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2024-07-28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12篇)

1.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篇一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

2、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将小数化成分母是10、1;

3、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即;

4、分数单位:用分子是

1、分母是某一自然数(0和;

1、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34、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作它的表面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2、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将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3、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即可,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4、分数单位:用分子是

1、分母是某一自然数(0和1除外)的分数(即几分之一)作为分数单位。如: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

1、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2

34、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作它的表面积。

5、长方体的(12条)棱长总和=(长+宽+高)×4 →长方体的长=棱长总和÷4-宽-高

6、正方体的(12条)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7、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长×宽×2 +长×高×2 +宽×高×2(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

8、正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棱长×棱长×6(一个面的面积)

9、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棱长×棱长×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一个面的面积)

10、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11、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方体的长=体积÷宽÷高

13、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14、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底面积=体积÷高

15、补充知识点:长方体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16、认识体积、容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L)、毫升(m L)

17、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18、由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乘进率。由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19、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1m3=1000dm3 1dm3=1000cm3 1L=1000ml 1L=1dm3 1ml=1cm3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为简便运算,可以在计算过程中约分。

3、折扣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例如: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现价=原价×折扣 → 原价=现价÷折扣 折扣=现价÷原价

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计算结果要求是最简分数。

5、比较分数相乘的积与每一个乘数的大小。乘数乘以<1的数,积<乘数;乘数乘以=1的数,积=乘数;乘数乘以>1的数,积>乘数;真分数相乘积小于任何一个乘数;真分数与假分数相乘积大于真分数小于假分数。

6、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即已知整体和部分量相对应的分率,求部分量,用乘法)

7、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8、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别作为长方形的长和宽时,长方形的面积是1。9、1的倒数仍是1;0没有倒数。0没有倒数,是因为0不能作除数。

10、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其中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第五单元:《分数除法》

1、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计算方法: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即是已知部分量和部分量相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

3、比较商与被除数的大小。除数<1,商>被除数;除数=1。商=被除数;除数>1,商<被除数。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

1、路程=速度×时间 →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相遇问题: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 速度和=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甲速+乙速)

3、总价=单价×数量 →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4、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5、4 + 3 =7 加数+加数=和 →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9 – 2 =7 被减数-减数=差 →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7、5 × 3 =15

因数 × 因数=积 →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8、20 ÷ 4=5

被除数÷除数=商 →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1、条形统计图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篇二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3.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篇三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4.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试卷分析 篇四

康乐明德学校

张桂萍

本次统考的语文试卷,试题考察全面,重在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份比较不错的试题。针对我班考试情况,对本次考试的收获与失误做一个小结。

一、试卷特点:

五年级语文试卷共分为四部分:基础知识40分,积累运用15分,阅读理解15分,习作天地30分。从各部分内容来看,试卷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成绩统计:

此次参加考试的五年级学生共23人,及格:23人,及格率:100%,优生:21人,优秀率:91.3 %,平均分:86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73分。

三、学生答卷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知识题掌握较好:看拼音写汉字、辨字组词等灵活性较小的基础知识题,学生掌握得较好,各题得分率平均可达93%.对于一些较规范的题目答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学生积累课内知识,积累语言的情况还是较为可喜的。有部分学生问题出在修改病句和句子转换中。

2、学习困难学生重点失分在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由于这些题灵活性较强,既考查背诵,又考查运用,有个别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差,因此失分较多。

3、作文部分,让学生根据对学过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结合生活来写。语文来源于生活,必须回归生活。作文虽然人人都能写,但是个别学生写不深,写不出新意。

四、从答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符合我们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从整体答卷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

(1)词语运用能力不够。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碰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正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我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

(3)逻辑思维能力欠佳。

本次考试作文素材虽都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训练太少,所写作文语序散乱,我班学生还是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5.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篇五

引导学生做小实践,揭开自然视象中的谜团。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

重难点:

导学生初显身手,选择题材写作。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围绕不怕鬼这一主题讲故事。

教具准备

用于实验的必需品。

教学过程

一、师讲述故事引入。

二、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三、开故事会

四、做实验室

1、过渡

2、生自由汇报

3、动手做实验,请注意安全。

(1)师表演;谈观后感受。

(2)阅读课文,了解奥秘

4、分组做实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围绕四个选材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评讲作业

二、出示本次作文要求

1、读要求。

2、选择自己的意向。

3、按选择的题目分小组讨论。

三、写前辅导

(一)、选择报告的如何写作。重点汇报报告的格式。拓展思路,寻找写作材料。

(二)、选择写经历的如何写作。

四、习作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欣赏佳作,修改病文,掌握报告的写法,提高叙述、修改能力。

教学过程:

(一)点评此次作文情况

(二)共同欣赏

(三)选择病文或片断,指导修改。

(四)课堂活动。分小组修改。

各自读改,进行对比。

6.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篇六

1、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写。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文中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千丈,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而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绝活时,“半信半疑”;师傅刷墙时,“最关心的还是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以为师傅“名气有诈”。这样把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词句解析

①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刷子李”穿上这身黑与其说是在和“那桶白浆”较劲,不如说是在与自己挑战和较劲,他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让人感受到他的奇崛之极。

②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一段话描写了“刷子李”刷墙的情景,包括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的感觉,他不是在做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悠然摆来摆去,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不是艺术的境界吗?刷后的效果,作家主要言其平整和雪白,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好比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相互映照,反映了“刷子李”技艺高超。

③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这句话写的是曹小三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时的内心感受。他亲眼见到师傅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他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虽是事实,但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可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这身黑衣服上无一个粉点,就是师傅高超技艺的见证。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实际上,是师傅凭着高超的技艺在徒弟心中树立了权威。

④“好好学本事吧!”

“刷子李”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刷子李”对徒弟说的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他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恐怕是“刷子李”一生经验的总结。这句话貌似一般,但是在课文里有很深的含义。

⑤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7.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篇七

二、重点解释

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化险为夷:夷,平坦、平安。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惊叹不已:已:终结。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三、填空

1、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2、本文是按“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写的。

3、本课是从“与各国君臣的交往”和“与百姓的交往”来写“友好交往”的。

4、本课是从“险恶的风浪”和“海盗的袭击”来说明当时的“凶险”的,写“凶险”,是为了突出郑和的镇定自若、英勇无畏和机敏智慧、指挥有方。

8.北师大四年级下册语文必背知识点 篇八

①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诗意: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大人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劳动人民的喜爱。

①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②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3.词——《渔歌子》(唐张志和)————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①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②诗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文学常识、要点

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望洞庭──唐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4、乡村四月——宋翁卷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5、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喜爱。

6、渔歌子——唐张志和

9.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篇九

作者:郭风,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1、字词

浦口(pǔkǒu) 缕缕(lǚ lǚ) 吹拂(chuī fú) 哺育(bǔ yù) 玫瑰(méi guī) 舒畅(shū chàng)

舢板(shānbǎn) 驳船(bó chuán) 堆栈(duī zhàn) 粼粼(lín lín)

2、整体把握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答:这一段点明长江醒来得比较早,暗示全文将由晨景展开。用车站上的“路灯”还没熄灭来衬托“很早”。“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中“醒”是人的生命感知,说明作者一开始就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存在。

(2)、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10.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篇十

2、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3.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

教学准备:教师:网络查询“金波”的有关资料

学生:将诗歌读熟,查找理解“伴随、真诚、倾听、灿烂、千言万语、传送、照耀”7个词语;查找“金波”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谁能简介一下作者--金波?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

理解诗歌把握思想感情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妈妈对你说的最平常的话是什么?

板书: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为什么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呢?

你想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三小节?你最想读哪几句诗句?

我们一齐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让学生理解“目光倾听”做铺垫)

读读第二、三小节?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学生美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感情所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小组讨论:说说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再读诗歌 背诵诗歌 再来读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男女生比赛背诵

小组背诵

朗读文章 你想怎样读这篇文章?你为什么会这样读?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都来聆听你对母亲的爱。

评选出经典的文章,找出本组朗读最好的人来读,读给大家听 小组间有感情地读自己收集的文章

写一写 同学们,我们回想一下平时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将自己所学的内容结合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文章展现出来)

文章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 你最喜欢谁写的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作业 把自己的写的诗歌或文章读给妈妈听.

联系生活中哪些人说过这句话,引导学生明白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其实有深刻的道理。

运用不同的形式来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交流“金波”的作品 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跟小组间的成员进行交流,把你喜欢的诗句画下来、记下来。 小组间谈谈感受

(交流感受让学生全面的理解诗歌)

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积累语言)

朗读自己收集有关母爱的文章 你想怎样读这篇文章?你为什么会这样读?

评选出经典的文章,找出本组朗读最好的人来读,读给大家听 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都来聆听你对母亲的爱。

写一写 同学们,我们回想一下平时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感谢用诗歌、一段文章表达出来,回家读给妈妈听,好吗? 将自己所学的内容结合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文章展现出来)

文章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 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作业 把自己的写的诗歌或文章读给妈妈听.

联系生活中哪些人说过这句话,引导学生明白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其实有深刻的道理。

运用不同的形式来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用目光倾听

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用真诚的心去倾听

与人交往要真诚。

11.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篇十一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分米、5分米、4分米,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沙坑,长4米,宽1.8米,深0.5米,如果每立方米黄沙重1.4吨,这黄沙重多少吨?

3、我们学校要粉刷教室,教室长8米,宽7米,高3.5米,扣除门窗、黑板的面积13.8平方米,已知每平方 米需要5元涂料费。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

4、胜利小学五年级3班体育达标人数是24人,没达标人数是12人,达标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5、一个长方体油桶的容积是18升。它的长是25厘米,宽是16厘米。这个油桶的高是多少厘米?

6、三筐苹果共重110.5千克,如果从第一筐取出18.6千克,从第二筐取出23.5千克,从第三筐取出20.4千 克,则三筐所剩的苹果重量相同,原来三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

7、第一小组有6个人,其中5个人语文考试的平均分是85分,加上王刚的分数后,平均成绩是87分,王刚的考 试成绩是多少分?

8、一个长方形铁皮长30cm,宽25cm,从四个角各切掉一个长为5cm的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用了多少铁皮?它的容积是多少?

9、把一块长是3.6m,宽2.4m的木板锯开,钉成棱长是3dm的正方体木盒,最多能钉多少个?

10、一个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高减少4厘米就成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80平方厘米,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11、刘老师买了2副羽毛球拍,付出80元钱,找回4元。每副羽毛球拍多少元?(用方程解答)(6分)

12、学校买来46本书,32枚笔,奖给参加竞赛的同学,每个同学得的奖品同样多,最后余下1本书和2枚笔。问最多有多少个同学得奖?(6分)

一桶油重150千克,卖出油的一半后,又卖出10千克,这时剩下的油和桶共重75千克,这个桶重多少千克?(7分)

13、一个长方体的三个侧面的面积分别是2,3,6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14、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拼成后新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的长方体增加了900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15、有3个苹果,放入一个底面是边长为2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玻璃容器,里面的水上升了0.375分米,每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16、有一段木头,不知它的长度,用一根绳子来量多1.5米,如果将绳子对折后,再来量,又差0.4米,这根绳子长是多少米?

17、有一些铅笔和橡皮,已知铅笔的支数是橡皮块数的5倍。如果将一块橡皮和3枝铅笔搭配,则橡皮没了还剩10枝铅笔。共有橡皮铅笔各多少?

19、我国参加28届奥运会的男运动员138人,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的2倍少7人。男、女运动员一共多少人?

21、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共有105张有效票,北京获得56张。北京的得票占有效票的几分之几?

22、甲、乙、丙三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6天去一次,乙每8天去一次,丙每9天去一次,如果4月25日他们三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都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23、有一块布长8米,正好可以做12条同样大小的裤子。每条裤子用布几分之几米?每条裤子用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24、把一张长20厘米,宽16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剩余,最多可裁多少个?

25、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相遇时两车离中点3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6、王叔叔要做2个长、宽、高分别是3.6 dm、25 cm、0.4 m的无盖长方体铁皮水桶,需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 米?

27、小明要给电视机做一个布罩,电视机的长是5 dm,宽是45 cm,高是32 cm,做这个布罩需要多少布?

28、一块棱长0.9 m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一块长9 m,宽3 m的钢板,钢板厚多少厘米?

29、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在他的周围铺一条2米宽小路,那么这水池和小路的共占地多少平方 米?

30、一个棱长是5分米的正方体鱼缸,里面装满水,把水倒入一个底面积48平方分米,高6分米的的长方体鱼缸里,鱼缸里水有多深?

12.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知识点 篇十二

6、《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宋代诗人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宋代诗人杨万里。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

7、《松坊溪的冬天》作者郭风。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本文让我们感受到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激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8、《黄果树瀑布》作者吕游。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雄伟,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9、《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本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沿途的美丽风光、外洞的高大宽敞、窄小惊险的孔隙和神秘奇异的内洞,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神奇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上一篇:成品油专项整治总结下一篇:六年级小升初综合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