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概念

2024-06-21

初中物理复习概念(共12篇)

1.初中物理复习概念 篇一

6.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常温下的玻璃是绝缘体,而红炽状态的玻璃是 导体 。

7.半导体:导电性能 介于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8.超导体:当温度降到很低时,某些物质的 电阻 会完全消失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物体叫

超导体 ,超导体 没有 (有、没有)电阻。

9.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 长度 来改变电阻的。

②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 电阻线的长度 来改变电路中的 电阻。

③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④ 正确使用:A应 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阻值最大的地方。

(2)变阻箱:是能够表示出 阻值 的变阻器。

10.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 电阻 成反比。(当 电阻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正比 ,当 电压 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 反比 。

11.公式: I=U/R ( ) 式中单位:I→ 安培;U→伏特;R→欧姆。

13.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 同一个电阻,电阻值 不变,电阻与电流和电压 无关 。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电阻 不变 。通过的电流将 变大(填“变大、不变、变小”)(R=U/I)

②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 小 。(I=U/R)

③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 大 。(U=IR)

14.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 I=I1=I2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 U=U1+U2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① 电阻: 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 nR

② 分压作用:U1:U2 = R1:R2 ;③比例关系:电流:I1∶I2= 1:1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 U=U1=U2 (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 1/R=1/R1+1/R2(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 R/n ; ④分流作用: I1∶I2=R2:R1 ;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 1:1

15.伏安法测电阻:(1)测量原理: R=U/I 。(2)电路图:

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①改变电阻的两端电压。②保护电路。

9.1 电功 电功率 电热

1.电功(W): 电流所做的功 叫电功。

2.电流做功的特点:电流做功时,把 电 能转化为 其它形式的能 。

3.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 J 。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 千瓦时 =3.6×106焦耳。

4.电能表是测量 消耗电能多少 的工具。

5.电流做功的多少与 电压 、电流 和 通电时间 有关。电功计算公式: W=UIt 。

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 ,W=Pt;

7.电功率(P)定义:电流在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国际单位有: 瓦特 ;常用单位有:千瓦

8计算电功率公式:P= W/t = UI (式中单位P→ W ;W→ J;t→ S ;U→ V );I→ A

9.利用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 ;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 小时 ,则P的单位是 千瓦 。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 正常工作时 的电压。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实际功率(P实):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以灯为例子: 当U实>U额时,则P实 >P额 ;灯很亮 ,易 烧坏 。

当U实< U额时,则P实

当U实= U额时,则P实 = P额;灯 正常发光 。

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 1/4 。例一盏灯标有“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伏, 额定功率是100瓦,如果接在110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 25W 。)

14.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 P=UI

2.实验器材:(图中所画元件)3.电路图:(如右图)

4.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①改变电阻的两端电压。②保护电路。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断开 ,开关闭合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 阻值最大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时间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 (电功) 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 则有W= Q ,可用计算电功的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18.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 热 效应的设备,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电阻丝,它是由电阻率大、熔点 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组成的。家用电器中属于电热器的有电饭煲 、电熨斗 、电炉、电热水器等等。

9.2 家庭安全用电

1.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 电能表 → 闸刀开关 → 保险丝 →用电器 组成

2. 两根进户线是 火线 和 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V,可用 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 火线 ,不发光的是零线。测电笔使用时,手一定要接触 笔卡 ,手一定不能接触 笔尖 。

3.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 并联 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 串联 。

4. 保险丝:是用 电阻率 大, 熔点高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 热量 ,使它的温度达到 熔点 ,从而熔断,自动 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由于铁和铜的 熔点 较高,所以不能用铁丝和铜丝来代替保险丝。

5. 现在有一种新型保险装置叫 自动空气开关,这种装置被附加在总开关上。

6. 螺丝口灯座的螺旋套也要接在 零线 上。一只电能表标有“220V,5A”表示:额定电压是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是5A。可以用在最大功率为 1100W 的家庭电路中。

7. 三孔插座中比两空插座中多的一孔是与 地 相连的,当用电器的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时,除了将用电部分连在电路中外,还把用电器的 金属外壳 和 大地 连接起来。

8. 引起电路火灾的原因:一是 总功率过大 ;二是电路中某处 发生短路 。

9. 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 ;二是用电器 总功率 过大。

10.家庭电路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和 火线 接触,引起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造成的。(1)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单手触到 火线 。(2)双线触电:人站在绝缘体上双手同时接触到 火线 和 零线 。

11.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 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②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

12.家庭电路中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当赶快 切断电源 ,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竹竿将电线挑开。

10.1电和磁(一)

1. 磁性:物体吸引 铁、钴、镍 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 具有磁性的物质 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 磁极:磁体上 磁性最强 的部分叫磁极。

①. 任何磁体都有 两 个磁极,一个是 南极 ;另一个是 北极

②. 磁极间的作用: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异名 磁极互相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常见的能被磁化的物质有铁、钴、镍、等。

5. 磁体周围存在着 磁场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 磁场 发生的。

6.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 磁力的作用。

7.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北极 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 出来,回到 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 磁场中某点四向同一:磁场中某点的 磁场方向、磁感线 方向、小磁针静止时 北极 指的方向、小磁针 北极的受力方向相同。

10.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 磁体 。 地球周围空间存在 磁场,叫 地磁场。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夹角称 磁偏角 ,我国学者: 沈括 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电流的磁场方向跟 电流方向 有关。

12.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可用 安培定则 来判断。

13.电磁铁:内部带有 铁芯 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电磁铁的常见应用在电铃、电话、电动机 、电磁起重机 等。

16.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 电流方向 和 绕线方向 来改变。

17.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 电磁铁 来控制的 一种开关 。它的作用可实现 远距离 操作,利用 低 电压、弱 电流来控制 高 电压、强 电流。还可实现 自动 控制。

18.电话基本原理: 振动 →变化的电流 → 振动 , 电话是由 听筒 和 话筒 组成,其中 听 筒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

10.2 电和磁(二)

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 磁 力的作用。(2)磁场力的方向:不仅跟导体中的 电流 方向有关,还跟磁感线方向 有关。(3)当导体中的电流和磁感性平行时,磁场对导体 没有 (有、没有)力的作用。

2.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发生运动的过程就是 电能 转化为 机械能 的过程。

3. 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应用:直流电动机就是根据磁场对通电线圈产生 磁力 的作用而使它转动 的原理制造而成。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 电流方向 ,使线圈连续转动。

4. 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 发电机 的发明。

5.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 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 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 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的电流叫 感应电流 。

6. 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 闭合;②只是电路的 一部分 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 切割磁感线 运动。

7.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 运动方向和 磁感线方向有关。

8. 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是 机械 转化为 电 。

9. 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 电磁感应 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 定子 和 转子 组成。现代大型旋转磁极式发电机是采用 线圈 不动, 磁极 转动的方式发电。

10.周期性改变 方向 的电流叫做交流电。 电流 方向不改变的电流叫做直流电。我国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周期是 0.02S ,频率是 50HZ ,交流电的方向每周期改变 2 次,我国用交流电方向1秒内改变 100 次。

11.1现代通信 能量与能源

1.信息传播的五次巨大变革:语言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网络传播。

2.波的基本特征是:波长、波速 、频率和 周期 。周期和频率的关系: T=1/f 。

3.根据λ=VT=V/f可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长越 短 。

4.电磁波 能 (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 金属罩能对电磁波起屏蔽作用。光是 电磁 波。

5.微波的性质与光波相近,在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因此,远距离进行微波通信,需要通过 地面上的 微波中继站 或 基地台 来实现。

6.卫星通信是通过 通信卫星 实现的,光纤通信通过 光 在 光导纤维 中传输信号。

7.从无线电波、微波、到光波,传递信息所用电磁波的频率越来越 高 。频率越高的电磁波,相同时间内可传递的信息就越 多 。

8.能源是指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二次能源是指不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消耗 一次能源 才能获取的能源。

9.对于一次能源而言,又可分为 可再生能源 能源和 不可再生能源 。

10.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一量消耗,就不可在短戎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例 煤 、石油 。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得到的能源。例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

11.核能是指原子核发生 核 变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获取核能的两个途径是:裂变和 聚变 。

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等质量核的过程叫轻核聚变.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叫 核聚变 ,又称 热核 反应。

12.地球上大多数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太阳能不仅包括直接投射地球表面上的太阳 内 能,而且还包括由它所引起的风能、水能、化石 能等。

13.太阳能是由于太阳内部的大量氢原子核发生 聚变 所产生的。

14.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量 守恒 定律。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 方向 的,能量经转化后,可利用的能,只可能 减少 (减少,增加)。因此,节能和如何有效地利用能源是当前重要的课题。

2.初中物理复习概念 篇二

一、引入物理概念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初中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时候, 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有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特征。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节内容时, 最容易接受的是像人拉车那样沿着力的方面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力, 但对缺少直观形象作基础知识的, 如车也在拉人这一反作用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要尽量选择典型的直观形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抽象的概念。例如, 最好利用弹簧吊着物体 (弹簧被拉长、物体不下落) 、手提水桶等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对于“车也拉人”这一不太直观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 甚至让他们亲身体验人拉车时, 当绳子突然断开, 人会向前倾倒这一事实, 从而知道车的确也在通过绳子向后拉人。所以, 在讲过一个物体概念时, 就应尽可能借助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形象化的语言等形式进行实践。

在概念教学中, 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有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共同因素很多, 此时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就能帮助理解新概念。如功率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但都是表示快慢, 因而在引入功率概念之前回忆复习速度概念, 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学习就不会费太大力气了。又如在学习比热概念时可以先复习一下密度概念, 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使新概念的引入有一定的基础, 使学生既不感到新概念来得突然, 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对新概念的理解。

又如, 在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浸没水中。学习观察到铁块下沉, 木块上浮, 却解释不了原因, 产生了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材, 不同程度的学生, 不同环境下学生熟悉的不同事例, 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使概念的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 概念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对探索新的概念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思维就能集中, 学习积极性就高。 (2) 提出的问题必须和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 学生在生活中既熟悉又不能解决,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强烈愿望。 (3) 用实验引入新概念, 既生动又形象, 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 此时又不能解释原因, 学生必然会兴致勃勃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关系的, 具体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 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通过演示, 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也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 做好演示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例如:惯性的演示实验。实验如下:杯子上放着塑料板, 塑料板上放着鸡蛋。当用小棒猛击杯子上的塑料板, 塑料板离杯飞出, 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通过此现象, 使学生获得“惯性”的感性知识, 从而为惯性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演示实验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形成观察的习惯, 并具有进行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和动态观察的能力。 (2) 每个演示实验都必须突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 抓住主要因素, 使它鲜明、形象,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什么, 思考什么,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知识, 打好建立概念的基础。 (4) 演示实验必须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 同时演示实验必须达到实验要求达到的目的。

三、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 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所以, 在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之后,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性认识, 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

例1:压强概念的形成。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 (1) 受力面积相同, 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 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 (2) 压力相同时, 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小, 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成正比, 跟受力面积成反比。由此引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压强的定义, 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来表示这一概念。

例2:比热概念的形成。

学生从演示实验中已经获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 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 要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热是否相同?再进一步思考, 单位质量的不同物质, 升高1℃时吸热是否相同?单位质量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热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 反映出来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学性质。为了反映这种性质, 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然后再引导学生概括比热容的定义, 用语言和数学公式来反映这个概念。

对初中学生来说, 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是比较抽象, 比较困难的一步, 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 它是用来说明或解决哪类问题的? (2) 如何定义这个物理量?建立这个物理量的方法怎样? (3) 它的定义公式如何?有何物理意义?它的单位是什么? (4)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 往往存在某些妨碍正确建立概念的因素,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以排除。a.日常生活中的直观错觉:如物体匀速上升时, 向上拉力大于向下的重力, 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浮力越大, 物体作变速运动时, 没有惯性等。b.邻近概念容易混淆。如:质量和重量、压力和重力、压力和压强、功和工作、惯性和惯性定律等。

在概念形成后,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要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示概念的物理意义。

四、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总是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 理性到实践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因此, 在概念建立后作些简单的概念练习, 对学生正确地建立概念是有益的。学生学完一个概念后往往重视记忆而不重视理解, 所以教师切勿以为已讲清了概念, 学生认为已经听懂了便万事大吉。如不及时练习, 过时就忘, 很难收到正确地巩固掌握概念的实效。因此, 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 做实验等等, 使概念得到深化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学完密度要领之后,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 水和冰的密度是否一样? (2) 由ρ=m/v能否说明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通过以上练习, 使学生明确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 密度的大小将发生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无关, 从而使学生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五、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和系统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浅入深的。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 知识水平较差, 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时, 不能一味追求概念的“严谨性”, 毕其功于一役, 而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逐渐加深加宽, 不能好高骛远, 加重学生负担。如:质量概念在初中只作定性的粗略的解释, 指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显然这不是质量的严格定义。又如:在讲功的概念时, 在初中只能讲到对物体施加一个力, 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 沿力的方向前进一段距离, 在物理学上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从而引入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能够判断:做功没有、谁做功、做多少功、什么单位就行了。知道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力对物体不做功。如果作用力既不垂直于运动方向, 也不和运动方向一致, 做功没有, 要到高中才讲。如果讲死了, 说明作用力必须和运动方向一致才能算做功, 学生到高中就会认为作用力和位移成角度时, 这个力对物体不做功。所以, 在初中把概念讲到什么程度, 和学生到高中怎样进一步衔接, 教师必须要作深入考虑。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既要注意其阶段性, 要求每个阶段必须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 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注意各个阶段的相互联系。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后, 一定要复习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 以便在解密度、压强等有关练习题时有个良好的基础;又如:在讲到电功时, 可以先复习机械功的定义, 明确做功的过程实质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从而进一步明确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使学生对电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3.浅议从概念再认知入手的物理复习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概念

一、引言

初三物理总复习阶段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对为期两年时间的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重要物理概念和知识的再次理解,是对各相关知识内容的系统梳理,是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提升,更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进行的提优补差的关键时刻。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与进行新授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必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对我们教师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的效率

(一)反向推导

物理概念的复习课与新授课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新授课是在学生不清楚不理解相关物理概念知识的前提下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例证与探究而进行的一种正向归纳,而复习课是在学生基本清楚理解与掌握相关概念知识的前提下,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主进行思考以解答由教师所提出和设置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反向推导。

例如,在进行苏科版8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的时候,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流程如下:

这样的一种从基本概念开始,通过教师所提出的一种连续的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回忆、思考、应用,最后将整章的知识内容进行再次理解与学习的复习方法对于相对简单一点的知识内容的复习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对于“学差生”来说也完全能够跟的上整个复习的进程。

(二)比对理解

这个方法是指教师在对一些具有相近且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进行复习教学的时候,将多个知识概念之间进行联系,通过对比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理解,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以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中15.2电功率的复习为例。

1.以我为主

教师可以首先将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中的一个概念单独的以图表法的方式将相关内容一一进行罗列,如:名称及符号:电功率 P;表达公式:P = W / t;P = UI;单位、符号及换算:瓦特( W) ;千瓦( kW) 1 kW = 1000 W

2.引出关联

基于电功率与电功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理解了电功率的相关知识之后,进一步的用图表法罗列出电功的相关知识内容,并让学生将两者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于各自概念的理解,如:名称及符号:电功 W;表达公式:W = Pt;W = UIT;单位、符号及换算:焦耳(J) 千瓦时(kWh)1 kWh = 3.6×106J

3.对比掌握

在学生将两个知识的外在区别与内在联系明确清楚之后,教师再继续用图表法将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一一罗列,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如:

通过这样的一种先自我理解再对照理解最后对比理解的细微化概念复习,可以使学生达到对本概念精确理解以及对相关概念具有区分与思辨能力的学习效果。这样的一种复习方法由于具有更加偏重于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特质,因此可说是最受“学差生”欢迎的一种复习教学的方法。

(三)广泛联系

教师在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欧姆定律与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进行联系教学的时候步骤如下:

1.明确关系

教师将电功和电热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罗列,如:

当学生明确了电功和电热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运用简单习题对该知识进行巩固,例如:问:有两个电阻R1和R2,已知R1=20Ω,R2=30Ω,当将两个电阻串联之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的时候,请问两个电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与P2之比是多少?若将两个电阻并联之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的时候,请问两个电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与P’之比是多少?

3.复杂延伸

在全体学生都能够根据两者之间关系来解决简单问题之后,教师进一步加大例题的难度,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维以及运用朝内部纵深方向发展。

问:小民有两个灯泡L1和L2,灯泡上分别有“220V 80W”和“220V 60W”的标注,若将两灯泡串联后接入家庭电路中,两个灯泡的实际功率分别是多少?若将两灯泡并联后接入家庭电路中,两个灯泡的实际功率分别多少?

解:(1)灯泡串联,如图1所示

(2)当灯泡并联,如图2所示:两端电压相等且等于220V,由于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所以两个灯泡的实际功率都等于额定功率,分别是80W和60W。

通过这样的联系学习与应用已有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关联知识的脉络,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初三物理总复习阶段,从概念再认知为切入点所进行的复习教学中的三个具体的方法。上好物理复习课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上物理复习课的时候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这一群体,更应该在教学设计和具体教学的时候有所体现。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深入的广泛的拓展和引伸,从而扎实全面的打造出高质优效的初三物理复习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学)

4.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四

课件,图片,试卷,教案,论文共15000多个资料供您下载

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雪野中学董蔚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元素,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形成物理概念,如果概念模糊,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概念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物理概念的教学始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中心地位,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都会感觉到物理难学,所以探索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的主题。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是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要独立地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一些合适的学习支架,以方便学生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

一、明确物理概念形成的目的和意义

设计一些合适的学习支架,如问题支架、实验支架、图片支架、多媒体支架等让学生感觉到用以往已有的知识概念无法解释新的物理现象时,学生们就会急于了解新的知识,体会到形成新的物理概念的意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前提。如在速度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支架:(1)一般来说,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不能说还是兔子跑得快吗? 接着引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和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为速度概念的形成作了铺垫。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就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 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强化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有一定的对知识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究、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的形成过程,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和纽带。如在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砖块对海绵产生不同形变的实验支架,来引导学生探究(l)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2)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这样学生对压强概念的形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这不仅会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物理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且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对物理知识有新的感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系统性不强等,其根源都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物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同时,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蕴含有一定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也将学会一定的思维方法, 如密度、压强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匀速直线运动、磁感应线、光线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理想模型法;重心、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等效替代法等等, 这些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物理备课吧http://wuli.beikeba.com

课件,图片,试卷,教案,论文共15000多个资料供您下载

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概念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准确、简明、直观地呈现概念的内容

物理学中概念的陈述语言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物理概念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并给于适当的说明,以便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时应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建立类比联系。实践证明,一个物理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准确、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并且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准确性,当学生第一次接受某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时,教师如果讲解得模糊不清,这将会影响他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如密度、功率和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中要解释“单位”的含义;在讲述压力的概念时要注意与重力概念的区别、以及蒸发和沸腾的区别等等通过加以比较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这样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就不致于产生概念间的混淆,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物理概念的多方面联系。

另外,一个物理概念的定义的表述不仅要具有科学性、准确性而且还要有简明性。教师应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完整的物理概念, 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说明了力的本质。“力是作用。”力是什么作用呢 ? 由“物体对物体的”几个字揭示出力的本性。有人认为有两个“物体”不是重复吗?这里两个物体,说明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 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物理概念是从直观的感性认识经过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直观性是相对于抽象性而言的,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来源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直接反映。直觉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建立桥梁,就能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把握住概念的基本属性。因此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比较直观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现象联系起来,建立物理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四、引入物理概念的一些常用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物理概念,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教学物理概念的方法很多: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人新概念

如在引入“力”的概念时,学生对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手提重物,会感觉到肌肉紧张,由此教师抽象出力的本质,引入力的概念。可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概念可以使学生对概念体会深刻, 易于理解。

2、用演示实验引入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呈现的与新课有关的物理现象,并由此思考一些问题,以引入新课。这一方法也使学生带着清晰的感知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如在建立“功”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物体做功的演示:用手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在手的推力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用手托起一个重物 , 使重物在托力的作用下上升一段高度;用手拉斜面上的物体,使其沿斜面移动一段距离。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功”的含义。

3、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如从讨论密度问题入手,引出浮力的概念。密度是物质制特性之一,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相同的物质不论体积、形状如何,其密度是相同的。而相同的物质放在不同液体中所处的位置却不同,有的悬浮,有的漂浮,有的下沉,学生便会想

到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不同,那么浮力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由此可以引入新的概念,这样容易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而且比较轻松、自然。

4、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学科的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学生 既熟悉但又暂时无法解释的物理情景,引起师生心理上的共鸣,促进情感的交流。如在引入“惯性”概念时,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当汽车刹车、加速、拐弯时所发生的现象, 通过分析引人“惯性”概念, 学生易于接受。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题,列举出学生可能亲身体验到的生活中的问题来说明物理现象, 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 帮助他们做出最快的反应和正确的判断。、用类比法引人概念

如在引入“ 电压”概念之前,先讲清楚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又如“功率”的概念可与“速度”概念进行类比。用类比法引人概念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通过问题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密度” 概念时,可以先提出问题:“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对吗?”让学生讨论, 有的学生说铁比木头重, 还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有的说不一定,但又讲不出道理;有的则无法确定。老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密度不仅跟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有关, 还跟其体积有关。指出: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重。然后引入“密度”概念。通过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充分地讨论和争辩,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时,可给学生先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在引入“磁体”的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既能引起昕课学生的注意, 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又能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但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五、概念的应用

物理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对物理概念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而且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概念的应用中,又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还可以借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此时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对题型设计要有典型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分解,以降低习题的难度,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变式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让学生领悟到应用物理知识的要点,又要使学生练习的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物理概念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5.初中物理概念小结1-3 篇五

引言

1.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是通过去认识它们的。

2.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需要做这样一些事:①发现并,②做出和,③制定计划与,④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⑤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或提出新的问题。⑥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和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一章.声现象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各种振动的发声体叫。.传播:声音靠传播,真空中(能、不能)传播声音。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较快、较慢),在液体中,而在气体中,常温下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听到声音的条件:,和耳朵。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人耳朵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即在空气中人发声时,如果人到障碍物间的距离大于米,人就能听到回声。如小于17米,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t≥2×17/340 t≥0.1秒)

5.利用回声测距离的方法:先测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t,根据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算出s=vt,s/2即为到障碍物的距离。

6.声音的三要素

①频率:发声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振动越快,频率。

音调:是指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

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有关,振幅越,距发声体越,响度越大。

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7.噪声

①概念: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噪声是起作用的声音。凡是防碍人们正常、和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②噪声的强弱及控制标准:人们用来计量噪声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不受损伤应控制噪声不超过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应超过50分贝。

③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在减弱,在过程中减弱,在处减弱。

8.声的利用

①人耳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常在至之间。频率高于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的声波叫次声波。

②举例说明声音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第二章物态变化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3.摄氏温度(t):是把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下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用表示。

体温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每10格是1℃,即分度值是。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不可以)离开人体,第二次使用时要。.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认清它的和;

(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壁,待温度计示数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液体,视线要与液柱表面。

5.物态变化:、、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变化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态变为态叫做熔化,要热;从态变为态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热。

固体分类:(1)晶体:海波、冰、水晶、食盐、明矾、萘、金属等是晶体。

(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清等是非晶体。

熔点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温度和温度分别叫做点、点。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不相同),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

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温度必须达到,二是熔化过程中要继续、温度,同样凝固时热,温度(保持不变、改变)

画出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7.汽化及汽化的两种形式

概念:物质从态变为态叫做汽化,汽化时要热。

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发生的非常的汽化现象,(2)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热,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3)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②;③。

沸腾:

(1)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非常的汽化现象。

(2)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必须继续热,液体在沸腾过程

中,始终保持不变。

(3)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相同),同种液体沸点与有关。

(4)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和气泡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8.液化

概念:物质从态变为态叫液化,液化时要热。

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都可以液化; 压缩时气体可以液化

液化的实例

(1)水蒸气是人眼看不到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汽成的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如;

(2)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汽形成的,如水管、缸外表面水珠、眼镜起雾;

(3)液化石油气是在普通温度下,用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罐;

(4)火箭燃料液态氧、液态氢是采用、的办法把气体液化的。

9.升华

概念: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热;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热。升华凝华的实例:碘的升华、冰冻物质的失水、霜是由于水蒸汽为小冰粒形成的、人

工降雨就是利用撒在空中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时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汽成小水滴或为小冰粒形成的。

10.水循环

a.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成小水滴,有的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中的小水滴也会成小冰晶。

b.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

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

c.冰山上的积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有的积雪后变成水,流入江河。d.江河湖海、土壤中的水通过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e.水的循环伴随着的转移。

第三章 光现象.1.光源:能够的物体:自然光源:如太阳、恒星、荧火虫、闪电人造光源:如蜡烛、各种电光源

2.现象叫光的色散。色散现象说

明:。

3.光的三原色是、和;

4.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还有一些光,人眼无法觉察,这些光称做

。太阳光谱的红光外侧存在着,在紫光的外侧存在着________。

5.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红外线的应用有:、、。

6.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是指:。(显著特性)

紫外线的应用有:、。

7.适当照射紫外线对人体;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

8.是地球的保护伞。它能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由于人类大量使用会破坏臭氧层的,使臭氧层的浓度变得稀薄,出现臭氧空洞。

9.光线:沿光的传播路径画一条直线,并标上箭头表示光的,光线不是光的真实线条,是人们为了形象的表示光的传播,而是一种概念的表述。

10.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中是沿传播的,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光线会发生.应用:、、、。

11.光速:光在中传播速度最大,是m/s,光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12.光的反射现象:光在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改变了,部分光仍返回原介质中的现象。

13.反射定律:反射光线OB与入射光线OA法线ON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的两侧;反射角入射角。法线过入射点O垂直于反射面也是∠AOB的角平分线。

14.光路的可逆性:反射光路是的,这是反射定律决定的。

15.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是定向反射(镜面、水面)漫反射: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粗糙不平的反射面)

16.平面镜成像特点:成像原理:根据(反射定律)成像。

成像作图法:可以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反射定律作图。

17.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扩大。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是:、、。

18.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使用不当,会造成。例:、。

19.除平面镜能反射光成像,还有一些表面是曲面也能成像,例:、。生活中凹面镜的应用是:、、。

6.初中物理复习概念 篇六

学习了《初中物理实验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体会很深。认识到了很多的问题,拓展了我在这方面的教学思路。如: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是:

① 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②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 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④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⑤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7.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七

一、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物理概念往往出现在教材内容的开头或末尾, 一般都会用黑体字标记出来, 目的是让学习者重视和注意。概念是科学的细胞。学生只有对物理知识, 进行初步地把握, 将物理概念转化为解题方法, 才能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和学科的学习方法。

概念的建立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是学生重获科学家得出概念的过程, 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物理概念往往拗口饶舌, 晦涩难懂, 而物理试卷的出题人也喜欢在物理概念上设置陷阱, 稍有疏忽, 就会落入“圈套”。所以, 重视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既是考试的需要, 也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把握学科特征的关键。

二、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效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机制

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是学习物理的关键和基础。它是表述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进行概念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也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初中生的思维方式, 已经由感性思维的阶段过渡到理性思维的阶段, 但是在物理学科等初步涉及的领域, 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做基础, 学生还是会对物理学科停留在最为初级的感性认识。尽管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物理现象, 但是, 学生还没有物理的理性认识和学科认识。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提出, 人的认识, 必须由感性阶段过渡到理性阶段, 达到质的飞跃后, 在认识上, 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感性阶段。所以, 教师必须遵循“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 以形象的教学工具作为支撑,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性认知材料。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挂图、模型、实物、图像、图表、实验、视频、动画、课件等显而易见的教学材料,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讲解“功率”概念时, 我采取的是“情景教学法”, 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视频, 视频包括三个主要场景:沙滩上, 父子二人堆沙;单元楼里, 胖子和瘦子二人同时爬楼梯回家;工地上, 工人们用起重机吊起重物, 而旁边有很多工人抬起一块重物。通过这样一段视频, 就是为了根据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引出我的教学导语——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吗?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做工不仅有快慢之分, 而且与物体的质量、做工的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物理抽象生涩, 学生当然不会有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物理概念尽管抽象、理性, 但是, 物理概念的提炼也是从具体生活中得来的。教师要想改变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使物理课堂丰富、多元。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比如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分类方法、比较方法等, 将物理概念单纯看成是语言的一种。比如在讲解“速度”概念时, 我就用“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课堂导语, 让学生通过回忆这个小故事来具体理解速度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我在这个故事里, 将龟兔赛跑的故事, 划分为前后两部分, 以兔子睡觉作为故事的高潮和转折, 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将其当做两个单独存在的小故事再让学生看一次, 兔子跑在乌龟前面的时候, 学生很肯定地回答是兔子赢。这样, 学生就在这种动态的情境中, 知道了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可以用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的方法, 时间长运动的慢;也可以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 路程长, 运动快。

3. 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任何事物都普遍联系着, 尤其是初中教材, 编者一定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物理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规律进行编排, 知识之间一定会存在内部的联系和迁移。

教师要有效利用课本的这一优点, 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正确认识前知识、前经验的基础上, 理解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 排除表象的、非本质联系, 争取水到渠成地实现概念的迁移。如“机械效率”的概念教学, 在这之前, 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功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前, 就要先引导学生温习“机械功”的相关背景知识, 将“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进行对比、比较, 找到异同, 以使学生对“机械效率”的概念, 进行初步把握和了解, 由于受文字意义的影响, 学生很容易将这几个概念混淆, 所以, 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既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加强提问环节, 打破常规教学

教师要想进行概念教学, 就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在细节上取胜。教师语言表达要清晰, 课堂教学目的要明确。在教学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敢于提问, 比如让学生先进行自学, 阐述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 从而在课堂提问中, 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物理教学了。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应该不拘泥于教材, 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打破常规地进行教学, 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物理学科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把物理概念放在总结语中, 在教学中,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等教学方法, 将物理概念隐含其中, 逐步渗透, 使其逐步清晰化、具体化。如“上浮”, 让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以后, 就进行动手实践, 让师生共同观看上浮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 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 得出漂浮时浮力与物重相等的结论, 进一步追问, 怎样用实验来进行验证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力将前后知识进行整合, 让学生不仅学习本节知识, 同时很好地应用以前所学知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等。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上浮, 而且两者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物理概念切忌死记硬背, 但是往往因为物理概念通常比较简单, 文字的描述性较短, 所以, 机械性记忆又是学生们背诵物理概念经常采取的捷径。由于短期记忆的结果, 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完、学期末, 也就将付之东流了。

8.如何学习初中物理概念 篇八

关键词:物理学习;物理概念;初中生;教學实例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生刚刚接触的一门自然学科,有许多知识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对很多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有兴趣。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学科。但是也存在着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只重视现象、不重视概念的现象,导致知识掌握得不扎实。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也深深体验到,要想学好物理概念,选择的教学实例很关键。

教学实例是物理概念教学中所列举的物理事例,包括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教师演示实验等,教学实例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选择的实例也是不同的。

一、引入概念的实例选择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应使学生领会概念的客观性、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进行细微的剖析,对学生可能出错的问题事先提醒,而结果是许多学生仍不注意。如果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思维过程获得结果,再引导其对所经过程和所得结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使其发现不完善之处,并A主动、独立地做出补救,这样就能提高记忆效果,并且有助于对本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不仅不能怕学生出错,有时还需要设置某种诱导情境,让其上当、出错,再通过反思获得正确认识。

例如,为了引入“参照物”的概念,教学中可以举这样的例子:一天,小王和小张乘车去旅游,小张惊奇地对小王说:“瞧外面的树,向后跑得多快。”小王说:“你的眼睛有毛病,树怎么会跑呢?”于是他俩争论不休,究竟谁说得对,让学生去讨论、判断。选择这样的实例导入参照物的概念顺理成章,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概念的实例选择

概念引入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一些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抓住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属性,从而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在讲授“密度”概念时,我们可以演示一组实验:【实验一】选择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头块,称量二者的质量,并且进行比较。【实验二】分别取不同体积(v和2v等)的铁块,研究它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计算并比较每次实验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实验三】分别取不同质量(m和2m)的木块,研究它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计算并比较每次实验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

通过上述三个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悟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同一物质的比值m/v相同,不同物质的比值不同,进而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密度”的概念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运用概念的实例选择

在概念初步建立起来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运用概念,尽量避免学生的某些错误认识。

例如,在学习密度概念的应用时,学生往往容易用纯数学的观点去看待公式“密度=质量/体积”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误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针对这种错误,我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与密度概念进行比较。例如,到文具店买铅笔,显然购买的数量越多,付款就越多,但无论买多少支,所附的钱数与笔的支数比是不变的,即笔的单价不变,在这里单价与铅笔支数和所付款数无关,与单价相类比,密度可由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来求得,但它与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四、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尽量贴近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而在好的教学方法中再融入美好的情感,更能事半功倍。心理学研究显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或符合人们的需要,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使人们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局面与师生和谐融洽气氛是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保证。

总之,要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就不能忽视物理概念的学习,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考虑要结合生活实例和生动的实验教学,配合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事实也证明,选择正确的教学实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

9.初中物理复习概念 篇九

初中物理光学典型前概念调查与引导策略 作者:庄宁 孟洋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11期

10.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篇十

1、物质是由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现象。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B分子在。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扩散越。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①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②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起主要作用。③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所以分子作用力为。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②: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物体的内能越大。③: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

6、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2、改变内能的方式:和。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热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内能;物体放热,温度,内能。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的单位是。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温度、热量、内能区别: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

三、燃料燃烧的热量:

1、燃料燃烧:能转化为能。

2、定义: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3、热值的符号:,热值单位:

4、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

②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

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关。

5、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公式:Q=或Q=

(1)、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2)、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6、固体、液体热值计算公式:q=,变形公式:Q=,m=

气体热值计算公式:q=,变形公式:Q=,v=

四、比热容:

1、用水和清油来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的实验中:

(1)、相同质量的水和清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需加热的时间更长,说明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2)、相同质量的水和清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升高的温度更高,说明它的比热容更。

2、比热容:

⑴物理学中为了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引入了的概念。

(2)比热容的定义:质量为m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为Q,升高的温度为△t,则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也可以说成: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

(3)比热容的符号,单位是。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大小与物体的、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关。

(5)水的比热容为的水温度升高(降低)吸收(放出)的热量为。⑸水常用来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大。

3、计算公式:Q=,变形后:m=,C=,△t=.

公式中Q表示:单位:,公式中m表示:单位:

11.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篇十一

一、物理基本概念教学与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

物理概念教学常以实验探究教学为基础,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物理概念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运用。第一,实验教学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离开了实验的概念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即使照本宣科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把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物理概念定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有些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概念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例如,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通过比较物质吸热多少的实验,使学生建立比热容的概念,等等。第三,物理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提供良好的物理情境。学生要形成物理概念,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若把概念教学与实验探究教学结合起来教学,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二、物理基本概念教学与概念中的关键词理解相结合,注重概念理解的准确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物理概念时,应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概念的内容指是什么,更要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理解明白此概念的适应范围。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某一个物理概念后,必须能确切地理解,正确地表达该概念。例如在谈到“速度”时,概念中有个“单位时间”,这里的“单位时间”怎么去理解,教师就要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理解好“单位时间”后,又如“密度” 概念中的“单位体积”、 “压强” 概念中的“单位面积”等相似的概念,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例如,在讲解重力的方向时,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而没讲清楚“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和垂直向下(垂直于支持面向下)”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的话,学生常常感到很迷惑,在知识运用时也难免会出错。因此,教师应在探究某个概念时,要科学、准确地表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形成明确的科学概念。

三、物理基本概念教学与实验研究方法相结合,注重概念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许多,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模型法等研究方法,如果选择不恰当,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也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比如,学习电流、电压概念时,由于电流和电压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分别采用跟水流和水压进行类比,把概念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学生可以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加工、分析、理解。如此以来,学生对抽象的概念不再感到陌生,内容不再陌生了,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又如学习磁感线概念时,由于磁感线是假想的曲线,学生更难于理解,我们可采用模型法,用具体的事物替代抽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尤其是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充分把握好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话,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又能熟悉和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物理基本概念的能力。

四、物理基本概念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注重概念教学的科学性

初中生年龄通常在14岁左右,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身边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探究物理基本概念之前已经感性认识到了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 并通过亲自经历的各种物理体验, 形成了较多缺泛科学性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当中有些是正确的,正确的认识有助于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而那些错误的生活经验将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物理概念的学习,阻碍学生的思维。这些错误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头脑中可能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比如受生活经验“骑自行车不用力踏,它就会停下来” 的影响,学生就会轻易得出“ 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维持运动,不受力时就会停下来” 这一错误的认识, 这种错误的认识就会影响学生对正确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生活经验结合科学的实验探究来改变这一错误的认识。学生经过对错误认识的纠正和对正确概念建立的过程,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表达更具科学性。

12.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深化,掌握

物理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通过大量的实践将研究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剔除, 抽象出共性的、普遍的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它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大量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规律 (包括定理、定律和公式等) 的基础和运用物理规律的保障, 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 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概念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物理教学的成败。如何让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能够自然流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我探究的方向。下面就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引入工作做得好, 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了解概念引入的目的、意义及作用, 从而顺利地建构起正确的概念, 这对于学生把握要点和深入理解有着积极而直接的影响。

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即概念引入的目的和作用。也就是说, 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及概念的作用, 才能为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 对于“速度”这个概念, 教材在前一节已经介绍了物体的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引导学生注意到不同的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的多少不同, 有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多 (如飞驰的列车) , 有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少 (如爬行的蜗牛) , 即它们运动的快慢不同。为了区分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比较女子百米赛跑的冠军某次的参赛速度和男子马拉松冠军的某次的参赛速度 (路程、时间均不同) , 加深学生对概念意义、作用的理解。事实证明,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概念引入的背景和物理意义, 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而这一点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比热容”这一概念。 (在下文的引入方法中会列举)

其次要注意概念引入的方法。引入方法多种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的概念, 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的不同学情及认知水平, 应该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

(一) 故事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小故事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概念教学同样适用。

例如, 在学习“电流”时, 从富兰克林放风筝的故事引入, 既可以增加趣味性, 又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 (在具体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模拟电流的形成) , 还可以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安全用电”埋下伏笔。

(二) 情境植入

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教学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发掘、归纳、总结、提炼, 不仅贴近学生,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感受到逐步形成“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

在“惯性”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例如在汽车突然启动、急刹车时人分别会向后仰和向前栽等, 发现其中的共性,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最终提炼出惯性的概念。

(三) 创设情境

对一些学生比较生疏或不易理解的概念可以创设情境, 利用演示或分组实验进行突破。

例如, 在“比热容”的教学中, 什么是物质的吸热能力?怎样说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吸热能力?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述, 那显然是苍白而单薄的,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借助演示实验“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质量、初温相同的煤油和水加热, 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加热时间 (吸收热量的多少) ”, 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四) 形象类比

适用于一些比较抽象、生活中接触不到或不易观察的概念, 利用既与其相似又为学生所熟知的概念进行形象类比。

例如, “电压”这一概念就比较抽象, 而“水压”却是学生熟知并易于感受的;且与“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相似的“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在教学中, 可借助水压与水流来说明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了解电压的概念。这样就把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熟悉且形象的概念, 降低了思维的梯度, 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 概念引入的方法还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加深引入新概念, 由逻辑推理引入概念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引入方法。

二、概念的深化

旨在揭示概念的本质, 全面准确地掌握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 把握概念的本质, 才能牢固地掌握概念。上述的引入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还需要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 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即实现由感知到理解的跨越。这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又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 在概念教学中, 常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思维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 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 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

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 可以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 (1) 手提水桶; (2) 马拉车; (3) 脚踢足球;榆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 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进一步引导手提桶时手也感觉到向下的拉力, 脚踢足球时脚也感到疼等, 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最终明确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 但这两个物体之间一旦发生作用———产生力, 这种作用一定是相互的———力的相互作用。因此, 有力发生时, 每一个物体都既施力同时又受力。

三、概念的掌握

通过练习巩固, 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清晰、不完整、不深刻的, 并且容易与已有的旧的概念发生混淆, 甚至与原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交织。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 在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的纠正、完善, 最终巩固加深概念。

例如, 学习“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后, 可以设疑:物体相互接触一定有弹力吗?两物体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 (生活中常常听到“摩擦阻力”的说法) 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而摩擦力必须是两物体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产生的。设计活动“比比谁更快”, 让学生亲历并体会出行走需要依靠摩擦力, 得出摩擦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的结论。

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达到巩固加深概念的目的。

上一篇:给爸爸过生日小学作文下一篇:规则与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