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2024-09-30

开展校本课程工作总结(11篇)

1.开展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篇一

利用校本课程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

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设施缺乏,学生见识相对狭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获取与交流相对滞缓等因素,开展综合性学习有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充分挖掘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农村小学同样可以把综合性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

农村学生,正因其见识相对狭窄,语文活动相对较少,大多数学习时间都用在课本上,因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着天然的愿想与兴趣,这种愿想与兴趣往往比城市学生来得更强烈。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好好的组织学生去参与活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这种语文心理需求,就能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加油站”。例如: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的综合实践课备课过程中,我想到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剪纸。这是针对来自甘肃岷县、古浪、秦安、通渭等不同地区的孩子们喜欢画、剪衣服装饰、鞋垫而设置的一门校本课程,征集上来的作品虽大多是鞋样、“■”字类的花纹,但却演绎着传统的民间艺术。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剪纸为载体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了“产生主题――扩展主题――确定主题――开展活动――整理资料――成果展示”学习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时时处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主要活动策略有以下几个:

一、搜集资料

将学生分组――商讨活动内容――筛选、确定搜集主题――分组活动――整理资料。学生通过在语文老师处了解,其他老师帮助网上查阅、书籍中查找了解了不少关于剪纸的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归纳和整理。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了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也了解了桐庐是有名的剪纸之乡,知道了剪纸名人――谢玉霞。在整理资料时,孩子们介绍了剪纸的悠久历史、剪纸与皮影、甘肃平凉、庆阳、通渭等不同地区的剪纸特色、剪纸的方法步骤及有名的剪纸代表作品。锻炼了孩子们信息的搜集和归类处理能力。

二、参观自己的作品

利用课外活动带孩子们集体观赏学校征集的剪纸作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环节,同学们边看边讨论着、回忆着,试图把每一件作品和剪纸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也意识到,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都是无止境的。

三、采访

采访前,首先引导学生确定采访对象,可以采访负责剪纸校本课程的老师,或采访各村有一定剪纸水平和爱好的长辈,也可以采访学校征集到的剪纸作品的小作者。同时,还不断地演练采访的过程,磋商采访的分工,商讨问题的精炼和力度,探讨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采访对象的内心。农村孩子见的世面少,开始不会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如,采访对象没时间或不好意思接受采访,学生不善于与被采访者沟通而吃了闭门羹,采访中不会发问、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等等,但后来学生们都在采访中得到了锻炼。孩子是需要锻炼的,经过实地采访,学生的胆量大了,提的问题也更有深度了。采访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极大地培养了同学们的听、说和写的能力,真真切切地感悟语文的重要。

四、欣赏

美术或活动课休息时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们欣赏 “十大神剪”作品,名剪“阳春桐庐”等。欣赏之前,老师还对这些经典佳作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同学在欣赏的同时,感悟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制作小报

搜集所得,采访所想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而来的收获,他们非常珍惜。通过引导同学们将其汇编成了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小报。在我们学校,每个人每学期都有小报的作业任务,对他们来说,完成任务不是件难事,为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小报,同学们虚心地向老师讨教,向报纸学习,仔细地研究报纸的编排,刊头设计,研究插花的位置,插图选择,怎样才能图文并茂,如何在方块之间夺人眼球。可谓,字字斟酌,行行见心;为了更好推广自己的所学,同学充分运用工具书,努力读懂搜集到的资料,还学会把深奥复杂的剪纸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别人。《剪纸天地》、《我身边的传统》、《话说剪纸》...一份份精美的小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份份小报的诞生过程中,孩子的合作能力,美术编辑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感受与体会。

经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意识到课程资源开发是“综合性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开展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篇二

一、缅怀故里人物, 激发爱乡热情

兴化古称“昭阳”、“楚水”, 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历史画卷, 一个个历史名人跃然纸上, 有“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 “三绝奇才”郑板桥, “东方黑格尔”刘熙载……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为家乡能有“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而感到无比自豪。郑板桥为官清廉, 始终关心民众疾苦, 不为自己的乌纱帽着想, 他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每位学生。学生纷纷找来板桥先生的诗词进行诵读。“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板桥先生的真实写照。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板桥虽是个小县令, 却是一位不折不扣为民造福的大清官啊!

二、游览家乡名胜, 描绘秀丽风光

兴化河网密集, 风光秀丽, “万亩河塘绿, 千岛菜花黄”, 千百年来, 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丹青高手吟诵、描绘这“鱼米之乡”。

利用春游及节假日时间, 我频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 水乡美景令学生们流连忘返。一次次参观游览, 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更感受到先祖的智慧与才干, 同时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于是, 一篇篇优美的参观、游览文章在学生的笔下流淌:“我站在亭子上放眼眺望, 整个沧浪公园尽收眼底:圆弧形的广场, 雪白的墙壁……真是美丽极了!”“正是垛上油菜花盛开的时节, 长满油菜花的垛岸, 恰似一个个漂浮在水中的巨大金色花环……美丽的垛田田园风光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三、了解楚水风情, 弘扬家乡文化

楚水风情, 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散发着浓郁的土地芳香。了解民俗, 感受民俗, 亲历民俗, 让学生更贴近、更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

我要求学生结合校本课程去搜集家乡风情, 可以问大人, 也可以向网络“求教”。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搜集了大量的家乡风情。根据学生搜集的内容, 我不时地引导他们归类整理, 鼓励他们制作精美的手抄报。“爆竹声中一岁除”、“端午传闻为屈原”、“月到中秋分外明”……手抄报的主题各异、内容丰富, 蕴含了很多历史、文化元素, 透视出一方水土的特点、一方人物的性格。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杰作登上了班级的墙报, 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四、目睹家乡腾飞, 乐写广告作宣传

3.开展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篇三

本文主要介绍我校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背景,课程目标和内容;从学生角度对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并对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生涯教育校本课程

一、我校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背景

(一)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并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培养目标的陈述中明确提出将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等。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年级主要内容包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是贯彻《纲要》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课改方案》和执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培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生涯规划是计划一个人的未来如何发展,是个体在对自身与外界两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估和考量以后对人生做出的规划和设计。美国的职业学家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是可以和人的生命周期的年龄阶段相配合的。在每个年龄阶段有其具体的发展任务。高中阶段(15-17岁)是个体的青年早期,属于职业发展的试验期,这个时期是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并且感知他们适合哪一张工作。开始进行择业尝试。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对未来的升学就业有自己的看法。

因此,在高中阶段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体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更好地为自己进行生涯规划。

(三)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社会要求

在面对未来世界不可预知的未来变化,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涯职场难以预测,未来生活的多样性。如何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如何面对这些未知的不确定的挑战。通过生涯规划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探索自己,根据自己内心、外界变化来调整自己,修正自己可执行的计划,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情分析

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校发展和师生需求的要求:

1.学校的发展要求: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学生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未来的规划能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高中部是新课改中的自主排课学校,也能有机会发展我校更加优质的校本课程。希望生涯课程能开设成为一门精品校本课程;

2教学上,教师们的困惑:在提升教学成绩方面,老师们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有老师们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学习上没有规划,自我学习能力差,不能很好利用时间等不习惯,这些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生涯课程中,通过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提高学生动机,教会他们一些具体的安排时间,做计划的方法,从而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学生的需求:近几年来,我校高中学生常在文理科选择,高考志愿填报,出国留学等人生重大选择中,出现茫然,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形,有的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只是根据一本高考报名手册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分数和这个学校的专业能否匹配,没有考虑到自己报考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匹配。在与个别学生的个体辅导中,能发现部分学生在对自己的认识、未来生活的规划方面知识、能力有着很大的欠缺;还有的学生因自己对未来规划与家长期望发生冲突,造成一定的亲子矛盾;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对人生没有明确目标,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出现厌学等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也急需学校加强生涯教育。

二、我校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

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参加培训,笔者有幸参加了北京市“高中学生生涯规划专题辅导课程开发与实验项目”,接受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生涯教育项目组的理论培训,对生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课程的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

第二阶段:文献查阅: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查找国内外对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学校的实践经验。了解到在国外,生涯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研究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把生涯教育引入了课程。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有完备的生涯教育体系,我国香台湾地区对此也早已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日本规定中学生必须接受“进路指导”教育(即生涯教育),主要帮助学生设计和思考如何升学、就业和实现人生发展目标等。学校根据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初中和高中的进路指导入门》,十分重视中学生涯教育;

英国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生涯教育体系,确立了生涯教育目标,制定了生涯教育课程,并建立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学校根据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统一规定和课程标准把生涯教育列入教育计划,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教育;

美国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通过了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拨款计划,要求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普通教育中设置职业预备课程。美国1996年制定的《美国高中新计划》中明确指出,高中生要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要求高中生取得丰富的就业与入学信息,有机地整合高中教育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功能。

台湾为了适应地区发展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和地区竞争力,对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其中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1998年台湾地区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确认一至九年级学生所应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并将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融入七大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及综合活动),列入日常教学计划。

以上国家和的确在落实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将生涯教育落实在课程当中。

我国大陆的专家和学者也非常重视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专家认为在高中阶段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并从理论上对生涯教育的内容进行探索,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各校可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空间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这使得生涯教育正常、有序、规范地开展成为可能,是实现生涯教育目标最为可行的方法。提出了生涯教育课程的目标应“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志向”,帮助学生了解、探索、规划职业。

生涯教育逐渐在高中阶段的实施非常有必要,而让生涯教育走进课程,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形态贯彻生涯教育的内容,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有效地成功。

上海、甘肃、北京等部分高中现在开始了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如上海的天山中学的生涯规划课程目标就是认识学生、发展学生和成就学生,在此目标下,课程内容包括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志趣。他们在课程设计中遵循针对学生需求,立足学校条件,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原则,编辑了相应的教材和教参,使德育课程逐步完善。比如因进JA国际青年成就中国组织所开设的高中课程(经济与商业方面),包括教材、教学计划、授课企业志愿者等。如《生活准则》、《青年理财》、《经济学&MESE》、《学生公司》等课程。

专家、学者和兄弟学校对生涯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和经验,但是正如有专家指出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个人认知等条件的影响,对生涯课程的内容需求有所差异。作为一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我校在学习生涯教育理论,借鉴兄弟学校生涯教育经验地基础上,应该了解本校学生实际和学校发展需求,开展适合我校特点的生涯教育课程。

第三阶段:学生问卷调查:对学生生涯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以保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作为一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我校在学习生涯教育理论,借鉴兄弟学校生涯教育经验地基础上,应该了解本校学生实际和学校发展需求,开展适合我校特点的生涯教育课程。我对学校高一高二学生做了生涯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结果显示:在学生生涯发展认识方面:有近一半的学生对未来有了大致的想法,但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学生生涯发展需求方面:80%左右的学生都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了解自我能力、性格、价值观和兴趣。

在探索社会方面,90%以上学生都不同程度上都需要了解自己感兴趣职业的工作内容,向往大学信息以及大学学习方式等。学生在此方面的需求是非常高。

学生还需要对合理利用时间等生活规划方面的需求,在对决策能力、制定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克服压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需求都非常高。

学生非常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同伴的帮助,除此,84%的学生还需要了解高年级或已经毕业学生的学习惊讶,93%的学生需要老师能给自己的发展给予指导,95%的学生希望参加职业体验、实习和多种社会实践的机会。

以上都要求我们继续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而且是要符合我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校学生实际需求的生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开发校本课程。

第四阶段:2011-2014年,进行初步试验,边修改,边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我校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探索了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事实策略,不断建设和丰富课程资源,并探索了课程的评价方式。

三、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

生涯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分别被称为“职业指导”、“生涯辅导”、“生涯规划指导”或“生涯发展教育”等,经历了从最初帮助受指导者“找一个好的工作”到“引导学生过一个好的人生”的转变。舒伯(Super)提出的生涯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生涯决策能力、自我概念发展、个人价值观的发展、发现并挖掘个人的潜能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说:生涯教育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如何生活,二是如何学习,三是如何谋生,四是如何爱。生涯教育不仅局限于职业领域,更应包括与未来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认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而是要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使之能在人生的过程中能主动、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要确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是掌握探索自己的方法、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做选择的方式。生涯教育校本规划课程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生涯发展和规划意识,了解规划课程的基本内容;增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自己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和生涯认知;了解有关职业世界和教育的知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探索的方法、查找专业和职业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等;在学习中学生能够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并愿意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根据课程目标,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模块:

生涯教育校本课资源及评价:

除了校本课程的教材,在教学中寻找各种视频资料,比如中央电视台〈开讲啦〉、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网上搜集资料,登陆招聘网站搜索职场信息,走进高校采访大学生,采访父母亲的职场。聘请校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工作单位。

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生涯规划综合测评。

评价内容:课堂参与,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规划能力,生涯规划书的完成。

四、生涯教育实施的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和成长是最重要的:

学生开始了对未来的思考:在期末的学期总结中高一四班的郭思萌同学写到:“高中的学习是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了解自己,学会选择对我来说真是特别重要。我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重要,非常好,让我对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坚定学生的目标,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张波尔同学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一上生涯规划课开始之前,尽管他成绩优异,但他坦言:“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不知道要选什么专业,只知道努力,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后来,经过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他逐渐了解到了自己的生涯兴趣,人格特征,价值观,对各种信息搜集,最后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专业,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生涯教育不仅仅是确立目标,做好选择,更重要的是有执行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张丹宁同学很向往学习表演。高一生涯规划课时,她说:“我特别想去纽约大学学习表演,可是我知道我的条件并不占优势,但不管怎样,我要努力去实现我的梦想。”两年后,在她的努力下,成为了纽约大学表演系的学生。

学生开始了思考,学会了自己探索更多的有关生涯的题目: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多个小组选择了与生涯相关的研究题目,并通过文献查阅、实际访谈等对《互联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中生选择文理科的影响因素》、《对中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等研究课题。

在对学生后期的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了自己,对未来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但有个别学生在问卷中写到:自己还是缺乏坚持,不能很好的落实到行动中。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重点。

(二)对生涯教育课程开发的反思:

1.生涯教育课程开发要有一个更广发的视野,不仅仅是需要学生走出去,而更需要老师的思维要走出去,不仅充分发挥年级组、团委等力量作用,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如我高二年级组组织学生周末进大学,采访校友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大学各专业,搜集信息,听学哥学姐们对学校对专业的介绍,获得一手资料。2.充分利用互联网。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招聘网站上进行该专业需要人才标准进行研究。最后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再进行自我反思。

3.充分利用电视节目。

人物访谈是进行生涯教育最直观、又最能获得一手经验的方式,但是迫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进行人物访谈很有限,在生涯教育课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查找到《开讲啦》《非你莫属》等相关的视频,能让学生有机会听到很多高高在上,业界名流对职业,对人才的挑选标准,对年轻人的告诫。这些成功人士的看法往往对学生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4.让优秀的影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

一片好的影片能给学生深刻的启发,面对挫折怎么办?我们又该如何为梦想而努力?对于这一问题老师的讲解通常过于苍白,而学生常常会因为缺乏体验,而使得课程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那么一部经典的关于梦想,关于不放弃,关于奋斗与努力的经典影片通常能直入孩子柔软的内心,让他们获得深刻的体验:《当幸福来敲门》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面临苦难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获得了幸福。学生在了解别人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深刻思索自己的人生。

5.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师角色

该课程不像其他课程,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一个科学、正确、统一的答案。生涯课程中没有标准答案,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认知发展、家庭影响答案是各自不同的,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促进和激励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在生涯教育课程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是自主规划的主人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和尊重学生:倾听和尊重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观点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要通过优化招生制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方案提出,从2017年起,高考不再文理分科,考试科目由“3+1”变为“3+3”,第一个“3”指有三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后一个“3”是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任选3门。

这些以来,学生从只有狭小空间可以选择选择文科或理科,到未来可以有至少20种学科组合的选择。学生从被动选择变为相对主动。新的规定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科特长、理想志向进行选择学习科目,尤其打破原来文科科选择束缚提供了制度保障。学生在获得选择权的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报考科目,成功应对高考,如何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使得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课程中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将继续为之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明.增加学生选择权亟须高中配套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09-26.

[2]王品芝.网友关注高考不分文理期待高中开设职业规划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4-10-09.

[3]曾维希.生涯发展的混沌特征与生涯辅导的范式整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68.

[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生涯规划与管理.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5].郭兆年.从“填志愿”到“生涯发展指导”.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4.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篇四

马连庄镇振华学校

田瑛琦

为了有效促进校本课程有序运行,健康发展,在学期初依据新课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内容。

必修以全市统一的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我校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的资源、地理条件的分析拟定开发学法指导、健康教育、礼仪教育三大类结构的校本课程。

学法指导

新课程理论倡导我们: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等。但长时间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重教轻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不会学习者大有人在,它已直接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象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

二、听思并用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听一般是被动地吸收,思则是主动地思考。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五到听课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

耳到: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

“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四、符号助记法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

五、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听,而自己做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

六、主动参与法

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学生听,学得很被动。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七、听懂新知识法

听懂,就是把知识的概念或结论搞明白,即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搞明白。依据听懂的标准,研究运用听懂的规律,主要是研究学习概念的规律。掌握旧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搞清概念的由来,是概念学习之本。掌握概念表述的科学性,是概念学习的关键。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概念各部分的准确含义及内在联系,从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最后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是概念学习的保证。

八、目标听课法

上新课前预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有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老师再讲。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疑难大问题。

九、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十、存疑听课法

听课时,对疑难问题,不一定马上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做,一是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还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内在的欲望决定了努力地程度和做事态度。想听才去努力学会听,会听才会说,会说才会交流。听课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

健康教育

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是这样开展工作的:

如何打开学生的心门?这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要面临的问题。我们针对农村学校现有条件的局限性以及农村学生比较含蕴、害羞、不善语言表达的个性特征,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采用和学生书信交流的方式,架起了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开办了以“我想对你说”、“健康心理、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班会,发放倡议书,营造向知心姐姐、开心哥哥倾诉内心烦恼的心理氛围。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心门打开。我们真诚对待学生的每一封来信,及时亲笔回复,做到平等、尊重、理解、共情,为学生打开心锁,化解烦忧,促其健康成长。从学生来信量及反馈情况来看,学生非常喜爱书信交流这样的方式。我们根据学生来信反映的主要问题整理成册,大致分为:学习篇、交往篇、亲子篇、萌动篇及其它,择其代表性的问题,每月出一期《心理小报》,发放到学生手里供学生阅读。

我们还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学生来信反映的心声成为了我们心理健康课非常好的素材,这样从纸笔交流到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上又一次品尝到了健康心灵的鸡汤。课堂上除了谈话的形式外我们还开展了异彩纷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我们正在着手编制适合农村学生的本土化心理健康课教程。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1)智能训练,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2)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学习活动,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动机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3)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等;(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尊重等交往原则;(5)健全人格的培养,如独立性、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6)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些许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消除顾虑,勇敢主动的来找心理老师咨询。如何进一步扩大心理咨询的范围,让心理咨询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灵?还有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家长、老师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调动家长、老师及至整个社会来尊重、关注学生的心理,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我校将继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校本课程内容,创建特色学校,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礼仪教育

我校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情况,经过多方考察研究,我校将目光投向了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属于德育范畴,又深蕴着美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应该是一条有效可行的德育途径。所以我们决定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从懂礼仪、讲诚信、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起逐步提高道德修养。

“礼仪教育”课程的内容

(一)校内的礼仪规范

1、师生交往礼仪;

2、同学交往礼仪;

3、集体礼仪。

(二)家中的礼仪规范

1、家庭成员礼仪;

2、家庭活动礼仪;

3、家庭睦邻礼仪。

(三)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

1、行路乘车礼仪;

2、游览参观礼仪;

3、特定场合礼仪;

4、网络社区礼仪。

(四)个人礼仪

1、举止优雅;

2、谈吐礼貌;

3、仪表整洁。学校在“礼仪教育”课程开发中,在文明礼仪教育这面特色鲜明的旗帜引领下,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学校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追跑打闹的少了,学生们逐渐学会了谦让、宽容,与火伴相处和睦、友善。在家中,学生们的表现也很突出,没有了以往的娇气、任性,有的学生还当起父母说粗话的监督员,爸妈吵架的调解员。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

5.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篇五

富强学校2013.5

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我们在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收到一定的实效。现将本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首先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实施方面:

(一)工作思路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落实校本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制定计划,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主要工作

1.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

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过学习,认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依据;明确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知晓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及意义。进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2.精心准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我校认真研究,转变观念,挑选精英、骨干人员,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立了以姜校长为组长,以刘校长、冯主任为副组长的研发小组。

3.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我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于是,我校适时结合实际,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人员认真研究,制定学校校本课程计划。

我们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学校的各种设施建设日渐改进,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各类教师人才俱全。从学生角度看,有特长的学生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于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经过认真考察,精心研究,最后确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内容为艺体类的课程有:葫芦丝、巴乌、剪纸、乒乓球、速滑,学生德育、安全方面有:学生安全常识、团结友爱教育学生对这些校本课程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中又有相关的教师能承担起这些课程的实施。

在确定好校本课程的内容后,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人员又对其具体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制定了《校本课程计划》,并指导部署确定相关人员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具体过程

(1)组织教师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学生实际,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在确定校本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就确定了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艺体类由我校音乐教师杨文斌老师负责。成员有:纪亚梅、郭瑞梅、王彦峰、郑蕾。每周一、三下午第六节课。一二年组主要内容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三-五年主要对学生安全教育。全部由班主任负责。周五下午第六节课进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必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知识理论,编制成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学资料。另外,在教程开发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爱看、乐学。

(2)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

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发的课程,刚一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家长会提出一些疑议,甚至遭到反对;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学校有必要给予指导、帮助。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剪纸、葫芦丝、巴乌,还是乒乓球、速滑,都能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4)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5)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举办学生剪纸作品展,艺术节上展示学生的巴乌、葫芦丝演奏,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速滑比赛,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自身风采,使同学们的葫芦丝、巴乌的演奏水平显著提高,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哀叹。

(三)我们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我们在不断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

1.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2.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

3.有的同学只适应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扩大校本课程的门类,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

2.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尽量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更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强实效,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

4.采取更为灵活的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地方课程的实施方面:

(一)严格按照新课程计划开设课节,不占用及挪用地方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二)加强对地方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尽心尽力搞好地方课程的教育工作,及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保证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建立地方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五)在实施地方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更新。任课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地方课程的内容。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这方面活动的开展。

6.校本课程工作总结(推荐) 篇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我校全面开始了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收益颇丰。所开课程多次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省市各级主管部门及专家的好评。我校编撰的《胶南三名》在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的地方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现将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

学校要发展就应该重视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应该重视校园精神的滋润和文化底蕴的积蓄与传承,经过对学校现状的全面分析,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确定了以“体验社会,亲近自然,了解胶南”为主题的研究内容。确定以“胶南三名”即“胶南名人知多少”“ 胶南名胜知多少”和“ 胶南名产知多少”的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植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开发的原则

我校开发校本课程主要遵循了两个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胶南是我们的家乡,这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关系,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家乡,从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以动促学,发展学生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能搜集相关资料,学会交流与分享、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在自己所调查研究的领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调查、采访、记录、整理有关信息,在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三)课程开发过程 1.组织

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由学生自主申报,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调查采访方案,然后根据调查采访方案的可适应性、价值性和代表性,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民主投票方式确定组长。

2.规划

每小组都要对活动的主题做一个初步的规划:各活动小组都要制定出活动手册,内容包括小组调查活动计划;活动调查问题库;问卷调查表;活动剪影照片集,调查活动日记等。对每个小组活动我们依据“分队承包内容―――实地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展示成果”这样一条活动线索,采取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各显神通。

例如:在“胶南名胜知多少”活动中,我们分成了五个小队,分别是:千年古迹——琅琊台队,历史遗迹——齐长城队,天然花园——珠山秀谷队,佛教圣地——石门寺队,在水一方——灵山岛队。各小队成员满怀兴趣,带着对家乡的热爱,进行实地考察,采访群众,上网查询,广泛收集资料,多方调查研究。学生对各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开发时间、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目前状况及开发前景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研究中,许多现状也 引起了孩子们深深的思考,他们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都反映给了相关部门,同时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好评。

3.总结

每次活动后,我们都要求每小组做到“五个一”:办一份手抄报;写一份专题调查报告;制作一块活动展版;写一篇活动感悟或观察日记;召开一次成果展示会。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活动中更好地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对有创新精神、活动表现出色的小组及个人,在活动评价时学校给予奖励。

经过多年实践,学生们已将研究性学习成果编撰成《画山秀水在胶南》、《展历史画卷,颂时代风流》、《广袤的胶南大地,丰饶的胶南物产》系列丛书。

二、开发校本课程,提炼本土文化

学校加强对校本科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成立了校长任组长,以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组成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教导处负责调研,确定了48个校本课题,组织教师选取课题,编写教案,基础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学校根据报名人数编排班级,确定活动场所,全校统一活动时间为 2

每周周四第三、四节,号称“快乐星期四”。做到了教师固定、学生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固定,保证了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和实效性。

选修课程主要采用学科拓展、艺术特长、实践活动三种形式进行。

学科拓展课程有政治课的“礼仪在身边”。物理课的“生活趣谈”。语文课的 “走近名著”。数学课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历史课的、“历史人物大家谈”等。已经编辑成书的有:《新视点》、《博文学子必做的100个实验》、《书香伴我行》、《博文学子必读的100个修身故事》、《耕耘者的足迹》等。艺术特长课程有绘画、舞蹈、书法(软笔、硬笔)。生活技能课程有“陶艺”“摄影”“花样编织”等。在基础年级学生中施行“选课”走班。每周四下午三、四节课安排为走班制时间。正是由于成绩斐然,我校被评为青岛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我校活动课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团队活动。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社会实践。二是文学社活动,我校主要组织了“芳草文学社”社团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博文》校刊,已编辑59期。我校文学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文学社团。三是信息技术,我校信息技术培训开展的扎实有效。每学期开展的“信息技术小能手”评比活动为学校增添不少的亮色。

三、体验收获,彰显课改成效

回顾我们走过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之路,主要收获在以下三个方面: 1.塑造了学生

亲历实践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活动中的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更是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学会了合作与分享,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各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认真听讲,被动接受,而是自然生成了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习惯。

2.成就了教师

我校寻求校本课程与教师发展的整合点,让教师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共同成长,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课程建设能力。近几年来,我校就有五名教师出示了青岛市级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十多名教师获省市实践活动优质课一、二等奖。

3.促进了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

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得到了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一种彼此尊重、互相协助、追求创新的风气已经形成。同时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变革,为重塑新型的学校文化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山东省现代科技教育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青岛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学校。我校也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研

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实验学校。

四、反思启迪,坚持走校本之路

通过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要真正实现学校课程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做到以下三个“必须”: 1.必须正确定位校本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构建学习型的校园,就是让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而校本课程就是一个学校存在的重要的条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创新。

2.必须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课程的本质指向人的发展,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化”途径,校本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环境。因此,老师必须学会引导,学会塑造,学会研究,学会学习,学会赏识,学会与学生一起成长。

3.必须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学生不仅是教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下,教师要消除权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个性,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而全面地接近学生并了解学生,重视学生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7.开展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篇七

一、建立小学生命教育需求模型

(1)生命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生命的脆弱外,更应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她)的生命对自己、对家人、 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感悟、 珍惜生命的存在,形成一种珍惜生命的意识,在生活中实现“人之所以为人” 的意义和价值。

(2)生命教育要创造满足人生需要的现实人生。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教育要塑造青少年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 当学生能够感受、体验生命的美与真时,这才是生命教育的起点。

(3)生命教育要创造和谐生活和幸福人生。我们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无关,只有在尊重和关爱他人之中,自己的生命才会获得真正的提升。 生命教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是必须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4)生命教育要创造有意义的理想人生。陶行知曾说:“一般办学校的抱着书本忘了人生。我们的学是以人生为大前提,在我们心目中,人生超过一切。因为要培养合理的人生,所以反对学校忽略人生之组织,而要创造出一种富有人生意义的学。培养合理的人生乃是我们的宗旨。”我们要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问,是生命教育的升华。只有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地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体味生命的美好和精彩,同时也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无常,享受生命之苦难。

二、构建小学生命教育电影校本活动课程

生命教育电影校本活动课程能引导我们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从课程的视角进行设计,整体构建小学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营造自主参与的生命教育环境;积极引领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而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笔者尝试把课程分为“认识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五个主题,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生命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学校主流活动中,构建以“激情引入→电影简介→ 精粹导看→体验行动”流程为基础的常规电影课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小学阶段接受阶梯式生命教育,成就属于自我的马斯洛人本需求。

为了在教育面前让学生变成主体, 我们引进陶行知的有关生活教育的理论,从课堂教育教学智慧与教师人文精神境界两个方面让教师队伍达成共识。 让教师尊重和珍爱自己的专业生命,追求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在校本活动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把课堂教学作为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很多实验老师感到,电影课悄然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学生,改变着师生的关系,他们在课堂上更多采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持原则, 让孩子们在亲自参与探索中发现新知, 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新知,师生共同在体验中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笔者以电影为载体,在生命教育校本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不是要我学, 而是我要学;不要教育我,只是帮我学” 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 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各层次的生命教育学习目标。

(1)培养“迷、悟、爱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迷”是根据孩子们会对特殊活动着迷的天性,通过以电影资源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以片导学,让他们踏进生命教育学习之中,并在这个学习的乐园中得以成长。“悟”是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选择合适的电影开展启发性的普通教育,培养和指导他们在电影活动中获得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更深了解,具备更广知识。“爱”是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以电影资源组织主题,培养和引导他们对人类民族产生更高的、更自觉的爱。

(2)培养“知、情、意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学生死的知识,而是以电影活动引起学生的社会兴趣与行动意志。感情的教育不是培养学生脆弱的感情,而是让好电影调节并启发学生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与方法,这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这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的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感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情、 意”,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3)培养“行、知、创合一”的自主学习意识。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因为唯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产生。电影活动课程就是一种行动课程,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 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手脑配合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强烈的兴趣。

8.开展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本教研抽样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当前中小学校开展日常校本教研工作情况,以此为基础,总结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为有关部门提供校本教研工作方面的反馈意见。

二、制作调查工具

校本教研是指以中小学为基地,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课题为研究对象,以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践研究,以促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学研究[1]。据此概念,我们从校本教研活动结构及常见实施过程中,提炼出八个相关问题设计在对应问卷试题中。这八个问卷试题是:校本教研的意义、构成校本教研概念的基本要素、校本教研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及内容、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工作面临的困难、影响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因素、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每个标题的内容,分别设计了2~10个供选问题。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及统计方法

调查对象选择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和进修学校中小学部学科教研员两个群体。调查中我们随机抽查了4所城区中小学,8所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样本人数设计为120人(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19份。其中,中小学一线教师107人,实际收回问卷106人;进修学校教研员13人)。被调查的学校及教师,在各群体内全部采取到校后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严格要求回答者独立完成问卷,在单独回收各个群体问卷后进行分类统计工作。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校本教研概念及其工作意义的基本认识,不同群体差距明显

从问卷统计数据看,一线教师中有62.26%的人认同校本教研“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8.68%的人认同校本教研工作是“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但是,仍有17.92%的人认为校本教研“增加了全体师生的负担,没有多大益处”。在教研员群体中,所有人都认同校本教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84.62%的人认同“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所有教研员完全认同校本教研概念的基本要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实践探索、自我反思),而一线教师认同率仅为88.68%。这些情况表明,两个群体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理论学习,以及对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还存在差异。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教研员对于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明显好于教师群体。

2.对校本教研活动终极目的的理解,不同群体态度不同

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终极目的的不同理解,反映出不同群体对待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的实际感受和对待校本教研工作的价值取向。问卷中只有53.77%的一线教师选择校本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有40.57%的一线教师和53.85%的教研员认为“活动终级目标指向形成教师个人教学特色”,有27.36%的教师和61.54%教研员认为校本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全面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成绩”。有9.43%的教师和15.38%的教研员认为“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教师每人都要有教研专题”。这些现象说明,以往的校本理论培训工作还存在不够系统科学的情况。

3.在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从对本题下设的10项选择统计结果看,教师们最喜欢的教研形式和内容,最多的是“参加教师教研成果展示活动”(43.40%),其次是“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33.96%),喜欢“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的教师只有32.08%,喜欢“与有关专家一起探讨自己教学问题”的也很少(27.36%)。其余各项(基础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听学术专题讲座、与业务领导单独进行课例讨论、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选择率大多在20%左右。喜欢“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的只有极少数教师(5.66%)。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主管业务领导应该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校内专家”,但是问卷中“喜欢与业务领导单独进行课例讨论”的教师非常少,只有9.4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业务领导在指导校本教研工作中的职业魅力不够,故而群众威信普遍不高。

教研员群体在“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三项选择比例最高,分别是76.92%、69.23%、84.62%。选择“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的最少(15.38%)。其余选项比例大都在30%~40%左右。

此项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教师(包括教研员)在参与教研活动中的个性化需求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被教研员普遍认同和操作的“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三项主流的教研活动形式,对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却并不喜欢。

4.在校本教研制度中,最关注教研质量相关要求

建立与新课程适切的教研管理制度,是使校本教研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2]。两个群体对“完成教学研究任务的质量要求”选择比率都比较高,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5.53%、92.31%。这一统计结果同时也表明,在教研活动制度中,详细界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师完成教研任务的质量标准,是引导教师认真参加每次教研活动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在两个群体中,关心理论学习制度的教师却仅为25.47%,教研员也只有23.08%,显现出两个群体对理论学习过程普遍具有的漠视态度,这与课改专家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最重视理论学习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严重相悖[3]。问卷中只有1.89%的教师关心“惩罚性工作评价的内容及强度”和“奖励活动的形式及内容”,而教研员群体对这两项都没有选择。说明多数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中,关于惩罚和奖励的内容还没有设定到让教师们普遍重视的程度。

5.在校本教研的困难中,主要是缺少相关专家指导

回答在校本教研中面临的主要困难问卷时,教研员群体没有人选择关于时间的问题,76.92%的人选择了“缺少相关专家指导”,61.54%的人选择了“专业资料稀少”,并有30.77%的教研员认为一线教师“缺少外派学习机会”。在对一线教师群体问卷统计中,有50.94%的人认为主要困难是“缺少相关专家指导”,44.34%的人认为“缺少外派学习机会”,只有38.68%的人认为“用于校本教研的时间不够”,30.19%的人认为“专业资料稀少”。可见,认为当前教师们从事校本研究的时间不足、专业资料过少等观点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6.影响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积极性的要素中,主动研究意识最重要

“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控制人的行动,从而使人的活动带有目的性”[4]。在回答“影响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积极性的要素”中,84.62%的教研员和54.72%的一线教师选择了“教师自身是否具有主动的常态化的研究意识”。只有53.85%的教研员和12.26%的一线教师选择了“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仅有3.77%的一线教师和15.38%的教研员选择“校本教研制度中的奖惩规定内容”,这在所有的八个选项中比例最低。其他几项相关影响要素(学校提供的相关研究条件、学校领导的引领水平、学校方面是否按照教师的综合素质差异进行差别化要求、聘请专业人士的指导质量与频率、学校内部是否形成了和谐向上的干群关系)中,两个群体的选择比例大都在15%~30%之间。

此项调查说明,教师具有主动的常态化研究意识是影响校本教研工作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其他七项影响因素之所以不被广大教师所重视,或者是因为学校没有开展与之相关的具体工作,或者即使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是由于工作不力而对广大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7.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应试”和“应检”问题严重

自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有关部门都在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视和领导,以往各自为战、活动水平不一的校本教研工作有了规范统一的过程指导与管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伴随全县性的统一监测评价、每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省市县三级督导评估检查等项工作的交叉强化进行,致使基层学校常态化和个性化的校本教研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各群体内在对“普遍的应付工作任务的心理,整个教研工作围绕考试和检查为中心”的选择比率都比较高(教研员84.62%、一线教师67.92%)。教研员在“同事之间平时很少相互深入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较差”、“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工作抓得不实(如教研目标、制度、方法、评价等)”三个选项选择比例,分别为46.15%、38.46%、53.85%,而一线教师对这三项的选择,分别为34.91%、10.38%、29.25%。这些数据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工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

五、结论与建议

校本教研工作的本质是对当下教学工作能够进行批判性的辩证思考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有关部门需要认真地对现行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参与对象、教研方法、教研活动制度及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省察,发扬成绩,不断改正缺点与不足。要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勇于探索;在体现公平的基础上,关照教师工作个性差异;在追求学校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态度,主动参与到常态化的日常教研活动之中去,而不致于使校本教研工作成为教师有苦难言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05-25(4).

[2]郑立平等.推进教研:制度建设亟需解决.北京:中国教育报,2004-07-27-(7).

[3] 李建平等.新课改推动教师走校本教研之路.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03-01(3).

[4] 张德主编.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校本课程个人工作总结 篇九

学校组织并确定研究资料,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学年会、论文交流、教研论坛、专题讲座、专家报告。教学分析、课例展示、专题研究、教学工作阶段小结。

其次是“课的研究”,课的研究始终作为我校教学研究的中心活动,包括教师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的研究,其中教师的备课和说课作为组内教研活动的重点。学期内由各学科分管主任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典型的课进行专题分析和指导。

二、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

教师要构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构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合理方式,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着以上宗旨,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首位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把打造新课改理念放在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首要位置。

三、以崭新的教师评价,鼓励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高。

在新课改中做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也应建立起一种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新模式。

我们认为:新的对教师评价模式,要以事业心、职责感为核心,引导教师结创新精神和探索本事的偏爱和关注,新模式应强调教师评价的建设性和激励性,尤其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所以,我校将“建立以教师自评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做为新课改一项重要任务。

10.校本课程阶段总结 篇十

(2003——2004上学期)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旗教研室的指导下,我校根据地方文化与经济状况,初步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以工艺制作突破口,以实物版画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取向。课程内容:

首先确立了以版画欣赏为基调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版画的艺术特点、材质、分类等基础知识。

然后以毛线版画、纸版画、树叶版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线、面与肌理的单项锻炼。使学生在实践中一步步的掌握认识版画艺术、走近版画艺术、创作版画艺术的必要知识。让学生游戏、陶醉在版画实践中。当学生熟悉了版画的表现方式后,再进行综合与学生特色表现,形成学校特有的艺术氛围

课程历程:

在最初的课程设计里,学完版画的基础知识后,直接进入实物版画的大概念。但学生在接受方面出现了创作无从下手的受阻现象。所以,我们把实物版画这一课题拆开,化整为零。形成了毛线版画、纸版画和树叶版画。分别锻炼学生运用线、面、肌理的能力,鼓励创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的美术校本课程刚刚开始,各环节相对比较薄弱,还须加强课程理念、业务技能的学习。利用现有的条件,尽最大的努力作好校本课程,影响学校的校风校貌,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

丰水山镇中学

11.开展校本科研,争创“三赢”局面 篇十一

一、立足校本,选好课题

何谓“校本”?又如何选题?校本课题应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一些困惑问题,管理者应对此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然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炼出一个研究课题。在考虑校本课题的提炼时,应充分考虑:本校办学目标是什么;本校师生的优、劣势在哪里;学校有哪些可开发的资源;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有哪些现实困境,解决困境的瓶颈是什么;如何传承上一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等等。那么,这样选定出来的课题就比较有研究价值和实效意义。如我校在制定“十一五”海珠区重点课题——“和乐教育研究”时,就基于如下几方面的思考,才最终定下“和乐”这个主题:(1)办学目标——关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全面、健康、快乐成长。(2)由于二次分配遗留的一些思想问题,导致2006学年上学期学校内部一度干群关系、同事关系比较紧张,需要缓解,营造一种宽松、信任、和谐、协作、谦和、礼让、互助的氛围。(3)虽然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较高,但由于中老年教师居多,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比较拘谨,课堂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两极分化较明显,部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够积极,学习兴趣需加大力度培养,需要倡导教师“乐教”。教师若能“乐教”,学生必能“乐学”。(4)学校上一个课题是“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在“快乐学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碰撞与交融思维的火花。(5)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该课题在专家评审会上和专家论证会上得到认同,教师们在实验过程也觉得具有实效性。

二、提供人力物力,确保课题顺利推进

校长重视,亲自抓课题。校长亲自抓课题,可以宏观调控协调学校的整体工作,一来对学校整体工作能进行有机整合,把教研、科研和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们就不会觉得压力大,无所适从。二来科研工作中涉及到的科研组人员的分工、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科研经费的投入、场室的安排等工作就能够得到统筹安排,在学校计划中得以整体体现。如果是中层干部主抓,就需要协调好多部门的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可能就会更大,群众的认可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领导重视并亲自抓是关键。

物质奖励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保障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科研制度,以保证科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对一线的教师来说,刚开始进入课题研究状态是有点难的,既要理论学习,又要参与试验课活动,还要经常总结交流等,任务重,压力大,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制度的约束,要求教师必须按照规定参与课题研究系列活动。但由于教师的价值观有差异,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光有制度约束,没有物质奖励,就很难激发所有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前两个学年,学校可以设定实验教师奖励金,只要积极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任务,就有奖励。在群体的激励氛围中,实验教师们互相影响,久而久之,他们参与课题研究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但是,为了不造成“有钱就干”的不良风气的滋生和教师认识上的错误,后期学校就必须把物质奖励改为以精神奖励为主,进行全校性论文的评比、个人成果的展示

等,让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得到保温。

三、明确“三赢”目标,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内驱力

教师是科研的生力军,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程度是决定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除了上文提高的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外,还必须让他们清楚:开展校本课题研究,能够共建“三赢”局面。

首先,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科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学习培训提高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校长负责,总体策划”“课题驱动,研训结合”“个体自主,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理论引领”“分层管理,各司其职”这几个培训策略,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由于学校的选题背景立足于校本,因此,教师们参与的课题研究,也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息息相关,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必然会去翻阅大量书籍,查找参考资料获取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专家的引领下,他们也会开始思考教育教学现象,慢慢学会深入浅出地利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培养了问题研究意识。

其次,教育科研锻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学校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策划,如学校的“和乐教育研究”,它涉及“和乐课堂”“和乐德育”“和乐教师团队”“和乐校园文化”四个方面。那么,从内容上说,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研究,立足点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为了开展这些活动,各部门会想方设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案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实践,接受锻炼的过程。有实践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创新;有锻炼才有提高,有提高才有发展。另外,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活动组织的实效性,两者最终均让学生得益。

第三,教育科研推动学校良性发展。“科研促教,科研兴校。”学校要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科研是一条捷径。教师的专业得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素质也会提高。那么,办学效益自然就会水涨船高。另外,课题本身立足校本,是解决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科研,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就能得到提升,推动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影响家庭经济状况范文下一篇:山中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