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阅读题附答案(精选10篇)
1.溪水阅读题附答案 篇一
《礼物》阅读题附答案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故事的梗概。(3分)
2、按要求分析“”中的词语。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的什么心情?(2分)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地”这个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2分)
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2分)
3、填空。(4分)
文中两次写道女儿的眼泪,
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保函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女儿送礼物给母亲,不被母亲理解,最后雕像破碎。
2、表现了女儿既渴望上学,又担心生活困难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一万元来之不易,凝聚了母亲的心血。
因为母亲认为女儿浪费钱买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女儿非常的失望。
3、感激委屈
4、母亲不理解女儿,认为女儿送的礼物不健康,责怪女儿浪费钱,而女儿却是一片好心想报答母亲而已。
2.观雨阅读题附答案 篇二
雨还在沙沙而落,密集的雨丝敲打在玻璃窗上,使雨中的京城街市,显得愈加如烟似梦。那一排排眨着眼睛的汽车尾灯滑过眼底,像现代派画家魔幻之笔,留下的一条条变形的曲线;它又若同红绸舞的演员,为欢庆这场喜雨而舞动的一条条红绸,由于有雨丝与之共舞,那婀娜的红绸带,多了比舞台上演出的潇洒和飘逸……雨久旱之后的这一场雨,使整个京华都变得有了奔突的生命张力。棵棵古槐在雨中拂去了面上灰尘,飘出了叶片的.青翠;排排加拿大... zznxxoo -12-13
雨还在沙沙而落,密集的雨丝敲打在玻璃窗上,使雨中的京城街市,显得愈加如烟似梦。那一排排眨着眼睛的汽车尾灯滑过眼底,像现代派画家魔幻之笔,留下的一条条变形的曲线;它又若同红绸舞的演员,为欢庆这场喜雨而舞动的一条条红绸,由于有雨丝与之共舞,那婀娜的红绸带,多了比舞台上演出的潇洒和飘逸……雨久旱之后的这一场雨,使整个京华都变得有了奔突的生命张力。棵棵古槐在雨中拂去了面上灰尘,飘出了叶片的青翠;排排加拿大白杨,一动不动地接受雨丝的抚摸,显示出挺拔的阳刚之气。
在那目光可及的远处,是街市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灯、绿灯、黄灯在雨中都有了特殊的神韵,它在飞雨中闪烁出的光束,少了仅仅是指挥南来北往车流的工具色彩,而多了诗的幻境:黄灯亮了,像突然开放在街心的一束野菊;绿灯亮了,像伸张开边缘的一片水中荷叶;红灯亮了,像合欢树上笑开了娇羞的毛茸茸的合欢……
古城有了诗情,都因为雨——这场久别了的雨。
1. 练习上下文加点词语的意思
如烟似梦
目光可及()
2.做这写了雨中京城的( )( )( )让人感受到久旱之后的这场雨,使整个京城变得( )
3.作者不仅写了雨中京城的景物特点,还在描写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你能选择其中一个句子抄下来吗?
答:
1.如烟似梦:如同烟雾仿佛梦境,多形容景色妖娆,也有形容时光境界的。文中指第一种意思。
目光可及:指视线可以看到的地方。
2.作者写了雨中京城的汽车尾灯、十字路口、古愧,让人感受到久旱之后的这场雨使整个京城变得有了奔突的生命张力。
3.仙人掌阅读题附答案 篇三
仙人掌的老家在哪里?对啦,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就是仙人掌的老家。沙漠中一般的花草树木很难生长(chǎngzháng ) ,因为它们需要不断地吸取大量水分(fēnfèn),但沙漠中又干(gāngàn )燥又炎热,没有特殊的本领是不能住在那里的。
那么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呢?还要从它的刺说起。植物的叶子最爱把根吸进来的水分吐出去,叶子越大,吐得越快越多;叶子越小,吐得越慢越少。所以,聪明的仙人掌为了能适应沙漠中干燥的.气候,叶子都长得特别小。原来那一根根刺就是仙人掌的叶子啊!
好词:又干燥又炎热越快越多 越慢越少
佳句: 仙人掌的老家在哪里?对啦,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就是仙人掌的老家。
1.把下列词语和它的反义词连线。
寒冷------
正确答案:寒冷------炎热
潮湿------
正确答案:潮湿------干燥
普通------
正确答案:普通------特殊
愚蠢------
正确答案:愚蠢------聪明
2.仙人掌的老家在哪里?
A.土地里
B.沙漠里
C.水里
正确答案:B
3.选出画线字的正确读音。
干燥
A.gān
B.gàn
正确答案:A
4.选出画线字的正确读音。
水分
A.fēn
B.fèn
正确答案:B
5.选出画线字的正确读音。
生长
A.chǎng
B.zháng
4.溪水阅读题附答案 篇四
【1】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2】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 2.凡三往
3.孤不度德量力 4.此殆所以资将军
5.遂用猖獗 6.遂用猖獗
7.抑亦人谋也 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词类活用
1.亮躬耕陇亩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4】重点词语解释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6.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7.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二.翻译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阅读
(一)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词
(1)将军既帝室之胄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译句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二)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1.解词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不耻劳辱 (4)尝辍业投笔叹曰
2.译句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3.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盆景写给温州的同行阅读题附答案 篇五
年轻时候晓不得盆景的好看。
抗日战争头几年,有宣传抗日的剧团,办在谢池巷臀张家花园屋的花厅里,我常常去那里参加活动。
现在这个花厅现在也还在,临窗是中山公园的小河,和积谷山隔河相对。花厅有楼,记得叫做池上楼,是纪念诗人谢灵运的。楼是留下来了,只是年久失修,看来寂寞。
记得就在这附近的一条巷弄里,有一家花圃。那是个大院子,用长石条搭起长长的的石凳,一行行摆起大大小小的花盆。我路过门口,有时候进去“旋”一“旋”。若是细雨蒙蒙的春天,走进这花木的巷弄里去,就像是走到春天的深处。细雨很重要,好比杜鹃,现在大家叫做映山红,只有在细雨中才开得淋漓尽致;大太阳一晒,映山红难道不单薄点了吗?不蔫了吗?
杜甫说春雨“润物细无声”,这个“润”宇当然极好,但“无声”和我小时候的印象不合。记得站在花圃里,耳朵边总有轻轻的、细细的、簌簌的声音。这是寂静的声音,比“无声”的`寂静还要寂静。这又是滋润的声音。花圃也培养盆景,我一直视而不见。
这个花圃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寂寞。春天花重叶浓,就更加寂寞,不能说是荒凉,这里是有人经营的。也不能说是清净,清净就算是轻松了。我不记得遇见过买主,不记得有人指东指西讲价钱;园丁也很少,个把两个人总在什么角落头,一声不响地松松土,剪剪枝。脸色也都苍白或是苍黄。也许是战争时候,这一行在苦守苦撑。但他们靠什么吃饭?有谁来欣赏呢?这样的冷清清,难道也算是一个行业?寂寞之感牵丝攀藤爬上我幼稚的心头,我好比落在蜘蛛网里,这叫人怎么“顶的牢”!我赶紧逃跑,跑到剧团里热闹去了。
离开家乡四十年,在外边渐渐地晓得点儿,盆景有流派,成都和苏州代表着两大不同的风格。
年纪也渐渐地老大了,会忽然思乡起来。家乡的江心屿,在我的思念中就是一个苍翠古朴的盆景:那狭小椭圆的小岛,两头小山、古塔,江水拍岸,树木盘根错节,还有古寺的暮鼓晨钟……
四十年后我回到家乡,第二天就拜访这盆景般小岛。走到江心寺门前,朝里看了一眼,凡是原来有文字有文物的地方,都光生生、灰溜溜,大水“推”了一样……我赶紧走开,我愿意保留我的不褪色的记忆。
信步走到后边,却见新长出来一片地,新造了一片园林。我当然愿意有新的记忆,看见一个小院子里展览盆景,呵,大盆景里展览小盆景,赶紧走进去看了几盆,不料小盆景的气势,有胜过大盆景的意境。我不喜欢那种全景式的盆景,山重水复,亭台楼阁,樵夫钓叟……随处都是讲不尽的故事。我也不喜欢本当“瘦、透、皱”的石头上,插起“平、板、直”白铁剪的红旗,说是表现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见过一个盆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年头?都记不清楚了。只是一想起那盆景来,心里就有平野千里,大风呼号,乱云飞渡……那是巴掌大的一个土坡,坡上一株树,只有一株。树形粗壮和挺拔兼备。大枝疏落,小枝密集,绿叶无数。枝杈全部倾向一个方向,树叶张张朝一个方向伸展。这是旷野上,迎风挺立的大树。孟郊有句:“高枝低枝风,千叶万叶声。”我听见了精神抖擞、气力旺盛、胸怀苍茫、千古不朽的英雄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这样的杰作是怎样作出来的?多少个细雨蒙蒙的春天,一枝一枝地培养,一叶一叶地修剪。没有成形的时候,没有买主。熬到成形了,也许大家都在欣赏“全景式”,或者正对插着白铁剪的红旗有兴趣。这样的一株树,也不过角落头摆一摆,摆摆也就收了。
这样的冷清清,算个什么行业?但确实是个行业。若有寂寞牵丝攀藤爬上心头,不要逃跑,要“顶得牢”。寄语家乡年轻的亲爱的同行,这个盆景的作者最大的本事是:忍耐。
1.文章以“盆景”为题,共写到了几类“盆景”,“盆景”在文中有什么寓义?(6分)
答:
2.作者“年轻时候晓不得盆景的好看”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才晓得了“盆景的好看”?作者喜欢怎样的“盆景”?(6分)
答:
3.作者认为真正的“盆景”杰作怎样才能创造出来?(4分)
答:
4.本文的副标题是“寄语温州同行”,结合全文看,作者要给“温州同行”哪些“寄语”?(6分)
答:
试题答案:
1.主要写到了二类“盆景”,一类是在花圃中培育的人工“盆景”,一类是自然界中具有盆景特色的景物;作者借“盆景”谈艺,在这里“盆景”寓义是具有个性的文学艺术作品。
2.作者年轻时看到的“盆景”都处在寂寞的花圃中,他因为耐不住寂寞,所以也就无法进一步欣赏到盆景的好处;作者经过不断的生活历练和阅历积累,才逐渐晓得“盆景的好看”的真谛;作者喜欢小巧隽永而又有意境和气势的“盆景”。
3.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急功近利,“一枝一枝地培养,一叶一叶地修剪”。
6.论雷峰塔的倒掉阅读题附答案 篇六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 c 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达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做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地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1 .填空。
①这段文字中,与“得道的禅师”中“得道”意思有联系的一个词语是□□。
②这两段文字有记叙、有议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引出□□。
2 .“白状元祭塔”之类事情写得很简略的原因是。
A .这类事情“还很多”,难以全部交代。
B .这类事情“我现在都忘记了”。
C .这类事情因有迷信色彩而不宜多讲。
D .这类事情与本段的中心关系不大。
3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不同说法,说说原句好在哪儿。
原句:钵益理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
【改句:钵孟理在地里,上面造起一座雷峰塔。
答:_
4 .作者在知道雷峰塔下没有白蛇娘娘后“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其深刻的原因是()。
A .祖母的故事生动有趣,给作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B .十分同清白蛇娘娘,仇恨法海样师和镇压过白蛇娘娘的塔。
C .一贯同情被压迫的妇女,希望妇女解放,也希望压迫妇女的塔倒掉。
D .雷峰塔已不是一般的风景堪,而是封建势力镇压人民的象征。
答案 :
1 .①非凡;②记叙议论
2 . D
3 .原句强调是镇压的塔,带有憎恶的感情。
7.溪水阅读题附答案 篇七
【重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蒙乃始就学( )
7、及鲁肃过寻阳( )
8、卿今者才略( )
9、即更刮目相待( )( )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今异义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一词多义】
1、谓:权谓吕蒙曰( ) 谓为信然( )
太守谓谁( ) 太守自谓也( )
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3、过:及鲁肃过寻阳( ) 人恒过( )
4、益:自以为大有所益( ) 曾益其所不能( )
香远益清( )
5、更:即更刮目相待(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是日更定矣( )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蒙乃始就学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成语积累】
①. “吴下阿蒙”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
(三)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腐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 (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四)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附阅读答案:
【古今异义词】
1、博士:古义: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2、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一词多义】
1、对------说;说;是;命名、称谓
2、用;认为;更加
3、到;过错
4、好处;增加、更加;
5、重新;还;初更,时间单位
【成语积累】
①.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一)1.迟、晚,怎么,
2.年少爱好学习,就如同刚刚升起的太阳。
3.年纪大,事务多。
4.提示: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
(二)1.幼时丧父,读书。
2.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3.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三)1.这,离开,
2.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
3.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4.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四)1.不久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4.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8.溪水阅读题附答案 篇八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
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日: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①益昌:县名。 ②腰笏:腰里插着笏板。笏,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君王旨意的物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多从宾客歌酒( ) (2)引舟上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14.何易于没有索民挽舟的原因是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5.对何易于亲自引舟这一行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表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刻为百姓的精神。
B.他身先士卒,希望能对百姓起模范带头作用。
C.这是他为了讨好上司而故意做出的姿态。
D.他身为属令,无所事事,火材小用,未尽其责。
参考答案:
12.(1)让跟从(2分)(2)牵,拉(2分)
13.我是县令,在我没事的时候,可以来充当奴役。(3分,关键词为当)
9.荀子《劝学》默写题附答案 篇九
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
3.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
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5. “ 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
是: , , 。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8.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 , , , 。
10.荀子《劝学》说:“, ;,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 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
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
1、学不可以已
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溪水阅读题附答案 篇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十八)①
汪元量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②。
【注】
①南宋灭亡之后,诗人和宫女们作为俘虏被元军押解北上,此诗写于押解途中。
②《哭襄阳》:元军大举攻宋时,襄阳首当其冲,宋将吕文焕坚守六七年之久,但宰相贾似道坐视不救,致使襄阳失守。此曲为襄阳失守以后在民间流传的一支哀歌。
(1)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的?(4分)
(2)《哭襄阳》一曲在诗中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描绘了一幅惨淡荒寒、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2分)是通过(青)天、(荒)月和淮田(战场)三个意象表现的。(2分)
【溪水阅读题附答案】推荐阅读:
《兰草》阅读题附答案12-08
文言文阅读做题附答案10-15
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附答案11-21
病房里的感动阅读题附答案09-17
《溪水》教案06-15
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赏析09-15
目送名著阅读阅读答案12-13
感谢阅读的阅读答案02-01
阅读《冬日北国鸟》阅读训练答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