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分析

2024-08-16

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分析(精选5篇)

1.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分析 篇一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知府的女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追求完美,一个自云守拙;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2.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分析 篇二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差异

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黛玉姓“林”,暗喻其娴雅飘逸,颇具林下风度;名字中有“眉如远山含黛”的“黛”,清新高远之意不言自表;“至坚者是玉”(黛玉语)、温润如玉,暗示林姑娘拥有君子的坚贞品格和谦谦风度。

《金陵十二钗正册》头一页上有判词“玉带林中挂”:林黛玉这个名字无疑饱含着作者对这个人物毫不掩饰的喜爱。

书中另一位重要人物、被安排与黛玉相比照的“情敌”———宝钗姓“薛”,谐音“雪”字,号称“冷美人”;曾服用叫做“冷香丸”的药丸,这药还透着“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香气。(宝钗吃冷香丸是因为她有“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这天生的热毒着实令人玩味:既说是毒,又要各色的纯白花蕊、雨露霜雪入药医治———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处闲笔,《红楼梦》中也不会有闲笔———这里意寓宝钗热衷名利俗务的本性,虽然她表面上平和淡然、克制而守旧,但是其内心却是野心勃勃、不甘寂寞的。)

宝钗的“宝”是贵重,“至贵者是宝”(黛玉语);“钗”在此指的是金簪,她又随身佩戴金璎珞。金相较于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一样的象征意义:富贵者如金,高雅者如玉。

薛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正与林黛玉两相对照,各自不同。冰凉冷漠的雪,埋在雪里充满世俗富贵气息的金簪,这样的意象正是缺乏真情、冷淡却又矜重的富家小姐薛宝钗的真实写照。

林黛玉作为“木石前盟”的主角,在大观园中给一众丫鬟仆妇、小姐夫人留下的印象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而“金玉良缘”的主角薛宝钗则获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好评”,比林黛玉大得人心。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林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同薛宝钗恪守封建教条的“珍重芳姿”(语出宝钗咏白海棠诗)相比起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愫。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黑暗丑恶,孤高自许的林黛玉通常都是不屑一顾的。某些机敏中的的抨击讽刺,有时甚至会不太含蓄地宣泄出来,往往便会吃罪于人。她并不太擅长或者根本不屑于隐藏自己的好恶。

林黛玉性格中桀骜的一面让人想起当今流行的说法———真性情。当然林黛玉的真性情绝不是被某些人嚼得滥俗的所谓为所欲为、浪荡放纵,她的真性情是最真最醇,属于“幽淑女”,属于“世外仙姝”的。

而薛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贵为“群芳之冠”。所谓王者无情,我认为这位花中之王的“无情”很是耐人寻味。作者用笔高深莫测,行文中常会安排隐语和反语———隐晦暗示之言,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作者真实的感情表达有时只能靠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任是无情也动人”恰是对薛宝钗的明褒暗贬。薛宝钗虽然也生得玲珑剔透、才华过人,然而却妥协于封建伦理道德的钳制和压迫,安于世故人情,务求周全妥帖的人际关系,处处循规蹈矩、谨言慎行。

薛宝钗的明哲保身、冷漠无情在书中可以说是明写的:王夫人的大丫鬟金钏羞愤自尽,王夫人在房内垂泪,宝钗在一旁说金钏“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薛姨妈,甚至“呆霸王”薛蟠尚且为之叹息流泪,“宝钗听了,并不在意”。然而这些都严严实实地隐藏在她温良宽厚的表象之下,平时极少示人。宝钗甚至于深藏不露到连她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读者也所知寥寥。

作者似乎并不着意于刻画薛宝钗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不禁猜想:她不仅没有对封建末世种种弊端的反抗精神,连诗意的想法也没有,她所认同的似乎只有仕途经济、青云直上:“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她平素的宽忍稳重也是为了有朝一日的飞黄腾达:“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薛宝钗时刻以封建道德冷漠歪曲的标准衡量人和事物,缺乏仁慈甚至缺少基本的同情心,她温良体贴的一面似乎仅仅展现给同等地位的太太小姐和身份不低的姬妾,看似善举的背后隐藏着“有利可图”几个字,总也难逃作秀和收买人心之嫌。她在生活中只以女红为要务,贞静为美德,从而自觉地压制自己爱看闲书的兴趣爱好,并要求自己对周遭的人事不置一词,“不干己事不张口”,认为不这样做就是有违女德,就会不得人心。

归根究底,她并不爱自己,也不遵循自己的真心,她爱的是伦理纲常、功名前途。她的“珍重芳姿”是一种圆滑自保、自私自利的处世哲学,与颦卿充满叛逆色彩、重视精神追求的“孤高自许”可谓大相径庭。然而苍白而稳妥的无动于衷的薛宝钗式的人物正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楷模,她的言行几乎无不反映出封建末世扭曲的主流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是那个年代大受欢迎的大家闺秀形象。

《红楼梦》中两相对照的主要人物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差异引人遐思。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探索人物形象,《红楼梦》这座富矿依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意义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On Narcissism[C].Freud, S.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1914.

3.论宝钗、黛玉之美 篇三

文学大师曹雪芹在刻画这两个人物时,将她们各自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称赞薛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赞评林黛玉为“世外仙姝寂寞林”,可见,两人都是美而至极的人物,但美得各有千秋,毫无雷同。

宝钗之美,是一种圆润的美,“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见《红》第四回)。正如一轮满月,丰润没有一丝缺憾。读薛宝钗,可以摸到她珠滑玉润的肌肤,听到她均匀平静的呼吸,然而正如物极必反的道理,宝钗的过分完美,使她总是缺少着什么。便如明晃晃的月亮总不及微云缭绕的暗月一样。宝钗的完美,存在着难以言尽的不完美。

读林黛玉,却恰似一弯上弦月。她的缺陷显而易见,却十分深刻。她体现的缺陷美堪称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第三回)。她是一个飘渺虚弱的人物。你随她一起多愁善感,却永远不可能复制她。她是独一无二的。

宝钗岂只美在美貌举止,其处世也完全合乎一个大家闺秀圆滑妥帖的完美要求。《红》二十二回叙述元妃新制灯谜予众姐妹、公子猜,“宝钗……一看,……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小小猜谜一事,足见其是“较有心计有世故的”(舒芜评)。她涵养极深,贾母甚为喜欢,道:“……我看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红》八十四回)又盛赞是“百里挑一”的,立意促成她与宝玉的“金玉良缘”。可见,宝钗之美,是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顺从封建礼教的美。这样的美,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的确美得无可挑剔,圆润完善,她也因此日益为封建社会上层人物贾母等看中,深感必将是个能拘绊宝玉的好媳妇。

然而贾宝玉心中的知已却是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林黛玉。贾府“烟柳繁华地”,她只见“风刀霜剑严相逼”;旁人嬉笑欢乐,她独自荷锄葬花,哀叹“他年葬侬知是谁”;年轻轻便寻思“红颜老死时”……像这样一个不将繁华荣耀略绕心上,郁闷常结的姑娘,连素来疼爱的贾母也说:“那孩子太是个心细。”(语见《红》八十三回)及至奄奄一息,贾母道:“……若是他(指黛)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了呢!我可是白疼她了……”(《红》九十七回)可见,黛玉的叛逆性格此时已完全展露,并引起了贾母等人的不满。黛玉之美的深刻内涵在于:她有缺陷的叛逆美。她的叛逆是光辉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没落。

说宝钗之美是圆润的,顺从礼教的,还可以从她“你(指黛)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的言谈看出,(语见《红》四十二回)。可见她的最高人生理想,不过是恪守妇道,相夫教子。这种思想当然“美”,不仅不会招人反对,而且颇受赞誉。

黛玉所追求的却是“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红》二十八回)她的美,也美在其超凡脱俗的梦想,然而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也是显而易见。她是虚弱的,只有自怨自艾,乃至一病不起。

不管薛、林二人命运有多大的不同,她们的悲剧却都因她们各自不同的美而早早确定。

宝钗面对已为其夫的宝玉,有苦难言。一个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孝顺儿媳,一个却是背叛家门,遁入空门。二者的“金玉良缘”注定一场空,而宝钗的悲剧还在于,她只是封建统治者们利用其美企图束缚住宝玉的工具而已,而她自己,仍循礼教而不倦,怎能不说她美至尽而悲至极呢?

黛玉之悲,是在恋人的洞房花烛夜含恨长逝。她的性格注定她生命不长的。一个封建统治的叛逆者,且又如此疲软无力,结局只能“借得梅花一缕魂”,玉洁冰清如初地长逝。她的悲剧在于,肮脏没落的封建社会容忍不了她,而她的叛逆性格却又丝毫不愿与封建社会妥协。她的对立面十分强大,她唯有被吞噬,但是一个新生的抗争力量的雏形,不管其形态的发展如何,必将随时代的发展走向永恒。

在曹雪芹酿制的绝品佳酿“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有薛、林二人的泪水浸泡,甘冽清纯,永醒后人。

指导老师:宗安武

4.《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品宝钗黛玉 篇四

你,是贾府中伺候王夫人的丫环,也有七八分的容貌,宝玉喜欢你,照理应是你的福气,为什么会扣上“小娼妇”的帽子,还“赏”了一个火辣辣的耳光?

金钏儿,我为你叫屈…

湘云啊,你一向不是挺喜欢黛玉的吗?你俩的感情不是挺深厚的吗?可是今天,你在雪地里吃烤肉,黛玉只想跟你开个玩笑,说了几句话,你却脸色骤变,冷笑着说黛玉不是正经人,这不是伤她的心吗?你也知道,她生性多疑,没几个知心人儿,你就更应该体谅她,这样,大家也会说你人缘好,越发喜欢你的。记住,帮助别人,待人宽容是最快乐的。

原先晴雯在我眼中,似乎缺乏一些教养,而且眼珠子常常跑到头顶上,可是她对宝玉却是尽心尽力。

5.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分析 篇五

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从宝玉梦游太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薛这辈子都脱不了干系。正册上的畿语是这样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躲不过,也逃不过。

一个是潇湘无暇,一个是蘅芜仙葩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是一个这样的人:“两湾似蹙非蹙I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怜可爱。而薛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有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守云拙。”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闺秀,气度不凡,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也许是因为如此,令后来贾母更喜欢宝钗而非黛玉。黛玉就像一个瓷娃娃,让整个贾家疼着、惜着;宝钗就像一块翡翠,高贵得体,她的雍容华贵、细心聪明能为贾家撑起半边天。论外貌,两人都是绝世佳人,但论气质,则黛玉则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随着性子,不愿巴结,不愿讨好,孤高自傲。宝钗则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在封建社会中,无疑宝钗的性子更胜一筹。

芙蓉傲岸芳自赏,牡丹雍容人皆怜

有那么一回,在贾宝玉的处所“怡红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词。林黛玉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即“芙蓉花”。薛宝钗的判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即“牡丹”。芙蓉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的华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贵人家都爱上了这群芳之首――牡丹。黛玉如芙蓉,宝钗如牡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说话只随着性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不但不讨好别人甚至为了逞一时之能而出口伤人甚至是伤害了好友,而已她还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半点不是,动不动就闹得梨花带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与她的童年有很大关系,黛玉三岁时,一个瘌头和尚让她除了父母外不见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虽然,林家人对和尚的话不太在意,但也养成了黛玉不喜热闹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所做之诗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引宝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黛玉幼年丧母,继而丧父,又岂能不悲?相比之下,宝钗与人随和,稳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上,宝钗不仅为王夫人解脱,还想出了用财物打发金钏儿家人的法子,宝钗将她圆滑的`处事手段展露无遗。平时对待下人也是松紧有度,记不过亲也不过疏,“事不关己不开口”明哲保身。宝钗幼年丧父,还有一个不长进的兄长,硕大一个薛家全靠她与母亲苦苦支撑,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宝钗岂能不精明能干?宝钗曾说她与黛玉是一样的,在贾家他们同是寄人篱下,虽宝钗有母有兄,但不长进的兄弟有无又有何区别?但她们又是不一样的,一个观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风,一个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们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命途多舛谁能异?

黛玉与宝玉是青梅竹马,两人朝夕相处,暗生情愫。但宝黛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终成为“宝二奶奶”的是比黛玉迟来且关系更疏的宝钗。因为贾家一直爱惜着黛玉,将她捧在手心,但是终有一天他们倦了、厌了,贾家终于意识到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而是一个精明能干、能够保住家业兴旺的主家母。命运的路线偏生不按两人的想法而行,两人都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局。一个泣前尘,一个叹无缘;一个魂散销香(谐音:潇湘),一个独守怡红(注:怡红院乃贾宝玉居所),她们的缘起缘灭都因一个宝玉。宿命依旧是宿命,躲不过,逃不过。

上一篇:三星手机营销策划方案下一篇:学前教育入学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