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2024-06-11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14篇)

1.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一

由于“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枯燥乏味的话题。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改变传统的学文明理的说教方法,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知道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其次,以各种方式汇报课前调查的情况,让学生明白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规则的普遍性;最后以抢答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规则考场,明辨是非。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无形中实现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教学开始,我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 “掰手腕”游戏,邀请同桌比一比谁获胜。我故意没有讲任何要求,我也“积极”参与与一

名没有同桌的男同学“郑重其事”的“较量了一番”,并且为和我一起“大获全胜”的同学讨得热烈的掌声,让学生感受到不公平,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通过亲自实践,明确了游戏中规则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注意到每一种游戏都存在规则,同时“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如:我安排的课前调查活动,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寻找规则、发现规则。实地的收集和记录体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在课堂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规则环节中,我以课件出示学习讨论规则:A、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B、讨论声音不要太大;C、组长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汇报时内容尽量不重复。这个课堂细节,充分体现规则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中渗透规则,以便将遵守规则落到实处。在讨论活动中,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由“特殊”认识发展到“一般”认识,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感知规则的普遍存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该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

课堂上,我还展示了一组以校园“规则”为内容的图片,如教室里贴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楼道墙上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请讲普通话”等标示牌;这些以学生学校生活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

在引导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说说你在学校里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查、互查的方式,不仅对自身存在的缺点有所认识,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积极向他人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都得到了发展。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了孩子的现实学习生活。

课堂最后的游戏规则小警察,可以说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烈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是很有用的。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到心中有规则,而且表明了他们心中乐于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学时我不够注意细节,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流畅,有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些问题提出并顺利解决后,我为了“按铃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而没能采取妥善保护孩子们的方法,忽视了那些个别还“方兴未艾”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这可能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课后想起“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感到很遗憾。

另外对于课堂中的突发情况,我没能做好提前预设,更没有在课堂中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处理问题不够灵活,应变力较为薄弱。比如:在让小组合作

分类汇总并汇报调查结果时,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尚欠缺,书写速度也不够快,不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当我巡视辅导三个小组后发现比较“费时费力”时,我没有再努力做耐心恰当的引导,而是“当机立断”“取消”小组合作汇报讨论结果这一环节,直接请几位学生“根据需要”汇报了“我想要的结果”,虽然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没有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虽然这些问题都只是本堂课的一点瑕疵,没有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实效。但是我想今后还是要多加注意,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许课堂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真的能够行之有效了。

2.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二

解放以后, 我们彻底抛弃了私塾的教学范式, 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彻底的更新, 以文章构建教材, 且采用了旧苏联的教学模式——以“段落、中心、结构”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格局一直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这近半个世纪中,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也造就了一批新中国早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家。这一时期的教材, 虽有定期的修正与改版, 但都是以“工具性”建构的, 它的单纯性且不说, 其人文关怀、审美情趣以及诸多的能力培养意向更无从谈起。如果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进行一番审视, 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在情境中扮演的是至尊的角色, 他们是星星围绕的月亮, 他们是课堂的中心, 他们是课本的授意者, 他们是学生的役使者;而学生呢?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只有听话、服从的份儿, 一切围绕教师转, 一切围绕教材转。以处在这样的地位的教师, 使用这样的教材去教学生, 学生的兴趣何来?学生的兴致何在?这与一批医生领着一帮毫无医学知识、毫无临床经验的“医盲”学习诊断学和解剖学有什么两样!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 语文伴随中国的体制改革, 出现了最为活跃的革新时代。它的活跃性在其他基础学科中遥遥领先。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 昔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至尊地位逐渐被削弱了下来, 教师的主导地位日趋显现出来。从科学教育的观点看, 从科学施教的角度看, 这不能不说是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由于教材量度的限制 (此时教材的质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工具性”已修正为兼具“人文关怀”) , 学生仍然不能如鱼得水, 畅游语文的辽阔世界。在这样的境地中, 教师为了发挥其独居的主导作用, 便开始了研究教材、深挖教材的工作——以教材为开掘点, 寻求教眼, 寻求教路, 而后带领学生走进教眼, 踏上教路。此时的学生只能在这条道路上被动地、艰难地、毫无兴致地奔走着, 他们始终看不到路边的风物和更远的景象!曾一度时期, 有不少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驱使下, 便真的开展了研究型的教学。试问:在大众教育的今天, 让这些年轻学子在俨然学者的导引下, 他们是否能真正研究精妙的唐诗宋词?他们是否能真正研究出“红学”的深刻?本来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是要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意识的。这样做无疑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曲解。

客观地说, “段落中心”教学也好, 教师主导地位确立也罢, 学生的学习动因依旧没有植根于实践的沃土, 依旧处在知识与能力的检测之中。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检测之中, 学生缺失的是亲力亲为的精读背诵和广泛阅读, 缺失的是广泛阅读获得的学养和文化积淀。在能力检测式的教学中, 教师难免要设计系列教学问题, 在求得释解问题的课堂中, 总希望于山重水复中, 喜逢柳暗花明。但针对学生而言, 无厚积何以薄发?无苦作何以广丰?在这样的情境中, 尽管你教师阶梯搭建的如何巧妙, 道路修建的如何平坦, 树上的桃子学生仍难以摘到, 世外的桃源风光学生仍难以看到。

伴随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解放意识逐步被众多教师所接受, 这种接受以至实践的运用, 更是继以教师为主导后的又一大进步!于是,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呈现, 思想、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在这种解放中我们竟也见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景象!但在这景象的背后, 当我们沉静下来认真思考之后, 我们忽然警醒, 这样的繁盛景象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的学习是直接的文字体验, 而且是大量的文字体验, 信息的捕捉和采购是无助于学养积淀的, 无限扩展的视界只可增长一些见识, 浮光掠影的蜻蜓最终是不会酿造出甜美的蜜糖的。

语文的春天在哪里, 我们还需继续探寻。

语文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发展到今天, 语文的学养积淀途径我们仍未曾寻得, 语文的大力实践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落实。这就得我们进一步寻找途径, 寻求解决的方法策略。

审视过去, 我们恰恰是返其道而教语文的, 将无助于能力水平提高的“检测”当做主攻目标和方向而耗费精力, 却将用以积淀学养的大量阅读实践放任自流了, 即置放在难以顾及了课外。因此, 我们应该移植曾经的课外任务到课内, 废除曾经的“检测”行为以保障阅读的实施。说到这里, 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今后课堂要提供什么?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学生应处在怎样的境地?

先说第一个问题。要在课堂实现大面积地阅读, 单靠一本教材和辅助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作如下工作:其一, 建立班级小书屋。采用献书活动收集, 让每个学生每月至少奉献一本书, 多多益善, 作为充实小书屋的主要渠道。其二, 采用多种方式提供读物。如鼓励学生定期租借, 适时购买, 按时订阅, 及时交换, 等等。其三, 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在内容要求上, 首先, 其原则是“有利于健康的人格形成, 有利于学养的积淀, 有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其次, 表现在范围要求上, 其原则是:“立足中国优秀文化, 涉猎外国文化精品, 关注时代发展与科学技术”;再次, 表现在层次要求上, 其原则是:“内容丰富, 艺术上乘”。

再说第二个问题, 对教师的要求。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所使用的“方法”。这里的方法是指“指导”或“引导”, 它是以学生的自我体验、感悟为主的, 是将学生真正视为主体的一种表现。大而言之, 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习惯;具体地说, 就是交给学生怎样选择书, 怎样会读书, 怎样读懂书, 怎样有效背诵, 怎样快速阅读, 怎样理解阅读……如何使用工具书, 如何摘抄, 如何养成读书积累的习惯, 如何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体验为主, 以学养培育、提升审美价值为目标, 在课前进行学习材料的筛选、编制、印发;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 以学习方法指导为手段, 从事指导与帮助工作。切忌自我表现, 再度进行知识点的筛选、事无巨细的讲解、知识能力的检测。总之, 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为前提。

再陈述最后一个问题, 对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这就得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的天地, 让学生进入书籍的世界, 投身到文字的海洋。让学生情态沉浸于斯, 让学生的心灵愉悦于斯, 让学生的精神倾注于斯。使他们在这里亲历未知的生活, 感受多采的人生, 体验丰富的情感。使他们在这里做真正的主人。在具体阅读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第一, 安静。

这是保障全体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第二, 投入。这是保障个体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第三, 熟练使用工具书。这是终生学习的需要, 也是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对阅读的内容, 我们提倡以“多而杂, 感兴趣, 能读懂”为前提, 我们主张以“思想健康, 继承传统, 注重时代生活”为导向。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的阅读空间里从事相对自由地阅读、认识、体验。

我们应该反省, 课堂不是检测室, 不是阅兵场, 而是练兵场和试验地!我们的学生也不是受检的物品也不是受阅的部队!

在让学生真正做了主人之后, 我们的语文教师就不必将精力耗费在研究如何施教的问题上, 而是要倾注精力与心血投入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问题上。我们的愿景是如何给学生赋予实践的沃土, 使他们在大力实践的过程中沐浴阳光与春风, 使千千万万只蜜蜂在自己的天地里有兴致地勤奋地去忙碌, 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糖。

这应该才是我们期盼的语文教学的春天吧!

摘要:分析了我国的语文教学之路, 在分析中评价了各阶段教学、课程设置的利弊, 得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一方法策略包括对课程的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

3.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三

龚文祥选择了拒绝。

“360跟方舟子打架,京东跟苏宁打架,在这些事件当中,微博的广告收入是最多的,有人甚至愿意出5000到1万发一条微博的价码,让我表达一下立场,但我都拒绝。”为了保持自己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中立,龚文祥在所有的电商大战和舆论口水战中不接受任何一方的广告和公关稿。“立场太偏了,会影响到它的媒体的属性。”

龚文祥的第一单微博生意是叫卖自己整理的电商PPT营销资料。“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共成交50单,销售额25000元,微博私信补充又卖了25000元。”

一天5万,让他开始考虑尝试利用微博实现商业价值,不过当时是将微博作为销售渠道,而不是自媒体。今年7月,他辞去了任职一年的华强北在线副总经理的职位,成立深圳触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职微博创业。

创业三个月,龚文祥确认了一件事:“个人自媒体这个模式是可行的,一方面保持了内容的发展,一方面从商业化角度也能够保证一个体面的收入。”

但持续性的问题也很快凸显。龚文祥在微博中把自己推到台前,个人在电商行业中的威信与微博盈利密切相关。如果把广告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自媒体的容量毕竟有限,广告在其中占据多大的比例,是否会伤害到自媒体的中立与公信力?这些考虑让他在拿到第五个客户时便不再接受新的广告生意。

广告还是公关,内容还是平台?每一个选项上都有自媒体人的探索,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寻找着自媒体的最优出路。

命系广告收入

自媒体人的现实尴尬

“大家因为信我才天天看我的微博,所以自媒体不仅仅有广告的效应,还有就是我个人的信用。”龚文祥的微博现有10万粉丝,在此之前,由于他经常率先发布一些互联网尤其是电子商务业内的独家消息,也能给出许多对行业的独到分析,让他成为微博上的电商达人。他自己分析, 2万是传统企业的电商,2万是B2C的专业人员,1万左右是电商的VC。受众是媒体价值的所在,粉丝的定位让他的微博成为一个更有针对性的自媒体,触电的商业模式就是帮客户在这10万个粉丝中打响知名度。

现在,他每天更新“触电报”,梳理当日电商圈内要事,结合“麻辣点评”。同时他的“触电会”每周组织一次10个人的聚会,参与的全部是电商企业的管理者,这些都不是“赚钱的生意”,龚文祥把它们当作“免费服务电商兄弟,积累触电的人气和影响力”的方式。

在接单上,龚文祥不接散单,只签年度协议。现在他手头有五个电子商务服务商客户,能够维持每月十几万块的收入。对于广告在微博中的比率,他认为10%是可以被粉丝理解的,所以他每天写50条原创微博,广告不能够超过5条,“再多的话,微博就没有价值了,人家觉得太商业化”。因为控制广告的比例,虽然他的微博广告公开报价是1000元/条,但现在“给钱也不发”。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自媒体,龚文祥已经看到它发展的天花板。

他把自媒体分为两类,一种诸如“电商行业”、“电商头条”、“电子商务那些事”的文摘式,粉丝并不知道这些微博是谁做的。另一种就是“蛮子文摘”、“触电报”、“云科技”,是薛蛮子、龚文祥、程苓峰等这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站在前台。在他看来,如果是文摘类的自媒体,就不会有广告的限制。

“两种自媒体都有它的利和弊。像我们这种,个人冲在前台,靠个人的个性去吸引关注,但是危险性会比较大,因为个人的操守或者性格、脾气,说错话就会被攻击、打压,很容易失去自媒体的公信力和粉丝的信任,而且在广告上也必须克制自己。而文摘式的个人自媒体是传统媒体式操作,可以不受限地接广告,有更多商业化可能,不过因为没有一个有号召力的人站在前台,会影响到这个媒体的个性化、碎片化。”

微博营销的广告收入现在是龚文祥唯一的收入来源,这是自媒体发展中比较尴尬的一幕。“我们在形式上是个人自媒体,或者说社会化营销的前端,社会化营销应该有很多的创新,有新颖的形式,既保持营销的效果,又能保持独立性,但是我们在商业化方面又回归到了传统媒体的老路”。比如他的“触电会”每周会组织10个传统企业电商负责人聚会,这在现阶段只能是增强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能直接变现。

咨询式培训是龚文祥正在培育的另一个商业模式,也就是把有经验的电商高层职业经理人聚合起来,通过自媒体平台的人脉分享,面向电商创业者进行管理培训,能产生收入,又能产生社会效应,但这还在思考阶段。

中介生意的构想

陷落“被工具化”?

今年7月,龚文祥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一则“项目推荐”:“中国最大的化妆品社会化电商草莓派项目公开融资,推荐理由:1.团队靠谱,只要团队好,最终可以做成事情;2.真实坦荡靠谱:是我见过数据全部真实的唯一商业计划书;3.数据靠谱,草莓派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标准。公开融资400万美元出让25%股份。有兴趣的VC可联系我发商业计划。”

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有30多家VC向他索要商业计划书。按照行业内2%的提成,如果能够达成投资,龚文祥也会拿到可观的收入。“如果真的是一个好的项目,我可以同时向2000多个VC去推荐,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非常高。”

类似的还有人才推荐。龚文祥现在每天都在发简历,据说已经成功推荐了30个电子商务的总经理、总监或者副总裁,如果按照年收入30%的猎头费来计算,这一项一年应该有200万的收入,但他现在做不到收费,“没有公司化运作,也懒得去跟踪人家是不是录取了”。

“你要真正地做到收费,就要提供服务,必然要有相应的中介经纪服务,一步一步地去跟踪。”比如对接资本与创业项目,就得涉及到从商业计划书谈判,到达成投资协议,才能赚到这几百万、上千万的中介费。自媒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线下运作,背后一定要有一个团队去跟踪,但现阶段龚文祥只能依靠自己的影响力、人脉或者资源,无法实现投资中介和人才猎头的商业价值,他十分无奈地说,“这类生意不强求,重在撮合双方,太功利性质的项目,不适合自媒体现在”。

但他确定自己一定会走上这条路,“随着个人自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会有合适的时机让我走出这一步。特别在电商行业还处于朝阳产业的趋势之下,一年有那么一两个项目推荐成功,就比现在的收入要高很多了。”

但这似乎与传统中介公司的经营方式没有差别,同时与自媒体的定位似乎有些背离,自媒体最后只能被工具化,扩大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某种增值的工具。

与资本的暧昧试探

前景不明朗的规模化

但凡有机会,龚文祥总是乐于和其他电商个人自媒体碰碰头、聊聊天。最近他刚刚牵头了华南电商微博大号的聚会,他还筹划着搞更大规模的“电商微博圈”聚会,他在微博上简单地分了分工,华南的@电商行业、@电商报、@网店运营那些事儿,以及触电报由他自己来协调,华东的@电子商务的那点事等,由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来组织,华北地区则有@EC品牌观察、@电商经理人联盟、@电商头条等,他还希望再丰富这个圈子的名单。

龚文祥有一个设想,将电商微博大号整合起来,为公司或产品做推广。“前十名的电商微博加起来真实有效的粉丝差不多有100万,已经足够覆盖整个行业了。大家以这种集群的方式共同构建一个新的、大的自媒体出来。我们以个人公信力为支撑,制造微博上集体发声的力量,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这些电商自媒体人已经建立了群,定期聚会,保持着紧密的沟通。龚文祥透露,对于整合,如果能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保障,多数人无疑很支持。“电商自媒体当中有许多人是兼职做,如果有投资,他们愿意辞职专门做这个事情。”他说。这需要资金,需要资本或者第三方来整合。

虽然有投资方对此感兴趣,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成任何意向。“投资方担心风险,自媒体是依附于个人的,个人毕竟不是完美或者不是100%正确,肯定会有很多缺点,也有说错话的时候。以我自己而言,占据‘电商微博第一个人自媒体’这个位置,每天会遭受不同的攻击。自媒体极有可能被攻击下来,攻击下来以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了。”

目前对电商微博感兴趣的VC,主要是已经投资了一些电商企业。“他本来投了十几个电商,已经投了几千万美元,可能只花几百万就有一个媒体替这些电商说话,对他们(投资方)来说是很划算的投资。”但这对自媒体们来说却并不一定有利,“资本投资电商自媒体更多的是考虑到它的附加价值,而不是考虑这个生意本身能够做多大”。

要不要进行公司化运作,还是坚持纯粹的个体户方式?单兵作战还是集群作战?龚文祥自己也在犹豫摇摆。“有投资方进来以后,很多事情就不能自己说了算了。另外,公司一大,又是几十个人一起,想起来就头大,虽然是一个大的事业,但是就少了自媒体的自如。到现在我还没有想清楚。”但他并不会轻易放弃在这个方向上的探索。

对于规模化整合的前景,龚文祥也心存忧虑。“整合以后这个生意能做到多大?几个亿、上十个亿是不现实的,至少短期两三年之内我自己都没信心。”

远离大战的是是非非

最优的出路在哪里?

龚文祥提醒电商行业前十名的自媒体人,“不该赚的钱千万不要赚,不要介入纷争,不要介入有纷争的广告,打大战的时候不要去任何一方站队,你一旦表达一下立场,就会影响到几十万粉丝。”

这是自媒体人比较纠结的境遇。保持自媒体独立的媒体属性,不被某些机构、力量豢养,这是龚文祥希望坚持的。所以,他的微博上将广告明码标价,并在微博上公开哪些是广告。

但他所拒绝的却是现在看来最有物质诱惑力的。而且,即便是坚持自媒体人独立属性的他,所构想的“整合微博营销资源”,似乎也脱不了“养草根大号”的嫌疑。

龚文祥曾在站长大会上高呼,“过去十年是淘宝创业的时代,现在是微博创业的时代来临。通过自媒体摆脱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自媒体可能会成为你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他身边的现实状况是,绝大多数小有名气的电商自媒体人,都是以兼职的状态在干自媒体的活儿。虽然利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但势必要牵扯一部分精力,在内容上也会碰到供职机构的话题,这时候你是职业经理人还是自媒体人?因为他们的职位不是特别高,目前矛盾还不明显。

龚文祥坚持认为自媒体人只适用于部分人创业。

“如果是在某一些专业方面有一定建树的人,本身有一定的行业经验、人脉或者影响力,做这个是合适的,你在微博上面的影响力已经足以支撑你的收入,哪怕是单枪匹马,至少收入不成问题,额外可以享受到打工没有的自由。”但他不鼓励一些纯粹做媒体的人投身到自媒体,他认为媒体人本身的经验、资历或者眼光,很难在专业领域达到一定水准,仅用媒体的方式去做,最终会走不长久。

4.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实际,我依据新课标精神,拟定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体验、了解规则。

2、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3、了解与小学生有关的规则。

4、学习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教育要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设计思想,我作了如下教学准备:

1、设计调查报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

2、放手让学生自主调查,了解相关规则,完成调查报告。

3、了解学生完成调查报告的情况,根据具体学情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活动步骤:

活动一:调查报告(学生、教师)

让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学习发现、了解生活中的规则。教师的调查报告要体现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二:游戏比赛

通过做游戏,体验规则,明白没有规则,小小的竞赛也无法公正地进行,进一步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三:讨论、交流调查报告(学生、教师)

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再推荐同学或自己在班上交流,然后全班互动,自由观看别人的报告,教师也参与交流,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确处处有规则,但只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去收集,才能找到它们。

活动四:问题解答

5.《秋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五

--------反思<秋天在那里>

孙梅

6.《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六

课前,我给孩子们布置了学习新课时都会留的预习任务:读课文三遍,标清自然段序号,依据生字表画出新的生词和有关的三字四字词语。我一直认为,做好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基础。有预习就得有检查,在用谜语导入之后,我进行了预习检测:读词语和理解词语。孩子们的表现我是满意的,只是也有些遗憾,我应该安排“以词入句”的练习,加深孩子们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却没做到。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围绕“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它有什么用处?”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在小组内讨论,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全班交流,完成我设计的表格。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小组合作交流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上我依据课文内容安排了小组活动,虽说学生们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大组长该怎样安排分解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怎样才能取得快而有效的成果?而这些问题正是小组建设中我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孩子们同桌之间交换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实际上,在这个时间完全可以多种形式读:分角色朗读,大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等等。我想,在以后的每一课的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更应该多指导多训练。

7.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七

一、农牧区语文口语教学受到束缚的原因分析

(一) 受到农牧区语文口语交际环境的影响

西藏地区的学生在语文口语的学习中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环境。农牧区牧民受教育程度低, 对汉语的了解少, 在家庭的平常交流中一般都采用民族语言, 这对子女的汉语学习造成了影响。其次是社会环境。由于农牧区环境的限制, 外来汉族人口相对较少, 人们几乎都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 很难为学生提供汉语口语训练的机会。最后是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西藏地区的学校里, 汉族教师和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少, 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得最多的是民族语言, 虽然有些课程使用的是双语版, 但是由于师资有限以及学生汉语基础薄弱, 很少有学生会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

(二) 受到教师自身汉语素养等因素的影响

汉语教师没有对汉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所储备的汉语知识相对较少, 不能对语言进行准确的运用, 从而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此外, 西藏农牧地区的交通不方便, 外加环境和气候恶劣, 很多教师都不能长期在这里待下去, 留下来的老师的汉语教学经验都不是很丰富。

(三) 受到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

西藏农牧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 每到农耕时节或采挖虫草季节, 总有较多的学生不愿意待到学校学习, 他们总会成群结队地溜回家, 逃学现象较为严重。随着藏区教育的迅速发展, 学生的入学率逐渐提高, 但是农牧区的辍学率却始终难以降低, 绝大多数农牧区的学生辍学后从事农牧业或者是回家学习一门手艺, 在他们的生活中, 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几乎为零。部分在校生在汉语课上都是昏昏欲睡, 严重影响着汉语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农牧区语文口语教学的对策

(一) 加强对语言环境的改善

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一门语言置于适合的语言环境中, 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西藏农牧区的开发力度, 使农牧区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吸引外来人口入住, 给农民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从而不断改善语言环境。对于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该多招聘汉语教师, 实施双语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接触汉语, 引导他们运用汉语来进行口语交际, 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交际水平。此外, 学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汉语, 鼓励学生养成观看汉语节目的习惯。

例如, 在文章《变色龙》的讲解中, 为了构造新颖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来展示蜥蜴的图片, 并告诉学生蜥蜴本身还有一个别名, 叫变色龙, 它身体的颜色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询问学生是否想了解蜥蜴的生活状况, 然后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了解, 接着将这篇文章的录音放给学生听,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写作的意境。听完录音之后, 教师要对文章中的重要片段进行讲解, 讲之前让学生再对选取的片段出声朗诵, 然后进行概括。最后, 教师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对故事中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的态度变化进行分析, 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当学生进行总结后, 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此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角色分配来体现文中的形象特征。当然, 在构造的新环境中,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 创设教学情境

农牧区的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汉语情境十分有限, 为此, 教师在语文口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创设各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多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此外,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讲汉语故事的方式来锻炼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语言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来创设情境, 才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对交流产生一定的欲望。

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文章《春》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春意盎然的风景图片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 让学生对春景产生赞叹。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让学生谈谈他们家乡的春天、春天的活动、有关春天的诗歌或歌曲等, 引导学生激烈地讨论。借助课件画面对学生形成的吸引, 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让学生深层了解文章。为了锻炼学生语文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文章中选取出优美的语句, 让学生朗诵或仿说。

(三) 加强对教师汉语素养的培养

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为了能让教师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普通话的培训, 只有教师能够说一口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 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8.作文教学改革难在哪里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30—01

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历来就是教学改革的一大难点。尽管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语文人,一次次地对作文教学进行着改革,理论探讨和课堂教改可谓如火如荼,然而反观作文教学现状却近乎死水微澜,学生作文水平很难有明显的提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制约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呢?

一、功利倾向的日趋凸显,使作文教改沦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被师长以生计、升学等各种各样的“指挥棒”指使着,作文成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负担,在作文中的被动地位使得他们厌恶作文、惧怕作文,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偏低,即使考上大学后也无法用文章表情达意,或用文字解决实际问题,要不就是在作文时生编硬造,文章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因此,很多人就把作文教学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客观地说,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份量,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地位的提升,刺激了人们对作文的研究和探求。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作文的价值而并非其异化的根源。

笔者认为,对于利益的追逐和普遍浮躁的社会心态,才是作文异化的根源。高考是一把双刃剑,是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学校创造品牌,获得在教育市场上的生源吸引力,需要它;老师拿奖金,乃至职称晋升,评优选模,也需要它;家长少花钱,又能让子女进入名牌重点大学,同样需要它;学生要在未来生存竞争之中占得先机,也必须靠它。正是多方利益的趋同,以及社会功利心态的日益膨胀,使得作文不由自主地被卷入相关的“交易”,同时,承载着痛苦和无奈。

在作文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过分强调主旋律和刻意歌功颂德,结果人文价值、个性化色彩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言变成枯燥乏味的“八股腔调”。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二、作文与生活的疏远,使作文教改成为失去活水的涸辙之鱼

众所周知,作文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双眼睛的获得,取决于一颗对生活极其敏感的心。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生活,捕捉来自生活的灵感,表现来自心灵的悸动,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真正走进生活。然而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面对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生活圈子相对封闭的中学生,何时才能“潇洒走一回呢”?

“以人为本,发现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作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性,就必然扼杀学生的个性,以致写作的空间日趋狭小。更可怕的是,老师和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话语结构,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统一使用着语文课的规范语言。这种价值判断的集体无意识,使得作文教学充斥着虚伪、酸腐,生活的真实与生动在作文中荡然无存。

三、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作文教改成了空中楼阁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争一直轰轰烈烈。然而,在各种作文教学的改革方案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探讨,却往往忽视了“人”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但同时,作文教学的改革又令相当多的语文教师难堪其重。

由于一直缺少一个教师终身学习与进修的机制,教师苦于生存和教学竞争的压力,长期超负荷地在教学一线奋力挣扎,从而导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教师基本上靠一种教学的惯性在工作。

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去思考作文教学的明天。那么,没有观念新、素质高、功底厚的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改革怎么进行呢?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9.力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九

第一、导课时,我设计了“玩羽毛”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羽毛不落地是因为受到了风的力。此时追问:力在哪里?你能说说吗?自然的引出了力这个关键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在体验力的普遍存在时,在学生由此及彼地从周围生活中找到许许多多的力之后,我增加了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磁力,一个磁铁在受到另一个磁铁的“推力”后而改变位置这个活动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会有力的存在”这个误区;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舍弃了让学生从这么多力的现象中抽象出力的概念的“机会”,这并不是我不想“画龙点睛”,而是学生对力的概念中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术语不太“亲近”,所以我只是让学生感受到力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后就“戛然而止”,这种似完未完的种种力的现象也将为他们以后学习力的知识积累“前概念”。

第三、在探究力的作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按教材的安排进行玩弹子,捏橡皮泥等活动,而是选择更有结构的材料――弹簧,简简单单的材料、简简单单的活动却同样可以把力的特点全部体现出来,既减轻了教师准备材料的负担,又节约时间,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就在身边,只是平时没有刻意去发现而以。

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有意义的玩中轻松地获得了知识,学习兴趣很高,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当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几个弹簧受力的方向后,应该及时让学生在报告单上把自己组弹簧受到的力画出来,加深理解。

第二、在弹簧秤的测量使用上,还应让学生多加练习。

第三、在歌曲中找出力的存在及力的特点这一环节上,还应多给学生些时间让其找出更多,进一步体验到力的无处不在。

10.《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十

首先我指导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工具进行扑捉和感受身边的空气。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塑料袋、瓶子、和扇子等工具进行感受空气。学生在扑捉和感受空气的过程,学生认识了空气的一些性质比如是无色,透明的,可以流动的等。这些活动虽然非常的简单,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学生经常的会这些活动,但是学生们没有进行思考,因而学生可能学生在潜意识中有了这些知识,但是学生没有进行意识化。因此通过学生观察,感受,问题的提示,学生能够这些问题明确在自己的中,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对于学生也是种训练。

然后研究空气的占据空气的这个性质。在研究首先我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学生们可能会有争论,这就是我达到的效果。这样组织学生利用水杯、水盆和纸进行研究他们的猜想。在学生活动的很是积极。当然效果还是很好。

11.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十一

伴随这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与推进,所有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现状有了深入的思考,都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不过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而表现出“创新”,但往往“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收效却很低微。笔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也对“如何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做了认真的思考,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发展学生为教学思想和目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为驱动,以问题串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

二、以生为本

1.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不同的学生其基本功、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但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面对所有的学生,应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就无所谓有效,更谈不上高效了,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从教材的选材、问题的设置、作业的布置等等环节为学生创设一种跳一下就能摘到苹果的学习环境。

2.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古今中外的名言都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缺失主动性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对具体学习情境的心理反馈,因此要想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必须着意于创设和挖掘各种生动的、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多感官的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正情绪,并有效转化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心而发地“爱学”、“乐学”,唯有如此,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才有可能达到“学会”、“会学”。

3.重视学生学习志趣的浸润

“志能生趣,趣从志生。”兴趣有时具有短暂性,学生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缺乏英语语言应用环境,其学习兴趣会逐步衰弱,那何以维持学生能够始终处于较高层次的学习状态呢?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志趣”的浸润,“志趣”是人追求真理的学习志向,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而“志趣”如何培养呢?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和学习价值等重要学习情感的浸润,让学生自身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转化学浓厚的学习志向,长期如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才能稳定和持久。

三、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的学习活动只需要“读”、“背”、“写”几个字就能概括,实践证明,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度是低下的,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科技和手段,创建动态的、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导入要丰富、多样化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模块4《Unit1 Advertising》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导入时借助多媒体将几幅有创意广告词展示在学生面前:李宁:“Angthing is possible”,大众甲克虫汽车:“think small”,让学生面对英语看看能否联系到广告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将Reading 中的“What is an advertisement?”导入到教学之中。

2.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例如,模块9《Unit 3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一文中一面flag代表一个nation,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先从学生最为熟悉的中国国旗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学生在熟悉的教学情境中,尝试着从“colours”、“beliefs”、“values”、“culture”等诸多方面进行表述。由于是学生所熟悉的,同时又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度非常高,语言让学生尝试着表述,比教师组织让学生去读去背要强很多。

3.多创设师生间应用语言的环境

英语只有在被运用于交际的过程才会走向圆润。于是,笔者时常结合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意识地选取经典的英文影片和故事等语言资源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渗透“语音”教学,打破单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的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4.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是和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而要想跟学生说明道理,参透方法,离不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有一定认知能力又趋于“新”的未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完成质疑、思疑和解疑动态的英语学习过程。大量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带着问题的学习是有效的、深入的。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牛津课本中《The meaning of color》一课时,创建了如下的问题串:“What is your favorite color?”“Why?”“What colors are used for different roles in Chinese opera?”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自己将“color”和“Chinese opera”等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气氛也得到了有效的调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12.关联规则在教学计划制定中的应用 篇十二

在高校,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 一直以来,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课程先后顺序的安排, 依据是以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为主, 如对计算机专业所开出的两门课程《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 以往的教学经验让我们知道这两门课程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联系, 且应先开《离散数学》这门课程, 再开《数据结构》。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除了这些明显的课程关系外, 同样还存在着很多隐藏着的课程之间的联系,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数据挖掘技术来挖掘出这些隐藏着的规则。

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教学计划的制定, 能够把这些重要的信息从数据库中挖掘出来, 可以为教学计划制定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工作指导。

二、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也称知识发现, 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先前不知道的、模糊的、可能有污染的随机详细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挖掘的对象是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旨在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 揭示事件间的相互关系,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起到辅助实际工作问题求解的作用。获取的知识表示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 可用于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过程控制。

数据挖掘主要有以下五类功能: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检测。用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包括归纳法、神经网络、相关分析、模糊逻辑、统计分析、遗传算法、决策树方法和可视化技术等。各种技术方法都有其特点与不足, 以及现有的和潜在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在解决问题时, 可使用以下几种手段:预测模型、数据库分析、链元分析和编差检测。

三、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是指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而发现规则的任务就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那些确信度和支持度都大于给定值的强壮规则。

(一) 基本概念

定义:关联规则采掘的数据集记为D (D为事务数据库) , D={t1, t2, …, tk, …, tn}, tk={i1, i2, …, ij, …ip} (k=1, 2, …, n) 为一条事务;tk中的元素ij (j=1, 2, …, P) 称为项目 (Item) 。

(二) 关联规则的种类

我们将关联规则按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1、基于规则中处理的变量的类别, 关联规则可以分为布尔型和数值型。2、基于规则中数据的抽象层次, 可以分为单层关联规则和多层关联规则。3、基于规则中涉及到的数据的维数, 关联规则可以分为单维的和多维的。

(三) 关联规则的算法

一般关联规则挖掘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寻找支持度大于预定义最小值的数据项集;从上个步骤中产生的数据项集中生成关联规则。

在这两个步骤中关联规则挖掘效率取决于第一步, 当数据集任课教师很难再如从前那样直接根据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布找出诸如前期课程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并据此进行教学进程的决策。因此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工具, 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课程相关规律或模式, 为决策提供支持, 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一) 数据准备

在进行关联分析之前, 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数据准备工作, 从学生成绩数据中, 根据设计需要, 形成关联分析数据库, 然后选择分析算法, 进行关联分析。国外的资料显示, 数据准备阶段十分重要, 甚至占总工作量的80%, 如果没有准确的数据, 是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的。重庆科技学院教务管理系统中, 学生成绩表的结构为纵向结构, 如表1所示, 每个学生可以有多条纪录, 每条纪录包含有相对较多的信息。

(二) 挖掘关联规则

我们以重庆科技学院教务管理中的学生成绩库中的生成绩数据为样本, 使用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进行挖掘得到的部分结果如表2。

(三) 规则描述

从上面的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离散数学》成绩80分以上的学生, 《数据结构》成绩也是80分以上的可能性是50%, 这样, 教学管理者可以知道这两门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同样, 在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它课程之间的关联, 所以高等教育决策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开课顺序、加强前期课程的教学时间和师资配备来提高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从而为制定合理、最优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帮助。

摘要:本文讨论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在高校教学计划制定中的应用, 介绍该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制定带来的优势, 提出了在数据挖掘思想指导下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路, 从而实现教学计划制定的合理性, 向教务管理决策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

关键词:数据挖掘,关联规则,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范明, 孟小峰等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85一216

[2]林杰斌, 刘明德, 陈湘等.数据挖掘与OLAP理论与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58-65

[3]翁敬农译.数据挖掘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3-61

13.藏在哪里了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活动开始,我通过介绍故事的名字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接着利用PPT ,让幼儿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一环节通过观察,孩子对各种动物的外部特征都有了很好的了解,为捉迷藏打下了基础。 在想出玩石头剪刀布这个办法后, 我通过和幼儿一起玩一玩,让幼儿参与到这个情境之中,在玩中学习,也为最后和幼儿互动玩捉迷藏铺垫。在小狐狸输 了要找动物朋友这个环节,狐狸说: 我转过身,你们都躲起来吧,我从5 开始倒数至1 就来找你们,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我让孩子们跟着狐狸一起数,游戏化的接触了倒数,增添了乐趣。

在寻找动物的过程中,幼儿先后找到了小兔、小松鼠、小鸭、小象。在我让他们说说是如何找到动物时,他们有的说 “ 看到了一对长耳朵 ” ,有的说 “ 它的尾巴露出来了 ” 等。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感受到了 “ 捉迷藏 ” 这个活动的游戏特点,知道藏着就不能露出身体中任何地方。

在本次活动中,最后寻找的是小鹿,对于小班部分孩子来讲对找到兔子、小松鼠等动物有着明显特征的动物非常简单,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而小鹿的出现刚好给了一部分孩子难题,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终于找到了小鹿。幼儿从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14.《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十四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1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雷锋离他们太遥远了,雷锋精神更是很难体会和感悟,要雷锋精神在自己身上继续发扬也很难想到。所以就在学习本课的前两天,组织学生观看了《雷锋》的视频,虽然比较卡,还没看完,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最后一小节中的最后一句话“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学生太难深入理解了,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更是困难,要想学生能够理解这句话,就只能变复杂为简单。于是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感悟的特点,借助于课文最后“学习伙伴”中的提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也去找一找身边的雷锋吧!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有这样的同学吗?把学生从文中引到了生活实际。很多学生立刻想到了开学以来班里一直表现很好的宋然、孟旭同学,纷纷说出他们平时主动捡起校内垃圾,主动帮助同学等事情,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新时期的活雷锋,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以此,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能发现身边象雷锋叔叔一样的人并受到教育和影响,鼓励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向我们身边的“小雷锋”学习。

二年级学生的心灵是纯真的,你为他播下助人为乐的种子,他就能长出富有爱心的幼苗,让这种爱心伴随着他们一起茁壮成长吧,真正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人。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2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因为这是一首赞美雷锋的诗,学生对雷锋的生平事迹不了解,所以事先我课前充分寻找了一部分雷锋的图片与故事,在讲解的时候就占用了一部分时间。然后进行生字的教学,特别是冒字的上半部分,也给学生着重提示了一下,在学生的第一次书写中,发现写错的同学只有几个,大部分还是听明白了。另一个难字就是滴字,里面的古字,学生总会写成商字的内部,在讲评时我也提示了一下,一个是十字加口,另一个是八字加口。余下的时间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是两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前一个用升调,后一个拖长一点用降调。发现学生这方面的接受能力还是不错的。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我们运用直观的图像(雷锋的画像),加上声音(雷锋的歌曲),激情的语言描述,丰富的资料积累,在课堂教学上引发了对雷锋的崇敬与热爱,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我觉得第二课时中, 教学难点突破不够。对于重点句子“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中的的“雷锋叔叔”指那些像雷锋一样,具有雷锋精神的人。学生虽有所体会,但当老师问到:“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活雷锋吗?”学生只能简单的说出班级某某同学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但却说不出他们做的什么事,深入不进去,另外这个问题的回答思路也非常窄,由于时间的约束,在这里教师也没有深入引导,草草收场。资料中的文章未经精心塞选。作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雷锋还做了哪些好事这个问题来拓展阅读,就应该尽进行塞选,把雷锋的照片,雷锋苦难的童年等内容删去,再充实一些体现雷锋精神的相关主题文章,这样对突破课文难点句子就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指导朗读还不够到位。

由于跨越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必定要给学生创造出自主阅读和打写的时间的限制,朗读都还浮在表面,没有真正地读出情感。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3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诗歌学习重点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和背诵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课堂导入时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的靠近雷锋叔叔,并创设情景,我特意下载了雷锋叔叔冒雨护送年迈大娘和孩子回家的一段录象,使同学们受到了强烈感染,让雷锋形象进一步具体化。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修饰部分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如: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修饰部分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如: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等。通过“夸夸我们班里的小雷锋”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得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4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二年级的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把诗歌读流畅,并能熟读成诵。但是对于雷锋的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这种精神的体会是一个难点。虽然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还是很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能了解雷锋,我采取了多种形式,比如找雷锋的照片、雷锋的故事、雷锋的名句等等,来让孩子们对雷锋有更深的了解。

开课前给孩子们讲雷锋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雷锋各种照片,让学生从雷锋的穿着神态动作中去直观了解他,由于雷锋离开我们时间很长了,要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去揣摩雷锋的心情确实比较困难,所以务必把雷锋的故事讲活,先从雷锋7岁时成了孤儿开始,讲雷锋的身世,遭遇,然后告诉学生当时他的想法,以及在以后生活中的做法一步一步了解雷锋,从雷锋日常生活中为人民做好事来讲,讲当时雷锋心理活动,展现当时情景,打动学生,从中感受到雷锋的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精神,那么本课难点就突破了。

课后给学生展示出雷锋名句积累,让孩子们更能激起对雷锋的崇敬之情。

本课的拓展也是一个亮点,让学生说说身边的雷锋,当时孩子们都踊跃说出了身边的小雷锋,看到了孩子们的亮点,当然这种乐于助人的孩子并不多,所以通过课文的学习我相信能激发孩子们在生活中乐于奉献的精神吧。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5

今天是3月5日,是学习雷锋活动日,因此今天我们二年语文教师都讲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今天我第二节是语文,第一节下课我走进班级,班级干部就告诉我学生在数学课上玩,用数学小棒射他人,我一听课上这么乱,就对那几个学生进行教育。很快铃声响了,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我正手拿小棒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时,来校长带着上边领导走进我的课堂,搞得我手忙脚乱,因此本节课也没有讲好。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歌。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作者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在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

二年级的学生还小,雷锋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几乎不知道雷锋是谁。如果没有这样真实的例子在他们的身边发生,很难想象雷锋精神可以在他们身上继续发扬。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教学这一课前的主要想法就是:首先通过课件观看雷锋的画像认识雷锋;在通过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雷锋。最后以国家领导人题词导入今天的课文。应该说开头导入自然,学生也都进入情境中。接下来开始走进课文,学生开始读课文,认读生字。前20分学生表现还好,后半节课很多学生不听课,干什么的都有,我一边讲课,一边组织课堂纪律,因此课堂上我的语言就比较生硬,学生也不能投入学习,效果不好。

回到办公室我反思自己整个过程,因为我开始上课就说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无关的事,导致学生和老师心情都不好,所以以后我一定注意上课及时进入讲课状态,关于纪律利用课下再说。只有这样才能与孩子一起快乐学习。

下节课我调整心态,与学生学习非常愉快课文的后面内容。本节课我重点进行了说和写的训练,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己编诗歌,仿照课文的诗歌,也为寻找雷锋编一首诗,也是一问一答。课件出示雷锋做的事迹,也运用课文中的小溪和小路进行回答,学生积极性可高呢!收到的效果好。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6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向我们讲述,轻轻拨动我们的心弦。但对于现在孩子来说,他们对雷锋了解的不多,雷锋叔叔去世了那么多年了,雷锋是什么样的人。很难把握诗歌的主旨——号召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把雷锋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还能找到“他”吗?为了唤起孩子们的共鸣,出示雷锋的头像和对雷锋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雷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让学生读“我知道”,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亲自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泥泞的山路,布满荆棘的道路,应当把雷锋冒雨抱小孩和踏着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具体化。“荆棘是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解释:泥泞是什么意思?在用脚窝组词时,学生们有的说鸟窝、有的说被窝、有的说狗窝、学生的情绪很激动、还有的说蛇窝。我说太可怕了。当学生读到雷锋背年迈的大娘时,我让孩子们表演一下雷锋背着年迈的大娘,走在布满荆棘的.路上上的情景。学生们说雷锋真是个好人。那么,我们也去找一找,我们身边的雷锋吧!有的学生说:雷锋就是做好事。我说你们有没有做过好事呢?学生说:“做过。”其实,雷锋叔叔就在我们身边,雷锋叔叔就在我们中间。雷锋精神在我们中间传承。在课的结尾,我们一起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把本课教学推向了高潮。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7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本课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了雷锋同志的事迹,虽然雷锋同志离开了我们,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无数个雷锋出现。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有关雷锋的事迹有很多,但是诗歌对他的介绍却很少,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雷锋的事迹资料,课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我适当加以补充,为学生更好地了解雷锋做准备。

识字教学方面,我是这样安排的。根据识字规律,我让学生在课文中识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学习生字和读通课文。先同桌讨论学习,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然后全班展示。在全班的展示中,我采用从“字”到“词”,再到“句子”、“课文”,这样分层次地来进行识字教学,加以认识巩固生字。采用多种形式的认读,或自己试读,或指名读,或者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

在指导读好“棘、泞”等字时,由于没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荆棘”“泥泞”等的意思,致使有的学生对于“棘”“泞”的读音总是读不准。以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的意思。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识字教学进行得比较扎实。但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也费时较多,首先在指导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时浪费了一点时间。前面已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过屏幕上出示的词语,再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这种形式识记,确实是重复了。倒不如像卢宝香、田立法老师所说,把这一环节改成让学生自己读完屏幕上的词语后,就进行开火车识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让学生在读句子识字的过程中,也费时不少,应该听徐桂云主任的建议,直接把这一环节删掉。

由于对新安装的电教设备使用还不熟练,开始上课时把时间耽误了一点,由于时间仓促,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对于两次呼唤“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指导学生写生字也比较仓促,没有给孩子留出充分的观察和写字时间。课标一再强调保证10分钟的书写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以上这些不足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会不断地进行识字教学的实践、思考,以寻求更好的阅读识字教学方法。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8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对于我这个出生于80年代的人来说还是很熟悉的,记得小学时歌咏比赛上唱的最多的就是《社会主义好》和《学习雷锋好榜样》,但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这已经是个陌生的名字了,他们对雷锋的了解并不多,这样怎么能感悟课文内容呢?于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孩子们查找雷锋的资料,孩子们有的买了关于雷锋的书,有的上网查找了资料,有的听了父母的介绍。在孩子们了解了雷锋后,我又利用思品课开展了雷锋故事会,会上,有的学生讲了雷锋的童年,有的讲了雷锋的好人好事。

接下来再来讲这一课,于是,孩子们对雷锋那踏着泥泞,送迷路的孩子回家;踏着荆棘,背着年迈的大娘走在泥泞路上的事迹,就不需要多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深情的呼唤,再不需要调动情感。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也算是水到渠成,他们通过对读、领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一次次陷入到情节之中。

正因为有了对雷锋的了解,孩子们对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孩子们还会找身边的雷锋呢。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9

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我反复研读课文和教学参考书后,设计了教学内容,因为准备得很充分,所以,很有信心讲好这一课。

开始上课了,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自由读文,然后圈画生字,练读生字,同桌互相考读,教学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因为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在检查了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后,我开始着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不论我怎样引导启发,孩子们都只是为了“读课文”而去“读课文”,并不能入情入境,课堂气氛异常沉闷,怎么办呢?操控课堂的同时,我的大脑在飞快地旋转。此时,我急中生智,让孩子们把书放下,先不急于读课文,然后,我给孩子们介绍了雷锋的生平,还饱含深情地讲了几个关于雷锋的小故事。从孩子们理解与敬佩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希望。果然,再读课文时,孩子们不但能读得朗朗上口,而且个个饱含深情。

课后,我静静地坐下来,然后进行了深深地反思。为什么自认为准备得很充分,却出现了这样的突发状况呢?想来想去,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备好学生”。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只是二年级的孩子,对于他们而言,雷锋离他们太遥远了,而且,大多数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还有“雷锋”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能把课文读好呢?反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读好课文。由此,我又想到,语文课标提出,让孩子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朗读不是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吗?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努力地备好教材,备好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只有这样,预设才能得到“生成”,情感才能得到“升华”。

总之,要想“革命”成功,同志必须努力!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10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是一首儿歌,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向我们讲述,轻轻拨动我们的心弦。但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只能领会表层所描写的雷锋做的好事,却很难把握诗歌的主旨——号召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把雷锋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此,如何让孩子动情?讲述课文之前我特意问了一下学生,雷锋叔叔的事迹你知道了吗?你在课下搜集了吗?让孩子简单讲一讲他们搜集的雷锋叔叔的故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雷锋叔叔的头像,耳边回荡着雷锋叔叔的故事,一起走入了第六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表面上讲人们寻找雷锋,其实是在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可对于7、8岁的孩子们来说,雷锋叔叔确实与他们有点距离,至少他们对雷锋的故事所知甚少,更何谈雷锋精神?为了能让雷锋叔叔真正走进孩子们心中,课前我布置的查找资料帮了我很大的忙,孩子们了解了雷锋叔叔。讲读课文时我主要抓住小朋友在小溪边,小路上寻找雷锋两大块,让情景再现,并抓住重点词“泥泞、荆棘”品读课文,使学生在一遍又有一遍的朗读中身临境地感受雷锋的乐于助人、大公无私。但是在小路上这一节的讲解上我加入了学生学雷锋背大娘,孩子们觉得好玩笑场了,这里应该去掉,这个小活动课后好几位老师给我说起到的效果不大。应直接用学习第一小节的形式来让孩子自学。最后我让孩子们看着图片资料说一说他们看到的雷锋,在街道上,在敬老院,在校园里,到处都是“雷锋叔叔“的身影,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起到了让孩子们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效果。

课后我又让孩子们背雷锋的名言,看雷锋的电影,唱雷锋的歌曲,讲雷锋故事。在三月这个雷锋活动月,让孩子们把信念转化为行动,“学雷锋,做好事”。整个三月,孩子们大大小小的好事记了一本子,原来,一个个小雷锋就隐藏在大家心中,原来,孩子们正在用一件件小事践行着雷锋精神。我为之感动!为之骄傲!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11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挂在嘴边,但孩子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这样怎么能感悟课文内容呢?于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孩子们查找雷锋的资料,孩子们有的买了关于雷锋的书,有的上网查找了资料,有的听了父母的介绍。在孩子们了解了雷锋后,我又开展了雷锋故事会,会上,有的学生讲了雷锋的童年,有的讲了雷锋的好人好事。他们了解的之多,让我惊讶,他们讲得那么好,让我欣喜。

活动结束后,我才来讲课文,于是,孩子们对雷锋那踏着泥泞,送迷路的孩子回家;踏着荆棘,背年迈的大娘行路的事迹,再不需要多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深情的呼唤,再不需要调动情感。课堂上,学生的朗读真是水到渠成,他们通过对读、领读,一次次陷入到情节之中。

正因为有了对雷锋的了解,孩子们对课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孩子们还会找身边的雷锋呢。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12

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12个,字形复杂,学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做“小和尚”挑水的游戏反复巩固,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牢记了生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写字时雨字头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费了很大力气纠正雨字头的正确书写,学生习惯把第二笔写成竖,第三笔写成竖弯钩,里面的四点还有个别学生相对点。在今后的写字教学中还需要继续强调。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们再想一想,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雷锋,并模仿文中的语言说一说,他们让雷锋的足迹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雷锋做的好事也是数不胜数,虽然有的可能雷锋没有做过,但是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雷锋精神,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知道了助人为乐,知道了向雷锋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阅读理解,练习背诵,学生对最后一句话“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能够正确理解,知道是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学雷锋,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永存。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13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歌。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地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作者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在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

第一学时主要是认字、读文、写三个生字,第二学时是围绕“在哪里找到了雷锋的足迹?用‘——’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学习,使学生再深入了解雷锋,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能向雷锋学习。最后再写剩下的字。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1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世纪的挑战必须毫不含糊地做出自己的回答: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机关报型的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教学中,要针对教材的特点,采用演演、想想、说说、写写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应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表扬、鼓励,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人教版第四册教材在课文后都安排相应的说写练习,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课后的小练习,应抓住机会让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在学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材安排了一个小女孩建议:“我们找一找身边的雷锋吧!”我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好人好事先说一说,再写一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讲同学帮助他补习功课的事;有的讲他看到车上小朋友主动给老人让座的事;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几个学生把他们爱欺负同学,班干部找他们谈话,帮他们改正毛病的事全盘托出。我首先对他们的勇气和讲述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因势利导教育他们从小要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在教师的进上步指导下,他们完成了此次练笔,而且写得都不错。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15

雷锋叔叔离我们远去已有多年。有关他的事迹,学生可能了解不多。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事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雷锋叔叔的事情。收集有关雷锋的资料或是故事,这对学习课文很有帮助。

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雷锋叔叔主任为了的高贵品质。可是,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不全面。在这篇文章教学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

师:我们在长长的小溪边,找到了雷锋叔叔他正在把一个迷路的小孩儿送回家,我们在弯弯的小路上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年迈的老大娘背回家……是呀,哪里需要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的足迹,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在哪找到雷锋的呢?他在干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

生:我在公路上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位老大娘扶过马路。

生:我在校园里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摔伤的同学往医院送。

生:我在小河边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群小朋友背过河。

生:我在市场里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被挤到的小朋友扶起来。

生:我在火车站找到了雷锋,他正在把一个丢失的孩子送回家

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小背大娘过马路、背小孩过河、领迷路的小孩回家等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

有的老师建议在本课书的教学中进行拓展训练是:续写诗歌。但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了。文中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跨越性。学生要想清楚地表达一件事情都不可能表述清楚,要续写诗肯写是不行的。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把课后的“找雷锋活动”变通一下,让学生寻找班里的小雷锋,夸一夸。这样的句式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雷锋的故事,学生多少都了解一点,因为在上学期的一次故事会上,就有两个孩子讲了雷锋的故事。而当这次接触雷锋时,因为课件里出现了照片,有更感性的认识,并且诗的语言十分感人,在一遍遍的呼唤里,学生被深深地打动,学起来也比前一课《泉水》兴致高。好的文章教起来不累人。

这课书,我的做法:

1.抓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好少年。

上一篇: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下一篇:卓越中心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