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构改革方案

2024-09-10

江苏机构改革方案(共8篇)(共8篇)

1.江苏机构改革方案 篇一

为构建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围绕“做实省公司、做优市公司、做精县公司”的总体目标,在国家电网公司指导下,江苏公司认真研究,结合公司实际,根据《“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文件要求,编制了《江苏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案》。

一、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现状

江苏公司本部现设置20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内设机构80个,人员编制415人。其中“三集”业务涉及3个职能部门,内设处室18个,人员编制92人;“五大”业务涉及职能部门5个,内设处室28个,人员编制183人。

江苏公司下属单位80家(不含辅业单位),包括16家直属单位、13家地市供电公司和51家县级供电公司。80家下属单位内设机构共1293个,主营业务共涉及人员48623人(不含支援多经与集体企业人员)。

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一)省公司层面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省本部

江苏公司本部设置20个职能部门不变,各职能部门内设机构83个,增加3个;人员编制450人,增加35人,其中:管理人员编制减少7人,增加电网监控业务人员编制42人。其中,领导班子9人,比现有人数(11人)减少2人;总经理助理副总师6人,比现有人数(8人)减少2人;“五大”部门增加编制42人,内设机构3个;“三集”部门减少编制2人;其他部门减少编制1人。

2.“五大”技术(政策)支撑单位和业务实施单位

⑴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电科院)

省电科院设5个职能部门和5个业务机构,人员编制880人,比现状951人减少7.5%。

⑵江苏省电力公司建设分公司(以下简称省建设公司)

组建省建设公司,设 4个部门和13个项目管理处,人员编制226人,比现状285人减少20.7%。

⑶江苏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以下简称省信通公司)

组建省信通公司,设3个职能部门和3个业务机构,人员编制146人,比现状189人减少22.8%。

⑷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以下简称省检修公司)

组建省检修公司,设9个部门和6个检修分部,人员编制3921人,比现状5217人减少24.8%。

3.其它单位(不含辅业单位)

对五大体系以外的其他业务进行整合,具体方案为:

将公司下属两家监理单位(江苏兴源电力建设监理公司和江苏省宏源电力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整合为江苏电力工程监理公司,人员编制484人。

将公司下属两家综合、后勤服务单位(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整合为江苏省电力公司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省公司部分直属单位的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及公司本部和省公司直属单位的后勤服务与管理,人员编制102人。

保留省送变电公司,更名为江苏送变电工程安装公司,作为省公司内部电网建设施工单位,承担省内外电网建设施工业务,核定人员编制1600人。

保留江苏省电力公司物流服务中心,人员编制65人。

保留江苏省电力公司新闻中心,人员编制20人。

保留江苏天源招标有限公司,人员编制65人。

保留江苏省电力公司高级管理培训中心,更名为江苏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人员编制78人。

保留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人员编制122人。

综上,省公司层面共减少直属单位4家,减少比例25%;二级机构总数由143调整到116个,共减少19%。按2010年末设备量测算,省公司层面总定员为8159人,比现状11406人减少28.5%。

(二)地市供电公司层面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地市供电公司本部

地市供电公司本部统一设置10个职能部门,同比减少4个。13家地市供电公司本部职能部门核定编制3679人,比现状3854人减4.5%。其中:“五大”部门核定人员编制减少1.9%;“三集”部门减少9.3%。

2.“五大”技术(政策)支撑机构和业务实施机构

⑴市电力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市电科所)

13个地市公司分别组建市电科所,共核定人员编制301人,比现状307人减少2%。

⑵市建设公司

13个地市公司分别组建市建设公司,共核定人员编制213人,比现状251人减少15%。

⑶市信息通信公司(以下简称市信通公司)

13个地市公司分别组建市信通公司,共核定人员编制658人,比现状732人减少10%。

⑷市检修公司

13个地市公司分别组建市检修公司,内设输电运检工区、变电运维工区、配电运检工区、检修试验工区,以及若干县域检修分公司,共核定人员编制9437人,比现状12327人减少23.4%。

⑸客户服务中心

13个地市公司分别组建新的市客户服务中心,内设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营业与电费部、计量部等3个业务部,共核定人员编制5629人,比现状7476人减少24.7%。

3.其它机构

保留各地市公司物流服务分中心,人员编制平均18人,共核定人员编制234人。

保留教育培训中心,人员编制平均14人,共核定人员编制176人。

保留南京公司健康服务中心和徐州公司健康服务中心,在全省分区域为公司系统单位职工集中提供体检等服务工作,共核定人员编制165人。

综上,地市公司层面二级机构总数由346调整到223个,共减少36%。按2010年末设备量测算,地市公司层面总定员为20492人,比现状25780人减少20.5%。

(三)县公司层面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51家县公司机构设置统一设置5个职能部门,共核定人员编制1707人,比现状2211人减少22.8%。

51家县公司下设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配电运检工区、客户服务中心(营销部)等3个业务机构。共核定人员编制7528人,比现状9226人减少18.4%。

县公司层面二级机构总数由804调整到459个,共减少43%。按2010年末设备量测算,县公司层面总定员为9235人,比现状11437人减少19%。

综上,公司各级二级机构总数由1293个调整到798个,共减少38%,其中“五大”二级机构由652个调整到412个,共减少37%。按2010年末设备量测算,公司总定员为37886人,比现状48623人减少22%。

三、“三集五大”机构编制及人员配置工作进度安排

3月11日,公司召开“五大”体系建设专题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江苏省电力公司“五大”体系建设方案的决议(草案)》,并于3月14日召开全省动员大会。根据“五大”体系建设总体安排的时间进度,公司“三集五大” 机构编制及人员配置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0年3月11日-2010年4月17日)启动准备阶段: 1、3月12日,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基层人资部主任参加“五大”专业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宣贯培训会。2、3月15日至18日,完成“五大”体系人员总体划分方案、人员培训计划等配套支撑方案的编制。3、3月15日至4月13日,完成“大检修”人员初步划分方案和人员初步确定。4、4月5日,按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会审定意见完成《江苏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案》的编制。5、4月1至4月17日,组织相关单位做好机构调整和人员配置方案;

6、组织落实各项保障方案和措施,做好机构调整和人员配置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1年4月18日-2010年4月30日)全面实施阶段:

1、全省启动,开展“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2、4月18日前完成省电科院、省检修公司、省建设公司、省信通公司相关人员名单。3、4月25日前完成省电科院、省检修公司、省建设公司、省信通公司相关人员调配到位。4、4月30日前完成市县供电公司组织机构调整与人员配置工作。第三阶段(2011年5月至6月)试运行阶段:

全面推广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方案,有针对性地配套开展转岗培训和新业务培训,在迎峰度夏之前全面完成“三集五大”体系试运行工作。

第四阶段(2011年7月):会同各专业部室,对“五大”体系试运行情况进行诊断分析。

第五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9月):会同各专业部室,对“三集五大”体系试运行中存在的人力资源方面问题进行改进完善。

第六阶段(2011年10月至2011年11月):完成“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任务,进行试点工作总结。

第七阶段(2011年12月):接受国家电网公司整体检查验收。

2.江苏机构改革方案 篇二

据新华日报报道:经教育部批准:2000年江苏省与浙江、广东、吉林和山西省同时在高考中实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其中的“X”确定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具体方案为:由原来的“3+2”(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和历史或者物理和化学)改为“3+小综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卷或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语文、数学和英语都是150分,小综合为300分,总分仍然为750分。在这次高考改革中,文科生增加了地理的考试,理科生增加了生物的考试,这是江苏省高考第一轮改革,而且这种大规模地实施综合能力测试,在我国高考史上也还是首次。综合能力测试和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考试一样,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选拔性考试。该方案的主要特点如下。

对理科类考生而言,该方案要求考生除了能够读懂人文、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外,还能理解常见的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读懂一般性的科普类文献;对文科考生而言,除要求考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图,对地理、历史等知识混在一起的地图能很好地辨认,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外,最大的变化在于高考目标作了较大调整。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重视对人文、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方案要求考生能够解释和说明人文、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对自然科学中原理和定律的含义能够很好地掌握,而且能定量地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对人文知识与宇宙知识有很好的了解。二是增加了理科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测试,在理科类考试中,考生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且能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三是增加了对学生综合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查,该方案要求考生能对中学所学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1]。在文科类考试中,一个题目往往涉及两门甚至是三门的知识,考生应该能对这些杂糅的知识一一剖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四是加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该方案不仅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人文、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对人类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同现象进行理论说明和解释,而且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的确,2000年江苏高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21世纪对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一方面,对理科生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考试,为大学里和生物相关专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生物学知识是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文科生增加地理考试则能使考生的思路更加宽阔,例如,文科学生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地球知识,而且对于探索未知的宇宙空间具有一定的引导价值,适应了扩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该高考方案可以视为1998年教育部推出的“3+X”高考制度的探索版,实践表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这次改革,在大幅度减少死记硬背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及动手操作等实践性知识的要求[2]。

不过,由于该高考方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幅度较大,要求考生对涉及科目较多的题目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大大地增加了考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而且,由于高中教学过程中综合题目分析和解答的学习和训练机会很少,江苏省的教育实际与该方案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阻隔[3]。事实上,在“3+小综合”实施之后不久就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3+小综合”会造成学生很严重的偏科现象,对于高考不考的知识就完全放弃了,而学生应该对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知识应该综合运用。因此,这套高考方案在江苏省并没有存活多长的时间,时隔不久的2002年,江苏省就启动了第二轮高考方案改革。

二、2002、2003年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分析

2002年江苏省启动的第二轮高考方案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于,将“3+小综合”改变为“3+大综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其中语文、数学和英语均为150分,大综合300分,总分750分没有变化,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变成了大综合卷,意在考查学生的大综合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了解人文科学知识[4]。在该方案的设计者看来,“世界并不是文理分科的,要客观地认识世界,就要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还是创新的前提”。教育实践也表明,只有兼具文理科素养的学生,视野才会更加开阔,创造性也更强。

虽然“3+大综合”高考方案的理念不可谓不先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但现实困难,在于高中阶段学生不再分文理科,要求学生九科都要学习和考试,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说“3+小综合”还在高中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心理承受力之内的话,2002年的高考方案则不再仅仅是文科知识或者理科知识的综合,而是要求学生具有文理领域间的大跨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要求考生能够把书本上的九科知识转到现实生活与社会焦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之中,这对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无法应对的挑战。此外,该方案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大学里面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的理解,而大综合只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知识深度和专业属性难以显现。因此,江苏省“3+大综合”高考方案只是一次“试错版”,而在实行一年后终止。

2003年江苏省启动了第三轮高考方案改革,这轮改革的指导原则在于减轻考生学习负担,江苏省教育厅颁布新的高考方案,该方案由原来的“3+大综合”调整为“3+1+1”(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中的任意两科),“3+1+1”方案的总分值为750分。其中每科分值为150分。和“3+大综合”相比,“3+1+1”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两门考试科目。不过,在高三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所有考生必须参加文、理综合卷的考试,综合成绩虽不计入高考总分,但计入学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在严格意义上,2003年“3+1+1”高考方案也是建立在“3+2”基础之上的深化改革,依照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精神而进行。该方案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该方案既保留了“3+大综合”打破了文理分科局限的优点,又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兴趣等个性特点和发展要求来选择所要考试的科目提供了机会,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3+大综合”的高考方案,学生必须准备9门学科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负担过于沉重,学生、教师及家长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压力过大。该方案的实行,使高考科目从9门减少到5门,同时2门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

“3+1+1”方案可以反映考生的考试成绩,高校根据考生所选的科目,可以了解到考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文理倾向,对录取和调剂工作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高校也可以根据综合成绩了解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有利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打破文理分科的局限,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虽然“3+1+1”是近十年来江苏省实施时间最长的高考方案,但也存在两个“硬伤”。

硬伤一:该方案可供学生个性组合和选择的“子方案”太多,导致学生和学校方面不知如何是好。就学生方面而言,如果对可选性进行排列组合,每位学生有15种方案可供选择,让学生无从下手。就学校方面而言,学生选择的多种多样,给学校组织教学带来了巨大甚至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据学者调查,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能开齐全部“组合性课程”系列,这样导致最终学生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由地选择,而且,各科的难度不易把握,于是出现了一些投机选科的现象,很多学校只有六种方案(物理、化学;物理、生物;化学、生物;政治、历史;政治、地理;地理、历史)的存在,依然有文理分科的现象,违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

硬伤二:给学生填报志愿造成了“方案性”障碍,因为江苏省的“3+1+1”方案虽然在本省内招生没有问题,但与其它省市的招生政策并不能无缝对接,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要求学生必修物理,选择其他科目的优秀学生就丧失了报考这些名校的机会,结果导致学生报考志愿受到严重的限制[5]。由此,江苏省第三种高考方案在2008年也宣告结束。

三、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改革分析

2008年江苏省启动了第四轮高考方案改革,与前三轮改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轮改革是配合江苏省高中课程新一轮改革而设计的。为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配套,江苏省将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其中“3”为语文、数学、英语,分值分别为160分、160分、120分,其中语文和数学分别设有40分的加试题,分别供选择历史和物理的学生进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选修课为2门,必修课5门。选修课由考生在物理、历史中选1门,在剩余5门中选1门;7门科目中之外的5门为必修课,5门必修课在高二下学期进行测试,俗称“小高考”,2门选修课在高考时进行,成绩处理采用“等级计分”;“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的评定[6]。该方案除语文、数学、英语基础学科外,其他两项实行等级计分,分为A、B、C、D四个等级。必修测试科目等级满分100分,A级为100—90分,B级为89—75分,C级为74—60分,59分以下为D级;选修测试科目等级:各科满分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划等级,A+为前5%(含5%)的考生,A级为前5%—20%(含20%)的考生,B+为前20%—30%(含30%)的考生,B级为前30%—50%(含50%)的考生,C级为前50%—90%(含90%)的考生,90%以后的学生为D级[7]。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对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的评定,基本符合标准的,则为合格;而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定等级则分为A、B、C、D四级,视学生的表现来划分[8]。高考成绩按语文、数学、英语的总成绩来算,但是两门选修课对于考生报考志愿有影响,根据江苏省的高考报考的制度,必须都是B及以上才可以报考本科,甚至有的名校规定只有双A才可以报考。2008年江苏省高考新方案的实行在全国属于首创,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高考方案。

2008年高考方案的考试目标与考试内容都作了很大的调整,把语文、数学、英语作为统考科目,突出了基础学科的地位。不过,对英语分数的调整,是为了弱化英语对母语的影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数学科目附加题的设计,与新课程标准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一致,满足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拔人才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了机会。这个方案的优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将各科考试分别放在不同的时间内举行,而且“学业水平测试”可以参加两次测试,取成绩较高的一次为准,避免了偶然的因素,减轻了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9];二是实行等级评价制度既较好地体现了区分度,又较好地避免了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三是“小高考”的实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理眷顾得到了加强,文科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素质,理科生加强了人文科学的素质,纠正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现象。

尽管2008年高考方案具有较大的创新和优点,但是仍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社会批评,这些批评针对的主要问题有二。

问题一,该高考方案实行的时间存在缺陷,2007年推出的方案,在2008届高中毕业生身上就要实行,而且在高二下学期结束就要进行“小高考”,当时却已经分出文理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捡起已经很久没有学习过的书本进行突击复习,增加了学生及教师的负担,原来的高考方案是“高一打基础,高二提高,高三冲刺”,而现在由于“小高考”的实行,高二学生的压力骤增,高三的压力却没有减少。

问题二,该高考方案给学生报考志愿带来了很大麻烦,因为该方案规定,想上本科的考生,其选修科目的等级必须在B及以上,如果学生一次失误而只考到了C等,那么,他们即使考核成绩很高也不能读本科,而只能选择一些大中专院校。另外,综合素质评价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实际上几乎没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D,即使他的品行等各个方面都不好,为了提高升学率,评分人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江苏省高考方案未来改革路径的思考

经过上面对江苏省2000、2002、2003、2008四轮高考方案改革状况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江苏省八年期间高考方案频繁变迁,都是围绕“3+X”高考范式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演绎,“稳中有变,不断修正”是其变迁的基本轨迹,例如“3(语文、数学、外语)”在前三轮改革方案中就一直保持稳定,即使是第四轮改革方案中也只有英语科的分值出现微调整而已,而“X”部分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和不断修正。每次改革方案中都吸纳了前轮方案中的成果,同时,对每个方案在实践暴露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修改。然而,在我们看来,尽管江苏省经历了四轮改革和修正,但还远非尽善尽美,因此,未来的改革和探索仍然将继续下去。纵观江苏省高考方案四轮改革的轨迹,也许我们可以对江苏省高考方案的未来改革路径作些思考。

在高考目标的发展趋向方面,江苏省未来高考方案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最后一定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考核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潜力两方面的素质与潜力,尤其重视并尊重学生的特长,并为特长生提供差异性和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来综合考虑进入的学科领域和发展方向。

在高考的学科地位调整方面,江苏省的未来高考方案将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的基础地位,因为这三门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也是大学学习的基础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原来过度张扬的英语强势地位将逐渐回归理性,但针对目前江苏省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的现象,英语口语考试的分值和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而长期被弱化的语文学科地位将逐渐得到加强,事实上,江苏省2008年的高考方案中语文与英语分值的调整已经初露端倪。当然,以物理和化学为核心构成的自然科学必将继续保持强势地位,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委员陈洪渊先生在评论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时也曾指出,物理和化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基础,提高物理和化学的高考地位将引导青少年更加关注自然科学,也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

在考试方式方面,虽然江苏省在高考方案中的“X”部分克服了“一考定终身”,但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考试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方面的改革也将作为深层次问题展开探索。此外,2008年高考方案中等级制度需要细化,比如A等级中可以出现A+、A、A-等,当然,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公正、透明,防止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弄虚作假,更不能因为学生的某科等级相对较低而取消其报考本科院校的资格,唯有如此,江苏省的未来的高考方案才能实现科学性与可持续性相得益彰的目标。

摘要:近十年来江苏省先后实行了四轮高考方案的改革, 四轮方案的改革并不是彼此独立, 而是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变迁关系。本文分析了各个方案的特点和不足, 尤其深入分析了每个方案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 对江苏省高考方案的未来改革趋向进行了期望性思考。

关键词:江苏省高考方案,分析,未来改革路径,思考

参考文献

[1]胡东芳.“3+X”高考改革方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探讨 (下) [J].湖南教育, 2000, (5) .

[2]同上, 2000, (4) .

[3]仁川宏.“3+X”高考方案对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01) .

[4]孙巡, 陆峰.大综合提出大挑战.新华日报, 2002-01-04, (B04) .

[5]李广水.对“3+1+1+X”高考方案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08) .

[6]马彪, 王虎, 齐玉辉.英美高考招生制度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以江苏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为例[J].网络科技时代, 2008, (20) .

[7]关注高考教育部认可江苏08年高考方案与公示方案相同[J].教育前沿, 2007, (01) .

[8]陈丽桦, 陈洪涛.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评析[J].教育管理, 2007, (06) .

3.江苏机构改革方案 篇三

对此,从事量化对冲的投资人士表示,中证500股指期货的上市,对于机构解决小盘股的高估值泡沫化问题,无疑是有效的重磅利器。

资金面上,上周央行于公开市场进行500亿元逆回购操作,累计净回笼资金150亿元,结束了连续两周的资金净投放。资金面继续趋松,银行间7日质押式回购利率从前周五的 3.43%下降到上周五的3.03%。总体看,三月以来随着货币政策降息和下调回购利率等不断加码,资金利率逐步降低趋势比较明确。

但近期来看,A股市场将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资金分流影响,一是打新冻结资金,二是处于价值洼地的港股崛起。目前来看,本周打新冻结资金规模较大且相对集中,而港股相对A股吸引力也处于强势。对资金面带来了一定冲击。

板块方面,基建板块成为“吸金王”,328.01亿资金涌入。其中,中国中铁(601390)资金流入居前,总计95.59亿元,5日内推动股价上涨21.35%;中国铁建(601186)吸引50.14亿资金流入,涨幅17.06%;中铁二局(600528)和中国电建(601669)则获得较高的净买筹率,分别为6.26%和6.35%,涨幅分别为11.56%和7.28%。

消息面上,4月11日,部分地区铁路建设工作会议在重庆市召开,李克强总理强调继续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铁路重大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副总理马凯表示,要确保全面完成今年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的目标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分析人士认为,铁路基建板块再度迎来重大利好。同时,“一带一路”是未来十年国家主导的主要投资活动,且重点在于沿途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铁路为关键行业。目前已有全球50个国家参与讨论。未来随战略推进以及受益资金优势,我国轨交产业链有望持续增长。

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4月9日至4月15日,沪、深两市共有399只次个股登上交易龙虎榜,较上期增加137只次。统计期内,上榜个股的区间总成交金额为1396.40亿元,较上期增加76.64%。其中,营业部合计买入金额712.51亿元,合计卖出金额683.89亿元,分别比上期增加62.24%和增加92.64%。上榜个股中,深圳主板43家,中小板78家,创业板74家,沪市主板60家。

机构追涨江苏三友

停牌近半年后,江苏三友(002044)于3月26日公布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预案并复牌。公告显示,美年大健康拟作价55.427亿元借壳江苏三友实现上市,江苏三友将成为A股健康体检的龙头公司。

截止本报告期末,该股报收38.12元/股,连续第14个涨停板。期间涨幅达到297.68%。

4月15日,该股“一字”涨停板被打开,但很快再度封住涨停。龙虎榜数据显示,当日机构占据买一、买二和买四席位,分别买入4.57亿元、1.14亿元和0.76亿元。另外,买三和买五席位的华泰证券南京中山北路证券营业部和华泰证券上海国宾路证券营业部分别参与0.91亿元和0.74亿元。五家合计净买入8.12亿元。

卖方席位全被游资所占。卖出额超过亿元的有中信证券杭州延安路证券营业部、中信证券杭州四季路证券营业部、以及中信证券如皋健康南路证券营业部,分别获利了结2.22亿元、2.02亿元、和1.16亿元。五家空头合计净卖出6.84亿元。

公告显示,美年大健康主营业务为健康体检。海通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余文心和周锐在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当前,国内体检市场上最大的三家连锁公司分别是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和慈铭体检。根据本次公告以及爱康国宾和慈铭体检的公司网站信息,上述三家公司分别拥有94家、48家、53家体检中心,年体检人次分别为528万、270万、200万,前三家的市场集中度仅为2.6%,如果集中度提升到25%,则还有10倍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资金关注*ST路翔

近期,*ST路翔(002192)受到基金公司组团关注。4月8日,华夏、中欧、海富通、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参与调研,而4月9日还有大成、金鹰、银华等基金公司参与。该股股价近期也创出最近1年新高。

4月15日,*ST路翔在大盘回调之际仍然表现稳健,收盘报涨1.45%。龙虎榜数据显示,当日三家机构联袂买入6725万元;中信证券上海东方路证券营业部买入977万元。五家买方席位合计净买入7614万元。另一方面,五家游资合计净卖出7158万元。

从调研资料和龙虎榜数据看,近期该股受到机构关注,并且股价刚取得突破不久,中线或仍有机会。

4.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模本) 篇四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等四部门<关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湘办发[2010]36号)和《中共怀化市委办公室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怀办发[2011]14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臵,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

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指导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县委、县政府积极为乡镇转变职能创造条件。增加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增强乡镇履行职责的能力。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坚决清理和规范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对乡镇的考核由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

(二)乡镇机关改革

1、科学划分乡镇类别。我县共有* 个乡、* 个镇,按照中编办[1993]17号文件精神,划分一类乡镇*个,即···乡(镇);二类乡镇* 个,即···乡(镇);三类乡镇* 个,即···乡(镇);四类乡镇* 个,即···乡(镇)。

2、因地制宜设臵乡镇机关内设机构。根据我县乡镇实际,乡镇机关内设机构设臵党政综合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等3~4个内设机构。

3、乡镇设立人民武装部,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职能。

4、规范派驻乡镇机构。县市区人民法院、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可在乡镇设臵派驻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税务所,并尽可能实行区域设臵。其他部门原则上不得在乡镇设立派驻机构。除国家和省有明确

务指导的管理体制,其人事任免、考核等事项由乡镇党委征求上级业务部门意见后办理。双方意见不一致的,以乡镇党委的意见为准。乡镇事业站所人员跨乡镇调动,由乡镇党委提出建议,县组织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征求其上级业务部门意见后,会同县编办分别按管理权限办理相关手续。乡镇党委与上级业务部门意见不一致的,由县组织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决定。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事业站所主要负责人可由乡镇党委委员或副乡镇长兼任。上级部门派驻或设在乡镇的机构,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2、精干设臵乡镇事业机构。除中小学校和卫生院外,设臵乡镇事业机构6个,核定事业编制*名。即:

(1)·····站(所、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核定编制*名,其中站(所、中心)长(主任)1名,副站(所、中心)长(主任)*名。

(2)·····站(所、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核定编制*名,其中站(所、中心)长(主任)1名,副站(所、中心)长(主任)*名。

(3)·····站(所、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核定编制*名,其中站(所、中心)长(主任)1名,副站(所、中心)长(主任)*名。

(4)·····站(所、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核定编制*名,其中站(所、中心)长(主任)1名,副站(所、中心)长

理安臵的,通过自然减员逐步消化,直至达到规定的人员编制标准。对于自愿与机关事业单位解除关系的,严格程序,完备法律手续,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三)积极为分流人员创造条件,多渠道分流人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精神,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制定以下人员分流的具体办法:

1、······

2、······

3、······

4、······

四、改革的步骤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在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

1、改革方案和人员分流方案的制定和呈报(8月30日前)。

2、宣传发动(9月10日前)。

3、制定“三定”方案(9月20日前)。

4、组织实施(9月30日前)。

5、检查验收(10月上旬)。

五、组织实施

5.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篇五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发„2010‟67号)精神,全面推进我乡机构改革,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深化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本乡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重点;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积极稳妥,确保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

二、职能定位

乡镇是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三农”工作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现阶段主要职能: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和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本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服务;保护基本农田,组织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抓好粮食生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新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优抚安置、扶贫救济、养老保险、老龄服务和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组织开展村级新农村建设,改善人畜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培训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拓展服务渠道,推行“一站式”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方

便群众办事。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着力增强社会管理职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实行群防群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维护农村社会公共秩序;加强农村信访、法律服务、法制教育和人民调解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及时化解处理土地流转、土地征用、水权配置、林权改革等方面的矛盾和纠纷;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和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稳定;推进依法行政和农村依法治理,强化涉农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健全维护农民权益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配强配优村级班子;加强乡镇人大、群团、国防教育、征兵等工作,保障基层政权功能;指导村民自治,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培育农村服务型、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三、机构设置和机构编制体制管理

根据《武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乡镇分类及人员编制核定的通知》(武市编发„2005‟9号),我乡属二类乡镇。核定领导职数8名:党委书记1名,人大主席1名,党委副书记兼乡长1名,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副乡长3名,武装部长1名。核定公务员编制20名,事业编制40名,工勤编制2名。机构编制推行实名制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机构设置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党政机关统一整合设置3个综合性机构,事业站所统一整合设置5个服务性机构,各机构内设若干综合性岗位。

1、党政机构设置:

(1)党政综合办公室。承办乡党委、人大、政府日常工作。负责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民族宗教、人事、工会、团委、妇联、文秘、信访、机关后勤服务等工作。核定行政编制5人,工勤编制2人。设岗位6个,其中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办公室全盘工作及纪检监察、人事、机关后勤服务等工作;文秘岗定员2人,负责统战、民族宗教、文秘等工作;组织岗定员1人,负责组织、宣传、信访等工作;群团岗定员1人,负责工会、团委、妇联等工作;驾驶员岗定员1人,负责公务用车出行、保养、维修等工作;炊事员岗定员1人,负责职工伙食、接待用餐等后勤服务工作。

(2)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加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牌子)。负责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防汛抗旱等工作;指导协调二三产业和非公经济发展;负责项目综合管理、安全生产监督、公共卫生管理、民政和社会事务管理、统计等工作;依法管理辖区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核定行政编制4人。设岗位4个,其中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办公室全盘工作及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村镇规划建设,指导协调二三产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依法管理辖区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项目管理岗定员1人,负责项目综合管理、民政和社会事务管理等工作;环保安全岗定员1人,负责环境保护、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监督、公共卫生管理等工作;统计岗定员1人,负责统计工作。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人民武装部牌子)。组织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协调解决辖区内突出的治安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负责国防动员、征兵、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工作。核定编制3人。设岗位2个,其中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办公室全盘工作及国防动员、征兵、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工作;综治岗定员2人,负责组织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等工作。

2、事业机构设置:

(1)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服务站的职责整合划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不再保留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服务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农业、畜牧、农机、林业、水利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统筹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系列化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承担动植物疫情监管、防控工作;负责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核定编制16人。设岗位7个,其中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服务中心全盘工作及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副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动植物疫情监管、防控工作;农业岗定员6人,负责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畜牧岗定员3人,负责畜牧先进适

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林业岗定员2人,负责林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水利岗定员1人,负责水利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农机岗定员2人,负责农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

(2)组建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加挂劳务移民服务站牌子)。将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站、财税所的职责整合划入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不再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站、财税所。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指导和监管乡村财务管理,承担土地流转经营服务;负责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的核算划拨工作;组织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为乡镇招商引资、项目开发、非公经济发展、商贸流通等提供服务。核定编制6人。设岗位6个,其中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服务中心全盘工作及乡村财务管理工作;副主任岗定员1人协助做好乡村财务管理工作及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土地流转经营服务工作;财务管理岗定员1人,负责指导和监管乡村财务管理工作;惠农岗定员1人,负责核算划拨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工作;劳务移民岗定员1人,负责劳务输出、移民搬迁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招商管理岗1人,负责企业管理、招商引资、项目开发、非公经济发展、商贸流通等提供服务。

(3)组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加挂社会保障工作站牌子)。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承担五保供养、优抚安置、扶贫救济、残疾人服务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负责国有及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属地社会化管理、就业再就业工作;承担村镇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事务

性工作;负责劳动争议调解、乡村道路管护工作;核定编制4人。设岗位5个,其中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服务中心全盘工作及农村低保、五保供养、优抚安置、扶贫救济、残疾人服务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村镇建设岗定员1人,负责村镇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乡村道路管护工作;劳动保障岗定员1人,负责国有及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属地社会化管理、就业再就业工作、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合管岗定员1人,负责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养老保险岗1人,负责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4)组建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将文化体育工作站、广播电视站的职责整合划入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不再保留文化体育工作站、广播电视站。农村文化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负责教育发展服务,科普宣传、广播影视管理服务等工作。核定编制8人。设岗位3个,其中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服务中心全盘工作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工作;文化岗定员4人,负责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工作;广电岗定员3人,负责教育发展服务,科普宣传、广播影视管理服务等工作。

(5)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将计划生育服务所的职责整合划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不再保留计划生育服务所。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孕环情监测和人

流、放环、结扎等技术服务。核定编制5人。设岗位2个,其中主任岗定员1人,负责服务中心全盘工作及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知识、技术和方法工作;计生服务岗定员4人,负责开展孕环情监测和人流、放环、结扎等技术服务工作。

整合组建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性机构,实行人员、编制、资产等由乡政府统一管理,原财政供给渠道不变,业务由农牧、农机、财政、文体、广电、人口等县直有关部门负责指导,人员由县人社部门统一负责调配。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依法实施法人登记,确立乡事业机构独立的法人地位,使其相对专一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四、定岗定员所坚持的原则及具体措施

(一)坚持的原则:

一是党管干部原则。人员定岗方案的制订,程序的设计,人选的最后确定,都要在征求广泛意见的基础上,由乡党委集体研究决定。

二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实行机关干部测评和领导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竞争上岗,参加竞争人员机会均等,不搞“内定”。把竞争的岗位、任职条件、竞争的方法、程序、过程公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达到优化组合,择优汰劣。

三是专业对口,职务对应原则。人员定岗要有利于发挥干部的才能。要体现干部专业特长、能力水平与竞聘岗位所需任职资格的对应性。

四是保持专业工作连续性和特殊岗位人员相对稳定性原则。对于个别特殊岗位,在定岗中,要从有利于本职业务工作,有利于中心工作的全局出发,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五是实行工作实绩与岗位调整相结合原则。

(二)具体措施

1、按照职位分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位,明确职责及任职资格条件。

2、制定有关定岗定员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竞争上岗办法。

3、依次确定中层领导定岗人选。增强竞争上岗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对拟定岗人员进行考察,重点考察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工作实绩、工作能力和廉洁情况。综合考虑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结果,提出拟定岗人选,经乡党委会议决定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命。

五、改革的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全乡机构改革从2010年11月开始,到201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方案

制定全乡深化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经乡党委、乡政府研究审定后,于12月5日前上报县编委,经县编委办审核、县编委集体讨论,并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

(二)组织实施

乡政府根据审批的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转变职能、机构整合、职责划分、管理体制调整、岗位设置及人员定岗等各

项改革任务,并重点抓好新组建事业机构人员、财产、档案等的移交,事业人员聘用合同签订以及新机构的建章立制、启动运行等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四、组织领导和纪律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站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具体安排和实施工作,按时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二)严肃工作纪律。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严肃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干部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做到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人员妥善安排,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6.山东省乡镇机构改革方案 篇六

东方网3月31日消息:山东省日前确定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此次改革将重点围绕规范

机构设置和精简人员编制进行,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党政机构。按照方案,乡镇党委、政府机构将合并设置,中心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党委、政府,一般设置3—4个综合性办公室,包括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等;其他乡镇一般设置党政办公室(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并设必要的助理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只设必要的助理员。乡镇以下不设立管区等管理层次,乡镇人大主席一般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也可以专职担任,一般不设政协机构,乡镇工作人员兼管工会工作。乡镇党政机关人员将精简编制,中心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核定45人左右,5万人口以下的乡镇35人左右,其他乡镇40人左右。

乡镇行政编制的使用范围包括: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和共青团、妇联、人民武装部的工作人员。乡镇党政领导提倡交叉任职。乡镇党委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3人,1名副书记兼任纪检书记。中心乡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政府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1-2人。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此次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按照计划,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精简至平均每个乡镇35人。其中,中心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核定40人左右,5万人口以下的乡镇核定30人左右,其他乡镇核定35人左右。同时,不再设自收自支的事业性单位。

全市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昨出台本报讯(记者熊孝平、实习生方慧)记者昨日从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上获悉,《中共鄂州市委、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鄂州市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党政机构从紧设置●机构设置乡镇一级设党委机构、人大机构、政府机构,不再设立政协机构。政协的有关工作明确一名党委成员兼管。乡镇与村之间不设立中间层次的管理机构。

从紧设置乡镇工作机构: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

乡镇设立人民武装部。乡镇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的设置按有关章程执行。

市、区法院,公安、司法机构延伸、派驻到乡镇,设置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按现有设置不变。工商、地方税务机构延伸、派驻到乡镇,按省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职能配置乡镇党委和人大分别按照《党章》、《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能。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乡镇人民武装部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职能。

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工青妇及各部门、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农业、工业、水利、林业与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公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村镇规划建设、民政优抚、民族宗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

人民法庭主要承担案件审理、判决和裁定,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指导人民调解,开展法制教育等工作。

公安派出所主要承担实有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执勤办案和方便服务群众等工作。

司法所主要承担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提供法律服务等工作。

工商所主要承担工商登记、市场管理、合同、商标、广告监督、工商收费和工商政策的宣传咨询等工作。

地方税务所主要承担税务登记、税收征收、发票管理、会计核算、征管档案和税务政策宣传咨询工作。

精简编制和领导职数●人员编制人民武装部使用乡镇行政编制,配备一名专职干事。

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员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编制单列管理。

工商所、地方税务所实行垂直管理,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不得突破上级核定的专项编制总额。

长港管理区撤区建镇后,核定行政编制17名(含司法专项编制1名)

●领导职数每个乡镇党委设党委委员7至9名,实行交叉任职。其中,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党委副书记3名,1名担任人大主席团主席,1名兼任纪委书记,1名兼任副乡镇长;设副乡镇长2至3名(含副书记兼职的1名在内),由党委委员兼任;兼任人武部长等职务的党委委员2至3名。

每个乡镇设正、副科级非领导职务1至3名。对目前领导成员过多的乡镇,给予三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设1至3名非领导职务的正、副科级助理。

压缩事业单位机构●直属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乡镇事业机构除中小学校、卫生院外,只保留一个财政所,农村经营管理站并入财政所,在财政所加挂农村经营管理站牌子。财政所为乡镇下属副科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财政、农税征收、零户统管、预算外收支管理和农村经营管理、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

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根据定编基数、管辖幅度、征收额度、农业户数来综合测算,共核定全市乡镇财政所事业编制303名。

●延伸、派驻事业机构市、区派驻延伸到乡镇的国土资源管理所、交通管理站和林业管理站实行区域性设置。其人员经费由市、区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党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必须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要求征得乡镇党委同意。畜牧兽医站维持现有体制不变。

●乡镇其他事业单位改革乡镇其他事业单位要在清退非在编人员的基础上逐步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走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不再与乡镇行政机关保持隶属关系。其所承担的原有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三办一所”,行政执法职能由市、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改制后的事业单位,继续享有原债权,承担原债务。具体的改革措施是:农业服务中心、水利站的行政职能交给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后改制为中介服务机构。

经济贸易服务中心的行政职能交给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后改制为企业。

村镇社会服务中心、土地建设管理站的城建管理行政职能交给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后改制为中介服务机构。

7.江苏机构改革方案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抽样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选择经济发达苏南地区的苏州市, 经济在江苏省居于中位苏中地区的南通市, 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盐城市的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以及每个市抽取2个县 (市、区) 级卫生监督机构。

1.2 资料来源

采取问卷调杏、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1.3 数据处理

采用EpiD 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南通市、盐城市和苏州市3个省辖市及22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均承担打击辖区内的非法行医职责及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医疗机构的许可管理及校验工作, 3个省辖市均承担;抽查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在南通地区3家、在盐城地区2家、在苏州地区1家, 合计6承担许可管理职责。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的医疗监管职责。

2.2 2012年度打击非法行医案件查处情况

个省辖市中苏州市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1 076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部门129件、占11.99%。6个县 (市、区) 级中苏州吴江区查处非法行医案件数量最多, 计315件, 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32件、占10.16%, 苏州常熟市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比例最高, 达到15.26%。见表1。

2.3 辖区内有证医疗机构情况

3个省辖市区域内有证医疗机构数量大致相当, 县 (市、区) 中盐城亭湖区有证医疗机构数量最少, 计195家, 其余地区大致相当。医疗机构中以村卫生室 (卫生服务站) 数量最多, 其次是诊所、医院等。见表2。

2.4 辖区内的人口情况

市级中苏州市辖区内人口数最多, 达1 30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700万, 占53.85%;县级中苏州吴江区人口约160万, 其中外来人口 (含流动人口) 约80万。见表3。

2.5卫生监督员的配备与人口比情况

市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市最多, 为776人, 占总人口数的0.60/万;县级辖区内监督员总数, 苏州常熟市最多, 为69人, 占总人口数的0.33/万;辖区内监督员总数与总人口比, 市级最高的为苏州, 县级最高的为盐城亭湖区, 为0.65/万。市级辖区内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市, 为196人, 占监督员总数的77.16%, 占总人口数的0.24/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3.18/万;县级医疗监督员总数最多的是南通通州区, 为30人占监督员总数的100%, 占总人口数的0.26万, 占外来人口数的2.01/万。见表4。

2.6 卫生监督员人数与医疗机构及打非情况比值

市级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与卫生监督员数比值最高的是南通市, 为11.09∶1, 县级是南通如皋市, 为14.16∶1;医疗机构总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市级是盐城市, 为34.62∶1, 县级是苏州常熟市113.25∶1。市级辖区内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卫生监督员比值最高的南通市, 为1.59∶1, 县级最高是苏州吴江区, 为8.51∶1;打非案件处罚数与医疗监督员比值, 市级为苏州市8.97∶1, 县级最高是苏州常熟市47.50∶1。见表5。

2.7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创新业务工作

除南通市本级外,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均根据本地实际, 开展了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实施记分管理, 并和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挂钩, 同时实施医疗机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约谈制”。

3 讨论

3.1 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

从调研结果来看,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承担医疗机构许可校验、日常监管和打击非法行医工作职能不一。2001年出台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中“医疗保健卫生监督”仅列了标题, 内容空白。2005年卫生部令第39号《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对医疗卫生监督仅规定了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的监督检查及打击非法行医。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全国性的“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液专项行动”, 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组建专门的处 (科) 室, 承担起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2008年, 卫生部组建了“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司”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工作, 但是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仍然留在卫生部“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近年来, “医管司”多次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和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 但是从未明文表明该监管队伍与“食品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领导的全国卫生监督机构的关系。目前, 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办、卫生局管理的,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 对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自管自的监督执法模式, 使得医疗机构的监督执法工作给社会和群众造成对外管理严、处理多、处罚重, 而对内管理松、处理少、处罚轻的负面印象和不利的社会影响, 是江苏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医疗服务监管中普遍存在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原因之一。

3.1.2 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各地在有证医疗机构监管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上任务繁重, 苏州市辖区内每位医疗监督执法人员2012年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25.06家、人均查处打非案件8.97件, 2012年常熟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人均监管医疗机构约113.25家, 人均查处打非案件47.50件。可见越到基层,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工作量越大。特别是近年来, 卫生部出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规章规范越来越多, 基层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重。

3.1.3 医疗服务监管能力尚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从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 各地卫生监督机构无论是人员配备, 还是基本的医疗监管能力, 均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疗监管的需要。卫生部2010年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按照“权责一致、编随责增、人事相宜、保障履职”的原则, 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 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 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 江苏省各地卫生监督员配备人数差距较大, 苏州吴江区最低, 为0.13/万。同时, 医疗监督执法人员配备及专业执法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前医疗监管的需要。

3.1.4 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 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理念、内设部门布局及职责基本未发生变革, 仍然基本延续计划经济时代“办医院”的思路。出自各内设机构的政策, 各自为战, 常常冲突。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但却存在着没有队伍的尴尬。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下属单位, 却受委托承担本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重要职责的医疗服务市场监管, 且职责不明、能力欠缺, 造成当前我国医疗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远不能适应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

3.2 做好医疗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服务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外医疗市场监管经验表明, 合理的资源配置、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以及行业的内部自律, 是对纷繁复杂的医疗市场较为有效的监管方式[1]。

3.2.1 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这是新形势下, 为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 国家做出的卫生战略调整, 希望能够以此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机构改革,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的职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 却要承担起行政部门应该承担的监督执法的重要职责, 这样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医改的需要。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执法局, 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监管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市场的职责。

3.2.2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

目前, 行政部门内部社妇、农卫、医政、医管、科技、人事、监督等部门, 除了出台相关政策、行政管理以外, 还承担依法监管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责, 政出多门、各口子出台的政策冲突、打架, 多头监管, 让医疗机构难以是从, 因此打造一直综合性的医疗执法队伍, 改变监管无力、多头监管等问题, 应该是当前大部制改革的首要问题, 建议将各口子的依法监管医疗服务的职责合并, 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强化监管能力[2]。

3.2.3 充分发挥医院学会、医师学会、护理学会等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

当前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多日常工作, 比如医疗质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 甚至于技术准入等等, 都可以交给医学行业协会全权承担,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增强行业自律。行政部门可以将工作的中心转入出台政策、法规以及依法监管等方面, 别再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行业总会应该承担的工作。

3.2.4 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江苏省自2006年以来, 在卫生监督机构推行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等管理模式, 可以将有限的监管力量重点投入到需要监管的重点机构, 合理配置资源, 有助于减少监督检查中的随意性, 增加了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提高医疗服务市场行政许可和监管成效的有效手段[3]。

摘要:目的 了解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的现状, 为深化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软件编辑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调取“江苏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及《卫生年鉴》数据等方法获取资料, 使用SPSS 3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前江苏省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职能不明, 缺乏有效地运行机制;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服务监管能力难以胜任;当前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结论 建议将卫生监督机构并入行政机关, 组建专门执法局;整合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 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医学行业协会职责, 加强行业自律;对医疗机构实施综合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健全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卫生监督,机构医疗监督,现状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4, 11 (5) .

[2]霍烽, 刘洋淼.吉林省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医学, 2009, 30 (21) .

8.机构改革下一步 篇八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机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来进行的,所遵循的逻辑是先确定党政的权力边界(党政分开),然后确定政府与社会和企业即后来的市场的关系(权力下放),最后是机构改革,解决政府自身的问题。这一改革的逻辑后来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在没有解决前两者问题的情况下着重了机构改革。

眼下机构改革又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三十年里的六次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六次。

改革涉及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从1982年开始的第一次机构改革一直到1998年的第四次机构改革,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改革就是机构的精简,尤其是第四次机构改革,国务院的部门和人员几乎精简了一半。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从1988年的第二次改革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以后,后来的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最先是使政府的职能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然后是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第四次机构改革一举撤销了10个如电力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之类的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在计划体制下担负了配置资源的责任,而现在则由市场取代。第五次机构改革重组了中央的一些部门,建立了像银监会、国资委之类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机构。而第六次机构改革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其出发点则是如何提高政府的行政与服务效率。

第三,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比如废除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在行政系统建立了首长负责制,建立了公务员制度、行政监督制度、财税制度等,另外在行政区划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第四部分的内容涉及权力结构的重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的权力开始被市场和社会分割,国家、社会和市场的格局开始形成,政府掌握社会全部资源的状况被改变。此外,政府内部部门之间的结构和权力关系也进行了调整。

这一进行了三十年的机构改革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从党政的改革转向政府的改革。二是由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的政府改革,从单纯的精简机构和人员规模的改革转向以“转变职能”为主旨的改革。三,政府职能的转变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特征和局限

六次机构改革总体而言,呈现了一些特征。

特征之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中国机构改革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这表明改革的动力首先来自上层。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看来,自上而下的变革是一种强制性变革,这一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国家想降低它的管理社会的交易成本。机构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机构精简和人员精简(比如第一次改革将国务院100个部减少到61个,第四次改革将国务院的部门和人员减少了一半),以及机构和部门的重组,无一不反映了降低交易成本的这一努力。

从机构改革的历程中笔者发现,每一次改革几乎都是手起刀落,速战速决,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

而问题在于,强制性变革有其局限性的。尽管强制性变革可以降低组织成本,但它可能有伤一致性同意原则,以至于一些在改革中利益受到伤害的人,可能不按照这些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可能使强制性变迁的有效性受到损伤。

机构改革的历程表明,由于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利益因在改革中受到了伤害而抵制改革,这使得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以及机构“合并-分开-再合并”的状况。这也使得为补偿一些人受到的伤害,出现了一个部有十多个部级领导人,以及一个局有一二十个局级领导人的状况,使改革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第二个特征是,历次改革基本上是问题取向,着重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缺乏长远目标的指引。这种问题取向的改革具有针对性,也易于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问题取向的做法,在每次改革之间有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处在一个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这就注定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变动性。但问题是,变动的方向,也就是长远目标,或要过的河的对岸在哪里。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在于使每一次的改革有一种大的方向感,使改革的措施符合长远目标的方向,并使改革达到预想的彼岸。

1988年的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曾经确立过这样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 運转协调、 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同时在这一长远目标下,确立了近期的改革目标,也就是“根据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今后五年改革的目标是,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由此可看到机构改革的第三个特征,即摸石头过河式的渐进改革。渐进改革的一个最大优点在于,由于小步前进,可以避免因改革引起的震荡,从而使改革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向前推进。机构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避免从更大的范围进行改革,尤其是避开了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和权力问题(比如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使得政府机构的改革没有产生社会的震荡,并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推进了政府自身的一些改革,比如职能的改变,使政府的运作能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nlc202309031256

然而,渐进改革的优点往往也是它的缺点所在。用简单的话来说,渐进改革降低了摩擦成本,但增加了实施成本。渐进改革只是减轻了痛的程度而已,但并没有消除痛。机构改革的历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在机构改革进行了差不多二三十年后,十八大的报告还需要强调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显然痛并没有完全消除。

此外,着眼于政府自身的机构改革,似乎越来越成为政府的事而同社会与民众无关,越来越成为政府内官员的事而与一般普通公务员无关(尤其是在第五次和第六次机构改革不涉及精简人的情况下)。这导致改革的动力来源越来越弱,改革的热情呈现一种递减的状况。

但政府机构的改革会涉及到市场、企业和社会。这里的一个悖论在于,由于機构改革仅局限于政府自身,这使得在改革的同时又滋生了一些仅凭自身改革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由于政府与社会的边界不清,一些本来可以放手让社会去做的事情都由政府包揽,从而又导致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减低了政府的效率。

未来之路

对机构改革的历程以及改革特征的分析表明,机构改革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很显然,流程的改革基本上也走到了尽头,因为再多的机构精简或重组也无法解决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权力配置问题,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把机构改革放到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系统中去加以考虑。这样,从系统改革的角度讲,就需要有一个组织来进行整体的设计和协调。上世纪80年代在中央层面曾经有过一个体制改革委员会,它发挥的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用。由于后来改革策略的调整,这一组织便不复存在。

如果要进行一种全方位的改革,类似体制改革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改革涉及了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政府,需要有一个组织来进行策划、组织、统筹和推进。这个组织必须是有权威的,同时这个组织也必须是超然的。所谓超然,就是它应该超然于各种利益之上,以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作为改革追求的最高准则。

其次,下一步机构改革的动力不仅需要从政府内部寻找,更重要的是要从外部去寻找,以结构的改革再来推动流程的改革。这样,机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将回到原有的逻辑,也就是厘清权力关系,首先是党政关系(按邓小平的说法,就是党政分开),其次是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权力下放,解决政府权力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制约问题,再者是政府机构的运作等技术性和流程性的问题。

再者,顶层设计要与地方的积极性相结合,尤其要鼓励地方自下而上的改革。顶层设计当然重要,尤其当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但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指出一个基本的方向和框架,而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规定,因为地方的差异很大,必须让地方在机构改革中发挥它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从改革的手段和策略上说,既要运用渐进的方法,但也不能弃激进方法不用。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这意味着哪种手段能解决问题,就应该采用哪种手段。长期来机构改革采用的渐进方法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功方面,使我们产生了渐进崇拜,谈到改革,马上想到的是采用渐进方法,并对激进的方法加以嘲笑和摒弃。但我们可能忽略了渐进方法的缺点,也就是实施成本会增加。

最后,从机构改革的角度讲,政府的改革应该是社会其他方面改革的表率。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个结果是社会各种利益的形成。政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要求政府务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以追求公共利益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行政系主任)

上一篇:《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心得--陆怡年下一篇:听证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