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消毒措施

2024-10-23

实验室消毒措施(共14篇)(共14篇)

1.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一

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1.目的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

3.消毒要求

3.1基本要求

3.1.1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

3.1.2 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

3.1.3 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操作人员等。

3.2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3.2.1 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方法进行消毒操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2.2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泡没在消毒剂中;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都被均匀的擦拭,不留死角。

3.2.3 对存在较多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物品进行消毒时,应适当增加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3.2.4表面消毒时,应考虑表面性质。可用消毒剂擦拭、喷洒、喷雾消毒。光滑表面还可选择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消毒,照射距离≤1米。

3.2.5 为确保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应遵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3.2.5.1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

3.2.5.2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

● 134℃、灭菌时间≥4分钟;

●121℃、灭菌时间≥20分钟;

●115℃、灭菌时间≥45分钟;

3.2.5.3必须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

3.2.5.4每次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灭菌效果化学监测,每季度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

4.消毒程序及方法

4.1室内空气消毒

4.1.1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

4.1.2 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平均功率为1.5W/m3,照射时间≥30分钟。

4.2 表面消毒

4.2.1 地面消毒

实验室地面要湿式拖扫。可用0.2%~0.5%的消毒剂喷洒或拖地,喷洒消毒剂的用量不得少于100ml /m2。各实验室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水洗净,悬挂晾干,最好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备用。

4.2.2 物体表面消毒

4.2.2.1 实验室台面、桌椅、橱柜、运输工具、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物品的表面可用有效氯浓度为0.1%~0.5%(1g/L~0.5g/L)的消毒剂喷洒、擦拭。

4.2.2.2 物体表面被明显污染时,应立即用有效氯浓度(5g/L)的消毒剂喷洒覆盖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浸没污染区域,作用30~60分钟。

4.3 实验器材消毒

4.3.1 压力蒸汽灭菌和干热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有器械和物品,如金属器材、玻璃器皿。

4.3.2 玻璃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有效氯浓度为0.1%~0.5 %(1g/L~5g/L)的消毒剂中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用超声波清洗装置洗涤、沥干,使用前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3.3 使用后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服、防护服按实验废弃物处理。

4.3.4 重复使用的耐热塑料器材可浸入0.1%~0.5%肥皂液或洗涤剂溶液煮沸15~30分钟,然后清水洗涤。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气灭菌处理。

4.3.5 重复使用的不耐热的塑料器材可在有效氯浓度为0.1%~0.5%(1g/L~5g/L)的消毒剂中作用60分钟以上,然后清水洗涤沥干。

4.3.6 橡胶制品:污染的橡胶手套、吸液球等可用含肥皂液或洗涤剂的溶液煮沸15-30分钟,然后清水洗涤、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3.7 污染的棉棉制工作服、帽子、口罩等放入专用的污物袋内运送,使用专用设备洗涤,可选用70℃以上热水加洗涤剂洗涤消毒处理60分钟以上。污染严重时,随时喷洒消毒剂洗涤消毒或放入专用的污物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3.8 需要保留被污染的纸张类文件时,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4.4 实验废弃物消毒

必须经过必要的消毒,去除污染后按废弃物处理要求处理(见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理要求)。

2.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二

1 影响因素

1.1 紫外线灯的质量、类型和日常管理对消毒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紫外线灯品牌多、种类多, 灯管质量参差不齐, 辐照强度各有差别。有学者做过相关调查, 发现达到《消毒管理条例》所规定辐照强度不低于100μm/cm2要求的只有65%。不注重日常使用与管理, 紫外线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 灯管表面被尘埃覆盖, 也会影响其辐射强度。有学者对比用无水酒精擦拭前后紫外线灯的输出强度, 发现擦拭后比擦拭前强度提高了8.33%~16.67%。灯管安装位置、反光罩也是影响紫外线杀菌消毒的重要因素, 灯管安装位置与室内物体摆放位置决定了照射距离和是否存在消毒盲点, 反光罩可提高单位面积上紫外线强度增强。

1.2 室内环境因素对紫外线消毒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溶胶、通风状况、工作状态等, 对紫外线消毒有不同程度影响。温度、湿度是影响辐射强度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报道, 温度与照射强度呈正向关, 温度在0~30℃时, 紫外线照射强度相差高达60%;温度恒定, 如室温在11~17℃时, 相对湿度增大30%, 照射强度下降17%;而当相对湿度达80%时, 杀菌率下降30%~40%。气溶胶能够吸收紫外线, 当空气中气溶胶粒子较多且粒径较大时, 会对紫外线产生吸收、散射作用, 减弱了到达物体表面的辐照强度。空气流动也会影响消毒效果, 有研究结果证明, 紫外线对流动空气中微生物的杀灭作用较强。实验室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工作状态对杀菌效果也有明显影响, 当室内相对静止时, 消毒40min, 空气中细菌数平均可降低29%, 当室内正常工作时, 空气中细菌数只减少61%。

1.3 电力供应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紫外线灯辐射强度受用电电压的影响, 当用电电压低于紫外线灯的额定电压时, 紫外线灯辐射强度也会随着降低;用电电压不稳定甚至有可能造成紫外灯无法正常工作或者损坏。有报道, 同一灯管, 当电压不稳定时辐射强度明显降低。孙天福等研究不同电压下紫外线灯辐射强度, 发现电压在220~230V时, 辐射强度随电压增大而增大。

1.4 杀菌距离、持续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根据光线传播过程中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性质, 紫外线的理论有效杀菌距离是2m以内。辐照剂量与杀菌效果直接相关, 在辐射强度不变情况下, 照射时间越长, 辐照剂量越大, 杀菌效果愈好, 但也并不是说时间越长越好, 长时间照射, 灯管寿命减少, 无法掌控消毒过程, 产生过多臭氧对人体有害。

1.5 不同微生物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根据微生物的D10值列表显示,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 有些细菌繁殖体D10值较低, 有些病毒D10值很高, 一般情况下紫外线辐照剂量均达不到这种水平。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抵抗力的影响变化规律由弱到强依次为病毒、真菌孢子、细菌芽孢、细菌繁殖体。对于D10值较高的微生物, 因照射剂量不够, 不具杀灭作用或产生光复活反应, 可见紫外线杀菌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对消毒要求较高或有特殊要求的必须改用其他方法进行消毒。

2 对策

2.1 加强紫外线消毒的管理

建立生物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完善紫外线消毒监督管理体系, 对实验人员开展消毒技术培训, 提高消毒安全意识。建立紫外线灯管使用登记和监测制度, 做到分室、分支进行登记, 每月对紫外线辐照强度进行监测, 当辐照强度降到70μm/cm2 (功率≥30W) 或降到原来新灯强度70% (功率﹤30W) , 要及时更换新的灯管。在使用紫外线灯前, 要对室内地面、工作台面、紫外灯管表面等进行清洁, 最好要用纱布或纸巾沾酒精进行清洁、消毒, 保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

2.2 正确选购、设计安装紫外线灯管

选用正规品牌的产品, 尤其是新型高效的紫外线灯管, 如石英紫外线灯、高硼紫外线灯等。在设计安装紫外线消毒系统时, 要根据房间形状、面积大小, 在充分考虑辐照剂量和有效杀菌距离的情况下, 为实验室配置足够数量灯管。若同一房间需安装数支灯管时, 要对新安装灯管做好标识 (设备编号、使用日期、设备类型等) , 方便以后维护与管理。

2.3 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每个实验室内都要安装温度—湿度计, 在使用紫外线灯消毒前, 要做好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当温度低于20℃时, 辐射杀菌紫外线强度减弱, 消毒时间应当适当延长。环境湿度60%~80%时, 适当增加照射时间可以增强消毒效果, 当湿度大于80%时, 紫外线在空气中的穿透能力减低, 紫外线消毒已经失去了实际应用的价值, 必须停止使用该种方法进行消毒。

2.4 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消毒

在使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时, 要尽可能错开用电高峰或大功率仪器使用的时段, 以保证紫外线灯能够正常工作。要充分考虑生物时间、实验室状态、通风状况等的影响, 如果方便, 可选择在生物时间适合、人员流动少、空气尘埃粒子少的时段进行消毒。

3 讨论

紫外线消毒因操作简单、广谱高效、无二次污染等,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实验室中。影响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因素很多, 如灯管类型与质量、室内环境因素、辐照距离与时间、电力供应等, 都是可以通过人为加强管理来避免的。因此, 只要严格按照消毒规范进行操作, 可以避免大多数影响紫外线消毒的不利因素。

根据生物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电压220V、相对湿度50%、环境温度25℃、不低于100μm/cm2的紫外线辐照强度, 在不明微生物种类的情况下, 用紫外线灯照射60~70min, 基本可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如:室内温度<20℃或>40℃、空气相对湿度>60%时, 可通过延长紫外线照射时间来达到消毒目的, 照射时间一般延长30~80min, 当遇到极端环境, 如相对湿度>80%, 就不能用紫外线消毒;紫外线灯使用一段时间后, 辐射强度有一定程度降低, 也要适当延长照射时间;根据实验室工作情况, 判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 再适当调整辐射时间或使用其他方式进行消毒等。

摘要:对生物实验室应用紫外线消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找出主要影响紫外照射消毒效果的几个因素, 如灯管质量、日常管理、环境因素、电压、杀菌距离与照射时间等, 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消毒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紫外线消毒,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赵金凤.影响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几种因素[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3, 12 (5) .

[2]楼文军.紫外线输出强度调查[J].中国消毒学, 1991, 8 (3) :185.

[3]吴瑶, 谢秋芳, 鲍爱娟.紫外线强度与电源电压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 1995, 5 (2) .

[4]孙天福, 庞颜坤, 吕宗荣, 等.电压变化对紫外线辐度值影响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 2003, 20 (4) :304.

[5]宿双宁, 巴福森, 张红, 等.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J].疾病控制, 2001, (01) .

[6]李盟军, 袁征, 刘剑, 等.影响细胞培养实验室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生物技术通讯, 2010, (3) .

[7]冯曰珍, 徐金美, 贾荣娟, 等.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监测方法及使用寿命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 2011, 17 (4) .

3.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三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34-02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感染性物质和污染性物质,如果保护不当很可能会造成职业危害。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加强职业防护,有效的预防职业危害,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

1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是对医院内各科室所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以及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的部门,同时也是供应无菌物品的部门。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造成职业危害。并且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等。所以,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要重视自我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1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

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在很多方面是离不开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由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造成职业性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工作态度不强;不按照工作程序对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进行消毒、清洗和灭菌;没有有效的运用防护工具;没有养成自我保护意识等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严格的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工作,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2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生物性因素的侵袭,造成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和包装穿刺针和剪刀等医用工具过程中被扎伤,由于清洗过的穿刺针和剪刀上面残留的病源微生物就会通过伤口进入到人体中,导致伤口感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管腔狭窄的医疗器具过程中,在各种穿刺针和吸引器管中的病源微生物的血液或者体液很可能会溅到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皮肤上,导致皮肤感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没有将医疗废物丢弃在规定的容器中,很可能会造成职业危害。这些生物性因素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预防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1.3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或者消毒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的过程中,会应用很多具有化学物质的消毒剂。例如含氯消毒剂、醛类消毒剂以及多酶清洗剂等消毒剂和清洗剂。但是,长期接触这些消毒剂和清洗剂很可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受到侵害,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应用含氯消毒剂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时,由于消毒剂有很大的刺激性就会造成消毒人员出现流泪和咳嗽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生,最为严重的是当消毒液溅到皮肤上,会导致皮肤烧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用含有过氧乙酸和环氧乙烷的消毒剂对医用器具进行消毒,长期接触过氧乙酸会出现皮肤脱皮和干裂,长期接触环氧乙烷消毒人员会出现头痛和眩晕等症状的发生,严重者会引发肺水肿,甚至会患上白血病和皮炎的病症;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运用臭氧和紫外线进行消毒,臭氧会使消毒人员出现恶心、胸闷和疲倦等症状的发生,紫外线会导致消毒人员皮肤过敏,患上电光性眼炎等症状。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1.4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職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受到物理性因素的侵害,进而造成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物理压力灭菌器和远红外线干热灭菌设备时很容易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尤其是在高温、寒冷和潮湿等工作环境中,医用器具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出现爆炸和破裂的现象,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的危害更大;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压力灭菌器等器具时,压力灭菌器与超声清洗机器会发生碰撞,产生很大的噪音,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变化和心电图异常等症状。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预防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2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通过对引发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防护。

2.1物理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通过了解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进行消毒和清洗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时,带上专用手套可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避免发生职业危害;在对压力灭菌器进行清洗时可以采用隔音设备,避免因为噪音污染引发的职业危害;在高温环境中,消毒供应人员应该穿上隔热服,带上棉纱手套,按照具体的操作程序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和清洗,可以有效的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因此,消毒供应工作人员通过采用有效的措施能够成功的防护物理性职业危害。

2.2化学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针对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消毒供应人员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及时防护。例如,消毒供应人员在使用带有化学性物质的消毒剂或者清洗剂进行消毒和清洗工作之前就应该穿好工作服,带好口罩、帽子,手套和防护眼罩等防护用具,可以避免受到化学性因素引发的职业危害。

2.3生物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对于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只要在消毒和清洗工作中按照医院的规定穿好防护服,带好防护手套,根据医院规定的操作程序对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就可以有效的防护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2.4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为了更好的防护职业危害,应该注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通过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与技术规范》等知识,增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才能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的分析和研究,对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和职业危害。因此,本文对引发职业危害的因素的分析,进而研究出防护职业危害的措施,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防护职业危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珊.潘更.罗惠.供应室护士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1.(6).

[2]吴丽萍.赵迎凤.刘祖芳.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

[3]欧琼.医院消毒供应室常见医疗损伤的处理及防护.[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6.(4).

4.鼠疫消毒措施 篇四

鼠疫的防控工作

1、用5%来苏或石炭酸水溶液喷雾消毒鼠疫患者房间,所需消毒液为300mL/m(上标始)2(上标终),每天消毒一次。肺鼠疫房间每天消毒两次。

2、棉衣、被褥等棉制品用蒸气消毒或0.105MPa20min高压消毒。单衣、夹衣可用5%来苏儿水溶液浸泡24h,洗净后晒干。不能用浸泡或蒸汽消毒的衣物、皮毛类、书籍,可用甲醛熏蒸,药量为50mL/m(上标始)3(上标终),密闭24h,或用环氧乙烷熏蒸,所需药量为1.5~2.0mL/L。方法是待消毒的物品装入塑料袋内,倒入环氧乙烷,用铝夹封好袋口,于大于15℃的室温作用16~24h自然气化消毒。手表、收音机等贵重物品用75%酒精擦拭,或用环氧乙烷熏蒸,作用16~24h消毒。

3、餐具煮沸消毒,粮食、食品用炒、煮和曝晒方法消毒。

4、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用5%来苏儿水溶液浸泡或漂白粉(200~400g/kg)消毒24h后掩埋。垃圾焚烧后掩埋。

5、运送患者的车辆用5%来苏儿水溶液喷雾消毒。

6、患者入隔离室前用0.1%新洁尔灭擦洗全身,穿上专用服装。换下来的衣物按(第2条)消毒。解除隔离时,换上消毒过的服装方可出院。

7、鼠疫尸体消毒用5%来苏儿水溶液浸泡的棉花堵塞尸体有孔处(口、鼻、耳、肛门、阴道等)。用5%来苏儿水溶液浸泡过的布单包尸体,用车送至火葬场或坟地。尸体火葬烧成灰后用土掩埋。土葬时,必须远离水源,深埋2m以上,尸体周围撒入生石灰后立即掩埋。

8、护送尸体和埋葬人员均需带口罩、穿防护服,送葬结束后按第2条规定进行消毒。

9、出入隔离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按规定着装,做好个人防护,离开隔离室用5%来苏儿或5%石炭酸水溶液喷雾消毒,依次脱下防护服装(眼镜、衣服、口罩、手套、胶靴等),装入指定容器,按第2条规定消毒。

5.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篇五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其通过性行为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可以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危及下一代。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梅毒,我科特制定《宁夏人民医院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现下发各院区、科室,请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一、梅毒病毒感染患者消毒隔离措施

(一)病房消毒隔离措施

1、梅毒病人有条件情况下单间隔离,设隔离标识。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接触感染患者周围环境前后应进行手卫生。

3、认真做好床边隔离,医务人员在对梅毒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及护理时操作放至最后集中进行。

4、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必要时需佩戴双层手套、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及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5、患者产生的所有垃圾均视为医疗废物,病室设置医疗废物桶,套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收集前应在医疗废物收集标签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6、加强患者或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地面采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7、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及器具,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用后置于防渗漏的容器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与患者直接接触重复使用的医疗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治疗盘、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8、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送检容器在使用后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或高压消毒处理。

9、患者用后被服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后,交由专人收集清洗。

10、患者前往其他科室做检查、治疗、手术时,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应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工作。

11、患者出转院后,病室做终末消毒。

(二)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1、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2、梅毒患者应在感染手术间内手术,隔离手术间门外悬挂隔离标识,房门关闭。

3、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需穿防渗隔离衣,佩戴帽子、外科口罩及外科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可能发生污染物喷溅时佩戴眼罩或防护面罩,手术器械传递放置器械盘,避免锐器损伤。术后及时正确脱去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4、采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及器具。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术后置于防渗漏的容器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5、术中所产生的医疗废液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h倒入下水道。污染布类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送洗。手术结束后,手术间空气消毒2h,物体表面及地面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6、所有术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均应放置于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内,医疗废物收集标签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7、手术结束后,手术间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三)医技科室消毒隔离措施

1、为患者做相关检查或检验时,应佩戴口罩、手套,检查或检验结束后脱去手套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3、检查或检验时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或物品,对患者接触过重复使用的器械及物品使用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4、检测后标本应先经压力蒸汽灭菌器处理后交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眼、口等粘膜: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2、锐器伤: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医务人员发生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

三、职业暴露登记流程

医务人员发生梅毒职业暴露后报告科室负责人确定暴露源,书写职业暴露过程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与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供职业防护指导意见并填表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预防保健科根据暴露者情况开具相应检查单并做好随访与咨询工作。预防性用药:参考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定期进行随访。

四、职业暴露处理与报告流程图

《流程》详见附件二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五年三月五日

6.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六

1、遵守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每日自检负压1-2次,方法;在门缝处采用烟柱、飘带,观察其气流方向,吸入烟雾的房间为负压,每日记录。(准确的压差应采用仪器检测)。

2、每日监测负压病房的温度(22-25℃)、湿度(50-60%)1-2次,并每日记录。

3、负压病房门保持关闭、门口要有黄色标识。

4、进入负压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帽子、N95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穿隔离衣、吸痰等护理操作时戴防护面罩,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减少感染几率。

5、病房内手卫生设施配置齐全,遵循5个重要的手卫生指征:接触病人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及时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必须洗手。

6、在缓冲间穿脱个人防护装置(遵循个人防护装置(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穿脱个人防护装置前后应洗手。脱下的防护用品放入医用垃圾桶内。

7、负压病房内的一般医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压脉带等专用,不能专用应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呼吸机、监测仪等医用仪器,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8、门把手、床单位,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便器专用,每日用15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抹布、拖把专室专用,定位放置。

9、按医嘱继续留置痰标本,应连续收集3天清晨痰液,送检应在2小时内送至实验室,配置专用密闭式标本运送箱,标本箱出入病房消毒。

10、病人生活废弃物及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都按医用垃圾处理日产日清,密闭运送。

11.病人床单位更换时避免抖动。

12、负压病房缓冲区及其他ICU病房作空气监测,病人入住时监测一次,住院期间每季度一次,患者离开后病房空置1小时,作空气监测一次,怀疑感染、感染爆发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监测。

制订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

制订日期:2014年8月

持有部门:ICU

7.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七

1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 血源性感染病具体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工作特点,每天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器械,造成的职业危害几率增大,而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1],在日常工作中,多种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威胁着护士的身体健康。

1.2 物理因素

在回收、清洗医疗器械过程中,部分护士自我防护和安全意识薄弱,防护用具不到位,工作超负荷时产生急躁心理,造成操作上忙乱、不规范,从而导致被锐器刺伤。据报道,有20多种血液型传染病可通过刺伤传染。针刺伤发生时,只需0.004 ml的血液就足以使受害者感染乙型肝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被针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有60~80万人,护士是针刺伤的主要群体,占针刺伤的三分之一[2]。意大利一所医院的2347名医护人员在1年的观察期中108人遭针刺伤,其中3人发生急性丙型肝炎,2名外科医生数月后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肝炎。在巴基斯坦进行的免疫接种现场试验中,医护人员受针头刺伤率约为2.1/1000[3]。

1.3 化学因素

医院消毒工作中常使用的含氯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等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溶胶对人体呼吸道黏膜、皮肤易造成伤害,引起人体接触性皮炎、呼吸道黏膜水肿、哮喘、头痛、眼睛烧灼感,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是引起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培训,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使其掌握专业操作技巧,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建立和掌握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建立消毒供应中心风险管理及应急预案,以减少因不规范操作所致的职业危害。

2.2 加强对血源性传染病的防护

由于每天回收、清洗处理感染血液、体液的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所以,要严格按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流程进行操作,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应戴防护面罩、口罩,穿防护衣,戴双层乳胶手套,尽量减少手工清洗,若血液、体液溅入面部、眼睛可用自来水、清水长时间冲洗。溅到皮肤、黏膜表面应先用肥皂水清洗,然后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强化普遍预防或标准预防是预防血液、体液、分泌物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

2.3 减少锐器所构成的伤害

据报道,在锐器刺伤感染的概率中,艾滋病毒(HIV)经破损皮肤为0.3%,经黏膜为0.09%;丙型肝炎病毒(HCV)经破损皮肤为1.8%[4]。为了避免锐器伤害,在回收、清洗污染物品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由专人负责清点,分类回收物品,处理针头、刀片不可用手进行操作,以免刺伤、割伤,也可持环形钳或长镊辅助清点物品,在回收、清洗、包装物品时,均应戴手套,必要时,可戴双层手套。有研究表明,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该医护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仍可能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比单层手套有更好的预防效果[5]。若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从伤口周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部位血液,用清水、自来水冲洗伤口10 min以上,再用0.5%碘酒、75%酒精、3%双氧水消毒伤口。同时,报告医院感染办公室,详细填写锐器刺伤的原因、时间、地点、刺伤部位、锐器名称,并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暴露源不明时,需接受HIV、HBV、HCV的检测,根据结果选择相应的免疫接种,定期检测、动态观察[6]。

2.4 加强化学消毒液的安全使用

采用高效、低毒的消毒用品,严格按照化学消毒液配制比例操作,操作间应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浸泡器械的消毒液应随时加盖,配制各种化学制剂及使用时戴手套、口罩,穿防护衣,防止化学消毒剂接触人的眼睛、黏膜、皮肤。

3 小结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面临诸多的职业危害,因此,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这是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郑晓澜,邱莫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2]谢江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2003,24(3):172-175.

[3]任俊辉,程兰,王东.肿瘤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和化疗防护现状及对策[J].第三军医大学报,2006,28(2):178-179.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9.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8.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八

【摘要】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常见职业危害因素,提高对职业危害性的认识,找出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保护工作人员身心健康。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危害 安全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中心,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地。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受到各种危险因子的伤害,容易发生职业暴露。部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其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影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问题。防范职业风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标准的职业防护是保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健康的重要举措。现就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1 充分认识与职业有关的因素

1.1 充分认识与职业有关的危险因素

1.1.1 生物因素;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别是血液、体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等污染。

1.1.2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所用的化学制剂,如环氧乙烷、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高效热源灭活剂、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1.1.3 物理因素;噪音、高温、粉尘、锐器刺伤、紫外线照射、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等都对人体有危害。

1.2 明确易发生的自身损伤类型

1.2.1 针刺伤:锐利器械、缝合针、刀片等回收的物品在分类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就可能刺破手套,伤及皮肤,严重时可感染疾病。

1.2.2 化学因子污染:刷洗器械时产生气溶胶或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或喷射至衣服上甚至浸湿衣服。

1.2.3 高压灭菌器的烫伤:高压灭菌结束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危险;清洁消毒锅内壁时易致烫伤。

2 安全防护工作

2.1 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2.1.1 防止针刺伤:与临床各科室及时沟通协调,将使用后的缝合针、刀片、注射器等锐器按要求集中回收处置,避免混入可复用器械中。器械回收后分类时应细致、認真,将混入器械中的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应及时更换;涮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另外,涮洗器械时应在液面下刷洗并避免速度过快,发生锐器伤时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将血液挤出,用肥皂水和大量清水冲洗,及时处置伤口、用碘酒酒精消毒,必要时做血液检查,并及时上报院感办登记备案。

2.1.2 防止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时,操作者应站在锅门背后,取消毒包时应穿长袖、无菌袖套,可戴隔热、无菌手套;开放蒸汽阀门应避开阀门开口处,防止压力过高蒸汽喷向脸部;清洁灭菌器内壁时应在锅内壁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2.1.3 防止化学因子污染致伤:清洗、消毒、保养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乳胶手套、防水围裙,必要时戴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情况致使液体飞溅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如果喷射至衣服上浸湿衣服要立即更换。

2.2 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无菌物品供应的重要部门,也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每位工作人员都要不断更新知识,把好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关,积极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进操作水平。在防止仪器与器械受损害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以免工作原因而致个人伤害。

2.2.1 提高对职业危险性的认识:对工作人员要加强培训,培训类容包括:引起损伤的危险因素,损伤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影响,预防和减少此类损伤的规定和办法[2]。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安全隐患发生。操作时严格执行正规操作流程,确保个人安全和仪器设备安全。

2.2.2 岗前教育: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加强岗前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并掌握受伤后的相应处理措施及上报程序。如:被刺伤出血应及时处理伤口:由近心端向远心端将血液挤出,用肥皂水和大量清水冲洗,及时处置伤口、用碘酒酒精消毒,上报至院感办做好登记,必要时注射疫苗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2.2.3 把好洗手关: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的规定执行,洗手后使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擦手用物,如一次性纸巾、清洁毛巾、烘干机等。

2.2.4 加强设备检修工作:如,每次进行高压灭菌前、消毒过程中常规检查与观察器械各部位性能,及时发现设备不安全因素,以便及时上报维修,排除故障,杜绝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夏小华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医学信息 2011年6月第24卷第6期

9.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九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我院250套已使用内镜,对内镜消毒灭菌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实施消毒灭菌以后,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1套、保存不当的有1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有2套、浓度不够的有1套、伴有感染疾病的有2套,浸泡的时间比较短的有1套、反复浸泡的1套,没有实施监测的有1套。结论:为了保证内镜消毒灭菌的质量,需要根据根据卫生部内镜的消毒灭菌要求进行管理。【关键词】内镜;消毒灭菌;影响因素

消化内镜的检查属于侵入性的诊疗方式,主要特点是恢复比较快、诊断比较明确以及痛苦相对较小,广泛应用在临床上。由于消化内镜内部结构比较精密,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误操作,极易损害了消化内镜,而且维修费用比较贵,导致医院与科室承受巨大损失。因此,在使用消化内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重视消化内镜的保护,防止其受到不必要的损害。本文分析了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改进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一般的资料

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我院250套已使用内镜,包含15套小肠镜、食管镜60套、大肠镜30套、胃镜90 套与十二指肠镜45套。1.2研究的方法

对标准执行的前期的消化内镜消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按照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改进标准,定期监测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效果,深入分析不合格内镜的原因,对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1.3标本的采集

通过无菌注射器采集10毫升缓冲液,经消化内镜的活检口位置注入,再使用15毫升无菌的试管,在活检出口进行收集,然后送到检验部门进行检验。1.4数据统计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来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的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计数的资料,用x2进行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在消毒灭菌以前,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20套、保存不当的20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20套、浓度不够的有3套、伴有感染性疾病的有2套、浸泡时间比较短的1套、反复浸泡的有2套。在实施消毒灭菌以后,消毒液与酶液没有在有效期以内的有1套、保存不当的有1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细节的有2套、浓度不够的有1套、伴有感染疾病的有2套,浸泡的时间比较短的有1套、反复浸泡的1套,没有实施监测的有1套。

3.讨论

3.1消化内镜的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3.1.1内镜的外表皮出现破损

在助手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和医生进行密切的的配合,治疗时过早的出针,导致消化内镜接触到尖锐附件,使弯曲的橡皮被划破,从而发生漏水;把内镜和尖锐附件放在一起,致使外表皮受损[1]。3.1.2内镜前端的玻璃片出现破裂

在使用或者是清洗消化内镜的过程中,使先端部位和较硬的物品发生碰撞,致使玻璃瓶发生破裂,导致内镜出现漏水的情况[2]。3.1.3送气送水的管道和喷嘴堵塞

在使用内镜以后,没有及时对内镜进行送水与送气,导致污染物附着在管道中;消毒与清洗时,没有及时将内镜官腔清洗干净,导致污染物中蛋白质固结在管道中;在消毒与清洗过程中,不小心导致喷嘴吸进棉纱布,导致喷嘴堵塞;消化内镜消毒与清洗干净以后,没有正确地进行安装,导致喷嘴堵塞。3.1.4钳子管道出现漏水情况

在消毒与清洗过程中,清洗刷子比较破旧,导致刷头尖部滑坡管道,从而发生漏水的情况;治疗性的附件与粘膜针使用不正确,在插入时使用强行插入的方式,造成钳子的管道漏水。3.1.5没有及时盖上防水帽

在进行消化内镜清洗与消毒时,及时将防水帽盖上,能够保证内镜一直处于防水的状态。但是医务人员因为工作比较忙碌,经常会忘记带上防水帽,直接放在水中清洗与消毒,致使电极进水,导致内镜受损。3.2内镜消毒灭菌效果改进的对策 3.2.1加大内镜设备的经费投入

医院需要加大内镜设备的经费投入,加设超声清洗的设备,应用一次性活检钳或者是口圈,增加肠镜与胃镜数量,使用与配备多酶的清洗剂,确保诊疗与洗消条件与相关要求相符合。此外,还要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管理附件器械与内镜,在器械清洗与消毒期间,由专业人员进行清洗与消毒。3.2.2定期保养

在医疗器械中,消化内镜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内镜比较精密。因此,相关维修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其保养过程,尽可能熟悉内镜结构的性能,定期检查、正确操作与精心保养,延长内镜使用寿命,减小维修的费用。3.2.3加强人员的培训

从事内镜洗消与诊疗工作的医护人员,都要接受院感知识的培训。为了与新管理模式、新技术相适应,医院需要对护理人员与内镜医师进行实时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含附件与内镜保养维护、内镜的构造原理以及内镜清洗与消毒流程等,还要进行专业护理技能与专科知识训练,应用交流与指导等方式,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镜防护的重要性,同时掌握正确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保证内镜使用安全[3]。

3.2.4制定管理的制度

贯彻落实内镜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内镜保护力度,保证器械与患者安全。医院需要督促医院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制定内镜清洗与消毒标准、内镜中心的工作制度、工作质量的标准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贯彻落实各个岗位的职责,从细微之处着手,提高内镜管理力度,确保内镜的安全性。3.2.5及时盖上防水帽

在进行内镜床侧清洗以后,送到清洗消毒中心之前,需要将防水帽盖好,确认好之后才能实行清洗。若发现没有盖防水帽就放到水中进行清洗的情况,需要及时取出内镜,烘干电极,并垂直悬挂,然后告知内镜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的材质比较特殊、构造较为精密,维修费用与价格比较

[3]贵。在消化内镜使用过程中,需要实时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确保内镜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受到破坏,从而保证器械与患者的安全。【参考文献】

10.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十

简介

食用菌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公害。而且食药兼用的优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健康食品。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大消费者普遍青睐。然而食用菌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原料、用水、设备、空气等都有着大量的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和虫害,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于食用菌争夺养料和侵害食用菌。这些杂菌和病虫害给食用菌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和损失,所以在食用菌育种和栽培中抑制和消灭有害微生物的活动,对食用菌进行纯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灭菌、消毒、防腐和除菌在食用菌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食用菌消毒灭菌几个重要概念

灭菌: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用物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彻底杀灭物料,容器,用具和空气中的所有微生物。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料中,物体表面及环境中的一部分微生物。即只能杀灭微生物的营养体,不能杀灭微生物的休眠体。防腐: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 法,暂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除菌:是一种用机械方法(如奥克泰士冷雾机、奥克泰士气溶胶喷雾器等)除去液体或气体中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灭菌防腐除菌做为食用菌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 触及消毒办法及其消毒产品的选用; 触及各种类型消毒产品的功能及其好坏;

触及各种消毒产品的毒性及适用性、可逆性;

触及消毒产品对运用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即消毒产品对环境的适应性; 触及消毒的机理与运用注意事项等等一系列问题。食用菌消毒灭菌的重大意义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有许多直接出产者到安排者直至媒体,从本质上讲对消毒能够说极不注重,许多人只把消毒视为食用菌出产中一种隶属的、非必须的东西来对待。他们在策划、安排食用菌出产时,脑筋里想的是菌种的优选与引入、出产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这些硬件,而对消毒这一重要问题住往不宵一顾,事到最终才草率的想到消毒的处理。

其实消毒是食用菌出产链中(培养料配比→拌料→装袋(瓶)→灭菌→预冷→冷却→接种(结菌)→排场→出菇→采收)从头到尾极具关鍵含义的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前期比较重要的环节为“接种”。然而自然界里到处有微生物的存在,如空气、所有原料、水以及一切用具和器具的表面,这些微生物对食用菌菌种而言,都属于有害菌,即通常所说的杂菌。而这些“杂菌”在接种环节会大大影响接种成功率及日后食用菌外形长相的美观度,所以必须进行严格消毒灭菌。消毒剂的选择

目前国内食用菌行业的消毒主要是采用以臭氧、紫外线、甲醛为代表的静态消毒方法,但上述消毒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对人体的损害大。如今,食用菌趋向于绿色发展趋势,急需消毒效果好,操作方便的绿色方法。本文笔者通过多年总结及结合食用菌行业特点,总结出消毒剂应具备的特性:

需要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效果,一种消毒产品就能杀灭细菌、真菌、霉菌等病原微生物,并且完全生物可分解,对人无害,无腐蚀性,无残留。不产生细菌耐药性,以符合长期重复使用的要求; 要求是食品级消毒剂,达到无害的等级; 要求在行业中有成熟的应用;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消毒剂呢。答案是当然有。一种名为奥克泰士灭菌消毒剂横空出世,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短短几年的时间,在国内各类实验室被广泛运用。奥克泰士灭菌消毒剂源于德国,由济南辰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可彻底解决食用菌微生物的污染问题。奥克泰士

奥克泰士消毒产品是来自德国的进口产品,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银离子,属食品级,对人体无害,杀菌彻底,无残留,可杀灭芽孢、细菌孢子、真菌孢子、放射菌、分支杆菌、酵母菌、霉菌及霉菌毒素、病毒在内的所有类型的200多种微生物,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并且不受温度,环境,PH的影响,可同步对空气、物体表面、水消毒。产品经过ISO9001/ISO14001管理体系认证,欧盟EMAS检测认证,IFS国际食品标准认证,德国莱茵TUV认证等。产品广谱杀菌,灭菌迅速,无二次残留,是世界公认的绿色广谱杀菌剂,奥克泰士特点

1、生产车间空气杀菌消毒。

生产车间的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用菌品质质量的重要因素,用奥克泰士消毒剂配合奥克泰士气溶胶喷雾器进行消毒,不仅可有效杀灭这些微生物,还可去除车间异味。提高食用菌生产车间的空气卫生质量,并消除食用菌车间的霉味等难闻的气味。

2、更衣室和工作服消毒。

食用菌生产车间外面的微生物会随工人的工作服进入生产车间,严重时会大面积传播,污染食用菌生产环境。不少食用菌生产企业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但紫外线的照射距离有限、消毒效果较差。而使用奥克泰士进行清洗消毒,没有死角,可无缝清洗消毒工作服,是一种高效、简单的消毒清洗方法。

3、生产用水的杀菌消毒。

奥克泰士消毒剂中的超氧化物对水中的细菌、霉菌、病毒(包括芽孢)等微生物的杀灭率高、速度快,且可去除水中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质,又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奥克泰士作为新型纯生态消毒物品,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可显著提高生产用水的卫生质量,助力食用菌品质安全保障。

4、生产设备/工器具等消毒。

奥克泰士具有极强的广谱杀菌效果,可对食用菌生产车间的环境、管道、容器、设备表面、工器具、包装材料、操作台等进行杀菌消毒,提高这些物品的卫生质量,避免这些物品对食用菌产生二次污染。

5、车间建筑物消毒。

用奥克泰士消毒剂进行喷洒,可对食用菌生产车间内的地面、墙壁、天花板等进行消毒,改善建筑物内部卫生条件。总结

11.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十一

1 养殖场消毒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一般养殖场消毒设备基本具备,消毒池设施规格不一,建立了消毒制度和记录,开展了一定的消毒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消毒作用。但在实际消毒工作上仍存在一定问题,影响消毒效果,有待进一步完善。

1.1 消毒设施不完善

没有消毒池或消毒室或设置不合理,建池没达到要求标准,发挥不了应有作用。

1.2 设施使用不当

存在有池无药,有药超期,药液量不够的等问题,形同虚设,起不到作用。

1.3 消毒设备不到位或使用不当

有的养殖场设备太小(喷壶式),不适应场区规模需要。有的设备损坏,不能使用。部分设置紫外线灯的设置数量不够,灯管坏了未及时更换。

1.4 无消毒制度或不健全

有的无消毒制度,有的有制度没上墙,表现消毒制度执行的不好主要表现。

(1)使用消毒药品种单一,一个品种长期使用。

(2)兑药比例不准确,消毒药投入量不够,起不到消毒作用。

(3)消毒程序不合理,消毒时间过长或过短,常有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消毒,存在应付了事情况。

(4)消毒池中的消毒药液不足或药液长期不更换,选择消毒药不合理。

2 措施对策

2.1 提高养殖户对消毒工作的认识

养殖户要提高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抓好消毒工作,把消毒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认识到位,想做、会做、做好,才能把消毒工作做好。

2.2 建立、完善消毒设施设备

必须建全消毒室、大门入口消毒池、舍门口消毒槽,配齐机动消毒机及消毒器,并根据消毒目的选择使用。

2.3 根据消毒的实际需要合理购置消毒药品

每年要选择2~3种消毒效果好、配比稀释倍数高的消毒药品,保证消毒药质量。

2.4 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和制度

2.4.1 入口消毒

消毒池(槽)要有足够药液,场区门口消毒池内放入2~3%的火碱,每半月清理更换1次,以保证机动车辆进入时的消毒效果。栋舍门口消毒槽,饲养人员进入猪舍必须从消毒槽踩踏经过,每5天更换1次,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性。

2.4.2 消毒及时

场区消毒1周1次,在传染病易发季节应1周2次,消毒时要做到猪舍内外消毒同时进行,以便提高消毒效果。

2.4.3 带畜(禽)消毒

1周2次,必须在清理干净后方可消毒,消毒药的使用要定期更换,至少每3个月更换1个品种。

2.4.4 车辆、物品的消毒

车辆、物品经过喷雾或紫外线灯照射后进入场地。

2.4.5 产床的消毒

母猪上床时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季铵盐类洗涤产床进行空舍的消毒。

2.4.6 职工的消毒

职工进场必须洗手消毒,紫外线灯照射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2.4.7 饮水消毒

定期检查水质,必要时饮水消毒每周2次,可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或季铵盐类交替使用。

2.4.8 用具消毒

对场内运输工具、日常用具要定期消毒,必要时即时消毒,减少用具传播的可能。

2.4.9 采取清群消毒

实行全进全出制是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空舍时,对所有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高标准的消毒,有利于彻底杀灭畜舍及场区的病原体,保持良好的养殖卫生环境。

2.4.1 0 外来人员消毒

外来人员入场必须换防护服,并经消毒通道进行消毒后方可进行参观、考察、指导和采取防治措施等活动,防止外来疫源传入。

2.5 强化管理

12.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篇十二

原则:防为主、重教育、勤指导、有预案、备器材。安全是正常实验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谓安全就是防止实验教学活动中热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能量对的师生身体的伤害。(1)日显重要

A对自身健康重视;.法律意识增强;有关法律的不完备;风险转移机制没有建立;管理难度加大。B预防为主

实验教师要具有实验事故起因和控制的专门知识,要清楚什么器材容易产生伤害,例如在化学实验室中,酒精灯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我们就要注意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否则会如何。

酒精灯的使用中有很多学问:如何点燃酒精灯、如何划火柴、装多少酒精、什么时候装酒精、如何让外焰充分接触被加热物体、如何熄灭酒精灯。

要特别注意第一次,曾有报道说,某校学生第一次做气体制取实验过程中,没有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学生达百分之四十。

在第一次使用某种仪器时,一定要花较多的时间讲清楚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危险可能等事项。实验教师应对实验教学潜在的危险有预测,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生的失误和错觉引发的事故;要清楚怎样防止伤害的发生;一旦发生了事故应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

C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巡回指导

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纠正事故的苗头,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及时解决,决不能掉以轻心。

要教育学生戴好防护用具,保护人身的有关部位不受伤害,如防护眼镜就可以防护化学药品的飞溅和烟雾,屏蔽强光和有害光线。

(2)安全环节

A.实验室:险房、棚顶、墙壁、地面、窗户玻璃、门。

实验室地面要平整防滑,通道地面应无突出物、障碍物。有些学校为了美观,在实验室地面铺设了釉面砖,但防滑性能不如混凝土水磨地面,学生很容易滑倒,要特别注意。阶梯教室的通道应是坡形,建设成阶梯通道的要注意教育。

窗户玻璃破损的及时更换,避免伤及学生。

公共场所的门应向外开。当门变形的危急时刻,用手拉门的力量不如用脚蹬门的力量大。当很多人聚集在门前的时候,向内开的门不能很快打开,而向外开的门,会在众人的拥挤下,立刻打开。

实验室的门不宜设门槛,特别是与仪器室准备室相通的门不应设置门槛,这样方便仪器小车的出入,有利于师生的安全。

B.仪器质量:有裂纹的玻璃仪器不能使用,不论是烧器还是容器。C.仪器使用。

要按规则正确使用,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应当怎样使用、为什么要这样使用、不正确使用可能带来的后果,很多教师只注意告诉学生应怎样做,而严重忽略了后两项的教育。

北京等地的一些学校设计的模拟实验可以形象地甚至夸张地显示错误操作的后果。划火柴前应关闭火柴盒,曾见过把整盒火柴烧着的报道。

酒精灯里的酒精容量不能超过五分之四,不能少于三分之一。酒精多了容易溢出,酒精过少,酒精蒸汽就过多,两者都容易燃烧着火。

试管夹使用时,手要拿长柄,但有报道说,一学生用大拇指压试管夹的短柄,使试管脱落。

液体试剂瓶必须用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瓶身,标签向手心,倾倒完毕应将瓶口刮擦一下。有报道说,一学生用手拿硫酸瓶的盖,结果硫酸瓶掉在地面,造成轻微伤害;由于瓶口有残余硫酸,会腐蚀皮肤。

金属钾、钠没有擦净煤油就放入水中,这样,刀切面大量释放热量,而被煤油包围的那几面,释放热量有限,极容易引起爆炸。

D.设备

实验室电源开关的位置要安全,学生不容易触到,与水源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要有漏电保护装置,裸露或老化的电线要立即更换。

实验室通风设备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是隐性的。

通风的作用就是将含有较多有害气体的实验室空气排放到大气中稀释,如果没有排风设备、排风设备指标不合要求、排风设备安装位置不对,对师生健康都有不利影响。

有些化学实验室虽然安装了管道通风设备,但效果并不好,当设备开动时,只听见设备的响声,看不到纸条的飘动。

按照学校建筑规程化学实验室的排风扇应设在外墙靠地面处。风扇的中心距地面不宜小于300mm。风扇洞口靠室外的一面应设挡风设施;室内一面应设防护罩。真正照此办的实验室非常少,绝大多数的排风扇都设在窗户上面,殊不知大多数有害气体的比重大于空气。

一些学校安装的排风扇不考虑其功率和换气量。假设,某化学实验室的面积为70平方米,屋高4米,其容积为280立方米,理想的换气量是应在十分钟内将气体交换完毕。

E.器材选择和准备。

教师要准备一些木块,供学生垫酒精灯使用,以利于外焰利用。笔者曾见过学生用手端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的现象。

笔者曾见过教师在“液体内部压强实验”用大烧杯做盛液筒,结果在夹持过程中,一女同学被破碎的玻璃片扎伤。这就是教师准备的不当。烧杯是用于加热的,杯壁比较薄,且有卷边,根本不适合做本实验。

玻璃管和玻璃棒都需要教师自行切割,切割以后,其断口很锋利,必须进行熔光处理,消除断口的毛刺,否则学生使用时,非常容易划伤皮肤。

有些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特性,例如澄清的石灰水如果提前准备的时间太长,就容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时就不起作用;银铵溶液也要现用现配,久置会变成氮化银而引起爆炸,文献曾记载,英国曾发生过银铵溶液爆炸事件,工作人员星期六配置的银铵溶液放置在实验室没有使用,当星期一移动时,就发生了爆炸,该人受重伤。

F.操作规程

化学实验要禁止学生任意混溶化学试剂,以免不相溶化合物的产生,造成危害。每次实验,只能准备与本次相关的化学药品。

◆资料:不相溶化合物

不相容化合物:在相互混合或接触后,可以(或有潜在可能)产生激烈反应、燃烧、爆炸、释放出有毒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或敏感性化合物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称为不相容化合物。

多数不相容化合物系由强氧化性物质与还原性物质组成。氧化性物质可为硝酸、发烟硫酸、硝酸盐、氯酸盐、高锰酸盐、过硫酸盐、重铬酸盐、过氧化物、溴氧气等。还原性物质可为醛、醇、烯等。

在实验或保存过程中,切勿将不相容化合物混放或合用。乙酸——过氧化钠、硝酸、高锰酸钾、碱类、强氧化剂等; 乙酸乙酯——强氧化剂、硝酸盐、强酸、强碱;

乙醇——过氧化氢、过氧化钠、硝酸银、硝酸、硫酸、高锰酸钾; 乙醚——高锰酸钾、氧、氧化剂;

乙醛——过氧化物、氨、硫化氢、遇水致燃物、卤素、酮、醇、氢氧化钠、酸、氧化剂、氢氧化钾; 二甲苯——强氧化剂;

二硫化碳——过氧化钠、钾、钠、锌、强氧化剂; 四氯化碳——钾,钠,镁,等化学性质活泼金属; 丙酮——过样化氢、氧化剂;

甲醛——钾、钠、遇水致燃物、过氧化钠、氧化剂;

发烟硫(硝)酸——甘油、乙醇、甲醛、乙酸、还原剂、有机物;

过氧化钠——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甘油、红磷、黄磷、有机物、易燃物、还原剂、水、硫酸; 过氧化氢——铜、铁及其他金属和盐类、乙醇、丙酮、有机物易燃液体、还原剂; 红磷——溴、氯酸钾、碘、氧化剂; 汞——氨;

苯——强氧化剂、氯与铁、溴与铁;苯酚——强氧化剂; 活性炭——氯酸盐、溴酸盐、硝酸盐;

钠(钾)——水、潮湿空气、氧、溴、碘、酸类、四氯化碳、黄磷、氧化剂; 氢氧化钾(钠)——酸类、锌、铝、有机过氧化物; 重铬酸盐——硫、磷、还原剂、易燃物、有机物;

盐酸——硫化物、氢氧化钾(钠)、活泼轻金属、金属粉末; 氧化钙——有机物、易燃物在有水时; 氨水——遇水致燃物、强酸、碘、银盐;

高锰酸钾——乙醇、甘油、过氧化氢、铵盐、氨、酸类、糖、水炭、硫磷、丙酮; 黄磷——空气、氧、溴、碘、氯酸钾、钠、钾、过氧化钠; 铜——乙炔、过氧化氢、镁; 银——乙炔、铵盐; 硝化棉——氧化剂;

硝酸汞——高温高湿时遇有机物、易燃物容易分解并引起燃烧;

硝酸银——接触有机物、易燃物经摩擦易于爆炸;氨性溶液久置后受震动即易爆炸; 硝酸铵——粉状金属、有机物、易燃物;还原剂;

硝酸钾(钠)——炭、硫、磷;粉状金属;有机物、还原剂、可燃物; 硫酸铵——氯酸钾、硝酸钾;

碘——乙炔、氨、粉状金属、氨水、氢;

溴——乙炔、苯、硫化钠、粉状金属、氨水、钾、钠、汞、氢氧化钾(钠)、木屑; 碳化钙(电石)——水;

樟脑——发烟硫(硝)酸、过氧化物、氧化剂。

G.器材位置要适当,不能太靠近桌边,特别是酒精灯;取用酸、碱要在污物桶上面倾倒。

H.废弃物处理、I.体质特异学生:某些学生对体质对某些化学试剂、植物或动物有特异反应,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给予注意,避免特异反应带来的后果。

(3)安全措施 准备充分

器材准备要充足、性能要可靠、位置要适当,非事故时不能随便动用。

消防器材中的泡沫灭火器要定期更换,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会使用。沙箱不应太大,否则一旦发生火灾,就发挥不了作用。

玻璃仪器破碎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碎玻璃片要使用防护手套。

做比较危险的化学实验时,要求学生戴好防护眼镜,虽然药品飞溅的事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我们决不能麻痹大意,不要怕麻烦。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教育学生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别人,不要被别人伤害。处理好突发事故。

临危不乱,及时报告,保护学生,应急处理

◆ 资料:一国外中学实验室安全守则

为了保证安全,请阅读以下安全守则,务必理解和遵照每一条规则。若有不明之处应该请教老师。穿戴规则

1.为了保护眼睛,在使用化学试剂、煤气灯、玻璃器皿和所有可能会损坏眼睛的物品时,请戴好护目镜。如果你戴了隐形眼镜,请告知老师。

2.使用腐蚀性化学试剂或其他易污染环境的物品时,必须穿上实验服。3.将长发扎好,以防碰到化学试剂、火焰和实验仪器设备。

4.束好衣服,摘下所有首饰,以免挂下来碰到化学试剂、火焰和实验仪器设备。5.不准穿凉鞋或拖鞋进实验室。一般注意事项

6.实验前应诵读几遍所有实验注意事项。遵照书面或口头的指导。若对实验有疑问,可请教老师。7.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经老师同意后,方能自己动手实验。未经允许,不要动任何实验仪器。8.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做实验。9.禁止在实验室吃食物。

10.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实验台干净整齐。工作台上只能放课本,实验手册和实验记录本。其余物品,如钱包、背包等,应放在指定位置。

11.禁止在实验室喧哗打闹。急救须知

12.无论事故大小伤害轻重,都应及时报告老师。一旦火灾,应立即报警。13.学会处理意外事件,如眼睛或皮肤溅到了酸,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

14.弄清急救设备的位置,假如没有老师的指导,请勿擅自使用。因为一旦发生意外,老师要使用这些设备。

15.要知道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沙蓝的摆放位置及使用方法。16.要知道附近的电话和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时跟谁联系。加热与用火安全

17.使用热源如蜡烛、煤气灯和电热板,必须戴上防护镜。

18.未经允许,不要加热任何东西。某些化学物质在冷的时候是无害的,但加热时可能会有危险。19.易燃物品应远离火源。不要在易燃物品附近用火。20.取用物品时不要经过火焰上方。

21.使用实验室煤气灯前,应清楚正确的使用方式,按照教师的演示去做。不要触摸煤气灯,以免灼伤。不要让煤气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燃烧。

22.化学药品在加热时可能会冲出试管,所以在用试管加热物质时,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23.不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液体,这样可能会发生爆炸。24.想拿一个刚加热过的容器时,应先用手背在容器的附近试一试,若感到手背发烫,请先戴隔热手套。化学试剂使用准则

25.不要因为好玩,而将化学试剂随意混合,这样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爆炸性物质。

26.不要将脸靠近盛有化学试剂的容器口。未经教师演示,不要触摸、品尝、闻化学试剂,许多化学试剂是有毒的。

27.只许使用实验中需要的的化学试剂。在取用化学试剂时要看清试剂瓶上标签。用多少取多少。取用完毕,盖上试剂瓶。

28.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化学试剂。为避免污染,不要将取出的试剂倒回原试剂瓶。不要将未经处理的化学试剂倒入阴沟或废物桶。

29.取用酸、碱要格外小心。在阴沟或废物桶上部倒化学试剂,而不要在工作台面上操作。

30.闻化学物质气味时,要用轻扇法,不要直接吸入蒸汽。

31.当混合酸和水时,应先将水倒入容器,然后加入酸,而不要将水加入酸中。

32.不能将化学试剂溅到容器外。一旦溅出,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桌面和皮肤,同时告诉教师。玻璃器皿使用准则

33.不要用力将玻璃管或温度计插入橡皮塞或橡皮管。如果在实验中确需用到,请求教师帮助。34.如果使用实验室煤气灯,请加上石棉网。加热时,仪器外壁应保持干燥。

35.加热过的玻璃看起来似乎是不烫的,但取用前还是要先试一试是否是热的,最好戴手套。参见规则24。

36.不要使用已破碎的玻璃器皿。如果玻璃器皿打破了,请及时通知老师,将已破器皿丢入指定的桶中。不要用手直接拿破损了的玻璃器皿。

37.不要用实验室玻璃器皿饮水。38.存放玻璃器皿前要把它们洗干净。锋利设备使用准则

39.使用解剖刀等锋利仪器时要特别小心。切割物品时不要朝向自己,而要远离自己。40.在实验过程中若划伤了皮肤,要立即报告老师。动物、植物安全

41.不要做会引起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或两栖类动物疼痛、不适或伤害的实验。家中和实验室均不能做此类实验。

42.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才可做上述实验。请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教师带入课堂的动物。43.如果对某些植物、霉菌、动物过敏,请做此类实验前告诉老师。

44.在野外实验时,应穿上长裤、长袖、长袜和紧身衣服以保护皮肤。学会识别周围有毒的植物、菌类和有刺的植物,尽量避免和它们接触。

45.不要吃不明动物和不明菌类。

46.触摸动物和动物笼后要彻底清洗双手。完成有关动物、植物和土壤的实验后也要清洗双手。实验清理规则

47.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桌,将实验仪器放回原处。48.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废液。

49.每次实验结束后,必须清洗双手。

13.中心实验室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篇十三

风险点:(风险等级三级)

1、放松、规避对质量的检验管理;

2、办事不讲规矩,不讲程序;

3、填报虚假的试验数据;

4、对质量检测蒙混过关,放任工程质量问题。

5、对出现的质量缺陷,不追究相关施工队伍的责任;

6、利用职权吃拿卡要。

防控措施:

1、加强对试验室检测工程师、试验员人员的管理,杜绝收受他人贿赂;

2、拒绝接受任何分包队的馈赠,拒绝与任何分包队吃喝、娱乐;

3、各种实验检测数据必须填报真实、可靠;

3、出现质量缺陷后,必须现场照相,严格按照施工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责任追究,并将处理结果进行公开;

4、按国家相关规定设计进行质量安全检测,做好记录,以备核查;

14.实验室消毒措施 篇十四

规模化猪场的生产中, 疫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扩散或场内猪群本就存在条件病原微生物扩散造成的。如何控制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扩散及场内猪群本就存在条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维持或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消毒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通过消毒工作可以达到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扩散或传播的效果。但是, 猪场在使用药物消毒的过程中, 忽视了很多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导致消毒的失败。本文就目前规模化猪场药物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作一简述。

1消毒药的选择

1.1消毒药按作用水平分为高效、中效、低效三类。高效消毒药对病毒、细菌、芽孢、真菌等都有效, 如戊二醛、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 但它们的副作用较大, 对有些消毒不适用;中效消毒药对所有细菌有效, 但对芽孢无效, 如乙醇、碘制剂等;低效消毒药属抑菌剂, 对芽孢、真菌、亲水性病毒也无效, 如季胺盐类等。

1.2目前, 规模化猪场的病原微生物多重感染或继发感染十分普遍, 既有病毒的混合感染, 也有细菌的混合感染, 还有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 以及存在一些原发性感染情况下出现继发感染。据调查, 规模化猪场存在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猪附红细胞体、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威胁。选择消毒液时, 要根据消毒对象、目的、疫病种类, 调换不同类型的药物。如有些病毒对普通消毒药不敏感, 特别是圆环病毒, 一般消毒药对它不起作用, 应选择高效消毒药, 如广东腾骏药业公司生产的“威”牌复合醛、活性氯等;对带猪消毒, 刺激性大, 腐蚀性强的消毒药不能使用, 如氢氧化钠等, 以免造成人畜皮肤等处伤害;对注射部位消毒可选择中效消毒药等。

1.3由于病原微生物本身的形态结构及代谢方式等生物特性的不同, 其对消毒表现的反应也不同。如G+菌比G-菌对消毒药更敏感, 原因是G-菌细胞壁由丰富的类脂包膜形成, 有阻止消毒药进入的作用, 所以, 对G-菌需选择作用较强的消毒药。对具有芽孢的细菌, 因芽孢有较厚的芽孢壁和多层芽孢膜, 结构坚实, 消毒药不易渗透进去, 一般也应选择高效消毒药。

2消毒药液的配制和保存、使用

2.1消毒药液配制

2.1.1正常的浓度配比足以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消毒药液浓度过高, 不仅造成消毒药的浪费和猪群、操作人员的伤害, 而且可导致病原微生物表面形成一种膜蛋白, 起着保护作用, 影响消毒药液的作用效果, 如醇类、醛类等。有的消毒药杀菌效力随浓度的增高反而下降, 如70%酒精的杀菌作用比100%纯酒精强。对于某些高含量的氯制剂, 如浓度配比过高, 因氯的挥发对猪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诱发生猪呼吸道疾病。消毒药液浓度过低, 则起不到消毒效果。因此, 配制消毒药液时, 应按照生产厂家的规定和说明, 准确称量消毒药, 将其完全溶解, 混合均匀。

2.1.2配制消毒药时, 应合理选择溶剂。大多数消毒药能溶于水, 可用水作稀释液来配制, 应选择杂质较少的深井水或自来水, 但需注意水的硬度, 如果水中存在Mg2+、Ca2+等二价阳离子, 药液就会引起分解, 除低消毒效果, 如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 最好用蒸馏水。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水的消毒药, 可用降低消毒液表面张力的溶剂, 以增强药液的消毒效果或消除拮抗作用。临床表明, 乙醇配制的碘酊比用水配制的碘液好, 相同条件下碘所发挥的消毒效力强。

2.2消毒药液的保存及使用

2.2.1消毒药用水稀释后稳定性变差, 应现配现用, 一次用完, 如高锰酸钾、过氧乙酸及含氯消毒药等;猪场入口消毒池药液应经常更换, 保持消毒液的浓度和清洁, 达到消毒效果。选用其它溶剂如酒精等配制的消毒药液, 长期贮存待用, 应用容器盛装密封, 贴上标签, 写明药液名称、浓度和配制日期等。

2.2.2研究表明, 消毒药液的的温度越高,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越强, 一般药液温度, 每提高10℃, 杀菌力可提高1倍。在选择药液的温度时, 必须考虑猪群所能承受的温度, 以免引起烫伤。但大部分消毒液在0℃时失去消毒效果。带猪消毒时, 寒冷季节, 药液温度应在30℃以上, 以防猪群受凉感冒, 降低猪群抵抗力;炎热季节药液温度保持在20~30℃, 既可在消毒时起到防暑降温作用, 也可因药液温底低, 给猪群增加冷应激原, 降低猪群免疫力。

2.2.3药液浓度配比合理, 温度适宜, 作用时间越长, 消毒效果越好。

2.2.4饮水消毒时, 除考虑水中含有的二价阳离子外, 还应注意人畜的健康。所以, 可用具有不太稳定的含氯消毒药, 如漂白粉等。

3有机物的存在

3.1被消毒的现场存在大量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痰液、体表脱落物、污水及其它污物时, 既对病原微生物起机械的保护作用, 又可能会使部分消毒液与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 结合成不溶性的化合物, 影响消毒液作用的发挥和降低消毒液对病原微生物作用的浓度。所以, 有效消毒的前提是彻底机械清除猪舍和猪场环境含有机物的污物。但在打扫清除之前, 最好先用消毒药喷洒或喷雾, 以免病原微生物四处扩散, 造成扩散二次污染。

3.2消毒猪身或创口时, 要先洗净, 再进行消毒, 以增强消毒液的杀菌作用。如母猪临产赶入产房时, 应先用温水洗净猪身, 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猪身消毒。

4消毒操作规范性

4.1消毒方法选择应恰当

在进行消毒时,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药, 决定采用喷洒、喷雾、浸泡或蒸发等消毒方法, 如大多数寄生虫虫卵和球虫卵囊对药物消毒品有一定的抵抗力, 可采用浸泡或熏蒸消毒, 且用高效消毒药。

4.2消毒应到位、彻底

有些猪场在消毒过程中, 往往出来走捷径现象, 如消毒速度过快, 喷洒不均匀等, 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很容易留有死角, 不能很好的起到消毒作用。

4.3猪场消毒应同步

无论是环境、空栏消毒还是带猪消毒, 应尽可能在大致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如年出栏10 000头生猪的猪场, 全场消毒一次约在2~3 h内完成, 可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场所。

4.4严格人流、物流及车流的消毒工作

对人流、物流、车流的消毒是任何一个养猪场面临的现实问题, 也是养猪场最大的安全隐患。所以, 猪场既可采取封闭式管理, 又必须对进出猪场的人流、物流、车流进行严格的消毒, 可在消毒房或猪场入口处选用电子自动控制喷雾消毒装置或用高压动力喷雾器喷雾消毒等。

4.5正确安排消毒程序, 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原则

如空栏时猪舍的消毒程序:清扫—清洗—药液消毒。

5环境因素

5.1湿度对气体消毒影响较大

在熏蒸消毒时, 湿度太低, 消毒效果不良。一般熏蒸消毒时, 相对湿度以60%~80%为最好。

5.2环境酸碱度也会影响消毒效果

如含氯消毒药在酸性环境中效果好, 而碱类消毒药则会被酸中和而减效。

6消毒制度的健全

上一篇: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下一篇:大学美术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