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024-09-13

《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精选16篇)

1.《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一

《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实训

二. 性质和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是网络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训。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学生需综合运用网络构建的相关知识、服务器构建相关知识、网站构建相关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实训报告书。

三. 课题及详细要求(从以下课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设计)

课题1:网站开发

要求:1.网页开发软件名称;

2.说明设计的网站的类型;

3.说明网站适合的人群;

4.网站能够满足的需求;

5.如何保证网站的安全和稳定;

6.后台数据库的实现;

7.网站的后期维护。

课题2:网络搭建与安全设置

要求:1.网络搭建的前期规划和拓扑设计;

2.网络设备的选型与性价比;

3.网络结构的优化和扩展的考虑;

4.针对设计的网络拓扑和网络设备的选型对设备进行配置;

5.服务器组建与配置;

6.对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措施。

四. 实训报告书编写要求

1. 摘要与目录:对本次课程设计作简要概述;

2. 设计介绍:详细介绍每个课题的设计过程与步骤,说明这样做的优势与劣势,要突出亮点;

3. 结果展示:一项要求或者步骤完成后展示出完成图(注意:截图不少于10幅);

4. 结论及展望:对本次课程设计做出客观评价,指出课题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扩展;

5. 实训报告书正文格式:宋体,五号,单倍行距;实训报告书正文不得少于5000字;统一用B5纸张打印;

6. 严禁抄袭,一经发现,双方均作不及格处理。

指导老师:舒蕾

计算机工程系2010-10-25

2.《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综合布线,课程教学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 综合布线技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和智能楼宇建筑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传统课程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必须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贯穿该课程教学中。

在课程改革理念下, 《综合布线》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体现新理念的核心思想,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很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但是受到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影响, 学生只能跟在老师讲课的教案和课件后面记笔记写作业, 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条件。鉴于这种情况, 现在的课程改革就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服务人员。教师可以跟据学生的上课情况适当的调节教学过程, 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一) 掌握学生已具备的专业技能

学生是参与主动教学的主体, 学生要得到发展, 唯有积极的参与到主动教学的活动中来, 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的教学。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会估计学生目前已经专业技能,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及时发现学生已经掌握的经验, 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 发现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和以前备课时预估的技能不一致时, 这样一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及时的修改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案例, 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增加教学的时效性和正对性。

例如在教学“双绞线制作”, 老师按照教学要求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时, 发现学生对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判断双绞线和水晶头的质量, 以及双绞线各对线对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于是, 将原来的提问方式改为综合的开放式的提问。“对于双脚线的制作, 你们知道如何选择双绞线和水晶头吗?”“对于双绞线, 你们知道各条线的工作原理吗?”通过教师这样的综合性提问, 学生们积极发言, 相互启发, 不仅学到的教科书的知识点, 而且还通过教师的这种提问方式使得学生学到了好多教材以外的好多知识点。

(二) 关注学生的团队分工合作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转变学习方式。团队分工合作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 目前有些教师也在课堂上尝试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但是,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 团队分工合作仅仅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团队分工合作的教学氛围中, 缺失必要的分工合作。主要表现在:团队分工合作学习的内容探讨价值不高, 团队分工合作内容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部分,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尽人意, 学生没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 教师留给学生参加团队合作的时间也不多, 对学生的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线缆端接及设计》教学时可以这样做的:先给出目前实验室大体对网络实际功能描述, 给出前, 对学生提出要求:到每层楼去实际考察一下, 统计出每层楼信息点的数量。先询问学生怎么统计, 由于实验楼有很多层, 就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分开进行统计。学生现在老师事先分好的小组里交换统计的结果, 然后选出代表性较强的学生来向老师上报统计数据, 老师根据实际设计需要来点评学生的统计数据是否合理。

在团队分工合作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责任和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 从另一个方面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教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更加细致的观察学生团队分工合作的过程, 认真的分析学到对分工合作的重视程度, 有些学生可能是积极的参与者, 有些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 还有些学生可能压根就不想参加。作为课堂的策划者教师, 要积极的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 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团队分工合作的课堂中去,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及时的更改自己教学设计,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 教师不是等待, 不是观望, 更不要觉得自己是这次讨论活动的局外人。教师应成为积极的参加讨论活动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参与其中, 适时的对学生谈论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有句话说的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综合布线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兴趣爱好和心灵愉悦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课堂的情感表现直接影响着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这堂课感不感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高不高, 有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生一切情感表现, 教师都应该了如指掌, 让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地方, 还要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感情圣地, 教师用心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教学, 学生认认真真的思考老师的每一个提问, 让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相统一的场所。

二、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 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新课改核心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 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 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社会情景。

(一) 体现真实的工作过程

新课改核心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所教学的就好比发生在实际的社会生产之中, 学生所接触的也应该是《综合布线》实际社会工作的真实过程。所以, 课程在设计的初始, 就做了充分的企业调研, 通过和企业专家的探讨, 将《综合布线》的课堂教学设计成了多个教学情境, 从小工程到大工程, 每个工程都有完整的工作过程, 按照这个工作过程进行逐步教学。

(二) 尊重学生不同个性

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 并且教师要积极解答学生的提问, 让学是思维更加准确的往专业知识方面思考。不管学生的提问难与不能, 不管学生的提问代表的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 教师都应该及时的认真的做出合理的解答, 让学生真正的感觉自己是课堂的准人, 老师也要重视学生的不同的观点,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有思维, 存在差异的, 教师能够肯定学生的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三、结论

3.《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 角色扮演法 教学设计方法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是笔者所在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智能楼宇方向)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强调依托“技术中心”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课程思想的本质就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课程实施“实践导向”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生动、丰富的“学习活动”,融教、学、做于一体,贯彻“在做中学”的高职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和探索了项目教学法、模拟公司法和角色扮演法。

一、互动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1.理念不同

在教学理念上,传统教学看重的是经过教学后学生的成绩,而互动式教学则着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

2.教学方法不同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而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

3.师生关系不同

在师生关系上,互动式教学也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互

动的。

4.角色不同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孕育新认识、新思想的创新能力。

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的常用方法。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作为参与者(演员)或观察者,一起投身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行动学习和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其造成的不同后果;教师在此承担“导演”的任务。角色扮演法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步:使小组活跃起来。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角色扮演的过程。第二步:挑选演员并进行角色分析。第三步:布置情景,确定演员的行动过程。第四步:培养观察员。指定观察任务,决定要注意观察哪些方面,做好分工,制定观察记录表。第五步:表演。第六步:讨论与评价。共同回顾表演过程、各种反馈意见、讨论主要焦点。第七步:共享经验并进行总结。

三、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1.教学设计

要进行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备课程的内容和备学生。备课程的内容应该从课程的整体出发,确定本次课的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课程前后内容有什么衔接关系;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看,学生应该通过本次课程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所谓备学生,就是在对学生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选用教学实施媒体、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及考虑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的应对措施等。下面以笔者讲授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的互动课为例作一说明。

(1)课程的导入。在复习回顾课程项目阶段,使学生明确本次课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共包括6个项目,它们分别是实际工程中的不同的任务阶段,即投标与招标、器材的选择、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的设计与施工、系统的测试与验收。本次课的任务是完成系统需求分析中的用户需求调查。它是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的关键步骤,只有做好用户需求分析,才能完成后面的系统设计,环环相扣。学生明白了任务的重要性,会更重视课程的学习;要进行用户需求调查,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是“用户需求调查的内容、方法及要求”。通过提问引入新课。一方面检查分析学生知识现状,另一方面为课程做好铺垫。

(2)确定学习任务。根据项目任务,师生共同确定学习活动的任务,使学生清楚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3)任务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分析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怎么突破重难点,不能只是形式化地将其列出。本次课程分别指出了扮演不同角色时的重点和难点,是实际工作的要点。教师列出重点和难点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

(4)完成任务的方法。完成任务的方法是角色扮演法。角色分析,即明确每个角色的身份是什么、职责是什么,使学生明白工作中角色的使命和自己的任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角色扮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他们应该像士兵上战场一样对待学习任务,现在的演练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教师和学生有了这样的态度,角色扮演活动一定能够完成好。

(5)课程考核标准。明确考核标准的目的是检测课程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考核标准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笔者为本次互动课设定了考核标准,包括基本要求和扩展要求,学生完成基本要求能达到合格标准,完成扩展要求可以加分。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基本要求,教师要对他们的努力表示认可,同时,也为那些能力较强、能完成扩展要求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6)创设情景。指的是为学生布置活动的任务背景和现场的布置。现场的布置是为了模拟工作场景,这时也可以充分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放手让他们去做,教师只是做一些指导和检查。

(7)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公司中的不同角色包括:(甲方)建设方技术人员、(乙方)设计方的技术人员和观察员。教师作为总导演,应考虑好活动的各个环节,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在哪里容易出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小组活动最好一组一组地分别进行,这样教师容易控制,否则同时进行,场面会比较混乱,学生也不容易观察活动的整个过程,不利于观察效果。一组同学表演时,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角色都是观察员,都要填写观察记录表。

(8)讨论与评价。学生与教师共同回顾表演过程,讨论各种反馈意见。观察员或其他同学反馈讨论的主要意见,教师总结整个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加以改正,并加深印象。

2.互动课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1)内容的选择。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互动课的特点是生动、直观、学生的参与性强,因此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是来源于工作的实际任务,或是对该工作领域比较重要的技能。但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比较枯燥,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不直观,没有切身体会。该工作任务有明确的工作情境和特定的人物角色,这时教师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应正确理解互动课的含义。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参与。在笔者所在的学院组织的“互动教学竞赛”中,有的教师选择的内容是项目答辩,认为这就是互动,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所讲授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学生要能完成综合布线系统需求分析。而走访用户、进行需求调查是完成用户需求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根据工作内容,确定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有特定任务的角色,即甲方的技术人员和乙方的工程师。这样教师采用互动教学和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环境的创设。教学环境的创设包括场景的布置、选择和情绪两个方面。场景的布置和选择是指学生具体活动的场所,这可以是在教室里虚拟的工作场景,也可以是实际的工作场所;情绪方面指教师给学生的心理暗示或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启发。环境的创设很重要,它是教学实施能够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3)角色的转变。在互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像一个导演,而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过程中起着指导、顾问的作用,在必要的环节对学生进行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而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听课,而是通过参与活动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要为完成任务去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在这些环节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角色扮演方式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

(4)课堂秩序和节奏的掌控。有的教师在互动课堂上,一开始课程的引入部分设计得较好,但一旦课程进展到真正互动部分就失去了对课堂的掌控能力,造成秩序混乱的局面。这是互动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为互动而互动,流于形式。笔者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的互动教学中,首先将学生分为3~4人的小组,然后根据工作任务,设计甲方和乙方技术人员的角色。但在角色扮演学习活动中,甲方和乙方技术人员一般情况下各有1名,这样每组还有2名同学没有相应的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明确的任务就会觉得一身轻松,无所事事。考虑到这一点,老师又设计了一个“观察员”的角色和一张“观察记录表”,在小组成员中的“甲方和乙方”活动的同时,剩下的2名同学的角色即为“观察员”。他们的任务是认真观察那2名同学的活动,并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并吸取经验。然后轮换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不同角色的机会,得到了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在活动中做到各尽其责,人人有任务,自然不会出现学生秩序混乱的情景。节奏的掌控是指教师对互动课各个环节的时间的掌控,各环节时间的安排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突出重点、难点,不能失控。

(5)学生的配合很关键。教学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讲得再精彩,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互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这样学生的配合就更关键了。要想得到学生的配合,笔者实行了一些具体的措施。第一,学生应该对互动课活动的相关知识很熟悉。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应该使学生清楚课程内容的衔接关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学生要在互动课上做用户需求调查,那课前学生必须对用户需求调查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很熟悉。因此,在前一次课中就要做好铺垫,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己根据项目背景设计用户需求调查表,这样学生对调查的内容就很了解。第二,为每组指派项目组长。组长负责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第三,采取激励机制。学生的进步需要教师的鼓励。在教学中,学生有了进步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会不断增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课程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文档提交情况和学习态度等。

(6)完善的课程资料。课程有较完善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活动设计方案、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等,这些资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7)互动课的评价环节。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的互动课上,笔者设计了讨论与评价环节,这个环节由学生讨论指出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好的经验,取长补短。然后教师总结经验时,采用事先录制好的一段真实的工作场景——乙方对甲方进行需求调查的视频。这时学生都充满好奇地认真观看视频内容,并提出各种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他们在做用户需求调查时没有考虑到的内容,学生的收获很大。

(8)留给学生“空白地带”。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笔者在课程的互动课上,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去创作,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每个细节都规定得特别死板,学生就失去了兴趣。

(9)小班教学。笔者所讲授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是学院制定的TC试点课程,采取小班教学。事实证明,小班教学课堂效果较好,便于开展各种活动。

互动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实现有效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互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互动课实施中的关键问题,灵活运用互动教学法。

4.《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四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设计,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完成小型的软件系统,以此加深对图形学和图像处理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的理解,初步掌握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的常用技术,提高编程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理解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

2.用C/C++或其他高级语言实现相关算法,开发出一个小规模的软件系统; 3.按软件工程方法完成软件设计文档;

4.提交软件设计文档及软件源代码(刻录光盘); 5.独立完成。

三、课程设计题目(任选1道)

开发出一个拥有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图形图像处理基础软件平台,该平台可以:(1).依据输入的图形要素参数,运用经典图形绘制算法绘制相应二维图形A和三维图形B,通过图形变换等处理,得到渲染后的图形;(要求实施多种基本操作)

同时,通过交互式界面,可以实现对多条线段图形进行以下操作: ①实施Cohen-Sutherland线段裁剪算法,②实施Liang-Barsky裁剪算法

(2).对图像A和B进行以下处理:

①打开、保存图像

②转换为灰度图像

③进行直方图均衡化,显示直方图

5.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五

一、课程设计基本信息 课程设计环节代码:230027 课程设计环节名称: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Operating System 课程设计周数:2周 学分:2.0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与环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操作系统》课程之后,为了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所学操作系统各个理论和算法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利用操作系统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

通过本环节学生能够充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编程实践中,有可以进一步巩固操作系统中学习的理论。通过算法实现各种控制应用进一步体会操作系统中基本功能模块的结构和实现方法的实质,建立深入了解现有操作系统的评价和比较的方法,加深体会利用操作系统的原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在计算机系统编程和普通编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通过对程序编写规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包括程序结构形式,行文格式和程序正文格式等;并培养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

三、课程设计方式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

采用指导教师提供参考题目与学生自主命题相结合的办法选定课程设计题目。一人一题,不得重复。其中学生自主命题需要指导教师严格的审核,看是否满足课程要求,检查是否为重复课题。

2、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各个学生独立完成课题分析、设计、代码编写和调试,独立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所有工作任务主要在微机实验室完成。

四、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要求

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课程设计要求:

1、对系统进行功能分解、模块分析、控制模块分析正确

2、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原理所需要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算法

3、程序规模适中,着重于内核修订功能,也可以编写外围的程序驱动、文件系统的辅助工具和网络工具等。尽可能的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和全面

4、掌握程序调试的方法

5、说明书、流程图要清楚,阐明设计思路。

6、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按格式要求写出完整、规范的报告并打印。其中模块图、流程图要清楚、规范。特别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课程设计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动员、准备及规划(1天)

实习具体内容:动员、选题、系统功能和需求的分析 时间分配:上午动员、下午选题及规划 实习地点:机房

(二)课程设计实施、检查(1天)

实习具体内容:需求分析说明书和任务规划,设计出每个功能 时间分配: 上午上机、下午初期检查 实习地点: 机房

(三)课程设计实施(12天)

实习具体内容: 具体功能的实现及系统的完善工作、中期检查 时间分配: 11.5天上机,0.5天中期检查 实习地点: 机房

(四)整理报告(1天)

实习具体内容: 文档整理、设计报告的完成 时间分配: 全部时间写报告 实习地点:机房或图书馆

六、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一)动员、准备及规划

1、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所选择开发环境的程序运行环境中的调试功能,掌握跟踪、修改错误的技巧。

2、重点:题目的选定和结合操作系统原理的各个部分确定实现的功能以及和原理的结合,难点:对于程序运行环境学会断点设置以及中间结果的检查。

3、说明:题目自选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题目,选题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并建立一个可行的工作计划;熟悉程序运行环境。

(二)课程设计实施、检查

1、要求:领会按照实际的结构,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数据结构,清晰的描述算法

2、重点和难点:算法分析和设计

3、说明:学生自检和指导教师检查相结合,严格按照拟订计划完成任务

(三)课程设计实施

1、要求: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掌握所选编程语言

2、重点和难点:算法分析和设计

3、说明:学生自检和指导教师检查相结合,严格按照拟订计划完成任务

(四)整理报告

1、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报告书写规范

2、重点:格式的规范

3、说明:指导教师检查

七、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一)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点名、各个环节的考核及程序检查、设计报告的综合评定。

(二)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设计成绩=点名*10%+程序检查*30%+设计报告*60%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综合打分。成绩评定实行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不及格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需重新做课程设计,经指导教师考核及格后,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优:有完整的符合标准的文档,文档有条理、文笔通顺,格式正确,其中有总体设计思想的论述;程序完全实现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先进,软件可靠性好;

良:有完整的符合标准的文档,文档有条理、文笔通顺,格式正确;有完全实现设计方案的软件,设计方案较先进;

中:有完整的符合标准的文档,有基本实现设计方案的软件,设计方案正确;

及格:有完整的符合标准的文档,有基本实现设计方案的软件,设计方案基本正确; 不及格:没有完整符合标准的文档,软件没有基本实现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不正确。提交的电子文档和软件必须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雷同者教师有权视其情况扣分或记零分。

八、课程设计指导书 孙钟秀编《操作系统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九、其他说明

(一)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总结报告按如下内容顺序用A4纸进行撰写并打印装订成册:

1、统一的封面;

2、内容摘要;

3、目录;

4、课程设计正文包含以下内容:(1)需求分析

(2)概要设计:每个部分的算法设计说明可以是描述算法的流程图,说明每个程序中使用的存储结构设计(如果指定存储结构请写出该存储结构的定义)。

(3)详细设计:各个算法实现的源程序,源程序要按照写程序的规则来编写。要结构清晰,重点函数的重点变量,重点功能部分要加上清晰的程序注释。(4)调试分析:测试数据,测试输出的结果,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E结论和展望:每个模块设计和调试时存在问题的思考(问题是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和算法的改进设想。课程设计过程的收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思考、程序调试能力的思考、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思考、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认识等内容。

(5)按统一格式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二)学生上交材料:

1、程序源代码和一组较完备的测试数据(打包上传,发送到各个指导老师的邮箱中,文件名格式为“姓名-班级-学号”);

2、上交程序的说明文件:(保存在.txt中)在说明文档中应该写明上交程序所在的目录,上交程序的主程序文件名,如果需要安装,要有程序的安装使用说明;

3、课程设计报告

大纲修订人:闫大顺 修订日期:2006年8月20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 附:指导教师推荐题目(供参考)选题:题目大小适中

课题

一、编制银行家算法通用程序,并检测所给状态的系统安全性。

设计目的:主要是解决多种资源的被多个独立执行的程序使用的安全算法。银行家算法就是采用矩阵存储资源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设计的要求:

1)资源的种类和数目可以变化的 2)进程可以的任意的顺序创建和变化 3)采用保守的方法来分配资源。

课题

二、处理机调度程序:选择一个调度算法,实现处理机调度。

设计目的:在多道程序和多任务系统中,系统内同时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可能有若干个。也就是说能运行的进程数大于处理机个数。为了使系统中的进程能有条不紊地工作,必须选用某种调度策略,选择一进程占用处理机。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模拟处理机调度算法,以巩固和加深处理机调度的概念。设计要求:

1)进程调度算法包括:时间片轮转法,短作业优先算法,动态优先级算法。2)可选择进程数量

3)本程序包括三种算法,用C语言实现,执行时在主界面选择算法(可用函数实现),进入子页面后输入进程数,(运行时间,优先数由随机函数产生),执行,显示结果。

课题

三、用多进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研究Linux 的进程机制和信号量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并发控制.说明:有界缓冲区内设有20个存储单元,放入/取出的数据项设定为1-20这20个整型数.设计要求: 1)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有界缓冲区进行操作后,即时显示有界缓冲区的全部内容,当前指针位置和生产者/消费者县城的标识符.2)生产者和消费者各有两个以上.3)多个生产者或多个消费者之间须有共享对缓冲区进行操作的函数代码.课题

四、设计虚拟存储区和内存工作区,编程序演示下述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并计算访问命中率: 要求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

1)先进先出算法(FIFO)

2)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3)最佳置换算法(OPT)

课题

五、编程序实现下述磁盘调度算法,并求出每种算法的平均寻道长度: 要求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

1)先来先服务算法(FCFS)

2)最短寻道时间优先算法(SSTF)3)扫描算法(SCAN)

4)循环扫描算法(CSCAN)

课题

六、编程模拟多进程共享临界资源: 要求产生3个进程: 1)两个进程模拟需要进入临界区的用户进程,当需要进入临界区时,显示:“进程x请求进入临界区…”,同时向管理进程提出申请;申请返回,表示进入了临界区。在临界区中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并显示:“进程x正在临界区…”;当时间结束,显示:“进程x退出临界区…”,同时向管理进程提出退出申请;当申请返回,显示:“进程x已退出临界区。”

2)一个进程作为原语的管理进程,接受其他进程的临界区进入请求:如果允许进入,则设置相应变量,然后返回;如果不允许进入,则进入循环等待,直到允许为止;

3)对临界区的访问应遵循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权等待的准则。4)进程间通信可以采用信号、消息传递、管道或网络通信方式。

课题七:为LINUX 设计一个简单的二级文件系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可以实现下列几条命令(至少4条)。

Login

用户登录 Dir

列文件目录 Create

创建文件 Delete

删除文件 Open

打开文件 Close

关闭文件 Read

读文件 Write

写文件

2)列目录时要列出文件名、物理地址、保护码和文件长度。3)源文件可以进行读写保护。

课题八: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要求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

课题九:编程演示三种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换算过程:

1)分页方式的地址换算 分段方式的地址换算 3)段页式的地址换算

要求演示正确、清晰,编程所用工具不限。

课题

十、编写一个简单的端口扫描程序

目的:熟悉linux下socket、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

任务: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该程序可扫描局域网的某计算机开放了哪些端口;

课题

十一、编写一个基于TCP协议的客户/服务器程序

目的:熟悉linux下socket、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掌握实现客户/服务器程序的编写方法; 任务: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该程序可实现基于TCP协议的简单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课题

十二、编写一个使用数据报套接字的客户/服务器程序

目的:熟悉linux下socket、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掌握客户/服务器程序的编写方法; 任务: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该程序使用数据报套接字实现简单的客户/服务器方式。课题

十三、在linux平台编写一个简单的网络监听程序

目的:熟悉网络数据包格式,熟悉捕获网络数据包的基本方法

任务:在linux平台编写一个简单的网络监听程序,该程序能捕获网络数据包,并根据需要分析相应的数据包。

课题

十四、编写一个简单的内核模块。

目的:动态可加载内核模块是我们动态扩展内核功能的一种方便灵活的方式,可用来实现一种文件系统、一个驱动程序、或其它内核上层的功能。基本要求:

1)该模块至少需要有两个函数:一个是init_module()函数,在把模块装载到内核时被调用,向内核注册模块所提供的新功能;另一个是cleanup module()函数,在卸载模块时被调用,其任务是清除init_module()函数所注册的功能。编写完成后进行该模块的编译、装载和卸载操作。编写一个用户空间的程序来测试是否成功。

2)进一步的要求:向上面模块中再添加一些自己设计实现的新函数新功能;编写一个用户空间的程序来测试你的模块能否实现自己添加的功能。

课题

十五、编写一个简单的命令解释器—模拟shell功能 基本要求

1)可打开提示符,并获取用户输入的指令可解析指令 3)可寻找命令文件 4)可执行基本的命令

课题

十六、实现系统状态监测工具

目的:实现程序,通过获取/proc文件系统所提供的系统信息,检查系统当前的各种状态信息。要求:通过在命令行运行该程序,可获取以下信息:

1)CPU类型、型号、内核版本等信息从系统启动至今的时间等 3)内存总容量及当前可用内存量 4)系统平均负载

5)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

6)系统正在使用的module信息

附件2:课程设计题目

1.中文输入法程序 2.文件管理系统 3.线程管理

4.Windows进程多种同步案例演示 5.各种Window或Linux驱动程序编程 6.基于共享内存的进程之间的通信 7.文件加密

8.PE文件结构解析 9.异常处理系统 10.作业管理 11.中断驱动程序

12.可执行程序的加壳和脱壳 13.LRU动态内存管理模拟 14.注册表管理程序 15.内存管理程序 16.多系统启动程序

17.CPU的保护运行模式切换操作 18.扫描病毒算法模拟 19.木马扫描算法 20.硬盘碎片清理程序 21.程序卸载工具

22.文件系统FAT、NTFS、光盘、U盘分析程序 23.程序补丁 24.程序插件 25.文件压缩程序 26.文件备份系统 27.文件切割和组合 28.CPU参数监控程序 29.进程监控工具 30.文件系统搜索 31.系统监控软件 32.计算机看门狗 33.文件同步软件 34.个人信息同步软件 35.DLL文件创建和安装 36.小型操作系统编写 37.虚拟光驱软件 38.网络端口监测

39.内存管理——页面置换算法

附录3:课程设计封皮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实验题目:TCP/IP编程-网络聊天

院 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 级: 2011级 ***班 姓 名: 张幸平学 号: *************

6.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六

课程编号:08120070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课程总学时/学分:56/3.(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10学时 课程设计时间/学分:1周/1学分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设计任务及目的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之后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延续《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的要求,进一步加深与巩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概念、基本原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环节加强培养学生分析、修改和设计操作系统的能力。期望达到学为所用,并且能进一步提高使用计算机和编程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了解所选择开发环境的调试功能,掌握跟踪,修改错误的技巧。

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数据结构,清淅的描述算法。

3、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

4、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按格式要求写出完整的、规范的报告并打印,其中模块图、流程图要清楚规范,特别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设计需运用的基本理论

设计需运用计算机系统知识、操作系统基本概念、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技术、I/O管理技术、文件管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内容。

四、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

1、设计内容:可以选择下面提供的参考选题,也可以自选,如果自选,需要将自选题,目的详细内容以及实现要求提供给老师,老师批准后方可采用。

课题一:进程管理演示

设计目的:加深对进程概念及进程管理各部分内容的理解;熟悉进程管理中主要数据结构的设计及进程调度算法、进程控制机构、同步机构及通讯机构的实施。

设计内容:设计一个允许n个进程并发运行的进程管理模拟系统。该系统包括有简单的进程控制、同步与通讯机构,其进程调度算法可任意选择(优先级调度,时间片轮转,短进程优先中的一种)。每个进程用一个PCB表示,其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各进程之间有一定的同步 关系(可选)。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能显示或打印各进程的状态及有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以便观察诸进程的运行过程及系统的管理过程。

课题二:存储管理系统设计

设计目的:使学生熟悉存储器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加深对所学各种存储器管理方案的了解。设计内容:采用一些常用的存储器分配算法,设计一个请求页式存储管理模拟系统并调试运行。课题三:编程模拟银行家算法

设计目的:通过设计和调试银行家算法通用程序,加深对死锁概念和死锁避免方法的了解。设计内容:编制银行家算法程序,并检测所给状态的系统安全性。课题四:磁盘调度算法的实现与分析

设计目的:使学生熟悉磁盘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加深对所学各种磁盘调度算法的了解及其算法的特点。

设计内容:编程序实现下述磁盘调度算法,并求出每种算法的平均移动磁道数,并分析结果:

①先来先服务算法(FCFS)②最短寻道时间优先算法(SSTF)③扫描算法(SCAN)④循环扫描算法(C-SCAN)

课题五:文件系统演示

设计目的:使学生熟悉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加深对所学各种文件操作的了解及其操作方法的特点。

设计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多用户文件系统。即

①在系统中用一个文件来模拟一个磁盘;

②此系统至少有:Create、delete、open、close、read、write等和部分文件属性的功能。③实现这个文件系统。④能实际演示这个文件系统。

基本上是进入一个界面(此界面就是该文件系统的界面)后,可以实现设计的操作要求。

2、时间安排:

动员,准备及规则(0.5天)

具体内容:动员、选题、系统功能和需求的分析。

课程设计实施及检查(0.5天)

具体内容:任务规划,设计出每个功能

课程设计实施(5天)

具体内容:具体功能的实现、系统的完善、中期检查和个人答辩

整理课程设计报告书(1天)

具体内容:文档的整理,设计报告的完成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考核方式:课堂点名、设计报告及个人答辩的综合评定 评分方式:课程设计成绩=点名*10%+设计报告*60+答辩*30%

成绩实行五级记分。其中,优(90-100分),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59分及以下)。如果教师认定为抄袭,则成绩为0分。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小4号黑体)

[1]徐虹.操作系统实验指导.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9年3月 [2]孟庆昌.操作系统(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 [3]罗宇,邹鹏等.操作系统(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4月 [4]宗大华,宗涛等.操作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1月

执笔人:左新娥

2011年11月2日

审核人:文志强

2011年11月5日

批准人: 朱艳辉

7.《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七

1 综合案例内容设计

1.1 类与对象

讲解完类的定义以后, 设计一个处理一维整型数组的顺序表类List, 实现数组元素的插入, 删除, 查找, 输出等功能。在主函数创建List类的对象, 调用各成员函数验证代码的正确性。

List类设计如下:

数据成员:

int data[MaxSize]; //存储元素

int length;//顺序表实际长度, 即数组中实际元素个数

成员函数:

(1) 初始化void Init ()

功能:设置数据成员length的值为0。

(2) 获取顺序表实际长度int Length ()

功能:获取顺序表实际长度, 即返回length的值。

(3) 查找int Get (int i)

功能:查找下标为i的元素的值, 即如果i的值有效, 则返回元素data[i]。

(4) 插入void Insert (int i, int x)

功能:在下标i处插入x, 即如果i的值有效, 将i后面的元素后移, 然后data[i]赋值为x, 线性表实际长度加1。

(5) 删除int Delete (int i)

功能:在下标i有效的前提下, 删除该元素, 返回被删除元素的值, 被删除元素后面各元素前移, 线性表实际长度减1。

(6) 输出void Display ()

功能:输出线性表, 包括线性表实际长度和各元素。

1.2 构造函数、析构函数

讲解完构造函数后, 为顺序表类List增加构造函数、析构函数和拷贝构造函数, 将静态数组改为动态数组, 在主函数中增加菜单功能进行测试。

List类设计如下:

数据成员:

int MaxSize;//顺序表的最大长度

int *data;//存储元素

int length;//顺序表实际长度

新增或修改的成员函数

(1) 构造函数List (int size=100)

功能:动态申请长度为size的数组, 将size赋给MaxSize, length赋值为0。

(2) 拷贝构造函数List (const List &r)

功能:实现深拷贝, 当前对象的data指针先申请空间, 然后再将顺序表r中的数据复制到当前对象。

(3) 析构函数~List ()

功能:释放由构造函数动态申请的内存空间, delete []data。

1.3 友元

讲解完友元函数后, 增加友元函数Merge, 实现两个顺序表的合并。List类新增的成员函数如下:friend void Merge (List &La, List &Lb) 。

1.4 类模板

讲解完类模板后, 将顺序表类List改为类模板。为更好地体现模板, 在案例中添加学生类Student, 体现出List改为模板后不但可以处理基本数据类型, 还可以处理自定义数据类型。

1.5 继承与派生

讲解完继承与派生后, 以顺序表类List为基类, 派生栈类SeqStack, 实现压栈、弹栈、取栈顶元素, 判断栈空等功能, 由顺序表类派生出栈类。顺序表类List保持不变, 栈类SeqStack的成员函数为:

(1) 压栈成员函数void Push (int x)

功能:在栈不满的前提下, 即Length () !=Maxsize () , 调用类List的成员函数Insert (Length () , x) , 在位置Length () 处插入x。

(2) 弹栈成员函数int Pop ()

功能:在栈非空的前提下, 即Length () !=0, 调用List的成员函数。Delete (Length () -1) , 删除栈顶即位置为Length () -1的元素。返回被删元素。

(3) 取栈顶元素成员函数int Gettop ()

功能:在栈非空的前提下, 即Length () !=0, 调用List的成员函数。Get (Length () -1) , 获取位置为Length () -1的元素的值。

1.6 多态性

讲解完多态后, 为学生类Student类增加< 和<<运算符重载, 扩充顺序表类模板功能。

2 结束语

通过引入综合案例贯穿各个章节, 每章对案例逐步完善, 使得各章的知识点都融合在综合案例中, 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军, 娄伟.实践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6) :108-109.

[2]李学会.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0 (2) :33-34.

8.《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单元教学设计 职业能力

著名的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在倡导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时强调指出,教师教学必须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目标,对课程的内容、教法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必须按照当代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原则来做,实施要点简称“6+2”。其中“6”指的是: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2”指的是:(1)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外语等)必须更注重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以集中上课的方式。(2)把职业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渗透到教学中。笔者参与了学校于2012年上半年启动的《中职学校课程单元综合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在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对德育课在课程单元教学综合设计中如何实践“6+2”原则,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要体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点

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可操作的设计将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德育课教学,要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就要设计体现教学内容与能力训练组合成相关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必须把“实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比如,在《职业支点——职业道德》教学中,教师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4人一组,分组进行“我心中的职业道德”调查访谈活动,访谈身边的以及顶岗实习的同学、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老师、家长、商场里的营业员、车间里的操作工等,经过一个月的调查, 每个学生都良好地完成了调查任务,每个同学及小组都协作完成了本组的调研报告并进行了展示。在总结分享发言中,每个组发言都很精彩,明白了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精神是企业所需要的、具体体现在哪一些方面、对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忠诚、主动和合作思想观念的理解、我们学生将如何做等。这次调查活动把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同时学生在语言沟通、交际、空间、观察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要重点突出德育课教学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有知识、能力、情感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事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和突出的。教师要学会准确、具体地领会并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根据这个目标,我们设计相应的学习单元,采用多元智能评价手段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习实践、体验、感悟、分享,最后每位学生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在班上交流作为期末考核。这些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同时使他们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要以项目和任务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要实现德育课突出能力,渗透素质的要求,必须是教师设计的项目和任务。学生只有在完成典型的、综合的、创造性的、有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训练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如《职业生涯规划》的单元教学综合设计,我们根据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如他们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自己缺乏合理的认知,对自己的未来与前途缺乏必要的信心,对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看法认识不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从而呈现出对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动力不足等局面,设计出本课程的几个学习单元:“职业访问”“职场探秘”“发展条件分析”“职业目标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

四、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中职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各个项目的训练中去,通过操作训练来实现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分组合作学习。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教师给出各小组明确的任务、给出引导问题,明确组内工作时间、组内角色和分工、小组在班上展示要求和时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紧紧围绕项目任务,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得到职业或情感的体验,并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五、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是德育课教学需依托的内容

为使德育课教学更具职业教育特点,面向职业岗位的工作,我们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分模块(或项目)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开发事业有成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和先进人物等德育资源,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组织学生调研、考察、访问等德育实践活动,营造尽量多的职业工作情境开展教学,把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六、注重在德育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等重要内容

9.《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九

课程代码:030151010

课程总学时:2周/4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自动化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自动化

(二)课程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要求掌握“运动控制基础”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完成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2.后续课程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过程监控技术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设计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是一次综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也是一次基本技能训练。另外为后续课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过程监控技术》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学会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和调试方法,通过设计达到如下目的:

1.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根据实际工艺要求,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各部件和整个系统的调试步骤与方法,以及操作实际系统的方法,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3.掌握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影响的规律,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基本要求:

1.根据设计任务,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独立设计; 2.设计线路图,并绘制原理图; 3.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设计不仅是对《电力拖动直流自动控制系统》和《变频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的扩展,更是对学生开展控制系统设计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分组进行,每个小组3—4人,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整个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选题,查阅资料,系统设计,系统调试,撰写设计报告。1.选题:题目可来自教师指定的参考题目,也可自由选题,特别是鼓励有创新性的题目或是在已知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2.查阅资料:根据设计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3.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包括各部分电路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电路图的绘制和软件程序的编写。

3.系统调试:小组成员根据系统设计电路,在实验设备上开展研究。

4.撰写设计报告:完成文档整理,按照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

具体安排如下:

1. 教师布置题目 2. 学生查找资料 3. 完成设计工作 4. 绘制图纸 5. 系统调试 6. 撰写设计报告 7. 答辩

四、指导方式

由指导教师召开课程设计动员会,进行分组,指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讲解部分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小组的协同工作和指导教师的辅导,完成设计题目并开展实验研究。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验收及评定。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

2.评分办法:成绩评定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的成绩。

根据下面4项进行成绩考核,各项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为:

1)根据设计过程中的表现20% 2)设计完成的质量、提交的设计报告30% 3)实验调试成绩30% 4)答辩成绩20%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陈伯时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

《图解变频器应用》,李燕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

《变频器应用技术及实例解析》,魏连荣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

编写人: 付丽君

野莹莹

10.《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

在学习《新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之后,我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学生的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门课程中,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设计与评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活动过程。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的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怎样进行学生实践活动有了一些思路。案例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综合活动”四个领域,其中,综合活动展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主题班会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流程,更便于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地借鉴。

人与自我教学案例中,“学生与网吧”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活动设计: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计划和活动展开两个方面)教师反思、点评。在这一部分里,不仅学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而且明确了一种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对待网吧使用网络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比老师家长的说教更有效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了能力。“学生与网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从而主动拒绝网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一

摘要:作为“企业资源计划”课程的延伸与提高,“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是对相关理论课中所学知识的验证与应用,但其实验项目多年来仍存在着多为认知型、验证型实验项目,缺乏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问题。通过在新的实践环境中开展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能力。实践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达到“了解软件使用,掌握管理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跨专业综合实习;虚拟仿真环境;教学改革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上的资金、物料等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处理,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利用企业资源,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1]。随着ERP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大多开设了“企业资源计划”相关课程,并越来越重视其教学效果。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是对相关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是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桥梁,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能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但是在大多数高校的企业资源计划实验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诸如教学思想和观念陈旧,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资源计划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是管理类相关专业包括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在学完相关理论课程后开始的专业实践课,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ERP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安装在电脑上的ERP软件完成教材中设计好的一些实验项目,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尽力将企业运营管理的情景在教材中再现,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这些再现的场景在学生看来并不容易接受,这样就难免使开设的实践课基本上仍以认知型和验证型的实验项目为主,缺乏必要的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学生的学习也往往流于应付,草草地输入原始数据验证了结果就万事大吉,并没有仔细思考企业在应用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过度地侧重于软件功能的使用练习,缺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课程考核能够过关,机械重复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妨碍了对企业资源计划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应用。对于现代的大学生,软件的使用掌握起来不难,对于企业资源计划中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控制和配置资源使其最优化的精髓更要掌握,单纯的软件使用训练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典型的、经过了浓缩的社会经济管理环境及经济管理活动搬进实验室,在计算机系统里建构起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政务及服务业、监管机构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社会运行系统,将经济运作的每一笔业务集成于综合仿真平台,营造出既相互合作又存在激烈竞争博弈的动态运作的“虚拟经济社会”,具备高度仿真的经济业务内容及流程。这种“高仿真、运转型、博弈竞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经营模拟企业,感受企业运转的氛围,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进步明显。在综合仿真实习环境中运用ERP进行模拟企业的运营管理,可以利用仿真平台最大程度的再现企业运营管理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以往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将理论升华为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规划

在综合仿真实习环境中开展“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通过在教学内容中添加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操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使用,以利用该平台构建仿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可在课程开始的4~6个学时集中讲解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基本操作、业务规则和注意事项,然后使用4个学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的试经营,使学生掌握平台的操作,熟悉业务规则,能结合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独自进行操作应用。剩下的三十个学时由各学生小组成立模拟公司,利用仿真环境完成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工作,在实践中体会企业经营管理。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参看下表:

三、教学方法实施

基于综合实习仿真环境开展企业资源计划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提前进行实习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实习单据、资料、印章等实习工具以及根据上课专业侧重配置好软件平台,学生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企业资源计划知识,再次熟悉ERP软件的使用,可以开放实验室一定时段提供给学生自习使用。上课时,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成立一家模拟制造企业,团队中的每个人担任该模拟制造企业某一关键岗位的主管,如CEO、财务主管、生产主管、销售主管等,按照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的流程连续经营6个季度,各制造企业处于同一市场中,通过竞争获取每季度初的销售订单;综合实习中其它类型的机构则由系统自动完成相应功能,如商业银行、工商局等,不能由系统自动完成相应功能的机构可由教师以超级管理员身份运营,从而形成相互竞争、动态运转,既相互依赖又有博弈竞争的商业生态环境。综合仿真系统是对典型的制造企业的高仿真,其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与现实社会中的企业经营流程高度仿真,学生在对模拟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运营的数据,如资金、库存、产成品、原材料等数据由学生在对模拟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产生,这些数据也是“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需要收集和处理的元数据,学生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数据输入到ERP系统中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并尝试优化配置的目的。相对于课本上“死”的实验步骤和实验项目,这些从企业经营中得到的数据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也达到了把复杂、抽象的ERP理论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的教学效果。通过创建竞争对抗的模拟运行环境,使学生愿意全身心地参与进教学,变以前被动消极地验证实验结果到积极主动地应用理论知识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企业效益,构建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就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教学大纲应做相应调整,要加入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操作的相关内容,将其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教学,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可考虑做6~8个学时的“试经营”,试经营期间,由教师边讲解规则边引导学生操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还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的侧重点,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侧重于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可侧重于客户关系管理,会计学专业可侧重于财务管理等。教学安排上先学习企业资源计划理论知识,然后将虚拟仿真环境引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让学生从亲身参与的经验管理的过程中体会使用ERP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不仅让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了ERP软件,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改目标与特色

将综合实习仿真环境应用到“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实验教学中后,可以使学生在较“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下使用ERP进行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在动手过程中将ERP的理论知识传递转化为实践方法进行掌握,有助于学生对ERP课程产生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模式也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照课本练习”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经营模拟公司,在竞争博弈中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有助于学生把ERP理论理解得更加透彻,又能让学生在学校里体会到和公司企业相似的工作环境,既应用了理论知识到工作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进行了团队合作,激发了创新创造能力。

基于综合仿真实习环境开展ERP课程教学,让学生从亲身参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体会使用ERP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ERP软件,更使学生了解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宏亮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J] 改革与战略 2007(9):132-134

[2] 王欣,张毅 基于“项目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02)

[3] 刘冬 “企业资源计划”课程中引入沙盘工具的改革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12)

[4] 占胜 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教学探究[J] 大家 2012(12)

[5] 李震 大学本科管理类专业“ER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 2013(02)

12.《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二

一、生源质量分析

近年来, 随着北京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 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其办学层次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办学特色不明显等原因, 招生形势逐年严峻, 尤其是一些民办高职高专院校, 生源质量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据统计, 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一次性报到率不足60%。此外, 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高职高专院校提高生源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近几年由于各地区都在细化录取批次, 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大都被排在最后几个批次中, 考生分数偏低, 其生源质量不高, 而且越扩招, 好的生源被其他高校吸纳得越多, 高职生源质量便愈加呈下降趋势。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课程综合性强

作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以单片机知识为基础, 综合了编程技术、模拟电路知识、数字电路知识、机械、通信、自动控制等知识, 而且要求的是学生有一种发散思维, 能够进行开发和创新。

2. 课程抽象难懂

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这样的顺序讲解:硬件结构、指令系统、软件编程、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各种外围器件的应用, 最后讲一些编程实例。由于没有具体的实例也很难有一些具体的实例可研究, 讲解指令、存储单元、接口电路、汇编过程等都是一些抽象知识, 学生大多感到空洞和枯燥, 很多同学学了半天连什么是但单片机也不知道, 这门课到底学了那些知识也是不清不楚, 再加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 编程也就很困难了。

3. 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效果, 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增加了实践环节, 比如控制信号灯、8x8汉字显示等, 这些实验项目相比于理论教学的确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对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没有丝毫作用。单片机作为微型控制器主要是配合其他元件起嵌入式控制作用, 尤其在一些简单的控制领域,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单片机的学习主要体现的应用方面, 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最主要的。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做到尽力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有可能的话老师还应该提出小的设计系统让学生独立完成。

4. 指令系统复杂

单片机的应用中, 编程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学习单片机不会编程就好比知道目的地在哪却不知道怎么到达。以MCS-51单片机为例, 能够识别并执行的指令就有111条, 指令的寻址方式又有七种, 每一种寻址方式分别对应的寻址位置各不相同, 这种由符号构成的语言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 而且主要以英文字母的缩写形式来表述, 学生不仅要记住指令的写法, 还要能理解运用, 这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 无异于天书。

三、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1. 运用IAP (In Applications Program) 教学法

IAP (In Applications Program) 教学法, 意思就是在应用中编程。单片机技术作为一门电子技术, 人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我校的汽车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与调试实训室配备了单片机试验箱、相关开发软件, 具备了IPA教学法需要的硬软件条件。因此, 在目前学生整体质量不高、让学生学习全部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相当难度的现状下, 我们在国家骨干校建设课程建设项目中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IPA教学法, 开发了多个以汽车电脑控制为内容的实例, 以项目教学为引导, 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摸索, 通过应用来学习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应用能力的提升,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理论教学与“实物”相结合

虽然IPA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单片机到底是什么, 在实际应用中能起什么作用, 该怎么用?鉴于课程内容的太过于抽象难懂、学生学完这些理论知识后并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在讲到中断时学生就很难理解, 我们在教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在看书, 听见有人敲门, 你把书签放到书里, 起身开门, 这就相当于在你看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中断, 书签就相当于中断标志, 而有人敲门就是一个中断源, 如果在起身开门前电话又响了, 那电话响了就又是一个中断源, 先开门还是先接电话就存在一个优先级的问题。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 使学生一下就明白了中断是怎么一回事, 而且还理解了中断源、中断标志、优先级等概念。通过理论教学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鲜活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使课程内容不再那么抽象难懂,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简化指令, 即用即学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共有33种功能, 42种助记符, 111条指令。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是先把所有指令系统讲完再应用, 学生在学完枯燥无味又难记的指令系统后, 就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程建设项目中, 我们大胆尝试,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不再全部学完指令系统, 而是先学习一些较常用的指令, 对于其他指令则采用即用即学的方式, 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也避免了学完后再用时已经忘了的情况。通过结合IPA教学法。

结束语

汽车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与调试课程应用实践性较强, 本文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职教育的需求, 提出一些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创新"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开发具有灵活、开放和综合性特点的实训项目, 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对高职汽车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与调试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并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汽车综合控制系统,教学实践,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占芳, 黄嘉兴.增强单片机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0) :64-65.

[2]孙雷.单片机教学及考核方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3) :57-59.

[3]卢彦民.《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正德学院学报, 2008, 6 (1) :24-26.

[4]王丰, 栾学德.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

[5]黄鹏.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6]雷娟.浅谈对单片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教视窗, 2009 (5) :212-213.

13.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系统设计 篇十三

王靖 刘志文

内容提要:网络课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对该教学系统进行系统教学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决定着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是否实现。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系统设计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接着便对网络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环境、教学策略、评价等作了系统的设计。关键词:网络课程 教学系统设计

目前,网络教学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课程也是层出不穷。然而仔细观察这些形式繁荣的网络课程,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它们大多都是些文本浏览再加上网页之间的跳转,有些甚至就是书本教材的搬家;再看看有关网络课程设计的文章,也大多都是在从网页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如页面风格设计、导航策略设计、交互功能设计等,而缺少对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网络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对该教学系统进行系统教学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决定着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是否实现。因此,如何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系统设计是当前网络教学领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教学系统设计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网络课程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支撑环境两部分。从该定义中我们可看出,网络课程作为一个教学系统,从大的方面来看该系统包括教学内容和网络支撑环境这两个要素。因此,对网络课程的设计也应该从教学功能和网络支撑环境这两部分进行。对后者的设计主要应该保证网络课程的有用性与技术性,而对前者的设计则应保证其实现教学性。而这一过程由教学系统设计来完成。教学系统设计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系统设计是将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与网络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桥梁。教学系统设计作为一门“桥梁学科”,它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用以解 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在其设计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的研究结果和理论综合应用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弹性理论、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等。教学系统设计吸取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精髓作为自己的科学依据并将其运用到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之中,从而保证了网络课程教学功能的实现。

2.教学系统设计有助于促进网络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探索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如教师、管理者、学习者、信息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网络平台等)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完成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同时,教学系统设计将网络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实现网络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网络课程设计中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评价的实施等。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教学活动如下表所示: 教学系统 网络课程设计活动 设计要素

学习者

A、测量学习风格 B、建立学生档案

教学内容

A、超文本编排知识内容结构 B、设计不同内容的媒体表现 C、建立庞大的动态数据库和案例库

教学目标

A、设计学科网络教学的总体目标 B、设计单元学习目标 C、展示知识点的层级目标

学习环境

A、设计自主学习环境 ;编排超文本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 案例和学习资源;搭建学习者作品展示区;建立自测题库

B、设计协作学习环境搭建学习社区;提供协作工具(ICQ、E-MALL、BBS);设计讨论议题 教学策略

A、设计教学内容的媒体表现 B、设计导航策略 C、提供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 D、创设教学情境

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性评价

1.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的社会背景、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期望、学习风格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分析等。在网络课程的设计活动中,应该相对应地对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开展网络调查,包括对学习风格的测量,并建立学习者档案。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掌握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个性需求,并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提供相适宜的学习建议,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2.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选取适宜计算机网络表现的信息内容;其次,把选定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分解为若干知识点,形成节点;再次,以超文本的形式来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使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的学习需求通过文本、图形、热按钮等超文本链接方式仟意选择学习路径。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加入交互式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精神;最后,还应建立一个动态、庞大的资源库。该资源包括参考资料、背景知识、案例、素材、网址资源以及学习工具等。另外,资源库内容与相关教学内容之间要有链接。但是不应太多,同时应注明链接内容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度,或给出建议阅读的等级。

3.教学目标的设计。近年来在网络教学的研究中,人们都在强化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在网络教学中的意义,提出了“意义建构”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淡化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然而,“意义建构”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在网络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对教学目标的阐明,可以使这种结果或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编写,并要以明显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对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各知识节点的学习目标。对于课程目标应呈现在网络课程的首页,让学习者对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一目了然。单元目标应呈现在 单元学习内容之前,至于各知识节点的学习目标则应该在学习者学习该知识点的过程中呈现,并能告知学习者。该目标的层次,是属于知道、领会、运用层次还是属于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给学生以学习建议,让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目标层次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

4.学习环境的设计。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1)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自主性是网络学习的一大特点,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障。既能体现不同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能够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示例和帮助,且能为学习者开辟展现自我和进行自我评价的空间。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搭建学习者作品展示区;建立自测题库。(2)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又一大特征,学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与人协作(包括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其高级认知能力。网络课程应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设计 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不同时空的学习者在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其设计应包括:搭建学习社区,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论题进行讨论,对于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BBS、E-MAIL、ICQ、电子讨论室等;设计讨论议题等。

5.教学策略的设计。(1)设计教学内容的媒体表现。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丰富多彩,如果教学内容仅仅是课本内容或文字的搬家,难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层次可以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图像、动画和视频、恰当的声音解说来表现。(2)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情境”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要素之一。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多媒化信息传播方式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资源情境、案例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从而激发学牛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积极探索。(3)设计导航策略。网络课程由于其信息量庞大、开放性强等特点,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航现象,设计清晰、明确、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便必不可少。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学习者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学习。导航方式通常有演示导航、检索导航、线索导航、书签导航、在线帮助等多种。除此以外,网络课程还应为学习者提供其他导航方式,如:搜索引擎、相关资源站点链接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学习空间。(4)提供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根据前面对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分析结果,网络课程能为学生建议一些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有:探索法、情境法、讨论法等。学习组织形式有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6.设计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或管理者在实施网络教学活动中利用程序设计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来进行教学调整使之更富成效的一个过程。这里的教学调整是指对网络课程本身的改进以及对网络教学策略的完善。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讨论、开展学生调查、练习和章节测验等。(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方式主要有总结性测验,有时还需要实施态度问卷以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反应。

形成性评价是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主要评价方式,它能及时了解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再反馈并及时地调整和改进网络教学活动。同时总结性评价也必不可少,通过它才能对整个网络课程是否有效做出价值判断。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过程应该包括题库的建立(小练习、章节测验、学期总结试题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数据的回收与分析等。

三、结束语

14.《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四

我市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两年的时间,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认真探索,努力践行,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如:课时紧张、对教材结构变化的困惑、惯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全面、系统地处理学科课堂教学,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以课堂教学的系统观为理论依据,以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为例,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系统教学设计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生物教学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及过程,包括生物学科高中阶段全部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生物教材、教学媒体等教学资源的组合,同时,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活动等,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教师应从宏观(高中三年的教学过程)到微观(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建设新型的教与学的互动形式,利用教学评价,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完成学科三维目标的达成。

1、全面学习新课程理念,进行系统教学设计

教师应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全套高中生物教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价值观、学科思维方法等三维目标,需要通过高中三年时间的学习逐步实现。其中,必修教材提供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框架,选修课程加以丰富和补充。生物教师应充分理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结构关系,理解高中生物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体三维目标,根据三年的教学时段特点,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将生物学科总体三维目标合理分解、有机整合,依据生物学科的知识逻辑关系,以递进式教学组织形式,完成不同时段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三维目标。

2、通过系统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整体控制

为了确保高中生物学科总体三维目标的达成,需要对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整体控制。在这个教学系统内,教师应遵循“生物课程---学年---模块---章节---课时”的顺序,逐级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教学资源、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障教学进度,控制教学难度和广度,选择最有效率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选修1和选修3的时间安排,根据东北的气候特点和两个模块的内容特点,可以考虑先开设选修3,将选修1的开设时间放在秋季,可以确保实验在比较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从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优化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关键。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选取教学方法和学习原则、形成教学思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对教学结果分析评价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例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时期图象识别,学生容易混淆,理解比较困难,对这一知识点的处理,我们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调整,在学习必修2第二章《减数分裂》时,设置讨论问题: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最终各形成什么细胞?两种细胞在染色体组成上有何区别?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什么?它的行为变化有何特点?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形成四分体,后期分离,最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每个细胞中已没有同源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无特殊的行为变化,每个细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判定两种分裂方式图象的方法,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4、利用教学评价促进教学

新课程提倡“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发展性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把握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围绕教学三维目标,预设学生活动,对于主动参与的学生,视参与活动的难易程度,给出相应的课堂表现成绩。

5、通过教学反馈及时调整系统设计

在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科基本能力的灵活运用水平,还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时---章节---模块---学年---课程”的顺序,对课堂教学系统,逐级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各级系统教学设计进行反馈调整。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学习内容,高一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对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以及氨基酸如何脱水缩合等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通过学生问卷得到的反馈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生物最难学,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调整了第二章的授课顺序,把学生较为熟悉的水和无机盐-----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放在前面来学习,通过这种由熟悉到陌生、有易到难的渐进式的知识呈现方式,来打消学生学习生物的畏难心理,为高中三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对氨基酸的学习采用了模型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甘氨酸的分子模型,在“做中学”体验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教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是不同的侧面,可以更好的理解氨基酸的立体结构特点。通过以上对章节和课时设计的调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5.《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五

1.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特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项目教学法”,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按类别将一些专业课程分为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技能单元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它的单元式教学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形式的教学。在高职的教学中, 项目教学必须要满足以上的条件:教学内容具有相应的应用价值;每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紧密相关;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的实践要求;为学生提供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 学生独立解决项目工作中的问题;获取具体教学成果, 便全部展示出来, 让师生们共享学习成果等;学习结束后,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等。

2. 在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室内设计”实训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中带有综合性的主要课程, 它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非常强。为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必须了解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 按照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使教学过程与生产第一线相合结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新时代的教学中, 不断引进项目教学法观念, 不断提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成果,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实训课程中, 室内设计围绕相对独立的方案设计项目开展教学, 它的整个实训过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学生可以独立或者分组完成设计任务书、调查搜集设计资料、草图设计、正图绘制直至完成整套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

3. 室内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3.1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具体如下: (1) 引入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际设计项目。 (2) 制订计划: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而制定相应的完成计划。使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更加明确具体, 经过老师的正确指导与小组之间的讨论, 并确认最终的设计方案。 (3) 项目实施:学生确认计划后, 可以自愿分组实施项目, 每组都选出相应的组长。 (4) 展示作品:完成项目后, 小组之间相互展示交流。 (4) 检查评估:老师可以针对每位学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设计作品的最终成果展示等作出合理评价。优秀作品给予表扬, 稍差的作品加以分析与纠正。

3.2 模拟项目设计与实际项目设计

模拟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形式。模拟项目设计主要围绕一个具体的室内设计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展开教学。每个项目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知识点、能力点以及素质点等。学生通过模拟项目的设计实训, 掌握每个项目中的具体内容、基本原理与技能。

项目实践和实际项目设计组成了实际项目教学内容。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到企业岗位中实训和毕业实习, 进行工程项目的真正实践。学校将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业绩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参考。在实际项目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活动的目标开始真正面向市场, 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管理。学生在实际的项目设计中, 可以全面发挥自身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实际项目设计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参加真正的社会项目设计。

3.3 高职室内设计实训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改进措施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中可以引进新教师, 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与一线企业从业人员开展交流会议, 促进教学项目的时效性。可以邀请企业设计师到学校中进行讲座, 做好实践专家访谈, 以提高项目教学的成果。第二加强课程任务说明书的编写, 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特征, 而制定出相配套的课程任务说明书。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利用学校雄厚的教学资源, 建立与完善校内室内装饰材料展览室以及模拟实验室, 促进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的密切交流。在校内的施工现场引进企业的真正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四创新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技能的快慢, 以现场教学为主, 课堂教学为辅来进行教学。既突出了操作技能的训练, 又使的学生学到与职业技能知识, 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得学生的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得到提高, 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了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突出了操作训练的实践, 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在高职的室内设计专业引入项目教学法, 有利于完善教材的结构,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更好地参与模拟项目设计与实际项目设计, 提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振坤.论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法保障体系[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0, 01 (07) :171-172.

[2]巫国富, 黄圣霞.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及信度分析[J].大众科技, 2010, 12 (12) :144-145.

[3]李天智.项目教学法在《室内设计实训》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01 (66) :194-196.

16.《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十六

关键词: 慕课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慕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它能较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自由度。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利用“慕课”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正是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1.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1.1教学现状

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访谈发现目前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与国际相比,国内采用的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只能反映经典内容,应用实例多以类Unix为主,与主流市场应用存在距离,无法体现当代操作系统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其次,操作系统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概念较为抽象和需要多门前导专业基础课程支撑等特点,对教师而言,授课难度较大,而对学生来说,则难以掌握课程要领,甚至部分学生在学完之后感到收效甚微;再次,理论较多,动手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

1.2“慕课”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慕课”(M0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其优越性主要有:(1)免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不仅开放教师授课视频,还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习阅读资料和学习辅导等在内的一整套优质教育资源;(2)“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这个平台试图将传统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这个虚拟的教室里自由学习;(3)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可以使用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借助任何通讯手段都可以参加到这个虚拟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简单地说“慕课”就是借用现代科技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的教学思想仍然是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受众面。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平台进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对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慕课”平台上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改革

“慕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其关键算法和应用功能: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计和驱动程序设计等。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对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机制等课程设计的改革如下:

2.1操作系统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和记笔记的方式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缺点:6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无趣味,上课不积极,作业不按时完成;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太难、听不懂、学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部分学生愿意学,缺乏预习和复习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的上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慕课”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简化和加工处理,把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些视频片段,借助多媒体软件上传到“慕课”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反复收看;设计一些有趣课件PPT、课后小测验、进程调度小程序帮助学生练习和总结。

2.2操作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变传统讲授模式为诱导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和技能教学模式,把讲堂变成以学生讨论和成果展示为主的课堂。主要模式:预习,学生注册“慕课”网上平台,登录教师制定操作系统课程的视频进行学习,掌握关键点知识并完成教师布置任务;上课讨论,在指定的教室,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任务,督促学生动手实践联系,如设计小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等。

2.3操作系统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依赖于课堂观察、考试或者辅助调查问卷等手段。通过“慕课”平台可以实现多元性的形成性评估,如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可以如通过查看同伴评语、过关问题、小实验测试、在线测试等多元手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创造条件帮助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课程设计任务的实施

借鉴“慕课”模式,笔者做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验,分为实验班A和对比班B,每班60人。关于实验班,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慕课”上课模式,并强调需提前了解课程表、章节内容和学习期限;其次,教师按照“慕课”的模式设计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制作10~20分钟左右的视频突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之后用PPT呈现各章节的练习题和动手实践任务;再次,教师并未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把每周二上课时间变成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时间。对比班B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上课。

4.教学效果的验证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该学期的操作系统课程,并取得一定的课程改革成效。经过4个月的努力,笔者设计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考试结果统计表和程序结果统计表等三种问卷进行调查验证,以了解学生在这种新模式下学习的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喜欢并且能够接受在线课程,而仅有6%的学生不喜欢也不接受“慕课”在线课程,还有10%的学生保持中立,不了解“慕课”也不积极了解和使用“慕课”在线课程模式进行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笔试测验,进一步验证“慕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上表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A借助“慕课”平台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考试及格率为97%,对比班B仍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学习,考试的及格率仅为75%。两个班的及格率差距充分说明“慕课”平台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优越,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和系统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表3主要验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小程序,完成程序设计者加20分。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对比班仅有33%的学生能够完成任务,这充分说明借助“慕课”平台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慕课”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高效的平台和课程模式。笔者在后续工作中将更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一步优化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持续加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慕课背景下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科教,2015(7).

[2]刘海舟.李涛安.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4(69):93-94.

[3]张玉宏,李歆,马宏琳.Android平台下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J].计算机教育,2014.

[4]姚红岩,谭丹丹.面向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的操作系统教学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3(15).

上一篇:艺术史名词解释下一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