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控专业前沿讲座心得(共8篇)
1.机控专业前沿讲座心得 篇一
专业知识前沿讲座心得
这一学期伊始,学校就在每周六开设了专业知识前沿讲座,请校内校外各种信息产业的精英来帮我们了解当今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也是收益匪浅。
每次讲座的教授都是业界的精英,有我们信息学院的院长、三星公司的高层、集成产业专业的分析师等等,他们讲的内容也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而是各种产业目前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让我们对即将学习的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更理智的选择以后的学习研究以及工作方向。同时他们还都像我们分享了他们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让我们更珍惜眼前在山东大学这样有着悠久文化底蕴和现代的管理体系的大学中学习的机会,也让我们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够得到收获。每次的专业知识前沿讲座不仅是讲授科学发展的报告会,也是一趟发人深省的人生课。
通过数次讲座我对我国当今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之前就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尽管全球的信息产业出现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但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良好的发展。各个部门都已经有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力量相对雄厚、产业规模跻身世界前列的产业体系,也产生了许多有一定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吸引了大量外资产业来中国建厂发展,进出口额巨大。但是我国信息产业还是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过于偏重制造业,应用产业较弱,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差;集成产业对进口依赖较大,国内主要承担附加值较低的拼装工作;缺乏信息领域的高端人才,大量人才流向了经济发达国家等等。可以说中国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乐土,但同时又有许多挑战。我们这些大学生身上的责任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一个进入信息学院的学生,我热爱将来将要从事的这项工作,并且通过讲座深知自己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身上的责任也十分重大。我认为在现在,我应该充分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每门基础课,充分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严于律己,刻苦学习。也不能读死书,要关注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全面理智的分析。如此在不断修正中,一步步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专业知识前沿讲座的心得和体会。
2.学科前沿讲座 心得 篇二
郝倚天 2011021142
报告人:电子工程学院 张福贵老师 地点:1104 时间: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14:00 本次讲座,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气象雷达的发展历史,接着介绍了相控阵雷达的相关情况,最后详细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在气象雷达中的应用。
一、气象雷达发展概况
美国在80年代初开始研制全相干脉冲多原普勒天气雷达,1988年开始批量生产,并由此组成的美国下一代天气雷达网(NEXRAD)作为美国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WSR-88D多普勒天气雷达不仅提高了探测能力,还具备了获取风场信息的功能,并提供了丰富的监测和预警产品。2000年NEXRAD业务布网完成,包括了158部业务雷达,分布在美国本土以及近海和岛屿,雷达间的最大距离为250海里。NEXRAD网的布设,大大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尤其是暴雨的预报能力,对龙卷形成前奏-中尺度气旋和机场附近的下击暴流的识别具有特殊的能力。上世纪末,美国开始NEXRAD Open System的改进工作,重点在双线偏振技术的引入和数据网络结构的改进。计划在2010年完成WSR-88D雷达的双线偏振雷达改造。
加拿大自1998起的6年时间内完成了“国家多普勒雷达计划”,主要沿人口密集、灾害性天气频发并造成巨大灾害的海岸线布设了30部多普勒雷达,其中11部多普勒雷达是完全新建的,其余19部则是原有的常规雷达翻建成具有多普勒雷达功能的。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为240 km,多普勒模式下为120 km。目前加拿大正在进行将多普勒模式下的作用距离加大到240 km的技术开发。雷达网的建成,使得对龙卷的预报从几乎不可能到提前15~20 min,对风暴位置和雨雪量级做出了比以前更为准确的预报。欧洲国家由于国土紧密相连,采取联合方式建立雷达网,使雷达探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中得到充分利用。从1970年代后期,欧盟COST-72(Cooperativ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72)项目开始实施并持续了6年,至1980年代中后期的COST-76项目,欧洲形成了世界上两大雷达网之一,共有130多部雷达,其中一半具有多普勒雷达能力,并建立了风廓线雷达网,进行欧洲大面积降水监测和风廓线观测。COST717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对先进的雷达信息进行评估、演示和记录,如将径向速度、垂直风廓线、反射率、估算出的降水等作为参数,对数值天气预报和水文模式进行评估。
二、相控阵天气雷达
相控阵多普勒天气雷达,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获取资料的时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探测能力。一般雷达均基于机械扫描体制,这种扫描方法一般在6 min内完成14层的扫描,对于快速变化的中小尺度天气过程如冰雹、龙卷、微下击暴流、风切变等过程,用这种传统的方法很难同时满足高时空分辨探测天气过程三维结构和发展演变的需求。
相控阵天气雷达快速而精确地转换波束的能力使该雷达能够在1 min内完成全空域的扫描,同时获取大量的气象信息。所采用的阵列天线是由大量相同的辐射单元组成的孔径,每个单元在相位和幅度上是独立控制的,能得到精确可预测的辐射方向图和波束指向。若干个固态发射机通过功分网络将能量分配到每个天线单元,移相网络又控制每个天线单元的初相位,通过大量独立的天线单元将能量辐射出去并在空间进行功率合成。接收时,各天线单元将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位相加进入接收机。回波信号经接收机放大、滤波后进入信号处理机进行多种模式的信号处理。对信号处理机提取的气象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得到气象预报需要的气象要素资料。相控阵天气雷达具有常规天气雷达所不具有的许多优点:可以实现跳跃式电扫描波束和天线方向图形状的自适应控制,从而实现多功能探测能力;可充分地将雷达时间和能量资源应用于微弱目标探测能力、目标数据率、分辨率、精度等等技术性能上,因而具有能对付多目标、机动性强、反应时间短、功能多、数据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相控阵雷达跟踪孤立的目标是成熟的,但相控阵天气雷达对分布体目标的强度场和速度场的探测能力有待研究;即使是技术上可行,相控阵天气雷达的阵面天线造价十分昂贵,近期在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业务化和组网。
三、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
雷达信号处理则是为完成雷达数字信号检测和信息提取功能所采取的实施手段。物体的反射回波是微弱的高频信号,经过变频、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变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模拟信号(时间上连续,幅度上可为任意实数值)。数字处理须采用模拟-数字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时间上离散,幅度上分层),然后进行各种运算和处理。早期的雷达信号处理,几乎全部是模拟的。50年代出现利用计算机进行信号处理的雷达系统。这是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开端,功能还仅限于自动检测。
同模拟信号处理相比,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优点是:①把许多功能综合设计在一部处理机中,可以根据外来指令或预先编好的程序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使用。②精度仅与字长有关,不像模拟处理那样,性能与使用人员的调整有关,因此性能稳定可靠。③有利于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从而可使信号处理机的重量减轻和体积缩小。同其他领域的数字信号处理相比,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是信号带宽大,因而采样率高,并且实时输出。因此,单位时间内的处理量(或称吞吐率、解题率)极大。
数字转换器把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从原理上可分为三个步骤,即采样、保持和分层。在脉冲雷达中,数字信号处理可划分为周期内处理和隔周期处理两大部分。周期内处理是指对一个周期之内的回波脉冲进行匹配或最佳滤波处理,使单个脉冲的信-噪比达到最大;隔周期处理是指对多个周期中回波脉冲串的复包络进行匹配或最佳滤波处理,使整个脉冲串中某时刻的信-噪比达到最大。对于周期内处理,采样周期应小于或等于测时延(距离)的分辨单元。对于隔周期处理,采样周期可以长达一个重复周期。
数字信号处理可分为四类,即线性非时变、线性时变、非线性非时变和非线性时变。在理论上最容易解决的是线性非时变型的处理。这一类型的模拟处理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从而可以用傅里叶级数或傅里叶变换求解。同样,这一类型的数字处理可以采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从而可以用Z变换或离散傅里叶变换求解。
采用状态变量法解决线性时变型数字处理的分析问题效果较好。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真分析。关于含有非线性性质的数字处理,只能对特定问题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而不能应用叠加原理。
3.控制学科前沿讲座心得 篇三
本学期学院为我们开设了控制学科前沿讲座,通过对本门功课的学习,我们对自动化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专业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坚定了我们为祖国控制学科发展而奉献的决心。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覆盖面宽、层次跨度大的一级学科,它由控制理论与 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制导·导航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五个二级学科组成。控制科学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其方法论基础的,因此它首先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们实现有目的行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控制科学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具有普遍的意义,控制科学的精髓是它的概念和方法,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模型、控制、反馈、优化等概念和方法。控制工程是控制论一般原理在工程系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从工程系统的角度进行技术的集成,必然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技术和工艺背景。所以,控制工程从来就不是控制学科的专利,它应该也必须在与各工程领域的结合和各种相关技术的集成中得到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通用的技术学科,这一学科包含的内容软硬俱全,软可以软到控制数学,在抽象层面上以数学和逻辑为工具研究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硬可以硬到到完全与硬件打交道,用元器件、集成电路搭建控制器与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组合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控制系统。
“自动化”顾名思义是指实现过程或系统的自动运行,但它比用机械取代人的肢体劳动即机械化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其核心就是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思想去实现有目的的行为的过程。“信息化” 提出在60年代,它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自动化”与“信息化”并不是同一回事,但是,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特点。“自动化”与“信息化”两者的联系是:研究工作的时代相同,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相似,研究工作的基本工具相同,研究问题的领域交融。两者的区别是,首先,研究的对象明显不同。其次,研究“自动化”与“信息化” 两者的科学技术界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再次,内涵与特点不同。“自动化” 信息化”双方既互为依托,同时也相互促进。信息时代里 “自动化”与“信息化”双方既互为依托,同时也相互促进。信息时代里,自动化就成了在机械化时代自动化的基础上的信息时代的自动化。在计算机用 于自动化之前,自动化的功能目标是以省力为目的,代替人的体力劳动。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手段,自动化的视野大大扩展,自动化的功能目标不再仅仅是代替人的体力,而且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目前,国际上很多著名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厂商)纷至沓来,将他们信息技术用于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以 提高企业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因此,从提高企业自动化系统工作层次的角度看,信息化的确是促进了自动化的提高,而且可以说,信息化是更高层次的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智能化深入人心,“物联网”的概念也随即产生。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其核心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的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因此,物联网的实现对“自动化”与“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体现了两者结合的重要性。纵观20世纪人类有许多的大发现和大发明,而21世纪人类也必将有更大更新的大发现和大发明。我学院正在紧跟时代的步伐,考虑如何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将学院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于是物联网工程学院便诞生了!但是,现今物联网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难得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让祖国的控制学科位于世界一流之列。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控制学科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过控
0403
4.金融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篇四
化工学院 XX 201200000000 在金融前沿讲座的课堂上,老师曾说过互联网金融将会是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走向,并且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
最近,社会上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的评论多了起来,银监会也开了旁听会,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围绕互联网金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从网络上看了一起好年会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首届湖北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暨一起好周年感恩会上的发言,结合自己结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也谈谈感想。
我始终感觉,传统金融的本质是解决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就是一个风险的配置机构。那么互联网优势在哪儿呢?在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不确定性,其结果就是预测人们的行为偏好,以及描述未来,如果真的做到这点,以配置风险为使命的金融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最终替代金融服务,这才是互联网金融的可怕之处。也就是一般而言的,传统的金融如果不去改变自己,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就会倒逼传统金融去改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结果何时发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平台老板跑路,自融圈钱,假标泛滥,投资者的资金血本无归,这些现象也不十发生,几亿,十几亿的资金在维权之中,投资者苦不堪言,这个现象也是暂时不能回避的,但另一方面,在前进中去修正,在发展中改进,这个主基调不会改变,企业需要资金,投资人投资无法实现多元化,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而互联网金融才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手段和发展方向。我们相信,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透明,随着监管手段的慢慢见效,互联网的前进道路是越来越宽广的,我们投资人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年会上茅老的精辟分析与论述,让冬日里的投资人见到了春日的阳光,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期待互联网金融的春天早日到来。
5.机控专业前沿讲座心得 篇五
学科前沿指某一学科中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科。通过今年学科前沿讲座的学习,我自身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写出一篇合格的综述性论文,对我的PPT制作技术也有很大帮助,而在所学到的知识方面,我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微生物产氢研究的部分。
微生物产氢技术是由于电解产氢资源消耗巨大,且易造成污染,因此近几年人们通过对微生物发酵过程和光合过程的研究筛选出高效的产氢菌,进行更少资源、更少浪费的微生物产氢过程。生物制氢是利用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将有机质(包括糖水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灰分物质等)或 H2O 转化为 H2,产出能源,是清洁、可再生、无污染的制氢方法。生物制氢包括异氧型厌氧菌制氢、光合异养菌水汽化反应、生物直接光解制氢系统、生物间接光解制氢系统、耦合法制氢技术。我对微生物耦合法产氢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对微生物产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光合–发酵耦合技术逐渐成为生物制氢技术的新发展方向,首先它减少了光的需求量,同时有机物得到完全降解,最后氢气产量得到提高。何欣等为了对凤眼莲这种生物质进行能源资源化利用,采用两个串联的5 L发酵罐以补料分批培养(半连续培养)的方式研究凤眼莲的暗光发酵耦合产氢特性。通过硫酸溶液、常压微波加热和纤维素酶水解的方式降解凤眼莲得到大量的还原糖,再用处理后的凤眼莲溶液在补料分批培养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获得了稳定的暗发酵及光发酵的产氢速率,分别为200.6 mL/(L·d)和85.4 mL/(L·d)。实验中单位原料的产氢量则分别达到50.7 mL/g TVS 和285 mL/g TVS,产氢过程的整体热值转化效率为21.7%。
夏奡以小球藻和木薯淀粉为混合原料,研究了碳氮摩尔比对发酵产氢气的影响。混合生物质在碳氮摩尔比为25.3的条件下得到的最大暗发酵氢气产率276.2ml H2/gTVs为分别是单纯用小球藻和木薯淀粉为原料最大氢气产率的3.7倍和1.8倍。通过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气联产甲烷,混合生物质的最大氢气产率和甲烷产率分别为664.2ml H2/gTVs和126.0ml CH4/gTVs,整体能量转化效率达到67.2%。生物制氢技术是制氢技术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技术,无论是光解制氢还是发酵制氢,都在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氢能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清洁能源,制氢技术的发展对于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纵观制氢技术的发展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研究光发酵产氢菌种的来源和筛选培育方式,与暗发酵过程进行联合,进行菌种的筛选和培育;将筛选出的混合菌种进行分离,得到纯菌种进行专项研究,针对发酵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制氢技术的应用拓展提供支持;扩大制氢技术中工艺与条件的优化范围,进一步拓展其工业化应用范围;设计新的反应器型式,结合新材料和支撑物的研究技术进行反应器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放大到大规模的连续性生产阶段,并实行有效的控制。
6.药学前沿讲座心得感悟范例五篇 篇六
药学前沿讲座心得感悟范例 1
小学期只上了六次课,而且由于讲座的时间限制,这几次课与平常的专业课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时间短暂,打算介绍大量的专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老师们讲座的过程中都考虑到了时间限制以及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他们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会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通信工程专业的联系。总的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并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死啃书本的孩子也有机会现实了一把,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些老师还将幻灯片写成英语,听讲座的同时,还接触到了一些专业英语。当然,每场讲座只有两小时的时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词汇积累。但看到英语PPT的时候,心里面有了小小的震撼,原来自己还有很多单词不认识,将英语迅速转化成中文的能力也还有欠缺。因此,讲座过后,便暗暗下了决心,寒假要让自己的英语再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课上,留学澳洲归来的田慧老师给我们讲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Energy Issu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主要内容可分为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其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决。
第二次课上,黄琳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模式识别的历史与现状。听了这次讲座之后,才知道其实自己以前就接触过很多模式识别的东西,只不过没有将它们与这个专业的名词联系起来,更不知道自己也有可能成为研究这一领域的一员。众所周知我们人有五大感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正是通过这五种渠道(研究表明最主要的是视觉),我们才能从外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是我们与外界沟通桥梁。我感觉,模式识别就是给机器来构架这样一座桥梁,使计算机模仿人的感知能力,从感知数据中提取信息(判别物体和行为)。它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显而易见的。当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用的,没用的;真的,假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人们也已经意识到,仅靠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兼顾到每一条信息,那就更别提利用了。利用机器来帮人们获取信息,以减轻人类的压力,就显得很必要啦。模式识别就是这样一种工具,而且它还衍生出很多其他方面的应用,例如利用已获得信息,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与分类,已确定下一步的行动。这个梦想是美好的,但从老师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要想实现零误差识别困难也是相当大的。毕竟,信息是多变的,而机器的灵活性几乎为零,这之间就出现一种矛盾,究竟怎么解决,就要靠一辈辈有志之士啦。
第三次课上,周晓波老师介绍了集成电路及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与应用。集成电路现在几乎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平常也总是听到这个词,这次讲座第一次了解了它准确的定义: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缩写IC)是通过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加工工艺,将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电容和电阻等无源器件,按照一定的电路互连,“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如硅或砷化镓)上,封装在一个外壳内,执行特定电路或系统功能。自己在这学期先修过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这门课,计算机硬件中最重要的部件是CPU,而CPU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一块集成电路,在这门课中学习CPU的发展时,其实是离不开集成电路的发展的。有了这门课的基础后,听这次讲座时,感觉跟老师有更多的共鸣点,可以说是两次课相互促进理解。集成电路便不再那么神秘了。它的两个重要指标是集成度和特称尺寸;同时对它的主要设计及制造流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还了解了IC产业发展过程中几次技术上的分工。说到可编程逻辑器件,就又想到了这学期学的电类工程素质II,Protel99其实就是电子设计自动化中的一种工具,它是帮助工作人员简便的进行器件的设计。
由于周老师原本是清华通信系的,所以讲课中途,他又向我们介绍了几点他对通信专业的认识以及我们该掌握的必备技能。说真的,对我们专业到底学什么,以前自己真的没有听到过什么真的令我信服的答案,但周老师的话,才让我的头脑渐渐清醒啦:OSI七层模型中物理层的研究是我们的主要领域,有频率的调制与解调,信号的接收发送,无线信道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次课上,在无线通信方面颇有建树的钟章队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未来。认真审视我们的生活之后,应该可以发现,无线通信的应用应该可以算是很广泛了吧。但在老师的一番讲解之后,才知道虽然自己觉得这项技术已经算是很成熟了,但科研人员们还有更高的目标,还希望能把无线通信推向另一个高潮,给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无线通信。
大致来讲,无线通信经历了前蜂窝时期,蜂窝时期,第一代拟蜂窝通信,第二代数字蜂窝系统,第三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等几个重要时期。当然每一时期的过渡,是建立在各种技术逐步发展的基础上。无线通信的的宽带化与移动化是一直以来的目标,经过各时期经验的铺垫,我们也有理由像老师一样坚信,这样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具体来讲,也许就是华为集团提出的电信行业近十年可能会完成的四个超越——超越人口,超越语音,超越管道,超越行业。
第五次课上,李绍斌老师便给我们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火车,当然是侧重铁路信号方面。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铁路信号的历史沿革是历尽沧桑。战争年代混乱的局面下是多国制式的共存,解放后原本是完全效仿苏联,可是又因中苏关系的恶化及国内阶级斗争等一系列原因而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新时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之后,铁路信号便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引进、消化、集成、创新”,以前若听到这几个词,我肯定会觉得它们只不过是几个空头口号,几个官方宣言罢了。这次讲座之后才知道,正是这几个简单的策略将我国的铁路事业推向了世界的巅峰——高铁干线最长,实际运营速度最快。铁路的高速发展,信号的自动控制绝对是功不可没——人们的反应时间已经远不能满足高速运营的要求啦。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从外国引进并进行优化提高的的CTCS系统(中国列车控制系统),与欧洲的列车控制系统ETCS可谓各有所长。
第六次课,我真的听得有点晕头转向了,老师介绍了很多专业问题的求解,说实在的,没怎么听懂,但老师大概要表达的意思,我觉得还是领会了一些。有一点可以肯定——侯忠生老师绝对是专家。迭代学习控制与交通控制?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犯嘀咕了,这两样有联系吗?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一言以蔽之,我觉得“知错能改”应该是迭代学习控制的核心,每一次运行之后发现与既定目标曲线的误差,在下一次运行过程中能够进行改进。这也有点机器智能化的意味了。突然想到,第一讲中,模式识别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机器的灵活性不够,也许与这项研究联系起来之后,结果会有一定的改观。那么,这样的技术若应用在交通领域,也必然是很有帮助的。
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老师们在其中游得很尽兴。也许将来我们也可以不要那么浮夸,将利益看得那么重,而是潜心做一些研究。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说不定真的能有所建树,推出利国利民新技术。
药学前沿讲座心得感悟范例 2
古人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要想达到“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不仅在于“君”的学识,还在于“一席话”的质量。作为思政专业的学子,聆听思政专业众位名师、专家、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前沿课题,我想那是无上的荣幸。在大三这一年的小学期,思政专业的我们有幸遇此良机,把握好这次机会,我们会有崭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这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铺垫和帮助。
20__年的夏天,周边学校纷纷放了暑假,看着外校其他学子奔向自由的身影,被小学期困在学校的我们心里多少有点抱怨,然而我们有我们的任务和责任。我们度过了一个异常繁忙的小学期,任务和作业虽然很多,却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竞争、合作、分享、共赢......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我们先后聆听了陈殿林老师、朱浩老师、魏荣老师、郭芙蓉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讲座及其他优秀学术讲座,受益多多。下面我分享一下聆听四位良师精彩讲座的感想与收获,相信这是一次自省与提升。
陈殿林老师是第一个讲的,陈老师的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问题》,他主要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个课题。分别是,理论教育与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的同步深化;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的八个前沿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视学科建设的现实,明确目标和任务。对此,应着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立与建设、学科队伍的基础与发展、学科建设中“一元与多元”、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学科广义与狭义、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关系。
接下来是我们亲切的朱浩老师,朱浩老师的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朱老师也是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个课题。分别是,掌握学科特点、培养人才特长;把握学科前沿、推进理论创新;思想政治科研论文写作若干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有许多现实的实际与理论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许多新的课题被不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为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驾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朱老师的讲座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对于思政专业的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个思政前沿讲座是魏荣老师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追问中的三个问题》,顾名思义魏老师以“三个问题”阐述了这个课题。第一,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之——心理资本。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相比之前大大的飞跃,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更新更是迅速,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就充满了多变性与广泛性,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更是多种多样,如何运用好这些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与实践。
最后一个前沿讲座是郭芙蓉老师的《中西法律文化传统视域中守法观的比较》,郭老师大一的时候教我们思修法基与伦理学,可谓学贯中西,通过这次讲座我又看到了芙蓉老师博古通今的一面。芙蓉老师着重讲了中国“法治文化”传统对守法的影响,其中重点讲了先秦时期的的法治思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希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归属。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当我们研习西方法律体系与法律文化发展路径的时候,这种对价值复归的渴求日益明显。因为,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越发感到西方的制度不能很好的在中国生根发芽。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大学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绝对的责任,思政专业的学子更应该为中国法制建设出谋划策。
四位老师精彩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通往更系统、更前沿、更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将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作为思政学子机会与挑战也随之而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由于时间仓促,还有很多肺腑之言未一一道来,不免遗憾,今后我会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与自省。
药学前沿讲座心得感悟范例 3
近年来,对等网络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2000年8月成立了P2P工作组,成员包括Intel、IBM和HP公司等。发展对等网络的其他主要障碍还有版权问题、网络带宽问题、管理问题和安全问题等。如何连接电话、手机和家电、工业设备等,也是对等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对等网络市场从2000年开始启动。国内的应用主要有2个方向:文件共享及协同工作。在文件共享方面,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目前主要的中文对等网络软件有Workslink、Ezpeer、Jelawat、Kuro和Toperson等,还有PASP_E-school实时交互多媒体在线课堂教学软件。在未来,企业对等网络应用将是热点,主要将解决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的协同、企业门户、企业虚拟专网()、远程互动和宽带应用等。国内基于对等网络技术的企业应用产品有KM-Server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软件等。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这学期学院开设的前沿讲座的课程,很有幸听到了张晨曦教授对于自己在计算机前沿方面研究的讲座,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浅出的理解,受益匪浅。
3月24号,张晨曦教授在讲座的最开始,对计算机前沿的知识做了简要的说明,然后张教授从对等网络、SOA简介、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云计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授。由于时间短暂,打算介绍大量的专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张教授授课的过程中都考虑到了时间限制以及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他们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会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软件工程专业的联系。总的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并没有学到多少,但张教授利用紧张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死啃书本的学生也有机会现实了一把,真正了解到与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张教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计算机前沿类讲座旨在帮助大家了解相关领域的学科前沿知识,更好地学习、思考。张教授以自己的学识和阅历向同学们展现了当今IT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使其收获颇多。
这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听完这个课,我感到责任重大,即使是一个点,也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拓展和探索,作为研究生,研究是我们主要的工作,想要取得满意的结果和优异的成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倍加努力,汲取现有的知识,在新的领域开拓新的研究道路,积极探索,永不止步。
药学前沿讲座心得感悟范例 4
这一学期伊始,学校就在每周六开设了专业知识前沿讲座,请校内校外各种信息产业的精英来帮我们了解当今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也是收益匪浅。
每次讲座的教授都是业界的精英,有我们信息学院的院长、三星公司的高层、集成产业专业的分析师等等,他们讲的内容也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而是各种产业目前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让我们对即将学习的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更理智的选择以后的学习研究以及工作方向。同时他们还都像我们分享了他们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让我们更珍惜眼前在山东大学这样有着悠久文化底蕴和现代的管理体系的大学中学习的机会,也让我们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够得到收获。每次的专业知识前沿讲座不仅是讲授科学发展的报告会,也是一趟发人深省的人生课。
通过数次讲座我对我国当今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之前就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措施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尽管全球的信息产业出现剧烈动荡、发展低迷的情况,但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良好的发展。各个部门都已经有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力量相对雄厚、产业规模跻身世界前列的产业体系,也产生了许多有一定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吸引了大量外资产业来中国建厂发展,进出口额巨大。但是我国信息产业还是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过于偏重制造业,应用产业较弱,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差;集成产业对进口依赖较大,国内主要承担附加值较低的拼装工作;缺乏信息领域的高端人才,大量人才流向了经济发达国家等等。可以说中国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乐土,但同时又有许多挑战。我们这些大学生身上的责任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一个进入信息学院的学生,我热爱将来将要从事的这项工作,并且通过讲座深知自己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身上的责任也十分重大。我认为在现在,我应该充分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每门基础课,充分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严于律己,刻苦学习。也不能读死书,要关注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全面理智的分析。如此在不断修正中,一步步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
药学前沿讲座心得感悟范例 5
以前去上学院的选修课总是抱着些应付的心态,然而这次的不同,我很喜欢听我们的这些优秀教授们讲授专业前沿上的东西,他们,金教授,郭教授,赵教授,官教授,高教授,周教授...在每次短短的两小节课中我都被他们研究的这些东西深深吸引着。虽然好多东西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弄懂,但却让我看到我们专业的前景——只要努力学好知识,总有用武之地的。
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模具锻压专业的联系。总体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只知在学校死啃书本的同学也有机会现实了一回,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还记得当时有个老师在讲课前放了一段用纯英文介绍的视频,我记得当时老师说那个视频是他在欧美开一个会议时的开场视频,我很有感触,不仅是对专业上的,还有对英语上的,那个视频里的英语我大部分听不懂,原来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么的有限,中国在走向世界,专业上已有相当的技术,语言上岂能落下?
7.机控专业前沿讲座心得 篇七
授课老师:赵亦工教授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姓名:龙毛
学号:02081458 关于模式识别与雷达信号处理学习心得
在学科前沿讲座上赵亦工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模式识别与雷达信号处理等相关的知识,观看了很多图像处理的视频,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学习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的重要性。
模式识别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进行“模式识别”。随着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当然也希望能用计算机来代替或扩展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计算机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初迅速发展并成为一门新学科。
模式识别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识别又常称作模式分类,从处理问题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角度,模式识别分为有监督的分类和无监督的分类两种。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各实验样本所属的类别是否预先已知。一般说来,有监督的分类往往需要提供大量已知类别的样本,但在实际问题中,这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因此研究无监督的分类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
模式还可分成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形式。前者如意识、思想、议论等,属于概念识别研究的范畴,是人工智能的另一研究分支。我们所指的模式识别主要是对语音波形、地震波、心电图、脑电图、图片、照片、文字、符号、生物传感器等对象的具体模式进行辨识和分类。
模式识别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研究生物体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属于认识科学的范畴,二是在给定的任务下,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内容,后者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近几十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模式识别所分类的类别数目由特定的识别问题决定。有时,开始时无法得知实际的类别数,需要识别系统反复观测被识别对象以后确定。
模式识别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关系。它与 人工智能、图像处理 的研究有交叉关系。例如自适应或自组织的模式识别系统包含了人工智能的学习机制;人工智能研究的景物理解、自然语言理解也包含模式识别问题。又如模式识别中的预处理和特征抽取环节应用图像处理的技术;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分析也应用模式识别的技术
从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人们的一种普遍看法是不存在对所有模式识别问题都适用的单一模型和解决识别问题的单一技术,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一个工具袋,所要做的是结合具体问题把统计的和句法的识别结合起来,把统计模式识别或句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中的启发式搜索结合起来,把统计模式识别或句法模式识别与支持向量机的机器学习结合起来,把人工神经元网络与各种已有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不确定推理方法结合起来,深入掌握各种工具的效能和应有的可能性,互相取长补短,开创模式识别应用的新局面。
雷达信号处理则是为完成雷达数字信号检测和信息提取功能所采取的实施手段。物体的反射回波是微弱的高频信号,经过变频、放大和滤波等处理变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模拟信号(时间上连续,幅度上可为任意实数值)。数字处理须采用模拟-数字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时间上离散,幅度上分层),然后进行各种运算和处理。早期的雷达信号处理,几乎全部是模拟的。50年代出现利用计算机进行信号处理的雷达系统。这是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开端,功能还仅限于自动检测。
同模拟信号处理相比,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优点是:①把许多功能综合设计在一部处理机中,可以根据外来指令或预先编好的程序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使用。②精度仅与字长有关,不像模拟处理那样,性能与使用人员的调整有关,因此性能稳定可靠。③有利于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从而可使信号处理机的重量减轻和体积缩小。同其他领域的数字信号处理相比,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是信号带宽大,因而采样率高,并且实时输出。因此,单位时间内的处理量(或称吞吐率、解题率)极大。
数字转换器把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见图),从原理上可分为三个步骤,即采样、保持和分层。在脉冲雷达中,数字信号处理可划分为周期内处理和隔周期处理两大部分。周期内处理是指对一个周期之内的回波脉冲进行匹配或最佳滤波处理,使单个脉冲的信-噪比达到最大;隔周期处理是指对多个周期中回波脉冲串的复包络进行匹配或最佳滤波处理,使整个脉冲串中某时刻的信-噪比达到最大。对于周期内处理,采样周期应小于或等于测时延(距离)的分辨单元。对于隔周期处理,采样周期可以长达一个重复周期。
数字信号处理可分为四类,即线性非时变、线性时变、非线性非时变和非线性时变。在理论上最容易解决的是线性非时变型的处理。这一类型的模拟处理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从而可以用傅里叶级数或傅里叶变换求解。同样,这一类型的数字处理可以采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描述,从而可以用Z变换或离散傅里叶变换求解。
采用状态变量法解决线性时变型数字处理的分析问题效果较好。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真分析。关于含有非线性性质的数字处理,只能对特定问题进行计算机仿真计算,而不能应用叠加原理。
信号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信号依次进入而形成信号流,另一种是执行完一条指令再执行下一条指令,形成指令流。雷达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机可采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也可以兼用两种方法。一般来说,采样速度高而功能较简单者宜用前者;采样速度较低而功能复杂者则宜采用后者。
在处理中对数据结构有一定要求,位数会影响全机精度。为保持很高精度势必增加字长。为了不使字长过分增加,则须采取截尾或舍入的措施。这些措施等效于在系统中加入噪声。因此,为确保一定精度,系统运算字长应适当地大于输入数据的字长。过长的运算字长会导致机器结构庞大。
对处理机的硬件结构有一定要求特别重要的是数据和指令的存储方式。早期多采用移位寄存器控制方式,后来随机存取存储器方式得到更多的应用,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更多采用只读存储器程序固化的方式。
对指令语言也有一定要求。使用语言的级别越高(即面向任务),操作时越方便,即只需一个动作就可适应事先规定的一种场合;语言级别越低(即面向机器),操作时越灵活,即可临时编制程序执行多种不同的任务。
诚然,在雷达成像的研究中还有数不清的难题需要攻克,雷达成像这一研究领域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习图像处理时我们不仅要掌握一维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也要掌握二维或者高维信号处理的知识。其次,图像处理是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处理的基础,所以必须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目前的模式识别,大部分也都是图像模式识别。
8.机控专业前沿讲座心得 篇八
西北工业大学
学院:航空学院 专业:飞行器设计
班级:01011404班 学号:2014300287 姓名:xxx 开课时间:11周—14周。
开课老师:王正平、张伟伟、郑锡涛、裴扬四位老师。
开课目的:学校为航空学院大三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前沿讲座课程,通过和本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的交流以及对本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了解,是的作为大三的我们能更多的认识到自己专业的学科前沿的东西,也能更多地了解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我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多,学习的知识非常宽泛,涉及各个方面,开设学科前沿讲座这门课后,有各个专业的相关老师来为我们讲解很多不同方向的知识,这样我们可以多了解,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其发展。
学习及感悟:
四位老师就航空学院学生分别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未来客机以战斗机等飞行器的技术发展方向、关于流体力学学科前沿需要突破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关于飞机结构以及未来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应用的问题、关于战斗机的战斗以及生存能力的技术要领。
在第11周正式开课,由王正平老师给我们讲解现在关于未来客机以战斗机等飞行器的技术发展方向。王老师先介绍我们学院以及我们学院的相关历史。让我们再次对西工大的学术氛围有深刻的认识,另外,王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学院以前的优秀事迹,王老师以前海航展为开场白,讲到了我校作为总设计团队,与成飞合作,改良生7E的优秀事迹。该项工作当时是由我校沙伯南老师提出的,虽然当时的沙老师还只是一个讲师,并且最开始的时候该项目并没有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同,但沙老师还是带领着众博士生开始了这项工作,改良后的歼7,将原来的一个无用的配重去除掉了,并对机翼进行了新的设计,最后完成之后,飞行效果良好,飞机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最后歼7E成功首飞,并且生产了200多架,在当时,每生产一架歼7E还能为学校带来两万多的收入,这确实是我们学校的一项了不起的工作。通过王老师给我们讲解沙伯南老师的先进事迹,让我们再次对西工大人的这种敢于创新、艰苦无畏的精神所折服,更加坚定我们对未来自己事业的奉献精神。
王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现在先进飞机的一些主要技术,如隐身性能,空天飞机,无动力大展弦比飞机,还有西工大的团队在西藏试飞成功的能滞空长达30天的“wifi”飞机,为一些偏远地区提供无线网络。这些未来新概念飞机完全刷新了我们对未来飞机的认识。让我们对未来的飞机发展趋势有敏感的认识和创新思维。
第12周,是由流体系的张伟伟老师来为我们介绍一些关于流体力学学科前沿需要突破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张老师通过我们现在所学到的关于流体的知识延伸到现在流体方面的一些需要突破的问题,以及现在最流行的的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1970 年代,飞机设计主要依赖风洞实验YF-17研制,风洞实验13,500小时1980年代,CFD逐渐发展,部分取代实验YF-23,风洞实验5,500小时,CFD计算15,000机时。这些数据的对比,让我们对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张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一本关于风洞测量技术方面的书《风洞非接触测量技术》,这也是现在比较先进的一种风洞测量技术。以及给我们介绍目前CFD面临的主要任务与挑战:
多尺度复杂流动的数学模型化 湍流的计算模型; 转捩的预测模型; 燃烧及化学反应模型; 噪声模型„„
可处理间断及多尺度流场的高效、高分辨率数值方法
高精度激波捕捉法
高阶精度数值方法:有限差分、有限体积、间断有限元、谱方法、通量重构方法„„
可处理复杂外形、易用性强、鲁棒性好的算法 复杂外形——网格生成工作量大 多块分区算法 无网格法
网格自适应方法„„
对于如今用数据说话的今天,张老师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未来流体界的一个极大可发展的学科,也只是我们这一代展现自己的舞台。
第13周,是由航空结构工程系的郑锡涛老师为我们介绍关于飞机结构以及未来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应用的问题,郑老师也是我们飞行器结构力学课程的任课老师,老师上课也别具一格,结构必然涉及到飞机所用的材料,但是对于目前的飞机材料发展趋势,一般的同性材料或许已经难以满足飞机的需要,而此时的复合材料应用,正是飞机所需要的,更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门学科。郑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复合材料的一些基本知识,让我们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其中能用于航空材料的原因就是复合材料的重量轻,强度高,可塑性强,然而这正是航空材料最需要的材料特性,无疑复合材料在航空方面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第14周是由航空设计工程系的裴扬老师为我们介绍关于战斗机的战斗以及生存能力的技术要领。飞机的性能主要体现在可靠性方面,裴老师主要介绍战斗机的生存能力方面,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有足够强的军事力量来抵御外国侵略和维护世界和平。军事力量强大的一大标志正是飞机战斗能力的体现。
裴老师给我们讲到飞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生存以及一架好的飞机的服役时间。当飞机在受到攻击时,应该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机动性,这不仅仅体现在飞行员操作水平上,更进一步是体现在飞机的防御系统方面。也就是说,未来飞机的性能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体现在速度快,而且要求可靠性强,隐身性能强以及机动性好等方面。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航空世界。
还记得大一时候看过一本书叫《航空霸业》,那时候对这本书深深地痴迷,对飞机的好奇以及探索心非常强。而在这次学科前沿讲座的课后,我更加坚定了对航空事业的追求和探索。凭着个人的力量,哪怕是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那么一点点贡献。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以及对西工大校训的坚守!
——xxx
【机控专业前沿讲座心得】推荐阅读:
燕山大学机电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08-09
金融学科前沿讲座心得06-23
行业前沿讲座10-23
观物理前沿讲座有感07-24
桂电信息技术前沿讲座结课论文08-12
学习国际前沿教学法心得体会11-14
经济学前沿论文11-17
数字信号处理前沿技术07-25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论文08-25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