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024-06-23

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精选10篇)

1.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篇一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摘 要:对于电力企业这样的传统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垄断的经营模式,所以进行信息化建设并非易事,势必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随着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与经济的全球化,开始出现了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那么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呢?回答只有一个,只有把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争取早日实现“数字化电力”的目标,形成先进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中求胜。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问题电力信息标准化建设制约了信息化发展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历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并留存有大量的历史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编码体系,给系统整合以及各类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此之外,编码体系的不一致也加剧了电力行业管理软件形成通用产品的难啡。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秒、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这就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标准体系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我们相信,只有把标准化建设搞上去,才有资格谈信息化建设的纵向延伸发展。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各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度不一样,同时建立的管理机制也不尽相同,电力企业组织管理架构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取向,使现有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相互磨合、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坚持信息化建设为现有管理模式服务这一前提,用信息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并以管理机制变革推动信息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的管理机制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化和规范化

企业的管理方式亟需规范化和流程化。电力企业在长期的垄断体制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模式,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全行业统一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又由于电力企业将安全生产当作第一要务,即使有心改造流程,其力度也有限。企业缺乏规范直接导致IT厂商项目实施时困难重重,需要不断的与客户沟通并对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软件产品化很难实现,加大了经验积累的难度,给电力行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滞后于信息化建设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长期作为国家垄断行业存在与运营,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电力企业曾一度在计划性指令下进行生产,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在长期的计划经营模式下形成的电力企业条块分割、信息闭塞、效率低下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启动一轮企业管理革新,从企业战略出发,实行业务调整、流程梳理与优化,引入信息技术的支持。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力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硬件与软件投入上存在重硬轻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部分电力企业认为搞信息化主要就是买机器、建网络。前几年,电力企业虽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将资金主要用在了硬件设备的购置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投入却明显不够,认为硬件设施是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软件却是无形的,价值不容易度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硬轻软情结。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件设施脱离了软件系统,从而硬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没有太大的成效。

这里的基础不仅是指硬、软件方面的设施等,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员工的计算机素质和对信息化的认识,这是项目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目前电力行业员工的计算机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基础培训,同时员工也容易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给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此外,如果企业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往往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项目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模式与观念是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性经营导致了其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安全生产、轻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分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意识深深植入电力企业的领导、职工的观念中。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机制正在逐渐建立,电力企业面对竞争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正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途径。而信息化建设又依赖于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电力企业管理革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推进难度较大,包括:思想意识的转变;体制的创新和管理的变革;竞争、服务和成本意识的觉醒等,还有企业的服务、品牌、人力资源等更高层次的文化范畴。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只能是原有业务在信息系统的电子化而已,不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水平质的提升。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推进模式,以及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观念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的电力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所以从领导到普通员工一定要接受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的业务流程、新的管理体制有一个接受、适应和深化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改革企业管理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因而必然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可能会带来企业资源和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肯定会存在阻力。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遵守规程,这正是企业加强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力信息中心.电力信息化.[2] 徐明琴.电力企业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3] 内蒙古电力信息化建设管理文件汇编.

2.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篇二

一、什么是“信息化”

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前, 必须搞清楚信息技术适合解决什么问题, 无法解决什么问题, “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站在员工工作的角度看, “信息化”差不多是管理流程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品生产线上加工的是产品, 而管理自动化流水线上加工的是“信息”。 “信息”是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信息。原始生产方式下, 人们使用笔和纸来记录、保存和传递这些信息, 有些企业的员工会使用计算机上的软件, 如Excel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生产过程越复杂, 企业规模越大, 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信息量越多。但因为企业通过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来完成生产任务, 这就意味着不同部门只专注于做自己的事, 每个部门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了解, 而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了解不多。这是现代生产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根源。生产规模越大, 参与的人越多, 部门分工越细, 信息就越多,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影响就越严重, 沟通成本就越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案是“信息化”。设想一下, 如果我们有自动化生产线, 各部门都在这个生产线上工作, 部门工作产生的信息, 通过某种方式记录、保存、加工, 自动传送给另一个或多个有协作关系的部门, 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不再存在。 部门只要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其他事情由计算机设备辅助处理, 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相互之间的扯皮现象也会消失, 工作变得透明, 管理起来就会比较方便。当然, 实际的信息管理系统, 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误区

1.把管理问题和信息管理问题混为一谈。举例来说, 物料采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从物料清单的形成到采购合同的签订, 再到物料入库, 最后是生产部领料, 中间环节多, 信息量大。生产部领料时, 图纸上的原始物料需求信息有可能被忽视或弄错, 形成浪费, 耽误生产进度。问题的根源在于, 此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大, 并且有一定的复杂性, 人工管理困难。如果用信息管理系统对整个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管理,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还可以提高效率 (如缩短时间、节省人力) 和准确性。这是典型的信息管理问题。但是, 如果采购过程中发生其他人为干扰, 如腐败行为等, 这就变成管理问题, 而不是信息管理问题了, 需要通过改变管理流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管理流程改变, 流程产生的信息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信息系统就要做相应修改。所以,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 最好先有一个相对稳定且有效的管理流程, 不管这个流程是企业自己创建的, 还是从其他地方借鉴来的。

由上面的错误认识产生的另一个误解是, 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再次强调, 信息化只能解决信息管理问题, 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跟信息管理有关。 这就意味着, 信息化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那么, 可以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都有哪些呢?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答案, 但我们会在下面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并进行有益讨论。

2. 信息化是买一个管理软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只要买一个信息管理软件, 或者请人开发一个, 信息化就会实现。信息系统复杂度高, 涉及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多, 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维护管理。另外, 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两个不同行业的工作人员密切合作, 才能顺利进行, 难度大, 风险大, 并不像买个家用电器那么简单。企业要实现信息化, 必须在前期管理和后期维护上做好充分准备。随着市场的变化, 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软件也就会跟着发生变化, 由此带来一系列影响。

3.管理软件上的投资, 与在其他机械设备上的投资一样。管理软件与其他机械设备的性质完全不同。 机械设备的用途相对单一, 在整个使用生命周期中, 设备的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在生产流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固定不变, 采购成本是一次性的, 后期需要支付耗材成本、维护成本、操作工的人工成本等。管理软件的结构、功能、用途、维护等在生命周期中会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发生改变。管理软件的采购成本并不是一次性的, 随着管理需求的变化, 企业需要支付因变化而产生的开发和其他相关费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后期维护费要远远高于第一次支付的采购费。

4.公司员工的平均素质高, 大学生多, 实现信息化比较容易。影响信息系统建设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是公司管理流程的成熟程度, 而管理流程的成熟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公司员工的平均素质是其中之一。

5.把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使用管理软件的熟练程度混为一谈。 (1) 企业员工是计算机专业毕业, 他们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维护。这个结论的疑问很大, 原因是中国的IT教育是应试教育, 培养出来的人才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多大帮助, 主要取决于个人在专业课程上的兴趣与努力程度。 (2) 买很贵的计算机, 可以保证信息系统对运行速度、存储容量和网络环境的要求。计算机、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的规格、价格差异巨大, 顺利运行信息系统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的规格、数量以及安全特性, 取决于企业的业务类型、规模大小、信息化程度高低等因素。通常, 有经验的软件开发商, 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推荐。 (3) 买一个功能很强的管理软件, 可以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事实上,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 买一个有助于核心业务顺利开展的管理软件, 基本上就够了, 这方面不必追求完美。而且, 软件功能越多, 管理起来越复杂, 对计算机的要求也越高, 维护成本也高。

三、企业实现信息化应具备的条件

企业信息化应该以提高企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完成此目的之前, 我们要衡量企业目前是否有能力即是否具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条件。所以, 企业管理信息化应该建立规划, 逐步推进。信息化是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面向未来的眼光和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的能力。

1.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性。我们重新认识一下 “信息化”这个概念。简单地说, 只要企业有生产活动 (或者对外提供服务) , 就会产生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消耗材料数量、材料采购成本、人力资源成本, 等等。企业需要记录、整理这些信息, 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记录、整理这些信息是有成本的, 企业生产越复杂, 规模越大, 信息量越大, 整理、记录就会越麻烦, 成本就越高。另外, 企业内部部门越多, 信息不对称越严重, 沟通成本越高。举几个信息管理出问题时, 企业发生的症状案例: (1) 想知道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数据是件困难的事, 因为透明度不够或者管理混乱。 (2) 无法确切知道企业的产能。 (3) 无法确切知道生产成本。 (4) 无法确切知道企业的利润。 (5) 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多, 统计数据时间长, 而且从不同部门汇总出来的数据不一致。 (6) 财务部门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信度不高。当信息多到用人力去管理时, 成本太高, 就需要考虑在企业实施信息化了。

2.如何为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由于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 如何为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 降低风险和成本?从一个小故事说起。一个人生了病, 他去看医生, 医生为他指定检查身体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病人能否顺利康复取决于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设备和药物是否有效、病情严重程度等。企业生了病呢?当然应该去看医生。这里的医生指的是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如果医生给企业开的治疗方案是实施信息化, 做个类比, 信息管理软件相当于医疗设备, 软件开发商相当于医疗设备制造商, 负责软件实施的公司相当于医疗设备代理商, 负责上门安装、培训、简单的二次开发任务、售后服务等。上面的类比并不完全科学。因为病人的治疗过程大部分是在医疗机构的帮助下完成的, 而企业的治疗过程要靠自己。根据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企业管理信息化目前要解决基础管理问题。基础管理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先绝条件。

总之, 企业要实行信息化, 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状况, 了解信息化的实质, 转变观念, 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 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同时, 对管理信息化软件的购置, 一定要坚持没有最好只有适合, 所以要求ERP制作公司要深入企业, 量体裁衣, 打造一个最适合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改变, 必然要求管理信息软件的变化。 企业信息化管理,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是企业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波.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路向[J].管理研究, 2005, (7) :15-17.

3.浅析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Analysis the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Yang Fan

(Shenyang Aeronautice & Astronautics University,Shenyang110136,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hich restrict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informatiz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trapuntal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utilization level and the constraints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Keywords:College informatiz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培训基地,必须在教育领域引入信息技术,高校信息化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迅猛发展,张锋社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提出:“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模、教育效益等方面。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观念落后、信息化投资效益不高、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素质教育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现象,要从加强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提高信息技术的实效性,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加强师资建设,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改进”。可见,客观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高校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育观念落后

信息化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我国高校信息化良性发展的首要问题。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信息化本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信息化教育观念落后。对如何在高校进行信息化教育缺乏明确的认识,信息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对信息化发展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满足于现状,放任自流,信息化教育措施不得力,发展方向不明确,没有将信息化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甚至出现信息化装备很先进,但对其功能却搁置不用的现象;一是一部分教职员工缺乏开放式思维,对学生的教育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不能也不愿意接纳新的教学方式,熟练运用信息平台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设备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

设备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是制约我国高校信息化良性发展在硬件上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所有高校都连接了因特网,建起了自己的局域网,但是,由于电子设备换代升级的速度加快,造成一些高校的设备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盲目投资,贪大求洋,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中仍然处在了被淘汰的边缘,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使这些高校斥巨资打造的信息化装备在没有成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被淘汰。

(三)信息化教育规章制度不健全

信息化教育规章制度不健全是制约我国高校信息化良性发展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较短,许多高校没有相应建立健全信息化教育规章制度。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制度、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各个局域网的联略制度、软件管理和维护制度等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信息化教育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基础,经各高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地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从而为高校信息化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推行高校信息化的对策

(一)切实转变观念,统一筹划信息化建设

切实转变观念,统一筹划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信息化的思想基础。高校及其教职员工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式思维认真谋划信息化建设,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现高校信息化的思想保障。因此,要在切实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对高校信息化进行统一的规划,周密组织,积极协调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制定的里的发展措施,切实可行地规划发展信息化方案,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技术,确保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设备的整体利用水平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本校的实际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大力培养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拥有自主开发计算机软件能力并很好地保养和维护计算机及其软件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员,因时制宜,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整体利用水平。在投资取向上,从节约资金的角度出发,少投入,多办事,讲求投资效应,在信息化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化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各高校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应用制度、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各个局域网的联略制度、软件管理和维护制度等关系到高校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规章制度,并且是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只有规范做到用制度管理信息化,建立运作有序的全方位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确保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因特网和局域网的优势,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四、结论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思想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计算机设备的整体利用水平,按照规划建立健全推动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规章制度,采取得力措施,坚决突破制约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锋社.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1

[2]夏季.高校信息化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5,12

[3]胡艳秋.基于制度和资源视角的高校信息化应用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4,23

[4]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估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1,18

[5]钟伟来.基于目标贡献度的高校信息化规划测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6,29

4.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篇四

摘要: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的业务与银行业务相比,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主要是存款业务和信贷业务。但与银行相比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没有现金业务,二是没有自己的清算号。这两个先天的不足决定了财务公司的部分业务必须和银行合作,因此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不能照搬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关键词:财务 信息化建设 研究。

实事求是地说,财务公司做存贷、结算、票据业务方面,优势可能不如银行;做租赁业务的优势可能不如金融租赁公司,做担保业务优势可能不如担保公司。如果与这些机构进行同质化竞争,不但业务做不大,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还有较大的政策风险。财务公司只能是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这也对财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特殊、更高的要求,要求信息化系统要来源于银行又要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贴近企业、服务企业方面要优于银行、高于银行、快于银行。

5.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篇五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信息通信部门根据上级机关的具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基层基础工作放在优先位臵来抓,从网络建设、信息应用、规范化治理、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公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公安信息通信专网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基层单位,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网络,开展公安信息应用提供了高效、可靠的传输平台。二是“金盾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积极搭建了公安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和公安网安全保障体系,完成了“一机两用”监测系统、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建设,初步建成了安全、高效的包括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电子地图系统、监控系统以及把接、报、处警集于一体的统一指挥调度在内的、完整的公安现代化作战体系 ,为各警种、各部门实现网络化应用和网上信息共享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上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公安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第一,部分民警对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上不足,个别部门领导重视不够到位。

公安部把“全面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作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十项重点工作之一,由此可见,全面加强公安信息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公安信息化基层基础应用水平是上级机关对基层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基层公安机关适应新时期基层公安工作的根本需要,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和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民警在对开展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特别是对公安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认识不到位,认为开展基层基础工作只是一句空话,走走过场而已。有的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思想观念没有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存在抓突击任务多,抓基础性工作少的现象,这些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第二,信息总体应用水平不够高,基础信息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高度动态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对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警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公安工作的内在要求,而大量完整、准确、高度共享的基础信息是实现警务信息化的基础。尽管各地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公安信息总体应用水平还不够高,离警务信息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①信息掌控不够及时、基础基层源头信息采集不全面、不准确,例如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人口信息照片录入的任务,竟用同一张照片多次录入不同的人,形成照片重复,资料虚假,不能为实战发挥实际的作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采集根本不重视,有的地方虽然制订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采集的考核办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考核办法的要求办事,以致违法犯罪人员的信息资料没有及时、全面采集,有的地方虽然采集了,也没有及时录入,采集的信息不能得到利用。②警种部门配合不协调、情报信息分散零碎,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各地各警种之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归口管理体系,采集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合理的利用。③全国各地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应用的效能不强。各地公安机关的信息没有统一归口,有时在网上能够看到外地公安机关有某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库,但是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用户名和口令,无法进入,不能共享利用。④信息研判能力弱,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研判制度,没有培养能够综合利用有关信息对本地的警情进行研判的专业人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信息为现实斗争服务功能的发挥,制约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第三,向基层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大,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从事信息通信保障与服务的人员队伍是地市公安信通部门的基本细胞和基本单元,也是公安机关实现信息化的最基本的战斗实体,为这些基层单位解决正常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是保证公安信息网的正常运行的根本。但目前,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所队的基层信息通信专业专职民警非常短缺,人员也不固定,且为兼职,工作负担重,难以应付正常信息通信工作;一些基层单位的信息化技术装备落后,由于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大,装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与现实信息通信工作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距离。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放慢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建设步伐,影响公安业务信息化的进程。

第四、公安局域网没有固定的部门提供和建立公安局域网能独自动升级杀毒系统,没有固定的部门及时提供杀毒软件的升级包。目前公安局域网没有自己的杀毒、防毒系统,各地公安机关局域网使用的杀毒软件大多是下载的瑞星、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在公安局域网内不能自动升级,一般在网上不能及时提供最新的系统级包,没有固定的部门提供升级包。有些地方的网页和计算机感染了病毒,通过局域网传播病毒的不能及时得到清除,对公安信息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产生严重后果。

三、加快和改进公安信息化基层基础工作的几点建议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基层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各地公安机关应紧紧围绕“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这一主题要求,充分熟悉到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在“三基”建设的最后一年里,把信息化基层基础建设臵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位臵,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工作措施上高度重视基层基础信息化建设,真正做到人、财、物向基层单位倾斜,为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经费保障。

㈡配齐配强基层技术警力,提高信通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要实现公安信息化全面、可持续发展应该在配齐配强基层技术警力,提高信通队伍素质上下功夫。一方面采取内部调配、强化培训等

办法,解决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真正将年富力强、懂技术的人才充实到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线,确保基层技术警力与公安信息化建设工作量相适应。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基层民警利用信息网上作战的基本功练习,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基层民警立足本职岗位,结合业务工作实际,苦练基本功,信通部门民警要强化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练习,切实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使广大民警人人适应岗位、人人精通本职、人人胜任职责,成为本部门、本岗位的“行家里手”。

㈢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大力构建基础工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实现“信息化建设要有新突破”的工作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新途径,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不断推进基层基础工作信息化。一要构建情报信息综合平台,实现信息的大整合、高共享、流程化。二要抓好情报信息采集工作,提高信息质量,切忌应付式、完成任务式的假、大、空。把基层基础工作与情报信息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的基层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通过做深、做细、做实基层基础工作,扩大情报信息的来源,畅通信息渠道。要严把信息质量关,避免信息量少、质差、不规范等问题。三要强化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实战功能,通过各类信息的实时关联比对,为一线侦查破案提供线索,把情报信息转化为战斗力。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6.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篇六

中小企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直接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将有效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基础与动力,同时也将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有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为此,我国设立了“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办三部委共同组织实施,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具有宽广和深刻的内容,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把信息化系统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信息化建设者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现在,计算机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涌现,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资金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不难看到,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核心业务关联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常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一方面,应用企业为信息化而进行的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效果迟迟表现不出来。从而造成了企业“信息化成本高,效益难以显现”的尴尬局面。信息系统出现如此局面主要表现在:

信息分散、数据不同很难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效益。由于不同的系统服务于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系统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充分考虑数据共享,相同的数据重复录入,这样就造成相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中反映不一致。这不但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给管理决策带来了困难。这样的信息系统无助于管理工作,当然就没有效益可言,是一种浪费。

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工作两张皮,没有人来维护和使用系统中的数据。由于用不用信息系统,管理工作一个样,人们自然没有兴趣来不断更新系统中的数据,系统也就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致使信息系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管理工作的技术花瓶。

信息系统只是反映管理活动的一个结果,是一个事后的信息记录系统。很多企业当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只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输出管理者们所要的报表,应用企业只是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这些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决策。这样的系统只是提高了信息加工和获取的效率,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流程,当然也就没有帮助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建立竞争优势,更谈不上为企业创造效益。

信息系统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既赶不上管理需求的变化,也赶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管理需求的变化要求信息系统必须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升级(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缺乏柔性,升级换代的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企业片面地追求所谓最新技术,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升级(结果往往是放弃原有的系统)。看似矛盾的这两者却最终都使得信息系统没有一个稳定的运行状态,难以发挥出效益。

以上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信息系统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如领导不重视、人员素质低、需求不明确、设计不合理、实施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或者制度不健全等,归纳起来,最根本就是因为没有把效益摆在一切信息化工作的首位,没有认识到效益问题是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

2.1.1 企业实施信息化要考虑那些问题。

第一:让各部门核心成员都参与进来。企业信息化不只是IT部门的事,换个角度看,信息化的过程中,IT部本基本上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其他部门的需求似乎更重要。在规划的过程中,不能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看到哪个部门的需要就针对哪个部门进行规划。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让各部门核心成员都参与讨论,各部门的需求以及部门之间的协作需求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实施信息化应该具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也不能只看眼前的需求,应该放眼未来,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的需求。解决当前的问题虽然重要,但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预见的需求也必须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按照企业正常的发展,目前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满足未来几年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企业稍有发展之后,硬件、软件也得跟着“发展”。

第三:必须从企业现状现在所处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企业现在的信息化现状,企业理想的信息化状况。一个现在,一个未来,都应该是可以明确说明的,如果不能对现状很好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很好的展望,都将注定信息化的失败。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不是万能的,信息化同样如此,只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辅助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信息化。

第四:把实施信息化深入到各个部门,让所有员工随着信息化一同进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规范化的过程。如传统的手工审批制度落实到信息化中之后,在相应的系统中就要严格执行,而不像手工审批阶段相对自由,一些人员会觉得信息化太麻烦了,还不如以前方便。而这就涉及到业务流程规范化,在实际的规范化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部门或一些人员有抵触情绪。而这时候就要意识到这这种麻烦是一种“进步”,管理上的进步。一定要将这种进取的意识深入到各个部门,让所有员工随着信息化一同进步。

2.1.2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没有认清信息化存在的特征。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表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既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能量和创造无尽信息需求的资源市场,又是一个需要大量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和信息化服务的充满商机和活力的需求市场。因此,研究和认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必须看到这种特征。

也就是说:既要研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应用的扩展和延伸;更要研究信息资源的生产和再造,只有这种双向研究才是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才能促成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才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生态链。使中国信息化市场具有发展的后劲、能够提供绵延不断的商机和持续的吸引力!

但长期以来,很多人把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看作为一个“单色”的信息消费市场。把广大的中小企业看作单纯的信息消费者。因此,制定政策的出发点,确定决策的着眼点仅仅是激活、扩大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而不懂得激发、扩展、放量中小企业的信息生产。这种单一化的市场发展观和建设观势必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势必影响中国信息资源市场的放量和扩展。这种相当多中小企业网站前建、后瘫,或缺少循环的生态信息支撑的情况,会造成我国信息市场的资源匮乏和萎缩。发展下去会造成“我国信息资源的荒漠化”。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中小企业信息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当前,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很乱。如有人说: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网站普及率已较高,中小企业的网络接入已基本进入宽带时代。90%以上的中小企业已接入互联网,60%的企业的计算机已全部联网。90%以上的中小企业使用ADSL等宽带接入互联网。这样的指标就能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

2.3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解决以下问题

1首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化要从实际出发。必须明确,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脉络和发展思路是和大型企业不一样的。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没有长期的订单和稳定的客户群。管理机制,产品特点,发展设想要看着市场的脸色行事。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着眼点宜放在:通过信息化,建立能动的、快速的市场反映机制,优化企业“增量”结构,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那种把企业封闭起来,关门搞信息化的做法;那种按大型企业的葫芦画瓢。搞方案复制,模式搬家的做法;那种先建立封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实施ERP等一些作法盲目的推广到中小企业,可能是不适宜的。

2其次、信息化人才稀缺中小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摆在相当多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不能适应信息商品化、效益增量化的要求。即便能留下的少数“电子商务”毕业生,也大都不会进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根本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事实上,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所急需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是一种多元的复合。它包括: 单科知识和多维知识的复合;网络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专业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的复合;企业管理能力和国际商务运做经验的复合。再次、加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该提倡尽快建立适于中小企业需要的创新服务项目。1)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提供成本更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更好的多维运营的公共信息平台。真正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共享资源”的建设经验。2)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模式急待创新。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就急待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是不平衡的。不仅获得信贷支持少。而且直接融资渠道窄。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公开市场筹集资金。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仅占1.3%;而美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股权融资占到18%。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3)创新培训服务: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正以其快速增长的巨大潜力成为国内外软硬件厂商着力开发、争相介入的对象。因此,可以说:面对了最好的“社会化培训期”。抓住这个机遇对于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生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英特尔表示:将联合计算机软硬件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在本年度共同投入不少于1亿元,实施培训和上网计划,加速信息技术在中国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美国思科也表示要加大培训的投入。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信产部、国信办等也启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培训计划已经在南京,安徽等地启动。中国电信也已投资2亿多元在各省搭建了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联想自去年就专门制定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成长计划。这种社会化的、大规模的信息化培训必将对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关部门应注意整合资源,合理组织,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地加以推广。

2.3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注意事项

第一、分析和规划自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选择信息软件之前,企业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企业实现信息化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很多企业还是处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阶段,企业管理有很多不足和缺陷。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引进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因此,企业在购买信息软件之前,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进行诊断和冷静的思考。在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规划中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涉及的范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建设的阶段划分和进度要求,并对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可行性分析。

第二、功能是否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在明确了企业的需求以后,使软件的选择有了依据。选择的ERP软件的功能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是ERP软件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当前,在国内ERP软件市场上,ERP商品化软件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大型信息软件(特别是一些国外著明的信息软件公司),具有强大的功能,能较好地适合各类企业的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购买这些大型ERP软件。

第三、考察并评估ERP的成熟度。ERP软件包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程序中的关联错综复杂。任何一个软件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错误,只是程度的不同。企业应用ERP能否顺利地取得成功,与ERP软件的质量和软件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企业在选择ERP软件的时侯,要认真考虑该软件是否成熟可靠,这是企业选择ERP软件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四、考察服务提供商的实施经验和能力。但是,更重要的一点,企业在考查这些软件功能的时侯,千万不要忽视该软件商实施这些软件的经验和这些模块应用的效果。有些服务提供商在功能清单上虽然也列出了这些模块的介绍,但并没有在客户现场中应用,技术服务人员对这些模块的理解还局限在概念上,对这些新兴功能在企业现场应用缺乏实践经验。这对该系统成功实施造成一定困

特别是占企业总数中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力有限等原因,只能在国内信息市场上选择那些中小型信息软件。这些软件虽然都冠以信息的牌号,但由于软件开发商的历史、技术背景、应用的程度、投入的力度等的差别很大,软件功能和性能上的差异也很大。因此,企业在选择这些软件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被口头上的宣传所迷惑,要对软件的功能结构进行认真地研究和考查。

例如对制造业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软件是否适合自己企业的生产类型。大家都知道,制造业的生产类型可分两大类: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在离散制造生产类型中,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大批量流水生产、单件小批生产。这些不同的生产类型有着完全不同的生产模式(不同的生产流程、生产计划方式、生产组织和控制方式等)。

对应不同生产类型,ERP软件将提供不同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相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适用MRPII/ERP传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功能,既由主生产计划(MPS)—物料需求计划(MRP)—车间任务与作业管理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物料需求计划模块,它将按零件提前期和相适应的批量准则,组织零部件的生产和采购。因此,这类生产类型的企业在购买ERP软件时,要仔细考察软件是否具备以上提出的功能。特别是第三级计划—车间生产作业(工序级)计划的功能,由于其数学模型比较复杂,实施难度比较大。

有些软件此模块的功能比较弱,甚至有些软件根本就没有此功能;对于大批量流水生产类型,在ERP软件系统中,最适合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是MRP/JIT混合生产管理模式。在此方案中,零部件的生产准备计划和原材料的采购计划是由MPS—MRP系统去解决,而车间生产管理则采用按订单拉动的准时生产(JIT)管理系统来完成。JIT准时生产管理系统遵循市场和订单拉动机制,真正做到按需生产。JIT的计划模式是按节拍生产的流水线生产计划。。

3.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景。

谈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景。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69.2亿元,2005至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5.1%。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1、搞好信息化推进是近年来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是,基于多年推进的经验,使我们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已经有的许多创新:比如2008山东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就已经和优秀网站评选活动结合起来。“2008南京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年” 已经明确在推进2008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中,政府的两条主要任务:一是整合社会的信息化服务资源,打造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和用得好的信息化产品。二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组织贴近企业的服务,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路径,让企业”快、好、省”地使用适应自己企业特点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福建省泉州市更针对推进工作加强领导的需要,成立了信息产业局。确保推进工作落到实处。

2、应用是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深度应用,才能开发信息资源的深度价值。因此,由对信息技术的一般性应用走向深度应用,将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新亮点。表现在:1)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在制造业的设计制图中应用,走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应用;2)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在考勤,劳资、财务等局部层面应用走向全面管理流程应用;3)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形象性应用开始向价值型应用转化。开始注重开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和价值。辽宁在老工业基地依托條形碼和密碼技術對实物商品发送和运输的高造

项目已经启动。苏州全市12万家中小企业中,已有8600多家中小企业进入了全流程信息化”快车道”,其生产、仓储、销售、财务等企业日常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通过专用软件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3、整合和服务是企业创收摇钱树。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印证了这个观点的正确。特别是,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再加上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和贷款利率自去年以来的连续上调,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必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整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中集聚资源,获取最大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这将表现在:互联网和移动网以及电视网的整合;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整合;以及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的整合。

4、市场成熟度是市场主体的成熟度和市场培育。建设、发展和管理成熟度的总称。经过多年信息化的实践,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市场的主体意识。以及有关方面的市场监管都有了极大的加强和提升。在建立整个信息系统的过程,企业是中心,技术始终围绕着业务需求转,企业要把握信息化的主动权等崭新观念都将确立起来。中小企业的市场确实很大,但中小企业的需求也难以规范,由于设备和人员的限制,简单的、便宜的、实用的方案是大家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仅仅有高级的技术并不一定能满足国内中小型企业,必须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才能适应这些群体。

7.医院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医院,财务信息化,问题,对策

财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 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 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网络系统, 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 信息高度共享, 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 更代表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一、医院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对财务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管理人员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在许多医院的领导层中, 普遍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 他们将主要精力和财力向一线部门临床和医技科室倾斜, 认为财务部门只是医院的辅助科室, 是为一线科室服务的部门。有些单位为了节省开支, 对医院财务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不仅是用计算机搞网络, 它更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 其实施涉及管理的理念、模式、运作方式、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的革新, 只有领导给予充分重视, 有关管理人员齐心协力, 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2. 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 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科技发展与进步必须以人为本, 财务人员的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是财务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培养既精通财务业务, 同时又具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在大多数医院的会计人员, 均是从原先从事手工操作的会计人员过渡而来的, 他们的电脑知识普遍比较贫乏, 虽然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中, 他们已经接受了电算会计的等级培训, 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业务水平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主要表现为既懂计算机会计软件使用, 又熟悉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人才缺乏。

3. 财务软件功能较为单一, 且网络安全措施薄弱。

财务软件是发展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功能齐全、计算准确、操作方便、保密性好和网络兼容性强的财务软件将大大减少医院财务信息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加快医院财务信息化进程。但是, 现有财务软件在运行中还缺乏实践的检验, 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系统稳定性差、兼容性不够的现象, 还会出现资料丢失、相互干扰等问题, 给财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 传输环节复杂, 网络与信息的安全性也日益受到威胁, 同时在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对安全因素的考虑还不周全, 如何有效保密和保证网络安全还在探索之中。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医院财务信息化软件的研究开发工作, 增强软件之间的兼容性, 针对问题, 采取措施, 这既是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原则, 又是一个不小的难点。

二、加强医院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 更新观念, 增强信息化意识,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重点是解决单位管理者的观念问题。一项工作的好坏, 与管理者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人、财、物等全方位的投入, 管理层要认识到其重要性。现代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双向传输流通系统。基层信息的收集传输工作可通过信息的反馈得到改进和加强, 领导层的决策可以依赖更准确、更有效、更适用的统计信息。因此, 领导层的重视是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

2.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引进。

一是对现有会计人员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对单位主要会计岗位的电算会计人员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 使其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成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维护人员。二是加强对财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医院可以根据需求从高等院校引进一批高级财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充实财务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的开发人员, 壮大财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应用人才队伍。

3. 加快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完善财务网络系统。

财务信息化意味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财务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全方位应用, 实现信息的数字化收集、传输、共享。在软件开发方面, 一要加强软件的研制、开发和配发的过程管理, 鼓励财务人员参与财务软件的研制。二要加快财务软件的统一化建设, 实现系统数据共享。三要提高财务软件的相对稳定性、保密性和集约性。同时注意财务软件的及时更新、升级。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会计系统建设的主流, 它是医院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实践证明, 财务信息化在医院财务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实施财务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医院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消除一切影响财务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医院会计信息系统必将成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在医院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讲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S].财会字[1996]17号.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S].财会字[1994]27号.1994.

[4]孟冬军.医院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08 (23) .

8.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274文献标识码:A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

1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能够及时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传输空间范围进一步拓宽;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以实现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为目标。

2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多数企业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这个认识本身就降低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不能全面涵盖会计信息化的内容和实质。在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上,认为会计信息化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盲目的求大求全,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2.2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不足

信息化会计理论,即研究实现信息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组织、会计核算的程序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的方法及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合适工具后对会计理论,会计制度的影响和会计工作的新特点。目前的科技理论很少考虑计算机及网络进入会计领域所引起的变化,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3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缺乏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许多单位、部门的会计人员很多,而且对会计业务也很精通,但是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却不多,一部分是”半路出家”的信息化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会计信息化人员知识的不全面、不均衡、不系统。另外,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对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所以,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2.4财务软件缺乏通用性和标准性

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的传递借助网络完成,财务软件是否通用、标准,是正确、完整的传递会计信息的保障。目前,企业所运用的财务软件类别较多,数据库记录没有严格的标准格式,只是从本单位的目前需要出发,应用模块仅限于财务处理和报表处理,信息共享性极差,算出来的科技信息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5财务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少数企业也制定了一些财务制度,却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使会计信息化不能正常健康地运转。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解决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企业经营者和会计工作人员一定要从新世纪信息社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开展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理解会计信息化的概念,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的部分,而不是全部。

3.2重视并进一步发展信息化会计的理论研究

以网络经济、信息化会计为背景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的创新,将是科技理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将使会计方法和会计实务的发展得到理论上的指导。

3.3大力培养合格的信息化人员,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人才是科技信息化成功之本,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首位。首先,要加强对企业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培训,最好能让典型信息化企业一把手现身说法、介绍经验,重在提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其次,加强会计人员学习,提高会计信息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人才条件。最后,增强企业全员信息化意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教育,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素质,造就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精干的信息化管理队伍。

3.4加大完善通用财务软件的开发力度,增强财务软件的通用性和标准性

要加大软件的开发力度。开发出比较完善的通用财务软件,满足市场的需要。现有的财务软件可以人为地通过数据库系统直接操作数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应用系统中设置文件修改检查机制,文件一旦被修改,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测试检测出来,并提醒用户注意。或者采取安全性较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开发平台。充分利用系统本身提供的安全措施对数据加以保护。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同时,要开发网络版软件,实现多子系统之间的自动转账功能。

3.5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9.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篇九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同时,建立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更是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为了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很早就引入了信息技术,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得到迅速发展,从引进计算机的体验性的尝试阶段走向了今天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林立的局面。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在不断的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根据需要开发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是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基于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过程不只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 只是觉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校园网等基础设施, 忽略了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2)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误区。目前高校各种林立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按功能划分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它以日常事务为中心,使教育管理人员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自动化和智能化不够,网络利用的程度也仅限于适时传递的层面上,未能充分挖掘系统内储存的系所信息、专业信息、教师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基础数据,数据挖掘能力肤浅。其实它只是一种“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管理。①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流程中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使用,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使信息需求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近年来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大资金,各教育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也相当高,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往往出入很大、无法统一。

(3)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低。信息素质是人们认识、获取、创新开发、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有校内校外信息之分,有纵向横向信息之分,有静态动态信息之分。但目前, 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对收集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传递交流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不够,不善于用信息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各类信息混杂,缺乏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过程, 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因而信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效率低下。

(4)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系统与系统之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财务、科研、人事档案等,但内容只包含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方面,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其涉及的面比较窄,而相对于整个学校有关的全部信息来说,它们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上,因而又显得很分散;单个系统本身功能不完善,比如教学管理系统,其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室状态、教学进展、设备利用效率等都未能适时地反映。

(5)资源同步、共享性差。由于教育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管理,不同的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和建设,缺少互操作能力,致使其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等资源彼此相互隔离,部门之间得不到共享,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应用复杂化,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比如教务处有时会需要学生处的一些关于学生资源的信息、校新闻部会需要各二级学院的一些动态新闻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多系统多次输入等,达不到资源的共享、同步,造成信息资源的多次重复建立和不一致的局面。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②因此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变“管理本位”为“教学本位”、变“结果处理”为“过程监督”、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反映适时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控、教学决策和教学咨询提供依据。

2.2 建设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速,校园一卡通是今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是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标志。“校园一卡通系统”(以下简称一卡通)的建设,使原有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互不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达到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从而使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不同部门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纵横方向上的流动与共享, 使网络成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使用的信息共享平台。

“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全校主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成为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基准信息,一卡通的学生和教师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基准,统一身份数据库的信息变动能够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根据身份认证系统的数据字典,整个信息化校园中关于用户和行政组织的数据都统一存放在身份认证系统中,并且由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进行管理,保持数据同步性;而校园门户网站则将信息处理的能力扩展为对所有数字对象和信息进行获取、分类和组织,建立索引,并提供转换、过滤、聚合和检索的能力,实现信息的目录和内容的有效管理,从而让师生更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与各类MIS系统(如管理、科研、行政、后勤等管理系统)、OA系统的信息互通,建立一套完整的核心数据库和软件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就由“数据库”和“各种应用功能”组成。系统可以按需求不断扩大数据库和增加各种应用功能。数据库在与每一个应用功能的不断联动下, 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 完善的数据库又促使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 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又使数据库包含了更完整的信息。这样不断循环, 最后学校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多站点和多部门信息的统一管理,节省了许多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多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功能,避免了不同部门相同信息不协调同步的现象,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化管理空间和共享环境,动态实时地反映职能部门运作情况和统计分析数据,增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3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为本,资源共享,网络共建新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校内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科层制的管理制度, 而网络中心只是一个提供技术应用的部门,这样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 管理幅度过小、层次重叠, 工作效率低。改变现有的以业务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相互协作、横向约束,由网络中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统一负责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先进网络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扩充完善学校校园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全校范围的、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现代办公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沟通信息,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同时,不断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与办学水平,使学校真正形成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的校园公共平台。

2.4 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

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建设三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信息化管理队伍要求具备与职能相关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息化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向成功,必须走专业化与普及化相结合的道路,③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全校员工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对全校员工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轮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培训内容,分阶段、分层次举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和多媒体教材制作等与信息素质相关的业务培训,提升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使其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教育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对进入各级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基本信息素养的考核,以此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充分发挥信息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5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组织制定、发布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实质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要求,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水平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ISO9000 族标准,ISO 认证是国际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它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采用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体现对全(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99页)过程的控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ISO9000 系列标准强调服务意识,学校在管理和决策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注重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是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具有群众监督和高度透明的民主管理措施, 客观上消除了管理由于无序而产生的责任推诿, 保障管理的落实和有效性。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是学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是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构建过程, 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的创新,管理信息化必须从全校一盘棋统一考虑,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深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一致,使学校工作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使系统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科研计划项目(面上项目)(X08M051)

注释

10.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篇十

发布时间:2009-5-12信息来源:

[摘要] 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99%以上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特征,结合目前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提出了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策略及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措施。

一、前言

企业信息化是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核心。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向纵深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互动的关系,给我国各类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全过程中,企业作为工业化的主体、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是信息化的主体。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加快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几年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发展水平层次不齐。2003年,科技部针对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开始推广基于互联网的ASP(应用服务提供商)服务,强调通过网络环境下ASP的服务平台为小型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专业化支持,增强区域企业群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通过基于ASP模式的咨询、监理、培训等公共服务,帮助小型企业有效地规避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但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遇到了很大困难。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首先,在改革开放中快速致富的许多暴发户实际上并不懂得管理,当然也不可能看到信息化管理的潜在效益,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兴趣去学习信息化管理工具。另外,大量存在于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信息的传递几乎没有障碍,所以信息化的需求也相对较低。

2.资金短缺。从中小企业本身来看,数量比较多,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资金实力相对有限,而信息化改造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需要相对较高的投资资金,所以资金不足就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3.市场信息识别不准。信息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市场行为,遵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企业识别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却需要匹配各方面的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的投入。有的企业在信息识别上存在的问题有:(1)信息搜索的定位不准,导致有价值适用的信息疏漏,无

用的信息消耗大量的智力资源;(2)信息识别系统不完善,导致各层面管理决策缺少翔实的重要信息;(3)信息传递与反馈的程序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信息的时效性大为降低;(4)各层次管理者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信息价值未能有效挖掘;(5)企业自身的信息保密程度不充分,导致企业很容易流失商业机密信息。

4.信息记录不健全。信息的外在体现形式是文件资料或是记录,记录可以提供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活动,企业信息的主流也应该留有记录。有的企业在信息记录管理上存在的问题:(1)信息流管理的过程没有形成记录,对重要的资料和信息靠回忆录;(2)信息记录没能规范,使信息记录在具体实施时,存在漏项不全面等问题;(3)信息记录的贮存,标识等基础工作不健全,未能按记录控制程度实施。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投入少,期望值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经不起信息化失败的打击:企业的IT基础设施差,有的企业甚至需要从铺设局域网开始做起;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健全;人员素质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信息化的实施比较困难.针对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1.引导与政策支持相结合。要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和培训班,使管理者了解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要通过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分析,使企业真正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各级政府在政策上也要对企业进行引导和支持,把信息化建设列为技术改造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政策调控上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2.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是首要问题。系统建成之后,需要维护、升级、改造,管理过程中还要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加强对信息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人员的培养。包括对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与系统使用人员的培养,其中,前者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开发的成败,而后者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企业要通过内部培训等手段,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从而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其次,可以利用现有院校和社会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切实有效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第三,扶植建立信息服务机构。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及今后的运行,一定要有专门从事信息服务机构的支持,以解决企业在应用中的各种问题。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一起,把地方上和行业内有技术、有能力、愿意为纺织企业服务的信息机构组织起来,形成纺织信息服务体系,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对加速纺织行业信息化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政府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围绕“构建一个平台”、“完善一个体系”的工作目标,把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政府还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强化纵向职能部门的联动互动,形成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继续加大投入,通过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投入,使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五、结语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我国的中小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快速完善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5期

上一篇:新郎幽默婚礼致辞下一篇:《生活的镜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