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

2024-06-17

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12篇)

1.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 篇一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有助于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预测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归因风格.根据归因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归因风格的`策略主要有:尊重差异,树立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正确看待错误,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作 者:吕宪军 王延玲  作者单位:吕宪军(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9)

王延玲(大连教育学院自然科学部,辽宁大连,116021)

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5(5) 分类号:B848.4 关键词: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   归因风格   动机策略  

 

2.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 篇二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尴尬境地

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师资、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都较以往有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理论课教育教学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不少地方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就本次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调查结果指出理论课学习效果的尴尬境地。

1.情景一:比较合理的教学导入,仔细讲解教材内容,中间穿插师生之间的互动,接着,布置思考题等。下课后,把学生叫到身边,让其讲讲本节课所学、所获,结果是最基本的知识点都不能说清,甚至根本不知道,更谈不上收获。2.情景二:理论课教师讲课有声有色,但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听,其他学生要么在睡觉,开小差,要么在看其他的书,或在做其他专业课程的作业。教师讲得虽投入,但学生不听,怎么能要求有好的学习效果?3.情景三: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要求学生谈谈自我心得时,课堂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教师被迫点名回答,这显然失去互动教学的实际意义。理论课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怎能达到理想效果?4.情景四: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时,把知识点讲解完后,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立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4人小组“埋头苦干”,大多学生讨论为虚,聊天为实,这说明很多教师只为开展合作教学而合作,没有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5.情景五:学生在理论期末考试中成绩大多较为理想,但是随机抽取学生,让他们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自身以及社会问题,发现难以分析。作是否真信理论课知识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并非真信。试问学生并没有真懂、真信理论课知识,岂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归因分析

理论课学习效果的归因是指学校通过对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测评,对理论课学习效果作出推断,并作出因果分析的过程。应用归因理论分析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正确归因;二是积极归因。所谓正确归因,即找出造成理论课学习效果好或差的真正原因;所谓积极归因,即分析理论课学习效果好或差的原因时,如果有诸多因素,应着重强调那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作出归因。

(一)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有很多因素参与并影响理论课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记忆系统,他们直接参与学习过程;而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学生的态度、情感、兴趣、性格等。结合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学习目的不明确,对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理论课不重要,理论课学习缺乏动力,本身比较讨厌政治和政治学习,对书上讲的理论难以理解。

(二)任课教师

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素养、人格魅力等,是大学生理论课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信仰、为人师表及知识学术水平,任课教师的品行、个人修养状况及人格魅力,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组织能力及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它要融合在教、问、练、测等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运用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样才能确保理论课学习效果,否则大学生不仅没有真正掌握理论课知识,对理论课的学习会越来越反感。结合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深度,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对自己的成人成才和就业的作用。

(四)课程教材

理论课的教材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政治正确,线索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方便记忆,方便考试。理论课教材经过不断革新,给广大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内容,整体上是让学生喜爱的。但也不可否认,教材的某些内容仍较为深奥、枯燥、不易理解,使学生,特别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难以接受。结合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教材内容的丰富和更新,教材理论阐述与现实联系的紧密程度,教材内容与学生所思所想的练习,教材整体设计的吸引力,教材内容的深奥程度。

(五)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很多理论课教师没有走出“灌输教学法”的误区,这种过分强调灌输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整个课堂上学生都必须在教师的“教”和“带”之下进行理论课学习,不能脱离教师学步,以获得自我发展。这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课自学能力的提高。结合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教学班人数的多少,与教师沟通、交流多少;教师讲课的条理性、趣味性、透彻性和艺术性;教师讲课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选取的合理性;教师是否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也是影响理论课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实践教学是理论课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不断尝试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潜移默化地提高理论课学习效果。结合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否定期进行实践教学,有无专人进行实践指导,有无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无较充裕的实践教学经费,实践教学与学生关心问题的联系程度。

(七)教学考核

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理论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外,还要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确保大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真懂、真信、真用。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结合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考试方式(闭卷/开卷)对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影响,考试目的是否以发展为要,考核内容是否知行合一。

(八)教学环境

理论课学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环境因素对理论课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学环境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主题以外的客观现实,理论课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硬环境和教学软环境。所谓教学硬环境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教学软环境是指学校教学环节中客观存在,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结合问卷调查,具体来说有如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周围同学对政治的关注度及理论课的到课率,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学校的校园精神风貌是否积极向上。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策略

由以上归因分析可知,提高理论课学习效果必须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以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为重要环节,以加强领导为保障,全面推进理论课教学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理论课学习效果,推动理论课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应用归因理论指导理论课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增强学生内在的动机,使他们弄清为什么学习理论课这一本质问题。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人”。“对于人类来说,磨炼知性、丰富知识固然重要,但我坚信更不可缺的是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修养。”[1]理论课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帮助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道德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是一种更高的本性,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2]明白学习理论课的目的,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热情,真正想学,从而坚定学好理论课的信心,产生学习理论课的强大动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

对大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应当区别情况,进行正确的归因,积极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就学生而言,对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会以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习效果。要想提高学习效果,首先,应该有意识地改变导致理论课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归因意识观。其次,找出自己的弱点所在,集中精力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任务太难,将此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然后各个击破,这样问题就得以解决。最后,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教师而言,教师要善于运用有关学科知识,特别是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的归因反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成败归因。对学生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教师要进行心理辅导,主动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能力感;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要起到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三)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

作为理论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职责,研究如何更好地把这一职责发挥到极致是我们的责任。大学生作为受教育活动的能动主体,我们必须要理解他们,“达到理解是一个在相互认可的有效性要求的前提基础上导致认同的过程。认同的前提性条件: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3]。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归因理论来分析每名学生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1.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4]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紧扣学生关注的问题。理论课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想倾向、活动信息,尤其应了解思想理念上的“杂音”、“噪音”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了解学生对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认识程度。这些是学生普遍关心而又容易产生思想疑惑的实际问题,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这样就能在课程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学生的思想疑惑问题加以启发、疏通、引导,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理论课的吸引力。

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单向灌输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造成接受动力不足。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尧斯认为,接受过程不是消极的,而是读者主动积极地参与过程。理论课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应多采用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辨析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提高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

要高度重视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选聘、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理论课教师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作为理论课教师应当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素质内涵。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定期相互说课、听课、评课、议课,把具有一定工作阅历和经验的教师与新教师进行结对;开设理论课教师技能培训,为广大理论课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提供平台。当然,作为理论课教师自身,除了借助外力,关键还在于不断激发自身内驱力。

4. 编好讲好教材,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

要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课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要讲授好理论课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论课讲授者必须在知、情、理三方面提高,尽可能做到知、情、理三者的统一。讲授者要努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信所讲的一切,充满自信,听讲者才会相信你讲的内容,被你说服,对你信服。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讲授者必须有虚心诚恳、实事求是的学风。要充分尊重教材,维护教材的权威;在提批评意见时要注意场合,讲究方式;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信服。

总之,理论课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理论课学习效果进行归因分析,能够动态把握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提高理论课效果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改善教学环境,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等,只有使各方因素形成合力,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日]池田大作, [德]狄尔鲍拉夫;宋成有等译.走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寻求新的人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226.

[2][美]马斯洛;许余和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15, 85.

[3][德]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3.

3.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 篇三

【关键字】实习心理 韦纳归因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4

顶岗实习期是中专学习的重要且必经的阶段,学生同时具有中专生和社会人的双重身份。顶岗实习生由于内心的期望值与工作现实状况的落差,而导致他们在实习期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顶岗实习生进行积极归因,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这既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

人们在反思某一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心理学家韦纳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为3个维度,他认为3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在内外维度上,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由于其失败而感到自我羞愧;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因为外部因素导致失败而生气并不再努力。在稳定维度上,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并不再努力;反之,则会气馁。在控制性维度上,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认为由于努力不够而不能成功,则会继续努力;反之,则不作任何努力而绝望。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

二、实习生“半途而废”现象的心理分析

中专生受由于心理、生理等因素的特征,在顶岗实习期间存在着一个适应期。在此期间,学生的心理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有的不善于与人交往;有的自由散漫;有的贪小便宜等。在实习期间,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要么无所事事,要么疲于应付,从而冲动易怒、轻言放弃实习岗位的事情时有发生。针对实习过程中这种“半途而废”现象,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心理原因分析。

1.自卑心理

中专生普遍认为上中专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由于成绩上的不理想而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因为外界对中专生的轻视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潜意识中有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不主动参与竞争,工作中消极被动,从而被单位放弃,不战自败。

2.自负心理

由于传统择业观念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专生所从事的工作必须由最基层开始。学生总是憧憬着工作是轻松的,收入是丰厚的,未来是美好的。于是这部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因生产技能及守纪等方面存在问题受到实习单位的批评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一气之下离开实习岗位。

3.依赖心理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家长对孩子是否要在岗实习采取模棱两可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家长过多的干涉恰恰让实习单位对实习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也让实习生过分地依赖家庭,在实习中稍有不顺就辞职回家。

4.从众心理

部分实习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没有自己的想法,采取随大流的态度,“大多数人去哪里我也去哪里”,或者“我的好朋友去哪里我也去哪里”。这些“随大流”的人,一旦看到别人辞职,立马放弃可能别人不适合而自己却很适合的实习岗位。

5.攀比心理

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分布在若干个不同的单位、不一样的岗位,也就会出现不同的工资待遇和劳动强度。那些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或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实习生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或者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别人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岗位,从而彷徨放弃。

6.角色轉换准备不足

学生对实习单位的严格规章制度适应不了,迟到、早退、甚至开个小差都要扣工资,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被辞退,与其被别人辞退还不如自己主动辞职,从而造成实习“半途而废”现象。

三、从归因理论的视角看实习生“半途而废”的心理

结合我校的多年的实习生管理实践,我们发现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半途而废”现象的心理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归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某些社会不合理现象归因不准确。由于社会为中专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都尽如人意,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实习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影响,部分学生把顶岗实习的不如意单纯归因为社会的不公平。

2.对自我归因的不正确。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能力和性格特长等都没有正确的了解,或者容易受到工作中成败得失等因素的影响而放大自己身上的优缺点,进而在实习过程中作为冲动的、非理性的选择。

3.实习过程中的成败归因不准确。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因取得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有些学生却将失败归结为自己没有别人那么好的条件等,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四、运用归因理论培养实习生正确的就业观

只有抛弃不良的就业心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才能有利用学生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从而形成“就业能力”。

1.教育引导,学习正确归因。在学生跨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择业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避免在顶岗实习时茫然无措。

2.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应该时刻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锻炼自己能力,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加强学生自我分析能力的指导,促进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冷静、客观地面对各种就业机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3.自我调适,进行就业归因。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掌握,通过走访、调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各种心理问题或可能发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做到正确归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4.适时训练,及时归因问题。班主任应经常性地走访实习单位,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心理、实习状态以及学习环境,发现问题及时实习单位共商对策,帮助学生积极归因,共同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和技能提升。

中专生顶岗实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的心理疏导需要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家庭共同努力,更需要顶岗实习生自我的心理调适。让我们借助韦纳归因理论适时调整好学生的实习心理,使每一名中职学生毕业后都能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优秀员工。

【参考文献】

1戴辉,浅谈中职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疏导,学园,2011,(19);

4.初三学生心理的自我调适 篇四

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初三学生有必要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一、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

二、学习心态平稳,不要慌乱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其实,如果我们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塌塌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上来”;“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学习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对自己不负责任。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

三、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上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按照最后考试的日期向前推算,划分学习计划的时间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要勤于张口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

另外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难题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制定

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

四、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我们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到医院进行专门的治疗。他们已经不能再去迎接考试了,他们败在了考试开考之前,败在了和自己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之中。“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5.大学生择业的自我心理调适 篇五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心理调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已走上自主择业的道路.大学生择业时面对各种诱惑与激烈的竞争,存在着一系列心理矛盾或困惑,需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态,以便在纷繁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 者:李殿录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44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6.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 篇六

一、归因理论的概念与意义

归因理论是一种激励理论,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心理学。归因主要指通过相关信息资料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评价,从而对其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这一理论由海德最早提出,后逐渐细化为三个理论流派。其一为成败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控制点、稳定性与控制性对一个人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二为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个人的成就情境中,自我效能感对其行为动机有决定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克服困难与消极情绪的积极性越强;其三为习得无助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难以控制消极行为或结果时,就会产生无助感。解释事件原因,并非人们应用归因理论进行归因的最终目的,而是借助对自身的归因分析,可以帮助个体全面了解行为的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进行相应的归因训练,有针对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通过改变行为来更快地实现预定行为目标。

二、归因理论在小学校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 对小学校长管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在小学管理中, 校长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其要管理的是一所学校,管理任务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尤其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对小学校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归因理论,对小学校长管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影响小学校长管理效率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当前我国很多小学尤其农村小学还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小学校长在肩负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承担一定数量的课程, 校长管理的工作内容较多,负荷较大。而这一现状之所以会影响小学校长的管理效率,主要原因还在于小学校长管理工作难度的加大;这种工作难度已经超出小学校长身体的承受力度,给小学校长带来较大压力,在日积月累中影响其身心健康及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管理效率。第二,小学校长管理对象是整个学校,其面对的环境相对其他管理者更为复杂,除了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外还需要面对学生家长,等等。复杂的外部环境给小学校长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性与不稳定性,也给小学校长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影响管理效率,甚至影响整个小学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2. 根据归因结果针对性解决小学校长管理问题。根据对小学校长管理问题的归因分析,小学校长可根据归因结果对自身的管理进行改善。小学校长可对归因理论进行学习和掌握,借助科学的归因方法,将归因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对小学校长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小学校长在管理中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给管理者提供交流和宣泄的平台,释放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与压力,促进自身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针对管理中工作难度与外部环境复杂等带来的压力和问题,小学校长在不同问题的处理上应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自身的归因训练,不放过对每一个管理行为动机的寻找,当发现管理行为动机异常时,应及时分析管理动机。在小学校长管理归因中,效应在归因时应避免出现高估或低估等归因错误。为了保证归因评估效果,使归因训练真正发挥其在小学校长管理中的作用,小学校长管理归因评估还需加强专业教师指导,注意克服归因时普遍存在的自我服务偏见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收集具体信息,对自身管理行为和后果进行有依据地归因,保证小学校长管理归因的客观性。

小学校长管理中,当管理与管理对象发生利益冲突时, 在归因时必须注意避免利己偏差现象,不能完全地倾向于利己的归因。在管理中,小学校长应统筹安排,实事求是地进行归因,全面地看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公平公正全面地反映小学校长管理问题的实质。在小学校长管理中,管理者还可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学生与教职员工中,引导师生学会自我归因,这对于提高小学校长管理效率来说是很必要的。 这就需要小学校长与广大师生一起做好小学管理的各项工作,促进全校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在小学校长管理中,可以加强对师生归因训练,以帮助师生建立准确的自我定位。对于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来说,归因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心态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而且能够促进小学积极校园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使小学校园在此种管理模式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推动小学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7.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 篇七

关键词:归因理论;动机;态度;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57-02

对动机的理解,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论也有不同的解释。认知论认为,人们对于动机的理解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人们为什么以某种方式去做事情以及影响他们所作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动机还涉及在实现某一目标的时候,人们要付出多大努力的决定。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们的行为动力有不同的机制,每个人对外部的影响有不同的理解,人们的动机要受到外部的影响。本文将基于归因理论,对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与态度进行研究,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一、归因理论

为了理解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尤其是我们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我们都会问“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心情、知识、幸运、帮助、兴趣、明确的指导、其他人的干扰、不公平的政策等。动机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怎样对自己或他人的成功进行解释、判断,会影响到他们的动机。根据Weiner(1985)的观点,多数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每个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可以根据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归类。例如,幸运是外部因素(控制点)、不稳定(稳定性)、不可控(可控性)的因素。这三个维度对动机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会影响期望和价值,如稳定性维度,可能与对未来的期望密切相关。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科目太难,那么,他们在未来对这个学科的期望将会是失败。如果学生把这个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情绪或幸运,那么,他们在下次将会期望得到好一些的结果。内部/外部控制点好像与自尊感密切相关。当一贯成功的学生失败时,他们经常会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下一次,他们通常会把重点放在成功的策略上。这个反应也通常会导致成功、自豪和更强的控制感。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就会产生最严重的动机问题。这样的学生会消极地接受失败,沮丧、无助。如果学生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不可能改变的、并且是超出他们的控制能力的时,他们漠视失败将是符合逻辑的反应。此外,这样看待失败的学生将会较少去寻求帮助(Woolfolk,2008)。

WilliamsandBurden(2010)总结道:如果询问人们语言学习任务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他们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我擅长于学习语言;我努力了;任务很简单。相反,失败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善于学习语言;这些任务很枯燥;我不喜欢语言;我没有努力;任务太难。另外,能力和努力是内在归因的形式,也就是说,这些因素来自学习者的内在;然而,运气和任务的难度属于外在因素。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外在性和内在性的“控制点”概念的延伸。个体对这些归因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一个人完全有可能认为运气是内在的、稳定的,如“我想我天生运气好”,还有可能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如有时候有的学习者会说:“根据感觉,我有些时候比其他时候表现好。”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运气还是外在的,不稳定的,而能力是内在的,稳定的。研究表明,在与成就有关的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是能力与努力(张爱卿,2001)。WilliamsandBurden(2010)认为,在任务中付出的努力多少可以受学习者的控制。归因元素和向度的组合,在具体事件和活动方面会因人而异。不同组合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果我认为我缺乏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这一要素是稳定的、内在的、不受我的控制,那么我就不会做出很大的努力来提高。如果我认为语言教师布置的作业很难,超越我目前的能力水平,那么我准备付出的努力将取决于我是否认为自己可以把这些任务分成更可操纵的小任务。这说明,任务难度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外在因素,不受学习者的控制,但通过适当的策略可以内化而更可控。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与态度和学习成绩在多大程度上相关?二是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是在洛阳市伊川某中学进行,研究对象是高一(2)班的39名学生。

2.问卷调查和访谈

本研究采用两个调查问卷:一是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态度调查问卷。动机与态度问卷主要参考了秦晓晴(2002)的学习动机问卷和陶德清的学习态度问卷,并综合了两个问卷与本研究有关的题项构成了本研究的问卷。二是归因问卷。归因问卷借鉴了Lefcourt(1978)等人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然后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在问卷调查后,笔者又分别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包括三个大问题。

三、结果与讨论

1.动机,态度与学习成绩有正向的相关性

在对动机与态度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按照28道题的所有选项进行总分排序,在问卷的统计中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其问卷得分也相应地高,而成绩差的学生其问卷得分也低。

本研究数据显示,“问卷总分”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0,表示它们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达到了统计意义,意为这两个变量之间不相关的概率几乎为零。相关系数有两个*符号,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这是一班所有学生的动机与态度调查问卷结果总分和成绩之间的相关。这些数据说明在总体上,学生的动机和态度与成绩之间是呈正相关,动机越强,态度越端正,其成绩也就越好。这个结论和之前的推测也相吻合,进一步强调了动机和成绩的关系,特别是成就动机和学习成绩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的一种倾向。成就动机取向的学生会选择一个较有能力的伙伴,而归属动机取向的学生会选择一个友好的伙伴。即使失败了,成就动机取向的学生也比成就动机较弱的学生坚持更长的时间,并且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外部因素。成就动机取向学生追求并期待成功,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但是,究竟是高成就动机导致成功,还是成功导致高成就动机?目前尚无定论。事实上,二者是互为因果的,成功诱发了获取更多成功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促使更多的成功得以产生。相反,那些在学习情境中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失去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动机,而将兴趣转向别的方面,甚至是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外语学习者在课堂上获得好成绩,而这些学习经验又会使他们期望在今后的外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得到满足。这种动机也叫内部学习动机,实验表明这是一种在课堂外语学习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归因与动机和态度的相互作用

归因百分比:在归因问卷中从第1题到第7题是学习内在成功的归因,第8题到14题是内在失败的归因,第15题是外在成功的归因,最后的第16到20题是外在失败的归因。在对高分组的学生问卷分析时,结果表明高分组的学生多把成功归于内在的因素。在低分组的问卷分析中,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会把失败归于外因。

3.影响英语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因素有很多。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学校环境还是很满意的。家庭的教育功能是与家庭环境紧密相连的。在调查和访谈中,七名学生的家长每天都会督促检查他们的作业,有一名学生的家长会经常检查作业,有三名学生家长不常督促学生作业。从访谈和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出,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来自于英语课堂。全班有70%的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四、结论

通过研究,使外语教师进一步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Woolfolk(2008)认为,只有满足了以下的基本条件,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才会成功:教室必须有组织并免受其他的干扰;老师必须是一个耐心的不会因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窘迫的支持者。班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把犯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合理的挑战性,太难和太容易的内容都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会把焦点放在完成而不是学习上;学习任务必须是与事实相符的,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任务的真实性与文化有关。本研究发现对外语教学有很重要的启发和帮助,可以帮助老师激发动机,端正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Clark,L.H.andStarr,I.S.SecondarySchoolTeachingMethods(3r

-dedition)[M].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Inc.1976.

[2]Lefcourt,H.M.The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CausalityScale:TheDevelopmentofaGoalSpecificLocusofControlScale.

NA.1978.

[3]Weiner,B.Anattributionaltheoryofachievementandemotion.[J].PsychologicalReview,1985.(92):548-573.

[4]Williams,M.andBurden,R.L.[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Woolfolk,A.EducationalPsychology[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74-79.

[7]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8.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调适 篇八

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调适

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体验.不准确的自我评价、不正确的社会比较、消极的心理暗示等主、客观因素是造成大学生自卑的原因,积极的心理补偿和心理转化是解决自卑问题的有效方法.

作 者:程葵 作者单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刊 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TAX COLLEGE年,卷(期):14(1)分类号:B844关键词:自卑心理 自我评价 社会比较 心理补偿

9.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及调适 篇九

田澜潘伟刚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北黄石,435002)

摘 要:因承载着来自经济、学业、生活等多重压力,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焦虑、自卑和抑郁心理。高校教师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应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努力尝试自我解困的各种良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

1前言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景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连续扩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在校大学生不断增多,他们在体验着经济困难的同时,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如何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经济贫困,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课题。[1]2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源

2.1 经济压力

有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尽管从理论上讲,每位贫困大学生都存在五种主要经济来源,即家庭补给资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积累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银行贷款助学、慈善和社会捐赠事业、高校勤工俭学和奖学金运管机制尚处于启动和尝试完善之中,导致一些地区和学校的贫困生实际获得这些基金的受助面窄且受助额度偏低。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补给资金是其最主要和最可靠的经济来源。可是,贫困生主要来自落后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他们深知父母挣钱的艰辛。当他们急需家庭为其提供经济补给而又担心因此加重家人负担的同时,其内心冲突油然而生,担心家人的身体,难免出现学习分心,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内疚或负罪感。有的学生为转嫁这种内疚心理,瞒着家人干多份勤工俭学的工作,他们在挣取微薄的学费和生活费的同时,又陷入身心疲惫和对学习的担忧之中。因此,可以说,对于许多贫困生来说,在其经济压力的背后,深藏有较之于其他学生更多,甚至是呈恶性循环的担心和焦虑。[3][2]

2.2学业压力

高校教育实践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当贫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远不能满足大学学习要求时,其经济压力就会转嫁为无形的学习压力。首先,经济条件限制着大学生的学习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由于资金不足,许多成绩优良的贫困大学生不得不固守“死啃课本”式的单一学习,不用说他们无力购买必需的参考书和声响教学资料,也不用说远离电子词典等现代学习工具,更不用说借助计算机开展远程学习,或深入现场开展实践性学习。其次,因经济压力许多贫困大学生不得不腾出较多的时间从事兼职家庭教师或其他赢利性事务,奔波费神不说,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影响到具体学习任务的完成,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直接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再次,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家庭贫困有时还会消磨他们的学习意志,甚至降低其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教学观察中不难发现,既有些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只想努力克服经济困难,把大学学习期限挨过去;也有些学业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存在“因贫丧志”的倾向,1

按其现时成绩本能够争取考研成功的放弃考研努力;还有的贫困大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但其最直接的学习动机仅仅停留在争取“奖学金”上面,很少将自己的学习和远景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动机联系起来。

2.3生活和人际压力

进入大学学习后,全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也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生活压力。由于家庭生活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局限,有些贫困大学生原有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良,相对显得有些“粗气”或“脏气”;有些贫困大学生不会使用某些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怕被别人嘲笑为“土气”;更多的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在用钱方面比较节约,担心被人看作“小家子气”。许多高校都处在城市,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也使贫困大学生感到很不适应,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贫困大学生相对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加之存在多方面的顾虑,他们容易表现出多方面的社交困难。比如,有的贫困生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很可怕、太复杂,有的贫困生过于在乎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评论,出现人际敏感;有时干脆对教师和同学退避三舍,喜欢独处,尽量减少与同学的交往;还有些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原因跟父母存在关系冲突。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表现

近年来,国内众多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极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焦虑、自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上。

3.1 焦虑心理

由于多重压力源的客观存在,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焦虑状态。有研究证实,“家庭经济困难是影响贫困大学生焦虑状况的首要生活事件”。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经济条件对大学学习、生活和发展状态的直接制约性,另一方面可能源自贫困大学生对其贫困现状存在认知偏差,无限夸大经济困难对其学习和发展的影响程度,导致一筹莫展。事实上,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是多方面的。在经济方面,他们希望家庭及时补给学费和生活费,同时又担心加重家人负担,害怕家庭负债和家人生病,他们既渴望满足消费欲望,又囿于经济拮据,陷入两难境地。在学业方面,他们由于学习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资料不齐、工具不多,导致学习效能低下,容易丧失诸多竞争优势,深感内疚和不安。在生活与交友中,贫困大学生试图努力摆脱“俗气”,追求时尚潮流,以期得到同学接纳的想法和做法,容易因自身条件限制而受挫,时常担心自己不能与他人交流情感和友好相处,担心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5][4]

3.2 自卑心理

已有研究和高校教学实践均表明,贫困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魏伟的研究发现,25.1%贫困大学生生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52%的贫困生陈述“偶尔会自卑”。陈阳等人的调查揭示,有38%的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在同学面前感到难堪。杨志恒的研究也证实,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为什么贫困大学生容易滋生自卑心理呢?首先,可能是由于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存在巨大反差,同学在日常花费上的大方、阔气与自己的寒酸、拮据,别人的多才多艺与自己的孤陋寡闻,他人的丰富学习资源与自己的资源紧缺等等反差强烈地冲击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到羞涩和不安。其次,可能是有些贫困大学生对人我反差失去认知标准,一味夸大这种差距,过分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看不到自身的某些优势,自觉一切都不如别人,自轻自贱。此外,对大学学习和发展的理想化期望和所感知的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也能引起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刚入大学时很多贫困生常以来源地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自居,倍感得意和自豪,然而,随着大学学习和生活进程的推进,当[8][7][6]

他们发现大学中人才济济,比自己能力、成绩、特长乃至容貌、家境强的人大有人在时,或者在觉知到大学的某些条件并非想象的那么完美时,深度的失落感逐渐衍生出自卑心理。

3.3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学习和工作等。因经济条件受限,贫困大学生极易遭遇导致其消极情绪体验的多种学习和生活情境。比如,当他们的学习和交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当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受挫状态而又无能为力时,容易形成无助感;当他们学习上难有所突破或社交不能如愿时,会感到毫无成就感;当他们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劳累时,难脱身心疲惫感;超快的生活节奏和较少的休息娱乐,降低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等等。如此众多的不利情境和消极感受错综交织,共同诱发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致使许多贫困生逐渐封闭自己,冷漠孤僻,成日郁郁寡欢。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调适

4.1 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实现科学的自我定位

不同的人对压力源的认识不同,他们的应对方式以及压力源对他们的影响均会不同。有研究表明,面对任何潜在的紧张性刺激,那些把它们当作是一种威胁而不是一种挑战的人有更多的消极反应。李祚山

[10][9]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越是相信自己能够驾奴自己生活的人,其心理焦虑程度就越低;越是相信机遇的[11]人,有势力的他人能控制或影响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情结果的人,其心理焦虑程度就越高。邓治文的研

究表明,诱发贫困大学生种种不良心理的深层原因在于由动力潜意识和认知潜意识导致的不合理构念、低效能信念、负面图式、自动化思维和错误的自我导向。因此,要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高校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乐观地接受现实,树立“贫困不是我的错”、“贫困是暂时的”、“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以及“贫困并不可怕”等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依据自己的条件、精力和能力,确定自己的主导需要,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力戒与他人盲目攀比,避免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4.2 指导贫困生主动寻求帮助,积极尝试自我减压

为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高校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在保证基本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从事各种兼职工作的同时,一定更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尝试自我减压的各种窍门。首先,要指导他们学会倾诉,让他们借用适当的载体向同学、亲人和师长倾诉内心痛苦,将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安慰和帮助转化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构筑成自己的重要心理支持系统。其次,要指导他们开放自我,虚心请教他人以获得必要的建议和帮助。成功的高校教育实践表明,贫困大学生只有逐步克服自卑感,及时有效地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真正融入到所在集体中,获得必要的归属感,才能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最后,还应引导贫困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文体活动,转移或消除压力感。受制于诸多因素,许多贫困大学生的空余时间相对较少,他们一般都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学习或从事兼职工作上,很少参加校内的文体活动。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心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压力的缓解。教师能引导并督促他们经常参加班级或社团组织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让他们做到劳逸结合,还可以释放他们的紧张和焦虑,缓解、转移和消除他们的压力感,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全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52

[2]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

[3]庞丽娟,胡福贞,韩小雨.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及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2):39~42,49

[4]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0~44

[5]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状况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55~157

[6]魏伟.贫困生特征与解困工作[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6):56

[7]陈阳,常薇,李斌.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2):62-63

[8]杨志恒.浅析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高等理科教育,2004(2):115~119

th[9]Erstein, Clark-Stewart, Roy& Wickens, psychology(4 edition),health, stress and coping:439~440

[10]李祚山.大学生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5):1100~1102

[11]邓治文,龙晓东等.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特征的理论分析与教育对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26~128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ian LanPan Wei-g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 Hubei Huangshi,435002)

10.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 篇十

一、自觉地进行自我调适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毕业生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是心理运动的必然结果,毕业生应当正确对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被动消极。必须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变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个体必须在各个方面不断的调节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增强自己对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在求职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择业。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自我认知心理的调适

1 在择业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有直接关系。因此毕业生在产生问题时,要先检查自己的认知方面问题,并适当地进行调解。如发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有偏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有问题,对人生目的模糊,就要考虑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端正,应当进行重新的审视调整。如发现自己对职业的社会价值评价与别人不一致,看法不一致,就要检讨一下自己价值观和职业观是否正确,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树立了正确观念,才能在择业过程中科学的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热爱所选择的职业,坚定信心,愉快上岗,事业有成。

2 正常的人都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是自我意识的功能。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小,适应社会能力就越强。相反,过分的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心里出现焦虑、紧张不安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意识方面要经常进行调适,学会合理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但是,一个人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要求毕业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掌握合理的调适方法。首先,要学会反省。面对择业,毕业生除了要客观分析就业形式外,最主要的是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能力,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测试自己的性格和气质,有针对性地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这样才能保证在择业过程中赢得主动。其次,要学会比较。在社会中生活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比较和参照的对象。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来做比较,从而做出类似的自我判断。同时还可以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结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具体表现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物来对比,如果对比结果趋于一致或接近,那就表明自我评价是合理公正的,反之则说明自我认识不够客观,自我评价不准确,缺乏自知之明。

(二)情绪方面的调适

情绪是心理反应的.直接表现。如果心理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满意、快乐、兴奋、热忱等健康反应;如果心理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失望、内疚、焦虑、恐惧、悲伤、冷漠等不良情绪。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解决心理矛盾、调适健康心理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合理调节消极因素,使困难化为动力,在情绪不断优化中实现目标。情绪调适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让非理性情绪向理性情绪转化。人的情绪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这两种状态都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感受方向,也会左右人的情绪变化。研究表明,人的不良情绪产生根源来自于人的非理性观念,反之亦然。要改变人的不良情绪,就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变为理性观念。比如有的毕业生择业时看到一些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了比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心理上不平衡,产生不满情绪,抱怨自己没有抓住机会,抱怨社会不公平,坚持认为自己就应当比别人强,不甘心承认现实。其实,他们没有理性地分析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后“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真实含义,也没有理性地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具体情况,只是简单的按自己意愿去分析问题。这显然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如果不将这种非理性情绪及时纠正,不良心态就不能消除。

2.合理的情绪宣泄,松弛心情。情绪是健全心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面,对造成的情绪不能过多地压抑,而要加以宣泄。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需通过情绪的发泄来释放,否则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情绪表达经常受到压抑或禁止,容易引起身心疾病,表现在身体上的疾病有胃病、高血压、和心脏病,表现在心理上的有心理紧张,甚至会引起心智障碍、影思维等心智活动的效应。情绪的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则可以用间接发泄,如向他人倾诉、自我倾诉、文娱活动等,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但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注意适度,要把握“放松自我,不妨碍别人”,利己利人的原则。

3.进行自我安慰。择业遇到挫折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安慰。这种调适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项事物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失望,为失败找一个借口或理由,以缓解动机的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用以安慰自己。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择业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以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例如,得知自己落选了,可以安慰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与别人相比,自己还算是好的”等等。

(三)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1.敢于面对挫折。人的生活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能否正确对待挫折,能否忍受挫折,是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毕业生要维护心理健康,必须提高心理挫折的耐受力。首先,要正视挫折。对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客观地看待,这种事情人人都可能遇到,自己遇到了也是正常的,应当泰然处之;其次,战胜或适应挫折。遇到挫折要冷静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如果主观差距太大,经过努力也无法战胜,就要接受它、适应它,另辟新径,以便再战。第三,要经受挫折的锻炼。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没有经受过多少挫折,所以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要多经受锻炼,到艰苦地方去,到社会实践中增加挫折锻炼,提高耐受能力,学会在挫折中锻炼,在困境中崛起,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11.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 篇十一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关系。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外关于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心理健康

一、引言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Arkin,1979;Weiner1985)认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在成就范围内,当人们把成功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时,会体验到自豪、自信等情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相反的,当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则会体验到悲伤、挫折等消极情感。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进行归因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综合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这样,为更好地提高学校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归因与心理健康的概述

关于归因方式的纬度,虽然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B.Weiner.1978;孙煌明、雨田),认为包括不同的维度,但一般认为归因方式有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三个个维度,后来增加了整体―局部这个纬度。对于这三个维度,韦纳提出每一种维度都联系着一批独特的情绪、情感。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级知识人才,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自我及客观事物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于是难以正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产生心理障碍。因此,从根本上排除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提高大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外有关研究的回顾

国外的早期研究就有许多涉及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如Peterson等指出,由于低自尊和抑郁高度相关,与一般人相比,情绪低落或抑郁的人倾向于将消极事件的结果归于内在的、个人的和必然的原因,而将积极事件归于外在的、特殊的原因。Cohen报告说,严重抑郁者不会有公正的归因,而更多地表现出自我批评的归因。

TracyR.G.Gladstone等人对成年人性别差异、归因方式和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明: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日本研究者ShinjiSakamoto和MasahikoKambara()对日本研究生所做调查发现,不管是面对正性事件还是负性事件时,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进行归因的人更容易感到压抑。JohnM.Chamberlain()等人对归因方式的特点和评价的研究中表明,采用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出现无助感从而导致抑郁。SuanG.Assonline()等人对天才学生的归因方式的研究显示,天才学生更倾向于把失败归于学习努力不够(积极地归因方式)而不是不够聪明。这样的归因方式也会带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从而获得健康的身心。

从国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

四、国内有关研究的回顾

施承孙、钱铭怡(1998)研究了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与应对风格,发现易羞耻者和不易羞耻者仅在可控性中等的正性事件上易羞耻者倾向于作他人的归因。而在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上,易羞耻者更倾向于认为坏事件的原因有较强的自身性、持久性、整体性。李占江、邱炳武、王极盛(2001)研究了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发现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包括内在性、稳定性、整体性三个维度,对负性事件做出稳定和整体归因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而内在性维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大。张学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大学生在对负性事件归因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性维度和可控不可控维度上得分越高。李成齐(2004)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倾向于把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整体的和持久的,而把正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局部的和暂时的,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反之则相反。郑金香、吴真、吉峰()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社交热虑偏高,心理健康状况偏差对成功的归因多于对失败归因。对人际交往失败的归因仅影响心理不健康组的社交热虑,对学业失败的归因对心理不健康组和心理健康组的社交热虑都有显著影响。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结论都得出了消极的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五、小结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基本上还是以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归因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某些群体在某些情境的归因过程中做出了有可能损害自身身心健康的归因,如把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原因(如自己的努力)。此外,通过上述相关研究也发现,个体的归因方式将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创造力水平及未来成就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归因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要常抓不懈。

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可以从大学生的特征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掌握背景信息,重新做出科学归因。由于个体的生活范围、认识能力或主观意识等方面的缘故,个体往往会在拥有有限信息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归因,导致各种误会的发生。要改变这种归因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在归因以前充分搜集相关信息,科学分析相互关系,最后做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归因。

2.灵活调整归因策略,适时做出有益归因。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而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可以更改的。有时候,个体对事件原因的无偏归因反而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不妨调整归因的策略,用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却对自己有益的归因来代替它。罗斯等人(Rosset.al,1969)的研究表明,让人们将消极的经验归因于某种情绪上中性的因素,有助于提高他们随后在类似情境中应付有关恶性刺激的能力。

3.改善不良归因方式,养成良好归因习惯。首先,个体的归因方式是历经无数次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后才得以形成的,它将会对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其次,在遭受失败时要全面地采用那些以前很少用过的方式来考虑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导致失败的外部因素上,不要轻率地、习惯性地做出“都是自己惹的祸”之类的反应。最后,因为一个人归因习惯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个体要时时警惕、处处留心,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来纠正以前不良的归因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洁.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杂志,2001,15(1):6-8.

[3]张学军.打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河南大学,2002.

12.青春期学生如何调适心理的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青春期 调适 心理

青春期是学生逐步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学生由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逐步走向独立和自觉的成人化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产生思想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不适心理,有时候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部分学生长时间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个别学生整天提不起精神,学习态度也很消极,从而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及学习生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必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学习生活。

1家长要积极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帮助他们调适心理,主动适应学校生活。

青春期学生和成人一样,也常常会遇到紧张、冲突及困惑的情况,但他们往往无法顺利、正确地找到自行调节的方法,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心理上给他们积极的帮助,要及时消除孩子心理上出现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在学习生活中才会更加自信,学习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经验的家长还会引导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和探索发现的电视节目,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时候家长还应抽出时间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平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沟通等形式积极了解青春期孩子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感受,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这样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班主任要关爱青春期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给青春期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班级氛围。

做好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成功的基础。对于班主任来说,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就会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帮助青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积极调适心理,使学生适应集体生活是首要任务。班主任要在班干部的协助下精心设计、布置好学习园地专栏,开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根据青春期学生特点,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这样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还可锻炼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保持镇静的能力。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沟通思想,解决他们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焦虑、挫折心理、男女生交往的困惑、孤独、自卑、嫉妒、抑郁、自我评价等问题。要从思想上关爱问题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疏通、教育工作,尽量发现他们的闪 光点,并及时的给与肯定和表扬,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信,班级工作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任课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帮助青春期学生调适心理。

任课教师不仅平时要处理好教学上的工作,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拿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任课教师要给学生平易近人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同时要讲信誉,不能把学生的私事说出来。学生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给学生尊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任课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指导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做好适应学习生活的准备,帮助建立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4教会学生自我调适心理

无论是成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还是青春期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都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获得解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患了轻微的感冒,只要多喝水,注意保暖,自己都会好起来,没有必要到医院去做各种治疗,又透视,又吃抗菌素,那样反而不利于健康。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解决。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心理问题,大多数都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只不过很少有人留心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青春期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常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调节法。没必要在他们有一点心理问题时就紧张。不过,尽管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

人的一生就是在防止与克服心理问题过程中度过的,作为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让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完善,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独立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较快较顺利地度过困难时期,尽早取得与社会、与人、与环境的心理平衡,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厚粲 《心理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郑日昌、陈永胜 《学校心理咨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英语中五个基本句型下一篇:读书心得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