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历史课

2024-08-07

如何上好历史课(共15篇)

1.如何上好历史课 篇一

教师实习体会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中学历史应该是一堂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去设计,怎么去在堂上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我认为这是上好一节历史的最终目的。但是,就目前中学历史堂的现实情况和高考制度的现状,历史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之下,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教学手段。那么处理好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寻求两者的良好对接,既做到通过历史启发学生思维,又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我觉得要把从把握教材的深度、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把握好堂训练的密度三个方面很重要。

首先,把握教材的深度;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编者意图。弄清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熟悉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掌握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材撑握的深度应有分寸。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要了解学情,了解教材,备好。

第二,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是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时就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作为历史,可以通过历史小故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把握好堂训练的密度;堂训练是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练结合是堂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抓好堂训练的密度是落实知识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作为一节历史而言,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要有差别的、有层次的布置堂训练。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节好的历史堂是充满讨论的,是自由思想交织的一节,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讲好一堂一定要摸透学情,把握教材,备好,做好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比较好的上好一堂。

2.如何上好历史课 篇二

一、优质课评比的突出优点

1. 参赛教师热情高,课堂教学总体水平比往届有了很大提高。

参赛教师从思想导向、目标制定、导语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策略展示,思维拓展等方面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雕琢,力求完美,展示了我县(注:此处指山东省平邑县,下文同)历史教师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充分表明他们把比赛作为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因而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新课程教学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由理论认识到实践操控的升华。

2. 新课程的理念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参赛教师围绕课题、组织补充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堂来展示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各种生动的教学环节来阐释新的教学策略,较好地实现了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对所有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新课程理念的交流和碰撞。

3. 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

大多数参赛教师能够根据初中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材文本、图册、同步探究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展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梯度,注重调动学生认知积累,适当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发掘可利用的情景资源。

4.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落实。

注重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探讨、交流、展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合作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力求全面贯彻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成果。

5.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多数参赛教师因势利导,将多媒体课件引进课堂,发挥了课堂教学资源优势,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拓展了课堂容量,较好地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且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操控、使用、效果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教师“生本”意识不强,“以教为主”的思维仍然左右着个人的教学意识。

不少选手课件素材烦杂、活动实施环节过多转变过频、问题设计过碎过多,选手表演欲太强,一心想把自己预设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这样就挤占了学生学习和巩固训练的时间,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学生动眼、动口的机会多,而动脑、动手的机会少。

2. 教师的专业素养限制了学科能力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部分教师对历史学科性质、学科价值、学科能力、学科教学任务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抓不住重、难点,更难以挖掘教材的知识增长点和历史能力提升点,导致课堂教学面面俱到,重视大量或超量记忆,图文不能有机结合,忽视历史思维和探究,加大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部分教师历史概念模糊,知识理解不到位甚至错误,如将南方水利条件便利当作误国造船业发达的条件;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为绝对禁止除了儒家学说以外的各家学说;把“凡尔赛体系确定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北非统治秩序”说成是“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依然错误地引用“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论谬论;忽视偶发因素对历史事件成功的影响,等等,严重误导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部分老师对各个历史要素间的关系理解不够,导致教材知识散乱,知识网络构建极不到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正确把握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以上列举属于历史课堂的硬伤所在,也是部分老师虽然课堂气氛热烈、环节齐全,却难以获得较好奖次的主要原因。

3. 部分教师还未能真正把握新课标教学策略的要求。

有些教师对于课堂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内涵并没有真正领会透。课堂教学中假问题、假合作、假探究的现象时有存在。

问题设计不够精密。有些问题缺少思维含量,没有思维价值,有些问题大而空,学生很难恐怕教师也很难明确解答,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浪费学生时间;有些问题跨度过大,超出了学生能力,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分解成问题组,设计台阶层层推进。

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与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相互启发)的关系处理不当。

4. 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许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味肯定表扬,缺少启发和点评,那种无原则的表扬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个别参赛教师对学生答案中的错误不及时纠正,丢掉了课堂出彩和掀起波澜的大好时机,对课堂中生成的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引导;部分老师只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未能重视对小组的整体评价,以整体评价促进小组合作。

5.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多媒体的使用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不少教师多媒体与板书重复,有的教师多媒体加了一些动感和声音设计,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有的教师依靠多媒体来展示课堂内容,替代了学生的思维,这些都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

三、对今后教研活动的建议

1.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师的任务是“运用教材教学生学”,应把过去那种“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体现“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

2.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是学生发展的保障,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不断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广泛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最佳出路。

3. 对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时机和方式选择不当,流于形式,缺乏实效这一现象,提醒教师要注意:一是问题有无讨论价值;二是用怎样的方式讨论效果更好。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应该是当用则用,用得恰到好处。

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误区和闪光点,并适时加以评价;对于小组的评价要评出效果,既利于小组内的团结合作又利于和小组间的激烈竞争。这正是体现教师作用的地方。

3.小议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具体历史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师生和谐共处友好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全面反思和改革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有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去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们都要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课堂不可避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这些主要体现在:

1.准备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在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教师引导不力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加强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的推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出现学习的困难。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信息搜索。所以信息相对闭塞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牵引。

3.无实质效果的课堂提问

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把握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深处。

二、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

针对历史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课堂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方法。

1.充分准备,搞好历史课堂讨论

充分的准备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只有课堂的主体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及早做好准备,及时参阅资料,以备课题所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10人一组的分组方式,每组拟选2-4个发言人,通过代表表达小组观点。也要让每个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根据所定论题精心准备,奠定课堂讨论的基础。

2.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前提

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围绕知识概念的把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历史教学的命题尽量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命题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综合性的命题,要通过命题帮助学生疏通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把握历史命题的联系。比如从大跃进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更进一步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与历史的借鉴中了悟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要把握多维度的命题,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逐步培养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3.主体主导,准确定位高效课堂。

在真正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及时打破沉默的局面,适时引导学生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要适当引导,使讨论向深层发展,紧扣命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对历史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前人没有深入的领地,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做出的任何探索,无论有何不妥或是不成熟的想法,都要肯定其思维的新异性,帮助分析不足,走出误区,完成课堂教学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4.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

5.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爱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4.上好初三历史课的“三大法宝” 篇四

1、忽略了兴趣的培养。

2、不考虑个性差异,“一刀切”,不注重因材施教。

3、课堂上沉溺于唱“独角戏”,就怕讲不深,讲不透,方法单一。为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为使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我摸索了一套“自主学习” 的教学模式。

二、“自主学习”教学的特征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主体性。“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强调“学”为主体。

2、参与性。参与性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应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他们是“演员”而不是观众。

3、开放性。一是表现在学生心理的开放性,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态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二是表现在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的余地。

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热点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历史就不是“无所谓”的了,也不会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相反,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

一、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如何才能让学生上历史课不“头晕”,不打

瞌睡呢?假如我们上的历史课不是枯燥的“过去”,不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历史人物、事件、历史意义,而是在给大家讲一则情节生动的历史故事,我想,学生就不会睡觉,毕竟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孩子。学生对历史课有了兴趣,讲故事我便逐渐让位于学生,课前一个小故事,轮流进行,同学们评分,记入分数档案。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历史课堂添上了愉快色彩,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三、“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预习分

为课前预习和课内预习。教师要布置预习,明确提出预习任务与要求,并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巧设问题。通过预习把握学生学习的动向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打好基础。第二步:创设情景,启发导学 根据学生的预习首先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出示由现成的知识结论改编成的探究性问题,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第三步:自主探究,质疑释疑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学生自学探究要包括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并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5.如何上好讲评课 篇五

一、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

试卷讲评课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型。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能达到排疑解难、查缺补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二、目前试卷讲评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师不重视:对试卷讲评课的作用认识不够,认

为把正确答案给学生就行了;忽视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只要错了,就是不会;

2.几乎不备课:就凭借批卷时对错题的记忆;忽视试卷分析的作用;没有对错误问题的

错因分析;

3.课堂效率低:满堂灌,教师一言堂,一味讲;学生被动的听,机械的记。

4.不关注学情:讲解没有针对性,没有层次性;不能突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片面的最求课堂的容量,认为讲了就完成任务了;专注于难题的讲解,没有反馈,没有拓展和提升;

三、怎样上好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大体分三个环节:课前准备——充分备课;课上讲评——排疑解难;课后反馈——错题组卷;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充分备课

1.做好试卷分析。重点进行共性问题的统计与错因分析,可以看试卷,可以个别调查;必要的数据统计;将试卷分析做好后一节课要讲什么,要怎么讲就心中有数了;

2.学生自我反思。要求学生写明白哪些知识点感觉掌握得不好,希望老师重点评讲哪些题。在讲评之前收上来,这样对于一些学生完全没有提到的题目,即使错误率很高也可以不讲或快速点拨,提高课堂的针对性。

3.共性问题组卷,作为课后作业;

第二环节:课上讲评——排疑解难

1.考试情况简介:表扬和鼓励,适当批评;

2.共性问题讲评:重点题型的错因归类与分析,典型试卷展示,纠错讲解,变式训练,方法总结,能力提升;

3.个性问题解决:方式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兵教兵”策略;怎样交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要提出要求。

4.因难问题答疑:小组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视其难度,选择方式方法;

第三环节:课后反馈——错题组卷

1.学生整理错题集,第二天上交;

6.如何上好公开课 篇六

深圳南山区教科中心

吴萌

上公开课是每个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要遇到的挑战,我们常常会为此寝食难安,直到成功地上完公开课才如释重负。其实,准备公开课也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大致可分为九个步骤:

步骤一,选定上课内容。一般来讲,公开课要符合教学进度,为了上公开课随意提前或推迟某一教学内容,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因为这样做会打乱教材的逻辑顺序,也会影响学生的思路。在符合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教师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和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内容。如果选择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始终便会有一种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比方说情感不是很丰富的教师,偏选了偏重于情感体验类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上起来教师会感到不能挥洒自如。

步骤二,确定教学模式。选定了教学内容之后,要思考这个内容适用于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学内容适合于讨论分析,比方说“重庆谈判”;有的适合角色扮演,比如商鞅变法和社会主义改造;有的适合观看影视作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的适合于欣赏感悟,比方说文学艺术史的内容等等。所选的教学模式还要符合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有的班级长于表演,有的班级长于思辨,这些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

步骤三,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设计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切忌为活动而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没有达到活动的目的。一节课的活动最好不超过三个,否则就会因活动过多而完不成教学任务。

步骤四,挖掘课程资源。确定了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后,教师应考虑用什么形式的课程资源来表达主题。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既要注意到多样性和丰富性,又切忌造成资料视觉轰炸的效果。学生一节课看得眼花缭乱,没有思考的空间。一个教学主题常常会搜集到一大堆的资料,这就需要教师从中筛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忍痛割爱,删繁就简,否则会造成材料的堆积。

步骤五,制作课件,制作课件应不求华丽精美,只求有效实用。过于花哨的课件会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一般来讲,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就完全可以符合公开课的要求。课件的流程要顺畅,便于操作,不要做得一会儿翻前一会翻后,影响教学的流畅性。课件背景和文字要选择反差较大的颜色,否则学生看起来很费力,影响学生的视力,一节课中的所有课件的背景最好选择同一种颜色,不要赤橙黄绿青蓝紫一齐用,引起学生视觉疲劳。要追求一种简洁、典雅、明快的风格。选择的颜色还要要符合教学内容,比如新中国的成立可以选择喜气的大红色;抗日战争的爆发则不能选择大红色,可以选择褐色或黑色。

步骤六:试讲与修改教学设计。这里指的试讲不是在上公开课的班级试讲,如此便是做假课,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共识。试讲指的是教师可以在同年级的其他班试讲。试讲时教师可以请本教研组的教师听课,帮助自己发现问题。根据试讲的情况,调整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设置的提问是否准确:在试讲的班级引起了怎样的反应?教学的时间是否合适等问题。

步骤七:上公开课。上课前要带齐所有的资料和课件、调试好的电脑、选择使自己心情愉悦的和得体的服装(对于女教师尤其重要)。教师应提前一些到教室,跟学生们聊几句,缓解学生和自己的紧张情绪。上课时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特别注意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不要过于关注时间的控制,实在讲不完,也可以讲到某个部分暂告一段落,千万不要不停地偷眼看手表,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步骤八:评课。很多上公开课教师一到评课的时候就非常紧张,生怕别人提出否定的意见。其实,教学就象演电影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几乎是没有的。对于别人的评课意见,要认真听取,仔细分析。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有差异,教学风格不同,同一节课,往往会有多种设计。评课的过程既是向别人学习和也是使别人了解自己在教学上的思考的好机会。上课的教师如果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也可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象以前评课那样,将其置于被评判的地位,评完课甚至会出现教师之间的矛盾。应把评课变成轻松愉快的交谈和切磋,让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有所收获。

步骤九:总结分析。上课教师根据别人的评课意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明确哪些方面是自己的长处、哪些方面是自己应该改进的?为自己确立努力的方向。

7.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篇七

一、上好开头, 引发兴趣

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 平铺直叙, 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甚至成为催眠曲, 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分析《历史告诉我们什么》这一课时, 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 我这样开头:“同学们, 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 那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呢?”这一问题的提出, 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 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 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在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时, 我板书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 有的光耀千秋, 像英雄刘胡兰, 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 像奸臣秦桧, 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刘胡兰、秦桧的插图, 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 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 有远大的理想, 高尚的气节, 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这样的开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解读插图, 激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 对引发学生兴趣, 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 由于插图很多, 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幅图都讲, 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进行选择性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 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 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商鞅变法”是《战国七雄》这一课的重点, 里面有一幅插图是《商鞅舌战图》。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 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 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但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明白商鞅变法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为达到这个目的, 我在讲课时, 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该图就是当时商3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4是秦孝公。商鞅,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 引经据典, 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 对百姓方便, 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 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 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 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 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全被吸引住了, 从而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 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 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这一课的第一节“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 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 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 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为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 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 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 帛的价格昂贵”后, 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 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同学们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 引发了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 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 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

8.浅谈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 篇八

一、熟练运用教材教案

首先,教师上课要抛开教案,对于所讲的内容要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一个教师连自己所讲的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读,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又如何让学生掌握呢?而且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必须熟记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长年累月地不懈积累。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多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方面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而且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我的做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教案本上可以简写,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学习效率也就高。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丰富相关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一个很好的说书人,也不可能把情节平淡的故事讲好。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所限,文字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只要遇到与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内容,都应该积极收集起来,日久天长,与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落下,所以教师补充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练,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

四、实施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还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也可以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同时也可以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的作业。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这样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虑题就会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由师生双向批改作业,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进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

五、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开放性、趣味性、探索性。

例如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学完《江南经济开发》后提出问题:对高阳的纺织业有哪些借鉴?开放性问题:讲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对蒋介石是杀?是放?是关?还有讲重庆谈判时,如果你是毛泽东,那么你赴重庆谈判吗?趣味性问题:讲《伐无道,诛暴秦》时可以设计秦朝为什么鞋难卖、拐畅销?探索性问题:闭关锁国能否御敌于国门之外?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层层启发推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进行情感渗透。

9.如何上好口语课 篇九

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不但要会听,会说,还得讲究文明礼貌。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会有不同等味道,所以常常有人讲,这个人很有修养,那个人说话太丑。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必须着眼整体,追求综合效应。科学的做法应当是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比如专题口语交际训练“自我介绍”,教学的重点是交际时如何说,学会把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就读学校、父母亲工作单位等说清楚、说明白。除了说的知识、技能训练外,必然涉及到听的问题,别人在自我介绍时,其它学生要仔细倾听,听的质量如何、有没有听出问题、能不能作为听众作出交流(如即席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等等,听与说是水乳交融的。整个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还得注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的态度以及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思维、品质等,相机作出恰到好处的指导。坚持整体原则,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灵活地用好教材

因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训练》这本书都是一些由词语、句子、对话、儿歌、片段等口语化内容 组成的训练,而这些内容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实施方案,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口语训练。

三、创设情景,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利的,特别是在口语交际这类课中。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不失为上好口语交际课的一种好办法。创设情境来上口语交际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进行交流,促进他们独立思考,有助于他们听取、比较、思考不同的意见,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锻炼,对学生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好教学内容 创设的情境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所以选择内容的时候要注意:第一,要选择有价值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内容的难度要适当。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还不够,所以不能选择太难的,要不然会让它无从下手;但也不能太简单,那样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要选择难度适当的内容。2.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一两天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这样在上课时才有足够的材料。另外教师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方面可以适时的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知识,避免教师被学生问倒;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冷场的发生。3.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口语交际课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说,特别是对那些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的说,已达到提高口语表到能力的提高。

(二、)在比赛中进行口语训练。魏书生说: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好胜、渴望成功,期待受到奖励的心理特征,注重创设一种竞赛情境,给他们设置好拼比的舞台。

(三、).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进行口语训练

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还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有密切的联系。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容易调动。例如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可以挖掘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四、方法灵活,扩展生活教无定法,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如此。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提供交际案例,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法。案例就是一个交际的情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以放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并探索、讨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途径。比如“学会向别人解释”专题训练,教师可以提供案例。小明吃早点时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泼到了她的身上,小明无奈之下只好回家换衣服。等她到校时课已经开始了,老师马上当众批评了小明。下

10.教师如何上好课 篇十

第六学期(2015.1)

1.第一课时:教师如何备好课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好每一节课的教材

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

4、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5、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

6、备好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7、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第二课时:教师如何说好课

一、说课的意义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3、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二、说课的主要内容

1.说教材。说本教材内容、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

2.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3.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4.说教学程序。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四、说课的类型 l.研究性说课

2.示范性说课

3.评比性说课

五、“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3、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

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

5、教学过程状态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

6、对本节教学计划的预评估 第三课时:教师如何观好课

一、要明确观课的目的 1.学习: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2.研究:发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3.评价:了解、掌握教学状况

二、观课时要做到:

(—)认真听

1.听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2.听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听教师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听教学中是否有知识 性等错误、是否有创新的地方;

4.听学生的发言是否流利、准确,有无动态生成的内容,教 师的理答是否智慧。

(二)仔细看

1.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2.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3.看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4.看课程资源的使用。听课时,要全身心投入,边听边记,边看边想,随时做出简评。

(三)用心思

◆感性的思考1.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2.对教师成功的地方和不足或出现错误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性影响。

3.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4.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5.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等到底如何体现在日常课堂教 学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6.这节课是否是反映教师正常的教学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 课者,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等等。

◆理性的思考 一是思考分析教学设计。二是分析教师活动。三是思考分析学生活动。四是思考分析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教师如何评好课

教师如何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看教学思路设计 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哟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第二、看课堂结构安排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第一、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第二、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第三、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第四、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2.看教态: 3.看语言 4.看操作(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对一堂课的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第七学期(2015.7)第一课时: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一、培养认真、主动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学法指导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比如,怎样准备上数学课:预习,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怎样练习,怎样做作业,怎样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数学概念、算理、法则、公式等各类基础知识的学法研究也属于这个范畴。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四、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解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内容让学生逐步把握对应、假设、转化、化归、集合等数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将生活中、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引导 第二课时:教师如何进行反馈

在学校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对学生的先学、展示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对于反馈这个环节,还是有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去反馈,有时的反馈效率不高或者说反馈没有目的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专门组织教师对这一环节进行了讨论,从实践中我们看到反馈应该是有计划性的,没有计划的反馈效率不高、意义不大。事实上教师每堂课上都在实施着教学和反馈,但大多数老师对反馈没有过计划过,有时所做的反馈也不是真实的、全面的,效率也不高。这些问题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要使反馈真正起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课堂教学反馈要有计划。

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时机、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早有计划,并对可能产生的情况有所估计,这样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有条不紊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能临时想起来了,再随意地进行,这样反馈的内容质量不高,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选择了两个班级,要求教师提前列出这节课的反馈计划,然后在实施教学,有计划的反馈效果是很好的。在课堂上的各个不同阶段,反馈的目的是不的。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应重点反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在新知的探索阶段应重点反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过程,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应重点反馈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把握这样的原则,反馈就会具有针对性。

2、反馈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准备后,教师组织的反馈应承上启下,有助于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学生的反馈来组织和调整课堂的方向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

3、反馈过程中应及时评价与调控。

评价是反馈的伴生物,是反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的反馈是无效的。反馈的评价应从学生发展进步的方面出发,采用个体的评价方式(与该生的过去比),知识技能上给予矫正,情感上给予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评价的意识。评价是为了更好的反馈,当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能够准确而且富有激励性的时候,课堂上的反馈信息就更加的准确与丰富。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要想在课堂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就要有计划,目的性要强,教师和学生评价也要准确到位,这样课堂反馈才能有效,课堂效率才会高

第三课时:教师如何进行学生发展性评价

一、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给予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所以其评价行为必然受到其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怎样实现此目的的信念的制约。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行为或学业成绩的估计和预期,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状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的期望激励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分别会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效应。

(1)教师会根据其对学生的期望选择特定的评价。

(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旦教师的期望被其知觉到,这种期望就会成为其确定自身价值、评价目身发展水平和可能性的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3点:

(1)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

(2)教师应在日常评价中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3)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

二、师生间:有效沟通与相互理解

这里的“沟通”、“理解”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确定评价目标、收集评价信息,还是给予反馈和指导,都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如何沟通,沟通的品质如何,直接决定了评价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如在学生作业本上写批语、课下与学生聊天、和学生单独谈话、召开主题班会、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交流等。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内容可以是非常广泛的,如学生对时事的看法、学习过程中的苦恼和压力、对人生的理解、对未来的期望、对人际交往的理解、情感的波动等,不必只局限于学习方面。

第四课时: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学会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 教师的教育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凭一腔热情可做到的,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教师本身要学会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扩展教育视野,以满足教育创新的要求。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科研,用教育科研带动教育创新

首先必须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反思和探究,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论;

其次,从创新的高度来看待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及时研究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再次,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把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用实践的结果再去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案,从整体思路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四、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五、教师要创新问题情境,从问题情境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教师先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六、教师要创新师生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七、教师要创新评价方法,从科学评价中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11.如何上好历史复习课 篇十一

关键词:明确目标;精选试题;综合归纳;活学历史

前段时间去小塘初中听了一节南海区初三历史复习课,课题是《近代化的探索》,课堂上教师首先简要交代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师生系统回顾基础知识、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网络与结构,接着教师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然后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有目的地巡视辅导,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小结与讲评,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提高能力,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无疑,这节复习课是成功的,赢得了教研室李老师和听课老师的赞许。听课回来后,我也在思索:究竟怎样才能上好历史复习课,有效地提高中考效率呢?琢磨之后,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确定复习目标,有的放矢

历史学科在初三中考的分数比重决定了这一学科的微妙地位,学校给我们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每一节复习课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珍贵,我们必须明确每一节复习课所要达到的复习目标。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周详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二、注意知识点的时空联系

巫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一定要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不要把知识点孤立开来。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

三、注意精选试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三学生的总体感觉是:作业堆成堆,试卷满天飞。学生累了,教师疲了,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复习课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与布置需要精心加以准备。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编拟试题进行因材施教。

四、依纲靠本,紧扣教材

自从2010年中考出了赵州桥那道选择题后,很多历史教师都深深意识到了课本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可谓“一题点醒梦中人”。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2013年桂城街道科研试出了这样一道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清国之海军有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个水师,各以十余只军舰编成舰队……广东水师虽有数十只编制,概为木造脆弱之军舰,其速度无有超过六海里者……福建水师,概以福州制造之军舰编制而成,被法国海军击破之后,未能整顿,故而,清国可试行与外国海军战斗者,唯有南北两洋之军舰。

——《征讨清国策案》(1887年2月)

材料二:1894年8月,余联沅指责李鸿章:“该都(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余联沅《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甲午海战记事》

材料三:清国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又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台湾通史》

材料四:中国赔偿金总计约34725万日元,用途分配简表如下:

——《中国历史》

(1)材料一对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有何价值?

(2)根据材料二,余联沅指责李鸿章“贻误大局之一”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该承担什么责任?

(3)造成材料三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中国巨额赔款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

如果复习时能抓住课本,利用好书中的小字,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马关条约》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有一个正确认识的话,得分率就会大大提高。

五、抓好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

初三学生作业多,时间紧,对历史的重视度又不高,课后很少花时间复习历史,甚至考前都不愿多匀出时间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并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六、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活学历史

不要把历史讲死。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历史观点也在变,那些绝对的、颂扬式的观点也变得更客观、更人性。以往历史教科书中都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共产党领导的,近几年的历史教科书则认为:国共两党军队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作战。这两个战场既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的,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教学中绝不能以老观点去教学生,也不能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影响学生、误导学生的思维。

12.浅谈上好历史课的点滴认识及方法 篇十二

关键词:历史学科,史论结合,观念转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具有与其他学科既不相同又有联系的特性, 不下工夫不行、方法不当也不行。中学历史教师都深有感触, 教师要想上好历史课,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道历史知识“是什么”, 还要教会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中的“为什么”, 遇到历史问题该“怎么办”,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浅谈点滴认识及方法。

一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积累, 从时代背景到人物与地点, 再到事件结果与影响, 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据, 形成一条历史的基础知识体系, 在基础知识为线索的基础上, 才能去分析、解决所涉及的未知历史问题, 如果离开了历史基础知识, 就谈不上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目前在大力强调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今天, 我认为重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很有必要, 因为“论从史出”。

针对我校学生历史开卷考试的情况来看, 普遍存在这些现象:学生在选择题方面失分较多, 得满分的很少, 有的学生做选择题时每一道题都要翻书去找, 还有的学生连翻书都找不到, 学生的这些表现, 充分表明了学生平时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 不阅读课文内容, 不识记历史基础知识, 等到开卷考试时, 才去翻书找答案。再加上当前, 有关历史开卷的“外源解答资料”五花八门, 更助长了学生对“外源资料”的依赖性, 对学好历史科目的意识越发淡薄, 总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 容易没什么可看的。平时上课勾勾、画画就行了, 等到考试时只要“外源资料”充足, 再翻翻书就可以了。面对学生这些消极对待和不良的学习行为, 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教学重视学生观念转变尤为重要, 尤其是进入初中以来。

二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正确对待“外源资料”

这几年从初一到初三年级, 只要一开学, 小书店里各类有关历史的配套“外源资料”就连续不断地装进了学生的书包, 走进了课堂教学, 面对这些“外源资料”, 我进行了反复翻阅, 了解了其中的知识命脉, 以掌握“外源资料”的科学方法, 正确引导学生。如:学会看目录, 紧密结合书本标题, 标注页数法;看准大写字母, 根据历史知识点的打头字母进行寻找信息法等, 在正确、教育、引导和利用“外源资料”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技能技巧, 并强调学生学习历史学科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就是“论从史出”, 要有史有论, 史论结合。

作为历史老师, 我们知道历史这门学科包罗万象, 涉及所有科目, 由历史人物的变法, 联系着语文的典故;由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公式的演变;而且语文课的背景是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也是历史;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 所以培养学生高效地学习历史, 势在必行。

三培养学生养成前置性学习习惯, 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积极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前置性学习习惯, 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保障。

前置性学习, 是指在老师讲授新课内容之前, 超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而进行的自主尝试学习。我校在这方面已成为全县的教学典范, 校长带头带班走在了教师教学的前列, 形成了“示范班”, 带动了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三二一”教学模式正在全校全面推广,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前置性学习呢?

1. 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觉完成前置性作业, 梳理知识点

在学习新课前, 可让学生熟记课文, 结合高效课堂练习册和手中的“外源资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 学会自行梳理知识点, 完成前置性作业。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上册《内战烽火》一课时, 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前置性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完成以下问题:

1945年8月, 毛泽东在____等人的陪同下, 到达____, 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 国民党被迫同____签订了双方代表“____”, 这就是著名的“____”其内容:在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 建立____, 自由____的新中国。

1946年6月, 蒋介石撕毁了“____”, 对____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1947年夏, ____和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强渡黄河, 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____进攻, 直插敌人的心脏____。

开辟大别山的意义: (1)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性战略进攻序幕; (2) 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____和____。

2. 小组合作探究, 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下面材料, 结合书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45年10月13日, 蒋介石给陆军司令何应钦密电:“抗战胜利, 日寇投降____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 务本以往抗战的精神, 遵照中正 (注:蒋介石) 所定《剿匪手本》, 督励所属, 努力进剿____。”1945年11月6日, 蒋介石对高级将领又讲:“回想这20多年, 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材料二: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 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俟飞机, 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 弟亦准备, 随即赴渝。

从材料一看, 蒋介石对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对蒋介石的邀请,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你知道哪些有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的故事, 讲给组员们听。

为了顺利地完成这次前置性学习任务, 在学习时务必注意两点:

一是在学习前要认真阅读课文和引言, 把握这一课中有几个小标题, 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初步印象, 自主地尝试梳理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这样就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概括、梳理和提炼知识的能力。现在教材也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课文中有序言、文献资料、图表、漫画和自由阅读卡等, 内容丰富、新颖, 这无疑为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重视学生养成收集课外资料, 汲取更多营养的习惯。历史课本是对历史重要知识的再现, 但课本内容简明、扼要, 信息有限, 要想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需引导学生主动到学校图书室阅读相关资料, 使他们从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中来汲取营养。如前置作业小组探究中有讲历史人物故事的要求, 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历史相关资料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强弱搭配, 取长补短解决疑难问题

小组合作展示, 就是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展示, 帮助其他同学查漏补缺的过程。这样利用展示既督促了基础薄弱的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又达到疑难问题顺利解决的效率结果。小组合作展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过程, 既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方式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在交流、合作、展示中逐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可见, 前置性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收集课外资源能力等,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前置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养成课前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13.如何上好室内课 篇十三

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如我自创了游戏“拍球对对碰”,要求学生邀请一位同学的家长来参与游戏。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的能力。

⑵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例如我采用了“发电报”这个游戏环节,a、适合一年级的学生掌握,难度系数不大。b、这次公开课的主题就是“民族精神教育”,为了贴切这一主题,所以选择了这个游戏。在介绍游戏时,我先告诉他们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电报这一现象已经基本没有了,但在抗日战争年代,可是我们解放军重要的通讯手段。“哇”,孩子们发出了惊叹声。在游戏时,由家长扮演的将军给每个组的“小小战士”下了一个命令(数字),再通过“发电报”的方式将消息传递到每组的排头,排头再将命令(数字)写在黑板上,正确的加分。在游戏时,学生虽说答案有时对有时错,但他们的斗志依然昂扬,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团结一致。

理论课由于场地及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但在今天,我似乎从学生的脸上找到了快乐的痕迹,从家长的眼中发现了赞同的态度。以上是我在本次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也感觉到在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如何更好的把民族精神的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还有待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和总结。

14.如何上好班队课? 篇十四

班会作为课表上独立的一门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指令性教育计划”的形式发挥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职能所提供的教育时段。有些班主任把班会搞成以下三种形式:

一、批斗会式.老师在台上批评一周犯错误的学生,一番点评下来,除了少数学生还目视前方外。大部分学生已低下了头。

二、老师独角戏式。老师在台上淘淘不绝地演讲,底下坐着的学生一脸的茫然。

三、班干部表演式。班干部承担了整个班会的策划与组织,他们在台上自如地展示着自己,其他同学担任观众,结果只是班干部得到了锻炼。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会形式有多种多样的,其中主题班会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育形式。主题班会就是班主任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先进性、学习积极性、心理健康性的教育。它能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

俗语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成功的主题班会就象一台进行现场直播的综合性电视节目,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从班会的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细节,在开会前都要做好周密的安排。

1、动员学生

主题班会要开得成功,必须全体同学参与。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 1)向同学们说明本次班会的意义;

2)提前大概一周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同学都做准备。3)确定发言代表。

4)召开班干部会议。发挥班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讨论班会的程序,让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

2、选好主持人,编好串连词

首先,一次成功的班会是离不开一个好的主持人的,所以确定主题班会的主持人很关键。到时,控制班会场面和处理突发事件,除了班主任临场指导外,一般由主持人来把握。这需要主持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要让班会流程自然,各环节衔接到位,不能是分散的单个环节的的拼凑,还要注意串词的书写。

3、课件的制作:

好班会重在内容,但课件起到的气氛的烘托、主题的突出,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班会设计初期,为激发灵感可泡在网上收集与主题有关的大量文字、照片、背景音乐等,其中看到的接触到的许多东西均可拿来为己所用,等框架基本成形,班会已有一雏形时就精选材料,着手做课件。我们每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就一定要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网上、手头的资料来丰富班会的内容。

4、邀请嘉宾

邀请嘉宾有针对性地谈对某问题的看法,可以使学生受到更全面、深刻的教育。

5、布置会场

会场布置最重要的是突出主题、美观大方。教室布置合理,可以使班会的目的更明确,使班会顺利进行。

⑴黑板布置。可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写上主题; ⑵物质准备。如话筒、VCD机、电脑、抢答器等;

⑶学生座位的布置。可围成一个圆圈,也可分成几个小组,以使气氛更为活跃,也便于交流合作。

活动的准备阶段,班主任应发动全班学生参与,这样学生就能在积极准备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

6、具体实施

在充分地准备之后,主题班会就开始了。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按照设计的程序,由学生自行组织、主持召开班会。让学生当主人,我们当参谋,因势利导,把活动推向深层。在班会的最后,班主任一定要对整个活动做一个小结,引导学生落实到行动中去,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以使活动能得以延伸,给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要以为班主任的小结不重要。其实,班会中,同学们各抒已见、观点各异。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要利用总结来启发、诱导和点拨,使同学们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召开班会的目的、认识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就是使学生的认识有提高,行动有准则,前进有方向。

7、注意反馈巩固成果

要使主题班会真正起到教育教学作用,决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班主任必须进行各种跟踪反馈与思考,也就是在班会后要进行“追踪教育”。活动开展完一段时间后,班主任首先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促其升华。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思想认识和能力有所提高、知识面得到扩大,以利于班集体建设。其次要思考主持人、班干部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什么锻炼,表现怎么样,有哪些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例如:有时会发现主持人表现过于紧张,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表现不佳;有时主持人又表现太突出,而淡化了其他成员的作用等。面对这些,班主任课后应对他们加以指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班主任通过追踪教育还可了解有什么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今后开展类似的活动有很大帮助。

班队课程序

小学班队课分为班会课和队会课。它们在程序上是有区别的,队课上起来稍微复杂一些。【主题班会课的一般程序】

一、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二、围绕主题开展活动

三、请班主任讲话

四、宣布活动结束 【主题队会的一般程序】

一、预备部分

预备部分为:集合列队,整理队伍。

——即:主持人:全体起立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

(一)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

小队长向小队队员发出“立正”的口令,然后跑步到中队长面前,敬队礼。报告:“报告中队长,XX小队原有少先队员X名,实到X名,报告完毕。”敬队礼。中队长回队礼,回答:“接受你的报告!”小队长返回原位,发出“稍息”口令,小队队员稍息。在小队长返回的同时,中队长转向下个小队

(二)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

中队队长向全体队员发出“立正”口令,跑步到中队队辅导员面前,敬队礼。报告:“报告辅导员,XX中队原有少先队员X名,实到X名,XX主题中队会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欢迎您参加我们的中队会!”敬队礼。

中队辅导员回敬队礼,回答:“接受你的报告,参加你们的中队会,并预祝你们的中队会取得圆满成功。”

(三)中队长回原位,宣布队会开始

注: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对答中声音要清楚、洪亮。

二、正式仪式 1.出旗。(播放出旗曲。推旗敬礼,旗停礼毕,全体队员要站立、敬队礼,目送中队旗入会场。)

说明:[静止执旗姿势,旗手立正站立,右手执旗,旗杆末端紧贴右脚尖外侧,成15度角。旗手如表演节目,与队员互敬队礼,交接队旗,交换位置,规范站好。推旗及进行执旗姿势,右手推旗,左手握右手下端,右手再倒至左手下面,旗杆尾部紧贴右腰外侧,倾斜角度为60度。]

2.唱队歌。(播放伴奏曲,唱两段。要声音洪亮,有气势,结束后,可让队员坐下)3.中队长讲话。(宣布活动目的、意义。语言简练,有号召力)4.宣布队活动开始。(主持人可以说:《x x x 》主题队活动开始)

队活动内容要围绕主题由浅入深,让队员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教育。时间为35分钟左右。此处教案应详写(活动应有的项目),主持人在队活动结束时,宣布队活动到此结束。

5.辅导员讲话。(讲话前敬队礼。从祝贺队会成功、自己参与队会的感受及希望、布置下次队会主题3个方面讲,要求:语言精炼,有魄力)

6.呼号。(由辅导员领呼,面向队旗、拳心向前、拳眼向左、大拇指握在食指外侧)7.退旗。(播放退旗曲。推旗敬礼,旗停礼毕,全体队员要静立、敬队礼,目送中队旗退出会场。)

主持人宣布《x x x》主题中队会到此结束。

15.如何上好历史课 篇十五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讲评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讲评课, 能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 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的一些操作要领。

四步骤, 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 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即:做题、统计、分析、定点。

1. 做题。

一部分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惯性思维, 认为历史讲评课就是校对答案, 没有什么新内容, 因而也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前教师把需要讲评的题目做一遍, 知道大概要讲的内容, 上课就直接把正确答案报给学生, 让他们对对答案, 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 这种上讲评课的方式并不科学, 而且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不会吃的现象出现, 大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 做题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一步, 合理的做题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上讲评课的老师不仅要会做历史试题, 对每道题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 还要做题时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 考查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学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该题的作答。只有在做题时多思考、多从命题者的角度打开考试题目设计的思路, 才能做到在讲评时胸有成竹、活学活用, 并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捷、学得条理、学得深刻。

2. 统计。

统计是上好讲评课承上启下的一步, 目的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 充分了解学生在历史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批阅题目的基础上, 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在试卷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选择题的错误人数, 材料解析题每小题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现的错误情况不尽相同, 为了统计的方便, 可以简易地设计这样的一张表格 (下表) 。

上述表格的备注栏, 主要详细记载这些情况:学生的典型错误, 试题能级要求低但还有错误的同学名单。有了这些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分析。

分析是上好讲评课最为关键的一步, 它为确定课堂讲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识点, 提供教学决策的直接依据。有了上一步的统计表格后, 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 错误的区间也相对明确。此时,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 点对点地具体分析原因, 看究竟是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还是历史答题的角度不够理想, 抑或在答题中语言的表达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定性不合理, 还是出于马虎大意审题不够认真仔细等。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和潜在的答题漏洞,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化解答题困难了。

4. 定点。

即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常历史讲评课中, 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历史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我觉得, 有了上述三个步骤的依托, 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是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方面去备课的。重点就是属于历史课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内容, 因其重要, 须多强调, 而且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延伸讲解。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 因其难懂, 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 设计解答类似历史难题的思维路径, 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 因其易混淆, 要多设计一些同类历史题举一反三, 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 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明确差别。

明确了以上四个步骤后, 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 一起看看如何运用“四重视”方法, 上好讲评课。或者说上历史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主要是要做到四个方面的重视。

1. 重视讲解学生不懂的概念, 架起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桥梁。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下列事件对近代民主进程有推动作用的是 ()

(1) 制定《权利法案》 (2) 颁布《人权宣言》 (3) 发表《独立宣言》 (4) 启蒙运动

通过“四步法”我们发现, 在这道题中学生对“近代民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 教师可着重分析和讲解近代民主的本质和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教师不妨联系历史事件, 告知学生近代民主, 始于文艺复兴运动, 发展于启蒙运动, 是清算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人性, 反对神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 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响下, 英国出台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美国出台了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宣言》, 法国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权宣言》。因此, 讲解了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因为它 ()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B.推翻了农奴制度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这道题目的理论性较强, 重点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解。学生一般都能排除B、C两个选择项, 错误的选项大部分集中在A项上。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当然是二月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 但A项所述并没有直接点明该王朝的专制性, 相比之下, D项则准确地表达了这一王朝的专制性。学生答题情况反映出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不理解。因此, 在讲评课上, 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资产阶级革命?其定性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定性的依据不是依据哪个阶级来领导, 不是反对哪个王朝, 而是看它是否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 也就是说, 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讲到这儿, 有些学生困惑了:二月革命前的俄国不是通过1861年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了吗?对此, 老师要进一步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是不彻底的, 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 经济上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所以二月革命还要进一步扫除沙皇专制,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讲到这里, 困难和疑虑就迎刃而解了。

2. 重视从某一道题进行拓展, 形成对某一类题的归纳。如:

例3: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道题难度不大, 学生只要熟悉四个国家各自发生的历史事件带来的重要影响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因此, 讲这题的最终目的是对其进行引申, 可把题目变为:“在你所学历史中, 哪些节日的确立是与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的?”于是, 学生会归纳出: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开始的五四运动, 是由北京学生掀起的, 因此, 我们有了五四青年节;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是1927年的7月在上海召开的, 因此, 我们有了7月1日建党节;标志人民军队开始创建的南昌起义, 是在1927年8月1日打响的, 因此, 我们有了八一建军节。这样, 在讲解某一种题目时进行延伸归纳, 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归纳能力得到增强, 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深化, 今后只要碰到这类题, 不管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还是以列举题的形式出现, 他们都能从容应对, 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 重视提升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时间、地点、作用等信息的能力。如:

例4:有人说欧洲, 特别是西欧, 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就是因为在15—18世纪该地区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这些事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 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列相关的事件中不属于这一范围的是 ()

A.《蒙娜丽莎》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的签署D.新航路的开辟

这道题的背景材料中, 含有三个信息:时间信息是15~18世纪, 地点信息是西欧, 作用信息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 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学生应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然后结合选项, 就排除C。因为《独立宣言》的签署是发生在北美大陆上的事件, 而不在材料中的西欧。这样一分析, 学生以后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材料中的几个信息, 而不局限于单一信息, 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 提高答题的实效性。

4.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强调规范作答, 以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历史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知其然”, 更要重视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主体性和批判性。在日常历史教学中, 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特别是在讲评文字材料题与问答题时, 更是如此。第一, 找准角度, 明确答题材方向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材, 先看设问再看所给材料, 以明确重点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 选取答题的知识内容时, 先结合材料 (包括问答题中的新情境) , 再结合所学知识 (包括相关学科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自己的生活体验等) , 做到“从材料出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三, 组织答案时遵循这样的基本要求, 即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具体来说就是“面广、点多、话短”, 即答题的角度要广, 说明这一角度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多地列出来, 同时还要注意言简意赅和学科语言的运用, 在答案的组织上尽量段落化、要点化、序点化。例如:

例5:材料一: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 谁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 有了黄金, 甚至可能以使灵魂上天堂。”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 我回到卡斯提尔, 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 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 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摘自《哥伦布遗言》

阅读材料,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中哥伦布到达的“印度大陆”是什么地方?它的发现对这一地区有何积极影响?

该题 (1) 的设问指向很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二的提示来指出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 也就是说, 该题中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要从材料一、二中找, 而非其他地方。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 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寻找黄金和建立殖民地。但答题中, 许多学生把答案错误地写成“寻找从海上通入往中国的道路”。学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答案?细想之下明白, 这个答案是课本上的, 当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和具体的材料结合起来时, 学生没有审清题目的要求, 明确设问的指向, 从而脱离材料写出答案。因此, 在讲解该题时, 最应该引导学生的不是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明确设问的指向。

该题 (2) 的第2问, 学生大都把答案错误地写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种错误的答案反映出学生审题时不仔细, 不能分析出设问要回答的是“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这一行为对“美洲地区”“积极” (而非消极) 的影响;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不够, 只关注到了“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行为对美洲的消极影响, 而看不到该行为对美洲地区产生的客观作用。因此, 在讲解该题时, 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增强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上一篇:大学自我介绍演讲稿500字下一篇:复兴之路读书心得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