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2024-10-23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11篇)

1.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一

题目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始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在研究的中心位置.《自然辫证法》的发展过程表明, 它不仅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所必需的思维形式, 同时也是体育科学所必需的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手。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包括各种运动形式(机域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命的)在内的人体运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观点不仅为我们研究人体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为我国人体运动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关键字:自然辩证法

参考文献: 运动指导

2.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二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蕴涵了命题人大胆的构想与创意, 展示了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从整体上来讲, 2012年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侧重考查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在材料选择、情景设置、图像设计等方面更新颖, 无偏、怪、难题, 难度基本保持稳定 (以中等难度为主) , 能力考核要求稳步提高, 较好地落实了“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核目标。从对自然地理的考查来看, 高考强化了对核心主干知识和原理的考查, 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侧重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光照图的判读) 、常见天气系统、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洋流分布及其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差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下面选取部分自然地理典型试题加以分析和解读, 供广大考生参考。

模块一地球与地图

(全国文综新课标·10~11)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 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解析】该组题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地理计算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推测Q地外围第一条等高线的数值是解题的关键。河流沿线地势较低, 左右两侧地势较高, 据山峰高度、河流位置和等高距为100米这三个信息可推知从山峰到Q地等高线的数值可能分别为500、400、300、300和400, 进而可判断Q地的海拔范围为400~500米, 故选D。

第二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灵活性, 确定桥梁附近海拔高度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由第一问解析部分可知临近河流的 (左右两条) 等高线数值为300米, 则瀑布和桥梁附近的海拔范围应为200~300米;又因桥梁位于瀑布下游且瀑布落差为72米, 可推知桥梁附近海拔应该大于200米、小于228米, 故桥梁附近与山峰 (580米) 的高差为352~380米, 故选C。

【答案】1.D 2.C

【错因分析】该组题的等高线图简洁明了, 有效信息暴露充分, 不能根据山峰高度及河流位置分析区域地势高低状况是考生错选的主要原因。根据山峰高度和等高距信息判断山峰外围第一条等高线的数值是解答该组题的重要突破点。

模块二行星地球

(福建文综·10~12) 下图中N为北极点, A、M、B位于地球表面, NP为经线, 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3~5题。

3.若AM为昏线, 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4.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 则M地大致位于

A.66°N, 110°E

B.67°N, 110°E

C.66°N, 130°E

D.67°N, 130°E

5.若在M地垂直立竿, 则下图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该组题综合考查了光照图判读、时间计算和太阳高度等知识, 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调用能力, 综合性较强, 难度较大。

第一问, 考查晨昏线和季节的判定。同一条经线上, 纬度相差1°, 距离相差111千米, 因此由M、N两地间的最短球面距离可知M、N两地相差23°, 故M地纬度是67°N;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由AM为昏线可知67°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此时应为北半球冬至前后两三天。A项和B项分别出现在北半球的秋季和春季, C项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 (或南半球的冬季) , D项出现在北半球的冬季, 故D项正确。

第二问, 考查地方时的计算。由第一问解析可知M地纬度为67°N, 排除A项和C项;M地日影最短时当地时间为12时, 此时北京时间 (120°E地方时) 为12时40分, 时间相差40分钟, 经度相差10°, 且北京时间较早, 则M地位于120°E西侧, 经度应为110°E, B项正确。

第三问, 考查太阳高度和影子朝向。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M地位于北极圈以北 (67°N) , 夏至日0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上空, 物影朝南, A项错误;5月1日日出东北, 物影朝向西南, B项错误;10月1日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该地物影朝向正北, C项错误;秋分日地方时12时, 阳光直射赤道, 北半球物影朝向正北, 故D项正确。

【答案】3.D 4.B 5.D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C。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逆时针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考生往往因为不能根据相关知识和图示信息判定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而错选。潘帕斯草原位于南半球, 7月为当地冬季, 草木枯黄;1月为当地夏季, 草原葱绿。

第二问易错选D项, 主要原因是不理解“东加西减”的含义和计算能力差。

第三问易错选A项。考生应明确, 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M地位于北极圈以北, 地方时0点时, 太阳位于正北方, 地方时12点时, 太阳位于正南方。

模块三地球上的大气

(全国文综大纲·10~11)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 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6~7题。

6.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7.30~48小时之间, 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解析】该组题考查风向的判定和天气系统的影响, 侧重对读图能力和知识调用能力的考查, 难度较大。

第一问, 从动态角度考查风向的判定。据图中比例尺及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可以判断, 24小时后甲地大体位于高压中心西侧外围闭合等压线边缘, 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体指向西方, 又由北半球各地风向偏向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可知此时甲地应主要吹东南风, 故B项正确。

第二问, 考查低压槽的移动对所经地区天气的影响。30~48小时期间, 图中低压槽线东移并穿过甲地, 低压槽附近水平气流快速辐合上升, 易产生降雨天气。由于该气压系统的移动速度较快, 槽线在甲地停留时间短暂, 可能会给甲地带来强对流降雨天气, 故C项正确。持续晴朗的高温天气由高压控制而形成, 排除A项;连绵阴雨天气多是由暖锋过境造成的, 据图中低压槽位置及槽线两侧风向可知该低压槽的东移会产生冷锋天气, 排除B;夏初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梅雨天气, 植被茂盛, 地表无沙源, D项错误。

【答案】6.B 7.C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A, 不能根据图文信息算出24小时后甲地相对于天气系统的位置是造成错选的主要原因。

第二问易错选B项, 考生往往认为夏初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从而导致错选。解答此题时只有分析A地气压的具体变化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当然, 明确高 (低) 压、冷 (暖) 锋系统产生的天气现象也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北京文综·6~7) 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 回答8~9题。

8.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

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9.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该组题考查东非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及该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 难度中等。

第一问, 据图中气候资料信息可知两地纬度较低, 干湿季明显, 为热带草原气候。该区域游牧活动要逐水草而居, 故B项正确。

第二问, 图中甲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 向南游牧至甲地, 说明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至甲地附近, 当地正值雨季。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规律可知此时节最可能是10月份, 故选D。

【答案】8.B 9.D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A或C。东非虽处于赤道附近, 但由于该地地势高, 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由图中比例尺可以看出多多马与赤道的直线距离约600千米 (纬度相差1°, 实际距离约为111千米) , 据此可知该游牧活动向南最多可至6°S附近。

第二问易错选B。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干湿变化深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着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方向, 太阳直射点移来时降水逐渐增多, 移去时降水又逐渐减少。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降水丰富;干季时受信风影响, 降水较少。

模块四地球上的水

(全国文综新课标·4~5)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 (a) 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 (b) 。读图, 完成10~11题。

10.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 (1) 地B. (2) 地C. (3) 地D. (4) 地

11.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该组题考查大气降水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及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 图b显示局地暴雨后甲水文站先出现洪峰, 说明暴雨出现在甲水文站上游, D项正确。

第二问, 由图b可知, 乙水文站的洪峰水位低于甲水文站, 且时间滞后, 说明甲、乙水文站之间的湖泊起到了蓄水分洪的作用, 故选C。

【答案】10.D 11.C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B, 主要是由于不清楚图示各河段的流向。据图示流向箭头及图b信息可知各河段水流方向是 (4) 地→ (3) 地和 (1) 地→ (2) 地→ (3) 地。

第二问易错选D, 其原因是没能正确理解水库对其下游水位的调节作用。湖泊对其下游水位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 洪水期分流蓄水可降低下游水位, 枯水期放水可提高下游水位。

(海南地理·1~2)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 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 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 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 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A. (1) 附近

B. (2) 附近

C. (3) 附近

D. (4) 附近

13.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解析】该组题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侧重对区域定位能力的考查, 难度中等。

第一问, (3) 附近有拉布拉多寒流流经, 该寒流自北向南流动, 可能带来来自格陵兰岛附近的大块冰山, 故选C。 (1) (2) 和 (4) 受来自低纬度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较大, 不可能出现冰山。

第二问, 甲、乙之间航线附近为北大西洋暖流, 甲至乙顺流, 速度快, 耗时短;乙至甲逆流, 耗时长。故选B。

【答案】12.C 13.B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 (4) , 这是由于考生片面地认为 (4) 地纬度高, 冰山多。其实 (4) 地附近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四季不冻。

第二问易错选C, 其原因是错误地认为西风就是海风。甲、乙之间的北大西洋暖流在西风影响下, 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注意:西风不是海风。海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形成的, 白天和夏季吹海风, 夜晚和冬季吹陆风。西风的形成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有关。

模块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14. (山东文综·3)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 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该题考查地壳变动过程和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沉积岩中, 岩层越老, 其位置越靠下, 故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甲处顶部岩层缺失, 后又被沉积岩Ⅰ覆盖, 说明该地先发生了侵蚀作用, 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冷却而形成, 图示花岗岩穿越两种不同的沉积岩, 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两种沉积岩形成之后。故选D。

【答案】14.D

【错因分析】考生易错选B, 主要是因为不理解花岗岩的形成原因。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后冷却凝固而成, 喷出岩则是因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15.[安徽文综·35 (1) ]根据材料和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 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解析】该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调用相关知识阐述问题的能力。由图例和注记可知, A地为断块山, B地为洪积—冲积平原。断块山是由岩层受内力作用断裂, 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B地处在相对较低的区域, 岩块下降, 并受流水冲积作用,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 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 A侧岩体相对上升, 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 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错因分析】该题地貌类型的判定比较容易, 但在描述它们的形成过程时, 考生会因描述不准确、不严谨而丢分。描述时要注意联系图例, 并调用所学知识详细阐述。

模块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北京文综·4~5)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 回答16~17题。

16.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 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7.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解析】该组题考查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及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据山地海拔以及南坡基带名称可判断该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 降水量大, 故山地南坡雪线的下界低于北坡, 故选C。山地自然带的形成是植被长期适应山地气候的结果, 其界线是相对稳定的, A错。图中显示针叶林上界北坡高于南坡, B错。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山麓海拔高度相差很大, 这是导致南北坡基带不同的主要原因, D错。

【答案】16.C 17.A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B, 主要原因是读图不细致。也有些考生因不明白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这个知识点而错选其他项。

第二问难度较小, 用排除法解答更容易。

18. (上海地理·十九)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 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 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 回答问题。

(1)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 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 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 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 丙地虽然远离赤道, 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简析其原因。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了非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较好地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调用能力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1) 该小题考查描述区域自然特征的能力。描述时, 要在交代刚果盆地各自然要素特征的同时, 注意说出各自然要素间的关系。

(2) 该小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水、热差异是导致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与气温相比, 从图示看甲、乙两地的水分差异更大, 因此应主要从降水角度来分析。

(3) 该小题实质是考查丙地高温多雨的原因, 联系该地地形、风向和洋流即可解答。

【答案】 (1)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位于刚果盆地, 地势低平, 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 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 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 7、8、9月多, 12、1、2月少, 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 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 该地处于迎风坡, 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 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 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错因分析】该题难度较小, 但考查知识点较多, 重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考生往往会因为思维不严谨、语言欠规范、要点不全面而丢分。

模块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天津文综地理部分·2~3)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19~20题。

19.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图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

20.在图示区域中, 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 主要是由于沿线

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

【解析】该组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载体, 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及区域定位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考查东北林区的开发。读图可知该区域林地分布广泛, 适合发展林产品加工, 故选C。

第二问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图中河流西侧的a~b路段等高线密集并穿过一个山谷, 说明这里坡度大。联系该区域季风气候多暴雨的特点, 可知这里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9.C 20.A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D项。图示区域有河流流过, 但河流沿线落差小, 且不具备建设水库的地形条件, 故不适宜发展水力发电。

第二问易错选B。图示区域地表崎岖不平, 但道路沿线地势平坦, 故B说法错误。

21. (海南地理·23)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 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 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解析】该题考查区域地形和气候对居民着装习惯的影响, 侧重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和调用相关知识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难度中等。答题时首先要描述该地地势和气候特征, 然后说明居民着装特点与地形、气候特点的相关性。

【答案】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 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湿热 (植被茂密) ;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 (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 ;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

【错因分析】区域定位能力差, 不能说出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从而导致丢分。语言表达能力差, 不能交代清楚着装习惯与地形和气候特点的相关性, 也是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三

第一部分: 知识天地

1.请在方框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题中的横线上。(计18分)

东、西、南、北、曲线、直线、太阳、24、电流、

多、少、蛋白质、营养物质、神经、光源、脊髓、

通电、行星、卫星、地球、彗星、月球、流星、脑

①人的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

②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大量的_________,尤其是_______。

③电磁铁在__________条件下才有磁性,切断________后磁性消失。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和线圈匝数有关系:串联电池_______,线圈匝数________,可以增大磁铁的磁力。

④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自转的方向自______向______,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______小时。

⑤能发光的物体称________,光是沿着________传播的。

⑥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2.请排出正确顺序。(计8分)

在太阳系中,太阳周围有九颗大行星:冥王星、土星、天王星、地球、木星、水星、火星、金星、海王星。每颗行星都有自己运行的轨道,一面自转,一面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以太阳为中心,九颗大行星由近及远的正确顺序是:

()—()—()—()—()—

()—()—()—冥王星

3.请把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计12分)

中国的“国宝”莲

“植物中的大熊猫”骆驼

生活在寒冷的南极洲银杉

生长在池塘里仙人掌

生活在沙漠中企鹅

熊猫

4. 请根据图示,填写出所蕴涵的科学道理。(计12分)

第二部分: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实验。(计10分)

探究凸透镜成像大小规律:

下面是小华和小洋在自然课上共同完成的探究凸透镜成像大小规律的过程,但有些部分缺失,请你帮助两位同学来完成。

⑴提出问题:如上图那样,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如果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蜡烛在纸屏上的像有大小变化吗?变化有哪些规律?

⑵猜想与假设:

①利用凸透镜可以看到蜡烛在纸屏上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②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蜡烛在纸屏上的像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规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多次反复调整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蜡烛在纸屏上的像有以下结果:

⑷分析、交流、结论:

小华与小洋根据实验过程,经过分析、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实验结论:①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________的。(填“正立”或“倒立”)②当凸透镜距纸屏_________(填“近”或“远”),距蜡烛_________时(填“远”或“近”),形成的是_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③当凸透镜距纸屏_______(填“近”或“远”),距蜡烛________时(填“远”或“近”),形成的是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2.观察、推测。(计10分)

小刚对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做了一个月的观察,绘出下图:

早晨

傍晚

依据上图,请你与小明合作共同进行分析推测:

⑴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总是:自____向_____的,移动的轨迹是_____的。

⑵农历初二的傍晚,月球在天空的____方,农历十五的傍晚,月球在天空的______方。每个月都是这样的。

⑶通过观察推测我们知道: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总是沿着______轨迹向______移动的,而且是循环的。这种现象说明月球总是在围绕_______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_____向____。

第三部分:自然·科技·社会

1.根据图示:(计10分)

①请你把这些动、植物的名字,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填写在下面的图中。

②在这五种动、植物中,哪些能自己制造“食物”?哪些吃植物?哪些吃动物?

③你能给图中这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取个形象的名字吗?

④在农业生产中,如果农民要减少灾害,增加粮食的产量,依据图示请你建议农民应该消灭哪种动物?保护哪种动物?

2.生物的许多本领令人惊叹、羡慕。如鱼在水中自由游泳,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人类充分认识到生物本领的重要性,受到生物的启示,或制造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机械,或发明新技术……(计10分)

(1)请观察下图,说一说人们是在哪种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制造了什么?

(2)受到上面的启发,请你举一例生物,根据其特点构思一件小发明。

3.请阅读下面的材料:(计10分)

家猪的自白

家畜的祖先都是野兽,我的祖先是野猪。远古时代人类靠采集和狩猎生活,后来由于人类的进步、狩猎的发展,打来的野猪多了,一时吃不完,就把活着的小野猪圈养起来,给它们充足的食物,让它们长大繁殖,人们选择体肥肉多的后代继续一代代繁殖下去。由于人类长期的选择和喂养,最终改变了野猪的形态和习性,把它们变成腰长、腿粗、臀圆、性情温驯的我——家猪。

①请参考野猪驯化成家猪的过程并根据图示,推想马是怎样驯化来的?

4.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四

自然辩证法课程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2.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3.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4.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

(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

(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

(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

(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

(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

(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5.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事物奥秘的活动。(1分)

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协会或行会组织,其成员按照共同的行为规范独立的开展研究,同时,组织通过必要的交流与信息手段来公布其成员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同行评价体系对这些成果进行鉴定;与此同时,协会内部禁止性规范保护成员的知识产权,但又通过知识共享的手段和途径来促进研究领域向纵深和横向领域拓展。(3分)

支配这个共同体的运行存在着一些基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比如,优先权,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必须注明,不得盗取他人研究成果等。(3分)

二、材料题(第1道材料题25分,第2道材料题25分,共计50分)

1.不同科学理论的争论对科学进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5分)

材料题1.第1小题,答:同一科学内部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对科学进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太说与微粒说之争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推动科学进步最重要的力量不在于科学假说,假说只是用以说明或解释某类现象产生或变化的秩序,它满足的是人类理智中寻求理论解释一致性的逻辑要求;而对科学理论的是非曲直真正起判决性作用的是实验检验。即使假设是错误,但其实验探索往往却能够发现非常重要的新的科学事实。(5分)

2.请你从中思考西方科学研究的制度与我国的科学研究制度的差别何在?(5分)

第2小题,答:西方科学研究制度具有如下特征:公共性、公开性、共享性、可交流性和平等性。从材料中可看到,当时法国科学院每周一次例会,公开讨论前沿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不管进行报告的是年轻学者,还是年长的学者,大家都是平等地讨论问题,公开地检验、讨论和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同一科学的共同体成员共同分享、交流、讨论同行的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氛围是中国科学界所缺乏的。这一点值得中国科学界学习和借鉴。(5分)

3.科学进步是个革命过程呢?还是个累积的渐进过程?(5分)

第3小题,答: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现代物理科学的成就并非是少数科学家个人智慧的成就,而是通过一系列累积的科学发现、非常激烈的思想争论之后诞生的。不能将现代物理科学的成就看作是突然的、非渐进的革命过程。从上述材料看到:现代物科学的进步是一个累积的渐进过程,其中凝聚了众多科学巨匠的智慧和心血。(5分)

4.科学与生产之间是怎样进行互动的,请你描述这一过程。(5分)

第4小题,答:19世纪是电的世纪,电力的广泛使用,产生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推动着科学家们对低压气体的放电现象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推进了科学研究,并且经由这些累积的研究成果催生了现代物理科学。(5分)

5.从上述微粒假说与以太假说的双方科学家的科学实验研究中,请你阐明证明与反驳的区别。

第5小题,答:哥尔茨坦、赫兹(H.Hertz)的实验虽然可以成为反驳带电分子流的有力证据,但是其实验结果却并不能成为以太说的直接证据和,并且在理论上也不能构成直接和证明。赫兹注意到阴极射线可以穿过金属隔板,使被挡住的玻璃壁发出微弱的荧光。这成为他反驳带电分子说的有力证据。但赫兹的这一实验结果也不能构成对以太说的证据和证明。反驳与证明之间的区别是:反驳只要指出实验结果与理论之间的逻辑矛盾或冲突或不一致性即可;但证明却要求实验结果(作为现象,作为证据)与理论之间要具有逻辑上的支持关系,并且这种支持关系必须是唯一的可能性,对于其他可能性具有排斥关系。

材料题2。

1.“汉芯一号”事件暴露出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着哪些弊端?(7分)

第1小题,答:首先,暴露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体制上的弊端,即科技共同体内部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研究制度,对科学成果的评价,缺乏公开、公正、透明、批评、辩论和实验的可重复性检验这样一种科学研究的制度与社会氛围;(3分)其次,是政治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计划干预太强,以致出现许多以骗取国家财政资金为目的的研究项目;(1分)再次,是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太强,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科学研究中的好奇心、荣誉感、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2分)第四、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分)

2.“汉芯一号”事件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和危害?(6分)

第2小题,答:第一、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2分)第二,损害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尊重的信誉;(2分)第三,败坏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风气。(2分)

第3小题,注:此题没有标准参考答案,请阅卷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智慧发挥的情况而定。

三、论述题(共15分)

请论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答:科学不是人文,但包含人文精神;人文不是科学,但为科学研究导航。(5分)人文价值观的順序是:生命、正义、道德观,生活观。科学需要民主与良知。人文知识是人类各民族在其演化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习俗、文化和思想价值观。人文理性是认知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历史理性和交往理性的总称。人文精神是指在特定制度,文化,习俗等背景条件下个人通过其行为选择所体认出的价值取向。价值关怀与价值选择是人文精神的实质。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精神。(5分)

5.武汉大学-自然辩证法考点 篇五

定义: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2、内容: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3、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5、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6、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总之,自然辩证法主要有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2】技术的本质结构

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和实践关系的思想。

技术的本质:技术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技术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表现为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属性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约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2、工具性与价值负载

3、有益性与有害性

4、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技术的结构:技术结构式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刑天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经验形态、实体型态、知识形态)。根据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技术的结构类型有: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性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每种技术结构都是社会技术基础中的一个功能结构单元,也就是结构相位。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向双相技术结构(经验型和实体型技术结构)再向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尸体型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3】系统自然观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体系。系统:由若干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性)(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是一个系统所必须的规定。系统的功能依赖于其他要素、结构和环境。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2、开放性:与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3、动态性:运动、变化、发展

4、层次性

1、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系统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新性质、功能和规律,处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他们在鼓励状态是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2、开放性:与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 孤立系统—同环境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

封闭系统—同环境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同环境即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自然界的绝大部分子系统都是开放系统。

3、动态性:运动、变化、发展 开放的自然系统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成熟、消亡的过程,这是由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运动)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决定的。

4、层次性

系统有一定的要素构成,要素则是由更小的其他要素构成的子系统,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4】全球性问题

简要阐述全球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策。

答:(1)原因:以牺牲时间来获取空间,对于人类来说,是不经济的。但这几乎成了现实!传统的工业文明短短300年来,由于人类物质占有欲的膨胀,对交换价值的追逐,破坏了原有的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关系状况;掠夺式地开发和无节制地耗费,使得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了自我修复的极限,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而且已经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全球性问题”的概念是1972 年提出的,它包括:“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依靠现有的技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其发展的主要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其发展目标,因而它往往是片面地强调发展中的经济指标,强调发展的数量和速度,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了自觉调整人口与生态、资源与发展的持续比例关系。“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对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实际影响。实际上,“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就在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和各个国家内部的利益争夺中,它的解决也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种经济形式并存,非公有制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与此相连的问题亦层出不穷

(2)对策:经过简单分析,我们给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 必要条件”: 1,但“人类中心”、“以人为本”应当得到肯定,它决不是历史上“人类中心论”的翻版。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联尤其是以人自身为问题起点,才能探明问题的根源,继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可持续发展”是唯一途径:我们必须坚信走出“人类困境”的可能性,而关键是人类自己要重视长远利益,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对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转变;从以发展“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主体”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到以开发人的资源为主的转变。上下一心、协调一直地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3、产业转型是当务之急: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增加产品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走“智力经济”路线。4、利益主体之间要合作: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问题”,必须不断改变利益主体(人与人或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现状,变不合作为合作。根据上述博弈分析,给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就是要“合作”利益主体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必须抵挡彼此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好处的诱惑。

5、制度改革必不可少:产业转型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制度,而主体间的合作秩序也需要制度来保障。

一、全球性问题的产生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二、全球性问题的表现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 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

2、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

3、资源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全球淡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陆地水域与海洋也施加了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淡水短缺、水生资源破坏和陆地水域与海洋污染已成为国际社会当前所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1)水资源污染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在过去的三个世纪里,人类提取的淡水资源量增加了35倍,1970年达到了3500平方公里。本世纪的后半叶,淡水提取量每年增加4%-8%,其中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占了增长的主要部分,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绿色革命”期间,灌溉用水翻了一番。与淡水资源短缺相对应的是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农业消耗了全球用水量的70%左右,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普遍比较低,许多灌溉系统60%以上的水在浇灌庄稼前就渗漏和蒸发掉了,并带来土壤盐渍化。水污染有三个主要来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含有农业污染物的地面径流。另外,固体废物渗漏和大气污染物沉降也造成对水体的交叉污染。化肥和农药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不合理使用,使农业的地表径流污染也发展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湖泊等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来源。(2)海洋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海洋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世界渔业生产由海洋捕捞、内陆捕捞和水产养殖(包括淡水和海水养殖)所组成。海洋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海洋污染越来越趋于严重。目前,每年都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直接流入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的淤泥和废物带人沿海水域。

三、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3.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定义(布氏定义):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互辩证关系。科学技术不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当今社会的节奏,使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全球性问题,这就导致了我们为此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来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但我们必须认清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用辩证的观点去理解.评判科学技术的好坏并非如此直接,是由于一些表面直接看来良好的技术被大规模使用后产生的事先难以预料的后果导致的。许多技术在刚刚开始应用时似乎是对人类的恩赐,而当大量使用时则成为对人类的威胁。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他也能用来杀人。我们要着重从科技属性考虑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起着重大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人类在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时,以及在此基础上决定如何应用科学技术时,一定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理性的局限性,意识到在浩瀚的宇宙中自己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对于同一项技术的评价,随着其使用的社会环境和使用的目的不同,结果也会完全不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形象地之初:“科学史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利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因此,我们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一定要处理好科学技术与其的关系。3.3科学技术创新及其匹配与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有可能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得益于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的兴起。这一科学技术的关键要素是一种低原料和低能源消耗的关键要素,其高附加值源于它所凝聚的知识。要实现从工业技术向只是技术的转型,除了需要新的技术本身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的扩散,也只有在相应的社会制度框架的配合下才能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技术,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已经在美国产生,但是由于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尚未建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总体上却呈现下滑态势。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如果只是表面化地尽在形式上开办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乃至二板市场,效果可能是既不能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也不能为投资者提供退出机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呢?其原因是制度变革还不到位,或者说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未从深层次上进行改革。由此可见,制度创新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匹配仅为推动可持续发展。【5】创新型国家建设问题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动力

来源于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不断增长的现实,其建设的依据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我国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解决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和经济基础的矛盾,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措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

是指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创新型国家创新精神表现为探索精神、服务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是:

通过明确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地位,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 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措施加大创新投入;通过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增加创新产出;通过发挥产业界作用、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等措施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依据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使国家通过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打造和维护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环境。

其一,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需求。在所有制方面,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授予知识产权有限的排他权利来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同时要求创新者公开技术,使创新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其二,打造和维护新的创新合作环境的需求。由于创新活动中新的协作关系的出现,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打造和维护一个有利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的创新合作环境,使创新型劳动者协调工作,发挥创新团队效应,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其三, 实行“以知为本”分配模式的需求。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实行通过股权和职权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以知为本”分配模式,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防止两极分化。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

在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新情况下,创新活动和现代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结合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活动日益成为需要受到国家关注和体现国家意志的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对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提出了强大需求。表现在:

第一,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打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我国目前劳动生产率低,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相差约6—22倍。从能源消耗来看,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建设变人口压力为智能资源,实现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加快创新劳动者队伍形成。

第二,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新矛盾。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产生了新的矛盾,表现在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不够,对创新环境的培育不够,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够,对自主创新支持的力度不够,对创新体系的扶植不够等。只有坚持走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发挥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内涵

(一)创新型国家的涵义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是指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国家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和统一,从而使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以实现。

(二)、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1.创新精神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的基础是全社会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其特征的创新精神表现为探索精神、服务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包括创新精神,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既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体的塑造。2.创新投入

创新投入指的是社会对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主要内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反映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指标是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指的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工作者队伍,创新劳动者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能够使科学知识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人才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打造新型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视。4.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自主创新反映能量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形成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效解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6】科学的内涵和本质(科学价值论)1.内涵

从科学发展史角度探析科学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知识体系、研究活动、社会建制三个角度探讨科学的内涵。

首先,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在自然界中,从宇宙星辰到地球构造、从植物动物到人类社会、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人们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以及由此构成的知识体系,就表现为科学。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叫科学,科学是知识的高级形态,只有那些理论化、系统化、具有真理性的知识,才叫科学。科学需要借助于一些概念、范畴、判断、推理、公式、原理等表述出来,科学知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逻辑形式是严密的。人类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许多局部的经验、灵感的火花,由于其零碎、分散、不成体系,故不能算作科学。科学知识还必须具备真理性和深刻性,能经受严格科学实验的检验,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在哲学史和科学发展史上,一般将科研活动里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也纳入对科学内涵的理解中。科学不仅指人类已经取得的精神成果,也指人类反映外部世界、探索客观规律以获取知识的创造性过程。正如齐曼所说:“科学研究应被看成是社会中一定地位的特定人群的日常工作和有组织的劳动,他们聚集在大学、研究所这些社会机构里,互相管理,互付报酬,并使用昂贵的技术装备。”①贝尔纳也指出:“科学是一种有待研究和叙述的程序,是一种人类活动,而联系到所有其他种种人类活动,并且不断地和它们相互作用着。”②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也说道:“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③美国学者小李克特也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地组织起来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④

如果把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看成人们生产出来的高级精神产品,科学研究就是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这个生产过程无时无刻不凝结着人类精深的思维劳动,并以人的大脑为其基本加工工具。其他的劳动资料有各种科学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等,它们能延伸科学工作者感官和大脑的功能,是沟通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桥梁。各种文献资料,以及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科学工作者认识世界的手段,这些手段是否精良,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效率。科研劳动的加工原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科学实验)及现有的科学知识。在科研劳动中,科学家利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验数据,从中总结出新的规律。科学知识在其使用和传播中,不仅不会磨损其价值,还会使其价值越来越大。再次,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贝尔纳指出:“作为集体的、有组织机体的科学建制是一种新兴制度。”⑤近代以来,科学几乎已形成了建制化所需要的一切基本要素——科学的组织和机构、职业科学家队伍、科学学会和协会、科学的教育系统、科学与工业结合的各个环节等。在“小科学”时代,科学活动是小规模的,主要靠个人兴趣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主要局限于纯学术的“象牙塔”之中。默顿将这一时期科学建制的目标定为“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但随着二战后科学的加速发展,科研规模逐渐扩大,学科急剧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而且,在相当多的方面,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进入了普赖斯所说的“大科学”时代。“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概念较之从前有了新的外延,除了基础研究外,还增加了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今天,即使是基础科学研究,也大多注重应用前景,科学价值实现了真理性价值与实用性价值的统一。因此,科学的建制目标和科学的规范结构都要相应地加以改变。现今的科学建制目标不仅是“扩展知识”,还应加上“首先把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的规范结构也不仅包括默顿所提出的四种基本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还要求科学具有服务社会、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

只有把科学理解为知识体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建制的统一体,才能准确界定科学的内涵,反映科学的本质。这三者的完美结合,全面展现和解答了科学是什么、科学怎样产生、由谁产生、在什么社会体制下产生等问题。从语汇学角度探析科学的内涵

“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其外延也不断得到拓展。

广义的科学指所有成系统的学问和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而不包括技术。本书所研究的科学价值,是指狭义的科学。

(三)从科学与技术比较角度探析科学的内涵

随着当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日益密不可分,因此人们将二者合称为“科技”。但科学与技术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对其分别加以考察。科学是一个知识系统,科学知识系统的进步表现为科学系统向着一个“较好”的状态发生了方向性变化。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科学进步首先表现为知识的逐渐积累和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不同时期的科学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形态,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运用的各种物质手段、工艺程序、操作方法、技能技巧和相关知识的总和。从广义来看,“技术”不仅包括狭义技术的内涵,还包括在管理、决策、交换、流通等领域的技术问题,即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交换方法、流通方法等。广义的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技巧、方法,它是技术活动、技术成果及其社会应用的统一体。

科学与技术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属于认识论范畴,其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其发展方向主要是从实践到理论,重点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科学成果表现为知识形态,并通过概念、原理、假说、定律等逻辑形式展现出来;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对和错,科学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把20世纪开始的新技术革命称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体现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本质

(一)立场的无阶级性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发展也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为特定的经济基础辩护。当然,科学的发展也要受经济基础制约,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和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对科学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所讲的无阶级性,是指科学是经实践检验并被证明为真理的知识体系,它可以被社会各阶级的人发现、利用和继承。自然科学既无国界,也无阶级和民族界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从科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它不会随着某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改变。虽然战争或时代变迁会毁灭部分的科学资料和科学仪器,但科学更多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而发展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意识形态迟早会随之改变。新旧意识形态往往存在质的差异,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也完全不同。自然科学不属于意识形态,因此它可以独立于经济基础而存在。比如,经典物理学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但从其适用范围来看,它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真理。

(二)内容的可检验性 科学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是经过严密逻辑论证和反复实践检验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真实、准确的反映,而不是虚幻、歪曲的反映。科学理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能在可控条件下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对科学理论的真与伪、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的评价,应有客观的实验依据。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理论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解释,并推导出特定的可检验的实验事实,将理论推导出的数据与实验中得到的结果相比较,进行实验检验。如果科学理论不具备逻辑的自洽性或经受不住实验检验,就会被修正或淘汰。科学的真理性,正是由其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很多思想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科学理论的可检验性问题。比如,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如果一个命题具备“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可被证伪①的理论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库恩和拉卡托斯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难题”活动。可以看出,科学与非科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可检验性。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它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科学实验的检验和同行专家的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

(三)效益的间接性

马克思指出了科学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①其中所说的四个“取决于”,明确表达了“科学是生产力发展动因”的观点。“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当科学仅仅作为观念形态而存在时,由于它尚未进入生产过程,尚未取得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力的形式,它只是“一般形态”的生产力或“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科学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它已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去了,它便从间接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了。

科学的社会效益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优化生产资料、提升管理效能,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但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往往具有间接性。一般来说,这个过程要经历一个“由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社会效益具有间接性。

(四)内涵的多维性

在前面对科学内涵的界定中,将科学理解为知识体系、社会活动、社会建制的统一体。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倾向于将科学与自己所在的领域结合起来,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科学的内涵。于是,科学的内涵进一步拓展,除前面所讲的三方面外,很多学者将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的精神气质也纳入对科学内涵的理解中。

有学者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他们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有学者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他们从认识论角度指出,科学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科学方法即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与理性思维,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一种独特的认识方法。科学方法中的实证方法、理性方法和臻美方法,都能很好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还有学者认为,科学是一种精神气质。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的科学,不能仅仅以盈利为目的,科学的社会建制会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等方面全面协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展现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罗伯特·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1942)一文中,这样阐述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用现代术语的话,也可以说形成了他的超我。虽然科学的精神气质并未被系统整理,但是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中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的精神气质。”①默顿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四种作为惯例的规则——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科学的精神气质不仅维护了科学共同体的稳定秩序,保障了科学自身的长足发展,它还符合人类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它内化为科学家的良心,有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它也成为人们对科学内涵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多维性。

(五)逻辑的严密性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科学仪器、实验设备等)和认识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演绎法等)。科学作为认识成果,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即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科学事实、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建立起的科学理论等构成。【7】科学理论研究对个人心理的作用(真善美)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方式,科学有着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在实践活动之中,科学的真利善美圣获得了现实的统一性。也正是这样的现实统一性,使得科学的真,通过以利为载体,以善、美、圣为意义支持而得以实现。利又叫利益,是科学价值性首要的和基本的表现形式。科学所实现的“利”有多重表现形式,但在本质或主旨上,科学所追求的利应该是“大利”。所谓“大利”就是实现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样的“大利”亦是一种“至善”、“至美”和“至圣”。善是指对人类社会有利、有益的价值,是实践活动的结果符合主体的需求、满足其愿望而使主体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愉悦状态。善是科学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效应。作为与真理性相对应的价值性概念,善不仅是一种道德价值,还包括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是一种综合价值。因此,科学上的真与善是整体上的统一。科学是实现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本无所谓善恶。但是,主体可以利用其为善或作恶。因此,由科学的运用而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等,并不是科学本身的过错,它暴露的是人的思想观念方面出了问题,从而使得科学社会功能发生了异化。由此可见,从思想观念上消除科学异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将科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置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人与世界之整体关系中来考察和定位,应以人与世界之整体关系为标准来判断科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美是科学给予主体的一种感悟,一种和谐、愉悦、享乐、惬意、满足、安逸式的感悟。美更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是真与善的统一。主体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世界、创造自身的。在主体按照真、利,特别是善、美、圣的科学意蕴来创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及其过程中,主体自身也同时得到改造,主体与客体相互“改造”,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着自由美好的理想境界进发,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至美、至圣状态。

6.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六

然而稍加留意, 关于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生物专业的各课程理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毕竟生物科学的主体——生命有机体, 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因而生物及其内外各要素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必定符合一般物质世界的普遍准则——辩证唯物观。这种生命科学的思想基础, 在当今大学的教材中往往没有特别的加以说明, 而是以隐蔽的状态存在着, 如何让生命科学理论中孕育的哲学思想凸现出来。特别是让学生从哲学的高度审视生命世界, 以辩证的科学观了解丰繁复杂的生物世界和认识各种生命活动规律, 这要求生物专业教师本身要有很好的哲学修养和教学水平, 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灵活地渗透哲学观点, 深入浅出, 启发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注意和学生的交流, 使知识素材融会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之中。对正在系统学习生命科学的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能够形成正确的解剖生物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将更有利于启迪他们的思维, 开阔他们的思路, 提高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笔者从长期的生物专业教学中感受到如下的辩证法思想尤为明显的体现在生命科学和理论中, 可以在教学中有重点, 有意识的加以把握和强调:

一、生物与环境及生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规律始终贯穿于客观物质世界, 生物专业所描述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 各种生命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 都能找到一个“引线”而广泛的联系。让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及生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普遍联系观点, 有利于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吸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中寻找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纽带, 用联系的观点面对和思考生命现象, 为准确认识生物世界提供哲学保障, 列宁指出:“要真正的认识事物, 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任何生物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他们必须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 用于自身的物质结构构建和生命活动, 同时他们也作用和改造着环境。用于废水处理的微生物群落, 他们通过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有毒物质而净化水质;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各种有机物而使土质肥沃, 为地表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基质。同时, 环境也对微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具有制约性。南极的生物不能生活在赤道地区, 海里的鱼不能到陆地上生存,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

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 通过食物链关系, 生活空间的竞争等发生着联系, 动物吃食植物而获得营养和能量, 一部分微生物靠分解动植物遗体而维持自身需要, 同时为植物提供无机盐营养。一个生物体内部各层次结构中更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 比如, 细胞膜能维持细胞内部稳定的内环境, 保证每个细胞器正常工作, 同时作为细胞器的核糖体、内质网又能为细胞膜的更新和维护提供特异的蛋白质构件。

二、生命世界的系统性

让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整体性, 并从整体性出发来研究组成整体的各个个体的特性及与整体的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的关系, 是正确认识生命想象和规律的又一基本前提。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子域——生物界, 它的各个要素 (如上所说) , 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这种联系的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就是系统。如细胞内的DNA复制-转录系统, 蛋白质翻译-修饰加工系统。以EMP→TCA及呼吸链构成的能量转化系统;人体内的八大系统, 植物的根茎叶等等。哲学家路德维格·贝塔朗非给系统下了这样的定义:凡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或要素依照一定的次序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稳定整体都叫系统。系统内部各层次结构之间的有序性和整体性是其基本特征。

组成生物的各层次结构中, 从微观角度, 有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从宏观角度, 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尽管各层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而分割开来。然而, 这样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行使完整的功能时都体现着有序性和整体性原则。正如黑格尔所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 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只有作为机体的一部分, 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2)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其实都是由几十种基本的化学元素以原子和分子的作为基本的构建形式, 但是非生物界并不具有生命的特征, 只有这些原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构建成各种细胞器, 进而有序的构建成细胞, 并且保持细胞的完整性, 生命的特征才能表现出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内的有序性和完整性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细胞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由细胞有序构成的个体又是一个更为高级的生命系统。由若干个体所组成的生物种群进而至生态系统或整个生物圈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各种生命现象都是生命系统活动的整体表现, 没有系统的思想, 就难以理解为什么把“生物体是有严谨的结构”作为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就难以理解在生命起源中形成具有最原始的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时生命现象也是生命系统有序的结果, 由氨基酸和核苷酸分别构成的蛋白质和核酸, 除了要有有序的化学结构, 还必须具有有序的空间结构, 否则就难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模型, DNA分子结构模型,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重大意义。新陈代谢是由一系列酶促反应组成, 因而不理解有序性, 就难以理解某些代谢酶缺陷所造成的代谢紊乱, 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都是新陈代谢的各个环节, 有条不紊的结果。

三、生物体内外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是辨证法思想的最基本的关系。它渗透到了生物界各个环节各种活动中。从宏观角度来看,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一方面生物体从外界吸取营养物质和能量用于自身生命活动需要, 另一方面在代谢过程中生物体不断向外界排出废物和能量, 这种在物质和能量代谢方向上同化异化的对立性统一于新陈代谢的整体性。同化和异化总是同处于一个体中, 不会一个生命的个体光有同化或异化, 并且两者总趋于动态平衡, 才能维持机体的稳定性, 一旦这种平衡被严重打破, 作为生命整体的统一性将受到威胁甚至将破灭。生物体内部对立统一, 如人体在饭后的学习活动中, 大脑及胃的蠕动同时对体内有限血液的需要的对立及人体对血液在它们之间的合理统一分配, 植物体根系对水分子的吸收与叶际的蒸腾作用对水分子的流失。此外,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这一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进化的根本动力, 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遗传保持物种的特性, 变异改变物种的特性。遗传是变异的遗传, 变异是遗传的变异。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对立统一关系广泛的反映在细胞及细胞器各种生命活动中, 例如细胞的分裂, 生长和调亡。细胞染色体的螺旋与解螺旋, 核膜的降解和组装, 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与线粒体的氧化分解作用, 细胞膜的内吞, 外吐作用。生命体内各种大分子的蛋白质, 核酸的分解与合成。

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将看似彼此相互独立的生命现象重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 推动着矛盾对立的双方不断螺旋似的向前发展。不断创造出更高层面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的生命体系, 这便成为生命进化的最基本的哲学源泉。

四、生物的发展与进化及质变量变关系

生物的发展进化, 与自然界的发展进化一样也是一种质变量变的过程, 即组成生物的某些要素通过时间或空间上的量的积累, 当量的积累超过一个限度后, 便使生物的某些性质发生质变。新产生的性质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着下一轮量的积累, 迎接着下一个质的到来。

首先, 质变量变关系反映在生物的个体发育中, 如青蛙的变态发育, 只有当蝌蚪在水中生长到一定时期, 当体内激素的种类和数量达到一定的水平, 蝌蚪就发生一系列变化, 如长出四肢, 尾巴退化, 从鳃呼吸转为肺和皮肤呼吸, 当然这种变化过程是渐进的连续的, 然而正是这些渐进的量变, 最终导致蝌蚪的质变, 变成自身结构和功能上迥然有异的青蛙。

其次, 量变和质变关系亦反映在生物系统的发展中, 亦即生命的进化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地球原始生命的形成, 就是因为原始大气通过雷电的作用, 形成有机小分子, 这种小分子聚集成有机高分子, 有机高分子混入原始海洋, 当这些高分子在海洋中经过漫长的积累, 达到一定的浓度后, 便有机会可能聚合起来形成具有原始生命迹象的微球团, 继而再进化成原始生命体。在这漫长的积累中, 每达到一定的度, 就会发生质变, 产生更高形态的物质, 如: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等。从原始生命进化到现今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中反映的非常鲜明。如从原始动物进化到扁形动物, 这中间必须经过原生→腔肠, 腔肠→扁形动物的两次大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由水生动物进化到陆生动物必须经过两栖生活的过渡。由苔藓→蕨类植物→裸子→被子等物种的进化, 都遵守着量变质变规律。

总之, 由于生物界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它必定与自然界一样遵守着辩证法规律, 以上叙述只是辩证法思想在生物学专业课程中得以体现的一小部分, 有关其他的哲学思想如原因和结果, 现象和本质, 内因和外因, 必然和偶然, 可能和现实, 结构和功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均有渗透。生命世界的发展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演绎哲学规律的发展史。生物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辨证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过程。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辨证思想的关系, 善于将唯物辩证法观点自然的渗透到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去,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 对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价值观, 从哲学的高度思辨生命科学的发展变化规律, 提高和改善学生的专业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针对当前生物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 哲学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很少有意识的加以联系, 并将这种联系贯穿于不同课程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提出和阐述了在专业课授课中可以运用和体现的几点辩证法思想及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7.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七

来自大自然的礼物

自然堂运用自然的成分和先进的科技让生活享受自然。自然堂相信,每个人都是天成的杰作。自然界一切元素都蕴涵着自然能量,是产品的核心成分,自然堂从中获取自然能量转化为美的能量。从大自然中获取无穷灵感,将自然与科技结合在一起,自然堂为消费者带来温和高效的产品,帮助肌肤健康细嫩如初,展示你与生俱来的美,自信、快乐地生活。

乐享大学美丽生活,校园迎新活动

自然堂“乐享大学美丽生活”校园迎新活动大部分是985、211类重点院校,活动影响了将近三千余万人。在活动开展前,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活动信息,主办方通过校园BBS以及相关官方微博上进行#乐享大学美丽生活 校园迎新活动#的主题宣传,并在校园内张贴形象海报及悬挂条幅,整体形象清新自然,突显品牌形象。

在各大校园的活动现场,自然堂产品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形象伞棚前人山人海,同学们都积极领取产品套装。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体验到自然堂产品,活动以定点派发与移动派发相结合的方式。活动现场不仅有礼物相送,自然堂还贴心的安排了专业讲师为同学介绍护肤知识,并与同学们进行愉快的互动。如果您还想继续了解更多护肤知识,可拨打套装内预约券上的电话,即有机会参加自然堂的“美丽课堂”。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微博会经常收到粉丝的感谢,前来咨询的粉丝也很多,他们都期待更多的自然堂活动。有了自然堂的陪伴,拥有白皙透明的皮肤就不会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自然堂,快乐一起共享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然堂“乐享大学美丽生活校园迎新活动”给我们大学校园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快来与自然堂一起,回归自然的清新与愉悦,跟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

更多惊喜,就在自然堂

美丽的新生,你有领到新生礼物吗?如果没有领到,那就多多关注自然堂官方网站www.chcedo.com和官方微博weibo.com/ chcedo,更多精彩活动等你来!

8.初末考试作文:拥抱大自然 篇八

一阵轻盈的狂风疾速拂过,吹来清凉,它使风沙尘土四起飘扬,乱了发,我并不在乎,我昂首观赏沙沙作响的演奏者,与疾风产生共鸣的枝叶,我惊呼的赞叹了一声,以为大自然的演奏将要落幕,没想到随共鸣而想起的是藏身于茂密枝头上的乐曲,鸟儿清脆而嘹喨的鸣声奏起第二段。我倚着雄伟壮硕的乔木,倾听,大自然的,大自然独一无二的剧。

我倚着雄壮蓊郁的大树,点点阳光在绿荫间徘徊,我目不转睛的观察着瞬息万变的美,不舍的眨眼就怕自己又错过了下一个不凡的相遇,直到双眼疲惫,我悄悄将幻想阖上,沉沉的在享受的自然中无声无息的睡了,安闲的睡了,甜甜的睡了。

9.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九

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侧重体现本校特色,面向国内外组稿。本刊是《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VINITI)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此外,我刊还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另外,我刊和全国各高校学报、科研院所出版的刊物均有学术交流,凡被本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及论文,能很快地传播并及时为国内外同行专家引用。

本刊参加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请读者向天津市大寺泉集北里别墅17号(邮编300385)天津市河西区联合征订服务部直接汇款订阅,不必先索取订单,由本刊负责将刊物寄给订户。也可直接向本刊订阅,由邮局汇款到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10.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十

这位教授就是植保专家丁伟博士, 他这样融入在田间地头的故事还有很多。熟悉丁伟教授的人都知道, 丁教授没有学者架势, 唯有乡土, 唯有作物, 唯有科学知识在其间的碰撞和孜孜不倦的探寻精神。

丁伟认为, 植保专家就是“植物医生”, 管理、治疗植物, 同样也适用中医理论。为此, 在丁伟看来, 农药应该像中药一样, 要保证副作用小、要保证毒性降到最低;另外, 中医讲究“治未病”, 丁伟认为植物保护也应该一样, 要“以植物为核心而不是以病虫害为核心”, 目标要盯在如何提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上, 要把土壤保育、营养平衡、提高植物自身的抵抗力当作根本手段。

一、刻不容缓植保要回归自然

去年, 农业部宣布正式启动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 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 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 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 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农药对于防治作物病、虫、草、鼠为害和调节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资料显示, 农药施用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000亿斤左右, 占总产量的15%以上, 相当于增加了1亿多亩耕地出产粮食。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 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 农业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农药带来的生态压力也越来越大。

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实质是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但作为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一直是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对科学家来说, 是个不小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应用与研究课题顾问组专家钱旭红教授表示, 实现自然生态就是终极关怀, 当下的出路是必须搞绿色农药。“日本农药用量比我们大, 但日本单一农药品种用量少, 关键是必须科学用药。”

探寻绿色植保理念, 是丁伟教授一直以来笃定要走学术路径。丁伟称:“现在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学归学, 用归用, 科学家做科学家的, 农民用农民的, 研究和实践没法统一起来。我希望我的科研能够真正转化成实用的产品和技术, 最终惠及老百姓。”

老百姓需要绿色农药, 自然生态也需要绿色农药。对此, 丁伟对于自己的科学规划是非常清晰而又接地气的。多年来, 创制新型植物源农药, 研发关键绿色防控技术, 并形成技术体系加以示范应用, 契合时代要求, 丁伟不遗余力地行走在保证食品和环境的安全的道路上。

对于农药零增长行动, 丁伟认为, 在农药的研制和安全使用上, 除了绿色安全外, “回归自然”本身也是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精勤耕耘创新植保绿色新技术

作为植保专家, 丁伟所言的“回归自然”就是以自然之道, 还施自然之身, 取之自然, 再用于自然, 用最科学的方法把植物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丁伟称, 这种理念和中医很类似。

相比于“短平快”的化学农药研究, 丁伟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最难的道路。在这种绿色理念的指引下, 丁伟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从40余种植物中筛选出了黄花蒿、姜黄、烟草等植物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发现黄花蒿提取物中的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等具有很好的杀螨活性。

丁伟介绍:“经过活性追踪、提取分离、毒力评价、剂型加工等环节, 我们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6个植物性的螨类控制剂, 获得了‘从黄花蒿残渣中提取东莨菪内酯’等国家发明专利4项, 取得了全国首个植物源杀螨物质的农药通用名称‘甲氧香螨酯’, 编写出了国内第一本《螨类控制剂》专著, 在《中国农业科学》、《昆虫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丁伟团队的“植物性螨类控制剂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成果, 在当年 (2009年) 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在沉甸甸的科研成果面前, 该奖项实至名归。

再接再厉, 2015年丁伟主持的“香豆素母环C-6和C-7位点杀螨活性的机制及其官能团的构效关系研究”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金支持。在这一项目中, 丁伟和他的研究小组将从香豆素类化合物特殊的结构出发, 揭示C-6和C-7位点杀螨活性的机制, 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以靶标特性作为导向, 进一步筛选出靶标明确、活性突出、效果显著的植物性杀螨活性化合物, 这对于创制新的具有自主产权的杀螨剂, 意义重大而且前景广阔。

另外, 作为“植物医生”, 丁伟也深知, “上医治未病”的道理。丁伟称, 在推进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科学研究技术人员不能把植物保护的目标盯在了病虫害身上, 而是应盯在如何提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上, 不再把用药当作首选手段, 而是把土壤保育、营养平衡、提高植物自身的抵抗力当作根本手段。

这无疑是一条可持续的安全植保之路。为此, 丁伟教授和研究团队围绕20多项研究内容, 集中攻关, 利用宏基因组学相关技术, 对根际微生物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筛选, 发现了影响作物健康的关键微生物和关键因子, 明确了健康土壤的指示生物, 研发出了系列微生态调控技术, 形成了解决农作物病害的“四个平衡”理论。

据丁伟介绍, “四个平衡”理论即通过调控土壤酸碱平衡、微生态平衡、营养平衡、作物抵抗力和病原菌致病性平衡来控制流行性病害和土传病害, 并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后获得了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

三、契合实践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医生最终的目的是惠及每一个病人, 让他们享受最健康、安全的预防或治疗方法。丁伟称, 科研工作者的落脚点也在于实践, 能为植物带来健康, 能为生态带来环保, 是他们植物医生最高的宗旨。

据悉, 上述丁伟和团队构建的多个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以及形成的解决农作物病害的“四个平衡”理论, 在实践中很好地控制了流行性病害和土传病害, 在辣椒、烟草、马铃薯等作物上综合应用100多万亩次, 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却是隐藏在丁伟教授无数个跋山涉水的行程当中。2009年冬, 位于武陵山区的黔江大雪封山, 丁伟教授仍然坚持在山中走村串户给农民传授农业知识。因为大雪压身, 当他敲开一户农家的院门时, 开门的是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 竟激动地拉着当时仅40多岁的丁伟说:“感谢您老人家, 这么大的雪还来看望我们”。

在丁伟看来, 很多知识必须要在实践中获得, 而获得的知识更应该返回到实践当中, 为实践服务。这就是这位植物医生匆忙行程的根本原因。“目前正是马铃薯晚疫病爆发的关键时期, 这些问题督促我要尽快下去。自己开车, 说走就走”;“早上7点40出发, 从奉节兴隆到太和金子, 在当地技术员刘点长的陪同下, 到我们的试验基地去做黄板诱蚜的试验示范”;“早上7点从巫溪出发, 经奉节、穿过巫山县城, 度过长江, 经官渡翻山越岭, 于下午2点30分到达巫山与湖北巴东交界的笃坪, 我们在这里的试验基地里已经有野火病发生, 让农民和技术员识别症状, 采用药剂和营养结合进行防治”……

这是媒体披露丁伟日记中的一些片段,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是丁伟积极忘我地践行实践理念的佐证。丁伟表示, 植物保护本身就是个应用学科, 离开了生产一线, 研究就成空中楼阁。

当下农业部提出的农药零增长的行动, 在行业专家看来, 要想在2020年完成这一目标, 必须要有更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站出来, 真正走到实践中, 去切实了解土地, 了解植物, 了解我们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是否可行。只有这样, 才能更接地气, 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医生要重视临床, 植物医生更应该重视田间效果。”丁伟称, “现在一年想发几篇SCI论文并不难, 但难的是研究成果能够得到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认可, 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我总跟我的学生讲,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样才理直气壮。”

教研相长, 精勤不倦。丁伟教授的实践行动力令同行叹服。丁伟一方面在实验室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又先后在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地的大山深处建立了12个科研和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

一位同事非常钦佩丁伟的精神:“丁教授经常奔走在崇山峻岭之中, 创造了在山区一天开车15个小时, 开3场培训会, 调研4个县, 行程847公里的记录, 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符号。”

绿色发展、化学减量,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 为后代提供可持续农业, 是新形势下对农药产业的根本要求。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 又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绿色科技成果惠及这片土地?如何让更多实践性专家的科研成果影响到每一株植物?如何保证安全的食品能从源头加以控制?如何让我们山更清、水更绿?

未来, 留给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挑战依然重大, 丁伟称, 对于他们植保专家来说, 瞄准实践所需, 紧跟政策节拍, 不断创新完善绿色植保新技术、新理念;在产学研方面, 国家要有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将绿色的技术普及, 将绿色的成果推广。

在医学领域, 有“医者仁心, 大医精诚”的说法, 就是指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同时要求医者要有感同身受的心。作为植物医生的丁伟, 其对农民、农业、生态也有一颗感同身受的赤诚之心, 所以才无畏山水、躬身亲耕的姿态, 所以才精勤不倦就创新绿色植保的理念, 所以才乐于奔波在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

11.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篇十一

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简支于柱顶的静定钢桁架,如仅将其下弦杆的截面积增加1倍,问在同样的节点荷载作用下,下弦杆的内力有何变化__(忽略截面增加后自重增加的影响)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2、”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是由谁提出的__ A.瓦格纳 B.霍夫曼 C.贝尔拉格 D.路斯

3、规定民用建筑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目的是: A.达到节能要求和防止围护结构室内表面结露 B.防止房间冻结和避免人体的不舒适

C.防止围护结构室内表面结露和避免人体的不舒适 D.达到节能要求和避免人体的不舒适

4、社会保障费包括______。①养老保险费②劳动保险费③失业保险费④财产保险费⑤医疗保险费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5、芝加哥学派得力支柱沙利文的代表作品是什么__ A.卡匹托大厦 B.马葵特大厦 C.蒙纳诺克大厦 D.芝加哥百货公司

6、在砌体上安装建筑外门窗时严禁采用的方法是:(2011,46)A.预留洞口 B.预埋木砖 C.预埋金属件 D.射钉固定

7、抗震设计时,全部消除地基液化的措施中,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__ A.采用筏板基础

B.采用桩基,桩端伸入液化土层以下稳定土层中必要的深度 C.采用加密法,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 D.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

8、施工现场安全由以下哪家单位负责(2010,71)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教室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不高于____W/m2。A:30 B:20 C:18 D:11

10、下列各类建筑中,土建工程单方造价最高的是:(2012,11)A.砖混结构车库 B.砖混结构锅炉房 C.框架结构停车棚

D.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车库

11、《营造法式》编修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贪污浪费,保证设计、材料和施工质量 B.推行设计施工的标准化、模数化 C.促进传统营造技艺在工匠间传授

D.总结古代匠人经验,记载传统技术成就

12、下列中反映项目所面临风险程度的指标的是____ A:资产负债率 B:流动比率 C:财务净现值 D:资本金利润率

13、未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详细规划应由下列哪个部门负责审批______ A.城市人民政府

B.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C.区人民政府

D.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4、以下__不属于注册建筑师的执业范围。A.建筑设计

B.施工图审查机构从事咨询服务 C.建筑物调查和鉴定 D.建筑设计技术咨询

15、砌体主要适用于下列何种结构构件__ A.小偏心受压 B.受拉 C.受弯

D.大偏心受压受剪

16、下列__项是单层外窃中最便宜的一种。A.空腹钢窗 B.实腹钢窗 C.铝合金推拉窗 D.铝合金平开窗

17、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经济专业应提供:(2009,75)A.经济分析表 B.投资估算表 C.工程概算书 D.工程预算书

18、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分为:(2007,25)(2009,25)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19、下列方法中,哪一项适用于概算编制(2003,6)(2004,5)A.生产能力指数法 B.单位指标估算法 C.类比法

D.概算指标法

20、在有关楼梯扶手设计的规定中,下列何者不正确()

A.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面中心量至扶手顶面不宜小于0.9m B.室内楼梯扶手平台处长度超过500mm时,其高度应不小于1m C.楼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 D.楼段净宽达四股人流时,应加设中间扶手

21、下列哪项不属于企业管理费__。A.固定资产使用费 B.财产保险费 C.社会保障费

D.工具用具使用费

22、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条款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导致承包人的施工成本增加及工期延误,应当按照()处理。A.增加的费用由承包人承担,延误的工期不予顺延 B.增加的费用由承包人承担,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 C.增加的费用由发包人补偿,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 D.增加的费用由发包人补偿,延误的工期不予顺延

23、以下哪一座府邸是早期文艺复兴的典型作品__ A.麦西米府邸

B.美狄奇—吕卡弟府邸 C.潘道菲尼府邸 D.法尔尼斯府邸

24、民用建筑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其供水温度不应超过____℃。A:60 B:85 C:95 D:130

25、吊顶工程对人造木板必须复验的项目是__。A.甲醛含量 B.燃烧时限 C.防腐性能 D.强度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下列有关水泥内容中,错误的一项是__。A.矿渣水泥(PS)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B.粉煤灰水泥干缩性较火山灰水泥小 C.火山灰水泥的耐磨性较普通水泥好 D.普通水泥耐热性较矿渣水泥差

2、根据工程造价的特点,工程造价具有的计价特征是______。①单件性②大额性③组合性④兼容性⑤多次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3、后张法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孔道漠浆的作用是为了防止预应力钢筋锈蚀和保证:(2011,33)A.结构刚度 B.结构抗裂度 C.结构承载力 D.结构耐久性

4、某建筑师在通过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并获得一级执业资格证书后出国留学,四年后他回国想申请注册,请问他需要__完成注册。A.直接向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申请注册

B.达到继续教育要求后,向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申请注册

C.达到继续教育要求后,向受聘设计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申请注册

D.重新参加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通过后申请注册

5、浆砌法砌筑,铺砌长度不得超过__mm,当温度为30℃时,铺砌长度不得超过__mm A.750,500 B.760,600 C.780,600 D.800,550

6、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的质量指标不包括______。A.固体含量 B.耐热度 C.柔性

D.不透水性

7、对巴洛克建筑的褒贬差别之大,胜过任何其他种建筑潮流,请从下列形容词中选择合适的一组描述这一潮流。Ⅰ.新奇的Ⅱ.合理的Ⅲ.典雅的Ⅳ.动态的 A.Ⅱ、Ⅳ B.Ⅰ、Ⅳ C.Ⅰ、Ⅲ D.Ⅱ、Ⅲ

8、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属于中央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的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报送__审批。A.国务院 B.国家发改委 C.建设部

D.行业主管部门

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年级学生宿舍是__的作品。A.赖特 B.路易康

C.阿尔瓦阿尔托 D.前川国男

10、下列哪一种情况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2003,18)A.层高在2.2m以内的技术层 B.无顶盖的架空通廊 C.图书馆的书库

D.门厅、大厅内回廊部分

11、玻璃幕墙立面的分格设计应考虑诸多因素,下列哪一项不是__ A.玻璃幕墙的性能 B.使用玻璃的品种 C.使用玻璃的尺寸 D.室内空间面积

12、裱糊工程质量主要控制__。A.含水率

B.原建筑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建设单位13、14、影响存货周转率的因素有__。A.销售收入 B.销售成本

C.存货计价方法 D.进货批量

E.销售税金及附加

15、塑料地板面层在铺设中相邻两块拼缝的高差,下列四条是正确的(2000,67)A.不大于0.5mm B.不大于0.7mm C.不大于0.8mm D.不大于1mm

16、建筑物外墙外侧有保温隔热层的,如何计算建筑面积______ A.按建筑物外墙结构面外边线计算 B.按建筑物外墙结构的中线计算 C.按建筑物保温隔热层外边线计算 D.按建筑物外墙装饰面外边线计算

17、”建筑工程一切险”规定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范围包括()的损失。A.外力引起的电气装备 B.地震导致施工建筑物

C.台风摧毁施工现场内的临时工程

D.水灾导致被保险人在工地上原有建筑物 E.气温变化造成精密仪表

18、采用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工程,工程师发布变更指令的范围应限于()等方面。

A.对合同中任何工程量的改变 B.工程任何部分标高的改变

C.改变已认可的承包商施工时间和顺序安排 D.删减部分约定的承包工作交给其他人完成 E.改变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19、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是指______。

A.支付给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单位的全部生产费用 B.为保证工程竣工和交付使用发生各项费用之和 C.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筑安装建造费的总和 D.设备、工器具及生产家具所需的费用

20、下列内墙面做法何者最贵(包括底层和面层)A.预制白水泥水磨石

B.水泥砂浆打底乳胶漆三遍 C.白瓷砖

D.人造大理石

21、砌砖工程使用的材料,下列不正确的是______。

A.使用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外观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 B.砂子是中砂,含泥量在15%以内 C.石灰膏熟化时间已经超过了15天

D.水泥的品种与标号符合砌筑砂浆试配单的要求

22、钢筋混凝土梁中不承受扭矩的钢筋有哪个__ A.纵向受力钢筋 B.箍筋 C.腰筋 D.吊筋

23、混凝土结构预埋螺栓检验时,外感长度允许偏差只允许有正偏差+10mm,不允许有负偏差,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的中心线位置最大允许偏差为()A.2mm B.3mm C.5mm D.10mm

24、某厂技术改造项目的动力中心,属于__。A.建设项目 B.单项工程 C.单位工程 D.分部工程

上一篇:下半年台湾省房产经纪人《经纪实务》考试试卷下一篇:大班游戏教案《我们是木头人》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