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2024-12-06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共18篇)(共18篇)

1.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篇一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现状调查报告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0-3-23 阅读次数:617

安定东白塔民族小学薛艳

一、问题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当今社会的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

一。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数学教师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性很差,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我校教师就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只有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布置,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研究工作更有的放矢,我们对我校三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进行了此次调查。此次调查是小范围的,而且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调查,了解工作。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小学生数学预习态度、预习习惯、预习方法、策略等。

三、调查对象:

对我校三至六年级6个班173名学生。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法,共发放了173张调查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这份调查问卷的前面5个为选择题,最后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是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预习习惯

调查内容 选项 人 数 比 例

1.你进行数学预习是 A根据老师要求 54 31.2%

B自己主动预习47 27.2%

C以上两种都有 72 41.6%

分析:大部分同学选择了C,但是选择A的同学占了31.2%,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其实很多同学还是没有数学预习习惯,多数还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

(二)预习态度

调查内容 选项 人 数 比 例

2.预习中遇到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A做个记号,等上课弄明白 70 40.5%

B条件允许问家长或其他人 66 38.2%

C经常与同学讨论 33 19.0%

D无所谓,不动就算了 4 2.3%

态度对预习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因为学生的预习工作是在家中完成的,没有一定的监控措施,完全要看学生的态度。

分析:从数据来看,学生对预习的基本态度是比较认真的,只有

2.3%的学生选择D这个选项。其中选择A这个选项的学生人数最多,可以看出学生是很依赖教师的讲解。选择B想的人也很多,这也说明学生在预习中产生问题,都想要能尽快地将自己不动的问题解决,所以请教家长或其他人,因为他们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遇到的困惑。

(三)预习方法,策略

调查内容 选项 人 数 比 例

3.进行预习前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吗 A不需要帮助 52 30.2%B提供预习提纲 92 53.5%

C无所谓 28 16.3%

4.你是怎样进行数学预习A看看书 80 46.2%

B画一画 13 7.5%

C做摘录,做练习57 33%

D提出疑难问题 23 13.3%

5.你觉得哪种预习方式较好 A看看书 26 15.0%

B读读背背 26 15.0%

C做预习作业 36 20.8%

D自学 26 15.0%

E与同学合作预习53 30.6%

F其他 6 3.6%

从这些数据中,总体能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的预习缺少针对性,缺少预习方法,还是希望教师帮助自己,需要培养预习能力;预习时,能提出疑难问题的学生所在比例较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待培养。学生的选项也说明学生可能有“趋优”心里,他们会揣摩“老师希望我选哪一个”。另一个原因是这几个选择本身设计得不细致,给学生造成误解。例如:“不需要帮助”,学生误以为预习时,不需要老师在一旁做提醒和指导。这也给我一个信息,要把这个课题研究好,首先在预习的目的,动机上要多做宣传。此外在预习方法,策略上要做适当的指导,否则这个课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地进行下去。所以我在这张调查问卷上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预习的方法和策略,想要

先了解一下学生对预习的方法和策略的认识程度。

6.在预习中你有哪些好方法?你觉得数学中哪些内容预习比较合适?

分析:学生在预习中总结出的好方法:

(1)把预习知识多看几遍、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己操练,检验自己是否理解。

(2)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

(3)与同学合作预习。

学生认为适合预习的内容有:

(1)涉及解决问题方面的。

(2)图形方面的。

(3)概念形成方面的。

(4)实践活动方面的。

多数学生谈到了第二和第三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教材上呈现的方式形象直观材料的比重比较大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理解上可以容易一些。可以看出学生预习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还是比较传统的,个体上还是比较孤立的。另外有些同学没有完成这道题,也说明学生对于预习这项学习认识比较盲目,这也给我的课题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在方法,策略和评价机制上要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而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是课题研究的突破点。

六、研究对策:

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课前先学。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预习上下功夫,探索出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1、教师经常布置学生预习,使预习成为学生一种课前学习的习惯。

2、在开始阶段,设计可操作性较强的导学提纲,帮助学生预习,以便提高预习的质量。

3、及时反馈预习信息,并把它们做为主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预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抓关键词、关键词;思考并回答书中提到的问题;举例表示理解;照着书上的提示操作与实验等),思考的方法(多问几个问什么,多寻找新旧知识、相似类的知识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等)。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探索出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改变以上存在的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你进行数学预习是()

A根据老师的要求B自己主动预习C以上两种都有。

2、进行数学预习前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吗?()A不需要帮助B提供预习提纲C无所谓

3、你是怎样进行数学预习的?()

A看看书B画一画

C做摘录,做练习D提出疑难问题

4、预习中遇到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A 做个记号,等上课弄明白B条件允许、问家长或其他人 C经常与同学讨论D无所谓,不动就算了

5、你觉得下列哪种预习方式的效果较好,把你认为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填在()内

A看看书B读读背背C做作业预习D自学E与同学合作预习F其他

6、在预习中你有哪些好方法?你觉得数学中哪些内容进行预习比较合适?

2.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篇二

一、课前预习对数学学习的作用

(一) 预习能让学习效率更高

如果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了将要学习的内容, 他们就能明白哪些知识比较简单, 通过自学就能掌握;哪些知识比较复杂, 尚存疑问, 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 , 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花费在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拓展上。当教师讲到自己疑惑之处时, 学生本着急于解疑的心态, 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会用心倾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 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 预习能让学生更加自信

上面已经提到, 小学生通过认真预习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 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预习是有收获的, 如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 他们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会更加自信地进入到学习中。而且, 成功和自信会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对待以后的课前预习。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方法

(一) 为学生设置预习作业

1.设计趣味性预习作业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兴趣,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入手, 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预习作业, 以此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预习作业, 如“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试着做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完成这个预习任务, 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也会表现得更积极主动。

2.设计自主性预习作业

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认为,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能掌握课本内容, 因此对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也没有精心布置预习作业;有的教师没有为学生的预习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 导致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目标;还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没有考虑预习作业要因人而异, 布置的预习任务实行“一刀切”, 且形式单一。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把预习理解成为了看一遍书, 甚至连书也不看, 更不用谈预习习惯的养成了。因此, 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完成预习作业的主体是学生, 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要为每个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获得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比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预习任务:1.阅读本课的内容, 多读几遍, 看看是否理解, 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2.按课本上的要求, 找一找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利用平行四边形纸和梯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看看有什么发现, 记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要求明确, 且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能使全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 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 有不同的预习侧重点, 相应地, 也应该有不同的预习方法,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

1.阅读理解法

阅读理解法是指学生通过“圈、点、划”等方式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 关注一些重点词语和语句。一般情况下, 概念型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这种预习方法, 比如“倒数”“自然数”“质数”“合数”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法来预习。

2.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是指教师帮学生列出预习提纲, 而且提纲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 几何性质的内容较为适合这种预习方法, 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若仅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缺乏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如果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并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将会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对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查找咨询法

查找咨询法比较适合拓展型的教学内容, 是指让学生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 让他们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比如, 在教学“利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查找和搜集与银行储蓄相关的知识, 这样安排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利息”的资料。

(三) 教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检查工作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简单, 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教师提出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他们希望得到奖励, 这种奖励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都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 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 当学生对教师的鼓励和奖励产生“抗体”时, 教师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检查措施。比如, 在学生预习后, 教师可以进行一次预习测试, 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安排具体的预习提纲, 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当学生提问题、想问题达到一定的标准时, 教师就可以“放手”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要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 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的预习效果达到相同的水平。

总而言之, 预习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础, 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以便确定课堂教学的侧重点, 教学进度, 以及课堂知识容量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预习作业、多样的预习任务, 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意识, 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光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感悟[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10 (12) .

3.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篇三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我们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能用通常的一句话,即“预习课本多少至多少页,”,也就是让学生看看书,预习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要求不清晰。导致学生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到位,预习层次不齐,大多敷衍了事,印象不深,极少数较为认真。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就无所谓了。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

如一年级的《认识人民币》,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的生活每天都要用到人民币,那你们注意过人民币吗?请回家仔细观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一下它的颜色、数字和种类,能读出它的面值是多少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

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数学。

1.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无须什么都看,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在预习中,要动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有点懂,完全懂了,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这就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2.检查、评价、交流预习结果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未知甚至错误的认识。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取长补短,以优带差。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時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4.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 篇四

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五线谱”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这样比喻?这就可以指导学生去翻阅音乐书籍或上网查找,形象感受它的样子,这样既理解了生词,也领悟了比喻的好处。又如《长城》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网上查找长城在建筑史上的成就,也可以查找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再如《搭石》一文中,“一行人走搭石…”中的“行”是多音字,在文中该读什么音?他们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这样既让他们熟悉了课文,又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的能力,理解能力得到了培养。

批。勾画关键词,重点句段,旁批自己的一知半解。比如在预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文中“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学生勾画后,有的写上理解有的提出了疑问。另外,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描写,感兴趣的段落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符号勾画并加批注。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读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得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得越深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

5.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篇五

怎样来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在如下方面做了努力:

了解学生以前的预习习惯

一、向学生提出新的预习要求

在了解了学生低年级时的预习要求后,结合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我和学生共同讨论,然后出台了这样一些要求;

1、读课文最少5遍,读正确,读通顺,并编好小节号。

2、看生字表,给生字组词,并把生字每个抄写3遍。

3、结合课后读读写写,在课文中划出生词。

4、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去查词典。

二、把预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预习要求出台以后,教师就要及时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我是这样做的,做法并不新颖,但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抄抄写写或者做练习才算作业,而复习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反正老师也不检查,针对这一思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在每教完一篇课文后就布置下去,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或家庭作业。

2、加强预习作业的检查

今天老师布置了预习的家庭作业,第二天老师就不闻不问,就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的作业,自己就可以马虎,久而久之便不做了。教师一旦布置下去,便应该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呼吁有大家向她们学习,对没预习或马虎的孩子要找谈话,询问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教育。

3、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

每篇将要新学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去预习,每次预习必要检查反馈,因为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教师要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的预习,让学社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由扶到放,成为自觉行为

6.小学生预习习惯应该怎么培养 篇六

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通过多种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它对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一,勤动手。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利用日记、周记或片断作文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做笔记时如果是课本则用铅笔,以便改正,并用统一的符号以便检查。

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第三,要勤思多问。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 ,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昧着没有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能提出问题,才淡得上解决问题 。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第四,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相关的参考书。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篇七

孔子云:“少年局性, 习惯之为常。”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必要的。有效的预习, 能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 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 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那么,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一、明确预习目标,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 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 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要教的知识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解决一些书中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3. 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学的心理, 课上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学生领悟,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认识钟表》的预习布置:

方法一:

师:请同学们在家看看钟表、认认时间, 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或家长。

方法二:

师:我们起床、吃早饭、上学……都要知道时间, 离不开钟表, 你们注意过吗?请你们仔细观察, 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同学或老师。

两种预习布置有明显差异, 前者只是笼统的布置, 缺乏指导, 这样的布置对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多大作用。后者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 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显然, 后者的预习布置目标更加明确, 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的布置也不是越详尽越好。预习的布置和指导要视年级高低、教学内容的异同, 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难易程度要适中, 具有一定的诱发性、趣味性和思考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 教师设计的预习题要突出重点, 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 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 收集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盒子等) , 并仔细观察一下, 它们各自的特征有哪些?

(2) 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 (可参照书的最后面) , 并想一想它们的特征中分别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这样,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了较为灵活的预习任务 (两项中可以全选, 也可选择其中之一) ,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

2. 教师在上课时要与布置的预习任务相互联系,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预习的作用, 并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例如在《比例尺》一课中,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 你们预习了比例尺, 那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比例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学生争先发言, 有的学生说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有的学生说有了比例尺就可以把很大的东西缩小到一张纸上, 比如说中国地图……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组教学内容, 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学生就会认为他的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是有价值的。

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保持学生的“热度”。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我有时在上课时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了解预习情况;有时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评出等级;有时让学生当堂质疑;有时让学生将各自的预习情况作汇报。在检查中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 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 我就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肯定他们的成绩,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总之, 实践告诉我:真正有质量的预习, 不仅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果教师能持之以恒地在这方面努力, 那么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就能很快养成, 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春娟.浅谈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成才之路, 2011, (18) .

[2]王亚飞.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0) .

[3]万桂梅.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0, (12) .

[4]王青香.浅议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青海教育, 2007, (04) .

8.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篇八

一、转变思想,重视预习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刺激,刺激。

三、授之以渔,学会预习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一课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由于学生的差异,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具体是否可以从五个步骤入手:

1、看 “看”就是让学生全面地看一遍预习的内容,想一想这一节主要学什么,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记 “记”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学习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记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概念课、推导公式等课尤其重要。

3、思 预习,也就是自学,当然要思考,因此,“思”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这一节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等新内容能看懂吗?书上“小精灵 ”的问题能回答吗?......

4、做 通过上面的学习,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那就要做一下例题,做一下练习题,当然题量不需要很多,点到为止。

5、问 我想“问”也是一个主要环节,毕竟是自学,肯定有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那就要记下来,在家要主动问,到学校更应该问,养成“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确实要好好引导。

四、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杂,外地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现在学生比较懒,以及家长的不配合、不重视,当然有些家长也确实不会配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农村难度更大。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9.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九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刺激,刺激。

三、学会预习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一课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由于学生的差异,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具体是否可以从五个步骤入手:

1、看 “看”就是让学生全面地看一遍预习的内容,想一想这一节主要学什么,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记 “记”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学习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记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概念课、推导公式等课尤其重要。

3、思 预习,也就是自学,当然要思考,因此,“思”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这一节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等新内容能看懂吗?书上“小精灵 ”的问题能回答吗?......

4、做 通过上面的学习,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那就要做一下例题,做一下练习题,当然题量不需要很多,点到为止。

5、问 我想“问”也是一个主要环节,毕竟是自学,肯定有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那就要记下来,在家要主动问,到学校更应该问,养成“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确实要好好引导。

四、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杂,外地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现在学生比较懒,以及家长的不配合、不重视,当然有些家长也确实不会配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农村难度更大。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10.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篇十

《将相和 》预习学案

一、自主学习:

1、读第五组“导读”,我知道了本组的主题是,要求是:。

2、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3、读一读“资料袋”P95。查找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4、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把课后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5、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路: 这篇课文共讲了小故事,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和“”。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二、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朗读第一个小故事,总结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

2、小组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1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他是怎样一步步与秦王展开斗争的,结果怎样?分别用“──”“﹋﹋”标画出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2)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也可以考考别的小

组。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11.培养预习习惯 预热数学课堂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习惯;预习策略

一、让学生有信心地预习

自信心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动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预习也是这样,只有帮助学生建立预习的信心,他们才会对战胜预习中的困难具备勇气和决心,才能在预习时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因此,我把帮助孩子树立预习的信心,作为预习习惯培养的首要任务。我一直在努力地让学生对预习充满自信,让他们相信“我能行”。

1.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教学中,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应及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检查预习效果时,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同学进行汇报交流,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其他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从而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感受成功,逐步树立起预习的自信。

2.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奖给学生“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对学生产生刺激,让他们产生“要认真预习”的冲动。

二、让学生有策略地预习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让其有策略地预习,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如:四年级“商的变化规律”这样的知识抽象、探究性强的课,大多数学生预习起来有难度,我给学生的要求是:(1)认真完成教材93页的表格。(2)观察第一组题,分别从上往下看,再从下往上看,你发现被除数、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吗?(3)再认真观察第二、三组题,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同时,我还向学生提出:明天的数学课,我会先让你们根据商的变化规律做习题,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效果。学生有了预习的策略、找到了预习的方向,预习时就会显得格外积极、主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学生的交流、讨论会变得非常活跃,预习效果极佳。

总之,预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而不知道具体应该预习什么。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对各种类型的课进行有策略的预习,学生有了明确的预习策略,预习自然就会主动而积极。

三、让学生有挑战地预习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说这样一句话:“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的预习有挑战性吗?没有,因为这种预习任务学生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学生在这样没有挑战性的预习环境下,又怎么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笔者认为,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的要求能体现教者的教学智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进而驾驭教材,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进行富有挑战性的预习,思考有无新的发现,有无更好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预习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能积极构建预习的平台,创设预习的氛围,让学生树立预习信心,形成预习策略,克服畏难情绪,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从而让预习更好地为数学课堂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12.低年级学生预习习惯培养路径 篇十二

一、激发兴趣,引导积极的预习

爱玩爱闹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在实施预习的初始阶段,关键是要让孩子静下心来,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预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只有对预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使预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1. 各种奖励引发兴趣

时常看到幼儿园的孩子手上或额头上贴着老师奖励的“红苹果”“小星星”等贴纸,他们总是引以为豪。作为小学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扬的特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有时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竖起的大拇指,都能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让孩子们更积极、主动地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体现预习表现的评价表,如:

表格中有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花数和等级。花数是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花朵数之和,等级是依据每周花朵总数,授予“星星、月亮、太阳”图案等级。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用心指导外,还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此,在评价表中,我设置了“家长评价”这一栏,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完成预习作业,家校联合,逐步让低年级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2. 各种竞赛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常常爱表现自己,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开展各项竞赛,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如: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识字我最快”“课文我会读”等各种比赛。识字最快、最多的学生授予“识字大王”的称号;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的学生可获得“小小播音员”的荣誉称号。学生尝到了预习的快乐,预习的兴趣自然就大大提高了。

二、教给方法,开展有效的预习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方法。虽然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但在低年级起始阶段,教师可以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来,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的步骤。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后,教师再把预习的任务放到课后完成。结合低年级的预习任务,笔者认为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可见,“读”在预习方法的指导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对低年级学生而言,预习时要做到读准字音,把生字注音拼读正确;把生字放入句子中读,多读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把句子读通顺;在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我要求学生心中牢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轻声读、高声朗读、默读、亲子共读等。

2.画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低年级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好习惯。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可告诉学生拿起笔,在课文中圈圈画画。

(1)画段儿

学生预习课文时,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学生在标画自然段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篇课文由几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仅有一句话,有的自然段有好几句话,这种认识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结构。另外,标画好自然段后,也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清楚地提醒学生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也可以直接告诉老师第几自然段中有疑问。“画段儿”的方法,学生方便使用。

(2)画字儿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字分为两大类,即田字格中会写的字,绿线内会认的字。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后的两类生字,用“〇”画出要求会写的字,用“√”画出要求会认的字。这样,学生一看一画,就把生字认了两遍,也能很快区分哪些是要会写的字,哪些字只要会认就可以了。同时,在读课文时学生也会对自己画出的生字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3)画好词句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词句可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遇到这样的词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画出。这样学生就会集中读书的注意力,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好词佳句,随时标画出来。

(4)画问号

“学会思考,勤于质疑”是阅读的关键。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上“?”,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同学、父母等先尝试解答这些“?”。如果还不理解,就带着这些问号进课堂。这样,听课时学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才能真正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才能提高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查

(1)查工具书

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查字典,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一篇新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请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帮忙,把查到的字音、字义及时记录下来。语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2)查阅资料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信息的传播是多渠道的,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积累资料。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注重评价,体验成功的预习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坚持不懈地认真预习,是需要一定毅力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娇气、意志薄弱,预习时很难做到自觉,更难坚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及时有效地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1. 课前检查、评价

课前,可以采用教师抽查、组长检查、同桌互查等形式检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读、画、查的情况。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奖励“红花”或“星星”;对预习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应一方面加以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对这部分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其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帮助其体验预习的好处。

2. 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课前检查只是大概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学生到底预习得如何,还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发现预习效果较好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分享预习成果、展现自我等环节,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得以展现。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中起着督促其进步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掌声的,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和鼓励。教师的评价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地完成预习任务。

四、倡导坚持,培养自觉的预习习惯

入学伊始,预习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的,预习是被动的。一段时间后,如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一定会十分欣喜,从而对预习产生兴趣。这时,学生不用老师提醒也知道要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久而久之,预习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预习习惯即可养成。

13.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篇十三

羊圈学校:陈光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先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课文中生字、词语进行学习,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研究的思路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收为成果,认为课前预习有很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

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

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五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

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课题的保证措施

我从事的工作就是研究的时间,边工作边研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实施研究课题。领导大力支持此课题的研究。并提供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经费充足,图书馆有相关的资料查阅,条件便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4.小学数学如何预习 篇十四

第一,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形成初步印象。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时了解到的内容,特别是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上课时他会专心听讲,解决疑难,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这些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又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慢慢地失去学习的信心。而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致使他们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促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慢慢地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并在预习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成绩。

第三,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时,最初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而看书。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时,会激发他的探索意识,他会再次认真看例题,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有一个知识网。

15.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篇十五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根据我班情况发现:课前预习的学生占8%, 偶尔会翻看英语书进行课前预习的占12.7%, 有79.3%的学生课后根本不会动一下英语书从而进行课前预习。因此, 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无论是英语学习, 还是其他科目学习, 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本单元知识要点的直观印象, 要讲的是什么?有哪些新的单词是非常阻碍自己理解文章的?哪些语法、语言点是自己不懂得或者是已经熟练掌握的? 哪些要点需要向老师讨教的?在做足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许多学生都不知道什么叫预习?怎样预习?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那真是“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而且英语学习本身就很枯燥无味, 单单靠兴趣, 持续不了多久。要想学习好英语就必须持之以恒。故,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做到有“备”而来,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几种预习的方法:

1.朗读式

朗读是预习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式, 因此它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 可以说是适用于各个年级、各类课型和各种教学路子的预习。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 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 通过多次试读而达到能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由于它要求较低, 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容易习惯并欢迎这种预习方式。但正是由于它简单, 效果往往一般。

2.听力训练式

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 对于中高年级而言, 这种预习可以侧重于模仿练习, 如字母的读音, 单词的拼读、连读、升降调、意群及停顿等练习。可以听原版录音, 也可以听老师的录音。在课文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 增强语感。也可通过听课文的改写、缩写和内容简介等录音。当然, 由于条件的限制,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在课前自己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如果教师采用课前某段时间, 比如早读, 统一在全班放录音的办法, 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

3.发现问题式

老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 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 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更宜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4.排除障碍式

教师将新课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 从而可以减少课堂讲练和学生掌握运用的难度。比如, 重点词提示和找所给英文释义的对应词。虽然针对的是新课文中较难掌握的词, 但由于学生从词汇表中已经知道了这些词的词性和汉语释义, 再加上题目要求的只是将含有这些词的英语句子译成汉语, 要比让学生用这些词造句容易, 学生做起来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 找英文释义的对应词也比用英语给单词释义容易。句型结构提示只要求学生将含有这个句型但基本不含生词的句子译成汉语。重新组织句子也只是要求学生用较为简单的形式重新表达较难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预习, 课堂学习就会轻松、容易得多。

5.材料准备式

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 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 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和看法等, 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简单教具的制作 (比如表演所需要的简单道具) 。教师布置这种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 阅读有关参考书的某些章节, 给定话题的范围, 明确讨论的问题等, 这一预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动物那课时, 可以先让学生找一些动物的道具, 这样也会调动课堂气氛。

6.通过课堂监督学生预习情况

英语课结束前, 布置预习内容, 并说明下次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申明:如果检查到没有一点预习的迹象会有一定的惩罚。最初的几次检查一定要言出必行, 以后偶尔抽查, 抓突击, 如此坚持一段时间, 大部分学生会在下课后开始预习下一次要上的内容了。刚开始的一段时间, 老师较辛苦, 待学生养成一定习惯有一定自觉性后, 可以让学生管理学生, 老师抽查就可以了。

所以说, 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 给孩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预习过新课的孩子再上课就有了清晰的学习思路, 对课文的重难点容易把握, 上课听课时就有了信心, 也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容易解决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之处。其次, 能够满足学生成功的欲望, 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新授课中, 经常是老师教授, 学生跟读。如果学生预习了, 老师就可以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 让孩子们成为老师, 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己, 并能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第三, 降低新授知识的难度, 英语教学是在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的, 往往在遇到一些抽象的单词时, 无论是呈现还是学生的理解都会受到阻碍, 如果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再来学习, 就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学生的理解就更容易, 水到渠成, 而且记忆深刻。

16.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与能力 篇十六

一、保重预习时间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精力集中时间有限,因此,不宜布置过多的预习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差异进行,低年级以半小时为宜,中、高年级以一小时为宜。时间可在课中进行,也可在学校午休时间、放学后在家里进行。

二、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高年级重在训练思维,培养学习方法。按时完成,掌握预习方法和格式(格式可根据低、中、高学段区别设计)。

三、掌握预习方法

1.默读。(1)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2)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语多读一次。(3)用波浪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4)圈出多音字,近、反义词等。

2.查问。(1)生字、新词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2)用各种办法记住生字字形(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谜语,奇思妙想)。(3)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3.朗读。(1)读课题,思考:我想知道些什么?(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第三遍(低年级不做要求)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3)大声朗读你不理解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是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句子)三次。

4.摘抄。(1)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如果还是不理解就摘抄在本子上,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2)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句子)或者为什么觉得这些词语(句子)写得好并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5.思考。(1)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么?做个记号,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2)思考课文后的练习题。

6.拓展。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者、背景、体裁等),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另外,预习时运用符号圈点法必须注意:①符号简明醒目,意义明确,稳定,至于用什么符号,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如用“ 、 、 ”等;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

四、创设预习条件

家庭方面:家长支持配合(如陪同预习、检查签字、鼓励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必备的书籍等材料备齐。学校方面:开放图书馆,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借阅图书;除了学生最爱看的书籍外,还必须根据教材各单元专题特点搞好班级图书角的建设;班级合作小组编排,便于学生预习成果的交流。学生本人:自备字典、词典、教辅工具书(可根据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携带),专用预习笔记本。

五、设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让学习预习的兴趣更浓厚,动力更强劲,精神更饱满,加强激励手段也是很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收获,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鼓励,他们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欲望,不断去追求这样的快乐,因此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评价要突出差异性,不可以同一标准来度量。教师如何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笔者认为要突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不可按照结果片面来衡量,要激发每个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在课中评价鼓励:课堂上,要时时检查预习。教师讲解时,对认真预习、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肯定其预习的成功,教师的表扬是一味兴奋剂,使学生整节课都会处于兴奋状态;对疏于预习、每每在课堂问答中张口结舌的学生,则予以婉劝和适当批评。在课后评价激励:通过设立预习“星级评比栏”,根据学生每次预习的情况进行评比加星,并定期评选出预习小能手给予奖励。

总而言之,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有百利无一害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未来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

17.小学生数学有哪些预习方法 篇十七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孩子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0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孩子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其形象理解概念。

0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孩子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0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孩子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孩子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可以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0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孩子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初中学生英语预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八

单词的学习是我们在从事英语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生特点,在词汇教学上,我要采取以学生预习为主的原则,让学生预习单词,并遵循下面的预习顺序-1.词的发音2.构词法-词的变形 3.词的出处-词在书中出现的位置及其相应的句子4.词的例句-查字典,为词造一个相应的例句5.词的文化背景-词的出处扩展。学生把获得的这些预习知识写在预习笔记上,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讲解互相对照。

(二)阅读的预习

1.预习课文,强调整体性

预习课文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预习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独立完成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尝试了解文章,分析结构。学习课文是一种为学习语言而进行的阅读,仅了解故事情节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够的,要重视学习语言知识,归纳中心段落大意和主旨句,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解的能力。

3.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一些泛读方法:掠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

注意培养语感。

上一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 六》优质课教学设计下一篇:做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