, 我会与国家建材展贸中心和上海展业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2013第四届中国 (北京) 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和“2013第九届上海国际干混砂浆技术及产品展览会”。国家商务部、工信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展会。展会充分宣传展示了我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产业的发展成果, 搭建了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提升了公众对我行业的产品和技术装备的认知度, 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商机。

3、编撰年度《全国散装水泥工作资料汇编》

这本汇编是行业的大事记, 记载着散装水泥行业年度重要文件、报告、活动、统计等资料。这本汇编全面收集了年度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与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法规、条例等, 记录了散装水泥行业发展的历程, 是散装水泥工作人员学习宣传的必备资料, 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中国散协秘书处坚持每年编发, 订购数量逐年提高, 越来越受到会员单位的关注, 为各级散办和会员单位提供了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史料。

(三) 完善标准、加强培训、推动预拌砂浆产业健康发展

制定行业标准, 开展行业培训是行业主管部门国家商务部委托中国散协协助完成的重要工作。是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1、完成两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会在完成了“焊接式散装水泥钢板筒仓”和“螺旋卷边式散装水泥钢板筒仓”等六个部颁行业标准的编制后, 今年又启动了“预拌砂浆生产线基础构架设计安全规范”和“预拌砂浆筛分系统技术要求”两个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已在北京和无锡召开了两次行业内专家论证会, 并于岁末年初召开了标准审定会, 完成了相关申报工作。

2、开展行业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散装水泥“三位一体”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 行业内新产品、新技术、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行业管理迫在眉睫。受商务部委托, 由中国散协组织行业专家编印, 经商务部审定并作为行业培训指定教材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两本专业培训教材已出版发行。在商务部的指导下, 中国散协已经组织了四期近400人参加的预拌砂浆专业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山东、河南、广西、广东、湖南、天津等省市散办十分重视培训工作, 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地市散办技术骨干及企业人员参加培训班。由于各期培训班组织规范、专家授课水平较高、通俗易懂, 受训学员普遍反映收获大、有提高, 对今后开展工作很有帮助。希望中国散协多组织这类的专业技术培训, 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的评审会上, 专家们对我会举办预拌砂浆培训班及有关组织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颁发的《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管理师》的证书已通过审核, 正在办理之中。

《预拌混凝土》教材的征订工作进展顺利, 河南、广东、新疆、安徽、青海、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济宁等省市散办集中订购教材, 自行组织属地企业举办培训班, 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强化了散办行业管理的职能。

(四) 表彰先进, 推动实施网上智能直报, 提升行业统计质量水平

散装水泥统计工作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全国性行业统计的组成部分, 部分指标体系同时列入到《商务部商贸流通业统计表》序列。统计数据反映我们行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是各级政府指导、决策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依据。数据的及时、准确、真实才有它可用的价值。

散装水泥统计工作是中国散协受商务部委托, 无偿承担的为行业服务的重要工作。在全国各级散办统计工作者的配合支持下, 较好地完成了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 受到商务部的充分肯定。今年十月, 在宜昌召开了全国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会,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刘耀东处长,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统计处董博副处长到会指导。会上表彰了2011~2012年度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依照《全国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办法》, 经中国散协与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共同对各地散装水泥办公室报送的评定材料进行综合评定, 授予辽宁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等133个单位为“2011~2012年度全国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先进单位”;授予窦金松等192位同志为“2011~2012年度全国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先进个人”。会上还讲评了工作, 交流了经验, 研讨修订了报表, 对2014年统计工作做出了部署, 提出了要求。

为了提升散装水泥统计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统计系统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与中国散协在调研、试点、培训的基础上, 决定自2012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应用“全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就经费支出等问题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和中国散协相继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的通知》 (商流通司函[2013]79号) 和《关于落实商务部关于实施全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散协函[2013]15号) 。河南、山东、新疆、广东、吉林等省积极配合, 并向地市转发文件, 落实通知精神, 但此项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商务部、中国散协多次提出要求, 全国各级散办要从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积极支持全国的行业统计工作, 加快推进实施步伐。

(五) 加强管理, 廉洁办会, 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今年下半年, 中央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加大反腐倡廉力度, 反对铺张浪费, 整治“四风”。党和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的新规定新制度。我们协会必须紧跟形势, 联系实际, 严格执行, 加强自律。今年, 中国散协举办的会议压缩了规模, 取消了晚会, 降低了标准, 不组织旅游。最近根据国家要求, 今年我会不再印制台历、挂历、贺卡。中国散协秘书处根据形势的发展, 修订了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了电子考勤登记, 加强了管理, 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根据民政部和中国散协《章程》的有关要求和规定, 今年中国散协召开了两次常务理事会议, 一次理事 (扩大) 会议。通过了10个单位为新会员, 增补了1个常务理事, 变更了2个特邀副理事长和6个常务理事单位负责人。

一年来, 在各级散办、广大会员的支持下, 中国散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有了新的进展。但是, 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困难和不理想的方面。一是秘书处的工作力量有些不足, 人员结构不很合理, 需调整加强。二是有些重点工作的推进力度不够, 缺乏手段, 财力不足, 协会号召力不强。三是会员单位凝聚力不够强, 有些会员考虑自身利益多, 尽义务少, 甚至不尽义务。中国散协是行业的家园, 全体会员应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和谐、团结、有影响的社会团体, 增强中国散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提高行业的社会地位, 加快行业的发展。

三、2014年工作要点

2014年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总部署的开局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 散装水泥行业要紧紧围绕“农村推散、城市‘禁现’、三位一体科学发展”的工作方针, 在创新中提质增效, 在改革中稳步发展。中国散协拟重点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 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推散力度, 扶持推广小型混凝土搅拌站, 推动预拌混凝土下乡, 带动农村散装水泥散装化。

(二) 围绕国家治理雾霾, 实施蓝天规划, 加大城市“禁现”力度。推进国家及各级政府发布在大中城市全面开展在建筑工地全面禁止现场搅拌的法规。各级散办做好预拌砂浆企业布局规划和监管, 为百姓的身心健康造福。协同商务部、住建部组织砂浆“禁现”督查工作。

(三) 加强职工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各级散办抓好预拌混凝土的培训;中国散协继续办好预拌砂浆专业技术及管理培训班。加大力度, 扩大规模, 提高质量, 严密组织。希望各级散办给予配合支持。

(四) 依据商务部颁发的《预拌砂浆产品及设备生产企业等级评价规范》的行业标准, 组织开展相关企业的等级评价工作。促进行业自律, 转型升级, 规范发展。

(五) 继续做好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进一步推动应用“全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直报系统”, 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着力做好统计分析, 加强统计成果的应用, 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

(六) 继续办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技术装备展览会。不断创新内容和方式、拓展领域和规模、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

(七) 继续加强行业的创新发展工作。面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 散装水泥行业的发展必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深入调研, 办好论坛, 开展交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推动散装水泥行业新发展。

上一篇:党建案例征文下一篇:晚安故事影响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