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

2024-11-25

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精选9篇)

1.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 篇一

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大家好!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拟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个人对“十八大”报告的认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一是中国特色,世界风范。二是绿韵红脉,认识生态。

三是五位一体,建设生态。四是小康大智,和谐生态。

一、中国特色,世界风范

1.十八大报告的特色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民、生、和、信

听了锦涛主席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激动和振奋,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报告的特色:一是“民”,民生、民主、民心的“民”;二是“生”,生态、生产、生活的“生”;三是“和”,和政、和谐、和平的“和”;四是“信”,信心、信念、信实的“信”,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科学发展的信心,以及对生态文明的信实。

2.十八大报告的“生态文明”靓点

“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分别只有12处和两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

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社会现代化、民族大复兴”的总任务,以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体现了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生态控制论机制。从十六大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到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的“五位一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升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锦涛主席在7.23讲话中特别提出了要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我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报告特别勾出了推进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蓝图。指出我们要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与城乡关系,农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工业化主导下去系统推进。“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报告运用生态的、系统的、文化的视野和方法,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保育区域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四方面部署生态建设方略,体现了“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的整体论思想。

报告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功能上解决环境问题,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了竞生、自生、共生、再生的生态控制论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育方略。

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及“美好世界”、“美好未来”的生态建设目标, 体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基本物质需求,走向精神生活和生态真善美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人类生态的进步和对建设富强、健康、文明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建设目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生态建设目标,文化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生态建设目标,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生态建设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建设目标。

报告特别强调了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报告还首次提出了全球生态安全,有八处提到全球问题,体现了中国以世界安全为己任的大国风范。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环境病加剧、适应力降低、人口超集聚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问题等三大生态风险。“大敌”当前,传统农耕文明封闭保守、无能为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更是回天无术、望洋兴叹。市场经济依靠竞生,社会主义强调共生,小农经济依赖再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生。但任何单一的运行机制都解决不了复杂的人类生态问题,唯有四生合一、合纵连横、绿韵红脉、潜移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有希望挑起全球生态安全的大梁。

但要真正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 和“全面贯穿”到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去,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党全民都来融贯生态文明、锐意绿色发展、凝炼中国特色、推进小康建设。

二、绿韵红脉 认识生态

1.绿韵红脉 相反相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中华民族正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田园社会走向城市社会,神本文化走向人本文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我们现在的这种经济,这种社会,这种文化还不是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我们需要从粗放型链式经济走向生态循环型经济,拥堵型城市社会走向生态统筹型社会,征服型物态文化走向和谐型生态文化。现在全社会都在讲生态。什么是生态?有人认为生态就是生物,有人说生态就是天蓝、地绿、水清,还有的说生态就是人,应该说都不准确。历史上,生态学的传统定义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随着最近这半个多世纪人类对地球,对环境开发规模和速度的增大,生态学研究对象逐渐从生物向人渗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不能忽视了,人不再只是生态系统的外部影响因子,而是事关人类命运、影响每个人、每个家庭、单位、每座城镇、村庄、每个地区、部门的主要生态组分。我们不光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还要考虑与其上层母系统和下层子系统的时、空、量、构、序耦合关系。

生态文明的生态,实际上是人的生态。是“绿韵”与“红脉”之间的关联。“绿韵”是光合作用赋予的生命力。植物大都是绿色的,自然的本色是绿,生命的活力表现在绿,人们都喜欢绿,人类活动的基础就是绿。还有“红”,人和高级动物的血液都是红的,人类社会能源开发利用的作功过程和热耗散表现出的是红色,它是生命的血脉,社会的基色。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在遥感图上呈现一片红色。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是绿韵与红脉关系没有协调好的缘故。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景观,运筹绿色社会,传承绿色文化,需要绿韵红脉整合的方法学。

2.生态的四种内涵

生态有耦合关系、整合学问、和谐状态和进化过程四种内涵: 一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命个体和整体之间,以及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我们大家谈的生态不是生态学,而是一种关系,是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存发展、繁衍、进化所依存的各种必要条件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有机整合性的学问。首先它是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自然哲学。在座很多听众都是理学博士,英文中理学博士就是哲学博士。你学习自然科学,不懂哲学,不懂生态学,就不能成为一个博士,所以我们的理学博士叫做哲学博士。生态学还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是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技术,也是我们养心悦目、陶冶情操的一门自然美学。以前在学校里我们受的教育是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没有教我们怎样品味自然,享受自然,这也需要正确的方法论,就是生态美学的指导,我们说生态既是哲学,也是科学,也是工程,也是美学;

三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实际上从刚才的定义,生态既然是一种关系,它就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但人们经常把“生态关系和谐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定语简称为生态,如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卫生等, 是约定俗成后被社会所公认的用语,表示人和环境在时空演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文脉、肌理、组织和秩序;

四是生命-环境系统一种定向的进化过程,生态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定向演化过程,物质流通量越来越低,信息反馈越来越畅通,有高的自组织能力,功能性有机发育等等,是一种定向的有机进化过程。

3.生态文明的作用机理

生态学有很多规律,将其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其最基本的原理有四条,可以用拓、适、馈、整四个字来概括:

一是“拓”,开拓的拓,每一种生物,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有其内秉增长率,都能千方百计拓展生态位,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更适宜的环境,为其生存、发展、繁衍和安全服务;

二是“适”,适应的适,具有强的顺应环境变化的生存发展机制和变异能力,既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又能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多样化和灵活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型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创造有利其发展的生存环境;

三是“馈”,反馈的馈,包括物质循环和信息反馈,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最后回到大自然中去,使世间一切资源都能物尽其用、一切生物都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任何生物的行为通过生态链网形成信息链,层级传递,最后反馈到它本身,进一步促进或者抑制其行为,实现一种螺旋式的系统进化;

四是“整”,整合的整,生命-环境系统遵循特有的整合机制和进化规律,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的协同进化功能,能扭转传统发展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实现景观整合性、代谢闭合性、反馈灵敏性、技术交叉性、体制综合性和时空连续性;营建一种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生态关系。三、五位一体,建设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全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建设中去,五位一体建设生态。

1.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

传统生态学强调回归自然、保护自然,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了解自然规律以后,可以顺应自然规律、调节生态关系、培育生命活力、建设生态环境,使人能得到更好的生态服务的这就是 “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建设中去,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的精髓。生态文明的这种“融”和“贯”将自生、竞生、共生、再生的生态规律与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人类社会是一类复合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工厂,一个农场都是一类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活动,还有社会管理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首先,人类社会是以环境为体的,环境有五大生态因素:水、土、气、生、矿,水是水资源,水环境、土是土壤、土地,气包括气候资源、空气以及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热耗散导致的气候变化,大气运动等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矿就是人类从地球表层开发出来的大量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有宏量和微量元素,进入人类消费系统,为人所利用,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五个基本生态因子。

不过人不光是一种高级动物,他还有主观能动性和超级智慧,有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调控能力,善于把地球上资源和环境利用起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叫“经济为用”。

人类社会是以人的知识、体制、文化为主导来调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长期人与环境磨合的文化演变,积累经验和智慧,从中获取资源,改变环境,调节生态,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必然走向自然。自由的发展加必然的约束成为生态文明的“自然”,我们叫它“文化为常”。自然支撑子系统、经济代谢子系统和社会调控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方面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关系,组成了我们任何一个城市、社区或者一个工厂、农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管理、研究、贯穿和改造这些关系,实现绿韵红脉高效和谐的耦合。

3.五位一体的融入和贯穿

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切入点。

传统工业文明形成的产业基本上是链式产业,一个企业只要能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资源,经过加工变成产品,排出废弃物、实现了利润,其生产过程就完成了。在这种产业生态关系中,每一个企业都设法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管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污染。但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很大的负面生态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及的三大生态危机。未来的生态文明要把传统的资源耗竭型工业变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兴生态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从过程上、结构上、功能上去改变产业生态关系,促进增长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十八大”提出的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结构的改革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用到生态学基本原理,比如说纵向闭合、横向联合、区域耦合、功能复合、软硬结合、人文亲和等等方法,有兴趣的听众可以参考产业生态的相关文献了解具体方法。

比如说未来的产业结构,不再是农业就是农业,工业就是工业,服务业就是服务业,而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耦合。产业活动有两大链条,一是生物质产业链,二是矿物质产业链。生物质通过太阳能的光和作用,动物的转化作用以及人的加工、物流和消费,最终变成废弃物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这个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的变成废弃物污染环境、环境影响比较大。产业生态文明就是要把种植业、加工业、物流业一直到最后的消费和废弃物再生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闭合成一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经营和管理,使其生态经济效率最大化,生态足迹影响最小化。

举一个例子,当前,农村和区域水体的面源污染严重,农作物的食品安全也堪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磷、氮,如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适宜的使用和垃圾污水的不适宜的管理。农民不知道哪些是合适的化肥和农药,以及施肥的阈限,而另一方面农村传统的秸秆、粪便、有机生活垃圾都没有充分用上,而化肥厂、农药厂生产的大量化肥和农药又堆在仓库卖不掉。

未来的农田保健产业,将把化肥厂、农药厂和农民、农田、农业、农村结合成一个复合生态经营体,农民可以把土地在联合体里入股,享受土地资产产生的效益,同时可以当农业工人拿取工资。由规模化龙头企业管理大面积的农田,测土施肥、对症下药、把垃圾、秸秆与适量无机肥结合制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或纯有机肥,使环境尽可能被少污染,农民不再愁打药、施肥问题了,化肥厂也不愁肥料的销路了,这样一来,农业效益提高了,环境也好管理了。这就是通过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以公司带农户、以生产带生态,实现三产合一、合纵连横,真正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到农业生产建设中去。

举一个例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一个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其主席叫安德森,曾是一个大企业家,生产和经销地毯。90年代初,他的地毯生意濒临破产。申请破产前,他进行了社会调研,发现之所以地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是因为僵化的产业体制缺乏创新性,用户不喜欢地毯花色的时候,还继续生产同样的花色。特别是大的展览中心和商场,地毯脏了很难洗,坏了很难换。他发现传统企业以产品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错了,顾客要的是服务,不是要的地毯本身,就把卖地毯改为租地毯,用户需要什么花色就生产什么花色,脏了企业会定期上门清洗,坏了负责更换,但只更换容易受损部分,这在出厂时就量身定制了易损部分,换回来后循环再生再用回去。这样一来,租赁业务大大增加,最后不仅没有解雇员工,还增加了大量搞研究与开发、服务与培训的智力和体力劳动员工,增加了就业机会。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工厂不只是生产产品,更主要的是围绕产品提供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软件、标准、技术、文化和人才。未来的生态产业,其经营目标应是产品、服务和文化三位一体,且后两项将逐渐代替产品成为企业的主导产出。

今年北京的7.21雨洪灾害,来了一场不是特大的雨洪,由于排水不畅,很多地方被淹,有77条生命丧失了。究其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整合不够,生态基础设施不健全,特别是涵养、缓冲雨洪和净化雨污的湿地大面积消失。城市是文化的积淀,要经过长期天灾人祸的生态磨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经历了600多年风雨考验的北海团城和紫禁城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案例。城市建设,楼很高,路很宽,车很多、街很亮、公园很绿只是形态建设,城市内在的生态品质、生态健康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深层次的神态建设。当今中国,许多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耕地、生态服务用地被大量占用,地表被柏油水泥硬化,水回不到地下去,热岛效应强烈,城市的氮磷等营养物流失到郊区水体去,导致大面积的水华。这些都是湿地肾功能衰竭,绿地肺功能退化,地表皮呼吸功能失调(硬化屋顶灰化),肠胃消化不良(污染物排放口循环再生能力弱)、血脉经络不畅(摊大饼格局、交通拥堵)造成的。

把生态文明结合到城市生态建设中去,就要嵌入生态学的循环再生机制。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只能将垃圾清运到郊外,污水排放到区域水体就行了。以生态为纲的环境保护,需要形神合一、标本兼治,把末端污染防治、企业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政区生态管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又如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当今这个,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城市完全解决了生活垃圾问题。垃圾处理的途径有堆肥、填埋、焚烧,有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的责任,但是光靠政府,光靠企业,光靠老百姓分类,或者光是焚烧,光是填埋,光是堆肥都解决不了问题。要开展适应性生态管理,比如说垃圾分类管理,多数居民现在还没有具备那样的生态意识,每家每户都自觉分类。这种情况下,只得请拾荒民工先简单分类,把生活垃圾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将湿垃圾中的塑料袋捡出来把水压掉后,进入社区堆肥池,或者家中备一个堆肥桶,24小时左右基本上变成肥料,让物业拿走。这样处理以后,垃圾减量化可达到60%左右。从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社会化,把这些结合起来,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可以综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管理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垃圾问题。

再举一个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例子。传统城市道路绿化,其中央绿带一般高于路面,雨水经常把绿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冲到路面,连同屋顶及其它硬化地表的径流一起通过下水道被冲到郊区水体中,相当于雨水给城市洗了澡后把脏垢都排到郊区去了。新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绿地下沉至低于路面,让路面的污水流到低洼绿带的土壤中,通过土壤生态工程的过滤后,变成干净的水回到地下,多余的渗滤过的干净水通过溢流管排到郊区水体,既大大减少了郊区污染的负荷,还能给城市绿地补充营养物,一举多得。

还有社会上讨论很多的“生态补偿”,现在的生态补偿,基本上是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围绕生态损益的异地经济补偿。这里另外一种就地生态补偿却值得提倡。如一个楼盘占用农田或湿地开发了一批建设用地,原有的水文循环、气候调节、土壤生物质生产力、污染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了,增加了热岛效应和对外排污。大家在建筑密集小区感觉比在森林里要烦躁,就是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缘故。你占用了生态服务功能就要就地补偿,通过屋顶绿化、地表软化、下沉式绿地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比如德国有关法规规定,每个家庭或社区的雨水只能渗到自家或本社区的土壤里,不能外流。如果我们每个社区都能把生态占用变成就地生态补偿,使每一块建设用地所丧失的生态服务功都能得到恢复,城市就会比今天更美好,这就是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明。

当今城市大多数新建楼盘都有物业管理,使小区秩序井井有条。但城市生态资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湿地是否被人占用、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受损,基本没人监测、审计和管理。应该运用市场机制孵化生态物业管理产业,负责生态资产变化动态的常规监测、定期审计和综合管理,由所有新老用地单位按其对生态资产占用的程度上缴一定额度的生态物业管理费来支持该产业的发展。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到资源管理中去,这是“五位一体”要做的事情,也是向传统问题导向型环境管理方法的挑战。

城市化需要建设用地,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又不能动,所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很尖锐。有的地方干脆就把湿地占用了,湿地既不是耕地,也没有非常严格的立法在那里保护着它。据不完全统计,解放60多年来,我国城市80%湿地丧失了。湿地是城市的肾,其功能丧失后,城市生态品质和生态服务功能就会降低。土地有生物质生产功能,建设用地功能,城乡居民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保障农民基本生产资料的社会稳定四大功能。土地功能审计结果,虽然你占用了耕地,但如果通过认真的就地生态补偿,仍能保持土地原有的生物质生产能力,而且空气净化,污染物降解、气候调节、水文循环等各类生态服务功能都能强化,则城市建设用地、耕地和生态服务用地的矛盾即可迎刃而解。

四、大智小康,文明生态

1.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态演变

未来社会是一种智慧型社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都要翻一番。

原始文明以采摘狩猎为特征,以发明用火和金属工具为标志,是一种自生式的社会形态;农业文明以种植养殖为特征,以发明灌溉和施肥育种为标志,是一种再生式的社会形态;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为特征,以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和机械化工产品为标志,是一种竞生式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以社会公平与生态和谐为理想,以社会公德和行政管理为手段,是一种共生式的社会形态。但是,以上任何一种单一的机制都不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集自生、共生、再生、竞生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社会形态。其核心就是要把四个机制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中去。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工业文明在推进物质生活的进步,认知能力的发展,资源的开发等能力强化了,但是从太阳能到化石能,从生物质链到矿物质链,从自生的人到寄生的人,社会的生态风险在增加,人群的适应能力在退化。

生态文明的文,指人(包括个体人与群体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纹理、脉络或规律,是一种时间、空间的生态关联。日加月是明,指从暗向亮,愚昧向睿智的开化、教化和进化过程。生态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自然、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中生产和消费的物态文明、政治建设中组织和管理的体制文明、文化建设中知识和智慧的认知文明、以及社会建设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态文明,把这四个文明抓好,就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去了。如体制文明建设,要实现从十六大提出的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对内与对外统筹等五个统筹,以及十七大补充提出的中央和地方、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四类关系的协调。这九个统筹关系如果协调好了,体制条块分割、决策就事论事,管理还原论主导等不文明行为就能有所改善。

物态文明包括物质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管理的生产文明和消费文明,特别是消费文明。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物态文明将推进社会上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转变,以数量多多为目标的占有型消费向以功效优化为目标的适宜型消费转变,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向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转变,以利己为中心的物理型关爱向以爱它为中心的生态型关爱转变。

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改善物质生活、遵循市场经济的竞生和自生机制上,而生态学的共生与再生观相对薄弱,利他、爱他之心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必须大力提倡心态文明,让雷锋精神返回社会。心态文明是人对待和处理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精神境界,包括温饱、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要在这些方面要多多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社会的关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明内涵

十八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涵。我认为前八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彰显的是一种物态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体制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心态文明,分别处理人和周围物、事、人的生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生态文明从客观世界的四生要求出发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又必将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的水平。

4.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融合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走向是什么呢?从生态学视野预测,其经济过程将从物质生产主导型的物态产业向智能服务主导型的生态产业转型;空间格局将从大中城市集聚型向适度分散城乡一体新型城镇转型;生产工具从主要靠设备和技术向主要靠知识和智慧转型;生活导向将从物质财富存量型向健康幸福进化型转型;管理模式从树状自上而下管理型向网络合纵联横反馈型管理转型;社会诉求并将从公平性向和谐型转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小康社会转型,各类社会矛盾很多,大多由不公平性引起的。其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总有不公平的地方,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不公平的但却是和谐的,生态学追求的是和谐不是绝对公平。市场经济通过差异激励人们的创造力,实现新的增长,绝对公平和绝对均衡是不可行的,但差异过大必然会破坏和谐,所以我们要追求社会的和谐,降低宏观尺度的不公平,实现生态文明的大同小异、大智小康。

未来小康社会的测度指标不再只是GDP的总量和增量,还包括自然生态的健康,水、土、气、生、矿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健康状态和生态资产的积累,还包括了生态服务,生态品质,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等。社会生态的发展包括健康品质、文化素质、殷实程度以及平均期望寿命等。

我国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将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面都需要生态文明的渗入。作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强国,我们和一些后工业化国家的最大差距就是生态文明的差距。我们坚信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年,国民生态文明素质能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5.小结:生生不息 一以贯之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儿。总结一下,我讲了“生态”的内涵,生态的生是开拓竞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和适应自生;态是物态和谐,事态祥和,心态平和,智态悟和,这里的悟是人们的智慧思考。生态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物竞天择,道法自然,事共人为,心和文化”。

学习、实践“十八大”精神,我们一定要“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中去,实现以下四个“一”:

一是道法自然、绿韵红脉、天人合一的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是生产高效、生活适宜、生态美丽三生融一的一:发展是硬道理,包括经济、环境和人的综合发展;

三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归一的一:城乡一体化;

四是合纵连横、潜移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一:一以贯之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谢谢大家!

2.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 篇二

一、当前村镇规划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 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城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盲目撤并村镇

在部分省市地区展开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的过程当中, 多存在撤并村镇的问题。这种手段的主要依据是, 能够在节约耕地资源的同时, 降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达到快速推进村镇“城镇化”发展转型的重要目的。但结合当前发展状态来看, 各个地域在规划建设村镇过程当中的用地指标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占位难度低, 补偿难度大, 部分区域甚至出现补偿造假以及补偿反复等方面的问题。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对于“城镇化”概念理解的偏差使得撤并村镇成为了生态文明背景下村镇规划与建设的唯一手段, 期间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无法与农业生产的特征充分吻合。

2. 对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注度不够

有许多干部非常热衷于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 国家部委发, 省里也发;大城市发, 小城市也发。许多图册完全忽视了农民收入的差别化, 完全忽视了不同地方的民居特色, 也完全忽视了传统民居的节能特性。好比山西省的“半窑洞”、安徽省的“徽派建筑”等, 这些传统农居的节能价值多体现在:对浅表地热能资源加以了充分利用。但从现代农居标准图的角度上来看, 虽然体现了建筑外观的美观性, 但在节能、节材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

3. 在开展城乡无差别化能源系统建设工作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

城乡无差别化能源系统建设是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 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开展过程当中的最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但实际情况却是, 城市供电模式用这么长的线路把电送到边远农村, 相当大比例的电能都消耗在线路上面, 农户实际能够用到的电能少之又少, 再加上能源系统建设运行后期的维修保养成本较高, 故显然不利于系统建设综合效益的实现。

二、生态文明时代下村镇规划与建设的主要措施分析

1. 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资源投入工作机制, 支持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

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的促进之下, 村镇规划建设所面临的最主要阻滞即表现为资金方面的缺失。对于我国而言, 当前大部分欠发达地区, 以及西北部地区村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村镇规划与建设仅仅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为来源, 其结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无法保障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 要求在生态文明背景下, 进一步开展多元化资金投入工作机制的建设、健全工作。期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各村镇需要加快对现行《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的相关要求, 除市级财政单位设置“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以外, 还需要加快对配套资金或专项建设资金的安排与落实;其次, 需要严格按照省级财政厅以及农业厅有关《关于进一步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通知》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要求, 在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 重视与农业部门, 与建设部门, 与环境保护部门, 以及与财政工作部门的全面协调, 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 同时, 将财政奖补资金与涉农资金进行优化整合, 专项作用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当中, 避免因资金短缺而对村镇规划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最后, 需要将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以及对污水的处理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严格落实市级单位、区级单位资金。建议按照300~400人/名的单位, 配置保洁工作人员, 积极促进垃圾压缩中转站点的建设与全面运营。

2. 需要重视对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 村镇规划与建设工作的宣传, 构建良好的整体环境氛围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特别认识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是政府为民办的一件惠民实事, 是广大村民所支持和欢迎的, 各级建设部门要会同当地镇 (街道) 加大宣传力度, 尤其是对整治比较好, 面貌改变大的村庄, 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充分引导、提高农民参与的自觉性, 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同时也提高了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3. 需要对整个村镇所处的人居生态环境加以合理的改善与优化

在生态文明时代发展背景之下, 要充分依赖于村镇既有的设施装备, 环境条件, 以及基础要素, 在充分遵循可承受性、公益性原则的前提条件下, 使村镇居民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通过该措施的落实, 能够使村镇居民早日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卫生的厕所、走上舒适平坦的道路、住上安全宽敞的房子。在对村镇进行整治的过程当中, 需要始终坚持政府的引导, 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价值, 吸纳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在科学性的规划下, 分布实施, 实现以城市带动村镇, 以村镇反作用城市, 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 在村镇规划发展中, 需要充分借鉴小城镇经济社会在自身发展中的优势资源, 自村庄的整治逐步发展为对片区的整治, 对面上的整治, 以及对县域的整治。同时, 还需要将对生活污染的治理作为重点的关注对象, 通过遵循并落实现行《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的方式, 使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配置更加的全面与完善, 达到改善村镇居民人居环境, 提高人居环境生态性的重要目的。

4. 促进重点村镇的优先发展, 发挥其带动性价值

通过加大重点村镇发展力度的方式, 不但能够使区域性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得以持续提升, 同时也有助于农村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 并积极改善村镇居民的居住环境。为达到这一发展目标, 要求充分落实资金层面以及政策层面对于优先发展村镇的支持, 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以及通讯等多个基础与设施建设方面, 同时, 还需要着眼于对包括卫生院、幼儿园、以及文化站在内, 多种公共性服务设施的建设, 使社会资金广泛涌入城镇建设领域。在优先发展村镇的带动作用之下, 推动其行政权力与职能的合理衍生、扩展, 使其能够更加良好地面向现代农业提供发展与服务。同时, 此项措施的优势还体现在:依托于服务性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对返乡创业园区的建设、支持, 一方面能够使农民返乡后获取更加良好有效的创业条件, 另一方面能够使农村劳动力以及人口有序、规范的面向城镇、面向非农产业转型。

三、结语

3.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篇三

《意见》通篇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指导思想上,《意见》提出了“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要求。在基本原则里,《意见》强调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

《意见》通篇体现了“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意见》强调,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应该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过程。《意见》提出,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意见》通篇包含了用制度保护环境的理念。《意见》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16字”整体思路,提出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10个方面的重大制度。其中,红线管控制度,从资源、环境、生态三个方面提出了红线管控的要求,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设定资源消耗的上限,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严守环境质量的底线,确保各类环境要素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严格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诫勉谈话。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4.大力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篇四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永远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绿色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物的逻辑”居于支配地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逻辑”居于主导地位。这里的“物”不是一般的物质,而是商品、货币和资本。在物的逻辑的支配下,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双重异化,结果影响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开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了绿色资本主义的出现。这里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人民群众。在人的逻辑的主导下,社会主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例如,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就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正是由于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取得了重要成就。面向前进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这样,就突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在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性的标准,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

第一,尊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人民群众不仅具有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具有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需要就是人们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和将废物返回环境的需要的总和。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升级换代,生态环境需要日渐凸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视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的转变,大力提供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环境需要一并纳入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中。

第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人民群众既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也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事故和环境风险激增导致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有一度抬头的趋势。环境群体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民群众维权自救事件,与政治无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权是维稳基础,维稳实质是维权。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在明确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必须在法律上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由人民群众评价。

总之,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环境和发展、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如此。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这样,就为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理念。

环境和发展、生态化和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以竭泽而渔为特征的单纯的发展主义(增长主义)和以缘木求鱼为特征的单纯的生态主义(环境主义)。前者以增长和发展为借口,肆意掠夺自然,结果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后者以生态和环境为优先选项,主张向自然的浪漫退却,结果会重演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思维的高度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他用形象的语言将之表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绿水青山是指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态环境财富,金山银山是指社会经济价值和社会经济财富。在这个问题上,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们在发展初期的选择是,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在经济起飞以后的选择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发展中期的选择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的要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尽管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统一需要这样一个复杂过程,但是,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促进第四步的早日到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第一产业领域中,我们要继承有机农业的传统、消除石油农业的弊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绿色化。同时,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在第二产业领域中,我们要将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统一起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化、城镇化和绿色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在第三产业领域中,我们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服务、节能环保产业。为了做好上述工作,我们必须科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加上劳动才是一切财富源泉的重要思想,大力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在总体上,我们要将生态的产业化和产业的生态化统一起来,建立起现代生态经济体系。

总之,只有牢固树立和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我们才能夯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贯穿和渗透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路径。其实,这一路径就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搞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然将绿色发展作为现实的路径。

在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党赋予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新的含义,进而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理念突出的是代际公平的原则,对代内公平有所忽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潮流,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实际国情出发,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将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又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这里,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列的绿色发展是狭义的绿色发展,是清洁发展之意。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并列的绿色发展是广义的绿色发展,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这样,绿色发展就扩展和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实现了生态观和发展观上的双重变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通过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绿色化,建立起绿色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生产方式方面,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的方式,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在生活方式方面,在有效解决消费不足的同时,必须防范消费主义的入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节约消费,弘扬中华民族“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传统美德。在思维方式上,必须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肢解自然系统的形而上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转化为思维方式,将辩证思维、有机思维、系统思维、生态思维统一起来。在价值观念上,必须反对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方式对待自然,必须将生态文明上升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按照真善美统一的方式对待自然。显然,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变革。

5.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 篇五

文明水平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环境保护部党组和领导班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以及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等宪法修改内容,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并将认真领导和指导部系统、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坚持依宪行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中国。

这次宪法修正案共有21条,其中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涉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本次宪法修正案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一是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写入宪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新发展理念对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

二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再深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宪法修正案在表述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宪法修正案写入这一要求,赋予国务院领导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职权,有利于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属地管理”的责任,强化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五是增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这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指明了方向,为全球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挑战、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开辟了广阔空间,有利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国环保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宪法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宪行政作出贡献。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全国环保系统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宪法修正案,坚决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更好发挥宪法治国安邦总章程的作用。二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三是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开展区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动员公众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四是持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 篇六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一定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有自己对生活中“文明的”或“不文明”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请以“呼唤文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范文一:给新时代文明人的一封信

亲爱的新时代文明人:

你好!

我是那不起眼的小草,就生活在你所在的校园里。你也许早就将我忘记了吧?但我可没有忘记你,甚至可以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记得那是去年的三月,我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你们美丽的校园。多美的校园啊!宽阔的校园广场,美丽鲜艳的花儿将这里变成了孩子们学习生长的乐园。我的到来又为校园增添了浓浓绿意,款款深情。看到刚刚出土的青青的“我”,大家都笑了,我知道大家都非常欢迎我,我代表着绿色,我代表着希望。可以说全校90%以上的学生都在呵护着我,珍爱着我。我真的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与幸福。但我的这种温馨感和幸福感很快就消失了。这都是因为你的存在。那一天,你来了,来到我的身边。一开始,我认为你也是一位护绿使者。我多么渴望你也能呵护我珍爱我呀!但我的愿望落空了。你在我的身上践踏着,你在我的心上捅了一刀又一刀。由于你的存在,我是伤痕累累,我是面目全非,我是心力交瘁。我怀疑这不是人间,我怀疑我来错了地方。好心人还是比较多的,很快一条标语悬挂在我的身旁。“春来小草醒,请你绕道行!”多温馨的标语啊!我想你不会再践踏我了,但我还是错了。你依然故我,全然没有改正自己错误的迹象。又一条标语站在了我的身旁。“青草在微笑,请你绕一绕!”是啊,我是礼貌的,我每天都在笑脸相迎经过我身边的人,我总觉得我与人应该能够和谐相处的,但我的良好愿望被你一次次践踏、泯灭,我真的不明白同是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你难道不想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吗?

亲爱的新时代文明人,你听到了吗?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将自己的真情倾洒出来。我知道我的存在其实就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很重要。文明修养无小事。希望你能够将自己的行为文明起来,将自己的语言文明起来,将自己的人格文明起来。我想到那时,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亲爱的新时代文明人,我渴望你是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我渴望你是我的护绿使者,我渴望你的到来不是我痛苦的开始,我渴望我们能够以诚相待,我渴望你能够成为校园的文明使者。还是记住那两条标语吧,这是善意的提醒,这是文明的准绳,这是真诚的告诫,这更是你美好形象在我心中定型的标尺。

我坚信我的愿望能够实现,你说呢?

绿色年希望月文明日

范文二:被带出国门的废电池

一位德国老太太在中国住了几年,回国时包里装着许多废旧的电池。她说:“在中国找不到扔电池的垃圾箱。”这句话听起来真的是很刺耳,同时也令每一个中国人羞愧。泱泱中华民族,一个屹立在东方的大国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放废旧电池的垃圾箱!随着这些废旧的电池被带出国门,中国的环保制度的优劣情况,中国人素质的高低情况也被带出了国门。在国外的许多景点,有专门为中国人而悬挂的标语,有专门为中国人而准备的垃圾箱。何以会出现这些令中国人感到无地自容的事情呢?究其原因是部分中国人的不文明举动使得中国人在外国人的眼中成了不守规矩、不文明的代名词。

相对于飞速发展的经济,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似乎处于停滞不前的“无礼”社会。据有关部门对66598位中国人的随机调查中,有57%的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有17.7%的人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的行为,如坦胸露背等等;有7.5的人不给老弱病残孕让位;有7%的人不守秩序,喜欢插队等;有4.7%的人浪费水电。这是一组多么让人心寒的调查数字啊!它们有如一把把无情的尖刀刺痛着我们的心灵,更像一些病毒散布在我们的四周使得外国人对我们敬而远之,望而却步。

7.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 篇七

2015年10月10—12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人民政府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共同承办的“第八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隆重举行!

住建部、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国人居署领导、人居环境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众多专注于城市投融资、城市运营、房地产开发的城市政府和企业代表300余人共聚大洼,共同见证了“盘锦大洼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建设的正式启动!同时,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绿色人居:迈向生态文明的核心动力”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以积极推动绿色模式创新、加强绿色资源对接、实现绿色合作共赢。

嘉宾合影

人居共建:中小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涌彬认为,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城镇化已经基本完成,二线城市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中后期,三四线城市的城镇化潜力仍然巨大。但是较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流入较为缓慢,公共基础设施的欠账更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只有以绿色人居为主线,不断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城市健康发展。

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专业从事人居环境学术研究和事业推广的社团组织,人居环境委员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术社团优势,从中小城镇入手,在全国多个城市中开展中国人居环境共建示范试点活动,倡导“政府+企业+ 社团+ 居民”的人居共建模式,将政府城乡规划目标和居民想要的人居环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城镇和乡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操作手段,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在小城镇和乡村建设方面,对接资源、良性互动,为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人居共建这一创新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中的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同。大洼地处辽河、大辽河交汇入海口,是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的重要节点。全县总面积1349 平方公里,总人口40 万,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天下奇观红海滩”“世界最大芦苇湿地”使得大洼正在成为辽宁旅游的新名片。

在宜居乡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将大洼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是大洼县委、县政府多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此次大洼人居共建启动着力解决的问题。

王涌彬认为,人居共建的创新模式,将帮助城市政府对外搭建一个绿色人居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和成果推广平台,源源不断的得到高端智力、资金、人才、产业的多方面支持,对内则可以获得一套体系完善、分工明确、操作性强的绿色人居规划体系和实施方案,脚踏实地的将人居环境优化目标落到各相关职能部门,以绿色人居为引擎,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人居规划:新型城镇化的有效策略

王涌彬认为,人居规划是人居共建的关键,也是绿色人居目标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人居规划围绕人居环境这个核心,将环保、交通、绿色、城市管理等多个专业规划紧密衔接,为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编制一套和谐有序的多维度发展纲领,并落实到各相关职能部门。

人居规划不属于法定体系规划,更易于操作和实施。人居规划也不是简单的规划蓝图,而是城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基础和实施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

人居规划强调坚持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尤其注重新城镇新社区的社会组织结构完善和文化传承,注重新居民的教育和培养,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和谐互动,共同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为地区的长远发展积蓄能量。

据介绍,人居规划创新体系得到了全国包括盘锦大洼在内的多个城市的积极响应和欢迎。山东齐河、内蒙古乌审旗、江苏江阴等共建示范城市结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居环境共建实践,为我国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8.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 篇八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英语文学;改革

前言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在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和技术至上等观念的冲击下,文学课的地位日渐尴尬。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学生背负的就业压力,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陈旧等因素使得文学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高校英语文学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文学课的审美教学

审美是文学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作用。“文学是以语言作为审美符号所创造的情感与形象系统”,它对人心灵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其它艺术形式很难企及的。正因为如此,文学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欣赏上,而是应尽力培养学生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能力,建立起与自然、社会之间超越功利的审美关系。通过文学审美功能,启迪、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灵感与想象,塑造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调动学生情感反应,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阅读、陈述、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享受文学的怡情功效,获得精神上的滋养。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差异性文化认知和比较以及蕴含的各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批判,加强学生的多元化和包容意识,养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将以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哲学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诗性智慧,追求精神上的诗意栖居,形成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世界观。通过引入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训练批判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英美文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由教育主体、教学活动和生态教学环境构成的互动、开放、和谐有序的有机系统,包括由教材、多媒体课件构成的物理生态环境,由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由师生感情、学风和学习兴趣构成的精神生态环境。在建设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生态位和学习者主体的教学策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课堂系统中的生态位差异,充分尊重个性,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从而颠覆线性的秩序系统,而代之以多级、去中心化的话语系统。此外,多模态课件在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图案、动画、声音、影像融为一体的多模态课件,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达成课堂上的多维和互动协作模式,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学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最后是对评价机制的改革,目的在于摈弃单一、片面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同,生态课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评价(出勤、课堂活跃度、作业),课外评价(自主阅读和延伸阅读、小组合作、学术探索)和期末评价(论文、考试)等多个模块,以多元化的评估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三、对高校英语课堂改革的措施

1、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相差悬殊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可以依据高考分数和入学考试的分数进行级别分班。根据不同等级的班级定制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每个学期或学校自定的学习周期结束后,可以通过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考核结果,将各个级别的班级进行再筛选。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周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可以调到高一级别的班级。同样,在基础较好的班级,有个别没有跟上的学生也可以调到第一级别的班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内容的设置最好稍高于学生的水平,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吃得饱、消化得了。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教师队伍,适当减轻教师负担

大学英语教育工作量大,教师负担重。学校可以在其权利允许范围之内扩招英语教师,或者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轮流调整,使每个教师都可以得到喘息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去充电和调节自己。同时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教师的培训,例如利用假期或在职學习。在学校内部,教师们可以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积累,作为自己科研的主题,从而做到科研与教学相长。

3、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语言环境

很多外语类院校都有英语角,其实英语角就是学校为学生创造的一个英语语言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这个语言环境更多样化。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电脑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也可以改变英语学习。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上创建英语群,在这个群里,学生用英语交流。此外还可以采取像课前演讲,在听力课堂设置一定时间的口语练习或模仿,在学校电台定时播放趣味性英语节目,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视野和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对于纠正当前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不良倾向,解决当前英语文学专业所面临的定位尴尬、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等急迫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以培养学习者追求精神与道德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迎合了生态文明时代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向晓红,成舒,李荣佳,廖云;探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02,(3).

[3]丁思佳,高校教学改革中的英语教学.科技资讯,2007,(28).

[4]张春被,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三大趋势.现代教育科学,2006,(4).

9.文明之光闪耀新时代全文 篇九

文明是美好,是温暖,更是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培育时代新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作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一系列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部署。

2018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的问题,坚持试点先行,勇于探索创新,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逐渐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把文明的馨香送往千家万户,把神州大地装点得分外美好……

宣讲鲜活多样理论深入人心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在内蒙古大草原,乌兰牧骑队员们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唱支山歌给党听》赢得阵阵掌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数十支乌兰牧骑深入基层一线,把文艺演出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把党史故事演给农牧民看,好评如潮。

从成立之日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领导干部讲政策讲成就讲形势,专家学者讲学理讲道理讲哲理,老百姓讲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变化,青年人讲给青年听、“百姓名嘴”讲给群众听、身边榜样讲给身边人听……深刻的观点、生动的案例、鲜活的语言融为一体;一支支扎根在基层、活跃在基层的宣讲队伍第一时间把党的理论政策传到群众身边,送进百姓心坎,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矢志不渝跟党走。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近年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队伍、内容、方式、场所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握群众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统筹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情景剧、快板、器乐配唱、沙画说故事……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鄞铃”文艺微党课宣讲团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相结合,深受基层党员群众欢迎。鄞州区横溪镇金峨村村民朱裕仁说:“宣讲十分接地气,像我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也能听得懂!”

中央音乐学院在浙江省宁波市、陕西省延安市、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选派优秀教师在音乐教育、艺术讲座、节目编排等方面予以支持,并组织音乐党课活动,用音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从“一人讲”到“大家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草根”宣讲团,发动“百姓名嘴”,身边人讲身边事,生动活泼、针对性强,增强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

“嘿哟嗬……寻乌河水波连波,一法一规总关情,百科全书民法典,生老病死它都管……”江西省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村民王焕平是远近闻名的“百姓名嘴”,不但有一副好嗓子,更擅长将时事新闻和党的政策编成歌谣。依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名嘴”工程,王焕平已创作出300多首山歌。“山歌老王”等一批“百姓名嘴”宣讲队,已开展宣讲2600多场次,受众达10余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才能增强对群众特别是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感召力。

北京市海淀区是科技、教育资源聚集区,为凝聚“弹性工作”的上班族,上地科技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录制10部XR(扩展现实)融

媒体微党课。从脚本、讲述到剪辑、直播均由志愿者完成,让大家在“科技+”中学百年党史、思美好生活、悟拼搏精神。

越来越多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宣讲,使宣讲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成倍提高,声声入耳、句句入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志愿汇聚力量 服务温暖人心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朴实话语蕴含着真挚情感,体现着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切实履行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赞誉。

“春有草莓夏有桃,秋有葡萄冬有枣;一年四季花盛开,月月都有鲜果采。”江苏省句容市是闻名全国的水果之乡,丁庄村更是全国知名的葡萄种植基地。句容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葡萄架下的文明实践”科技助农志愿服务项目,1800多名志愿者一边传授葡萄栽培技术,一边宣讲党的理论政策,让科学理论与农民生产生活深度交融,不但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普及,而且大幅提升了农民收入。丁庄村党支部

副书记陈志军说:“志愿服务和理论宣讲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都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奔小康的干劲更足了。”

文明大篷车,驶入百姓家。针对本地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的现状,陕西省志丹县打造“文明大篷车”志愿服务品牌,推出32类180个志愿服务菜单,由百姓“点单”,志愿者“接单”,利用重要节日、农村集市,开展“流动式”上门服务。“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具体、丰富、精准。”人们竖起大拇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加速转型,城镇化和老龄化进程在加速发展,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城市“空巢老人”等群体对生活辅助和心理抚慰的需求格外迫切。

安徽省天长市外出务工人员众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服务温暖民心”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障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全市有3500多名志愿者与困难家庭人员结成“一助一”或“多助一”对子,给老人买菜送药、给孩子办阅读课外班、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精准周到的贴心帮扶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目前,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亿人,志愿者倾力付出、倾情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带给基层的活力,从而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助力基层治理营造和谐关系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近年来,多地探索县域统筹、镇级指导、村级实施,按照人口规模和居住状况,整合综治、党建等网格资源,划分文明实践网格。基层干部、老干部、乡贤担任网格长,从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群体中选拔合适人选作为“专管员”充实到各文明实践网格。以网格为活动单元,广大志愿者联系到户,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和思想动态,开展上门询单、矛盾调处、关爱服务等有针对性的服务,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铁脚板”顾秋义近来忙得不可开交。为了掌握群众生活状况,作为网格员的他,正挨家挨户地行走察看,了解困难、搜集需求。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的943个网格内,有千余名像顾秋义这样的网格员,他们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网格员重点任务清单》,全天候、巡回式用心走访,并通过“港城网格通”应用软件,将从群众饭桌前、田埂上搜集来的“槽点”“痛点”及时录入“数据库”。“服务贴心,行动暖心。”张家港市民交口称赞。

社会治理需要人人参与,一些地区用网格助推治理,一些地区则用积分撬动文明,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不久前,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镇庙岗村一组徐某某与邻里闹矛盾,经两次调解仍未达成协议。在第三次调解中,徐某某很快同意了村里的调解协议。为啥?“我们实行诚信积分制度,村民如果失信将扣除相应积分。年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分值确定失信户和诚信户。”宜都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诚信户可根据分值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奖品;失信户将取消相关福利待遇。”

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通过家庭文明诚信档案的宣传运用,让双方当事人明理、知错、诚信、守法,已成为宜都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的“秘诀”,在调节化解矛盾、治理大操大办、开展环境整治等乡村治理工作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建设已在山东省荣成市、贵州省安顺市等地广泛实施,做守信之人、立文明家风、共建和谐社会的意识深入人心,群众自治落到实处。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投身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百姓民生,融入社会治理,助力疫情防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治理的生力军,在扶弱助残、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援助、应急救助等领域挥洒着汗水、贡献着爱心,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入推进,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开展公益服务、纠纷调处、帮教帮扶、心理疏导、平安建设等,勾画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是政府力量的有力补充,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深入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在2020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民风更加纯朴、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走进天津市武清区白古屯镇韩村的文化礼堂,一面“笑脸墙”迎面而来,1000多张村民的笑脸如和煦的阳光,温暖直抵心窝。

几年前,针对村里红白事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党总支牵头,村民代表共同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不管谁家,最高标准是每桌400元。”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开源说,“既能把事儿办漂亮,还能省钱,老百姓都很支持,也逐渐习惯了‘有素菜、不油腻、争取光盘’的宴席。”延续了几辈子的“老规矩”改了,村民不再为不堪重负的“人情债”苦恼,经济负担也减轻了,老百姓真正尝到了甜头。如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蔚然成风。

规范婚丧礼俗,完善村规民约、市民公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

婚丧事新办简办,对操办时限、随礼金额、宴席规模等划定上限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普及新思想、新观念,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开展道德评议,定期对村民道德行为开展评议……近年来,各地通过一系列探索,不断深化移风易俗,乡风民风为之一新。

以文化人,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别重视在广大乡村培育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常识普及、经典诵读、非遗传承、戏曲歌咏等活动,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传统美德、文明新风的理解,自觉求新求变求进步。多地聚焦培育优良家风,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通过百家宴、邻里谈心会、家风展示会等形式,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新型邻里关系。

“石榴红,红石榴,石榴红来红彤彤,红彤彤。山村一片好美景,榴乡人们开颜笑,同庆咱乡村大振兴……”生动的唱词,悠扬的曲声,赢得村民阵阵喝彩。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坛山街道徐楼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院内,徐楼社区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展现乡村振兴新貌的柳琴戏《石榴红了》正在上演,现场坐满了男女老少,“咱就爱听这传统戏曲,有意思得很!”村民说。

利用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精神文明是艺术团的拿手好戏,团员们利用豫剧、柳琴、琴书、快板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围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用身边人身边事创作了许多接地气、贴民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受群众欢迎。成立10年来,徐楼社区艺术团始终坚持通过文艺节目传递文明新风尚,累计自编自导自演节

目千余场,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榜样是鲜活的正能量、是看得见的价值观。在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南兵村,“星级文明户”“最美志愿者”等系列文明实践评选活动人气很高。围绕“办好发展的事、捐助惠民的事、做好树正气的事、调解矛盾纠纷的事”,村里将村内好人好事记录在册,并在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南兵村还设置了“孝老服务爱心墙”褒扬村民孝亲行为,每到年底,还对村民家庭美德进行评议,公开选举好家庭、好党员等,让每名村民在心里“称人先称己”……多措并举,“好人好报、德者受尊”的价值观念深入弘扬,人人争当先进,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上一篇:表达幸福800字相关话题作文下一篇:文艺部工作计划与预算.doc