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教学反思(精选20篇)
1.加减教学反思 篇一
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地思考。
从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本节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以及化简求值的简单应用。
从教师方面
我认识到了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 从而求代数式的值。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知识的联系,教师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进行复习,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去括号的法则。
2、先让学生自主独立列出整式,然后教师再给出“先列式,然后化简,再带代入”的方法,进而比较以前学习的“先化简,再代入”,让学生在感情上接受比“化简求值”有一个更新的要求。
3、提供“先列式子,再化简求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下一章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在列方程做必要的准备。
从学生方面
1、学生要从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整式。
2、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在列出式子后就用已学知识化进行化简求值。
3、可适当加强练习,是学生再一次熟练掌握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学习“会列出整式”的有用性。
2.加减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题, 掌握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1.指名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并口算。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师:同学们, 你们乘过公交车吗?公交车到站时乘客有下、有上, 车上的人数随时会发生变化。想一想, 这些事实是不是与数学问题有关?
二、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1.自述图意。
师: (课件动态出示例3主题图画面) 你瞧, 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
请仔细观察, 看看车上的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从画面中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有25人下车, 28人上车) 你能根据画面中的数学信息完整地说一说这幅画的意思吗?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第28页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 下去25人, 又上来了28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并筛选出有用信息,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 是一个难点, 教师应考虑如何结合本班实际酌情引导。)
2.据题写式。
怎样计算车上现在有多少人?算式该怎样写? (学生理解题意后可能会写出以下几个算式:67-25+28= 67+28-25=28-25+67=)
引导学生试着分别说一说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3.揭示课题。
这些式子与前面所学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式中有加、有减, 突出“加减混合”之意。) 各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以上各题能直接口算吗?如果不能口算, 那该怎么办? (引入加减混合运算笔算方法的学习。)
(说式子的意思、讲运算顺序是本环节的重点, 尤其要理解好二者的联系。)
4.尝试探究。
师:请同学们笔算67-25+28。要求:先独立思考在草稿本上尝试完成, 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5.比较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其算法。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师:观察比较,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为什么?
教师小结:加减混合运算,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在一起写更简便一些。
6.课堂巩固。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题:67+28-25= 28-25+67=
(让2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巡视并指导。)
7.订正。
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强调书写格式, 同时让学生明白同一乘车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加减混合的算法是旧知的发展, 要在充分的训练中巩固。)
三、加强“说”的训练,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先说后做, 或先做后说, 或说做结合, 对于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表达及数学思维能力很有意义。
1.小组比赛, 说说下面各题的计算方法。
2.下面各题的计算对吗?请把错误改正过来, 试着说出错的原因。
师: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认真审题、细心计算;注意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注意进位或退位方法。)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三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4.独立完成下面各题。
师 (小结) :在计算两步式题的过程中, 能口算的就直接口算。如, 上面第一道题, 先用口算, 第二步再竖式计算出结果会更快一些。
如:计算69+30-45
第一步口算:69+30=99
第二步用竖式计算:
3.加减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加减法后,进一步学习有关0的认识和加减法。本节课主要从含义、书写以及相关计算三个方面来认识0,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5以内数的顺序,为进一步学习数序及计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0的含义;会读、会写0;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课件出示:小猴子)。猴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奖励它2个桃子,看看小猴子的表情,它多开心哪!能用数字几表示?
生:用2来表示。
师:(多媒体)猜猜看,接下来小猴子会怎么做?
生:看着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子忍不住吃了一个。
师:(多媒体)你猜得真准,看看,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生:盘子里还剩1个桃子。
师:桃子真好吃啊,小猴子想:我把剩下的这个桃子也吃掉吧,这时盘子里的桃子……(课件展示。)
生:一个也没有了。
师:那该用几来表示呢?
生:用0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不少呢!一个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与0交朋友。(板书课题——0的认识。)
师: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0吗?
生:手机上、考试打了100分、汽车牌照上……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知0,明白0的含义(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0的含义
1.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表示“没有”。
师:看,老师手中的盒子,请你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放了几枚硬币?用几来表示?
(师第一次摇动装有硬币的盒子。)
生:用“1”表示。
(师第二次摇动空盒子。)
生:用“0”表示。
师: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用0表示;盒子里一个硬币也没有,用0来表示。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也能用0来表示。
生1:大课间,我们上操,屋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用0表示。
生2:妈妈给我买了一块蛋糕,被我都吃光了,用0表示。
…………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很多。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0表示。你们刚才说的100分、电话号码、汽车牌照上的0,也是因为那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所以就写0。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猜硬币的活动以及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多角度感知“0”表示什么也没有。】
2.教学“0”的第二种含义:表示“起点”。
(课件出示直尺。)
师:同学们,0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学习用品上也有0的影子,你发现了吗?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数字朋友“0”,它藏在尺子的什么地方呢?请你找一找,并用小手指一指。
师:谁来说一说0在几的前面?
生:0在1的前面。
师:在尺子上,0在最前面,在这里,0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把0刻度对准要测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准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感觉0是大还是小?
生:小。
师:0在我们现在学的数字里面是最小的。
师: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你还知道生活中0在什么时候也表示起点吗?
(课件出示跑赛、跳远、秤。)
师:0除了表示“没有”“起点”,它还有一个身份。(课件出示:分界线。)
(二)0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0的几个身份。那谁能说说,0像什么?(出示课件。)
生:像鸡蛋、气球……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写0的?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是怎么写的?
“0”的书写
1.教师示范写“0”,学生跟随书空写“0”;
2.请同学们在描红纸上描红。
3.在方格纸上写“0”。
4.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模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以及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三)有关0的加、减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0,还学会了写0,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些和0有关的问题。
(补充课题及有关加减法。)
1.教学3-3=0
师:出示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有3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师:(播放动画: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endprint
师:谁能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地说给大家听?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师:还剩下几只小鸟?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拓展:老师出示两个小粘贴奖,把它送给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老师手上还有几朵花?你会列算式吗?
(板书:2-2=0。)
师:你还知道几减几也等于0?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几减几都得0。
2.教学4+0=4
(课件出示:青蛙图,请学生认真观察。)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师:(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图。)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师: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师: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拓展:根据老师的表演,列出相关的算式。
师:你还能想出这样的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几加0还得几。
3.教学5-0=5
师:出示算式5-0=5,老师遇到了困难,谁愿意帮助我?
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几减0还得几。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交流,从而亲身体验关于0的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学会了……
四、了解0的历史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0有了更多的认识。其实,远古时代人们并不是这样写0的,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课件出示我国和其他国家有关0的不同书写方法。)
师:数学知识里有很多奥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更多的本领。
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情境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学生的认知起点,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好铺垫。本节课突出的特点是:
1.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低年级孩子的认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背景越接近,越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本节课无论是探索0的意义,还是研究有关0的加减法,我都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进而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活动中探索、发现规律
当我把孩子们说出的算式一一写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真能有所发现。虽然他们的语言很稚嫩,也并不能很准确地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但我想这已经足够,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已经能用探寻的目光去发现数学的魅力。我庆幸我的追问:“你有什么发现吗?”教师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停止了让他们探索的脚步。
3.让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4.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和巩固了8、9的组成,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
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利用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引导,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接着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最后,通过送信游戏和课堂练习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一个环节,让孩子说的还是不够,8,9的组成不够熟练,在教学中,引导得多,放手让孩子自己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另外,在列减法算式的时候,仍有发现个别学生用多的一边减去少的一边,因此在后面的练习过程中还要再次对学生强调,列减法算式时要用总数来减。
5.《分式加减》教学反思 篇五
2、是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题1,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去总结一下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技巧,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达到了用法则而不拘泥于法则,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不足:(1)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6.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六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石林鹿阜中学小学部杨庆波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习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
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
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习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7.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探索 篇七
分数加减法运算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内容。第一,分数概念与分数加减法运算的关系。根据分数概念的基本单位、组成及其意义,分数与分数之间可以进行运算,并形成分数运算的算理和基本法则。分数运算知识是伴随着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而发展的,因此,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是基于分数概念的基本单位、组成及其意义之上的学习。第二,分数加减法运算的结构关系。主要包括:(1)分数的基本类型——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2)最小公倍数与通分;(3)分数大小与运算。
分数运算是小学阶段数运算教学中除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外的最后一种数运算类型,其算理和法则与整数、小数的算理和法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算理方面,三者承担着数运算教学的共同育人价值。算法方面,整数和小数运算有横式和竖式两种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有化小数和通分两种方法,蕴含着“化异为同”的化归思想。这也是分数运算区别于整数和小数运算独有的育人价值。基于上述分析,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帮助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类型和过程,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体验并明确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并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能主动联系所学知识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形成问题解决的“类型—方法”的认识和思维策略。
8.“分式的加减”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八
一种思想(类比思想)和一种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方法。本文以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分式”第一节“分式的加减”的教学活动进行尝试。
一、教材中的教学设计
二、基于教材安排的分析和浅层认识
这一节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将分数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分式的加减运算中去,能熟练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本节课的顺序也符合知识的产生过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还应视学生而定。所以当面对基础较弱学生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心理、知识结构等,对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间有部分属性相同,而推出它们某种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形式,被称为是最有创造性的一种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有时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联系的概念,或是虽有想法但难以成为新知识的固定点。在这种情况下,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即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引导性材料,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生出新知识。在学习分式的加减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分数的加减运算,所以分式加减的学习可以类比和引入分数的加减。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回顾复习和学习新知两大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以分数的相关知识为先行组织者,既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得更轻松,又可以通过与分数加减运算相类比的过程培养学生用类比思想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化归的能力。
师:我们根据这一题来回忆关于分数的知识。第一步的依据?
生1:通分。
师:怎么通分?
生1:找18、9的最小公倍数18。
师:为什么要进行通分呢?
生2:为了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生3: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很好!那你们在刚才的解题过程中还能找出哪一步也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
众生:最后一步,约分。约分时要找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为了方便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应先化为同分母,叫做?
生:通分。
师:借鉴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
生1: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师:由分数扩大到分式,乘以或除以的也由数扩大到了整式。
师:那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我们也可以对分式进行什么?
生2:约分和通分。
师:是的。
生3:。
师: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3: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a,分式的值不变。
师:是的,可以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但你为什么除以a?
生3: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
师:很好。
师: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生4: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师:分子分母可以分别约a和b吗?
生5:不能。
师:理由呢?
生6:分子分母是和的形式。
师:很好!我们对分式进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众生:分式的基本性质。
师:分式的基本性质涉及什么运算?
生6:乘除。
师:是的,所以只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的运算,都必须为乘除。
师:我们对分式的约分通分很熟悉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的加减有哪两类?
师:很好!
师:你能用字母概括同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吗?
生: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进行此运算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3:如果分子为多项式,在做减法时需加括号。
师:很好!
生:接火车式阐述过程。
师:第一步先做什么?
生4: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通分的结果呢?
生5:通分是为了化到同分母分式,再进行加减。
师:很好!通分前需找到什么?结果是?
师:我们可以根据例子归纳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先通分,再加减。
师:对于第(3)题中的分母怎么找到最简公分母?
生7:先因式分解。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再回看分数的有关问题:
生8:24。
师:是的,我们并不是直接相乘,而是先将6写成2×3,8写成2×4,则最小公倍数为2×3×4=24。
众生:对。
师:那在分式中,我们也是借鉴分数,先将分母转化成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然后再来确定他们的最简公分母。
四、对教学的思考
1.恰当选取合适的思想和策略
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之间有类似的地方,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发展,有利于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在知识间的迁移和体会知识发展的过程。
正确设计先行组织者,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以此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也可以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支撑。
在學习分式的加减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分数的相关知识,所以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就是新旧知识间的衔接点,只有引入类比和分数的相关知识,才有利于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安排设计以及效果,让我更加确定对类似知识的及时引入,对新知识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正在发展的人,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人性化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交融、体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在教学中注重师生双方的生命体验,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内在的一种需求,使教学过程充盈着喜悦,使师生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是合乎师生双方自我完善的发展方向的”的关系。
无论是数学思想还是策略,要达到最佳效果,需将此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和策略。所以在引入时,教师需要适当引导,由全班学生以接火车式的方法讲出来,这样虽然还不全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但这样的意识应该要慢慢渗透并形成;并且以此方式,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在被积极引导。不管是旧知识的回顾复习,还是新知识的学习,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学生人数接近10人,所以全班学生参与的次数很多。这样不管是在思想的引导阶段还是在学习的过程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高度参与者。
参考文献:
[1]邓凤玭.论教师的学生观与师生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7):47-48.
9.《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九
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师:谈话:这是小红、小丽和小芳三个朋友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小明比小芳多用了多少元?
随着学生的提问、回答,师板书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片断二:
师:请大家观察以上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算式中都有小数点)该怎样计算?请大家试做第一题。语音刚落,学生兴趣盎然,立刻行动起来。
师: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先把4.75元和3.4元改写成用分作单位,然后进行整数加法运算,结果是815分,也就是8.15元。
师板书:4.75元=475分3.4元=340分475分+340分=815分,815分就是8.15元。
师: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数学头脑!
生:我的想法是:4.75元就是4元7角5分,3.4元就是3元4角,把相同单位对齐相加,结果是8元1角5分,即8.15元。
生: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4.75+3.48.15
师:你真聪明!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汇报。生: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分别把元、角、分对齐。生:因为计算整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1、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新的计算需要。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购物的问题。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学生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2、学生能利用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计算问题,然后自己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了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0.《小数的加减》教学反思 篇十
一、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须回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富有活力与灵性。
二、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本单元中的《量体重》、《购物小票》、《歌手大赛》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它们与数学学习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
11.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策略探究 篇十一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思维以及基础逻辑思想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方法,更应该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一种运算能力,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本文就将针对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中常见的几种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与分析,以期为相关小学数学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故而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一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加减法教学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得小学生从内心萌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如“现在需要对整个羊村的羊进行食物发放。假如懒羊羊有10块糖,美羊羊有8块糖,那么大家想一想谁的糖比较多呢?那么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现在他们谁的糖更多呢?”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将会更有兴趣进行计算,也可以按照题目要求列出简单的式子:10-8=2,则可以得出懒羊羊的糖比美羊羊的糖多了2块,所以懒羊羊的糖数较多。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列式为:10-1=9;8+1=9,9=9。所以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他们两个的糖数就会一样多。这样的探讨与思考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同时也更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加减法的兴趣,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字变得有趣起来。
二、创设合理的情景帮助学生激发热情
创设适当的情景,也将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因为小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所以对于枯燥的数学学习,难以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情景创设则可以使得小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创设成文具用品店,然后教师自身作为商家,由学生扮演顾客,来到店铺中购买一些文具。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一支钢笔的价钱为10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为5元,现在你们的手里有20元,请问我应该找回你们多少钱。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掌握较为深入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其不断拓展思路:如果剩下的钱再让你们买其他东西,算数本5角,铅笔1元,橡皮1元,请问可以买哪些东西?或者有几种买法?通过这样的形式不断让学生思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加减法进行运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
三、引导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以锻炼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与现实操作之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加之一些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动手才能获得更为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探索,最终通过实践获得结果。如教师让学生计算11+14等于多少时,许多学生只能按照传统的计算方式,列式计算。其实不然,这个数据还不算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比如数学小棒,然后摆一摆,算一算,再通过计算对在这个数据进行验证。这样的方法,可以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也可以帮助其深入理解加减法知识,提高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四、将数学加减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也绝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数学加减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将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比如在生活中,学生与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者交水电费,刷公交卡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学习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有用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并且对这些内容加以利用,学生必然会在潜意识里树立起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将会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内共同探讨,彼此交流,可以使得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中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升。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基础性学习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小学生的加减法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小学生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1.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 我们的小伙伴来了, 看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多媒体演示几个小动物, 它们每人手中拿一个卡片, 上面有一个分数。
师:请同学们向小动物打声招呼, 读出它手中的分数, 并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情境让学生接触分数, 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复习怎样读、写分数, 复习关于分数的基础知识。目的二是为引出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师创设情境:小猴子和小花狗每人一口桔子, 它们异口同声地说:“唉呀呀, 太酸了, 我可不想再吃了。”看看它们每人吃了多少?
演示对话情境: (小猴子:我吃了这个桔子的2/6;小花狗:我吃了这个桔子的3/6。)
师:你能根据这一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生2:它们谁吃得多?多几分之几?
生3:这个桔子还剩下几分之几?
二、解决问题, 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会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解决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那我们就要先弄清这两个小动物到底吃了多少桔子。先让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试着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同学将算法板演于黑板上。
根据学生从没有过计算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分析, 学生的做法也许会出现下面这三种情况:
不论出现几种情况, 都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 他都有自己的理由, 教师不要轻易说出谁对谁错, 要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出发验证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确。
师:现在出现了这么多种解法, 结果又各不相同, 而小动物们吃的桔子多少没变, 也就是说这几种解法中, 只有一种是正确的, 那我们怎么知道谁对谁错呢?
生1:我有办法, 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 那么就可以知道这两个小伙伴一共吃了多少了。
生2:对, 它们都只吃了一口, 而这个桔子还剩下了一小块, 我们也可以猜出, 它们两个吃的加起来也不够一个, 也就是说, 它们一共吃的桔子的和比“1”小。
生3:那这样看来, “小猴子吃了这个桔子的2/6, 小花狗吃了这个桔子的3/6,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将这个桔子看作单位“1”, 将它平均分成6份, 小猴子吃了其中的2份, 小花狗吃了其中的3份, 它们一共吃了5份。
教师按照学生口述演示教具, 帮助学生分析和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说出, 它们一共吃的这5份也就是将这个桔子分成6份取其中的5份, 用分数表示是5/6。
所以:2/6+3/6=5/6。
师生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 分母不变, 只把分子相加。
2.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会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
师:请同学们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思路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1:解决问题的算式很容易列出, 就是:3/6-2/6。
生2:不知道减法可不可以将分子、分母同时相减?
师:那我们就用不同的方法做一做, 请同学们试着做, 你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师生共同检验“3/6-2/6=1/6和3/6-2/6=3-2/6-6=1/0=0”这两种算法哪种正确。
通过检验得出“3/6-2/6=1/6”这种算法无论从分数的意义还是从得出结果的合理性来分析都是正确的。
师生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减, 分母不变, 只把分子相减。
3.师生共同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
将两个正确算法的算式上下并列, 引导学生总结: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分母不变, 只把分子相加减。
带领学生多读几遍加深记忆。
4.口算、巩固新知。
三、拓展练习
1.练习和为“1”和被减数为“1”的习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1”的含意。
学生试做:1/4+3/4 1-2/5
师生共同交流:1/4+3/4=4/4=1
1-2/5=5/5-2/5=3/5
2.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
第一种解法:2/6+3/6=5/6 1-5/6=1/6
第二种解法:1-2/6-3/6=4/6-3/6=1/6
第三种解法:1-3/6-2/6=3/6-2/6=1/6
四、强化训练
三年一班的学生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娱乐比赛, 1/8的同学参加体育比赛, 3/8的同学参加合唱比赛, 2/8的同学参加舞蹈比赛, 剩下的同学参加手工比赛。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提出数学问题, 并用你来问, 我来答的形式解决问题。
五、师生谈收获总结
生1:这节课我学会了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分母是不变的。
生2:这节课我对单位“1”的认识又加深了。
生3:“1”可以看成是分母为任何除0以外的自然数且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
摘要: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分数的计算, 学好分数的加减法是学好分数乘除法的关键, 而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 因此要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时时刻刻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指导自己的算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熟练掌握分数的知识, 并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13.加减乘除教学反思 篇十三
加减乘除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14.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篇十四
经过这一节课的教学,静下来想一想,有几点收获和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这节课是分式加减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加减运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我先给了两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运算法则及注意事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讲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比较容易,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础。接着讲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与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相比要因难一些。这里主要是做好“转化”工作,即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就在于寻找最简公分母,因为是第一课时,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并没有展开讲授。
其次,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列式,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本节课以合作探究和独立完成的两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两组典型例题,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遇到困难没有退缩,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层面,达到了用法则而不拘泥于法则,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拘形式的议论,可以发现学生许多奇异的思路,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还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在进行《分式的加减法》的教学时,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最后是课堂练习巩固和小结作业布置。
在授课结束后发现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除法应转化为乘法。并且计算的最终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的形式,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从而分析是不是可以结合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分式的加减(1)》教学反思
本周四我开设了关于《分式的加减(1)》的公开课。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继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乘除后的内容,是分式基本运算内容之一,更是为下一课时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我用了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来完成教学内容。小学里学生已学习了分数的加减运算,那么我就以计算“ ”引入,让学生回忆起分数的相关知识,“怎样计算?”。再问“如果我设“ ”,那么结果又是多少呢?”,这样的“赋值”巧妙地将分数转化为分式,将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及到分式的加减运算中,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促使新旧知识的连接,达到“温故而知新”;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经历类比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情景的引入简单明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自主总结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课上完后发现这样的情境学生更易接受,效果也更为显著。
例1的两个习题,有些复杂,难度偏大。于是我带领学生合作完成,把同分母分式的加法运算法则落实,提醒学生在运用法则时首先要判断是否是同分母形式,若不是则转化形式。然后,递进式地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让课堂内学生的差错成为自己可贵的复习资料,充分落实好法则。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去总结一下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技巧,把学生的认知提升到一个高的层面,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本堂课的设计达到了“学生多做,教师少讲”的效果,正如《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尤其数学解题训练有素、规范,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分式教学反思
分式是八年级数学的第一章,经历了三周多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运算、分式方程和能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等),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发现
本章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所以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可是我在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注重探索、类比法则,而重在对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运用和分式方程的运用上,没有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今后要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二、教学中的重建
15.加减教学反思 篇十五
例1.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 到胜利站下去18人, 上来9人, 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例1的事物情节比较简单, 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学生的思路比较吻合, 学生只要理解“车上乘客”这个整体的分合状态, 便可以找到“下去以后, 车上乘客还有多少人?”这个中间问题。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放在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 即“根据是什么, 可以求出什么”上。由于这是学生初步接触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 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都还很陌生, 所以, 对例题教学既要全面分析, 又要把握重点, 使学生对由因导果的综合法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牢固的基础。
例2.一本《爱科学》有98页, 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 第二天看了38页, 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这是一道连减的应用题, 解法比较灵活, 思路比较宽阔。在本节教材的三个例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必须着力教学。从思维方法上看, 例2既可以从条件到问题进行顺思考, 又可以从问题到条件进行逆思考。
教学这个例题, 我的体会是要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来进行。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第三天看了多少页”即“看了两天后还剩多少页”然后让学生采用例1所学的“由因导果”的思考方法, 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 其思路可表示为:
总页数:98页, 看了一天后还剩多少页?
第一天看的页数:35页, 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也就是看了两天后还剩多少页)
第二天看的页数:38页。
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由因导果”即根据“第一天看的页数”和“第二天看的页数”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这个中间问题, 再根据“总页数”和“两天一共看的页数”就可以求出“第三天看的页数”。
另外, 鉴于例2的“启下”作用, 我还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 进行“由因导果”的分析。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开始应放在“要求什么, 必须知道什么, 什么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 所以要先求出什么”上, 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思维模式, 然后随着学生思维的变化, 认识的提高, 再过渡到“要求什么, 必须先求出什么”。其思路可表示为:
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总页数:98页。
已经看的页数:第一天看的页数:35页;第二天看的页数:38页。
由上可知, 解答复合应用题, 一般有两个思考路线, 它们的思考顺序是相反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有意识的反复地按照这两个不同的思考顺序进行思维训练。
例3.石桥小学买了白粉笔80盒, 买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 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是一道反复结构的联合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它不同于前两个例题, 因为例3只有两个已知条件, 且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全过程中使用两次。因此, 它是教学上的难点, 对例3的思路分析用“由果索问”的方法较好。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例3和例2相比, 虽然题目给出的条件只有两个, 但思路方法大同小异。这样, 从事理上讲, 也易突破“用两次”这个难点, 并能帮助学生明确哪个已知条件必须用两次。
综上所述, 在两步计算加减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要想进行好思维训练, 我认为要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窗口, 只有想的清楚才能说的明白, 说是想的表达方式, 是想的精华。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读题训练, 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 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便于针对性的采用措施, 也有利于学生使思维条理化, 具有逻辑性, 对于培养学生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准确地使用教学术语的能力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中“说”的训练包括“复述题意”、“口述思维”和“口算式意义”三个方面。复述题意是对学生是否理解题意的检查;口算式方可避免盲目模仿和机械照搬,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生能当堂口述思维过程, 这是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意念往往是朦胧的、不连贯的, 甚至带有一定的试探性, 通过口述思维过程, 学生可以有条不紊的把分析推理的过程表达出来, 促使学生自觉地掌握正确的分析推理方法,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克服定势干扰, 错误迁移现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算术应用题的理解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小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低的原因之一是在简单的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只按类型教, 让学生死背数量关系, 使学生对概念未能进行精确化分, 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开始列综合算式时, 有不少学生选错运算符号, 甚至不知道选用哪种运算符号, 经常出现“多”就加, “少”就减的错误。同时, 学生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出现的错误, 也会在两步、多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出现。
3.以思维训练为主打好基础, 两步加减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决不能以算代想, 以做代说。如:连续两个问题的加减应用题的训练, 要突出第一问题的结果是第二问的条件, 补充条件和提出问题的训练, 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一般可以设计几个题, 强化分析思路把重点放在“由果索问”上。
4.注意教学中的验算, 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验算”。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不仅关系到计算结果正确是否, 还有利于思维的强化, 因此, 对应用题验算的本身就是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面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题的特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验算。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应用题对学生理解各种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培养运算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数学教学的难点, 是开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题型。
16.“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 篇十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是以十为计数单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应用已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借助现实生活情境,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3)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等思维过程,理解算理,体验算法,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2)教育学生爱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理、算法。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1.练一练
我会算:3+2= 2+7= 6-3= 9-4=
5+2= 7-6= 8-2= 4+4=
我会想:80里面有( )个十;50里面有5个( );( )里面有7个十;6个十是( )。
我发现:10、20、( )、40、50、( )、( )、( )、90
(1)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这些数都叫( )。
像10、20、30…这样的数,我们叫他们整十数。
2.教师出示例题一的主题图(课件展示)。(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展示将学生带入熟悉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情境设计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左边有10本书,右边有20本书……)
你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本书?
(二)探究建模
整十数加整十数
1.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怎样列式计算?(小组讨论)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10+20
(1)小组讨论10+20的计算方法。
(2)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一个十加两个十就是三个十 ,也就是30;
e.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
2.组织评议。
a.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b.小结计算方法。
整十数减整十数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一共有30本书,如果老师拿走了20 本后,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
师:怎样求还剩多少本书呢?怎么列算式?
请学生口答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0-20
师:接着我们看30-10,你又是怎么算的?(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我们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也就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变成几加几,几减几,但是要记得添上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得出了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62页做一做第一题、第二题以及练习十四的第1至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讲评,校对答案。(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学习掌握程度,反馈教学效果。)
(四)回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开心吗? 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回顾小结是对本堂课的一个总结,查缺补漏。)
17.《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十七
「原创」《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0的有关加减法”是在认识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安排的内容:一是0的认识,二是0的加法和减法。 0的加减法,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0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课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践活动,认识0的含义,学会写0,会口算有关0的加减法。同时,初步体会0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 学生对0的含义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一个数加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一个数减0,结果也等于这个数本身的规律。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如图片展示: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小鸟都飞上天空,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列式计算。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把0的`加减法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0的另一个含义时,我让学生观察与交流不够充分,使得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合作学习没能真正发挥作用,对0的另一个含义,学生理解得不够。还有个别学生对于几加零,几减0掌握的不够好。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醒改正。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引导者,怎样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走,怎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怎样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18.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十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纵观我的整个课堂,我做出一下反思:
一、活用教材,以同学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
我认为显得孩子比较小,对于奥运会没有太多的印象,所以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我把教材中奥运会的情景改编成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购物情景,在熟悉的情境中进入课堂,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放手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19.加减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情境引入, 产生学习需求
师:周末, 老师准备带孩子外出游玩, 考虑了以下几种方案:
师:要求每种方案各需要多少时间, 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求各种方案的算式:
师:哪种方案能立刻算出所需要的时间?
师: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我们是怎么算的?
生: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
师:其他三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思考:课始,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 既复习了旧知, 又引发了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倾向。
二、自主探索, 建构计算方法
1. 进行研究。
生:我认为这两个结果不对。
师:哦?!说说你的理由。
师:你能从估算的角度判断结果的可能性, 很有数学眼光!
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单展开研究。
小组汇报各种典型方法:
师:大家明白了吗?咱们借助课件再来理解一下。 (课件演示)
师:我们对照着刚才的图再来理解一下。 (组织学生对应着图形思考, 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计算0.5+0.25时, 0.5十分位上的5和0.25中的谁相加?
生:和0.25上的2相加。
师:为什么不和0.25的5相加呢?
生:因为只有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随机板书:相同单位。
生:我明白了, 其实先通分再计算, 也是和小数加法一个道理, 要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
师:对啊!你发现了一个加减法计算的大秘密!
师:其实这三种方法还都有共同之处, 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去解决。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板书:转化)
思考:猜测后不忙着验证, 而是引导学生对所猜的答案进行反思, 旨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体会估算的重要价值。新知的探索完全放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断磨砺、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交流环节上更是“浓墨重彩”, 安排了多次比较, 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 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在算理构建得更加明晰, 更加坚实, 同时渗透了“转化”思想。
2.及时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方法。
师:这两道题你们为什么都用通分的方法?
生:化小数的话, 除不尽。
生:画图太麻烦。
师:看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要先通分, 再计算, 比较合理。
思考:安排及时的练习, 延续了一开始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体会计算的应用价值, 同时又使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悟出分数化成小数和画图法的局限性, 体会“先通分, 再计算”的普适性。
3. 探索异分母分数减法。
明确: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 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如果要验算这两道题是否正确, 怎么验算呢?试试看。
学生尝试验算, 交流验算方法。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般怎样计算?要注意什么?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要先通分, 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计算后要自觉验算……
思考:对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 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主动实现方法的迁移, 接着通过讨论交流, 总结提炼, 清晰地建构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模型。
三、多层练习, 内化完善算法
1. 先在算式下面的图形中涂一涂, 再写出得数。
2. 计算。
3. 说理题。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说明错因)
5. 在括号内填两个异分母分数。
思考:练习设计扎实质朴, 进行了适度地整合和创编, 力求达到有巩固、有提升、有发展的练习效果。
四、回顾总结, 提炼升华认识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计算时有哪些注意点?还有什么疑问?
介绍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的分数运算史料。
20.加减教学反思 篇二十
1.口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的内容是关于两位数相加或相减的练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这部分知识了,这节课,我们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做好准备了!
师:请看屏幕,看第一道大题——口算,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我们在本上只写六道题的得数。(出示习题:24+32= ;84-24= ;45+13= ;57-45= ;5+44= ;63-40= )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对对口算结果,看看你做对了几道。
生:第一题得56,第二题得60,第三题得58,第四题得12,第五题得49。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得出49的吗?
生:我先把个位的5和4相加得9,再算40加9得49。
师:大家同意吗?你是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说最后一题的得数吧!
生:第六题得23。
师:现在我们来反馈一下同学们六道口算题的答题情况,有错误的同学举手。有一人,你来说说错在了哪里?
生:我错在45+13这道题上了。我得68了,不该进位的进位了。
师:下次再细心些。
(评析:该环节王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口算算理和方法,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多样化的,引导学生认真聆听他人的算法,并自己找出问题的原因,自觉地进行算法比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计算的能力和注意倾听的良好学习品质。)
2.笔算。
师:第一道大题我们闯关成功。下面我们进行第二大题的闯关——笔算。第一题43+18= ,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应该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生: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还须要注意从个位算起。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把竖式列在黑板上,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呢?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师:最后结果得多少?
生:61。
生:我还要提醒同学们——就是算完笔算结果后,还要把最后得数填写在横式等号的后面。
师:你真是个细致的孩子!这个提醒很重要。
师:我们再看这道减法题,43-18=,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么算?
生:减法也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生: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从个位算起。
生:这道题个位不够减。
师:是呀!3减8又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那怎么办?
生:不够减,我们要从十位退1。
师:大家听清楚了吧!最后结果就是——
生:25。
(评析: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炼出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计算方法,从而领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和“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的算理,使得学生能正确笔算。)
二、变式练习
师:上面的两道题完成得很好,接下来的第三道大题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我们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我们一起看屏幕。
师:这道题的要求是快速判断老师出示的几道题的得数是大于50,还是小于50,得数大于50男生赢,相反,如果得数小于50女生就赢。比赛开始!
师:看第一题46+24=。
生:男生赢。因为得数是70。
师:算得真快。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十位的4加2已经得6了,也就是60了,不看个位男生也赢定了。
师:你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再来看第二题76-39=。
生:女生赢。我是受刚才同学的启发,直接看十位相减就小于50了。
师:找到了学习的榜样,非常好。下一道题可没那么简单了,6□-2□=。
生:我认为女生赢,十位的6减2就等于4了,最大是40多,所以女生赢。
师:其他同学也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这道题的得数最大是几?最小又是几呢?
生1:最大是49,69-20=49。
生2:最小是39,60-21就行。
生3:老师我不同意,最小应该是31,60-29=31。
师:都同意哪个答案?
生:31。
师:好,继续挑战!24+2□=。
生:用24+22就是女生赢,24+28就是我们男生赢,所以不一定。
师: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这道题只有这两个答案吗?
生:要看这个方框和4的大小关系,填几进位大于50就是男生赢,填几不进位小于50就是女生赢。具体情况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那要是正好等于50怎么办?
生:那就老师赢 !(全班笑。)
师:好,正好得50,我就赢了。那也就是说,个位上是6时,我就赢。
生:要是0~5,女生赢,7~9,男生赢。
师:这回同学们考虑问题很全面。最后一道99-49=,这回谁赢呢?
生:老师赢!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王老师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计算方法,清楚表述算理,感悟不同算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结合估算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师:谢谢同学们,我又赢了。这个比赛到此结束。还有一个小游戏,这回要求变了,全是减法,如果是“退位减”男生赢,如果是“不退位减”女生赢。游戏开始。(出示66-44= )
生:女生赢。(出示64-46= )
生:男生赢。
师:判断得真快!再看第三题75-2□=。
生:不一定。
师:又是“不一定”。只知道“不一定”还是不够的,谁能说清楚为什么“不一定”?
生:因为方框是6或7的话就退位了,方框里小于5就不退位。
师:真好!方框里大于5就——
生:退位。
师:小于5就——
生:不退位。
师:那要是正好是5呢?
生:正好是5还是不退位。
师:对,也不退位。就两种情况,退位,不退位。真了不起! 现在开始第四大题。要求被图形盖住的数字是几。
○ 4
-2 □
5 5
师:这是一道减法题,个位的□代表几?十位呢?
生:我觉得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7。
师:十位上是7,7减2得5。
生:老师不对,十位上需要退位,所以是8。
师:都同意是8吗?你也同意吗?为什么应该是8,不能是7吗?
生:因为4减9要退位,十位退1以后才是7,所以要填8。
师:这回就对了。好了,再看第2题。
○□
+5 □
□ 6
师:这道题的游戏规则是“在同一道题目中出现相同的图形要代表相同的数字。”这回正方形和圆各代表几呢?
生:正方形是3。
生:我觉得是8。
师:为什么是8呀?3加3也等于6呀?
生:因为个位需要进位,8加8等于16,进位后才能使圆加5等于8。如果正方形是3的话,就不符合题意了。
师:非常好。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叙述完整流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评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注重让学生交流思维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算法。王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中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三、延伸练习
师:还有最后一道大题了。第五大题,要求是“比比谁的得数大”。
师:看清楚,0到9是10个数字,现在我们选出四个数字,然后两两组合成两位数。然后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看看谁的得数大谁就获胜。现在我开始选四个数了,它们是8、6、1、4。来,男女生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写算式。
(女生写出算式86+41=127;男生写出算式81+64=145。)
师:同学们看看哪组得数大?
生:男生赢。145大于127。
生:老师,我写出了84+61=145。
师:真棒!二个得数都得145,同学们在组合时有什么诀窍吗?
生:我把二个最大的数都放在十位上,这样才能保证结果最大。
师:你真善于思考!再玩一次。(师选出4个数字:1、0、9、5。)
生:91+50=141。
生:我列的是90+51=141。
师:看来大家掌握了这种方法,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继续玩好吗?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王老师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数学,只有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才会感受数学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体会数学的价值。这一环节王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在讨论交流中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了数学素养。)
师:今天我们连闯五关,同学们太了不起了!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对以后我们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或者是多位数加减多位数都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加强一些退位减法的练习。好了,下课!
评析:
练习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授课的延伸和继续。练习课上的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优化练习课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练习课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练习课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改进练习课的练习方式,充分发挥练习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功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悦、新颖适度的学习氛围,设置恰当的问题。
王老师这节练习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王老师在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去分析、研究、探究。从简单的基础口算练习引入,有层次地过度到巩固练习——变式练习笔算——拓展延伸练习。层层递进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激发情趣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有关。王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闯关游戏和比赛,习题设计新颖有梯度,富有挑战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尤其针对一些好动的学生和对学习过的知识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以趣致动,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激发学生已有经验亲历夯实知识基础的过程。
王老师注意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通过创设有层次、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亲历夯实知识基础,发展和运用知识的过程。由于在练习课中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3.激发情感树立学习自信心。
王老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运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王老师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练习题设计面向全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美国著名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因此,要设计好知识铺垫的习题。王老师设计的练习题不仅有铺垫、有层次、有梯度,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练习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练习课,教学目标达成较好,抓住了重点难点, 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练习内容有有层次、有梯度,层次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空间,激活了学生已有经验,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注重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结果预设充分,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结果,练习题设计精练有层次,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这节课主要体现了练习课的基础性、巩固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如果这节课的习题设计再贴近生活一些,就更完美了。
【加减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7-05
一年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7-14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12-08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9-19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28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