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免费(9篇)
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免费 篇一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及练习题
本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一、选择题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D)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C)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
靡全世界。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D)
A、51周年
B、61周年
C、71周年
D、81周年 4.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B)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阅读练习
一、填空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美国著名记者()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2.《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 月至10 月在中国 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和()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斯诺于1936年6 月到苏区临时首都()(今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约20天后斯诺一行到达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今宁夏同心县)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聂荣臻、左权等人在一个场院上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
5..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该书书名为《
》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
》。
二、选择题
1.《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C)
A.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D)。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3.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C)。
A.合作抗日 B.军队国家化 C.和平建国 D.政治民主化
二、简答题
1、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
答:是美国著名记 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 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 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 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 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答:一九 三七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
但在中共地 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 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 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3、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 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 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 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 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 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4、简述一下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
答: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
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地 方去了。
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 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并与 26 岁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1925.1926.1927 年进行了 北伐,1927 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 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 年 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5、朱德的特殊战术。
答:1)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 2)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3)细 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4)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 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6、为什么《西行漫记》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答: 《西行漫 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初版除了有关 西安事变和《关于朱德》部分引用了尼姆.威尔斯的笔记材料 外,都是他亲自采访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斯诺西北之行, 正值中国和世界局势大转变的开端。
由于斯诺的惊人的洞察 力和锐敏的分析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
正如他自己 所说,从最实际的意义来说,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 创造,所写下。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7、《西行漫记》全书共 12 篇,请罗列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哪 些?
答:第一: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第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 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第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第四: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8、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答: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 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 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 的。
9、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 有三点:一是苏区地盘缩小,到 1934 年 9 月,中央根据地由 原来的 35 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 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旋的 余地;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的境地,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 坚持斗争的物质条件;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使红军兵员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10、《西行漫记》中的“白匪”是指什么人? 答:他说的土匪,不是指红军,而是指“白匪”。我不用他再劝说就翻身 而起。我不想闹出在苏维埃中国给白匪掳去这样的笑话。这里需要向读者作一些解释。白匪,用国民党的名词来说就是 民团,正如赤匪用苏维埃的名词来说就是游击队一样。国民 党为了要镇压农民起义,纷纷组织民团。
现在在国民党在中国、日本人在“满洲国”都普遍实行保甲制度这个控制农民 的古老办法,民团就是作为保甲制度的一个有机部分进行活动的。
11、为什么说红军的长征是撤退而非溃退?
答:因为红军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力量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导学案答案:
(1)《西行漫记》的作者是谁?他记录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所见所闻?
答: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2)简述《西行漫记》中的红军精神。
答: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3)在斯诺眼中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答:1.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2.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3.个人自尊心强,有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4.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对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5.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6.他身上没有可以称为宗教感情的东西。7.热爱工作且有强健的体魄。8.有深邃感情的人。9他的话真诚老实。
(4)简述一下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
答: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地方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并与26岁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1925.1926.1927年进行了北伐,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5)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6)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答:
一、天性极端温和;
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三、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7)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答: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8)试述西行漫记写作的意义。答:
1、使西方人第一次全面客观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以及中国共产人所领导的解放区的蓬勃景象。
2、第一次为西方人全面客观的剖析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1)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2)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3)周恩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红星照耀中国”之伟人篇 篇二
通过多次采访,史沫特莱对朱德的风采很是钦佩,赞扬他“为人质朴坦率,头脑机敏活跃,处处大公无私”。无独有偶,1937年11月1日,美国《时代》杂志提到朱德时冠之以“红色拿破仑”的称谓。
海伦也是与朱德总司令相交甚笃的外国记者之一。抵达延安的第一个早晨,海伦就见到了声名在外的朱总司令。她的第一印象是:“他富有同情心,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给人一种对全人类都那么仁慈和友好的感觉。”与史沫特莱的感觉相似,海伦也感慨,她们两个来自美国不同地方的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山区,是为了寻找一个值得她们敬慕、尊敬、认同的民间领袖。1937年5月21日,海伦专门采访了朱德,请他谈了个人的经历和红军发展的历史。在交谈中,海伦认为朱德不盲目的反对西方,思想开放,胸襟开阔,忠厚老实,公平厚道。这些自传后来都交给了斯诺补充到《西行漫记》中。斯诺根据海伦提供的第一手资料,把“关于朱德”的部分重新改写了,补充了翔实的资料,并在最后一篇引用了海伦有关西安事变前奏的确切报道。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最广为人知,而海伦却是在延安最先记述朱德生平并向世界报道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这天,毛泽东和海伦谈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历史阶段;革命的前景。他们甚至还拟定由毛泽东提供资料,海伦执笔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的通俗读物,只是后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而未能实现。8月13日,毛泽东交给了海伦一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旨是给人民爱国的自由和武装行动的自由。他们的会见总在夜晚进行,因为毛泽东养成了夜间工作的习惯。在海伦看来,毛泽东成了高高在上的神秘人物,在延安这个熙来攘往的弹丸之地,他俨然是一尊奥林匹斯山神,夜访之隐秘庄重,一如朝觐神明。
在海伦看来,“朱毛”可以看做是一个人,毛是头脑,理论家;朱是心脏,军队。在笔记里,海伦风趣地写道,“他们俩都是用高级材料制成的。”如果说毛泽东是头,朱德是心,那周恩来就是执政的手。海伦耐心地倾听了周恩来的成长历史和革命经历,由衷的感叹:周恩来是天生的外交家,他的基点在于联络,在于寻求共同基础和链接的纽带。他又像是一个组装零件的工程师,对每个细节都极为精细,有处理“中国”局势的高超技艺。
在短短三個月的时间里,她不仅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也采访了著名的“延安四老”董必武、徐特立、林祖涵(林伯渠)和谢觉哉。在采访完蔡畅、康克清、丁玲等延安杰出女性之后,海伦的笔下更是充满了溢美之词:“当红星像一颗彗星在中国西北大地的上空掠过时,当地妇女所受的震动很大,她们从沉睡中惊醒,更重要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她们面前。”
海伦在延安采访期间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她躬逢盛会,与涂思宗带领的中央考察团在延安不期而遇所留下的,因而格外珍贵。
海伦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两党六人合影的这一历史瞬间:国共双方交替而立,考察团团长涂思宗及副团长萧致平、邵华身着礼服,手执巴拿马礼帽。毛泽东、朱德、叶剑英仍是一袭惯常的红军装,在国民党要员中素有盛名的“朱毛”居于涂思宗两侧,给予了这位团长极大的礼遇,同时也暗合了在抗日统一战线中,中共承认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应有的地位这一宗旨。
3.《红星照耀中国》 篇三
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初版以来,畅销至今,而董乐山译本已经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本书出版80周年,此次新版得到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并配有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经典译本。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红星照耀中国》等均有广泛影响。推荐理由:
畅销八十年的长征经典 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 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人文社重推经典译本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多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作为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真实报道,《红星照耀中国》自1937年出版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的总发行量也达到数百万册。2016年,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部编本”教材开始投入使用,教育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部分,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阅读范例。
作为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所记叙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不论是记录历史还是叙述现实,都有可信的资料来源,或者是出自作者本人的所见所闻。斯 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他保持着严肃的新闻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让《红星照耀中国》兼具真实性和良好的文学品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主要领导人,到活跃在红区的众多“红小鬼”,不论着墨轻重,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活饱满,闪烁着自信、乐观、勇敢、奉献的光芒。这些历经岁月淘洗的优秀品质,是当今中国青少年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在战争年代的大历史背景下能细致地关切到人的个性、经历、命运,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能够感动万千读者的一个原因。青少年读者阅读这部文学作品,不仅能了解纪实文学这个体裁,也能了解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做的不懈努力,还能从阅读中学会思考,获得启迪,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更加自信乐观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这正是“部编本”教科书推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因,也是出版《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的初衷。
《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此次推出的青少年版既是向经典致敬,也是为将书中所记录的优秀意志品质和不朽人格魅力呈现给广大青少年读者。
据了解,今年是《红星照耀中国》原版出版八十周年,教育部编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作品收入《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纪实文学作品,无数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革命,了解红军和“红色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与成长。这部经典作品多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乐观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勇敢地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作为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真实报道,《红星照耀中国》自1937年出版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的总发行量也达到数百万册。
教育部编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作品
2016年,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部编本”教材开始投入使用,教育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部分,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阅读范例。据“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介绍,“部编本”语文教材力求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将许多经典作品又重新收录进课本。
《红星照耀中国》正是一部历经时间沉淀的经典读物。“部编本”此次着重将纪实文学体裁介绍给青少年学生,除《红星照耀中国》外,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三卷)列入“纪实文学”板块的名著自主阅读书目,这两部作品也由人文社出版。作为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所记叙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不论是记录历史还是叙述现实,都有可信的资料来源,或者是出自作者本人的所见所闻。斯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他保持着严肃的新闻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怀,让《红星照耀中国》兼具真实性和良好的文学品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主要领导人,到活跃在红区的众多“红小鬼”,不论着墨轻重,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活饱满,闪烁着自信、乐观、勇敢、奉献的光芒。这些历经岁月淘洗的优秀品质,是当今中国青少年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在战争年代的大历史背景下能细致地关切到人的个性、经历、命运,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能够感动万千读者的一个原因。青少年读者阅读这部文学作品,不仅能了解纪实文学这个体裁,也能了解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做的不懈努力,还能从阅读中学会思考,获得启迪,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更加自 信乐观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这正是“部编本”教科书推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因,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的初衷。
纪实经典跨越八十年,最推董乐山权威译本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过程极为坎坷。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在伦敦首次出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月,在胡愈之的组织筹划下,“复社”翻译出版了第一个《红星照耀中国》全译本,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他们将中文书名定为《西行漫记》。在此后几十年的出版、流传过程中,此书先后遭到多次封禁,版本不断变化。
1979年12月,著名翻译家董乐山的译本《西行漫记》出版,封面标明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此书据1937年伦敦初版全文译出,增译了第十一章中第五节的《那个外国智囊》,恢复了在英美风行一时的英文初版本的历史原貌。同时,对英文本中个别史实错误以及人名、地名、书刊名称的拼写错误也作了不少校正。这一译本收入1984年8月新华出版社所出四卷本《斯诺文集》第二卷,扉页恢复英文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而将“西行漫记”改为副题。董乐山翻译的《西行漫记》出版后极受欢迎,接连加印,两年左右即发行165万册。
可以说,在本书流传至今的数十年中,董乐山版《红星照耀中国》是忠于原著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版本。人民文学出社版推出的《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就是基于董乐山译本的全新版,并附有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和影响力经久不衰。1938年“复社”版《西行漫记》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四版,轰动了国内及国外华侨集聚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点还出版了该书的无数重印本和翻印本;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白色恐怖弥漫的地方,许多进步读者冒着生命危险竞相传阅乃至辗转传抄;不少热血青年像怀揣珍宝一样携带着本书,抱着满腔爱国热忱,排除艰难险阻奔赴红星升起的革命圣地——延安。
由于《西行漫记》及其各种节本或专章抽印本的迅速、广泛流传,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警觉,他们曾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据有关档案记载,先后查禁其著作竟达十几种之多。尽管如此,进步文化人士以及广大读者采用各种斗争方式和手法,不断突破封锁,使这部伟大的作品传遍了神州大地。本书瓦解了当时外界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记录了这一段由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奇迹,第一次向全国、全世界解释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以及根据地的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等情况,也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红军不可征服的战斗精神和改变世界的热情与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诞生之时,曾激励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红色革命中,时至今日,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和故事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激励着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积极投入到生活、工作、学习中去。八十年来,《红星照耀中国》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这正是纪实文学作品的魅力,也是那段非凡的革命历史的魅力。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人文社推出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的经典译本《红星照耀中国》,并附有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人文社版本因其庄重大气的设计、优质的品质,很快赢得广大读者,出版一年发行近二十万册。本书的出版与推广也赢得美国作者斯诺及海伦·斯诺后人的赞誉,成为一部经典畅销书。
成书经历
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一九二八年,二十三岁的美国青年埃德加•斯诺以见习记者身份派驻中国,出任多家欧美媒体驻华记者和通讯员。一九三四年红军长征的传闻令斯诺十分好奇,翌年十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的消息更令他惊喜有加,他决心前往采访。但当时国民党“剿共”正紧,政治局势艰险,他就请孙夫人出面斡旋。在宋庆龄周密安排和爱国将领张学良协助下,斯诺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重重阻挠,终于一九三六年六月经西安、云阳如愿抵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红军将士和普通群众,深入了解到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实情。
经过四个月艰苦采访,斯诺写下大量通讯报道,最终集结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毅然将《红星照耀中国》交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三个月后新书问世,立即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轰动。西方媒体热评“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出版时为了避免国民党的审查,更名为《西行漫记》。《西行漫记》第一版印了二千册,很快销售一空,轰动海内外,接着又增印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在香港和海外华埠重印本和翻印本更是不计其数,发行量高达十余万册。《西行漫 5 记》的出版发行,让无数国人和华侨得知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士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始末,也看到新中国的希望。虽然它在“国统区”被定为禁书,其影响却一夜爆红不胫而走,成千上万爱国青年正是读了《西行漫记》而参加革命奔赴延安。
今天看来,《西行漫记》客观真实、全景式地反映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实况,让亿万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面貌。它不仅在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在文学上也堪称典范。其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和叙事风格均可谓精彩纷呈。用今天的话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接地气的纪实文学佳作。
这部誉满全球的报告文学经典名著,有董乐山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该版封面正式恢复寓意深长的原名《红星照耀中国》,并对全书译文细加审核校勘,重又订正某些误译误植,使译文更加精准。尤为可喜的是,书中还插入如今很难觅见的从1937、1938、1939年三版《红星》中遴选出的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及书末所附译者、美国文学研究家董乐山撰写的《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三篇文章。作者传奇
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
1936年初夏,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的外国记者,带上一封介绍信,外加“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足够的笔记本”,开始了充满传奇的陕北之行。1936年6月3日,他到达了旅途的目的地——陕北保安,在那里见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位记者就是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八十年来,他报道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传遍了世界;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埃德加.斯诺曾三次访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亲切接见,一九七二年在瑞士逝世后还遵其遗嘱骨灰的一部分葬于北大校园。犹记得一九七二年宋庆 龄为《中国建设》杂誌第六期写了一篇英文稿《纪念埃德加.斯诺》,她说:“中国人民永远以感激的心情记得埃德加.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 出版曲折
这本书如能在沪上出版,必能帮助广大民众真正了解中共和红军长征真相,为全民抗日产生强大精神动力!
一九三八年二月,《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当事人是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人于一身的“全才”、浙江上虞人胡愈之(一八九六─一九八六)。当时西安事变刚过,蒋介石惊魂未定,国内政局扑朔迷离,出版革命书籍谈何容易?胡愈之左思右想,先联络十几位文化宣传界有识之士,商议出书之事。胡愈之慷慨陈词:“国民党封锁苏区内幕,大肆污衊中共,使民众对共产党、长征、红军、苏区大有误解,现在提倡国共合作抗日,这本书如能在沪上出版,必能帮助广大民众真正了解中共和红军长征真相,为全民抗日产生强大精神动力!”大伙对胡愈之之言极表贊同,但当时“国统区”对进步出版物审查很严,轻则停业整顿、特务盯梢,重则关门息业、逮捕坐牢,没有一家出版社敢公开出版此书。大家讨论良久,最后决定干脆新创一家出版社,社址就设在胡愈之家里。他还亲任主编,郑振铎、许广平、张宗麟、周建人、王任叔等十余人为编辑。为安全起见,书名不再沿用政治味太浓的《红星照耀中国》,改为比较文艺化的新名字──《西行漫记》。推荐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这个假期,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接近伟人,从一个年轻记者的角度看一看,我们的革命先烈为我们所做出的牺牲和他们的伟大意志吧!推荐版本:《红星照耀中国》 董乐山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一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资料,作为在当时写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并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的屠刀则指向人民,整个中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就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倒,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情况下,共产党和所领导的队伍却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着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二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 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三
我推荐朋友读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着作《红星照耀中国》。家里现存的那本是17年前我从老家调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时买的,扉页写有“生命旅途,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书本记述的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压手段威胁中国接收广田三原则,大规模增兵天津和华北,德国和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战争一触即发,智慧之光何时照耀中国引导全民合力抗战?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斯诺于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它不仅是一部采访录,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在诞生后的七十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读物。
斯诺首先在当时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着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4.《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篇四
1、是斯诺写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也可以说是报告文学集;
2、纪实性很强:真实的记录事实的真相。作者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核对,以求获得新闻第一手资料;
3、故事情节十分的突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注重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关注事件背后的个人魅力;
4、场景刻画优美动人:大量的战地报道,在战争的背景中产生,采访第一手资料,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战争概况;
5.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全书共12篇,分别为:“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和“又是白色世界”,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红星照耀中国》真切地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从而擦亮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心中的红色激情,并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从而让红色精神在不断传承中获得永生。各章节主要内容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生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二部分:专项练习题
一、填空题专项练习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西行漫记 》是 美国 国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 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 中国共产党 和 中国革命历程 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2.《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 和 周恩来 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埃德加·斯诺 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 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4.斯诺于1936年6月到苏区临时首都 保安(今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约20天后斯诺一行到达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 预旺堡(今宁夏同心县)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彭德怀、聂荣臻、左权等人在一个场院上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
5.斯诺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6.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 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 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7.《红星照耀中国》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8.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 不拿贫农一点东西 ;打土豪要归公
9.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周恩来。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南昌起义,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10.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 徐海东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 徐特立,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江西老表,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老李,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向季邦„„„
12.《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意思重大。首先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其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还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最后,斯诺在陕北期间还拍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最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如 毛泽东 头带羊角帽的半身像。
13.《红星照耀中国》的艺术特色:人物的真实性(真实人的种种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叙事结构的真实性(全书是按作者行程见闻,以时间为序)、对比手法的运用、整体环状结构(白区-红区保安-红军前线-再回保安-回到白区(西安))。
14.《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家红军 长征 经过,并重记叙了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 等艰苦英勇的事迹。
15.《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这本书名的意思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及练习题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星在西方语境中指下层民众参加的,造旧世界反的民主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 产 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二、简答题
1、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四项举措: 答: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
3、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权利有哪些?
答:它有决定选举或改选权,同共产党合作紧密。
乡苏维埃下面设教育、合作社、军训、政训、土地、卫生、游击队训 练、革命防御、扩大红军、农业互助、红军耕田等等委员会,由乡苏维埃指派。
苏维埃的每一分支机构中都有这种委员会,一直到负责统一各项政策和作出全国性决策的中央政府。
4、苏维埃政府对春耕工作做怎样的批示? 答:进行广泛的宣传,争取农民自愿参加,不要有任何强迫命令。
5、苏维埃政府下的地主是怎样定义的? 答: 根据共产党的(大大简化了的)定义,凡是大部分收入来自出租给别人种的土地而自己不劳动的人都是地主。
6、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 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 答: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7、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答: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8、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答:红军一共爬过 18 座山脉,渡过 24 条河流,经过 12 个省份,占领过 62 座大小城市,突 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 6 个不同的少 数民族地区。
9、共产党定义的什么人算地主?高利贷和土豪算吗? 答:共 产党定义的地主是大部分收入来自出租给别人种的土地而自 己不劳动的人;按此定义,高利贷和土豪属于这一类。
10、共产党规定合作社的五项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制止商 人对群众的剥削;克服敌人的封锁;发展苏区国民经济;提 高群众经济政治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条件。
11、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答:是美国著名记 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2、《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答:一九 三七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13、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答案要点:①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 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 鬼没著称。
14、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 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 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 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15、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答:
一、天性极端温和;
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三、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16、简要回答张学良在南方同红军打仗以后,对红军以及战斗的认识。答:①.他们所打的“土匪”实际上是由抗日爱国 的能干指挥员领导的;②“剿共”这件事情可能要继续好几年;③ 一边同红军打仗,一边要抗日是不可能的;④ 而在这期间东北军却在同自己毫不相干的战事中很快消耗兵力,土崩瓦解。
17、红军的 11 项纪律有哪些? 答: 1.行动听指挥; 2 不拿贫民一点东西;3 打土豪要归公;4 上门板;5 捆铺草;6 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7 借东西要还;8 损坏东西要 赔;9 和农民买卖要公平;10 买东西要付钱;11 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18、红军如何改变佃农、贫农、中农以及所有“贫农”成分 的处境。答:1.在新区中第一年就取消了一切租税,使农民 们有透口气的机会,在老区里,只保留一种单一的累进土地税和一种单一的小额营业税;2.他们把土地分给缺地农民,大片大片地开“荒”—多数是在外或在逃地主的土地;3.他 们没收有钱阶级的土地和牲口,分配给穷人。
19、共产党认为合作社是“抵制私人资本主义和发展新的经 济制度的工具”他们规定它的五项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1.制止商人对群众的剥削;2.克服敌人的封锁;3.发展苏区国 民经济;4.提高群众经济政治水平;5.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 条件。
20、游击战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发展很快,成为了政治力量,而在别的地方却很容易遭到迅速的镇压? 答:1.中国的游击战只有在共产党的革命领导下才能取胜,因为只有共产党有决心、有能力满足农民的要求,了解在农民中间进行深入、广泛、经常的政治和组织工作的必要性,能够实现它宣传的诺言。
21、游击队的实际战地领导必须坚决果断、勇敢无畏。没有这些领导品质,游击战不但不能发展,而且在反动派的进攻下一定会衰亡。
2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就共产党人而论,可以归结为孙逸仙博士和国民党接 受两大革命原则。第一个原则承认有必要采取反帝政策—用革命行动收复政治上、领土上和经济上的全部民权。第二个 原则要求在国内实行反封建反军阀政策—对地主军阀实现民主革命,建设新式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认为这必须是民主性质的。
24、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什么? 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5、“秋收起义”运动的五大纲领是什么? 答:
一、省的党组织 同国民党完全脱离;
二、组织工农革命军;
三、除了大地主 以外也没收中、小地主的财产;
四、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 党的共产党政权;
五、组织苏维埃。、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答: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里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红 星在西方语境中指下层民众参加的,造旧世界反的民主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 产 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
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他深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 作者介绍: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进行探索和报道。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 著作内容: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接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激励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习题:
1、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答:是美国著名记 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答:一九 三七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
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3、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答案要点:①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 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 鬼没著称。
4、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 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 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 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5、朱德妻子康克清眼中的丈夫的性格是什么?
答:
一、天性极端温和;
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三、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6、斯诺出发去中国前做了什么预防准备工作?
答:当时在 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伤寒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 发前在臂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7、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答: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 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 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 的。
8、简述《西行漫记》畅销的原因?
答:第一:《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是公 认的国际报告文学佳作。真实是他畅销不衰富有魅力的首要和基本因素;第二: 《西行漫记》以作者自己陕北之行的经历 为线索,用丰富的事实材料进行全面综合的报道,具有强烈 的可读性和引人入胜的能力;第三: 《西行漫记》是一部忠于 客观事实的综合报道,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书中 充满激情的政论是他富有魅力畅销不衰的另一因素;第四: 《西行漫记》所特有的文学手法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 使得其畅销不衰。
9、简述《西行漫记》中的红军精神。
5.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 篇五
1.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2.请写出《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中最喜欢(敬佩)的红军,并简要说说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最喜欢(敬佩)的红军:
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3.名著阅读。(4 分)材料1 他是在红色区城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一一胡愈之
材料2 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1)材料中的“他”是谁?(2 分)
(2)“他”写成的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 曾易名叫什么?(2 分
4.名著阅读。4分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________(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________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________的真实情况。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B.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八年级语文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 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
著,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3分)
7.名著阅读(4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①语段节选自,文中的A 是(人名)。(2分)②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8.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
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2分)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9.《红星照耀中国》又译名什么?为什么?(3分)
10.名著阅读。(3分)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作者____________。“他惊奇地发现,在贫
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的“西北部”,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是。11.名著阅读。(5分)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谈A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A(1分)是,在斯诺的眼中他是“狂热分子”的原因(2分): 1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分)()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6.传播《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人 篇六
乔松都/著
2014年12月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燕京大学有一批同情中国学生运动的外籍教师,他们对母亲(龚澎——编者)的成长和影响至深,如众所周知的埃德加·斯诺,1933年至1935年他是新闻系担任客座讲师的外国记者之一。他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则在校内旁听哲学与美学等课程。斯诺对待学生平易近人,他喜欢用启发式教学,不久,很多学生都成了他的朋友。
母亲很快结识了斯诺夫妇,大家经常在一起谈天,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当时国民党军警不能随便进入外国人的住所,因此,斯诺夫妇的家就成了相对的安全岛,进步学生在这里可以看到外面看不到的“禁书”,比如史沫特莱写的《中国红军在前进》等深受欢迎的书籍,还可以听到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以外的声音。
1937年3月的一天下午,母亲和赵容声、柯华、陈龙、王向立、朱邵、李执、郑怀三、靳明等20多名同学,课后相聚在夏仁德教授( Randolph Sailer,美国人,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编者)家中的客厅里,大家听取了埃德加·斯诺介绍的陕北苏区之行,并且荣幸地首先看到即将问世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的英文打字原稿。
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道:“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那些清新生动的文字和图片立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该书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首次出版,很快传遍全世界。1938年在上海由秘密共产党人胡愈之安排译成中文,以“复社”的名义出版,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中译本书名改为《西行漫记》。此后斯诺夫人海伦再次采访延安,撰写了《红色中国内幕》一书,中文版译为《续西行漫记》。
斯诺夫妇向同学们展示了200余张陕北照片,还为他们放映了在延安拍摄的小电影。由于长期以来国民党对红色根据地的封锁,人们很难看到解放区的真实面貌。正如海伦·斯诺所说,在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任何其他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休想在书刊上讲出真话。
解放区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天地呢?在斯诺家的小小银幕上,母亲第一次看到了生气勃勃的延安和兵强马壮的红军,还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神采奕奕的形象,她仿佛来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呼吸到一缕清新的空气。
会后,母亲向斯诺夫妇借阅了《红星照耀中国》的英文原稿,并利用业余时间翻译打印了其中的精彩章节,开始在燕大同学中传阅,而后开始在北平的各大中院校传阅。可以说,她是第一个把《红星照耀中国》部分章节翻译成中文并在学生中传播的人。在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刊出的一张照片中,我看到了母亲和大姨,她们和参加学生运动的几位同学站在一起,尽管打着伞,我还是认出了她们年轻的身影。
《红星照耀中国》对帮助当时青年学生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和它的卓越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起到了任何政治宣传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此前后,很多当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袖都先后奔赴延安,母亲与斯诺的友谊也持续了一生。
1937年初夏,母亲在燕京大学毕业后回到上海,在母校圣玛丽亚女中教授地理课,并以此为掩护,在上海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简称“上海联”)进步学生中开展地下党活动。
在此期间,母亲认识了许多高校学生领袖。此时斯诺夫妇也住在上海,他们与燕大的同学一直保持着联系。
这一年的8月13日,日军进攻吴淞口,上海军民浴血淞沪保卫战,为支援前线,母亲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的赈济扶伤活动。10月间,斯诺夫妇在位于上海泰兴路的公寓中举行了一次座谈会,母亲把斯诺和他的夫人海伦介绍给在场的近20名进步学生。那一次,正巧遇到胡愈之先生把胡仲持等《世界知识》杂志的同仁们刚翻译好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稿带到上海,在场的学生们有幸看到了这本中文全译本。母亲又先睹为快,情不自尽地朗读起来……
11月11日,上海沦陷。一个月后,南京失守,30万军民惨遭日寇大屠杀。祖国半壁江山已是遍体鳞伤。
7.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篇七
当斯诺走进红军队伍时,军中的场景让他惊讶,就这一个普通的人,他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红军装,戴一顶普通的红军帽子,左胸上衣袋中装着一个陈旧而磨亮的铁烟盒子。他酷爱吸烟,谈笑间已经吸了几根烟。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那爽朗的笑声,似乎可以给人无穷的力量,可以穿透一切困难、险阻。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他带动和指挥着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革命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餐时间到了,斯诺看到,当时的菜也是十分简单,主要吃的是粗米和馒头,蔬菜和肉早已成为当时的珍惜物品,就连他这种“稀客”吃的都如此“简单”,无法想象红军吃的有多差。但就是这样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队伍,怎么会有精神和力气去搞生产、干革命。作为他们的领袖——毛泽东是怎么带领他们做到的呢?
斯诺漫步在陕北的窑洞中,思考着,寻找着。破旧的窑洞中,除了几件简陋的家具,其余都是书。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的各种书籍,让人爱不释手。突然,他被一张挂在土墙上的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上的正是毛泽东,他剑眉微皱,双眼望向远方,目光坚定而炯炯有神,神态自如,他浑身散发出一种神圣而坚定的气质。在毛泽东的眼中,你看不到战争留下的创伤,你更多地感受到他神情中的镇定和豪壮。多年的战火不曾在他的脸上留下任何痕迹。读后感·他是一位诗人,他的文章大气磅礴,他的思想伟大而深远,他的信念神圣而坚定——为了让千千万万穷苦的人民站起来当家作主,为了让新中国早日建立起来,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止他,他就是平凡而伟大的毛泽东。
如果不是他的出现,中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不是他的文学才华与军事才能,铸就不了这么优秀的队伍——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成功,何来如今中国的国泰民安。
8.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篇八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它主要讲述了美国作者历经千难万险访问红区的事情。从他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将领的情况。爱德加斯诺在旧中国采访生活了,他曾表示:“我一定将所见所闻向世界人民宣传,让人们都知道这个未知之地的谜底。”在这13期间他游历中国各地。系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统治红区的欣欣向荣,也看到了国民党统治白区的破败萧条和人民生活的百般疾苦。然后他运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把一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的呈此刻了这本书上。
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他非常的和蔼。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中,朱德把马给走累的同志骑,自己大部分步行。
9.红星照耀中国心得感悟 篇九
面容瘦削,比一般中国人高,背有些驼,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没错,这就是毛泽东主席。这是斯诺在刹那间对他的印象,其实毛泽东主席主席还有很多优秀品质。
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斯诺第一次见到他时,毛泽东主席正和两个青年农民谈话,还一边认真地做着手势。从“认真”这个词语我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席特别尊重青年农民。和百姓之间亲密交谈,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着实令人敬畏。
毛泽东主席也是一个纯真朴实的人。斯诺初来保安,毛泽东主席就十分热情地招待他,并在斯诺访问时把他所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问答,如: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党员?红军是怎样成长壮大起来的?他全部告诉了斯诺。说明他不怕斯诺把这些告诉别人。对他这个老外没有戒备之心。从这些表现就可以侧面烘托出毛泽东主席的善良、淳朴。
那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么一个平易近人、淳朴善良……的领导呢?那就是——阅读。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毛泽东主席就是通过这一阶梯成为一个革命领袖的。
小时候毛泽东主席家境不是特别好,所以很早就辍学了,使他离书远了一步。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对艺术的追求,他不断找机会读书。特别是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这在大人眼里是禁书。所以他总是背着大人看。久而久之,这些书对他产生了影响。他相信了佛教,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后来又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学。为了学习先进教育,他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远的地方。后来去了长沙,读到了报纸,知道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个共产党员。
读书,使毛泽东主席从农民变成了唯物主义者。
读书可以改变思想,可以改变行动,可以改变一生。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免费】推荐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启示感悟06-16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感悟10-03
《红星照耀中国》感悟400字左右10-09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600字初中07-24
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读后感600字07-10
初中必读书目《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09-14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00字初中作文09-25
数学照耀文科班08-12
党的光辉照耀新世纪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