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氯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精选4篇)
1.2018氯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篇一
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氯气的反应小结
下面就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氯气的反应小结供大家参考,不断进步,学习更上一层楼。
(1)、氯气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与铁、铜等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氯化物)
(2)、氯气与磷反应3Cl2+2P==2PCl3(点燃)PCl3+Cl2==PCl5(白色烟雾)
(3)、氯气与氢气反应(纯净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混合气光照爆炸;卤素单质的活泼程度比较)
(4)、氯气与水反应:氯水的多重性质(Cl2的强氧化性、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次氯酸的不稳定性、盐酸的酸性、次氯酸的酸性)
(5)、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残余氯气)
(6)、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工业制漂白粉)
(7)、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
(8)、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卤素相互置换的规律如何?)
(9)、氯气与甲烷取代反应(条件?)
(10)、氯气与乙烯的反应(反应类别?)(乙烯通入溴水使溴水褪色)
(11)、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
(12)、氯气与硫化氢溶液反应(现象?)
(13)、氯气与二氧化硫溶液反应(溶液酸性变化?漂白作用的变化?)
(14)、氯气的检验方法淀粉碘化钾试纸(单质碘的检验方法如何?)
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氯气的反应小结已经呈现在各位同学面前,望各位同学能够努力奋斗,更多精彩尽在查字典化学网高考频道!
2.2018氯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篇二
1.知识内容分析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泼的主族元素, 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 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 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 关于氯气的性质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1) 氯气的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氯气与非金属 (氢气) 、金属 (钠、铁、铜) 、水、碱的反应]; (3) 氯离子的检验。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 重点讨论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同时重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2.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上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和化学实验课, 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进行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该教学过程设计中, 学生自行阅读指定的网页内容, 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网络信息, 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然后对知识进行梳理, 从而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 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 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 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 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氯气的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氯气与非金属 (氢气) 、金属 (钠、铁、铜) 、水、碱的反应]
(3) 氯离子的检验
2.过程方法
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 采用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探究, 归纳结论, 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艰辛和喜悦的过程中, 树立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 并同时加强环保意识, 强化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难点: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网络多媒体资源、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印度孟买发生氯气泄漏事故
过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种特殊的气体
(一) 学习目标展示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金属 (钠、铜、铁) 、氯气与非金属 (氢气) 、水的反应]
(二) 阅读教材
学生按以下问题阅读课本:
1.氯气的发现过程?
2.氯原子的结构示意简图?
3.根据氯原子的结构说明氯在自然界为什么不能以游离态形式存在?
提问、板书:一、氯的原子结构归纳: (略)
观看多媒体: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板书: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 有刺激性气味, 有毒, 易液化,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过度:根据氯的原子结构, 大家分析一下氯气的化学性质怎么样?下面我们来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观看多媒体:
提出问题:1.氯气与钠的反应和氯气与铜及的反应的实验现象有哪些?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提问、板书: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归纳: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大多数金属都能在氯气中燃烧)
Cu+Cl2=CuCl2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过度:氯气除了能与金属反应外还能与一些非金属反应。
观看多媒体: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归纳:Cl2+H2=2HCl
过度:打开自来水龙头, 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 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4页, 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为什么能够杀菌消毒?
2.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次氯酸有哪些性质?
提问、板书:四、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 O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氯气和水反应后所得产物都是酸, 若向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较大量氯水比较, 会有什么区别?
实验:向石蕊试液中滴加不同量的氯水。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 越滴加氯水, 颜色越浅, 说明氯水中存在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提出问题:
氯水中存在哪些物质?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如何验证?
分析归纳:
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 O四种物质, 其中H2O、HCl没有漂白性, Cl2和HCl O最少有一种物质具有漂白性, 干燥的氯气中不含有HCl O, 可以通过干燥的氯气与湿润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进行比较。
探究实验:
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退色而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了, 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 具有漂白性的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
思考、分析进行科学推测:
可能的原因:
日晒的过程中氯气挥发, 浓度降低, 毒性降低
日晒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 导致次氯酸发生反应, 浓度降低
板书:2HCl O=2HCl+O2
(三) 练习
1.新制备的氯水显黄绿色, 说明氯水中有Cl2分子存在。向氯水中滴加几滴Ag NO3溶液, 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氯水中有Cl-存在, 氯水光照后, 黄绿色逐渐消失, 并放出无色的O2气体, 生成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 O=2HCl+O2。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氯水 B.氯化氢 C.液氯 D.漂粉精 E.盐酸
3.下列物质中, 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
A.次氯酸钠溶液
B.次氯酸钙溶液
C.氯水
D.氯化钙溶液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用√或×表示)
(1) 红热的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生成棕色固体Fe Cl2 (×)
(2) 有氯气参加的化学反应, 必须在溶液中进行 (×)
(3) 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 C√)
(4) 氯水的p H小于7 (√)
(5) 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
(6) 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
(7) 氯水、氯气和盐酸中都含有氯元素所以它们都呈黄绿色 (×)
(四) 小结
1.氯气是黄绿色有毒气体, 可溶于水, 比空气重。
2.氯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能与金属、非金属、水等反应。
3.次氯酸是一种弱酸, 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有漂白性和消毒杀菌作用, 见光易分解。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4
六、教学反思
1.本课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紧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有关事件和生活中的相关情景, 通过引发问题—阅读观察—实验探究—总结规律等教学过程, 引起学生的好奇、困惑和矛盾,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构思实验。
2.以氯气性质为主线, 紧扣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让学生概括出本课时的相关知识, 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3.2018年中考化学考试说明 篇三
一、命题范围与原则
(一)命题范围
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本地区现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为基准。
(二)命题原则
试题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稳中有变,稳中有新,逐步适应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要求,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求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试题应:
1.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
2.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
3.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
4.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思维方法;
5.关注实验规则,保障实验安全;
6.关注初高衔接,促进学生发展;
7.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二、考查内容及标准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适当增加《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的相关内容以及初高中衔接的相关知识的考查。下面对各部分的考查内容、标准具体说明如下:
(一)科学探究
1.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要求
⑴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⑵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⑷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⑸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⑹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⑺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2.初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学生实验
⑴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⑵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⑷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⑸燃烧的条件。
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⑻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我们周围的空气
⑴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⑵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⑶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⑷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⑸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水与常见的溶液
⑴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⑶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⑷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⑸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⑹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⑺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⑻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⑼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⑽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金属与金属矿物
⑴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⑵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⑶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⑷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⑸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⑴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⑵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⑶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⑷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⑸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⑹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⑺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⑴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⑵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⑶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⑷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⑸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微粒构成物质
⑴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⑵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⑷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认识化学元素
⑴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⑵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⑶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⑷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⑸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4.物质组成的表示
⑴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⑵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⑶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⑷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⑴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⑵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⑶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⑷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⑴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⑵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⑶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3.质量守恒定律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⑴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⑵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⑶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⑷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⑸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
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⑹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⑴ 知道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⑵ 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⑶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化学物质与健康
⑴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⑵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⑶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⑷初步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
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⑴认识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及一般原则。
⑵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⑶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⑷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命题要求
1.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应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考查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
2.书面考试的命题,应注意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着重考查学生对熟悉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的理解及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的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信息加工等方面的能力。
3.命题时,不宜考查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记忆和复述,而应重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考查学生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要将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4.命题时,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变化规律分析有关化学现象的能力;在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应注意基础性,不宜涉及多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也不宜涉及反应物不纯、原料损耗并存的计算。
5.命题时,不宜强调对化学与社会相关知识的简单记忆,而应该从科技发展的前沿、从人类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物质的观点。
四、试题难度、试卷长度与分值比例
(一)试题难度
1.为了便于甄别和选拔,试卷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所以整卷试题按照易、中、难分值比例拟定为7(0.75-0.95):2(0.55-0.75):1(0.35-0.55)。
2.整卷试题难度系数拟为0.75。
(二)试卷长度
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进行,采用16开8页布局,五道大题,满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三)分值比例
科学探究约占18%,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41%,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11%,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12%,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18%。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试题分值分别渗透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中考核。试题中主干知识考查覆盖率为100%。
五、试卷题型、赋分与说明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多选)共15小题(1~12小题每题有一个正确选项,13~15小题每题有1个或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30分。
【题型说明】这类试题可以测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的能力,并且具有评分标准客观和考查范围广的特点。但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功能不如主观题。因此,选择题应立足于考查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选择题命题要求是:科学严谨,选项准确无歧义,难度不宜过高,避免出现天平平衡问题、不外加试剂型鉴别题,情景创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填空题拟定24分
【题型说明】填空题的特点是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
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综合性。同时填空题不像选择题那样设置备选项,可以避免选项的提示和暗示。对填空题而言,除基础性、科学性、难度适当、情景贴近学生生活等基本要求外,设问应灵活且要求明确(必要时还应在所填空格后加指导语),要有利于学生展现对相关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填空题的命题要求是:避免答案字数过多。
(三)简答题拟定9分
【题型说明】简答题在考查学生较高层次能力方面有选择题、填空题无法替代的功能。同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完整性、创造性和文字表达能力在解简答题的过程中也能得到较好的体现。简答题的命题要求是:情景新,探究性强,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灵活同时又要便于阅卷者评判。适宜考查资源、能源、环境、健康、材料等方面的内容,避免出现有关实验的问题。
(四)实验题拟定25分
【题型说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展现过程。实验探究题通过明确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解释等环节设计问题,考查了科学探究方法的八个要素;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考查学生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试题的创设一般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展开,这些情景真实、生动,学生解答试题的过程恰似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调用自己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兴趣、责任的驱使下,有充分展示自己探究能力的空间。实验题往往能够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验题的命题要求是:实验探究题适宜以填空、表格的形式出现,避免答案字数过多。
(五)计算题拟定12分
【题型说明】计算题通过对化学计算技能的考查测评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与包含计算的选择题、填空题不同,计算题要求学生完整
地展现思维过程,属于主观题。考虑到初中化学的启蒙性和基础性,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因此,化学计算题的命题要在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能力考查上把好关,要体现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减少为计算而计算的题目。计算题的命题要求是:计算过程简单,不宜繁琐。适宜文字叙述型和图像型计算,避免表格形式的计算题。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避免出现有关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式的同时计算;计算题中涉及到教科书中未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要给出。
备注:1.涉及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每个化学方程式分值为2分。
4.高中化学氯气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了极好的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能正确写出氯气与金属、与氢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通过氯元素的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因是决定物质
性质的根本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卤素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单质氯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如果学得不好,将在学习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时发生困难,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棕黄色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除了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外,补充红磷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氯气比氢气和磷的非金属性更强。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12+H20=HCl+HClO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2HClO = 2HCl+O2
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
(4)与碱的反应
重点分析氯气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018氯气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推荐阅读:
氯气的性质教案07-22
氯气优秀教案07-29
2018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资料: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1-08
中考化学考试说明11-05
2018高中三年级化学教学设计07-20
2018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07-27
化学与技术09-14
2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08-02
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表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