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最好的导游词(精选5篇)
1.江西最好的导游词 篇一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类普通本科院校,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38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全国综合排名
年份排名总分类型备注3813.11师范来源: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全国综合排名
年份排名总分类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综合声望201342760.08师范0.320.1124180.17师范0.280.1104350.08师范0.060.1204390.09师范0.060.1404600.09师范0.060.130来源: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
2013江西高校综合排名
省排名全国排名院校类型总分161南昌大学综合26.22140江西财经大学财经11.143160江西师范大学师范10.174243南昌航空大学理工6.025288江西农业大学农林4.656306东华理工大学理工4.317313华东交通大学理工4.218351江西理工大学理工3.69387景德镇陶瓷学院理工3.061038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师范3.1111388江西中医学院医药3.0612405赣南师范学院师范2.9113466井冈山大学综合2.2914464九江学院综合2.3119118中国政法大学政法13.631中国传媒大学语文13.4123167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9.5624176中央民族大学民族9.2425181北京外国语大学语文9.132620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8.172822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经6.8329236北京联合大学综合6.3430238中央音乐学院艺术6.2634324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工4.0636
2.江西最好的导游词 篇二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对导游人员的生存现状分析研究,从地域、职业性质、社会角色、地位、薪酬、生存现状等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研究水平也比较高。但对江西导游人员的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旅游法》背景下对江西导游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的分析和对策研究还是很少的。而江西导游生存发展现状确实与江西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在《旅游法》背景下江西导游人员的生存状况,查找产生不同生存状况的原因。同时分析导游生存状况和导游服务质量的关系,探寻江西导游良性发展的对策,提高江西导游服务质量水平,为促进江西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导游生存状况的测量体系构建
对于导游生存状况,国内外专家主要从职业、保障、角色、薪酬、心理压力、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经过笔者的导游生涯体验和对江西部分地区导游人员的访谈和调查,发现测量导游生存状况的主要指标由导游收入、社会角色、学历及培训状况、社会保险以及心理压力和职业期望等构成(如图1所示)。
导游收入,是保证导游基本生活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导游生存状况优劣的重要体现。导游的社会角色,是体现导游生存的价值,是导游给自己的定位,是社会给导游的评价,它反应导游生存的意义。社会保险,是导游生存的重要保障,是规避导游生存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培训情况,是导游提升自我,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心理压力,是导游生存状况优劣的自我心理体验,它作用于导游的生存状况。
三、《旅游法》实施前后江西导游生存状况的比较分析
(一)比较分析生存状况的相同特点
1.导游收入
对于导游人员的收入在《旅游法》实施前后有哪些相同之处,笔者通过调查整理出江西导游薪酬结构对比表格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旅游法》实施前后,兼职导游人员都没有基本工资,也没有社会保险,因此说兼职导游人员的收入状况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对于专职导游人员来说,《旅游法》的实施,虽然在“回扣”上有所变化,但是导游人员的收入结构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工资仍然不高,小费依然很少,社会保险也较难落实到位。同时,仍然具有波动性、不稳定性。导游对自己的收入都表示不满意。
2.社会角色
对于导游人员的社会角色,笔者分别对景区游客、旅行社、市民进行调查。在《旅游法》实施前后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我们发现《旅游法》实施前后,江西导游的社会角色有不少地方没有改变。她们依然是游客心目中的旅游资源的讲解员,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落实者,旅游产品的促销员;同时也还是旅行社的形象代表,旅游计划的执行者、组织者,旅游产品的促销员;也始终是公众定位的讲解员、服务员、促销员、地区形象代表、宣传员等角色。
3.学习和培训状况
导游人员的培训状况也是导游生存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导游人员参加培训能丰富各项知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行业及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适应日趋剧烈的竞争和环境。但在笔者对导游人员、旅行社管理人员以及旅游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中发现,不管是在《旅游法》实施以前还是实施以后,导游人员的培训都存着:参与培训主动性不强,重视程度不高,功利性较强,不注重导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特点和现状。
4.社会保险
《旅游法》的实施对导游人员的社会保险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旅游法》实施前后,它们之间仍然有不少相同的地方,造成导游的社会保险在不少方面没有发生改变。笔者就社会保险对江西部分导游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2)所示:
首先,《旅游法》的制订虽然让导游人员的社会保险更加有法可依,但是由于旅游业和旅行社业的竞争愈来愈剧烈,再加上导游的工作特点,导游人员的社会保险并没有受到旅行社的重视。因此,《旅游法》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部分旅行社不与导游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保险的现状。其次,由于江西省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滞后,对导游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造成导游的社会保险很难落到实处,为导游人员购买保险的旅行社比例仍然比较小。第三,江西导游人员的社会保险意识依然薄弱,她们仍然不愿意主动为自己建立社会保险账户,支付保险费用。她们宁愿把旅行社补贴的社会保险金用在其它方面,并不用来购买保险。
5.心理压力及职业期待
《旅游法》实施前后,江西导游人员的心理压力相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导游的职业特点、收入带来的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公众对导游行业的整体评价。首先,从导游人员的工作性质来看。《旅游法》的实施并没有改变导游人员为旅行社的不足“补台”的工作性质。导游人员依然要发挥她为旅行社的不足进行解释、弥补等职能。其次,《旅游法》实施前后,江西导游人员都承受着不小的生活压力。其主要表现在超负荷的付出并没有换来满意的收入。并且这种收入还夹杂着不小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最后,是由社会公众和舆论媒体带来的对导游行业的整体低评价。导游人员在工作中和社会交往中,无法找到归属感、成就感以及社会的认同感。由此可见,《旅游法》实施前后,江西导游人员依然承受不小的心理压力。
而在对职业期待方面表现出的相同点有:对导游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导游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对本职业缺乏热情和信心,很难从本职业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也造成不少导游人员不愿把导游职业当成自己的终身职业,总在想办法为自己寻找更好的替代职业。
(二)比较分析生存状况的不同特点
1.对收入的冲击。《旅游法》实施前后,江西导游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旅游法》实施以前,江西导游的收入大致由基本工资、回扣、带团补助及小费构成。而《旅游法》实施以后,江西导游收入则主要由基本工资、带团补助、社会保险及小费组成。这种看似薪酬结构模式的细微变化,其中却蕴涵着不小的玄机。回扣,在《旅游法》实施以前,是导游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旅游法》实施以后,导游的这部分收入出现急速下降。这也是造成江西导游人员收入普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2.社会角色有了变化。《旅游法》实施以前,旅行社虽然把导游人员定位为企业的“形象代表”,但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她们往往成为旅行社不正当竞争的“工具”和“帮凶”,并且代替旅行社承担不少责任。《旅游法》实施以后,旅行社的竞争更加规范了,这就要求旅行社对其聘用的导游人员加强管理,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她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提高,真正成为企业的“形象代表”,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回头客”,打造自己的品牌。
3.学习培训状况的影响。《旅游法》实施以后,旅行社的竞争逐步要进入规范的轨道,导游人员的社会角色也要求回归“常态”,导游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就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中发现,旅行社为了适应剧烈的市场竞争,他们会为导游人员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以提高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优质的导游服务来争取更多的“回头客”。导游人员则在旅行社团量下降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导游行业的竞争,不得不主动参与各种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可以说《旅游法》的实施,使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组织、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各种培训的力度也有所加强了。
4.社会保险有了改变。《旅游法》实施前,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支持,同时,江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滞后,这也为旅行社不重视导游的社会保险提供了机会。
然而,当《旅游法》实施以后,江西导游人员的社会保险就有法可依了。首先,旅行社为导游人员购买保险的比例提高了,他们会通过不同形式为导游购买保险。调查中了解到,有些旅行社是为导游人员办理社保账号;有些旅行社则是定期的付给导游人员社保经费;还有的旅行社是把购买保险作为激励员工的一项措施,部分或者全额的为其导游人员购买。其次,导游人员的社保意识得到加强。《旅游法》的颁布使导游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导游人员的收入有所下降。导游工作的不稳定性、不安全性等使得导游人员会主动要求与旅行社签订劳动合同、为其购买社会保险。购买社保的比例得到提高。
5.心理压力和职业期望存在不同。《旅游法》实施以后,旅行社的“零负团费”等恶性竞争得到遏制,导游人员的薪酬结构也逐渐透明化,江西导游人员的心理压力从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旅行社不能随意安排购物或安排另行付费项目,导游人员不需再去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挣“昧心钱”了,导游人员真正回归充当旅游者的“购物参谋”。但是,由于收入的普遍下降,也使她们增加了巨大的生活压力。社会保险制度得不到真正全面的落实,使得不少导游人员的心理压力有增无减。
三、促进江西导游良性发展的建议
经过对《旅游法》实施前后江西导游人员的生存状况分析,我们了解到江西导游的生存状况并不如人意。尽管由于《旅游法》法的实施,改善了导游生存状况的社保、社会角色、学习培训等环境,但也带来了诸如收入的下降、心理压力仍然较大和职业期望的下降等不良状况。导游生存状况成为束缚导游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导游人员的生存环境,是促进江西导游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江西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政府促进江西导游良性发展
1.不断完善导游管理法律制度。
2.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二)社会给江西导游宽松的舆论环境
1.媒体传播江西导游正能量。
2.社会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江西导游。
(三)企业为江西导游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旅行社建立合理的导游管理制度。
2.相关企业为江西导游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导游队伍整体建设
1.自觉提供导游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2.完善江西导游队伍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艳萍.成都导游人员生存状况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启.河南省导游人员生存状态调查及对策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贺昌文,唐治东,宋书武.黑龙江省导游人员生存现状调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
[4]李东和,张鹭旭.《旅游法》对导游人员的影响研究——基于导游人员感知的视角[J].旅游论坛,2014,(7).
[5]陈乾康.导游人员生存状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
[6]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2013-10-15.
3.青海最好的导游词 篇三
阿尼玛卿峰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部,宁果公路可达,距州府所在地大武镇86公里,属山岳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十大山峰之一。
“阿尼玛卿”为藏语音译,海拔6282米,是昆仑山系支脉阿尼玛卿山的主峰,又称玛积雪山或玛卿岗日,因是黄河源头最大的雪山而得名。山体由砂岩、石灰岩及花岗岩构成。由13座山峰组成,平均海拔5900米以上,最高一座山叫玛卿博拉,山峰呈锯齿重叠形。由于地势高峻,气候多变。据统计,冰川面积约125.7平方公里,有冰川57条,其中位于东北坡的哈龙冰川长7.7公里,面积23.5平方公里,垂直高差达1800米,是黄河流域最大,最长的冰川。奇异冰川世界,千姿百态,晶莹夺目。丰富的冰雪融水汇集成无数条涓涓溪流,蜿蜒交错,大小湖泊熠熠发光。因高差在1500米以上,自然垂直带谱表现得十分明显:山麓河谷地带可种植春小麦、青稞等农作物;海拔3600―3800米,生长着高大苍翠的云杉、圆柏等温性针叶林;3800米—4000米是以金露梅、山柳、杜鹃组成的高山灌丛,还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等名贵药材;雪线附近的开阔地带是高山牧场。在林区、草丛中栖息着青鹿、白唇鹿、雪豹、雪鸡、棕熊、丹顶鹤、大头弯羊等珍稀野生动物。阿尼玛卿的父王,金贵犀牛山,位于阿尼玛卿峰的西北部,距阿尼玛卿峰有24公里,主峰海拔5262米,顶峰常年积雪。母后威猛女王山,位于阿尼玛卿峰的北侧,紧贴阿尼玛卿峰,海拔5611米。
密妃·天界仙女山,位于阿尼玛卿峰的背面,距阿尼玛卿峰有10公里。舅舅·长岩卧葡山,位于阿尼玛卿峰的西部,距阿尼玛卿峰有8公里。主峰海拔高为5029米。大臣·短善白岩山,位于阿尼玛卿峰的西北部,距阿尼玛卿峰有22公里。主峰海拔4955米。管家·客欢白脸山,位于阿尼玛卿峰的西北部,主峰海拔4745米。领颂-的经师黄顶和尚山,位于阿尼玛卿峰的西侧,主峰海拔5310米。热格尔东香,传说是阿尼玛卿雪山的亲族和卫士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十六位菩萨的神山,海拔4630米。卓玛本宗,传说是十万位度母的魂山,海拔4120米。朗日班玛本宗,位于阿尼玛卿峰的东倾,传说中是岭格萨尔王给阿尼玛卿雪山煨桑的地方,是阿尼玛卿的大儿子闹日昂杰的魂山,海拔3961米。还有赛格吾玛、头尕尔·义英闹尔吾、拉庆·莫哇多哇、年青俄拉则托合等“玛日尔”亲族360位,忠实的侍从、卫士150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山峰的名称,当地藏族同胞还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来。阿尼玛卿周围人文景观:胜利白塔:早在七百年前由藏王娘尼玛窝赛修建。海拔3900米。娘尼玛窝赛是藏族第一位伏藏法师,1124年生于西藏赞执骏俄赛寺院。父王酿日群克,母王班玛德赞。
4.江西婺源的导游词 篇四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5.江西省内景区的导游词 篇五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__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作为大禹时所做的《禹贡》及稍后的《上海经》,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公元前120__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陶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续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
【江西最好的导游词】推荐阅读:
江西省最好的专科学校07-29
广东最好的导游词10-02
甘肃最好的导游词01-24
江西的导游词07-11
黑龙江最好的导游词01-08
江西南昌导游词09-11
江西著名景点导游词09-09
江西著名通天岩导游词08-29
江西抚州市导游词10-24
江西婺源油菜花导游词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